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0 16:38:26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篇(1)

一、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为提高公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普及了十二年义务教育,大大提高了公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而我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时间尚短,并且教育基础薄弱。再加上农村地区受“上学无用论”思想影响,很多农村学生中途辍学,因此我国的人均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为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必须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因此实施初中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重要。

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夯实了基础。新课程最显著的一点,在于“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而以双向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合作教学。一方面教师通过探究合作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合作探究教学强化师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这对有效语文教学非常重要。此外,在探究合作教学开展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合作学习平台的有效搭建。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二是合作探究的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就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具体而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猜测故事结局、分组讨论、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融入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讨论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主动投入教学,加快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的记忆更深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重视因材施教

由于教师平时的工作量很大,如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处理班务等,因此教师往往没有太多精力与学生交流、沟通,不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对后进生缺乏足够的关心,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召开座谈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争取做到因材施教,如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问有难度的问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问较容易的问题,使他们都有所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效的课堂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过程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过程。高效语文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发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进步和成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指导作用,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能预想课堂效果。教学同样要有深度,才能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得以体现。教学富有激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懈动力。打造高效课堂,既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投身到新课程的实践中,又要求教师激情四溢,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5.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是不可预知的,学生是有待发展的人。教师既要正视学生的不足,又要挖掘学生的潜能,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还要注意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只有明确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才能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其创造性。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课程理念的践行。对此,在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应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践行“生本”理念,并切实做到:(1)注重探究合作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结合实际开展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发展;(3)完善教学评价模式,客观评价学习成效;(4)整合教学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闫文波.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2010(42).

[2]薛玉田.如何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J].魅力中国,2010(13).

[3]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3).

[4]沙安平.山区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02).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篇(2)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紧扣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下面主要谈谈我在初中语文教学策略上的一些建议。

一、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活化课堂关键是教师引导要灵活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 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再次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短剧表演,教师新颖的板书设计、随手勾勒的“简笔画”等,都能促使学生沉浸语文课堂教学中。

(二)活化课堂核心是学生思维要鲜活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三)活化课堂特征是课堂气氛要活跃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辩一辩、赛一赛、唱一唱、问一问、读一读、猜一猜、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或静听欣赏,或即情表演,或自由交流,或游戏娱乐,使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活动尽量不要预先排练;三是要处理好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四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最后还要老师有较好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要学会倾听

(一)教师要明确要求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向学生强调:听和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要善于表达;倾听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因此,说要大胆,听要专心。同时,老师可向同学表白:老师欣赏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就更好了。学生在明确要求之后,一般都能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思考,理解同学的发言,即使同学回答有错,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会“耐心”等待。

(二)要发挥示范作用

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都要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偶尔可作提示,但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在评价学生也应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寻找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听别人发言,首先要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内容,其次才是指正、补充等。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坚持要求明确,坚持榜样示范,课堂上学生的倾听意识就会在其间慢慢流淌!

三、教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

孔子说:“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学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和爱好。可见,以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来对其进行教育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一贯崇尚的。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当前所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从而避免“以往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 的悲剧重演。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中,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张扬师生的个性,创造出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鲜活人格。

总之,关于语文的话题还有很多,需要大量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去发现、去探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会蒸蒸日上的,我们的语文课堂会越来越精彩,我们的学生也会在精心浇灌的语文殿堂中茁壮成长。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篇(3)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英语教学不断进行创新,广大初中英语教师正努力探索更适合当代中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然而,不论教师多么努力,英语作文始终都是一个学生害怕面对的问题。英语作文是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必经之路”,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找出进行英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不断提高英语作文教学水平。

一、从词汇教学入手,抓好语言基本功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词汇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而文章又是由单个句子连贯在一起组成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要写一个句子,10个单词有9个单词拼写不出来,就什么也表达不了。所以识记单词是书面表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实,在英语写作中使用的词汇是不多的,而且这些词汇往往就是课文中出现的最常用的词语,只要学生掌握了课文中出现的单词,就足以满足日常写作及考试作文的需求了。由此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加强学生词汇方面的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从教几年来,我每节课都会进行课前听写单词和词组,及时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如果学生拼写全对,就给予全班表扬;如果拼写错了,就给予更正,并要求加强背诵。批改后我会记入平时成绩,让学生明白背诵单词的重要性。这样每节课坚持下来,从第一单元到最后一个单元,不断循环反复,直到学期结束。课前听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练习,但是它的作用却很大,学生养成了及时背诵、巩固单词的好习惯,在无形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为英语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进行行之有效的讲、评、改

只写不评、不改,学生就会容易失去写作兴趣。但由于学生在书面表达中的错误不尽相同,因而批改时工作量非常大,一次作业的批改常常需要很多时间才能改好。这样就会出现拖延讲评的现象,使训练的效果降低。为了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互批互改。通过互批互改,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遇到自己弄不清、拿不准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之间商量、讨论,或请教教师,直到得到满意的答复。教师将学生所犯典型错句整理并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找错。这样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增,对典型错误印象较深。并逐渐掌握一些基本写作技巧:不可逐字翻译,不可用中文思维串联英语词汇,有时还要利用分解、简化、意译等手段来表达。如: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父母非常喜欢我。“When I was a child,my parents very love me。”(正确表达:When I was a child,my parents loved me very much)废寝忘食He wastes sleep and forgets meals when he studies(正确表达:He forgets to eat and sleep when he studies)。进行范文与较差文章的对比讲评,通过讨论文章结构、句式表达及行文的流畅性等,让学生掌握英语文章的布局谋篇:开始部分说出文章的要点;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开展叙述、讨论;结尾部分对全文的总结和概括。避免使用单一句型,注意句式表达的多样性以及正确使用衔接词,使行文流畅通顺。

三、鼓励训练,激发兴趣

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很多好的范文,掌握了一些写作技能,只有勤于动笔,反复训练才能够学以致用,不断提高。除了每一单元必写作文外,每周要求学生写随笔,即使几句话也可以。记下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或对某事的感受,或对某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教师在批改时要给以准确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比如说,学生作文那个词用的好,那句话写的精妙,文章整个情况如何,都一一做出详细的批注,在作文讲评课上,充分展现好的方面,给以表扬,并把优秀作文收集起来,在班级英语作文展上和其他班级交流。对不太好的学生,个别辅导,指出不足,勉励他们及时弥补,让每位学生都充满信心,觉得自己能够写的好,不断增强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读书是写作的基础,书读得足够多了,学生才有足够的语言积累。英语写作和汉语一样也需要丰富多彩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积累素材和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阅读训练。首先要从良好习惯的培养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等多形式阅读的习惯。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揣摩作者的意图、扮演作者的角色,从中学习写作的技巧、积累广泛而又精要的写作经验和素材,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当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注意好词好句的收集和模仿,以便在写作时可以直接引用或套用。并且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Reading,熟记各种文体的范文和套路。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课内和课外的阅读训练相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保证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五、多鼓励、多表扬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想教学有效果,就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辛辛苦苦的一次写作,总希望成功,总希望得到赏识。从一个精彩的构思到一个优美的句子,甚或一个确当的词组,我们教师都要去用心发现,或圈或点,给以批注及表扬。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不仅能改出错误而且能改出学生的自信,尤其对于那些写作有困难、惧怕写作的学生尤为重要。多一句鼓励、多一句表扬能带给学生许多的短信心和动力。“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背肯定。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总之,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复杂的训练过程。教师在写作课上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精心设计写作教学课程,使学生拓展视野,增强自学能力,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障碍各不相同,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应有所不同,任何一种固定的教学策略都不是万能的,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注意多种训练方法相结合。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因此更多的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共同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程永新;;呼吁幻想性写作[J];上海文学;2010年01期

[2]米米七月;;写作给我的部分甜[J];美文(下半月);2010年01期

[3]关济刚;;如何写出有文采的英语作文[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南卷)[C];2010年

[4]商报记者 文冀;英语作文书“温”中求“火”[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篇(4)

在初中语文中,诗歌教学相当重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诗歌分为古代诗词与近现代诗词两个部分,在考察方面,既包括了对诗歌背诵程度的考察,又包括了对诗歌理解层次的考察,换言之,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要求学生们既要背诵诗歌又要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手法等等。相对于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来说,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更上一个层次。

此外,诗歌教学能够让学生们在了解与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为自己的语文学习储备文化知识,对学生们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鉴于诗歌的历史久远,学生们在诗歌的理解与掌握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那么教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们深入分析与研究诗歌。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

一、诗歌教学策略之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之前先引导学生们对诗歌的作者进行了解与研究,从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这将大大降低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难度。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应当尽量避免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以免让学生们心生厌烦之感。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根据诗歌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果是较为容易的诗歌的话,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单独进行作者资料的搜集,然后再根据自己所得资料对诗歌作以初步的分析;如果是较难的诗歌的话,教师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们去搜集作者资料,然后再让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小组所得资料对诗歌进行初步分析以及交流讨论。不管是哪种方式,这都有利于诗歌的进一步讲解与分析。

例如,笔者在讲《天净沙・秋思》的时候,鉴于其作者马致远对于学生们来说较为生疏以及这首诗歌内容较为简单,我便让学生们在上课之前搜集好关于马致远的一些资料,包括马致远的人生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他的理想抱负等,接着我再对学生们搜集的资料做一个高度概括,最后再引导学生们深入研究其中的关键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让学生们在对诗歌有个大概了解的基础之上再去感悟其间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从而达到一个知人论世的效果。

二、诗歌教学策略之诗歌翻译

诗歌中所用的字词与表达与我们所熟悉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古代诗歌,因此,诗歌的翻译至关重要。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与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翻译,换言之,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不注重对诗歌的翻译而初中语文注重对诗歌的翻译,毕竟翻译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

例如,《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次”这个字翻译就显得尤为关键,它在本诗中的意思并非我们所熟悉的“顺序”“等第”或者量词的意思,而是“停留”的意思,也就是说“次北固山下”应该翻译成“停留在北固山的时候”,倘若缺乏对这个字的翻译,则整首诗的理解就显得过为牵强,不利于学生们对其的理解与研究。此外,教师在诗句的讲解过程中,应当先引导学生们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然后再根据整句的意思对之前所做的翻译进行顺序或者搭配上的调整,以使得整个翻译更为清晰明了。

诗歌翻译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诗歌翻译,学生们能够深入剖析诗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以及文字运用能力。此外,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师生们的互动也会有所增加,从而改变了传统沉闷的语文教学氛围,进一步提升了诗歌教学质量。

三、诗歌教学策略之感悟作者情感

诗歌不仅是作者展露文笔的最佳平台,更是作者抒怀的最好载体,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因此,在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们挖掘诗歌的文字底蕴,也要引导学生们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们真正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例如《沁园春・雪》这首现代诗歌,它的抒情方式较为含蓄,上阙全是对雪这个意象的描写,这是借助雪的壮阔来表达作者的恢宏大气,下阙虽然看似是在历代的英雄将领们,但却是借助这些过去的名人从侧面表达出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深入挖掘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感悟了作者的情感才能体会到诗歌作品的真正内涵,从而让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并且,诗歌教学有助于学生们了解中华文化,提升学的文化功底以及语文素养,所以,提高诗歌教学质量很具有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篇(5)

由于新课程标准对现代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所以初中语文新教材的呈现方式和编写思想与传统教材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解放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紧扣新课改的核心和素质教育的本质,逐步创建新的话语系统、新的思维方式以及新的行为策略。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要解放人”,这正与新课改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学习知识的本质意义就是为了让学生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并在知识的推动下从自在转向自为。而目前新课改的实施却大多流于形式,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入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精神,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点,及时掌握其学习和生活中的变化和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可见,教师的主要职责并不是“教”,而指导学生“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变“教”为“导”,创造新型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做: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无法理解的问题,动员全体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然后再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过后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前几年我教《驿路梨花》一文时,通读全文之后,有的学生便会发问:“作者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教师便可以先把这个问题抛给全体同学,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探究,然后再讲解插叙和倒叙各自的好处,学生就会明白:本文采用插叙和倒叙的写法,不仅可以使文章一波三折,引人人胜,还使得文章结构严密紧凑,疏密有致。在语文课堂中运用这种方法教学可以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求知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变素质。

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勇于释疑,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出自己创造性的建议或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杜威说过:“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时候,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不管学生的背景在某一时期是如何贫乏和微薄的,只有他有机会从某经验中做出一点贡献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教育。”由此可见,教师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自觉发问,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适时抛出理解文章的矛盾冲突,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各抒己见,最后稍加点拨,促使学生自己发现其关键所在,使学生恍然大悟,深刻领悟作者的良苦用心,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可以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激发自身创新思维的灵感;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学生学会正确面对不同的见解和思维方式,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新课标要求:要突出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活力性特点。要把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面向世界和未来。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变化,也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带来了一次机遇。通过电脑网络、录音、投影等手段,可以为学生直观地展现一些只能靠抽象想象才能理解的内容,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得到更加深刻的体验。以《苏州园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制作CAI课件,为学生展示退思园、拙政园以及其它园林的画面。在学生认真观看盆景假山、楼台亭阁、小桥流水等优美画面,研究这些园林的装饰以及结构特点的同时,教师要从旁进行相关讲解。观看视频及图片能够强化学生的感受,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彻底理解苏州园林建筑设置的精巧,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因此,创造各种条件,合理运用靠科技教学手段,依据学科特点不断拓展教学思路,持续完善和改进教学手段,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改革、创新改革,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现代化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篇(6)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83-01

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无疑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学生畏惧写作、写不好作文、无从下笔等现象司空见惯,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屡见不鲜。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传统低效、高耗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亟需淘汰,创新、有效的教学模式亟待构建,且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点,也从过去“以仿写促学生作文水平提升”到重视对学生个人感受和生活感悟方面写作方向的转变。为此,则要求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应循序渐进,采取层层递进、逐层推进的方式实现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层递式教学正是此类的典型代表,其不仅能够让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变得更具有针对性,而且还能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写作基础能力得到提升。以下,作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经验,结合当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探讨层递式教学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应用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突破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难关”。

1 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作文写作教学作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半壁江山”。语文作文不仅是学生语文基础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才华施展的空间。因此,一直以来,无论是语文学科课时设计和安排上,还是各类语文测试中,作文一直都是“重头戏”。然而,从当前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上看,其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作文教学不仅存在着诸多难以突破的教学“瓶颈”问题,而且学生对作文学习和写作的“畏难”情绪严重,这些严重阻碍着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效率的提升。目前,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存在较强的功利思想,往往是通过要求学生背诵范文来积累材料和实现写法提升;二是作文教学缺乏具体讲解和指导,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等存在问题;三是未重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造成学生写作过程中对教师、教材等依赖性强;四是学生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积累不足,造成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的局面。以上四个问题是存在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且严重阻碍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制约着学生的能力发展。因而,亟需转变作文教学思路,遵循逐层递进的原则,探索出富有成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以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及学生写作能力“双提升”的目的。

2 层递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层递式教学”,顾名思义,其主要内涵是依照“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教学,以促使学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基础在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正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作文写作基础、能力等,而针对不同基础、能力的学生实施统一化教学必将造成部分学生的不适应。为此,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层递式教学法,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写作水平,不同学生的不同写作基础,逐层递进,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收获,教学都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3 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般而言,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是分阶段、分目标推进。以下,作者就以自己教学的331班共59个学生为例,分六个阶段就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作具体的探讨。

第一阶段:该阶段是作文写作教学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和重视生活以及自我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探索生活,并初步学会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形成一定的反馈。具体操作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上交2至3篇的周记,并对其中写的较好的作品加以表演,以鼓励学生继续创造,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二,保障学生每周都能得到一定的写作训练,如每周设置两节课的写作训练课,来培养学生形成写作的基本能力;第三,作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协同家长一道,共同督促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阶段:在学生具备写作的基础能力,能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用文字表达出来之后,就需要步入第二阶段――重视习作的韵味。习作的韵味,就是对学生写作的个性和新颖性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的习作变得更具有可读性和内涵。

第三阶段:强化对技巧训练。娴熟的写作技法是佳作形成的必备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写作技法的掌握上,往往存在较大的不足,且大多是以记叙为主。对此,这一阶段,教师就需要强化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采取多重、多元化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不断锻炼中实现技巧提升。

第四阶段:加强对学生文章立意和构思方面的训练,适当结合历年中考作文真题,让学生尝试自主构思和立意,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战经验”。

第五阶段: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设置各种文体限制,让学生在既定的文体下写作,以提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此阶段要求学生多阅读些课外书籍,拓展作文写作视野,从而掌握充足的写作材料,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4 结语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势必需要教师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结合层递式教学,从对学生真情实感的引导出发,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到最终实现学生写作整体能力的提升,以此来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成效。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诵读渲情,体味诗歌中的独特情感

诵读不仅仅是一种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式,而且还是体验情感和渲染情感的途径。因此,通过反复诵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词句,还能够提高诗歌熟识程度,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情感。所以,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策略时,教师应该采取多元策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情感所在[1]。

例如,语文教师在教《春望》这首诗歌时,便可以采取如下朗读方式:先由教师泛读,然后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分别朗读,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读懂该诗歌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乃至每一个句子,让学生在感受该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2.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情操

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先生曾经说过:作者仅仅完成书的二分之一,剩下的二分之一需由读者完成。换而言之,就是作者同读者之间存在双向交互的作用。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时,要广采博览,深入挖掘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以及作品创作背景,如此才能更好、更深入地剖析作品,站在作者的角度了解其创作时的情感,从而将作者创作时的激情全部激发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了解作品,被作品所感染。

例如,初中教师在教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跟郭沫若相关的资料,从而了解郭沫若一生坎坷经历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然后再带领学生结合诗句去感悟“天上的街市”的美好。作者赞美“天上的街市”其实是表达了自身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体现了自己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学生在掌握这些情感的基础上再诵读诗歌,便会在情感的熏陶下进入作者创造的意境中,体会到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

3.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景

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由此衍生出诸多高科技产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时,就要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教学手段予以优化,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应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借助图片、声音等形式对情境进行再现,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情境中,进而感受到真实、客观的情感。利用设置客观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之中,再结合自身感悟,进一步强化情感体验与意识,可取得更加明显的情感教育效果[2]。

例如,在教的《沁园春・雪》这首诗歌时,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课前准备好的集音乐、画面、朗诵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先让学生观看,当学生欣赏完北国的壮丽雪景之后,再带着情感去朗读诗歌,不仅能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而且可感受到的宏大气魄和宽广胸怀。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还可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从而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抓住诗歌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开展教学,培养学生情感

在诗歌中,很多抒情句和议论句中蕴藏着诗人的情感,也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因此让学生把握好诗歌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情感。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诗歌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两句诗歌都采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通过上述方式,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情感。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不仅是初中语文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初中Z文教师应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学目标,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在诗歌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思想。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69-01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引入和运用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并且在课堂效率的提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充满更多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与此同时,还能够调动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策略进行以下探讨。

一、注重情境的导入

语文教学很多时候需要情感上的配合以及调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注意力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在导入教学中,具有吸引力的情节导入,能够让学生从一节课的开始就被教师的讲课内容所吸引,思维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情境教学的导入。比如说,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你们眼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最喜欢在冬天做什么事情?当学生的思维被集中在“冬天”这个关键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文要讲的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围绕这个题目能有哪些展开的联想和叙述。多媒体在视觉上能够给学生以冲击,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再比如,在《木兰诗》这篇古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小段视频,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进行讲解。这些情境导入方法都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二、对课本剧进行表演,通过换位体会情境

在感受到课文的主旨后,怎样才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课文人物的感情,更加有效地融入文章内容呢?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就是进行课本剧表演。以排练情景剧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理解课文语言文字。这在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中非常关键,由于存在理解上的不足,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鉴于此,对情景剧进行排练可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实质内涵。并且情景剧的排练还可以让学生以课文中的人物作为视角思考问题,以使学生说文中所说、想文中所想、做文中所做,感受人物感情和心理的改变,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技能和想象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时候,以表演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父亲对于勒叔叔感情的三次改变,从恨、到盼、再到躲,在感受课文人物心理与情感变化的过程中,考虑这种改变的主导是什么?是于勒叔叔身份的改变还是金钱?这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课文的主旨。

三、结合生活实际,营造教学情境

文章是作者现实生活的反馈,所以在文章当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甚至能够了解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时代背景,但这毕竟不是学生所经历的事情,也不是学生所处的时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文章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与经历有了连接,才能够让学生在脑中产生画面,真实的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父母的心》这堂课中,教师便可以将课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出具体的情境。教师可以在讲课前,先讲述一段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之后提问学生,你觉得你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呢?平时都是什么样的性格?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叙述一段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经历。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经历,所以这样的情感表达更加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与感悟,也使课程内容不再是抽象难懂的,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四、注重范读,语言燃情

带有感彩的语言往往能够提高人的感知效应,使情境变得更加鲜明。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不仅仅是教师的说课、学生的回答,更应该包括对课文的诵读。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或者学生朗读课文往往能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旋律,能把作品潜在的情愫和教师以及学生的理解及感受融为一体,转化为触人心弦的声音形象,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教材中的散文、诗歌、人物对话都是最适宜朗读的。在诵读时,教师的范读又是尤为重要的。初中生尚处于模仿阶段,他们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对诵读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定位,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范读自然的必不可少的了,只有将范读的技巧教给学生,诵读才可以取得进步。比如在学到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应用一种轻快明朗的感情基调来进行范读,让学生能感受到济南冬天里不一样的暖和以及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从而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总之,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效的情境教学能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粗糙为精细,促进学生思维,产生共鸣,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有效的情境教学能拓展学生思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策略

作文的写作充满了技巧性和创造性,而当今初中语文教学的主流方式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学常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在这种形势下,与时俱进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应切实得到运用,以确保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高效和实效。下文便对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详细剖析。

一、前作文教学问题

首先,传统的“命题―写作―讲评”的作文教学方式造就了当前学生在写作上的诸多问题,这种无序的、杂乱的教学并不能使学生掌握实用、有效的写作方法,也难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厌倦和疲惫的情绪。其次,当前学生写作后教师的讲评也极不到位。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作文评改课对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益处微乎其微,反之,若能采取正确的方式则影响深远。例如,在讲评《生活中的智慧》这一作文题目时,有老师通过“小组互评―典型例句分析―教师评价―引导拓展”的方式进行作文讲评,步步为营、由浅至深的几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对学生语言个性化和美感的培养不足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当前作文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

上文中已经提到,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解决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才能切实保障今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写作教学策略的展开不能急于求成,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创造力应被努力挖掘和培养。下面,本文就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作具体阐述。

1.讲授相关的写作技巧

学生对毫无亮点的理论学习及写作指导没有兴趣,因此只有改进作文教学中写作技巧的讲授方法,将讲解范文的固定理论和灵活的思维引导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技巧的提升。例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这一经典作品对学生写作技巧的启发极大,鲁迅先生的文笔精炼,形容到位,用词准确,这些既是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又是学生在今后写作和工作上追求的目标,因此常用此类经典文章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熏陶,学生很快就可以在领悟文章精髓和写作思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大家们的影响,进而领悟到受用一生的写作技巧,作文能力自然会日渐提高。

2.改进作文评改课的模式

众所周知,作文在被创作出来后,仅仅是一个开始,精准的修改和语言的精炼对作文水平的提升影响极大,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改进评改课的教学模式,从而切实发挥评改课的实效。传统的“老师讲评,学生记录”的评改课模式应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我领悟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写作理论知识的传输和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超越课堂而不脱离课堂,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来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最终再由教师来总结和范文展示。这样的作文评改课方式,不容易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和抵触情绪,反而由于学生被给予充足的自由和自主学习空间,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容易被调动,学习的效率和进步程度自然也会得以提升。

3.培养写作语言的个性化

作文语言的优美和流畅离不开修辞手法等写作技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着重注意培养学生写作语言的个性化,结合更多的技巧传授和经典熏陶,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能力提升。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等经典散文,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和充满个性的描述语句,常将这些充满美感的文章展示给学生,并加以专业的知识引导,使学生在欣赏前人写作技巧的基础上,通过仿写、与同学交流等方式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写作语言的个性化和遣词造句的能力,优美的语言和灵活的个性化修辞手法、语句构思使学生的文章锦上添花。由此可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语言对学生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只有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有效的策略,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上文中提及的教学策略仅供参考,只有将适当的方法与自身教学情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从而将知识和能力最大程度地传授给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篇(10)

文本延伸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文本为中心,将解读文本的视角延伸到文本以外,使解读阐释呈现出再创造特点的教学方式。文本延伸强调从文本题材、写作特色、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延伸,从而更加深入地把握文本内涵;同时也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多维度延伸,以期在丰富学生感知信息和思维层次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文本延伸策略,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延伸,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把握,从而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一.合理把握文本延伸的时机策略

文本延伸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需求,设计合适,恰当的延伸方案。教师应将文本延伸溶解在课堂教学的每一处,每一个细节中,随时随地都引入文本延伸的教学策略,正确的应用文本延伸,具备随机性,灵活性等特点。教师应合理的把握文本延伸的时机。首先,把握好课前延伸。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本知识,在课堂上更快的理解教材的内容,更容易深入的理解教材上的文章深层的含义,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了解课文的相关知识,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给学生储备足够的期待视野,也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课文前树立一种阅读需求和阅读欲望。教师需要精心准备充分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前延伸充分唤起学生的期待心理,可以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打基础,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控制,更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尽量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应充分使用延伸的方法,通过充足的课外延伸教学资源,与教材相互渗透,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想象力,一定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和教师自身的理解去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去替代学生的思考结果。最后,把握好课后延伸。仅仅是依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很难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教材的内容,因此,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做好课后延伸,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详细介绍这些名家名著的背景,历史意义,文学价值,引发学生扩展阅读是欲望,扩充学生的阅读量,累积学生的文学素材。

二.正确把握文本延伸的维度策略

(1)正确把握知识维度及语言维度,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把我知识维度,语言维度,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强化对语言知识的灵活应用。教材中的作品虽然多数属于文学作品,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各方面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利用教材,深入研究,开发教材内容中知识的多维性。其次,教材中所节选的作品内容,基本上语言文字优美,用词绝妙,写作独特,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知识的维度上出发,深入理解这些相关的写作方法,写作过程,写作价值,语言应用目标,形成,听说读写多维度的延伸训练,使得学生在延伸的过程中能够掌握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荷塘月色》《绿》等,并通过比较其语言特色,提升学生语言品读、欣赏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如《荷塘月色》《绿》等,并通过比较其语言特色,提升学生语言品读、欣赏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2)正确把握情感维度,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上一篇: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下一篇: 物流工程的主要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