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培训课程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4 17:16:00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篇(1)

一、心理委员工作的背景

2003年以来,高校开始建立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网络体系,班级设立心理委员[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基础性的育人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格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校园心理工作者是高校思想政治队伍中的重要一员。高校要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渗透到各种教学环节中,注重优化环境,心理教育活动、辅导活动等,而心理委员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执行机构。

二、国内心理委员培训体系现状

心理委员队伍工作能力不足,最关键的问题是培训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心理委员队伍培训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培训标准不统一

全国各高校关于心理委员的职责基本能够达到统一的标准,但关于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标准、制度等方面建设则没有一致的标准。由于专业人员数量原因,在院系层面及年级层面能够独立开展培训的单位有限,在操作层面较难实现统一的标准。

2.培训师资匮乏

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按照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照每30名学生1个班配置,专业教师与心理委员的比例应在1:133左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按此要求完成日常培训压力巨大。

3.培训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及成年前期,正是人格完善、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均有不同代表性的需求。目前各高校的培训体系均提到了这些问题,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基本难以针对性培训。

三、基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心理委员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心理健康课程为基础和核心展开心理委员培训体系具体如下。

1.课程学习,掌握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高校根据教务部要求普遍开设的心理健康普及性课程,课程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解析心理问题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2.课外讨论,强化巩固

心理健康课程讲授的内容知识性非常多,涉及范围全,但仅凭课上的时间消化吸引是完全不够的,且对于心理委员而言,对于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要求比一般同学更加严格,所以在每节课后组织心理委员开展课程内容讨论更具有必要性。

3.团体训练,切身感悟

课程内容是全面的、知识性的,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性的内容之后,组织开展团体训练,是心理委员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应用的重要步骤。团体训练的意义还在于让心理委员们掌握相应技术,以便将来在班级范围内开展团体训练活动。

4.工作实践,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而应用才能更好的促进知识的掌握,也是培养心理委员的目的及意义。心理委员心理知识及技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识别报告心理问题、帮助同学解决一般心理问题、配合老师做好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等。

5.以老带新,以新促老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篇(2)

一、明晰思路,建构体系,引领工作全面科学发展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中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因此,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独有的专业性、规律性、特殊性,在调查研究、系统分析现有师资条件和区域内不同学校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将“全面布局,高端定位,追求一流质量”确定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动目标,构建了以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我们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分解为学生、教师、家庭、社区四个维度,围绕这四个维度的目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制度确立、组织架构、资源挖掘、平台建设、评估实施为保障,紧紧抓住课程建设的主渠道,兼顾学科教学渗透多途径的校际联合、家校联合、社区和学校联合的教育活动,逐步优化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环境,提高教师和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确定了“以科学标准导向区域课程,以骨干团队促进群体提升,以基地校引领整体发展”的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重点关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工作室建设与功能的发挥”三个兴奋点,不断加强研究,凝炼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特色。

二、架构组织,建设平台,确保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1.着力完善组织机构

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管理和顺利推进,我们对区域内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进行了合理架构和完善。2009年9月,大连市各县区首个区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制定专项工作规划,开展有关专项经费、工作室的建设与功能等多方面的调研,以教师培训、课程研发、督导评估等项目申请的方式向教育局提出专项工作的发展建议,通过培训、研究、指导统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架起了基层学校和区域行政机构之间的桥梁,促使全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顺利、有序开展。同时,区教育局指令各校建立了由校级领导牵头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由德育工作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构成的工作小组,具体落实学校心育工作。全区建构了学校、家庭、社区联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机制,全力打造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区域特色。各级组织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保证了工作的正常运行。

2.科学搭建工作平台

为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开展,区政府、区教育局召开了全区中小学校长工作会议,向各中小学提出了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工作要求,并以此为载体,统筹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整体布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是以多个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室为载体,开展多途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机构和场所。工作室按照个体咨询、心理调节、团体训练等几大功能区精心设计,由校长直接领导,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整合全校师资力量,组织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不断创新工作模式

为了有效地集中全区优势人力资源,我们突破了常规性的区进修学校心育中心研训教师“一元管理”模式,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实施“二元管理”的工作模式:将基层学校的骨干心理教师聘任为区中心兼职教师,面向全区中小学承担培训、研究、指导的职责,其人事管理仍在本校,中心负责其考核评价。“二元”团队成员固定时间参与区域研修和指导工作,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培训、指导活动中,发挥骨干教师和基地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不仅自身得到了快速发展,也成为了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引领者。

4.严格实施规范管理

实施规范管理是保证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强有力手段。教育局先后下发了《中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暂行办法》《中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元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两个文件,明确了工作室和“二元”团队教师的职能,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督导评估体系。行政的干预,保证了课程建设的执行和落实。

三、依托课程,强化研究,促进工作多元有效落实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建构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线,结合个体辅导、团体辅导、心理训练、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的多元学校课程,并始终坚持围绕学生的课程需求和教师的实施能力,强调课程的研发、实施和评价,从而促进工作多元有效落实。

1.规范启动课程建设

在工作启动伊始,本着严谨、慎重的科学态度,我们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一是带领全体研训人员学习、掌握《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国家、省、市相关纲领性文件的指示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实施的内容、途径、方法等相关要求;二是学习、了解目前国内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加以有效借鉴;三是聘请行业专家进区讲学,借用外力,提高专业素养;四是开展大量调研活动,掌握本区学生、教师、家长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建议,为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规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课程将省属学生课本内容与校本研发内容有机结合,教师课程兼顾教师的自身能力和专业发展要求,而家长培训则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2.课题牵动课程研发

现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仍处于探索发展中。因此,我们依托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促进课程的完善与科学实施。区心育指导中心现拥有省级课题“学科心育渗透研究”、市级课题“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研究”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课模式研究”,另有基层学校的校长、心理教师、班主任共计23个个人课题在市“十二五”课题申报中立项成功并即将结题。区指导中心还组建了以中小学兼职骨干教师为组长的“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课”“家庭心育”“学生团队训练”“心理剧”“沙盘”“个体心理咨询”等多个区域心育教师研究团队。各课题研究团队均制定了研究计划和目标,固定研究成员,按照规范的研究思路开展了基于需求的行动研究。

3.典型引领课程实施

为全面推进区域中小学科学规范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采用了挖掘典型、提供经验、以点带面、高效引领的策略。一是突出了四所心理健康教育市级基地校的示范作用。在市教育学院中心的帮助指导下,我们承办了市级基地校工作会议和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优活动,组织全体心理教师和部分班主任观摩了青泥小学的“阳光学生使者团”活动,组织了学校德育干部和心理教师观摩解放小学、第十六中学的校园心理情景剧,分享实验学校的团体沙盘辅导活动经验等。二是为优势资源搭建了展示平台。我们先后举办了有五十余名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自主选课参加的区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优活动,遴选优秀者举办展示会,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心育教师、班主任现场观摩了区域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课,聆听专家的课程点评,分享优秀做课经验,带动了区域课程的发展。三是依托于具体项目示范引路。区教育局下发了心理健康教育“五个十”活动工作通知,启动了“十个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十个心育亮点工作、十个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课、十个经典案例和十个心育优秀报道”的评比活动,以此挖掘典型事例和培养典型教师,推动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四、培训队伍,夯实基础,追求工作专业高质实施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取决于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因此,应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从人员配备、师资培训上予以保障,以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

1.师资网络立体化

一是采用从高校招聘和基层竞聘选拔的方式,先后为进修学校心育中心配备了三名专职研训教师,加强对全区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力度。二是在现有的基层心理教师中遴选有一定经验和积极性的、拥有咨询师资质的教师,组建了12人的“二元管理”团队,面向基层学校负责开展研究、示范和培训工作。三是要求各中小学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专门负责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为依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培训对象全员化

区域师资培训,我们分别依赖于教育局、进修学校、“二元团队”、基层学校分层次开展,覆盖全员。教育局负责面向中小学校级干部、德育干部、班主任开展专题培训;进修学校心育中心负责“二元团队”、全体心理教师以及基层学校教师的常规教研培训、专题培训和校本个性化指导;“二元团队”负责全体心理教师的专题培训和常规教研培训、基层学校教师的专题培训;基层学校要开展校本研修专题培训。

3.培训方式多样化

坚持培训的常规化和专题化,兼顾时间和内容的灵活多样,使我们的培训效果事半功倍。一是开展专项培训。通过请进来,特邀国内心理教育专家来我区面向全体校级干部、中小学班主任、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等方面的培训。通过送出去,选送50名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教师去北师大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高端培训,力促教师的专项技能发展,提升了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驾驭能力。二是坚持开展心理教师的常规研训。学期初围绕学期工作计划解读与重点工作部署开展专题讲座,以会代训;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培训,以建立QQ群、重点校展示、课题研究、校际观摩、课程拉练、专家讲座、网络研修、经验交流、知识测验等形式开展专项辅导技术、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心理知识、课程建设等专题的培训;间周一次围绕课题研究的推进内容举行各研究团队活动;学期末围绕学期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召开特色提炼和总结交流活动。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篇(3)

农村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的影响比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式更为显著,同时还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因此,要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教师,研究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机制。

一、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教育教学设施简陋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占公共事业开支经费的比例较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政府之外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这不仅导致教学设施的简陋、教学材料的匮乏以及办公经费的紧张,也导致教学研讨和业务学习经费的紧张,使得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视野难以拓展。在简陋的条件下,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新课程实施等要与国家的教育改革形势同步,必然是困难重重,这给农村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流失严重

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也相对较差,许多农村教师羡慕城市生活而想方设法离开,暂时留下的教师也普遍存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同时,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频繁流动,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带孩子到城市读书。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和优秀生源都集中到城市,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以及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变。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再加上留守孩子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难以管教,在缺乏先进教学手段和理念的情形下,职业的理想与现实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农村教师陷入巨大的迷惘和郁闷中,从而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三)农村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农村教师工作负担较重,平均周课时在14节左右,许多教师周课时甚至多达20节,平均每天7点半前到达学校,下午6点以后才离开学校,每天在校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工作负荷较重。回家以后还要备课、承担家务,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由于教育经费紧张、人手不足,部分落后地区教师还兼任各种勤杂工作,诸如给学生做饭、负责保卫等。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农村教师还要不断上门家访以劝说流失学生复学。这些导致农村教师工作量繁重,脑力、体力透支严重。虽然工作任务繁重,但是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远远不如城市教师,有些地区甚至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越发严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环境较差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网络学习范围逐渐扩大,但农村学校由于条件限制,网络学习以及网络使用普及程度较低,导致农村教师资讯丰富性不足,再加上外出学习机会有限,专业成长环境不利。农村民主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漠,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强调制度管理,官本位思想严重,对教师的个人成长缺乏人性化关怀,管理评价不是以人为本而是倾向于官本位,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教师专业成长缺乏良好环境,从而产生不公平感、挫折感、自卑感。

(五)农村教师个人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差

农村教师大多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学习能力差,一方面对新教学思想的接受和适应能力较差,教学研究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对心理健康常识的学习了解很少,自我调节能力差,缺乏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农村教师满足于完成教课任务,自主拓展的能力较差,不懂得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懂得了解自身的心理问题,遇到问题时,怪罪学生、怪罪家长、怪罪别人,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不会换个角度看待问题;遇到挫折时,思想狭隘,性格偏执,怨天尤人,钻牛角尖,攻击性强。再加上农村教师人际关系范围狭小,猜疑、偏执、攻击心理普遍存在,导致农村教师个人心理健康维护能力差。

二、农村地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现状

(一)在继续教育课程中进行培训

我国日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但这种重视主要针对学生,对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部分省市开始进行教师心理健康常识培训。例如,昆明市在继续教育中开设了“教师职业发展与心理调节”等课程,主要以地方选修课的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教师进行心理调节的尝试,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这些课程往往采取大规模的理论培训,以讲授为主,辅之以视频讨论、案例分析等。这种培训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培训人数众多,大多为60人以上的大班级,教师教学只能以知识传授为主,无法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教学成效有限。

(二)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讲座

由于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学校或县区进修学校开始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但多是围绕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进行讨论,真正围绕教师、帮助教师进行自身心理健康维护的讲座还是很少,而且邀请专家到农村学校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是少数现象,多数学校还没有这种意识或者缺乏这种条件。

(三)教师的个人零星学习

在社会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情形下,部分教师也开始关注心理健康,自学心理学相关书籍,学习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内容,但大多数的农村教师仍然不懂得心理健康常识,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更不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常识。

由于国家要求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出台了相关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性文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这种重视是主要以发达地区的学校为主,农村学校在这方面重视远远不够。农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有限,许多学校认为政治教师也可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者是承担课程少的教师附带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都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误解。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视更是有限,很少有学校将教师心理健康纳入校本培训内容,学校对教师的心理状态关注不够,没有致力于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导致农村教师心理问题时有发生。

三、加强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措施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培训计划

我国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主要进行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培训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教材教法,费用由国家承担,解决了农村地区培训经费不足的难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但这些培训计划的参训名额有限,基层教师还是缺乏机会参与学习。国培计划主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强调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关注紧缺薄弱学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很少。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国培计划,邀请心理学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培训,开设心理学系列讲座和心理咨询与辅导,进行教师心理调节技能的训练,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学会理性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必修课程

重视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就要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必修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上要将普及性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性的心理辅导相结合,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常识、心理卫生、心理诊断、心理辅导等课程,以系统的层次递进的方式开设课程,帮助参训教师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要改革课程和教学模式,突出参训教师的参与性和自我反省,以小班化教学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培训过程中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教师掌握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有效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建立心理档案

要关注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对农村教师心理状况进行相应的普查。由于涉及面广,需要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与高校建立协作联系,利用高校现有的心理测评软件系统,对农村参训教师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教师进行筛查,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教师进行回访咨询和个别辅导。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加大投入,提供经费和人力、物力支持,在基本掌握所属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校本培训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按阶段来具体实施,不能急于求成。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继续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纳入校本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委托心理学专家列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清单,让农村学校提供给教师参照阅读,写出阅读心得,之后再请心理学专家结合阅读书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五)开展远程心理健康课程培训

教育主管部门或继续教育中心可以利用远程教学方式来进行培训,通过电视、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广大农村教师可以通过收看教学节目或网络教学视频进行学习。这样经费投入较少,节约成本,普及面广,有助于农村教师以较低廉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初步的情绪调节方法。

(六)建设一支农村教师心理健康咨询队伍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篇(4)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0-0010-03

重质量、重内涵 提高心育实效性

记者(以下简称记):袁主任您好!2012年,重庆市沙坪坝区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这是对沙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肯定与支持。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沙坪坝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

袁宇副主任(以下简称袁):重庆市沙坪坝区共有中小学校84所,在校学生8万余人,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区就开始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宣传、专题讲座、心理咨询、课题研究等方式在师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沙坪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沙坪坝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区域内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文明办设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科”,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区教育党工委、区教委成立了“中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区教委设立了德体卫艺科,具体负责全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工作。区教委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的意见》《关于聘任中小学德育心理中心组成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在每年的教育经费预算中列出20万元专款,有力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当前,沙坪坝区的教育已由重规模、重硬件迈入重质量、重内涵的发展阶段。区教委明确提出,教育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要求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各中小学均制定了《三年内涵发展规划》,把育心育德作为办学目标之一,在规划中认真谋划,在工作中努力推进。各学校成立了心育机构,落实心育人员,安排心育经费,增添心育设施,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内涵发展有机融合。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督导考核范畴,考核结果直接运用于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校领导班子的综合评价之中。这些措施使区域教育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创新教师培训机制 打通心育发展瓶颈

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心理教师队伍。沙坪坝区在师资培训方面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有实效、有特色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之路,请您谈谈沙区的师资培养模式。

袁:随着时展,师资的薄弱、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区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坚持三个纳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全员覆盖

一是纳入校级干部培训。在校级干部的岗职培训、提高培训、研修培训和校级干部中心组学习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严格执行不少于16学时或课程总量5%的“硬杠子”,让每名管理者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能够领导学校开展好此项工作。

二是纳入教师全员培训。针对中小学生成长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开发培训课程和资源包,对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在中层干部、后勤服务人员等各级各类培训中,均安排与岗位贴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面向全员的通识培训,强化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帮助教职工调适自身心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夯实了心理教师队伍的基础。

三是纳入专业成长培训。我们在区教师进修学院设立“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配备两名专职教研员。举办中小学心理教师培训、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心理教师“导师制”培训,组织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通过专家系统讲学、案例督导、实践考察等,培训出一批批较好地掌握了心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兼职心理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部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采取联合办学模式培养认证心理健康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全区所有学校都配备了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2.建设“三个阵地”,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础条件

一是建立区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心。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心面积约200平方米,配备音乐放松椅等专业设备,由两名持证的心理咨询师管理,对全区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成为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龙头。

二是建立校级心理辅导室。区教委组织开发了《沙坪坝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为学校开展教育提供解决方案。我区100%的中小学在地方、校本课程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100%的中小学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并每周开放,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辅导室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提出相关意见或建议;指导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本校教师自我心理调适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技能,为家长教育子女提供建议、咨询和帮助。

三是建立校外心理健康培训基地。我们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注重借助专业力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协议,利用高校资源建立校外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聘请专家教授担任导师,指导开展科研、个别培训等工作。同时,高校的研究生深入中小学,定期到校开设心理辅导课、做团体辅导、开心理讲座等。

3.实施“三项举措”,创新心理健康培训工作机制

一是构建三级教研网络。第一级为区级中心组,由区教委发文聘任,组织开展全区性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起示范辐射作用;第二级为片区学习组,将全区中小学分为七个片区,把区中心组成员安排到片区,负责所在片区的学习交流与活动组织,在片区开展校际间交流活动;第三级为学校教研组,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负责学校心育教研、科研、交流、竞赛等工作。

二是科研引领教师成长。以教育部规划课题“西部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为引领,在全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同时,各中小学“变问题为课题”,根据学校实际积极开展“小、实、新、活”的研究与实践。如重庆七中开展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转化后进生”的研究;天星桥中学开展了关于学生考试焦虑的调适的研究;嘉陵小学从语文学科教学入手,研究如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等。心理健康科研把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了一大批教师,促进了他们的专业成长。

三是以赛促培,提高心育能力。我区组织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竞赛、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设计和实施竞赛等活动。每次组织竞赛,我们的着眼点不在结果,更关注过程。赛前开展专题培训,赛后及时总结反思,邀请专家作点评辅导,把赛课和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看到成绩,也找到差距,以竞赛带动队伍建设,以竞赛推动工作开展。

4.实现“三个转变”,彰显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全员心理培训使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瓶颈”,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心理教师孤军奋战的状况,走向了校内外“全员育心”的方向。全员心理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宣传走向多途径的心理关怀,由重形式转向重内涵的专业化发展。

以“学本式卓越课堂”为阵地 探索心育有效形式

记: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沙坪坝区“学本式卓越课堂”的探索实践,为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开辟了一个良好且有效的阵地,请您简要谈谈“学本式卓越课堂”的理念。

袁:2012年,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渝教基[2012]53号),启动了全市“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卓越课堂”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让所有学校变得更优秀,让优秀学校变得更卓越”为理念,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以学论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的改革方向,发挥督导评估的引导、监督、改进和激励功能,引导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卓越课堂”是重庆市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一种“好课堂”理念、境界或形态,是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系统。

全市启动实施“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以来,沙区围绕内涵发展主题,抓住学生发展根本,在全市率先制定并实施“学本式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

实施区域“学本式卓越课堂”行动是沙坪坝区推进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加快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区的有力行动。在“学本式卓越课堂”核心理念及价值取向的引领下,我区把目光聚焦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堂形态——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上,积极迈出了探索教学改革的步伐,创造性地将“学本式卓越课堂”理念与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有机结合,开展“学本式卓越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的有效形式。在此基础上,还推出了具有我区教改特色的“沙坪坝区‘学本式卓越课堂’中小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评价指导标准”。

“学本式卓越课堂”坚持以建构主义、团体动力学、发展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取向作为评价心理活动课的价值标准,将教育性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出发点,既重结果的有效性,更重过程的有效性;既关注教师,又关注学生;既遵循了“学本式卓越课堂”的通用标准,同时也保持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学科特色。

“学本式卓越课堂”着力于把“讲堂”“教堂”变成“学堂”,促使“教本”向“生本”全面转型,实现学生主动、活泼、健康发展。“学本式卓越课堂”的理念和实践都高度关注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育行政、教育督导和教育科研的联合驱动功能,产生了广泛影响。

以“示范校建设”为引领 促进校际均衡发展

记:沙坪坝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探索了许多切实有效、有自身特色的途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建设便是其中之一,请您简要谈谈这项举措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袁: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新形势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巩固和提升示范区成果,我区在推进合格/示范心理辅导室专项评估的基础上,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建设,进一步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评估导向机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建设工程,将全区所有中小学按照示范学校和薄弱学校、大型学校和小型学校、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合理搭配,强强联手,强弱帮扶,共享区域资源,缩小了校际差距,实现了共同发展的目的。

我区制定并出台了相应的示范校建设评估标准。坚持立足实际、注重发展、积极导向、引领示范等原则,从顶层立意,将考评指标分解为领导管理、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辅导室建设、教育科研、全员育心、学校特色七大类,涵盖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途径方法、组织保障等方面。通过顶层立意来引导学校全面认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整体规划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此同时,我们立足区域实际,通过调节指标的得分权重,突出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的工作重点。此外,我区在制定标准和实施评估时,尽量体谅学校难处,对辅导室建设、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要求从实,学校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不盲目追求设施设备的齐备与奢华,重在实用、够用;在软件要求上从严,坚持标准不放松,宁缺毋滥,确保“示范学校”真正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建设宣传、启动以来,效果明显。各学校纷纷按照评估标准,逐项认真自查,巩固成果,提炼经验,弥补不足,促进建设。暂未达标的学校也积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整改。通过示范校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均衡发展,让师生们都过上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积极探索 构建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记: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已经出台,请您结合《纲要》谈一谈如何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袁:“非凡与平庸的主要差别不在于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而在于人的思想与精神,在于人的心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普照心灵的阳光工程,是激励奋进的希望工程。我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以人为本,全员育心”使我区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由心理教师孤军奋战走向校内外全员育心,由单一的心理宣传走向多途径的心理关怀,由装点门庭的形式化走向注重内涵的专业化,由一花独放的典型示范走向万紫千红的整体提升。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篇(5)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14-02

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和新思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倡导人本性和民主性,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其教育理念和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与新课程改革是一致的,也为教师适应和实施新课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两者在教育实践中是可以融合和互动的。因此,探讨和实践高中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形成具有现实意义。

一、以高中新课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指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统一部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课程体系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有心理健康的内容,方案也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的一定的空间,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课程体系是可以实现的。我市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实施方案,占两个学分,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了《乌鲁木齐普通高中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乌鲁木齐普通高中新课程心理健康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在高一年级开设设心理健康课程,在高二和高三年级开展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和讲座。

2.以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高中新课程的课程实施办法,应将高中心理健康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模块课程。

必修课程应包含六个教学模块,即学习辅导、自我探索辅导、情绪情感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青春期异往辅导、生涯规划辅导,这部分内容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相吻合。

选修模块包含六个教学模块,即青春期性教育、安全自护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网络的合理利用和预防网瘾教育、健康卫生行为的养成教育,是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生存发展而设计,是对必修课程的有益扩展和补充。

3.以校为本,确定具体目标,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课程体系的整体要求为高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规范、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起着指导性作用。学校应结合整体目标要求,立足学校实际,着眼于学生发展,确立适合不同地域和不同学生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方法,并制定适合本校的实施计划。

课程实施中有计划、有行动、有实效,强化实施的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在活动、感悟和体验中的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构建双向互动机制,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

在实施高中新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要认清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积极探索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管理机制

地方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从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出发,构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建立层级管理、稳步实施、督导结合、整体联动的有效机制,推动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推动新课程教育观念的形成。

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培训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全方位的参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都是重要的“点”,只有增强各点的辐射作用才能形成联动网络。在学校领导培训、中层领导的各类培训中应加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和方法的培训,在学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班主任培训中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研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全方位培训机制的建立,对提高教师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3.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机制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新思路,新课程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新探索,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带动下科学发展。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发展和实施、如何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好作用等问题需要探究。因此,需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机制。我市已经构建了科技规划课题、教育规划课题、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科研体系,形成了新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科研机制,尤其是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带动了各学科教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的积极性。

4.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是高中新课程提出的具体目标,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风气等都能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我市开展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心理游园会、校园心理剧展演等活动有效地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构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环境,实现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程的实施靠教师,高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转换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这必然会使教师压力增大,影响其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师个人要重视心理的自我调节,避免对学生造成师源性伤害。

同时,课程改革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助于新课改目标的实现。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能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合作与尊重有着积极的作用。

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动态下相互依托,互相提升,二者互动机制的形成将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稿件编号:0906270001)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2]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教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7.10.

[3]蔡建家. 新课程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5)

[4]王潇南.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改的关系[J]. 当代教育科学,2005,(8)

[5]刘岸英.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冲突的理性分析与调适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14).

[6]潘涌.论课程新理念与教师角色转换[J].中国教育学刊,2003,(4).

[7]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篇(6)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领导干部是从事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其心理是否健康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经过优选出来的干部都具有较高水平的心理承受能力,但是他们比一般人面临的问题更复杂,难度更大,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就更多。因而,开展干部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的必要课题。

一、干部教育培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干部教育培训面向全体领导干部的全员培训和远离工作情境的特点为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最佳平台[1]。但从现实状况看,干部教育在目标、师资、内容等各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都缺少必要的重视。

(一)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表述中缺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2006年颁布实施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中规定干部教育的目标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按照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要求,以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2]强调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地位,而缺少了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关注。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教育目标虽因功能定位及自身优势不同而各有侧重,但大致的内容与《条例》相同。如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教育目标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办学方针,利用井冈山及周边地区的革命历史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执政能力为目标”,从中可以看出,注重政治思想素质和执政能力培养,缺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具备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3]这是对从事干部教育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集中于政治素质及专业能力,却没有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能力。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构成中也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如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从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的高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师资主要是从事党史、党建、基本国情等方面教学的专兼职教师。

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是首要的条件。目前大多数培训机构的师资配备中没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而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的普遍存在,决定着对心理健康需求的存在,并且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这不是少数几个机构所能解决的。

(三)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体系中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受干部教育目标的影响,目前干部教育课程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普遍缺位。

如《条例》对干部教育内容的规定:“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结合岗位职责要 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并以政治理论培训为重点。”[4]中央党校目前开设有“马列主义基本问题”、“思想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等课程,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在课程设置中以党的优良传统、党性党风党纪和国情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和基本国情为主干课程。可以看出,不同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有所不同,但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

二、影响干部教育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要素

从现实情况来看,干部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这其中既有相关研究缺位的原因,也与我国的传统社会文化相关。

(一)干部教育心理健康研究的缺位

从2005年6月中组部发文《要重视和关心干部的心理健康》开始,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开展了相关研究。如2005年,北京市对1,055名在职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在2008年采取综合评定方法,运用MMPI-2、16PF和自编的《领导心理健康量表》对401名厅局级干部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分析[5]等。但这些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较少,不足以纠正人们对心理问题认识上的偏差。

同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角度,而缺少教育学视角的关注。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种心理学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切入开展研究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心理治疗和咨询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正具有有效作用,可治疗毕竟是事后补救的方法,事前的预防更重要,而教育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手段,因而需要进行教育学的相关研究。目前由于教育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理论上的支持,缺乏自觉性。

(二)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

受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领导干部追求的是奉献、敬业的社会价值,而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保持身心健康的问题很少顾及甚至全无意识。不少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意识不足,对心理健康的知识知之甚少,致使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6]。

同时,当前社会上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把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异常。受此影响,有的领导干部对心理问题故意回避、隐瞒,而且出于对职位的保护,他们往往不肯向外人透露自己的弱点,怕被人知道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因而,有的明知道自己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但羞于启齿、讳疾忌医。更不用说在党政机关设置心理咨询室,供领导干部去那里接受心理辅导。可见,对领导干部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我们的意识和机制上还十分欠缺[7]。正因为受到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上对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着误解,使得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造成了我国干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缺位。

但是,有一些领导干部会托朋友关系,悄悄去咨询,还有通过电话、网络这种具有隐秘性的方式来进行咨询,以期能够减轻压力,解决心理问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领导干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三、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一)深化研究,促进观念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问题存在的错误观念,是由于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科学的认识造成的。只有加大研究力度,丰富理论成果,使人们对心理问题获得清楚、正确的认识,才能纠正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错误认识。这种研究包括心理学和教育学两个方面。

目前对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虽已有心理学视角的研究,但研究还不够深入和透彻。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对一般的心理测验存在一定的“反侦测”能力。因而领导干部心理问题的研究要体现出针对性。要编制出符合领导干部特点的并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领导者心理健康量表。测量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对隐私的尊重,不公开,不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给领导干部创设一个充分宽松的心理环境。在对测量结果的分析中注意结合领导干部的特点进行,使研究成果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同时,也需要有教育学的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当前,增强干部心理健康的首要环节是提高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素养,降低领导干部接受心理健康干预的敏感性。因而,在教育学研究中,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育内容的构成和建设、教师能力结构和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原则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同时,更加注意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研究成果,使理论不断完善,形成科学的体系,更好地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在干部教育中开展。

(二)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保持心理健康能力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领导干部心理素养和能力培养的作用,将之纳入干部教育的课程内容是重要的一环。

一种方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干部教育的常规课程。在干部培训的课程设置中,开设党政干部心理保健课程,为广大领导干部弥补心理学知识的缺失,以发挥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知识点分散到培训班次的课程体系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每1~2周实施一个单元。也可以集中举办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培训的专题班,将各种教学内容集中在3~4天时间内完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期效应,放大培训效果。

另一种方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培养结合在一起进行,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调整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因“党校姓党”的特性,决定了在课程安排中仍要以理想信念、执政能力建设等内容为主,因而需在价值观的培养中进行渗透。通过教育,使学员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利益观和政绩观,正确看待成与败,以平和的心态、高尚的情操和公仆意识对待工作,消解更多由压力所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干部教育机构中的EAP模式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EAP(员工援助系统)是某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从企业中引入的一个概念,并结合干部教育的特点进行了适度改造,主要是面向领导干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活动,其目标是提升干部的心理健康素养,使干部了解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良好的心理保健意识和观念。[8]此种方式在我国的干部教育培训中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它能适应各方需求,有效提高学员的心理健康素养,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在干部教育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提高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意识,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各种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需要加强培训,使之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同时,通过资源共享,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干部教育培训中“专兼结合”的师资构成为聘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可邀请专家教授开设心理学讲座,给学员讲授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试的方法。目前,一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已运用这种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随着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干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常规课程,如果只依靠聘请兼职教师开展工作,不仅手续繁杂,而且不能满足课程需求。因而,干部教育机构专职教师的师资构成中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些教师不仅是心理学专家,而且还应对干部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有清楚的认识,在理论上兼具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干部教育的整个课程体系中,与整个干部教育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一致。

在目前干部教育师资不足且对教师的培训尚未起步的情况下,为了满足领导干部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增加的需求,就需要通过资源共享,利用各种渠道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国从2010年试点、2011年铺开的让高校作为新的干部教育培训力量加入干部教育培训网络的做法,为开展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优质的人才资源。高校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储备上都比较成熟,可充分利用他们在学科、理论上的优势和优质人力资源,对领导干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可利用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中的专业人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干部心理教育现状之下,广开渠道,利用各种资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现实而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赵世明.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干预和保障机制[J].理论探讨,2008,(4).

[2][3][4]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篇(7)

二、研究结果  

(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调研的所有中小学都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全部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其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47.85%;38.76%的学校每年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专项经费投入;绝大多数学校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测试工具及其他设施。此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98.56%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97.63%的学校还开展了除课程以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体上看,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它仍不是学校教育的“必需品”,部分学校并未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个别学校甚至仍未开展相关工作。  

(二)中小学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构成  

如表1所示,76.20%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曾是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德育课教师,或有过心理辅导经历的教师分别仅占10.62%和10.79%。在兼职教师中,以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校级或中层干部为主体。调查数据显示,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而来的教育人员,构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体。同时,这些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普遍较短,他们的专业基础往往较为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背景  

本研究调查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专业背景、最终学位,以及是否获得了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格证书,结果如表2所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主要方式是任教后通过继续教育和学生时代学习过的专业课,分别占37.33%和28.25%。就专业背景来说,仅有22.63%的教师有心理学背景。就学历学位而言,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者占5.74%,本科(学士)学历者占80.35%,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占13.91%。此外,有26.88%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获得了相关的资格证书。显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教育背景不容乐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形式上,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与活动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占66.67%,其余则分别以讲授或活动为主,分别占14.88%和18.45%。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备课以集体备课为主,占52.37%;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个人备课,占43.47%。  

 

在接受调查的专兼职教师中,同时承担心理辅导工作的,占31.70%。这些教师中,平均每周心理辅导5人次及以下的占59.51%,6~10人次的占30.67%,10人次以上的占9.82%;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为单独面谈,占82.61%,以团体辅导或电话、网络辅导为主要方式的分别占15.53%和1.86%。此外,45.04%的教师“还以讲座或其他活动形式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工作绩效的自我认知与评价  

从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和工作支持三个方面,我们调查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绩效。从工作能力上看(见表3),35.0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水平能胜任当前的工作,34.9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技能水平能胜任当前工作。对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教育背景与胜任工作的自我认知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评价更高;教师的最终学历学位与他们的工作能力认知的相关不显著。  

 

从工作效果上来看(见表5),60.52%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很好,57.23%的教师认为心理辅导的效果很好。总体来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教师占95.84%。说明专兼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信。  

 

从工作支持上来说,76.04%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认为一般的占20.15%,认为不支持的仅有3.81%。总体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中小学校的普遍重视,学校领导也愿意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  

5.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需求十分强烈:78.58%的教师表示需要接受进一步的专门培训;这种培训需求也得到了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但是,仅有19.02%的教师能够经常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或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有60.07%的教师更希望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在形式上,有64.74%的教师希望能够集中培训。由此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明显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学术交流与培训的机会远远无法满足教师的专业培训需求。  

(三)中小学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要求  

调查结果(图1)显示,中小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非常重视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与经验、人格与心理健康程度。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授课技能最受重视。  

 

图1 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  

(备注:此题可多选,因此数据相加大于100%)  

2.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职责定位  

在学校管理者看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应主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三项工作任务,占81.89%;认为需要承担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宣传两项任务,分别占8.66%和7.87%;认为仅需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生心理辅导的,占1.57%。可见,多项工作任务、多样化的职责范围对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上,认为非常规范的有59.84%,一般的有32.28%,不够规范的有7.87%;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强度”上,认为强度很大的有35.43%,一般的有64.57%。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岗位职责、薪酬、考核情况,结果如表6所示。  

 

4.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称晋升上,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没有特殊的优势:只有27.78%的学校领导认为“相比于一般教师岗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更容易得到晋升”,认为不确定的占57.14%。在专业培训上,66.93%的学校领导认为自己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或进修”,认为机会一般的占22.83%,认为机会较少的占10.24%。此外,有70.59%的学校领导认为“学校已建立专业体系以保障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  

5.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78.74%;对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82.68%。  

此外,将教师、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即心理健康教师与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基本一致。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构成较为复杂,大部分有教授过其他课程、德育课或从事学校其他工作的经历。同时,拥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较少,大部分专兼职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也不长,这反映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与范福林、王乃弋和王工斌(2013)的研究结果一致。[1]  

课程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在授课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能够做到讲授与活动相结合。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承担着心理辅导的任务,虽然辅导量有限,但与授课、其他工作相叠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并且还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辅导需求。[2]相比国内,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通过课程普遍预防、团体活动与个人辅导相结合方式[3][4][5],并通过学校心理学家、朋辈辅导等制度来解决学生心理辅导的“供需矛盾”[6][7],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表现出了参加专业培训的强烈愿望,这一点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Whitley,Smith & Vaillancourt(2012)在综述中指出,许多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专业培训,妨碍了他们开展相关工作;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有助于提升他们处理相关问题的信心与技能。[8]此外,本研究发现,学校管理者认为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多,但教师们实际参加培训的次数却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2010年,我们曾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学校管理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结果相比,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配备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学校更多,对专兼职教师的管理也更加规范。[2]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与中职学校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例如师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低等。甚至,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比例和教龄长度还要低于中等职业学校。  

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看,他们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重视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这反映了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的看法。然而,王智和张大均(2011)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等维度,与学校管理者的看法不尽相同。[9]因此,学校管理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重视。参加调研的学校中,90%以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也有个别学校对这项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都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支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专职教师均有担任其他课程教学的经历,而兼职教师中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居多,这些教师教育背景多元,仅有少数是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而且这些教师大多教龄较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课程为主,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和活动结合;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生心理辅导的任务。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普遍感到满意的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的需求很强,并且青睐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  

第三,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看重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应包括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宣传。参加调研的学校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管理普遍较为规范,有具体的工作分析、岗位描述和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案,并明文规定了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大多数参加调研的学校管理者对本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  

(二)对策建议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篇(8)

(一)课程目标重补救预防轻发展促进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预防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导致了不少大学生只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却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力;只知道悲观、自卑、嫉妒等各种不良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却不知道怎样去发展诸如乐观、自信、宽容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二)课程内容重学科专业性轻实际应用性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围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等内容展开,比较忽视学科在具体生活领域的应用,缺乏教育载体的深度发掘。比如: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在大学生情感心理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多样化教育载体,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模式单一实施途径简单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模式主要是学科课程模式,基本上按健康心理学的知识逻辑来组织课程体系,很少兼顾学生的心理逻辑,课程模式缺乏灵活性且比较单一。课程实施途径主要有专题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以及心理咨询,课程实施途径相对简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课程模式还是课程实施,都应该从系统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自我潜能的开发为教育目的,建构科学有效的课程模式和实施途径。

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

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条件,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健全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个体维护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做既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能培养学生成为更加积极、乐观、幸福、进取的个体。该课程体系将综合多个学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有效手段,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发展与适应并重的课程目标设置

发展与适应并重是指该课程是基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首要目标的课程理念。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秉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的取向,重心是重视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的教育功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因此,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既应指导学生积极适应又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构建

综合化的课程内容是指一切与大学生有关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以及社会实践都可以整合成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观。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宿管员和同伴为社会支持力量,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自我教育与同伴互动的有机结合。

(三)自主参与的课程组织形式

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激发、调动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感悟为核心,形成围绕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教育活动。实践活动是个体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形式。依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从心理发生的角度分析认为,心理品质是主体依托实践共同体,通过实践活动内化外部刺激而形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灌输课,而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体验课程,教师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与操作。因此,该课程体系非常重视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特别强调课程的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

三、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成

(一)专题训练课程

专题训练课程是基于“明理导行”的原理,让学生转变观念,提升认识,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与技术。专题训练课有两种实施途径,分别为专家讲座和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专家讲座课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讲授,受众面比较广,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讲座的缺陷是难以实施具体的行为操作,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感悟成长较少。心理训练(心理教育课)是由心理老师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学科课程的方式,围绕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健康主题开展的课堂训练或团体辅导。心理教育课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共同交流,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者领悟形成一些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技能形成、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训练活动课程。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课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实践活动课主要采用如下形式开展:

(1)营销活动。以市场竞争实践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施方法是邀请营销专业的老师参与到该课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和技巧来消除或缓解某些心理障碍(如社交恐惧)达到维护心理健康之目的。

(2)媒体设计。让学生设计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多媒体作品,并参与竞赛。邀请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新媒体专业的老师参与该课程,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主题方面的信息以及校园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

(3)自我超越训练。自我超越训练可以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化大学生的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增进团队参与意识和责任心,为大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4)健康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教育不仅促进学生身体技能发展,而且有益于学生社会技能、自尊、亲社会倾向以及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艺术陶冶课程

艺术陶冶课程指利用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功能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的审美心理教育主要指个体通过艺术欣赏和实践,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个体正确地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陶冶课程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以下内容:

(1)音乐心理调节。音乐不仅能治疗心理问题,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能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激起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使其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2)舞蹈心理教育。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舞蹈不仅是身体的展现,也可以治愈心理创伤。舞蹈心理教育致力于将舞蹈的治疗功能和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课程要求学生编排具有情感愈合功能或者积极情绪体验功能的舞蹈。

(3)美术心理教育。美术心理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事物来调动主体的各种心理功能,升华情感,使其通过丰富的内心体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促进自身内在的协调发展以及自身与外在环境良好共生关系的建立。美术教育也是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一种有效形式,有利于促进自尊、自信和个性成长。

(4)影视观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忌讳强制、说教和指责,尤其要讲究分寸。电影艺术非常重视人物情感的宣扬和抑制,这使电影的情感心理教育功能成为可能并富有实效。影视观赏一定要在观看影片后进行有指导的分享交流。

(5)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剧是利用舞台创设的生活情景,通过行为表达的方法和技术,重现生活情景中的心理冲突,使心理问题和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促使观众和演员产生新的领悟、体验新的情绪从而改变行为的一种综合性和表达性的心理干预活动。校园心理剧使参与学生的情感得到宣泄和梳理,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使参与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引导学生探索现实社会,完善自我。校园心理剧以其独具魅力的原创性、互动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和人格影响,提高他们自我帮助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意识。

(四)微环境文化课程

大学生生活的微环境对其心理问题的预防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交往最多的人就是微环境中的同学,比如宿舍同学、班级同学等,因此宿舍环境和班级环境对大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宿舍文化心理塑造。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和谐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让宿舍成员获得一种归宿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成长。

(2)班级文化心理建设。班级是大学生相互交往的重要组织形式。大学生与班级成员交往比较多,班级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很大。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班级同学的情感支持对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了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提高其心理素质,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建立积极的班级人际关系,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同合作精神。通过组织班级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1-01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深刻变革,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了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社会、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在组织中小学教师培训时,我们常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却面临许多困惑与难点,致使培训并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一、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存在的问题

1、层次不齐的教育现状影响了教师培训的积极性。虽然2002年就颁布实施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但目前各地的实施情况却不一样,尤其贫困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有的工作还处在起始阶段。大多数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正常开展,有的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教学过程中容易以学科教学的方式来对待;有的受教师素质的影响,以德育课代替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但活动却不能经常化;有的学校迫于升学压力,淡化心理健康教育。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积极性。

2、专业师资缺乏影响了培训效果。据笔者统计,甘肃一贫困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只有2人,通过其他形式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专、本科学历教师只有11人,平均16所中小学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学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更谈不上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理论,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理解,这就导致工作的肤浅、表面化、片面化。

3、培训内容与教师需求存在差距。实际培训过程中,大多培训者多以讲授理论为主,而大多参训教师,希望接受针对性强和教育教学中使用的知识和技能。在能力提高需求方面,参训教师更重视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能力的提高。

4、培训形式单一影响了培训质量。近几年组织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心理健康教师集中培训,大多以专家讲座和报告的形式进行。通过征求参训教师的意见,他们更愿意接受观摩名师讲堂、案例分析和专家讲座的形式。

5、培训时间错位造成工学矛盾。为了便于管理,同时不影响学校工作,大多集中培训,都安排在假期中进行。据调查,有38.8%的教师希望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培训;11.8%的教师希望在每年的寒暑假接受培训;45.9%的教师希望在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大多数教师不希望培训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希望培训在工作时间进行。

二、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策略

1、领导层面上要提高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一是学生,二是教师本人。针对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势在必行,校长、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正确认识这一点,要科学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应是一种短期行为,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短期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他培训的附加课程的作法,要制定长期合理规划,确保培训正常有序进行。

2、培训对象上要注重培训者的培养。培训教师的水平对促进学员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借助近几年的国培项目,外派教师参加专门培训,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取得相应资质;还可以从高等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来本地协同参与培训活动,吸收他们的理论基础、培训手段、实践经验,缩小认识差距,培养本地的土专家。

3、培训内容方面要及时跟进教师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非常广泛,有理论基础、基本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观念等。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培训需要。我们应该针对教师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地为教师设置培训课程,安排培训内容。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内容要让教师系统学习,影响教师教学技能和咨询技能的实用性内容,要按专题进行学习和训练。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在培训内容上要及时跟进,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

4、培训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可以根据内容来安排,如基础知识可以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结合的办法;辅导策略与技巧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与现场模拟结合的形式;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可以采用专题讨论会等形式。可以根据学员的工作性质将学员分为班主任小组、校长小组、任课教师小组及专职心理辅导人员小组,组织学员分别结合工作实践和性质进行讨论。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与信息技术,借助教学实景、网络资料协助教学,开辟教师在线交流平台,增加教师获取信息和帮助的渠道。

5、培训时间上要避免工学矛盾。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导致身心疲惫,因而教师更珍惜休息时间调整身心。各类培训,最好安排在正常上班时间,避免加剧工学矛盾。

参考文献:

[1] 高飞.叶少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4.

心理健康培训课程篇(10)

一、心理拓展训练运用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价值

《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将心理拓展训练应用到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当中,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助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实验法,对心理拓展训练应用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价值进行量化的分析。

二、心理拓展训练应用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研究

1.目的

考察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用心理拓展训练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业成绩;心理拓展训练可能对初中生产生什么影响。

2.对象

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共3个学年6个学期的时间内,选取笔者任教的呈贡区第一中学不同年级的8个初中教学班的学生426人。

3.方法

(1)自编问卷调查。每学期用自编问卷《心理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价值问卷》对实验组班级共20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本问卷是笔者根据平时的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实践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共5道题目,采用封闭和半开放式问题条目相结合,主要是用来调查初中生对体育与健康课中加入心理拓展训练后自己的主观感受。

回收有效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94%,并统计结果。

(2)采用实验组对照组的实验设计。第一,将每学期4个班的教学班级分别以2个班为实验组班级,另外2个班为对照组班级,在实验组班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用心理拓展训练,而在对照组班级不应用心理拓展训练;第二,体育成绩前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班级的所有学生都进行体育成绩测评,主要项目是: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100米、800米(女生)、1000米(男生)、握力(男生)、仰卧起坐(女生),计算出每个班级学生体育学业成绩的总平均分,得分越高,表示学业成绩越好;第三,前测以后,在对照组班级进行常规体育教学,不加入心理拓展训练内容;在实验组班级进行常规体育教学同时加入心理拓展训练内容。第四,体育成绩后测,后测的项目和方法均和前测相同;第五,每学期开学进行前测,期末进行后测。

4.结果

(1)自编问卷调查结果。①有97.8%的学生表示喜欢在平时的体育与健康课中加入心理拓展训练,2.2%的学生表示没什么感觉;没有同学表示不喜欢心理拓展训练。②94%的学生表示加入心理拓展训练后,觉得体育与健康课更加有趣了,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主动性更高了。③对“你认为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加入心理拓展训练是否有助于提高体育学业成绩?”的问题,87.4%的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3.2%的学生作否定的回答,9.4%的学生的答案是不清楚。④98.4%的学生表示经过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拓展训练,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⑤对半开放式问题“你认为体育与健康课中加入心理拓展训练的作用是什么?”有97.5%的学生选择“可以培养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94.8%的学生选择“可以让我们真正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人,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96.2%的学生选择“心理拓展训练让我们感受到了和谐、平等、友爱,有助于我们形成集体的凝聚力,让我们学会了合作,89.1%的学生选择了“能够增强我们初中生的责任感,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竞争意识”,100%的学生选择了“让体育与健康课变得更加活泼生动,上体育与健康课的时候更开心了”。

(2)实验组、对照组体育测评成绩比较结果。实验组班级的体育成绩全班总平均分、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这几个指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班级的学生,而且3个学年6个学期的结果都是一致的。结合对学生的自编问卷调查结果可以推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加入心理拓展训练可以提高初中生的体育学业成绩,即有助于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体育测评成绩无法转换成标准分,因此无法就实验组、对照组班级的每位学生的体育前测、后测成绩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统计分析,比如做差异性t检验等相关统计,只能以学生体育成绩的原始分数、平均分、全班平均分、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和做简单的统计。

三、结论

1.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用心理拓展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业成绩。

2.心理拓展训练对激发初中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初中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讨论

初中体育新课改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但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用心理拓展训练需注意:

1.确保学生在心理拓展训练中的安全是前提。因此,教师在将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也应当严密组织、严格管理、因材施教,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之下创新体育教学。同时,组织实施心理拓展训练的体育教师应该进行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保证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能够科学有效。

2.笔者认为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用的心理拓展训练不同于专门拓展训练机构的项目,应主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规律,设计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的准备阶段或结束阶段进行简易有趣的心理拓展训练。

3.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程公正的评价,学生同时也应当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教学双方互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体育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健.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应用探析――浅谈初中体育课堂的游戏教学[J].运动训练学,2013,(33):34-35.

上一篇: 街道办事处审计重点 下一篇: 专业课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