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20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篇(1)

前言

语文学习贯穿着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即使在毕业后步入社会也仍旧需要不断的学习语文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1]。而在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更是教学计划中的核心公共基础课。语文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个人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创新精神、道德品质均需要从语文学习中培养。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的开展面临着从从阻碍,使得学生无法获得更好的语文教学,从而导致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呈下滑趋势。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学校领导人对于语文基础课程的认识不够,认为专业课程较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上投入较少;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一代的学生特点了,教学观念陈旧,教学主旨模糊,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从语文课程教学中进行,学校只有在教学体系、课程性质定位、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加强,才能使学生的个人核心素养提高,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人才。本文将主要以核心素养下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困境与对策为探讨内容,详细报告如下。

一、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困境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内容包括:《高职语文》、《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文学鉴赏》、《演讲与口才》、《写作基础》等[2]。语文课程无法得到较好的开展主要有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课程地位边缘化

高职院校与其他院校最大的不同点是,其加大了专业的技术性与职业性,保障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自己专业的所有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对于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投入往往要比语文类课程大很多。语文类课程无法得到学校的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为低下。虽然在教育行业,对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较高的呼吁也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国家并未出台相应的教育方针,也并未强制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语文课程的学习。所以,语文类课程的地位变得边缘化,课时少,学分低,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二)师资队伍不稳定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语文类课程教师多为外聘教师,也就是代课和兼职的教师居多,校内专职的教师非常之少。外聘教师的构成相对较为复杂,其中不乏退休教师、中学教师、在读研究生等,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差异性较大而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最主要的是人员流动性大,学生需要不断地去适应新的教师,也因此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展开[3]。并且大部分校内语文专职教师也认为,专业课程较为重要,从事语文课程教学在评职称、出成果等方面则较慢,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使得语文类课程的师资队伍越来越不稳定。

(三)教学方法单调陈旧

高中院校学生大多都已成年,在思想个性上均有着鲜明的特点,也已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主见。但在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还仍旧沿袭着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单纯的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传输,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提高,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无法得到表达,使得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为低下。若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单一,就会使语文课堂变得非常沉闷,这样的学习氛围也不利于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吸收[4]。

(四)教材质量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会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定位语文课程的学习重点,在教材的选用上也尽量选择符合自身教育条件的那类,但也有部分高职院校会根据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来进行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制,为的是不影响专业课程的展开。而高职院校的语文自编教材也常常受到主编的喜好、文学修养的程度、个人的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权威性相对的缺乏。但目前为止,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选用仍未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导致了学生所学习的语文知识有着较大的差异。

二、语文类课程的核心素养有效对策

(一)课程教育目的要回归

对于提高学生的个人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则有着较大的优势,其通过优秀、有深意的文学作品来打动人心,使得学习者受到感化和教育。因此,语文课程的学习必须全面开展下去。学校要加强语文教学的投入,使语文教学回归最初的目的,育核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世间百态,从而提高学生的个人核心素质[5]。并且,还要加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视,让其知道语文的学习会改变其人认识世界的态度,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师资队伍建设要强化

学校要加强语文课程的开展就应从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开始。对于校外聘请的语文教师,均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提高语文教师的业务水平,并且还应提示语文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将其与专业任课教师同等对待。设计出合理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按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而不是让教师随意进行教学,稳定而扎实的建立起属于本校的语文教师团队。

(三)教学方法要革新

教学方法陈旧,则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让学生有重回高中的感觉,不免缺少了新鲜感和积极性。教授语文课程的教师经过专业的系统培训后,还需要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给予学生进行一场生动、形象的语文教学;利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格特点,给予其相对自由发挥的空间,不抑制不阻碍其无限的想法;走近学生,与学生主动交流,做学生的朋友,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结合实际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四)教材编写突出核心素养

若高职院校选择自行编写语文教材,则需要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尽量在内容上吸引学生,增加其阅读量,并潜移默化的传输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在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6]。培养学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品格和能力,成为一个拥有正确思想的社会青年。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语文课程必不可少,这是一门培养学生个人核心素养的关键课程,但由于高职院校的特色使得语文教学不受重视。学校领导可从课程教育目的要回归,师资队伍建设要强化,教学方法要革新,教材编写突出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着手,提升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余涛.基于核心素养下高职院校语文类课程的教学困境与对策分析[J].读天下,2016,20:147.

[2]李鸿.高职院校语文课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07):23-24.

[3]谢芳.大学语文何去何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J].现代语文,2010(08):9-11.

[4]罗晓辉.语文的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2016,20:214-215.

[5]刘会芹.基于核心素养的Z文教学愿景[J].语文教学通讯,2016,14:18-21.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篇(2)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2013年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2014年,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篇(3)

(1)何谓"核心素养".经过学者专家的研究与辨析,核心素养较为通行的定义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的动态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 [1] 在上述描述中,核心素养提出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评价方法则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2)何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最为权威的是最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中的表述,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在阐释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时将之进一步细化,语言建构与运用细化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思维发展与提升细化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细化为:增进对祖国语文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细化为: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2] 纵观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其基本指向是强调语文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应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而学校教育就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心任务指向。

(二)教学目标

(1)何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成的某些目标,在描述过程中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描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连接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主要联结点,是教育理想在教育现实中的具体呈现,不仅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教育理想的实现程度。因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2)教学目标确定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转型,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处理过程却产生了许多困惑,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出现了诸多"虚假"的现象,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忽视,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形式化和机械化现象,在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倾向等,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确定的研究就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无疑为我们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指明的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将就核心素养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几点启发展开论述。

二、几点启发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原则

(1)原则一—体现学科特点。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时其中心词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对我们的启发是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科特点展开。语文课堂就应当围绕语言文字展开,以语言文字为基本依据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而涵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悟到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美好。"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我们不能强行将这几者割裂,更不能因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这都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原则二—运用系统观念。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后进一步将之细化,提供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行路径,这些路径又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整体。以"语言"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言"的核心素养目标定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统观这三个目标,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的整体关系,对教学目标确定的启发便是:我们在确立整体教学目标是要系统观念,将语言素养的培养分步骤有条理的展开,而在确立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则要突出重点,重点突破,而在确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则要"实打实","精而细".

(3)原则三—具有可操作性。新课标在描述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给出了明确具体的教学建议,具备强烈的操作性。以"思维"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核心素养确定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这一要求首先明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主要着力点为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思维品质;而提出的目标则是将前二者定为"发展",将后一者定为"提升",不同的主体定为的目标也不同体现了可操作性,赋予了一线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有力的抓手。

(4)原则四—有强烈的情怀意识。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在于语文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归属感,因为语文学科所依据的文本是用我们民族曾经或正在使用的母语写就的,因而更多了一份传承的意味。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激烈变革的时期,各种文化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激荡,我们的母语大有式微之感,作为传承母语文化的主阵地的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理应有强烈的情怀意识与危机意识,敢于担当与作为,在教学目标中深度体现"审美"与"文化"的因子,而非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用考试说明而非课程标准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如此方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完成本学科"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二)确定教学目标时的要求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篇(4)

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长期以来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所在。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语文课程的教学追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大,从传授知识到发展能力再到形成素养,历经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拓展和延伸,语文素养的形成则是最终的目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此一目标,教师必须强化课程建设,从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出发,采取好相关的教育策略。文章在此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界定

素养指经由实践而获得的道德修养,基本内涵与素质相通。核心素养则指素养中居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成功融入社会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能力以及态度。不同的学科受学科属性以及教育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其核心素B也不尽相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以下三重属性:首先,学生属性。素养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在教育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目标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科教育是其载体与平台;其次,学科属性。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渠道,不同的学科在核心素养中肩负着相同的责任,但培养的方向却有所不同;最后,基础属性。核心素养指所有素养中最基本的内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也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最关键的,比较稳定的且适应时展要求的学习能力与人格修养。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手段研究

素养教育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居主导性地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所在,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采取好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中的先导性因素,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规划发挥着指导性作用,是否具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语文教育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对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做好教学目标的设计工作:首先,教学目标需要从学科本位走向学生本位。“以生为本”是当前最具价值的教学理念,因而,教学目标也必须从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其次,教学目标需要从单一目标走向多元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注重其综合价值,就以西师版二年级上册《川江夜航》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兼顾知识、技能、情感三个层面的内容,既要传授给学生最为基本的学习内容,如“落”、“洗”等生字,也要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最后,教学目标要从静态目标走向动态目标。

(二)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依据特定的教学理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直观性的影响。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采取圆形教学结构,所谓圆形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流程中,紧扣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教学中心开展,并以内核层、中间层、外表层等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区分开来,如此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大有裨益。就以三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的教学为例,笔者以“文字优美,意境清新,情感真挚”为教学中心,所有教学活动都从此出发,通过文章语言的分析,尤其是各种修辞的手法的分析、意境的呈现,如展示相应的图画、视频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悟三月桃花水的优美。

(三)训练学生学习能力

如前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素养形成,其中能力培养处于中间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接收能力。探究能力是自学能力中的关键要素,教师需要借助教学问题、教学任务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探究,比如在《小蓝裙的故事?》的教学中,笔者就给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问题:小女孩的礼物是什么?她是怎么得到礼物的?这些礼物有带来了什么变化?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所需的主要人才,因此,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

(四)养成学生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其学科特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在教学中除了需要肩负一般性的智育教育任务以外,还承担着相应的德育教育的重任。就以《和母亲》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主要展现了和其母亲两个人物形象,这两个人物形象各有其特征,比如母亲的勤劳、吃苦、能干,的勤劳、懂事、孝顺,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诵读课文,并将课文中描绘母亲以及品质特征的小故事总结下来,并依此反思自己平时在家中是否有帮助过母亲做家务活,比如帮妈妈洗菜、倒垃圾等。如此便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程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与发展大有裨益。

三、结 语

素养培育是当前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核心素养在素养中居主导性地位,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素养培育的必经途径,也是强化素养培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多个角度出发,采取好切实有效的途径,做好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篇(5)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一个学生在其相应的学段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其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品格及能力。它对学生有多方面的要求,例如,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等等。它更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在其整个培养过程的体会与感悟,并不是只注重结果。同时核心素养还应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稳定性,是一个可持续的伴随学生终身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一个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适应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强的语文修养以及情趣状态。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仅要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养成,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否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理解吸收,使之在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中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

按照国家所提出的教育方针,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只在知识水平方面培养学生,更应广泛关注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他们的言行举止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核心素养教学的范围不应局限在传统的基础语文能力上,而是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学,培养出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拥有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适应当代时代快速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要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水平,还能使教学成效事半功倍。

三、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在于以课堂学习为中心,将课堂活动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将核心素养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教师们需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去,在此,分享我在《山中访友》这节课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够给各位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些许参考意见:

1.粗读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过程中认识生字、新词,并能够较为顺畅地朗读全文。

(2)鼓励学生推荐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

(3)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让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1)学生齐读,声音宏亮。

(2)发挥想象,设想所描绘的景象。

3.重点分析课文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1)读“我仿佛变成一棵大树”,体会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如果你变成了那棵大树,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呢?

以上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以重点词句为例,理解全文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激发学生想象力,全班交流

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想象,想象自己会变成自然界的哪些景物,然后全班交流,我在旁仔细认真地聆听与体会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同学生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交流。

5.即兴写作

模仿文中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的片段自由发挥想象力,写一个小片段。

课后效果:通过自由讨论与老师的引导,学生们大胆、自由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想法,不仅训练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为学生们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氛围,教学效果显著。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篇(6)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将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需要我们的关注发生转向,即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知识转化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只有转化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其中“审美情趣”的培养列入其中,指出要从“感悟鉴赏”和“创意表达”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自觉地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内容,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追求,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使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自身,去建设美好的新生活和新世界。

一、概述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是针对一个人的个人修养来说的,从广义上讲,素养包含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言谈举止和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它是关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正式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十八个基本要点。

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教育担负着培养人的责任,而学生核心素养则为此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语文教学更担负着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语文素养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

Z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不仅如此,它更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我们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稳定的可以符合时展需求的语文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勇于担当。

(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紧迫性

在当今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考虑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不仅是一个重要问题,更是专家学者正在研究的重要课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全国的高中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必须要看到,即使要尽快地研究并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也要针对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学校,结合不同的学生个人情况,实行不同的方法。

核心素养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它比较稳定,能够极大地适应时展,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在课堂上学语文,另一方面,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它和生活密切联系,具有广阔的分布以及前景。因此,我们还要到生活中学语文。生活就是语文,要想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我们需要首先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核心素养落实途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

1.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2.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3.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适当转变

要想打造一个好的高中语文课堂,首先,教师不应该作为传统的传授者,老师应该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传统教学,让学生不再消极被动,而是主动接受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主动建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单向传递知识,要转变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总之,教师不再是教育的主体,也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更不是教学活动的支配者,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培养学生自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高核心素养。

(二)通过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要想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评价特别重要,会很好的塑造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在另一方面,要更多的增加W生学习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探究性学习,培养起探究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三)指导学生语文阅读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的指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语文阅读兴趣,提高语文阅读水平。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老师们需要引领学生利用课下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方法有很多,其中主要有:老师要有效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掌握阅读方法,通过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使学生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四)增加语文阅读时间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有用的资源可以利用,但是,学生学习任务重,增加学生的课余阅读时间是很重要的,因此,作为教师,要增加学生的语文阅读时间,学生也需要利用点滴时间来进行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藏书,在自己的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性进行语文阅读,因为学生素养的提高需要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学生能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以此来极大的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五)通过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科书、优秀作品中还许多美景如《荷塘月色》《滕王阁序》,具有令人深思的人物形象如《祝福》中的祥林嫂,美好的感情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引发人进行道德反思的《小狗包弟》等,还有许多朗朗上口,语言优美的诗篇,教师可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很重要的一个途经便是注重课外实践。毕竟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材料来源,课外实践具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当然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育中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不仅要借助语文教科书,学习好书本知识,另外,在教学中,还应该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这样一来,学生们也就能够学以致用。通过课堂的延续,学生们能够很好的净化心灵,得到情感的升华。

三、小结

总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始终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终极目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爱促教,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让学生凭借着坚实丰富的语文素养,放飞明天的梦想。

参考文献:

[1]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4]田小禾.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策略――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5]尹玲玲.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和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篇(7)

“素养”主要是指个人的修养,其中包括个体的道德品质、能力才干和知识水平等方面。现今的教育领域中,“核心素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有特定内容。本文主要将小学英语“核心素养”作为研究的主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在开展教学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应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核心素养”教学的内涵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国内众多教育学者各执己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指出,素养并不是单指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注重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相应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其主要目的不单单是满足个体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促进个体对生活目标的追求,进而促使其长远发展。从这一角度而言,“核心素养”比“能力”的含义更广泛。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是从多个层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在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教育之后,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后,获得英语学科相应的知识、观念、品质和技能等。教师培养小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时,不仅要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英语课程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内容:

1.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人在思维个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形象反映出个体思维的逻辑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特点。思维品质实质上是人对理论概念知识的分析、分类和推断,进而作出准确的判断与概括,进而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并形成多元化思维方式。

2.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主动强化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效拓宽自身学习的渠道,并能不断努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实质上是辅助学生激发自身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实时调整自身的学习目标,进而实施计划性学习,并在一段时期后对自身制定的学习方案进行评价,进而辅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3.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通过语言的听、说、读、写方式来了解和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在小学英语课堂上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与语感,使学生掌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会对信息的传达,进而促进人与人的正常交流和沟通。目前,英语作为全球范围内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语言,在当代能使用流利的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实践

1.有效运用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明确“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以这些目标为导向来设计教学方案。笔者认为有效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能丰富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来选择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对英语知识进行学习和思考。同时,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学生的理解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重要作用,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晨读、自习和阅读等时间,为学生挑选适合学生的英语书籍进行阅读,并辅助学生理清当中思维和对象间存在的联系,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和掌握的能力。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对现今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英语的“核心素养”教育进行了论述,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将上述的目标为导向,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篇(8)

从课题研究到团队建构,从课堂改革到读本编写,绍兴市直中职语文名师工作室的“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成长历程,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抢占浙江省语文课改高地,扛起独具绍兴特色的课改大旗。

春之播种,课题研究让核心素养生根发芽

“如果把一个人的发展要素比作一个瓶子,那么核心素养就是放入瓶中的高尔夫球。”从专家论剑到名师分享,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到各校教师的头脑风暴,从会上的热烈交流到网络的现场直播,去年十二月,2016年绍兴市中职语文教研大组年会暨核心素养培训会在绍兴中职语文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风暴。绍兴市直中职语文名师工作室正是这场会议的发起者和中坚力量。令人惊讶的是,这场风暴的缘起竟然是戴智敏老师的一个研究课题――基于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一纵三横”“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模式构想。

2016年3月,浙江省制定“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而“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工程”作为五个方案中的第三个列入。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可分为职业理想素养、职业人格素养、职业意识素养和职业关键能力素养四个方面,其中“职业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以“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如何有效提升中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构建具有绍兴中职语文特色的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她把手下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召集到一起,这是一群有追求、有拼劲,敢想敢干的年轻人,在戴老师的带领下,他们立刻组建起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团队,从最基本的课题研究做起,开展了《基于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一纵三横”“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模式构想》课题的研究,并成功申报了绍兴市职成教课题和浙江省职成教课题。

为了提升课题的质量,工作室还特别邀请浙江省教科院程江平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职语文新课标组组长、中职语文国家规划教材主编倪文锦教授和浙江省职成教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浙江职业技术教育通讯》责任编辑庄曼丽老师等多位专家前来指导。经过各路专家的问诊把脉和工作室成员的深入讨论c研究,终于确立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框架。

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四个方面。简单地概括即四个词语: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其中,“语言理解与运用”是核心之核心。在此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理念(把中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学生、学徒和员工),又把“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分为三个层次:生活必备语文素养、职业拓展语文素养和职场应用语文素养。“这三个层次既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从中职学生的发展阶段看,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培养其生活必备的语文素养,作为一名学徒,我们要培养其职业拓展语文素养,而作为一名员工,我们要培养其职场应用语文素养。”戴智敏说。

为了能让课题研究有一个宣传阵地,他们找到了《浙江职业技术教育通讯》的责任编辑庄曼丽老师,在庄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研究团队在杂志上开设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研究专栏,在之后的一年中,该栏目每期都会刊登工作室的研究论文和教学课例。此外,他们还积极报道课题的研究进展,在“绍兴教育网”上报道十次,创办了工作室订阅号,借助新媒体及时最新的研究信息和成果。

夏之耕耘,教学改革让核心素养落地有声

为了能让课题研究尽快落地,他们又先后组织教研活动15次,一年来,在戴老师的引领下,这个善于思考、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师团体,立足课堂,聚焦“中职语文核心素养”这一中心,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构建起了“立体化”的研究和实践模式。他们与“慕课”相约,尝试教学演讲,探索“互联网+教学”的新变革;他们掌选择性课改之勺,普职融通,烹调中职语文争鸣讲坛;他们走出绍兴,问道丽水松阳和金华浦江,在切磋中共同成长;他们邀来名家学者,问诊搭脉,引来源头活水。“工夫不负有心人”,在戴老师的指导下,工作室终于找到了“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的突破口,组织“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课例评比,积极开拓教师素养提升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基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他们还积极创新教学评价模式,结合选择性课改,实施“1+χ”的选择性评价模式和学生作业超市评价模式的研究。

“教学需要用问题切入学习内容,以问题推动教学流程。问题设置巧妙了,教学就事半功倍。可以说,教学设计的功力主要体现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工作室的青年教师,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劳鸿燕老师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提问,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接指向“核心素养”。

一年来,核心素养的研究不仅让工作室的成员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还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们中的骨干教师如傅卫莉老师成为绍兴市教学名师,沈兆钧老师先后开办4场讲座,在教材编写、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中获奖6次,5篇,指导学生获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一等奖和浙江省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他们中的后起之秀如劳鸿燕老师先后包揽了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比赛,2016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创新杯”教师教学设计比赛,2016年全省技工院校“国学进课堂”语文课教学比赛、2016年绍兴市优质课比赛等四项重量级教学比赛的桂冠;年轻教师陈霞芳接连获得绍兴市中职学校优质课评比和绍兴市中职学校文化课说课评比一等奖。

一年来,导师戴智敏老师携工作室成员共开办讲座20余场,工作室成员中有7人次在全国、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有15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得一、二、三等奖,有6项课题在省市级教学成果和课题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有2项省级课题,9项市级职成教课题立项,有11人次指导学生在全国文明文采大赛、浙江省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大赛、绍兴市文明风采竞赛和其他各类学科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

秋之绚烂,校园读本让核心素养研究开花结果

如果说教学改革是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日常操练的话,那么编写校园读本则是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深入拓展,是将粗糙的实践转化为精致的思想和文化的必经之路。绍兴市直中职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晨读・晚练》这一校园读本就是在这样的期待中“破壳而出”的。

“这套《晨读・晚练》读本一共有四册,包括‘晨读’和‘晚练’两部分。”戴智敏老师对此如数家珍,“全书按照单元主题的特点将晨读和晚练这两大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均包含于每一个单元和每个篇目中,这种全新的编排和整理,突出了学生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形成了本读本的核心素养能力点分布结构。”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篇(9)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功能定位与学科能力表现

(一)英语教育的课程功能定位

从中国外语教育功能特点的历史发展溯源来看,英语教育的核心素养是根植于其自身的历史发展规律之中。从元朝最早的以培养官衙译史为目的的外国语文学校“回回国子学”到明朝的官办外语学校“四夷馆”再到清朝康熙年间的俄罗斯文馆,外语教育均以培养外交译员为主,主要突出外语在人才培养中的工具性作用。晚清时期创办的各种包括语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综合性学堂等在内的洋学堂,如京师同文馆,把外语教育和翻译工作相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兼顾“翻译实践”和“人文教育”,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当代中国的英语教育功能也经历了民国时期以“学术型英语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去功利主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停滞期、改革开放后的“英语热”和“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带来的工具性压倒人文性等不同发展时期。

在英语教育的理念上,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曾一度成为外语界的争论焦点。持“人文说”观点的学者认为外语是一种素质,英语教学应该侧重人文性,认为语言的功能作用不仅限于工具和交流手段,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是塑造人的思想、灵魂和情操的重要手段。[1] “工具说”倡导者认为英语教学如果只强调人文素质,而不肯下功夫到工具的掌握上,就丧失了外语学习的目的。[2] 持工具论者是从语言的功用角度来界定英语的作用,而人文论者则从英语对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形成所起价值的角度来定位其作用,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但不论争论的焦点如何,英语教育的核心素养是来源并根植于我国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国家的语言教育方针需要以及英语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之中的。

在高度国际化的当今,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承载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沟通工具、民族文化与思想的传播载体、人类科技和文明成果的汲取媒介、国际理解的增进器等多重功能和作用。因此,“核心素养版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兼具 “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强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3] 确定将这四大方面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挥英语学科对学生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塑造的学科育人价值。这四大核心要素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协同发展(见图1),与2016年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对应吻合。其中,英语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的体现,学习能力则是英语核心素养构成的发展条件,其目的是通过高中英语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基本理念。[4]

(二)英语学科能力的表现纬度

在明确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育人功能之后,还有必要明确英语学科能力的维度,以进一步明确英语教师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自我教?W发展方向。

学科能力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学习者掌握某种学科的特殊能力;二是学习者学习某种学科的智力活动;三是学习者对于学习某种学科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上的个体差异。[5] 学科能力起着承接教育目标与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的桥梁作用,教育总目标通过学科能力达成,学科能力通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达成,同时学科能力又决定着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如图2所示,学科能力在教育运作效能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科课程标准建立在学科能力模型基础之上,作用于课程教学效能达成的课程内容、教学、评价、师资、管理等各个层面。

特定学科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其学科能力。要探索英语学科能力,首先要揭示英语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找出有别于其他学科、最能直接体现英语学科特殊要求的特殊能力。“核心素养版课标”提出,高中英语课程旨在“为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与运用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树立多元文化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定对祖国文化的文化自信,为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参与科技和知识创新奠定基础。[6]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英语学科能力是学生在顺利进行英语学科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殊能力与心理特性。因此,从中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能力角度出发,英语学科能力在核心能力纬度上表现为英语语言的学习理解能力、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和语言思维的迁移创新能力。英语学科能力在课程内容纬度上体现为“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大要素,[7]学生围绕特定主题语境,通过不同类型语篇的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运用语言技能、获取语言知识、探究文化内涵,深化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促进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发展,学会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构建多元文化视角,增强多元思维发展。

二、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教师知识要素

(一)英语教师知识构成特征

在教师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知识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不一。伯利纳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斯腾伯格把教师的知识归纳为内容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舒尔曼认为教师知识包含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的知识、有关教育情境的知识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格罗斯曼将教师的知识分为学科内容知识、学习者与学习的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情境知识和自我的知识;申继亮则认为教师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一般文化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8] 申继亮的分类基本上涵盖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类型,具有一定的学科普适性。

“核心素养版课标”提出英语课程要构建与课程目标一致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建构“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9] 这六大要素在主题内容上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方方面面,对英语教师在英语语言、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学习策略、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知识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明确了英语教师知识构成的特殊性。英语教师知识与其他教师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通性,但也有其特有的异质性。因为英语作为语言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功能,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的应然知识结构包含多种学科领域。结合申继亮的教师知识分类,本文认为,一般而言,英语教师知识包括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英语教学条件性知识、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性知识;在知识架构上,具有整体性、有机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具有明显的专业知识群特征。

(二)英语教师知识的构成要素

1.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是英语教师开展教学的学科专业性基础知识。对于高中英语教师而言,学科本体性知识包括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各种课程内容、英语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核心素养版课标”提出英语课程内容包含“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主题语境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话题语境;语篇类型包括各种常用的连续性文本(如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议论文、对话等)与非连续性文本(如图表、广告、漫画、网页等)的口语和书面语篇;语言知识涵盖词汇、语音、语法、语篇、语用等知识;文化知识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内的中外人文与科学知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看、写等;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10] 这些知识与要求的明确化为英语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的建构作了很好的方向性指导。英语教师的学科本体性知识至少应该包括英语语言学知识、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英语学习策略知识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等。英语教师对学科本体性知识的掌握应该迎合并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建构起顺应以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

2.英语教学条件性知识。英语教师要顺利进行教学,需要具备的第二类知识是英语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技术知识等。教育学知识主要体现在英语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和教学管理水平上。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知识有助于英语教师针对英语学科特点,掌握英语学科教学所特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增强教学的指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助于英语教师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准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式。教育技术知识则能提高教??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3.英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也反映和体现着教师的个人特征。英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表现为英语教师在其个人的教学实践和问题处理过程中积累和反映出的教学智慧、个人品质和个性特征,是英语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关键与核心,对教师的教学发展和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英语学科教学主要围绕主题语境、通过不同类型的语篇展开,内容涉及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学习策略知识。因此,本文认为英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的语言教育信念、教学情境知识、语言教学策略知识、学生知识、自我知识、教学机智等。

语言教育信念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及英语教育目的的理解、对英语教学有效性的控制与评价、对自身英语教师身份的认同等。英语教师的语言教育信念会决定着教师对英语课程性质的定位和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情境知识主要是指英语教师对教学环境和班级环境的认知;它将对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主观体验产生影响,促使教师做出积极的教学策略与行为决策。语言教学策略知识是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理论性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包括英语教师对英语学科内容、英语教学法、英语课程论等的理解、把握和整合,是基于英语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考的学科教学知识(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学生知识是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认知水平的经验性认识,有利于英语教师加强“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指导。自我知识是英语教师对自我知识与能力水平、自我教学效能感、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调节等的认知,有助于英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提升和专业自主发展。教学机智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灵感、直觉、想象力和顿悟的即兴发挥,在教学瞬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事物的本质,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帮助教师处理好复杂教学情境中的突发教育问题,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学行动与教学反思的同步。

4.一般文化性知识。“核心素养版课标”把“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势必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一般文化性知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多元的文化认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语言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之中,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语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化教育。因而,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师,一般文化性知识对于英语教师尤为重要,甚至关系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英语教师对于我国及英语国家的民族、历史、地理、经济、社会发展、流行时尚等一般文化性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提升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让英语教师更具学识风范,而且也有利于英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知识背后的文化知识,加深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全方位提高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三、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要素

(一)教学能力的特征

教学能力,顾名思义,是指教师进行教学所应具备的能力,属于能力的概念范畴。不同学者对教学能力的理解和定义角度有所不同,概括而言,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某种特定教学情境中,借助恰当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帮助与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生成与生命发展的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学能力总是和特定的学科教学活动及教学情景相联系,融合了教师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创新性、发展性等特点。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学校性质等不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求会有不同。纵向来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对同一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要求不完全相同。从横向来看,同一教育阶段的不同学科对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二)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芬克(L. Dee Fink)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由专业知识、教学设计能力、与学生沟通的交互能力、课程管理能力四个维度构成,专业知识和教学设计能力体现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师生交互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表现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后。[11] 莫莱纳(W. M. Molennar)等认为特定情境中的教师行为包括教学领域、组织水平、能力构成三个纬度。教学领域纬度包括开发(development)、组织(organization)、实施(execution)、指导(coaching)、测评(assessment)和评估(evaluation);组织水平纬度包括教学力、协调力、领导力;能力构成纬度包括知识、技能、态度。[12]

“核心素养版课标”倡导“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规定英语课程内容包含“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大要素,要求课程教学要以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和发展为目标。因此,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维度构建应该围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达成这个目标进行。结合芬克和莫莱纳的教学能力构成观点,本文构建了高中英语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见图3),认为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活动领域、组织管理领域和语言能力领域三大纬度11个子能力。它们共同决定了特定情境中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语言能力领域][组织管理领域][教学活动领域][特定情境下的英语教师行为][图3 英语教师教学能力三维结构模型]

1.教学活动领域。教学活动领域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课程管理能力、课程实施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之前,反映出一个英语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课程实施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发生课堂教学之中,能够体现教师对英语学科本体性知识和英语教学条件性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累积及教学机智。如何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来增强课程实施与教学指导能力将是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信息化技术所带来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时空的多模态化为教师提供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跨时空的学习机会,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变革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方式,营造信息化教学情境,提升课程实施和教学指导能力,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深度学习实现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学评价能力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英语教师对教学的自我评价和对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要突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主导地位。科学的评价能够改善教师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监控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学业质量。

2.组织管理领域。组织管理纬度包括微观层级的教学力、中观层级的协调力、宏观层级的领导力。微观层级的教学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各个教学小单元中的不同授课形式下的教学组织、管理和监控能力,比如讲座式教学、小组研讨式教学、单独辅导式教学等等。英语教师的教学力还体现在各种语言教学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方面,如交际教学法、情境教学、任务型教学、听说法等。协调力是指教师能够将英语课程标准与课程教学、选修课与必修课协调并发展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能力,以及协调师生关系的能力。领导力是指教师的教学领导力,是教师对教学活动施加有效影响,使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运转以获取预期教学目标的能力。

3.语言能力领域。语言能力纬度包括英语语言技能、文化能力和态度。英语语言技能位于洋葱圈的中心、文化能力居中、态度在最外层。英语语言技能是英语教师学科专业性和个体性的体现,也是英语教师从事学科教学的基础,处于语言能力领域的核心,是指基于英语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掌握所表现出来的英语语言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文化能力是指英语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各层面的了解、熟悉和掌握,以及对该文化的分析、鉴别和批判能力。相对其他学科教师而言,文化能力是英语教师开展学科有效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其一,文化能力是达成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核心素养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的需要;其二,文化能力是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从业者的必备能力。态度是指英语教师对待自我、对待学科、对待学科教学等的自我认知能力,是促进英语教师开展课程有效教学和自我教学发展的本源性动力。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篇(10)

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文件,2014年3月30日)谈过学习,我认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就是所谓的素养。

其实可以表达为:素养 =(知识 + 能力)态度。那么作为工具性学科的语文学科它的学科素养必然就是重中之重。其实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上是有借鉴的,比如:

国际语文课程改革认为语文学科素养有:

(1)阅读、理解、评论多种文本;

(2)掌握写作过程和策略,理解写作的功能指向;

(3)在研讨、评论、演讲中,运用信息表达创新观点。

然而我们国家则是: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性语言体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所以语文教师要树立核心素养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语文课程的评价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课程改革的第一阶段完成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课程改革的“再出发”的标志是教育知识观的转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把核心素养放在基础地位,广大的语文教师必须响应政府的决策,以核心素养标准为指导,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实施正确的教学行为。语文老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任,其专业水准是他们能否完成此项重任的关键。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还需继续深入研究,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树立却是刻不容缓。广大的语文教师必?深刻的认识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他们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任务。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事先了解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内容及其价值,并用它来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树立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首要环节。

二、改变自己,转换角色,做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语文课程的评价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树立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实施正确的教学行为。语文老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任,其专业水准是他们能否完成此项重任的关键。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还需继续深入研究,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树立却是刻不容缓。要从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到着力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态度、情感、习惯、方法和文化底蕴等基础语文素养的培养;要从高要求、高效益到适当降低要求,留有发展空间;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到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能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传统的“一讲到底”的师者形象。

上一篇: 世界性经济危机 下一篇: 古代诗歌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