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7 17:52:29

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21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于高中地理课程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和督促之下,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注重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放在更加重要的教学位置上,引导学生更好、更加有效的进行地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分析,进而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地理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知识方面,除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之外,还和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之下,高中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难度进行了调整,在原本的基础上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增加了科普性和探索性的地理学科知识,更加注重知识点的生活化和实用性,在进行地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灌输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地理课程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动性,继而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在与之相对应的地理课程考试内容方面,试题的素材和题目等,也更加贴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关注我国社会问题的同时,注重对于地理知识的国际性扩展,关注世界和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地理问题,突出地理学科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对于图标的运用也更为频繁、密集,注重对于学生地理图标观察和解析能力的培养和完善。可以说,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之下,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评价标准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设置,调整和改善自身的地理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意见和看法。

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地理课程教学时,应该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参考,注重地理学科的发展性和延伸性,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合,更好的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学科并不是一门已经完结的学科,而是一门不断前进、不断完善的学科,在地理学科的知识构成上,也相应的存在着延展性和更新性,但是在传统的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视了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这种学科特性,过分的注重和依赖教材,在备课过程中只是局限在教材内容的范围之内,很少进行知识点的扩充和进一步整合,从而使地理课程教学呈现出一种单调乏味的教学状态,不利于学生进行地理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分析。

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所具有的这种学科特性,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丰富,扩展课程教学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等,将一些地理学科的前沿性等的问题,和课程教学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融合和串联,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原有地理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知识点分析,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的、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地理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学生在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时,由于学习能力和理解力水平的局限,对于地理课程的某些知识不能进行顺利的学习和消化,例如在进行各个地区的风貌、地理调整的学习时,由于这类知识本身所具有的跨越性和复杂性,学生的生活阅历又较为浅显,很难跟随教师的思路,很好的理解这种具有重大差异性的地理知识。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知识点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读和整合,挖掘教材中和这类教学知识相关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从而在这些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系,引导学生更好地更加全面地对各个地区的地理风貌等进行记忆和理解。而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的研读和整合,就是对地理学科教学资源的一次有效整理,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以及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教师除了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和灌输,更应该注重调整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良好地理课程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和理解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教师在地理课程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地理原理等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地理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推导能力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型”“填鸭型”的课程教学,转变为问题型、探究型的课程教学模式,以问题带动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材料的搜集和分析,进行有效的探究和归纳,从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地理结论,更好的掌握地理课程学习方法,理解地理课程的精神内核。

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篇(2)

新课程标准下更加注重素质教育,以往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下必然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怎样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地理教师要思考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适合地理学科的一些改变和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标准下不仅仅要求教师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新课标教材比较多地考虑教学过程的需要,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

力求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高中地理教师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同时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挖掘。如可以在课堂中多使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在完成课本中设置的活动问题时,不能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方法去完成,这样的过程学生无法获得好的学习体验,而应该拿出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之前先带领学生复习相关知识,补充一些必需的知识,做好相关铺垫和准备。然后分布设置阶梯式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逐步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

二、结合教材新特点,重视案例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案例的显著增加,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也要重视案例教学。针对这一显著变化,在教学方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案例教学的方法运用,一是要注重对课本中案例的仔细分析和深入挖掘,透过对教材中案例的分析和深入挖掘,总结归纳出相应的地理原理。二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案例,而是要寻找一些和教材中案例有相似性的或者是有明显差异对比的案例,通过同类案例的归纳或者是相反案例的对比来突出案例要说明的地理规律。

三、体现地理学科特征,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地理学科具备区域性、空间性、综合性、人地相关性等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注重地图教学法的使用,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认识,强化对区域地理特征的掌握。注重实验方法的运用,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如热力环流的原理即可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有直接的体验,进而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个原理。在人地关系上要注重联系实际,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实际现象分析问题。教学内容的组织力求学科特点与地理思维方式的合理配合。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更加注重实践,知识的更新也更明显。作为教师,不仅仅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要积极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多自学一些地理相关知识,增强自身知识水平。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不断学习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加强集体备课制度,在学习一单元一节课之前,教师应当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探讨,内容包括哪些知识点要讲解,哪些知识点可以由学生全部独立学习完成。要讲的知识讲多少,讲多深,怎样讲,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等。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克服单独备课的一些缺点,集中集体智慧,提高备课水平,达到较好的教学

效果。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为地理教师也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在新课改中要转变思想,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在实践中摸索出更多适合地理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标准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篇(3)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过程中,地理老师是关键参与者,也是重要执行者。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做出调整。新课程标准下地理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中以引导者的身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其创造思维和学习兴趣,利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包括高中地理教学在内的很多教学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前备课,在课堂上讲课,学生在课后做作业、做练习,教师通过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衡量和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体性,完全跟着老师的思维学习,其很少提出疑问。在课堂上,也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状态,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课堂上更不会主动探究学习,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很少主动与学生交流。

2.缺乏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课程对于文科生来讲,难度相对较大,涉及到计算、记忆,需要其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是简单地背诵和记忆就能完成,从来没有因为其独特性去下功夫寻找更加正确、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地理老师由于课程时间、教学任务等原因,也没有尽心指导学生正确学习地理课程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中缺少理解,考试时候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非常普遍。

3.单一的教学方式

很多地理老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主观地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是正确的、科学的,在地理教学中一直沿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运用灵活的、丰富的教学方式,只注重自己的教学进度,错误地以为提升学生的地理成绩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地理课程需要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素质,但是在教学中不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施对策

1.充分运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次开发

高中地理老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不应该只关注教学内容,应结合教材内容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情感价值,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要领。高中地理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需要学生认识认识到世界地理分布的同时,培养地理素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念。高中地理教材介绍了不同的区域地理,以及这些区域的经济、风俗等内容,高中学生年龄尚小,可能走过的地方不是很多,并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知识依靠死记硬背,地理教师应该在教材内容之外准备与其有关的背景知识,辅助学生理解学习。教材中有一些内容不在考试的范围,教师要酌情进行删减,对于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进行拓展、增加;教师也可以不用按照教材内容的教学,可以把前后有关系的内容联合起来,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要从有限的教材内容中挖掘丰富的素材,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娱乐性的内容。

2.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其多动手、多动脑,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也要培养其高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候能够自己去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在学习过程遇到难题自己克服、自己解决,就会认为学习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且在解决问题以后能够产生成就感。同时,学生的学习要结合实践进行,地理教学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结合,可以让老师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上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教学。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比如,在讲到环境污染章节时候,地理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当地的实际条件上寻找自己看见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废弃物污染等现象,探索其污染的根源,并且提出合理的对策,针对污染现象发表自己的感想。当学生在课堂之外亲身体验到严重的污染现象时,不仅加深了对这节知识的理解,也培养自己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讲到区域地理时候,老师为了让学生加深记忆,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区域地图,做好以后交给老师,老师进行评比,把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学生自己作图过程中,对某个区域的位置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作图这种富有乐趣的学习方式也能让学生喜欢上地理课程。

3.开发高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各科教师都在探寻最高效的教学方式,地理老师也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在教学实践中试图开发、运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效益,在更短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在教学中不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素养,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合作教学法,在地理课上把全班同学划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在小组内学习、解决问题,能够提升其合作能力。在小组与小组之间还能够形成竞争关系,让学生有竞争意识。学生在小组内部和同学探究,能够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能够培养其创新意识。地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观察其成绩,要从小组学习中学生的表现、学习状况,发现其进步的一面,对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综合对比,既要和学生的过去比较,也要在全班范围内和其他同学比较。地理老师可以观察学生是否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对环境的正确认识,是否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论

新课程标准下对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求,需要在地理教师的努力下完成。其不仅能够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也能够运用新的地理教学模式,培养其地理素养,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自己的地理理论知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够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这也促进了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鸿雁.基于新课标的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篇(4)

一、案例教学研究的背景

对于我国地理教学而言,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对必修2提出了“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研究”,并制定了必修讲授10个案例。这是从国家意志层面,首次对地理案例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地理案例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借鉴在教学期间的教学经验,提出研究课题,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实践地理案例,更好地将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运用于课堂实践。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研究

1.地理案例的选取

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选取案例教学途径有以下几种:

(1)教材直接提供,该途径最普遍。例如,教材中分别以“美国的硅谷”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的典型材料,阐明新兴工业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提供。

(3)生活中自己编写,主要通过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涉及讨论等几个环节进行。

(4)学生模拟情景进行表演。

(5)媒体报道。

2.地理案例的运用

首先,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其次,分析和讨论地理案例。最后,总结和评价地理案例。

三、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运用以上所阐述的地理案例实践步骤,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际,现以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为例,探讨“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教学点,具体阐述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策略及其有效果性的评价。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选定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是教材直接提供的案例,并在学习《农业区位选择》一课前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层层深入的思考做好准备。

其次,呈现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且经常下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后来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笳涌垦,对水的因素进行了季节调配,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但是,由于这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是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

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起步,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的需求量猛增。于是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方式,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的“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工酒类,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随着时代化保险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但是,越是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时的损失越大,环地中海的“时鲜业”已有多次惨痛的教训。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时间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交通便捷,两地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对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教师指导学生对“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则案例(共两段文字)进行仔细阅读,并指导学生找出文字材料中提供的关键字词句。在教师指引、学生学会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层层递进的问题,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如下:

讨论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案例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主要有哪些?(第1小组)

讨论2:目前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请学生提出具体方案。(第2小组)

讨论3:你认为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最有效的方案是什么?(请阐述理由)(第3小组)

讨论4: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第4小组)

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学习,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真实案例中,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化,从而理解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案例教学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也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例如,案例素材选取的尺度、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案例教学评价的确定、教师与学生对案例处理的协调性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探讨研究、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然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出台对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如何在新课标下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呢?这是本文将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实施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授课理念,充分认识到高中地理课堂应该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起主要引导作用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的高中地理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充分与教师互动,转变教师只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去挖掘和探索课本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死读书现象。学生可以有充分的自由支配自身学习的时间,在课堂中要注意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二、教师科学备课,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

教师备课不仅是简单地对地理课本教学的规划,而是要更多地在学生以及教学方法中进行科学备课。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对地理知识肯定是充分了解以及掌握的,这样就容易导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注重教学内容是否系统和全面,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而不是学生以及教学方法,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于知识学习以及掌握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学生,无论是从心理还是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上,都要因材施教,不断探究适合学生进步的学习方法,在新课标下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充分了解学生

教师是最容易知道学生心中所想以及心中所盼的,高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都在与教师和同学打交道,高中地理教师务必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以及接触到的地理知识备课,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了解程度备课,才能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2.课堂教学方法的深入探究

兴趣是学生学习课程的最大动因,但是中学阶段学生对于地理课认识还处在应试教育考试能过就行的阶段,形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觉得课本中的地理知识不够有深度,学生通过课外学习就能知道,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因为高中地理知识大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空洞,使得学生不容易理解。两方面的原因都使学生对地理课堂兴趣寡然。中学生有着极强的逆反心理和挑战欲,教师务必抓住学生这样的性格特征,将其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眼球,激发他们的挑战欲,不断挑战教师提出的各类疑难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3.结合现代科技教学,使课堂知识融入学生生活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图文并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记忆,还能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活泼。此外,将计算机运用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也是新课标下地理教学的主要需求,通过计算机可以将地理知识的本质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地壳的运动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目的。问题是培养思维的源泉,设置问题的教学策略可以从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设置问题教学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并且能切身体验到地理知识带来的学习乐趣。例如,在学气运动的相关知识时,学生总是不能得心应手,教师讲解得很明白,但是课后便全然不知课本所云,此时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通过问题设置的方法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简单的教学实验提问:为什么在水即将要沸腾但还未沸腾的时候将火关掉,水仍然可以沸腾?给学生时间进行思考,最后通过引导的方式告知学生原因。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但是现代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知识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需要创新,教师同样需要,教师必须不断追随改革步伐,在储备自身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积极学习新鲜知识,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做出贡献。

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篇(6)

一、引导和培养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如何使学生充分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自信心呢?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的情况下,能以一个权威的学者的姿态帮助学生,从而充分适当的来引导学生,一起探索问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有效的调动起来,有效的激发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当中也有了较大的兴趣爱好,并且在心理上,也把老师当成了朋友,并且学生也会喜欢和老师共同探讨问题。这样,课堂也会有了高效率的管理。比如,在讲“河流地貌的发育”时,教师可以首先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或材料,让学生奋自主奋勇的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教师在进一步的引导学生逐渐的走向归纳与总结,最后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讲自己总结的所有知识点应用进去,实现知识的重复应用。还可以根据相关的课程,带领学生外出到实地进行观察,更加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方法

1.改变观念

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下的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方法的基本条件。首先,作为教师必须要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适应新课改的条件下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与思想,从实际出发,在以当下高中地理教学和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改变旧式的灌输思想、避免学生的死记与硬背。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现在的课本教学、忽略了课外的实践活动,扔掉封闭式的教学方式,转型面向把学生作为开放性教学的主体,培养全方面的人才。从而改变教学当中的评价标准,真正的做到适合现代社会的素质教育。

2.师生关系和谐

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之一,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课堂氛围格外融洽,师生之间容易接触与交流,同时也多一份亲切感少一点陌生。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率课堂的必要条件,处在这样的一个氛围当中,教师教学要降低姿态,把学生看成朋友一样给予关怀与帮助,反之要少一些言辞激烈的责怪与批评,让学生从内心里能够感受到老师温暖的爱无时无刻的在环绕着他们,老师那一丝丝的温情会使学生们感受到老师时时刻刻与他们同在,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与信心也会得到鼓励。在学习中,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也会迎难而上,各种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在这样的氛围中课堂学习也就更加积极主动。

3.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觉得地理难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兴趣激起疑惑,以兴趣引起思考,那么学生学习会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将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将会大大提高。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展现地理教师的个人魅力,往往学生愿意花时间、精力在某一门课程上,更多的原因在于,学生喜欢该科任教师。其次设计课程的引言,适当的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要精心选择丰富多彩的地理知识,增强课程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最后,化难为易,让学生得到学习的快乐,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比如,在学习“大气环境”部分时,结合2012年冬季北京等多地的雾霾天气,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危害。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积极有效的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地理的乐趣。

4.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整体水平都会有差异,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针对在学生在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上的差异进行分析,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即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也要使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得到提高,使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与进步。这就要看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有多强,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门别类地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对地理问题的讨论进行阐述,老师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予以指导与总结,这样就会加深学生的认知印象与理解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对整体的教学体系来说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是要潜移默化的深入进行,每一位教师只要都以认真、负责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着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培养优秀的学生为目的,在教学中也要不断的总结与探索,就一定能将新课改完美的贯穿于始终。

三、准确恰当地引导评价,积极地总结成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才是课程改革的主要承担者,当然更加少不了教师的辅助,对于在学习中学生遇到的任何困难与障碍老师都要立刻予以关注与指导: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点评与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尊重与爱戴在学生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生才会积极地提出问题,努力学习,好的习惯就在无形当中慢慢形成。其次,对于学生的探讨结果要格外关注,即使纠正学生的错误,把学生的错误理念拉回正确的轨道上。教师也要给学生创新,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更好的发挥自己。

四、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培养人才的优秀教师,首先要完善自己的能力,要不断的接受新思想,汲取新信息,同时探索新方法,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开阔他们的视野,鼓励、指导、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正确的对待生活。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29-02

韩国光复后60余年间的高中地理(社会)教育一共出台了教学要目地理指导,第一次至第七次地理课程标准,2007年、2009年、2011年对第七次地理课程标准的三次修订,共出台八次新课程标准和三次修订。韩国光复后高中地理课程(社会)包含在社会课程中,分为“历史、地理、一般社会”三个领域。于2007年第一次修订了1997年12月30日制定的第七次社会课课程标准,历史被独立的剥离出来,一般社会和地理领域合并成为“社会”科目。于2011年8月9日第三次修订了第七次社会课课程标准,调整了共同教育课程和选择教育课程时间范围。以教学要目地理指导时期至2011年修订的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发展历程来考察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的背景、课程类型、课程形态、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变迁。

一、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的变迁

1.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背景的变迁。韩国光复后至20世纪末,每一次新的课程标准出台都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以及学生的身心特征的影响下所改变的,特别是受国内政治事件的影响,自教学要目地理指导时期至第五次地理(社会)课程标准深受各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第六次地理(社会)课程标准受国际的政治、经济、科技的影响;进入21世纪的课程标准主要受韩国教育制度、经济、学生要求的影响。韩国教学要目地理指导时期至第五次地理(社会)课程标准深受各时期的历史事件影响;世界冷战结束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的影响,迎来的高度产业化与信息化,相继提出了第六次、第七次的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环境、社会焦点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的解决要纳入到社会教育课程中,从而对第七次的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进行了2007年、2009年、2011年的三次修订,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全球性的创意人才。

2.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中课程类型的变迁。韩国自教学要目地理指导时期至2011年修订的第七次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类型的变迁,第四次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之前分别为学科中心课程形态、经验中心或者生活中心课程类型、学问中心课程类型,第四次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及之后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的课程类型,与世界的课程改革步伐一致,体现出较为先进的课程类型。第四次及之后出台的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分别提出精选学习内容和水平的适度化、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合理的决策管理能力、力求学生健全的人性发展,尊重各种能力和特长,培养创造能力等。一方面要求保持学科内容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要求对所有学生均富有魅力,即突出学科的学术体系又体现出人类的价值与个人的价值,不断向学生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类型转变。

3.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中课程形态的变迁。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形态经历了由必修和选修至共同基本教育和选修的变化,其中必修以第四次、第七次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为转折点,课程形态由必修―共同必修课―共同基本教育转变;选修以第七次及2007年修订的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为转折点,课程形态由选修―一般选修和深化选修―选修的转变。2011年修订的第七次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1~3年级所有课程全部列为选择性教育课程,地理也不例外。

4.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变迁。韩国自教学要目地理指导时期至2011年修订的第七次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体现出的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变迁总体为: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人文、区域地理并行―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并行,其中区域地理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韩国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变迁发展比较复杂,从中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内容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因素息息相关。

5.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目标内容的变迁。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课程目标内容,其地理观念上由注重人地关系至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升;提出能力的变化更为突出,由地理观察、判断、思考能力、利用地图、统计等资料分析地理现象的认知能力提升至对国际和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情感、态度的能力。目标反映出地理课程要适应于韩国社会发展的需求,目标向学生本位变迁。

二、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的变迁对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启示

1.通过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背景紧随时代的脉搏而变迁,认识到我国的地理课程标准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及时调整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立足本国,放眼世界,培养全球性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2.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发展历程中,课程类型是与世界课程改革步伐一致,从第四次及之后出台的高中地理(社会)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先进的课程类型。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应力求尊重学生的人格,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能力,设置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本主义课程类型。

3.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选修的尺度增大,以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我国高中地理课程中应落实好现有的选修教学内容,逐步增加学生的选修尺度,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发展,以满足社会不同人才的需求。

4.韩国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变迁为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并行,其中区域地理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体现出韩国高中地理社会综合性课程的特色,凸显区域性的地理学科的特点。我国高中地理课程包括自然、人文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其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只有借助区域地理才能凸显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具体运用及其价值体现。在中学地理中,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土壤,因此要重视区域地理的教学,加强学生的活学活用。

5.韩国高中地理(社会)课程目标内容与我国的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内容相似,都是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以能力立意为主。我国高中地理目标内容应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参与国际发展、未来社会发展的积极态度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朴正一.社会课地理课程标准的变迁研究[J].地理学和地理教育,1979,(9):332-353.

[2]全林京.第七次课程标准高等学校韩国地理教科书分析[D].梨花女子大学校教育大学院硕士论文,2001.

[3]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标准解说-社会[S].大韩教科书股份公司,2001.

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篇(8)

1.课程理念更鲜明、简洁,凸显地理课程价值功能

原“实验稿地理课标”涉及的学科课程理念有:“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共六条”,而2011年版地理课程标准将过去的六条理念重新梳理整合为三条,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可以说,这三条学科课程理念紧扣时代脉搏,凸显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在培养公民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文字简洁,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便于教师时刻牢记本学科的三大理念并在地理教学中加以体现。

2.尊重差异性、不均衡性,重新调整“标高”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且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而国家制定的本学科标准就只有一个。因此,如何考虑标准的通适性问题,是课标组修改地理课程标准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新版地理课标在尊重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方面,重新调整了“标高”,在部分较难内容上,降低了要求,如删除了“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取而代之的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使国家课程标准更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奠定了基础。

3.标准更具操作性、指导性,令人耳目一新

过去的实验稿地理课标的一些条目,在行为动词的搭配,要求的具体化、活动的实施等方面,还存在指向性不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活动建议”实施困难较大等问题。而新版地理课标针对这些原实验稿地理课标所存在的问题均做了修改,如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修订为 “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将“……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的“说明”二字修订为“认识”等。其许多变化之处,令人耳目一新。

二、落实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1.高度重视课标,摈弃轻课标重教材的错误认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学评价的依据,也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因为学科课程标准在内容上通常具有以下一些要素:以学科内最重要的内容且长久不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有利于公民素养的培养,满足学生今后工作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具有发展性等。可以说,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根本大法。然而,在实验稿课标使用中,许多一线教师片面认为,课标与自己的教学没有多大关系,只要认真研读教材,根据教材进行备课并实施教学即可。由于这种错误认识,致使部分地理教师教学盲目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甚至增加课改前老教材中相关的教学内容,仅注重知识传授等,从而加大了教学难度和学生负担,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因此,重新学习和领会地理学科课程标准,是广大一线教师把握地理学科教学目标,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广大地理教师当前专业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重心。

2.对照课标要求,反思教师自身教学行为

地理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形成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技能方面有许多具体要求。这既是新课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的重点。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技术和途径。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地理学也不例外。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是获取地理信息和资料;二是分析处理地理信息;三是形成结论、成果展示。这其中就涉及地理学科的探究发现法、野外考察法、观察观测法、社会调查法、脑中地图法、文献资料法等。而作为地理学科的地理技能,则是思考地理问题的必要工具和技术,它是地理学了解地球上自然、人文现象和过程的特有方法。具体来讲包括: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等。

反思目前的地理教学,许多教师仍停留在就地理知识而讲知识的层面上,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仍显得非常薄弱。其原因之一即是没有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髓,缺乏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因为单凭教材难以逐一落实课标所提出的若干学科方法和技能的条目内容。

因此,只有掌握和领会学科课程标准,才能养成依据课标备课,逐一完成课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在教学中体现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可以说,课标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和了解课标,发现自己平时教学工作中的问题,这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等。

3.改革教学评价,发挥课程标准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篇(9)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2-0042-05

针对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本世纪初,教育部在吸纳先进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各个层次都进行了系统的改革。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措施就是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本次课程改革的本质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因此,高考试题的内容及要求理应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自2005年秋学期迄今,江苏省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方案已经有8年时间了,在这期间共经历了6次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考。从多年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评价的关注,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们主要是根据高考试题的内容、要求和命题的方向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而往往忽视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使得教育教学本末倒置。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的背景,尝试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分析2013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共同必修部分)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期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和考试评价工作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模式的选择

在美国的基于标准运动中,研究者们提出了众多的分析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主要有Webb、Achieve和SEC三种。相对于其他分析模式,SEC模式有三个优点[1]:①用于分析学习内容和认知要求之间,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描述符号”(descriptor),从而更方便用来分析课程之间的任何适当的两类之间的分析。②作为一致性水平的数值是一个在0到1范围之间的数值。得到的一致性数值如果是1,那么表示一致性水平完美,如果是0,那么表示两者之间不存在一致性。波特的一致性分析在学生成绩上有良好的收益指标,相对其他的指标,它有更良好的相关性。③SEC分析模式的适用性。波特的一致性分析模式是以美国各州所用的测试试题作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了课程内容和认知方面。

本研究是以2013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共同必修部分)作为分析对象,并且分析的主要内容也是课程内容和认知两个方面。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选择美国学者波特(Porter)于2002年提出的SEC模式[2],即从内容匹配和认知程度匹配两个维度来检验考试标准和测验项目之间的一致性,作为量化研究的工具。

波特一致性系数P的定义为:

P=1-■

这里的n表示矩阵中的单元格数目,i表示其中一个特定的单元,其数值是从1到n;Xi代表表格X的第i个值,Yi代表表格Y的第i个值。波特系数P的数值介于0和1之间。当P=0时,表示两者间的差异性最大;当P=1时,表示比较的两个矩阵之间具有完美的一致性。

2.研究资料的编码与分析

(1)地理课程标准编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3]分为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等三个维度。本文只对认知性学习目标加以分析。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行为动词的描述,把对应的认知水平分为三级:识记、理解、应用。[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将知识内容分为以下十大领域:Ⅰ.宇宙中的地球;Ⅱ.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Ⅴ.人口与城市;Ⅵ.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Ⅷ.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Ⅸ.区域可持续发展;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下表格中代码的内容与此相同)

编码者为两位获得教育硕士学位的地理教师。两人对课程标准独立进行编码,得到的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计算出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835,说明研究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最后,两人对编码中存在的分歧点进行讨论以达成共识。

编码以课程标准中的条款数目为计量单位,对内容X认知水平的矩阵的每个单元格进行赋值,得到表1,如下表所示。

表1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标准数目表

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表2,如下表所示。

表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标准数目比率表

(2)高考地理试题编码

与上述课程标准编码的方法类似,研究者对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是将每一道试题按其参考答案所设定的分值,以及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编码时采用的编码标准,从地理内容和认知水平两个维度,将高考地理试题编码到“地理内容×认知水平”的编码矩阵中。然后采用与上述一致的方法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矩阵进行比较。

表3 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具体内容标准分数表

对表3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表4,如下表所示。

表4 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具体内容标准分数比率表

二、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将表2和表4中的数据代入波特一致性系数公式进行计算得:波特一致性系数P=0.482。根据研究发现: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之间一致性不显著。

下面从内容主题和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主题比较

从图1可以看出,总体来看,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内容主题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Ⅱ)、“人口与城市”(Ⅴ)、“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Ⅵ)和“区域可持续发展”(Ⅸ)这4个主题,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主题则强调“宇宙中的地球”(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Ⅱ)、“人口与城市”(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Ⅸ)这4个主题。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Ⅱ)、“人口与城市”(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Ⅸ)这3个内容主题上比较一致。

具体来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内容主题所占比例超过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有“宇宙中的地球”(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Ⅳ)、“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Ⅷ)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Ⅹ)这5个内容主题,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内容主题所占比例超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Ⅱ)、“人口与城市”(Ⅴ)、“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Ⅵ)、“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Ⅸ)这5个内容主题。其中,二者在“宇宙中的地球”(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Ⅱ)、“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Ⅵ)、“区域可持续发展”(Ⅸ)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Ⅹ)这五个内容主题上的差异相对较大。

2.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认知水平比较

从图2中可以看出,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的认知水平强调“理解”和“应用”,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认知水平则强调“识记”和“应用”。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应用”这个认知水平上比较一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识记”这个认知水平上所占比例最高,而在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在“识记”这个认知水平上所占比例为0。而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在“理解”这个认知水平上所占比例远远超过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三、思考与讨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之间一致性不显著。因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增强其操作性

《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中,对考试要求是“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要求”[5]。《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认知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应用,从纵向上看,从上到下整体要求越来越高;从横向上看,每个层次又包含若干行为动词,但没有对行为动词进行界定及列举相应的实例。例如,“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目标定位到底是“举例”层面还是“说明”层面?由此,中学地理教师和高考地理命题专家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内容的目标定位就可能产生偏差,从而给中学地理教学和高考地理命题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进行修订,在修订时,一方面在规定学习内容标准的同时,规定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标准,使得学习结果的评价有必要的支撑;另一方面应该考虑在对内容标准进行目标水平定位时能给出实例,以利于中学地理教师更好地把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设计时能做到有章可循,心中有数,同时也利于高考地理命题专家有实例作为参考标准,从而增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可操作性。

2.提高高考地理试题内容的“标准性”

现在,高考对教育教学具有“指挥棒”作用是不争的事实。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认知性学习目标以识记和应用为主,但识记、理解和应用三者所占比例相差不显著;而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课题中,认知性学习目标中的识记层次没有,主要集中在理解层次,其次是应用层次。因此,江苏省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在认知水平上向高处发展,所以一线地理教师就会相应地提高教学内容的认知水平;当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内容主题比例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主题比例不一致时,就会导致中学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让学生学习和练习某些内容主题,而忽视其他内容主题的学习和练习,这必然导致课程标准无从落实。因此,要想基于标准进行学生评价改革,提高高考内容的“标准性”无疑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6]所谓“标准性”就是指在高考地理试题的内容选择和能力要求上要充分考虑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通过提高高考地理试题内容的“标准性”来带动地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深度改革,以此来逐步引导地理教师真正实施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地理教学。

3.建立高考地理试题质量评价标准和高考地理命题信息反馈机制

高考作为典型的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是中国各类考试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考试,应该有较高的质量标准。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公认的高考应达到的质量标准,并用它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评价。[7]因此,我们要建立高考地理试题质量评价标准,并根据高考地理试题质量评价标准对每年的高考试题作出科学的评价,建立详细的数据统计库,及时将其反馈给高考试题命题中心、高中地理教师和学生,这对以后的命题工作和中学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有赖于教育系统各部分的协调、配合及系统内在的一致。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学业评价(高考)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三个最引人注目且相互影响的“齿轮”。由于这三者隶属于教育系统中的不同部门,所以这三个齿轮间的“一致性”和协调程度就愈发重要。希望通过本研究使我们对这三者有更加直观和可信的认识,并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和考试评价工作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嫩.化学课程标准与上海中考化学试题的一致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19.

[2]Porter,A.C.Measuring the content of instruction:Use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2(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杨晓燕.浅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EB/OL].http:///link?url=CMcA6vWjZ2vjAR3YtYdtIGxNc7RO6z_rXvDwj HLz6CV-lc-LZLDovdYCj7Bz7-UbmJ9HGEgjo9qdfklT-6zmHq5lhiq TiUqhEUqmY94eyfu.

[5]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历史 地理 思想政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2.

[6]吴先强.基于标准的“化学元素”教学过程“一致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6.

[7]刘明珠,王伟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命题工作机制初探——以福建省为例[J].教育探索,2010(4).

Study on Consistency Between Geography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Curriculum Criterion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3

ZHU Xue-yao

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标准篇(10)

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包括教材、课堂讲课、作业和考试等四个环节,因而,某一门双语课程的教学也包括教材、课堂讲课、作业和考试等四个环节。下面从课程教学四个环节入手,对我国高校双语课程进行理论界定。

1.语义视角的理论界定标准

从语义上说,如果某门课程教学的上述四个环节不全是使用同一种语言,就可称其为双语课程;而上述四个环节如果全是使用同一种语言,就不能称其为双语课程。也就是说,从教学语言角度,我国高校非语言课程可划分为纯汉语课程、双语课程与全英语课程;从语义角度,我国高校双语课程是指课程教学的四个环节既涉及汉语又涉及英语;或者每一个环节仅涉及一种语言而四个环节合并涉及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或者某些环节仅涉及一种语言而另一些环节涉及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

语义视角界定的我国高校双语课程十分宽泛。使用英语教材、作业和考试用英语完成、课堂讲课以英语为主进行教学的课程是双语课程;而只是使用英语教材、其他三个环节均完全使用汉语进行教学的课程也是双语课程。前者使用英语的比例极高,而后者使用汉语的比例较大。

2.语言地位视角的理论界定标准

培养大学生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能力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目标,因而,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的直接目标是使大学生具备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能力。由于我国大学生已能熟练使用母语――汉语,因此,要达成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的直接目标,在教学语言上就应突出英语的地位。如何才算突出了英语的地位呢?最起码的标准应是使用英语的比例超过使用汉语的比例,即使用英语的比例超过50%。由于课堂讲课是课程教学四个环节的最重要环节,因此,我们把使用英语的比例超过50%的语言地位标准落实到课堂讲课这一教学环节上。也就是说,从语言地位角度,只有在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比例超过50%的课程才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

语言地位视角界定的我国高校双语课程与教育部提出的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界定标准是相一致的。教育部高教司在其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规定,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用外语授课的课时占该课程总课时的50%以上的课程属于高校双语课程,这实际上是把“在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比例超过50%”双语课程的语言地位理论界定标准具体化后的可操作性标准。

3.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视角的理论界定标准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是只开设英语语言课程,教学时数相当于总教学时数的20%;教学结果是我国大学生具有基础的英语读写能力,而英语听说能力却大大低于英语读写能力。针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上述现状,在对我国高校双语课程进行理论界定时,我们有必要更加突出高校双语课程中英语听说的成份,鉴于目前英语教学时数相当于总教学时数的20%,我们取80%为“更加突出”的标准。也就是说,从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角度,只有在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比例超过80%的课程才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这一理论界定标准应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实质意义上的理论标准。

按照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视角的高校双语课程理论界定标准,在课堂讲课中100%使用英语的课程也是高校双语课程,并且可以推广为,在上述教学四个环节中全是使用英语的课程仍为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称其为全英语高校双语课程),因为在课堂讲课中100%使用英语并使用英语原版教材的情况下,在作业和考试两个教学环节全部使用英语是很容易实现的。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始了全英语高校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

二、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的实践界定标准

由于教材是课程教学的源头,所以教育部要求我国高校双语课程使用英语原版教材。在实践中,鉴于我国大学生具有基础的英语读写能力,绝大多数开展“双语教学”的高校在教材、作业和考试这三个环节都要求只能使用英文,因此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的实践界定标准就参照教育部高教司在其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的双语课程定义,依据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实践情况,从课堂讲课环节的中、英文使用时间情况来划分。

1.最低的实践界定标准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在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当规定最低限度的实践界定标准。鉴于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时数相当于总教学时数的20%,因此,“最低限度”就定为20%,即在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时间比例达到20%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最低的实践界定标准。

符合最低的实践界定标准的双语课程教学形式通常有:在课堂讲课中先用中文讲授完整的教学内容;然后用英文多媒体课件把概念或思想、原理或定理、步骤或方法、案例或例题讲一遍,一般是照着英文多媒体课件念一遍,用英文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比例较少。从时间上看,这一教学形式的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比例会达到或超过20%。一般说来,最低的实践界定标准的区间范围是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时间比例为20% ~ 40%。

2.初级的实践界定标准

我们以教育部高教司在其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的双语课程定义为基础来形成我国高校双语课程初级的实践界定标准,即在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时间比例为50%左右(区间范围是40% ~ 60%)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初级的实践界定标准。

满足初级的实践界定标准的双语课程教学形式通常有:直接用英文多媒体课件讲课,解释和说明中文与英文并重,可能使用英文的比例高于使用中文的比例,也可能使用中文的比例高于使用英文的比例,但两者相差不大。

3.高级的实践界定标准

前面谈到,在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比例超过80%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实质意义上的理论标准。以此理论标准为指导可以构成我国高校双语课程高级的实践界定标准,即在课堂讲课中使用英语的时间比例超过80%是我国高校双语课程高级的实践界定标准。

达到高级的实践界定标准的双语课程教学形式通常有:在课堂讲课中直接用英文讲授完整的教学内容,既包括概念或思想、原理或定理、步骤或方法、案例或例题,也包括对上述内容展开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对很少的直接用英文讲授很难理解的内容,采取先用英文讲授,再用中文讲述一遍的方式。

4.中级的实践界定标准

上一篇: 良好品德的培养 下一篇: 皮肤管理基本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