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3 14:58:09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1)

城市信息化测评模型主要由“城市信息资源”、“城市信息装备”、“城市信息经济”、“城市信息社会”、“城市信息主体”、“城市信息环境”等六个子系统构成。依据城市化与信息化相融互动的关系,我们将若干与之密切关联的具体指标项目及与之相关的测评研究成果纳入相应的子系统,在城市信息化的整体架构下,由6大模块41个指标项目形成测评模型。

(一)宁夏城市信息化现状测评与分析城市信息化对于提升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规模和速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宁夏目前的城市信息化水平如何?让我们通过“城市信息化指数测评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首先,看宁夏的城市信息资源现状。城市信息资源的指数测评体系由9项代表性指标构成。

宁夏目前的城市信息资源指数值详见表1。

由表1可知,目前宁夏的城市信息资源指数落后于全国平均指数值约5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宁夏的城市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尚不及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具体而言,在城市信息资源系统中,宁夏与全国差距甚大的指标有3项:“每万人拥有在线数据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90个百分点;“人均年录音录像制品出版数”——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88个百分点;“知识流动综合指数”——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72个百分点。反映出宁夏在信息与知识的聚集、加工、流动方面,还处于十分落后的境地。在城市信息资源系统中,宁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的指标有3项:“每百万人年专利授权数”——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66个百分点;“每万人WWW站点数”——落后全国平均水平约60个百分点;“人均年图书、杂志、报纸印数”——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56个百分点。反映出宁夏在利用高层次信息资源创新新技术、开发新资源及运用传统、现代信息传播体系开发、传输信息资源的能力还较弱。若从各项指标对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视角分析,可以认为,目前制约宁夏城市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的关键性因素是:在线数据库和www站点的拥有率太低。当然,从总体上讲,在城市信息资源测评体系的9项指标中,宁夏落后于全国平均指数值50个百分点以上的项目达6项,仅有3项的差距在30个百分点以内,反映出宁夏的城市信息资源体系中大多数项目的发展水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种现状,对于宁夏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核心过弱则动力不足,动力不足则效率不高,效率不高又会反过来影响核心建设的投入和扩张,进而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所以,在考虑宁夏信息化发展战略时,理应将强化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作为核心任务来抓,以尽快解决制约宁夏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其次,看宁夏的城市信息装备设施现状。城市信息装备设施状况测评体系由6项指标构成,其中具体指标5项,综合指标1项。宁夏目前的城市信息装备设施指数值详见表2。

由表2可知,现阶段宁夏城市信息装备及设施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指数值约22个百分点,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其中,差距最大的指标项目是“城镇每百户家用电脑数”,落后于全国平均指数值约55个百分点。此外,“城镇电话普及率”与全国平均指数值相差约38个百分点,差距亦比较突出。反映出宁夏城镇在现代信息装备的普及应用方面,仍处于全国落后位置。

其三,看宁夏的城市信息经济现状。城市信息经济规模及水平,是反映城市信息化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城市信息化测评模型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城市信息经济测评体系由9项指标构成。其中具体指标有6项,综合性指标有3项。宁夏目前的城市信息经济指数值详见表3。

表3显示,目前宁夏城市信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指数值约31个百分点。具体而言,除了“人均年技术市场成交额”和“电子商务贸易额”2项指标明显落后外,“网络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中用于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与全国平均水平间的差距亦比较突出——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指数值约29个百分点。说明宁夏的现代信息产业规模和信息消费水平还处于欠发达层次,是制约宁夏城市信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四,看宁夏城市信息社会现状。社会事业的发达与社会进步程度的高低,同样对城市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城市信息社会状况测评体系由6项指标构成。其中,具体指标有3项,综合性指标有3项。宁夏目前的城市信息社会指数情况详见表4。

分析表4可知,宁夏现阶段的城市信息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指数值约11个百分点,差距不是太大。但是在以下两个项目上,宁夏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落后于全国平均指数值约53个百分点;“科技能力指数”——落后于全国平均指数值约29个百分点。说明宁夏全社会的科研投入规模和科技能力还处于全国落后位置,这对城市信息化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其五,看宁夏的城市信息化主体现状。城市信息化主体测评体系由5项具体指标构成。宁夏目前的城市信息化主体指数值详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目前宁夏的城市信息主体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指数值约25个百分点。其中,差距最大的指标项目是“每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落后全国平均指数值约51个百分点。此外,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亦有较大差距。反映出宁夏的科技创新主体规模不足,这对于城市信息化的规模发展是个不利因素。

其六,看宁夏的城市信息化环境现状。城市信息化环境,包括经济、金融、管理、政策及生活质量诸方面内容。其测评体系由6项综合性指标构成。宁夏目前城市信息化环境指数值详见表6。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2)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水利信息化资源的重要社会价值愈发突出,在提高业务系统之间关联性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信息化资源的整合产生了强烈需求。因此,本文通过介绍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技术路线,提出了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有效措施。

1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1确保水利信息化协调发展

现代水利信息实施节奏加快,水利信息运行与发展所面临的发展环境日趋复杂,为确保水利部门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协调发展,有必要实施信息化资源整合。长期以来,国家水利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在水利信息化路径探索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实现了以信息化带动自动化的预期目的,促进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

1.2提高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平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特征。现代水利主管部门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成效显著,克服了传统模式下水利业务系统在目标单一、共享受阻、效能落后、资源浪费等方面的诸多难题。因此,通过实施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有助于提高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平,推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全面整合信息化资源的无限价值,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发展进程更加体系化、稳定化。

1.3减少水利信息壁垒

新形势下,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各构成要素,均对信息化具有较强需求,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信息壁垒始终阻碍着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发展脚步,严重降低了水利信息化资源的关键价值。因此,通过实施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可从根本上打破水利业务系统在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挖掘等方面的桎梏,提高水利信息化运行效率。

2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技术路线分析

2.1数据流定量定性分析

不同的水利业务系统具有不同的信息化需求,所采取的信息化资源整合技术路线也应有所差异,予以区别化对待。纵观广大水利业务系统建设实际,普遍存在着信息化建设系统性不足,共享环境发展受限等共性问题,制约着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实效性的提升。因此,为提高水利数据信息的实用价值,必须以数据流定量定性分析为基础,对水利信息中所涉及到的数据流进行宏观布局,集中采集、存储、管理与使用核心业务数据。只有建立在数据流定量定性分析基础之上的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路径,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可为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系统的构建以及一站式信息服务的运行奠定基础。

2.2构建主体数据库

主体数据库是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重要载体,在储存数据、统计信息、统一标准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主体数据库的构建,应全面充分分析历史水文状况,搜集历史大洪水数据、水质数据、水情数据、雨情数据等,明确掌握不同地域的水资源管理状况、水土保持状况、防汛抗旱状况等。现状表明,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进程中,构建行之有效地主体数据库,可对水利系统各类专业数据库进行综合与重构,取得多元化、统一化的应用效果,知识管理支持等功能也随之拓展。

2.3数据环境重建

数据环境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整体效果,与水利信息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密切相关。经过多年探索与发展,我国多个省份的水利主观部门均构建起了性能可靠、功能健全的数据通信网络系统,开辟了数据信息传递的高度通道,为水利信息化资源的整合营造了优质的数据环境。在数据环境的支持下,数据文件及各类数据库的价值进一步提高,水源管理、水质监测、流量调整、应急指挥等方面的工作实效性进一步加强,所获取到的水雨情信息、水文流域情报等更加精确。

3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探讨

3.1强化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各类现代化、数字化、自动化的资源共享工具层出不穷,使得传统模式下难以完成的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任务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因此,应始终坚持完善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硬件建设,构建性能稳定、功能强大的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对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所涉及到的各类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统一化管理,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立足于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各相关部门数据信息交换与传递实现了无缝对接,切实提高部门协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信息重复与资源浪费。需要指出的是,水利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应遵循适用、科学、高效等基本原则。

3.2坚持水利信息化发展方向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摒弃传统保守的水利信息化发展思维,突破僵化固化发展模式的桎梏,自觉运用新形势下水利信息化发展理念,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应立足于水利事业发展现状,建立健全水利信息化发展管理制度体系,为相关具体措施与方法的制定提供制度性依据与保障,使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信息资源具有重要的时效性价值,任何背离了时效性原则的信息化发展策略,均难以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必须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将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核心,推动形成良好的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成效。

3.3优化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于保证整个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关键作用。现状表明,因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而造成的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缺陷和短板比比皆是,降低了水利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具体而言,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基础硬件设施主要包括:网络设施、通信设施、软硬件设施、安全配置设施等,这些不同的基础设施构成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应从整体角度出发,统筹协调各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相对分散的构成要素整合为一个系统化、协同化、高效化的有机整体。同时,要对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动态化监测,对于监测到的故障隐患问题,第一时间做出技术处理。

3.4优化信息管理模式

在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过程中,信息管理模式的特殊性不言而喻,高效可靠的信息管理模式可提高水利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工作效率。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可通过构建数据信息采集站网和采集系统的方式,制定行之有效地信息化管理方案,为信息化资源整合全过程提供方向性保证。同时,水利部门在优化信息管理模式过程中应当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及部门间的协调来确保信息采集的唯一性,并重点进行各类水利基础数据的整合,才能够建成的各类数据库为基础来实施数据库整合,为建设各层次的水利数据中心奠定基础。现状表明,在当前科学技术水平下,打造最为优化可行的水利信息管理模式,是极为可行,也是极为便捷的。

3.5信息资源规划的实施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3)

[2][4]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3]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

~2015)[DB/OL].[2007-11-29].http:///xztz/t20071129_929804.htm.

[5]李道亮.知微知彰 有的放矢――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特殊性[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3):63.

[6]彭超.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报告[N].人民邮电报,2006-03-17.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4)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1.阐述水利信息化重要意义

水利信息化在水利全行业普遍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应用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因此,大力发展我国水利信息化对于建设包括农业、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共享程度,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我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近况

(1)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的稳健步伐。全国已累计建成防汛专用微波通信干支线15000多公里,微波站500多个;初步建立了26个重要蓄滞洪区的县、乡级洪水预警反馈系统;全国雨量站全部实现自记,其中54%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水文站有一半以上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其中中央报汛站有 75%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在重点防洪区和大中型水库建立了自动测报系统,这些工作奠定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2)不断深入的开发系统化业务的建设。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一大批应用范围广、发挥作用大、具有代表性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相继投入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丰富了水利业务工作的技术手段,充分展现了水利信息化的巨大作用,引领了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这些系统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水量调度管理技术手段,有力地提升了对水资源和生态管理的调控能力,提高了调度和监督管理的科技手段和现代化水平。

(3)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流域、省级水文基础数据库,全国80%以上的历史水文整编资料已经实现电子化。在水利数字图书馆方面,已建立了中外文图书库、中外文期刊库、特种文献库等4类13种试验型资源数据库。

3.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难题

(1)对资金投入的不足

虽然我们初步建立了各级资金补助渠道,但由于信息化工程涉及的资金需投入较大,对于大多数地市,特别是财政比较困难的地市来说,资金严重不足是困扰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

(2)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落后

随着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需要开发的水利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但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相对落后,致使目前我国在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方面,与国际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3)水利信息设施基础的建设迟钝

水利信息的采集设施达不到要求,全国各地很多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尚未建立安全监控系统,大量的堤围泵闸主要是手工操作运行管理,实时工情自动化采集几乎还是空白,急需建设以自动化监控和安全监控为重点的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同时,水利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不能满足要求、急通信保障措施不够。同时,由于水情遥测通信设备24小时不间断工作,设备内部电子元器件老化现象普遍存在,从而降低了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综合数据库及业务应用与管理系统的建设滞后

整个水利信息资源开发严重不足,尚未形成水利综合数据库信息平台,一些宝贵的信息资源还保存在纸张上难以共享。从已具备的存储能力和配置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及网络服务器看,存在小型系统支撑环境配置过多,大中型系统支撑环境不足的现象。在信息管理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基本的办公自动化尚未实现,信息采集与公用平台建设的滞后也造成了各种应用系统建设的空白,不少地方仍然处于传统手工办公状态。

(5)人才素质方面建设落后

由于水利信息化的特殊性,需要水利和计算机交叉型人才,而全国各地普遍缺乏具备这两个专业素质的人才。

4.促进水利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1)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

水利信息化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政府投入是资金的主要来源。总体上看,水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资金来源更加广泛,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但重要的是确保落到实处,应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各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财政专项预算和水利发展基金,确保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投入。

(2)加强水利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

各级水利信息化工作机构应主动研究水利信息化发展战略,紧跟国家信息化发展方向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研究制定水利信息化相关的政策、规划和标准。并遵循国家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结合水利工作实

际,进一步修订完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表,对必要性不大的要予以调整,对内容相近的要合理归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完成各单项标准制定、修订任务,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避免重复建设,保证不同网络系统间互联互通,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

(3)逐步加快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一要继续加快水利信息采集的建设通过几年时间的建设,逐步使大多数地方可以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完成第一手信息的收集,能够从实现信息共享的高度,逐渐形成基本满足各类业务需要的水利综合信息采集体系。二要继续完善水利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并建立水利系统自己专用的通信体系。三要加强水利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建议在公网发达的地域,优先利用公网,逐步取代技术落后、成本较高的专用系统,以降低维护使用成本;通过建设无线同播系统,巩固和加强公用通信不便的基层部门特别是重点工程水利专用通信手段,同时也保证了应急抢险的需要。

(4)加快综合数据库及业务应用与管理系统的建设

从目前来看,建立统一的综合数据库是解决数据库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的好办法。现在各系统都全面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完善,大部分只不过有初步框架,应考虑对原有的及正在使用的各系统进行优化、升级。

(5)增强人才队伍素质等各方面的建设发展

每各级水利部门应该把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强化认识,定期培训,同步考核,提高水利职工的信息化素质。要重视适当引才,并营造和完善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依托高校等社会科研教育机构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既熟悉水利专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且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水利信息化管理干部和技术精英。

参考文献:

[1]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讨论稿).2011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5)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科技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水利工程。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当中都在应用高新科技。水利设计是一项具有专业化、科学化、艺术化的工作,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影响下,形成了水利设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水利设计信息化不但可以提高水利设计的水平,更可以提高水利设计服务的范围,将水利设计工作做到全面地提升与深化。应该从水利设计的应用系统建设出发,达到水利设计的设施基础,在坚持水利设计信息化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运用各种先进思想来进行水利设计,提高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

一、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现状与问题

1、应用基础水平低

随着近年水利信息化的进步,水利工程设计单位都进行了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在工作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以前的网络建设仅限于眼前的应用,并没有顾及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水利设计信息化的作用十分有限。水利工程设计是十分专业的工作,仅在水利工程内部就分堤、闸、坝等分项以及岩土工程类、混凝土工程类、机械电气类等多个专业。以上专业的设计人员对信息化专业并不熟悉,因此影响了信息化融入水利工程设计的广度与深度。

2、水利设计应用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水利设计信息化工作以局域网、数字加工、办公信息化为主要代表,在水利设计工作中办公软件以OFFICE为主,绘图软件以AUTOCAD为主,这些应用软件和系统已经在水利设计中得到广泛而成熟地应用。但是,我们要看到水利设计信息化是一个讲求无缝连接、无障碍沟通的概念,当前的应用系统还存在不同部门、专业之间的相关沟通和连接的问题,这导致,应用系统间不能进行实时通信和数据交换,阻碍了水利设计速度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

3、水利设计基础设施的现状与问题

在现实的水利设计工作中基础设施已经有了一定的保证水利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基本上实现了一人一机,在网络技术上,高速的局域网使水利设计单位实现了办公网络化和远程化交流,这有效提高了水利设计的质量与效率。但是,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特别是水利事业扩展的速度迅猛,这会导致水利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数量需要呈指数性的增长态势,这就产生了基础设施和水利设计发展的矛盾,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巨量的信息需要传输,如果依旧以现有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无疑将会延长水利设计的时间,出现对水利设计效率的影响。数据库缺乏共享通道,存在系统条块分割现象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及运管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即计算机网路系统。由于这些系统是分别针对特定的专业或项目建设的,相互之间没有必要的互联通道,因此无法交流沟通,造成不能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共享,从而使得系统条块出现明显的分割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各部门在技术利用、任务分配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分割界限,各部门、专业彼此孤立,经常存在信息之间的矛盾和重复现象。

4、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存在信息壁垒在目前的水利信息化系统中,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更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导致在各单位及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垄断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收集到信息后往往独自占有,甚至信息提供方在提供完信息后都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信息,形成信息壁垒。

二、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措施

1、 普及专业设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利信息化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渗透到水利设计及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作为水利设计单位,如果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还是按专业分配任务,信息化便无法真正融入水利工程之中,而成为简单的组合和叠加关系。要想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真正融入信息化,就必须在专业的设计人员中普及信息化知识,使他们对信息化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能在水利工程设计中明确提出信息化需求,然后再由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深化和细化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化融入到水利设计当中。

2、 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水利知识作为水利设计单位的信息化专业人员,必须对各水利工程知识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刻理解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并能与其深度沟通,进而提出更深的要求并做出合适的方案,从而设计出真正融合信息化的现代水利工程。

3、建设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要实现水利设计信息化,就必须真正实现信息的共

享。信息共享依赖于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系统,因此需要从全局出发,建立涵盖所有专业和部门的共享网络,在网络中设置分布式数据库,各类信息采用统一的格式进行存储和读取,建立真正的信息共享资源。硬件上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加强规范和制度建设,由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维护,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各设计部门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数据管理,保证信息可用性。

4、推进水利设计应用系统的建设一方面,要建立起集成化的水利设计应用系统,实现水利设计中办公、管理、技术等各个子系统的综合,实现彼此间相互的沟通

与共享;要做好水利设计信息化的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为提升水利设计信息化效率和质量找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建立起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管理系统,通过流程管理、分解管理、跟踪管理等各种措施使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各项工作做到全面对接和联系,确保水利设计信息化的质量。另一方面,当前应该大力实现三维设计在水利设计工作中的应用,通过三维设计技术实现水利设计信息的共享、优化,达到提升水利设计信息化水平的目标。

5、加强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新技术和新网络系统软件对当前的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网络带宽,结合具体需求对无线网络资源进行划分,为局域网高效运行提供健康、良好的环境,以适应未来对大量数据流传输的需求。加大对网络信息化硬件系统的投入力度根据实际需求配备各种应用服务器并配置网络数据存储设备,确保数

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再次建立管理数据库、电子文档数据库以及设计规划数据库等,以此为支撑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全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实现数据共享和再利用提供可靠保障。加大信息安全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配置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和软件实时监控和管理计算机网络使用情况,并对不利状态进行实时干预避免内部人员非法应用网络资源的行为给网络管理带来混乱。

6、体现环境保护思想

在水利设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融入到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具体工作中。应该加大水利设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将环境保护的意识建立在设计人员的思想深处,这样有助于水利设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设计是形成水利工程技术功能和使用周期的基础性步骤,也是水利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将高新科技元素全面地应用到水利设计之中,这样才能使水利设计符合时代和行业的趋势,创新出水利设计的新局面。水利设计信息化就是当前适应发展和趋势的一条捷径,要把握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现状,充分认识水利设计信息化的各类问题,通过对水利设计信息化深入地研讨,探寻水利设计信息化发展的方法和措施,维持和促进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我们国家的水利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6)

我国水利电力工程是一项非常庞大且复杂的建设项目,为了提高工程设计效率和管理水平,就要应用到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最清晰的绘制与描述,而寻求高科技技术已经成为目前较为重要的工作。GIS作为当前最符合这一需求的高科技技术,它能够通过计算机与空间数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利用自身的空间分析与可视化功能将现实中建筑物体的空间设置与相关属性有效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满足广大用户需求。

一、GIS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GIS技术具备信息数字化、直观化、可视化的功能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各种复杂的过程转换成直观的动画形式,可以为施工过程中的各种状况提供有力分析条件,这样能够使水利水电工程进入信息化的科学管理状态中,工程设计结果也可通过可视化充分呈现出来,利用这一点,设计人员就可以通过直观化进行更好更详细精准的设计,不仅有效的提高工程设计水平,同时利用GIS技术的科学简单化、形象直观化、可视参考化等功能,提升工程管理水平,推动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趋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1、GIS应用于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

利用GIS软件功能与其他软件功能相结合,形成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系统,通过动画图像形式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演示。实现三维可视化过程,首先要创建三维场景,并按照实际施工现场情况进行有机地组装,利用实体建模将三维形状构建出来,再经过对实体构建模型的纹理、消隐、阴影等进行科学计算,并在三维场景中呈现。在仿真模块的作用下,可以对施工过程中所有信息包括主体信息以及各实体模型结构、水流状况、施工时间等信息都可以随时获取,并将其保存在施工图形库内,可通过时间查询方式进行相关信息查找,再通过GIS可查询功能与图形显示功能,就可以将某一时段的施工导流场景显示出来。所以将GIS应用在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中,这样就可以随时对施工过程与相应信息进行有效查询。

2、GIS应用于地下厂房施工动态演示

GIS三维空间数据模型主要是表达空间目标的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同时相对独立的表达空间目标的拓扑关系。动态演示是依靠对任意时刻施工面貌的再现实现的。首先运行仿真程序得到确定方案下的洞室施工过程的信息,包括洞室开挖时间参数(持续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进度参数、强度参数,将这些参数按工序以电子表格的形式输出。GIS读取这些数据并将其转换成相应的数据库。演示时通过对施工面貌数据库的循环,逐条读取数据库中每条记录的形体数据及其他的相关信息,形体数据以图形的形式显示在三维图上,其他信息以文本的形式显示在信息框中。

3、GIS应用于混凝土坝施工全过程三维动态演示系统

利用GIS强大的空间信息处理能力来表现混凝土坝的复杂施工过程具有极大优越性。GIS特有的空间数据组织形式能够充分反映混凝土坝施工系统复杂的空间关系和施工过程。在混凝土坝施工全过程三维动态演示系统中,GIS的可视化过程,即实现模拟数据到图像的变换,分为三个子过程:数据操纵、可视化映射和绘制。

4、GIS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布置可视化动态演示系统

以GIS软件为平台,建立数字化地形,施工场地布置系统中各系统部件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系统部件的数据信息与其他相关信息,通过映射关系联系形成基础数据库,成为系统的底层支持。这样就实现了各系统部件表层的独立性和深层的耦合性。根据不同工程的施工期长短,选择恰当的基本时间步长,再辅以典型时刻面貌,可以使施工生产管理者对工程进展情况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

二、讨论与展望

GIS本身在不断发展,它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亦需不断发展。应用的发展不仅要与GIS本身的发展相结合,还要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相结合。在水利水电工程未来的建设中,GIS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应用更加广泛。

1、三维建模

GIS(中三维几何造型技术已很成熟,对于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图形显示目前均有较多研究。但水利水电工程中三维数字地形模型的建立大多只是停留在面模型这一层面上。对诸如坝区地形模型等的地质模型的构造,除层状地层外仍有一定难度。常用模型方法有两种:表面模型和实体模型。两种模型对复杂地质体非均匀性的描述均感不足。GIS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地质建模是今后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影响GIS数据质量的因素繁多,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把握适度质量有一定难度。若进入数据库的数据质量过高,则造成浪费;反之,质量偏低,则达不到要求。

2、GIS

三维GIS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与实现技术的运用,三维系统的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但是,地理信息系统所描述的地理对象往往具有时间属性,即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对象的特征会发生变化,而目前大多数地理信息系统都不能很好地支持地理对象和组合事件维的处理。实际上许多用户要求都是基于时间特征的,如洪水的最高水位变化等。对这样的应用背景,仅采取作为属性数据库中的一个属性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故,如何设计并运用4DGIS来描述、处理对象的时态特征也是个重要研究领域。

3、Web GIS

水利水电工程中地理信息和数据的交流范围要求越来越广泛。随着Internet的发展,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空间数据供用户浏览、使用是GIS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GIS(Web GIS),以网络浏览器为应用工作平台,使得从WWW的任一个节点,用户可以浏览Web GIS站点中的空间数据,制作专题图,并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空间分析,且能在多个客户端实现原来在本机上才能实现的功能。由于水利工程中地理信息和大量的空间数据都是以文字、数字、图形和影像方式表示的,将它们数字化,便可方便、快速和及时地将地理信息传递到需要的地方,发挥GIS在整个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价值。数据的保密性需加以控制。

4、Com GIS

水利水电工程布置方案的可视化的要求已不局限在单纯的表现上。对于布置方案交互式修改,组件式GIS(Com GIS)也是重要的应用发展趋势之一。

结语: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图形显示功能为工程设计和研究成果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有力的现代化手段。但是,GIS应用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计算功能相对薄弱等,可通过与不同技术之间的融合来克服。随着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信息管理的实时、快速化要求,基于网络传输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成为将来GIS与工程结合应用研究的方向。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7)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3S”测绘与土地资源管理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二者紧密融合能促进“3S”测绘技术的发展完善并充分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1、“3S”测绘技术概要

“3S”技术指遥感 (RS) 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 技术,是目前测绘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三者以其不同的技术特点和功能上的互补性,在实际应用中结合日趋紧密。GPS主要用于实时、快速提供目标的定向定位信息;RS用于实时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信息,以发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可用于及时更新GIS数据库;GIS基础平台,可对多源时空数据包括GPS、RS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动态存储、集成管理和分析决策,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管理系统。

1.1遥感技术

遥感(RS,即Remote Sensing)指在非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进行远距离感知的一种探测技术,狭义上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摄影仪、扫描仪和雷达等传感器获取地表信息,通过数据传输、处理,研究地面物体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测绘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初投入使用以来,遥感技术发展迅速,现已广泛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自然灾害防治、气象观测预报、农作物估产、环境动态监测等领域。

1.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即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由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库、用户四部分组成,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环境监测、资源管理、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工程设计以及政府各部门行政管理提供决策服务。GIS不但能管理海量空间信息,提供空间信息的浏览、查询服务,还可对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如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以探析空间实体间的相互关系和分布特点。

1.3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PS,即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设备等组成的空间卫星定位系统,具有全天候全球覆盖、高精度、多用途、定位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性能好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目前,GPS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等多个方面。

2、“3S”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3S”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 “3S”测绘技术可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从而可建立起涵盖土地利用现状等地籍信息和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的“一张图”基础平台,实现“以图管地”;二是可以为土地利用现状动态变化的监测与分析提供技术手段,从而确保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的动态更新;三是通过“3S”测绘技术的集成,可建立起土地资源“一张图”综合管理系统,有助于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开发、使用与保护,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效率和信息化水平。

3、加强“3S”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为提高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充分发挥“3S”测绘的技术服务作用,应加强“3S”测绘技术在土地空间属性信息采集、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土地利用执法检查与监管、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3.1土地空间属性信息采集

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对土地空间、属性信息采集的主要目标是为地籍管理、土地征收转用、土地交易、土地开发利用、土地规划等土地资源管理过程提供基础信息平台。采用“3S”测绘技术可实现对土地相关位置、面积、属性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并可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在坐标系、数学精度、数据格式、数据标准等方面的统一,从而能为建立土地资源“一张图”综合管理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3.2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可利用遥感RS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影像数据与相关位置信息,并按照GIS技术标准开展相关信息的实地调查,再将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调查信息反映到土地资源 “一张图”数据平台上,保证土地利用信息的图、数、实地一致,从而确保土地资源管理基础数据的现势性。

3.3土地利用执法检查与监管

可利用“3S”测绘技术来采集土地利用现状变化信息并对变化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对违法用地行为起到“早发现、早制止”的作用,从而有效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基于平板电脑(如IPAD)的“3S”测绘技术的应用,可将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按照GIS的要求集成在可移动、可定位的平板电脑中,实现实地状况与土地资源管理控制数据的即时比对、即时定性、即时处理,从而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执法检查与监管的工作效率。

3.4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资源管理的空间地域特性要求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具有地理位置信息即空间数据支撑。采用“3S”测绘技术除可获取遥感影像、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外,GIS的空间分析、数据定位、数据处理等功能还可为地籍管理、土地交易、土地开发利用、规划管理等提供高效、准确、便捷的土地信息汇总、统计、分析、制图等技术服务。因此,基于“3S”测绘技术的土地资源“一张图”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对于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至关重要。

4、“3S”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结束,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智能技术、网络云技术等的发展,还应进一步加强“3S”测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同时还应进一步扩大“3S”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加强测绘技术与土地资源管理的融合深度,促进“3S”测绘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为此,测绘部门应结合土地资源管理的需求进一步完善“3S”测绘技术,提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提升为土地资源管理服务的深度和水平。同时,各级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也应充分发挥测绘部门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3S”测绘技术,加速土地资源管理业务信息化建设,改进土地资源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5、结束语

综上所述,“3S”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而且对于“3S”测绘技术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3S”测绘技术与土地资源管理的紧密融合,对于测绘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需要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等知识)、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综合素质(需要掌握一定的测绘技术等)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付海民.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3,(11);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8)

中图分类号: C93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神舟六号的发射、回收,需要测绘的支持;国家“十二五”要制定各类和区域地域、空间有关系的规划,需要测绘保障;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地质、气象的重大灾害的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需要测绘先行;各类大型工程的建设,需要测绘贯穿其中;老百姓要出去旅游、出行、探险,需要测绘的服务。因此,现代测绘技术和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1.现代测绘技术简介

测绘技术起源于社会的生产需求,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现代测绘就是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空间科学、信息科学为基础,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核心,将地面已有的特征点和界线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反映地面现状的图形和位子信息。

当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二五”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它要求积极促进地理信息应用社会化,大力发展卫星导航、位置服务、现代测绘装备制造、网上地图服务以及经营性测绘等产业,测绘的应用更为广泛。

2.测绘技术在精确定位与导航的应用

人们进入了使用电子地图时代,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载导航系统作为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在汽车里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地图、手机导航的需求量和使用量也越来越大,生活中,人们利用电子地图寻找美食、店铺等。测绘技术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为我们生活的便利、丰富添彩。

GPS即为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的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各种类型的GPS接收机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便于野外观测。GPS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由中国自主研制和建立的用于导航和定位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GPS、俄罗斯格罗纳斯、欧盟伽利略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正式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3.现代测绘技术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应用

进入21世纪后,测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化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许多发达国家的信息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出现了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精细农业等来称谓以信息为基础的农业。农业信息化系统通过GIS与GPS、RS以及INTERNET的集成,实现农业相关资源信息的搜集、监测和分析。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就。当前,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目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利用GIS技术建立农田土地管理、自然条件、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数据库;对作物苗情、墒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分析农田内自然条件、资源有效利用状况、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再利用GPS技术对采集的农田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利用遥感技术(RS)技术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GPS、RS、GIS技术及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支撑的精确农业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它能够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植被分布、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农作物的灾情分布、土壤肥力等多种信息,将信息技术与农艺、农机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农业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获取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现代测绘技术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现代测绘新技术实现了对灾害过程的实时监测,为各级领导、各级部门的指挥调度、快速响应、联合行动提供着可靠依据。灾害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灾害的监测、预报、评估、恢复、管理等每一个过程都与地理空间信息密切相关,地理空间信息分析和处理已经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尤其目前将“3S”(即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集成使用,可以更好的预测预报灾害,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实时的决策参考。

例如,应用GPS技术可监测活断层的现今活动状态和构造应力场状态,利用测出的地壳变形资料等可对地震活动进行预测,也是对地震活动、地震危险性评价的依据;RS可进行对活断层

遥感技术(RS)能对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进行及时监测, RS和GIS集成能及早预报洪水淹没范围和干旱灾情范围,为防灾、抗灾提供准确信息。遥感技术还可调查地下水资源状况,监测水污染。在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需对水库大坝、大型桥梁等进行连续的、精密的监测。现代测绘技术提供了连续、实时的安全运行监控手段。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或数字测图技术建立数字地面模型,应用GIS的分析决策功能,可以方便快速地进行水库大坝选址、库容计算、引水渠修建、受益范围等设计工作,为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和部门建立了众多的灾情预报系统,它们将在防灾、抗灾、救灾中发挥重大作用,为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5.现代测绘技术推进数字城市建设

“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全面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力争完成全部333个地级市和部分有条件的县级市的数字城市建设。

建设地理信息数字城市,所涉及到的几乎所有的管理和运营对象都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重要的基础,它管理城市基础地形数据、城市部件数据等空间数据,以及基于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城市管理本身也从单纯的管理、执法,向管理、执法与服务相结合过渡。借助GIS这个平台,城市管理能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城市基础功能和公共空间服务,使全体市民都能够公平合理地分享。

结束语

测绘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9)

信息化成为现代管理行业中重要的特点,管理工作信息化不止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当中,对于我国涉及管理领域的大多数企业来说,管理工作都逐渐趋于信息化、自动化。需要注意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从而实现管理信息化,首先需要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核心,再根据具体的水利工程特点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想要使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完全实现信息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就我国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实际状况来看,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就总体发展情况而言,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了其发展空间局限的问题、信息化意识不足的问题、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方面的问题等。真实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为此,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也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法和解决措施,从而使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针对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也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平衡、制度治理”、“两手抓”等具体的要求和建议。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案的创新时,要以信息化管理为基本方向进行创新。

1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自动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逐渐朝着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和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对国家的竞争、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管理行业来说,信息化和自动化成为现在管理行业中一个重要的标准,信息技术在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现代管理行业朝着信息化管理方方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信息技术管理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管理行业的发展需求。我们这里要说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必要性。水利工程是一项难度非常大、工作环节复杂、专业系数较高的工程,尤其是随着水利工程的结构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需求了。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大大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还能改善传统管理模式中的各种不足,从而使复杂的水利工程建设得到妥善的管理。

2我国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状况

虽然信息技术在许多领域中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了其巨大的价值,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历史较短,我国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状况,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想要将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水利工程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改善这些不足,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文件管理软件的偏差

现阶段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首先存在着文件管理软件的偏差问题。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文件管理软件的使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文档管理软件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管理方式,文档管理软件能够为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工程进度和实施状况信息,使管理工作更加方便透明。但是在使用和谐文件管理软件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软件处理结果不一致的、出现不同范围的偏差。文件管理软件的偏差不仅不能帮助工程管理人员获取有效信息,还会影响他们的判断。

2.2信息意识薄弱

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属于一个比较新颖的管理方式,国内很多水利工程建设企业对信息技术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信息化意识不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得到许多管理人员接受和学习的都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还不是非常的清楚。在他们的意识里,可能会人为信息技术管理是一个较复杂的管理模式,他们需要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才能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的管理工作中;还有的管理人员甚至不愿意去尝试和学习这个复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2.3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可以给水利工程各个环节的工作开展提供许多便利,从而促进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和发展。然而,现阶段许多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还不能完全实现资源共享。这主要是因为其管理信息化系统不完善所造成的,还有可能是因为水利工程其他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存在问题,从而制约了信息资源的传输和共享。

3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

3.1树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意识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综合项目管理系统可以结合水利工程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首先,在运维系统的应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与工程相结合。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运行维护体系建设。在运行和维护中,不仅水利设施可以维护,而且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从而实现双赢。信息技术的维护,比如在运行维护系统时,会把重点放在水库堤防、泵站运行情况、监测项目及监测中发现的故障。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形成解决方案,确保各类工程设备的稳定性。其次,在资源共享和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系统会根据水利工程的特点,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共享。同时,可根据个人表现给予奖励处罚,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进度。在管理方面,我们还必须坚持各方面公平的原则,在工作中,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完善的管理制度[3]。

3.2水利工程管理应用软件开发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篇(10)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信息通讯网络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也彰显出来。目前,我国所拥有的信息通讯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其核心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我国通讯企业不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因此不能充分发挥信息通讯技术的优势和竞争特点。那么,多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信息通讯网络的发展现状如何?其发展的必要性有哪些?其应用模式和应用方式如何?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

 

1 信息通讯网络在多媒体背景下的发展状况

 

在时代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一项全新的技术随之而来,那就是信息通讯技术。此技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质,由于其具备虚拟性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在快速发展的多媒体背景下,信息通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还增强了人们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使最短时间内及时了解最新信息成为可能,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能够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不同的信息,便捷、便利,但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临着信息堆积的问题,人们不能很好地提炼信息并加以利用,如何系统化地进行信息管理成为首要难题。

 

2 信息通讯网络在多媒体时代下发展的必要性

 

2.1 有效推动企业的长久性发展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也取得了极大的转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深入化,增强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确保企业能够长久性的发展。当前时代,是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渗入推动了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而推动了企业的迅速腾飞。

 

2.2 推动了我国通讯行业的改革创新

 

我国信息通讯网络技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得到了全面的改革。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际化水平及竞争力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距离,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创新推动我国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推动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2.3 有效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在多媒体技术背景下,我国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专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将有效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在多媒体背景下更多的局限于国家信息通讯网络竞争力的强弱。我国通讯企业目前还处于传统的专业水平,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与国际化水平差异化严重。

 

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了信息通讯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提高了我国信息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以更专业、更具竞争力的发展趋势逐步发展开来,强化了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3 加强多媒体背景下推动信息通讯网络发展的有效方案

 

3.1 明确我国信息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

 

想要在多媒体背景下推动我国信息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首要任务是明确我国当前信息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这就代表着我国通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小范围,要明确全局性的发展目标,制定有效的方案,更好的促进国际化交流,坚持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互动,利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大背景下发光发热,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的力量,以国际化的生产观念为主方向,实现国际化生产的最终目标。

 

积极引入国际资金,以技术为根本,改变我国当前信息通讯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现状,满足今后产业战略发展的目标,充分利用外资,调整产业规划,促进技术交流,赢在起跑线上。

 

3.2 规划独一无二的信息化发展策略

 

想要在多媒体背景下推进我国通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那么规划独一无二的信息化发展策略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我国当前信息通讯网络技术发展状况的了解,可以看出我国通讯技术产业专业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但是,发达国家的信息通讯网络发展又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考借鉴,我国在发展信息通讯产业时应按照世界信息通讯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而发展。

 

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战略,首先应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优势,改变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强化信息基础设施的更新,以此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具备强烈的全局观念,发挥政府力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全局观念创新网络对接共享,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构建遍及全国的信息通道,推动信息通讯技术的产业升级,以稳步发展为主要的战略规划,逐步推动通讯产业集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资源整合,强化投资,提高国际市场环境中的竞争优势。

 

3.3 重视政府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加大政府在我国信息通讯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在新形势下推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深入发展的多媒体技术,信息通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只有高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确保技术的可用性,带动市场活力。

 

上一篇: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 下一篇: 高中化学知识梳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