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的状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4 17:15:44

城市绿化的状况

城市绿化的状况篇(1)

在国内外研究中发现,不管是城市生态平衡,或居民生活环境,或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均提出城市绿化,需重点改善生态环境,使美化景观与经济发展效益得以充分发挥。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城市规划设计经验,主要分析加快城市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内容。

1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

从1960年开始,社会发展注重重工业发展,资源逐渐短缺,环境恶化问题日益凸显,能源危机逐渐加重。在城市生活的局面,肺癌、支气管癌等城市疾病发生率日益提高。处于该种状况下,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最终受害者是人类,人们也无法脱离生态自然的保护。所以,在近几十年来,城市绿化得以快速发展,我国环境绿化经历了诸多阶段:在古代,自然园林是供狩猎使用,私家园林、皇家园林是供贵族观赏使用。在19世纪末,随着城市环境急剧恶化,政府征收土地开辟绿地,是供居民使用,在亚欧各国掀起了公园运动。

2城市绿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从1990年开始,我国许多城市着手开始绿化建设,绿化建设出现了历史,能够明显改变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环境,绿化建设呈现良好势头。然而,在城市绿化进程中,因意识不强且观念落后,设计感不强,缺乏绿化特色,加上养护管理不合理,使得城市绿化处于一种无序、不合理状态。另外,还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主要表现如下:

2.1人均绿化面积少

由近几年可看出,我国绿化前景不乐观,各城市绿化状况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且南北城市存在较大差异。在2009年末,我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超过8mz的城市少于20个。随着开发区绿地增加,郊区绿地逐渐增加,我国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

2.2绿地面积严重缺乏,城市绿化建设规划不合理,缺乏系统园林配置

未结合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绿化建设,绿化建设的文化氛围、艺术层次,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在园林建设中,未考虑居民享受、使用与休息的休闲环境建设,与自然景观融合度不高。

2.3开发商重视开发效益,未立足可持续发展角度进行绿化建设

在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中,许多开发商注重眼前利益,将城市绿化工程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所以,使得环境被肆意开发,破坏了最初合计规划。所以,政府需强化引导力度和监管力度。

3我国城市绿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忽略了城市环境。而鸟语花香、绿色自然的生存环境,是居民向往的居住生活。现阶段,在城市建设中,绿化建设受到政府部门关注。人居环境好坏,需依靠绿化建设。

3.1树立整体性与系统性观念

无论城市哪个角落,均属于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在绿化建设中,需立足城市整体角度,考虑局部因素。在城市绿化中,立足城市整体角度,开展园林绿化建设。

3.2建立集中性园林绿地

城市绿化的状况篇(2)

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发展及研究现状

城市森林的提法最早源于美国和加拿大。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中,首先使用“城市森林”这一名词。森林城市建设蓬勃发展,极大推动了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美国对城市森林的理解比较广义,泛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范围内的所有树木。而欧洲一些国家,像德国、芬兰等把城市森林主要定义为城市内的较大林区和市郊森林。这些国家森林资源丰富,各城市中绿化率几乎达50%以上,环境优美,绿化遍及各个角落,同时或在市中心,或在市郊都建有城市森林,成为市民的天然氧吧,生存环境宜人,环保意识已经深入到每个市民的脑际,是真正的生态城市。日本对森林城市的建设也十分重视,城市森林有相当的规模和质量,而且赋予了浓烈的文化氛围。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相对于欧美国家起步较晚,但是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很多城市纷纷响应。由《城市绿化条例》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制定,各方面对生态平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达成共识,而“城市森林”建设对生态平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城市森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在不断深化。目前全国设立了12个城市森林建设示范点,像上海已经启动500米宽的林带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国城市森林发展理念日渐清晰,通过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森林建设指导思想“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林水结合建设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即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天津市未来城市定位与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的意义

森林覆盖率是衡量城市森林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反映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环渤海经济圈大开发、大开放,天津必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中国北方的经济金融中心。近年来天津城市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距离天津市的国际化、绿色生态型城市定位尚有一定差距。城市绿化状况近年来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绿地数量不足,绿地建设尚存在着追求数量、面积,土地空间利用率不高,生态效益不明显,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热岛效应仍很严重等状况,城市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的问题。城市森林建设可改善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在天津尽快实施城市森林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大绿化体系,改善环境污染,让天更蓝、水更绿,美化城市景观是市民热切愿望。

事实上,城市森林的建设,使人们生存环境质量提高的同时,不但是它的生态与景观效益,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十分明显的,对天津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地位意义重大。因此针对天津市环境绿化状况,尽早进行城市森林建设的相关研究,实施城市森林工程是非常必要的。有了理论依据才能尽快确定天津市绿化的发展方向,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真正形成规模化造林、工程化造林、社会化造林、多样化造林的新形式,把天津市建成名副其实、特色鲜明的国际化绿色生态大都市。

天津市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对“城市森林”的概念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接近传统的森林概念,一是包括行道树、公园、住宅小区、城市绿地等的所有树木。针对天津市绿化的实际现状,笔者对“城市森林”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即“城市森林”应是指城市地域内,由大片生长的树木组成的林地,包括片林、林带。城市森林建设可形成城市森林环境,即由大片生长的树木为主体的、乔灌草结合的、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状态和调节局部气候的、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彻底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状况,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正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天津,由于其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改善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我们还应重新定位另一个重要概念,即“城市绿化”的内容范围,即“城市绿化”的内容应包括“城市森林”、公园、行道树、城市绿地、防护林、住宅区绿化等,并以“城市森林”为主体,即“城市森林”应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城市森林建设应涵盖整个市域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形成有机的绿色网络。

根据城市森林的位置不同,城市森林的表现形式亦略有不同,结合天津市域范围内,河流较多的优势,城市森林应包括市区片林、道路、水域的林带,城郊结合部的近郊森林及远郊森林、农田林网等,即能够达到一定规模的能构成森林环境的各种林地,使其成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及景观系统中的核心林地,城市森林网络中的结点。

明确了以城市森林建设为主导的城市绿化概念,对比一下天津市的绿化现状,我们就可以发现目前天津市绿化生态效益不明显的症结所在。

天津是海滨城市,土壤含盐量高,乡土树种缺乏,树木种类较少,城市自然条件并不理想。骨干树种代表一个城市的景观特色,适应性强,栽培管理较易,受群众欢迎。天津树种规划中,骨干树共计7种(含3个变种及3个变型),即绒毛白蜡(含变种杜氏毡毛棒)、国槐、刺槐(含变种红花刺槐)、早柳(含变型馒头柳及绦柳)、桧柏(含变型河南桧)、臭椿(含变种千头椿)、月季。目前生长良好,应用广泛。

目前,天津市园林植物给人的印象是树种单调,据1996年数据显示,已有的露地木本植物计44科94属175种,和邻近的北京无法相比。这些树种中,常绿的22利,(含若干变种),其余均为落叶的,仅占总树种数的14%,冬季树木景观更是单一。发展至今,在树种的丰富与引进中,情况已大有好转,但对一个北方沿海盐碱土城市来说,引种工作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

除了树种单调、树木养管小良外,彩叶植物和观花、观果类植物应用也较少,缺少季相变化,植物种植比例也不合理。另外,城市垂直绿化率低,实际上垂直绿化不仅占地面积小、提高城市绿化率,还能改善生态环境。

从天津市整体上来看,绿化破碎化程度较高,整体性差。尤其中心城区绿化率偏低,主次干道夏季暴晒度均较高;有限的公园、绿地生态效益不明显,过于偏重景观营造和娱乐设施建设。郊区成片的林地亦较少,仅北部蓟县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市区空气清新度不高,污染较重。

天津市对城市绿化与生态问题非常重视,规划部门编制了天津市水系规划、天津市园林绿地规划、天津市林业规划、滨海新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等,全面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城市面貌也大有改观,市民们亦感觉非常振奋,城市景观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城市生

态环境的改观并不明显,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强调了绿地面积、绿化率等问题,但是并未强调绿化的内容、形式,导致绿化的平面化倾向,尤其市区内能够成林的绿化项目较少,虽有一定的乔木,但并未形成林化,生态效益及感官舒适度不高。

综上,通过对国内外绿地先进城市的学习研究,要彻底改变天津市的生态环境和绿化景观,必须对“城市绿化”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位研究,只有建立以“城市森林”建设为主体的城市绿化体系,才能使城市绿化环境生态状况彻底改观。同时,城市森林规划尤其要从整个市域范围来考虑,使其与周边的城市森林有机联系,实现整体的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在整个市域范围内,建立起结构合理,具有最佳生态效应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森林建设的效益

城市森林建设的生态效益。通过城市森林建设,天津市森林生态系统将得到优化,进而减轻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大范围的植绿增绿,可加快实现“有路皆绿、有水皆绿、有城皆绿、有村皆绿”的目标;并可节约能源,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改善大气和水源质量,减少洪水径流,减弱噪声,遏制土地沙化,减少浮尘天气,改善空气质量。

城市绿化的状况篇(3)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076-02

城市绿地,是指位于城市范围(包括城区和郊区)的绿地,本文所研究的城市绿地则指人们为改善城市生态环镜、美化城市人居环境,在居住、工作、休憩、娱乐的主要场所中,合理规划、建设、培植的绿地[1]。

城市绿地系统,则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 [1]。但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使本已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失衡,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石家庄市绿地系统的分布情况以期对于今后改善城市环境,规划城市建设做一个有益参考。

1研究对象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1研究对象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颁布实施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选取石家庄绿地系统中4类绿地为研究对象。

绿地分类 特征

公共绿地 向公众开放,以娱乐、休憩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主

庭院绿地 不公开或半公开,

以改善和美化人工建筑设施环境为主要功能

防护绿地 生物多样性较低,功能专向固定,带状分布为主

道路绿地 依附于道路,联系各类绿地的纽带,

城市绿化的脉络和骨架

本文研究的石家庄市4类绿地主要特征

1.2 研究区域地理概况

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环渤海湾经济区。位于北纬37°27′~38°47′,东经113 °30′~115°20′之间,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跨太行山地和华北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部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部为滹沱河冲洪积平原。辖区内大地构造,属山西地台和渤海凹陷之间的接壤地带,地势东低西高差距较大,地貌复杂。石家庄市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变化显著,地面的高低气压活动频繁,四季分明,寒暑悬殊,雨量集中,干湿期明显,夏冬季长,春秋季短。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

现阶段我国坚持“环境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城市绿化建设速度,探索出一条依据生态学理论,走“环、楔、廊、园、林”全面推进、地面绿化和空间绿化相结合、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大型城市绿化发展的特色。信息技术(如航测、遥感、GIS和INTERNET等)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开始全面应用,有效的提升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

然而从现况来看,我国有关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准备均有缺陷,主要表现在:

1)“见缝插绿”作为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的一项重要手段。但由于景观环境具有专属性、统一性、生态性,当前我们先建筑,后环境,“见缝插绿”式的做法很难做到环境与建筑的统一,被条块分割了的绿地之间无法呼应协调;

2)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奉行抽象的传统布局模式,盲目照搬需依存于一定的气象和社会环境的布局模式,缺乏理论研究的支撑和明确的系统性;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中一种不切实际的“效益分析”,如:将城市园林的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简单地以货币还原计量法相挂钩,片面夸大单位面积绿地的固碳制氧等生态功能 ;

4)园林绿地设计存在误区。如:片面追求高档、豪华,以人工取代自然;忽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人的需要。

国外:

通过对现今国际化大都市(如伦敦)的绿化框架的特点分析,发现现今国际化绿地发展趋势和途径基于自然保育原则,成功推动了经济发展。国外通过绿地的自然化建设生态公园、废弃地生态改造、河流管理、人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创建等措施,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将自然引入了城市绿地。

2评价因子的选择及绿地现状基本评价

判断一个城市绿化水平的高低,是否是“园林城市”或“花园城市”,首先要看该城市拥有绿地的数量和质量,其次要看该城市的绿化效果。据对国内外绿地规划现状、评析方法的研究和石家庄本身的地理概况,本文选取以下因子作为评析石家庄绿地分布及功能的标准。

2.1评价因子的确定

2.1.1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中所采用的衡量城市绿地的主要指标[3]

1)绿化覆盖率Go

按照植物学原理,一个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只有在30%以上,绿地才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的作用;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绿地才具有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功效;绿化覆盖率在50%以上,绿地的绿化、美化、与人工环境的协调效果才能达到最佳境界。规模大于3公顷且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基本上才能消除热岛现象。

2)人均园林绿地面积 F

人均园林绿地面积是指每个城市居民平均占有的城市园林绿地的面积。

据实验,每hO绿地每天吸收1t二氧化碳,释放0.73t氧气;而成年人每天吸入氧气0.75kg,呼出二氧化碳0.9kg,依此计算,每个城市居民平均需要10m2~15m2绿地;而工业运输耗氧量大约是人体的3倍。整个城市要保持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平衡,必须保证人均60m2的绿地。

2.1.2异质性指数,对绿地系统各级景观进行宏观评价

1)多样性指数(H).反映景观要素的多少及其所占比例的变化公式为:

式中Pi为I种景观类型在景观里的面积比例;m为景观类型总数

2)均匀度指数(E).描述绿地系统内各级景观分布的均匀程度公式为:

式中;H为多样性指数;为最大多样性指数

3)优势度(D).表示景观多样性与最大多样性的偏离程度公式为:

2.1.3可达性

某一景观的可达性是指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该景观的相对难易程度,反映了景观对某种水平运动的景观阻力。

2.1.4物种配置(植物种类选择,群落设计和空间分布)

植物配置是指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园林中的其他素材,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造各式园林景观,以满足人们观赏游憩的需要。

2.1.5气候因子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当贯彻“生态优先、绿地优先、开敞空间优先”的原则,并有针对地制定若干绿地规划对策来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

针对城市气候要素的绿地系统规划对策

城市气候因素 绿地系统规划对策

A通风 1保留和创建城市通风走廊

2恢复和建立通风走廊间的连接

3保持通风走廊用地中较高的开敞地空间比率R70%

B大气质量 1建立城市新鲜空气库

2保留对新鲜空气的输送

3降低敏感地区的空气污染

C热力状况 1减少城市热量需求,控制热岛效应

2减少霜冻或冷压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

2.2石家庄市绿地系统的现状和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评价

近年来,尽管石家庄城市绿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绿地现状同石家庄建设“部级园林城市”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以景观生态的观念和尺度来衡量还存在很多缺陷。现从绿地系统着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观点,对石家庄市的各类绿地做基本的综合性评价。

年度 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城市非

农业人口(万人) 园林绿地面积

(公顷) 人均园林

绿地

城市绿化的状况篇(4)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使绿色空间延续,还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不影响道路交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将道路绿地使用功能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为市民服务,是我们道路绿化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的。我认为应做好以下方面。

一、了解道路绿化项目的相关背景。项目背景一般包含城市概况、自然环境、项目概况:

1)城市概况。一般是指城市建设建设的基本情况、独特的历史文化、水文地理状况,特别是与城市绿化相关的绿化景观构成,比如说:城市主要绿地分布、绿地网络、公园状况、寺庙景点等所形成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及一个城市对绿化重视程度、绿化理念、绿化生态建设的举措,城市建设定位。

2)自然环境。一般是城市建设建设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毗邻地区的交接状况,城市地形地貌特点,如是否平原地带或高山丘陵地带,常年气温,四季气候情况,雨水、风向等等这对我们方案设计会有较大的影响。

3)项目概况,道路项目概况是指某项目景观绿化在城市绿地中所处具置,方向,在城市路网中的地位、作用,道路的长度、宽度,路形结构、断面形式以及周边环境等等。并进行现状分析,如:道路沿线两侧用地性质分布,道路两侧是农田还是自然景观,是繁华的城市商业区还是集中聚居的小区,道路两侧地势状况,沿线是否有涵管与桥梁,道路的平交道口分布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我们道路绿化设计,必须理清。

二、把握好设计方案总体思路。在充分了解项目的相关背景后我们应该把握好设计方案总体思路,如何把握设计思路可从以下着手:

(一)找准设计依据设计依据一般包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公路绿化建设标准》,《交通部关于公路绿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意见》建城(2007)215号以及某道路景观带绿地业主对方案设计的要求,道路用地红线,道路总体设计,城市的总体规划,现场考察情况等等,这些是决定我们设计方案最基本必不可少的依据。

(二)深思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应根据掌握的道路基本情况认真思考其景观设计掌握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有章可循。

1)整体和谐统一原则道路绿化景观要融入周围环境,要与周围建筑、道路、桥梁、水体相互衬托,并便于城市其他景观(如亮化工程、广告灯箱等)的实施,达到统一和谐。

2)因地制宜原则道路根据现状,因地制宜,在满足景观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地形、地貌、环境形成景观。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

3)“以人为本”原则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不但要充分考虑该景观绿地的美化、绿化功能,合理考虑提供娱乐活动、生态休闲的功能。

4)突出重点原则在靠近道路节点、桥等人流活动量较大以及绿地地块宽度较大处应形成绿化景观的亮点、重点。

5)节约型原则注重“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建设指导思想,体现节约型园林的研究、技术措施,绿化符合节地、节土、节水、节材等几个方面。

6)协调性原则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绿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协调道路沿线各功能地块的总体景观建设,保证城市绿化体系结构得以良性的整体发展。

(三)理清植物配置原则

1)植物配置结合现状,适地适树。力求树种的多样性,多采用乡土树种,体现城市文化的特色。采用树型优美,叶色各异的各种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花灌木等力求达到质朴、自然、亲切。

2)植物造景要合理搭配,疏密相间,注重整体的景观效果。

3)植物搭配多样化。乔木、灌木、花灌木有机结合配置,并注重各种形式的搭配以突出层次感。采用各种乔木、灌木及花色,叶色不同的地被植物组景,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配合植物季相、色相的变化,提高植物的观赏性。

4)道路绿化与环境融为一体,以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为主,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形成多层结构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屏障功能。融绿化、美化、香化、防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5)充分考虑植物长势因素,合理选择苗木规格,控制景观造价,既能满足前期景观效果,又能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

6)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道路绿化体系,构成兼顾景观与生态功能的绿色长廊。坚持生物多样性,采用丰富的植物品种,坚持以树为主,乔灌花草结合,实现优化配置。

7)分车带的绿化采用注重景观与视线引导及指示兼顾的合理化设计。在道路交叉口处,鉴于驾驶员安全视距的要求,合理栽植低矮灌木或地被。

(四)确定设计目标及风格

1)主题定位。突出“人、自然、城市”和谐发展的主题,通过对道路的交通及景观环境分析,运用生态的观念,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构成自然与人文相交流的城市生态型景观风光带。

2)设计指导思想

a.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尊重道路绿化的功能性要求,满足安全、通行等最基本的功能。

b.因地制宜,结合用地规划及现状提出布局合理,概念新特的景观构想。

c.充分考虑实地实情,使设计与施工达到完美结合。

d.追求清新、自然、简洁的景观效果。

e.以生态、自然、人文为主,串起道路全线,针对绿化现状,克服植物品种单一的状况,增加常绿树种,多运用乡土树种,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

f.人性化设计,从车行与人行感受出发,注重景观尺度感与空间感。立足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注重环境的和谐,在充分满通功能的基础上,体现人文特色,凝练文化底蕴,合理布局,以体现景观的和谐性。

3)设计目标。充分挖掘地方人文特色,结合城市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巧妙的将自然景观、绿化景观、人文景观相结合,达到构思精妙,强化了城市道路的景观形象,体现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绿化景观效果,并体现构建节约型园林的景观;通过景观要素的合理搭配与组合,塑造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生态道路景观带。

三、巧妙地进行方案设计。巧妙的进行方案设计,应合理划分景观段落布局。根据道路形式,长度可将整条道路的绿化分为若干个道路绿化标准段,比如:可以根据公交站台节点、道路平交口绿化节点,道路绿化隔离带,道路块状绿地等等进行景观段落分割,在各个主要节点运用小品,植物造景,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道路标准段绿化常采用乔灌木合理搭配,展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特色。

(一)中分带一般形式。中分带一般形式为自然式的花灌木组团结合 规则统一的乔木树阵。两端以自然式的花灌木组团,主要设计一些开花的灌木如垂丝海棠、樱花等,同时搭配色叶树种紫叶李、红枫以及常绿金桂,做到四季有景,下层搭配色彩模纹以及宿根花卉与中间乔木阵列的下层模纹相呼应,且景观更为精致细腻;中间以乔木树阵形式规则排列,常绿和落叶树种相替换,赋予季相和色相的变化。下层配植色彩模纹,如红叶石楠、金森女贞、海桐等,呈现一条美丽的色带。乔木树阵,突出中分带的气势,同时体现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岛头处常考虑到不影响行车视线,主要以低矮宿根草花为主,点以景石配以红枫和五针松,以保证美观而又通透的效果。中分带植物选择,落叶乔木如银杏、榆树、枫香、乌桕、无患子等;常绿乔木如香樟、女贞等;中层花灌常用樱花、紫薇、海棠、红叶桃、金桂、独杆红叶石楠、花石榴等;下层地被如红叶石楠、龙柏、海桐、金森女贞、宿根花卉、草坪等。

(二)两侧绿化带一般形式。两侧绿化带一般形式,沿路一侧以自由曲线方式种植地被、花灌木,间隔建造微地形,点缀大乔木,更好的烘托出自然种植方式,运用丰富的植物造景手法,充分考虑植物的层次、色彩等各项特性,结合植物生长变化创造出线性四维空间,运用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灌木与乔木相搭配的种植方式,以一定距离(一般150~300米)为一个单位形成线性景观序列;着重体现物种多样性及植物的层次变化,体现景观多样性,运用各具特色的花灌木与地被组合成为一条绚丽斑斓的花带,其上方栽植行道树,营造出人行树荫下、花草随行间的城市新景观。

(三)公交停靠处绿化处理形式。行车道外两侧绿化带遇到公交港湾位置绿化带宽度往往比较狭小,宜采用低矮模纹组合的种植方式,点缀花灌木,简单质朴,与周边景观风格迥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可适当消除候车时的焦急心情。采用自然式种植的方式打造精致细腻的景观,给乘客候车带来舒适美观的空间。主要常绿树种为金桂,配植红枫、垂丝海棠以及大叶黄杨球、海桐球和一些草花。植物栽植自然生态。

城市绿化的状况篇(5)

关键词:

枣庄老城区;道路绿地建设

1枣庄老城区概况

1.1城市概况

“枣庄位于山东省南部,市辖区5区1市.1976年建立枣庄市市中区,2004年枣庄市委市政府迁至新城区,政府西迁后其名未更改但俗称为枣庄老城区.”①

1.2城市道路绿地概况

1.2.1城市道路概况

“枣庄老城区道路系统基本呈方格网状,道路广场面积达到675.4万㎡,道路总长度约312.85km,道路网密度为7.48km/k㎡.”②

1.2.2城市道路绿地概况

“枣庄老城区现有道路绿地约48.15公顷,道路绿化率仅有70%左右.”③道路绿化整体水平较低.

2枣庄老城区道路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道路绿地现状

老城区主干道路呈纵横分布共18条,纵向南北10条,横向东西8条.现状如下.

2.1.1道路绿带

分车绿带现状:光明路情况良好,衡山路情况一般,其他道路无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君山路、建华路、衡山路、青檀路情况一般,汇泉路、十里泉路无行道树绿带,其他道路均良好;路侧绿带:北安路、光明路、西昌路、东环路情况良好,其他道路无路侧绿带.

2.1.2交通岛绿地

老城区共11处交通岛绿地,除衡山路—建华路、衡山路—龙头路、东海路—黄山路三处交通岛绿地景观绿化一般外,其余各处良好.

2.1.3广场绿地

老城区现有光明广场、文化广场、道德广场共三处广场绿地,除文化广场绿化情况一般,其余两处良好.

2.1.4停车场绿地

从绿地系统规划中看到老城区主要机动车停车场15处,均处于市区人口密集处.

2.2道路绿地存在问题

2.2.1道路绿地横断面形式单一

光明西路道路断面为四板五带式,光明中路光明东路、衡山北路汇泉路西路为三板四带式,其余均为一板两带式.

2.2.2道路绿地率低

《2007-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到现老城区道路绿化率仅70%左右,离规划中提到的普及率95%还有一定差距.

2.2.3道路绿带

行道树绿带:老城区行树绿带中仅光明路达到乔、灌、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连续的绿带的相关要求,且行道树树种较少;分车绿带:在老城区仅光明路、衡山路、和汇泉西路设有分车绿带;路侧绿带:北安路、光明路、西昌路、东环路路侧绿带绿化情况良好、其他道路均无路侧绿带,在路侧绿带中城市垂直绿化率亟待提高.

2.2.4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及停车场绿地

老城区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及停车场绿地主要存在景观无设计感、广场绿地数量较少、停车场少、绿化率低且质量一般、公共设施量少且残损严重、后期维护不到位等问题,不能满足居民正常生活.

2.2.5植物配置问题

植物树种、经长期驯化的外来树种种类和数量较少,且行道树多数为落叶树.配置形式单一,道路绿地乔、灌、地被植物层次感不强.植物配置缺少季相和色彩上的交替.道路和公园绿地中环境小品及雕塑的量少、主题不突出、缺少突出城市文化的元素.

2.2.6道路问题及其他

老城区断头路多,影响交通;非机动车道铺设不平、道路弯曲、井盖铺设不符合标准,易出现行车改道现象,造成安全隐患;君山路立交桥互通需重建;大部分红绿灯路口未设置遮阳棚,骑行者为图遮阳、避雨方便则随意停车,有甚者直接闯交通信号灯;老城区停车场少,居民为停车方便往往抢占非机动车道.政府重视力度不够、经费不到位,后期维护不及时且缺少大量公共设施;居民对城市道路景观的营造意识薄弱,抱有农耕情节,占绿化用地种植庄稼蔬菜.

3枣庄老城区道路绿地规划

《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与旧城改造》篇中提到,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提高到95%和80%以上,市区主干道路绿化面积占道路总面积的25%,且绿化风格要显示本地区特点.

3.1城市出入口的设计

城区出入口不仅具有交通导向作用,且需体现地方特色;因此加大力度做细致精美的景观设计,设置体现当地文化的景观小品;旅游广告标识要富有艺术性、创意性及地方文化.

3.2旧老建筑的处理方案

在规划中提到将老城区内的汇泉路、君山路、建华路沿路人行道、环卫设施、路灯、绿化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整治;建筑质量较差的一、二层建筑逐渐拆除,并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的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和风格等.

4枣庄老城区道路绿地发展策略

4.1道路横断面及绿地率问题的解决方法

4.1.1原有道路的拓宽

老城区道路拥堵,拓宽部分可行性城市道路,可适度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象.

4.1.2新建道路、打通断头路

拓宽、新建道路时应注意:将原有横断面增加到两板三带式;新建道路宜适当设置为两板三带、三板四带、四板五带式.预留道路两旁绿化用地、公共汽车专用道路以避免重复施工.路口增建遮阳棚;重建南园立交桥互通;建设和治理时要严格执行标准.解决现有道路铺装质量粗糙问题.

4.2道路绿地问题的解决

4.2.1道路绿带

城区道路应加大道路绿带的绿地率,及时栽种道路绿带;适当增设建筑小品点缀道路景观、增添文化元素.

4.2.2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停车场绿地

加强整治交通岛绿地,从无到有,有到精.并将其设计成装饰绿地,使各路口之间的行车视线通透;且周边植物配置应具有交通导向作用.增加广场绿地的数量;按照规定(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成果:路边停车泊位占3%~5%,社会公共停车泊位占12%~20%,配建停车泊位占75%~85%)要求扩建停车,停车场附近应种植树冠冠幅较大乔木,不同分区间种植防护隔离带,地面铺设采用草坪砖,并及时栽种草坪.

4.3植物配置问题的解决

4.3.1植物配置的要求如下:

4.3.1.1适应城市道路环境特点“应根据城市空气中有害物质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植物.”④如抗SO2植物,抗氯化物植物、抗粉尘植物.

4.3.1.2从当地自然植被中选择优良树种,但也不排斥经过长期引种驯化、表现良好的外来树种,以此来提高植物多样性;结合城市特色优先选择市树市花及骨干树种,来体现城市特色,景观小品的设计应贴合城市历史、城市文化的主题.

4.3.1.3道路各种绿带常配置成乔、灌、草复层混交群落,下层的地被灌木、小乔木要选择耐阴、枝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树种;选择树干挺拔、树形端正、体形优美、树冠冠幅大、枝叶茂密、分枝点高、遮阴效果好的树种;应遵循“春花、夏荫、秋色、冬绿”、“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原则要求,来选择不同色彩不同花期的植物共同种植.

4.3.2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要求

4.3.2.1人行道绿化带设计“常用高大的行道树作为绿化形式.若绿化带为2-6米宽,则可种植乔木、灌木、绿篱等.”⑤

4.3.2.2分车绿带设计。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米,主干道路上宽度不宜小于2.5米;位于道路中间的分车绿带宽度为5-10米,其植物配置要求随分车绿带的宽度增大而增高;两侧分车绿带宽度一般为2-5米.道路出入口、人行横道处的分车绿带,植物配置要考虑到视觉的通透性,方便行人及车辆观察道路交通状况.

4.3.2.3广场绿化设计要考虑广场的使用性质和背景建筑的风格。植物的选择要与其他空间和建筑的风格相协调,同时能反映该城市的风格、气候等特点.

4.3.2.4交通岛绿化设计。交通岛在行车视距范围内应采用通透式配置,为追求美观往往采用大面积的低矮地被,同时还具有耐汽车尾气,生长慢,耐修剪,景观效果好等特点.

4.3.3行道树植物的选择

枣庄老城区常用的行道树种类主要有:高杆女贞、栾树、悬铃木、刺槐、马尾松、青桐、白蜡等.可推广应用的行道树有:苦楝、合欢、国槐、垂柳、银杏、三角枫、五角枫、广玉兰等.

4.4管理与经费问题的解决

4.4.1管理问题

希望各级各部门能够对老城区道路景观的建设事业给予一定的重视,将老城区的道路绿地的工作进一步完善.“绿道建设由市住建局负责;造林绿化由市林业局负责;休闲健身场所及体育器材设施建设由市体育局负责.”⑥

4.4.2在经费问题上应加大政府投资

“有关区(市)、乡镇(街道)要发挥建设主体作用,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建设资金需要.”⑦

5结语

本文对枣庄老城区道路绿地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关总结,并针对问题提出部分建议,希望对老城区交通绿地现状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笔者知识面有限,论文中对某些问题的分析不恰当或不全面,笔者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正.

作者:李娟 单位:枣庄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注释:

①李娟.枣庄市老城区公园绿地建设研究[J].美术大观,2014.

②资料来源: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道路交通.

③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城市绿地与旧城改造.

④卢圣.图解园林植物造景与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30.

⑤廖飞勇,覃事妮,王淑芬.植物景观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17.

⑥关于印发2013年枣庄市中心城区环城森林公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⑦关于印发2013年枣庄市中心城区环城森林公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参考文献:

〔1〕王其钧.城市景观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廖飞勇,覃事妮,王淑芬.植物景观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5.

〔3〕芦建国,连丽花.常州市公园绿地建设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0.

〔4〕刘美,徐红妖,杨滨章.基于斑块理论的哈尔滨老城区历史绿地解析[J].城乡规划•园林景观,2012.

城市绿化的状况篇(6)

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工作的不断进行,有关部门在做好文化、交通、经济以及政治工作的同时,也开始逐渐关注园林绿化工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1.1城市建设有待协调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绿化情况的分析和调查,不难发现很多园林绿化工程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较多的冲突。不少政府有关部门为了能够做好市政建设工作,开始对园林工程进行种种破坏,出现园林树木乱砍滥伐、草坪绿地遭到破坏等现象。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城市建设工作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政府相关部门只有综合把握各项工作,才能够避免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冲突。由于我国很多城市都把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放在首位,从而导致园林绿化工作受到忽视,造成城市建设工作出现不协调等因素。园林绿化工程缺乏系统的规范方案,城市建设以及设计工作中,并没有将其纳入其中。所以,园林绿化工程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无规划现象,只从眼前实际状况出发,开展范围较小的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工作,从而导致园林工程与市政工程之间存在较大的冲突。

1.2绿化形式较为单一

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主要是通过植物种植来进行,所以在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以及实施过程中,其美观性以及绿化意义都显得较为重要。根据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现状来分析,在选择绿化形式方面显得较为单一,这种单一性体现在植物品种方面,也体现在绿化类型方面。因为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与大自然进行紧密协调,从而导致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出现呆板现象。

1.3植物种植不够科学

植物的选择是现代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较为主要的内容,很多城市园林部门不能够科学全面地对绿化植物进行选择,过度追求绿化植物的美观性以及名贵性,这必然导致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出现很多质量问题。首先,园林绿化工程呈现出不合理发展。我国地域较为辽阔,不同区域在土壤、气候等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所以,盲目把其他区域的植物移栽到本区域,很容易导致绿化工程出现失败现象。其次,一些园林种植工作人员在对植物进行种植时,大都只考虑其美观性,从而导致其植物属性受到影响,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受到影响。

2.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相关措施

2.1对园林绿化工作进行合理安排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工作,有关部门要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工作态度,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高度重视。在开展城市建设规划工作时,需要把园林绿化工程紧密融入其中,将其与市政工程同等对待,还要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尽可能减少市政工程与园林绿化建设之间存在的冲突。城市园林管理工作部门要准确把握区域城市的发展方向,使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城市建设进行分析,设计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从而让其满足城市建设的相关需求,保证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在城市未来发展过程中发挥出更多的作用。

2.2科学制定绿化方案

不同区域的气候以及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在未来城市绿化工程中,有关部门要能够结合本区域绿化情况,选择好适应的绿化植物。有关工作人员还对工作上存在的误区进行全面分析和认识,避免盲目追求植物种植方面体现出的新鲜以及特别,要根据植物实际生长状况来选择适应的绿化植物。城市园林部门要结合植物的实际生长状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绿化方案,让植物结合自己的属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实现生长,从而减少绿化工程中的植物死亡率,提升城市园林工程绿化质量水平。

2.3提升绿化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城市绿化的状况篇(7)

关键词:绿地资源,评价体系,评价资料库

绿地作为土地资源的一种形式,同样面临着资源紧张以及如何集约化利用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城市化发展的负面效应对于绿地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从根源入手才能解决日益激烈的城市用地发展与绿地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绿地资源概念,并提出了以定性评价为主的绿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为主的评价资料库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市域内单独的绿地资源的现状进行评价。目的是查清市域范围内的绿地资源运转状态并从中选拔出重点绿地资源,控制未来城市发展对于绿地的侵蚀,保证城市化过程中绿地存量的稳定性与分布格局的合理性,从规划用地控制与行政管理的层面对绿地资源进行有效的保存,为未来的城市储备绿色生态空间。本文重点阐述绿地资源的概念以及评价资料库的构建方法和内容。

1 绿地资源的涵义

本文将绿地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形式,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进行研究,针对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与绿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给予绿地资源如下定义:市域范围内,一切已建成的或未建成的,人工或自然的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式的,具有自然特征的环境空间,其全部或部分能够承担游憩、防护、保育及景观四个功能,则该环境空间为绿地资源。

2 我国目前绿地系统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规划的覆盖情况来看,现有规划体系对城乡统筹考虑不足。目前城市总体规划全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规划,侧于重城市建设用地覆盖,忽视市域用地,导致城乡绿地系统发展不均衡,城市绿地与市域绿地缺乏有效的联系性与网络完整性。

二是从规划前的绿地现状调查工作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相关规范缺乏统一的对于单独绿地地块的评价方法标准体系与现状分析深度的控制标准,加之从业人员对于绿地现状分析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不一,导致基础资料研究工作的水准差异较大,难以保证规划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提高。

三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蔓延、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侵扰,市域绿地资源的存在量与稳定性往往受到侵蚀的威胁。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绿地的合理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采取措施,有效解决绿地与城市用地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促进我国绿地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3 确定重点绿地资源的意义

3.1已建成的绿地资源

1)城区

对于城区内已建成的重点绿地资源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限制其周边建设用地发展对于绿地资源完好度及稳定性的影响,包括用地的建设对于绿地资源内部景观视觉效果的影响等,例如建立缓冲区。

2)市域(城区之外)

市域(城区之外)已建成的绿地资源具有优化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其整体或局部绿地场地经评价后被确定为重点绿地资源,则可在规划阶段将其事前明确下来,以利将来转化成为城市(城区)绿地予以开放,使城市绿地向市域延伸,为未来的城市储备绿色空间资源。

3.2未建成的绿地资源

对于未建成的绿地资源而言,如被确定为重点绿地资源,说明其具有成为城市绿地的价值及潜能,应在规划阶段将其确定,予以储备,将来转化为城市绿地。

4 绿地资源评价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4.1绿地资源评价体系的组成

绿地资源评价体系分为两大部分:绿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绿地资源评价资料库。见表1.1:

绿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对于市域范围内(包含中心城区)的绿地资源单元进行评价并得到结论,以筛选出重点绿地资源;绿地资源评价资料库是在完成前者评价工作之后(或过程中)对绿地资源现状各方面进行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分析性评价资料库。资料库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补充与深入,将量化评价结果及评价水平等级作为资料贮备,在规划阶段作为制定措施的根据。两者在结构上一一对应,形成紧密的配合关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绿地资源评价体系。

4.2绿地资源评价体系的结构

4.3绿地资源评价研究的意义

一是通过绿地资源评价将市域范围内能够承担城市绿地功能的绿地资源在规划阶段实现明确下来,作为未来城市绿地的资源储备,通过规划与管理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维持绿地存在量的稳定性。

二是通过针对单独绿地地块的评价,明确市域范围内的绿地运转现状,为绿地系统规划前期调查分析工作提供标准化、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体系,提高规划的针对性。

5 绿地资源评价资料库的建立

5.1绿地资源评价资料库的内容

绿地资源资料库因子是对相应的评价体系因子的横向展开与深入定量研究。因子的选择采纳目前国内外绿地评价研究受关注度高的指标并且注重基础数据资料的易得性。分为生态环境、社会服务、经济运营3大综合层,自然优势、定量指标、景观效果、文化特色、经济价值等11个中层,以及23个因子层。见表1. 2:

5.2评价因子说明

5.2.1生态环境

(1)自然优势

1)物种丰富度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城市绿地是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选取物种丰富度指数(综合物种指数)作为一定范围内绿地资源生态系统完整性衡量指标。

Di=Si/Ni(i=1,2,3,分别代表给类物种)

式中:Di为单项物种指数;Si为评价区域内该类物种数目;Ni为市域范围内该类物种总数。综合物种指数为单项物种指数的平均值。

综合物种指数H=∑Di/n,n=3

2) 景观多样性程度

景观多样性指数是衡量绿地资源景观多样程度的指标。景观多样性指数的大小反映景观要素种类的多少和各景观要素所占比例的变化。

其中,n为城市绿地分类类别总数,Pk为第k类绿地在绿地中的出现概率。

3)乡土植物占有率

保持乡土物种多样性对于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进化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土物种占有率=乡土植物面积/区域植物总面积×100%

(2)环境功能

1)水源涵养度

水源涵养度反映植被对于降水的吸收调节功能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植被覆盖状况与配置结构。

水源涵养度=水源涵养林面积/流域面积×100%

2)氧源供给度

氧源供给度的高低直接反映绿地布局的合理程度以及绿地规模的配置状况。绿地资源氧源供给度是将评价范围内风玫瑰范围所包含的市域大型绿地资源斑块面积之和与理想氧源绿地面积的比作为绿地资源氧源供给度的指标。

理想氧源绿地面积=氧源绿地布局占地面积×38%

氧源供给度=氧源地区绿地资源面积/该地区理想氧源绿地面积×100%

(3)环境质量

1)水环境质量

选取绿地资源评价区域内当年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质分类标准的情况”作为本评价因子评价等级判定的依据。具体的方法是,根据表1.3得出绿地资源评价区域内三类水环境(河流、湖泊、水库)当年所有参评水质检测断面水质类别的总分;再以如下公式得出平均分:

水环境质量=参评检测断面水质总得分/参评水质检测断面个数

2)大气环境质量

将绿地资源评价范围内当年空气质量作为大气环境质量的衡量指标。

3)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本文选取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作为指标,此指标可以有效反映污染状况与环境压力水平,也是衡量绿地资源现状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年各工业企业处置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量之和(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

当年各工业企业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量之和(万吨)

(4)布局结构

1)绿地连通度

市域绿地系统的连通度是反映各类绿地之间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状况。生态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需要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保证各子系统之间的连通有利于维持系统的完整,提高其进化能力。

绿地连通度=主要连通绿地面积/整个评价区域绿地面积×100%

2)绿地均匀度

绿地均匀度概念借用景观均匀度概念,是描述不同绿地资源在区域内的分配均匀程度。它与优势度呈负相关。均匀度的值越大,表明景观各组分的分配越均匀。趋近1时优势度低,说明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且各拼块类型均匀分布[1]。其计算公式为:

n

H -Σ[Pi×ln(Pi)]

i=1

E=―― = ―――――――

Hmaxln(n)

其中n表示绿地类型i中的元素个数,P为周长,Pi是第i类斑块类型占绿地总面积的比例。

3) 乔、灌、草、绿地配置合理度

各类绿地相对于绿地系统都是一个生物群落,各群落的植被结构状况、乔灌草结合程度以及丰富度都影响着生态环境效益。本文以乔、灌、草、绿地配置合理度作为反映群落层次状况的指标。李延明[2]在对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应研究后得出结论:乔、灌、草、绿地配置的适宜比例为1:6:20:29,绿地可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根据此研究结论,得出乔、灌、草、绿地配置合理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为乔、灌、草、绿地配置合理度,a为评价区域内乔木的株树(单位株),b为评价区域内灌木的株数(单位株),c为评价区域内草地的面积(单位平方米),d为评价区域绿地面积(单位平方米),A为评价区域内单株乔木冠正投影面积的平均值,B为评价区域内单株灌木冠正投影面积的平均值,总分母“4”为乔、灌、草、绿地4个类别数。

4)绿地资源内部绿地率

该指标为绿地资源内部的绿地量的占有率,可直接反映绿地资源的自然化品质。

5.2.2社会服务

(1)景观效果评价层

1) 绿视率

绿视率是人们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它侧重的是绿化的立体构成。“绿视率”能从人的心理角度反映公共绿化环境的质量。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借助照片来判断的绿化空间构成比率[3]。此指标可以反映绿地资源现状的立体视觉效果。

2) 风景完整度

风景完整度被用来表明景观特征的完整程度,它也表明了景观特征的视觉断裂程度[4]。通过描述景观特征,可以确定绿地资源的风景完整度。见表1.4:

(3)文化特色

1) 古树名木珍贵度及保护度

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精华,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珍贵历史文物,是反映绿地资源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指标分为两个部分:古树名木珍贵度、古树名木保护度,分别量化得分后取平均值即为本指标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古树名木珍贵度及保护度%=(古树名木珍贵度%+古树名木保护度%)/2

国家一级+二+三级古树数量

(或者:地方一级+二级古树数量)

古树名木珍贵度%= ―――――――――――――――×100%

该区域内古树名木总数量

古树名木保护状况得分

古树名木保护度%=―――――――――――――――×100%

理想保护状况得分(10分)

其中,古树名木保护状况可根据下表得出分值,满分10分。

表1.6 绿地资源资料库-古树名木保护状况评价标准表

2) 历史人文遗存点完好率

绿地资源中现有历史人文的文化遗存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以利于后期的规划设计将绿地的文化内涵作为规划要点予以保护与弘扬。计算公式为:

L=L1/L0×100%

其中,L1为历史人文遗存点的保护分,L0为历史人文遗存点保护的理论最高分1分,L0=n,设区域内有n个值得保护与可挖掘的历史人文遗存点,其中保护情况好的计1分,遭破坏消失的计0分,受到影响和威胁但仍然存在的计0.5分。

(4)使用状况

1)服务覆盖度

绿地资源的服务覆盖是中心城(镇)区内,一定评价区域内绿地服务半径辐射范围覆盖到土地面积与该评价区域面积的百分比。

服务覆盖度=绿地服务半径辐射覆盖面积/评价区域面积 ×100%

其中绿地服务半径辐射覆盖面积不重复计算。

5.2.3经济运营

(1)经济价值

1)游憩绿地资源增值状况

游憩绿地资源增值状况可以公园、风景区等景点的经营收入状况来衡量,此指标能反映绿地资源自身的游憩旅游经济价值方面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反映了绿地资源在所属行政区域内旅游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计算公式如下:

Q=Q1/Q2

Q1=(评价对象旅游业当年收入-上年收入)/上年收入×100%

Q2=(所在行政区旅游业当年总收入-上年总收入)/上年总收入×100%

其中Q如大于1,则说明评价对象的旅游业年均增值水平高于所在行政区域的年平均水平,旅游业增值幅度相对大,发展速度快。

2)周边土地增值状况

影响城市地价的因素有很,其中与绿地有关的有:土地物理因素、土地环境因素、城市社会因素、城市用地心理因素等。绿地周边土地价格增长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绿地在环境质量水平、区位合理性、社会心理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水准。计算公式如下:

S= S1/ S2

其中S1为以该绿地资源开始建设年份至最新基准地价年份为周期,统计年均地价增长率(综合地价),S2的基础数据选择在周期上应该与S1统一。S如大于1,则说明评价对象周边土地增长率高于所在行政区域年平均增长水平,绿地周边土地资源的年增值幅度相对大,增速较快,绿地资源质量相对高。

3)生产绿地资源增值状况

生产绿地资源增值状况可以当年种农业(种植业、林业)的收入增长率(N1)为代表与当年该行政区域内农业的收入增长率(N2)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衡量。下面以农业为例,计算公式如下:

N=N1/N2

N如果大于1,说明该绿地资源农业的收入增长率高于所在行政区域年均增长水平,增值幅度相对大,增速较快,生产绿地资源质量相对高。

(2)投资吸引力

投资吸引力评价层是针对绿地资源现状产生经济价值的能力进行评价,其水平的高低表明了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而绿地资源的质量是影响其经济贡献能力的重要因素。

1) 游憩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

当前我国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8,属于少有的高收益行业。游憩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的值可同我国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比进行比照,以此得出该游憩绿地资源的投入产出比。计算公式如下:

绿地资源游憩经济收益额

游憩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100%

绿地资源投资额

2)生产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

生产绿地资源的投入产出有两个部分,即种植业类和林业类。本文选取这两个类别因其构成要素、质量影响因素以及生态作用方面与绿地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在生产绿地资源中具有代表性。

① 种植业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种植业绿地资源经济收益额

种植业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100%

绿地资源投资额

② 林业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林业绿地资源经济收益额

林业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100%

绿地资源投资额

5.3评价方法

通过公式计算得出数据结果,与每一项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等级进行比对,可得出该绿地资源在这一方面的现状水平等级。以“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评价因子为例,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结果并与下表进行比对,得到该因子的水平等级。

评价资料库通过定量计算与定性描述分级相结合的方法,对市域范围内单独的绿地资源地块的各方面现状水平进行等级评定,并得到结论。

城市绿化的状况篇(8)

1 问题与现状

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和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旧城改造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改变城市面貌,提高人民居住水平,挖掘城市用地潜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使旧城改造在世纪末的城市建设中显现出重大意义并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然而,旧城改造势头虽好,但在其运作过程中,问题和偏颇之处却也不少,纵观全国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忽视园林绿化建设,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相对偏低、改造后的环境质量不高即是应当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之一。

按国家建设部的规定,旧城改造绿地率应大于25%。然而,从当前的情况看,多数旧城改造都未能达到这一指标,福州市园林局随机抽查了该市5片旧城改造和新建的生活小区。结果,实际绿地率最高的仅为18%,有两个片区甚至接近于零。昆明市金碧路旧城改造控制性详规中的绿地率仅为20.4%,而将来改造后的实际绿地率只会比这一数字更少,据笔者在西安、重庆、广州、昆明等城市的调查情况显示,旧城改造后的绿地率均只在10%~18%之内;在有些旧城的商业黄金地段,改造后均只见密集的高楼商厦而几乎不见有效的绿化和呈片状的绿地。

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字,1995年,全国640座城市共有园林绿地67.83万hm2,平均每个城市拥有园林绿地约1060hm2,而到了1996年,我国的城市已增加至666个,城市总园林绿地却只为66.51万hm2,比1995年锐减了13190hm2,城市平均拥有量也下降至998.7hm2,1993年,城市每万人绿地面积为34.9hm2,经过两年的建设,至1995年,城市每万人绿地面积也仅为36.7hm2;而1996年的统计数字表明,该指标却只为35.2hm2,比1995年下降了1.5hm2;换句话说,从1993年至1996年4年的建设过程中,城市每万人拥有绿地面积仅增加了0.3hm2。又据建设部统计,1991年底,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占有公共绿地4.1m2,到1992年,全国城市公共绿地减少了约1300hm2,人均占有面积亦下降到3.9m2,到1996年底该指标定格在5.29m2,也就是说,6年中,这一指标仅上升了1.19m2,进一步说,照此速度发展,且不说与世界上的园林城市相比,就是要实现《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提出的:“到200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左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m2左右”的目标也是十分困难的。从近十年的情况看,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公共绿地建设呈现出忽涨忽落、徘徊不前的状况,前景的确不能令人乐观;而1996年底这方面数字的回落更使人忧心忡忡。况且,现实比数字反映出的情况更为复杂:一是全国城市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况,如1995年末,全国46个主要城市中,人均公共绿地超过7m2的城市仅有1l个;二是不少城市看上去还过得去的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市郊的大片林木用地来体现的,在郊区、新区增加绿地的同时,却伴随着市区内公共绿地的大量减少。

上述令人忧心的数字和现象其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却直接与大量的旧城改造缺乏绿化建设息息相关。因为,旧城多处在城市腹部地带,其影响作用对整个城市而言并非是局部的而是全局的。

在绿地面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旧城改造的园林绿化建设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缺乏从宏观到微观的、合理的系统园林配置;缺乏精美的、高雅的艺术层次和文化氛围;缺乏真正能为人们提供休憩、使用、享受和置身于其中的园林环境;缺乏园林绿化与区内自然面貌、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

2 认识与观念

旧城改造中的园林绿化并非只是多一些或少一些园林绿地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环境,特别是城市的生态环境。而建立生态性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城市环境又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基础。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城市周围缺乏森林的情况下,市区绿地面积应在30%~50%,才能起到改善城市环境、协调生态平衡的作用,从这一角度看,旧城改造中对园林绿化建设有所轻视的直接结果是影响了总的城市绿地率,旧城区内自身环境不良而无法发挥旧城改造的整体效益,旧城区内无法体现对人关心的生命意义;而其最大的危害更在于破坏了以园林绿化为基础的城市整体生态系统。

观其现象,思其本质。造成旧城改造中忽视园林绿化建设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却是当今我国的城市在巨大的经济利益杠杆支配下天平的倾斜。对比新区建设,旧城改造的前期投资虽然巨大而日后的投资回报却不可限量;所以,这种“冒险”性质的“生意”使开发商不得不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最大的经济回报。然而,问题在于开发商的“意志”为何总能左右社会群体的“意志”而获得现实中的存在?所以,更为本质和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我们还缺乏一种观念──一种理性的城市观念,这一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城市是文明的聚集地,经济生产是城市积累的过程,文明的环境和氛围则是城市积累的目的和结果;二是高品位的城市文明和环境对于城市整体而不是城市局部的经济发展和效益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这应该是一种辩证的整体关系。其实,当今许多城市环境问题的发生根源皆在于人们对正确的、理性的城市观念的丧失;这种观念的丧失不但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决策者、开发者身上,而且也表现在规划师、建筑师和不少平民身上,换言之,是表现在一个大的社会群体的身上。因此,这种对深层观念认识的缺乏,对于城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建立正确和理性的城市更新与改造观念,转变社会群体对城市改造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解决旧城改造中忽视园林绿化建设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至少可以强调两方面的内容来促进这种转变:

第一,应当树立整体、系统的观念 旧城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它与整个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把旧城改造的某些方面与整个城市的关系割裂开来,按系统论的观点,系统中局部因素的性质是通过与整体的关系而被显现的。也就是说,局部因素通过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而深刻影响着系统整体。旧城改造的园林绿化水平上不去、环境质量差,这将对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产生无法补偿的影响,城市规划中的“木桶理论”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环匝木桶中的一块木板低于其它木板时,整个桶中的水必将流失,这时,其它板块再高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旧城改造区环境的不良给城市造成的影响是不会因为其它区域有好的园林绿化环境而予以改变的,因此,我们应从城市整体的角度去看待旧城改造中园林绿化的建设问题。

旧城改造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生活的综合效益,城市生活的多种功能同样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道路交通、人口规模、经济增长、用地性质、人文景观、空间形态、园林绿化……,均是系统中不可缺乏的因素。这里,每一个因素质量的降低都会使系统整体的质量降低。当前,不少旧城区的改造一味追求较高的建筑容积率和占地率以求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一味追求道路的拓宽和打通以解决交通问题。而在此同时却对空间形态、行为心理、城市景观,特别对园林绿化等“软”的因素不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其改造的结果非但不能恢复旧城区往日的生机,相反,却使之缺乏活力,环境质量恶化。这方面的教训应该是深刻的。

第二,恰当地寻找和建立最佳“平衡点”的观念 建立城市生态环境体系,首当其冲必须建立城市绿色体系,旧城改造也不应例外。然而,旧城改造之所以困难也就在于开发中“经济利益”与“环境改造”之间巨大的矛盾。一味地追求高容积率显然不妥,但过于牺牲经济利益,单纯地追求很高的绿地指标,无疑也易于使旧城改造流产。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决策者、开发者、管理者、规划设计者都应依据所在城市的特殊性,找准切入点,恰当地寻求经济利益与环境改造之间的平衡点。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否则,旧城改造中的园林绿化建设就失去了指导原则,极容易走入误区。

实例1 合肥 1984、1987、1991三年被评为全国绿化城市,1992年与珠海、北京并称为全国园林城市。早在80年代,合肥市在进行建设部“大中城市旧城改造如何结合保护古迹发展绿地”的课题研究时,就确立了沿宋代古城墙遗址修建环城公园绿色体系的构想。实施后的绿色体系线性环状发展,串联了多处古迹及风景园林,成为合肥市的第一圈绿环并被美誉为“翡翠项链”而获得普遍的好评。这样的方式既不过多地占用老城区内的用地,保证了旧城开发的土地利用率,同时又使旧城周围的园林绿化的数量及质量大为提高。

实例2 苏州桐芳巷住宅小区 这是一个位于古城内的旧城街坊成片改造项目,用地不可谓不紧,建筑密度不可谓不大(48.2%)。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有大块的公共绿地是不现实的。因此,小区充分结合街、巷、弄、庭院的格局,结合古城的历史文化意蕴,着力营造了精巧的小型庭园和宅旁绿化,很好地将住宅与古城街巷肌理和苏州园林的风格特点加以融合。虽然绿地率不高,但小区环境亲切、园林绿化清新雅致,具有浓浓的“家园”感。

上述两例都在于寻找到了一个恰当的结合点(或称平衡点)而使土地开发利用率与园林绿化建设两者相得益彰,前者是从合肥市的整体性与特殊性出发,后者则从苏州特有的古城肌理与园林特色入手。这种寻求“平衡点”的观念与方法,既是主动、积极的,也是现实和富有生命力的。

3 策略与方法

如果辩证地看待旧城改造中的难点与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益其实恰恰给旧城改造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园林绿化建设这样一个旧城改造中的重要方面,的确应该在运作策略、建设机制、规划设计上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3.1 从决策管理层面上,政府及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对旧城改造中的园林绿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施以足够的建设力度,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需要做的:

3.1.1 应尽可能地利用旧城区内的各种有利与特殊的条件,开发各种集中型的环状、线状、片状的园林绿地。这是政府对城市的职责而不能过多地依赖于开发商的“综合开发”。这种专门的绿化建设既有利于土地集中有效地使用,也给旧城改造建立了良好的环境上的依托。如:合肥、北京的城市绿环,深圳、天津等城市郊外绿地向市内延伸的绿楔,成都府南河、昆明大观河、上海外滩的沿河、沿江绿带,都为其区域范围内的旧城改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与优势。

3.1.2 在旧城改造规划与城市设计完成后,政府应将其中园林绿化方面的内容(如:措施、做法、指标)变为开发建设中的法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3.1.3 应对开发商的开发加以控制和引导,倡导他们在土地效益及园林绿化的结合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宣传那些寻找恰当的切入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俱佳的旧城改造项目;对其开发中在园林绿化方面所做的贡献予以鼓励而对其所做出的破坏给予严厉的惩罚。近年来,不少城市的政府部门都在努力对开发项目实施正确的引导,这是好的现象。但也有少数地方政府,非但不做上述方面的工作,反而将城市中最好的旧城黄金地段交给一些只顾发财的开发商去哄炒地皮或恣意开发,这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后果将不堪设想。

3.2 在开发与建设层面上,应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以往的开发模式进行有机的改革。当前,旧城改造的各个方面都处于探索之中,很难说已形成较成熟较系统的、且有普适性的开发新模式或新机制。但有些方面的探索却是很有启示作用的。如有些城市在多年前就成立了专门从事园林绿化的开发公司,以有效地在房地产开发之外主动、积极地进行集中、成片绿地的开发运作。这样的好处在于开发者将园林绿化视为开发主业并用此来获得回报。所以,园林绿化在开发中不再是一个次要因素而成为主要因素,从而使开发在积极的状态中进行。上海市90年代初成立绿地开发总公司,仅4个月后,就提出了可行的市域绿地成片建设构想并投资180万元,开工建设了2hm2公共花园绿地;到1992年底,约开工了22hm2成片绿地;1993年又完成了约34hm2。此外,不少城市也在探索开发生态经济型的园林绿化。如天津的城市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将市区内的空地转变为果园、花圃、苗圃等生产性绿地,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在挖掘园林绿化的经济潜能,使开发园林绿化形成良性循环并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3.3 在规划设计层面上,更应该根据每一个旧城改造项目特定的场所、环境及开发性质,研究不同力度和不同内容的园林绿化方案而切忌指标上的一刀切和单一模式的绿化类型,在河流水系贯穿于其间的旧城改造中,绿化建设应依河道线性设置绿带和绿色景现。在渗透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旧城改造中,绿化则应环绕四周而形成片状的绿色体系,山地的旧城改造更应强调坡向上的垂直绿化体系,如绿色墁坡、绿化档墙、绿化步行走廊、屋顶花园、梯台绿地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旧城改造的园林绿化更应与旧城的空间结构、形态肌理达成有机的统一。例如在泉州旧城中心区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有意将绿化环境布置在文庙广场、文化宫、百源川池四周以形成集中绿化,而其余区域则保持富有传统特质的街区结构肌理和空间形态。又如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以及前述中提到的苏州桐芳巷小区也都在力求使园林绿化顺应和延续、强化和发展老城区的街、巷、院的空间体系。

此外,旧城改造的规划中还应重视和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园林绿化应由简单的配置向高层次的艺术设计转变。

(2)“见缝插针”式的绿化模式应向整体,有序的系统组织转变。

(3)应由平面的绿化向立体的、空间的综合绿化转变。

(4)应由过去绿化与历史人文景观的分离向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敏.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J].建筑学报,1996,(2).

2.王立军.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五个误区,城市开发[J].1997,(11)

城市绿化的状况篇(9)

观其现象,思其本质。造成旧城改造中忽视园林绿化建设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却是当今我国的城市在巨大的经济利益杠杆支配下天平的倾斜。对比新区建设,旧城改造的前期投资虽然巨大而日后的投资回报却不可限量;所以,这种“冒险”性质的“生意”使开发商不得不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最大的经济回报。然而,问题在于开发商的“意志”为何总能左右社会群体的“意志”而获得现实中的存在?所以,更为本质和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我们还缺乏一种观念──一种理性的城市观念,这一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城市是文明的聚集地,经济生产是城市积累的过程,文明的环境和氛围则是城市积累的目的和结果;二是高品位的城市文明和环境对于城市整体而不是城市局部的经济发展和效益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这应该是一种辩证的整体关系。其实,当今许多城市环境问题的发生根源皆在于人们对正确的、理性的城市观念的丧失;这种观念的丧失不但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决策者、开发者身上,而且也表现在规划师、建筑师和不少平民身上,换言之,是表现在一个大的社会群体的身上。因此,这种对深层观念认识的缺乏,对于城市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建立正确和理性的城市更新与改造观念,转变社会群体对城市改造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解决旧城改造中忽视园林绿化建设问题的重要途径,我们至少可以强调两方面的内容来促进这种转变:

第一,应当树立整体、系统的观念旧城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它与整个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把旧城改造的某些方面与整个城市的关系割裂开来,按系统论的观点,系统中局部因素的性质是通过与整体的关系而被显现的。也就是说,局部因素通过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而深刻影响着系统整体。旧城改造的园林绿化水平上不去、环境质量差,这将对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产生无法补偿的影响,城市规划中的“木桶理论”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环匝木桶中的一块木板低于其它木板时,整个桶中的水必将流失,这时,其它板块再高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旧城改造区环境的不良给城市造成的影响是不会因为其它区域有好的园林绿化环境而予以改变的,因此,我们应从城市整体的角度去看待旧城改造中园林绿化的建设问题。

旧城改造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生活的综合效益,城市生活的多种功能同样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道路交通、人口规模、经济增长、用地性质、人文景观、空间形态、园林绿化……,均是系统中不可缺乏的因素。这里,每一个因素质量的降低都会使系统整体的质量降低。当前,不少旧城区的改造一味追求较高的建筑容积率和占地率以求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一味追求道路的拓宽和打通以解决交通问题。而在此同时却对空间形态、行为心理、城市景观,特别对园林绿化等“软”的因素不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其改造的结果非但不能恢复旧城区往日的生机,相反,却使之缺乏活力,环境质量恶化。这方面的教训应该是深刻的。

第二,恰当地寻找和建立最佳“平衡点”的观念建立城市生态环境体系,首当其冲必须建立城市绿色体系,旧城改造也不应例外。然而,旧城改造之所以困难也就在于开发中“经济利益”与“环境改造”之间巨大的矛盾。一味地追求高容积率显然不妥,但过于牺牲经济利益,单纯地追求很高的绿地指标,无疑也易于使旧城改造流产。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决策者、开发者、管理者、规划设计者都应依据所在城市的特殊性,找准切入点,恰当地寻求经济利益与环境改造之间的平衡点。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否则,旧城改造中的园林绿化建设就失去了指导原则,极容易走入误区。

实例1合肥1984、1987、1991三年被评为全国绿化城市,1992年与珠海、北京并称为全国园林城市。早在80年代,合肥市在进行建设部“大中城市旧城改造如何结合保护古迹发展绿地”的课题研究时,就确立了沿宋代古城墙遗址修建环城公园绿色体系的构想。实施后的绿色体系线性环状发展,串联了多处古迹及风景园林,成为合肥市的第一圈绿环并被美誉为“翡翠项链”而获得普遍的好评。这样的方式既不过多地占用老城区内的用地,保证了旧城开发的土地利用率,同时又使旧城周围的园林绿化的数量及质量大为提高。

实例2苏州桐芳巷住宅小区这是一个位于古城内的旧城街坊成片改造项目,用地不可谓不紧,建筑密度不可谓不大(48.2%)。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有大块的公共绿地是不现实的。因此,小区充分结合街、巷、弄、庭院的格局,结合古城的历史文化意蕴,着力营造了精巧的小型庭园和宅旁绿化,很好地将住宅与古城街巷肌理和苏州园林的风格特点加以融合。虽然绿地率不高,但小区环境亲切、园林绿化清新雅致,具有浓浓的“家园”感。

上述两例都在于寻找到了一个恰当的结合点(或称平衡点)而使土地开发利用率与园林绿化建设两者相得益彰,前者是从合肥市的整体性与特殊性出发,后者则从苏州特有的古城肌理与园林特色入手。这种寻求“平衡点”的观念与方法,既是主动、积极的,也是现实和富有生命力的。

2问题与现状

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和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旧城改造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改变城市面貌,提高人民居住水平,挖掘城市用地潜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使旧城改造在世纪末的城市建设中显现出重大意义并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然而,旧城改造势头虽好,但在其运作过程中,问题和偏颇之处却也不少,纵观全国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忽视园林绿化建设,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相对偏低、改造后的环境质量不高即是应当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之一。

按国家建设部的规定,旧城改造绿地率应大于25%。然而,从当前的情况看,多数旧城改造都未能达到这一指标,福州市园林局随机抽查了该市5片旧城改造和新建的生活小区。结果,实际绿地率最高的仅为18%,有两个片区甚至接近于零。昆明市金碧路旧城改造控制性详规中的绿地率仅为20.4%,而将来改造后的实际绿地率只会比这一数字更少,据笔者在西安、重庆、广州、昆明等城市的调查情况显示,旧城改造后的绿地率均只在10%~18%之内;在有些旧城的商业黄金地段,改造后均只见密集的高楼商厦而几乎不见有效的绿化和呈片状的绿地。

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字,1995年,全国640座城市共有园林绿地67.83万hm2,平均每个城市拥有园林绿地约1060hm2,而到了1996年,我国的城市已增加至666个,城市总园林绿地却只为66.51万hm2,比1995年锐减了13190hm2,城市平均拥有量也下降至998.7hm2,1993年,城市每万人绿地面积为34.9hm2,经过两年的建设,至1995年,城市每万人绿地面积也仅为36.7hm2;而1996年的统计数字表明,该指标却只为35.2hm2,比1995年下降了1.5hm2;换句话说,从1993年至1996年4年的建设过程中,城市每万人拥有绿地面积仅增加了0.3hm2。又据建设部统计,1991年底,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占有公共绿地4.1m2,到1992年,全国城市公共绿地减少了约1300hm2,人均占有面积亦下降到3.9m2,到1996年底该指标定格在5.29m2,也就是说,6年中,这一指标仅上升了1.19m2,进一步说,照此速度发展,且不说与世界上的园林城市相比,就是要实现《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提出的:“到200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左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m2左右”的目标也是十分困难的。从近十年的情况看,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公共绿地建设呈现出忽涨忽落、徘徊不前的状况,前景的确不能令人乐观;而1996年底这方面数字的回落更使人忧心忡忡。况且,现实比数字反映出的情况更为复杂:一是全国城市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况,如1995年末,全国46个主要城市中,人均公共绿地超过7m2的城市仅有1l个;二是不少城市看上去还过得去的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市郊的大片林木用地来体现的,在郊区、新区增加绿地的同时,却伴随着市区内公共绿地的大量减少。

上述令人忧心的数字和现象其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却直接与大量的旧城改造缺乏绿化建设息息相关。因为,旧城多处在城市腹部地带,其影响作用对整个城市而言并非是局部的而是全局的。

在绿地面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旧城改造的园林绿化建设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缺乏从宏观到微观的、合理的系统园林配置;缺乏精美的、高雅的艺术层次和文化氛围;缺乏真正能为人们提供休憩、使用、享受和置身于其中的园林环境;缺乏园林绿化与区内自然面貌、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

3策略与方法

如果辩证地看待旧城改造中的难点与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益其实恰恰给旧城改造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园林绿化建设这样一个旧城改造中的重要方面,的确应该在运作策略、建设机制、规划设计上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3.1从决策管理层面上,政府及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对旧城改造中的园林绿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施以足够的建设力度,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需要做的:

3.1.1应尽可能地利用旧城区内的各种有利与特殊的条件,开发各种集中型的环状、线状、片状的园林绿地。这是政府对城市的职责而不能过多地依赖于开发商的“综合开发”。这种专门的绿化建设既有利于土地集中有效地使用,也给旧城改造建立了良好的环境上的依托。如:合肥、北京的城市绿环,深圳、天津等城市郊外绿地向市内延伸的绿楔,成都府南河、昆明大观河、上海外滩的沿河、沿江绿带,都为其区域范围内的旧城改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与优势。

3.1.2在旧城改造规划与城市设计完成后,政府应将其中园林绿化方面的内容(如:措施、做法、指标)变为开发建设中的法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3.1.3应对开发商的开发加以控制和引导,倡导他们在土地效益及园林绿化的结合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宣传那些寻找恰当的切入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俱佳的旧城改造项目;对其开发中在园林绿化方面所做的贡献予以鼓励而对其所做出的破坏给予严厉的惩罚。近年来,不少城市的政府部门都在努力对开发项目实施正确的引导,这是好的现象。但也有少数地方政府,非但不做上述方面的工作,反而将城市中最好的旧城黄金地段交给一些只顾发财的开发商去哄炒地皮或恣意开发,这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后果将不堪设想。

3.2在开发与建设层面上,应根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以往的开发模式进行有机的改革。当前,旧城改造的各个方面都处于探索之中,很难说已形成较成熟较系统的、且有普适性的开发新模式或新机制。但有些方面的探索却是很有启示作用的。如有些城市在多年前就成立了专门从事园林绿化的开发公司,以有效地在房地产开发之外主动、积极地进行集中、成片绿地的开发运作。这样的好处在于开发者将园林绿化视为开发主业并用此来获得回报。所以,园林绿化在开发中不再是一个次要因素而成为主要因素,从而使开发在积极的状态中进行。上海市90年代初成立绿地开发总公司,仅4个月后,就提出了可行的市域绿地成片建设构想并投资180万元,开工建设了2hm2公共花园绿地;到1992年底,约开工了22hm2成片绿地;1993年又完成了约34hm2。此外,不少城市也在探索开发生态经济型的园林绿化。如天津的城市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将市区内的空地转变为果园、花圃、苗圃等生产性绿地,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在挖掘园林绿化的经济潜能,使开发园林绿化形成良性循环并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城市绿化的状况篇(10)

1道路景观特色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的主要交通途径和通道,是人们进行城市活动的重要线性场所,更是维持社会文化延续性的主要线性景观廊道和物质空间。因此,对于城市道路景观的营造,不仅要满足道路的基本功能需求,更要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愉悦、舒适的环境。在城市化的不断推动下,我国的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明显加快,但是,在实际的规划建设中,规划优先满通功能,满足管线需求,却往往忽略了绿化在道路中的生态环境作用和对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的影响,经常导致绿化没有栽植空间,而绿化设计在整体工程的弱势及参与的滞后性,导致绿化只能成为整体工程最后涂脂抹粉的装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部分老城区的更新改造,原有道路的功能不再满足目前城市发展的需要,部分老城区的老旧道路面临现状改造的情况,而原有道路内的管线、路面、绿化等附属设施,无法像新建项目一样,全部新建,改造工程需结合现场实际进行改造设计。在城市建设往精细化发展的过程中,在景观要求日新月异的当下,给绿化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要求绿化设计人员按照更高的要求提前介入整体方案的设计,从各种限制条件中寻找景观营造的切入点,也给设计人员一个新的展示自己专业追求的空间和机会。

2项目概况

2.1工程建设条件汉阳大道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陆续续建设和改造,是整个汉阳地区的商业大街和主要交通干道,本次改造的范围东起滨江大道,西连三环线孟家铺立交桥,串连鹦鹉大道、江城大道、龙阳大道等道路,是汉阳地区东西向交通大动脉,本次设计全长10.2km,现状道路红线宽30~50m,沿线与龙阳大道、江城大道、鹦鹉大道和滨江大道等4条干路相交。本次的改造道路两侧建筑密集,未进行大面积的拆迁,因此红线宽度基本维持原有道路红线。其中滨江大道~鹦鹉大道段道路宽度30m,一块板双向四车道;鹦鹉大道~汉钢路段道路宽度40m,一块板双向六车道;汉钢路~罗七路段道路宽度50m,一块板双向六车道;罗七路~龙阳大道段道路宽度50m,三块板双向四车道;龙阳大道~三环线段道路宽度50m,三块板双向六车道。规划各个路段的道路绿地率均低于规范要求的道路绿地率指标,在道路红线以内作为景观大道的绿化空间不够充足。2.2规划定位汉阳大道沿线串接钟家村商圈、王家湾商圈,承担着汉阳地区大量到发通功能,依据规划,汉阳大道定义为“汉阳地区最富有人文气息、城市功能最完善、景观条件最优越、交通最便捷的城市干道———东西动脉,汉阳之脊”。

3设计策略

3.1现状树调研汉阳大道是汉阳地区最老的城市主干道,沿线的绿化主要为香樟、法桐、银杏、广玉兰等,法桐和银杏树龄部分超过40多年,但由于现状行道树乔木上方部分路段有110KV的高压线,导致行道树常年进行重修剪,部分树形较差,景观效果整体欠佳。现状分车绿带内的广玉兰,部分存在断头现象,地被灌木以常绿灌木为主,缺乏季相色相变化,整体效果欠佳。基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长势不佳、断头树等景观效果不好的情况进行景观评价,对树形好,长势好的大乔木均进行最大化保留。3.2道路断面、平面优化由于道路功能需要,为满足机动车道的通行,道路断面规划设计中将原有4m宽绿化带压缩成2m,原有3m宽绿化带压缩成1.5m,原绿化带内大部分缝中种植的大乔木均无法保留,经过与道路专业、规划部门反复协商沟通后,压缩部分车道宽度,绿化带由原来的4m压缩成3m,原3m宽绿化带压缩成2m,现状乔木得以最大化保留。原道路设计的部分公交港湾站站点,侵占了现状的行道树,而部分路段的行道树长势良好,如金龙花园公交站处的十几株近40年左右的大银杏已经形成当地一景,在与道路专业协商后,取消了公交港湾的设计,公交站台见缝插针的布置,最大化保留了长势良好的大银杏。通过绿化专业对全线的道路平面和断面的梳理,与现状树的调研,最后能多保留下来的树木增加了近40%。3.3地下管线复核通过对各专业的地下管线的管位与埋深的调查,严格按照道路绿化设计规范,保证树穴内的种植空间,通过业主的协商将管线尽量放在地下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下方,保证绿化带内大乔木的安全种植。3.4连续花坛丰富绿化由于老旧城区道路周边房屋拆迁量大,受红线影响无法大面积往外扩张,而道路的交通功能却在不断加入,只能牺牲生态景观功能,在已经不满足规范要求的绿地率的前提下再挤压绿化空间,对整个道路的绿化景观影响较大。因此,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沿线不影响交通通行的树穴式行道树改成1.5m宽行道树连续绿带,最大化增加道路绿地面积和增加种植植物的数量,丰富植物层次和景观效果。3.5高花坛种植依据以往工程经验,部分地下管线施工单位未完全按照设计图纸的管位和埋深进行铺设,而这些隐蔽工程大多先与绿化工程实施,导致绿化单位施工时乔木树穴内均是各种浅埋的地下管线,而再次开挖迁改成本巨大,费时费力。作为设计单位只能在前期严格要求,监理单位加强监督,同时如遇类似管线与乔木冲突情况,设计上要求采用砌体树池的形式,保证乔木土球能种下去,保证景观的连续性,同时要求砌体内乔木的土球能够接地气,提高乔木存活率和后期生长效果。3.6边角绿化由于绿地率的不足,为弥补城市道路红线内的景观缺陷,在红线外的到边到角的临时空地或者是建筑后退的隙地范围内进行绿化设计,以大规格的苗木,复层的种植等节点式的景观营造手法,丰富线路段绿化的不足。3.7拆墙透绿沿线部分机关单位内部绿化较好,建议将原有封闭式围墙改造成通透式景观围墙,将庭院绿化纳入到街道景观的视域范围,并尽量进行垂直绿化,提升沿线的绿视率和景观效果,打造绿色的景观廊道。

4结语

道路空间是城市的稀缺资源,城市道路作为城市整体形象的一部分,在建设中要与沿线景观相协调,融入周围环境,减少对于原有环境的破坏。城市道路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安排电力、通信、给水、燃气等各种地下管线,以及各种架空电线,在景观设计时既要注意外部环境对道路的影响,又要强调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使内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城市整体形象。目前景观专业在大部分的城市道路建设中所参与的深度和范围还局限在穿衣戴帽的初级阶段,本文提出园林设计师应从道路建设的初级阶段就开始介入,把景观设计作为工程设计的一部分,从前期道路专业的平面及横断面综合考虑项目的整体景观问题,而不仅仅是最后的绿化美化,要综合处理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关系,承担更多的总体设计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贾秉玺.基于视觉特性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0

上一篇: 财务支出分析 下一篇: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分享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