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9 16:41:21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1)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

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

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

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2)

一、史料的直观化处理

如,美国南北战争中《宅地法》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任何忠于联邦政府的美国人只要交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得到一块160英亩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即归个人所有。”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感性和直观的理解,我在课堂上根据当时的购买力进行了换算,并以我校14000平方米操场为参照对象,得出结论是,用现在的4000元人民币大约购买46个操场。对此结果,学生纷纷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林肯政府颁布的《宅地法》调动了北方人民的积极性有了深深的理解和记忆。

二、多角度观察史料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段穿在身上的历史。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鸦片战争以来,历史的点点滴滴都可以透过不同时期人们的穿衣变化来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在讲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时,在服饰变化讲解中出示了西服、中山装、满族旗袍、高领服装、现代旗袍等史料,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一系列问题:清朝时,中国男子的传统服装是什么?西装大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当时人们对西装的态度是怎样的?西装大约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为何流行?中山装是怎么来的?通过对服装变化的学习、探究、讨论,使学生感受这一时期的新事物、新气象,从思想上体会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三省吾身”的理念。最后从理论上归纳出服饰是一定历史阶段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反映这一结论。

三、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史料

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内容时,学生经常把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通过的重要文献搞混,看似记忆问题,其实根源是学生对这些国家革命的根本原因不了解。面对这一问题,可以把三个国家的文献主要内容提供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指导学生理解这些文献的要点,弄清它们各自的特点。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权利法案》主要是限制王权,权利在议会;《独立宣言》强调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获得独立和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权宣言》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明确了《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共同点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比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运用情感教育的史料

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视频资源是应重点利用的史料。

在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内容时,运用开国大典纪录片的演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壮观场面,教师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学生传输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去关注祖国的命运和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法。有些问题在课堂上也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可能需要学生用一生去寻找和体验。

五、运用实物史料

历史遗迹、遗址和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的实物史料以及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实物资源也应当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这对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在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有多种途径获得史料和历史学习资源,如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远程教育中的历史课程以及互联网提供的历史教育网站、历史资料数据库、图书馆、档案馆网站等。但是,在史料的选择上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引用电影和电视剧片段的现象,常常有失妥当。目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很多,走“戏说”路线的绝不能成为历史课堂的教学史料,即使非“戏说”类,也很难成为真实可信的史料。另外,与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异较大的史料也不适合,如文言文的文字资料等。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3)

一、善于观察利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名西方史学家说过:“学习历史的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历史材料的无限兴趣。”其实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样,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只要拥有了学兴趣,那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就会如虎添翼。因此,在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景,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而又是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如讲到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时,引入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进行探讨,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在历史课教学中,历史教师适时补充史料,增强趣味性。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可以从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说起,这样就会在教师的有效导入下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历史课堂,巧妙地使用名著中的妙语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讲《鸦片战争》中的清朝战败的原因,在历史课堂,老师可以引用《红楼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来表达历史故事和表现的意义。

二、创造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针对性的有目的的根据所学的内容设计一定的环境,在这个设计的环境内,学生能被激发兴趣,参与课堂之中,学生通过参与式体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创造性的利用历史教材,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除遗址遗迹遗物可资证明,大量的保存在文字记述的历史文献中。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这可以说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困惑。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记录片更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个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把鲜活的历史信息呈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我在讲到新中国成立时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并同时播放资料“伟人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相关历史的基础上感受这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来之不易。讲《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就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关于十一界三中全会的历史资料片,使学生就象是一个与会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从而更想通过看书理解这次会议的内容及意义。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时,在课件中穿插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的这一悲壮惨烈的历史片段,只见同学们屏住气息、神情凝重:有的同学捏紧拳头、满腔悲愤,有的同学扼腕叹息、泪流满面……师生共同被民族英雄邓世昌那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所深深地震撼。总之,这此影音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三、选择教学方法,活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在现阶段,我国很多的历史老师走进一个教学的误区,认为传统的讲授方式已经可以完全抛弃了,因为它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方式的要求,很多老师都把讲授视为异类。其实他们崇尚的只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实质。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课堂的双向交流,可以让老师感到课堂的轻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得到一定的锻炼,这是符合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的。

四、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有其自身的优势,其信息流通快、可以更形象更生动的把知识呈献给学,这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积极推广的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之一。但是,有不少教师在利用这一课程资源的问题上存在着误区,部分历史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网络大有代替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之势。我认为,现代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4)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给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我们教师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水平,我们知道,在我国实施课程改革之一,之一试行的是应试教育,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去适应考试,而且学生学习好坏的评判标准也是通过考试来确定的,这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学习也仅仅局限在死记硬背上面。而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从而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今天本文就是通过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分析了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下面,我们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下。

一、就要求我们教师创新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原则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集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发展、艺术发展、科技发展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开展历史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也应该具有多样性、多方面联系性等多方面特点,其具体表现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与联系,人类历史发展的横向性与纵向性,以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政治、经济的变更与联系等。所以,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学课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那点历史知识,我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视野,将地理知识、政治知识以及语文数学知识融会到历史教学中去,这样才能适应课程改革后的历史教学,才能适合新时代下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用多角度思维去思考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水平的提高。

二、就要求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历史教育教学理念

转变与创新教学观念是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灵魂与精神所指,打个比喻来说,教学理念就展开教学活动的统帅。但是,由于我国初中历史由于处于教育的初级阶段,严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使在新课改浪潮的推动下与影响下,还为真正意义完成课程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所以,就要求我们从教育理念上开始进行转变与创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文艺术的培养以及历史素养的提高。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从而建立一种自由、宽松、合作、探索性的新型课堂,这样才能使学生历史素养、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更上一个台阶,实现质的飞跃。

三、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与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的关键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方式有限,教学手段单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因此,引入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搜集到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表现不同背景的历史事件,可以让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等资料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发展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可以通过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现手法展现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多媒体技术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仅教学效果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学质量也会明显提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现状,实行情境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设定一定的历史情境,将情境中不同角色的具体分配给学生小组,通过各学生小组的角色扮演,将特定的历史过程模拟出来。通过情境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抱负。

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从封闭的教学环境之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化。而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一步是培养学生的开放性的思维。因为开放性的思维不仅能够起到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能使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每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5)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得铿锵有力。初中历史,是基础教育内容中的重要分支,是向学生传递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一门特定学科。初中历史教师要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地创新;要充分挖掘现代科技与教育形式下适宜历史知识与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此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益的根本性提升,以此推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为根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形式的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的状态,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只是盲目地跟随教师的指导与规划,并且受制于教师和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强调的重点,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切实根本。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要树立以学生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思想;要注重学生历史思想、人文素质及主体能动性的优化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问题的建构与解决;可以用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可以用新颖奇特的问题激发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例如,在初中历史《汉朝统一》的教学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进行思想统治所采取的措施。针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创设此类探究性的问题:“同学们,请问你们有谁能说一说汉武帝为什么要废掉百家,弘扬儒家学术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措施在汉武帝的统一大业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以此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解惑,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彰显,让学生的主体能动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以环境为前提,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对于历史文化,学生很难在教师的讲解与文字的阐述中得到正确的理解和欣赏,很难体会到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氛围与环境的创设,要以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氛围向学生再现历史文明中的真实与精华,让学生主体在优美环境的引导下自主挖掘和探究,让学生可以充分地了解到历史教材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能够展现古代文明的图片,让学生在精美的玉器、瓷器和银器的图片中探索和发现古代人的智慧。以历史美的再现拓展学生主体的视野,让学生的主动探究思维得到强化。

三、以情境为基础,引导学生的求知热情

情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与具体性,以情境为基础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将历史事件、人物等寓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不但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体验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还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历史教材、深化历史知识。以情境达成历史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以情境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情境凸显历史主题;以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情境中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四、以技术为辅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是新课程改革开放化的具体体现,是优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形式。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与生动性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空间转换中达成情感的共鸣。例如,在初中历史《南京大屠杀》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视频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播放《南京!南京》等相关影片,让学生在真切的视频情境中感受日本人的残忍、中国人的无辜,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总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就要在传统教学技术的方法上进行反思与探索,就要充分响应新课程理念的强烈号召,就要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实用方法,以此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6)

“以史为鉴”一直是我们认识和对待历史的核心思想,这其实也会反映到我们的历史教学当中。历史的借鉴价值,让我们对历史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处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第一站,对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关系到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模式的认识,关系到下一代对社会发展的态度。因此,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积极的开展多种模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便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静态的历史动态化。那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考呢?

一、“化静为动”的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是时间的沉淀,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过去的历史,对现在以及将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人们可以从历史中,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何将书本静态的历史变化成动态的历史信息呢?这将要借助于科技的手段。目前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无孔不入。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每天都在接触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从从前的书面文字,转变为视频、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模式。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特别是青少年的认知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们会发现,如今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以上实际的学生的接受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文本为主,照本宣科,教学的效果很难想象。毕竟,在信息时代,信息语言的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影像和图片的语言表达方式,冲击着原有的纯文字表达方式。对初中生而言,从单纯的文字接收信息,已经不具备强大的吸引力,以影像和图片的方式接收信息更能得到学生们的青睐。因为,在影像和图片冲击下,学生的认知思维已经发生了变化。图文并茂,声影并存的认知方式,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始多元化,学生更喜欢看图文并茂,声影并存的学习资料,更喜欢在其中认识历史。而历史本身就是一幅幅社会发展变迁的画面,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道路上不断奔跑,这就更让学生倾向于用动态的方式去认识历史。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应学生新思维的出现,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应该把静态的历史动态化,把沉寂的课堂动态化,把“死”的历史知识动态化。总之,就是要组织一个“活”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结合课本的文字资料进行教学,建构一个用图片、声音、文字说话的三维课堂教学模式。

如在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时,教师可以用司母戊方鼎的图片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尽量的放大图片,然后从图片开始介绍司母戊方鼎的历史地位,接着青铜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利用三维影像,将司母戊方鼎真实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流行的影像方式下认识历史。

二、探究历史渊源,由课内走向课外

历史知识浩瀚如烟,初中历史课本只是对历史的发展轨迹,对历史的基本发展规律,对主要历史人物进行了概括。尽管,这样已经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但是知识的魅力是无限的,青少年的求知精神是强调的,在课堂教学中,输入更多的历史信息,对初中学生而言有利而无害。况且,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极为活跃的,对信息量的追求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这一点,改变原有的只从课本上讲历史,找历史的模式,而是要从广阔的历史世界中,收集出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知识,让教学内容多元化,让学生的历史知识更为丰富。如在司母戊方鼎的图片教学中,教师其实还可以增加青铜器发展以外的信息。也就是说,在结合青铜器发展的历史时,还可以插入关于司母戊方鼎的历史。因为司母戊方鼎的出土,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司母戊方鼎是在1939 年3月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大鼎出土后,因太重,搬运困难,有人便想锯断它再运出去,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听到这么一个宝贝,曾多次企图霸占它。乡民们怕这一民族珍宝被日寇掠走,便只得重新把它埋到地下。到1945 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司母戊方鼎才运到北京。

在教学中增加历史知识以外的历史,这让学生更感兴趣,也更能抓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学生的知识扩展和教师的教学开展,都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因此,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可以多元化,在历史的基础上增加更加丰满的历史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丰富历史课堂。

有课内走向课外,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了解历史,了解人类、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学,从历史的中探索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初中历史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在教学模式的安排和选取上,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变换已经心领兴趣来决定,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历史画面中了解历史。

三、结束语

无论是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的内容的生动性,还是对课内历史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拓展和探讨,都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营造历史氛围,把众多零散的知识有机合理地串联起来,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丰富的想像力,并掌握巩固了已学的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7)

一.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1、讲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

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

该方法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

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讨论法

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二.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①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看、听来了解所学的知识,有利于识记历史知识。

②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和历史故事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③知识竞赛。可以举办历史学科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

④课外写作。让学生阅读课外历史书籍,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制作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不定期地开展优秀历史小论文评比。

⑤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以上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用到的方法和技巧,不足之处望各位同仁多多赐教,教学实践证明,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化的。历史教师利用好的教法的技巧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这很好,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同时也说明学生学会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对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与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学习的兴趣和极大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工作才能搞好,课堂效果才能有较大的提高,提高学生成绩的目标才能不成为一句空话。

总之,初中生历史教学工作是繁杂的也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巧。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们都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来总结,以求教会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8)

近年来,日益完善的考试制度、逐年增大的升学压力、相对落后的教学方法导致历史学科成为初中课堂教学中的软肋,趋向于边缘化。这与国家设置中学历史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详细分析现行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成为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尝试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学科不受重视

在现行考试制度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是中考的重点。在总分数中占绝对的比重,因而最受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学生们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这些学科上。与之不同,历史学科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成为初中教学中的“副科”,越来越不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2.学生的史学意识薄弱

历史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要求通过准确的史料“复原”世界和中国发展的过程,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但近年来媒体的强势介入却改变了历史学的原有特点,导致学生不能准确、严肃地对待历史学,认为历史学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另外,在当前的形势下,历史学不能帮助人们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有的学生不重视历史的学习。

3.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现在的历史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授课,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填鸭式”教学,按照书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造成了误解,认为历史学的唯一学习途径就是死记硬背,继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失去了深入探究史实真相的欲望。

二、历史教学的方法

历史学科不受重视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却可以在改变教学观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历史的真正主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扩大历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野方面多做工作。

1.改变教育观念

历史教师应认识到历史教学绝对不是简单地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意识到学生是历史学科的学习者和运用者,也是历史学科的传播者和普及者。随着各种教育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史学知识上下功夫,这样可以将自己树立成学生的学习榜样,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历史教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倾听者、倡导者、引领者,让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平等、民主、自由基础上的互动关系,双方互相交流、互相理解,共同参与,研究历史的真相。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史学知识,从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成为学习历史的真正主人

传统的教学论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忽视学生的能动性,没有按照学生的心理要求和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不存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

此外,教师也可以改变严肃的授课氛围,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对历史学科的新认识。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历史短剧、辩论会中,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能够真实体会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有各种疑问。如果此时将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会让他们失去思考和探索的兴趣。在新型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学会学习,增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在适当时候进行一定的点评,这样可以实现课堂下的互动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建立各类兴趣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互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提问并解决问题,在养成团队合作意识的同时更新对历史学科的认识。

5.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幻灯、录像、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形象直观、动态感强、表现力强等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授课质量。与其他学科不同,历史学科的史料、影像、图片资料特别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这些材料,便可以再现历史情境,重塑历史氛围,让学生对历史的演进、地域的变迁、历史人物的形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社会形态的演变等有直观的感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景中,以参与者的角色进行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电教媒体教学还可以补充书外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对史实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课堂教学主要依靠书本进行,学生对一些年代和大事无法理解和接受,缺少直接的体会;运用电教媒体后,教师可以补充大量的课外材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而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6.要有大历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野

历史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各个环节都互相连接。在授课中,历史教师要有大历史观的视野,引导学生从小的历史事件中发现大道理,探究长时间段内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在分析人物时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等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完整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读史益智。

当今,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以往的课本内容和授课过程中,中外历史是分开讲的,而且更多地偏重中国史,这样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误解,认为中国的历史发展是独立的,缺乏对世界其他文明的了解。所以,教师应该从授课内容和结构上将中外历史有机融合,让学生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产生浓厚兴趣。

总之,虽然当前初中历史教学面临不少困难,但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努力创新,改变以往的授课思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历史学,进而提高自己认知世界的能力。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9)

历史学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挖掘教师的潜力,打开知识的宝库,让历史知识在眼前飞扬。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一个知识体系,确定教学中心是收获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地方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纠正和指出错误的地方,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

一、历史课堂教学教法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此介绍几种重要的历史教学教法。

1.讲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戊戌变法》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

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

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

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5.讨论法

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6.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选用

俗话说,教无定法。能够把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这类教师用讲述法教学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喜欢研究分析历史问题、不擅长表达的老师,可多设计一些历史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7.教授新知识时的注意事项

①课前准备——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把课堂教学任务通过轻松、愉快、和谐的授课方式交给同学们,这是老师所追求的,也是培养学生对这门课兴趣的基础。

②前导——包括上课前检查学生出勤状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导入新课。

③传授新知识——这是课堂的中心内容和核心环节。

④总结教学内容和巩固历史知识。对提高历史课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是一节课里画龙点睛之处。

⑤布置课后作业——复习已学过的历史知识,记忆应知应会内容;运用已学过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生们学会运用已学知识点分析历史事件。

二、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①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②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③知识竞赛。例如可以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

④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⑤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小结

初中生历史教育不容忽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巧,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们都需要不断的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充实总结,以求教会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历史教师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这很好,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对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与鼓励。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篇(10)

1、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改革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新课改的时机下,不断通过专业的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教师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也同时提高了自己在新课程方面的诸多技能。而身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断丰富自己,使自己和学生们共同成长,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和情感影响学生看待历史这一学科至关重要。

1.1、知识素质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根基是丰富的知识和见识,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胸有成竹,信心满满,用自己强大而专业的知识让学生从内心上对其产生敬佩之情,这样,学生才会希望自己能和教师一样成为拥有丰富知识的人,而这种学识会比说教更有效果,这是一种自然而有得心理反应,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博采众长,在深造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也经常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学生敬佩的教师,让历史课堂充满文学气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们逐渐在学习当中培养一种爱国情怀,对家国的责任感,这些将是新课改非常重要的部分。

1.2、能力素质

首先,历史教师对于所教的历史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力,并且这种理解力能促使其在理解力的基础上还能悟出深层次的内容,这样能达到丰富化的教学。教师也要掌握学生的特点和情况,才能因材施教,拥有将学生的特点和历史教学大纲相结合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们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又不觉得乏味无趣。使历史课堂不再是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主,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历史知识,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解释,带领学生进入透过历史事件看其本质,在本质的基础上又看到更深层次有内涵的东西。也这就逐渐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其次,教师应该学着将课堂交给学生,使自己由主动者变为被动者和参与者。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备教学组织能力。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也可转变方式教学,多加一些情景,使所讲的历史事件重现,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能在身临其境的教学中更好的了解历史。

1.3、情感素质

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在历史方面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颗爱国的心和正直的情怀,用自己准确的价值观去感染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让学生知美丑,明善恶,有一颗爱国的心。只有一个充满感情的历史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教师用心的与同学交流也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很多学生会因为喜欢历史教师而喜欢上历史学科。因此,新课程下的历史改革要求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以学生为主,教师辅之,才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效率。

2、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如何进行课改

2.1、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

在以往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往往依据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优秀程度。而显然这种方法过于单一和片面化,对学生也是极大的不公平。反之,在学校中衡量一个教师的专业程度也是将本班学生的历史成绩作为依据。这样使得教师被迫只能栽培学习好成绩优秀的学生,打击了学习不好的学生。而这种就是恶性循环,让学习差的孩子更加失去了学习历史的热情导致学习更差,也就起不到教育的真正意图。因此,教师应当抓住每一位同学,所有人都不要掉队,不能再以考试成绩来划分学生,而是更注重发展他们的各项能力。

2.2、从以教师为主题转变为学生为主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科知识的代表者拥有者极大的权威,因此,课堂的纪律化严明。教师禁止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而是一味地传授,学生极其被动。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对历史知识进行讨论,学生面对难以解决的难题时,教师与其共同解决,全面的指导,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效率。积极的互动是新课程下历史课堂上的重中之重。

2.3、教师的不断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不断进行反思,反思自身在历史教学中的不足和短处,面对自身的不足,知之而改之。只有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获得进步。

2.4、开设多媒体课程

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当中,多媒体是一个不可忽视极为重要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在如今互联网广泛应用的时代,教师应将书本课程,历史事件还原,用画面的形式让学生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喜欢上历史。使教学变得更加有意义。这些课件还可以传到后台,让学生免费浏览,也可以当做一种与其他学校共同探讨和交流的方式。

3、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出现了越高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和内涵,用自己的内心和学生们融合,逐渐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们不再面对无聊的课堂,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因为兴趣而学习,不为了分数和成绩,不死记硬背,能勇于提出问题,独自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目的,也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上一篇: 工程一体化项目管理 下一篇: 人工智能普及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