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7 17:41:00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尽可能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养成其优良心理品质,预防和消除各种适应性问题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即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那么,针对目前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教学生学会感恩

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我曾经搞 了这样一次调查,询问学生们有没有被身边的人和事感动过。其中多数学生认为生活中没有令他们感动的东西,有的只是埋怨:例如,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高,让他们觉得压力很大;老师对他们要求太严格,使他们觉得不舒服等。这些学生多数家里都比较富有。而另一些来自农村,家境贫穷的学生普遍认为:在生活中,使他们感动的东西太多了,最大的感动就是来自父母的恩情――在家里特别贫困的情况下还把他们送进重点中学,父母已经尽力了。这个调查的结果,类似一个寓言。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认为自己太不幸了,到上帝哪儿去诉说自己的不幸,上帝告诉他:其实你是个很幸福的人,与盲人相比,你有明亮的眼睛,与下肢残疾的人相比,你有健康的双腿,你有手有脚,应感谢我对你的造化,努力用你的双手去创造幸福吧!这个人听了后,觉得上帝说的话有道理,有了对生命健康的感动,再也不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了。

我曾经带过这样一个学生,她是个孤儿,靠村里的救济生活,上学也是学校给免费的,她一个人回家要写作业,还得自己做饭,洗衣服,但是她从未迟到过,学习非常努力,而且经常帮助他人,为集体做好事,我被她的精神感动了,课余时间常常为她辅导功课。记得有一次学校要开家长会,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给父母写一封信,布置完任务,正当我准备离开教室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问道:“老师,我写不写?”我愣了一下,原来是那个孤儿,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写!给我写!”只见她眼睛猛的一亮,激动地眼泪快要下来了。那封信,她写得非常感人,在信里,她表达了对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的感激,而且说,她很想叫我一声“妈妈”。后来,她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但是学费很高,她交不起,我帮她找了政府的有关部门,学费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临走时,她来看我,流着眼泪不停地说:“谢谢老师”。

现在,每当我新接一个班的时候,我教给学生的第一课就是――学会感激。当父母在自己面前“唠叨”的时候,我们应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当老师批评的时候,我们应感谢老师的认真负责及对自己的重视;当同学指出自己的不足时,我们应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帮助。如果以这种心态去思考问题的话,我们就会少一些怨恨,多几分感激,也会增添许多快乐。

二、多给学生一些“阳光雨露”。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2)

现在的中学生中,存在着一些极其不良的心理,例如私心重、孤僻不合群、具有叛逆心理、对同学漠不关心等,如若任其心理发展下去,既会干扰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必须引起心理健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于和谐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去改变中学生的不良心理素质,必须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首先要做的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问题,改变以往的位居学生头上的想法,构建新型及平等的师生关系,以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人格,才会对学生起到影响教育的作用,就可以让中学生喜欢接近我们老师,打心眼里乐意与任课教师交流自己内心的思想,愿意和老师做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搭建一座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桥梁。

二、开展班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就可以增强中学生的团结性,改变以往的不良的人际关系,是一个极其有效的培养中学生团结合作的途径。为了扭转班级学生中所缺少的团结合作意识,改变学生的私心重、孤僻不合群、具有叛逆心理、对同学漠不关心等不良心理,我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班级活动中,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组织中学生举行拔河比赛、接力比赛等,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要使一个集体充满生机,首先取决于班级每一个成员,只要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健康心理,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

三、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3)

中学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教育针对的是青少年,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特别是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并行并存的时期。其身心的发展相互交错,相辅相成,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一、研究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人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健康,无疾病;一个是心理健康,心情舒畅。两者健康,才称得上健康,缺一不可。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在一定时期存在着心理问题。权威调查显示,由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升学压力、家长期待等压力,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焦虑厌学”“考试恐惧”“学习障碍”“网络成瘾”“敏感叛逆”“青春期躁动”等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辅导与矫治,则会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的教育,使我们能及时了解当前中小学学生实际面对的各种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明确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方法、特点和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途径,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开展这项研究的目标是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科学地调查研究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重点、难点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心学生心理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二、实施原则及方法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体育课的特点,运用体育理论,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工作就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同时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体育工作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二)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活动原则。

1.体育教学之中针对心理胆小的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中更为突出,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体育、美育显得更加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中胆小脸红、怕羞、自卑感,可多安排参加游泳、跨栏、单双杠、跳高等项目的锻炼,使学生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跨越心理障碍。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心。

2.体育教学中针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拨河等,逐渐与同学相互沟通感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遇事急躁、易怒,容易冲动的学生,应多参加太级拳、越野、射击等动作缓慢、持久的项目锻练。有利于帮助他们调节神经中枢系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对于有效缓解和改善急躁、易怒、冲动等不良情绪均有裨益。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4)

许多青少年认为,唯有得到他人注意才有归属感,即使得到的注意是负向的也比被忽视要好。这就是中小学生的种种表现常常让家长老师觉得不可理喻,束手无策,万般无奈,更有甚者家长老师被“整”的焦头烂额,不断发出“当下的孩子怎么了”的喟然长叹。

学生怎么了?转念想:当一个人生活各方面都无法获得归属与安全感时,那种无根而漂浮的感觉,很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她或他是否也在思索:谁才是真正理解我们的人?静思之中,我只觉得内心的绞痛,又有那深沉的惋惜和遗憾。

教育前辈钟教授认为,没有爱不一定会出大问题,没有归属感一定会出大问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

1.安全需要

学生在学校最低层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分班、升级,会问到谁教我们、凶不凶,反映了学生的安全需要。如果教师比较严厉,学生就不会有爱和归属感。

新生入学第一个月,是形成安全感的重要时刻,老师应引导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那些看老师第一眼垂下眼皮的学生缺乏安全感,老师应多关注他们。多年一线教学的经验,让我有这样一个认识:有成就感的孩子有更多安全感。一个班级中“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有什么能比得到同学认可,得到班级肯定,有当家作主的成就感更具安全感的呢?

2.爱与归属的需要

初中生来自于学习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都很大,难免情绪激动,自暴自弃。这时候,老师就是他们的朋友,会静静听他们的倾诉;又是他们的长者,会给他们指明道路;又是他们的父母,用爱的甘霖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3.自尊的需要

“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方面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我们班主任最根本的任务是建设一个和谐、有归属感的班级,那些不被同伴接纳或遭到拒绝的儿童是高危的儿童,这些高危儿童最有可能辍学、有违法乱纪行为。如果某个学生自身基本需要的愿望被漠视,被压抑,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行为不断遭到挫折和失败,那么这个学生的行为便可能出现异常,在没有人情味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内心深藏着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甚至是仇恨,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达成这样几点共识:

1.从事中小学个别心理辅导或者班主任工作,第一位重要的并非是技巧,而是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指我们怎样看待学生,怎样看待他们各种心理问题的基本成因。

2.事个别辅导或班主任工作,既要从宏观上把握这一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又要精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具体的成长小环境,以及他们情感世界中曾经走过的曲折心路,方可察微著,抓住问题的本质与要害。

3.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教育更应该应该是“以心为本”的教育。

4.辅导的前提和第一要务就是“建立信任关系”;同理,班主任工作和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与第一要务也是“建立信任关系”。

这里有必要探讨一下这种信任关系如何建立:

首先,对师生之间“信任关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情绪失控和言语失控。因此,建议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师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才有可能为“以心为本,用心做教育”创造基本的前提。

其次,要帮助全体教师学习师生沟通的艺术,努力克服在管理教育学生过程中习以为常的命令、控制、训斥、说教、讽刺、挖苦、揶揄、不愿意积极聆听等错误做法,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的真诚、接纳、尊重、同感、倾听等理念、方法与技巧,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

目前,如果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落实存在下面几个现实问题:

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够。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匮乏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现在中小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有的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完成指标而已,这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次,学校心理咨询的技术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我国许多的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形式主要是谈话和咨询,类似的形式可以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但因为心理教师的素质以及学生本身对自身问题的隐瞒,这就造成了所获信息的不全面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再次,许多学校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认识失误。大多数的学校认为既然是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其对象就应当是“后进生”和“问题学生”。这样一来,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的片面性,从而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许多学生既怕被当成“后进生”,又害怕被当成“问题学生”,即使他们心理有困惑,他们也不敢去求助老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分离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所谓“家校分离”就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分离。一个孩子一天在学校的时间是8个小时,在外大约是3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在家庭。仅靠学校的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孩子心理问题,特别是孩子的学习心理问题,一方面,来自孩子本身;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家长等外界对他施加的压力等因素。

是否有可行的措施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78-01

健康不单指人没有疾病、虚弱或伤残,更指一个人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良好状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等方面。据调查,当今青少年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的性格、情绪和行为极易出现偏异,或孤傲多疑、畏缩消沉,或恃强凌弱、放任自流,或厌倦学习、自暴自弃,他们缺乏自信心,迷失了人生方向,常有心理变态甚至犯罪的现象。这不仅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埋下各种隐患,全社会都要给予关注。

学校是育人之地,自然担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是人类基本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教材中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老师理应担当,成为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的“主治医师”。

一、强化课堂教育,把课堂作为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阵地

传统教学目标大多只关注知识与能力目标,而忽略了心理目标。其实,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很多,我们要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地设计心理健康目标,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心理疗伤”。比如,教学《背影》、《我的母亲》等我们就可以设计亲情目标,教学《我的老师》、《山中访友》等可设计友情目标,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纪念白求恩》、《皇帝的新装》等可以设计人格品德目标,教学《济南的冬天》、《美丽的西双版纳》等可以设计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目标……只要做到有的放矢,相信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学生心理教育之涓涓细流定能汇成滔滔江河。

当然,要实现心理目标灵活多变的教法是必须的。传统课堂,多是教师一言堂,不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但是,启发教学、因材施教、情境教学、分层教学等教法都是心理教育的良策,我们要面向全体、立足个体、有的放矢、全面提高。比如,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我们可以尝试分层教学,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方案,无论课堂问答、交流展示、训练巩固、考核检测等各个层面都要分层次。至于学生应该在哪一层由学生自主决定,这种“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做法一定能够减轻学生的身心压力,激活他们的学习气氛,调动其学习兴趣,激励其学习斗志。

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不要拘泥于传统教学的束缚,力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既要源于课本更要高于课本,有目的引导,有步骤深入,发挥想象,适当添加教材没有涉及的知识,比如,把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科技等知识充实到教学中,力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该放手时就放手,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当然,教师还要善用教学语言,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口语特长,还要恰当地运用好体态语言,二者完美结合,让优美靓丽地教学语言拨动学生心之旋律,营造最佳课堂氛围,收到预期效果。一句亲切真诚的问候,一组风趣幽默的话语,一个慈祥亲和的笑脸,一个温柔期盼的目光,一抹热情诚恳的挥手……都会像甘露滋润学生心田,似春风温暖学生心间。让心与心的碰撞,从而,启迪学生智慧,唤醒学生意识,抚平学生创伤,充分达成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开展课外活动,把活动视为消除学生心理疾病的绿色通道

现代社会呈多元多变多姿的状态,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学会生存、适应和选择,还要学会发展、思考与创造,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实践探究、合作交流中,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展示自己,完善自我,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及和学生自身特点,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各项有益心理健康的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我们要利用一切有益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心态与向善向上的精神。

三、注重社会实践,把社会当做调理学生心理疾病的天然舞台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并要求我们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科又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说课堂教育是其重要载体,课外活动又是其有效补充,那么,社会实践就是对其成果的检验、巩固、发展与完善。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跟社会教育经常脱节,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缺乏切身体验,因此,我们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补课。

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针对地把社会实践这门“精神大餐”添加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节假日等,走出学校,深入社区、集镇、企业、甚至是监狱等公共场所,让他们敞开心扉,体验生活,服务社会,通过观察、认知、判断、推理、归纳等手段收集并处理信息,利用日记、调查报告、新闻通讯等形式写出来,鼓励并帮助他们把文章发表到墙报、班报、校刊乃至其他各类刊物,让他们有机会表达心声、公开观点、针砭时弊、畅谈人生。让他们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形成健康心理,接受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社会。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全部。我们要有奉献教育的精神,用心灵的温暖医治学生心灵的伤口,用精神的甘霖荡涤学生灵魂的灰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6)

一、前言

体育教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育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随着对知识、人才需求量的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经调查发现学校大约有30%的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比较薄弱。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学习成绩的好坏、生活质量的的高低。而健康的心理又是人们通过学习、生活、工作等培养起来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和成长。学习成绩的好坏、生活成长的好坏、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通过恰当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保健的指导及家庭教育等途径培养和改善。但是,切不可忽视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最直接,效果也是最明显的。

因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的健康发展,必须是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人的身心发展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来促进机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发展个体的心理活动能力。

二、科学的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锻炼人的性格、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激发人的进取心、激励人奋发向上和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学生体质,可使学生身体正常发展;科学的体育运动,又能推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并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自信心、自制力、进取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紧张而激烈的竞赛对人的心理品质即使严峻的考验,也是修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体育运动多是集体的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并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运动等进行交往,学生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教育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情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学生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思想作风,有利于培养团结、友爱及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制灵活、沉着果断、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自信,并能预防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能力。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

学校体育教育和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传授与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及锻炼身体;学校体育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体育教育方法与方式,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终身锻炼和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

学校体育教育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他们的体质,促进其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并推动群体运动,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技能和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人的身体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强壮的身体是健康的基础,良好的心理是健康的源泉,而心理健康又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保证。为此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和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和教学中,要强化心理品质健康教育

体育教育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和教学中,要强化心理品质健康教育,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加以落实,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因此,必须在学校德育和体育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得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他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心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在运动和锻炼中寻找快乐,陶冶情操。

(二)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给学生一个锻炼的天地

体育教育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心理的健康水平。为此,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运动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使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耐力跑、跨栏跑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敢于冒险的品质;通过球类比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竞争意识;通过跳高、跳远等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勇敢果断、勇攀高峰和敢于面对失败,接受挫折的品质;通过健身操练习,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锻炼,可娱身心,消除疲劳;通过武术、体操等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使学生精神振奋,摆脱烦恼、陶冶情操。

(三)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得以发挥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7)

一、端正教育思想,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解除学生的学习烦恼

中学生在自己的焦虑和苦恼,据调查30%是来自学习方面的,如学习负担过重,整天沉溺于书山题海之中,考试时老师家长“订指标”、“下命令”导致心情沉重,思想压力大,再加上学校生活单调,课外活动少,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学习中造成恶性循环,想学好愈学不好。其实,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要在一般常枋情况下进行,如受外界压力下进行,其结果是迥然不同的,在平和静谧下学习的学生,能充分发挥其思考问题的能力,所获得的成绩大大高于有外界刺激下的学习成绩。这是因为在压力状态下学习的学生,解决问题时情绪会激动不安,有的忧郁、有的惶恐、有的怨恨,不能正常地发挥自己理智作用,只表现出机械的、重复的、尤其地混乱的动作,结果学习效率低成绩下降,心理健康受损。

二、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找准症结,消除各种不良因素产生的心理障碍

青少年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因素的,有的是不良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有些家长存在较严重的守旧思想,即教育观念陈旧、淡薄,总认为“生子过学堂,生女过家娘”,不怎么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管理;推诿责任,把孩子送到了学校交给了老师就放心了,或对子女放任自流。在这些错误思想指导下的孩子得不到正确的教育,便容易在学习或行为方面产生心理障碍。老师应根据情况及时身家和反馈孩子的各种情况,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配合家庭教育来纠正学生学习或行为方面的心理障碍。不防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心理时机,导之以行。

(三)注重沟通、关爱学生,做学生的朋友。

三、善于开导学生注意科学用脑,排除忧郁心理

现在的家长大部分因历史的原因,无法圆大学梦,加上社会的发展,处处体现科学技术在发展经济中的巨大作用,刺激着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欲望,总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有出头之日,于是把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并诱导孩子挤时间、开夜车,反而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这也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扮演“知识传授者”、“管理者”的角色,还要扮演“心理调节者”的角色,来指导和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减轻焦虑紧张的情绪,增强自信,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1.要结合生理卫生教学内容,开展学生科学用脑、善于用脑、勤于用脑;2.是指导学生对考试成绩的客观认识,用良好的心态去看待成绩;3.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8)

体育课堂教学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体育课渗透,教师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实施。体育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不同,体育的课堂一般设在室外,并且在动态中进行教学。因此,其组织难度大,学生的思想易分散。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违背心理卫生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如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罚学生站立或罚跑,甚至污辱学生人格等等,伤害了学生的心灵,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摧残学生的心理不良行为,其最后的结果是适得其反。

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要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支援、心理辅导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把精神营养补充给学生,要坚决杜绝有损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现象发生。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必须严格遵循体育教学与心理卫生教育的原则:

1掌握“愉悦性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抑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降低。因此,要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学的轻松,玩得开心,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首先就是要营造一个愉悦、轻松、和谐、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利用教师饱满的情绪,幽默、和谐的教学语言,优美有力准确的示范动作,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激励性原则”,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才能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可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俗话说:忠言逆耳,可是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逆耳”的“忠言”巧妙地转变为“顺耳”的忠言,也就是把严厉的责罚转变为适度的鼓励,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会自然得多,也信服得多,学习起来的劲头将会更足,将会增强学习信心。

3实行“支援性原则”,让学生心理形成较好的定势

人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知识探索时,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特别是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极不稳定的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几率会更多,当他们出现听不懂或者做不了动作的现象时,有些学生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感到厌烦,不想学,对学习失去信心,使学生情绪低下,对学习的兴趣随之也会有所降低。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置身于学生的位置为学生思考,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体谅学生训练的枯燥与繁琐,老师要伸出支援之手,要体贴关心他们,助其渡过难关。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无论正确与否,都应积极耐心予以解答,多鼓励多赞赏学生,让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较好的心理定势,才能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4加强“预防性原则”,防止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出现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9)

1.引言

教育部在2004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书》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时效性的重要举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人际交往,求职择业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心理困惑。”我们通过对我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发现,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均衡,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生对一些事物在心理上反映比较敏感、复杂,害怕竞争,没有上进心,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在社会需要与自我价值观方面存在极端矛盾心理。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中职学生大多数都属于心理健康者,但也有部分中职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由于对一些事物在心理上反映比较敏感、复杂,害怕竞争,没有上进心,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因学习成绩差而导致强烈的自卑心理、厌学心理;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希望别人关心,自己却不懂得关心他人,心理承受力差,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表现出偏激、狭隘、自私的个性特征。

3.中职生的不健康心理及教育方法

学生心理状况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现针对几种突出的不健康心理进行分析阐述。

3.1自卑心理

这是中职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由于他们没有考取理想的高中,或成为“天之骄子”的理想破灭,因此内心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唤起他们的激情。可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参加,使其从中感到乐趣。其次要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相应地降低难度,让他们很容易就完成,从而获得较多的成功体验,使他们不断在成功中树立信心。最后要尽可能地发展他们的长项,比如女生跑不快、跳不高,也不喜欢球类,但她们喜欢健美操、街舞,教师就可以在分组教学时满足她们的需要,发挥她们的特长,从而使她们找回自信心。

3.2孤独心理与教育

有这种心理的学生经常表现出冷漠、孤独,心事重重,闷闷不乐,与同学交往不合群,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因此,教师要多让他们参加内容丰富,操作简单,具有趣味性、智力性、体能性的体育游戏,球类、接力、拔河等项目,既能强身又能沟通感情。练习时教师最好参与其中,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还要尽可能地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相信老师懂得自己的体验,知道自己的孤独。

3.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严重阻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特殊学生,你说东,他偏向西;你说白的,他偏说黑的;你对他真心诚意,他认为是虚情假意;你对他采取任何教育措施,他一概认定是打击报复。这种消极逆反心理会导致学生对人、事产生多疑、偏执的病态性格。

因此,在教学中遇到逆反心理的学生,千万不可强硬地让他做某一件事,而要把他分到跟他要好的同学一组,让同学去带动他,共同完成练习;教师更要真心实意地尊重和热爱中职生,满腔热情与他们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并善于寻找每一个中职生的闪光点,努力保护中不乏严要求,情感中不乏有高标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的,他们就会走出这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

3.4悲观失望心理

“大学生毕业后都有找不到工作的,更何况我们――小小的中专生。”这是中职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目前,人才市场的各方面刚起步,还不健全;用人单位往往有盲目攀高,把中职生挡在门外的现象。另外,不少中职生也没有给自己定好位,就业期望值过高。这样必然会失望,感到被人瞧不起,感到前途渺茫,甚至自暴自弃。

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乐观的态度和抗挫折的能力,这就要求适当增加体育锻炼的难度,从而既磨练他们的意志,又使他们正视困难,有效地克服胆怯、怕冒风险、怕受挫折的各种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还可多安排一些教学比赛,强化竞争意识。有胜利者必有失败者,教师应抓住“失败”这一时机,进行引导、激励,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寻找获得成功的途径。

3.5紧张焦虑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学生看实物往往从坏的方面想,缺乏竞争意识,兴趣较低,这是长期受批评,害怕受伤导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以激励、引导为主,切不可严厉批评。如在列队练习中,学生出错时,不能让学生出列“示范”,让他们当众出丑,应给予热情的鼓励、正确分析和耐心帮助,增强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比如多向学生说:“其实你已经很棒了,如果腿再直一点就更棒了。”“你一直都很棒,加油!”“做错了没关系,谁一开始就能做对呢?”“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哪有成功呢?”“其实老师开始做这个动作时还不如你。”这样,紧张的心理会变得轻松,从而更有利于发挥。

参考文献: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0)

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有针对性地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

一、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再者,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二、优化体育课堂氛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了锻炼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培养了健康的心态。另外,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也可以发出提醒、警告、停止的信号,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教学中,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

诱发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如音乐导入法:武术教学中,采用古典音乐,边武边乐的形式导入。

(2)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学生了解某一游戏的方法后,要求学生针对游戏方法、规则适当变化,然后再根据改编后的游戏进行活动,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克服思想上的紧张、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在比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在体育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对于教师而言,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劣性刺激,引导学生主动改变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评价,通过冷静思考、理性思维、角色换位等方法化解劣性情绪,避免行为失控。另外,当情绪产生后,要帮助学生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升华、补偿和转移等积极的防御方法缓解消极情绪,或者通过自我安慰、适度宣泄、合理推诿等中性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暂时缓解不良情绪,避免情绪恶化和行为失当。

四、利用运动项目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如:篮、排、足球以及接力跑等集体项目,在对抗过程中会让人慢慢改变孤僻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游泳、单双杠、跳马等项目,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克服胆怯心理,消除腼腆和自卑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唯有不断的探索和思考,才能更合理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上一篇: 美育概论论文 下一篇: 审计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