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学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2 09:15:45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篇(1)

1、辨析概念,夯实基础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多、散、要辨析清楚、固记脑中。

1.1、关于电路

1.1.1、串联、并联

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

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2.1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2.1.1、概念辨析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2.2.2、表示符号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2.2.3、工具的使用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使用滑动变阻器。

3、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3.1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3.2.欧姆定律

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疏通关系,构建框架在掌握了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想法疏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熟悉各物理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能够快速选择相应的计算公式,列式解答。

3.3.重要的计算公式

3.1三个物理量的关系公式

串联时:I=I1=I2;U=U1+U2;R=R1+R2(若有几个等阻值为R0的电阻串联则R=nR0)

并联时:I=I1+I2;U=U1=U2;1/R=1/R1+1/R2(若有几个阻值为R0的电阻并联则总电阻R=RO/n)

3.2、欧姆定律:I=U/R

此公式中只有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但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①三个物理量都要针对同一段导体,或同一个电路而言;②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使用国际单位,即分别为A、V、Ω;③已知其中的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转贴于 中国论文33、3电功公式:W=Uit;电功率公式:P=UI

电功、电功率这两个物理量的计算由于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的影响,使计算电功率公式特别多,在选择使用时很难选择,所以要注意选取的技巧和方法,要求的问题所在电路为串联时:电功选用公式:W=I2 Rt,电功率选用P=I2 R;而当要求所在的电路为并联时,则分别选用W=U2/R.t,P=U2/R,这样的选择都利用了所在电路的特点(电流相等或电压相等)加快解题。

3.4、焦耳定律:Q=I2 Rt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篇(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例如,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发展思维,展示物理的趣味性

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借助图形,开阔学生物理解题思路

老师展开初中物理电学教学时,其基础内容就是图形,并且在对问题求解时,也离不开图形。这就说明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对物理电学中的图形知识给予充分重视。在设计题目过程中,图形中埋藏大量已知信息,学生只需观察图形就能够间接地求出问题答案。因此,在物理电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辨别电学图形的能力十分重要,并且画电路图的基础也是识图。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在展开识图教学时,应要让自己有充足的耐心,由于学生初期接触电学时,还处在懵懂的状态,只有老师反复的教导,才能够使学生的基本功扎牢。只要识别电路图的基础打好,学生学习下面的知识时就会非常轻松。学生学会识图后接下来就是画图,为了确保学生能顺利的以已知情况为依据学会画图,老师在提问过程中应当提供给学生全面的知识。例如,在对学生学习的串联知识展开考察时,在有两个灯泡、一个电源和开关的前提下,是否出现下面的状况:第一是开关是闭合的,两个灯泡一个亮一个不亮;在断开开关时,两个灯泡都亮。通过提供的这两种情况,学生用画图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这时就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有一次,我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发展思维,展示物理的趣味性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逐步引导,养成探究学习习惯

    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电学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对于刚涉足电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求知欲是异常强烈的,喜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但不懂得如何归纳这些现象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很大成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正是这种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用实验为电学教学开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顺势把学生从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形象思维,带入摸索客观世界规律的抽象概括。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知道电学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归纳总结大量客观自然规律的结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多分析,多比较,多概括,养成研究和探讨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课堂上精心设计提问,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尽己所能,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乐观、开朗、舒畅的情绪状态下,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电学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对于刚涉足电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求知欲是异常强烈的,喜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但不懂得如何归纳这些现象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很大成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正是这种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用实验为电学教学开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顺势把学生从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形象思维,带入摸索客观世界规律的抽象概括。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知道电学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归纳总结大量客观自然规律的结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多分析,多比较,多概括,养成研究和探讨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课堂上精心设计提问,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尽己所能,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乐观、开朗、舒畅的情绪状态下,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一)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40 W”和“220V,10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V,40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篇(4)

电学是初中物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而其中的电路图知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鉴于此,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应当重视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合理的措施优化电路图知识课堂。

一、固学生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关键。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并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经常会出现理解错误、概念混淆的现象。尤其是在绘制电路图之时无法分辨串并联关系。为此,教师在电路图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说就短路概念,为了让学生能够从电路图中判断短路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习题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短路的含义。通常短路包括局部短路和整体短路两种情况。局部短路并不影响整体电路的工作。之后再进行例题的分析。如下图1和图2。图1属于整体短路现象,图2属于局部短路现象。在图1中,三个灯处于并联状态,如果开关S闭合,电流不会经过灯。而在图2中,灯处于串联状态,如果开关S闭合,则灯L1会被短路。整个电路中相当于只存在一个灯L2。这样通过分析,就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本的短路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将有关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清单元知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以便在进行电路图分析和绘制时能够很快联想起相关基础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电路图知识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物理知识本身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力要求较高,更何况电路图知识主要是以图形为载体,传达基本物理知识。虽然形象的,但是从图形转变为语言仍然具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初中物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从而促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电路图知识。

比如说对于串并联电路图来说,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串联知识和并联知识,而如果是串并联综合的电路图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鉴于此,物理教师就可以开展专项的电路图分析和思维训练。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简单的电路图,并分析其中灯泡和开关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而后再改变灯泡和开关位置,整体改变电路的串并联关系,让学生进行分析。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有序的连图训练,将实物简单地摆放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连图,而后再改变其中的灯泡、开关位置,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进行连图。或者是教师指定一根已经连好的电路图,让学生进行其他的电路图连接。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在电路图知识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重视结合新颖的教学方法,达到这一目标,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重视实践教学

在学生的学习中,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学习现象,称之为眼高手低。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在课堂的学习中,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会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但是当遇到实际的问题时,学生在解题时机会不知从何下手。同样的道理,在电路图知识教学中,物理教师也应当重视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从而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比如说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开放性的电路图连线习题。如给学生两组实验:第一组是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两个灯泡、导线若干。第二组是:一个电源、两个开关、两个灯泡、导线若干。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践知识进行训练。当然,学生有可能会设置相同的电路,教师要注重及时给予学生评价,鼓励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总的来说,通过这种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既能发散学生思维,又能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成就感,这对于提高学生对电路图知识的掌握能力十分重要。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结合教材和教学,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以真正提高电路图知识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电路图知识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加强学生思维训练、重视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入手,着重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这不仅是我国新课改深入推行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篇(5)

    在人教版八年级的物理下册课本中,主要以学习电学为主,重难点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学生做题的时候对于比较灵活的题目解决起来感到特别吃力。总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1.1学生对概念不是真正的理解,掌握不透彻,造成混淆。例如学生总是把电能的单位——千瓦时和电功率的单位——千瓦混淆,而且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也容易记乱,使得解题过程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1.2学生对于电路图的设计也掌握不够,不会连接实物图。在电路图中,对实际电路的分析不够透彻,比如平常书本中电压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在练习求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图中,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而学生因为惯性思维,以为电压表总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导致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时,直接就用所测电压乘以所读的电流。

    1.3不懂得运用到生活中,没有抓住解题关键,容易把知识点混淆。比如作图题中考查家庭电路的连接情况时,很多学生不懂得开关和灯泡是串联的,更不知道为了安全先接开关在火线上,再接灯泡。其实,这些内容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但由于现在的家庭电路都是以暗线的形式安装,学生在家里看到的只有开关和电灯,很难理解这些线路的流向。

    1.4在解计算题时,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物理解题的模式。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写公式,对于公式的转换使用掌握也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率的计算和热量、电能的求法。学生在审题时没有抓住关键,类似于有关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不懂得用了Q=U2t/R来判断加热或者煮饭,对所要求的功率和发热多少的求法也不知从何下手。主要是对里面的电阻之间的串并联关系没有判断好,这也说明对于纯电阻电路中的公式的运用Q=W=Pt=UIt=U2t/R=I2Rt掌握的不到位。

    2学习初中“电学”知识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针对学生初学电学知识困难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细化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提高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效率,提高答题正确率,重视对学生实验模仿,操作及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从每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我们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在一定程序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2.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及格率和平均分。

    2.4重视实验教学,对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全部要在课堂上演示,并争取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在课后多接触学生,多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接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对于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认识和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195-02

近代以来物理学一直引领着人们不断探索科学的奥秘,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电力的广泛应用就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人类从此进入了电气时代,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在很多学生眼中电学部分的学习最为头痛。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容量大、概念多、规律多、公式多,对于不少学生来讲是个难学的部分。但再难的学习内容若我们能够掌握其中的方法、技巧、要领;注重练习,善于总结,成绩的提高也不为难事。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有助于构建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的关键。

一、预习之实验操作

万事开头难。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后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减小后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压力。因为预习是枯燥的一个学习过程,所以在电学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电灯泡的电路连接、电阻对灯泡的影响等电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兴趣。并且在实验操作中可以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电学基本元件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概念简单运用。

二、学习之联系实际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联系实际生活运用课堂知识,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电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电学知识点的认识不要局限于死记硬背的记忆,要切实的联系实际生活,将对应的知识点用到实际生活中,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点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电学现象,争取成为家中的"小电工"。

三、辨析概念,夯实基础

任何知识的学习掌握都离不开基础知识。电学部分的基础知识多、散、要辨析清楚、固记脑中。

1、关于电路

电路部分要记住电路的形式、状态、及组成部分。

(1)串联、并联。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二)根据电路路径法,此法为识别两种电路最常用的方法。让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始终为一条路径,则连接方式为串联,若电流在某处分流,且每条路上只有一个用电器,电流在电路中有分有合,则连接方式为并联;(三)拆除法,拆除其中的一个用电器,若其余用电器都不工作,则用电器为串联连接。(因为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工作之间相互影响),若其余用电器照样工作,则用电器为并联连接;(四)开关作用法,并联有干路、支路之分,且开关的位置不同,其控制作用各异,而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位置的变化不影响控制的作用,所以控制作用相同时容易串联,控制作用不同则为并联;(五)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无用电器、电源等,导线两端均可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认清电路。

(2)通路、开路、短路。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2、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

电学部分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三大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单位、工具使用等知识的辨析程度。

(1)概念辨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2)表示符号。物理量的表示符号要与其他单位的符号区分开来。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3)工具的使用①电流表。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而从负接线柱流出,禁止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线电源两极上。选择合适的量程。②电压表。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待测电路并联,电流也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③滑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由于滑动变阻器上有四个接线拄使用起来就要注意了,接线柱选择一上一下连入电路,串联在电路中,鉴于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在使用前,滑片调至阻值最大处。

3、电功(W)、电功率(P)

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4、快速识别电路图,正确连接实物图

电路图的识别在前面已经说明了方法,但是当电路中加入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后,电路的识别就变得困难起来。但我们知道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时必须串联、电压表与用电器并联,串联易辩并联难分。因此在分析此类电路时要想方设法排除这些相关干扰因素,即可把电压表暂时隐蔽起来,辩清电路后再加回原处,概括为口诀一段:把电压表放一旁,跟着电流走一趟;遇到分支为并联,没有分支为串联。去表法中去的是电压表,注意去后分析清楚电路连接方式后还要一个个的加上去,看它们分别测哪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而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对于学生来说困难也较大,这里要注意原则:一一对应。若题中没有电路图,只给相关的要求,做前要先按要求画简单的电路图,再由电路图去连实物;也可以按要求先连好实物,再由实物图画出要求的电路图。

四、复习之归纳总结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定期的归纳总结可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点,也可以及时的查缺补漏。

在复习过程中,分析错题原因,归纳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运用,总结知识点各个考察方向,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知识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复习错题的过程中,通过配套的"变式训练"来复习巩固错误的知识点,进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兰智高.:对“大、中学物理学习方法衔接”的研究[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 .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篇(7)

【中图分类号】G633.7

物理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上课,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此上课前应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它学科联系不大,就象百米赛跑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对每一个学生都平等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对他们思维的开发,一节有趣的物理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把书本上的内容灵活化、生活化,学生对知识点会记得比较深刻。在物理教学中,把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转换成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在上课中注意设计问题情景,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去思考、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在人教版八年级的物理下册课本中,主要以学习电学为主,重难点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学生做题的时候对于比较灵活的题目解决起来感到特别吃力。现浅谈初中物理电学知识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分析学生初学电学知识总的说来主要存在有以下几方面:

的问题:

1、对概念不是真正的理解,掌握不透彻,造成混淆。例如学生总是把电能的单位-千瓦时和电功率的单位--千瓦混淆,而且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也容易记乱,使得解题过程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2、对于电路图的认识不熟、电路图的设计也掌握不够扎实,不会连接实物图、也不会跟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在电路图中,对实际电路的分析不够透彻,比如平常都是用电压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但在练习或作业中求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图中,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而学生因为惯性思维,以为电压表总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导致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时,直接就用所测电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乘以所读的电流。

3、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懂得运用到平时生活中,没有抓住解题关键,容易把知识点混淆。比如作图题中考查家庭电路的连接情况时,很多学生不懂得开关和灯泡是串联的,更不知道为了安全先接开关在火线上,再接灯泡。其实,这些内容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但由于在的家庭电路线的安装中,没有标明火线和零线。学生在家里看到的只有开关和电灯,很难理解这些线路的流向。

4、在解计算题时,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物理解题的模式。大部分的学生都停留在数学的定式思维上没有写公式,对于公式的转换使用也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和热量的求法。学生在审题时没有抓住关键,类似于有关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不懂得用了W=Q=U2t/R来判断加热或者煮饭,对所要求的功率和发热多少的求法也不知从何下手。主要是对里面的电阻之间的串并联关系没有判断好,这也说明对于纯电阻电路中的公式的运用Q=W=Pt=UIt=U2t/R=I2Rt掌握的不到位。

二、根据学生初学电学知识困难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细化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提高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效率,提高答题正确率,重视对学生实验模仿,操作及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从每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下是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我们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在一定程序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4、重视实验教学,对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全部要在课堂上演示,并争取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在课后多接触学生,多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接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对于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认识和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篇(8)

常听学生说物理难学,尤其是电学。其实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不都是学生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影响更大。那么怎样搞好电学知识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说出来,以供参考。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有一次,我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学好物理基础知识

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主要指基本功概念和规律。电学知识也不例外。而所学的知识有些是重点知识,有些是一般知识。电学基础知识非常重要,同学力求做到“四会”。会表述:能正确地叙述并熟记概念、规律的内容,明确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电学中重点有6个概念和4个规律,即电流强度、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磁感线,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对于以上重点概念,应知道为什么引入它们,它们反映什么物理现象或事实,如何定义,单位是什么(对物理量),它们与相近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什么重要应用等;对于规律,应着重理解它们反映的是哪些物理量间的什么样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除以上重点知识以外,还有一些知识属于一般知识。电学中的一般知识有正电荷和负电荷、摩擦起电、电量、导体和绝缘体、电流、电源、电路、电流的效应、磁性和磁体、磁化、磁极、磁场、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等。对于这些知识,要能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并能应用它们解释有关的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学习时,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切勿平均使用力量。

三、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懂得“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解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成绩的提高肯定很快。让学生掌握以下要领非常重要。

1、串、并联电路的识别。除了要区别它们的方法,在做题中要选取适当的方法,迅速作出判断。

2、短路的辨别。把握短路现象的真正含义――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的负极。注意电流的特性――电流走捷径。当在电路中发现有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等元件与用电器并联时,相应的用电器被短路不工作。

3、串、并联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两种电路中的三个物理量的大小关系,有这一点要特别重视,牢记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这一点解题时作用特别大。

4、关于解题时公式的选择。由于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较多,选取的公式不同,计算的难易就不一样,公式选择要注意技巧,串联时常选电流相等的公式,如W=I2Rt,P=I2R,Q=I2Rt并联时,常选电压相等的公式,如W=U2/R.t,P=U2/R,Q=U2/R.t这样解题时思维清晰解题迅速。

5、解题的技巧:(1)仔细审题,弄清关系。(2)简化电路,标明数量。(3)列式结算,正确求解。(4)注意检查,及时弥补。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篇(9)

近几年开始在我国教学领域兴起的电子白板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主要是由电脑终端、投影仪、电磁笔等多种先进设备组合而成。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趣味化、直观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能够丰富物理学科素材,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节省教学时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初中物理教学电子白板使用误区

(一)初中物理教学电子白板滥用要想使抽象的初中物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具体化,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合理借助电子白板这一辅助教学手段,将电子白板课件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就我国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电子白板现状来看,有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在利用电子白板进行课件制作时未将教学目标与电子课件内容相统一,没有结合实际情况统一整合辅导教学资料以及教材上的知识;有很多教师制作电子白板课件时,水平较低,只是将书本、辅导教学资料上的知识进行“搬运”,导致电子白板课件对学生没有什么吸引力,不能很好发挥出教师教学的特点和风格;还有一些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电子白板课件制作时,没有对学习的重难点进行划分,而是把所有知识点都细化,导致教学目标模糊,学生分不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降低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混淆电子白板与PPT的作用物理学科所涉及知识多、范围广,涉及多个学科知识点,属于一门知识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互联网技术能够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素材。但是,任何一种教学载体或教学手段都不能保证适用所有学科教学,都需要教师认真分清每种教学手段或载体的作用、特征等。从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现状来看,有很多初中物理教师不能很好区分PPT和电子白板的作用,认为PPT加上课件注释功能就是电子白板;还有一些初中物理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课件展示替代一些必要的物理实验,导致学生不容易理解相关理论知识,造成初中物理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教师对电子白板认识不到位要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运用电子白板课件,发挥电子白板课件的优势,需要初中物理教学充分考虑初中物理学科和电子白板的特点,并与教学内容、进度等相结合,深刻认识电子白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从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现状来看,有很多初中物理教师只是将电子白板当作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没有重视电子白板对学生而言所具有的认知工具和交流协作工具功能;还有一些初中物理教师认为将电子白板应用到课堂上已经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学习效果,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初中物理教学电子白板使用误区的对策

(一)制作更加便捷适用的课件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启迪和引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且内容精简,才能被称为优秀的电子白板课件。初中物理教师制作电子白板课件时,不应该一味追求课件的美观性,而是应该更多的追求课件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要简洁明了,精心构思,目的明确,制作出真正好用、适用于自己课堂的电子白板课件。初中物理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电子白板,不要过于注重电子白板运用的形式,通过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演示组成的电子白板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科学的本质,树立学生正确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这一章节知识时,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小鼓和碎纸屑,并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音乐,从而引入新课,为学生展示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学生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由轻到重敲鼓,听鼓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使学生得出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

(二)充分利用多种多媒体手段电子白板作为一个综合的教学平台,可以利用其特性进行课程内容与多媒体手段的结合。物理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物理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初中物理教师不应该一味依赖网络教学资源,而应该结合教学内容、进度和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感知。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章节内容时,初中物理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时,可以准备一些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等,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随后让学生做以下两个实验:(1)将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钢锯条发出声音;(2)将用细线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使其发出声音。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并观察、分析这两个实验过程,最终得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185

物理是一门贴近于生活的学科,许多的物理现象对于人们来说都并不陌生。其中“电与磁”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在生活、通讯、娱乐等很多方面,人们都离不开“电与磁”。我们在开始真正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是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就开始学习了。“电与磁”是初中物理课程中非常重要也是相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合理地提高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效果,能够帮助学生们走进物理的殿堂,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今后更多更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为什么要提高初中物理“电与磁”知识的教学效果

(一)“电与磁”教学在初中物理中的重要性

物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尽可能多的掌握物理知识,也是我们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和工作需要打下的基础。而在初中阶段,学生初学物理的时候,带领学生们走进物理的大门,将物理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尽可能地理解这些重要知识,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物理现象无处不在,人们也常常被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吸引,但是对于初中生的知识水平来说,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原理却是盲点、难点,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的原理,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再是浅显的看待物理问题。

自法拉第l现电磁效应以来,人们已经快速地走入了电气化和电子电工的新时代。“电与磁”是一门主导生产技术的学问,在基础物理学上一直保持着重要地位。电磁学是研究电磁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科学,其中的电磁力也是迄今为止,自然界中发现的四种相互作用之一 ,并且是研究最广泛的相互作用。学好电与磁的相关内容是今后学习其他科学和开展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研究的基础,掌握这门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电与磁”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难点

电与磁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电流、电场、磁场等,有关“场”的概念,长久以来都是学生们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场”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的,它是能量的而一种形式,场的存在由其中产生的一些现象反映出来,如此模糊的概念往往对于初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是十分难以接受和理解的。而这样的知识点,老师如果只是说说原理、讲讲理论,就会显得课堂苍白无力,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学生若是不能再初中阶段牢牢掌握有关电磁的知识,今后高中甚至大学在学到物理以及相关的电子电工、信息与通讯等学科时,将面临更大的难题,最终导致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如何提高初中物理“电与磁”知识的教学效果

电与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然而其又是难点所在,是许多学生物理知识中的薄弱部分。提高关于电与磁的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也势在必行。

(一)巧用情景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

将情景教学带入到课堂当中是一个新的趋势,尤其是对于物理这样的与实际联系紧密,往往是需要透过某些现象来反映本质的学科,情景教学更是能够直观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如何设置情景教学就是一个突破点。情景教学是通过老师巧妙的安排,通过实验操作、音画效果、动作模拟等,创造出一种生动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初中物理“电与磁”内容的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可以通过试验来揭示原理的内容,比如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奥斯特实验、探究电磁感应的法拉第实验,还有证明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会发生运动的现象。这些现象若是只通过书本上或者老师课件上的几张图,是不能形象地表示出这些物理过程的变化动态的,若是老师真正制作了相关的动态图画、视频或者教具,例如:自制一套奥斯特实验装置带入到课堂上,将通电导线放在小磁针上方,让同学们亲眼见到小磁针发生偏转,以此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接下来要讲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对自己所见所闻的东西,也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这不仅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有所帮助,还能帮助学生快速将知识点牢牢记住,从而让老师能够尽量快的授万知识点,流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答疑解惑、拓展新的知识点和帮助同学们复习。

(二)知识点生活化,从生活走进物理

上一篇: 调研具体流程 下一篇: 消防隐患安全排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