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38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1)

21世纪以来,各国纷纷提出自己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比如,欧盟提出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等.而我国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在2003年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框架》中就已经提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体现科学认识与观念、科学思维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课程目标体系,为高中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践行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值得教师研究的课题.

二、生活化教学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2)

化学核心素养属于化学学科的基本素养,教师应重视认识其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改进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1.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时,首要任务是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深化学生对于化学概念、原理等的理解,增强学生透过化学现象看到化学本质的能力,促使学生把握化学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观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化学的能力.

2.化学思想.化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化学本质、特点与价值应用科学方式的思想意识,主要包括守恒思想、控制变量思想、对立统一思想、验证探究思想以及绿色化学思想等.

3.化学方式.传统的化学方式主要包括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以及两点论等,而一般的方式包括观察、比较、类推、归纳、综合、演绎、实验、图像以及迁移法等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学科之间日益互相渗透,时常在化学研究中综合应用多种方式,如化学方式中融入生物、物理以及数学等方式.

4.化学精神.化学精神属于一种科学精神,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化学色彩.学习化学今后不一定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但是化学学习的目标在于掌握化学方式与精神,化学精神也成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内容.化学精神强调的是,在理解化学规律、原理概念以及解释化学现象时,坚持科学严谨、求实务真、坚强不屈、独立自主等高尚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

这里强调的化学信息主要指的是,关于化学学科的信息技术、书刊图表、数据模型、互联网、音像、化学资源以及化学程序等.首先,提高学生化学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信息工具与信息资源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取、显示、存储、应用、传递信息中具有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及智能控制等能力.其次,培养学生获取与识别化学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传递与创造的能力.纵观近年的高考化W试题可以发现,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等.题目中融入部分全新的信息,并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与处理信息,从而总结与归纳规律.该类型的题目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最后,加强学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信息理论的形成.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加工与评价信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整合与生成全新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应用化学信息与化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面临的各种化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素养

1.动手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减少实验以留出更多的讲题时间,导致学生虽然可以在化学考试中获得高分,但是在动手能力方面非常薄弱.该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与设计实验等,由学生自主或者以合作的方式设计实验方案与实施实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与操作实验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3)

引言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历史理解以及简式素养。同时要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有效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学科教育特色,紧密依托于具体的学科知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之后,形成具有历史特点的思维品质以及关键成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

一、准确设置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明朗

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的指向标,所以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沿着教师所设定的教学轨道,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前进,从而逐步强化学生的目标感,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当中要使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技巧和历史学习技能以及知识转化能力和情感态度进行教育教学的提升。教师在目标设置的过程当中也要根据学生在具体学习中的知识掌握状况和知识掌握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和设计。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唐朝经济发展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开展分层教学引导,强化学生在分层学习中的创造能力和联想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思路,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较强的时间性,需要学生在学习和思考当中养成良好的积极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且在稳扎稳打当中努力的探索和前进。教师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读懂历史并且理解历史,思考历史当中的深层次价值,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唐朝经济发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在网络上搜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PPT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性的教学,教学生展示唐朝城市的布局,并且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唐朝的经济发展,使学生通过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做唐朝当时的向导,引导其他同学在聆听当中感悟,当时唐代经济发展的盛况。教师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在历史核心素养学习和养成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并且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当中保持自己的观点,逐步的转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三、加强核心素养宣传力度,提高教学专业性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4)

1. 更新科学知识。人类科学地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纠正、丰富的过程。这一认识过程也反映在化学科学知识中。传统的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知识主要侧重于以实验现象为代表的经验知识和以实验原理为代表的理论知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应该对这些知识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那些属于基础性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那些丰富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带有方法性、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它们可让学生终生受用,在未来社会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2. 构建科学知识。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构建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应达到“知识的高丰度、结构化、方法化、现代化、综合化”等五项指标。

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构建“五化”的科学知识。

比如,在引导学生了解氯化钠的相关知识时,老师从生活中氯化钠的使用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谈谈生活中食盐的使用,之后教师从人体为什么要摄入适量的盐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探讨氯化钠的特性。

再比如,在教学《化学与生活》中“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提前布置学生了解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作用,如果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将会给人体带来什么危害。课堂上,老师通过一些医学案例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通过分析,学生非常直接地感悟到它们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水果和食物含有这样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时候,学生聚精会神,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基于生活实际的化学知识,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因此才是有效的知识。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样获取知识的过程才是融合构建的过程。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之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等具体的方式,科学地再现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下面的这个案例比较充分地表现了上述观点。

师: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把桌子上的蜡烛点燃,用各种方法将蜡烛熄灭,方法越多越好。并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并结合燃烧的条件进行简要分析,为什么你这种方法会使烛火熄灭?

这下教室里可炸开了锅,每个组的同学都很积极的参与其中,讨论的、动手操作的、记录的,时不时还传来阵阵笑声、争论声,但忙而不乱。约五分钟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

生1:我们小组采取了以下方法:①用嘴吹灭;②用烧杯罩灭;③用水浇灭;④用书本直接向蜡烛上盖灭。

生2:用书扇灭,用剪刀挨着烛芯的根部剪掉烛芯而熄灭

生3:把燃着的蜡烛倒立过来,一会儿就熄灭了。

生4:在第六单元我们还实验过,把二氧化碳向烛火上倾倒,也会熄灭。

……

然后,教师让学生分析其熄灭的原因,对有些难度较大的进行适时引导,如“学生把用嘴吹灭分析为二氧化碳使其熄灭的”。再把各种熄灭的方法进行归类,很顺利的得出灭火的原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按照以往常规的教法,根据破坏燃烧条件来推论,再根据推论举些实例,进行一些分析就算完成了,而是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假设和实验论证,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再现了探究的过程。

本案例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还体现了科学本质,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探究自然的“思考”方式,科学必须建立在真实的证据上;科学是一种“探究”的方式。科学家所采用的方法没有不变的程序,但是对问题的解决必须采取有组织的方式。

三、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

什么是科学态度?有论者指出,科学态度是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的综合,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学习习惯以及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还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65-02

最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体现“科学认识与观念”、“科学思维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课程目标体系,为高中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化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读书,使他们体会到化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或者耳熟能详的生活事例引出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对生活事例的探究中学习理解课本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化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中应用化学,让生活引进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回归生活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一、生活化问题教学的内涵

化学生活化问题教学,是指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关注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现象,利用各种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理解化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这与我校开展的问题法教学不谋而合,生活化问题教学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化学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两者基础上的,以源于生活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生活事物中学习和理解化学,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化学的作用,体验化学的魅力。

二、生活化问题教学的意义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化学。高中化学生活化问题教学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之一。化学生活化问题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施生活化问题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将生活元素融入化学课堂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课堂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可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加入一个科学小故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加入一个小实验就可以让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等。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身于课堂的学习中,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感觉学有所用,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有利于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生活,让生活过得更丰富,更有意义。在教学中,渗透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如食品、保健、化妆品、药物、环境等,拓展生活视野。同时及时关注最新的科技前沿,如介绍载人飞船的船体材料、火箭燃料的助推剂,介绍最新研究的有机光伏技术等。实施生活化问题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生活化问题教学可使学生感知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如介绍侯德榜先生的侯式联合制碱法时,可以介绍时代背景和侯德榜先生的高尚情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注与化学有关的如食品烹饪、美容保健、毒物、穿戴、环境、日用品、药物化学等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绿色化学、可循环利用思想,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

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性新型人才,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自我发展的推动者,通过转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从而实现“教的变革”到“学的变革”。坚持“生活化”教学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所以教学“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生活化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1.从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教学。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

为了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建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有真切的感受,才不会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记忆。

2.用生活经验理解化学概念。在化学教学中,为了克服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时的困难,可先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然后再将其中的思想方法横向迁移到所学习的化学概念的研究中,为化学概念的学习提供认知支持。因此,“联系生活”的有效化学教学,必须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生活经验。

3.回归生活解决化学习题。把改革习题形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作为突破口,进而改变传统习题枯燥、抽象、脱离实际的“纯化学”模式,增加习题的生活气息,更多地利用学生所面临的环境,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让习题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这就要求教师在习题设计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充分发挥习题的素质教育功能,让习题具有趣味性、激励性、挑战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解答化学习题,在动脑动手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生活的世界,化学现象比比皆是,但我们却常常熟视无睹,问题就在于观念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意识。在这些常见的化学现象中,有很多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可以将其转化为高中化学问题,使之走入课堂。如对氯气一节的教学,通过一则新闻报导材料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导课,并配有记者专访某化工厂氯气泄露事故的视频,然后结合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①为何发生氯气泄露时,人应往高处逃生?②为什么可以用钢瓶来储运液氯?③氯气泄露后,有什么办法来处理?),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思考状态,同时也激发了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5.创设宽松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资源的元素做实验,可使学生独立的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幻想,创造出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为了完成实验,学生获得充分的前期制作经验和动手欲望,而前期操作经验是相关技能或能力形成不可或缺的练习体验,且前期操作本身就是向学生传播非语言的教育信息,使化学实验增添了一个物化的信息源,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获得良好的首次效应和动手欲望,不自觉的程序逻辑式实验成为灵活的、自觉的探索性实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能持久地保持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探索。

6.开发利用生活资源,搞好丰富的课外科技制作。为了充分发挥生活资源的这些独特功能,我们组织学生课外开展科技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应用于今后的课堂教学,进一步发挥生活资源的教育功能。通过我们的实践来看,科技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高中阶段的科技活动为学生今后的深造和走向社会后从事创新、原始创新和高科技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为新课程增添时代气息的源泉和活力,生活化问题教学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生活化问题教学思想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它不是简单的回归生活和生活概念理解,而是借助于“生活知识”这个载体来容纳学习内容,利用“生活场景”架起知识点和应用能力之间的桥梁,用问题探究作导向,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层次,把握学习内容,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提高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真正起到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6)

2014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立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学生核心素养。根据这一要求,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一线化学老师,笔者认为,初中化学学科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化学课堂教学为立足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使化学学科特有的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得到体现和落实,包括学习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注重化学学习兴趣的养成,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以理论知识为基础,注重化学学科核心知识点的覆盖

理论知识体系是学科的根本,没有对学科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谈任何学习方式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同样,对初中化学学科来说,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要做到的是对初中化学整个理论知识点的构建与掌握。相较于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初中阶段化学所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较为浅显,这就更需要学生对初中化学中重点的知识点能熟记于心,能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从而为将来更深层次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基本的化学概念,常见化学元素、化学物质、化学反应方式的记忆,酸、碱、盐的反应规律等,这些知识点不仅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而且还要能举一反三,熟练运用。但从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都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些重要知识点不能牢固掌握。因此,化学学科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层次就是对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知识点的完全掌握,当然,这当中涉及到教师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率和因材施教等诸多要素环节,这也是新时期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课题之一。

二、以化学实验为向导,注重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从学生心理学角度来看,使学生有新鲜感,知识“形象具体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而化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有着其特有的“魔性”―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就好像魔术师变魔术一般,使用一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物质,再利用一些奇妙的“道具”―实验仪器,通过“魔术师”―化学老师之手,就能变化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化学变化。化学元素、化学反应方程式都是通过符号来表达的,形式上很抽象,但通过化学实验,这些抽象的符号就可以具体化、生动化、有趣化。化学实验是一座桥梁,它能带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提高学生的化学技能,学生通过观察,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技能,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人。教师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独立而积极的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展开对化学学科积极主动的探究,从而带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提高学生的化学技能,让学生体验有趣的化学学习过程。学生在快乐中完成化学知识的建构,不断提升化学综合能力。

三、以实际运用为补充,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应用

化学是一门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的学科,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很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身边事物日常发生的现象,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例如,在讲完硬水及其软化的方法之后,提问学生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应怎样清洗;在学习完“酸可以和碳酸钙反应”相关知识点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进行用食醋去除水垢的化学实验;在学习完“石墨有除锈的作用”的相关知R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以铅笔芯的粉末打开锈锁的实验;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可让学生分析引起“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的原因。充分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使他们深刻体会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实用性。当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存在的化学现象时,他们往往会引以为豪,感到满足,这种满足感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极大兴趣,充分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这种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根据问题的解决来明确探究目的,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被激发。牛顿通过“落地的苹果”引发自己主动思考从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通过“开水蒸汽顶出壶盖”引发自己主动思考从而发明蒸汽机车,这些都表明注重日常生活中现象,从而主动思考的重要性,这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7)

一、指导思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有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某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得到的观念、能力和品格。从学生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的转化需要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桥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化学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化学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一是化学观念,通过对化学学科发展中核心概念、原理、观念、规律等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如化学元素观、物质微粒观、化学能量观、化学史观、物质转化观、物质变化观等;二是化学思维和方法,这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了解并掌握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从宏观到微观、结构决定性质、物质变化守恒等,形成分析、判断、综合、抽象和推理等化学学科思维形式;三是实践创新,该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形成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是科学精神,这方面的核心素B表现为具有学习化学科学的好奇心,乐于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正确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对与社会和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点。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核心素养着力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二是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三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上,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为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现以《苯酚》一课为例,谈如何在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8)

初中科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前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上,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学习科学的思维过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而问题化教学方法适合偏爱实践活动的初中生,他们愿意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探索解决问题,而不是由教师来公布答案。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思考,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融入问题化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一、问题化教学的概念

问题化教学是指以课本内容为基础,针对初中生学习心理的实际发展情况来提出一些丰富优质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自己寻找答案,然后老师在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В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通常步骤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自主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全面发展学生。初中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直接教授学生科学性的理论知识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而问题化教学法则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动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从而激发学习欲望。所以老师要抓住时机,在教育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相互合作,利用各种知识与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此外,教师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固有的经验积累和知识水平,尽可能提出和生活相关的话题,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更加具体地感受所学到的抽象理论知识。

二、问题化教学的意义

问题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学者和教师所关注,可见其产生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它打破了之前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的稳固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出问题后并不要求学生机械地作答,而是利用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跟随老师的步伐去分析探索神秘的科学世界,掌握相关知识后,将其应用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转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也为以后学习科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科学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提问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以及学会综合性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问题化教学法将主线定义为给予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尊重,将激发学生求知欲作为利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的最终目的。但是如何实现将问题化教学更好地应用到初中科学教学中,使得教学成果能得到最好的体现,是当代全体科学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初中科学学科教学中利用问题教学法是对学生进行科学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同时对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提供了重要帮助,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问题的设计

1.符合课程目标要求

在实际对初中科学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应当始终遵循课程标准要求,以此作为设计教案的重要指导和指标,故而,在开展初中科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问题化教学能力,掌握问题化教学方法,依照相应的课程标准对有关学科问题进行设计,借助此种方式来确保所设计出来的问题符合现代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由此从整体上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效果,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力求为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提供方便,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问题的设计应当始终围绕课程目标要求来进行,实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在开展初中科学教学实践活动时,学生通常是在基于自我原有的认识上进行学习思考,故而要求教师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应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其在发现问题后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通过与同学、教师的交流获得新的认知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设计教学问题时,科学教师应该事先考虑到学生本身固有的认知以及其理解新知识的能力,提出科学合理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还能激发学生进行其他有关问题的探讨,最大化增强学生对科学这一学科的认知水平。故而,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始终理解学生,学会关心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只有设计出合适的教学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实际进行科学教学时,应当提出相应的问题刺激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适当的问题在情境上的构建不仅能有效增强实际教学效果,还有助于增加学生在学习上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故而,教师在创设教学模式时,应始终坚持有效、主动的原则,采用变化多样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由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应用相关科学知识,构建科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并积极探索结果,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由于科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故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科学设计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亲手操作,引导其独立思考,鼓励其对结论进行大胆的推测,由此达到培养其创新意识的目的。 通常来说,学生会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故而,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可以从真实生活入手,联系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将其努力应用到科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对科学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4.确保问题的价值性

问题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而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问题意识,学生在参与某一项活动时经常会用到发现、提出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由此来促进学生在学习摸索中不断前进,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故而,教师在进行初中科学教学时需要及时思考所提出的教学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是否为学生创造了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其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之后引导学生提出其他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交流,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使得学生明白科学这一学科学习的真实意义,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学科技能。

5.问题表述清楚完整

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当表述清楚,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所提到的问题对学生理解科学学科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所提出的教学问题相对模糊,不能明确表达清楚,将会导致学生向错误的学习方向发展,同时不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故而,教学问题的完整清晰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只有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下开展教学,才能使得问题化教学方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此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确保科学教学朝着良性有序的方向不断前进。

6.一些问题实例的列举

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可以加入一些实例,使得学生通过真实的活动体验获得学科知识。观察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帮助其学会将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方面的心理需求进行填充。例如,教师在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这一章节进行讲解时,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有条件的地区近一步对水源的实际状况进行观察,同时嘱咐学生对观察所得现象进行及时详尽的记录,之后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安全回到学校。在课堂上使学生自行结组对此次活动进行探讨,并制订相应的课题,可以从水资源的污染浪费切入,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目的,并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注意保护水源,培养其节约用水的优秀习惯。

四、问题化教学的应用

实现问题化教学的应用指的是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师通过讲授科学知识的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科学。例如,教师在对土壤的分类进行讲解时,学生往往会对此产生疑惑,因为其通常见到的土壤都是一样的,故而容易产生认知上的错误。这时,教师可以在科学课上将之前准备好的土壤资源给学生观察,还可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技术给予学生更直观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由此看来,好的问题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还能培养学生认真对待生活的好习惯,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科学学科概念教学

1.科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和接受教育的同时,所发展培养成的社会所必要的品质以及个人要想得到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技能,是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内化为具备科学学科品质特性的过程。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大致可由四个元素构成,即科学概念、思维、责任以及探究。这其中科学探究是指科学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处理所获取的信息以及对最终整个实验进行总结并作出相应的解释说明,在上述^程中还需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讨中,提高自身的沟通交流以及思考反思的能力。

2.学生要想养成科学核心素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且不间断的过程,在科学课程中探究实验课有时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低一届的新生来说,如果其是刚刚接触科学课,对科学比较陌生,那么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当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科学知识,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通过实验探究课帮助学生建立自身完整的逻辑性,将培养学生初步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的短期培养目标。此外,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课时还应注意把握所学知识的难度,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问题不应过于抽象,最好能用简单的实验探究使学生加深对抽象模糊概念的理解,注意多鼓励学生,避免出现因学生有畏难情绪产生而不敢动手,使得最终所体现的教学成果不佳,科学教师应当注重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此来设计相应问题,以求发展学生长期探究的能力。

3.科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过程,是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中形成的,并最终发展自身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和重要品质,这也是其他科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必经途径,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来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于科学知识较为陌生的学生来说,所设计的教学问题不应过难,而应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其善于观察生活中所发生的科学问题的能力,通过自身经历来加深学习印象。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当准确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符合新生的探究思维水平,充分体现实验所具备的强逻辑性的特点,展示了探究的主要环节,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向多方面发展,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实践案例

1.案例一

帮助学生找到概念的本质要点并清楚建构概念的真实含义。有学者认为概念的掌握存在两种表达形式,即概念同化和形成。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很多概念都是利用同化来完成建构的,即将新概念和学生固有的认知相类比,从而帮助学生从本质上发现两者的不同,以此来找到概念的本质特征。教师在进行初中科学教学时应使学生清楚概念被引入的目的和作用,并理解概念的本质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领悟概念的深层次本质。 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凸透镜成像”这一实验时,应先对其进行实验室安全操作的指导,并告知学生本次实验课的目的,对学生进行本次实验的相应指导和启发,然后可参考以下几个问题结合实际教学需求筛选自己所需:光屏上所呈现的像的性质;如果凸透镜和蜡烛的实际距离保持不变,这时拿走光屏是否仍然有成像产生。通过该实验学生能够对实虚像有基本的了解,但实际考试过程中该问题的得分率较低,这体现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掌握清楚实际原理。因此,教师应当以“虚像”和“实像”两个概念作为核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讲解,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两者的明显区别,帮助学生明白虚像实际上是由实际光线经过反向延长所形成的交点,而实像是指实际光线的汇聚,并最终启发学生思考:既然实像是实际光线的汇聚点,那么当光屏拿走后是否还会有点产生?如果没有光屏是否能实现成像?利用这样的科学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成像的具体概念,使得学生能真正理解该概念的本质内涵。

2.案例二

锻炼学生辨别易混淆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科学知识所涵盖的概念的本质。即使现代初中生都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问题的思考尚停留在表面,深入不够,没有办法理解知识的本质概念,思考问题的方式缺乏综合性,在对问题进行理性和深入分析时出现能力上的不足。初中科学教材中有很多概念容易对学生造成困扰,给学生解题带来难以避免的干扰,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十分纠结,最终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建立相应的有效概念,积极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知识点之间的区别进行分析,弄明白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功率和功”这一章节时,无法明确区分两者的概念,对此,教师应当加强引导,可以利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来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明白实际功率主要指电器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电能消耗,而额定功率常被标注在电器铭牌上,知道实际功率有很多数值,而额定功率仅有一个。此外,教师还可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知识概念的本质,对概念的深刻内涵有很深的印象。

3.案例三

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当注重先前的错误概念对学生的影响,帮助其建立科学合理的概念。前概念主要是指学生在未经过专业教学的情况下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利用自身所积累的一定经验所形成的概念认识,学生在接受新概念时往往会受到前概念的影响,从而对相同问题产生区别想法,导致其对科学概念认知不清,容易产生自我干扰,阻止学生建立自身的科学概念,存在很大弊端。因此,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可以事前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聆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并注重错误前概念对学生今后学习的影响,从而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帮助其掌握概念的核心本质特征,使其对自己先前错误的前概念进行自我纠正,并通过一定的练习来自我检验是否真正理解了科学概念知识点,最终建构科学的学科概念。

在学生学习“密度”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以此来发问,即木头和铁哪个更重?学生通常会受前概念的影响回答铁重,那么教师就可以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真相的好奇心,并拿出相关实验道具为学生展示,待实验完毕后学生必然会产生困惑,那么即可引入本文所要讲解的“密度”这一概念,并利用问题化教学提出关键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本次案例教师通过简单的实验告知学生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学习即是对固有错误思想认知的改正,通过实际生活观察出来的并不一定真实可靠,脱离了科学知识所得出的概念便不具备科学性,只能称之为经验。教师利用实验教学并结合问题化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并帮助其建构自身的科学概念。

总的来说,本文对问题化教学的主要概念以及实际应用进行了简单说明,同时对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设计出有效问题进行探讨,最终将初中科学学科教学中经常发生的问题进行综合阐明,并提出了相应的情境创设方法,借助此来保证问题化教学方法能有效应用到初中科学教学中,从而实现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初中科学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以此来实现全面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此外,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问题化教学,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力求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郦芸,周青.基于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9).

[2]胡先锦,胡天保.基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7):4-7.

[3]胡先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深度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13):12-14.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9)

修订中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五个维度构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原来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并提升至更上位的学科哲学层面,凸显了化学学科在育人方面的教育价值[1]。然而,如何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是高中化学教师当前最为关注并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非要求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目标另起炉灶,而是要整合三维目标,核心是对教学文本中知识载体的教育价值的认识提升和有效的教学设计(转化)。

一、公开课的教师教学行为效度分析

本节公开课选自苏教版《化学2》专题二第二单元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2],该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见表1。本节课基本以苏教版教材中知识的呈现顺序进行教学设计,从时间分布可看出,教学目标是纸笔测验中的高频考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重点则放在以任务驱动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关试题的当堂练习,难点为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完整规范的解决,课堂实施则贯穿从练习中发现问题、从教师点评中修正问题的教学思路。可以说,基于教师对学科教育的应试经验与功利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合理有效,许多中学听课的同行也持肯定的意见。然而,笔者听完课后心里总感觉不能释怀的是,该节课到底该给孩子的人生留下什么?我们教师到底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的效果到底如何?

评价一堂课基于不同的视角,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但是,评价的效标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一是教学目标是否定位准确,其定位依据是什么?二是贯彻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否合理,其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三是课堂调控是否流畅,流畅的内涵是什么?四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辅助有否特色,特色的意义又是什么?因此,教学设计中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需要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功能。

二、教材文本中知R载体的教育价值及功能分析

对教材知识载体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分析,首先应回归于课程标准(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一内容领域的中学学习要求分成三个阶段。本节课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总会伴有能量变化”的基础上,承上启下进一步“知道化学反应伴有能量变化的原因”,为高中选修的进阶“认识这一原因可以为我们人类如何利用”打下基础。学习对象则是不分文理的所有受教育的学生。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本节课教学目标分析,该知识载体对本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从三个认识维度展开。

1.对学生世界观会形成怎样的基本态度和情感

依据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本节课教学的核心要点有两个:一是知道化学反应总会伴有能量变化的原因,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反应物与生成物两者的能量有差异,这些能量必然会通过宏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二是知道这一原因后,学会用一种简单的符号化方式将这一变化表征出来。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和认识结果,会使学生形成对化学科学独特的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和视角的赏析与价值认同:世界万物万千变化的宏观现象,深入其微观探索,可以得到规律性认识,并且对于这些规律性,化学学科还能用特有的符号化方式进行表达。这样的影响,远比掌握某个具体知识要有意义得多。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起化学反应总伴随有能量变化的微观视角并获得认知,从教育的本原来讲才应该是本节课最核心的目标!

2.学生能够掌握哪些化学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已经具有了化学反应基本特征及其反应本质基本了解的知识。因此,借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类比与迁移,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对化学反应总伴有能量变化的本质的探讨这样一个新认识,是该节课教学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发展培养上的教育功能所在。课堂教学应该从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出发,即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反应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成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除了导致物质组成的改变,还导致哪些变化?这样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哪些宏观结果?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也能否用这种符号化的方式表达?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差异在哪?为什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串解决与演绎思维,逐步养成学生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习惯,完成学科素养有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要求。这种自主解决问题获得新认知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它远比知识的记忆来得重要。

3.学生能够掌握哪些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

该节课的核心是如何认识化学反应总会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的认知培养和能力培养,核心知识与技能应该是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自我建构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本质的了解,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为什么与化学方程式有不同的要求,其不同点所反映的本质是什么。因此,这样的认知结构形成,可以更加有效地固化并转化为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及素养。

三、基于化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探讨

由该节课教学内容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分析可见,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素养教育功能的挖掘与利用,应该紧紧围绕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即“为什么化学反应总会伴随能量变化”这一主线,以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化学反应与能量关系的初步认识为教学目标,以真正理解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要求为教学效果评价的效标。由此,进行教学再设计实例的过程分析见表3。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能体现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成就[4]。这种关键成就不是先天而是通过学习以及其他活动逐渐养成的后天行为,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结构化的知识技能,更需要基本方法和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转型,教学强调的不是记住了“是什么”,而是解决了“为什么”。十四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表明,就化学这门科学课程而言,阻碍教师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理念,而是教师对课程教育的上位认识和学科本体知识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认知水平。因此,构建一个专业教师发展的体系与机制,是推动课程改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实的核心问题。

――――――――

参考文献

[1] 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篇(10)

翻阅百度文库和中国知网上有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文章,学者们大多把小学核心素养的讨论限定在数学学科之内,这种只针对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讨论,无疑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素养的培养,但也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识。笔者认为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讨论,最好是置于2016年9月18日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导之下,从宏观上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进行讨论。笔者以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以依托,以转化思想为例,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含义、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原则和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含义

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含义理解有两种:一是基于数学学科的思考,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数学这门学科所需要的诸多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当前,哪些素养处于数学素养的核心地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一般认为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数学策略的应用这几个素养在数学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二是基于学生发展的思考,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的“一个中心、三大方面、六个要素、十八个重点”,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具体体现。

二、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原则

1.综合培养原则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要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着手,把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具体到涵养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把培养自主发展具体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把培养学生社会参与具体到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中。把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个要素”体现在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比如,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圆课本内容正是按照“三个方面、六个要素”来编排的。圆的认识从感官上对圆的形状等进行了认识,然后通过对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学习,达到对圆的理性的认识,这个过程体现了核心素养文化基础方面的对科学精神的培B,同时在练习题中有小组合作完成的题目,这体现了社会参与方面的相关要求,而“欣赏与设计”一节更是贯穿着健康生活和实践创新的要求,“圆周率的历史”则是对文化基础中文化底蕴的涵养。可见在内容的编排上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转化了其他版本的课本编排的传统思想,遵循着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综合培养的原则,同样的,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也要遵循综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则。

2.突出重点原则

每一个学科都有本学科特有的素养,这个学科的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某个方面关系比较密切,对培养核心素养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小学数学学科就对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具有其他学科没有的优势,因此,在综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原则下,要采用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小学数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

1.提高教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相关文献的阅读既要对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要对新近国家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在数学上体现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通过阅读相关的文件,正确理解学生核心素养,通过深入地研究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核心素养理念,从而更加有效地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把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学生核心素养》中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是推进教育改革下一步工作的“关键”。我们要把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因此,它是各学科学习的最终归宿,当然也是数学的教学归宿。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转化传统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备课时老师要立足于核心素养体系,特别是在教学目标设置时更要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再以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第一单元圆中“圆周率的历史”这一节课为例,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把这一节课不纳入教学计划,不进行课堂学习。但是,这节内容的学习恰恰能对学生文化素养起到涵养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思想,根据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本节课给予相应的重视。

总之,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中,首先应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认识,然后转变思想,在《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下,从教师、教学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入手,从而达到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上一篇: 增值税纳税管理 下一篇: 工程项目管理调研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