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的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6 17:28:40

乡村发展的现状

乡村发展的现状篇(1)

一、前言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关键所在,是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和现实力量。学生的体育教育和体质健康,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发展前景与体育教师队伍是密切相连。随着小康社会步伐的全面加速以及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我们比较薄弱的农村体育教育事业还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乡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学历、职称的基本状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国内大部分农村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远不及国家的相应标准。当前的农村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从学历结构来看,农村体育教师本科毕业的教师较少,大专居多,成教函授是相当部分教师获得高学历的重要途径。另外,从职称比例来看,高级职称的比例极少,少数教师还处于最低级别。造成该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经济落后、学校重学轻体是体育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乡村中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状况

科学研究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师能力的有效手段。较强的科研能力是衡量体育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大部分乡村体育教师没有科研任务要求,有的从没发表过作品,说明大部分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比较低。

(三)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再学习、深造的现实状况

近几年,随着教育部对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在学历方面越来越重视,各学校对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严格把关,越来越多的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再学习。对在职的乡村中学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培训,是提高乡村中学体育教师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培养优秀的乡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福利待遇状况

由于人们对体育存在偏见,在部分乡村中学里,体育教师的待遇与其他教师有所差异,可以发现存在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现象。个别学校在年终进行评定考核时,将农村体育教师单独管理,将正规体育课时按低百分比进行折算。造成乡村体育教师,虽然课上得多但钱却拿得少。

三、解决乡村中学体育教师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改变人们对传统乡村中学体育教育的误区,以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观代替以往单一的观念

要将终生体育思想作为乡村中学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国家教育部的宏观指导下,结合乡村中学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的实际条件相适应。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与知识、健身、育心三者并育的原则紧密结合。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健康教育,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娱乐中“促进健康”,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在体育教学中获得身心得益的体验和锻炼能力。

(二)大力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尽量实现教师学历本科化

带动乡村中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要注重女教师的招聘录用,选择有经验、有责任、能吃苦的女教师,充分挖掘女教师在工作细心、方便,与学生更加容易亲近等优势,使体育教学中男女性别比例的协调性更优化。

(三)要加强体育教师在其他方面的学习

由于现在教学日趋现代化,国际化,不仅要求体育教师能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体育教师会教育知识、技能技术等知识。专业知识方面:教师要通过函授、进修、脱产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培训。提高学历,提升教师职称。教育知识方面:体育教师要懂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简单教会学生学习。技能技术方面:体育教师要能够操作计算机,识别外国书籍,学习其先进的教育技能

(四)应该多渠道筹集乡村教育经费

当地教育机构应起带头作用,利用各种手段筹措乡村体育教育经费。特别是动员一些优质企业和个人进行赞助,这样既可以缓解教育部门经费不足的状况,又可以使企业在民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促进相互发展。这样就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作为乡村教师的补贴,相对提高教师的待遇,组织体育教师的改行或兼职现状。

(五)要加强体育教师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修养

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求一个人有敬业精神,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师才会敬重自己的工作,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这样才能完成对学生情绪、心胸、毅力等各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做好本分工作,从而保证乡村体育教师在各方面的发展。

(六)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针对教学,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到积极的情绪,精神上得到收获。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采用各种先进、适当的方法增加一些学生有兴趣的技术动作,提高学生求知、求新的需求,巩固学生的基础动作。

参考文献:

[1]吴立柱,司鹏巧.河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郊淑玲.安徽省农村中学体育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报,2006(7).

乡村发展的现状篇(2)

一、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张家口市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效益初显,方兴未艾。如何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业,使其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带着这个课题,我们多次深入到乡村旅游重点县(区)和部分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实地调查,并专门召开各类座谈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尽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就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二、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伴随着全市旅游景区的发展逐渐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推动张家口市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为:

1.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全市乡村旅游点年接待能力达到100万人次,可实现旅游收入600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示范点实现农民人均旅游收入达1000元左右。收入较高的如张北县郝家营乡三宝营盘村,2006年全村实现旅游收入350万元,人均达7000元。

2.弥补了全市重点旅游景区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崇礼县西湾子镇黄土嘴村大力发展农家旅馆,有效地缓解了万龙滑雪场旅游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兴起,不仅使当地村民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旅游收入,而且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畜牧、草业、蔬菜等产业以及劳务、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乡村旅游的逐渐兴起和壮大,使广大农民在参与旅游经营活动中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意识得以激发,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明显增强,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整洁卫生的思想观念逐步树立,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程度不高,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部分县区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虽然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本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对如何发展乡村旅游认识模糊,思路不清,办法措施不多,致使一些乡村旅游点仍处于自发的、零散的、无序的发展状态。三是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存在懒惰心理,被动地等靠要,不能够自动地着手去干,责任心和主动性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四是扶持力度不够,有的没有制定实施方案,有的政策不够完善,有的资金配套跟不上,各方面的扶持措施和力度未能有力地统筹跟进。

2.整体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差

目前,张家口市乡村旅游基本上以一家一户自发地依托附近大的旅游景区建农家旅馆为主要形式,经营服务范围小,主要集中在满足游客餐饮、住宿等基本消费方面,游览、购物、娱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很少,民俗文化含量较低,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和特色。同时,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示范点乡村道路还没有硬化,人们戏称为“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有的示范点村庄路边牲畜粪便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意乱倒,乱柴乱草堆放无序,环境卫生很差。有的农家旅馆没有供游客入厕、洗澡的地方,其他基本设施也不够完善,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

3.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特色品牌

张家口市乡村旅游产品没有与当地生态建设、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很好地结合起来,产业链条过短,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特色品牌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导致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消费结构不合理,游客的人均消费较低,乡村旅游的整体效益不高,对相关产业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出来。

4.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不够规范

乡村旅游点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农民,虽然村民具有朴实憨厚、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因文化水平及整体素质较低,管理和接待还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专业培训跟不上,管理不够规范,出现了一些诸如强行向游客兜售农产品、拉客宰客、恶性无序竞争等不良现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内部管理水平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的需要还很不适应,亟待提高。

四、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1.大力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目前,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潜力十分巨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推动张家口市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大力解放思想,高度重视并切实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予以推动,紧紧抓住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的良好机遇,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2.坚持科学规划,为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规划出生产力、出效益,科学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前提。各县区要深入挖掘资源,将发展乡村旅游与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明生态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本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编制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保证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科学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要将乡村旅游点规划纳入所在地小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中,统一编制,统一实施,加强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监督指导,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施的权威性,保证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

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政府主导、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是促使其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研究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第一,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实化具体扶持措施,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各级政府倾斜扶持、部门协调联动、全市合力推进的机制。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条件。要加快乡村旅游道路建设,结合“村村通工程”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问题,并适时开通市区、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班车线路。要搞好乡村旅游环境整治,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及周边的环境治理,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要加快建设水、电、讯等基础设施,保证旅游村用水、用电、通讯等基本需求。第三,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乡村旅游示范村都要建立旅游行业协会,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服务与引导,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系列化、规模化、组织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打造旅游项目精品,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加快培育旅游项目精品。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根据张家口市现有的资源分布和乡村季节性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原则,突出农村自然生态特色和田园风光,深入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地方文化,并与张家口市的红色旅游、国防旅游、风电参观等结合起来,对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进行重点开发和包装,打造一批能够带动整个乡村旅游发展的精品,以点带面,逐步壮大。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加快张家口市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开发特色农副产品,尽快在全市形成乡村旅游商品、食品和纪念品生产销售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附加值,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县区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三是强化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要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乡村旅游点与景区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整合包装,重点推介。要充分利用踏青节、赏花节、采摘节、民俗节等各种节庆活动以及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宣传媒体,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着力提高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5.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目前,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张家口市乡村旅游的对外形象和扩模增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一是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各有关行业的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农闲时节,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特别是全市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技能。二是要抓紧制定和推行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进一步健全乡村旅游的执法监督网络,强化卫生安全的监督检查。三是要加强对相关人员从业行为的规范管理,坚决依法打击欺行霸市、欺诈游客和“黄、赌、毒”等违法行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6.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性,必须广泛动员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开发。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具有一定资金和经验积累的外出务工农民等各类社会力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性企业和实体,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乡村旅游社会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进而为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应有的作用。

乡村发展的现状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 魅力贵州 资源与条件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潜在优势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 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 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部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部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遵义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

二、贵州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类型

贵州旅游市场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根据资料显示,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0年。这10年,贵州开始了最初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是对一些风景资源进行开发,如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等。实际上,这个阶段已经开始了最早的乡村旅游。第二个阶段是从1991年到2000年。这个时期,形成了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也就是贵州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格局。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方针。按照这个要求,从2001年至今,贵州省有关部门着重进行了旅游业的结构调整,针对原先主要在风景名胜区展开的观光旅游,如何拓展它的内涵与外延,使贵州旅游既依托风景区,又跳出风景区,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品位与科技含量。”其中,乡村旅游是贵州旅游的重中之重。

贵州乡村旅游是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指导,发生在乡村地域内,以乡村景观为吸引物,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满足农业发展与旅游需求的一切旅游活动,将贵州的真山真水的田园风光与古朴淳厚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贵州省独特的一种蕴含着乡间野趣和民间文化的旅游形式。目前贵州乡村旅游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城郊型。这种类型是贵州乡村旅游区位经济模式的主要体现,是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繁杂、喧嚣、污染严重等都市环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缘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是环城游憩带的重要组成,可定位为都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也是目前我国最普遍、最成熟、市场潜力最可观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二是景区依托型。这是贵州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乡村旅游形式。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内,观光旅游可以向景区周围的乡村扩散,形成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依托大型风景区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以景区游客为主要的市场,保存乡村的原生状态,吸引游客在对自然风景观光之余,对周围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派生欣赏。三是村寨型。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导下,贵州的特色村寨乡村旅游在老、少、边、贫困山区发展较快,乡村地区的特色村寨是不同地域乡村建设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秀丽山水村寨结合了传统的文化旅游活动与村寨田园风光,具有率先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胜地的优势。

三、贵州乡村旅游市场的资源与条件

从《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来看,我们知道,贵州旅游的空间发展战略根据贵州旅游资源总体特征,在全省划出12个旅游区,形成全省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并制定了各区域的战略性、结构性规划。其中,乡村旅游作为贵州省旅游的重点。贵州乡村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异质性和独特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贵州乡村旅游保持古朴的原生态,这是贵州乡村旅游的重要优势和基础条件。贵州乡村旅游保持古朴的原生态,这是贵州乡村旅游的重要优势和基础条件。贵州乡村是真实的乡村,乡村的古朴原始的风貌是发展旅游绝好的条件。贵州乡村大都拥有纯美的自然风光。贵州省是由无数风光美丽的自然村落构成的,贵州的每个乡村都可以开辟为一个公园,所以贵州又称为公园省。贵州的乡村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民族特色而且有地域特色。因此,贵州的乡村大多是民族村,而且是不同民族的村落。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服饰等都不相同,充分体现了贵州乡村的多样性。,贵州的乡村旅游蕴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贵州的各民族的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其精髓。安顺的摊戏、侗族的大歌、苗家的舞蹈都曾获得过国家大奖。文化并非只是文字性的东西,它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筑、物品等都是文化的载体。这些文化出白乡村,而且保留在了乡村。贵州乡村旅游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乡村发展的现状篇(4)

1. 当前乡村水利供给及研究中的问题

乡村水利是指一定区域内,为农业灌溉服务的水利系统。通过社会调查,当代的乡村水利有两个因素是不能忽略的:一是经过时期大规模水利建设留下的水利设施以及之后新建的水利设施所构成的水利系统;二是分户经营体制下的农村社会是如何使用、管理、维护这一水利系统以及如何解决农业灌溉问题的。前一因素是物的因素,后一因素是人的因素,乡村水利研究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当前乡村水利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将这二者未能有效地结合起来。

1.1 从乡村水利供给来看,人们通常认为当前乡村水利供给不足主要是资源短缺,诸如水利设施老化、新建项目少等等。资源短缺的确是当前乡村水利供给的一个制约因素,但只要国家没有能力全面解决乡村水利供给问题,资源短缺就不可避免。而事实上,由于国家的投入力度有限,的确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当前水利供给的主要政策是国家投资大型水利,对于中小型水利工程,国家以补助的形式由县、乡自主建设。资源视野中的水利问题,实质是一个政策问题,只要水利设施完善,农业灌溉问题就迎刃而解。

1.2 从乡村水利研究来看,主要有两种主导性思路:一是乡村水利供给不足源于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晰,解决办法是进行巿场化改革(如拍卖、租赁、承包);二是通过建立农户用水协会来连接个体农户与水利单位的供水关系。

乡村水利系统的问题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当前乡村水利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如何与县、乡自主建设的水利设施相结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水利系统,并进行完美衔接。

2. 水利供给中的村庄

2.1 水利供给差异的一般性分析。

水利供给差异通常与生态条件、作物类型相关,如南方多蓄水工程,北方多引水工程,山区多蓄水工程,平原多提水工程,南方多堰塘,北方多机井等等。源于生态条件构成的水利供给差异是一目了然的现象,无需人们进行深入讨论。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在不同区域既定的水利条件下,来理解水利供给与村庄的关联性。

2.2 个案呈现。

笔者居住地属辽宁南部山区,水资源极其丰富,经过时期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近几年来国家对水利工程的投资建设,区域内形成了以水库为后盾,中小型泵站为骨干,小型堰塘为基础的乡村水利供给系统,以大、中、小结合,蓄、引、提相配合为原则,这一水利系统使区域内的水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当前水利的困境是,一方面,由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合理保护和利用现有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致使水利工程纷纷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个别农户不愿使用这些工程,纷纷自建机井、堰塘等小水利,进一步切割原有的水利系统,并且自建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年限得不到保障,致使农业遭受旱灾的威胁加大。

3. 以村庄为分析单位的水利研究

3.1 在农民的行动中理解水利供给。

(1)水利供给上的差异,实质是农民合作上的差异。村庄的农民因为人人都想搭便车,且无法排除搭便车者,而不能合作起来共用大中型水利设施,因为大中型水利设施无法为单个农户抽水,它的最小抽水单位至少是村民小组,而村民小组内总有人想搭别人抽水的便车而不想交钱。

(2)以机井为灌溉体系的灌区,机井为村民小组使用、管理和维护,由于资源约束,任何一块土地都不能从已有的机井灌溉体系中独立出来,农户在意流入自家土地的渠系是否完善,水流是否顺畅,计时是否准确,因而灌溉参与性高,高参与性形成了多年来的用水惯例,且没有人违背,用水秩序井然。

3.2 在村庄中理解农民的行动逻辑。

不同类型的村庄,农民的行动方式不同,以个体家庭为行动单位的村庄农民,因为缺乏村庄的内在约束,难以为合作达成协议,也无法制裁搭便车者。以户族为行动单位的农村,户族是一个功能性单位,一个村民小组通常只有2、3个户族,因为户族的存在,传统的某些伦理准则在一定的范围内仍然起作用,并依此构建起村庄的舆论氛围。

4. 作为村庄政治社会现象的乡村水利

乡村发展的现状篇(5)

    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以城镇所不具备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吸引城镇旅游爱好者,通过满足他们休闲和回归自然的需求而获取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我国当前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市场依托型

    乡村旅游的目标客户是城镇人,所以他的目标市场就是大都市。利用都市郊区来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目前最普遍、发展最成熟、最具有市场潜力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从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这种乡村旅游的基本定位是给都市居民提供“后花园”式的休闲场所。借助与现代化大都市完全不同的田园及村落景观,为观光者提供采摘、捕钓等各种农村特有的活动来吸引顾客的一种旅游产品。

    2.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的乡村旅游,是指那些在着名景点附近的乡村,借助着名景点的名气和客源,来带动自身的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旅游配套服务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当地土特产的销售。

    3.资源依托型

    部分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可以依托其独具特色的生态、建筑、人文等资源来吸引游客的一种旅游模式。这些具有民族或者地方特色的村寨,一般都远离都市,现代化程度较低,与外界接触较少。可能正是由于交通的不便,阻碍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才使得他们能够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而未被外界同化。

    根据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开发类型,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的乡村旅游项目:

    (1)“农家乐”:一些农民利用自家的农家庭院以及房舍周围的特色风光,吸引城镇游客前来吃、住、观光的一种旅游形式。农家乐也开发出了许多了相关产品,如农家旅馆、农家菜、观光园等等,这种旅游模式投入少、收益快、风险低,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

    (2)度假村:在一些气候舒适,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带,建设一些比较高档的乡村旅游场所来满足有需求的旅游者休闲、度假,这种旅游模式称之为度假村。

    (3)民族民俗风情园:一些乡村或者少数民族的建筑、生活方式、举办的各种活动等等具有其独特的风情特色,也可以做为一种吸引外地游客的一种旅游方式。

    (4)观光购物农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镇生活的人来说,一些观赏、食用植物的种植以及动物的饲养都是新奇的,于是就有一些现代的种植生产园或者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利用自身的特色,将自身同时开发成为度假休闲型的乡村旅游景点。其服务内容包括观光、体验、度假、休闲等各个方面,利用其高科技与高附加值的农业示范、科普教育、提供新奇的农特产品品尝等吸引游客。

    (5)租赁农园:一些市民为了体验家禽家畜的养殖或者蔬菜等植物的种植,去向一些农民租赁土地或家畜。于是一些农民便将这种租赁方式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他们通过收取一定的租金,将自家的家畜或者土地出租给市民,由市民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去体验家畜的养殖以及一些植物的种植,平时则由农民负责管理,最终的种养殖成果则属于租赁者所有。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让广大的农民朋友从中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同时,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解决。未来将会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带来一定的困扰。

    (1)建设盲目,没有规划性

    从上面总结的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项目可以看出,多数项目都是由个人或者小集体开发。在开发之前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过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由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还不长,政府部门还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控,立法也还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单位形同虚设,经营者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总的来说,乡村旅游虽然发展很快,经营者很多,但仍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品牌,也没有什么营销战略,仍处于很原始的水平。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靠回头客以及朋友关系等。

    (2)产品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品种比较单一,如经营农家乐的就单纯经营农家乐,经营度假村的就单纯经营度假村。而且同一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大多比较类似。尤其是在同一区域内,各经营者的经营方式更是具有极大的相似甚至雷同。这种雷同的经营模式,很难吸引客户。从而加大了不同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增加了市场风险,降低了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同时,当前的乡村旅游,主要的项目还停留在住宿,观赏,餐饮等低级层次上,并没有对民俗文化本身所存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游客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游玩背后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季节性强

    旅游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普遍存在着冬往南,夏往北的特点。这也就导致了在旺季的时候,各个景点客源集中,人满为患。许多乡村旅游都是由个体或者小公司经营,资金不够雄厚,旅游相关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在淡季的时候,由于游客量少,又会导致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甚至部分旅游景点由于入不敷出而停业,造成了“淡季时没东西吃、旺季时没地方吃”的局面。而且由于一般淡季时间都不短,一年中最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处于淡季。这种情况使得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经营水平不高

    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户,受到文化素质及旅游专业素养的限制,他们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档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但是,一些经过培训的农户或者由企业经营的旅游景点,从规模、档次、服务质量、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都要强于没经过培训的农户。由此可见,对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三、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述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当前客源市场、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政府将加大干预力度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已经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加大了对其扶持、培育以及管控的力度。

    (2)投资趋势逐步多元化

    许多有远见的人都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纷纷对其进行投资。有部分乡村旅游项目是农民个体经营的,也有合伙经营的,还有一些是村集体投资的,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

    (3)逐步向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第一批经营者要么投资失败,改做他行。要么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准备扩大规模。但是现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想要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要在新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就必须采取错位竞争,也就是要发展自己的特色,扩大经营规模,经营自己的品牌。

    (4)自助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喜欢乡村旅游。但是同时,他们也不满足于一些已经发展成熟的、老套的旅游项目。他们喜欢自己开辟新的旅游点,自主提出一些新的旅游要求。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和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广泛,旅游者在参加乡村旅游时越来越希望采取自助的形式。

    (5)旅客来源区域越来越广

    在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对其不了解,以及经营者宣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游客多数为附近城市居民。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对于宣传以及品牌建设的日益重视。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较为响亮的品牌,吸引了国内其他地方甚至国际上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四、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在欧洲,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兴盛。由于欧洲的乡村旅游发展较早,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来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欧洲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进行品质认证

    德国农业协会在1972年就制定了乡村旅游的品质认证制度,有效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权益。该制度经过多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该制度对度假农场进行品质认证,对于经过检验合格的农场进行登记,并颁发度假农场认证徽章。而认证的后续工作由经济部和财政部负责实行。

    (2)成立组织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初期,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政府的监管还有待完善,此时需要成立一些组织来监管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

乡村发展的现状篇(6)

一、引言

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进一步整合我国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景观环境、人文遗迹、民俗文化风情、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场景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二、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发展模式呈多元化。江夏区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该区地处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大小湖泊136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形成以农家乐、田园农业、休闲度假、特色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如青龙山农家乐果园、鑫农湖休闲观光农业园、苗木花卉产业等。截止2011年底,江夏建成的农家乐、农业休闲景点就近150处,2011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江夏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重要产业。交通畅达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为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里不仅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和107国道,还有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此外“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域大部分也在区境内,这种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为江夏区发展乡村旅游业在规模、深度和广度上带来契机。

2.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快速。农家乐旅游模式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也是目前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它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向城市现代人提供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就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江夏区物产人文资源丰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型乡村旅游项目,如梁子湖农家乐、吃里香农家乐、江南农家乐、锦苑农家休闲中心、青龙山农家乐果园等。梁子湖农家乐所在的梁子湖地区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清新的水质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享受田园风光,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理想去处,而青龙山农家乐果园则是以果品采摘为主的综合性观光农园,游客在这里可以采摘到各种时令的水果,体验农活。

3.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江夏区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在2006年《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确立了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其中“一舰”是指中山舰,“三湖”是指梁子湖、鲁湖和汤逊湖,“三山”是指龙虎山、青龙山和天子山。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对整合江夏区旅游资源,做好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提供了政策保障,同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则更进一步明确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江夏区还特别推出了“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包含了代表江夏区特色的三大旅游区,即中山舰旅游区、龙泉山风景区、梁子湖风景区。精品旅游线路是将历史文化旅游、绿色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江夏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打造江夏区休闲旅游品牌。在挖掘区域特色方面,江夏区还连续举办了三届柑橘旅游文化节,这种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的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江夏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力宣传了江夏柑橘品牌,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

4.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建设,为构筑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江夏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道路进行了硬化、黑化和绿化改造工程,目前全区的公路密度位居省市前列。同时江夏区还按国家标准设置和完善了各景点的旅游景区道路指示牌,加快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造绿”工程和“清水入湖”等工程不仅提升了江夏区的整体形象,还增强了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江夏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2007年江夏区被授予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的称号。持续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推进江夏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和旅游休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江夏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虽得到不断提升,但在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上还需创新思路。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拉动城镇居民消费、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其次政府要继续加大主导和支持力度,在现已成型的乡村旅游基础上,制订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立足地方资源全盘考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进行统筹规划。最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要突出特色,要能充分发挥江夏区乡村风土民情、自然生态和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2.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品牌是乡村旅游的无形资源,在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现代旅游产业的竞争同样也是品牌的竞争。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打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完善江夏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出更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项目,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二是在整体规划布局上要认真研究,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包装,提高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影响力。三要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合,注重规范化管理。四要加强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消除社区居民的不信任感,这是打造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组织经营活动会对当地社区公众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何在社区中传播良好形象,来谋求更好地宣传促销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拓宽融资渠道。江夏区目前投融资方式还比较单一,为调动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区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乡村旅游建设的需要。要积极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要改变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涉农担保资金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提供担保,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逐步提升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层次和水平,提高效益。

4.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培训,通过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接待服务水平,提高江夏区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能力。分级分类做好人才培训工作,邀请专家做好对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落到实处。持续做好人才选、用、育、留工作,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人才,不断完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5.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江夏区交通便捷,紧邻武汉经济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江夏区乡村旅游在档次、品牌和产品上的升级。北京、南京、扬州等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就十分注重乡村旅游智慧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购和乡村旅游资讯等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还要进一步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引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江夏区田园风光和农产品加工制作场景,由此激发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兴趣。继续优化资讯网站建设,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务设施,增强服务信息,丰富游客的体验方式。这种将科学性、生产性和商业性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不仅是适应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4(3)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7(6)

乡村发展的现状篇(7)

一、温州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现况

温州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居民可支配性收入较高,这给市民外出旅游奠定了物质基础。旅游在温州已大众化,如今人们不再满足于对一般名胜古迹的游览,对旅游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选择“乡村旅游”。“农家乐”是乡村旅游活动的具体形式,其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

温州背山靠海,旅游资源丰富,加上悠久的瓯越民俗文化和人文底蕴,对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6年温州市先后投入3800万元全面启动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计划,截止2007年9月,农家乐已进驻11个县,开展的村(点)达607个,从业人员扩大到12986人。“农家乐”在温州旅游产业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2006年温州全市共接待游人1868.38万人次,旅游产出168.2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17%。其中农家乐总计接待游客714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达32693万元。同比其它类型的旅游项目,其发展快、增幅大,全市居民外出旅游三份有其一。随着“2007年中国和谐城乡游”的启动,农家乐被再次注入新的动力,作用将越发突出。

二、温州“农家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农家乐”已快速在温州市的11个县遍地开花,但根据“2007年温州市‘农家乐’发展工作会议材料”显示:从总投资、经营户数、从业人数、接待游客人次、经营收入等指标上看,目前各县发展很不均匀。农家乐由出身草根到荣登大雅之堂,在引来一片叫好声之后,质疑也随之而来。为此,笔者通过多方了解和调查,认为目前“农家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重视不够,发展不平衡。目前,对于开发“农家乐”,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少乡、村等基层政府对发展“农家乐”以及申报星级、示范点、特色村等优惠政策和申报程序不知情。一些地方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开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但由于不知情或无人指导,致使乡村旅游开展滞后。

2.基础设施不完善,安全卫生状况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部分旅游点由于接待能力差,游客不愿前往;一些景区由于交通指示牌设置不完善,使旅游者很难找到目的地;一些通往景点的道路凹凸不平,致使行车艰难;“农家乐”就餐处,经常是满地纸屑、污水横流,卫生条件与客人预期相差甚远;客房、厨房、厕所大都是砖木结构,却看不到灭火器的踪影,消防安全隐患让游客捏着一把汗。

3.管理条例不健全,服务意识淡漠。由于乡村旅游刚刚起步,专门针对乡村旅游方面的管理条例还不健全,导致一些地方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很强。例如: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经营户争抢游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游客心目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一个游览项目,村东和村西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收费标准,似乎是想怎么收就怎么收,使游客感到愕然;大部分旅游点经营者在旅游接待方面的知识匮乏,操作极其不规范,出现“占山为王”的现象,使游客产生畏惧、不信任的心理。

4.项目单一,民俗活动开展不理想。温州目前“农家乐”经营项目单一,缺乏特色。很多游客第一次参加“农家乐”感觉很新鲜,陆续又参加了一些目的地的“农家乐”活动,结果发现雷同的地方太多。所有的“农家乐”几乎全离不开一个“吃”字。一些传统的体验性民俗活动,不是流于形式就是成了摆设,游客无法从中体验到真正的乐趣和品位较深的文化内涵。

5.缺乏对旅游商品的深开发意识。很多乡村对旅游购物和旅游商品深开发的意识缺乏,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包装简陋。笔者曾亲耳听到几位来温州永嘉楠溪江古村落游览的游客无奈地说:“楠溪江古村落风景确实独特,本想游览结束后,带一些这里的土特产品送给亲朋好友,可是这些商品的包装过于粗陋,带回去也拿不出手,只好作罢。”

三、解决“农家乐”现存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如何让乡村旅游“农家乐”这朵乡野之花开得更美?既需要从业者的自我提升,更需要政府部门的规范引导。

1.加强指导,积极发展。要发展乡村旅游,各地政府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宣传政策,介绍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例如:永嘉县鹤盛乡罗川村岭上自然村,当年是典型的贫困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2002年底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创办农家乐,目前该村大部分村民都参与到“农家乐”旅游服务业中。现有11家专门经营住宿、餐饮业,十余家专业生产经营土特产品。不仅开发了包粽子、捣年糕、摊麦饼等旅游项目,还打出“山里人之居”这张特色招牌。由于景区设施完善,“农家乐”内容丰富,吸引了大批游客。2006年该村“农家乐”收入达400多万元,其中“山里人之居”一项收入达150万元。如今,自然村人均收入超万元。成为“农家乐”县、市、省级的品牌,市级特色村,并正在申报省级特色村。

2.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要想富,先修路”。发展乡村旅游,政府部门应统一规划,加大对山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改建力度;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重点对景区内的客房、厨房、厕所进行改造。努力为游客营造宾至如归的乡村旅游环境。

(1)交通方面。良好的路面、顺畅的通行、清晰的指引牌,是游客快捷到达乡村旅游点的基本条件。据统计,目前温州私家车拥有量居全省第一,自驾车外出旅游数量近几年也强劲增长。根据实际情况,景区、景点要建设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停车场。

(2)住宿方面。景区农家屋的修缮和建设,不但要体现农家特色,而且要保持客房及周边环境清洁卫生。床上用品、卫生间用品要做到一客一换。

(3)餐饮方面。坚持利用当地自产的、新鲜的原料进行加工。加工过程中要讲究科学性,菜肴要创新,起名要有文化内涵,讲究“色”、“香”、“味”、“型”和环境、氛围的统一。

3.借鉴成功经验,加强经营管理。温州可以借鉴安吉县的成功经验:从县到乡到村,形成链式管理。成立乡村旅游规范管理协调小组,负责全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规范指导。在各乡成立乡村旅游服务中心,负责为每个乡的乡村旅游服务,在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村庄成立乡村旅游工作站。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应从开办条件、接待服务、行为道德、应急方案等方面进行规范。

4.依托当地资源,创办特色项目。乡村旅游要以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内涵形成特色,以“特色”来吸引游人。目前温州的乡村旅游在突出内涵方面不够,因此要认真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永嘉县依托古村落、楠溪江,大力宣传永嘉学派,将乡村旅游开展得红红火火。依托当地资源状况开发特色项目,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变”。

5.注重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加强对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可以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具体的思路有:(1)迎合城市人返朴归真的心理,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优质产品。如建立生态型生产区,开发全绿色、无污染等农副产品。(2)山区农民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加工旅游商品,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比如:利用竹、木、藤、根、草等进行编、雕,加工成工艺品。这些商品不仅环保,而且美观实用。(3)重视旅游商品的包装和销售策略。例如:瓯海区娄桥镇白云山农业观光园饲养乌鸡,产下的绿蛋,用盒装在精美的小箱里,现场卖蛋卖票,城区设专卖店,凭票提货,颇受游客欢喜。

四、结语

虽然温州乡村旅游“农家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既要讲发展,更要讲基础建设;既要重规模,更要重质量。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旅游文化、旅游管理和知识培训等诸多方面,以更加鲜明的市场定位和旅游业发展的新举措,把温州乡村旅游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白锐:离开都市,我们去“农家乐”[N].温州晚报.2007,(11)

[2]赵航王庆:发展乡村旅游 推动新农村建设[J].红旗文稿,2006,(23)

乡村发展的现状篇(8)

(一)乡村游:有关“乡村游”的定义,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分别是由杜江、舒象连和张家恩给出的

其共同点是都强调乡村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生活和活动为基础的、可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活动,它是众多旅游形式中的一种,是隶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而国外较为普遍接受的则是(1990)年的定义:乡村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

(二)我认为乡村游就是农民在自己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换言之,“乡村游”休闲旅游是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依托,以低廉的价格吸引人们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游”休闲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

二、乡村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乡村游旅游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已成为很多城市郊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和城市居民休闲的新选择。乡村游己成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乡村游在中国的发展己有近20年的历史。乡村游旅游的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并且使村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1992年一2002年,乡村游处于发展阶段,乡村游经营形态开始多元化,比如农业观光型、科普体验型、运动休闲度假型等。从2002年一至今,乡村游处在规范阶段,各地经营者和旅游主管部门开始对乡村游实行规范管理、升级上档、塑造形象、打造品牌,比如上海市的《乡村游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长沙市《乡村游星级划分及评定标准》、成都市《乡村游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安徽省创建“乡村游旅游区(点)”实施标准》等等。这些规定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规范了乡村游旅游的发展。2004年上海市还颁布实施了国内首个“乡村游”旅游行业地方标准,根据标准规定,“乡村游”旅游中,接待游客的农家必须亮照经营、明码标价,接待家庭的成员不能有传染性疾病,服务人员要有健康证,农家的庭院要干净、整洁,没有乱堆、乱放的现象,三餐食品的原料应该新鲜卫生,而且要求能够提供当地农家的特色菜肴等。

三、乡村游发展类型

乡村游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类别体系。根据产品内容分为下列几类:

(一)现代农业科技型。这种类型的乡村游以现代农业技术、生产示范园地为题材,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让游客参观生产大棚中的蔬菜、苗木、水果、花卉,得到一种全新的感受,对农业工业化的科技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农村度假型。利用农村良好的自然环境优势,加以改造,辅以度假设施,完善吃、住、游等服务项目,让游人有一个休闲度假的场所,让游客感受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乐趣。

(三)农家庄园型。有较为明确的庄园范围,这种类型的“乡村游”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周围的鱼塘、树林、果园、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当农家人、享乡村游。

(四)民族风情型。以展示农村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主题,从农家美食、农家院落、农舍建设、民间装饰等入手,辅以纯朴的民间歌舞表演、休闲娱乐项目,向游客展示出乡土民俗文化,吸引游客休闲娱乐,体验农家风情。如边境少数民族风情,象我的家乡的俄罗斯民俗游等。

四、乡村游发展问题的对策探讨

乡村游旅游是农业产业改造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游旅游的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营造促进乡村游旅游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指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开发与保护并举,促进乡村游旅游有序、规范、健康发展。消除客流、旅游人语的对乡村游所在地的不良影响,比如贫富分化、乡村游所在地的治安问题等等,保护好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得乡村游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乡村游旅游的服务档次和知名度

乡村游的发展要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必须在挖掘农村绿水青山的文化内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上下功夫。乡村游旅游急需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建设,促成规模档次的提高,形成整体优势,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乡村游旅游的服务档次和知名度,促进乡村游的健康长远发展。

乡村发展的现状篇(9)

(一)师资队伍方面

乡村少年宫虽好,但师资力量不足,让少年宫项目学校头疼不已。我县乡村小学教师短缺,大部分施行包班制,根本没有专职的音体美教师,有一技之长的辅导员更是稀缺,教师工作量偏大。现在每个学校的艺术社团都是根据现有资源和器材开设的,少的有五六个, 多的有十几个,基本是靠学校的老师义务教学,很多项目光依靠本校教师资源难以克服。即便是在职教师尽心尽力地教,在专业教学活动上也是非常不规范。这样我们的孩子学到的又是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呢?会不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误导呢?要想外聘校外辅导员,长期的费用从哪里来?培训在职教师,培训的费用又从哪里来?“志愿者”队伍的发掘和拓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乡村少年宫要想长期发展下去并实现良性发展,师资力量就是很现实的问题。师资解决不了,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现有的少年宫装备很有可能会成为闲置资源。

(二)经费保障方面

我县乡村少年宫是去年夏天新建立、新配置的,目前的器材设施比较充实,能够满足活动开展的需要。但是,在各种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天性好动,器材和设施损耗会比较大,需要定期维修和更换。例如运动、器乐、书法等用品都是易损耗的物品,随着学生的反复使用,需要不断更换设备,可能还需要添置新的器材,因此开支会越来越大。另外,乡村少年宫的活动是公益性活动,不向学生收一分钱。仅仅从当地财政和学校自身两个方面来维持长期发展,明显不够。只有支出没有经费来源,很难长期良性运转下去,更谈不上开展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打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活动平台了。

(三)社会支持方面

现在,我县乡村少年宫处于一个摸索路子的阶段,因此,相关部门对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的重要性和意义尚未达成共识,大家普遍认为乡村少年宫仅仅是文明办负责的事,或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更有甚者认为这就是学校(少年宫项目学校)的事。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平时乡村少年宫无人问津,当有任务时直接就把责任推给少年宫项目学校,弄得项目学校焦头烂额。

二、乡村学校少年宫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乡村少年宫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人才队伍是乡村少年宫发展的关键,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与各类专业校外教育机构协商,要求其切实担负起培养乡村少年宫辅导员的职责,在积极送教、支教的同时,及早作出培训规划,在全县范围内选拔适合担任辅导员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建立选拔、聘用、评价、激励机制,切实保证乡村少年宫不因师资而止步不前。

案例分享:石家庄市高邑县文化教育局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积极探索,建立完善了辅导员选拔、聘用、激励机制:一是少年宫项目学校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成为专兼职辅导员;二是建立志愿者人才库,根据每个学校少年宫的需要,选派志愿者担任辅导员;三是组织对口支持单位具有专长的人员担任辅导员。经过几年来的建设,高邑县已建立起了300余人的学校少年宫辅导员队伍,其中专兼职60人,志愿者200余人,对口支持单位40余人,为少年宫的有效运转提供了保障。

(二)拓宽经费渠道,落实后勤保障。

经费保障是乡村少年宫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建议采取“四个一点”的办法:政府财政安排一点、单位帮扶一点、教育主管部门投一点、社会捐助一点。

案例分享:廊坊市在中央投入的带动下,建立健全政府投资与社会捐助、单位帮扶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新建了一批市级自建项目,拓展和加强了部分中央公益金支持项目,截至目前,中央专项公益金投入廊坊市1737万元,省级资金投入112万元,市级资金投入370万元,共计2219万元。2017年,廊坊市财政设立290万元市级乡村少年宫建设专项资金,新建58所市级乡村学校少年宫,重点支持学生量在220人至350人的乡村学校,每个项目学校补助5万元,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全覆盖目标。各县(市、区)也采取不同方式,支持项目建设。廊坊市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资金的分配与文明单位评比、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鼓励校企共建、城乡共建,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良性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几年来,累计部门投入400多万元,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和活动开展。另外,廊坊市还针对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实际,积极组织乡村学校少年宫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的业务技能培训,将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三)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

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不单是文明创建一项内容,更是惠及民生的一件好事。它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也不仅仅是文明办的事,更不仅仅只是少年宫项目学校的事,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推进乡村少年宫的建设,切实为农村未成年人打造陶冶身心的乐园。

乡村发展的现状篇(10)

[作者简介]秦波(1981- ),男,重庆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重庆 400067)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FGB080529)和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8-JJ-00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71-02

农村教育是直接影响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重庆要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目标,关键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渝东南地区,更是要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指引下,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找准、用好城乡统筹这颗“指南针”,做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工作。

一、研究被试

在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武隆等区县(自治县)的农村地区共近50所中小学中随机抽取700名教师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42份,有效回收率为91.7%。

二、测查工具

采用《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问卷》,该问卷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研究”专用自编问卷,共82个项目,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11项)和调查题目(71项)两个部分;访谈提纲是根据问卷并结合实际改编设计而成。

三、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关于教师队伍状况。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急需加强。(1)入职渠道:主要以上世纪后期学校毕业分配为主(占63.1%),本世纪初通过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数量大(占15%),公招竞聘的仅占3.1%;(2)年龄结构:年龄段分布比例失衡,以30~50岁的中青年教师为主;(3)教龄结构:5年以下占10%,6~10年占22%,11~19年占39%,20年及以上占29%;(4)学历:第一学历普遍较低,中师中专学历占51.2%,通过各种学历提高途径使得最后学历大专占23%、本科占60%,基本上实现了学历达标;(5)职称结构:初、中级职称为主(初级占45%,中级占44%),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过少(占6%);(6)教师获取最后学历的途径:在职函授、自考为主,通过函授取得大专的占55.3%,通过自考获取学历的占13.2%;(7)性别结构:男女比例(男54%,女46%)相对均衡。可以预测,在今后5~8年和15~18年期间(即2015~2018年和2025~2028年)这两个时间段内,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会有大量教师退休,至少在数量上会出现大量断层。

上一篇: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 下一篇: 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