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39

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

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篇(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54-0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包含了学生、教师、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实习基地、教学管理人员等相关要素。国内外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的理论与实践证明,专业评估是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为进一步做好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应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构建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估制度。”因此,校内专业评估是强化高校自主意识,建立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管理,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校内专业评估的目的

第一,有利于各专业了解自身办学水平的现状。校内专业评估强调全员性、全面性、发展性,注重质量建设的过程性环节,全面、客观地考察教学全过程。通过“亮家底”“理思路”“促改进”的实践方式,为各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第二,有利于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通过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科学诊断和分析,高校能够准确判断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结构的适应度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区域和全国的竞争力,促使高校在“合理布局、整体优化,面向需求、强化特色,注重效益、科学定位”的原则下,开展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培育新兴潜力专业,调整缺乏竞争力的专业,形成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第三,有利于高校科学评估各项教学政策成效。通过分析全校专业自评数据、学情调查数据和相关满意度调查数据,高校能够有效检验各项教学政策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明确政策的改进方向,并为合理调控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有利于完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校内专业评估是高校内部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激活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调动高校自我管理、自主参与、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积极性[1],增强适应外部评估的能力,为将来接受外部整体教学评估和专项评估夯实基础。

二、国内外校内专业评估的经验

(一)学情调查

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学情调查项目有:美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项目、英国的全国大学生调查项目和澳大利亚的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项目[2]。以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为例,评价的一级指标分为: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校园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引进NSSE项目,分析了清华大学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在5个一级指标的差异性[3]。大学生学情调查以学生学习投入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效为评价内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丰富了专业评估内涵。

(二)专业认证与评估

教育部组织的专业认证和住建部组织的专业评估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专业评估项目。如专业认证中水利类专业认证一级指标: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管理制度,质量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合格,完全符合标准(P);合格,达到标准要求(P/C);合格,基本达到标准(P/W);不合格(F)。专业认证和评估的基本工作模式为找问题,找出专业的办学实际与评估标准的差距。专业认证和评估推进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建立了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了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国际互认。

(三)专业等级排名榜

近年来社会评价机构对专业办学的影响力逐年增大,社会评价机构以一套或一组指标作为质量度量,各类指标通常都划分为投入指标、过程指标和产出指标三大类[4]。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专业评价的一级指标分为: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专业声誉。该中心将各大学的专业(类)分为五个等级,对高校各专业进行等级排名,受到广大考生和用人单位的关注。

三、校内专业评估的内容

河海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2005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十一五”期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河海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实施方案》(简称“彩虹工程”),逐步建立起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河海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5]。2008年,学校实施了校内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6项校内专项评估工作,为进一步改革、创新校内教学评估的模式和方法积累了宝贵经验。

学校高度重视新一轮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多次组织教学院长、本科教学督导、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专家、教育学专家、管理学专家进行研讨。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专业评估的理论前沿和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明确了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评价、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评价四大评估模块,保障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一)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的评价

专家全面审阅专业自评报告,系统总结专业建设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改进的方向。专业自评报告主要依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书》《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文件精神,开展教师发展、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和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全面考察专业建设现状,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品质。教师发展包含教师培养和教学水平2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师资结构、教学培训、教学团队、评优评奖、教学满意度等。教学改革包含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成果4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专业改革、专业教育、课程规划、教材选用、教材编写、教改立项和获奖、教学研究论文等。实践教学包含实验(实践)项目、实习状况、毕业设计(论文)3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实验开出率、综合性实验、社会实践、校外基地、实习效果、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质量等。教学管理包含过程管理、质量保障、教研活动3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教学文件、教学组织、领导听课、同行听课、院督导听课、学情调查、教研组织与成效等。培养质量包含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学习成效、社会声誉4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专业技能、综合素养、毕业率继续深造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竞赛获奖、论文专利、就业质量、社会评价等。

(二)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的评价

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专业认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专业认识包含专业兴趣、前景期望2个维度;教学质量包含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课后指导、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5个维度;教学管理包含教学纪律、行政服务、班导师服务3个维度;教学保障包含师资配备、实验设备、教材及学习资源3个维度。

(三)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的评价

对毕业生开展培养过程、核心课程、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推动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培养过程包含课程体系、专业教育、实习效果、毕业设计(论文)、就业教育5个维度;核心课程包含课程重要性、课程有效性2个维度;专业技能包含多项特定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能力包含批判性思维、良好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10项综合能力。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的评价

对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工程(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了解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收集用人单位需求,鼓励行业用人部门深度参与专业课程设置,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四、校内专业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一)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校内专业评估涉及专业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估专家等众多人员,操作流程复杂,只有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化平台才能保障评估工作顺利实施。信息化平台应体现流程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流程化是指系统能满足在线自评、在线调查、在线审核、在线评估等功能,保障校内专业评估工作有序、高效开展;集成化是指系统能实现多角色数据共享功能,如在校生、毕业生调查模块中“本学期课程学习状态”“课外学习活动情况”“毕业生综合能力”等学情调查数据能够自动被专业自评模块读取;智能化是指系统能提供大数据挖掘、统计功能,提升专业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二)开展专业自评

一是专业负责人在学习、领会校内专业评估方案后,对照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支撑材料,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填写专业自评报告。二是学院审核专业自评报告数据的真实性。三是专业自评报告经学院审核通过后,在全校公示,接受广大教师、学生监督。专业负责人还需为在校生、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提供专业核心课程清单和相关专业技能明细。

(三)实施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

教务处组织开展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并与就业指导中心一起做好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评价工作,并最终提供各专业三类评价的调查数据。教务处还需汇总整理好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研究性示范课程、全英文课程、新生研讨课、学位率、毕业率、教师获奖等数据明细,进一步减轻专业自评工作负担。

(四)注重专家评估

专家遴选的标准为:一是专业相近。评估专家必须是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二是教学管理经验丰富。评估专家必须是从事过系主任、教学副院长等教学管理工作的专家。三是专家多元化。每个专业安排2―3名专家进行评估,其中至少1名为校外专家。教务处统一组织专家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专家通过网络查阅专业自评报告,依据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评价,并撰写专家评价意见。

(五)形成专业评估分报告

专业评估结果实施分类指导,学校将专业竞争力等级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强竞争力专业,是指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强竞争力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是吸引考生和用人单位的“拳头”产品。强竞争力专业要能体现“领头羊”作用,应获得更多、更高等级的教学获奖和教学改革项目;应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应高质量通过教育部和住建部的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应大力拓展国际化教育,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本科生中具有一个月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高;应有较高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率等。第二类为新办专业,是指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新办专业应具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且执行良好;师资队伍结构应合理,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实验、实习条件应有保障;学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好等。第三类为一般竞争力专业,是指除强竞争力专业和新办专业之外的专业。一般竞争力专业应有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够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应有强化学生专业认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具体措施;专业建设应取得一定成效,有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或奖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教学培训,有一批教研成果;就业率达90%以上等。教务处与学院共同分析评估专家、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依据各专业的竞争力等级,明确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应对策,并最终形成单个专业评估分报告。

(六)形成专业评估总报告

学校从全校层面汇总专家、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分析学校在专业建设中的成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供对策和建议,并最终形成校内专业评估总报告。

五、校内专业评估的成效

2012年,河海大学组织57个本科专业开展了校内专业自评工作,3906名在校生、3610名毕业生、311家用人单位参与了问卷调查,邀请了校内外67位知名专家在线评审,了河海大学本科教学专业评估分报告和总报告白皮书。本次校内专业评估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协商共治的长效机制,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内容多样化;打破了评价结果唯分数论制约,而是根据专业竞争力不同等级给予专业相应指导,激发了专业在校内专业评估中的主动性,变“要我评”为“我要评”;建立了学校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常态化的联系机制,使专业面向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学生,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建立了循环评估和后继评估机制,完善了校内常态化监测的教学评估制度。

参考文献:

[1]宋彩萍.高校专业内涵建设自主评估框架维度甄别与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2]史秋衡.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2).

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篇(2)

[作者简介]罗晓敏,温州大学教务处教学科实习研究员;周敬业,温州大学教务处教学科助理研究员,浙江温州32503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125-03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高校如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其首要工作。而专业评估对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犹如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对高校各方面建设工作的推动作用。如何利用好专业评估这一有效的监控工具,成为摆在各高校教学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一个合理有效的专业评估机制是专业评估工作有序、科学进行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专业评估及专业评估机制

专业评估是指依据评估标准,利用可行的评估手段,对专业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我国开展的主要专业评估方式有两种,一类是学校内部评估,一类是外部评估,就目前我国各高校开展的评估来看,主要以内部评估为主导,并逐步引入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等外部评估,本文所论述的专业评估主要侧重学校的内部评估。专业评估机制是为有效地推动专业评估而进行的人员、制度、组织等一系列工作、程序的安排。事实上,随着各高校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参与到专业评估中的各项要素亦越来越多,人员、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制度、机构建设等不断完善与提升。

二、优化高校专业评估机制的意义

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变化和提高,笔者认为对专业评估机制的不断调整、优化非常有必要。一来,专业评估机制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有利于保证专业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及评估结果的有效性。科学、规范的专业建设及评估制度,是专业建设及评估工作按照既定轨道有序开展的保障和前提;另外,评估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是专业评估工作的具体实践者,只有拥有公正的评估参与人员及科学、合理的评估机构才能保证专业评估工作及评估结果的有效性与公正性。二来专业评估机制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提高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及整体办学水平。各高校在对专业进行评估时,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地对评估机制中诸如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风学风建设、教学管理、图书资料、办学条件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与完善,这样才能将高校培养人才及办学的目标、水平、质量与社会需求接轨,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及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综上所述,各高校做好专业评估机制的调整与优化工作,不但对专业建设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学校的发展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各高校及其职能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该项工作。

三、优化高校专业评估机制的措施

专业评估机制的优化与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整个评估工作的方方面面。从专业评估工作的程序上来看,其包括专业评估前期阶段、评估实施阶段以及评估总结反馈阶段的组织安排机制。本文主要从专业评估涉及的人员、制度安排以及评估的效果利用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解读专业评估工作及其相关的机制调整、优化。

(一)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自教育部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以来,各高校纷纷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开展了校内教学自评工作。一些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自身发展实情,制定了诸多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及质量监控文件,如本科专业设置与管理办法、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新专业建设及管理办法、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等,更有众多高校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融入学校的整体发展中,制定相关的专业发展规划。具体到专业评估工作相关制度的完善,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对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调整与解读。因为科学地制定及准确地解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是专业评估工作的关键,可以说它直接关系到评估工作的成效与成败。各高校在制定与解读专业评价体系时,要遵循重要的评价指标,其内涵要符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校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根据不同学科类别的专业面而有所区别和侧重,从而提高评价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对于地方高校还应当根据学校以及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针对学校、专业建设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适当设立若干主要观测点。另外,一些高校亦完善了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的工作条例和章程,以及相关的业绩计算及奖励办法等管理文件,以保证专业评估工作更加规范、科学、有效地开展。

(二)评估人员及机构的合理安排

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及相关的管理机构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无论是阶段性的专业评估还是终结性的验收评估,就大多高校而言,评估工作持续的时间多则可能跨学期,少则两个月。这项持续性长、涉及面广的教学管理工作,无论是对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教务处,还是对参评专业所在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者来说,都是一项繁杂而又具挑战性的工作。专业评估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参与到评估工作中的校、院(系)教学管理者必须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较强的执行能力,其中包括对相关政策、文件、指标体系的解读能力和对相关政策及文件精神的贯彻和执行能力,以及职能部门、组织机构间的协调能力;而专业评估工作的持久、繁杂性及重要性要求各级教学管理者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现代办公技术,在对专业进行评估时,必然会涉及大批量的重要数据及评估专家资料,而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是开展评估工作的前提;另外,数据的不同性质决定了其是否可以公开或是必须保密,以保证评估、评审工作的公正性。作为教学管理者,必须要有非常高的职业素养,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岗位职责,保证评估工作的规范运行和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故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有良好服务意识、并具有较高专业及管理知识的稳定的管理队伍是做好专业评估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参与到专业评估工作中的人员除了教学管理人员外,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便是评估专家。一般高校专业评估的专家组主要由以下人员组成: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学管理部分负责人、各学院教学院长、教学委员会委员以及校内专家库成员。上述人员基本上包含了高校内部对专业建设状况最具发言权的各类人员,他们对学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状况非常了解,有最直观的感受,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评估建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不同需求,专业评估专家的多元化已成为重要趋势。目前,众多高校正加快引入企事业等用人单

位、同类院校的专家等外部专家,使他们参与到高校专业评估、建设和发展中。为保证评估过程及评估结果的公正,评估专家必须具备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客观、公正地对参评专业进行审议和评选。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评估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这一学术机构的作用,以保证评估过程和结果不受行政领导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

(三)专业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

高校培养人才必须要有意识地强调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为此,我们对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时,必须坚持系统和动态的原则。而专业评估的结果效用也应该是动态的,即无论是在对专业进行阶段性的评估抑或是终结性的结题验收评估时,在这一系列管理评估过程中应该引入激励一竞争机制。这一机制旨在从根本上促进专业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贯彻“奖优、促差、汰劣”的原则,坚持奖优惩劣的制度安排,以助于各个专业的自我发展。笔者还认为,在专业评估的整个过程中,还应该引入更为严格和有效的管理机制――滚动淘汰制,即无论是专业的年度或中期等阶段性评估检查的结果,还是专业的结题验收结果,都不应是一劳永逸的。具体而言,专业的阶段性评估结果作为对其过程管理的指标考量,必然会运用到结题验收中。对于专业结题验收来说,即便专业已经通过结题验收而被授予校级“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后,也不意味着这一结果(称号)可以“享用终生”,对于各类已通过结题验收的校级重点专业,应进行后续建设的跟踪评估。若其在后期的建设和发展中,仅仅保持原状而没有起到示范作用,甚至是有后退迹象的专业,可考虑采取限期整改、取消校级“重点专业”称号及收回相关建设及奖励经费等措施,以督促各类专业继续朝着更加规范、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亦给校级“重点专业”以一定的压力,促使其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和效果。

科学合理的专业评估机制是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保障,而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但可以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还可以在评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专业的内涵建设,优化专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使高校能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篇(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办学自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变得愈加重要和迫切。教学质量评估作为鉴定教学、指导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不仅检测高校的日常教学质量,而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适时调控,有效地指导高校的教学工作。

教育部从2003年起,建立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制度,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评估,并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制度,让社会更全面了解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各级深刻认识到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重要性,意识到评建结合的必要性。但是,这项工作是外部评估,其评估的重点是高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只有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评估体系,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专项评估,才能及时诊断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外部评估和高校内部评估二者不可或缺,只有内部、外部评估体系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质量保障合力。

一、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的意义

在外部教学评估的强有力推动下,高校内部教学评估作为保证教学质量和迎接外部评估的最基础环节,日益受到重视。建立一个科学的校内评估体系对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工作水平,真正落实教育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基本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内部评估的实施是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是高校主动处理好自主办学和自律办学关系的体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内部评估对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提高社会满意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2.内部评估的过程强调过程性、全员性、全面性、发展性,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从多方面进行考察,注重质量建设的过程性环节,全面、客观地考察教学过程,了解高校深层次的教学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发现和解决教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总结、反馈、促进作用。

3.内部评估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监控师资队伍、教学基本条件、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方面,落实整改工作,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增强适应外部评估的能力,为将来接受外部整体教学评估和专项评估夯实基础。

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运动过程。教学的内外部条件,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都与人才质量的培养息息相关。本文从教学系统的构成和运行过程出发,分析、确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2]从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制约教学质量形成的要素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的目标要素,又有使学生掌握或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学内容等客体要素;既有充当信息传递工具的媒体要素,又有保障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心理条件等环境要素。而这些要素最终必须统一集中到人这个主体要素上,没有教师和学生这一最直接、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其他要素都不能构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多不过是静态的物质存在。因此,笔者认为,与高校教学质量相关的基本要素有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等)、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教学资源。

专业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高水平的专业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支柱,是一所高校质量和特色的标志,加强专业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课程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建设水平制约着专业发展的水平。高等学校要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实施过程规范,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评估,为教学质量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观念、治学态度、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原有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效果的重要影响要素。在当前因扩招使生源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使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教学管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协调性要素,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系统的各种资源,并通过不断的反馈协调,形成教学合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资源指除人力资源外,教学场地、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现代信息设施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等新的保障方式的出现,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三、内部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根据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围绕“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思路,建立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和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六个模块的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构成校内教学评估的有机整体,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系统化评估。

1.研究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原则,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成果,加强教学基础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持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在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指标体系和具体操作程序时,不仅要参照国家、江苏省的评估标准和其他高校内部评估的经验,更要立足于高校的实际情况。该体系分为若干个子体系进行研究,做到既有分解,又有综合。每个体系都有标准、程序、操作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主要内容及工作程序。

专业评估主要依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标准、《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指标体系》,从专业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和培养质量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估,全面考察专业建设的现状。由学校统一安排和学院申报相结合,每年评估10-12个专业,四年一轮。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评估分两个阶段:自评和专家评审。每个专业自评时间为1个月左右,专家评估时间为5天左右,具体安排由学校根据情况统一制定。在评估工作结束后,专家组将考察报告和评估结论报至教务处,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专业的后续建设。

课程评估则参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对全校所有课程特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建设、课程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估。学校分批、分重点对各类课程进行评估,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顺序依次进行。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政类公共基础课,严格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逐项评估,其它课程将按照专业评估顺序,每个被评专业各抽取4门课程进行评估,四年为一轮。课程建设评估以课程组为单位,首先由被评估的课程负责人按照评估标准进行自评并提交自评报告,再由教务处组织校内专家根据申报材料进行核实与验收(亦可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估),对课程组成员的教学进行广泛听课。在评估结束后,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课程负责人,课程组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课程的后续建设,为今后评估提供依据,保持课程建设评估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实验教学评估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为参照依据,从实验室建设规划、教师队伍、设备与环境、实验内容、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质量及特色项目等方面检查实验室建设成效和实验教学质量。计划用四年的时间对全校的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四年一轮,每年度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和各实验室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评估3―4个教学实验室。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进行。在学校评估期间,将组织专家深入到各教学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现场走访、测试等形式进行深入考察,提出考察意见。评估工作结束后,专家组将考察报告和评估结论报至教务处,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实验教学负责人,教学实验室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实验教学的后续建设。

学生培养质量评估则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基础性素质进行全面调查,以专业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发展性素质进行重点评估,并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构成学生培养质量评估的循环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入学时的诊断性评价,学习期间的形成性评价及学生毕业后的总结性评价。其中在校期间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素质的评价含素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可与试卷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习成绩分析结合在一起;发展性素质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各项知识能力竞赛的参与、科研成果的展示及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

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分职能部门教学管理评估指标和院(系)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两个部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既考查学校各部门围绕教学开展的常规管理,又强调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教学管理评估主要集中在年终进行。教学管理的评估组由学校督导与各学院教学院长组成,分批对学校教务工作和学院本身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估组不仅要提供最后评估的总分,还必须出具具体的评估意见和改进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依据教育部加强普通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精神,从总体目标、选题质量、指导教师队伍、管理过程、设计(论文)质量及毕业设计(论文)特色等方面考查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管理水平。毕业设计(论文)评估主要根据专业评估的安排,首先,选择新办专业、学位点申报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估,综合考查学生的培养质量;其次,在每年度的下半年学校聘请校内外专业对所有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评估,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及管理环节的质量监控情况。

四、完善内部评估体系的几点思考

1.成立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

教学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有科学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和严格规范的评估程序,独立的评估机构和权威的评估队伍也是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和可信度的组织保证。学校根据专业现状,按照水利土木、资源环境、电气信息、管理经济、人文政法、机械动力、数学物理七大学科门类,拟组建七个相应类别的专家队伍。专家队伍由行业、企业、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咨询服务机构的有关专家和本校有关领导、专家和校友组成。其职责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深入教学全过程,开展教学工作质量评价,确定评估等级,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为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评估办要经常进行业务培训,加强评估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指导。[3]

2.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指标。

要尽量防止出现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院(系)搞形式主义,产生不正确的导向。评估指标的设计要简明扼要,在具体评估的过程中尽量考虑院(系)的实际,不片面追求材料的形式,注重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的实质性成绩,注重评估工作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3.要多渠道、全方位收集反馈信息。

在指标体系设立和考核过程中,绝不能仅以院(系)自评信息为主,而要充分整合学校教务处、图书馆、档案馆、人事处、信息中心、各院(系)及实验室等与本科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与信息,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信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地应用到本科专业评估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好、信息量大、更新简单、表达方式多样、可视化手段多等特点,将本科专业的评估工作分解到日常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中,真正实现专业评估的全过程管理,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目标。

4.要建立内部评估的长效机制。

从学校战略发展的全局着眼,使院(系)评估作为一项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大的质量工程。另外,还要长期坚持,不断推进迎评与整改,它们评估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前者,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因此,必须将评估制度化,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将它固定下来。最后还必须定期对院(系)进行必要的回访,重点督查院(系)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从而有效地促使院(系)对整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改变院(系)重评估轻整改的现实状况,以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4]

参考文献:

[1]童玉玲.高校院(系)教学工作评估体系构建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2006,(1).

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篇(4)

中图分类号 G40-0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0-0059-05

中国高等教育近十几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引起大学专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部分大学的学科变得更加综合,一批科类单一的大学正在变成学科更加综合的大学,办学面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面向行业变为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办学[1]。在大学变得日益复杂的今天,要使大学更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改革,需要更合理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来引导大学的发展。教学评估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成为管理机制改革的新途径。2011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从政策上确立了新的“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包括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国际评估。明确了高等学校应建立包括专业评估在内的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评估是指依据科学、有效、合理的专业评估标准,利用可行的评估手段,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专业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发现专业的优势和差距,明确建设目标,促进专业的发展;为在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布局、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它既是对高校各种专业教育质量的评判,也是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2]。专业评估分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内部评估属于学校自我评估,是指学校自身作为评估主体组织的对校内各专业的评估,外部评估主要是指由学校以外的机构,如教育部、省教育厅等组织的专业评估,以及工程等领域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认证[3]。广东海洋大学就如何有效地开展适合于自身的内部专业评估,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估作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机制,试图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学校专业评估的现状

广东海洋大学把专业评估作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有效手段,不断完善,开展了多类型专业评估。

(一)通过开展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评估,确保新办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2014年以前根据《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试行办法》,参照广东省新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方案对新专业进行评估,严格坚持相关标准,保证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的申报质量。截至2014年,学校通过校内评估的14个新办专业全部通过省学位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取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2014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下放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批权的通知》(学位〔1999〕3号),广东省学位办修订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暂行办法》(粤学位〔2014〕2号),规定已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按照相关条件及有关规定,自行审核本校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据此,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了《广东海洋大学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审核工作办法》(校教务〔2014〕38号),在规定新办专业教学条件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外,重点从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教学和学术能力培养、教学经费投入与教学保障、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及图书等教学条件建设与利用、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教学建设与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特色与优势等方面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评估主要内容和标准。在评估的组织方式上,建立了日常检查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工作体系。2014年依据新办法对行政管理专业进行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评估,在专业自评的基础上,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日常工作记录结合师生座谈等情况对专业进行评价;邀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和教育管理专家进行评估,专家组深入各专业进行实地考察、查阅档案和听课,各单位负责人介绍学院教学工作总体情况,专业负责人向专家组汇报专业建设情况,专家组听取汇报,并当场就相关问题提问,学院及专业相关人员答辩。专家依据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评价,并就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队伍建设、教学运行、学风建设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评估后行政管理专业根据专家建议和职能部门管理意见进行了有针对性且有效的整改。办法实施以来,2014和2015年学校3个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经过评估,全部获得省学位办批准,取得新增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二)开展专业水平评估,增设新专业或遴选专业建设项目

依据本科专业设置标准,开展专业评估申报新专业;依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评估标准,对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评估,遴选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推荐省级以上专业建设项目。2006年以来,通过专业评估,新增了19个本科专业,优化了专业结构。学校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新专业和其他专业进行评估,通过专业评估,遴选了28个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建成5个部级特色专业、1个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广东省重点专业、2个广东省名牌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计划试点专业。

(三)实施常态化专业评估,建立专业持续发展的促进机制

为加强专业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建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机制,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设计了新的评估标准,采用与以往不同的评价组织方式,建立了专业评估与绩效考核相关联的机制。与以往实施的专业评估方案相比,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组织方式和实施体系、针对专业评估与绩效考核相关联的机制等方面都做了全新的探索,初步构建起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机制。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评估导向

评估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专业评估体系,首先要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应用型人才是指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相比,在培养模式上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更加强调能够解决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而且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就业竞争能力。作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不仅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一线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一定的创新能力[4]。

因此,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质量进行评定时,应注重其“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制定的专业评估标准要引导专业积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由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业务实习过程实践、社会调查研究、课外科技活动、科研训练、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直接参加生产一线的劳动过程、毕业实习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注重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习得与养成,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更强的针对性,适应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对其专业领域内的相关工作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设计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是校内专业评估机制建设的关键,也是机制运行的起点[5]。对专业进行评估, 首先要通过设置科学的评估指标,使专业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和依据。广东海洋大学遵循科学性、发展性、导向性、简约性、适切性等普遍认同原则,参照一般标准,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专业建设管理实际及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筛选指标,设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设置观测点,突出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在观测点的设置上突出考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引导专业朝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注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运行机制的检视。如,在一级指标“专业规划”里设置“专业目标定位、层次定位、服务定位清晰、明确,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符合企业、行业急需人才需要”和“专业建设与改革特色鲜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体现学科特色、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等观测点,要求并引导专业在办学源头上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在一级指标“人才培养方案”里设有“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要求,行业企业要求和学校要求;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准确,符合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和经济社会实际”,“人才培养要求清晰和准确,内容全面,涵盖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内容科学,与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相对接”,“教学安排有特色、有创新,兼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专业考证的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经过充调研与讨论,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观测点,引导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在一级指标“师资队伍”的考察里,设置“属于理、工、农等学科的专业有2个以上专门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实验师或工程师及以上职称)”,“实验教学教师具有相关学科全日制本科以上教育经历,能独立主讲实验课”等观测点,对实践教学师资的保障条件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一级指标“教学条件”里,专门设置“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二级指标,设有包括“实验室设置科学,理工农专业具有3个以上的专业实验室,文科专业具有一定数量共享实验室”,“每个专业至少有2个以上的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稳定、已签定协议书并以学校名义挂牌”等9个观测点,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提出明确要求。

在一级指标“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里,通过设置“理工农等学科专业设置实验、课程实习(训)、生产(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其中,实验教学占相关课程总教学时数不少于30%,课程实习和实训累计不少于14学分”,“文科专业专业课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实验、调查、实训和实操和研讨学时,专业实验、实习、调查、训练和研讨累计不少于7学分”,“实验教学内容新,满足学科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聘请企业家来校开展讲座或创业培训活动”等观测点,引导专业积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由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业务实习过程实践、社会调查研究、课外科技活动、科研训练、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直接参加生产一线的劳动过程、毕业实习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一级指标“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里,除了设有“实验教学经费主要用于实验耗材、设施设备维护和小件仪器设备采购”,“为学生举办学科专业竞赛和学习竞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习竞赛活动和学科专业竞赛活动”等明显突出考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的观测点外,还设有“定期召开校友座谈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意见”等观测点,让用人单位(社会)参与进来,共同实施一种多元评价主体的质量评估,突出社会适应性,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一级指标“人才培养质量”里,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创新实践能力、就业创业情况及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等被作为重点考察内容。

2.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设置指标分值,突出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

指标分值也是一根指挥棒,分值的分配高低说明学校对被考评部分的期望侧重点,它也能有效指引专业发展的方向,在总分控制的情况下,它体现的是某一指标相对于整个指标体系中其他指标的重要性。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都很重要,但是,其重要程度取决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倾向性,体现在分值的设置上。《广东海洋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在能够反映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方面,赋予较高分值。如,基本项共设置197个观测点,根据简易性原则,每个观测点赋予的分值是1分。但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规划和定位方面,有3个反映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观测点,每个赋予的分值是2分,以期通过高分值凸显重要程度,引导专业合理定位,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专业目标定位、层次定位、服务定位清晰、明确,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符合企业、行业急需人才需要,得2分”,“专业定位准确,符合学校和学院发展实际,符合学生生源实际,得2分”,“专业发展规划内容涵盖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实验室与实习基地、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内容,内容科学、合理,得2分”。另外,明显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是,专门设置一级指标“实践教学”,而且分配分值30分,占基本项总分15%,包括“综合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涵盖主要专业知识领域和专业技术服务领域”,“专业实践教学设置有利于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与专业相关的生产、科研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等30个观测点,引导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设置,实验、实习、实训教学过程等方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推进教学改革,突出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一级指标中设有二级指标“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分数占该一级指标的50%,体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在“教学条件”一级指标中,“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等实践教学条件指标分值占该一级指标的69%。另外,“教学管理”“教学运行”“人才培养质量”等一级指标中,对实践教学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也设置较多观测点,分数较多。

(三)创新评估的组织方式

根据专业评估常态实施的基本要求,要尽可能减少学校隐性和显性评估成本,避免占据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疲于应付评估现象。学校专业评估探索实施了与以往教学评估不同的评价组织方式,建立了日常检查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评估组织方式。

1.日常检查评估

日常检查评估,即对教学运行状态及教学建设量化指标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工作记录打分。日常工作状态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日常工作记录打分,这样可以降低评估工作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避免给院系和教师增加工作负担。同时,评分依据是“原生态”的教学工作记录,这种原生态的评估能有效地发挥评估的诊断性作用。学校日常检查评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针对以往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大的现象,在日常检查评估方面,加强实践教学专项检查。自第十五周起狠抓实践专项检查工作,组成5个检查小组,对全校实验现场教学情况、毕业生毕业论文答辩情况、毕业论文和试卷批阅情况、实践环节材料归档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每学期抽查5个以上学院20多个学生班级,组织200多名学生和50多名教师进行座谈,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对存在问题要求学院及时整改,检查结果与学生评教等其他日常工作记录作为日常检查评估的评分依据,以此不断规范实践各个环节,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014-2015学年学校组织学生通过网上评教,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学生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等4个教学环节进行了评教,参评率98.06%,其中,课堂教学优良率为99.98%,实验教学优良率为100.00%,实习教学优良率为99.81%,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优良率92.22%。

2.专家评估

专家评估是指,对教学运行状态及教学建设定性指标评估由学校组织专家通过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开展座谈等方式进行评估,评估专家组并就专业建设与管理提出建议。学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也体现在专家评估环节,如“实地检查教学资料”环节明确“组织专家实地检查教学资料,重点检查实践教学资料及考试资料”等。学校邀请校内外高水平同行专家组成专家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指导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校内外高水平同行专家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查看资料和听课等,按照《广东海洋大学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并根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就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队伍建设、教学运行、学风建设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开阔专业内涵建设的思路,明晰专业特色发展的路径,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五)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为激励院系和师生认真参与专业评估,积极投入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有效发挥专业评估诊断作用,初步建立了与专业评估相关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评估结果以学科门类为单位按分数由高到低顺序排名。学校发文公布专业评估结果,对优秀专业进行表彰,优先推荐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项目。并且根据评估结果等级分别给于优秀、良好、合格专业一定数量的专业建设费,支持其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专业建设经费由教务处根据专业评估结果从学校专业建设费划拨,由专业负责人按规定负责统筹使用。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机制取得的成效

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的导向作用下,各专业积极推动专业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生基础知识扎实。2014-2015学年本科生参加课程考试一次通过率95.74% 。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通过率为67%,二、三级通过率分别为33%、47%。2015届全校本科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75.27%,六级累计通过率36.49%;2015届英语专业毕业生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83.95%,八级累计通过率59.6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近三年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科技、文体竞赛中,获奖总项目数663项,尤其是2014-2015学年,学校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喜人,高级别奖项大幅增加,获国际级奖项10项,部级190项,省级190项。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个结题,公开18篇,申请专利13项。

学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近三年,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2014和2015年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7.86%、97.37%和95.21%,就业去向主要有中小企业、教育系统、国家机关、国企、外企、出国、升学、部队等,就业质量持续提升。

参 考 文 献

[1]周远清.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评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2]曲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1-5.

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篇(5)

中图分类号:G40-05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6003803重庆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立于1955年,是全国首批开设给排水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已有60年办学历史,已毕业48届本科学生,分别于2004、2009和2014年以优秀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给排水工程专业评估。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国际化教育的背景下[1],结合行业发展方向和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 依托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重庆市教改重大项目“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以专业的国际评估作为专业发展改革的一个新起点,在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评估的基础上,首次引进并通过了国际评估,旨在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一、 国际行业学会的选择

考虑到语言、行业吻合度、熟悉程度和评估模式等因素[2],在国际水质学会(IWA)、美国自来水学会(AWWA)和英国特许水务和环境管理学会(CIWEM)等国际知名的行业学会中选择了CIWEM作为评估申请机构。CIWEM成立于1895年,是一个针对水务和环境管理领域工程师、科学家和其它专业人员的多学科专业学会,学会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在英联邦和受英国影响较大的国家拥有大量专业会员(含中国香港)。CIWEM对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评估/认证(accreditation),以评估其培养的毕业生是否达到了取得该学会会员资格所需的标准。通过评估的专业所毕业的学生可成为其会员,会员资格将有利于学生在相关专业的国际公司中申请职位,并获得注册资格。

二、评估的经过

整个CIWEM评估过程从启动到正式通过历经3年,详细经过如下。

(1)2012年确定以CIWEM作为评估的行业学会;(2)2013年至2014年5月,与CIWEM联系并准备评估材料;(3)2013年6月和2014年6月,两次邀请英国大学的专家进行咨询;(4)2014年11月,向CIWEM提出书面申请; (5)2015年1月,向CIWEM提交正式申请材料;(6)2015年3月17日至18日,专家现场检查并给出意见;(7)2015年5月,CIWEM评估委员会审议通过。

阳春,等通过国际评估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实践与探讨

三、评估材料

全部的评估材料包括:评估邀请函、附件A(专业介绍简表)、附件B(包括7部分内容)和附件C(毕业生和就业单位问卷调查样表)。在提交正式的评估申请时只需提供邀请函、附件A和附件B中的自评估报告,在现场检查时需向专家提供全部材料,所有的材料均需要用英文撰写,详细内容如下[3]。

(一) 附件A

(1)专业所在的学校和院系;(2)专业的全称;(3)专业负责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4)建议的现场检查时间;(5)首批学生入学时间和毕业授位时间;(6)首次评估时间;(7)该专业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了的支撑情况。

(二) 附件B

(1)自评估报告(Self-evaluation of the programme),该报告是整个评估材料的核心,是对附件B其余6个部分的概括和总结,并进行“SWOT”分析,即从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风险(threats)四个方面对专业进行全面综合分析。

(2)对专业的详细介绍(Programme specification),主要包括详细的专业培养方案、分年度图示化的课程设置明细、每一门课程教学大纲、试卷/设计/课堂作业存档等。

(3)人员和设施情况 (Staff and facilities),主要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辅队伍的整体介绍和个人简历、相关实体和网络教学实验设施的介绍、实习基地介绍等。

(4)外聘教师情况 (External lectures),主要包括来自业界的外聘教师的整体情况介绍、个人简历及在教学活动中承担的工作介绍。

(5)教师的专业学会资格(Professional membership of academic staff),即教师在国内外专业学会中的任职情况。

(6)内部和外部报告 (External and internal reports),主要包括来自系、学院和学校的教学规范和专业质量评估报告、来自行业的专业评估报告、来自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的专业评估报告。

(7)毕业生就业情况(Graduate employment),主要包括历年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毕业生和就业单位对专业的问卷评价分析等。

四、评估的关注点

CIWEM专业评估的核心就是评价如何围绕CIWEM要求的必备胜任力(mandatory competences)所涉及的内容开展相关教学活动,这些必备胜任力类似于《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中的培养规格[3],但涉及更为全面、内容更为具体,包含了影响环境和水务问题的现有和新出的因素,对工作的策划、实施和评价,安全和有效的工作实践,交流和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共5部分14条。

在评估过程中,由CIWEM委派的三位现场评估专家(含一位能用中文交流的华人)通过查阅评估材料和历年各种教学记录,开展与在校各个年级学生、各年龄层次教师、所在城市的毕业生代表和用人单位代表座谈,着重从办学质量、师资队伍质量、教学设施质量、与行业间的联系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等5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详述如下。

(1)专业的办学质量主要包括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是否有完善的校内和校外办学质量监督体系,是否有针对教学改进的定期研讨会等。

(2)师资队伍的质量主要评估师资队伍的应聘条件、教师职业资格的获得、师资队伍的构成、师资队伍在相关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教师的注册工程师资格和行业学会任职情况、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培训、教师与业界的联系、外聘专家团队的组成和行业影响力等。

(3)教学设施的质量主要评估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示范中心、实验基地和在线学习资源等建设情况。

(4)与行业间的联系主要评估高校该专业对相关行业标准、规范、指南和手册编写的影响力,与所在行业建设情况开展的合作项目情况,实习生的培养情况以及是否为行业在职人员提供深造机会等。

(5)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主要评估该专业学业导师的设置情况,如何帮助学生根据行业需求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如何结合职业发展规划来设计培养计划、业界实践等。

五、与国内专业评估的比较分析

此次国际评估提供了与国内高校给排水工程专业评估进行对比分析的机会。从本质上讲,两种评估均是通过书面材料审查和现场检查,并结合第三方或官方的评估结果,按照一定的标准[3]和规范[4]来评价开设受评专业的教学机构是否为学生提供了符合行业需求、教学规范和科学规律的教育服务。但由于在官方语言、文化背景、教育体系、办学指导思想、行业学会作用和业界基本情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造成两种评估过程各有侧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教学组织等方面非常细致,强调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3],因而课程设置完善、难度较大而且覆盖面宽,包括了人文社科、思想道德、公共外语和体育等与专业没有直接关联的课程。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高校本科教育则更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培养,因此课程设计普遍比较简单、难度较小且覆盖面相对较窄,但非常强调培养学生根据行业需求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行业的影响

中国的本科教育虽然强调与业界的联系,提倡学生要理论学习和行业实践相结合,但由于职业资格的管理受政府机构的主导,行业学会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之间的桥梁作用不及西方国家,因此业界对于高校本科教学的咨询和建议能力较弱。

(三)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关注

国内本科教育对于学生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对职业发展的引导显得不足。而西方的教育更强调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从而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并据此来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四)本科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中国的给排水本科教育经历了从单纯的工程到科学与工程相结合的转变,因此,针对本科生的各类科研创新计划也层出不穷,但在此次国际评估中,外方专家却对这些偏多和偏早的计划提出了异议。因为在西方式的本科教学中,进行基础研究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对少量志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在具备了应有的基础知识之后进行的,因此,这也正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之间矛盾冲突的一个体现。

五、结语

2013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定的签约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该协定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这为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平台[6]。由于专业和行业差异较大,在签约《华盛顿协议》背景下与国外行业学会进行深度合作,进行国际行业的专业评估认证,有助于充分了解国际行业学会对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的需求,清醒地认识中国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和劣势,并以此为契机通过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吸引海外学生,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美誉度,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毕业生,以此增强中国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冯惠玲, 胡娟, 惠新宇. 高等教育国际化: 内涵、挑战与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 2011,15(11):30-31.

[2]张晓琴.美、英、荷高等教育专业认证模式比较与借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6(6):48-51.

[3] CIWEM.Guidelines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Programmes contributing to membership[M]. London, CIWEM, 2009.

[4] 高等学校给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5] 高等学校给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6]樊一阳,易静怡.《华盛顿协议》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 2014(8):45-49.

Practice and discussion of improv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via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YANG Chun, HE Qiang, ZHANG Qin, ZHANG Zhi

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篇(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8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主要包括国外访学进修计划、国内访问学者计划和产学研践习计划以及“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人才和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含东方教席、师资博士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旨在提升上海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为今后发挥学术骨干作用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上海高校内涵建设。

一、现阶段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基本情况

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一项常态化评估,自2012年开始,每年对前一年入选“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一)“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1.从政府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起到了一个监督、评判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是由政府出资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提升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人才类资助项目。由于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金,涉及的学校多、教师多、计划类别多,因此政府对实际投入的效果非常关注。通过对该项目的评估,政府能够掌握一手的资料,真实、客观地了解项目执行情况的全貌,便于对于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

2.从学校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起到了一个规范、引导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作为新的一项综合性人才计划,与以往的一些人才计划存在不同,同时由于该项目涉及的范围有量多、面广的特点,因此对学校在日常管理上,包括选拔、监管、考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通过对该项目的评估,学校会逐渐清晰该做什么、怎么做,同时也可以借鉴同行的一些做法,从而引导学校对师资队伍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升资助资金使用绩效,推进上海高校师资队伍专业发展和人才类计划长效机制的建设。

(二)以绩效评估为主要方法,关注取得成果、兼顾过程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改进教学评估、推进专业评估、实行绩效评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在纲领性文件中提出教育绩效评估。同时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加强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的要求,因此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推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在大量的财政资助投入的情况下,采用绩效评估的方法能够较好的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但是“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不同于纯粹的人才类计划,因此对其的绩效评估不单单是财政支出的效率,也包括学校在项目执行中的管理行为、制度建设、执行能力等投入情况,同时其产出也包含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等方面。

(三)以“三大计划”为主要内容,重点评估学校内部质量管理情况。

鉴于“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人才和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含东方教席、师资博士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暂未在本市高校全面铺开,因此,现阶段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工作主要对其中的国外访学进修计划、国内访学计划以及产学研践习计划进行评估。这“三大计划”的目的、要求都不同,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执行三大计划的主体单位都是学校,其又负责执行和管理,因此其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机制是实施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内在推动力。因此学校的执行与支持措施是“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学校推进情况、日常管理及相关制度建设、资助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等。还包括学校执行开展“三大计划”中,结合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特色创新做法、措施等等。

(四)遴选合适的专家,着重发现问题和寻求亮点。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所需收集大量的材料和数据,如何在大量的材料中准确找到问题,发现亮点,这是保证评估质量的很重要的环节。在这点上,遴选合适的专家非常重要。需要更多的是熟悉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教育人事管理专家,因为该类专家熟悉高校人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状况和趋势,了解国家、地方相关政策文件。同时由于涉及到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高校内涵发展,财务行政管理专家以及高等教育专家也纳入其中,这样就能确保专家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找出评估的关键点。

通过会评使专家在审阅各类学校材料情况下,有一个横向的比较,尤其是在同类学校中能够发现问题和特点。再通过实地评估,直观地对学校递交的会评材料及各项指标评价等级的分布态势进行复核,可以更深入、真实地发掘学校的经验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二、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难题与思考

可以说,现阶段“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借鉴了一些教育评估的常规方法和手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同时,由于该项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涉及不同种类人才计划、覆盖上海各类型高校、涵盖不同学科的教师,对进一步更好地开展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亟需解决的难题进行思考。

(一)评估定位:综合评估or专项评估?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现阶段采用的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整体价值进行评判的综合评估。其优点就是能够全面的将“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所有人才计划在统一的一个平台上进行评价,有利于对该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然而“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是一项促进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了多项人才计划,涉及的人群也不一样,有专任教师、实验师、领军人才等等,各类人才的发展目标、途径也不尽相同。虽然综合评价能够全面包含这些内容,但同时也无法充分通过评估体现不同人才计划的特点。

例如国外访学计划与产学研践习计划就是两项截然不同的人才计划。国外访学旨在“提高上海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和整体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加大自主培养力度,鼓励并积极推进上海高校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产学研践习旨在“提高高校教师与生产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中推进‘双师制’教师队伍建设。” 两者的目标不相同,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存在差异,因此其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在现阶段的统一评价体系下,很难体现出两者的不同和特点。

专项评估是指对被评估对象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所进行的专门化评估。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应该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适当的开展专项评估。随着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专项评估应该逐渐成为主导,这样更有利于更深入的发掘问题,也有利于政府在政策导向上进行调整。

(二)评估主体:政府评估or 自我评估?

政府评估是指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进行的评估活动,同时也是政府监督和判别的重要方式。从现阶段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政府委托专业评估机构进行的评估,其主体仍然是政府。可以说政府全程参与到评估的各个环节,打个比方就是政府是“大脑”,评估机构是“四肢”,“四肢”仍然受到大脑的控制,可以说,现阶段的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在政府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下进行的集权评估。当然,并不是说政府评估完全不好,至少在起步阶段,政府评估其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强,方向正确,措施有力,工作扎实,使得通过评估,高校可以进一步明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和目标,使得学校更加注重以人才结构的优化,注重内部质量保障的建设。

但是随着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由政府主导的评估也存在一些弊端,最明显的就是评估指标的统一性,不利学校自身多维度的发展。制定统一的评估程序和指标,“一把尺子量天下”,这无疑不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每个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发展基础、学校的发展目标都是不一样的,而评估又都是按照统一的模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学校本身具有的特色,除此之外,由于学校基础不一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各类人才计划需求也不一样,定位也不一样。例如:本科院校更注重和倾向于国外访学,希望通过学习国外在某些领域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反而对国内访学的需求并不非常大。如高职院校因更多培养应用型人才,更注重产学研践习,反而对国外访学等重视程度不够。如果单纯的用一类指标来衡量,肯定有失偏颇。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应该给学校更多一点的自,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鼓励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人才队伍建设目标,重点对“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所取得成果进行评价。政府评价更多起到外部监督作用,通过经济杠杆、政策调整来促进学校的自身内部质量管理的提升,来切实保障项目的实施和运行。

(三)评估方法:重绩效 or 重发展?

绩效评估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已被认为是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经费和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作为提升高校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绩效评估能够很好地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把脉”,找准问题。但在现阶段评估中也忽略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另一个参与个体――中青年教师。随着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对象的重心将逐渐转移到教师身上。但是由于资助时间较短,各人才计划均资助一年的情况下,单纯对参与计划教师的成果进行绩效评价,不免又落入评价论文数量、课题数量等量化的评价指标怪圈。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教师在科研、教学上的专业能力发展,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仅把这种专业能力发展转化为几篇论文、几个课题的增加,更应该关注教师的持续、全面发展,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双向参与、尊重个性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在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模式――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发展目的和发展价值观,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一起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通过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的过程。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主的评价,而“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有挖掘中青年教师潜力的目的,中青年教师在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各类人才计划的过程中, 通过自身的学习不断总结提高, 努力创新, 从而推动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对于参与计划的中青年教师评价应该更多地侧重于发展性评价,有利于把中青年教师自我进步从单纯的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上,转变为对自身专业潜力的挖掘上以及自身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上。

三、进一步推进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的建议

1.持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建设,强化过程管理手段与方法,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实效性。以评估为契机,启动后期建设的调整程序。根据评估发掘的不足与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进一步优化申报选拔机制、经费管理办法、考核评价机制。政府要搭建市级层面的交流平台,促进校际间、教师间的学习合作。建立动态跟踪评估系统,提高对教师跟踪管理和考核。

2.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高校人才培养资助体系,强化高校师资培养主体地位,完善市校两级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在注重全面培养的基础上,应根据高校发展定位的不同,针对人才队伍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有侧重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平台,处理好市级层面各类师资培养计划与校内自主设立的各类师资培养计划之间的关系;要求各高校建立内部人才培养计划、机制,强化高校自主培养意识,覆盖各方面人才发展,突出重点,创新培养模式,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

3.聚焦学校发展定位,增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意识,提高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契合度。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制定切实有效的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明确短期和中长期教师培养目标。根据学科布局规划和调整,贯彻分类指导,引进与培养人才,不断提升与学科建设的契合度、与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参考文献:

[1]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上海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的意见》(沪教委人〔2011〕24号)[EB/OL]. http:///,2011-5-31.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上海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沪教委人〔2012〕4号)[EB/OL]. http:///,2012-1-31.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高校中青年教师国外访学进修计划》(沪教委人〔2012〕5号)[EB/OL].http:///,2012-1-31.

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学校的本科办学规模在迅速发展。为了保证新设专业的教学质量,湖南省教育厅近几年陆续对省内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新设专业进行了评估。而新设专业能否顺利通过评估,不仅关系到其新设专业能否继续生存,甚至直接影响到新设专业的发展。我校日语专业于2008年5月底将接受此项评估。通过迎评的准备工作,日语系老师对本科新设专业评估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高校本科新设专业建设评估的意义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设专业评估工作,是保证我们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为促进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新设专业的健康发展。评估工作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作为我们新设日语专业,是从零开始,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尽早完成从形式到内涵的统一。所以我们本科新设专业承载着新设专业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新设专业的评估是新设专业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流产,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将直接动摇新设专业尚未立稳的根基。在时常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所有高校都面临着平等的但更加激烈的抢夺生源,抢夺人才和其他社会资源,抢占就业市场份额等方面的较量。只有高度重视本科新设专业的评估工作,重视新设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可能使新设专业在日益庞大的本科院校中站得住,立得稳,否则只能日益萎缩乃至淘汰。

二、深入理解湖南省普通高校本科新设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要求

1.从今年进行的湖南省普通高校本科新设专业评估的实际情况来看,5个一级指标和1个优势指标,既是定位与规划,师资队伍与学科水平,教学改革,教学条件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优势项目。还分别有18个二级指标,47个评估等级标准。对我们教学型大学而言,应当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当代科技发展前沿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专门人才,需要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应具有实践经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经验。在这一点上,我们新设的日语专业在专任教师中有博士1人,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学士学位的教师3人他们都在日本留学生活过的,占教师的71.43%,在全省来讲都具有优势。

2.从指标体系的侧重点来看,比较重视教师队伍状况和教学基本建设。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该指标体系侧重于教学基本过程的评价。其实本科新设专业评估的最终着眼点是应该保证本科新设专业的教学质量,但是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历来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多非常细,很难用若干个指标来说明问题,所以将考察重点放在教学基本过程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也是各本科新设专业需要不断加强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遵循相应的客观规律,只要把握住了发展的基本过程,其结果通常是能够预见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所以通过考察教育过程保证教育结果的方法是可行的,也是科学的。我们新设的日语专业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基本过程,这是不断提高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

三、正确认识本科新设专业的评估

我们要非常重视评估的目的。评估的目的在于为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依据,从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评估,指出我们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为今后改进提高我们专业教育质量奠定科学依据。如果我们迎评专业没有重视评估目的,未把压力变动力,仅仅做表面文章,片面追求评估结果,那么评估的意义将荡然无存。

新设专业应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内部评估机制,树立长远目标。质量是我们新设日语专业的生命线,评估只是帮助我们诊断问题,找出差距和不足,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手段而已。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根本所在是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机制和保障体系,如建立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等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采取切实有效的促使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变被动受评为主动参与。

四、评估结果的分析

通过我们新设日语专业迎接评估工作的情况来看,此次评估意义重大。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院各位领导,教师都高度重视,为本科新设专业能顺利通过评估而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工作。

1.本科新设专业教学工作评估的影响与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对于新设专业的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对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都有促进作用。因此,新设专业在发展中要特别重视评估的作用,在迎接评估中进行改革并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努力将评估当作发展的机遇,将评估转化自身素养提高,办学资源优化的重要手段。

2.通过对评估的准备,新设专业办学条件最能有效改善的有:一是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注意新设专业为了达到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将出台一系列的教师培养制度,不仅会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也会加强内部在职人员的培养力度。不仅增强了学校内部人才兴校,也会增强教师主体的意识。

3.从实际上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更使教师队伍获得一个持续性发展的好环境。

4.通过评估,学校专业建设,教材建设与管理,课堂教学,考试管理,实验室建设与实验管理等工作都将做到规范化,而日常教学方面的投入会增加,教学仪器设备质量也会得到全面提高。

5.教学育人环境会得到极大的改善,教育质量,学风建设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从思想深处树立立足本科教育理念。

我们新设日语专业验收评估迫在眉睫,我们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为新设日语专业四年来的工作作一个全面的、公正的总结,迎接专业验收,借专业验收的东风,把新设日语专业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69.

[2]陈广桐.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02.

[3]刘春惠.大学评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比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9):1.

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篇(8)

1.校本评估的产生背景。1982年,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设立了一个名为“国际学校改进计划”的跨国研究项目,将校本评估(SBE,School-Based Evaluation)作为研究范畴之一。该项目由来自14个国家的150多名专家参加。项目组成员通过互访所在国家,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校本评估的实施情况,对校本评估在学校改进方面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总结校本评估的实践经验。从此,校本评估运动在挪威、英国、美国、以色列等许多国家开始兴起[1]。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在各高校展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评估内容涵盖了大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各高校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引导下,纷纷建立了校内评估的机制,开展内部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施内部评估的具体工作,并通过自评为学校建设提供依据。但随着传统评估方式弊端逐步暴露,外部评估缺乏对学校脉络的了解,内部评估则面临学校成员的专业性不足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内部评估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校本。由此,结合校内外评估方式的“校本评估”正在成为学校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

2.校本评估的概念与特点。诸多学者对校本评估的定义提出了看法。台湾学者郭昭佑认为,“学校本位评鉴是学校成员在专家协助下,学习评鉴技能且实地执行学校层级评鉴,以建立学校内部评鉴的常驻机制,并透过内外部评鉴的联结与多元参与的真诚对话,以为学校发展改进与绩效责任”[2]。戴维•内伏(David Nevo)认为,校本评估既非内部评价的同义词,也非外部评价的反义词,而是二者的融合,其关系为互补而非对立。校本评估期望通过内、外部评价的结合,互补其功能,并建立学校内部的评价机制,以使评价有助于学校的发展、改进和满足对绩效与责任的要求[3]。同时有学者认为,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学校特色,应该成为校本评估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标准,应在相当程度上主导、影响校本评估,使校本评估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和本校特点[4]。我们不难看出校本评估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校本评估由学校成员担任,通过学校成员对学校脉络的了解,充分发挥内部评估的优势;(2)学校成员必须在校外专家协助下学习评估知识和技能,弥补专业性的不足,校内外实现紧密联系与沟通;(3)需建立内部评估常驻机制包括评估机构、评估队伍、评估方案、评估指标与体系等来执行校本评估,随时随地地督察学校办学;(4)需校内外多方参与的真诚对话,尤其是校外的评估专家与校内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们的沟通协作,以收集更多的观点;(5)校本评估兼具评估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的功能,最终的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发展与改进;(6)不同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和特色,从而使校本评估具有鲜明的学校特点,即校本评估是独具特色与个性的评估方式;(7)校本评估,既不是单纯的内部评估,也不是外部评估的反面,而是校内外评估的完美结合与互补,是为克服内外部评估的先天缺陷发展起来的。

二、现有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与“校本评估”理念存在的矛盾

高校专业评估是高校通过全面收集专业办学信息和资料来了解各专业办学水平现状,对各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特色等进行的综合评价活动,目的在于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指导专业设置改造与整合等工作。校本专业评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构建一个具有“校本”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活动的重要依据和载体,是评估性质、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规范办学行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指挥棒,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操作性。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工作达到预期目标的首要条件[5]。

近年来各高校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引导下,纷纷设置了内部评估机构,构建了内部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纵观目前各高校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内容普遍包括以下指标项目:(1)专业定位与规划;(2)师资队伍;(3)教学条件;(4)教学建设与改革;(5)教学效果与社会评价;(6)专业特色。另有少数院校将“教学管理”指标也纳入观测范围,以对各专业的管理制度建设及教学质量监控情况进行评价。其中专业定位与规划、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际教学、教学改革成果、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毕业生就业等几大指标是各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对比校本评估的特点与理念,各大高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在多方面与“校本评估”存在着些许矛盾。

1.现有指标体系过于强调统一性,忽视院校及专业的多样性。校本评估显然是一种“基于学校”的个性化的评估方式。基于学校的办学实际而展开的评估才具有校本评估的特点。而现有的指标体系过于强调院校之间及专业之间的评估标准的统一性。其统一性首先表现在大部分高校采用的评估方案具有趋同性,即评估方案都选择与上级行政单位如国家及省级评估方案保持高度一致,评估内容和标准大同小异。同时目前各院校普遍采用同一套评估方案来评估学校内部所有类别的专业。这为评估工作带来了方便,使各个专业可在同一个指标体系下进行比较。但由于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同样的标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校和专业。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套用同一套评估方案,采用相同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显然忽视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和专业培养的多样性。这会造成对客观事实反映的失真,降低评估的信度和效度,助长各专业的盲目攀比心态,引导各个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逐步趋向同质,与社会需求脱节,失去办学特色和发展重点。

2.指标体系内容的全面性有余,但针对性不足。如前所述,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专业教学工作的所有内容。这样的评估体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但关于专业建设的一些关键因素并未体现出来,如专业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等[6]。专业评估作为一种专项评估,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样的综合评估相比较应有显著区别,需在全面反映专业教学工作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评估的针对性与关键性。全面的指标体系尽管能全面反映专业教学水平,但在实际操作中会因缺乏针对性使评估导向迷失,不能够明显地突出专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所在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因此,挑选关键的能反映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指标,简单明了地反映学校、专业的办学实力是校本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核心所在。校本专业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与专业的发展。如果评估不能抓住学校与专业发展的关键点,引导专业办学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符合、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那么以评估促进发展与改进的目的无从实现。

3.现有指标体系突出评估的终结,弱化形成。校本评估是兼具终结性及形成的评估方式。但现有大多数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下设的标准更倾向于达到一个固定的、统一的标准,强调对现有实力的评价。如在“师资队伍”指标中,通常要求教师资历具有硕士、博士的人数达到一定比率,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人数至少达到一定数目;在“科研水平”指标中则要求近年来教师至少发表多少篇文章,攻克多少个课题和项目;等等。这些标准显然都是终结性的,更多的是体现专业建设成果的现有数据。但对于过去几年师资队伍实现了怎样的增长、科研能力和教学条件是否有进步和改善等这些过程性的数据评估指标体系较少涉及到。这就使得评估结果最终只能片面地反映各专业的现有实力,但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各专业的发展与改进程度。且如此的评价体系只会进一步拉大优势专业与弱势专业的差距,产生晕轮效应。优势专业凭借已有的雄厚基础长期获得好评,而弱势专业由于基础较差,即使有所改进但相对优势专业来说仍是微不足道的,不可能得到重视,长此以往则不利于专业的均衡与长远发展。

三、校本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重构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校本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高难度的工作。因此,在研究校本评估的特点、分析现有的指标体系的不足的基础上,本文先尝试提出基本构建理念与思路,为实际构建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1.指标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符合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目标。在校本评估的理念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高等学校,对于专业评估不应有比较一致的认识而都采用统一的模式。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评估见解和方案。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学校的定位与学校的办学实际、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法》中将本科教育细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按学科分设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研究型、学科型的本科人才;第二种为按技术领域(或行业、产业)分设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工程技术方面的本科专门人才,即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科型本科专业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大相径庭,其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自然侧重点也应大为不同。如对应用型本科专业进行评估时,在考察专业教学工作基本因素的基础上需强调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考核。在指标体系设计时需强调实验装备与实践教学状况、实习基地状况、学生创新能力、毕业设计等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相关的考核指标,加大考察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以突出对专业“应用性”的要求。同时,还需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等观测点,以考察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

2.指标体系重构以多类型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导,保证指标的科学性。校本评估不是单纯的校内评估,也不是校外评估的对立,而是校内外评估的融合与互补。外部评估在校本评估的过程中担任着专业指导与咨询的重要作用。内部评估最大的弊端是学校评估成员缺乏评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避免这个弊端则需要与外部评估进行沟通和对话,寻求外部专家的支持和帮助。而现存多种评估指标体系通常是多位专家反复推敲与研究而成,对校内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指导性意义。校本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实现科学性与专业性,必须参考多种类型评估指标体系来建构。

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篇(9)

一、现阶段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基本情况

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一项常态化评估,自2012年开始,每年对前一年入选“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一)“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1.从政府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起到了一个监督、评判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是由政府出资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去,提升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人才类资助项目。由于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教育资金,涉及的学校多、教师多、计划类别多,因此政府对实际投入的效果非常关注。通过对该项目的评估,政府能够掌握一手的资料,真实、客观地了解项目执行情况的全貌,便于对于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

2.从学校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起到了一个规范、引导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作为新的一项综合性人才计划,与以往的一些人才计划存在不同,同时由于该项目涉及的范围有量多、面广的特点,因此对学校在日常管理上,包括选拔、监管、考核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通过对该项目的评估,学校会逐渐清晰该做什么、怎么做,同时也可以借鉴同行的一些做法,从而引导学校对师资队伍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升资助资金使用绩效,推进上海高校师资队伍专业发展和人才类计划长效机制的建设。

(二)以绩效评估为主要方法,关注取得成果、兼顾过程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改进教学评估、推进专业评估、实行绩效评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在纲领性文件中提出教育绩效评估。同时根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加强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的要求,因此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推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在大量的财政资助投入的情况下,采用绩效评估的方法能够较好的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但是“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不同于纯粹的人才类计划,因此对其的绩效评估不单单是财政支出的效率,也包括学校在项目执行中的管理行为、制度建设、执行能力等投入情况,同时其产出也包含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等方面。

(三)以“三大计划”为主要内容,重点评估学校内部质量管理情况。

鉴于“高校领军人才、引进人才和骨干教师激励计划〈含东方教席、师资博士后〉”、“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计划”暂未在本市高校全面铺开,因此,现阶段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工作主要对其中的国外访学进修计划、国内访学计划以及产学研践习计划进行评估。这“三大计划”的目的、要求都不同,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是执行三大计划的主体单位都是学校,其又负责执行和管理,因此其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机制是实施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内在推动力。因此学校的执行与支持措施是“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学校推进情况、日常管理及相关制度建设、资助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等等。还包括学校执行开展“三大计划”中,结合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特色创新做法、措施等等。

(四)遴选合适的专家,着重发现问题和寻求亮点。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所需收集大量的材料和数据,如何在大量的材料中准确找到问题,发现亮点,这是保证评估质量的很重要的环节。在这点上,遴选合适的专家非常重要。需要更多的是熟悉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教育人事管理专家,因为该类专家熟悉高校人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状况和趋势,了解国家、地方相关政策文件。同时由于涉及到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高校内涵发展,财务行政管理专家以及高等教育专家也纳入其中,这样就能确保专家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找出评估的关键点。

通过会评使专家在审阅各类学校材料情况下,有一个横向的比较,尤其是在同类学校中能够发现问题和特点。再通过实地评估,直观地对学校递交的会评材料及各项指标评价等级的分布态势进行复核,可以更深入、真实地发掘学校的经验做法和存在的问题。

二、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的难题与思考

可以说,现阶段“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评估借鉴了一些教育评估的常规方法和手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同时,由于该项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涉及不同种类人才计划、覆盖上海各类型高校、涵盖不同学科的教师,对进一步更好地开展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亟需解决的难题进行思考。

(一)评估定位:综合评估or专项评估?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现阶段采用的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整体价值进行评判的综合评估。其优点就是能够全面的将“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所有人才计划在统一的一个平台上进行评价,有利于对该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然而“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是一项促进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了多项人才计划,涉及的人群也不一样,有专任教师、实验师、领军人才等等,各类人才的发展目标、途径也不尽相同。虽然综合评价能够全面包含这些内容,但同时也无法充分通过评估体现不同人才计划的特点。

例如国外访学计划与产学研践习计划就是两项截然不同的人才计划。国外访学旨在“提高上海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和整体水平,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加大自主培养力度,鼓励并积极推进上海高校与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产学研践习旨在“提高高校教师与生产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中推进‘双师制’教师队伍建设。” 两者的目标不相同,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存在差异,因此其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但在现阶段的统一评价体系下,很难体现出两者的不同和特点。

专项评估是指对被评估对象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所进行的专门化评估。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应该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适当的开展专项评估。随着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专项评估应该逐渐成为主导,这样更有利于更深入的发掘问题,也有利于政府在政策导向上进行调整。

(二)评估主体:政府评估or 自我评估?

政府评估是指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进行的评估活动,同时也是政府监督和判别的重要方式。从现阶段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政府委托专业评估机构进行的评估,其主体仍然是政府。可以说政府全程参与到评估的各个环节,打个比方就是政府是“大脑”,评估机构是“四肢”,“四肢”仍然受到大脑的控制,可以说,现阶段的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是在政府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下进行的集权评估。当然,并不是说政府评估完全不好,至少在起步阶段,政府评估其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强,方向正确,措施有力,工作扎实,使得通过评估,高校可以进一步明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和目标,使得学校更加注重以人才结构的优化,注重内部质量保障的建设。

但是随着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由政府主导的评估也存在一些弊端,最明显的就是评估指标的统一性,不利学校自身多维度的发展。制定统一的评估程序和指标,“一把尺子量天下”,这无疑不适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每个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发展基础、学校的发展目标都是不一样的,而评估又都是按照统一的模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抹杀学校本身具有的特色,除此之外,由于学校基础不一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各类人才计划需求也不一样,定位也不一样。例如:本科院校更注重和倾向于国外访学,希望通过学习国外在某些领域前沿的理论和技术,反而对国内访学的需求并不非常大。如高职院校因更多培养应用型人才,更注重产学研践习,反而对国外访学等重视程度不够。如果单纯的用一类指标来衡量,肯定有失偏颇。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应该给学校更多一点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学校的自主性,鼓励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人才队伍建设目标,重点对“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所取得成果进行评价。政府评价更多起到外部监督作用,通过经济杠杆、政策调整来促进学校的自身内部质量管理的提升,来切实保障项目的实施和运行。

(三)评估方法:重绩效 or 重发展?

绩效评估作为公共行政管理的有效方式,已被认为是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分配教育经费和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作为提升高校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绩效评估能够很好地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把脉”,找准问题。但在现阶段评估中也忽略了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另一个参与个体――中青年教师。随着评估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评估对象的重心将逐渐转移到教师身上。但是由于资助时间较短,各人才计划均资助一年的情况下,单纯对参与计划教师的成果进行绩效评价,不免又落入评价论文数量、课题数量等量化的评价指标怪圈。

“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教师在科研、教学上的专业能力发展,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仅把这种专业能力发展转化为几篇论文、几个课题的增加,更应该关注教师的持续、全面发展,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双向参与、尊重个性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在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新理念新模式――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发展目的和发展价值观,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一起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通过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的过程。发展性评价是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主的评价,而“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有挖掘中青年教师潜力的目的,中青年教师在参与“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的各类人才计划的过程中, 通过自身的学习不断总结提高, 努力创新, 从而推动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对于参与计划的中青年教师评价应该更多地侧重于发展性评价,有利于把中青年教师自我进步从单纯的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上,转变为对自身专业潜力的挖掘上以及自身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上。

三、进一步推进上海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的建议

化学工程专业学科评估篇(10)

关键词:地方院校 专业实验室 管理 评估

中图分类号:G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05-02

高等院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开展科技服务和生产实验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工作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水平是反映高等院校教学水平、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专业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地方院校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地方院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管理,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更好地服务。

实验室评估是实验教学管理机构依据一定的实验教学目标与实验室管理规范标准,通过对实验室的系统检测与考核,评定实验室在设置、队伍、教学、设备、制度、环境等方面达到基本条件和要求的程度,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及其改进的过程。开展实验室评估工作,就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促使实验室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通过实验室评估可以客观地评价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总体状态和建设水平,有助于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实验室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影响因素

随着大众化教育进程的深入,学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高校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有滑坡趋势。影响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主要体现在实验场所和实验仪器设备不足,实验经费得不到保证,学校实验室建设投入与大众化教育进程有差距;二是生师比失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的工作量增加。教师既要承担日常理论教学任务,又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还要指导大量的实验教学,工作压力很大,精力不够用;三是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有些学校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学校教学工作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对于实验教学一般学校只有宏观管理文件,缺少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实验教学质量标准、过程管理监控机制、系统的评估体系;四是不少院校较多注意了具体课程和具体实验教学的安排和硬件条件的改善,较少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知识运用能力出发来整体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五是教师实验指导水平不高。有些指导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背景,实验教学指导水平不高,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六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学生层次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态度不认真、工作不扎实,精力投入不足,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二、结合学校实际,创新专业实验室管理

黑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理、工、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类型为教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大工程背景下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学校的定位,我校确立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三大”教育理念是有机整体,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大德育”是先导,“大工程”是背景,“大实践”是途径,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始终坚持并充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德育与管理相结合效果好为主要标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一贯重视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创新专业实验室管理,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行专业实验室校、院两级管理。我校以实验室为载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对实验室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各学院成立实验中心,由各学院教学院长担任实验中心主任,集中建设、管理实验室;二是加大专业实验室建设力度。学校每年投入一定资金进行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将实验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三是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学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名青年教师配备有实践经验的导师,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青年教师过“实践关”,青年教师担任助教期间必须到现场或实验室实践锻炼一年过“实践关”。同时,积极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四是积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学校鼓励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通过教学研究项目立项优先支持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电气工程实践基地的实验内容与实践训练的整合,现代制造工程中心“闭环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工科专业设立专业综合实验课的改革等等,都促进了实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五是严格实验教学监控和考核。学校严格执行实验教学计划,重视实验教学的日常检查,每学期开学前和期中教学检查都把实验教学的准备和进展情况作为主要检查内容。学校重视实验教学的考核,设置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增设专业技能的考核。

三、根据学校校情,开展专业实验室评估

(一)建立、健全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

学校依据国家、黑龙江省的实验室评估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原则,经过几年的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标准和实验教学工作相关规范性管理文件。在制订过程中,学校召开了多次专门会议研讨评估体系,并征求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学校领导亲自修改评估条目和标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共有评估条目19条,其中重点条目8条,一般条目11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实验室定位与规划、实验教学、实验设备管理、队伍建设。评估体系充分考虑到每项评估条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的实际。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全员性”,体系涉及到领导、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二是“全过程”,体系涉及到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全过程;三是“全方位”,体系以与专业实验室建设有关的各部门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专业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质量;四是“针对性”,体系评估条目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学生的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

专业实验室评估结论设合格、不合格两种。评估要按各条目逐条评估。所有评估条目全部合格的,该实验室即为评估合格。如有一条重点条目或累计有三条以下一般条目不合格的实验室,在两个月内整改后可请校评估专家组的专家复核。如有两条重点条目或累计四条以上一般条目不合格的,既为不合格的实验室,需要认真整改,待下一个年度重新申请评估。评估合格的实验室,将由学校下文认定。

(二)开展专业实验室评估

学校成立由教学副校长任组长,由评估老专家、评估中心、教务处、资产处组成的专业实验室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查和评估。评估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家组听课。专家组深入专业实验室随机听课,并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掌握专业实验课教学情况;第二阶段:专业实验室自评。各学院依据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组织实验室自评,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第三阶段:专家组实地考察。专家组通过听取各专业实验室自评情况汇报、就有关问题提问,认真审阅相关实证材料,随机抽阅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实地考察专业实验室,召开教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等方式,依据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对各实验室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最后,向各学院、专业实验室反馈交换意见。

经过专业实验室评估工作,达到了四个目的,一是促进专业实验室准确定位、合理设置专业实验,使实验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推动我校专业实验室建设,实现实验室规范性管理,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为专业建设目标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总结经验,发现亮点,查找不足,努力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四是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科研水平,促进实验室工作转型,为东部煤电化平台建设和大学建设提供保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学校经过多年对专业实验室管理及评估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实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逐步增强。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机器人、铸造工艺设计、航模等竞赛中屡获佳奖。毕业生以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倍受就业企事业单位青睐,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黑龙江省高校前茅。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程环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技术钻研精神强,发展后劲大。

参考文献:

1.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2.谭平.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

3.周荣茂等.开展专业实验室评估 加速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5)

上一篇: 安全标准化法律法规 下一篇: 创新与实践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