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实践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39

创新与实践论文

创新与实践论文篇(1)

一、高校中文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

中文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中等专业人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基于基本能力的养成,如果没有基本能力做基础,学生的研、教、综等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构建中文专业培养模式和体系的过程中,应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加大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力度。要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设计和规划,为学生提供感知机会及创新的时机,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创新精神。

二、高校中文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创新实践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合乎培养计划要求,有机配合整个中文专业培养计划的实施,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要合乎整个培养计划的需要。一是要依据整个培养计划的教学进程时间安排科学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实施实践教学; 二是依据教学内容实施实践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配合、熟练、深化和提高,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延续,而且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应用甚至提高的有效途径。

2.创新实践环节设置的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是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包含于在培养计划的内涵和外延之内。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因为培养计划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合乎培养计划就是适应了社会需要; 二是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各个教学环节,包括课程的开设、课程的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是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制定的,合乎培养计划,就是符合了教育教学规律。所以,任何超出培养计划的实践环节都不应列入体系之内。

3.创新实践项目实施的便宜性原则

便宜性原则是指实践教学各环节的项目能够在主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较为易于实施。实际上主要强调的是实践教学项目实施的可能性。一是有实践教学实施的教师队伍; 二是有实践教学开展的场所或场地; 三是有实践教学开展的经费; 四是有实践教学实施的规章制度。其中的关键之处在于能够安全、有序、低支出、好效果,易于开展,适合开展。

三、教学体系实施的质量监控

学校层面由校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监控,教学督导办公室负责具体监控的执行。院系层面由院系“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监控。监控的内容包括: 一是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落实; 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评价。包括实践实习内容评价、实践实习过程评价、实践实习结果评价; 三是评价的形式有座谈会,包括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实践实习地点座谈会、问卷调查、学生网上评价、管理人员评价、校教学督导委员会评价。

四、高校中文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

在高校的中文专业当中,中文也摆脱了我们为了考试而给出一个答案区域的限制。在高校中,老师则要创新性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跳出以前中学时候的思维束缚,这样也能够真正的了解和学习到中文的精髓。只有打破传统的思维禁锢大胆质疑和创新,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提升重物素养及领悟力。

2.加强学生思想的交流

学生所置身其中的学校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生长发育的现实状态,以及生活的具体社会文化和交往情境,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社会条件。在文学当中,文学不但具有其文学价值,也是一个时期特定的产物,具有一个时期象征性的作用,不同的时期所反映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很多东西我们以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并没有发现或重视它,而这些潜藏着的价值对于我们学生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和谐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剖新教学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有个性,教学内容有个性,教学方法有个性,将学生的学习纳入到与实践相结合的状态下,同时创新性的中文教育对于学生去发掘这样一种价值有很大的帮助。

3.参与社会实践

创新与实践论文篇(2)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传递最直接的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纯粹的场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素养的一种传承,是对学生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的一种调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均呈现出单一趋势,此种形势使学生陷于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延续,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创新与实践论文篇(3)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它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现实需要。本文依托对河北省唐山市――中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的调研,述说唐山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创新思想指导下,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新进展。

一、党的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理论创新

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建国初期就明确提出了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到来必将出现文化建设高潮的论断,系统阐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相互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突出强调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要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些论述反映出党执政理念的升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科学把握。唐山市委、市政府认真领会党在文化建设和改革上的理论创新,明确提出“落实文化建设五个要”。

一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0年7月26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把握时代性、科学性和文化发展规律性,与时俱进,既能吸纳世界先进的文化因素,又能确保祖国传统文化不被腐朽文化所玷污,真正在全社会建树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念,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形成共同的社会发展理想与信念。

三要明确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使我们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四要实践文化是软实力,更是发展的硬实力。党的十七大首次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战略支点。在持续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中华文化”是“软实力”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自我定位;“核心价值体系”是“软实力”的内核;“和谐文化”是“软实力”在共同体内部发挥凝聚功能的表现;“文化创新”是“软实力”在现代世界中产生影响力的经典方式。

五要实现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和文化消费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丰富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明确树立让人民共享文化成果的思想。

二、唐山市近年来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新实践、新进展

当前,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已经成为唐山市人民的共识。中共唐山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掀起了文化建设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高潮。

――抓文化建设就是抓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唐山的文化建设明确树立了这个主导思想,努力做到:第一,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使文化创造更加符合时代的新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第二,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主旋律。第三,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形成有利于推进改革和发展和激励人民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的舆论。第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第五,歌颂时代主旋律,努力生产更多优秀文化产品,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抓文化建设就是抓创新。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必须抓住体制机制创新这个关键点。唐山通过弘扬新唐山人文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把文化体制改革向深层推进。首先,加强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学习,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干部作风年”“新唐山人文精神”“人文大讲堂”等学习教育活动,凝心聚力;第二,树立模范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培育唐山的模范人物和典型,形成典型引导带动机制;第三,推动形成全民创建的良好氛围,健全全民参与机制;第四,加强制度建设,在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标准中增添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成果考核的标准,形成“文化GDP”激励机制。

――抓文化建设就是抓发展。唐山把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土地、财政投入、投资融资、税收、人才激励等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鼓励盘活存量房地资源,妥善保护与开发工业遗存,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开展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认定工作并给予扶持,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创新文化精品。同时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为百姓办好的实事,如着力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各县(市)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组织电视连续剧《节振国》《百年开滦》《滦州起义》和电影《大唐曹妃》、话剧《》等剧目的创作和演出,成功举办多届评剧艺术节、皮影艺术节、中国陶瓷博览会、曹妃甸科学发展论坛,筹备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等活动。

――抓文化建设就是抓产业。唐山以整合文化资源为手段,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着力点,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首先积极开发和落地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龙头,打造“十大产业链条”: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为重点的工业文化产业链;以唐人文化园、滦州古城等为脉络的历史文化产业链;以等人物和基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产业链;以南湖生态公园、曹妃甸湿地公园等为示范的生态文化产业链;以冀东文艺“三枝花”等为特色的地域文化产业链;以电影《唐山大地震》及衍生产品、影视基地等为标志的地震文化产业链;以世界园艺博览会、曹妃甸论坛、中国陶瓷博览会等为载体的会展文化产业链;以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园、芦台动漫产业园为引擎的创意设计文化产业链;以正元包装集团、十月印刷、中红彩印包装为龙头的印刷包装文化产业链;以北部长城、南部滨海观光带和城市中心文化体验带等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休闲文化产业链。集中精力、高标准打造符合唐山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产业,树立起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滨海文化、创意园区文化、新旧企业文化等几大支柱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形成文化产业多元投入、协力发展新格局;实现文化产业与唐山历史文化资源相交融,与教育、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相嫁接,与科技创新、工业设计、城市建设等相结合,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抓文化建设就是抓民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进入小康,抓好文化建设,为人民群众不断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成为当前最实际、最深层的民生建设。唐山市以此为契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首先,积极推进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切实抓好社区、乡镇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第二,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建立覆盖全区域范围的数字图书馆、网上文化社区等,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进乡村“六个一批”等重点文化工程;第三,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覆盖面,建设和完善一批满足城乡居民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服务平台和文化活动平台;第四,改革投入方式,采取设立基金、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以政府采购、服务外包、志愿服务、奖励等多种形式,引导公共文化服务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第五,实施文化保护工程。把文物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确保文物安全和历史文化环境风貌。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大文件汇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创新与实践论文篇(4)

1主要问题

目前,科研论文抄袭、剽窃的风气比较盛行,学生毕业论文“四处借鉴”、“论文”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严重影响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的培养。目前,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方向的论文数量多、抄袭与现象严重、毕业设计形式单一、题目和内容重复率高、教师指导时间不足、答辩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是小球方向毕业设计环节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已经成为全面提高小球方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2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阐释

2.1毕业设计过程的实践性特征。 毕业设计过程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其实践能力是深化学生对毕业设计和已有课题认识的主要源泉,是学生亲自感受体育科研的基本程序、探究新知的过程性、实践性环节。从学生的选题、确定方向、文献综述、确定选题内容、论文的设计与实施、数据和资料收集等多个环节无不体现着实践性的特征。学生体验毕业设计的每个过程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保证。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学生对选题内容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入到毕业设计的深层次探讨与实践,从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认识,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由此,真正发挥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作用。

2.2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释义。 创新主要指个体运用已知信息、技术、技能、方法等,革新旧内容、创造新事物,发现、创造新质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

在我院小球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文献与实践选题、论文的设计与实施、资料收集、完成毕业设计等几个环节,集中体现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独自完成的实践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探索新知、收集整理等各种创新品质。可以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依托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因材施教,应该以学生毕业设计的实践过程为基础,不应奢求学生创造新鲜事物为目标,以免“急功近利”,忽视学生实践探索的基本过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立足学生实际,不能将人类的未知或脱离学生知识、经验的领域定为学生探索的内容和目标。这是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选择符合学生实际要求的选题形式就成为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3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改革的措施

基于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毕业设计的基本现状和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时代要求,本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尝试与措施,为进一步消解小球毕业设计所处的困境,提高小球方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为顺利、高质完成毕业设计提供参考。

3.1切合学生实际,开发“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 首先,多元的毕业设计符合我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趋势,减少抄袭的来源。如训练计划、教学计划、创业设计、赛事策划、训练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与实施、健身指导计划等诸多形式,可以作为目前毕业论文的有益补充。各种形式的毕业设计均以论述与实证的形式进行,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规定,又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其次,多元的设计形式能充分发挥小球教师的各种特长与资源。教师的多种经历为多元的毕业设计指导奠定了较好的师资基础。这样,一部分科研意识强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科研,而另一部分学生可以选择与自身经验相符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可见,“多元”的选题与毕业设计形式是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经验,是消解目前学生“非实践”的困境,加强毕业设计过程向实践转变,培养创新意识与精神提供了可能。

3.2提早互选,加强对学生文献评述,提高设计质量

3.2.1将师生互选工作纳入教研室工作范畴,提高互选效率。 目前,毕业设计的学生都是来自教研室“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生,任课教师直接与学生上课接触,既方便又快捷。将未能达成互选的学生名单首先进行教研室内部调配,然后将未能达成互选的学生名单上报,进行其它教师的分配。这样就为指导教师与学生能够快速互选,尽快进入到毕业设计指导与交流的过程之中,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抢出了宝贵时间。

创新与实践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21-02

在高等教育中,历史学科是基础之一,必须坚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同时,要紧密结合改革的步伐和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丰富、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小学师资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相关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改革和创新史学论文写作的理论教学和写作实践,必将对我们实现目标、培养人才起到突出的作用。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写好论文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论文的写作,将所学的专业基本知识运用于实践,掌握论文撰写的步骤、方法和技能,并且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为毕业后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整体优化构建

(一)改革理论教学

改革以往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增加研读、探求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有必要逐步改革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两门历史专业核心课的内容和体例,使之更好地反映时代变化和学术的最新发展。三年级将较多地开设专业选修课(包括必选课和任选课),地方高校尤其要注重开设部分区域历史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加有关生态、拓殖、人口、社会思潮、大众心态、社会生活等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内容,将历史学习与现代社会问题诸如区域稳定、边疆经济、生态变迁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趋势,凸显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要增开反映本学科前沿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功训练和理论思维能力的选修课,特别是文化史、社会史、宗教史、外交史等领域的专门课程以及断代史研究的专题,拓宽学生的认知面。

(二)创新实践方式

要结合理论教学的改革,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挥历史学教化与教养的功能,凸显历史学科功能和价值,培育经典名师,讲传经典文献,开设精品课程,打造精彩讲堂;培养学术人才,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质,建设文化名校;培养社会人才,满足社会对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应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结合高校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创办校园历史文化节、“历史与文化”学生论文大赛、学生学术论坛等学术实践活动,以演讲、辩论、沙龙、历史剧、考古调查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能力,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历史专业独特的魅力。

(三)增强教师指导

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及其知识结构的完善,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绝大多数教授、副教授都承担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不仅对学生在知识结构、思辨能力、认知水平、学科体系、考研素质等方面着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打造。四年级学生除了继续进行少量课程的学习外,在教师的指导下,要积极参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项目活动开展。尤其是结合论文写作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历史文化研究竞赛等活动,提高能力。

二、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一)具体分工与集体攻关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配合、协调统一来展开。在总项目之下,设置若干子项目,充分了解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学术研究倾向;调查历史学专业学生读书情况;理清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与创新改革的关系等等。对每一个子项目进行具体分工,展开工作,不定期进行集中讨论。最终在子项目完成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和集体修订,形成最终方案。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之下,紧紧把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结合国家、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规、政策,认真学习,融会贯通,将核心内容渗透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同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展开,如对相关现状的调查,就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而初步研究形成的方案,也必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进行检验和不断完善。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三)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要立足于具体高校,但又不能仅局限在一所院校,必须与历史学专业改革发展的趋势目标相统一,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相统一,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相统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史学论文写作,但又不能仅局限在写作上,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对各学科知识的需求,对各种能力的需求,以及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四)专业课程与知识拓展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还包括在历史学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外,有效地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以师资特色开设专门史、断代史专题选修课来培养“学术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像、音响、图片于一体,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开展专业考察、地方遗址遗迹参观了解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主要特色和创新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提出,创新史学论文写作教学和实践活动,具有特色的“123模式”是有效的途径。

“123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两个“123”,即教学中的“一堂课、两论文、三环节”;实践中的“一结合、两展示、三监控”。

创新与实践论文篇(6)

CHEN Haixia CHEN Zhongqin

Tianjin Key Laboratory for Modern Drug Delivery & High-Efficiency,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all-English curriculum of Introduction to Natural Products, an innovation teaching mode including "interactive discussion" and "case-based practice" is put forward, which could change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pattern and prompt the reform of all-English teaching model.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s changed, "Interactive discussion" and "case-based practice" teaching mode could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rous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autonomy of students, and finally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such as problems analyzing and solving abilities. Ultimately, it is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intern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the Chinese medicin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Natural product; Teaching reform; Interactive discussion; Case-based practice

《天然药物导论》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及技术研究天然产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1,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化成为建设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专业的重要策略。为提高药学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我国药学教育也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迫切需要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全英文授课项目[3]。全英文授课项目是适应药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加快药学教育国际化的步伐[4],促进高校及学科国际知名度的提高。因此对《天然药物导论》全英文课程进行改革有助于实现培养国际化药学人才的目标。

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天然药物导论全英文教学课程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目前英文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交互式”讨论和“案例式”实践的教学环节,为进一步课程创新改革进行初探。

1 既往本课程全英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天然药物导论》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延续之前中文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课件为中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不够,实践学习能力较薄弱,且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我院该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模式已有两年,该模式虽然对于提高学生英文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现阶段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阶段,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且学生独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锻炼较少,整体的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 教学改革过程阐述

现以“交互式”讨论教学模式中的“主题导入式”教学方法为例,阐述其在《天然药物导论》全英文课程中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授课之前,将下一阶段要讲授的天然产物根据来源、结构、理化性质、生理活性等特点划分不同主题。如根据结构特点划分为黄酮类、生物碱等(表1),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例,整个教学改革过程包括以下几部分:①教师公布主题;②学生分组并选定主题;③小组成员查阅资料并制作PPT;④不同小组讲解PPT并相互提问交流;⑤讲解效果评定及打分。教师公布主题后,课后为学生分组或学生自愿分组,每组3~4人,每组获得一个主题(此处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例),同时由学生推荐一名组长负责资料汇总。在下次上课之前每位组员先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并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来源、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纯化手段、结构鉴定及生理活性、临床应用举例、最新研究进展相关知识(每位组员分配1~2项内容进行查询),然后将其整理成PPT并由组长做最后的归纳总结,形成课件PPT。在任务分配、资料查询和PPT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讨论,并在PPT最后一页标明每位小组成员负责的部分。

在教师讲授黄酮类化合物主体内容之后(安排1~2节课时间),选定2~3组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题的小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体同学介绍本组的PPT课件内容,全班同学根据内容提问讨论。根据讲解内容的丰富性和逻辑性、语法的正确性、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PPT制作的规范性等指标评价每个小组的讲解效果,由学生交流讨论后打分(占30%),教师对其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后打分(70%)作为小组此次PPT讲解的最后成绩,小组内成员的成绩由各自负责的部分决定,组长和进行讲解的学生可适当额外加分,以此鼓励每位学生积极自荐组长或讲解员。每个学期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举办5~6次PPT讲解活动,每次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10%。

2.1 引入交互式讨论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交互式教学”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朗和帕林克萨于20世纪70代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教学应该是一种以支架教学为基础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5],即学生自我学习和教师支持帮助学生学习的交互过程。张欣[5]和韩汶昕[6]研究表明,“交互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课程教学中效果显著。Datta等[7]在本科医学课程中引入“交互式”教学模式,结果发现,接受交互式教学方法的学生成绩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学生和教师的“交互”次数也有所增加。实践证明将这种交互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天然药物导论全英文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交互式教学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交互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灵活多样的交互式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弥补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不足[6]。在交互式讨论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是知识的启发者和指导者,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等多重交互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我校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现将引入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具体采用以下方法实现。

2.1.1 采用“主题导入式”教学方法 “主题导入”是一种教师利用“主题”的形式将学生“导”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8],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环节使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主题导入”的教学方法既要考虑教师“导”的部分,又要考虑学生“入”的过程,因此采用“主题导入式”教学方法将更好地促进“交互式”讨论的进行。Cole等[9]研究发现,在医学教学中采用主题讨论的方式不仅使学生获得的知识量增加,同时生生交互过程还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教师根据天然产物的化合物类型及结构特点划分不同主题(表1),让学生自主选择某一主题进行学习交流,讨论同一主题下天然产物的结构特点、提取分离方法、主要生物活性、临床应用举例、最新研究进展等内容;小组成员课堂交流后,课后查阅文献、资料,整理后制作成PPT进行组间学习交流,最后教师根据交流情况,与学生再进行交流沟通,补充生生交互讨论结果的不足。

2.1.2 采用“PK式”教学方法 PK式学习模式属于体验式学习模式,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课堂组织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有效的学习小组,利用小组内部的合作以及小组之间的竞赛竞争,实现生生互动,在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有效提高个人学习效率[10]。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引入组间竞争机制,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1],PK式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效果显著[10,11]。

将PK式教学方法引入《天然药物导论》全英文课程教学中,结合天然药物课程特点,在授课过程中由教师提供一些科研实例,让学生个体之间或小组之间进行交互讨论PK,为自己或本组的观点提供论据。在查阅资料准备论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天然药物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同时由于全英文授课的特点,令学生不得不思考一些新型的陈述方式,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此,采用PK方法,可以实现学生个体交互、小组交互以及PK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讨论的目的,同时此模式可以营造学生积极参与及主动思考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2.1.3 采用“探究式”和“开放式”讨论方法 “探究式”和“开放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先前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通过体验、发现、探索、协作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12]。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重点锻炼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授课之后,可要求学生充分预习下次课程的课件内容并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如下次课程将会介绍黄酮类化合物,教师可让学生在校园里观察一下,有哪些植物体中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其主要提取方法以及主要生理活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然后在下次授课之前,由教师根据章节内容及性质特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自己的独特观点,并在接下来的授课中针对有问题的知识点着重讲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随时提问一些开放式问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讲解不同章节内容时,根据章节内容的特点,采用学生分组进行全英文讨论方式,对开放性问题回答积极和讨论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加分,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采用探究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设计“案例式”实践教学环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teaching,CBT)是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旨在培?B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3]。近年来,案例式教学方法正逐渐引入医学实践教育,如临床检验[14]和法医毒理学[15]教学以及药学实践教学[16-17]的改革中,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案例式教学使得学生在研究案例过程中处于一种自己主导的、有压力的氛围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18]。

为激发学生学习天然药物导论的兴趣,笔者结合该专业及学生特点,提出并设计实践案例供学生学习讨论,现举例如下:

案例1:以青蒿素、紫杉醇等典型天然药物为实例,让学生自己查找学习相关资料,了解并掌握该天然药物的来源、提取、分离纯化、药理活性研究、药物剂型与分析试验、临床研究等。并从整体药物研究历程的思路出发,将资料整理成PPT课件,为其他学生或小组进行讲解,在讲解结束后,教师对其内容进行评价与补充指导。

案例2:通过案例1相关设计锻炼之后,教师可提供一种新的资源,以“新药研发”为导向,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思路,并提供从该新资源中研发特定生理活性药物的设计方案,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药物研发设计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从而促进全英文教学目标的充分实现。

2.3 考试方式改革

目前天然药物导论全英文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还是以传统考试方式为主,通过平时成绩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相对单一。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来通过考核[19]。此外由于全英文教学还处于初步探索,考虑到学生的语言适应能力,考试内容只是考察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较少,使得考核内容难免比较僵化和局限。以上成绩考核方面的不足主要在于缺乏过程性考核理念的加入和深化,而过程性考核可以使考核方式多元化,丰富考核内容,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的考核[20]。

本次课程改革主张改变传统的期中、期末闭卷考核方式或闭卷考试辅以开卷考试为主的成绩考核模式,在其基础上增加阶段性考核方式及实践能力考核,重点考核交互式教学效果及学生设计实践方案的能力,突出药学课程的特色,具体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2.3.1 增加阶段性考核 在一些章节结束之后,根据所讲的内容设计一些简短的选择、填空题(20~30题)进行一次阶段性的考核,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也为可为教师后续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调整提供依据。

2.3.2 加强过程性交互讨论学习考核 由学生通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习后,根据化合物特征,自主设计课件PPT并进行讲解,针对课件讲解及回答问题情况,

由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将最后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列入考核内容,从而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有院突?极性,避免出现总是依赖于最后卷面成绩的侥幸心理。

2.3.3 增加实践方案设计能力的考核 由教师给定一定范围的主题,通过交互讨论,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查阅文献,撰写相关英文综述论文;制定创新性试验计划,鼓励学生与老师、同学交互讨论,最后自主设计并实践实验方案,由教师评定成绩,计入总成绩,培养学生交互讨论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创新与实践论文篇(7)

关键词:创新性学习 网格环境 自主探索 互动协作

一、网络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性学习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罗马俱乐部在著名的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要推进一种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性(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对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进行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创新信息的能力。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预期性、参与性。(1)预期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能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善于有选择地学习,具有捕捉、理解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2)参与性强调社会化实践,善于人际交往、能主动适应群体生活,有责任感,善于协作。预期性和参与性的结合,体现了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反映在学习方式上,即是自主探索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的结合。

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创新性学习有5个中介要素,它们都可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

(1)语言。这一中介要素历来受到重视。网络环境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2)工具。工具是人的认识器官的延长,基于网络环境的工具具有其它一切传统学具无可比拟的优势。

(3)价值。价值是最重要的学习要素,是创新性学习的动力。重视这一因素,旨在使学生学会主动选择,网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

(4)人际关系。维持性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垂直的、教师权威型的、不平等关系,成为学习的障碍。在网络作为工具的创新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是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又是提供者和分享者。

(5)形象。形象引发直觉、联想和综合概括才能,在创新性学习中有不可缺少的独特作用。网络的多媒化、形象化特征,是非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难以企及的。

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性学习的两种主要学习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依据创新性学习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论为支点。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即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同时,皮亚杰指出,协作学习在儿童的认知发展建构中也是一种主要的方式。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在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教师也可以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指点学习路径,点拨学习疑难,丰富学习交流,深化学习结论。

我们将创新性学学习观和建构主义思想,与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设计并实践了两种创新性学习模式: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创新素质起到了良好作用。

一、 自主探索学习

(一)学习设计

基本环节:自主探索学习设计以学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其基本环节如下:

情境创设问题导向查询信息探索思维意义建构

基本过程:(1)情境创设。必须创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接近知识产生、使用的实际情境,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激发联想和想象。(2)问题导向。一是在情境中设置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二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后提出新问题、新想法。(3)查询信息。学习者围绕学习主题上网搜集信息,分析、辨别,加以归类、整理。(4)探索思维。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批判,探寻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或然与必然等规律、关系。(5)意义建构。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图式”)去“同化”和索引(分析、检验、确认)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如果不能“同化”,则引起“顺应”,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基本原则:(1)学习主题的设计。主题的选取和设计非常重要,要遵特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原则,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思考价值,有可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愿望,能完成任务驱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当前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内容、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及相关的更多资源,教师可视情况指导部分学生获取资源的路径和分析利用资源的方法。

(二)实例:网络—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

我们在联入Internet的Intranet环境下的网络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了多个学科的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了多个学科的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其中,初二地理“森林资源”的整个教学过程如下:上课前教师运用学校自主开发研制、已通过专家组鉴定验收的国家重点课题成果“ 初中地理电子教材” ,经过重组制成MCAI软件,教师从网上搜集下载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内容,分三个专题放在网上,并制作添加了一些网页。

过程A:视频动画演示黄河泛流与断流现象,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森林破坏后,为何会引起如此严重的结果?过程B:演示电子教材软件,进行任务驱动,提出学习要求。过程C:学生上网查阅信息

,分析,整理。限定时间。教师通过计算机监控学生的查阅活动,相机指导。过程D:学生讨论、交流。限定时间。教师参与讨论,学生提出一些观点。对“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成分”等难点问题,教师演示“电子教材”MCAI,加强学生的直观、形象理解。过程E: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用所学新知识解决过程A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点拨迁移,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保护森林和保护环境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适当评价,课程结束。

上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起兴趣,上网查询后,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思考,选择网络信息中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一、 互动协作学习

(一)学习设计

基本含义 : 互动协作学习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织在一起,为进行某项主题学习活动而互助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基本步骤:(1)组成协作小组。一般以2-4人为宜,可以是同质(学习程度、兴趣、个性、性别等),也可以是异质,一般异质为宜,互补性强,更能体现和发挥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2)分工与执行任务。依据主题任务,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作不同的分工,各自先行完成自己的任务。(3)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互相提出评价与建议,取长补短。(4)合作提高。小组成员集中智慧,共同完成任务,成员之间可以互换角色,以求得问题的最佳解决。

基本特点:(1)合作下的竞争。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竞争中的合作。培养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宽容、协作精神。

(二)实例:网络学习,制作网站。

创新与实践论文篇(8)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大学历来十分重视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开发与研究,目前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德国‘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加拿大的‘能力中心的课程开发型’实践教学模式和英国的‘资格证书系推动型’实践教学模式。”[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加以改进、提出和实践。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根据这一精神,高校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中强化实践性教学。

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2]这些年来,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成效,但是总体上讲,实践教学效果并不太令人满意,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薄弱。自1999年教育部实施高校扩招以来,师资不足已成为困扰许多高校的普遍问题。由于学生人数特别多,师资比例严重失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特别重,教学工作量特别大。这一问题在实践教学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时间和精力所限,一个老师要负责上百个学生的实践教学相当困难,再加上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撑,教师实施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较低。

第二,专项经费不足。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否则师生都很难走出课堂。各高校一般虽然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但数额较少,人均十余元,这远远不能满足实施实践教学的需要,部分高校甚至根本不予提供经费,或挪用经费。因此,经费严重不足是高校影响实践性教学开展的一大突出问题。

第三,时空限制。一般来说,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往往会选择一些具有重大纪念性、教育性、学习性的地点进行参观、调研和实践,例如:革命老区、英烈纪念馆、模范小区等等。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加上路途遥远,这就造成了许多地区的文化资源浪费、不能共享,例如教育论文,新疆地区的高校师生若要到湖北参观“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就目前的交通条件,通常乘坐火车需要近40个小时,因此,时空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开展实践教学的重大障碍。

总之,由于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时间不长,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上述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往往造成实践教学走过场、敷衍了事,效果差。

二、“红色文化”对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湖北红色革命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湖北红色文化具有数量多、品质高、多样性三大特色。从革命的过程看,它贯穿整个中国红色革命的全过程,即从中共建党、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28年红色革命的各个阶段。从革命发生和涉及的地域来看,几乎覆盖湖北全省。因此,发挥地理优势,充分利用量大、质优、多样的湖北“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多媒体为媒介,构建包含现场教学录像、实践教学专题片、教学课件等形式的“红色文化”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体系,对于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形象地“还原历史”、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以下简称“纲要”课),“纲要”课,应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史国情,深化对三个选择的认识。由于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湖北,例如:“武昌首义”、“二七大罢工”、“中共五大”、“八七会议”、“黄麻起义”等,因此,开展实践性教学,应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地区优势,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带领学生参观、考察辛亥革命纪念馆、二七大罢工会址、中共五大会址、农讲所、陈潭秋故居等位置,组织和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教学,比如,在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中,为重现“武昌首义”的革命历程,让学生充分领会“首义精神”的真谛,我们认真组织了学生在湖北辛亥革命纪念馆内进行了现场教学,并在现场教学结束后,带领学生参观了首义园、三烈士墓、拜将台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印象深刻,受益匪浅。而外地、外省的学生对这一内容的实践性教学,由于受时空、经费、师资力量等限制几乎是难以开展,千里迢迢、长途跋涉、费用庞大,怎么办?这就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等手段,通过不断创新实践性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解决实践性教学因受师资、经费、时空等限制,造成难以开展的一系列问题,这一方法能够使各地学生随时随地观看“红色湖北”,使受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地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 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第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研究论文服务。

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湖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运用现代化教育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电视专题片、多媒体课件、现场教学录像等,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构建“仿真”实践环境,实事求是地“还原历史”、“再现历史”,通俗易懂地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仿真”实践教学环境。可以直接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服务,为《党的基本知识》、《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问答》、《四个分清》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服务,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必将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的优选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研究

第三,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大量重复投入和劳动。

在利用现有校内外有的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基础之上,发挥群体优势,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多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出最新、最具价值、最具说服力的资料,减少重复投入;建立共享资源库,构建和丰富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性教学的远距离、开放性和现代化,减轻师生负担,增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红色文化”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课程形态,它需要有一套普遍可行的运作模式,对各个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如果没有一套普遍可行的运作模式,那么如何确保参与的广泛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延伸性?

为此,必须学习文件,领会精神;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贴近学生,精心设计,深入浅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特点。因此,在实践教学设计中,首先,必须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其次,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吃透吃准教材。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基本依据,能否吃透吃准教材教育论文,是能否提高质量地构建科学合理专题教学模式的关键,多媒体课件设计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突出教学重点,把握难点。再次,贴近学生,精心设计,深入浅出。“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要贴近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困惑点和问题点,才能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3]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设计中要不断加强调研,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动态,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 ,通过科学、美观、和谐、清晰的多媒体课件的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具体而言,应注意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仿真实践教学环境的建立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电视专题片、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交互传递,并通过一体化设计、交互式实现,构建仿真实践教学环境。

(二)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

建立多媒体素材库,主要包括共享软件、视频文件、音频文件、图片等。建立多媒体素材库,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素材库,可以有组织地安排人力制作难度较大的媒体素材,有计划地存放、维护和更新素材,用于教师借鉴学习,开阔思路,不断提高备课质量,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4]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查询和下载所需素材,提高素材的利用率。

(三)“仿真”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

主要研究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立、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主要环节有学习情景的设计、学习策略的设计、教师指导、管理与帮助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重点是运用现代教育、传播、语言理论和多媒体技术,研究沉浸式、参与式、专题式、启发式教学方式、方法。

(四)仿真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设计

“实践目的一经设定,下一步就是设计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实现实践目的的设计、设想、打算、规划。实施方案是为实现实践目的服务的。”[5]具体而言:

第一,选择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将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主线和教学目的与要求,结合教育部主编的通用教材,以“武昌首义”、“二七大罢工”、“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陈潭秋故居”、“将军县—红安”、“中国社区建设的‘神话’—百步亭小区”、“东湖新农村建设”、“神龙”、“光谷”等为典型,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点围绕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历史和现实中的大是大非等主线选择教学内容。

第二,依据内容,确立相关专题。实践性教学中,教学专题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师要吃透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使每个专题要有所侧重。初步考虑,我们拟设立的专题有:

(1)武昌首义(含武汉红楼“辛亥革命纪念馆”、“三烈士”墓等子专题)

(2)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含 “八七”会址、“施洋烈士陵园”等子专题)

(3)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含中共五大会址、湖北黄麻革命纪念馆、将军县—红安等子专题)

(4)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含武船扬帆“驶向”国际,神龙在湖北耕耘18年,托起“中国车都”、武汉光谷构建激光产业群等子专题)

(5)和谐社会的贯彻与落实(含中国社区建设的“神话”——百步亭小区等子专题)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含东湖新农村建设等子专题)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含感动中国的大学生——徐本禹等子专题)

[参考文献]

[1]刘小新.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 思想政治教育,2008,6.

[2]韦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3]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N]. 光明日报,2006-8.

[4]张宝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对策研究[J]. 潍坊学院学报,2009,2.

创新与实践论文篇(9)

2.大二的第二课堂和实验室开放

2.1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又称为兴趣小组,是我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参加到相应的兴趣小组,从事简单的科学研究进而获得一定创新性的智力成果。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计划中要求每个大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兴趣小组。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指导教师的各种技术改造、科研课题、科技竞赛等获得相应成绩。我校“第二课堂”是以“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为出发点,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从根本上能够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开放实验室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验设备的支持与配合,我校较早的实现了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在没有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全校实验室对师生进行开放,将各学科专业实验平台进行统一协调管理,这样最大化的开拓了大学生知识结构,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室开放不仅能够使大学生进入到不同的实验室,了解各种专业设备,而且还能够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相互了解提供了机会,为创造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保障,使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实验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团队精神,提升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这正是培养大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3.大三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实现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环节。毕业实习是与认知实习相对应的环节,如果说认知实习是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那么毕业实习就是对本专业知识的理性检测,考察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符合市场需要。大学生可以根据毕业实习中的实际问题选取毕业设计课题,这样就避免了纸上谈兵。我校的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毕业设计是对大学生三年来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指导教师全程跟踪辅导,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对回到学校的大学生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对继续在企业实习的大学生采用“校外导师”指导为主。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学校要求课题组内每名大学生一个题目,优先采用来自生产实践中的课题和导师的科研课题,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与实践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217-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社会主义国家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出发作出的重要价值判断。创新主要包括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其中理论创新对于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提出了理论创新的重要任务,而且就理论创新的一些重要问题发表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

一、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切思想、理论等等观念的东西都要以实践为源泉。理论是实践的重要成果和认识的高级形式,其形成是不能脱离实践的,否则,认识、理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邓小平指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1] 理论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实践则是主观反映客观的决定性因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旦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就必然形成正确的认识、理论。由于实践自身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能力的阈限,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活动不一定就能形成正确的认识、理论,部分地错误甚至全部错误都是常有的事。正如所说:“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一个科学原理的提出,总是要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研究和修订的过程。”[2] 我们知道,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两个大的阶段,但一个正确认识、理论的形成过程与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并不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即是说,一个正确的认识、理论的形成往往需要认识过程的反复进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认识、理论等等观念的东西是实践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同时强调实践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马克思主义创造人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理论预见,只是提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般,却没有也不可能作出适用于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因而被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于以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为指向的社会主义改革更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邓小平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3] 这也就是说,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3]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具有必然联系。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由于改革具有针对陈旧体制的否定性、革命性的特征,因而首先要在实践上大胆创新。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4] 这种“实践中的探索和创造”不会是一次完成,也不会只有成功的记录,反复、曲折和失败都是可能的,因而又必须进行与实践探索和创造相适应的理论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充分认识到实践创新的重要性,对于理论创新同样保持着高度的自觉。对于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发表了精辟见解,他说:“世界在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4] 显然,实践创新既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

实践是开放的系统,反映和指导实践的理论也是开放的系统。对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认识越来越深刻。一方面郑重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5] 另一方面明确要求进一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正如所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6]

二、理论创新的主体和基础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主体、认识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创造性实践活动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而且以其聪明才智促进了理论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从而拓展了理论创新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在历史的创造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中形成的。理论创新并非只是理论家和政治家的专利,当代中国,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对于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来看,“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3]基于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定地提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7]这些重要论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统一,肯定了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地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社会主义发展全局上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且还明确提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4]。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在认知文化的发展中展示了创造热情,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发挥了聪明才智,同时也在观念文化的发展、真理的追求方面显示出不懈的探索精神。指出:“人民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4]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人民群众对政策创新、理论创新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经营形式以及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传统农业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而对农村经济政策和农业经济理论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一些沿边地区的对外贸易,打开了国门,拓展了商品经济领域,从而对外贸政策和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诚然,政治家、理论家对于理论创新的贡献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样不争的事实是他们的理论创造必须回答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提出的现实问题,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如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充分展示了其超凡的理论智慧,同时也真切反映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所以,在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善于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概括”。

人民群众作为理论创新的主体,在于他们的实践活动和利益诉求提出了理论创新的重要课题,也在于他们的实践活动及其经验积淀为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理论的形成基础时指出:“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一大特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与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统一,注重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并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更加强调善于从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中吸取营养。指出:“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5]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和创造中形成的新鲜经验是理论创新的坚实基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对其作出正确的理论概括,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

三、理论创新的目的和途径

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科学的理论不是中立的,而是具有鲜明的价值目标。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谈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功能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引起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历史和现实表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实践创新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否则,要么就会因为盲目的实践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要么就会因为错误理论的误导而走入歧途。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7] 可见,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

实现理论创新的目的,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正确途径。

首先,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理论具有历史的继承性。马克思主义反对,非但没有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而且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使自己的理论更具有包容性和生命力。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理论发展的一条规律。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中许多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注重弘扬传统文化之精华,如依法治国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以德治国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建设和谐社会吸收了孔子、墨子、孟子等的合和、中庸的思想。理论的继承并非局限于一个国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的过程采众长,注重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如民主的形式、法治的精髓、人权的尊严、道德的善值等等。应该指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正确回答和指导解决现实问题,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和真正掌握群众。”[4]继承是必要的,但又是相对的,任何理论的继承都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反对,但不搞历史复古主义,反对盲目排外,但不搞崇洋迷外,明确主张“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5]。这就是说,理论创新应当使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

其次,必须坚持创新勇气与求实精神的统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同样在于不断创新。然而,理论创新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起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只有创新的勇气而没有求实精神,谈不上理论创新,甚至会导致理论走向反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经有过这样的深刻教训:经济结构上求纯,追求一大二公;经济手段上只讲计划经济,忽视商品经济,对于市场经济更是谈“虎“色变;发展目标上急于求成,甚至搞“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发展步骤上超越历史阶段,搞所谓“”,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忽视客观规律性,夸大主观能动性,其结果不仅提出的理论是错误的,而且用以指导实践也导致了失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要求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使理论随着实践的进展和时代的前进而发展。”[2]正因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健全。

最后,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统一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已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并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实际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所以理论创新要继续,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说:“我们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7]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既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标志,又是理论创新的现实根据。理论创新也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理论自身内容的与时俱进,也包括传播方式的系统革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从人民群众的知识结构和可接受程度出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导人民群众真信、真学、真懂、真用,促进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7-58.

[2] 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4-252.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82.

[4] 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0-537.

上一篇: 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 下一篇: 装饰装修设计规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