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梳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3 14:58:09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1)

传统高中化学课堂对于知识的传授倾向于章节化,对于知识体系宏观性的把握显然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对于整个高中阶段化学知识整体性的理解不够全面,对于不同知识内在关联性的把握也有所欠缺――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制约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制约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理应也必须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自身的重视。

一、高中化学课堂知识框架梳理的主要内容

(一)基础知识的选择

基础知识是进行框架梳理的基础与前提,是学生用以认知化学问题、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根本与突破点。很多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加深,认为其不重要,但事实上其在整个知识框架的梳理和建构的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举例来说,针对历年来出现在高考试卷当中的化学题目,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框架的梳理和打造时,可以将整个框架视作由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判断、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电子微粒、分子作用以及反应能量构成基石的立体式化学知识结构,而梳理框架的过程就是对基础知识不断丰富与巩固、提升的过程。

(二)新知识的渗透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各类新事物的层出不穷,不同学科的固有知识体系也在不断随之变革、随之更新,化学学科也是如此,倘若教师引导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书本上的知识抱残守缺,不注意观察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注重知识的更新,那么极有可能导致旧有的知识体系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社会的需要,更难以适应新时期化学学科教学目的达成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今社会人类普遍性面临着诸如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多数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在进行化学知识框架梳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对这些知识进行渗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化学的存在,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印记,如此更有助于学生以化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增生社会责任感,从而更为有效地展开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三)学生手动能力的培养

化学不同于文史类学科,纵然其中也有大量的基础性知识,也不应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强行记忆。相反,由于其学科本身大量的结论、现象都是通过实验生成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时,要尽可能地为其创造手动操作的契机与平台,诸如参加试验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其在手动过程中展开疑问、分析和探究,进而增生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试教育的结果,促使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更为关注结果、关注既定的理论,却很少将时间和精力投放到这些结论生成的过程当中,但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离不开手动的操作与应用实践,这样更有助于让学生手、脑、心步调一致、共同前行。

二、高中化学课堂知识框架梳理的理想成效

(一)W生能够在知识框架梳理过程中提高建构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和过程当中,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接受大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即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即被视作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没有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自然也不会去探究和理会――如此导致学生所接收到的化学知识是零散的、与教材步调一致的章节化的;但是开启知识框架梳理以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状况、固有的知识水平,选择适于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知识体系的建造,其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都将被逐渐建立起来,原本课堂枯燥、压抑的氛围也会渐渐变得活跃。

(二)学生能够在知识框架梳理过程中提高质疑能力

质疑是发现问题的根本,更是提高创造力的源泉。在漫长的人类科学史和文明史的进程中,质疑是滋生一系列科学发现、探究无数道理定律的核心所在。而在学生进行高中化学知识的框架树立过程中,在学生遇到具体的矛盾与问题时,其能够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并且在质疑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解决问题――这便是框架梳理所能达成的一项显著效果。另一方面,作为知识框架梳理的主体,学生在遭遇困惑而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主动搜集资料、独立思考,会探究问题之间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建立在各种客观规律与理性基础之上的个人观点,帮助其内化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知识体系框架的梳理,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具有显而易见的。当然在具体的梳理过程中,以哪些知识为基点、以哪些知识为增项,选择哪些社会上各类与人类息息相关的新知识作为填补,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不断“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更新、不断巩固。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2)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对高中学生而言,不但要有随机的积累,更要注意有目标的积累,并在积累中注意梳理;要通过梳理,在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使语文素养的各方面要素整合起来。”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必修课设计了“梳理探究”板块,这说明培养学生梳理探究的能力是必要的。

熟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文化习俗,折射出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符号意义和文化意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中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目的是让学生对他们在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在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便于加深理解和准确运用。对熟语进行梳理探究,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二)学习、生活实际的要求

语文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熟语来源于生活,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曾用“摸着石头过河”来阐述改革方法。谭锦曾发表《中的谚语》;潘晓柒发表了《熟语隐喻在现代体育运动中的运用》;金小平发表《汉语金钱文化熟语初探》等,说明了熟语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统览近十年各省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以及高考试题,都发现有“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个知识点。熟语是高中语文教学与考查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中,高中生运用熟语的能力较低,在高考中熟语知识点的得分率并不高。

(三)梳理探究的可行性。

熟语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具有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对其探究不会只拘泥于语文学科,还能引导学生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关注科学、人文、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等各个领域。从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看,这种涉及领域广阔的专题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对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且是为了达到高考考试的要求。高中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联结教、学与考,引导学生从生活与学习中进行梳理探究,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符合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二、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内容

(一)熟语的概念、分类及出处

熟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它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警句等,内容十分丰富。对熟语梳理探究首先要了解其概念内涵,然后以“常见常用”为标准从分类和来源出处进行梳理。在了解熟语的分类和出处的基础上探究其文化现象,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二)熟语的结构

熟语是由词或语素构成的,只能作为整体去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的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成法来分析。熟语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有的是一个短语,有的则是一个单句,有的则相当于复句的紧缩,有的则无法用语法去分析。即使是短语形式,其内部语法结构也不一样,比如:“不刊之论、一锤子买卖”等是偏正式结构;“危言危行、陈芝麻烂谷子”等是并列式结构;“哀鸿遍野、旧瓶装新酒”等是主谓式结构;“集腋成裘、摸着石头过河”等是动宾式结构;“从善如流、贻笑大方”等是动补式结构;“入木三分、请君入瓮”等是兼语式结构。“胡说八道、大大咧咧”等熟语则无法从语法结构去分析。从熟语的内部语法结构梳理,了解语法结构,能更好地掌握含义及语法功能。

对熟语的结构梳理还可以从音节结构入手,比如:“冷冷清清、勤勤恳恳”等是AABB结构;“风尘仆仆、果实累累”等是ABCC结构;“栩栩如生、步步为营”等是 AABC结构。从音节结构进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其含义及语法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可探究其在韵律上的效果。

另外,熟语的字数也会引人思考。熟语字数一般在三至十个字之间,在成语中,四字成语又占大多数,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的成语则很少,可以去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熟语的运用

学习熟语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并运用。结合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以教材、高考试题或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为主线,从学习和生活中梳理探究熟语,将梳理出来的内容编辑成册,整理成测试题或设计成活动方案,可以激发其兴趣,开拓其思维,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文化素养。梳理探究熟语的运用可从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一是26个字母熟语联考。内容涉及辨别字音、辨析字形、含义的理解,选用填空、使用正误选择、表达运用等。在归纳近十年全国各省熟语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中常见常用的熟语,以26个字母为顺序编成一套测试卷,再探究其记忆、运用的方法。通过熟语联考试题的编写与测试,梳理熟语考查中常见的题型,分析研究其考查特点,有利于学生对熟语的掌握。

二是美文佳段妙句的积累赏析。这个活动主要是梳理探究熟语使用的技巧以及效果。从教材与高考现代文、高考佳作中进行梳理探究。通过对使用熟语的篇章句段的积累与赏析,提高学生运用熟语的能力。

三是熟语故事演讲。熟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梳理出启示性较强的成语,设计语文课前三分钟的熟语故事演讲活动,或进行全班或全年级全校性的讲熟语故事的比赛,然后探究其在写作中的运用。

四是熟语游戏活动。以熟语为主题进行单独的游戏活动,也可在班级晚会或其他活动中穿行。比如:熟语猜谜,熟语接龙,熟语对对子,看熟语说故事,用熟语概述场景或用某一动作、表情、场景展现熟语意思。这种形式的活动在某些电视娱乐节目、知识能力竞赛的节目中也常见到。可以探究熟语在激活思维、渲染氛围等方面的作用。

(四)熟语与文化

熟语是汉语言宝库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其内容涉及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等,了解熟语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一是熟语与各学科知识的关联。可以结合目前所学的科目,梳理出相关成语,指出其中关联。比如:“青出于蓝、水滴石穿”等包含着化学知识,“海市蜃楼、立竿见影”等包含着物理知识,“物竞天择、雨后春笋”等包含着生物知识,“气冲斗牛、天涯海角”等涉及了天文地理……也可以从“趣味”角度去梳理探究与学科知识的关系。比如:1.含有人体部位名称的熟语2.含有常见动物名称的熟语(十二生肖)3.含有常见植物名称的熟语4.含有常见物件名称的熟语5.描写常见自然现象的熟语(春夏秋冬)6.含有数字的熟语7.含有同义词或反义词的熟语8.含有“如”比喻性词语的熟语9.新闻、广告中的熟语。多角度梳理熟语,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利于理解、识记、运用熟语,还有助于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

二是本地方言熟语。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再是“圣旨”,而只是教学的线索,教学的凭借。因地制宜,补充教材,设计出符合当地学生喜爱的“梳理探究”活动是应该提倡的。熟语是从生活中凝炼而成的,梳理本地方言熟语,也可进一步探究方言熟语与汉语熟语在语音、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三是汉语熟语与外来语熟语的研究。熟语来源于生活,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是否会有自己的熟语呢?梳理因外来文化而形成的熟语,或将某些英文句子用熟语来概括或将某些熟语翻译英文。也可探究不同语种中语意相同的熟语在结构、语法等方面的特点。

让学生从生活、从教材和学习资料中梳理知识,将搜集到的熟语编辑成册,编成测试题,设计成活动,甚至探究其特点、使用效果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整体上进行观照,以多种方式展现,把这些语文知识落到实处,克服空讲语文知识而忽视实际运用的缺点,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方式和时间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要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要学会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探究和积累运用,高中教与学的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到高考因素。能将教、学与考三者融合起来的方式和时间才是真正能实施的方案。活动可以采用课外兴趣研究或课堂学习任务的方式,也可两种方式互补;可以在一个教学班也可以在一个年级操作完成。将任务分派到班级、小组、个人,班级或小组负责完成某一项目,然后将项目中的各个小点内容分派到个人。采取个人自主梳理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整合编成学习资料或测试题或活动方案后供他人参考使用。时间上可以以高中三年为计划,将梳理探究的内容具体到每一学期每一周每一节课以及节假日。比如:熟语音形的识记可放在早晚读之前,讲熟语故事可放在语文课前三分钟,26个字母熟语联考从高一开始,每两周测一个。人人参与,个人自主与集体合作,利用课内外时间,结合学习过程,大统筹之下步步为营,便可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地梳理探究熟语。

四、高中生熟语梳理探究的意义

“熟语梳理探究”的方案,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融进了教、学与考,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利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此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熟语是人们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往往具有丰富的含义,深刻的思想内涵,多有发人深省、启发思维、警示世人的作用。熟语的梳理探究不仅能提高学生熟语的运用能力,还能激活课堂,增强兴趣,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S].桂政办发[2012]1号01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 教基〔2001〕17号.

[4]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顾之川.“梳理探究”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信・高中刊, 2010,(05).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3)

那么,该怎样对待“梳理探究”这一部分,该用何种方式来教学“梳理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对“梳理探究”的教学方法作一浅探。

一、态度要重视

既然新教材中设置了“梳理探究”这个部分,那就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且不说高考考不考,考的比例有多少,就是五个模块中安排的15个专题,其内容精彩纷呈,意趣盎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本身也值得学生去了解去探究,这也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拓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培养。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切不可对“梳理探究”置之不理,首先应该从态度上高度重视它,把它提到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同等的地位。在这个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梳理探究”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结构要了解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个必修模块各安排3个专题,分别是:必修1: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4:逻辑与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这15个专题中,前7个专题侧重于梳理,侧重于对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后8个专题侧重于探究,侧重于对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探究。从纵向的模块来看,各模块间的3个专题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呈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形式,编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从横向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于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了解了“梳理探究”的内容结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教法要灵活

“梳理探究”毕竟不同于“阅读鉴赏”等,态度上固然要同等重视,但时间上却又无法与之平分秋色。所以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时间安排和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要作灵活处理。

1.教材处理要有弹性

每个必修均设有3个“梳理探究”专题,按照教学计划,每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模块,也就是每学期有6个“梳理探究”专题,如果要求学生全部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很可能是有量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专题,在一个专题内部也可以再进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就某一专题本身的各个活动环节而言,也要作灵活处理,剪裁取舍,把握弹性。例如,在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先安排课外时间自行阅读这一专题内容,然后交给他们梳理探究的具体任务:在 5个必修模块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弱冠”,《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既望”,《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公车”“郎中”等等,分别涉及年龄、地理、纪时、官职等古代文化常识,请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中选取一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对5个必修模块中涉及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最后安排一节课进行成果展示。结果表明,学生梳理得很具体,这等于是对文言文的一次复习。考虑到学生的梳理只展示现象,而缺乏理论,我结合本人开发的校本课程《语文趣味知识集锦》中的一个单元――古代文化常识说略,分别梳理了“古人称谓简说”“古代年龄称谓小集”“古代地理常识知多少”“文言文中职官的辨识” “‘左’‘右’孰尊”等方面内容,提供给学生参考。这些内容,既有理论说明,又有例子佐证,而且都跟文言文有一定的关系,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一些。

2.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

“梳理探究”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安排,要突显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一次观摩课中,我开设了必修2中“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教材中这一专题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侧重于文化的角度,知识性比较强;第二部分侧重于运用,趣味性比较浓。要想在这短短的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丰厚的教学内容,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我的教学思路是: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的原则,采取删繁就简的方式,整个专题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侧重于运用方面,先在课堂上引进游戏活动和分组竞答的做法,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第二部分再侧重于文化方面,分派课下的梳理探究任务。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由趣味性到知识性,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过程。

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是:(1)激情诱趣,导入本课;(2)追本溯源,成语常识;(3)集思广益,成语游戏:①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②成语猜谜;③成语对联;④成语接龙;(4)咬文嚼字,辨析误区;(5)牛刀小试,课堂训练;(6)学以致用,课外延伸:①梳理:误用频率较高的“不”字成语10条;②探究:成语中的谦敬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3.时间安排要有合理性

“梳理探究”的活动主要靠课外进行,而不是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而且也不能集中安排,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宽度。为此,每个必修模块教学开始之初,我就根据实际教学进度排出“梳理探究”的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认真准备,并明确限定完成任务和展示成果的具体时间。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4)

高考注重能力考查,没有扎实的、系统化的、条理化的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和复习中知识的梳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识梳理,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使所学的知识深化、条理化、系统化,使之形成新的合乎逻辑的有内在联系的体系或相应的问题,然后将这个新的体系或问题返回到教学中去,并结合实际加以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达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重视图表法知识梳理

图表法就是以一定的图表形式来梳理、反映教材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只是繁多而又分散复杂的内容,它具有直观、形象、简明、概括的特点和优点。教师恰当地运用图表,便于教学、复习和记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的需要刻意绘制以下几种不同的图表形式。

(一)知识性结构体系图表

此图表在教学和复习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功能是对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作出整体的系统的反映,它便于总揽教材内容,从整体上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通常是以单元或课节为单位来梳理、反映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以及各个层次构成的基本内容的层次结构体系图表,或者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或一条基本线索来梳理、反映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图表。例如,高一年级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知识总结如下。

1.消费类型:(1)按产品类型分为:a.有形商品消费,例如书籍、运动用品;b.劳务消费,例如你到餐厅吃饭,服务员为你服务。(2)按交易方式不同分为:a.钱货两清;b.货款消费;c.租货消费。(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a.生存资料消费,例如日常所使用的衣、食、住、行;b.发展资料消费,例如教育、培训等;c.享受资料消费,如在KTV唱歌。

2.消费结构:(1)概念。(2)特点。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2)消费心理复杂性的表现。

4.做理智消费者,因人而异,适度消费,理性消费。

(二)专题性知识图表

专题性图表的功能是用来梳理、反映某一类型知识内容的,它便于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某一专门性问题。综合性图表的功能是用来对内在联系的各种不同类型知识内容进行梳理,把它们贯穿起来,作出综合的反映,或把若干专题系统地综合,构成新的知识整体,它便于从整体上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复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例如,讲解“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除了让学生掌握扩大再生产的方法外,还应该重点阐明“资本家能够扩大再生产是剥削工人的结果,同时扩大再生产又是进一步加强剥削工人的手段”,“当无产阶级执政后,没收资本家的全部财产收归国有是天经地义的”的道理,揭示出“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的真谛。教师在讲解问题时,要明确目的,讲解的内容要按照教材内容的严密逻辑系统,分清主次,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既要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又要考虑知识的连续性和结构性;在讲的方法上,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特点,以问题为媒介,把学到的知识有机地连接起来。

(三)比较知识图表。比较图表的功能是用来对彼此有某种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对比分析,以反映它们之间的异同和联系,比较的方法是分析和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的辩证方法,是政治课教学和复习中常用的方法,它能加深对各种事物的本质的理解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政治课的教学和复习中要广泛运用比较的方法。例如,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教学中,不急于引入“哲学”这一抽象概念,而是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他们讨论人的聪明才智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才有的。同学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这时,笔者便问同学们,“愿不愿做一个聪明的人”,不用说,谁都愿意做一个聪明的人。于是,笔者便抓住话题从理论上讲要做一个聪明的人,就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就要学习哲学,它能给人予智慧,给人予方法。它来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指导实践。接着,笔者又用现实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进行对比教学,说明哲学对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性,这样,就能使同学们自然懂得: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5)

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

本题以“大热点小切口”的命题方式,呈现了以知识为载体,能力为主导,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的“三位一体”的命题立意,彰显了《文化生活》独特的模块特色。从建构与运用知识网络的角度,本题的解答思路如下:

运用知识知识网络参考答案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在发展文化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与方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W村开展的“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为村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具有群众性的自我教育特点,自评自荐、互评互荐方式促进了村民自省自律,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课”标题 “框(目)”标题对应的知识观点与材料分析说明

【典例启示】

高考试题年年变,但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储备量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原则一直没变;学会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是学会有效调遣知识、正确解题的前提。那么考生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按什么样的方式整合?如何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树”?笔者认为方法主要有:

1.纵向梳理法,即对教材中的某一具体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角度进行梳理。通过纵向梳理知识,考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深层次、多角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式大致如下:

纵向梳理知识

是什么(叙述、描述)

为什么(原因)

怎么样(意义、作用)

怎么办(措施、对策)

这种思路一般适用于具体的、微观的知识点梳理,这样可以挖掘思维的深度,也可以深化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是“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实际怎么样)部分,可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进行具体的分析、评价等。如:

文化多样性

是什么: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为什么: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怎么样: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怎么办: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横向梳理法,即对同一层面(框、课、单元、模块)知识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并联”梳理。通过知识的横向梳理可以把书读薄,可以培养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习惯,可以使考生形成“从微观到宏观”或“从宏观到微观”的知识体系。模式大致如下:

横向梳理知识

(多层次体系)

每一框题的知识体系

每一课的知识体系

每一单元(专题)的知识体系

每一模块的知识体系

不同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前期复习一般多采用从微观到宏观的梳理方式,在后期尤其是综合性复习时多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梳理方式。这一方法能使考生养成良好的调遣知识的思路和习惯(俗称“摸门牌号码”),防止遗漏知识点。如对《文化生活》整体模块“从宏观到微观”可构建以下知识体系:[FL)]

文化

文化一般

文化与社会

文化与政治、经济

相互影响

相互交融

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与人

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塑造人生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与文化

横向: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的交流、传播

纵向文化传承

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文化的创新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特殊——我国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灵魂: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当代文化

现状:色彩斑斓—学会选择

建设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内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3.综合梳理法(或称纵横交错梳理法),即多角度、纵横交错、综合地梳理知识。一般可以采用专题法梳理,即抓住一个核心概念、原理或观点,把相关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专题,使相关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单元或模块为主的综合性专题复习,尤其是第三轮冲刺阶段的复习,可以达到“抓纲举目,串联重点”的效果。如文化的作用贯穿于《文化生活》模块的始终,是我们打开《文化生活》大门的一把“钥匙”,以文化的作用为主线,可串联成专题性知识网络体系:

[FL(2!K2]文化的作用

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

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看

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看

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看

从优秀文化的作用看

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看

从(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看

从文化创新的意义看

从民族精神的作用看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6)

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也是促进自身能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为积累和梳理需要长期的、不断的、不停的进行。不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积累梳理。

事实上,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的积累、增长的过程。这中间又经历了狭义上的积累,从积累到梳理。梳理的过程又是积累,而且是为下面的积累又抬高了一个台阶,知识能力各方面又高了一层,为下面的积累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到了一定的程度,再来梳理,台阶又高了一层。“积学以储宝,厚积以薄发。”这个大的积累慢慢越积越多,越积越厚,整个语文学习就进入一个良性状态。

那么,什么是积累?要积累什么?怎样进行积累呢?

所谓积累?我认为就两个字――“输入”,包括书本输入和生活输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正确,熟练和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应该不断的“输入”,即“充电”。

输入什么呢?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方法的积累等。

怎样进行积累呢?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指导学生做的:

方法一:诵读中积累。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口语交际时便能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方法二:阅读中积累。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方法三:生活中积累。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语文成长记录袋中。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

方法四:活动中积累。语文老师要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采取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中各种人际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活动过程中各种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感,达到文情并茂。此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就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此外,也可以通过记卡片、剪报纸,测试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积累,在头脑中形成构件完整的知识体系。

积累是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扩大,不断地加深,不断地提高水平。然而,在这个不断地扩大和提高的过程中,需要靠梳理来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归类、分析、整理,使它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一种认识,形成一种智慧。只有对所积累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梳理,最终才能为我们很好的运用。因此,我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知识的梳理。具体的梳理可以这样做:

(1)建议学生分类处理知识,即把知识分门别类加以梳理,就像图书馆把不同类型的图书放在不同的书架上,使读者一目了然,查找起来十分方便。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在需要应用的时候能够快速地找到所需的知识。例如,字音字形,古典诗词,精美语句等。更细致的是可以把自己已经掌握的,还没牢固掌握的也分开来。

(2)建构知识树,因为“语文知识树”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把不同的知识点来梳理有关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7)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以“小学数学课堂复习有效性”实验为主要抓手,通过课例研讨、理论学习、实践尝试突破知识旧的瓶颈制约,让复习课上出复习味。

一、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复习目标

1.理念先导,明确复习价值取向

首先,好的复习,价值指向不应是为了单纯的高分,而要着眼长远,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除了“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这一传统价值目标外,还应把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培养到位。其次,丰富学生对数学学习良好的体验和情感,把数学复习知识用活泼的形式呈现,挖掘知识内在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凸显思想,重视数学能力的提升

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一是潜意识阶段;二是明朗化阶段;三是深刻化阶段。好的复习可以促进数学思想方法明朗化和深刻化。如复习“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时,为凸显转化思想,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关于转化的经验;再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些探究过程的共同点,凸显蕴藏其中的转化思想,使转化思想方法更加明朗;最后引导学生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或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经验,并进行适当的练习。这样通过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再创造,有效地实现了数学知识的沟通、内化,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加强有效梳理,拓展复习过程

1.精心设计梳理方式。

梳理方式是否合理,对梳理效果影响很大。如“图形与几何“知识点碎、杂、多的特点,教学时务必精心设计梳理方式。一味地进行自主式梳理或全盘采用问答式梳理,都是不可取的。40分钟的有效梳理必定是自主式梳理与问答式梳理的有机整合。

这里,复习内容通过分类整体呈现,有效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对于不同的知识点,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梳理方式。对于直线、射线、线段、垂直、平行、角这些简单知识,主要采用课件问答形式梳理,帮助学生在对话中明晰知识点,而对于多边形和圆的复习,由于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则主要采取独立回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环节的自主式梳理,课堂上复习延伸了过程,以便学生能细腻建构,充分内化。既凸显了复习的重点内容,又确保了课堂的详略有致。

2.着力促使梳理深入

梳理力求全面,但不能点到即止,在探究过程的展现处、数学规律的生长处、空间想象的发生处等,教师要充分加入,通过谈话启发、提问探究、演示拓展等方式。

如:学生往往对于公顷的关系掌握不够,通过交流学生认为只有公顷这个单位没有相对应的长度单位,而且相邻长度单位进率都是10,面积单位都是100,而唯独公顷、平方千米单位比较特殊,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就引导学生说说公顷与哪个长度单位能够相对应,你能够在米和千米之间插入几个单位,引导插入十米、百米。平方米与公顷单位之间插入公亩面积单位。整理完成下列网络图:

虽然数学课本上没有“十米”“百米”“公亩”这三个单位的学习,但复习时老师给出的空间,显示思考的魅力,学生复习的效果很好。

三、优化解题训练,提升复习效果

1.关注解题策略的联通,增进学生应用理解

应用问题也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复习时不能只停留在繁琐的各种类型的问题的罗列再现,而应立足于数量关系的意义理解,注重各类问题解题策略之间的内联与沟通,注重把散乱、孤立的多个应用问题各以结构演变,以帮助学生建构认知体系。如:整数和分数应用之间的联通。就四则运算意义而言,不论整数还是分数应用,其本质是一致的。整数应用和分数应用是分阶段学习的,学生对运算意义的本质认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在六年级总复习阶段有必要对相应的整数、分数应用以题组进行联通,使学生再对运算意义认识形成一致性和连贯性,从而提升学生复习效果。

2.关注题型训练的变式,促进学生练中求智

复习阶段的解题训练,可让学生有一种“熟能生巧、巧中求智”之趣。为此,适度的基本训练后,教师应做足变式文章,在蕴涵变化的信息环境中,训练学生“拨开迷雾,聚焦本质”的数学洞察力,促进学生复习的乐趣。

总之,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复习课堂,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和结果上真正投入精力,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应精心设计和重组复习材料、应准确把握课标、了解学情,着眼学生整体,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最大可能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8)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知识整合;知识网络教学

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都有其根由,每一个时代变迁都有其背景,所以历史是一个逻辑联系非常强的学科。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理清历史事件脉络,一些梳理以及脉络图必不可少。而梳理脉络的方法很多,笔者接下来主要讲述横向梳理以及纵向梳理历史线索这两个方法。

一、掌握线索,纵向梳理知识点

历史中散落的基本线索如同知识网络中的“经线”,连接这无穷无尽的环环相扣的历史事实。把这些基本线索掌握在手,既有利于学生明确历史的纵向发展,也能揭示历史是如何发展又是如何变化,实现纲举目张、统揽全局的作用。

历史事件多如繁星,细如牛毛,学生自然不好梳理掌握。所以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教导学生掌握线索,纵向梳理知识点:一,以某个单元为中心进行梳理:根据单元或者课文的主题、标题或者核心内容来勾勒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脉络;二,以若干单元为中心进行梳理:将分布于不同单元、不同模块的有因果联系的历史知识按其先后顺序重新进行整合,形成一系列跨度大,覆盖面广的纵向历史知识点线索。小范围的知识点梳理可以帮助学生熟悉细节,建立微观观察事物的能力;大范围的知识点梳理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整体,建立宏观把握全局的能力。两者结合,粗细并济,学生自然能建立起一个清晰的历史格局,提高对历史知识点的熟悉感。

例如,当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单元内的历史事件,发展进程和特征列一个阶段表,纵向梳理知识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思想解放经历过哪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什么核心思想作主导;然后思考在每个阶段里,出现过哪些政治派别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再思考这些对中国的近代化又做出过什么贡献等等。学生如果利用这一系列线索去梳理,实现对这一单元历史知识点的纵向归纳,就必能增进对中国思想解放历程的把握,那无论高考题考什么细节,也不会难得倒学生了。又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做一个示范,如何进行跨单元整合知识点:以“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及其地位的变化”为主题就可以跨单元编制线索图: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产生,学派之一,没有重大影响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汉武帝)独尊儒术,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官方哲学明清:被冲击,但仍是主导维新变法:儒家思想是宣传维新变法的武器辛亥革命:禁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被批判,封建思想的主导统治地位收到动摇。

这样一个线索表,干脆利落,一目了然,这样授课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养成串联历史知识点的好习惯。

二、掌握全局,横向梳理知识点

相对比传统通史课本,人教版课本内容跨度更大、跳跃性更强,有时候甚至关乎同一段历史事件的内容都散落在几本必修内,所以不少考生会觉得历史的知识点乱杂无章,不好把握全局。故教师在平时授课复习,特别是高考复习时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编排,理应打破书本模块间的界限,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归纳综合,向同学们讲清历史事件的横向关系,形成横向网络结构图。这对学生历史取得高分至关重要。

而如何对跳跃性强和跨度大的历史课本进行横向处理呢?笔者建议从两方面入手:1.以阶段特征为基本轴,将某个国家中某个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或者政治的相关知识进行一次横向归纳,继而揭示它们当中的内在联系。例如教师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一课时,可以联系必修一中《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进行横向梳理,让学生明白到:希腊民主政治趋向繁荣,公民地位也有所提高,促使部分学者转换研究主题:从自然界到“人”本身,转为强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伦理规范和社会组织等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治是会影响到国家的思想文化。2.将同时期但不同国家的相关历史时间进行整合,从而来昭示它们之间隐藏的相互影响或内在联系。例如复习《新中国外交中有关中美关系的变化》这一单元内容时,可以与美国二战过后采取的冷战政策以及美苏争霸的背景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紧接着对苏联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对中国则采取外交孤立、政治敌视政策,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只能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与越南战争不休,在美苏争霸中外交处于守势,所以与中国的关系又恢复正常化。这样一来能使学生在茫茫的史海找到环环相扣的历史线索,帮助学生以更高的高度去理解历史。

三、小结

知识点的构建方式灵活多样,除了上述两点,还有运用史学的范式来揭示知识网络间的隐性关联,又可以通过比较异同来引出知识链条的类比联系,还可以以当今时代的热点问题或者民生百态为核心,加以挖掘教材的相关知识构筑新的知识网络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勤于动脑,就必定可以联系分散的知识点,编织出中外关联、古今相通、融会贯通的一系列知识网络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益以及应试解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26-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再学习、再归纳和再整理,从而达到恢复和巩固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深化掌握数学技能的一种知识消化的课型。它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应该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本阶段学习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层的再学习,是一个对所学知识达到深入理解、学以致用,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数学知识的取得、数学逻辑的形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为学生布置梳理知识点的作业

开学的第一个双休日,我为给学生布置数学作业发愁。休息两天,要让学生收收心,一定得给学生布置点作业。五年级刚教完《图形的变换》,练习题已跟着做完,布置点什么作业呢?我突然灵光一现,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点吧。

星期一,学生的作业交了上来,我赶紧批改起来。由于才上了三天课,学生就梳理出三五条知识点,都完成的比较好。

第二个双休日,我们又学习了《约数和倍数》,我还是没有合适的作业布置。因为我只教了最简单的内容,而学生的《同步练习册》里这章知识全是综合性很强的题,我们下星期才学综合题,最基础的题几乎没有,如果让学生做《同步练习册》,势必做不好,有可能部分家长还辅导不了,布置什么作业呢?还是让学生梳理知识吧。

星期一,学生又交来了作业,我批改了起来。就是这次的作业批改,让我对每个学生有了新的了解。部分学生不仅梳理了开学以来学了的概念,还写了自己学会的题以及哪些知识怎样说是正确的,怎样说是不对的,让我感受到了这些学生的认真;大部分学生知识梳理的不够细、太笼统;当然,也有学生不够认真,学的知识没有梳理完整,甚至梳理的知识是错误的,我一一把错误圈了出来。当天,我就本次作业进行了讲评,在作业写得好的作业本上贴了个“笑脸”,并读给大家听他是如何写的,还激励学生如果下次你写得好,我也给你贴“笑脸”。

通过这次作业的点评,我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学生梳理知识时更认真了,数学书被翻的次数也多了,原来梳理错的知识,通过老师的批改,下次就梳理对了。

二、给学生布置整理与复习的任务和要求,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

确定好任务和要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必须明确课堂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整理与复习效率。

1、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归纳,通过开展讨论交流、分析比较等学习形式,感受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异同,体会数学知识在不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思考等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课堂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所学数学知识的空间,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

3、抓住学生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着重引导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通过深入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及时弥补自己在这部分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从而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达到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

4、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精心设计练习,提高整理与复习的效率

整理与复习离不开必要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练习。通过学生有效的练习,切实提高整理与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巩固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首先,整理与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简单重复新课学习中的习题,要避免简单机械重复的无效劳动。其次,整理与复习课的练习既要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也要注意综合性的练习,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挑战性。再次,整理与复习课的练习在内容和要求上要具有有一定的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与复习课的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篇(10)

古人曰“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样,建构语文知识的高楼大厦,形成语文知识的大海,关键也在于平时多“积累”。只有积累,才能达到“博学于文”,“积渐成学”。语文的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不少积累的误区。

“越积越累”。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被动积累,没有爱好;二是积累时漫天撒网,不知筛选。先说动力,刚刚准备一个新的积累本时,学生一定是兴致勃勃的,但在积累一段时间后,就会有些泄气了。其实积累的过程像收藏宝贝,只有学生搞清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喜好,积累才能变成一种习惯。当然,这些都需要学生和老师付出很大的努力。另外,当学生在积累的道路上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和点拨。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让积累成为一种爱好。再说筛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知识浩如烟海,要使学生有一双慧眼,积累有价值的知识。诸如孔乙己“茴香豆”的多种写法,这种例子在学生中并不少见。学生整理笔记时,面面俱到,追求完美,却不知样样抓,反而样样丢。笔记越来越厚,积累越来越累,真正收获到的东西却很少。在这里,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积累的初期,可以给学生设定积累的范围和小目标,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上正轨。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由“越积越累”变为“越积越乐”,“越积越会”。

“只积不梳”。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它为学生储备了大量的知识,是一个量化的过程。积累后的梳理才能让学生于温故中知新,实现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实际中,许多学生只知道闷头整理,却不知道回过头来梳理,到头来就像黑瞎子掰玉米,知识随时整理,随时忘掉。梳理能让积累的知识形成系统,把零散的珍珠穿成精美的项链,而且梳理的过程本身也是复习、记忆的过程。在学生摘录词语、成语、美文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侧重对知识系统地、分块地归类梳理。提供几个梳理知识的小方法:做笔记,这是大家们传下来的方法,至今奏效;构建知识树,形成系统和框架;定期检测回顾,测验的过程也是老师引导学生梳理的过程;创建班级梳理平台,在班级文化长廊中开辟一块语文梳理的天地。积累和梳理是不分家的,经过梳理的积累才是有效的积累。

“积而不用”。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是因为平时积累的东西太少。但有时积累了却不运用,也就是有了米,做饭的妇人不巧,也是做不成饭的。这“巧”从何来?还是要敢运用,多运用,善运用。积累的高层次要求,应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积累下的知识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真正为你所用,成为你知识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不仅要做“读书”的典范,而且要做“动笔”的楷模,把积累下的东西加以运用,才能达到积累的最终目的。平时常做的课前五分钟说话或讲故事训练,周记、大作文写作,甚至每一次测验和考试都是在运用。

总之,学习语文是慢功,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想学好语文,就得从“积累”开始,克服其中的误区,最终达到“博学于文”,“积渐成学”。

上一篇: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下一篇: 高考历史高分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