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0 14:59:31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篇(1)

现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其主要原因在于语文科目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汉语是我国的母语,学好语文是保证学生良好沟通,促进各科成绩逐步提升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效率和表达沟通能力,而且是衡量我国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促进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手段。为了切实实现小班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保证创新思想的应用,并逐步改进教学策略,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从而抓住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课堂的良好氛围。

一、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的意义

小班化教学思想由来已久,与以往的多人数、集体上课相比,小班教学更容易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一种教学新趋势。教育公平、教育价值观等理论是其基础依据,经实践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班化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展现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策略研究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班教学不是一句空谈和口号,要确保语文课程小班化教学的时效性就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基础。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他们实际的内在诉求,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并与他们成为朋友。另外,教师还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建立良好沟通的桥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小班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氛围的构建是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小班教学,目的在于使教学更公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小班课堂的环境氛围营造,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简练的、富有幽默感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适当地采取互动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例如,教师可以编制一些简单的猜谜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习。

(三)采用更具生活气息的教学策略开展小班教学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对策,教师要根据教案的设计实施课堂授课,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增强小学语文小班教学效果,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将生活融入教学。

1.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由于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提出,小学语文小班教学应该更富有生活气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契机,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慈母情深》的时候,可以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课堂教学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并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2.采用多媒体设施构建一个生活化教学的场景。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将计算机、互联网、交互白板等新兴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它能为学生创建一个有效学习的环境氛围,刺激学生的感官,并改变以往的单一教学策略,使参与小班教学的学生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真正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其中。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梅花魂》时,就可以利用大屏幕展示梅花的姿态和气节,进而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四)丰富小班教学的评价手段

教学评价是体现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小班教学的课堂人数较少,给每个学生都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改变以往的单一考核模式,把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都留给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展示,并记录最终成绩,使其成为教学评价的内容之一,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创新精神,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转变学习方式为目标。针对这样的现象,开展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势在必行,它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改变教学策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董蓓菲.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24-01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写作要有个性和创新性,写作时应该由作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等,自己安排写作的内容,这种个性化的写作最重要的就是素材的积累,特别是生活素材的积累,以便能在写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个性化作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

1.作文在命题上缺少个性化。写作最基础的环节就是作文的命题,只有确定了作文的题目,才能围绕题目展开写作内容,因此,个性化的命题对个性化作文非常重要。但当前,教师在作文的命题上并没有太多的个性化可言,教师在拟定作文题目时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他们的年龄特点,很多都是凭借着自己的所感、所想来拟定题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发挥。

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训练缺乏个性化引导。在小学阶段,都会配有专门的作文训练课程,目的就是为了给教师充分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但调查发现,多数教师都不会有效利用。现阶段,教师在学生的作文写作训练上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忽视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写作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锻炼出来的,而小学又是接触写作最早的阶段,对学生以后写作能力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在小学阶段得不到有效训练,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写作水平。而大多数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写作技巧的讲解上,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使多数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在写作中不能体现自己的个性。也因为这种模式化的写作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都丧失了写作的兴趣,给个性化作文教学带来了困难。

3.教师评价标准过于形式化。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评语就是对他们写作成果的最好肯定,但很多教师都不重视对作文的评价,在评价上过于形式化,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创作特点的评价,因而扼杀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调查发现,教师对小学生作文的评语主要是优良中差或者是甲乙丙丁这几个内容,没有具体的评价语言,不能针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评价,时间一长,学生在写作中积累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阻碍了其写作水平的提高和个性化写作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的教师虽然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给出了评价,但并没有涉及个性化写作的相关内容,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写作的发挥。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1.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观念。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树立自己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上,更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应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写作。同时,作为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领导者,教师还应该树立个性化作文教学理念,帮助小学生正确地认识作文、了解作文。因此,语文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个性化作文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在实际教学中以个性化作文为教学基础,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作文水平。

2.教师的作文命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作文就是所有学生都根据教师拟定的题目来写作,这是最传统的作文写作训练方法,但新课标要求教师要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作文命题,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为写作对象,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回忆和想象,从而写出能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文章。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小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进行多种写作题材的训练,可以通过提供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写作,体裁不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以“学校”为话题,让学生们自拟题目,由于不限体裁,可以是记叙文、说明文,也可以是诗歌和散文,通过这种不限体裁的写作方式,学生可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促进个性化写作能力的提升。

3.对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写作训练、教师指导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因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基本上都是在后天的学习、锻炼中慢慢磨练而成的,因此,教师的个性化作文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选用的题材才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才能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写作氛围。教师也可以选用情境教学,以小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为教学内容,可利用童话故事,让小学生在充满童趣的环境中完成个性化的写作。例如,在小学作文练习课中有这样一个题目:从下面几组事物中任选一组,以他们为主人公,想象一下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编成一则小故事。注意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如果不想写提供的事物,可另选题材。①铅笔、橡皮、转笔刀;②小溪、河流、大海;③眼睛、耳朵、鼻子、嘴。在开始练习之前,教师可以先设置一个童话情境,通过这一童话情境引入这节课需要练习的内容,如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喜不喜欢读童话故事,喜欢的童话故事有哪些,然后再为学生讲解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让他们为这篇童话故事续写一个结局,最后再引入该堂课需要练习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写作。

4.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个性化评价。所谓个性化评价,即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尊重学生作文上的差异,鼓励他们进行写作理念的创新,并根据其作文的类型进行不同风格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利用一个字对整篇文章进行评价,应该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如果写的是看图作文,只要学生把图片中所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并且语句通顺,教师就应该对其进行表扬;而对没有表达清楚的学生,则要针对他们的不足进行特殊指导,帮助他们改正不足。通过这种灵活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资助性,有利于其实现个性化发展。

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坚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方法,才能与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相适应。而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行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只要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地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创造轻松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切实抒发自己的情感,充分展示他们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吕艳辉.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殷涛.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篇(3)

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教学方面采用传统的填鸭式、单一式教学,严重地与实际生活脱轨,与学生脱轨,致使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太过生硬、不真实;在教学指导上不全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入手很困难;或是指导过于具体,让学生的思维受到了约束,让学生的写作风格趋于雷同,写作内容太过苍白无力,没有创新等。因此,针对此问题,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一、激发学生情感,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是对自身心灵感受的倾诉,它源于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和情感抒发。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去带领学生感悟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悲伤,以加强学生对生活敏感度的锻炼,将写作融入生活中,让学生自由地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教师在进行与春天相关内容的写作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春游,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并激励学生自由抒发,将感受记录下路。这样,学生的写作内容才能充满生命力,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得到提升。

二、创设作文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大家都知道,小学生这个年龄段,他们都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多样式的作文活动能让学生积极地表现自己,并参与到写作中。比如,创设课前读报的活动,让学生自由地上台朗读自己的优秀作品,或是朗读自己平时积累的优秀文章,精彩段落、句子等,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向其他同学和教师表现自己,提升他们写作的信心。为了能将自己的能力更好地展现出来,学生会主动地去阅读作品,寻找好的文章、好的句子、好的内容片段,或者是自己的写作等。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素材得到了累积,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篇(4)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小学文化教育的需要,小学语文教育正是改革的重点之一。自古以来课堂教学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改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来完善传统的教育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仅需要引进科学技术,而且需要教师不断地对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小学低年级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教师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应该提高重视程度。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改革才能在语文素质上健康和谐的发展?下面谈谈本人对小学语文课改的看法。

一、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动机,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为今后学生的学习之路打开了一扇门。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紧抓文章的经典之处,并带领学生充分领略其中奥妙。例如,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一文,它主要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两艘轮船相撞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不畏生死将全船的乘客成功救出而自己却随船沉落大海的故事。我在讲述这篇文章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大海的声音及船长激动到怒吼的声音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体会在生死存亡之际,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深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中,还激发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热情。学生不仅总结出了本文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探究作品的兴趣被激发了。

二、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一切创新都依赖于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如此重要,就需要我们从培养娃娃的创造性思维抓起,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创造力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想象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哪吒闹海》这篇文章在学习时,可以充分运用现有的教材,拓展学生的想象。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故事中哪吒“手套金镯,腰围红绫,脚踏风火轮”的俊俏男孩形象画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良好的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优秀文学作品需要我们去品味、赏析。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时刻。新课改的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通过积累丰富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课上教师要引领学生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良好的阅读氛围是阅读的首要条件,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赏析文章中的美景。例如,学生在阅读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时,文中那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体验到了鲁滨逊丰富多彩的冒险生涯。不少学生都被他的坚强意志以及不向命运低头的高贵品质所感动。

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复杂,涉及面极广的一门教学,我们对它的研究与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应该抓住这次机会,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实质内容及要求,从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出发,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努力开创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应该承认,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我们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当今世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我们对知识的学习需要更有选择性。随着手机、电脑的不断创新,使我们学习文化更加方便快捷,但是也对系统性学习文化知识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对人们的语言文学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冬亚.探寻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5.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篇(5)

小学语文作为引导学生走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启蒙课程,需要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教育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主动探求为前提,以合作实践为方法的教学体系,可以有效提iw基础性学科的吸引力,为学生对语文的后续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注入小学语文的教育活动中,成为教育研究者较为关注的问题。

一、培养主人翁意识,自主思考

在传统教育方法中,所谓的教学往往是“我念,你听”的形式,教师总是起着单一的“教”的作用,却米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师生课堂交流互动少,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教师会对课程的讲解渐渐失去激情,学生也会对课程内容失去兴趣。因此,实现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中的开展,必须要求教学方式的相应改革。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自主思考,主动寻找问题。并通过小组的合作或利用网络、音像、文字等资源,将知识进行分析加工和储备,独立寻找答案。学生作为知识传输的转折终端,只有具备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才能实现知识的灵活掌握,为之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现实经历,构筑情景

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文化和思想的传播,但其传播手段却要凭借大量的文字。如果单纯针对文字进行授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仄倦情绪。教师作为沟通学生和知识的纽带,应该将乐观的人生态度,优秀的道德情操,iw雅的审美情趣等内容引入情景,充实需要阐述的课程,让学生在构造的情境中带有情感地去学习知识,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把情感的熏陶和实际应用融入到语文素养的培养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在不知不觉中陶冶情操,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更加坚实地巩固课堂内容知识。

三、抓住主要兴趣点,恰当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热情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观上对所授内容拥有探索的欲望,才能达到高质量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课堂上所传输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在文本上的内容。如果想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把知识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然而,由于网络的发展,当前学生课外阅读材料普遍存在制作粗糙、内容浅薄的弊端。只有注重课堂内外知识的结合,将学生所接触的知识全面化,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只有拓宽知识层面,才能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主要兴趣点,从根源上行动,只需恰当的引导,就可以实现学生主动研究的目标。

四、保留思维创造性,求同存异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分析问题的态度。小学生站在学习生涯的起点,拥有后续发展中迫切需要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这种能力极其容易在否定态度中受到打击,甚至磨灭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看待和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应用在各种学科的学习和平常的生活中。对于事物的理解与分析,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作为教师,不应该主观地要求所谓的正确答案,应该理性地总结学生的看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其想法,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于不同的见解,要求同存异。例如:当一些学生在讨论米来生活会如何变化时,表达出米来没有学校,甚至没有教师,可以在家里实现全面学习的想法,等等。可能会有教师直接否认他的想法,这就会限制研究性学习的贯彻实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向更深层次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篇(6)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僵化;主体意识淡薄等,这一切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所以,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已变得非常必要。

1.“超文本”阅读教学的概念

“超文本”阅读――是指阅读的对象是超文本,二是指以超文本方式进行阅读,超文本就是走出教材,超越教材,打破文本线性的阅读。“超文本”阅读教学是以“文本”(即教材)为基点,辐射语文课堂教学,课外语文活动和社会语文生活,“参与――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范畴。从理念上说是生于文本而不囿于文本,基于文本而超于文本,跳出“文本”教语文。从根本上说便是要通过参与、体验,从拓展文本到超越文本,以达到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联系,校内外沟通,语文教学生活化、生命化的“大语文”格局,建立全新的语文素质教育模式。

2.“超文本”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新课标呼唤阅读教学超文本。新课标特别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前言”部分着重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超文本”的阅读来开拓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2)渐变的阅读环境难离阅读教学超文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阅读方式的不断刷新。学生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多元化的熏陶,对此加以积极的引导,这是阅读教学的责任所在。“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为了提高21世纪学生的阅读能力。

(3)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需要阅读教学超文本。作为教材的文本,无疑是师生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但也有其客观的局限,正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超文本阅读教学正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个鲜活生动的阅读“文本”,构筑属于他们自己的为新世纪社会成员所需要的知识框架。

那么怎样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呢?

二、“超文本”阅读教学的运用策略

策略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借助想象超文本。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审美享受。

如《凡卡》一文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凡卡给爷爷写信后做了一个梦,而这个梦既无内容又没有揭示凡卡的结局。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凡卡的信后,要求学生给凡卡编一个结局,于是出现了:①凡卡的信被邮递员退了回来,老板和老板娘偷看后良心发现,凡卡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②凡卡还在睡梦中,就被盛怒的老板活活打死了。③凡卡的爷爷连连做了几个恶梦,梦见凡卡的种种不幸,而后到莫斯科看望了凡卡,并将凡卡接回乡下,凡卡过上了贫穷却很满足的生活。

以上这个实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维空间,这个空间来自于文本本身,但又超越了原有文本所表述的内容,或挖掘了文本言未尽之处,或衍生了文本之外的故事情节,都是对原文本的拓展与超越,展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思维风采。

策略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元解读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必须摈弃过去那种一切以文本为最高,对学生的要求一元化的同构解读的误区,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对文本进行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进行多元解读,使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却又超越文本。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总要对一些人、事或物进行评价,体现一种价值理念取向,以影响学生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积极形成。如果评价太过单一化、绝对化,则会扼杀了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是学生解放思想,展现个性。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学后的人物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齐威王、田忌、孙膑三个人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见解多种多样:①佩服孙膑的足智多谋;②觉得孙膑善于出鬼点子,如果和他交朋友要防着点儿;③认为齐威王遵守比赛规则,输后又很大度,具有帝王风范;④表示喜欢田忌善于听取意见的良好作风。显然,教师受“超文本”理念影响后,已经超脱了原有文本的束缚。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发表了一些极具个性的见解,反映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思考,培养了多元审美意识。

策略三: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批判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其实质是向我们表明:张扬读者个性,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追求的崇高目标。

如《登山》一文,描述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两次冒险走小路的事情,借此表现列宁的“革命意志”。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话题,让学生就“革命与冒险”进行讨论。很多学生赞同编者的意图,也有学生提出反对,认为列宁身负沙皇俄国黑暗统治的伟大使命,为了看日出而甘冒生命危险,万一出事怎么对得起追随者和革命事业?列宁这样表现自己的“革命意志”是不可取的,应该用革命过程中的事件来表现。看来,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这篇文章的选用,作者明显要表达的是列宁很有革命意志这种意图,编者也希望借此教育学生要勇敢面对困难,以往的课堂教学也大致如此。但用批判的眼光看,这种以“冒险登山”来表现列宁革命意志的文章确实给人以牵强之感。这种观点,正是对作者、编者意图的挑战,打破学生对教材的盲从,保护了学生的个人见解,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意识。

策略四: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巧用资源超文本。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资源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除了课本这重要的教学资源外,网络媒体、家庭社会、风俗人情、各种环境、教师学生等都是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达到超文本教学的目的。

教师要用好课本这重要的资源,进行超文本阅读教学。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特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比如在许多的“引言”和“阅读提示”中都加强了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引导,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注意将课文学习导向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设置“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提供语文课外学习资源,并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铺路架桥。

另外,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突发性的问题,同样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策略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超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五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六年级不少于150万字”,仅凭薄薄的几册教科书,是远远达不到阅读量的规定要求的。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进行课外阅读,如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网络阅读等。

(1)延展性阅读。即把文本之外的内容纳入学生的阅读视野。一方面观照文本意思,另一方面拓展了文本,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纵深感和广阔感。

(2)拓展性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一些内容所包含的道理有某种领悟,进而把其中包含的道理取出来,对与文本相关的其它内容进行评说。实际上,就是用一种更宏观的思维方式来俯瞰文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3)积累性阅读。古人云:“厚积才能薄发”。而只有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时,学生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创新也就由此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是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带着课内的某些疑惑,去查找相关的书籍,学生阅读的效果会更佳。

此外,教师还应该使学生养成阅读生活这部“活书”的习惯,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语文,“世事留心皆学问”,只要注意观察,随处可以学到语文,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三、结束语

“超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强调保护学生的个体感受,保护学生批判文本、创新文本的意识。但在运用“超文本”阅读策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超文本”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本深刻领会的基础上。离开文本,“超文本”就是镜花水月。要正确对待学生那种能自圆其说的所谓超文本,一旦学生在评价行为中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理念,教师要加以正面引导,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如何辩证地看待“超文本”阅读思想,是每个语文教学者应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一贯.“超文本”:阅读教学改革的世纪视点.小学语文教学,2001.6

2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0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篇(7)

1.小学生心理结构特征分析。

(1)心理承受能力弱。虽然现在已经开放了二胎政策,但是长期受到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所以受到长辈格外的溺爱,生活无忧富足,使得情感比较脆弱,承受能力弱,独立性和适应力都比较弱。

(2)情绪波动比较明显。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比较焦躁,对于事物的看法比较极端,不能理性的思考问题,心理状态十分差。对于学习也很容易出现厌烦的状态,对于教师呈现出排斥的状态。

(3)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严重。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二代”、“富二代”等,这些不良风气被带动校园里来,使得学生开始比吃穿、比家里的车,出现严重的攀比心理。

2.小学语文学情分析。

本研究收集了我校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关信息,得到了以下结论:

(1)学生厌学现象显著。目前小学生真正喜欢语文课的学生十分少,学生听课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因为是个人爱好,这样就导致学生厌学。

(2)小学语文课堂参与度低。虽然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但是学生不是在走神就是在说话,参与度非常低效。

(3)以教师为中心进行互动。虽是课堂互动,但教师还是一味地以自己的思路为主,引导学生与自己具有同样的想法,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给予学生过分的自主空间。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就显现出自主空间过大的现象,学生对于教师提出了探索任务,云里雾里,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探索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的探索信心。

(5)激励策略运用不够到位。如今,在语文课上没有重视教学策略的运用,特别是赏识激励策略的运用。

二、小学语文课上常用的激励策略

1.行为层面:表扬、评比、赏识、榜样等激励法。

(1)表扬激励。表扬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且这种学习的动力具有一定得持久性。教师的表扬方式有很多例如:口头表扬、微笑、点头等行为和非语言性的表扬。

(2)评比激励。评比激励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小学生好动,爱胜的心态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一些需要评比的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得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爱上学习。

(3)赏识激励。小学生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内心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赏识。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一些表现变现出欣赏和鼓励为主,批评和教育为辅。

(4)榜样激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们的心理出发,选择一个他们所向往的榜样人物,通过对该榜样人物的事迹进行阐述,让学生们对该人物产生佩服、敬仰之情,以此来鼓励学生们更好的学习。

2.思想层面:情感、认可等激励法。

(1)情感激励。在教学的过程小学生和教师不仅有对知识的认知还有对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交流和需求。激发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让他们在自觉地情绪当中主动学习和思考促使其获得课堂中集中的注意力和积极的去配合教学。

(2)认可激励。教师在给学生们指派学习任务或者是课堂回答的时候,教师要给与一定的认可,这样学生便会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心情会随之好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到?W习当中去。

3.思维品质层面:品德激励。

教师需要潜移默化将我国的传统美德传输给学生们,利用我国传统的思想来改变着学生的思想。例如教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便主要体现的就是学生们的爱国之情,利用品德激励来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三、小学语文课堂上激励策略的应用

1.提高运用激励法的意识。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提高运用激励教学法的意识,将其应用到学生们的身上,进而更好的提高其学习兴趣。要激励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选择不同的激励法,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激励教学离不开环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向学生阐述书本的教学知识,还要向学生们阐述做人的基本道理,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要告诉学生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根据学生们的性格特点不同,学生们的感情方向不同,采用不同的激励教学法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篇(8)

成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都非常广泛,它是构成语言的一个基础材料,同时也是人类发展中智慧的凝聚。随着社会的发展,成语的魅力更加显现出来,现在,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成语的学习,在考试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尤其在小学教学中更加重要。为了使小学生在成语的学习中更加快乐,同时达到更高的效率,提出一些成语教学策略。

一、通过趣味性的学习,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我们一直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加重要。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只有对有兴趣的事物他们才能集中注意力,因此,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就让他们反复对教材中的成语进行背诵和默写,这种机械性的训练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烦闷,失去了珍贵的学习兴趣。其实,成语作为长期以来语言的积淀,古人在创造它的时候就非常注重排列的次序和押韵,因此,读起来也比较朗朗上口,有韵味,另外,还有一些成语是由一些典故得来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成语的这些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二、将成语的学习与课文的学习联系起来,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课文中的成语与课文的学习有密切关系,其中有不少成语是通过故事性的课文来进行讲解和引入的,这些故事一般都是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甚至还有历史事件和古代文献等,通过这些趣味性的故事,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不少乐趣。比如,“叶公好龙”这个成语,课文中是通过对叶公的故事引入的,故事是这样的:叶公是一个很喜欢龙的人,他的家中到处都画着龙,他对龙的喜爱被天上的真龙知道了,于是就专门下到人间叶龙的家中来看他,谁知叶龙一看到真龙吓得面如土色,落荒而逃。后来,世人就用这个成语形容表面上对某一个事物非常喜爱,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地爱它。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更容易理解成语的意思,并且只要提到这个故事,他们就能想起这个成语来。像这类词语还有很多,比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通过这种成语联系课文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学习效果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通过对比、联系以及结构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成语中的词汇千变万化,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还有一些成语由于经受了历史的变迁,其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利用这些特点进行教学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学习起来也不会吃力。比如,在“乳臭未干”这个词语的教学中,“臭”的读音是“xiu”,意思是气味,而在现代汉语中它不仅读音发生了改变,变为“chou”,同时意思的范围也缩小了,专门指不好闻的气味。还有在课文《冀中的地道战》中有一个成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成语的意思在上文中已经做了说明,就是地道里有很窄的孑口,窄到只能让一个人爬过去,将这个成语和这个解释联系起来,学生就很容易能够理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形容地势十分险要,容易防守的意思了。另外,结构分析主要用于具有一定语法结构的成语的学习。成语的语法主要有并列式、偏正式还有主谓式几种,其中并列式的成语有云蒸霞蔚、高瞻远瞩等,偏正式的成语有面面相觑、得意忘形等,主谓式的成语有群贤毕至、胸有成竹等,在教学中,将这些词语进行总结,不仅能帮助学生加强对于成语的理解,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通过课外阅读以及游戏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成语的记忆

成语的词汇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在语文教材中却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一部分,因此,想要获得更多的成语,就需要通过课外阅读和其他方式了。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主动搜集和学习成语。比如,规定在某天的课堂上进行成语接龙比赛,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成语的搜集,在比赛中看哪个小组搜集到的成语比较多,那么就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对于搜集得比较少的小组也要给予鼓励和肯定。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成语词义和来源的考查,这对学生记忆和巩固记忆有很大的帮助。

加强小学生的成语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素质。在成语的教学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自主学习,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篇(9)

1增效减负的含义和意义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应当首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不断更新先进的教学理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增强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增效减负的核心理念实际上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主导,而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手段的丰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而教师则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减负的含义是指要降低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业量和学习量的沉重负担。传统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往往会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或练习题,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仍要完成大量的作业任务,在课堂中的效率也始终无法提升。减负主要是要通过对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丰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对主要知识和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之外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应用性的内容,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巩固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教学实践性的探索。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所教学的东西拘于表面:

由于当前社会下,父母对小学生的期望不断的增加,小学生的课业压力的不断的升高,随即带来的是更大的教学任务。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小学生很少去从字词诗句的来源与意义去理解性的学习,进而让“望文生义”的不好习惯滋生。同时,没有深刻的理解,远离了教学的宗旨。看似知识量大了,可是实质上的效率却是大打折扣的。

2.2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过少:

由于现阶段教育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从而造成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的不同的忽略。教师在课堂上也呈现出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们是否全都掌握。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与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上课不专注的不良风气,使得学生从根本上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2.3评判标准过于单一:

由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看似简化了对学习水平的评估,实则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潜力。事实上,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对接受不同的事物的效率不等。如果单一的用卷面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话,会打击虽然成绩不高但是热爱读课外书的学生。而未来社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广泛的阅读各个方面的知识已经是大势所趋,而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

3增效减负的途径分析

3.1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会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程度来定位学生的好坏,这种做法会给学生造成很大心理上的压力,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减少,过于重视教师留给学生们的作业任务,对于自身不明白的知识点也没有给予太多的重视,导致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积极改进课堂结构,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发挥,发掘自身的潜能,同时教师要安排好讲课时间和讲课内容,既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讲知识讲解透彻,又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学习,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这样,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3.2合理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也受到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是否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有效性。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导致教师多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并要求学生进行机械化的练习,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并缺乏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真正理解并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质量与效率。

3.3注重个体差异,展开分层教学:

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层次都有所不同,教师必须依据这些做好分层教学。用同一个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50%-60%的时间来展开集中教学,主要针对的是大部分的学生,以传授教学大纲范围的知识为主要目标。剩下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知识的梳理和整理,让学困生有时间及时整理知识和找老师答疑,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时间做一些课外拓展学习,从而获得一定的拔高。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摄取知识的满足感,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爱上语文课。在兴趣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负担自然有所降低,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随之提升。

3.4重视作业反馈信息:

为学生减负的过程包括适当减少学生的作业量,但是减少作业量并不意味着降低对作业质量的要求,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有针对性地留作业,在学生将作业全部上交后,教师要认真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及时记录学生从作业中反馈出的问题,同时也要求学生自己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记录,并在课下反馈给教师。这就可以进一步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可以更有效率的学习,同时摆脱了大量课后作业的压迫。

4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都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时代在变化,教育形势在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趋势。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正视学生的变化,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利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去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积极为学生减负增效,以社会用人的标准去培养和锻炼我们的学生,为学生长期学习和发展做好引导和规划,不断寻求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魏筱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篇(10)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创设情境、有效提问、巧用评价及读、练结合等相关策略。

http://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价值。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

教学中,教师由于多种原因,在文本细读上是做得不够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文本细读上是存在不少问题的。(1)有的教师还不会细读文本。他们一般都按照教学参考书建议去进行解读教材,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细读研读文本。(2)有的教师不能独立细读文本。在我们老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这个更多,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都跳出来,供你参考。我们都知道,这么多的资料对老师来说是双刃剑。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就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1.2轻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代替了学生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这样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减少了。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与课文的直接对话,是认识感受与作者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去感悟,应允许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正确的理解和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自身的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3忽视了语言的积累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其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

1.4对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运用

合作学习作为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最有效的学习策略,成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于是,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小组讨论”蔚然成风,所以稍不注意,就会流为形式主义。课堂上,也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价值,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教师一声令下,学生立刻前后左右就近组合,迅速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开始有模有样的探究。几分钟之后又是一声令下,合作学习状态便戛然而止,每个学生迅速回位,准备汇报。整个过程中,既看不到合作的必要,也感觉不出合作中的分工协作,把合作学习简单地处理成讨论会,表面的热闹掩盖了实际的无知和滥竽充数,小组合作探究成了课堂上的装饰性道具。

2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我们希望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2.1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又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2.2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2)抓 http://

关键词 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 http://

关键词 、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我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

2.3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上一篇: 监理投资控制措施 下一篇: 独立思考的定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