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7 17:40:45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1)

一、思想政治自主教育的必要性

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时展的要求,在观念、内容、方法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改进创新。[1]

1.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革新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根本保证,也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2]

2.革新是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对象变化的客观要求[3]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是“80后”、“90后”。传统的那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已经失灵,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都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所革新。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学生为主体,更要把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现实中,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地突出客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往往被当作客体加以训练,教育方法多为单向灌输,师生之间单向命令,忽视学生个体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培育和发展。这种客体性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更多地具有“共性”而缺乏个性,更多地具有依赖性而缺乏自主性,更多地具有惰性而缺乏创造性。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革新,要积极提倡思想政治自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自主教育

1.要有思想政治自主教育的观念

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增加了大学生学习、择业的压力。这些都会给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带来重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树立“疏导观念”、“主体观念”[4]。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消极防范和被动接受转向积极引导和真诚服务上来。

2.思想政治自主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传统的单纯对学生的理论讲授已不能适应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进其手段与方法。要改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教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由“说教式”变为“疏导式”,由“号召式”变为“激发式”,真正做到入情入理,注意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善于从学生平时最关心、与之联系最紧密的问题入手,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学生心服。这就是本文所倡导的思想政治自主教育。

(1)“两课”教学中的互动性

“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学活动过程以“对话”为基础,教师与学生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民主、互动的关系,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要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必须探索教法,研究学法,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对话、互动的“两课”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组织专题讨论、问题研究、即兴演讲等方法,特别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鲜活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有关问题的深层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等的深刻感悟,使“两课”活起来。我院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从07-08-2学期就开始尝试加入2学时的专题研讨,08-09-2学期在理论讲授课程上尝试一半学时让学生来专题讨论或主题演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从主动参与中自觉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2)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多层次性和思想问题的多元化,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必然要由偏向灌输转向渗透,由重点覆盖转向全面覆盖,由被动转向主动,由严控转向疏导。一是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研究,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必须从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不断了解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并针对他们的思想特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可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让典型人物的分析进课堂,让重大事件的辨析进课堂,让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课堂,让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影像观摩、演讲、课堂讨论、经验介绍、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训练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他律到自律,学生只有产生了丰富的内心体验,才能使客体的教育变成主体的意识,进而指导实践。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将大学生放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之中,为他们提供接触社会生活,了解社情民情,处理各种事务的环境和机会,例如让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实践基地活动、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参加社区有关活动等,从而使他们真正读懂“中国”这本书,使他们切实地承担起社会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在下学期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二是要关注学生各个群体的发展动向,对全体学生进行有力而全面的观察与研究,从重点关注向全面关注发展,使教育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倾听学生的声音,帮助学生排除苦闷与不满情绪,以服务求信任,以服务求实效。

参考文献:

[1].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05-01-18.

[2]李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开封大学学报,2006,(12):40-42.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2)

二、高校运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

(一)思政课教师利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此次调查活动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共214人,其中只有4名从不使用微信,每天使用微信的比例达90%。微信在教师群体中的普及为教师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思政课教学形式丰富。调查显示,86.46%的老师使用过微信开展教学工作,主要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另有部分老师通过创建个人公众号和微课丰富教学。二是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升。20.26%的教师表示通过借助微信开展教学,上课抬头率提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师生关系更融洽。89.61%的教师表示已添加了学生微信号并关注朋友圈动态,关系亦师亦友。但也存在问题:一是某些教师使用微信的技术有所欠缺,造成了教学中运用微信频率不高。54%的老师表示“运用微信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一般,认为“吃力”的占16.2%。二是多样化的微信授课仍需发掘。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借助微信开展教学仅限于通过朋友圈分享资源等基础功能,而开设微课等新形式则有待探索。

(二)思想政治辅导员利用微信开展思政教育。调查显示,96%的辅导员“每天使用微信”,“偶尔使用”的仅占3.7%。认为“有必要将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并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微信载体建设”的占94.1%,并已取得一些成效:一是从宏观上,92.5%的辅导员添加了学生微信号,通过朋友圈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在班级微信群传达学校通知。从线下到线上、双线协同育人的工作方式,延展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二是从微观上,部分辅导员创建辅导员个人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有价值信息。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互动缺乏,距离感强。调查显示,经常使用微信与辅导员交流的学生仅占调查人数的17.68%。二是为新而新。调查中仅有12.50%的辅导员创建了个人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内容单一,甚至有的已成为僵尸号。

(三)上海高校微信公众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党中央、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和出台相关政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通了校园微信,并取得一些成效。一是高校微信公众号成为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多功能融入性载体,二是校园微信平台在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学校品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微信公众平台对于高校而言仍属于新生事物,尚处“浅尝辄止”状态,没有形成体系。研究发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内容同质化,缺少品牌特色。某高校共有50多个公众号,但定位不明确,严重影响用户体验。高校微信平台存在“有深度”与“有热度”的矛盾,二者不平衡最终会导致官微的存在价值丧失。

三、从复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的实践看微信思政教育路径

微媒体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也是新路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用微信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这方面,复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做了不少有益尝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3)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195-02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为进行这样的教育活动,需要使用载体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客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媒介的作用。缺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这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两个基本要素:“一,必须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二,必须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特征

(一)客观性和主观性

客观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与物质紧密相连的一种现实的活动形式,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人们的主观臆造物”,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实实在在的物质载体来发挥作用的。主观性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体现了人们的主观认识,是一种主题活动”,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多样,选择使用某种载体的权利是主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种形式是否可用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是凭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首先是基于这种形式是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条件,同时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等客观条件,当然,人们对其认识的程度也在其中起作用”,即是说选择使用某种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载体的物质客观性和人们对于该载体的主观认识为基础,两者缺一不可。

(二)实践性和发展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实践性表现在:“第一,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第二,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第三,它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载体从实践经验中总结而得,经过理论的指导之后又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践性的表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断变化、不断发展,这是其发展性的表现。

(三)承载性和传导性

承载性是指“载体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因素如教育主体、客体、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并且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形式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它必然联结着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为了达到思想的教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进行目标导向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的选取,一切以达成目标为主进行教育主客体间的相互影响。传导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功能”。承载着以思想教育为目标的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传导教育信息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一)宿舍文化

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既通过丰富的文化事业表现出来,又通过群体文化表现出来。在阅读前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文献时,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研究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宿舍制度、宿舍精神,宿舍文化可以运用各种活动来表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基于大学生宿舍文化在实践中形成、通过实践活动表现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有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宿舍实践活动组织中的可能性。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值得注意的是要宿舍文化活动的组织要将学生的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两者自然结合,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才有效。同时,也要提高活动形式的新颖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再者,学生干部和社团代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这些群体可以积极组织有关宿舍的新颖的集体活动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学生自己举办的活动,不仅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且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策划出有吸引力的活动。

(二)红歌

搜集文献的过程中,红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也吸引住了我的目光。红歌,是“一种特殊时期产生的、歌词曲调具有一定特色的、至今依然对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重要作用的与时俱进的一种艺术手段”。“红歌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描述了当下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传播当前最先进的思想意识、为宣传党的思想、团结群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红歌是当时苏联对我国的影响表现之一。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当时同处黑暗的中国带来了一道曙光,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为广泛。红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对当时处在黑暗中的中国的精神鼓舞而开始存在的。红歌在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岁月里,在革命战争年代里,都是作为一种精神推动力,使受压迫或处于黑暗社会中的人们对未来充满憧憬。新中国成立后,红歌与时俱进,依然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红歌到如今依然起作用的原因除了它的与时俱进、红歌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切,还在于它的特点:表达的艺术性和内容贴近真实生活。红歌与传统的单调、枯燥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具有歌曲的艺术性,更能吸引大众的注意。红歌的内容来源于人们的真实生活,歌词使用人们易于理解的词汇,使得红歌的传播更为广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效率。但要注意的是,红歌虽然作为一种歌曲的形式,但不能忽视它所包含的内容,红歌表达的内容要和当下的社会主流文化相符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上说,红歌存在的目的主要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

宿舍文化和红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应用时,可以分别采用举办宿舍活动、唱红歌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也属于活动载体。载体与载体之间不是有明确界限划分开的,它们之间也有重合的地方。这些重叠之处恰好也是将载体与载体结合利用的契合点,载体与载体之间有时是可以相互结合、综合使用的。

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综合运用

(一)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可变性。因此,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这种联系的观点强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而L.V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强调的则是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和要素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系统对外输出信息和能量”。基于联系的观点和系统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系统中各载体间的综合运用是有根据的。

(二)现实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学科领域出现了社会化、综合化的新趋势。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需要综合运用。受教育者的个性化特点使得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逐渐失去它的效果。人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思想也越来越个性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要而与时俱进。而各载体的综合运用无疑不是一种发展,同时也能适应不同个性化人们的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信息时代的到来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滞后、低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网络载体的运用较少;缺乏实践经验的教育主体运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素质较差;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向受教育者传递不良信息,这些问题在信息化的当代社会中日益凸显出来,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时俱进。

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创新,不仅包括创造出一种新的载体,也包括对传统载体的创新。笔者在搜集资料时,关于仪式的创新吸引了我的注意。

仪式是一种古老、特殊的人类活动形式。“古代中国,儒家就通过祭天大典、封禅大典、乡饮酒礼、射礼、士相见礼、冠礼、笄礼、婚礼、丧礼等各种仪式传播自己的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现代社会中,仪式也普遍运用于节日、日常生活中。

仪式这种古老的人类活动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原因在于仪式有益于价值观的教育。一是仪式从人们产生价值观需求的角度创造了价值观教育的契机。因为在时间的转折点时,人们都会把这个时间转折点当作一个提供给自己反思机会的时刻,这个反思的时候恰好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刻,反思过去所犯的错误,找出问题,以便今后更好地成长;二是仪式能将抽象的价值理念具象化,使得价值观内化。“仪式的路径能够让人们在神圣庄严的场域中建构起对这些理念的敬重感,最后将其上升为自己的价值理想与精神信仰”。三是“仪式是日常礼仪行为的重要来源,能促进人们道德行为的养成”。仪式中包含的礼仪行为是经过数年继承和发扬而来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富有礼仪文化的集体中,个人的行为必然也会受到这些礼仪的影响,个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对其道德行为的养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241-02

众所周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施以重要影响的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针,是决定国家未来人才整体素质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深刻的发展进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历经了全球经济危机后的今天,我们以宏观的视角,统观世界,从国际环境上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碰撞不断加深,各种矛盾日趋错综复杂,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渗透和反渗透,主阵地的占领与反占领斗争十分激烈;从国内发展看,这些年来,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的格局深入调整,人的思想认识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日趋明显,特别是大学生的价值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正视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的发展现状,实现有的放矢的理论建设,充分发挥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是我们积极回应时展需要的必要举措。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中央指导文件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持续发展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从1984年开始有了统一的概念,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列入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的。也是从那时起,我国明确了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理论指导文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指明方向。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7年,中共中央又做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在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又举全党之力发表了16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此《意见》给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依据,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照文件精神,我们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力争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等方面的作用。

(二)专业学者理论成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丰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容比较宽泛的概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的探讨也从未间断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学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贡献了大量的理论成果。1986年,李景先、肖约之、李庆善主编的《大学德育概论》,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大学德育科学的学科特性,大学德育的社会本质、作用、对象、原则、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1988年,王殿卿教授撰写的《大学德育学》问世。1993年,他再著《新编大学德育学》。这两本书是作者在总结10多年来高校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后写成的,是我国大学德育学的代表作。书中不但对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大学德育的价值、规律、对象、规格、内容、原则等进行了论述,还提出了很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发性的独到见解。此后,又有多本有关大学德育学的论著相继出版,这些论著在丰富了大学德育学科建设的同时又丰富完善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1999年由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2003年张耀灿等著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从现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出发,建立了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2008年由陈义平主编的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时代需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提高

党中央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要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任务,同时也对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特别提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提高与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社会价值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研究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效果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有些方面尚存空白,因此这方面的理论课题具有广大的研究空间,非常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二、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世界各国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其他的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并没有统一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的名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述也是以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法制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民族振兴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历史地理教育、政治社会化、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工作等概念的形式出现,但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质和目的是一致的,想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达到和实现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是相同的。二战之后,由于因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而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样的教训在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都曾有过。所以,20世纪后期,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无论是政治制度相同的国家,还是政治制度有较大差异的国家都不约而同地纷纷采取各种具体措施,把大力加强本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为一项首要的教育任务来抓。

(二)世界多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上不吝投资

美国1991年4月,“教育总统”乔治・布什颁布了振兴美国教育的改革文件――《美国2000:教育战略》;1993年4月克林顿政府又颁布了《2000目标:教育美国法》的全美教育改革计划,并强调要恢复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培养人才开始,学校必须进行品格教育,必须把美国学生培养为好公民,许多州大学都硬性规定,思想政治科目的学分合格才能拿到学位。同时他们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强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就是要把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花在道德教育上;英国也认为:只有不吝惜在品德教育上花钱,才能使德育的效果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除此之外,日本、韩国、英国、印度等国政府,都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努力提升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绩。在教育机制上许多国家还专门建立了“道德效绩评价委员会”等机构,实行专人专做道德教育效绩的评价工作。部分发达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都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从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使本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对上述国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分析介绍,我们对国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状况有了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同时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必备因素。因此,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是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础与前提。

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主客观原因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动,大学生思想上普遍存在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的问题。实现把每个学生都教育成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高度的国家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的人这一目标的难度越来越大。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主观原因,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

1.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主观原因

从主观原因上讲,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仍然将受教育的主要目的集中在获取科技知识和智力训练上,往往忽视对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创造力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应有的重视。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客观原因

从客观上讲,第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受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出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第二,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符合度来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的设计还没有完全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依然存在理论内容陈旧过时、脱离实际、大道理多而空洞的情况,不能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对大学生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第三,从教育形式上看,简单说教、生硬灌输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不鲜活、不生动可以说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依然存在的弊端。

近几年来,针对上述原因,为了找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措施,我国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不断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其中有些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但就改进我国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水平而言,还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应该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客观原因为靶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符合现实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展望

展望未来,在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总结我国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宝贵经验与成就,结合并借鉴国外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与方法,针对新的历史条件,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局面。结合上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笔者认为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将会更加致力于解决如下问题:

(1)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提出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具体方法。

(2)探求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的真正需求,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调整和改进提供高质量的理论参考依据。

(3)了解大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现实方案,挖掘新颖思路。

(4)为扩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时性提供素材,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出其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应有的实际作用。

(5)比较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异同,化解分歧,实现统一。

(6)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机制运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社会与高校间的良性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5)

有效性,是人们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一个指标,是人类解释、规范、估量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尺度。[1]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在实践方面找到突破,加强有效性,而且在理论层面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兴起之后,研究十分多,在中国知网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为主题,搜索结果是33713篇。这些论文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在高级检索中以“研究生”并含“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为主题结果是26条。以“研究生”并含“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为关键词搜索结果只有一条西南大学徐露璐的硕士论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在该论文中徐露璐定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及产生效力和效用的积极特性。[2]本文主要选取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为主题的论文为综述对象。

一、学界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观点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中,大部分论文都从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或者研究生本身的特征出发,其次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性提出对策。

(一)研究生自身特征分析

在巴图《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思考》一文中主要从思想政治方面;学习、生活、研究方向;生理与心理方面三方面讨论研究生群体特点。思想政治方面:政治上他们拥护党的领导,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理论学习、理想信念动摇的现象,思想成熟。自主意识强,组织纪律性较差;学习、生活、研究方向:从专业学习方面来看,研究生这一群体已经接受了专科或本科教育,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从培养模式来看,学校及管理者们很难组织大规模的教育活动,是因为此阶段的研究生具有分散性的特点;生理与心理方面来看,研究生年龄跨度较大,个性发展成熟,比较有社会阅历。[5]

符得团、马建欣在《论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由研究生自身的思想特征所决定的。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否定传统的反叛倾向;主体意识突出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倾向;需求的高层次与权钱本位观。马克思指出:“人的一切活动都与他所追求的利益有关”[6];富于思辩与思想的脆弱性。

周洵瑛在《“椎体”模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研究生群体主要思想特点:研究生在生理变化和心理成长上存在根本需求;在经济和生活上拥有渴望独立的迫切愿望;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产生实际变化;在学习目标和职业定位上表现些许迷茫。综上所述,现阶段的研究生群体存在着学业上的独立性、经济上的不独立性、工作上的未知性、爱情上的渴求性以及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些特织出研究生理想与现实的多重矛盾。[7]

谭劲松、吴霁乐《把握研究生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今天的研究生在思想状况、学习方式、培养目标、人格独立、婚姻恋爱、择业就业和日常生活等七个方面都呈现出许多既区别于本科生,又不同于扩招前研究生的新特点。[8]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主要从不同角度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是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展开论述的,即社会角度、学校角度、研究生自身角度。

1.社会角度

如今社会发展着巨大变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研究生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也越发复杂。范人伟在《试论如何加强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市场经济环境下强调物质利益。最求利润最大化,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渗透到政治思想领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膨胀,从而影响研究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难度。[10]

2.学校角度

学校角度主要从人员配置、管理体制、学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导师制等方面论述。第一,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配置和培养上不够重视,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专职队伍人员却没有随之扩充,配备不足、比例严重失衡是当前研究生专职队伍凸显问题之一。[11]由于教育人员的配备都不达标,那么自然在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也就不明显;第二,研究生的管理体制不合理,由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各个管理部门还没有充分发展和发挥作用,学校与学院分工不明显,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力度也不够,对于研究生的管理还存在着重业务水平轻思想素质的问题,这在管理中就自然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学校教育内容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单一,难以达到教育目标。经过调查,有些同学认为《自然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两门学位课的实际意义不大。[12]教育内容死板僵化,难以提起学生兴趣;第三,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答题都采用课堂教育,单纯的知识性灌输;第四,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导师不仅是研究生治学的指导人。也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引路人。导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的重任。也肩负着培养研究生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的莺任。[13]由于研究生扩招,导致有限的导师要指导的学生越来越多,这样指导力度就有所下降,不利于提高研究生素质和科研水平。

3.研究生自身角度

研究生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也不够高,研究生年龄跨度大,有的觉得社会化程度很高,不再需要进行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这与将来的发展没有关系。进行班级管理的载体班集体的凝聚力很难提高,研究生较为分散,很难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如何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途径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质量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必须改革其教学方式和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有时代性和实效性。应围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跟踪热点.针对性地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及时解决研究生思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走向研究生的实际生活,切入研究生普遍关心和讨论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中。[14]

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使其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一是在内容上要求新,针对性地安排思想教育课内容;二是开展时事政策教育,及时解决研究生思想问题,帮助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社会思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活、求实。可采用讲座、座谈、参观走访等新颖灵活的教育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学习效果。[15]

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

2.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如何利用网络来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利用网络架起的网络论坛、各种空问和博客等实现一种多方互动的沟通方式,对研究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同时为研究生提供展示自我个性、宣泄情绪的场所,在充分重视研究生自主空间的同时,也能及时关注研究生的思想动态。[16]开拓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同信息网络结合。[17]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重视研究生的内在需要,贴近研究生的思想脉搏,考虑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激活研究生的主体性。尊重个性,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对不同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18]

丰富教育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加强社会实践,高度重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引导研究生正确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一是通过开展走访参观、业务实习、志愿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研究生在了解掌握专业业务的同时,提升研究生把理论结合实际能力,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认识。[19]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面对研究生这一复杂的群体,要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严格选拔研究生辅导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政治敏锐度和心理咨询能力;加大对研究生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学校对研究生辅导员要有岗前培训,同时对在职的研究生辅导员要进行定期的针对性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知识、掌握沟通技巧、提高政治素质;学校在研究生辅导员输出渠道上应该保持畅通,这样才能提高辅导员的积极性。[20]

4.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

培养机制改革主要是采用导师负责制。做好导师的遴选工作是提高导师育人效果的前提;加强辅导员与导师的沟通交流,全面的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完善导师考评机制,不仅考评导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表现,还要看导师对研究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简要评述

如前所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从不同层面揭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分析了研究生自身特征,看到了现存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现状,探讨了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为我们切实有效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21]但是这些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

(一)缺乏理论根源的论述

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问题上,缺乏理论根源。没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去探讨。不管是研究生特点分析,还是现状及原因分析,还是对策的提出都处于就事论事的阶段,未去寻找理论根源。

(二)对有效性内涵认识局限

对于有效性的认识局限在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有效性方面研究,只看到结果的有效性,缺乏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有效性的研究,因此很难深入研究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根源。

(三)对策片面化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对策中,所提的对策一般是相对独立,未看到各项对策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没有当做一个整体去看待,这样孤立的发展,很容易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各项工作脱节,不但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有效性,反而会阻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第14页

[2][17]徐露璐.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

[3]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M],人民出版社,2006.11,第301-302页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来源于新华网,2004年

[5][15][16]巴图,闫立志. 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

[12]王莉莉.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

[8]周洵瑛. “椎体”模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4(2)

[9]谭劲松,吴霁乐. 把握研究生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 思想教育研究,2010(3)

[10][14]范人伟.试论如何加强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教育经济研究,2009(4)

[11][20]王军. 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0(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生德育工作在得到加强和改进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一些培养单位在思想上,还没有把研究生德育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存在着重视业务素质培养,忽视或轻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现象,研究生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工作不够落实;对新形势下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研究生德育工作体制有待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不少学者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如张俊[1]认为:大多数研究生年龄偏大,世界观、人生观已经基本形成,具备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识别的能力。但是,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研究生群体中,绝大多数没有参加过工作或实践经历,思想道德状态并未真正成熟,各种利益驱动和物质诱惑仍旧时常模糊他们的观念,动摇他们的操守,其思想表现出极强的不稳定性。陆志荣[2]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创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何春华[3]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并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对新时期如何有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探索。苗吉等[4]从当前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研究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入手,提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史等[5]基于SWOT的分析结果,提出了网络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可行的对策。李岩等[6]针对当代研究生特点,改进和加强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寻找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已成为当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岳新峰[7]分析了研究生群体具有的新特点:生源结构的多元化、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学习科研生活的分散性等造成研究生的思想行为要更复杂一些,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任黎立等[8]提出了四点建议加强新培养机制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张静等[9]提出从社会转型期的价值重构角度深刻认识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因素。曾长秋等[10]提出建立学校―学院―学科―导师四级管理体制,并突出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王军[11]提出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导师核心作用、提高思想政治课效果三个角度,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闫冬等[12]通过对新时期研究生的政治素质, 心里素质, 道德素质的现状进行分析, 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对策。左杨等[13]提出面对网络的挑战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运行机制,构建网络为载体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刘旺等[14]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辛林等[15]提出实际出发科学地确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赵雪[16]提出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关系到研究生培养教育事业。彭科[17]提出在具体问题上寻求相应的对策外,还需要进行在原有工作方法基础上对建立和完善整体工作理论的探讨。刘兵[18]对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主要从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点、现状调研、问题与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了一些思考。虽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然而,国内高校多将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移植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来,或忽视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日益成为高校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滞后性,各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少问题。本课题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在梳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措施。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因此,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进行研究符合时代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要求。

二、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对于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关注的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这是符合研究生学习特点的。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和研究生教育的普遍化,目前研究生主要是脱产在校学习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仍然是学校,虽然学习的方式方法和本科生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其生活和学习与传统研究生的环境已有巨大区别。因此,对研究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仍然需要管理,这样能保证研究生学习生活的秩序性,也能保证整个高校内部正常的循环和运转。

(一)现阶段研究生的思想状况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graduate’s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fer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in the postgraduate qualit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general Party branch secretary,: - instructor, scientific Secretary -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tutor network work system, to improve the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of whole and academic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tutor responsibility people, helping the team to do graduate work.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ea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研究生是高学历的人才,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增长,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增长如此之快的研究生群体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及复杂多变的信息,给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构建良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研究生群体构成多样,思想状况复杂,价值观念趋于定型,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99年以前,研究生人数少,是社会紧缺资源,就业去向比较单一,思想状况比较单一。近几年国家对研究生的不断扩招,研究生这个高学历层次群体变得复杂化。部分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思想较为成熟,而大多数研究生则是刚从大学本科毕业,对社会缺乏认识,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年龄的增长和学历层次的提高,使社会、家庭对他们的期望更高,也使他们对自身产生不客观的清高,不容易听进他人的意见。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

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被教育者,其身份具有双重性,既是研究者,又是学习者,在当下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因素造成了价值取向方面的多元化。培养研究生的过程是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目标、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重要时期,研究生的价值选择会遇到许多困惑与苦恼,需要有人给予倾听或疏导,针对研究生所关心的一些问题,对研究生思想进行引导,促进研究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层次性。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理论水平、教育要求都具有较高层次。研究生具有较高的自觉性、主动性,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这就要求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才能适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才能不断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鉴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机械工程学院在经过调研、讨论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院研究生培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机构。

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建立一支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

(一)、发挥科研团队在研究生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机械工程学院通过一年半的实践探索,根据学院自身特点,提出发挥科研团队在研究生培养和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院学科点负责人与教研室主任直接参与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研究生秘书协调管理,不仅可以充分调动科研团队的积极性,还可使学院(系)、学科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优化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的结构。充分调动学院各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统筹兼顾了各学科、专业的特点,使学院对研究生的管理更加直接,提高了办事效率。

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加重科研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职能,发挥科研团队在科技创新和研究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工业化的大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个人的作用需要在团队协作中体现,导师是在科研团队的协作中起到责任人的作用,协助团队做好研究生工作。

在这样的结构培养下,使研究生形成团队意识,对以后的科学研究中注重研究、协作,发挥团队集体力量,有很大的益处。

(二)、建立机械工程学院二级管理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

1、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根据校文件精神,“各学院党总支书记负责组织协调本学院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立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总支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具体负责本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工作负责到人,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

2、结合学院研究生二级管理模式,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机械工程学院在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实行:

学院党总支-科研团队(课题组)-导师三级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加强、加重科研团队(课题组)在思想工作中的份量。在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中,科研团队(课题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发挥科研团队的力量,通过思想教育达到提高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目的,导师要协助课题组搞好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重视导师师德的考核,保证课题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搞好育人教育。

形成: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科研秘书-科研团队-导师的网型工作体制。从而形成学院上下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学院研究生思政工作领导小组中设立一名研究生思想教育办公室主任(辅导员)协助党总支书记负责我院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各培养单位做好研究生的非业务性管理工作,包括评优、各类奖学金评比、活动组织及经费管理、研究生干部队伍建设等。

(三)抓住党建这个龙头,带动其他工作的开展

我院研究生中党员比例:一年级35%,三年级55%,抓好研究生党员队伍建设,就能够带动整个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工作。

1、建立研究生党组织,以专业方向按年级设立班级,按班级建立党支部,按科研团队(课题组)研究方向设立党小组。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三大作风,坚持“”制度,加强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抓好研究生党建工作龙头,促进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党总支领导下,设立研究生党校,制定教程,指定教师,定期对党员及积极分子进行党性教育及党的知识培训,进行历史、国情教育。对研究生党员要提高标准,强化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教育。对一般研究生要强化诚信教育。

2、在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建立学院研究生会,积极开展适合研究生特点的各项活动,促进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推进和完善高年级优秀研究生兼任低年级研究生班主任工作制度及优秀研究生兼任本科生班主任的工作制度。使研究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

3、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全面素质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肩负神圣使命和重要责任。

三、立体式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建立后,形成一个立体式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在机械工程学院一年多的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机械工程学院的研究生提高了学习、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了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好局面。我们相信,在校、院两级党政领导下,一定会把我院研究生质量带入到更高的层次,在以后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曾治国.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急需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进行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思想文化的需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加速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稳步推进。但是,思想文化的创新并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必须有所继承,才能发展,而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恰是我们思想文化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财富。 

    一、关于儒家思想文化研究 

    董仲舒是秦以后的第一位大儒,他继承先秦儒家传统的“天”的哲学、“任德不任刑”的德治思想和儒家传统的伦理思想并对其家里改造,从而形成了适应时展和需要的新儒学。关于仁,董仲舒立足于天人感应论.吸收先秦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并作了扬弃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新仁学思想,他赋予“天”以仁的品性,并且要以爱别人为根本法则,否定了只爱自身的思想;关于义,董仲舒对“义”从新的视角作出了新的解释:从人与我的角度提出了“义以正我”的法则;关于仁义之分,董仲舒认为仁与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仁之于人,义之于我”,同时还强词指出了仁义之分的不容混淆性和意义所在。认为仁义所针对的对象是千万不能混淆、颠倒的,只有明于仁义之分,才能“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实现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关于义利观,董仲舒在明于仁义之分的基础上对义、利关系的阐述,是其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其德治思想主张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另外,董仲舒吸收了先秦阴阳家及秦汉方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吸收了法家“三纲”思想及先秦正名学说,提出“大一统”论,吸收了先秦人性论思想,改造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提出“性有善质”论及“性三品”说。 

    二、德育思想史研究类 

    董仲舒的德育学说是以“独尊儒术”为指导思想,以“三纲五常”为其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且提出必须要建立“教化堤防”,并且提供了“显德以示民”的方法和“明于天性”的价值激励法。丁钦波阐述了董仲舒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并且为我们简述了董仲舒关于德育原则和方法的思想。指出董仲舒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三品说,德育的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并且简要的介绍了德育的方法,如“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明道重志、行道养志”、“必仁且智”等。孙文胜主要从董仲舒“三纲五常”理论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论述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启示作用,并且提供了相关的道德教育方法。游庆国、崔华前指出董仲舒的德育方法刻意分为四个方面,即德育基本方法、德育施教方法、德育受教方法、环境育人法,这样就从不同的角度更为详尽的分析了董仲舒的德育方法。 

    三、教育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为代表的汉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把教育与德政、人性论、天人感应、实践等结合起来,也论述了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封建王朝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董仲舒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地位,鉴于秦王朝对人民实行“严刑峻法”而迅速灭亡的教训,主张实行“德教”,董仲舒所提倡的教学内容也完全的儒学化了,他主张以“六艺”(《诗》、《书》、《礼记》、《乐》、《易》、《春秋》) 培养人才,这虽然有利于人们思想的统一和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但同时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其他学术的传播和发展。以为人性是“天”所赋予人的一种先验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向善或恶的两种可能,教育则就是要通过人为的手段使人向善。董仲舒甚至认为,一个国家的兴废治乱都应取决于礼乐教化,对于教育的社会作用。 

    四、政治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的政治理想是“大一统”,大一统包括政治上的大一统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两个方面。政治上的大一统,指的是“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把君权至上作为统一的关键。思想上的大一统即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是的儒学从显学而成为官学。书中也简要阐述了董仲舒的治国方略,但是只是做了一般性的论述,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董仲舒看来,“王者”只有实行“仁政”,“爱利天下”,才是通天道、法天意的表现,也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赖红卫指出董仲舒为了强化统治者的廉政意识,他对上至最高统治者皇帝下至一般士大夫的重利行为都进行了批评,他说:“使诸有大俸禄,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业,乃天理也。”提出“不与民争利”的廉政思想。董仲舒提倡德治,很重视内在仁义德性的觉醒和培养。任“德教”是对秦王朝“严刑峻法”的批判,认为“德治”是天下唯一的“大治之道”。理想政治的实现是通过思想的一统,从而形成—个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同时还提出了他的民本思想和德政思想。 

    五、伦理思想史研究 

    董仲舒认为天赋予了阴阳五行道德属性,因此,他把德、刑、爱、乐、严、哀等等这些本来是社会现象的政治、法律、道德的属性硬加到阴阳、五行、四时等自然现象上去,从而把一个至高无上的天描绘成非常神秘的有意志的东西了。同时董仲舒用儒家伦理思想神化君主,将君权神授理论化,从而为汉朝统治的合理性提供论证;以天人关系为根据把三纲五常进一步系统化,把儒家伦理由家族伦常贯穿到政治领域;董仲舒还着力借用阴阳的一切知识来构筑君臣、父子、夫妻的具体行为准则,董仲舒把伦理关系中的贵贱尊卑原则提到了专制的极端,春秋战国时期伦理观念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平等内容在这里消失了。董仲舒政治伦理思想核心:“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以政治一统为核心,以君权至上为关键,以文化一统为保证。所谓“君权至上”,董仲舒是在君权天授说的基础上展开的,其重点:一是神化君权,维护君主在国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二是约束和规范君权,使君主的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同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提出了“三纲五常”说,使儒家伦理真正发展为政治伦理,并被封建社会统治者所采纳。 

    六、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 

    人性中有善的质而实际未善,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之成为善人。他的这种教育其实就是相当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在书中并没有涉及到董仲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等等与之相关的内容。唐国军指出董仲舒以“大一统”理论为武器,倡导思想政治、伦理道德的统一,以“三纲五常”的理论体系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汉武帝采纳了“独尊儒术”的提议,“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端。 

    参考文献:

    [1] 李存山. 董仲舒: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J]. 河北学刊2010(4). 

    [2] 黄钊. 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3] 张彬, 周谷平.中国教育史导论[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 2007. 

    [4] 孔颖. 董仲舒及其教育思想[J]. 民办教育研究, 2008(5).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9)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在所从事科研领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还需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品质。

一、当前研究生思想特点

1.趋于明显的主体差异性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在年龄、职务、经历上跨度大,价值观念分歧也更多。因此,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个人行为、性格爱好、生活习惯等方面自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主体差异性特征明显。

2.价值取向现实性

当前网络时代,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学业竞争、生存压力等现实问题使他们的人生理想日益务实,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更为现实。大部分研究生政治上积极向上,但部分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

3.政治热情高而又带有盲目性

研究生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一部分,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烈但又普遍缺乏政治经验,法律观念和规范意识淡薄。大多数研究生尚未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模式。他们乐于吸收外来的新思想,也易受他人影响,难于理智地分析判断社会现状,思想波动性大。如果没有正确目标的指引,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偏差。

4.思想道德水平形成的渐进性

研究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受本科阶段的影响较大,此外,受家庭、社会、大众媒体、校园文化等因素影响较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其形成过程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需要持续引导和不断规范。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生物工程学院”)现有研究生近800人,这其中包含学历硕士、专业硕士、工程硕士(近期启动“卓越工程师”硕士培养)。经过多年探索,结合生物工程学院特点,形成了“一二三”管理模式。

1.“一个理念”——全过程培养、协同管理

研究生的教育是一个全过程教育,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样。生物工程学院坚持对学生全程跟踪、全过程培养。进校伊始,由党政领导牵头开展入学教育,介绍学院、专业情况,让研究生一进校就感受到学院的人性化管理,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和爱校情感。学期中,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织开放式报告和交流活动,开阔了研究生视野,以2011年为例,学院组织讲座共32场;以社会奖学金激励为导向,鼓励学生、参与科创项目,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毕业阶段,开拓各种渠道以提高研究生就业力,如聘请知名企业HR和优秀校友开设讲座。

学院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包括离退休教师、校友、合作企业及管理、实验和教学教师,让他们也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聘请离退休教师为研究生党建组织员,审核党员发展和培养,邀请优秀校友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指导,通过合作企业设立的奖学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定期邀请已退休的学术泰斗为研究生开设讲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停留在一年级,对研究生需要进行全过程跟踪,同时调动一切资源使其成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育质量。

2.“二个平台”——横向班级平台、纵向实验室党支部平台

生物工程学院建立了横向班级平台和纵向实验室党支部平台。横向班级平台主要负责学生事务性管理包括资料整理、日常通知、奖学金的评定和就业信息等;通过班级组织活动,加强同年级、同班级研究生之间的交流。纵向实验室党支部平台,主要进行支部的党员发展和再教育,完善的制度保障了党员发展工作规范化和程序化;以党支部为单位的实验室定期开展学术科研交流,高年级的党员指导低年级研究生,并通过自身模范榜样作用带动实验室的氛围。通过横纵交叉的方式,完善了研究生日常事务和思想管理。

3.“三支队伍”——导师队伍、中心秘书队伍和研究生会队伍

紧紧联络好三支队伍,使其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有效抓手。通过发挥导师的关怀功能、中心秘书的辅助功能和研究生会的服务功能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目前,生物工程学院主要采取导师负责、中心管理的模式,对于工科研究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中度过,导师在其研究生生涯阶段对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导师的关怀功能,对研究生进行学业关怀、生活关怀和发展关怀。学业上,导师全面指导学生的学习、科研,定期组织研究生开展读书报告会和课题进展汇报会,给予指导和建议;生活上,关心研究生的生活、恋爱和思想动态,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如家境困难或心理有问题的研究生;导师还对学生的组织发展、就业发展等给予关怀,党员发展过程导师有推荐和一票否决的权力,许多导师还为研究生就业提供指导、帮助他们联系单位。

中心秘书是实验室管理的具体人员,充分发挥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辅助功能,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了解研究生在实验室中的具体表现,对其管理更有效,服务更有针对性。中心秘书主要在科研、思想和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辅助:科研上,管理实验室科研环境,对研究生实验给予指导;思想上,协助辅导员管理实验室党支部,与导师和研究生进行沟通;教学上,协助管理研究生的学业问题,如中期考核、答辩等事宜。

研究生会是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机构,承担着丰富研究生业余生活、科技创新和就业服务的职责。以“朱宝镛大讲坛”为载体,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在生物工程研究生中营造求实、创新、争先的学术氛围。生物工程学院院研究生连续多年获得部级“大挑”“小挑”奖项,以2011年为例,研究生发表SCIE 94篇、EI 49篇。打造研究生会创业就业工作新品牌:“职场问道”——研究生就业能力大讲堂,举办优秀校友讲座、优秀毕业生面对面等活动。开展五院联谊舞会、篮球联赛、趣味运动会、羽毛球赛等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校园文体活动,这在丰富研究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干部。

通过“一二三”管理模式,有效加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了工作实效。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还在不断尝试和探索,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实现教育强国做贡献。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篇(10)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否则该学科将会被其他学科所替代,没有建立和发展的必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首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一、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研究

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学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各抒己见。总的说来,大致可分为三种观点:

1、“一个规律论”

这里又可以分为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以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三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思想领域。除此之外,还有以思想转换的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以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等等。

2、“两个规律论”

这种观点比较权威的高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1991年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是依据人们思想活动规律而科学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其1999年版再次确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两个规律论"的观点在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

3、“三个规律论”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学术界虽没有明确提出,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时,实际已经蕴含了这种观点。

无论是"一个规律论"、"两个规律论"还是"三个规律论",大多数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但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往往隐藏在现象之中,是在必然现象在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遵循的那种不变的程序或规则,所以,任何一个规律的发现无不依赖于对现象的研究。总而言之,在规律没有被揭示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规律为何种模样,因此谁也无法对规律本身进行研究。

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规律

(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是研究对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在实践中,用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解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立场、观点问题和各种思想问题,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表面上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念的不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决这个实质的不协调,这就必须要回到实践中来,回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定要与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息息相关。关于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同志曾经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了解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就必须考察该学科所特有的矛盾,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存在着多对矛盾,在诸多的矛盾当中,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其他各种矛盾、起基础和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应该是什么?要找到这对矛盾就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去寻找,我们必须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问题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排除,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及时进行反馈总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发现新方法,不断地反复研究总结,不断推进和修正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矛盾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大系统",我们必须要研究这个"大系统"的每一个环节是如何运行的,对运行环境进行时时调控,要对运行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并根据运行效果调整这个"大系统",以确保其发挥最大最好的功效。由此可见,作为一门实践性、实用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应是研究对象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单单只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必须不断调节一定社会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要求与人的实际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之间的矛盾,必须要寻找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和规律,使其更为科学化。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育过程,还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其包括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对人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要人们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分析人们的思想品德结构,研究人的思想变化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探究人的思想变化有何规律性表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要解决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因此,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确定社会要求,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还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哪些规律,反过来再利用这些规律指导我们的实践过程,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有其变化发展的规律,这理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自从1980年我们党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特别是1984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式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以来,众多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以及各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这些之前学者们发现的规律,要对这些规律进行积极地扬弃,对于对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新情况有益的,我们要积极地吸收借鉴,而对于那些明显已经落后,甚至错误的认识,要积极地进行改进和抛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僵化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解决今天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与时俱进的、进步科学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思考又不能完全局限于这些资料,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只有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可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而这些资料只是学科创始人初创学科时的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他们那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那个时期的认识水平之上所作出的判断。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也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扩展,如果仅仅用以前的规律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肯定是有局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变化的主客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从而在前人探索的规律基础之上总结发现用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推动整个学科更加科学化。

三、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意义

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还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包含了科学的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规律,又包含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教育过程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相关的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就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合理生长点,从而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如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对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形成规律进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过程的实施才具有现实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立也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范围。教师的任务和政治辅导员的工作都是围绕教育客体科学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的。无论是教师还是政治辅导员,都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林锦峰.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89,(8):35-41.

[2]黄少成,陈拥军,傅安洲.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单一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多样性的对立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03,(2):31-34.

上一篇: 减少环境污染的方法 下一篇: 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