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路径规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3-05-25 17:43:53

发展路径规划

发展路径规划篇(1)

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实践

1国外低碳生态社区实践基本概况

低碳生态社区的实践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区的人口规模都相对较小,300人以下居多,外国相关学者曾根据生态社区所处的位置、规模大小等特征将其分为乡村生态社区、城市绿化带地区项目、城市更新项目和生态城镇等四种类型[3]。而国外生态社区的建设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开发棕地,减少城市的扩张,保护生态环境。2)提倡绿色出行,通过采取限制停车位设置、进行道路路面特殊铺装等措施,积极倡导非机动车的应用。3)有效利用能源,实现能源的可循环利用与建筑的节能设计。4)强调社区的公共参与性。

2国内低碳生态社区实践概况

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对低碳社区的研究处于摸索阶段。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更是以低碳为口号,同时以万科、万通、郎诗、当代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策略联盟也发起了低碳绿色运动。固然我国的生态社区建设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由于我国实际的国情与现状,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和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从社区规模而言,我国的社区人口在5000人~10000人,这无疑从技术层面上增加了建设低碳生态社区的难度;从组织管理而言,我国居民的公众参与意识薄弱,生态保护重视度不够;从评价指标体系而言,未建立合理的低碳生态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无法进行界定,这些都是我国低碳生态社区建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

低碳社区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与运营体系中,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与使用管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实现它们的分步发展与整体协调是实现低碳生态社区的重要途径。

1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

1)土地布局规划: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与紧凑的空间布局形态。城市的活力在于不同城市功能的混合和人类活动的流动,土地使用兼容性制度为土地使用的混合和多元化提供可能[5]。现代主义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使居住区与商业区彼此分离,从而造成多样性城市生活的消失,人文气息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因此,在低碳生态社区规划中,应首先抛弃功能主义的束缚,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在社区中合理布置商店、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和户外活动场所,增强社区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不仅可以创造更好的邻里关系,也可以达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2)交通系统规划:步行交通系统与绿色出行方式。社区对内交通应建立完善的步行交通系统,保障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在步行可达的范围之内,以减少居民的出行需求,达到减少机动车交通为目标。同时在社区对外交通规划中,为营造低碳生态社区,社区内应提供良好的交通联系,包括公交车线路和轨道交通线路,倡导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提倡人们采用更为绿色的出行方式。3)社区生态环境系统规划:低碳生态社区的规划应注重内在各系统的协调发展和各种生态流的畅通[5],使社区生态系统向有序理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利用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中和”功能,以尊重自然为前提,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网络,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增加社区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交换,保持社区内生态系统的平衡。

2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可持续性

1)建筑的高效节能设计:绿色建筑应注重使用保温材料和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同时高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建筑自身达到自给自足的可持续状态。具体做法如:可在建筑的内外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从而对建筑物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采用外墙隔阴和屋顶隔热的措施,控制建筑物对热量的吸收;采用自然通风降温手段减少耗能与空调费用。2)健康环保建筑材料:在城市低碳生态社区的建设中,采用的健康建筑材料不仅仅是人们对安全居住环境的需求,同时可以减少这类材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可以延长住宅的寿命,有利于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达到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使用管理与运营体系的可持续性

发展路径规划篇(2)

2、大山村——本底良好、政府拉动、旅游慢村

早期大山村由于处地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2005年高淳确定“生态立县”的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国家生态示范区”,在此机遇下大山村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转型之路。在政府主持和出资下,大山村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建筑风貌进行改造,打造田园风光特色,扶持农家乐专业户,一跃成为本省内的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年,随着桠溪镇被评为“国际慢城”,大山村作为“国际慢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具备非常突出的发展条件和优势。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打造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业。为保障旅游配套服务业的高水平化,桠溪镇政府出台了统一的农家乐资格认证标准,并出资对环境整治进行改善和提升。目前村内已建成16家特色农家乐,可同时接纳上千名游客,每户年均收入达30-40万元。该村还通过招商及合资的方式开发休闲精品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扩大“国际慢城大山生态之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山村在本底条件和区域环境基础上,通过政府扶持,以“整体打造、标准管控和庭院经济”的重点,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主导的整体打造有效地保证了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强调政府对旅游硬件设施的标准性把控有效避免了接待设施的参差不齐,推广庭院经济充分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院落以及零星的土地、水塘,形成果蔬种植、家禽养殖、居住、餐饮接待等复合功能,打造出家家门前有绿树、户户门前有花香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发展路径规划篇(3)

1、城市规划是调控房地产开发的宏观依据。城市规划是一种整体的、长期的行为,而房地产开发是一种个体的、短期的活动。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起着规范和管制作用。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开发商由于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全局和社会利益。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体现为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任意提高容积率或建筑密度或占用公共绿地。2010年8月,湖南省长沙市就发生了因开发商擅改容积率致使500户居民告规划局不作为的事件。长沙市广汇房地产公司在原告们居住的小区附近新建了一个名叫兰亭峰景的楼盘,楼盘有4栋高楼,其中3栋为连体楼盘。这些高楼几乎都存在楼层加高、与原告们居住小区距离太近等问题。自从这些30多层的“摩天高楼”建起来之后,原告们大白天都要开灯才能够生活。特别是冬季,寒冷的北风本来就让人难受,回流过来的北风更是雪上加霜。原本日照、采光、通风都很好的情况不复存在,严重影响到原告居民的正常生活。成为因擅自改变建筑容积率、被国土资源部披露并挂牌督办的湖南协力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铂宫”案后的又一社会反响强烈的事件。因此,有必要通过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和管制。

城市规划影响房地产开发效益。影响房地产开发效益的因素很多,城市规划就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城市规划通过影响地价从而影响房地产开发效益。城市的性质、职能、规模,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用地功能布局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控制标准从总体层面上决定了城市地价的高低,这些因素主要都是由城市规划决定的。

城市规划指导和促进房地产开发。由于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蓝图。因此,城市规划都是建立在详细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的,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2、房地产开发是实现城市规划合理化的有效手段。房地产开发是实现城市规划的有效手段。房地产开发,尤其是房地产综合开发,由于能够较好解决规划和实施的矛盾,从根本上克服分散建设的不足,成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可借助房地产开发这一经济手段来调节和促进城市的用地结构、布局形态和功能分区等趋于合理。

房地产开发可以促进城市用地结构的合理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城市用地结构极不合理和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房地产开发热的兴起和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促进了城市规划的发展。地价促进了城市用地结构的合理化,通过集中合并,综合开发等途径,提高了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和利用效率。

二、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的相关性分析

1、从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内涵、性质不同来看。在编制城市规划和进行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各自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同。从发展战略方面看,城市规划侧重于从宏观角度分析城市的发展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而房地产开发则多从微观角度考虑企业的发展;从时间上看,城市规划侧重考虑长远的和远景的效果,兼顾近期发展,而房地产开发更注重近期的效果;从空间上看,城市规划注重整体的空间结构组织和各类用地功能的配置,而房地产开发则多从局部考虑项目的区位选择;从效益看,城市规划注重研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相互统一,侧重研究降低社会边际成本,提高整体综合效益,而房地产开发更关心开发项目、开发宗地或企业经济效益;从信息反馈角度看,城市规划侧重听取市民的反馈意见,满足大多数市民的需要,而房地产开发侧重搜集市场信息,适应市场的需要。所以,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是宏观和微观、整体与局部、长期与短期关系,后者服从前者、前者应兼顾后者的相辅相成关系。又因其侧重点不同而产生矛盾。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2、从城市规划的不同分类对房地产开发的指导来看。房地产开发中的商品房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房地产开发和商品房建设,也要接受城市规划的指导,纳入到城市统一规划之中。但是,城市规划是有层次的,各层次的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指导作用是不同力度的。

一般来说,城市总体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指明房地产开发用地的方向和地段;确定房地产业的开发规模、时序和步骤;安排房地产项目用地周围的环境和配套设施。分区规划的指导作用更加具体,尤其是在如下两方面要更加明确:确定居住区、片区、组团的划分,大致框定各居住区、片区、组团的用地范围和人口规模;指明各居住区、片区、组团的建筑及用地容量控制指标。详细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指导性、控制性更强,规定各地块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规定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提出各地块建筑体量、色彩等要求。因此,以为有了总体规划就可以对房地产开发进行完全的指导,或者要求总体规划就做到像详细规划那样来指导房地产开发都是不切实际和无法做到的。

三、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的路径

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来临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追求城市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是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经营协调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选择。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寻求促进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经营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

1、城市规划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必须增强规划的超前意识。城市规划超前不仅能使房地产开发部门有一定的时间、思想和物质准备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能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各城市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城市规划法》为依据,超前规划,并注重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对房地产开发全过程的宏观制约作用发挥。以嘉定新城建设为例,政府从嘉定可持续发展角度,超前制定了符合城市长期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多项城市配套功能,努力规划建设生态优美、产业繁荣、配套完善、交通发达的宜居、宜业、创业、创新的现代城市。在超前规划的同时,新城建设还进一步强化了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从而引领和促进各类资源集聚。目前、新城建设“千米一湖、百米一林、河湖相串、荷香满城”的景观生态系统已现雏形;汽车产业集聚和区域总部的引入,打牢了

新城的产业地基,产城融合已稳步推进;酒店集聚区、大剧院和各类名校等配套功能性项目相继开工以及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已初显新城宜居城市的魅力。嘉定新城始终坚持“规划设计先行、基础设施先行、功能性项目先行”的开发理念:在建设管理上坚持“三名”即“名人、名牌、名城”的原则,邀请名师设计,引进名牌企业,建设名牌项目,为打造了生态宜居、产城融合、功能完善、富有内涵的江南名城提供了先决保障。

2、房地产开发要符合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要符合城市规划,就要配合政府宏观调控和规划,不能违规操作。其次,在政府领导下,小区规划、建筑风格定位、产品定位、产品配套等方面,也要结合市场以及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定位、城市人文文化和风土人情。例如,在“绿洲香格丽花园”项目开发时,根据详细规划,我们在尊重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结合原有河道系统和人工创造的景观体系,最大程度地拓展水体在小区内的存在价值和主题内涵,营造出极具浓郁地域特色的嘉定水乡生态居住区。并根据产品定位,大胆采用建筑复合保温系统、天然植物湿地污水直洁技术、太阳能路灯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室内新风系统和中央除尘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充分体现了低碳、节能、环保理念,充分满足了嘉定城市规划要求的具有上海市郊特色、风貌鲜明、配套齐全、设施完善、居住舒适的现代化城区建设目标。

3、符合城市需求,达到可持续发展。将项目开发与城市运营结合起来,自觉围绕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获得可持续发展,而且房地产开发要与城市的规划、发展相一致。这个城市发展需要什么,就做相应的开发。一个项目的定位一定要符合这个城市、片区的发展需求,也要符合片区消费的需求。万科集同在杭州市西北部开发建设“良渚文化村”时,充分利用紧靠著名的文化遗址,又有距杭州市中心最近的丘陵绿地和水网平原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以及得天独厚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与便捷的水陆交通。经过切实的保护与开发,建设了白鹭郡、阳光天际、竹径茶语等居住社区以及良渚文化博物馆、良渚五星级度假村、良渚风情街、良渚生态森林公园等多元丰富的旅游休闲项目,将良渚文化村建成了集文化、人居、旅游为主的三大产业资源优势为一体的,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田园卫星城镇,并成为项目开发与城镇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的典范。

4、重视市场需求,促进城市运作。现代城市规划除了注重其系统功能,形象功能,商业功能,居住功能,交通及其基础设施等常规功能外,还应重视其经营和市场需求功能,在布局合理的前提下,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和经营效益。由于城市规划及建设目标的实现与房地产开发密切相关,对一些重要的城市中心区建设工程项目,应注意规划部门与房地产商的协同与配合。在嘉定新城开发中,通过规划部门与房产企业协同配合,嘉定新城与上海保利、平土集团、龙湖地产、世贸集团、广东中长信、上海中导等6家公司签约投资建设五星级酒店。这6家公司将携手世界著名酒店运营公司,在嘉定新城重要地块兴建五星级酒店或同等档次的专业特色酒店,使新城不仅建设成上海的休闲度假酒店聚集地,更能为辐射长三角经济圈服务。

5、城市规划应具有弹性。现代城市规划应具有一定的弹性。由于市场及环境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为适应这种变化,提高经营效益在总体规划布局不发生重大改变的前提下,局部应具有一定的可调性,这样可促进城市与环境也应注重创新,特别应考虑具有地方的资源优势和支柱产业特点民族风特色结合,增强城市的吸引及辐射功能。另外,在规划指导下的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也必须构建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以独特的环境文化,经营文化,经营技巧的运作手段提升自身的核心优势,增强自身竞争能力。

发展路径规划篇(4)

引言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发展,但是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林业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危害,其可持续发展进程受到阻碍。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保护人们居住生态环境,促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林区经济效益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林业可持续发展内涵概述

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我国政府加大了治理生态环境的力度,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相互协调。林业发展作为生态环境发展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其可持续发展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林业生产包括森林产品、木材等相关林木资源经营活动。林业生产经营不仅包括对林木的采伐,还包括对林木的保护和更新,使林木资源能够持续不断地供应给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开展林业生产时,要根据林业生态环境的特性采取科学合理的开采方式进行,保证林业生态系统不受到严重破坏,使林业生态系统能够稳定、健康的持续发展,使林木资源能够持续更新,而不是被无休止的完全开采,使林业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增加。

2、我国林业管理工作的现状

2.1采育失衡,森林资源锐减

采育失衡是现阶段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林业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普遍存在于我国林业资源生产管理过程中。当今社会经济水平在不断的进步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该种现象导致大量树木被砍伐,树木生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树木更新速度。技术性的保护与培育对林业资源长远健康发展有直接影响,林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培育,进一步加重资源匮乏现象。树木生长需要一定的周期,难以满足大量的木材需求,继续进行砍伐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长时间没有形成对林业资源科学有效的管理,最终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受到影响。

2.2林业产权结构模式单一,林业基础设施薄弱

林业资源产权范围属于公有制,不属于地方或者具体单位,因此,林业资源经营以及管理方案都是由国家直接下发。但该项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没有完善的制度对地方进行补贴以及基础设施缺乏都是其重要表现。林业资源管理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资金不足会对林业资源的长远发展有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国家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母本上促进林业资源管理与经营。

3、做好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3.1加快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繁荣的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对建设生态中国、美丽中国,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以弘扬生态文明为核心,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平台,全面系统地宣传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科学知识,大力弘扬先进的生态文化,摈弃落后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大力宣传森林文化、树文化、花文化,使更多的人认识生态文化,接受生态文化,吸引更多目光关注林业,凝聚更多力量建设林业;二是加强生态文化产品建设,围绕森林文化、古树名木,大力开发、挖掘、收集、整理,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核心价值的文艺、影视、歌曲、舞蹈、书画等生态文化产品;三是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选择生态教育内容丰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革命纪念林、树木园、植物园、动物园等作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加强教育基地基础设施和文化展示建设。划定特定区域,开辟专门的纪念林、纪念树营造基地,组织群众积极营造“友谊林”、“三八林”、“青年林”、“结婚纪念林”、“名人纪念林”等,展现森林的绿色文化、生态文明和人文历史。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林木认养、认领、认建工作。全力抓好各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文化博览园等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在传播生态知识、生态文明教育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面的作用。

3.2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完善

国家应当制定并颁布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进程,比如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国家制定了自然保护区保护政策,并开展了重点保护和建设,需要结合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增强当地群众开发和建设自然保护的积极性。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多种生物展开保护,在保护区内设置不同的监测点、物种养育点,实施监测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物种,救治濒临灭绝的稀有物种,并积极引进促使自然保护林业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外来物种,增加保护区内物种的多样性,全面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林业资源。此外,还可以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旅游、科研、生态保护研究等相关行业发展,使林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

3.3促进区域化经营的发展

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由自然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决定,其实践过程也主要依赖区域复合系统,通过政府、公众与市场的相互协作实现。基于林业部门难以解决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所有经济、森林发展、生存的问题,需在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并综合调控区域政策、法律法规、行政手段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才可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符的经营途径和经营模式,从而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要取得林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就要重视与保障生态效益,同时足够地认识目前林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并积极探索解决对策,并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市场机制,开展多种经营模式,以推进科技研发并创新林业产品,努力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和融入到林业发展整个过程中,最终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路径规划篇(5)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26-01

1 引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阶段在对自身和外部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的过程,是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同时,职业规划教育关系着一个人能否全面分析职业需求、培养自主规划与自我创新的能力,是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认知、确立职业生涯目标,选择职业生涯角色和寻求自身发展的最佳途径[1]。

2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2.1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

能够充分认识到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是高校大学生有效进行职业规划的必要前提。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对职业深生涯规划认识存在明显不足,对其内容欠缺足够的了解,且职业观念较为模糊,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还指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次上,并未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有效的职业规划。

2.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测评体系有待完善

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发展的时期还比较短暂,总体上,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关职业规划教育系统理论、测评体系也不够完善。我国国内的相关学者由于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测评的研究和开发上,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修改和套用,并未结合我国国情与高校实际,制定出实效性强的职业指导和发展理论[2]。

另外,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体系也不健全,实践课时存在明显不足,且实践实习流于形式,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

2.3家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偏离

家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偏离是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局限性。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将所有的希望放在了孩子一个人的身上。同时过于溺爱子女,不断加大对子女的物质上供给,甚至是包揽了子女的一切事物。这不仅忽视了孩子的年龄段的感受和职业体验,还剥夺了了子女职业认知的机会。其二,功利性。部分父母过度的追求物质上的获取,把金钱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并把这种功利性的择业观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而忽略了子女的内心感受与职业认知。

3 服务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路径

3.1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足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是有效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因此,学校应当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引导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具体而言,在学生进入学校的初期,就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然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出发点,并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装状况,教会学生如何把社会需求与自身目标与实际结合起来,来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最后,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校外用人单位的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同时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3.2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评价体系

高等院校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合理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还要紧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开发出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职业教育规划。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校内学生的职业规划档案进行整理和分类,并仔细的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以建立出与我国高校大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职业生涯评价体系。其次,学校应当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的跟踪反馈制度,以不断调整、改善当前的测评系统,不断提升评价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3.3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让专职指导教师成为服务队伍的主导力量,这使得教师不仅具有足够的精力和实践去设计和规划大学生的职业教育工作,还能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的需求以及特点,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职业规划教育方案。其次,加强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通过专业的职业规划培训来提升职业规划的能力,以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另外,将职业服务形式拓展开来,并将其贯彻落实到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即,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采取面授或一对一的个性咨询辅导方式。毕业后进行毕业跟踪服务,了解与掌握学生在单位的表现,以检验学校职业教育的效果,并以此为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优化[3]。

4 结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新型且日趋成熟理论体系和日趋完善的操作体系的领域。同时,它也是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路径。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评价体系并努力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重要指导功效。

参考文献:

发展路径规划篇(6)

一、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除了自身是构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部分外,还兼顾推动旅游业发展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其特有的性质如下:一是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衣食住行游的集合,具有综合性质;二是能满足体育旅游者的需求而提供体育旅游的相关服务,具有服务性质;三要依托于体育旅游资源及国家经济发展及国民消费状况,具有依托性质;四能促进国家之间体育旅游活动的对外交流,具有涉外性质。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较晚,但速度却不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领域扩展速度加快、规模增大,质量有所提高,获得较高的收益,我国的体育旅游产业也顺势成为市场经济的崭新门类,在社会主义市场浪潮中散发其独特的魅力。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促进了体育与旅游的灵活互动及相互融合,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方面作用明显。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投资也在逐年增长,像潜水活动、登山项目、滑雪运动等成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亮点,积极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向前跨步。

二、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潜力无限,但是由于发展晚、底子薄,其滞后性造成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管理缺乏健全机制;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意识比较淡薄,相对落后;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资源天然性强,缺少必要的维护和整修而导致品质不高;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不注重对环境及基础设施的保护,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设施设备的破坏;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缺少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在提供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发展咨询及服务时不能及时有效;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不健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缺乏宣传。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观念更新的引导,十三五规划给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要协同体育发展和旅游产业,实施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漏补正:对于体育旅游产业要加强监管,尤其是旅游相关部门要认真监督管理;提高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思想意识,主动促进文化社区发展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培养专门人才,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及人才储备;积极开发寻找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开设体育旅游产业新景点;促进体育与旅游的融合力度,加大体育旅游产业的规范力度,扩大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宣传途径和方式,积极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在十三五规划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将会以培育体育和旅游紧密结合点为重点,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上进行新出路的寻找。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既要考虑到体育活动和体育衍生产品服务的发展,也要考虑到旅游行业的监督管理及经济发展,在借助市场的调节作用之下,促进体育旅游产业消费额度的提升,拉动体育旅游产业的经济增长,合理有效的推动我国体育和旅游业双发展。

(一)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将体育赛事与旅游相结合。像国际马拉松比赛在中国的赛事,众多马拉松比赛的参与者及爱好者就会赶赴赛区,这就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人群,既能满足人们对体育的爱好和追求,又能刺激消费,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要合理运用现有体育旅游资源及相关设施,举办文化体育旅游项目。如吉林省的净月潭滑雪场,既能提供给广大的滑雪爱好者一片运动场地,又曾举办净月潭瓦萨国际滑雪节,集娱乐、文化和旅游于一体,利用净月潭广阔的雪原冰湖资源,同时结合萨瓦文化及东北民俗特色旅游,从而在体育旅游产业中产生较大影响,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要优化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环境,进行体育旅游产业人才培养,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及专业知识,推动体育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借此推动社会经济大发展。

发展路径规划篇(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249-01

当前,我国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只有少部分能够顺利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当前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加强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改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在就业压力巨大、竞争激烈的今天,促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是相当重要的。从我国高等院校的就业情况看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缺乏实际的就业指导方面,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表现的很茫然,这也表示必须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清晰定位,正确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活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更高,同时为保持市场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势在必行。

(一)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意识、就业观念,选择自己向往的职业,引导大学生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正确定位自身价值,促使其认识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便其采取正确的计划实现目标。同时,有针对性参加实践性的活动弥补自身不足,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激发自身的潜能,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与理想。

(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制度是以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机能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忽视了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发展情况的结合,所以需要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就业方式进行培养。大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希望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机制,但是其方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给予其正确的指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实际的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培养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职业规划生涯起步较晚,当前仍是处于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教育部门逐渐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当前,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

由于我国缺乏针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系统研究,导致其仍旧停留在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和人职匹配理论上的教育,缺乏针对实际市场发展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分析。在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上,还仅仅针对毕业生和就业的指导,对大学生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系统性的指导。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意识的淡薄

众多的应届毕业生求职时都是将待遇与机遇作为求职的第一要素,导致个人的职业规划与市场需求以及就业形势相违背,职业价值观模糊,导致大学生的求职就业的压力和负担加重。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通过自身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身职业方向的调控,学校教师只是起到正确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三)缺乏专业的人员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指导

我国教育事业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导致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忽视,更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且各大高等院校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大多数都是德育教育、学工处教师、就业指导部门人员进行指导,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会议多为各院系书记、辅导员等,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所以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效果差,不能够很好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

三、改进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树立适合自身的职业理念,所以高校应将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并且根据不同阶段进行不同侧重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认清楚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增强器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为日后的求职打下基础。

(二)加强专业指导教师的培养

职业规划指导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所以要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或者进修。同时聘请校外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对学生进行咨询指导,逐步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教育人员。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通过以上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情况,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蓝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发展路径规划篇(8)

一. 新西兰保护区概况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早成立保护区的国家之一,以具有完善的保护区管理系统而著称[1]。1983年新西兰保护区数量达1660个,面积约450万hm2,占其陆地面积的17%;到1989年,数量达到2000个,面积增为陆地面积的20%[2]。到目前为止,新西兰的保护区面积发展到700万hm2,约占陆地面积的1/3和国土总面积的1/10。

新西兰保护区的发展是从国家公园的建立开始的,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保护区的类型扩展到四种类型――国家公园、海洋保护区、森林保护区和常规保护区(以保护某种动植物为目的而设立的)。

二.重点保护项目介绍

新西兰保护部是新西兰保护区唯一的政府管理部门,不论是保护项目还是游憩规划,保护部都承载着很重要的主导角色。新西兰保护区的保护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国际保护项目、国家保护项目和区域保护项目。

(一)国际层面――拉姆萨公约[3-4]

拉姆萨公约于1975 年12 月生效,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保护单一生态系统的国际条约。公约对湿地保护的规定主要是:设立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合理利用湿地;缔约国的通知义务;建立自然保护区;国际协商与合作等。该公约建立了湿地保护基金和“合理利用”的保护与开发理念。这个理念对新西兰的保护区游憩规划有着深刻的影响。公约定义“合理利用”:以一种可相容的方式达到人类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自然品质的保持双重目标的方式。

(二)国家层面――阿拉瓦依湿地修复项目

阿拉瓦依湿地修复项目是由保护部在全国范围开展的保护行动,为期四年(2007-2011年),包括三个湿地(图2),旨在加强这三个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通过充分利用社区参与和促进科学研究来达到三大发展目标:

(1)生物多样性目标:维持湿地生境的范围;维持或提高水文状况和水质;保护完整的湿地生境,恢复退化的区域;保持和提升物种多样性,包括濒危物种。

(2)社区目标:保留并解说历史与文化遗迹;促进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为公众游览提供设施和机会,并提高他们的湿地价值意识;最大化社区在项目中的意识、欣赏和参与。

(3)学术目标:为湿地的管理进行科学研究;支持保护区管理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的发展。

(三)区域层面――保护管理策略

保护管理策略(Convers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CMS)属于区域性的保护项目,是一个十年的法定计划,CMS的主要目的是为特定区域的自然和历史资源、游憩、旅游和其他保护目的的综合管理建立详细的目标。保护部为新西兰的14个区制定了保护管理策略,以奥塔戈区域(位于新西兰南岛)为例。在这个区域的管理策略计划中,主要包含生态系统管理、历史资源保护、游憩与旅游、资源和土地利用、景观单位战略评估等五个部分。其中游憩与旅游部分,主要规定了游憩与旅游的发展建议、特许经营权、海洋哺乳动物观赏、露营和野餐、自行车使用、机动车使用、空中交通、游憩打猎、圈养的动物、标识、游客安全等内容。

(四)小结

新西兰保护区的保护理念深受拉姆萨公约影响,三个层次的保护项目确保每个保护区在同一的理念下得到合理的利用。了解新西兰保护区的游憩规划对进一步认识新西兰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案例分析――怀图纳湿地游憩发展规划

(一)研究区域概况

怀图纳湿地位于新西兰南岛因佛卡吉尔市的南端,是新西兰面积最大的、环境状况最原始的湿地,总面积1.3万公顷,包括临海苔藓保护区域、蒂瓦伊沙嘴保护区域、平原保护区域、怀图纳湿地科学保护区、怀图纳风景保护区、沃格霍恩-怀图纳保护区域、托伊托斯湿地保护区域、托伊托斯风景保护区和托伊托斯湾。

(二)规划管理的背景――对游憩使用的界定

1)拉姆萨公约――合理利用。1976年怀图纳湿地科学保护区加入了拉姆萨公约湿地名录,是新西兰五个拉姆萨公约湿地之一(图4),拥有重要的国际保护地位[5]。当地管理机构有责任将“合理利用”的理念融入到该地区的规划开发中,保持怀图纳湿地的国际重要性和湿地价值。

2)阿拉瓦依湿地修复项目――社区目标。公众与社区参与作为AK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怀图纳湿地游憩发展规划的重要部分。

3)区域保护管理策略――游憩与旅游发展建议。CMS中提到发展路径的重要性、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措施,为怀图纳湿地的游憩发展规划提供了方向。

(三)公众参与

在规划过程中政府采取了民众意见采集的方式,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得到意见回馈,结果总结为两点:一是考虑其他形式的路径、可用地点;增加地图和引导标示;增加公众意识;二是考虑将蒂瓦伊公路、阿瓦鲁阿湾北端、蒂瓦伊半岛和托伊托斯湾作为重点游憩发展区域,(见图5)。

(四)游憩发展规划

怀图纳湿地的游憩发展规划的成果是制定了三条路径的游憩开发,分别是三条路径沃格霍恩路径、蒂瓦伊半岛路径、阿瓦鲁阿湾路径(图6)。三条路径配备的设施包括交通指示牌、停车场、厕所和相关的解说。

1)沃格霍恩路径

这条路径位于怀图纳泻湖的北端,与泻湖内部的路径相连,穿过怀图纳泻湖保护区域,全长6km。这条规划路径能够提供泻湖和其他泥炭地景观,是南部景观道的延伸路径,属于徒步路径,严格禁止机动车辆的进入,目标人群是一日游游客。

2)蒂瓦伊半岛路径

这条路径开始于蒂瓦伊公路,沿着蒂瓦伊半岛北缘到达阿瓦鲁阿平原结束,全长15km。这条路径为山地自行车路径和长途徒步路径,目标人群是乡村探险者(Backcountry Adventurer)。

3)阿瓦鲁阿湾路径

这条路径开始于阿瓦鲁阿湾公路东部,通过海岸线和泥炭地又回到阿瓦鲁阿湾公路,全长约15km,属于徒步路径。阿瓦鲁阿湾公路东部与蒂瓦伊半岛路径相连的部分允许山地自行车的进入,但是海岸线和泥炭地部分不允许,目标人群是一日游游客。

怀图纳湿地的游憩发展规划基于路径的开发,作为发展还不成熟的一个路径系统,首先确定了路径的选址、长度、性质和目标人群,并配以数量较少的基础设施。

四.新西兰路径系统及游憩规划

新西兰拥有十分完善的自然区域路径系统,这不仅体现在路径层次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政府管理层面的完善性。保护部的路径管理成效是显著的,完善的电子信息系统包括自然资源、路径物理特性、游憩设施和活动的一系列信息。

(一)全国路径系统

新西兰的路径大多数都存在于国家公园内(图7),新西兰自然区域的户外游憩活动的开展都依附于国家公园的建设、游憩活动设施和路径的开发。每条路径所在环境的特色、路径的强度、设施的分布和类型等信息都能够通过网络免费获取,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游客的体验,而且能保证游客在户外进行活动的安全性。

(二)路径类型

新西兰的路径系统有两类――超级路径(Great Walks)和普通路径(Common Tracks)。超级路径是由保护部提出并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的,共包含9条路径。整个系统包含不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配备了成熟的游憩服务与基础设施,特别是对游憩活动、路径概况、区域资源等信息的系统化管理与可利用性。(见表1)

新西兰的路径依据难易程度分为8类,每类都依据路径的物理状况和对到访者的身体要求不同而在强度上有所差别,包括耗费的时间、需要准备的设施或工具等。每种路径类型都有相对应的图标,方便游客在地图中识别。

(三)游憩活动及设施

1.游憩活动类型

在新西兰路径游憩规划中有一套标识系统(Track Code),除了上述路径类型的标志,还包括游憩活动的标志。

游憩活动类型主要包括登山、徒步、骑车、划船、垂钓、观海豚/鲸鱼、滑雪、露营、游泳、泡温泉、捕猎、观鸟、潜水、遛狗、四轮驱车、骑马、划独木舟、滑翔伞、观赏飞行。

2.设施类型

1)营地类型

营地依据设施的数量和交通可达性分为五种类型,见表3。

2)木屋类型

主要分为五类:超级路径木屋、服务/维持性木屋、俱乐部提供的木屋、标准木屋和临时木屋,见表4。

五.总结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西兰的保护区管理模式直接影响了保护区的游憩规划与发展,其开发理念是以资源保护与游客体验为出发点,旨在提供给大众享受自然、了解自然的机会,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

(一)管理机构

整个国家的保护区得到保护部的统一管理,建设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包括人力资源、财政资源和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而且能够便利公众的使用,让信息系统化、便利化、透明化,最终能够保证公众得到高质量的体验。我国保护区管理模式与新西兰有很大的不同,原因除了土地所有制类型不同之外,还有管理多头化现象较为严重。

(二)游憩规划与管理

新西兰的路径覆盖了全国,无论是活动、设施,还是其他服务,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也归功与保护部的管理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新西兰的户外游憩活动种类丰富,为游客提供了多种的游憩体验,其中很多关于环境教育的信息、设施及材料准备的信息、路径信息、设施信息等都能够通过保护部网站获得,这一强大的电子信息库也能够增加游客的体验及对到访地的了解。我国在对生态旅游认证方面正在做出一系列的努力,希望通过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让生态旅游发展良好。不仅是生态旅游,其他户外游憩活动(观光旅游、特色旅游)都可以参照新西兰的做法,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和电子信息库。

(三)公众参与

发展路径规划篇(9)

关键词: 产业集成;路径规划;技术路径规划(TRM)

Key words: industrial integration;roadmapping;Technology Roadmapping(TRM)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09-05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技术路径规划方法使用频率的提高和使用范围的扩大,该方法成为企业或行业为其未来发展识别关键要素(包括技术、组织能力、产业政策等)、从而规划发展路径的有效工具。其应用范围主要体现在如下六类:①产品-技术规划;②业务重组;③流程开发;④战略评价;⑤研究网络的开发;⑥部门预测,并体现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的趋势[1]。值得一提的是,TRM方法在新领域的每一次大胆尝试,都为该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甚至引发了本领域管理思想中的文化变革[2]。尽管TRM方法的应用背景千差万别,但是均依托于包含多个层次的概念性框架,经过科学合理的筛选,将各层次的核心要素和指示要素演变的时间轴纳入最终的路径图,从而引导具体实践。这一思想可被产业集成的路径规划所借鉴,用于制定对地方乃至国家产业集成进程有指导意义的路径图。

我国目前对产业集成路径的研究主要在于集成路径的关键点提炼上,对产业集成的研究则侧重于其内涵和特性,以及对该理论的经济学解释[3-6],缺乏可用于路径规划的概念性框架和规划流程。本文以TRM的结构框架为基础,建立指导产业集成路径规划的概念性框架和规划流程,以期为特定产业的路径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TRM的结构框架

技术路径规划的过程就是技术路径图的构建过程。技术路径图有很多形式,最普通的一种是描绘目标如何与资源、能力联系起来的多层图示,并辅之以时间轴,以指示特殊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例如用于新产品开发的技术路径图中,会使用时间轴指示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阶段付成果。特定应用领域的概念性框架是技术路径图的构建基础,然而概念框架的建立除了依赖所应用领域的特定知识体系外,在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间关系上还依赖技术路径规划本身的结构框架,表现为技术路径图的层次及层次间关系。

技术路径图的顶层用于代表路径规划要取得的成果或要满足的状态,包括外部市场和产业趋势与驱动(社会的、技术的、环境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基础设施的),以及内部商业趋势和驱动、里程碑、目标等,根据评价标准识别目标是技术路径规划的第一步。中层代表对顶层的趋势和驱动做出反应所借助的方式、手段、途径等,例如随着时间将要交付的产品、服务或能力,这常常直接与产品(特征和绩效)的演进相关。商业视角和技术视角通过中层得以沟通。底层通常与对趋势和驱动做出反应所需的资源相关,包括基于知识的资源,例如技术、技能和能力,以及其他资源,例如财政、伙伴关系和设施,用于支持中层的方式、手段、途径等。为了使技术路径图尽可能完整的反映路径规划的各个阶段,可根据实际需要把每一层扩充为多层。技术路径图一般指明了两个方向的路径:水平方向的路径指的是市场、产品、技术随着时间的变化过程;竖直方向的路径反映的是研发计划、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关系路径。技术路径图就是由这两个维度纵横交错而成的[7]。

2产业集成的概念性框架

产业集成是当产业集群发展到高级阶段时,由主导产业、相关性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紧密联系所形成的具有整体竞争优势的创新集合体,其实质是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动态性和网络特征的复杂系统。

产业集成的概念性框架是基于技术路径图的层次结构构建的。技术路径图的顶层用于代表路径规划要取得的成果或要满足的状态,鉴于产业集成是依托所在地域而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要以产业集成为载体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应把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产业集成概念性框架的顶层。技术路径图的中层代表对顶层趋势和驱动做出反应所借助的方式、手段、途径等,援引至产业集成中,即是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成要具备的能力,表现为产业集成的竞争优势。技术路径图的底层代表对趋势和驱动做出反应所需的资源,用于支持中层的方式、手段、途径等,援引至产业集成中即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用以获得中层的竞争优势,表现为产业集成的承载力。产业集成概念性框架与技术路径图结构的对照如表1所示。

2.1 顶层: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成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载体。首先,产业集成使交易成本从本质上降低,进一步促进集成内外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合作与创新,强化区域经济系统的内外经济联系,增强区域经济的开放程度,降低区域产品成本,使市场扩大,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增强;同时令区域经济系统的分工与协作愈加明显和集中,强化其主导产业;再者,产业集成的发展可以增强区域的聚集效应,形成规模经济,强化区域经济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使区域主导产业前向、后向扩散的范围和程度扩大,提高区域经济的区位优势,使区域的投资吸引力增强,从而加快新的优势产业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2 中层: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的增强是产业集成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产业集成是由产业集群演化形成的,且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已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得到验证,因此产业集成的竞争优势也就不言而喻了,只是与一般的产业集群相比,产业集成的竞争优势有其特殊性。产业集成的竞争优势以成本优势、创新优势和结构优势为主,辅之以其他优势。

2.2.1 成本优势

产业集成的成本优势体现在成本节约的广度和深度上。产业集成的成本优势离不开由于地理位置临近而引发的成本节约,包括处于同一产品链上的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节约生产时间与库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相同生产领域内企业通过合作和联盟等形式共同进行原材料采购,使议价能力提高,节约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产业地理集中能够共同分享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节约设施的重置成本;企业的经济活动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良好信任基础的形成能够减少投机行为的发生,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企业的集中可引发人才的集中,劳动力的获取和使用成本也得到降低。产业集成特有的成本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通过集成网络紧密联系,频繁的创新活动能够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在产业和服务的分工程度和专业化程度方面产生更高需求,从而形成正反馈,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另一方面,产业集成的网络特征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在更大的空间展开,有利于企业改善官僚制的组织形式,从而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从更深层次上节约成本。

2.2.2 创新优势

产业集成具备长期的创新优势,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产业集成内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了主体间的资源共享与能力互补。除了群聚使得群内知识和信息不断累加从而为共享提供可能性外,集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完善的集成网络使信息的交流壁垒减少甚至消失,加快信息的交流速度,节约企业的学习费用,推动知识创新的增值与扩散,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第二,产业集成内的分工协作降低了创新过程中各行为主体需承担的风险。集群使得风险由于行为主体数量增多而被分散,但更主要的是集成后其应对风险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使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减少,并缩短技术研发和商业转化之间的时间差,从根本上降低了需承担的风险。第三,产业集成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便于其长期保持创新优势。产业集成能够突破因路径依赖所导致的集群锁定效应,保证区域内不断有新的行为主体加入,使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涌入并得到交流,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类创新活动的发生,为集成企业提供更广阔的竞争和发展空间。

2.2.3 结构优势

产业集成内的产业结构虽然也是由主导产业、相关性产业和支持性产业构成,但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产业集成内的企业能够根据企业自身条件灵活地在主导产业和相关性产业间转化,同时仍享有其支持性产业所提供的便利,从而不会因主导产业衰落而失去竞争优势。一方面,主导产业和相关性产业可以互相转化。当主导产业已经成熟,竞争者之间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时,企业内的人员和设备往往随着内部创业而重新配置,伴之以产业间的技术转移,促进了新的相关性产业产生。然而,各企业为了满足自身成长需要,往往是同一时间进入到了同一相关性产业中,由于新的相关性产业是由不同领域的不同企业转化而来的,因此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能汲取各方面新技术,产生活跃的创新活动,使其发展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主导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相互融合。为了使产业间信息流通顺畅、服务更加完善、应变能力增强,处于主导产业的企业往往和其支持性产业中的供应商互相投资控股,企业与供应商长期合作关系能够使主导产业衰落企业转而进入相关性产业时,仍可获得可靠的产品或服务。上述分析与产业集成的经济学解释相一致[5],进一步证实了产业集成的结构优势能够使其获得竞争优势。

除了上述分析的三个优势以外,产业集成也具备其他优势,如营销优势、融资优势、组织优势等,在进行产业集成路径规划时,要根据产业集成的实际情况以及要取得的预期效果选定。

2.3 底层:承载力

“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应用到产业集成领域,是指产业集成所在区域对其竞争优势的支撑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产业集成的各个竞争优势是由不同的承载力以及承载力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支撑的,主要包括环境承载力、行为主体承载力、社会资本承载力、体制政策承载力。

2.3.1 环境承载力

产业集成所在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是其竞争优势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地理环境在产业集成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硅谷优美的自然环境与适宜的气候吸引了先驱企业进入,其持续衍生与裂变又为集成产生了新的进入企业。基建环境由交通、用水、电力、通信、休闲设施、公共建筑设施共同构成,其中便利的交通与通信条件是影响产业集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使企业之间信息资源及时并充分共享,实现企业间业务协作,为整体竞争优势获取提供物质保障。同属于环境承载力的还有市场环境、市场发育程度及发育空间决定了产业集成内资源的转化能力,直接影响创新成果转化成产品投入市场的周期,开放的市场环境能够保持集成行为主体的异质性,从而促进新知识获取和创新,从而影响其竞争优势的形成。

2.3.2 行为主体承载力

产业集成的行为主体与产业集群一致,包括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企业构成了产业集成日常运作的核心,是影响产业集成竞争优势的关键,位于同一价值链上的企业通过合作竞争等行为获取利润,同时还通过经验与知识共享等方式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产业集成保持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其不仅为集成输入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更是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速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在硅谷地区大学与产业界之间建立了产业联盟,加强了本地公司与整个地区基于知识的动态竞争优势。中介服务机构包括行业协会、各种服务中心、事务所和金融机构等,此类组织在形成产业集成竞争优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缩短行为主体相互之间的搜寻与选择的过程,通过综合比较优势、沟通供求信息和规范企业行为等方式促使其走上协同。

2.3.3 社会资本承载力

社会资本是指行为主体建立在相互信任与合作基础之上的持续社会关系网络,以及行为主体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共享知识、规范、合作和信任等各种形式的资源,它能够给拥有主体带来利益。例如硅谷内的非正式交流促进了各种隐性经验类知识的传播,使其区域内信息和知识得以有效交流和扩散,成为其创新优势的来源之一。社会资本有利于拥有主体间信息、知识的快速流动,使拥有主体获取社会稀缺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能力。产业集成正是这样一种关系网络综合体。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与高等院校、中介机构由于特殊的地缘、亲缘、学缘和行缘等多重关系,在长期的、频繁的交互作用中能够形成基于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使所属区域具有比大企业等级组织更灵活、比市场效率更高的优势,从而将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降到最低[8],从这一角度来讲,社会资本承载力是产业集成竞争优势的显著来源之一。

2.3.4 体制政策承载力

体制政策承载力除了包括国家层面的体制政策外,主要是指产业集成所在地区地方政府对产业集成的特定体制政策支持。在我国,大多数高新区都是由政府规划而产生的,并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外资吸引政策、人才保障机制等来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区内集聚,特别是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的企业进入园区,从而有效推动高新区走向产业集成的进程。新竹科学工业园在规划伊始为了保证园区的高科技品质,建立了严格的高新企业审查机制,确保入园企业均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从而使园区发展迅速,产业特色很快形成。班加罗尔工业园则是借助印度对软件产业实行的零关税、零流通税和零服务税等措施,成为全球最成功的软件外包中心。由此可见,源于政府的体制政策支持是产业集成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

以上对产业集成概念性框架中各层的分析,如图1所示。为了尽可能完整地反映整个框架,特在承载力一层下设微观要素层,作为对承载力层的支撑。

3用TRM进行产业集成路径规划的流程

鉴于路径规划的演变是由管理实践引导,而不是源于管理理论,因此,对于该方法的每一次应用都需要根据特定背景和目的进行定制[9]。产业集成路径规划的流程由三个核心阶段组成,分别是竞争优势选择阶段、承载力评估阶段和规划制定阶段。此外,在路径规划正式开始前,还需建立规划小组、确定规划目标、制定规划进度表,在产业集成路径规划制定完毕并付诸实施后,还需对实施效果进行动态跟踪,将其反馈到先前路径规划的制定流程中,由此开始新一轮的集成路径规划。三个核心阶段具体如下。

图2是按上述方法绘制的典型产业集成路径规划图。规划图中的各层与产业集成概念性框架中的层次一致。ME1,ME2,ME3,BP1,BP2,CA1是对应层次中权重较大的要素,各层中的要素个数可根据路径规划背景和计算结果选定,通常情况下,要素个数自上而下逐渐增多。水平方向的路径指明了各要素随时间推移的预期发展过程,可通过添加字母下脚标的方式区别各时间点的要素状态。竖直方向的关键路径在图中用粗箭线表示,即路径ME2b-BP2a-BP2b-CA1b-REDb。其中ME2是微观要素层中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权重最大的要素,BP2是使ME-BP路径权重最大的承载力,CA1是使BP-CA路径权重最大的竞争优势。同时,纵向路径需要指明路径中各要素的状态,因此有必要添加字母下脚标对要素状态进行区分。在图中,路径ME1a-ME1b-BP1a-BP1b-CA1a-CA1b-REDb和路径ME3a-ME3b-BP2b-CA1b-REDb是除关键路径外的另两条纵向路径,连接着各层中权重较大的因素,对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样有深远影响,故不可忽略。

路径规划图本身,尽管概念和结构相对简单,包含的具体信息也十分有限,但却基于组织内大量的支持性分析,从不同视角整合了组织内的微观要素、信息资源、工具和方法,代表着路径规划过程的最终精炼产出。纵观产业集成路径规划整个流程不难看出,路径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而灵活调整,以维持其生命力,便于其效果的持久发挥。

4结论和展望

将TRM方法应用于产业集成路径规划是一种大胆尝试。该方法的结构框架为产业集成概念性框架构建提供了有益指导,概念性框架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优势和承载力构成了路径规划图的三个层次。路径规划流程很好地整合了各层中的核心要素,通过现有的分析技术和分析工具有效地建立起层级间的联系,从而为特定产业的路径规划提供指导。然而,还需从产业集成路径规划实践中提炼出涉及更多层次、更多方面的新内容,并将其他有效的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合理引入到规划流程中,从而提高此方法的使用效率并拓展其适用范围,这是后续研究有待深入的方面。

参考文献:

[1]Robert Phaal, Clare Farrukh, David Probert. Customizing Roadmapping.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4,47(2):26-37.

[2] Alec McMillan. Roadmapping――Agent of Change.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3,46(2):40-47.

[3]王海龙、武春友:《基于产业集成的科技创业企业成长路径――以路明科技集团为例》[J];《管理学报》2007(5):668-673。

[4]张贵、周立群:《产业集成化:产业组织结构演进新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5(7):36-42。

[5]黄建康:《产业集成:基于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分析》[J];《宏观经济》2004(4):16-18。

[6]张立、王学人:《推进我国产业集成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J];《当代财经》2002(7):56-58。

发展路径规划篇(10)

二是“十三五”规划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为新常态不是一个很短期的、几年就过去了。如果说前37年是一个常态的话,可能后面还会经历很长时间的新常态。“十三五”规划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规划,是关于基本的定位。

“十三五”规划建议分成八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形势,我们面临的环境;第二部分讲的目标和理念;第三部分到第七部分,分别以五大发展理念所引领的发展路径为标题,阐释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任务和重要的举措,包括一些制度性建设的内容。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党的领导是怎么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发展任务的政治保证。

为什么做这样一种布局,这样一种篇章结构?大家如果看一看过去几个五年规划,从来没有这么安排过,这是一种全新的结构、全新的篇章布局。这种结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第一,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既定的目标。是一个没有退路的目标,无法改变的目标,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不能变的。党的十六大提出来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的时候改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是没有退路的。

第二,目标是不能变的,但是环境和形势是变化着的。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包括党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我们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归结到一点,就国内来讲,就是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常态。

第三,不能变的目标碰上了变化了的形势,应该怎么办。最近几年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的情况不断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特别是最近两年更加明显,也就是说传统的发展方式,旧常态下的发展路径已经走不下去了。我们必须要在思想上进一步解放,在理念上进一步破题,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

上一篇: 高血压的预防及保健知识 下一篇: 高中政治教案大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