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8:01

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篇(1)

 

1 校本教材的含义 

校本教材指由学校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教材,是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教材,是以学校为主体,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的教材,以正式出版物、非正式出版物(讲义、活页材料等)、电子文本等方式呈现。 

2 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教材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职校本教材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一大批优质教材。但是随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全面推动,以“章节体”形式编写的传统教材内容与新课程体系缺乏配套,因此高职校本教材应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开发与编写,以满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是来泛泛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的,而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他要能在未来的岗位上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在编写教材时,要突破传统教材的知识理论结构,重点突出高职教材的实践性、实用性。高职校本教材是指以本校教师为主体,充分考虑本校的传统及相关行业特色,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研究,并和用人单位共同开发和研究的适合该校专业教学的教学材料。高职校本教材体现出明显的本校专业特色,有效弥补国家及地方统编教材的不足,同时在高职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校方与企业用人单位进行紧密联系,培养出大批企业所急需的技术人才,真正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由此可见高职校本教材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职教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教材的编写思路 

工作过程导向模式是指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其显著特点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本文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网页制作》校本教材的开发实践为例,简要介绍一下编写思路:首先成立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技术专家组成的校本教材开发小组;其次通过行业专家和学生在企业实习,反馈捕捉市场信息,同时开展市场调查,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再次,根据行业需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并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具体的教学任务,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最后进行教材的开发。 

网页制作课程采用项目式实践教学,通过结合行业最新动态,精心设计5个实践项目来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任务。同时将学习任务分为基础任务、提高任务和拓展任务:基础任务是满足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也是学习其他任务的基础,难度较低,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能力;提高任务是满足完成当前行业中本专业岗位各项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拓展,学生能较好地适应专业岗位群的各项工作,是每个学生必修的内容;拓展任务对现有专业知识的拓宽、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工作岗位能力的新要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是学生选修的内容。该教材在编写时打破传统格局,更注重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将任务分解,可以照顾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同时也体现高职校本教材的实践性与实用性。 

4 结束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教材,目前尚处在开发的初期,要使教材反映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紧跟企业先进技术,同时体现本校的特色,校企合作是关键。开发者只有与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充分合作,以本地区企业生产为依托,任务来源于企业,才能开发出真正体现工作过程的教材,才能扎实推进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高等教育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第三条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事业。

第四条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条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六条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依法举办高等学校,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第七条国家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实际,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第八条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第九条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国家采取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和经济困难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招收。

第十条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的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在高等学校中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自学成才当遵守法律。

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第十二条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十三条国务院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事业,管理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和国务院授权管理的高等学校。

第十四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管理由国务院确定的主要为全国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高等教育工作。

第二章高等教育基本制度

第十五条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

国家支持采用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实施高等教育。

第十六条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下列学业标准:

(一)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

(二)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第十七条专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本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四至五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三至四年。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修业年限应当适当延长。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报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对本学校的修业年限作出调整。

第十八条高等教育由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实施。

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主要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高等专科学校实施专科教育。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科学研究机构可以承担研究生教育的任务。

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实施非学历高等教育。

第十九条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历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录取,取得专科生或者本科生入学资格。

本科毕业或者具有同等学力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录取,取得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

硕士研究生或者具有同等学历的,经考试合格,由实施相应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录取,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

允许特定学科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直接取得博士研究生入学资格,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第二十条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由所在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接受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由所在高等学校或者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发给相应的结业证书。结业证书应当载明修业年限和学业内容。

第二十一条国家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经考试合格的,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第二十二条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

公民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或者自学,其学业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

第二十三条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承担实施继续教育的工作。

第三章高等学校的设立

第二十四条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第二十五条设立高等学校,应当具备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条件。

大学或者独立设置的学院还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大学还必须设有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设立高等学校的具体标准由国务院制定。

设立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具体标准,由国务院授权的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规定的原则制定。

第二十六条设立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其层次、类型、所设学科类别、规模、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使用相应的名称。

第二十七条申请设立高等学校的,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办报告;

(二)可行性论证材料;

(三)章程;

(四)审批机关依照本法规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八条高等学校的章程应当规定以下事项:

(一)学校名称、校址;

(二)办学宗旨;

(三)办学规模;

(四)学科门类的设置;

(五)教育形式;

(六)内部管理体制;

(七)经费来源、财产和财务制度;

(八)举办者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

(九)章程修改程序;

(十)其他必须由章程规定的事项。

第二十九条设立高等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其中设立实施专科教育的高等学校,经国务院授权,也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对不符合规定条件审批设立的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有权予以撤销。

审批高等学校的设立,应当聘请由专家组成的评议机构评议。

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分立、合并、终止,变更名称、类别和其他重要事项,由原审批机关审批;章程的修改,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核准。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

第三十条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得,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三十二条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

第三十三条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第三十四条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第三十五条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国家支持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成为国家科学研究基地。

第三十六条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

第三十七条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

第三十八条高等学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高等学校不得将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财产挪作它用。

第三十九条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按照国家有关社会力量办学的规定确定。

第四十条高等学校的校长,由符合教育法规定的任职条件的公民担任。

高等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任免。

第四十一条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行使下列职权:

(一)拟订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思想品德教育;

(三)拟订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推荐副校长人选,任免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

(四)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五)拟订和执行年度经费预算方案,保护和管理校产,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六)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高等学校和校长办公会议或者校务会议,处理前款规定的有关事项。

第四十二条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厂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

第四十三条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第四十四条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

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第四十五条高等学校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四十六条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不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公民,学有所长,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经认定合格,也可以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第四十七条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职务制度。高等学校教师职务根据学校所承担的教学、科学研究等任务的需要设置,教师职务设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高等学校的教师取得前款规定的职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二)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三)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四)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

教授、副教授除应当具备以上基本任职条件外,还应当对本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丰富的教学、科学研究经验,教学成绩显著,论文或者著作达到较高水平或者有突出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

高等学校教师职务的具体任职条件由国务院规定。

第四十八条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以评定具备任职条件的,由高等学校按照教师职务的职责、条件和任期聘任。

高等学校的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第四十九条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高等学校的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第五十条国家保护高等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采取措施改善高等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第五十一条高等学校应当为教师参加培训、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高等学校应当对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任或者解聘、晋升、奖励或者处分的依据。

第五十二条高等学校应当为教师、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

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生

第五十三条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五十四条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

第五十五条国家设立奖学金,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国家规定的专业的学生以及到国家规定的地区工作的学生给予奖励。

国家设立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基金和贷学金,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各种形式的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学生,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五十六条高等学校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但不得影响学业任务的完成。

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的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进行引导和管理。

第五十七条高等学校的学生,可以在校内组织学生团体。学生团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服从学校的领导和管理。

第五十八条高等学校的学生思想品德合格,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或者修满相应的学分,准予毕业。

第五十九条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

第七章高等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

第六十条国家建立以财政拔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教育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保证国家兴办的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向高等教育投入。

第六十一条高等学校的举办者应当保证稳定的办学经费来源,不得抽回其投入的办学资金。

第六十二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在校学生年人均教育成本,规定高等学校年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的基本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本行政区域内高等学校年经费开支标准和筹措办法,作为举办者和高等学校筹措办学经费的基本依据。

第六十三条国家对高等学校进口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以及校办产业实行优惠政策。高等学校所办产业或者转让知识产权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成果获得的收益,用于高等学校办学。

第六十四条高等学校收取的学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用。

第六十五条高等学校应当依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合理使用、严格管理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高等学校的财务活动应当依法接受监督。

第八章附则

第六十六条对高等教育活动中违反教育法规定的,依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六十七条中国境外个人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办理有关手续后,可以进入中国境内高等学校学习、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或者任教,其合法权益受国家保护。

第六十八条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篇(3)

(一)任务型教学的定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一种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Willis强调语言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为了完成交流任务的过程,课堂上的语言活动应该以“任务”的形式组织起来,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意义为中心,尽可能使这些课堂的语言教学活动真实化和社会化。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任务为中心,以活动为形式”的教学理念。那么什么是任务呢?Mr.Long从非语言的角度来定义任务:指自己或他人从事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工作。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应该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种种语言实践活动。Breen则认为:任务是任何促进语言学习的工作计划,如小组解决问题或模仿、作决定等。JaneWillis将“任务”看做是“学习者使用目的语以交流为目的,进而获得某一结果的语言活动”。

(二)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目前,Nunan,Skehan和Willis分别提出了3种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模式:Skehan提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五个主要特征,即意义是首要的;学习者不只是重复他人的话;与真实生活中的活动有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完成任务;根据任务的结果评估任务的执行情况。Nunan在他的《交际任务和语言大纲》一文中归纳和总结了任务型教学的五个主要特征:

(1)强调用目的语互动学会交际;

(2)将真实文本引入学习环境;

(3)为学习者提供关注语言和学习过程本身机会;

(4)增加学习者个人经历,为课堂学习提供重要的素材;

(5)设法将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外语言激活联系起来;Willis的模式因为其可操作性强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Willis的模式[3]中,任务型教学法包含以下3个阶段(如表1):

任务前阶段(Pre-task),即任务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创设任务情境,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提出完成任务的方式方法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任务环阶段(Task-cycle),是指学生以个人、双人对话(pairwork)或小组(groupwork)的形式讨论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然后向班级汇报和交流任务的完成情况。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协调各组学生的分工,针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提出解决的建议。

语言焦点阶段(Post-task),主要由分析(analy-sis)和操练(practice)两部分组成。在这一阶段,师生共同分析和评价各组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对重点语言项目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层次不一

艺术类高校学生是一个不同于普通大学学生的特殊群体,其生源复杂,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艺术类高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英语基础非常差。大多数学生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严重不足,由于英语运用能力低等因素导致英语学习积极性普遍性较低,入高校后英语学习就更加吃力。

(二)教学要求低,学生学习兴趣淡薄

艺术类高等院校,学生自身都更加偏重于艺术专业特长的培养,对文化基础课都较为忽视。同时,学校对学生的文化课要求普遍偏低,有的高校的录取分数只要求英语达到50分英语就可以,这样的现象更加剧了艺术生英语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状况。

(三)英语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

我国艺术类高校的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英语教学实践中照搬大学本科教学计划,套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因而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远远不能适应具体情况的需要,这些都成为制约和影响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四)英语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目前,有相当数量的艺术类高校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曾在数十所高校英语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60%以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讲解课文和做课后练习,84.5%的教师认为没必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说明大部分的高校英语教师始终对英语教学理念存在认识偏差。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挫伤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一)任务型教学法在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许多研究者和专家表示许多教学实践证明,在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教学中实施任务型英语教学有很多优越性,它的特点满足了艺术类高等院校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任务型教学是实用的、互动的,这主要归功于其“任务”的选择必须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具有真实性的。

(二)任务型教学法与艺术类高校专业特点的结合

根据高校培养的总体目标,必须以毕业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的需求和活动为中心,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因此,艺术类高校的英语教学应当与专业特征和要求紧密结合,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任务型教学法在这种情形下便能突现它的效果。教师通过设置与专业知识挂钩的语言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即运用了业务知识,更使交际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避免学生由于不了解任务所涉及的领域而导致“无话可说”的状况。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69-03

一、问题的提出

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原来由自治区教育厅举办,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考试,目的在于检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并为之提供依据。考试大纲由广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考试指导委员会结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际拟定,十多年来一直作为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或相应课程的考核手段。其伴随着广西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一路走来,对学生计算机水平整体提升起到了比较积极的导向作用,既规范和促进了广西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和学科建设,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但随着广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高校也在不断地快速发展和扩张,考试面向对象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只有本科生和专科生,现在是各层次本科生、高职高专生,而且学生素质差距还较大,特别是高职院校甚至招生计划都很难完成。这个新情况的出现,使考试处在两难境地,偏重理论考试则无法兼顾高职院校考生,偏重机试考试本科院校则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死胡同,没有出路,没有发展前途。再加上考试要兼顾大部分院校将考试成绩与毕业证挂钩的情况,所以目前考试要兼顾多方利益。这种兼顾式的、简单化的考试利弊共存,弊是主要的,弊在无法与实际情况相适应,使考试功能弱化了,已经不再是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促进因素。广西教育厅在经广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考试指导委员会多番讨论后,决定从2014年9月起取消该考试。在此背景下,转变课程教学导向,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深入课程开发研究意义重大。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现状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大体上沿用的是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正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书提到:“学科系统化课程是我国普通大学本科教育普遍使用的课程模式,传统的高等专科也基本采用这一模式。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毕业于普通高等学校,接受以学科系统化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许多课程方案的开发事实上成为从这些学科知识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并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加以简化或压缩的过程。”当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课采用的也是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实际上,这种模式从学校升高职后就采用并延续到现在,虽然期间也适时进行过相应的课程建设,但是不可否认课程的模式还是学科系统化课程,始终没有改变过。这主要是因为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是面向全区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考试大纲和使用教材都是由教育厅组织区内几所重要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师联合编写的,正如教材前言提到的“尽量扩大知识面”和“强调基础性、知识性、趣味性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更合理些”,教材比较注重学科系统化,其适应性倾向于有较好课程基础和足够教学时数的本科层面。各高职院校并入到高校行列后,也加入该考试,有的院校还将考试成绩与学生毕业挂钩,为了不影响学生毕业率,以考试大纲为导向,使用推荐教材成为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但不可否认,类似我院生源复杂、少学时的情况,直接选用推荐的学科系统化教材必然导致理论讲授变多,而实践机会相应变少,这不符合高职教育“理论够用,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原则。另外,基于课程考试导向因素的考虑,也不宜改变课程模式,所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发实际上是以考试大纲为导向,在推荐的学科系统化教材基础上,结合我们学院课程教学实际进行删减、简化而来的,相对推荐的学科系统化教材而言,这种课程模式实际上就是简化学科系统化课程。

无论是学科系统化课程还是简化学科系统化课程,强调的都是学科的系统性,其实质是以学科为导向而开发出来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是应用训练不足,也没有和专业教学建立起联系,难以满足专业教学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因此,学科导向型的课程模式必须转变。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所以课程教学既要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要很好地服务专业教学。因此,结合学院课程教学实际,以应用为导向,以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服务专业教学需要为目标,构建应用能力系统化课程是必然的选择。

三、应用能力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一)课程开发要结合学院课程教学实际

课程开发要吸收国内外已有的先进课程开发经验,但同时也要与我们学院课程教学实际相结合,首先,我院的生源组成比较复杂,面向不同地区,既有普招生,又有单招生和中职对口生,还有照顾的贫困生。如2016年我校面向18个省(自治区)共录取各类考生4493人,其中1400名单招生,702名对口生,1820名V西区内统招生,544名区外统招生,27名广西贫困生。入学理科最高分541,文科最高分543,最底分则为理科324分,文科365分,复杂的生源决定了课程面向对象是一个基础参差不齐的混合群体。其次,我院的课程教学周期短、开课班级较多,按学院计划课程教学只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是由于新生入学晚,而且要进行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第二学期则是专业实训周较多,所以两个学期的课程教学周都较少,但是开课班级较多,按今年实际招生情况,课程需要授课班级数为95个常班,每个学期按50%安排,课程教学任务为47个常班,而课程专职教师只有5人,繁重的教学任务是课程开发要面对的重要因素。

(二)强化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以理论够用,重点培养实践能力问题,虽然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是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入门,但是计算机普及和计算机教育阶段的前移,学生进入高职时已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定位于基础性教育已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况且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课程定位为应用性教育更符合当前实际情况。在此定位下,课程教学可从原来“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模式,改革为“演练课+实验课+专项训练课”的教学模式,教师演练课中任务演示操作、讲解相关知识和学生即时练习有机结合,增加学生技术认知和计算机练习时间,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熟练度和动手能力。

(三)增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学院面向非计算机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的改革必然要体现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要求,并有利于各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也是教育厅取消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的根本原因。现在考试对课程教学的束缚解除了,课程教学有了自主性,调研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在任务和实验项目设计上与专业教学密切结合,从而通过任务实施、学生练习和项目实践等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为专业教学打好坚实基础,更好地服务专业教学需要。

四、应用能力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

(一)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调研与分析

为了掌握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对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情况,课题组以问卷调查方式向相关8个专业发送了“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计算机应用需求调查表”,问卷涉及六个问题,并全部回收调查表。

对“本专业教学是否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有需求”问题的回答,所有8个专业选择“是”,没有专业选择“否”;这说明计算机基础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对专业教学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开设并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是专业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

对“本专业教学主要对以下哪些模块有需求”问题的回答集中在“Windows7系统的操作”“计算机网络的应用”“Word的应用”“Excel的应用”“PPT的应用”五个模块,这可以成为课程构架的基本模块。对“您认为往届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哪些方面没有达到本专业教学需求的”问题的回答包括了“Windows7系统的操作”“计算机网络的应用”“Word的应用”“Excel的应用”“PPT的应用”五个模块。这说明五个基本模块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都需要加强。对“本专业教学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有哪些”问题的回答包括了“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计算机基础应用”“计算机专业应用”。这可以成为课程模块的基本内容组成。对“本专业可提供以下方面的计算机专业应用案例或资料”问题的回答,选择答案均为“无”,这说明在专业应用案例是空白,专业应用案例设计将是课程开发重点。对“您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还有什么好建议”问题的回答,城轨控制专业建议:文档处理、电子表格软件函数和公式使用、计算机网络知识,建议能有针对性地加强这几方面的教学。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本专业学生在后续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技术课程学习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组建、架构和网络通信的知识,希望能在日常教学里加入这些内容。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设计所要求的文档排版、目录生成、页码设置、图文章节的表达规范等,即使不做毕业设计,这些知识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仍然非常实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动手实践时间加长。铁道信号专业:注重基础应用的教学。应用电子专业:希望加强对学生Word文档的使用,比如格式,因为每一年毕业论文修改中,大部分学生都不会。铁道运营和汽车运用专业没有给出建议。

(二)制校本计算机应用能力标准

校本计算机应用能力标准要以应用为导向,这个“应用导向”包含基础应用导向和专业应用导向,对于基础应用部分参考“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国际认证(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简称IC3)标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和广西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大纲,选择它们当中常用和实用的部分作为基础应用能力标准;同时以专业教学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调研为依据,把专业教学的需要作为专业应用能力标准。

(三)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扬弃了学科系统化模式,不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按学科知识顺序组织教学内容,在借鉴和汲收国内外先进课程模式及开发方法的基础上,我院采取以应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校本应用能力标准为依据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应用能力系统化课程。教材内容按照计算机基础知识、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三个层次来组织,采取理操一体。教材结构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为基础知识部分,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应用三大项目;下篇为操作应用部分,分Word 2010软件使用、Excel 2010软件使用和PowerPoint 2010软件使用三大项目。每个项目以精心设计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包括任务描述、知识准备、任务分析和任务实施四个内容,任务描述是有关任务引入描述方面,知识准备是有关在任务引领下所需知识和能力的介绍,任务分析则是运用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完成任务的思路,任务实施是完成任务具体方法。此外,涉及操作内容的项目都安排有同步实验项目和实验综合项目,实验项目包括目的、内容和步骤,用于同步练习,实验综合项目只包括目的和内容,不再给出步骤,用于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同时项目的最后都有思考题,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阅读和理解。

(四)应用能力系统化课程教学实施

应用能力系统化课程主要采用单班机房授课方式,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一是任务说明,教学时由老师先就任务作简要说明,介绍任务的总体要求,让学生对任务有清楚认识。二是任务解读,就是对任务的理解,在提出具体任务后,老师和学生共同理解任务要求,解读出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借此培养学生对任务的理解能力。三是知识的准备,任务解读出的知识和能力是要学生预先理解和掌握的,这是完成任务的基础,可以采用快讲、快阅、快演等方法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掌握。四是任务分析,就是使学生在了解知识和掌握能力后,与任务联系起来,找到完成任务的思路,这是教学的难点,可以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逐一介绍、教师点评进行教学,也可以由老师提供几种方案交由学生讨论选择等方法,总之要通过任务分析加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五是任务实施,就是依据任务分析形成的思路,运用了解的知识和掌握的能力完成任务,涉及的操作要演示,重要和难度大的操作点要安排学生练手,以便强化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中穿插安排同步实验项目,巩固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项目解决能力。最后通过实验综合项目融会贯通整个模块的操作技能,最终做到以“一演、二练、三做、四贯通”的教学手段反复训练学生上手能力,从而巩固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保证课程教学达到目标要求。

(五)课程评价采用国家级标准

课程考核办法是教与学的指挥棒,更是达成良好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全国高校计算机联合考试(广西考区)采取一份大纲、一套试卷,笔试要考,机试要考,而且还要考简单,实际上是一种兼顾式的考试,既要兼顾全区各高校课程教学要求,又要兼顾大部分院校将考试成绩与毕业证挂钩情况,因此取消并非偶然。而与之相应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采取无纸化、笔试机试两卷合一、二八比例、仿真任务情景、只关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证明,与课程改革方向相符。因此,课程教学与之结合,将教学环节中的课程实训改为服务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专项训练,并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课程备选考试,鼓励学生可自愿参加,增加学生今后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现在中专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是填鸭式的学习,注重课本,以老师讲授为主。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应该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操作为一体的教学方式。首先我们要提高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在教学方式上要用教师课堂讲授的同时结合学生的上机操作,这样动手能力也提高的前提下可以很快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期末考试成绩中,我们可以改革考试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分别占20%、50%、30%。这样可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学的实际应用水平,为电脑工艺绘画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绘画软件打下基础,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财务会计软件打下基础等等,为今后学生学习提供动力和基础。所以提高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样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势在必行。

例如在WORD图文混排应用这一节课中。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目标,将课程所规定的知识分成许多模块,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有趣的任务之中,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水平,从一个实际问题或某一个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出发提出学习任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在接受任务后,教师要引导他们拟定完成任务的可行性计划或者实施方案。经过慎重分析本次教学活动的学生的学习任务确定为:以"学雷锋"为主题,制作手抄报,要求图文混排,图片自己查找,要与主题相符。教师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制作学雷锋手抄报。并对学习任务进行简要的说明,明确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出现疑难问题可以使用的互助方式。

学生在接受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后开始进行自主探索。由于学生对软件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学习任务也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所以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来进行操作、探索。与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仿照练习相比,这种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一环节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构思、操作和思考,安排时间占全部授课时间的1/3。由于没有教师的全部操作示范,学生的学习过程比传统的教学要慢。但是,由于是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构思作品形式,因此这些知识学生掌握比传统教学更加深刻,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

本次学习任务对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不断巡查和指导。所以在自主探索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遇到了困难。这些同学绝大部分都能按照教师提示求助后,圆满的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教师最后记录热点问题、共性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在互助、交流阶段结束后,通过面向全体同学就上述问题进行讲评、解答。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少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能使用WORD中本课涉及的命令。

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充分的交流、反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较好的发挥了主导作用,由于有了学生之间充分互助,教师的解答任务减轻,从而可以更好的从宏观上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互助式教学"正是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学生特有的优势,让学生在互助教学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我们中专办学的特色,也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和教师教学的需要。我们要加快中专学校教学改革的步伐。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确立了我国课程体制上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相容的框架。2001年国家教育部要求:"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校本课程开发已经逐渐成为新课改乃至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我国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蓬勃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更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有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然而对于我们中专学校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也要跟上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研究提高推动中专学校的校本课程改革,尽快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做好。

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解决了中专学校对提高计算机必修课的改革,使中专学生能够对本专业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计算机学习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也使得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进一步的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评价后师生都很满意。当然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进一步进行,我们的研究不能停止,要分析好每一节课中把好的教学方法引入进来,相信学生会学得更好,我们的校本课程研究会与中专学生的学习达成一致的美好愿望将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篇(6)

关键词:融合;改革;计算机

Key words: fusion;reform;computer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57-02

0 引言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许多高校以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很多学生都出现了学习一些自己以后难以用到的计算机内容,难以实现学以致用。针对这些问题,普通高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随着普通高校教学科目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变化。目前很多高校都对本校的计算机基础课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改革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这些改革方法,本文提出一种融合方法,并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应用。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共同课,该课程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属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计算机基础课出现于计算机没有出现在家家户户的年代,当时很多高校的学生不了解计算机,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很缺乏。为了更好的让高校学生在毕业后顺利使用计算机,很多高校都为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很多高校学生从小就接触计算机,小学和中学也都设有专门的计算机课程。所以高校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不能适用与现代的高校学生。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迫切需要改革。

随着很多普通高校纷纷对本校进行计算机基础课进行改革,产生了很多计算机基础课改革的方法。但这些改革方法都有各自的有缺点,比如分类教学改革方法虽然能够把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规划,但规划难度很大,具体的教学内容也不好选择;分级教学改革方法能够把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计算机水平能力的提高等等。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虽然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规划任务却非常困难。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对高校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改革,本文提出一种融合方法,这种方法把分类教学,分级教学,任务驱动三种教学方法进行了简单融合,力求得到更好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方法。

2 计算机基础课常见的教学方法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三项:

①分类教学。

分类教学是针对学生专业的不同,为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目前某些高校可以按照系别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计算机课程进行学习。

②分级教学。

分级教学是通过考核等多种方式,把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学生划分成不同层次,并进行分级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很多高校都采用了分级教学,比如入校的英语考试,计算机考试等等。

③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法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事先设计好的任务相结合,首先以问题的方式来提出任务,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则不断地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掌握技能。

3 教学方法改革思想

通过研究上面三种高校常见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种三者融合的教学方法。主要思想是先分类教学,在分级教学,任务驱动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全部阶段。

①任务驱动分类教学。

在原有的分类教学基础上,可以加上任务驱动思想。即以学院为单位,需要提交多个课程的调查报告。在作为任务的报告中需要彻底阐述,每个课程目前在本专业毕业人员中的使用情况。给出工作单位对这些课程的认可度。在根据认可度和使用情况选择本学院学习的重点课程。

②任务驱动分级教学。

在原有的分级教学基础上,可以加上任务驱动思想。即给学生安排一些不同级别的课程任务,让学生每学期可以自行选择做那个级别的任务。然后按照学生完成任务的级别,每学期学生可以更改自己的教学级别。

③教学中的任务驱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课堂内容,还应该为学生安排每个阶段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任务,让学生自主完成。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针对好的课外任务进行表扬。利用安排课外任务的方法把任务驱动的思想结合到教学中。

4 教学改革的具体流程

①研究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流程。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流程一般只包括入学和按学期教学两个阶段。很多高校都是两学期必修课程,每个学期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有时也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必修课程。还有的高校把计算机基础课改革成上学期是必修课程,下学期是选修课程等等。

②融合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流程。

融合后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流程包括入学、完成任务报告、选择课程、学生考核、课程分级、学生考核、学生分班、任务驱动教学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

入学阶段主要安排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完成任务报告阶段主要由学院通过和企业进行交流,获得每个专业适合学习的具体计算机科目和学习的深度等等,并提交相应任务报告。

选择课程阶段主要由学院和学校共同研究决定每个专业每个学期应该学习的计算机课程科目。

课程分级阶段主要由相关学院针对所有专业所选择的所有科目进行分级规划,给出每个科目具体的分级测试试题。

学生考核阶段主要由每个学院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分级考试,并将试卷交回到相关部门,这个阶段按实际情况也可以每个学期进行。

学生分班阶段主要由相关部门组织人员进行阅卷,把每个专业的学生按照不同的成绩段进行分班,并把分班信息返回给学校和学院,由学校和学院进行统一排课等。

任务驱动教学阶段主要由每个课程的教研组研究决定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的具体教学任务,必须保证教学任务贴近学生所学专业,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和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 教学改革的应用

目前经过对融合方法小规模的研究应用,可以看到使用该融合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实用的计算机技术,但同时也发现学生重复考核步骤较难实现。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而且考察的科目级别都不相同,所以学生重复考核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议考虑建立相关网站利用技术来完成具体的学生考核,学生分班,任务等操作。

6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融合改革方法融合了分类教学、分级教学、任务驱动三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基本保留了分类教学、分级教学、任务驱动三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达到了相对不错的教学效果基本实现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但同时该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应该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刘海松.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7).

[2]闫锋,达文娇.浅谈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J].改革与开放,2009(04).

[3]盛蓓.提高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之我见[J].科技视界,2013(13).

[4]谭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30).

[5]郑玉红,张淑萍.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案[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03).

[6]李雪飞.浅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J].经营管理者,2009(22).

[7]宋朝,郭喜见.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浅谈[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6).

篇(7)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95-02

随着军队院校改革的深入,紧贴部队人才岗位需求,整体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把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化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军队院校整体转型的必然。构建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任职教育牵引学历教育的新型军队院校体系和培养模式,是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世界军事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院校教育转型,其中的关键和中枢之一是教务管理工作转型,准确把握军队院校教育转型特点,创新性的开展教务工作是新时期教务管理工作的基本需要。

一、军队院校教育转型特点

四年学历教育加一年任职教育即为合训分流的教育模式,目的是使人才在打牢基础的同时,适应专业任职的要求,具备毕业后履行岗位职务的素质和能力。基础广博,能力专精,使人才个体既适应部队工作的基本需要,又具有一定的长远发展的潜质,这种人才的集合,会形成群体优势,有利于整体提升部队战斗力。但是,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在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培养模式上存在本质的区别,认清二者的特点,是搞好部队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关键。

1.教学任务

学历教育主要完成大学本科四年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应认真按照国家规定的本科培养要求及总部有关要求组织施训,努力打牢学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基础,特别是科学文化基础和军事基础。任职教育主要完成任职专业训练,这一阶段的教育属军事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断续教育范畴,是干部逐级培训体制的第一个环节,应紧密结合部队岗位任职需要,加强针对性教学和训练,着力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

2.教学内容

学历教育强调学员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开设系统的知识性课程,按照通识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岗位教育阶段,开设各种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与学历教育不同,任职教育要求突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操作性,兼顾前沿性,通常按照任职基础、任职岗位、任职拓展三个模块,设置若干个专题组织实施。

3.培养模式

与学历教育相比,任职教育更加强调岗位指向性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任职教育牵引学历教育发展需要在学院培养中突出能力培养,更新教学内容,树立“能力本位”意识,围绕提高岗位任职能力的需要,坚持目标指向、问题中心和模块设课原则,形成符合岗位任职能力生成规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按照“实、新、精、深”的原则,建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注重实践操作,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岗位任职能力的生成规律,采取灵活多样、务实高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转型过程对教务工作改革的基本要求

从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两种教学体系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二者存在着本质不同。实践证明,以任职教育为主体,推动学历教育的发展,可以更加紧跟新军事变革,贴近部队要求。为了更好的使任职教育牵引学历教育的发展,军队院校教务管理实施有以下基本要求:

1.思想观念快速转变

应该明确,任职教育注重学习军事理论和专业技能,以培养军人职业素养为目的,通过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用任职教育的思路谋划学历教育,可以推进学员知识的更新、补充、拓展和深化,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员在四年本科教育中,对装备的认识和积累,在强化知识理论性的同时,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因此,教务管理中必须勇于突破在学历教育中形成的思维定势,自觉地从陈旧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以全新的教育理念谋划学历与任职教育。

2.教学资源有效整合

为了使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必须明确学历教育的出口与指向,强化学员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任职教育是以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注重部队建设中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要全面提高学员的任职能力,仅靠最后一年的岗前任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学历教育阶段就要注意强化培养。因此,在学历教育期间,应该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为今后的任职教育做好支撑,注重对相关领域基础理论的研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学实体应进行合理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创新管理机制,科学管理。

3.工作规律合理继承

转型期,教务工作具有更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但作为院校常设的业务单位,具有周期性和循环性的特征,有章可循。比如入学学籍注册、排课规律、考核组织、毕业工作等是以学期时间为主线的,这很明显地反映在校历上,教学组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客观上反映出一个院校的办学风格、教学模式,循环推进而又呈螺旋式上升,表现出很强的连续稳定性,这样的基本规律是不应该打破的,否则就会造成教学秩序混乱,直接影响办学质量。

4.工作模式与时俱进

军校教务管理虽然有章可依,但仍有薄弱之处,比如,部分教务管理人员质量意识相对淡薄,只求完成工作,而对过程的质量管理及工作完成的质量如何却不甚关心,也不便于对工作进行评估界定;管理被动,往往等问题出现后再去找原因,即事后把关,但为时已晚;经验式管理,使整体管理效率不高等,这些问题仅靠经验并不能成功解决,必须进行工作创新。

三、创新性的开展教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思考

对于任职教育和学历教育并存,军队院校转型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管理需求,创新性的开展教务管理工作是转型过程的基本需要,教务管理可从以下角度寻找突破和进步:

1.加强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转型时期,相应的教务管理部门管理的信息也相应的增多,工作量的日益增大,使教务部门工作人员应接不暇。开展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是增加和改善教务管理工作适应能力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之一。信息化管理建立的基础是校园网络,它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教务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近几年,军队院校普遍的进行了教务管理信息化改革,这种管理模式使教务管理步入了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力,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快速性和保密性。

2.搭建人才梯队储备教务管理干部

受军队整体干部任用规律的影响,部队岗位流动较大,调动较为频繁,这样就影响了教务工作的连续稳定性。教务岗位看似常规,其实要做好却需要较强的业务素质,甚至是教管研究能力。而院校教管干部往往从其他岗位调来,比如从学员队干中甄选、从教员中选拔等,半路出家的情况普遍,这样一是先前工作经验会造成思维定势、角色转变困难;二是浪费人才资源,训用不一致。现代大学讲究教管干部的专职化和专业化,教务干部的选择源应事先储备、训用一致。比如任用高等教育学科班生从事教务工作,有意识地储备教管干部,调来之前以帮工、交流等方式进行预先培养,注重年龄结构和梯队优化等,保证教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加紧推进教务部门的非现役文职化

为缓解由于岗位变迁、人员调动对教务工作连续性的负面冲击,应加大教务部门职员的非现役文职化,只要文职人员可以担任的工作,尽量不使用现役军人。实行文职人员制度,在一些军地通用性强、社会人才来源丰富的专业设置文职人员岗位。教务部门是军队院校的关键部门,但其工作性质决定了所属岗位与地方高校具有很强的相通性。军职人员由于升职调动,不易在同一岗位工作很长时间,而在地方院校,教务人员一般专职化,岗位寿命很长,甚至可以到离休,这样既保证了职员的在岗率和业务连续性,又发挥了由于工作经验而带来的高效性。“中国人民文职人员条例”第四章十三条和十四条分别对文职人员首次聘用年龄和最高工作年龄进行了具体规定,既避免因队伍老化而影响任务完成,又最大限度保证了优秀人才的稳定聘用时间,有效延长了其工作寿命,客观上促进了教务工作的稳定连续性。为此,教务部门中的计划、排课、学籍等岗位完全可以以现役和非现役人员相结合的方式来排岗,并逐步推进向非现役文职转化的力度。

四、结 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教务工作必须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准确把握军队院校教育转型过程中教务工作的特点,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适用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并存的教务工作格局,以有序、协调、高效的教务管理工作促进院校教育转型。

参考文献

1 喻子敬、宁显福.军校教务工作连续性问题刍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

篇(8)

一、美军院校任职教育的基本要求

美军职业教育训练包括任职培训及任职后的继续教育。美军始终把军事职业教育训练摆在重要地位,高度重视加强对教育训练的领导,建立了比较严密、科学的教育训练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负责审定全军教育训练大纲,陆、海、空三军均设有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和部队司令部,负责本军种单个人员(院校)与部队训练原则与计划的制定。美军十分重视军事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适应性。美军军官实行的“逐级培训”,具有鲜明进修教育“岗位培训”的特点,按照岗位要求进行专业教育训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很强,最大限度地实现训用一致,确保官兵素质与职务晋升和装备发展保持同步。初级军校主要对新军官进行与第一任制密切相关的军兵种专业技术教育,对在职初级军官进行拟晋职所必须具备的业务技能教育。中级军校主要设法使学员“树立从合成军队整体联合作战的需要来考虑本军兵种作战的习惯,彼此能够吸取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军官的领导艺术和智慧。高级军校着重从政治、经济角度研究军事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使高级军官成为“军人政治家”。

二、美军院校任职教育的基本任务

任职教育从性质上来讲,是建立在普通高等教育基础之上的特殊职业教育。

当代世界军事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军事教育逐渐分离。这一趋势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左右开始的,主要体现在生长军官的培养与教育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相继要求生长军官必须具有地方普通高等教育大学本科专科的文化教育水平,掌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基于这一认识,一些国家生长军官的培养开始采用“两段制”,即先完成地方普通大学本科的学历教育,获得军官任命,再接受初级职业军事教育。承担大学本科学历教育任务的军事院校不承担初级职业军事教育任务各级职业军事教育院校不承担学历教育任务,只讲授军事知识、技能。采用这种“两段制”模式的主要是美国。美国各军种的生长军官的大学本科学历教育都是在军官学校、地方大学后备军官训练团完成的。在完成学历教育后,获得理工文科学位,并获得军官任命,然后再到各兵种专业技术院校接受初级职业军事教育。毕业后,担任某一具体职务。美国现有军事院校(中心)113所,其中担负学历教育的院校,只有4所军种军官学校和三军医科大学、海军研究生院、空军技术学院等7所,其余106所均为任职教育院校,占院校总数的93.8%。

三、美军院校任职教育的基本级别

美国军事院校任职教育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在军人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与军人的职务、级别相对应。

初级军事任职教育以本兵种排、连级军官培训为主,兼顾营、旅级军官和准尉、士官、士兵。初级职业教育院校的任务是对新任命的军官进行担任排级职务的兵种专业技术训练对在职的中、上尉军官和少数军官进行晋升连级职务前的进修和专业技术提高训练。学制一般为几周至1年,个别复杂专业可达2年。

中级军事任职教育以本军种营(团)、旅级军官为主,兼顾其他军种军官和连、师级军官和中级文职官员。美国军队的中级任职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培训本军种的中级指挥参谋军官,对本军种的少校、中校级军官进行晋升前的部队指挥与参谋业务训练。

高级军事任职教育以各军种师、军级军官为主,兼顾军以上军官和高级文职官员和其他国家相同级别的军官、文官。美军高级职业军事教育的任务是培训国家与军队的高级指挥、参谋、决策与领导人才。对各军种的中校、上校级军官以及相应级别的政府官员进行晋升前的指挥、领导、管理、决策方面的训练。

四、美军院校任职教育的课程设置

篇(9)

第三条设置高等职业学校,须有与学校的学科门类、规模相适应的土地和校舍,以保证教学、实践环节和师生生活、体育锻炼与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建校初期,生均教学、实验、行政用房建筑面积不得低于20平方米;校园占地面积一般应在150亩左右(此为参考标准)。

必须配备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必要的实习实训场所、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适用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在建校初期不能少于600万元;适用图书不能少于8万册。

第四条课程设置必须突出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实践教学课时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40%左右(不同科类专业可做适当调整);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在90%以上;每个专业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模拟操作的条件和稳定的实习、实践活动基地。

一般都必须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并配备相应的设备。

第五条建校后首次招生专业数应在5个左右。

第六条设置高等职业学校所需基本建设投资和正常教学等各项工作所需的经费,须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

第七条新建高等职业学校应在4年内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少于2000人;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0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5%;

与专业设置相适应的教学仪器设备的总值不少于1000万元,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6万平方米,适用图书不少于15万册;

形成了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完备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

篇(10)

一、美军院校任职教育的基本要求

美军职业教育训练包括任职培训及任职后的继续教育。美军始终把军事职业教育训练摆在重要地位,高度重视加强对教育训练的领导,建立了比较严密、科学的教育训练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负责审定全军教育训练大纲,陆、海、空三军均设有训练与条令司令部和部队司令部,负责本军种单个人员(院校)与部队训练原则与计划的制定。美军十分重视军事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适应性。美军军官实行的“逐级培训”,具有鲜明进修教育“岗位培训”的特点,按照岗位要求进行专业教育训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很强,最大限度地实现训用一致,确保官兵素质与职务晋升和装备发展保持同步。初级军校主要对新军官进行与第一任制密切相关的军兵种专业技术教育,对在职初级军官进行拟晋职所必须具备的业务技能教育。中级军校主要设法使学员“树立从合成军队整体联合作战的需要来考虑本军兵种作战的习惯,彼此能够吸取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军官的领导艺术和智慧。高级军校着重从政治、经济角度研究军事战略和国家安全政策,使高级军官成为“军人政治家”。

二、美军院校任职教育的基本任务

任职教育从性质上来讲,是建立在普通高等教育基础之上的特殊职业教育。

当代世界军事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军事教育逐渐分离。这一趋势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左右开始的,主要体现在生长军官的培养与教育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相继要求生长军官必须具有地方普通高等教育大学本科专科的文化教育水平,掌握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基于这一认识,一些国家生长军官的培养开始采用“两段制”,即先完成地方普通大学本科的学历教育,获得军官任命,再接受初级职业军事教育。承担大学本科学历教育任务的军事院校不承担初级职业军事教育任务各级职业军事教育院校不承担学历教育任务,只讲授军事知识、技能。采用这种“两段制”模式的主要是美国。美国各军种的生长军官的大学本科学历教育都是在军官学校、地方大学后备军官训练团完成的。在完成学历教育后,获得理工文科学位,并获得军官任命,然后再到各兵种专业技术院校接受初级职业军事教育。毕业后,担任某一具体职务。美国现有军事院校(中心)113所,其中担负学历教育的院校,只有4所军种军官学校和三军医科大学、海军研究生院、空军技术学院等7所,其余106所均为任职教育院校,占院校总数的93.8%。

三、美军院校任职教育的基本级别

美国军事院校任职教育为初、中、高三个级别,在军人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与军人的职务、级别相对应。

初级军事任职教育以本兵种排、连级军官培训为主,兼顾营、旅级军官和准尉、士官、士兵。初级职业教育院校的任务是对新任命的军官进行担任排级职务的兵种专业技术训练对在职的中、上尉军官和少数军官进行晋升连级职务前的进修和专业技术提高训练。学制一般为几周至1年,个别复杂专业可达2年。

中级军事任职教育以本军种营(团)、旅级军官为主,兼顾其他军种军官和连、师级军官和中级文职官员。美国军队的中级任职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培训本军种的中级指挥参谋军官,对本军种的少校、中校级军官进行晋升前的部队指挥与参谋业务训练。

高级军事任职教育以各军种师、军级军官为主,兼顾军以上军官和高级文职官员和其他国家相同级别的军官、文官。美军高级职业军事教育的任务是培训国家与军队的高级指挥、参谋、决策与领导人才。对各军种的中校、上校级军官以及相应级别的政府官员进行晋升前的指挥、领导、管理、决策方面的训练。

四、美军院校任职教育的课程设置

初级课程以专业技术、兵种战术与分队指挥、管理、领导为主要内容。美国的初级职业军事教育院校和训练中心的教育计划和课程设置差别较大,学制从5周到1年不等,空军个别复杂专业可达2年。训练内容大致可分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班、排级分队战术与作战指挥和领导、管理与训练组织三大类。开设的课程一般有本兵种的作战理论和技术、武器装备的使用与维修保养、班排级战术与作战指挥、单个人员与小分队的领导、管理与训练组织。

上一篇: 历史大事件 下一篇: 软件开发行业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