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经济危机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0 17:12:55

世界性经济危机

世界性经济危机篇(1)

中图分类号:F01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1-03

对于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旨在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剖析当前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其实质,为世界各国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思考。

一、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

1.美国次级贷款本身的缺陷。次级贷款是美国住房贷款的一种,是针对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所提供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次级贷款的先天不足。首先,它的发放对象是那些信用等级较低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是借款机构在还款来源上无法确认;其次,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极大刺激了贷款购房的需求,形成市场需求的假象,从而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最后,贷款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了必然。

2.过度的金融创新。人类从创造外汇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品以来,从未放弃过金融创新,而美国更是全球金融创新的领头羊。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衍生品的杠杆作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成倍地放大了风险。以此次经济危机为例,就引起此次危机的美国次级贷款数量而言,是不足以引发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次贷危机之所以变成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国的依托次贷产品的金融衍生品的数量远远大于次级贷款本身,并在华尔街的包装下,一层层地卖给了各种金融机构,从而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变,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3.政府的越位及缺位。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政府的过度干预表现在:第一,次贷是美国证券交易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产物;第二,美联储主动推动了OTC等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第三,华盛顿政府干预金融市场,协同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创新支持次级住房贷款;政府的过度干预间接推动了次贷危机的发生[1]。

如果说政府的越位是政府过度作为的话,政府的缺位则更多是政府在该有所作为的领域无所作为。1980—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两个重要法案,解除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美国政府一方面大大减少了对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管制,允许商业银行涉足证券市场;另一方面允许私人金融机构涉足以前只有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才能经营的业务。这样,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被吸引从事投机性业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房地产市场次级贷款何自由按揭所支撑的证券以及其他的所谓创新不断增加,而其规模和数量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私人机构围栏追求高额的利润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是房贷标准不断降低,各种风险防范机制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最终酿成次贷危机,成为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导火索[2]。

4.美国人的透支消费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美国成为头号世界强国,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由勤俭节约型向奢侈浪费型转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逐步走出滞涨的局面,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来自全球的资本和劳动极大地扩张和增强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使得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房贷、车贷、信用卡的出现一方面为美国人奢侈的消费方式推波助澜,另一方面也促成了美国人“消费未来”的养成。但是这一模式是建立在流动性充足、资本持续流入和资产价格不断攀升的基础上,一旦产生外部冲击,经济波动即无法避免。

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危机的成因,虽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这些解读只看到了危机的表象,并未揭示其实质,因此很难令人信服。笔者认为,分析经济危机的根源最终还是要回到马克思,只有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才能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世界性经济危机篇(2)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07―0005―07

一、世界经济形势显著恶化

2008年全球经济呈现十大风险:(一)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二)金融危机导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同步陷入衰退;(三)转轨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普遍放慢;(四)全球股市遭遇历史性重创;(五)全球房地产泡沫破裂;(六)投机炒作导致油价大涨大落;(七)粮价上涨导致全球近10亿人挨饿;(八)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九)从全球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风险增大;(十)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导致人类生存发展面临严重威胁。在这十大风险综合影响和冲击下,2008年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由高走低大转折的一年。2009年世界经济难以迅速摆脱困境,整体形势甚或比2008年更糟,寒气更寒。主要的一些依据是:

(一)银行业危机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

首先,作为全球金融重心的美国银行体系迄今仍未走出险境。美国银行家协会2009年1月上旬发表的报告称,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美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不仅来自房贷市场、信用卡、商业贷款、建设贷款,甚至工业贷款都可能遭受新的损失,2009年会有更多美国银行走上不归路。其次,受美国银行体系深陷危机的影响,欧盟尤其是英国银行业也陷入困境。如英国政府多次拯救苏格兰皇家银行,2009年1月19日英国财政部又宣布1000亿英镑(合1400亿美元)的大规模救助英国银行业计划。隔日,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还表示将在一周内购买银行业有问题资产,以减轻银行业的财务压力。巴克莱银行也因财务困难于2009年1月14日宣布全球裁员2100人。英国经济和工商业研究中心预计,2009年伦敦324万名金融从业人员中将有10%的人饭碗不保。日本三井住友等六大银行预计本财年(2009年3月底结束)利润剧降近80%,日本最大银行一三菱日联集团甚至出现首次年度性亏损。显然,全球性银行体系危机风头依然很强劲。世界舆论对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要拖多久,看法不完全一致。乐观看法1年后结束,谨慎乐观的看法18个月至24个月结束,悲观预测要持续5年。尽管国际舆论对这次的银行业危机何时结束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危机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2009年还会延续下去却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识。银行业危机的延续和深化将是2009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拖累。

(二)经济衰退严重,调整需要更长时间

这次的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虚拟经济,也重创了全球实体经济,无论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金砖四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大国,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无一不受到冲击,经济都出现严重的下滑势头。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机构和世界媒体均认为,这次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将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衰退。经过这次衰退的沉重打击后,银行业需要重组,支离破碎的信贷体系需要重建,受损害的制造业核心需要修补,股票和货币市场的信心需要恢复,严格的监管体系需要建立。很明显,这样的经济调整客观上要求更多时间,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

(三)房地产业依然低迷,继续拖全球经济增长的后腿

带头陷入危机的美国房地产业迄今未出现回暖迹象。美国房价下跌仍未触底反弹。欧、日等其他发达国家、“金砖四国”,以及不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房价也处于下跌期,房地产业迄今同样未能走出寒冬。其中尤以俄罗斯和海湾国家最为突出。房地产业的继续萧条也不利这些国家2009年的经济增长。

(四)金融创新走入死胡同

2007年以前的几年,美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金融创新密不可分。宽松的信贷环境有助于刺激消费和增加企业投资。但太多的经济杠杆又酿成了金融危机的苦果,使金融创新黯然失色。这使当前的美国经济又失去另一个往日重要的推动力量。美国金融创新上的失败教训,令世界各国引以为戒,再也不敢贸然步其后尘。金融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已止步不前,也使全球经济缺失昔日的推动力量。

(五)消费和投资双紧缩局面今年内难以扭转

当前,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危机仍在继续发展和深化,使全球的投资环境不仅得不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首先,企业利润仍在大幅减少,使自身投资资金短缺。其次,银行倒闭风潮导致信贷市场紧缩,借贷投资困难加大。再次,经济寒气袭人,企业家对投资前景缺乏信心,对新增投资望而却步。因此,全球企业投资将继续2008年下降趋势进一步急速下滑。从消费市场方面看,房价暴跌和股价大幅缩水,使消费者收入剧减。经济衰退又导致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失业队伍急剧扩大,仅美国2009年初,失业总人数已高达650万。加上金融危机引起的社会恐慌情绪,以及未失业者对于自身工作岗位能否保得住的担心,也使消费者不得不紧缩消费。银行“惜贷”、企业“惜投”、消费者“惜开支”,使消费和投资双紧缩的局面难以摆脱,经济增长势必继续缺乏动力。

(六)国际贸易失去往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活力

2008年以前的5年里,世界贸易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力量。然而随着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几乎每个国家的出口都在减少,世界贸易骤然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根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9年1月17日公布的全球43个主要国家贸易统计数据,这43个贸易大国的出口总额2008年7月达到顶峰,为1.03万亿美元,到11月猛跌了26%,降至7660亿美元,其中,美国2008年11月的出口额为961亿美元,同比猛降21%,是自1993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也普遍大幅下降。中国出口季度增长率高时曾达到34%以上,但2008年第四季度仅增4.3%。印度出口到2008年12月连降3个月,11月降幅达9.9%。韩国出口2008年11月暴挫19%,12月再下挫17.4%。根据WTO和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世界贸易额继2008年大幅下降后,2009年可能出现25年来的首次

负增长。这对2009年全球经济的发展构成新的威胁。

(七)美、欧、日世界三大经济体抗经济下滑的政策余地变得越来越小

从货币政策看,降息的余地已不大。当前美国利率已降至0―0.25%区间,日本利率为0.1%,欧元区利率降至2.0%,英国利率降至1.5%,为314年来的最低。西方主要国家的利率已接近零,用降息手段刺激经济的空间已很小。从财政政策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大多采取过去对付30年代大萧条的老办法――国家干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介入。但大力注资救市,实行大规模的刺激经济计划使各国政府财政赤字猛增,国库枯竭。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发行大量国债,向本国人民和外国借钱,以弥补越来越大的财政窟窿。如据路透社今年2月1日报道,美国奥巴马新政府本财政年度将面临上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2009年预计发行的财政部新债券将高达2万亿美元。美国各州政府都在盼望奥巴马提供联邦政府紧急财政支持,并拟征苛捐杂税补赤字。显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抗危机的财力也已严重削弱。

(八)各国大规模刺激经济的计划要取得成效还有一个滞后期

布什政府早在2007年底就开始推出一个1600多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并接连降息。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财政部最大的一笔救市资金更高达7000亿美元。欧、日国家也相继推出规模庞大的拯救经济计划,如欧元区和英国救市资金总额已高达约2万亿美元。西方国家还同时降息,协调抗击全球性经济衰退的联合行动。但迄今成效甚微,全球经济仍在迅猛下滑。原因是这次的危机不是单纯的一种危机,而是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型双重危机,因而增加了抗危机的难度。另一方面,推出的拯救经济计划要取得明显成效,中间有一个滞后期。比如加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从工程计划的制订,项目的开工,资金的投入,到对经济起到某种促进作用,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因而短期内难取得明显效果。美、欧、日三大世界经济体目前已出笼的各种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估计要到2010年才能较大显效。

上述情况规定了2009年世界经济仍无法从2008年已陷入的困境中脱身,2009年第一和第二季度可能是美、欧、日经济下滑最厉害的时期,经济走势的形态可能是L型或U型。据联合国2009年1月16日发表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09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率均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0.7%和-0.3%。“金砖四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将继续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拖累。IMF预测,2009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降至8.5%、6.3%、3.5%和3.0%。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则降至4%以下。显然,2009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峻。

二、我国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在当前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很难独善其身。实际上,我国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均已遭受严重冲击,尤其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已出现急速下滑势头,经济困难面显著增加,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有效的相应对策。中央已重拳出手,对宏观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出台了4万亿元、十项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这对于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刺激经济的计划,我国在对策层面上应处理好以下10大关系:

(一)树立坚定信心与认清当前形势的关系

坚定信心是战胜当前经济困难的必要前提,有信心才会有决心。总理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在国内外多种场合一直强调“信心是最重要的”。但坚定信心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当前面对的经济形势的清晰和正确的认识上。一方面要看到这次的世界性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面很广、冲击力度重、冲击持续时间也会较长,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空前严重,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对待,应做“困难可能更多更大”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地看到我国有着战胜困难的许多有利条件。例如: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规模已跃升世界第三位,综合国力大增,拥有比较雄厚的抗危机物质和技术基础;我国长期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国家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累了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的丰富经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内在动力强,发展机会多,回旋余地大;我国有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特别是8亿人口的农村市场,可以容纳各种商品、技术、资金的进入,可以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维持经济的较快增长;我国的银行业虽然逐步商业化但有政府一定的引导和严格的监管,银行不像西方国家完全自由化的银行那样容易倒闭。国民储蓄率较高,2008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外汇储备多,2008年末达1.9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资金来源比较充裕和稳定,防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比较强;我国出口美、欧日的大多数商品价廉物美,在西方国家消费者由于危机的打击收入剧减的情况下仍有一定市场,我国仍能保住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我国目前经济总体情况比西方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要好,对外资仍有较大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仍将是吸引外资头号大国。此外,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升、作用增强、影响扩大、国际经济协调和经济合作都在加强。显然,危机中也存在不少机遇。总的来看,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格局没有变,推动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深层因素没有变,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并没有因这次危机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都是我国当前抗击危机的有利因素,对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充满信心。

(二)加强国家干预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

当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来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爆发则是市场经济信贷过滥和监管的缺失。因此,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已无法摆脱这场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已被迫再次走上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老路,大规模注资救市,不断下调利率,增加失业救济等,甚至大搞国际干预,如多国联合同时降息,召开应对危机的各种国际会议,寻求抗危机的国际协调和合作,力求抱困“过冬”。我国过去搞过计划经济,在用国家手段促经济发展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实行更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介入,以阻止经济的过快下滑,应放在当前抗危机政策的首要位置。但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不能全盘否定,因为市场经济机制具有更强的竞争性。竞争会出科技成果、竞争出效益、竞争使企业更有活力,很明显,市场机制仍是利润最大化的载体。因此,从短期看我国政府应强力介入经济,推行更具扩张性的国家干预政策,以尽快摆脱当前陷入的经济困境,这是第一位的。但从较长期看,我国应坚定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过去30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一条坦途、一条成功之路。总之,在大力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同时,要避免走过去计划经济的老路或回头

路。

(三)扩大内需与促进外贸的关系

由于出口大幅下滑,2008年第四季度增长率同比降至仅4.3%。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出路必须转向依靠扩大内需。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我国消费率本来就偏低(约占GDP的35%,比多数发达国家的70%左右低得多),现在又受到大批员工失去工作,股票财富缩水,收入预期减少等因素的制约。为此要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在扩大就业、稳定物价、增加补贴、减免税收、振兴股市和完善社保体系等方面做文章,特别是要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尽快增加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这不仅是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释放广大人民群众消费潜力的需要。扩大投资则应强调其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重点应放在加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如铁路、公路、电力、电信、机场、能源管道等公共工程建设、改善城市建设和加强环境治理等。同时,还应强调利用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消费、带动地方投资和改善民生,并避免重复建设。

在主要靠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仍不能小视出口在保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2007年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就已达到23.7%,仅次于消费和投资的38.6%和37.7%。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大推动力量。中国出口总额2007年已占世界比重的8.8%,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外贸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已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外贸虽然急速下滑,但全年增长17.8%,总额高达25616亿美元。因此,在保经济增长中,我国仍应高度重视利用我国有利的贸易大国地位,迎难而上,拓宽海外市场,继续拉动经济增长。当前,鉴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全面萎缩,我国应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度,增加对我国商品仍有较强需求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出口。同时,需要增强出口退税额和增强对出口困难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使陷于困境的大批出口中小企业能挺过当前异常艰难的关口。

(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与保持传统优势的关系

我国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猛降至6.8%,原因是11月份进出口贸易从10月份增长17.6%急速下滑到负增长9%。外贸形势的急转直下使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纺织、玩具、来料加工等产业部门的出口受到重挫。曾经辉煌过的这些产业部门已经无力支撑中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因而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是客观形势的迫切要求。我国应把压力变成动力,趁机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首先,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竞争优势强的内销和出口高端产品。其二,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和企业严加监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限期节能减排。对市场饱和的产业、产品,实行压库限产促销,有的还要限期转产。其三,吸引那些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外资、外企到我国来发展,推进我国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其四,鼓励外资外企更多地去中西部地区发展,国家的投资也应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总之,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升级,地区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化,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尽快改变,是我国摆脱当前经济困境和今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由之路,是前进的大方向。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少,见效快,且是当前我国吸收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部门。我国有13亿多人口,众多的人口需要工作,对于保护我国长期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是最困难时期也不宜轻言放弃,而应尽力扶持。

(五)国家对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与激励企业自保或抱团“过冬”的关系

当前中小企业出现财力困难是全国性问题,政府如不注资救市,许多中小企业恐怕跨不过这个坎而关门倒闭,因此,政府出台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脱困十分必要。如继续清理、减免中小企业的税收和行政性收费,融资限制松绑等。但国家除了给困难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外,还应激励困难中小企业自保。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奋发图强。对企业产品进行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生产适时对路,档次更高的新产品,以拓宽市场。引导企业苦练基本功,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素质。还需鼓励困难的中小企业“抱团取暖”(合作或联合)或兼并重组,规模经营,以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

(六)鼓励企业“走出去”号慎重“抄底”的关系

由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双重危机,美、欧、日三大世界经济体中不少企业因股市暴跌、股票市值大幅缩水、信贷紧缩和市场萧条等而深陷财务危机,有的已经垮塌倒闭,有的急需外部资金的救助。诚然,趁低购入这些西方国家陷入困境企业的资产或股权,确实是我国企业收购兼并的良机,我国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参与资源类如石油、铁矿、稀有金属矿等关系我国长远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国外企业并购活动。并购的方式最好采用参股、合作、合营。即把基本点主要放在“合作共赢”上,既把国外企业的优质资源融合进来,又要学习人家的全球化经营管理经验,提升和发展自己。但在市场急剧动荡、大势难以准确把握的情况下,加之我国还缺乏专业水准高、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因而不宜急急忙忙贸然去抄人家之底。中国平安收购欧洲富通集团后损失200多亿元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创新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特别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房贷革新政策的推行,造成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过滥,而又缺少严格的监管,终于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并酿成全球性金融、经济双重危机,使世界各国经济均陷入困境。但对金融创新不能“妖魔化”。2007年的前几年,金融创新使美国经济获得宽松的信贷环境,有助于刺激消费和增加企业投资,是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剂。它出问题是出在监管的缺失上。我国只要趋利避害,吸取必要的教训,可以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贸易融资手段,引导民间资金进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和农村市场;要发展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和完善信用体系,以改善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融资环境等。总之,既要吸取美国的教训,充分估计资本市场的高度风险性,防止金融过度创新带来的经济灾难,又要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推进作用,即正确处理创新和监管的关系。这对我国摆脱当前的经济困境是有利的。

(八)房地产“过热”与房地产“过冷”的关系

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的房价陡升两、三倍,使广大无房户望房兴叹,不少储存货币待购房者丧失了购买力,建筑商则因少卖房子致使空置房增加。全球性经济危机是由房地产业衰败引发的,美国等主要西方大国房地产业的萧条势必冲击中国房市,使房价下跌,滞售房屋数剧增。据统计,我国库存房(包括在建房屋)总价值已高达10万亿元。房地产业过冷与过热导致“泡沫破灭”一样容易引起债务链条的断裂而爆发金融危机,从而拖我国经济发展的后腿,是国家需要特别加强宏观调控的产业部门。因为,房

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一大支柱,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产业,又是拉动许多轻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应该出手救楼市。如降低购房首付率,放宽购买二套房的房贷限制等,用扩大房屋销售量,促进房地产业市场回暖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应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并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促使房市回到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

(九)缩小失业群体与稳定社会的关系

只有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才能上台阶。失业群体的大量增加,却是社会稳定的隐患。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当前不断出现群众游行示威和罢工浪潮,就是经济全面衰退、失业率急剧上升、失业群体急速扩大引起的社会动荡。因此,我国要保经济增长,必须稳定社会。而稳定社会就要尽力解决好我国的失业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被迫回乡的农民工再就业问题。2008年末我国城镇登记的失业率为4.2%,比美国的7.2%还要低,比2007年末也只上升0.2个百分点,但实际的失业人数却多达一千多万人,四川一省回乡的农民工去年末就达一百多万人,全国农民工失业人数更高达2000多万。因而解决失业问题,缩小失业群体是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为此,要很好地解决拖欠农民工的工资问题,要组织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再就业,支持回乡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并鼓励企业宁可休假、暂时停产、减薪而不轻易裁员。同时,扩大内需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地区,使农民工得到更多就业机会。农村地区有大量农民工。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总人数已达2.26亿人,是我国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就业形势的好转,会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从而稳定社会,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了保障。

(十)保持中国自身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与救赎美国经济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协力抗击危机的关系

中美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一对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自中美建交以来和我国参加WTO后,两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更使两国经济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中美双边贸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我国购买美国财政部国债和其他金融债券更超过万亿美元,中国已成美国最大债主,美国金融经济危机如失控,我国也会遭殃,因此拿出部分外汇救赎美国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救自己。增持美国国债券、配合美国联合降息,参加G20峰会和其他有关的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共同抗击战后这场最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是对外政策上的正确之举。通过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共同走协调和合作的抗危机道路,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自身的抗危机能力,还会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今年,我国在抗经济下滑的过程中,仍应坚定地走这条道路。

总之,我国在抗击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已重拳出手,其他配套对策执行得当,定会战胜当前严重的经济困难,很有可能首先走出全球性的经济困境。

参考文献:

[1]布拉德・塞策,2009年国际经济的几大看点[N],上海:第一财经日报,2009―01―12。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R],2009―01―16。

世界性经济危机篇(3)

一、世界经济形势显著恶化

2008年全球经济呈现十大风险:(一)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二)金融危机导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同步陷入衰退;(三)转轨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普遍放慢;(四)全球股市遭遇历史性重创;(五)全球房地产泡沫破裂;(六)投机炒作导致油价大涨大落;(七)粮价上涨导致全球近10亿人挨饿;(八)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九)从全球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风险增大;(十)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导致人类生存发展面临严重威胁。在这十大风险综合影响和冲击下,2008年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由高走低大转折的一年。2009年世界经济难以迅速摆脱困境,整体形势甚或比2008年更糟,寒气更寒。主要的一些依据是:

(一)银行业危机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

首先,作为全球金融重心的美国银行体系迄今仍未走出险境。美国银行家协会2009年1月上旬发表的报告称,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美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不仅来自房贷市场、信用卡、商业贷款、建设贷款,甚至工业贷款都可能遭受新的损失,2009年会有更多美国银行走上不归路。其次,受美国银行体系深陷危机的影响,欧盟尤其是英国银行业也陷入困境。如英国政府多次拯救苏格兰皇家银行,2009年1月19日英国财政部又宣布1000亿英镑(合1400亿美元)的大规模救助英国银行业计划。隔日,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还表示将在一周内购买银行业有问题资产,以减轻银行业的财务压力。巴克莱银行也因财务困难于2009年1月14日宣布全球裁员2100人。英国经济和工商业研究中心预计,2009年伦敦324万名金融从业人员中将有10%的人饭碗不保。日本三井住友等六大银行预计本财年(2009年3月底结束)利润剧降近80%,日本最大银行一三菱日联集团甚至出现首次年度性亏损。显然,全球性银行体系危机风头依然很强劲。世界舆论对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要拖多久,看法不完全一致。乐观看法1年后结束,谨慎乐观的看法18个月至24个月结束,悲观预测要持续5年。尽管国际舆论对这次的银行业危机何时结束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危机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2009年还会延续下去却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识。银行业危机的延续和深化将是2009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拖累。

(二)经济衰退严重,调整需要更长时间

这次的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虚拟经济,也重创了全球实体经济,无论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金砖四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大国,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无一不受到冲击,经济都出现严重的下滑势头。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机构和世界媒体均认为,这次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将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衰退。经过这次衰退的沉重打击后,银行业需要重组,支离破碎的信贷体系需要重建,受损害的制造业核心需要修补,股票和货币市场的信心需要恢复,严格的监管体系需要建立。很明显,这样的经济调整客观上要求更多时间,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

(三)房地产业依然低迷,继续拖全球经济增长的后腿

带头陷入危机的美国房地产业迄今未出现回暖迹象。美国房价下跌仍未触底反弹。欧、日等其他发达国家、“金砖四国”,以及不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房价也处于下跌期,房地产业迄今同样未能走出寒冬。其中尤以俄罗斯和海湾国家最为突出。房地产业的继续萧条也不利这些国家2009年的经济增长。

(四)金融创新走入死胡同

2007年以前的几年,美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金融创新密不可分。宽松的信贷环境有助于刺激消费和增加企业投资。但太多的经济杠杆又酿成了金融危机的苦果,使金融创新黯然失色。这使当前的美国经济又失去另一个往日重要的推动力量。美国金融创新上的失败教训,令世界各国引以为戒,再也不敢贸然步其后尘。金融创新在全球范围内已止步不前,也使全球经济缺失昔日的推动力量。

(五)消费和投资双紧缩局面今年内难以扭转

当前,由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危机仍在继续发展和深化,使全球的投资环境不仅得不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首先,企业利润仍在大幅减少,使自身投资资金短缺。其次,银行倒闭风潮导致信贷市场紧缩,借贷投资困难加大。再次,经济寒气袭人,企业家对投资前景缺乏信心,对新增投资望而却步。因此,全球企业投资将继续2008年下降趋势进一步急速下滑。从消费市场方面看,房价暴跌和股价大幅缩水,使消费者收入剧减。经济衰退又导致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失业队伍急剧扩大,仅美国2009年初,失业总人数已高达650万。加上金融危机引起的社会恐慌情绪,以及未失业者对于自身工作岗位能否保得住的担心,也使消费者不得不紧缩消费。银行“惜贷”、企业“惜投”、消费者“惜开支”,使消费和投资双紧缩的局面难以摆脱,经济增长势必继续缺乏动力。

(六)国际贸易失去往日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活力

2008年以前的5年里,世界贸易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力量。然而随着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几乎每个国家的出口都在减少,世界贸易骤然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根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9年1月17日公布的全球43个主要国家贸易统计数据,这43个贸易大国的出口总额2008年7月达到顶峰,为1.03万亿美元,到11月猛跌了26%,降至7660亿美元,其中,美国2008年11月的出口额为961亿美元,同比猛降21%,是自1993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也普遍大幅下降。中国出口季度增长率高时曾达到34%以上,但2008年第四季度仅增4.3%。印度出口到2008年12月连降3个月,11月降幅达9.9%。韩国出口2008年11月暴挫19%,12月再下挫17.4%。根据WTO和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世界贸易额继2008年大幅下降后,2009年可能出现25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这对2009年全球经济的发展构成新的威胁。

(七)美、欧、日世界三大经济体抗经济下滑的政策余地变得越来越小

从货币政策看,降息的余地已不大。当前美国利率已降至0—0.25%区间,日本利率为0.1%,欧元区利率降至2.0%,英国利率降至1.5%,为314年来的最低。西方主要国家的利率已接近零,用降息手段刺激经济的空间已很小。从财政政策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大多采取过去对付30年代大萧条的老办法——国家干预,加强国家对经济的介入。但大力注资救市,实行大规模的刺激经济计划使各国政府财政赤字猛增,国库枯竭。迫使各国政府不得不发行大量国债,向本国人民和外国借钱,以弥补越来越大的财政窟窿。如据路透社今年2月1日报道,美国奥巴马新政府本财政年度将面临上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2009年预计发行的财政部新债券将高达2万亿美元。美国各州政府都在盼望奥巴马提供联邦政府紧急财政支持,并拟征苛捐杂税补赤字。显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抗危机的财力也已严重削弱。

(八)各国大规模刺激经济的计划要取得成效还有一个滞后期

布什政府早在2007年底就开始推出一个1600多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并接连降息。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财政部最大的一笔救市资金更高达7000亿美元。欧、日国家也相继推出规模庞大的拯救经济计划,如欧元区和英国救市资金总额已高达约2万亿美元。西方国家还同时降息,协调抗击全球性经济衰退的联合行动。但迄今成效甚微,全球经济仍在迅猛下滑。原因是这次的危机不是单纯的一种危机,而是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混合型双重危机,因而增加了抗危机的难度。另一方面,推出的拯救经济计划要取得明显成效,中间有一个滞后期。比如加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从工程计划的制订,项目的开工,资金的投入,到对经济起到某种促进作用,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因而短期内难取得明显效果。美、欧、日三大世界经济体目前已出笼的各种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估计要到2010年才能较大显效。

上述情况规定了2009年世界经济仍无法从2008年已陷入的困境中脱身,2009年第一和第二季度可能是美、欧、日经济下滑最厉害的时期,经济走势的形态可能是L型或U型。据联合国2009年1月16日发表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09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率均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0.7%和-0.3%。“金砖四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仍将继续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拖累。IMF预测,2009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降至8.5%、6.3%、3.5%和3.0%。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长率则降至4%以下。显然,2009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将变得更加严峻。

二、我国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在当前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很难独善其身。实际上,我国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均已遭受严重冲击,尤其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已出现急速下滑势头,经济困难面显著增加,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有效的相应对策。中央已重拳出手,对宏观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出台了4万亿元、十项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这对于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刺激经济的计划,我国在对策层面上应处理好以下10大关系:

(一)树立坚定信心与认清当前形势的关系

坚定信心是战胜当前经济困难的必要前提,有信心才会有决心。温家宝总理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在国内外多种场合一直强调“信心是最重要的”。但坚定信心必须建立在对我国当前面对的经济形势的清晰和正确的认识上。一方面要看到这次的世界性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面很广、冲击力度重、冲击持续时间也会较长,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空前严重,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认真对待,应做“困难可能更多更大”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地看到我国有着战胜困难的许多有利条件。例如: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规模已跃升世界第三位,综合国力大增,拥有比较雄厚的抗危机物质和技术基础;我国长期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国家必要的引导和监督,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累了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的丰富经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内在动力强,发展机会多,回旋余地大;我国有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特别是8亿人口的农村市场,可以容纳各种商品、技术、资金的进入,可以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维持经济的较快增长;我国的银行业虽然逐步商业化但有政府一定的引导和严格的监管,银行不像西方国家完全自由化的银行那样容易倒闭。国民储蓄率较高,2008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外汇储备多,2008年末达1.95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资金来源比较充裕和稳定,防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比较强;我国出口美、欧日的大多数商品价廉物美,在西方国家消费者由于危机的打击收入剧减的情况下仍有一定市场,我国仍能保住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我国目前经济总体情况比西方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要好,对外资仍有较大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仍将是吸引外资头号大国。此外,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升、作用增强、影响扩大、国际经济协调和经济合作都在加强。显然,危机中也存在不少机遇。总的来看,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格局没有变,推动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深层因素没有变,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并没有因这次危机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都是我国当前抗击危机的有利因素,对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充满信心。

(二)加强国家干预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

当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则来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的爆发则是市场经济信贷过滥和监管的缺失。因此,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已无法摆脱这场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已被迫再次走上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老路,大规模注资救市,不断下调利率,增加失业救济等,甚至大搞国际干预,如多国联合同时降息,召开应对危机的各种国际会议,寻求抗危机的国际协调和合作,力求抱困“过冬”。我国过去搞过计划经济,在用国家手段促经济发展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实行更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介入,以阻止经济的过快下滑,应放在当前抗危机政策的首要位置。但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不能全盘否定,因为市场经济机制具有更强的竞争性。竞争会出科技成果、竞争出效益、竞争使企业更有活力,很明显,市场机制仍是利润最大化的载体。因此,从短期看我国政府应强力介入经济,推行更具扩张性的国家干预政策,以尽快摆脱当前陷入的经济困境,这是第一位的。但从较长期看,我国应坚定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过去30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一条坦途、一条成功之路。总之,在大力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同时,要避免走过去计划经济的老路或回头路。

(三)扩大内需与促进外贸的关系

由于出口大幅下滑,2008年第四季度增长率同比降至仅4.3%。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出路必须转向依靠扩大内需。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我国消费率本来就偏低(约占GDP的35%,比多数发达国家的70%左右低得多),现在又受到大批员工失去工作,股票财富缩水,收入预期减少等因素的制约。为此要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在扩大就业、稳定物价、增加补贴、减免税收、振兴股市和完善社保体系等方面做文章,特别是要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尽快增加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这不仅是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也是释放广大人民群众消费潜力的需要。扩大投资则应强调其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重点应放在加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如铁路、公路、电力、电信、机场、能源管道等公共工程建设、改善城市建设和加强环境治理等。同时,还应强调利用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消费、带动地方投资和改善民生,并避免重复建设。

在主要靠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的同时,我国仍不能小视出口在保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2007年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就已达到23.7%,仅次于消费和投资的38.6%和37.7%。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大推动力量。中国出口总额2007年已占世界比重的8.8%,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外贸总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已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外贸虽然急速下滑,但全年增长17.8%,总额高达25616亿美元。因此,在保经济增长中,我国仍应高度重视利用我国有利的贸易大国地位,迎难而上,拓宽海外市场,继续拉动经济增长。当前,鉴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全面萎缩,我国应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度,增加对我国商品仍有较强需求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出口。同时,需要增强出口退税额和增强对出口困难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使陷于困境的大批出口中小企业能挺过当前异常艰难的关口。

(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与保持传统优势的关系

我国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猛降至6.8%,原因是11月份进出口贸易从10月份增长17.6%急速下滑到负增长9%。外贸形势的急转直下使我国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纺织、玩具、来料加工等产业部门的出口受到重挫。曾经辉煌过的这些产业部门已经无力支撑中国经济继续强劲增长,因而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是客观形势的迫切要求。我国应把压力变成动力,趁机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首先,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竞争优势强的内销和出口高端产品。其二,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和企业严加监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限期节能减排。对市场饱和的产业、产品,实行压库限产促销,有的还要限期转产。其三,吸引那些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外资、外企到我国来发展,推进我国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其四,鼓励外资外企更多地去中西部地区发展,国家的投资也应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总之,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升级,地区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化,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尽快改变,是我国摆脱当前经济困境和今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由之路,是前进的大方向。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少,见效快,且是当前我国吸收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部门。我国有13亿多人口,众多的人口需要工作,对于保护我国长期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是最困难时期也不宜轻言放弃,而应尽力扶持。

(五)国家对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与激励企业自保或抱团“过冬”的关系

当前中小企业出现财力困难是全国性问题,政府如不注资救市,许多中小企业恐怕跨不过这个坎而关门倒闭,因此,政府出台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脱困十分必要。如继续清理、减免中小企业的税收和行政性收费,融资限制松绑等。但国家除了给困难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外,还应激励困难中小企业自保。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奋发图强。对企业产品进行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生产适时对路,档次更高的新产品,以拓宽市场。引导企业苦练基本功,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素质。还需鼓励困难的中小企业“抱团取暖”(合作或联合)或兼并重组,规模经营,以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

(六)鼓励企业“走出去”号慎重“抄底”的关系

由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双重危机,美、欧、日三大世界经济体中不少企业因股市暴跌、股票市值大幅缩水、信贷紧缩和市场萧条等而深陷财务危机,有的已经垮塌倒闭,有的急需外部资金的救助。诚然,趁低购入这些西方国家陷入困境企业的资产或股权,确实是我国企业收购兼并的良机,我国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参与资源类如石油、铁矿、稀有金属矿等关系我国长远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国外企业并购活动。并购的方式最好采用参股、合作、合营。即把基本点主要放在“合作共赢”上,既把国外企业的优质资源融合进来,又要学习人家的全球化经营管理经验,提升和发展自己。但在市场急剧动荡、大势难以准确把握的情况下,加之我国还缺乏专业水准高、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因而不宜急急忙忙贸然去抄人家之底。中国平安收购欧洲富通集团后损失200多亿元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金融创新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特别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房贷革新政策的推行,造成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过滥,而又缺少严格的监管,终于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并酿成全球性金融、经济双重危机,使世界各国经济均陷入困境。但对金融创新不能“妖魔化”。2007年的前几年,金融创新使美国经济获得宽松的信贷环境,有助于刺激消费和增加企业投资,是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润滑剂。它出问题是出在监管的缺失上。我国只要趋利避害,吸取必要的教训,可以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和贸易融资手段,引导民间资金进入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和农村市场;要发展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和完善信用体系,以改善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的融资环境等。总之,既要吸取美国的教训,充分估计资本市场的高度风险性,防止金融过度创新带来的经济灾难,又要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推进作用,即正确处理创新和监管的关系。这对我国摆脱当前的经济困境是有利的。

(八)房地产“过热”与房地产“过冷”的关系

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的房价陡升两、三倍,使广大无房户望房兴叹,不少储存货币待购房者丧失了购买力,建筑商则因少卖房子致使空置房增加。全球性经济危机是由房地产业衰败引发的,美国等主要西方大国房地产业的萧条势必冲击中国房市,使房价下跌,滞售房屋数剧增。据统计,我国库存房(包括在建房屋)总价值已高达10万亿元。房地产业过冷与过热导致“泡沫破灭”一样容易引起债务链条的断裂而爆发金融危机,从而拖我国经济发展的后腿,是国家需要特别加强宏观调控的产业部门。因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一大支柱,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产业,又是拉动许多轻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应该出手救楼市。如降低购房首付率,放宽购买二套房的房贷限制等,用扩大房屋销售量,促进房地产业市场回暖以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应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并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促使房市回到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

(九)缩小失业群体与稳定社会的关系

只有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才能上台阶。失业群体的大量增加,却是社会稳定的隐患。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当前不断出现群众游行示威和罢工浪潮,就是经济全面衰退、失业率急剧上升、失业群体急速扩大引起的社会动荡。因此,我国要保经济增长,必须稳定社会。而稳定社会就要尽力解决好我国的失业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被迫回乡的农民工再就业问题。2008年末我国城镇登记的失业率为4.2%,比美国的7.2%还要低,比2007年末也只上升0.2个百分点,但实际的失业人数却多达一千多万人,四川一省回乡的农民工去年末就达一百多万人,全国农民工失业人数更高达2000多万。因而解决失业问题,缩小失业群体是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为此,要很好地解决拖欠农民工的工资问题,要组织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再就业,支持回乡的农民工自主创业,并鼓励企业宁可休假、暂时停产、减薪而不轻易裁员。同时,扩大内需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地区,使农民工得到更多就业机会。农村地区有大量农民工。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总人数已达2.26亿人,是我国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就业形势的好转,会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从而稳定社会,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了保障。

(十)保持中国自身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与救赎美国经济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协力抗击危机的关系

中美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一对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自中美建交以来和我国参加WTO后,两国经济往来日益密切,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更使两国经济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中美双边贸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我国购买美国财政部国债和其他金融债券更超过万亿美元,中国已成美国最大债主,美国金融经济危机如失控,我国也会遭殃,因此拿出部分外汇救赎美国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救自己。增持美国国债券、配合美国联合降息,参加G20峰会和其他有关的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协调和合作共同抗击战后这场最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是对外政策上的正确之举。通过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共同走协调和合作的抗危机道路,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自身的抗危机能力,还会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提高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今年,我国在抗经济下滑的过程中,仍应坚定地走这条道路。

总之,我国在抗击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已重拳出手,其他配套对策执行得当,定会战胜当前严重的经济困难,很有可能首先走出全球性的经济困境。

参考文献

[1]布拉德·塞策,2009年国际经济的几大看点[N],上海:第一财经日报,2009—01—12。

[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R],2009—01—16。

世界性经济危机篇(4)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

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世界性经济危机篇(5)

从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经济波动或者称之为经济周期就像噩梦一样笼罩在资本主义世界上空挥之不去,上演着一幕幕繁荣、萧条的悲喜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永恒不变轮回,所有周期的结局都已经写好,生产苒生产被破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明的进步严重受阻,同时带来了资源巨大的浪费,使得资源稀缺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化,这种危害在世界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成倍增加,卷入其中的国家和地区深受其害,损失巨大。

一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 历史 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

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 金融 危机 、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 经济 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 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世界性经济危机篇(6)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世界性经济危机篇(7)

在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经济波动或者称之为经济周期就像噩梦一样笼罩在资本主义世界上空挥之不去,上演着一幕幕繁荣、萧条的悲喜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永恒不变轮回,所有周期的结局都已经写好,生产苒生产被破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明的进步严重受阻,同时带来了资源巨大的浪费,使得资源稀缺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化,这种危害在世界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成倍增加,卷入其中的国家和地区深受其害,损失巨大。

一它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世界性经济危机篇(8)

从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经济波动或者称之为经济周期就像噩梦一样笼罩在资本主义世界上空挥之不去,上演着一幕幕繁荣、萧条的悲喜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永恒不变轮回,所有周期的结局都已经写好,生产苒生产被破坏,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文明的进步严重受阻,同时带来了资源巨大的浪费,使得资源稀缺形势变得更加严峻。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化,这种危害在世界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成倍增加,卷入其中的国家和地区深受其害,损失巨大。

一、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

资本的存在和扩张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增值,为了实现增值不折手段是资本残忍和血腥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构成了资本运动的全部和原始的动力。从资本主义诞生到今天走过了近五百年的时间,五百年来,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过了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垄断、国家垄断的历史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资本主义势力称雄世界,资本主义集团内部通过激烈的竞争,不断分化和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金融、能源、矿产、粮食世界性垄断集团,在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长期博弈中,最终获胜,获得了货币发行权,资本主义步入国家垄断阶段,国际资本应运而生,资本主义政权最终成为国际资本的附庸,国际资本通过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完成了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掌控,其实现增值的手段变得随心所欲,花样翻新,不断通过制造经济波动,劫掠世界财富。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发生的频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导致经济波动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结局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值得我们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形态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的同时,其实现增值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资本已经对通过传统手段掠夺财富,实现增值变得失去了耐心,而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海量资本频繁搅动世界经济,实现一夜暴富,疯狂地掠夺世界财富,掠夺的手段变得更加隐蔽和富于欺骗性。

二战后在频繁发生的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局部战争危机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资本的影子,资本在这些危机的背后鬼魅魍魉,若隐若现,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它___一国际资本才是这些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但哭得最伤心的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每次经济危机的最大受益者恰恰就是它,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危机的根本原因,也许能加深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在未来的经济运行中防微杜渐,减少损失。

二、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常态

金融经济国际化早在70年代就已露端倪,80年代进一步发展,到了90年代演化成席卷全球的大趋势。尽管几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使金融经济国际化受到异议,但是,随着经济垒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金融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共识。金融国际化使得国际资本轻而易举敲开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门,表面上表现为垒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高效流动,但本质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了国际资本对世界经济的全方位控制,为国际资本搅动世界经济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国际资本只是在等待的合适的时机和机会来制造增值的机会。基于国际资本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控制地位,技术垄断、资源垄断、规则垄断、金融国家化使得国际资本如虎添翼,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中的经常发生的现象,金融危机的常态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经静性的波动中。

三、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世界性经济危机篇(9)

    “铁路一条线一条线地停止运营。许多工厂停产,其中包括一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刚刚得以修复的工厂”〔1〕33。列宁由此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会面临经济波动或经济危机问题〔2〕184,并强调指出,“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3〕570的做法是错误的。随着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苏联经济才得以逐步恢复,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经济波动问题。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了经济危机存在的客观性和严重性,认为“每次危机,不论是商业危机、财政危机或工业危机,在我们这里都可能变成打击全国的总危机”〔4〕248。在整个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尽管历任政府总在不断地试图改进和完善计划手段,但过高的信息成本和缺乏激励所导致的低效率,使苏联经济始终难以摆脱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至20世纪60年代,苏联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降低,并陷入了长期的停滞之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情况也基本如此。然而,冷战时期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与资本主义阵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却表现各异,相互之间的关联作用较小,因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不具有全球性的特征。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从根本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但都表现为生产与需求的严重背离,只是生产与需求背离的具体表现不同。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突出表现为生产不足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表现形式也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由过去相互排斥发展到同时并存,“滞胀”成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危机阶段的顽症。随着苏联的解体和苏东的剧变,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中国、越南等原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则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起初,这些转型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产品生产滞后于需求,经济周期的危机阶段仍表现为生产不足,抢购风盛行;且经济周期性波动通常只同本国经济运行相关,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不完全同步。随着这些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其经济已日趋广泛和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之中。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不同经济体或国家经济的运行不仅受“自身周期性规律”作用,而且越来越受到“国际周期性规律”作用,不同经济体或国家的经济周期性波动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但其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经济危机现象,由传统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生产不足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并存局面,正逐步演化为当前共同的生产过剩危机问题,包括物质产品生产过剩和金融产品供给过剩。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货币或金融资本供给过剩导致的金融危机,而新兴市场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表现各异,有的表现为产业资本供给过剩引发的物质产品生产过剩危机,有的则表现为货币或金融资本供给过剩导致的金融危机。

    危机期间,由于各国政府采取的反危机政策措施通常是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因而由此引发的“滞胀”问题目前也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与此同时,经济危机的传导方式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5〕340如今,经济危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骨牌通常始于金融、不动产等虚拟经济领域,直接表现为金融危机,然后再传导到实体经济领域,引起全社会的生产过剩危机,甚至进一步演化为包括国家主权信用危机在内的经济总危机。金融危机主要是金融产品过度供给和投机的结果,而金融产品过度供给和投机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刺激需求,提高购买力,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或产品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因此金融危机的实质仍然是物质产品生产过剩危机。这正好应验了马克思的发现:“危机本身首先是爆发在投机领域中,而后来才波及到生产。因此,从表面上看来,似乎爆发危机的原因不是生产过剩,而是无限制的、只不过是生产过剩之征兆的投机,似乎跟着而来的工业解体不是解体前急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过是投机领域内发生破产的简单反映。”〔6〕514由此可见,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否处理好生产与需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例关系,避免生产与需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背离现象的发生,就成为化解或缓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关键所在。

    二、危机根源于利益关系矛盾和冲突,但经济发展模式缺陷渐成主要成因

    理论家们不仅关注到了经济周期性波动问题,而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注意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或周期性经济波动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范式,提出一系列关于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原因的理论,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杜岗?巴拉诺夫斯基和鲁道夫?希法亭的供求失衡论,保罗?斯威奇、刘易斯?科里和奥托?鲍威尔的需求不足论,保罗?马蒂克、大卫?耶菲等的供给不足论,西蒙?克拉克和罗伯特?布伦纳的供给过度论,以及多因素决定论。自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以来,经济周期性波动一直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其成果主要有卡尔多经济周期模型、萨缪尔森乘数—加速数相互作用理论、希克斯经济周期模型,70年代后的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政治性经济周期理论等。针对二战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的原因,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加速增长途径论、再投资周期论、两大部类交替增长论、技术进步波浪式发展论、政治周期论、农业周期论、行为—制度论等。

世界性经济危机篇(10)

2011年伊始,世界经济总体上在上年的基础上保持着复苏增长态势,良好的开端使国际经济机构初期对世界经济前景作出了较为乐观的预测。①但事实上,2011年前半程未过,世界经济复苏性增长的稳定局面还未形成,先是北非和中东局势风云突变,许多国家发生社会动荡和政权变故,持续动荡的北非和中东地缘政治形势进一步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并引发全球性通胀压力增大;尔后便是5月后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的明显放缓。特别是,在新一轮欧债危机和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凸现的影响下,为世界经济前景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就没有前期预测的那么乐观了,不仅世界经济基本面乐观因素在渐渐减少,而且风险因素日渐增多;急转之下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导致市场信心严重受挫,市场恐慌情绪带来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全球股票市场一度连连重创,期货市场石油和黄金以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随之上窜下跳,多次走出了反复振荡行情。由此,受到欧债危机发酵和发达经济体经济与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影响,经济二次探底的议论接踵而来,发达经济体则首当其冲,其中欧元区国家更是危机四伏。从2011年中期以来世界形势经济的基本面看,主要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下滑,金融与经济风险因素增多。从2011年发达经济体经济的基本面看,前期缺乏就业改善的复苏似乎到了尾声,经济增长出现了明显乏力端倪,特别是前期过度依赖于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的复苏,又随着量化宽松政策执行的减弱而得不到新的支撑,同时随之而来的债务和经济下行风险使发达经济体处在一个经济低速增长、就业率低下和经济政策选择两难的境地。发达经济体未来潜在的风险因素既有经济复苏上的反复,也有前期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潜在通胀上升和财政状况不断恶化滞后的影响。因此,一方面发达经济体为避免经济的下行和缓解就业压力而更加依赖于宽松货币政策;另一方面,以欧元区为典型的部分发达经济体国家在债务和财政状况不断恶化以及通胀预期上升的情况下又不得不采取紧缩财政政策,使得部分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增长缺少刺激性政策上的支持而难以为续复苏态势,甚至有可能出现经济二次探底。由此,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特别是债务和财政负担沉重的欧元区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风险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

2.发达经济体债务和财政状况持续恶化,新一轮金融危机风险因素增多。目前,在发达经济体内普遍存在着公共债务危机和财政上的捉襟见肘,尤其是以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和意大利等国为代表的部分欧元区国家公共债务危机的深化和财政状况的进一步恶化是导致其金融风险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受其影响,2011年中期以来不仅发达经济体为应对债务危机应接不暇,而且人人自危,债务危机成为发达经济体国家一道难以迈过的“门槛”。进入2011年5月后,随着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债务违约风险的骤然升级,欧元区国家又一次陷入了债务危机的旋涡,一旦欧元区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和扩散,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整个欧元区国家将有可能被拖累,出现新一轮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甚至有人不无担忧地预言,欧元区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最终的结果有可能导致欧债危机全面爆发,甚至是欧元区的彻底崩溃。当前,债务危机已成为欧元区难以抹去的阴影,其影响面也在进一步扩大,为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增添了另一层面的风险因素。此外,其他发达经济体国家债务违约风险也相继浮出水面,其中美国潜在的债务违约风险更加令人担忧,一旦美国出现债务违约和风险外溢,将对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领域带来难以估量的冲击和影响。

3.全球性通胀压力升温,导致世界经济增速减缓。2011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上各种大宗国际商品价格水涨船高的“综合症”,虽然有受到前一段全球极端天气和近期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但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也有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和投机炒作的因素在从中推波助澜,从而在大宗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影响下全球范围的通胀已成事实,通胀压力的形成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基本面中又一潜在风险因素。尽管下半年受欧美债务危机深化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前景堪忧影响,国际市场上各种大宗国际商品价格在前期的高点上一度大幅下行,但各种大宗国际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和跳水并未减缓全球通胀预期压力,市场上流动性充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球性通胀形势也没有改观。全球性通胀压力的有增无减,一方面反映了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脆弱复苏的环境下,通胀预期风险使许多国家经济政策转向扼制通胀上,导致其经济增速减慢,受此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也随之放缓。

4.新兴经济体强劲复苏受到限制,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减弱。2011年在大宗国际商品价格高位振荡和市场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复苏则遭遇到不断升温的通胀压力,同样面临经济增速回落风险。为了加大抵御通胀风险的货币政策力度,许多新兴经济体选择了加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经济的强劲复苏势头;同时,由于新兴经济体被视为当前牵引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支撑着世界经济复苏,而新兴经济体强劲复苏受到限制也就削弱了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基于上述风险因素和发展变化,到了下半年,国际金融机构一方面发出风险预警,提示世界各国警惕世界经济陷入新一轮危机,一方面纷纷下调对世界经济的增长预期。从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面看,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始终被发达经济体债务危和经济疲弱及失业率上升的阴影所笼罩,欧元区能否从债务危机的旋涡中挣脱出来?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下滑局面是否能够有所改观?世界经济的走向又将怎样?这些答案的悬念需要时间做出回答。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风险依然主要体现在:由于目前世界经济并未全面走出危机,也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经济下行的风险始终没有排除,一有风吹草动便会“风声水起”。特别是欧美以及日本不仅经济复苏缺乏动力,而且均被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以及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所困扰,这种财政状况的不断恶化和债台高筑以及高失业率下的经济复苏,一方面必然使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难以维续,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其风险向全球释放,增大世界经济增速下滑的风险。事实上,根据上述分析和判断,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在临近2011年底,不仅发达经济体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办法来保证其经济在2011年有一个圆满的结果,而且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恐怕只能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无奈选择了继续维持刺激经济的宽松货币政策,尚且不论宽松货币政策对发达经济体经济的修复和经济的增长是否有效,恐怕还会在全球范围催生新的资产泡沫,也会带来通胀风险的进一步上升,使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甚至有可能引发全球范围的新一轮经济衰退或金融危机。当然,前期国际金融机构对2011年和2012年世界经济发展的预测还不能说是最终判断,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和最终的增长数据有可能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修正,但无论增速是上调还是下调,不可否认的是,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风险在短期内难以消除,仅从国际金融机构对世界经济增长预计数字来判断世界经济的前景显然不够充分,需要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面进行全面分析和理性看待,警惕世界经济复苏出现反复。

二、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

受希腊债务危机在欧元区蔓延以及发达经济体经济下行风险的严重影响,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言论一度被大肆渲染。但到了2010年下半年,随着各国经济转危为安,曾经议论纷纷的经济二次探底言论渐渐淡出了媒体和人们的视野。但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只是被暂时欧债危机的缓解和各国经济的利好数据所掩盖。2011年以来,发达经济体日趋恶化的财政赤字与不断深化的债务危机导致其经济与金融风险进一步显现,其中尤以欧元区国家为债务危机的“重灾区”,而英国、日本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同样也成为这场债务危机的高危国,主要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和经济波动对于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和冲击十分巨大。在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同时,使其信用等级下降和货币大幅度波动,从而也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再加上发达经济体国家普遍失业率得不到改善等多方面负面因素也渐渐显现出来。由此,随着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达国家普遍债务问题的爆出,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的不景气和失业率的高企,发达经济体下行风险再次显现,世界经济徘徊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上。由于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且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大,发达经济体债务和经济风险进一步加大,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不断上升,因此无论是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的下滑还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强劲增速的减弱,不仅引起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而且一度消声匿迹的二次探底议论成为全球各界关注的话题,并又一次在媒体中升温。其中有不少言论指出,尽管经历了衰退和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已走上了复苏轨道,但毕竟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仍然缓慢且又脆弱,再加上发达经济体许多国家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和债务风险深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极有可能出现反复和下滑。

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进一步显现。首先,虽然美国经济有望进入危机后新的增长周期,但增长受到内需疲软和高失业率等因素影响将会有所减慢,美国失业状况要想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目前还十分困难,消费低迷仍将是美国难以走出的困局,为此美国则需要继续维持较长一段时期刺激经济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甚至不能排除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可能。即便美国经济二次探底可能性或许因宽松货币政策所排除,但不等于美国经济能够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美国经济的刺激将更加依赖于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一旦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也失去作用,美国经济将难免再度陷入衰退,世界经济也将会受到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的严重冲击。其二,在债务危机仍得不到有效缓解和救助机制不能确切落实的情况下,欧盟的经济复苏最有可能出现反复或剧烈波动,财政和债务状况的恶化将在较长的时期干扰着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甚至不能排除债务危机继续恶化的可能。由此可见,债务危机仍将是欧元区切肤之痛,受其影响欧洲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最为突出,甚至有可能将整个发达经济体拖下水。其三,虽然日本经济在前一段时期逐渐摆脱了长达近20年之久的衰退困境,但2011年发生的严重地震和海啸及其后的核泄漏危机,又将日本经济带入了一个既要恢复经济又要进行地震后重建的艰难时期。另外,再加上受日元不断升值和其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政府频繁更迭等负面因素影响,未来日本经济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也存在,其中也不排除出现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其四,尽管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大大好于发达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速,依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素,世界经济的重心已逐渐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但2011年以来不断升温的通胀压力和全球范围日益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正严重阻碍着新兴经济体的进一步复苏;此外,如果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必然也会殃及新兴经济体。同时,一旦美国强化刺激经济措施的力度,通过美元的新一轮贬值将其风险向全球转嫁,从而导致全球性通胀进一步上升,新兴经济体承受的通胀压力必将增大。从上述情况看,2011年经济二次探底的话题再度被各界所议论显然是针对发达经济体而言。虽然新兴经济体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也需要警惕发达经济体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外溢,同时还需要防范输入性和内在通胀的上升,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度的下滑。①

也有观点认为,虽然世界经济已经站在了二次探底的十字路口,但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并非渲染的那么大,目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复苏性增长阶段,复苏态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欧债危机和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下滑对全球经济影响还十分有限,需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危机,树立信心克服当前困难,世界经济依然有希望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在2011年9月在中国大连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力排众议指出:关于经济会不会进入二次探底,我个人认为不会,全球经济在降速,特别是整个发达国家的速度下降得很厉害,比如说美国的经济以前预期大概2011会增长3%左右,现在看可能在1.5%到1.8%左右,所以整个降幅很厉害。同时新兴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在下调,比如说印度、中国,但是经济还在增长,只是增长得比较慢。同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也认为:尽管欧洲债务危机情况确实比较糟糕,世界经济正经历新一轮波动,但今天的世界经济和2008年不一样,更为多元化,因此整个世界经济出现大衰退的可能性不大。此外,朱民不无担忧地表示:现在确实是处于一个危机中非常关键的阶段,如果政府不能采取果断和有效措施的话,滑入衰退的可能性还是存在。同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商务部前副部长魏建国也认为:大的经济体目前特别是欧洲的债务危机非常敏感复杂,很可能继续恶化,并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可能这一次不是到底,还会继续走向衰退。如果解决好这也是一个平底锅的锅底,一个长期的、持久的、缓慢的复苏。如果搞得不好,也可能会引起另一次新的经济危机。

尽管对于世界经济是否会出现二次探底的看法和争论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但毕竟各界对经济二次探底或重蹈2008年金融危机后困境可能性存在的现实没有否认,忧虑也没有消除,各界的担心和国际机构发出的警示不是没有根据,媒体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渲染也不是没有道理,部分经济界人士的言论也不能说是耸人听闻,防范和警惕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依然是世界各国需要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当然避免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也不是不可能的事,2010年在各国积极努力下,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并未成为现实,如果世界各国再次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二次探底,依然可以避免世界经济再度陷入衰退。

三、艰虞之际的挑战与机遇

上一篇: 政治哲学总论 下一篇: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