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的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3 14:57:53

发展经济的建议

发展经济的建议篇(1)

【关键词】

济南;夜经济;思考;建议

近年来,夜经济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和消费的热点,也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此,应予以重视和研究。

1 部分城市发展夜经济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夜经济已成为一些城市发展的新亮点。沈阳、长沙、郑州、石家庄等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丰富夜生活促进夜消费,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丰富夜消费形式,突出地方特色。长沙通过发展夜经济,各具特色、品种齐全的购物一条街、休闲一条街、娱乐一条街、夜宵一条街蓬勃发展,高、中、低档次应有尽有,逐步形成了综艺演出、歌厅文化、电影娱乐、酒吧休闲等比较完整的夜消费体系,成为文化产业及旅游业的重要载体。郑州致力打造特色、时尚的夜生活形态,夜间文化消费市场日渐繁荣。

二是构建标志性消费区,培育夜消费群体。一些城市都在中心地带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标志性消费区,如长沙的解放西路酒吧一条街、沈阳的西塔娱乐一条街以及步行街中街等,这既有利于满足群众夜生活夜消费需求,也有利于打造城市新亮点,展现城市繁荣发展新景象。郑州将德化步行街作为培育夜间消费的试点,“购物+美食+文化”的业态模式已使步行街商户达1000多家。

三是加强政府引导,改进管理服务。石家庄市政府大力培养市民夜间消费习惯、增加夜间消费设施、完善夜间服务功能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健康时尚、业态多元的城市夜生活。郑州市采取财政补贴的办法,充分调动商家延长营业时间的积极性,并延长了公交线路的夜间运行时间,为百姓消费提供便利条件。长沙积极引导、严格规范管理夜间文化市场,促进了城市夜经济发展,有效抵制了“黄毒赌”等丑恶现象在城市夜生活中的滋生和蔓延。

四是以市场为导向,吸引社会投资。沈阳、长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资发展夜经济,民间资本逐步成为投资主体,城市夜生活市场日趋成熟。沈阳一家原来经营惨淡的老牌剧院与赵本山影视公司合作,推出刘老根大舞台,组织以东北二人转为主的专场演出,天天观众爆满,激活了长期低靡的沈阳演艺市场。

2 济南市夜经济发展现状和主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济南市大力推进省会现代化建设,城市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城市夜生活不断丰富,已初步形成泉城路商业中心、北园商业中心、山大路科技商贸区、华联商业中心、英雄山商业中心等夜消费片区。随着商贸服务设施、社区便民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不断完善,中华名优美食城、统一银座、银座新天地等,成为泉城夜生活夜消费的好去处和新亮点。目前,全市共有歌舞厅、游戏厅、影剧院、健身房等娱乐场所1660多家。这些服务设施晚间营业额占据了全天营业收入的较大比例。

但是,与长沙等城市相比,济南夜经济还处于比较初期的发展阶段。影响和制约济南市夜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部分群众思想观念保守。一些群众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习惯遵循传统生活方式,对繁荣发展夜经济缺乏足够的认识,参与夜生活夜消费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有关部门缺乏必要的引导,发展夜经济的浓厚氛围有待于进一步形成。

二是缺乏有影响的消费片区。不少夜消费服务设施布局分散,规模较小,缺乏能够集聚人气商机的有特色有影响的标志性消费区,有市场有创意的文化娱乐休闲等大型夜消费项目相对匮乏。部分夜消费项目和产品内容趋同,形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对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三是资源整合利用力度不够。济南市独特的泉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休闲文化等自然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推动夜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商贸、文化、旅游等资源整合有待进一步强化。在发展城市夜经济中,一些商家运作方式比较粗放,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产品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夜消费规模和市场影响力的提升。

四是环境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从服务设施来看,部分夜消费场所,或门槛过高,或档次太低,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游览休闲等夜消费场所相对较少,夜经济发展还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需求。

3 加快济南市夜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研究制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九大夜经济业态。科学编制城市夜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空间布局、保障政策,以及责任主体、实施范围、运作程序、评估标准等。探索培育夜间购物、餐饮、旅游、综艺演出、影剧观赏、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九大夜经济业态。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在夜经济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上给予政策扶持。通过行业补贴等措施,降低商家经营成本,鼓励延长夜间营业时间。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吸引社会投资。

发展经济的建议篇(2)

会展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高效益、强带动、无污染的独特优势被誉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正在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成为21世纪人们普遍看好和重点发展的支柱性朝阳产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会展经济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在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区域经济体系中,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经济发展、地区繁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古城和旅游都市,具有发展会展经济的良好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把会展经济作为西安市的重点产业优先发展,是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正确决策。

所谓会展经济,就是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和展览活动,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一般来说,只有当会展产业在一个区域的宏观经济体系中起主导和支柱性作用,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和资本增值的主要创造性力量时,才标志着该区域会展经济的形成。

会展经济以其独特的运行方式和运行规律区别于现有经济形态而独立存在。一方面,会展经济是多种生产要素和多个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到资本、土地、劳动、企业家才能等传统的有形生产要素,还涉及知识、技术、信息、商誉、市场环境、政府行为等无形要素;不仅涉及诸多的自然资源,还涉及管理资源和社会资源,所以说,多种要素的组合和配置是会展经济形成和运行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会展经济以特定的空间和区位为依托,任何会展活动都不可能离开特定的空间和区位而独立存在,并受区域经济的制约和影响。

会展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10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整体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其中,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都是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地处欧洲中心、交通便捷的德国位居世界会展之首,每年世界上最重要的150多个专业展览会中有近120个在德国举行,世界四大展览中心有三个在德国,德国的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都是国际著名的展览城市,它们都把会展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参展商和观众。北美是世界会展经济的后起之秀,美国和加拿大的会展经济都相当发达,每年举办各种会展活动近万个,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展模式和风格,其中会展活动最为著名的城市有拉斯维加斯、多伦多、芝加哥、纽约、奥兰多、亚特兰大、新奥尔良、旧金山、波土顿等。相对来说,亚洲会展经济的规模和水平总体上次于欧美,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凭借地理上的区位优势和较高的国际开放度、广阔的市场前景在世界会展领域占有一席之位。

会展经济带动西安经济全面发展

会展经济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会展经济是一种高收入、高盈利的经济形式,一般来说,会展产业的利润率大约在20%-25%之间。全球每年国际性会展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8亿美元;法国每年展会营业额达85亿法郎。素有“展览之都”的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每年超过1000万人的游客中,约有30%的人是参加各种贸易展览和会议的,有2万多个企业直接参展,有20多万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在此签下订单。近年来,西安市通过举办国内大型的会展活动,各方面收益颇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会展经济能够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据国外专家测算,国际上会展产业的带动系数为1:9,即会展活动如果使会展场馆的直接收入是1,则其他相关产业的收入是9。我国上海市测算,上海展览业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6,间接的可达1:9,会展经济对上海的GDP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同时,会展经济不仅可以培育新兴的产业群,而且还能够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首先,各种大型会展活动的开展,必然使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入,客观上要求并促进了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住宿、餐饮等设施的改善和发展。其次,大量的客商在参展的同时,住宿、就餐、旅游、购物,带动“第三产业消费链”,为这些行业带来了直接的收益。再次,会展产业的发展,需要电信、广告业、印刷业、装饰业、咨询服务业为之服务,与之配套,使这些行业收益,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此外,会展活动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1996年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在香港,一年的会展活动可为香港居民提供大约9000多个就业机会。

会展经济为广大工商企业的营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方面,企业通过会展活动展示自己的产品,特别是推出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寻找新客户,快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高销售额;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参加各种会展活动,能够快速、准确、低成本地获取各种有效地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产品结构,制定营销策略,提升综合竞争力。

会展经济在传播信息、学习知识、更新观念方面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会展活动具有便捷性、集中性和快速性的特点,因而在推广新技术、展示新产品、新工艺、传播新理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会展活动促进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广大消费者之间以及各社会主体之间的沟通,从而起到论坛性作用。

会展经济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和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国内外都有不少的城市因展而兴,因会而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会展活动的数量和规模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西安发展会展业的条件分析

根据世界会展经济的发展经验,开展会展活动,发展会展经济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会展活动不但不能顺利地开展,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不大,而且还会带来消极影响。

区位条件

所谓区位条件,是指特定区域的空间位置、资源状况、地理条件是否满足会展活动的需要,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开展会展活动的基础。西安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商贸、医疗和教育中心,在西部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在世界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发展会展经济的地缘优势;西安历史悠久,中国历史上13个朝代在此建都,留下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历史人文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很快,每年都有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此旅游,从而为会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契机;西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近年来基础设施不断发展趋于完善,为会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经济实力

会展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资金投入,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不可能举办一些大型的会展活动。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大为增强,以高新技术、旅游、军工、航天航空、高等教育为主导的优势产业日益显化,区域经济结构日趋合理,骨干龙头型企业快速增长,为会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经济和企业承载的保障。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与管理水平是影响会展活动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会展活动成败的关键。近几年西安市通过举办一些大型的有影响的会展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但总体上说还比较缺乏组织大型化、国际化、规范化的会展活动的管理经验。

专业性人力资源

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大型化会展活动的策划、组织与管理方面的人才,是成功举办大型国际性会展的关键。西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居全国前首,但会展方面的中介机构和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现代会展经济的要求,制约西安会展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会展活动的开展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现代会展活动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持。没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就不可能举办一些技术性高、专业性强的会展活动,特别是一些与科技交流相关的会展活动,更要有足够的科技储备。西安在国内大、中城市中,科技发展水平较为先进,对会展经济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关于西安发展会展经济的建议

明确定位,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要根据西安的实际情况,确定会展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近期目标是使西安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会展中心,中期目标是发展成为与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会展产业发达城市并驾齐驱的国内会展中心。同时要发展具有西安自身特色的会展经济,在会展内容上应有侧重,类似于广州的广交会,上海的国际会议中心,北京的亚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大连的服装博览会等,西安应以文化、旅游、高科技为重点,形成特色,建立自己的品牌,以专见长,以专取胜。

以市场化运行方式经营会展业

在会展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以专业性的中介组织、企业为主导,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切忌以政代企,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适良好的氛围和适宜的环境,建立和完善审批制度及市场准入,制定运行规则和行业自律,加强展会硬件建设,加强宏观性调控和管理,制定发展战略并监督运行,使会展经济的发展充分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和内在规律。

培育本土中介机构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坚持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惯例,开阔视野,夯实基础,使西安的会展业能够稳定的发展。

参考资料:

发展经济的建议篇(3)

进入21世纪,我国对新型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真实,尤其是在我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社会的环境也给予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这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的优化和调整等形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从而对其现有的资源的利用率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运用,避免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形式。但是,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其发展形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其发展形式进行全面的创新,建立多元化的发展形式,从而提升了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发展形式,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我国房地产行业对低碳经济没有足够的认识

近几年,我国只有在项目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有效的结合,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将低碳经济涉及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经济领域中,对金融市场的作流程、交易制度等各个方面都进行的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另外,我国一直在推行低碳是金融市场经济领域,但是在我国房地产经济一直是以信贷为主的交易市场,将贷款规模缩小,经济的比例相对较小,我国的一些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依然保持空白的状态,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没有足够的认识度。另外,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没有足够的认识,严重缺乏专业性人才,没有设立专业的部门,这样的情况严重的阻碍了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

(二)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价抬高

目前,在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若是要想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形式,这样就需要对相关的能源和新型技术形式,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并且,对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材料和新型能源,进行全面的宣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我国房地产是市场的房产均价,这样对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的后期发展形式,是非常不利的。

二、提升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一)加强我国金融行业的认识度

提高房地产经济的认识度是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国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对房地产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形式。并且要不断的开发我国房地产经济产品,避免产品单一化,构建适合大众的房地产经济产品,加强房地产经济的交易规模,完善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结构,这样可以使房地产企业在过程中,不断提高企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例如:在一些房地产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房地产经济产品的质量,像是经济适用房、商品房等各个形式,这样可以使房地产企业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提升了房地产经济行业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以及重要性,并且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形式,提高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度,更进一步了促进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利用我国政府的力量,对发展的结构进行调整

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有效的缓解了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的形式。因此,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利用我国政府的形式,对其内部结构的发展形式,进行全面的调整,并且给予高度的重视。另外,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也加大力度低碳经济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应用形式,对其内部形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整,这样不仅仅促进了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形式,也避免了发生不必要的资源发生浪费的现象。

另外,在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政府部门要对相关企业发展的形式,进行严格的把关,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房地产经济产品的发展形式,也相应的完善了我国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内部的调整形式,这对提升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发展形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要全面加强房地产经济交易的形式,通过利用相应的辅助形式,这样有效的为低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完善了我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交易结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对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并且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影响下的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更进一步的加快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赵洁.论低碳经济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影响[J].工程经

济,2015,01:92-96.

[2]柯丹虹.探析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产生的影响[J].现代

经济信息,2015,04:5+18.

[3]徐林.浅谈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6:276.

[4]刘路琼.浅谈低碳经济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影响[J].经营

管理者,2015,27:210.

[5]石颖.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造成的影响探讨[J].现代商

发展经济的建议篇(4)

[作者简介]申滢,惠州学院讲师,广东惠州516007

[中图分类号]F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2-0019-05

2007年,主席在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在随后的中国科协年会及政协会议上,低碳经济被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多次提出。2008年初,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未来3~5年内,(国际)气候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迅速成为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中国城市的最新最热目标,已有多个城市如杭州、珠海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申报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和具体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笔者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惠州的一大突破口,是惠州获得跨越式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2003年2月24日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自皮书中提出来的。英国政府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并开始致力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行动,白皮书首次提出英国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目标,开创了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新纪元。2005年在英国召开的由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环境和能源部长参加的“向低碳经济迈进”的高层会议之后,低碳经济的概念迅速为世界许多国家采纳接受,最终成为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后,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论,但至今却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分析,本文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体包含:低碳的生产方式,通过低能耗、集约式的能源和资源利用,降低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缓经济增长给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低碳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低碳和无碳能源的供应,控制化石能源使用量,使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社会节能减排,抑制高能耗产品消费,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高碳偏好,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二、惠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一)能源消费总量平稳增加

2008年,全市各县(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质量明显提高(图1)。初步核算,各地的C-DP增长分别为:惠城区12%、惠阳区11.5%、大亚湾区10.2%、惠东县12.5%、博罗县13.5%、龙门县13.5%。同时,全市能源消费也相应增加,2009年前三个季度,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945.97万吨标准煤(等价值),比2008年同期上升12.39%。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达699.57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同比增长14.57%,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74%,贡献率高达85.3%,第二产业中,又主要集中于工业企业,达684.3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同比增长14.81%,是拉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县(区)GDP能耗均显下降

2009年前三季度,各县(区)的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而各县(区)在经济增长提速的同时加大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监察及关闭落后产业的力度,在节能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市淘汰了24台火电机组、110万吨小钢铁企业和332万吨小水泥等落后产能,减少能源消耗超过70万吨标准煤;在减排方面,COD(化学需氧量)累计减排1.31万吨,顺利完成省下达的减排任务。单位CDP能耗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分别为:惠城区3.15%、惠阳区5.08%、大亚湾区1.82%、博罗县3.89%、惠东县3.34%、龙门县4.6%。

(三)石化工业发展改变能源消费格局

由于受新项目中海油项目投产的影响,惠州市首次出现原油消费量,且一出现即高居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费量首位,2009年前三季度的原油消费量为407.64万吨,折合标准煤为582.4万吨;其他石油制品的消费量与其不相伯仲,为217.7万吨,折标准煤为276.5万吨标煤。两种能源品种的消费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1.4%。同样,受新上项目的影响,液化天然气也是首次出现在消费量三甲的位置,消费量为72.62万吨,折合标准煤为127.6万吨(图2)。

(四)综合能源消费行业分布明显

在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综合能耗超过10万吨标准煤的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82,83万吨标准煤,当量值),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业(75.82万吨标准煤,当量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8.87万吨标准煤,当量值)、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55.72万吨标准煤,当量值),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7075万吨标准煤、当量值)。五大行业的累积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91.2%,同比上升15.34%。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项目投产之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了59倍,环比增长1.4倍。

(五)工业用电量平稳增加

全市工业企业用电量为84.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9%,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继二季度扭转跌势后,电力消费保持平稳增长,其中重工业更是取得两位数的增幅,达13.9%,而轻工业仍处于下降区间,降幅逐月收窄。

三、惠州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现阶段惠州市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之中,低碳发展不能以牺牲工业发展为代价,低碳发展模式必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低碳化并行发展的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还不能抛弃“高碳”产业,而是要在降低碳排放量中,即低碳化过程中推进工业化,优化产业结构。依据当前我国政府提倡的走低碳之路,结合惠州市实际情况,提出惠州市发展低

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工业领域

由于在产业结构中,能源消耗大的是电力、石化、化工、电子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单位产值耗能量较小。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2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759.4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440.3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1:58.9:34.0调整为7.0:58.9:34.1。同时,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3569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70.23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8402.64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15323.59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长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来看,惠州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因此,未来惠州市应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利用水运、轻轨、高速公路等资源,努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流通业、现代旅游业以及医疗、社区服务等消费产业,在提高GDP的同时降低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还需要调整惠州市工业领域产业结构,推进工业行业升级换代。对于单位GDP碳排放量大、减排速度较慢的工业行业,如石油加工、炼焦、电力等的生产,应该限制其发展;鼓励发展那些碳排放量小、单位GDP增加量下碳减排量较大的行业,比如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大力发展低碳模式企业。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惠州市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均为高碳能源,对大气变暖影响极大,而且这种有限资源只能越用越少,难以维持经济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模式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替代燃煤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来实现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水能经济、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和生物质能经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会大大减缓碳排放的增长速度。鉴于石油及其他石油制品在惠州市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要大力推进石油净化技术创新,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惠州市日照充足的自然条件,推广太阳能供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利用惠州市新能源的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新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建中曾说:“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0%转变成风能,全球风能总量如果1%用来发电,就能满足全部能源消耗。”惠州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发展风电是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鼓励农村推广生物质能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实现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

(三)树立低碳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惠州市各级政府机关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及相关院校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绿色经济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经常性组织开展低碳宣传,大力宣传建设低碳惠州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机关、小区、学校、酒店、家庭等创建活动。

积极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生活和消费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奢侈消费。推进住房节能装修,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惠州本地生产的产品。

(四)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缔约方首位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该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参与CDM项目履行自身减排职责的同时,还可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截至2009年3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的项目有1935个,而惠州只有4项,因而惠州参与的项目非常之少(表1)。

发展经济的建议篇(5)

中图分类号:F32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7-1

1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1村级班子建设滞后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基层组织只重视经济建设,忽视了团队的建设,没有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仅对现有班子成员建设不重视,更缺乏对后备力量的储备,目前基层班子普遍存在年龄高、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基层班子培养、选拔、任用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很多地区存在拉票选村干部的情况,例如:通过在村中家族庞大、帮派结伙等方式进行拉票从而当选村长,而不是通过能力的考核,致使很多会经营懂管理的优秀人才被埋没。三是基层班子的团队精神不足。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两个原因:班子成员的待遇较低;班子成员的关系不协调,喜欢单打独斗,就很难形成合力,也就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要发展村级经济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也较难弥补。一是自然条件差。大部分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不少山区村,虽然发展林果、高山蔬菜等农产品的立地条件较好,但受交通等因素制约,增产不增收;二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多数村有头脑、有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创业,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集体贷款控制过严,很难贷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又难以集中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难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

1.3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的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没有真正体现

农村目前实行双层经营责任制,村级统一经营项目少,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尤其是国家在征用土地时低价征用,垄断经营,高价销售,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成为空谈。

1.4政策导向偏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村级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一方面要承担各项社会职能,如计划生育、五保户抚养、征兵优抚、水库维护、山林抚育、电力通信、道路、医疗、村庄整治等生活保障功能和公益事业都需要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近几年政府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宣传导向偏差和资金扶持不足,加上村级事权过多,造成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

2建议与对策

2.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村级集体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和意义

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强的村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起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作用。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是增强服务功能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之一。

2.2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出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奖补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专项资金。优惠政策要体现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鼓励村集体将合法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作,依法兴办二、三产业,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要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行政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一村一策;充分发挥各地的山林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采取集体投资、农民入股和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等方式,科学开发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块状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综合利用区位经济和产业人口集聚优势,鼓励兴建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商贸、酒店、商铺等物业经济,通过物业出租等方法,获取稳定收入。结合县域产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仓储场地等服务,开辟集体经济新的增收渠道。要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技组织等合作,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的延伸和扩张。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有条件的村要实施资本经营,努力从单一资本增值转向多种资本增值,提高集体资金利用率。

2.3强化管理,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

一是扎实抓好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有计划地把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人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二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全面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审计制度。完善村会计委托制,推行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加快村账乡(镇)会计委托机构建设;三是加强村级民主管理。规范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四是推进新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重点推进土地征用较多且农民已基本农转非村及集体资产较多、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的社区股份制改革。

发展经济的建议篇(6)

珠海市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珠海作为珠江西口岸的核心城市,是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与横琴新区的开发,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珠海市的整体发展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一、珠海市经济发展的现状

经济是资源配置的全过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从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特征两方面分析珠海市经济子系统的现状。

(一)经济发展状况

珠海市自1979年建市以来地区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GDP由1979年的2.1亿元,增加到 2011 年的1404.9亿元,增长了约668倍;人均GDP由1979年的579 元/人增加到2011年的89794元/人,增长了约154倍。可见,昔日的小渔村在改革开放潮流的推动下,以其经济特区的独特优势、优美的宜居环境赢得了GDP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产业结构特征

《珠海市统计年鉴》显示,珠海市第一产业占三产总值的比重近33年来急剧下降,从1979年的38.6%下降至2011年的2.6,下降了36%;第二产业产值占三产总值的百分比增长变化最大,由1979年的30.6%增长至2011年的54.4%,增长了23.8%,且逐年持续增大;第三产业增长幅度稍小,由1979年的30.8%增长至2011年的43%,增长了12.2%。

珠海市在1979年建市时仅仅是一个小渔村,三类产业发展水平持衡,但是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随着改革开放,1980年被划分为经济特区,在国家特区政策优势下,又借助港澳和横琴新区的助力,港口运输、航空航展、大学园区、旅游服务等第二、第三产业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33年来珠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产业结构日渐优化。

二、基于熵权法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熵权法是基于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确定指标权重。熵是指解释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所需要的信息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不确定性越大,熵也就越大。若一个事件为必然事件,则其熵值为0。因此,可以根据评价指标的差异程度,以信息熵为工具,给各评价指标赋予恰当的权重,从而进行多指标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熵权法在进行综合评价时不会丢失任何评价指标所能反映的信息。同时,熵权法下,权重越大的指标,说明其基础数据的差异越大,这就便于人们顺利找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文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初步选取的珠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包括反映资源拥有水平、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三个方面的10个指标。通过对《珠海市统计年鉴》和《珠海市水资源公报》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进一步采用熵权法对这10个指标进行赋权,赋权后的珠海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及建议

(一)珠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

根据上述所选指标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及其权重对各指标进行加权,可得珠海市2007-2011年经济发展的标准化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珠海市2007-2009年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均为负数,表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出现这种结果很可能是因为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以致地区生产总值、出口额和旅游外汇收入都有所下降。但到2010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力的逐渐褪去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从2008年的最低-0.1351上升到2010年的最高0.1681,上升了124.43 %,表明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珠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据有关资料显示,珠海市的经济在广东省的排名比较靠后,大力发展经济应该是珠海市需要持续努力的大事。

一方面,鉴于珠海市是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随着国内一线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未来会有更多的人选择二、三线城市居住。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珠海是人们最向往居住的城市之一,提升服务水平,加大服务经济的贡献率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因此可以考虑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具体可以依托现有的文化产业(如大学园区)和旅游产业(如国际赛车场、国际航展及其他旅游景点等),加强服务产业的经济贡献。

另一方面,提升现有工业的技术水平,突出工业特色,以加强工业竞争力。具体可以通过产品研发,增加产品附加值和核心技术,以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围绕珠海市的支柱产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有规划地承接,以更好地提升支柱产业的综合经济实力。此外,要加强工业园区内的生态化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可能实现工业废物的零排放。

参考文献:

发展经济的建议篇(7)

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识和政策措施,但缺少相应平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间的张力得以释放是苏南模式和浙江模式的一大精髓。淮安等欠发达地区也很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了各种关于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措施,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缺少平台。更具体地说,园区是中大型企业创业平台,专业市场才是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创业平台。只有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市场体系解决了中小民营企业创业的平台问题,欠发达地区的县域民营经济才能大发展。

地市和区县的职能、体制机制亟需厘清和明确从实际情况看,淮安等欠发达地区地市与区县之间人事、财政等体制机制矛盾已成为县域开发区建设瓶颈,项目审批、土地、规划等管辖权限的制约,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可用财力紧张,融资渠道和手段缺乏使得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加之土地指标较少,项目等地、等配套现象突出。地市级政府继续简政放权,保障区县园区用地需求是县域园区建设的保障。

应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一)承接发达地区县域发展模式转移,确定民营化发展思路和方向,实现以商带工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推进工业化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苏南发展模式的精髓。淮安等欠发达地区不仅要承接其产业转移,还要承接其发展模式的转移,要实施专业市场建设工程,建立起从原料到产品生产、销售的较为配套的、全方位开放的市场体系,走“建一方市场、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之路,实现以商带工,带动园区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二)着力培养区县特色产业集群,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实现以工促工学习浙江经验,发展块状经济。每个县重点围绕一个或几个优势产业形成从研发、生产到物流、营销一个配套的产业体系,形成“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布局,避免各区县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共同获取规模经济效应。同时,鼓励支持与发达地区“结对子”,共建园区,借力发展。引导区县招商引资不仅要注重引资规模,更要注重引资背后的品牌、管理理念、技术平台、市场空间、环境保护、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培养和形成等。

(三)培育人才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提供保障浙江发展迅速就得益于庞大的营销人员及其营销网络,苏南地区则得益于庞大的技工人才队伍。要摆脱依附性发展,只有着力培养四支队伍,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一支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一支掌握营销技巧和营销网络的营销人员队伍、一支具有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的政府管理人员队伍、一支庞大的掌握各种技能并具有技术革新能力的高级技工队伍。围绕专业市场建设实施民营经济发展三大工程,形成相对庞大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队伍。

发展经济的建议篇(8)

1 庭院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领导机制不健全

庭院经济领导机构不健全,缺乏政策指导和实施方案。部分县(市)对庭院经济促农增收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个别县(市)建立了庭院经济领导小组,制定了发展庭院经济设施方案,但大部分县还没有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鼓励农户参与庭院经济的开发工作。

1.2 缺乏科学布局

庭院经济中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缺乏科学布局。一是农民群众自发的庭院经济活动随意性大,中长期发展策略不明确,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科学布局,整体管理处于落后水平。二是地区间、农户间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1.3 发展水平偏低

庭院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品开发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档次较低,缺乏增收潜力。总的来看,大部分农村发展庭院经济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大多农户庭院经济还在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简单经营、初级加工状态,规模小、效益低,庭院经济的组合发展优势还未发挥。其次,品种单一、数量小、规模小,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种植养殖还是传统型、大路货为主,稀有品种、反季节种植很少,品种单调,特点不突出,效益低下。除养鸡、鸭、牛、羊外,庭院养殖其它品种数量少、规模小,不能抵御市场风险。

1.4 服务体系和市场信息不足

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信息,市场经济意识差、销售渠道不畅。庭院经济是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经济力量薄弱,市场信息、生产技术、供销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整,服务不到位。

2 发展庭院经济的建议

2.1 明确责任,各单位分工合作,加强领导职能

一是明确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发展庭院经济的牵头部门和引领、扶持、服务的地位。二是各县市党委、政府尽快出台进一步培育发展庭院经济的意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把培育发展庭院经济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内容,抓好落实。县、乡、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庭院经济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有专人负责,形成高位强势推动之势。实现特克斯县庭院经济2012年增收40元、2013年增收60元目标。

2.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强培训,搞好服务

发展经济的建议篇(9)

1 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对循环经济已有初步认识,并已开展了一些循环经济的实践。近年来,迁安市在推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开展了一些实践活动,固体废弃物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得到了逐步推广,资源利用效率也有所提高。已初步形成了采选、机制石灰、焦化、钢铁、机械制造、建材等产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

(2)经济增长的粗放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仍很严重。迁安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仅仅是刚刚起步,从总体看,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仍比较粗放。环境污染治理设施不足,运转率还很低,先进技术推广难度大,资源利用水平还比较低。

2 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公众基础尚未形成。由于循环经济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造成了社会总体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意识不够强,公众消费环保理念没有真正形成,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意识还没有树立。甚至于许多企业对循环经济还缺乏认识,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还很小。

(2)循环经济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目前,迁安市环境资源管理调控主要依靠强制的行政和法律手段,而缺少具有激励效果的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包括宣传引导、制定规划等手段;法律手段主要是宣传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依据的经济手段,仍然只是传统的征收排污费,对所有的企业都适用,对循环经济企业起不到激励作用,更没有形成鼓励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的经济激励机制。

(3)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仍嫌不足。相当多的企业由于规模小,对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投入不足,先进技术未得到普遍的推广。除一些大型企业外,多数中小企业缺少循环经济方面的人才;政府提供的技术指导又不能满足所有行业生产的要求。

(4)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产业链条还比较短。钢铁业主要以生铁、钢坯等初级产品为主,精钢、特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比较缺乏;按产业政策要求,少数应淘汰的设备仍在使用,这些小设备能耗高、污染重;企业、产业间的关联度不够高,相互配套的关系还比较松散,互为补充、互相利用的能力不强。

3 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议

3.1 科学制定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聘请委托高水平的科研院所,编制符合迁安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建设总体规划和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等。规划要全面体现“实现一个目标”,就是建设生态经济市;“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就是转变生产环节模式和消费环节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就是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和生态保障系统;“推进六大循环体系建设”,就是建设钢铁冶金产业循环体系、水泥建材产业循环体系、化工产业循环体系、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循环体系、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产业体系等循环体系建设。

3.2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培育生态企业。清洁生产是企业内部防治工业污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保障。生态企业是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单元。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骨干企业作为试点,对示范企业,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清洁生产为载体,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废物徘放,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污染防治逐步由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

积极培育产业链接,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工业园区是在区域层面上实施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要加快工业园区的整合,重点是加快西部工业带中钢铁产业的循环经济建设与整合。在西部南北长约25公里的带状地区有10家钢铁企业、7家焦化化工类企业、11家水泥建材企业。在这里可以选择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加强建设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接,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建立起园区循环经济体系。

努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建设生态城市,构筑循环型社会。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以绿色消费为最高目标,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主要标志的循环社会体系。迁安已是国家卫生城市,要以此为契机,建成具有完善服务功能的生态环境、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产业体系、持续稳定安全的投资环境、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以“河、湖、山、林、城”为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3.3 努力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

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组织保障。抽调专门人员成立循环经济规划指导机构,明确职责,强化对各部门的协调和指导。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统计核算制度,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把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签订目标责任书,并进行定期考核。

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制度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严格执行税收减免,并对全市发展循环经济起到促进作用的企业给予奖励,优先使用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优先审批企业项目。

发展经济的建议篇(10)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沈阳总部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沈河区作为东北地区首家“中国总部经济发展研究实践基地”,其就业与消费带动效应比较显著,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引擎;沈北新区的“东北总部基地”金融生态环境逐步优化,已吸引400多家大型国企、中小企业入驻,已成为辽宁新兴产业集聚区;而铁西区的“金谷”集聚区功能相对完善,发展最为迅速。大连发展总部经济的区位优势、交通网络优势及经济基础优势非常明显。总部经济实力领先与东北其他城市。

(二)竞争力分析。本文选取35个城市5年(2009―2013)的样本数据,利用基础条件、研发能力等5个指标,对沈阳、大连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以求更全面客观评价辽宁总部经济的发展能力、潜力和水平。在35个主要城市中,沈阳和大连总部经济综合发展能力的排名分列第17位和第18位(44.29分和46.24分),排名处于中游水平。

表1 沈阳总部经济综合发展能力得分与排名(2009-2013)

(三)优势分析。(1)经济规模与产业基础优势。辽宁是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物流中心和制造业基地,在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源、产业规模、经济总量等指标上相对于吉林及黑龙江地区有显著地比较优势,为各大企业总部提供了良好的市场规模和经济支撑。(2)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辽宁作为东北地区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交通基础设施环境日益完善,降低了企业运营的经济成本。(3)区位优势。辽宁是东北地区面向亚太的最快捷物流通道,为承接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的技术和产业转移提供便利。(4)政策环境优势。良好的政策和城市软环境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党中央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辽宁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优势和契机。(5)商务成本优势。辽宁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相对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商务成本较低,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推动总部聚集区发展。

二、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积极引导,推动总部经济健康发展。(1)科学规划,分步推进,有序发展。充分认识总部集聚规律和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规律,结合各集聚区的发展基础和资源特色,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总部进行合理定位。努力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管理。(2)构建中心―发展结构,打造总部经济增长极。可借鉴上海、北京等地区先进经验,使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与沈阳、大连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引导总部经济从局部分散发展转向“核心带动、多极提升”、中心―式发展结构。(3)加强总部经济发展载体的规划和建设。要加强总部园区建设和开发,在用地规划,商务配套区、生活配套区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重点加快总部聚集区与、之间的道路交通,注重园区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行生态化建设,保证聚集园区的高效运行,增强其对总部企业的集聚力、承载力。

(二)强化政府服务、优化招商策略,提升服务效率。(1)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组织制定总部经济发展发展规划、加强总部企业的认定、统计、监测等;强化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和督促检查,加大对总部经济发展的投入,以经营贡献奖励、税收减让、用地、人才方面等优惠政策,构建全面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2)创新服务机制,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程序,将总部企业重大产业项目列入市政府绿色通道服务范围,以总部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建设发展总部经济领导小组以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3)优化招商策略,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比较优势。

(三)建立总部经济示范区,打造辽宁特色的总部经济。沈阳大连虽是我省总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但仍没有形成特色鲜明,集聚程度高的典型示范区。集聚区的发展没有典型优秀的范例可效仿和成功。大连中山区和高新区、沈阳铁西区和沈北新区,总部经济发展虽有一定规模但无显著特色。沈阳、大连两市在区位、产业集群、资源禀赋等方面差异较大,可结合自身优势,发挥地区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力求差异化发展,打造能够凸显自身优势和特色的总部经济示范区,推动总部经济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

上一篇: 女职工素质教育 下一篇: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