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试教育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3 01:10:20

中国应试教育论文

篇(1)

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思想活跃,教育方式不够灵活。从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构成来看,他们都处于青春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追逐个性、崇尚新潮、追求时尚的思想,更容易被一些非主流思想引导。传统文化氛围不强,导致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思想已经“过时”,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内容产生乏味、枯燥感。再加上部分教师仍然沿袭“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教育过程中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其次,学生接触信息量大,教育内容不够贴近学生,吸引力不强。现在网络发达,信息来源广泛,学生现下的娱乐生活中,电视、电脑、手机游戏等一些“新奇特”的方式层出不穷。在学生所接触的庞杂的信息中,不乏一些负面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左右,传统文化的融入显得单薄,对学生而言不具备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为众多思政教育者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科学、优良的思想方法、行为指导的道理。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思政教育要想切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就必须要迎合新世纪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构建了特有的民族文化体系,深刻影响着民族的精神风貌。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强大的青春活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他们理应继承和发展老祖宗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将传统文化中一些经典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处事方式作为自身的思想、行为的引领,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符合时展要求。

近年来,西方思潮的不断引入对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外来思想中不乏一些低俗的内容,例如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不良思想容易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要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忠烈刚正、勤俭节约、克己奉公等优秀的民族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资源,教育高职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进行提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在学生中倡导与时俱进,弘扬现代精神社会中的优良风貌。

三、强化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是青年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在高职院校中,教育者应努力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一方面,学校要在基础课程中引进传统知识,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填充到课堂讲解中,弘扬以仁义礼智信等内容的精神价值观念。用爱国、自强、和谐、友善、团结等优秀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用自律、诚信、节约等引导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可通过宣传海报等方式,营造氛围,可模仿主流电视台的知识类综艺节目,在校园中举办国学知识大赛、成语听写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或者通过校园广播等方式,宣讲传统优秀故事,促进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使优良的校级校风建设成为传播优良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

在传统文化引入和教育中,力求做到继承传统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例如,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剪纸、面塑、草编,传统艺术中的瓷器、刺绣、雕塑进行展示;也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开办具有历史感、文化感、个性化的创意作品展。通过校内网站等一些传播途径,在学生之间形成诚实友善、勤俭自强的学习氛围,并将传统观念构建成完善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之间积极互动交流,加强传统文化艺术对学生思想作风的引导。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传统的说教式思政教育过于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广大思政教育者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更多地采用互动、交流、社会调查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提高对思政教育的认可度。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学校应积极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如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等课程,加强经典文化对学生思想的引导,让学生在丰富的思想文化中修身养性,激发高职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教育者要通过生动的影像、动画,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创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视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完善,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

篇(2)

专业

名称

10月21日(星期六)

10月22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

篇(3)

4月18日(星期六)

4月19日(星期日)

课程 代号

上午 (9:00-11:30)

课程 代号

下午(14:30-17:00)

课程 代号

上午(9:00-11:30)

课程代号

下午(14:30-17:00)

000004  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6217  人机工程学  04490  室内设计原理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6219  建筑工程管理与法规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0104  财税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070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0067  财务管理学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20106  金融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077  金融市场学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076  国际金融  00078  银行会计学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0067  财务管理学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79  保险学原理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20110  国际贸易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0055  企业会计学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97  外贸英语写作  00101  外经贸经营与管理  00096  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0099  涉外经济法  00100  国际运输与保险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02  世界市场行情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5844  国际商务英语

020177  投资理财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77  金融市场学  00015  英语(二)  00067  财务管理学(**加试)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258  保险法(**加试)  00103  证券投资学(**加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7250  投资学原理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8019  理财学  04762  金融学概论

08591  金融营销

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153  质量管理(一)  00015  英语(二)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4  企业管理咨询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151  企业经营战略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0204  会计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9  高级财务会计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0160  审计学  00158  资产评估  00162  会计制度设计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161  财务报表分析(一)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0210  旅游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98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200  客源国概况  00053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2  组织行为学  00067  财务管理学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99  中外民俗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0213  企业财务管理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46  中国税制  00077  金融市场学  00015  英语(二)  00058  市场营销学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60  审计学  00158  资产评估  00157  管理会计(一)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208  国际财务管理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20222  物业管理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4  管理学原理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5831  房地产财务管理  00150  金融理论与实务  08264  房地产市场与营销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6400  物业服务经济概论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404  物业管理国际质量标准  030106  法律  00230  合同法  00227  公司法  00167  劳动法  00015  英语(二)  00249  国际私法  00246  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58  保险法  00226  知识产权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262  法律文书写作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5678  金融法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680  婚姻家庭法  00233  税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30107  经济法学  00231  市场竞争法概论  00257  票据法  00258  保险法  00015  英语(二)  00249  国际私法  03349  政府经济管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169  房地产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5678  金融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917  仲裁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19271  外商投资企业法

19270  商法概论  030302  行政管理学  00318  公共政策  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0316  西方政治制度  00015  英语(二)  00320  领导科学  00319  行政组织理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34  社会学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322  中国行政史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1848  公务员制度

00261  行政法学(替代原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040102  学前教育  00398  学前教育原理  00883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401  学前比较教育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02  学前教育史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0108  教育学  00452  教育统计与测量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0469  教育学原理  00449  教育管理原理  00453  教育法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6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68  德育原理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00472  比较教育

040120  基础教育(中文方向)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683  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  04578  中国小说史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4577  中国通史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41  语言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579  中学语文教学法  040202  思想政治教育  004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00479  当代资本主义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34  社会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81  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0312  政治学概论  040302  体育教育  00498  体育统计学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97  运动训练学

00453  教育法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99  体育游戏  050104  秘书学  00320  领导科学  00261  行政法学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0523  中国秘书史  00524  文书学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312  政治学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527  中外秘书比较  00511  档案管理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25  公文选读

00526  秘书参谋职能概论  050105  汉语言文学  00037  美学  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0540  外国文学史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41  语言学概论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  00037  美学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0540  外国文学史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453  教育法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00541  语言学概论

04579  中学语文教学法  050201  英语  00087  英语翻译  00830  现代语言学  00832  英语词汇学  00603  英语写作  00600  高级英语  00831  英语语法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选考)

00841  第二外语(法语)(选考)

00842  第二外语(德语)(选考)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0206  英语教育  00087  英语翻译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832  英语词汇学  00453  教育法学  00600  高级英语  00831  英语语法  00838  语言与文化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603  英语写作

00604  英美文学选读  050302  广告学  00037  美学  00107  现代管理学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选考)  00015  英语(二)  00642  传播学概论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选考)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34  社会学概论  00662  新闻事业管理(选考)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8001  CI原理与实务(选考)  00040  法学概论(选考)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18002  广告经营管理学(选考)  00244  经济法概论(选考)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50305  新闻学  00529  文学概论(一)  00659  新闻摄影  00182  公共关系学  00015  英语(二)  00642  传播学概论  0066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658  新闻评论写作  00662  新闻事业管理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660  外国新闻事业史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50412  环境艺术设计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015  英语(二)  06217  人机工程学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6219  建筑工程管理与法规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70102  数学教育  02009  抽象代数  00465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01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  00453  教育法学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80307  机电一体化工程  02194  工程经济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19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240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38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  02245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2243  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00  现代设计方法  02241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20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02324  离散数学  02326  操作系统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331  数据结构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35  数据库系统原理  02325  计算机系统结构  02333  软件工程  04747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4737  C++程序设计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0705  电子工程  02194  工程经济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19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2365  计算机软件基础(二)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354  信号与系统  19280  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56  数字信号处理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0707  通信工程  02194  工程经济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199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373  计算机通信网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2363  通信原理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356  数字信号处理  02364  数据通信原理  02365  计算机软件基础(二)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19128  分组交换工程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80709  计算机网络  02331  数据结构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335  网络操作系统  04735  数据库系统原理  02379  计算机网络管理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49  网络工程  04751  计算机网络安全  03142  互联网及其应用  04747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4742  通信概论  080719  计算机软件  02324  离散数学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7311  多媒体技术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18016  软件开发方法  04737  C++程序设计  07844  人工智能导论  08674  计算机网络基础

080806  建筑工程  02439  结构力学(二)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440  混凝土结构设计  02198  线性代数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442  钢结构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347  流体力学  02275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446  建筑设备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404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2447  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448  建筑结构试验

080825  土木工程  02439  结构力学(二)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98  线性代数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442  钢结构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347  流体力学  02275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404  工程地质及土力学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2448  建筑结构试验

080902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  02439  结构力学(二)  00420  物理(工)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98  线性代数  0219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459  水利工程经济与经营管理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275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82208  计算机信息管理  00910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53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加试)  00015  英语(二)  02142  数据结构导论  04735  数据库系统原理  02628  管理经济学  02323  操作系统概论  02375  运筹学基础  08118  法律基础(**加试)  03173  软件开发工具  04741  计算机网络原理  02378  信息资源管理

04737  C++程序设计  04757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779  应用写作学(**加试)

090102  农学  02539  化学基础(**加试)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2677  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  00015  英语(二)  02672  作物育种学  02666  普通遗传学(**加试)

篇(4)

高职高专教育经20多年的发展,仍然呈现出理论研究滞后的状态,高职语文教育的很多问题也长期得不到关注和解决。但是语文素养是高职学生理应重视的基本工作素养之一。在以素质教育为愿景的高职教育中,中国语文水平测试能够大大推进这一进程。

1 “中国语文水平测试”理论依据

“中国语文水平测试”主要是以语文教育评价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当前,语文教学主要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语文测试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这对于文化的传承和熏陶有所影响,而对于过程和情感等软要素的关注则没有通过量化来衡量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而“中国语文水平测试”主要想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多元化执行非单一的评价标准。高职高专在进行这一测试时评估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和发展水平,是衡量是否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

2 高职院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的意义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准备教育是为学生就业做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的。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构建适应终身教育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每一学习阶段学习的基础上,为今后从事职业活动或进一步拓展知识与能力做好准备,打下基础。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母语学习与文化素养的积累是一项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事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是一项双向互利的评估项目,具有引导性意义。对于高校来说,“中国语文水平测试”主要为高职语文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一改过去“两眼一抹黑”的盲人式教学评估。过去高职院校主要通过期末考试或者开卷评估等笔试形式草草完成语文教学的评估,但是这种评估会忽视很多细节问题,缺少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而“中国语文水平测试”的出题内容则囊括了更多的可变因素,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能够通过“中国语文水平测试”发现相关的教育管理问题,从而优化课堂语文教育的管理。对于学生而言,“中国语文水平测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语文水平,纠正认知偏误(比如,我是中国人,我的语文水平是说得过去的),从而强化语文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提高主动学习语文语、提高母语能力的意识。

“中国语文水平测试”在文化传播与继承上具有战略性意义。高职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强,但在文化和在高职院校中的语文测试中不少学生会连基本的唐诗宋词、传统佳节都没有任何积累,而对语言层面的关注则是少之又少,这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提醒。而“中国语文水平测试”则为繁荣中国自己的母语文化、弘扬我们多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3 高职院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存在的问题

3.1 师生参与考试的积极性不高,考试观念有待纠正

由于考试是以合格或者不合格的形式进行评估,所以导致学生低估了此项考试,不予以准备就匆匆考试。不少学生认为,这只是普普通通的语文测试,与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并无太大差别。某些高职语文老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方法也验证了一部分学生的想法。从而造成某些学校参与“中国语文水平测试”的积极性不高。高职语文老师要及时跟进此项考试结果,不断调整和改善测试内容,激励、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形成对语文学习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要根据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这一特点及时调整参与考试的心态,不能任其发展,发挥好“中国语文水平测试”的指导性作用。此外,虽然很多高职院校把母语学习列入了课程计划中但实际上对母语的教学与评估并不重视,从而导致“中国语文水平测试”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边缘化状态。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母语学习的重要性,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支持要落到实处。

3.2 形式单一化,考核评估内容待更新

不少高职高校进行“中国语文水平测试”实验,主要以笔试(闭卷)的形式展开,考试形式单一。由于是笔试,就让学生产生很多偏见,没有区分开“中国语文水平测试”和过去的中学语文考试。例如,“这跟中学的语文考试没什么区别”、“这又是一次应试语文考试”。学生不够重视此项考试,也鲜有人会为此付出很多精力,更不知道此项语文测试的价值与意义。

由于单一的考试形式,就会让学生产生误解,也很难收集到有效的多元化数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测试的可持续性发展。尽管不少高校探索加入普通话语音测试等口试内容,但是鲜有高职院校做到这一点。尽管“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是以语言为中心,但是口语等语言表现也应该成为考核的一项基本能力。

3.3 语文课堂与“中国语文水平测试”脱节

由于高职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课堂学习需要从基础抓起,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加以引导,尤其是涉及到文化、语言等。但是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并不理想。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评价基本上以课堂教学、学业成绩为主,课堂上教师很少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语言学等专业素养知识。加上学时较少,语文课堂与“中国语文水平测试”十分脱节,对于测试中需要的素养积累则是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学生与教师都缺乏体系化的思考。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应该利用好“中国语文水平测试”的指导性价值来调整相关教学内容的设置,应放在整个专业的培养中考虑,科学合理地、适时地开设相关课程,使硬性考试与软性积累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对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积累。

4 结语

高职教育目标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汉语素养,为社会各界培养表达、思维与写作更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积累。语文教育则是完成这些教育过程的重要垫脚石。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教育也日益受到关注。由于高职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不够扎实,语文教学亟待突破和创新思路。为加强高职教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语言和文化上的积累,师生应该予以“中国语文水平测试”以到相应的关注与重视,发挥“中国语文水平测试”的指导性意义。本文在相关理论基础上讨论高职院校的“中国语文水平测试”所存在的意义和问题,并对改进措施提出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

篇(5)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13YB19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江西科技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编号:JY134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以来,历经30余年,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己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大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行自学考试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日益突出:人才培养目标偏移,专业设置缺乏特色,课程教学偏重于理论,缺乏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考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和提供服务不够等,应试教育痕迹明显,已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亟待进行改革。本文就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发展历程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自1981年创立以来,己走过了30个年头。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建阶段,巩固、发展阶段和拓展、创新阶段。

1.1 第一阶段:创建阶段(1981-1988年)

这一阶段从1981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至1988年国务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自学考试由一种试点制度发展为国家行政立法所确认的全国性考试制度。明确了自学考试制度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国家高等教育的一种考试制度。

这一阶段青年要上学,干部要学历、国家要人才,同时,出于教育公平的原因使得自学考试制度应时产生。在生源构成上,应考者主要是被耽误的那一代人,且大多数是在职成人,以工人、农民、军人、干部等为主;在学历层次上,以专科学历教育为主,向中专和本科段扩展和延伸;在发展规模上,报考人数越来越多,开考专业越来越广。开考专业在1981年时,仅有哲学、汉语言文学等少数几个专业。到80年代末,开考专业已经扩展到200余种;在生源分布上,主要以城市生源为主;在助学单位上,自学考试最初以普通高等学校助学为主;在考试方式上,以理论笔试考试为主,考试时间规定在每年的四月和十月举行。

1.2 第二阶段:巩固、发展阶段(1988-2000年)

这一阶段自学考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发展。这个阶段基本特征为以专科、本科学历教育为主,是高考落榜生的“补充教育”。生源构成上,考生群体发生了变化,应考者大部分为高考落榜生。考生的年龄明显下降,25岁以下应考者的比例由1988年的50%增加到1999年的68%;在学历层次上,学历有所上升,考生中有近30%的考生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各种职业的考生趋于多样化;在发展规模上,根据全国自学考试办公室统计,从1990年至1999年,全国报考自学考试人数平均每年增加超过80万,至1999年,全国每年报考人数达1320多万,毕业生人数从1990年全国全年毕业人数6万多人,1999年全国全年自学考试毕业人数达43万多人,增长了7倍多;2专业以文化类为主,但专业类别有所增加,覆盖了文、法、经、管 、理、工、农、医、师、艺术、军事等专业;在助学单位上,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带动了一批以自学考试辅导为初衷的民办高中后教育培训机构。这类学校多为省、市、区审批,统称为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该类学校曾一度占全国民办高校总数的2/3。3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民办学校参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在考试办法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命题由全国考委统筹安排,分别采取全国统一命题、区域命题、省级命题三种办法。逐步建立题库,实现必要的命题标准化。考试方式以理论笔试考试为主,考试时间规定在每年的四月和十月举行。

1.3 第三阶段:拓展、创新阶段(2000年至今)

这一阶段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多样化需求阶段,自学考试迎来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的阶段。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7年以来,这个阶段自学考试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改革,同时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生源构成上,考生构成超过一半为在职在岗人员,一些高校肄业生、毕业生甚至是研究生也参加到自考队伍中来。有些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同时参加自考的学习,以取得双文凭;在学历层次上,近60%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在发展规模上,学历教育规模稳中有升,非学历教育规模快速发展,除了学历考试,自学考试系统先后尝试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等多项证书考试;在生源分布上,城市考生为主,农村考生数量有所增加;在助学单位上,2007年,文件规定禁止公办高等院校举办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在考试方式上,以理论笔试,终结性考试为主。实施了职业资格证书与相应自考课程抵免。部分省市开展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尝试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

2 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偏移

目前,自学考试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以学科为依据设置专业,导致部分专业适应性、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不能体现自考特色,侧重于理论型、学科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当今社会急需的职业型、应用型人才;部分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社会对开考专业的需求(开考的专业点和报考人数偏低);专业建设与管理缺少统一规范,同一类型的专业在专业名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要求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科分布不平衡。

2.2 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自学考试制度建立以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一直是采用终结性评价,按照专业考试计划安排、由国家考试机构组织终结性考试,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基本上是把学生的课程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为了通过考试,老师上课内容以考试要点为主,强化应试技巧,学生不关注学习过程,更多的表现为“考什么、学什么”,“死记硬背”知识点,大量做题,突击应考。实践证明,这种只重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情况,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还容易使学生养成考试投机心理,滋生考试作弊现象。

2.3 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与合作尚需深化、制度化

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与合作现正处在起步阶段,主要的沟通形式在于学历教育的免考规定,而对于自学考试与各种教育形式的沟通、专业和课程的认证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体系,造成了自学考试教育自身信誉受到严重挑战。此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体系相对封闭,相互间的沟通衔接缺乏制度的依据和得力措施保障,使自学考试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之间相互间融合与交叉不足。

3 新时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途径

3.1 调整人才培养标准和目标,改革自学考试专业和课程体系

新形势下,自学考试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由学科型向应用型、技能型转变,改革专业和课程体系。专业设置要向职业型、技能型转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应以理论基础课够用,专业课对口实用,技能课灵活多样为原则,形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教育内容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量;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选修课,对部分重复或相近的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加大技能课量,增加非学历证书教育。

3.2 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单一的考试模式已难以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因此,自学考试评价方式应从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化。首先,增加过程行性考核。过程行性考核可分为教学各环节过程考核和网络学习过程考核两种。课程总成绩的评定﹦课程统考成绩+过程行考核成绩。网络学习过程考核,即参加自学考试网络助学,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评定为:理论统考成绩与网络学习过程考核成绩综合,其比例为7:3。教学过程考核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及测验、上课纪律、小论文、社会实践活动、实验、实训课的考核等内容,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评定为:理论统考成绩与教学各环节过程考核成绩综合,其比例为4:6或5:5。其次,对于有实践环节考核的课程,其最终成绩可用国家教育部门或劳动部门承认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置换或实行免考制度,达到一考两用。此外,在考试方法上,以笔试与实践环节考试并重,每个专业可选择1-2门课程实行开卷考试。

3.3 加强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和衔接,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度,学习方式灵活开放、富有弹性,有广泛参与的社会助学系统,在构建国家考试公共服务平台和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当前,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学考试制度的灵活开放性,加强自学考试教育与各类教育形式的沟通和衔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开放教育平台和高等教育立交桥,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服务。

3.4 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主要承担为考生提供咨询服务、学习指导、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任务。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的建立,意味着自学考试由偏重考试向教育与考试并重方向的巨大转变。当前,要进一步加强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以服务考生为导向,采取流程管理的模式,实现考生来之能学,学有所得,问有所答的目的,努力构建全数字化的自学考试虚拟校园。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形式,前景广阔。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使自学考试制度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进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恩育. 自学考试模式新论[M] .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13.

[2]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课题组.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9.

[3] 瞿延东. 民办高教的发展模式[N] . 中国教育报,2001-10-30.

参考文献:

[1]乔丽娟、李占伦、孔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设计与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372(23)23--

[作者简介]李利鑫(987―),女,河北邯郸人,硕士,天津市河北区实验小学教师。

24年王策三先生发表的《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以下简称《轻视知识》)和钟启泉先生发表的《发霉的奶酪》两篇文章开启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争论。这一争论是两种教育思想的交锋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揭示了过去教育和现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问题。但是这种争论是在概念理解没有取得一致的前提下进行的,他们都是站在各自的理解角度去批判对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概念做出澄清。

一、概念的解读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关乎人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方法。对概念界定的不同体现着对事物认识的不同,也体现着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王策三先生和钟启泉先生两篇文章中,他们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认识是不同的,他们从各自的立场进行阐述。因此,在论述之前我们首先应对文中的一些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应试教育

在《轻视知识》一文中,王策三先生反对把应试教育看做是以考试为目的,追求升学的教育,他指出“所谓‘应试教育’,‘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送上大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教育,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他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他把考试作为判断是不是应试教育的标准,只要存在考试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所以我们过往的一切教育因为都存在着考试所以都是应试教育。他把应试教育泛化了,没有抓住应试教育的本质属性,把某一方面的特征作为判断应试教育的标准。因此,他认为应试教育具有有利的一面就是“培养提高了青年一代一些方面的素质”。王策三先生论述的应试教育是对以前和现行教育的一个概括,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整篇文章中他反对完全地否定应试教育,而是要改革其中一些不合理的成分。

而钟启泉先生在他《发霉的奶酪》一文中强烈地批判王策三先生的观点,认为他是应试教育的辩护者。应试教育代表着精英主义的教育观,他认为王策三先生的文章“所流露并试图进行渲染的是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和应试主义教育模式”,这种教育观为了少数人的发展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钟启泉先生反对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虽然在文中没有明确地说明应试教育的概念,但是从他对精英教育的论述中有所体现,“所谓精英主义教育是指 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是培养和选拔精英人才,这种人才是对以学科专业人才为主体的所有‘高级’人才的总称”。从这一目的可以得出应试教育就是片面地传授知识,以人才的选拔为目的,造面发展的教育。

现在大多数人对应试教育持批判的态度。“在我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指的是一种考试主义或一种以考试为中心并对其他教育价值具有强烈排斥性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考试和应试几乎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一切为考而教,一切为考而学。考试和应试成了教育活动和人的发展的异己力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了考试和应试的奴隶。”笔者比较赞同的是对应试教育批判的观点,考试一直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当过分地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把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方式,忽略了人的需要时,就成为一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是不符合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我们现在所批判的应试教育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不是对我国教育中存在考试这一事实的描述,也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传统教育存在的单纯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是作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否定应试教育不是否定我国现行教育也不是否定我国的传统教育,而是对一些教育极端现象的批判。

(二)素质教育

王策三先生对于素质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同于其他学者,他认为“素质教育是与教育同一的概念,是最上位的概念,没有任何别的什么教育概念能够与它平列、对应、对立,没有什么非素质教育。诸如文化教育、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都是它的下位概念,都只是它的一部分,不能与它平列、对应、对立”。他将素质教育等同于教育,认为只要能提高人某方面素质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是概念的泛化。在文中他强调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就是素质教育,把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简单化,认为一切提高素质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古今中外一切教育都是素质教育,没有什么不追求提高素质的教育,哪有什么教育不是为了提高素质?素质教育实际上与教育是同义语”。所以,他认为我们过去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依照王策三先生的说法,那么没有哪种教育不是素质教育,那我们现在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理念的提出又有何意义呢?

钟启泉先生反对由应试教育所引起的精英主义的教育观,认为这种教育观忽视了大众对教育的需求,提倡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认为“大众主义教育观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淡化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训练,强调学生整体或综合素养的形成,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从而使学生能够迎接并适应未来生活的任何挑战”。这种教育观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所培养的人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是与素质教育所倡导关于培养人的理念一致的。

而在现在的论述中人们普遍地认同“‘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包括‘三大要义’,即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对于这个概念,“三个要义”对其解释得非常清楚,但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不应仅仅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促进学生的发展,它贯穿于整个教育,作为一个理念或是希望教育达到的一个理想状态而促进所有社会人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它不同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它批判的是以考试为唯一目的的教育并针对这种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而全面发展的教育对立面是片面发展的教育,它反对的是对整体的人的割裂,要求人各方面协调的发展。

对概念的理解,我们不能只从表面的文字来看本质,把只要有考试的教育看做是应试教育,只要能提高人某方面素质的教育看做是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对概念简单机械的理解。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概念来认识这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等概念有深层次的理解。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争论的焦点

王策三先生用了近二十页的内容来阐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造成“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并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思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而钟启泉先生批判王策三先生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是我们已经摒弃了的“凯洛夫教育学”的体现,两者的观点产生了激烈的交锋。仔细地分析文章,笔者认为他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的价值观

对教育的不同主张体现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应试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层层的考试,选拔出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手段,目的是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钟启泉先生认为这种旨在培养少数人的教育观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他批判王策三先生在《轻视知识》一文中“所流露并试图进行渲染的是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观和应试主义教育模式”。这种教育价值观忽视了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为了少数人而损害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这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催化并加剧了应试主义教育的盛行。

针对应试教育所造成的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观,钟启泉先生持否定及批判的态度。他倡导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建立一种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此种价值观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是为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个别学生发展成为某一领域的“高级”人才,而是“在于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 为未来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由于两者关注的重点不同,教育的目的不同,因此两者的教育价值观也是有区别的,一个倾向于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一个倾向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但大众主义教育价值观并不是完全地排斥精英教育的,就像钟启泉在《发霉的奶酪》所论述的,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只是将教育发展的重心由偏向精英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关注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从而使每个人通过接受教育都能适得其所”。这是一种符合我们现在社会需要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二)知识观

笔者认为王、钟两人最大的争论点是在知识观。王策三先生认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造成了“轻视知识”的思潮,这一思潮影响了教育改革并造成了人们思想混乱。由于他是针对“轻视知识”这一思潮提出的,因此在文中他用大量的篇幅来论述知识的重要性及我们应该重视知识。“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就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概念,决定着学生的发展。”“知识之于人(尤其学生个体)的发展,就如同经济之于社会发展一样,是基础,是中心,是水之源、木之本。”他对知识对人发展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肯定,但他认为我们现在提出的“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主张,不是因为知识过多而是因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造成的。王策三先生认为我们不能因为传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否认知识本身,因此“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根本、永远不存在‘过于’的问题,而是根本、永远不够、要不断加强的问题”。只不过我们要对知识传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师简单告诉学生的机械记诵等进行改革,王策三先生对改革知识的内容、传授方法、教师讲授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但他认为不存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是与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目标相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课程改革中注重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课程的本质是知识”,那么无论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课程方法的选择都要以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笔者认为这种把知识作为课程本质,过于注重知识是无法取得普遍认同的。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认同他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思想,但是他对于知识内容、传授等方面存在问题的认识及改革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对于知识,钟启泉先生也认为知识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知识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核心要素”。他将知识分为静态的知识观和动态的知识观,静态的知识观是学生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隔离的情况下,获得的书本知识或经验。他批判王策三先生所论述的知识观是静态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是对知识片面、机械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知识,而非学科的知识。钟启泉先生认为在《轻视知识》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冠之以“轻视知识”的罪名是没有理论依据的,但他认为王策三先生没有严谨的治学逻辑和良好的学风这种观点笔者是不能认同的。王策三先生指出存在“轻视知识”是由于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人们对于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是十分清楚,错误地把应试教育的对立面看做了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走向了片面。因此有些地方确实存在忽视知识的现象,尽管这种现象只是个别的和一时的。虽然王策三先生的论述有些夸大,但他确实指出了改革之初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三)对传统的继承与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的继承还是改革?王策三先生认为“教育改革创新不是如同造房子那样,必须把旧房子推倒,把基地清除干净,在空地上盖起新的房子;恰恰相反,必须在既有的教育基地上逐步进行改造”。他更多强调的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认为传统教育几千年来积累的许多优秀的东西是值得我们保留并加以发扬的,比如尊师重道等思想在今天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反对教育改革中“对已有的教育传统简单否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的想法和做法”,认为这是对传统的否定,也与教育实际不符。教育领域的改革不同于其他领域,教育需要的是渐进式的改革而不是否定全部后建立一个新的体系。钟启泉先生对教育改革否定传统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没有否认传统,在改革的诸多文件中都渗透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同时他反对在既有的教育基础上逐步进行改造这种保守的做法,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肯定需要大破和大立,特别是在确立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时,‘重起炉灶’往往是不可避免的”。改革就是破与立的过程,只有打破原有的体系,才能彻底清除这种体系造成的弊端,达到改革的目的。

三、如何正确对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论

有不同的见解才会有思想的争鸣,有思想的争鸣才会促进人们不断思考进而对事物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以促进新事物的发展。这次争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进行的一次范围较广、争论较激烈的思想论战,它给长期各说各话或一边倒、随大流的学术界带来一瞥亮丽,使得我们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 并对我国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对于两者的观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一个而去积极地推崇另一个,也不能单纯地认为一切新事物都是好的而简单地否定旧事物。虽然现在对应试教育的批判较多,也有大量的文章来反对王策三先生的观点,但笔者还是认为他的思想中有可取之处。他虽然提倡要继续加强对知识的传授,但他所谓的传授已经不同于我们过去理解的教师简单讲授,学生机械地学习,传授包括讲授和探索、发现两种形式,而且讲授也不是“满堂灌”而是教师把加工了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法教给学生。王策三先生所提倡的应试教育与我们极力批判的应试教育的概念内涵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否认。而且他提到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或快或慢、曲折反复的过程,由于对新事物认识的不足、思想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等等因素都会制约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与旧的,要革除的与要建立的……往往要‘纠缠’在一起很长时间,‘旧瓶装新酒’和‘新瓶装旧酒’的情况都会有”。王策三先生对教育改革的长期性、曲折性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钟启泉先生的观点则是我们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但他把改革看做大破、大立,以新课改为标杆的疾风骤雨般推进的素质教育改革,与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质是不符的,“重起炉灶”难免会造成思想的混乱与对实践的无所适从,尤其是我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短时间内彻底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说王策三先生是保守的改良派,那么钟启泉先生更倾向于激进的革命派。不同的教育理论流派各有不同的针对性,各有优缺点,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奶酪”已经出现问题,在“面包”还没有做好、做大的时候,如果义无反顾地摒弃,那么我们“吃”什么?我们要找出“奶酪”发霉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并对那些“霉斑”进行清理,同时我们应将“奶酪”中合理的成分引入“面包”之中,使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4(3)

[2]钟启泉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4()

篇(7)

作者简介:马云桂(1969-),安徽寿县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G71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8-0058-04

考试是指检查、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它是教学方式方法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切教学方式方法都是为了达到培养人的教育目的而组织并展开的。因此,“考试不是一种孤立的、自足的活动,而是从属于教育活动,为达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目的,考试是方法。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是目的与方法的关系”。①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目的与方法倒置了。应试教育就是这种目的与方法倒置的典型。读什么书,如何读书,都是为了应试。把考试作为学校教育与教学的目的,而忘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人。这种现象不仅高考中存在,也在中小学校、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校内考试中存在。之所以会产生目的与方法的倒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考试会对教与学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反馈作用,理论界称之为考试的“反拨作用”(washback or backwash effect)。本文试图利用考试反拨作用的理论成果,分析高职教育考试中存在的负面反拨作用,并对高职教育考试改革进行一些理论反思,以期引起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的关注。

一、考试反拨作用的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考试反拨作用的研究集中在语言测试和大规模标准化考试领域。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型国际标准化测试,如托福(TOEFL)、雅思(IELTS)等,以及各国的外语测试。国外有关考试反拨作用的成果体现三个方面②:一是反拔作用的假设。1993年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查理斯・安德森(J.Charles Alderson)和戴安娜・渥尔(Dianne Wall)在《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反拨作用真的存在吗》的文章。他们提出了考试的15个反拨作用假设,其中两条基本假设是:测试影响教学;测试影响学习。据此引出相关的假设:例如测试影响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测试影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测试影响教学和学习的进度与顺序;测试影响教和学的广度与深度;测试影响教学双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态度等等。二是“PPP反拨作用模式”。英国语言学家休斯(Hughes)对于考试反拨作用的工作机制进行了研究。他把教学全部内容分为“参与者”(Participants)、“过程”(Process)和“结果”(Product)三部分。综合这三部分,他建立起一个测试对教学反拨作用的模型,认为测试的性质会先影响参与者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和态度,而这种认识和态度又会影响到参与者在进行活动中的所作所为,诸如只练习那些在测试中出现的项目等,这必然会影响学习结果。三是考试的显性反拨作用和隐性反拨作用。希腊的语言学家普罗德罗姆(Prodromou,1995)认为,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应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反拨作用(Overt Washback)和隐性反拨作用(Covert Washback)。显性反拨作用指直接的、明显的应试教学或应试学习,如做全真试题、模拟试题;而隐性反拨作用是一种对教学的深层次、不易察觉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教学中无处不在,根深蒂固,潜移默化。国内学者张宝均(1998)和黄大勇、杨炳钧(2002)等对有关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进行了研究;而亓鲁霞和黄大勇分别对我国高考英语的反拨作用和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的反拨作用进行了研究。何琮周(1998)和金艳(2000)分别探讨了我国英语专业八级(TEM8)的反拨作用和CET口试考试的反拨作用。目前,国内学者对英语之外的其它教育考试的反拔作用研究还很少。

二、高职教育考试中的负面反拨作用

从考试反拨作用的理论成果中可以看出,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十分广泛,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等等方面。考试对教学的影响,有可能是积极影响,也有可能是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就是考试的正面反拨作用,是方法与目的的统一,消极影响就是考试的负面反拨作用,是方法与目的的背离,是方法与目的的倒置、错位。因此,研究高职教育考试的反拨作用就是要认识到高职教育考试中存在的负面反拨作用及其危害,并寻求将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影响的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当前在高职教育考试中存在的负面反拨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陈旧的考试观念误导教学观念

中国教育考试的历史非常悠久,一般认为成型的教育考试制度形成于西汉时期。汉武帝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讲学,学生是地方郡国选送的十八岁以上青年。这些人经毕业考试后分为两等,甲科出身为郎,入宫当侍卫;乙科出身为吏,回地方充任吏职。这样一来,中国便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实习-选举-考试”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③。从隋唐开始兴科举,科举考试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20世纪中国的考试制度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从科举考试被废除到建立统一高考制度,再从时期高考中断到改革开放后恢复统一高考制度。可以说中国教育考试的经验是全世界最为丰富的,从考试制度到考试方法、从考试命题到防止考生作弊,都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延续千年的考试制度和传统的考试观念一直在影响着今天各种类型的考试。其中有些考试观念是陈旧的,不适合现代教育和教学的需要和实际的。这些观念包括应试观念、选拔观念、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等等。

应试观念是影响最大也最为根深蒂固的一个考试观念,这种应试观念也影响到了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学习。考试注重书面形式,强调统一的要求、标准的答案等等,结果导致教师大量时间花在理论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讲解上面,学生大量时间花在理论知识的阅读和记忆上面。使得高职教育教学的“学以致用”、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等等教学观念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落到实处。又比如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也有很深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情景中需要重新建构。由于经验相异,建构知识的方法不同,不同个体对知识有着独特的建构过程和结果”。④因此,考试命题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察,应该是了解教学双方的活动现状,诊断教学困难所在,获取改进教学活动为目的的形成性考试和评价教学双方活动的结果是否达到了既定标准、达到标准的程度总结性考试的有机统一。然而现实则于考试过多关注总结性考试,并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唯一考试。结果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整体的目标,而较少关注学生个体,导致教学模式固化,机械教条,缺乏生机。

(二)缺失的考试功能误导教学目的

考试是主导教育或人才选拔与使用的一只无形的手,是指对人的知识、智力、能力、个性和品德的测定。考试的功能是多元的,考试的目的、形式、对象、执行主体、执行范围、手段的不同,都会使考试的功能发生偏移和变化。由此可见对考试功能的分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与具体的考试类型与目的联系起来。就教育考试来说,它的功能可以分为社会功能和个人功能两种类型。社会功能包括强化国家意志、选拔实用人才、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分层;个人功能包括评价功能、诊断反馈功能、激励功能、自我实现功能等⑤。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中,教育考试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甄别、选拔功能被无限的放大,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最具典型性。在应试教育时代,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这一功能也呈强化的趋势,而考试的个人功能则出现很大的缺失和偏离。

考试的社会功能强化与考试的个人功能弱化,也是高职教育考试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由于教师对考试的认识不足和研究不够,导致考试功能单一化为评价功能。教师认为考试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成绩,保证学生听课的手段,学生则认为考试就是为了过关。这种评价的结果没有起到真正衡量学生水平,激励学生信心的作用,反而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理想的考试操作困难,导致教师弃繁就简,在专业课考试中,文科的考试题型经常是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理工科的题型经常就是几个基本的原理和公式化的数目,这种考试不能真正发挥诊断教学的功能。由于忽视了考试目标与学生成长目标的一致性,考试基本上不适合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考试内容与方式僵化,考试的形式主义非常严重。考试功能的缺失与偏离必然误导教学的目的――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各种能力,而是仅为考试服务,考试就意味着课程的终结。“这种考试只能部分反映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甚至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并使学生的这一能力片面膨胀,其他素质片面缺失”⑥。

(三)重知识轻技能的考试内容误导教学内容

传统的学校考试重知识、轻能力,由于客观知识便于命题、考核与评定,所以现在的高职教育考试内容多是以结构化、原理化的记忆性知识考核为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很少,实操能力考核更少。从某种程度上说,知识的记忆对于能力的发展是必需的,但是知识的记忆并不―定导致能力的提升,而死记硬背却往往导致思考、判断的依赖性,导致想象力的匮乏。片面注重知识的考核会使学生习惯于这种考试模式下的惰性思维,遮蔽对发展自身能力的关注,同时也与高职教育教学的特征相违背。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教育和教学内容要以传授各种技能为主,根据教学内容制约考试内容的理论,考试内容就应该以考核能力为主。而现实中的考试却以记忆性知识考核为主。片面注重知识的考核将会产生两种负面作用:一是会阻碍高职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导向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能力的培养,违背高职教育规律;二是会使学生脱离实际学习生活,习惯于这种考试模式下的惰性思维,导致想象力的匮乏,遮蔽对发展自身能力的关注,局限着学生的知识和思维结构,而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四)单一的考试方法误导教学方法

目前高职教育考试方法主要是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笔试考试形式由于其自身的弊端,不太适合高职教育考试。笔试试题内容的抽象性、考生所处的考试环境、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带给考试成绩的偶然性,是笔试无法克服的弊病。并且在笔试中,记忆力的考核处于主角地位,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处于边缘角色,所以笔试对于学生素质的考察是不全面的,考试无法测出学生真实素质的发展状况。笔试一般客观题较多,标准性答案使得课程教学走向趋同,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限制了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性的发挥。另外,单一的笔试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反作用不可忽视。高职教育目标要求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要能够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实践性教学方法(如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笔试形式相对于语言性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等)比较有效,但是语言性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又不应该成为主角。这样一来,势必影响师生对实践性教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考试反拨作用对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的启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数量和学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不仅要面对普通高校的竞争,而且要面对高职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巩固自己的地位,很多高职院校都把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教学改革中,往往强调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等等。但是,对于高职教育的考试改革却很少人关注,甚至认为这与教学改革关系不大。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改革跟不上,整个教学改革就不完整。根据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原理,我们认为,高职教育考试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转变单一考试观念,树立多元评价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不应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要把考试真正当作是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而不是把考试当成教育目标自身。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过去的单一考试观念,树立现代的多元评价观念。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指出:“考试的本质是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认识,是一种事实判断,教育评价则是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对受教育者的诸种要素进行价值评估,其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考试为教育评价提供了量化资料,但不能替代教育评价”。“以考试代替评价的现象是我国教育评价机制缺失的表现,其直接后果是以应试方法取代教育过程,这种现象不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削弱了教育改革的成效”⑦。他指出,“利用评价的观念和方法改造我们的考试,利用考试的数据开展评价工作,是实现考试改革和推动教育评价的最佳结合点”。就高职教育的整体来说,应该树立“大评价观”,即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的全部领域为对象,包括与教育对象相关联的各方面的实态把握和价值判断。就某一学科专业来说,要把期末的终结性考试与平时的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考察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的个人努力和进步状况。

(二)弱化考试指挥棒功能,发挥考试整体效能

一个好的考试要考出人的长处和优点,要能够把学生的兴趣、能力、潜质等特征性的东西描述出来,并予以引导,鼓励其发展自己的特长,即马克思所说的“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比较一下我国和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考试,就会发现国外考试是考出特长。如美国总统布什上台后制定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提出必须使各个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在几个重要的年龄段,通过测试提高其能力和素质,鼓励每个人发展自己的特长,起到了人才分流的作用。而我们的考试是单一的选拔功能,是挑错考试,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高职教育考试不同于高考等选拔性的大型社会考试,考试更不应强化甄别、选拔等社会功能,而是要强化考试的反馈、矫正和调节作用,发挥评价激励、教育和发展等本质功能,从而回归本我发挥整体效能。具体来说,高职教育考试的改革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校应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机制,将平时表现成绩与终结考试评定相结合,扭转单―的终结考试成绩决定教学全局的现状。二是学校和教师应综合利用形成性、诊断性和终结性评价,根据考试的结果分析来调整现有的教学策略。为考生不仅仅提供一个分数,还要通过各种数据给考生知识、能力、特长和潜质的报告。三是考试应确立绝对标准和个体标准,对学生素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明确学生的素质优劣及其潜能所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南。

(三)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能力导向

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试验和实习;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考试内容必须突出职教特色,这个特色就是确立能力导向。也就是说,高职教育考试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试方式。具体来说,高职教育考试内容的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二是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规划测试知识和能力的题目分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大非智力因素考核的命题力度,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综合评估,通过答案的灵活多样性.给学生想象力等的发展创设一种弹性环境,注重学生的个性,使具有特殊学习性向和才能的优秀学生能脱颖而出;四是考试不应限制答案,应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四)革新考试方法,形成多样性考试机制

考核形式应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试验、参与科研、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具体形式应根据学校自身条件以及学科性质和特点来确定,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理论模块以闭卷为主,间或采用开卷考试、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模块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间或采用实验设计、课程设计、实际创作等形式,使得考试模式多元化。针对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还必须利用一些测量手段,测量其技术参数,如对电机修理的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学生对电机故障的诊断、拆线、计算、画图、绕线、嵌线、上漆、烤漆、检测等整个工艺过程独立完成,成绩好坏主要依靠对其技术指标达到的程度进行评估,这种考试不仅鉴定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考试过程本身也促进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⑧。此外,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

注释:

①潘懋元.教育与考试――目的与方法[J].教育与考试,2007,(1).

②黄剑平.论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10).

③柴子文.中国教育考试制度历史及其现状研究[Z].。

④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1).

⑤曹赛先.再议考试的功能[J].湖北招生考试,2003,(12).

篇(8)

1尝试教学的产生背景与理念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培养更多的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已不能满足时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兴起了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学校尝试将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如:赞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教学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及阿莫纳什维利、沙塔洛夫的合作教育理论等,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众多的教学理论中,缺少我国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为此我国学者邱学华从上世纪80年代正式启动尝试教学实验研究。尝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尝试教学理论渊源于中国,从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直到当今革命家、邓小平,无不重视尝试,亲自尝试。邱学华在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二千多年来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移植和借鉴了许多国外的理论和经验,如:桑代克的“尝试和错误说”、 邓克尔的蜡烛问题、夸美纽斯的教育人文主义等思想,经过近30年的实践研究,从尝试教学法到尝试教学理论再到尝试教育理论研究方向发展,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尝试教学的理论体系。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做法,先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学课本和互相讨论,尝试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学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尝试教学的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先做,学生的必须自己去学习书本知识,主动与同学对问题进行探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保证。其次,开展尝试教学,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知识的重难点进行讲授,其主导作用更显重要。第三,学生在尝试学习的过程中,要认真去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线索,教科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第四,学生的尝试过程中会互相请教,互相讨论,自然形成合作交流的局面,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因此在现代的教学条件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可使学生的尝试活动取得成功,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思维得到发展,创造力得以增强。

2高师体育专业理论课开展尝试教学的意义2.1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国中小学现实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从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国家以指导性文件的形式,提出了课程学习的目标与建议,对课程的各个学习领域及各层次水平目标提出比较宏观和笼统的规定,没有对具体教学内容、学习考核做出规定,具体到每个学校由体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自己确定实施方案,体育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要参与到课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新体育课程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师体育专业作为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基地,必须以基础教育改革方向为导向,培养出适应新课改要求的人才。为此高师必须增强教育教学改革的责任感,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念,除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尝试教学改革,学生对所学知识要自己先去学习思考,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而且能将所学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分析解决问题,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及教育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能更好的应对新课程的挑战,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伴随课程改革一同成长。2.2提高高师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随着近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突破了单一的教育系统工作,他们在就业的价值取向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发生着变化,对职业的选择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只有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用人单位聘用复合性人才的要求出发,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始终站在就业选择的最前列,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尝试教学法突破了注入式教学方法的束缚,大胆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练习,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学生会逐步形成一种敢于探索的精神,对于不懂的事物、不会做的工作都能大胆的一试伸手,在尝试中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也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不断的修正完善自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2.3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未来社会也是学习社会,为了适应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人必须终身学习。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能有意识地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接受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保证自己的职业处于良好的适应状态。高师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点,大多喜欢重技术轻学科学习,其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较弱。而尝试教学要求学生以尝试的精神,用自学的方法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课程尝试学习过程中,由被动、机械地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地学习,逐渐养成了对新知识自学的习惯和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的进一步自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不断地学习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

3高师体育专业理论课开展尝试教学的可行性3.1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高师体育专业的学生都是经过文化课高考入校的,在小学到高中的多年学习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而高师体育专业的理论课程基础性较强,具人文性质的课程如: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学、运动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课程较多,相对学习难度不大。对于这些人文性的知识,当老师提出要尝试解决的问题时,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书本材料、网上查询、实践操作、提问请教或合作讨论等自主学习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尝试中获得新知识。3.2尝试教学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高师体育专业学生多数性情开朗,思维敏捷,性格外向,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针对这种特点开展尝试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先自学,再进行小组探究,通过对自学成果的互相交流讨论,再向全体同学汇报,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合作、竞争和表现的舞台,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理,符合高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3.3高校为尝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课程资源学生要尝试自己先去解决问题,除了阅读课本以外,许多问题还需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且通过集体探讨才有结论。高师体育专业学生身处高校,一方面校内图书资料资源丰富,检索、下载文献资料方便、快捷,为学生尝试学习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学生集中住宿,为学生在课内外开展集体讨论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第三高师院校具有较为强大的师资力量,教师们不仅能为学生们解答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学习,为尝试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人力资源。

4高师体育专业理论课开展尝试教学的策略4.1转变观念是先导尝试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努力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顺应了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教育的要求,值得借鉴和学习。实施尝试教学改革,教师必须彻底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不再只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引导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尝试、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文化知识与技能、情感与学习态度方面都得到培养。4.2灵活运用是关键尝试教学目前主要运用于中小学的教学中,它有一个基本教学程序,要将其应用于高师体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必须根据高师体育专业理论课的特点、班级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及教师的特点灵活应用。由于高师体育专业理论课课时相对较少,教学内容较多,一般可采用超前式、结合式等尝试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特点将自学环节放在课外进行,课堂主要用于学生讨论和教师的讲解,也可将超前式和结合式两种方法有机结合,采用超前结合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其教学过程设计为:第一步,出示尝试题:在上一次课结束前布置安排下一堂课的尝试题,或者课前通过网络上传尝试题目;第二步,自主学习,完成尝试题(课外):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通过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初步解决尝试题;第三步,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尝试结果,加深对尝试题的认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小组长牵头,组织讨论,拟写发言提纲,选定发言的同学;第四步,课堂展示:每组由代表进行发言表述小组的观点并请持有不同和补充意见的同学发言;第五步,教师讲解:对发言情况进行相关评价后,结合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在课程中实施超前结合式尝试教学,把学习自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课外可以通过自身经验、自学课本、提问请教、网上查询等方式完成尝试题,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内让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并对结果进行展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展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超前结合式的课堂基本式五步已合并成三步,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3完善评价体系是保证对学生的尝试过程进行教学评价,是尝试教学有效实施的保证。在尝试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能是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而应以尝试教学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教师或学生对尝试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进行相应的评价,如:对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结果、学生代表发言等情况进行评价,对尝试未达到预期效果或尝试失败的学生,一方面要在尝试的精神上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要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乐于尝试,敢于尝试的热情,体验尝试成功的喜悦,尝试失败后的反思,坚定走向成功的信念,克服困难的意志,充分体现评价目标的发展性、评价主体体多元性、评价内容综合性、评价方式多维性的评价特点,通过教学评价,教师能选择更加有效的教学行为,学生能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将过程评价融于教学实践,引导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实践,为尝试教学的成功实施提供保障。

5结语时代的发展,赋予高师教育新的使命,尝试教学为高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将其引入高师体育专业理论课堂本生也是一种尝试。尝试教学在高师体育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广大教师还要勇于探索,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出反思,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思维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为基础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张良朋.尝试教学策略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2]张良朋.尝试教学全过程评价模式的构建

[J].淄博师专学报,2010,(1):29-35.

[3]邱学华.尝试教学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汪刘生.尝试教学论发展态势的理论思考

[J].山东教育科研,2002,(4):41-43.

[5]杨莹.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与尝试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究

[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61-62.

[6]梁影虹.在各科活动中开展尝试教学

[J].新课程(教研),2010,(9).

篇(9)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05-02

一、法学本科教育性质辨析:通识教育抑或职业教育

(一)通识教育是法学本科教育的基础

法学本科教育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准,担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双重历史使命。法学本科教育性质是我国法学教育长期争论的问题。准确定位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对于优化教学体系、确立学科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的定位,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争议的焦点是:法学本科教育究竟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辨清这个问题,需要从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着手。法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无论是法律通才还是特定法律职业人才都应是法律专业人才。所谓法律专业人才,就要具有基本的法律精神、深厚的法律知识和灵活的法律能力,都应该具有人文素质和法律专业知识。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是法学基础层次教育,着眼于学生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法律知识的全面掌握,为中国基础法律市场提供充分的“法律职业人”和为这门人文社会科学本身以充分的研究型人才。法学本科教育属于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了法学本科阶段,要注意学术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理性的养成。法学院的目标应该是使毕业生“能够在无须课堂教授的情况下,也能依靠自身的通过法学教育培养起来的素质和基本知识,迅速理解和运用新法律”。而这一切只能由通识教育来完成。只有注重法学本科教育的通识性,才能在教学环节中真正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才能为后继的本科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培训提供优质的生源。

(二)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是法学本科教育发展的方向

强调法学本科教育的通识性质,并不是说其不应含有职业教育的内容,恰恰相反,法律本身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要求高等法学教育应该重视社会对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司法考试制度建立之后,尤其是允许在校本科生参加司法考试以后,本科法学教育就不仅仅限于对法学理论人才的培养,还要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因此,本科法学教育负担着培养法学研究型人员以及为司法机关(包括公、检、法、司)培养人才的双重任务。另外,鉴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推进,国家机构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即使在民营单位和企业,也需要大量的法律工作者。因此,如果把法学教育局限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内,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另外,我国尚未建立法律职业资格准入前在“司法研修所”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本科法学教育也在实际承担着法律职业训练的一部分职能。“法律同时是科学和技能,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职业”。法学教育不应该只重视知识的传递和学术的研究,而忽略职业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既然通过司法考试是进入法律职业最重要的常规性渠道,法学教育就应当考虑适应司法考试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注重同法律职业相结合。在法学教育中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法律诊所、职业训练等活动,不仅不与通识教育相矛盾,而且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司法考试体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这些特定法律职业的要求,法学教育在保留其通识性的基础上,应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成份,以消除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的弊端。因此,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应当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并且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不能把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简单地定位成职业教育或通识教育。法学本科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并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这是因为,法学教育的性质是多维而非单一的。一方面,法学教育应当注重法律职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法学教育不能只限定于法学知识的讲授,而应当向学生提供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解和学术训练,使学生养成“多知识角度的观点”,并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公正气质。[1]

二、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互相支持下的良性互动

(一)本科法学教育是司法考试与法律职业的基础与前提

司法考试制度的建立产生于高等教育规模化和行业准入正轨化的历史背景之下,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本身就是高等法学教育规模化的一个产物。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连接点在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司法考试的起点,为司法考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规格。[2]例如,我国本科法学教育由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依据教育部和司法部的要求,确定了14门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是我国大学培养法律专业人才的基本课程,所涵盖的内容与司法考试的内容基本一致。这种课程体系对法学教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提高法学院学生的素质起到了引导作用,司法考试也正是以大学法学教育为基础,它的主要考试范围突出了大学本科的核心课程。

另一方面,大学法学教育以讲授法律原理,培养法律精神为主,承担着培养法律职业的人文素质、法律专业知识的任务。大学法学教育在法律职业的选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的法律教育为构筑法律共同体提供了知识平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法治水平。[3]大学法学教育的成熟和完善,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法治秩序构建所依赖的法律人”,这是法律职业的正规化的要求,也是司法考试选拔人才的主要目的。

(二)司法考试是法学本科教育的检验器

统一司法考试虽然只是一种资格考试,不能代替法学本科教育的评价机制,但是却可以用来检验法学教育的产品是否可以顺利地走向法律职业市场,从而影响着法学教育一定程度上的未来走向,并且在实践中必然要经历与法学教育之间的互动,最终形成一种构建良好的制度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建立不仅仅属于内向纬度的,而且还会必然要求向外辐射到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职业遴选体制。所以,虽然司法考试只是法律职业遴选体制的一个环节,但在当前中国语境中,它已然成为了实质的首要环节。

同时,由于司法考试具有强烈的职业性目的,法学本科教育虽然不能以其作为教学指挥棒,但司法考试通过学生的个体选择会对法学教育施加影响。例如有志于从事司法实务工作的法学专业学生必然会参加司法考试;没有从事司法实务工作意愿的学生,通常也会把参加司法考试当作一次自我检验的机会,把通过司法考试作为一种能力的证明。司法考试的考查内容会通过这种间接方式微妙地影响到法学教育的实施。

而且,司法考试在题型和内容的设计上,逐渐侧重对理论的分析运用,重点考察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法律教育结构模式的选择,有助于完善法学教育的管理模式。

三、法学本科教育的改革思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一)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传统法学教学忽视了法学本科教育的职业性,从法律实务部门对法学院校毕业学生的反映来看,普遍认为正规法学院校毕业的法律专业学生法学理论有余,法律实践能力不足。[4]司法考试制度建立之后,法学本科教育必须密切关注法律职业,并作出积极的回应,革除种种弊端,这是法学本科教育获得活力和竞争力的契机。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法学本科教育应坚持以通识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过硬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通用型法律人才。”人才素质方面,在传授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法律人的伦理价值、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和传播法律的精神。质言之,法学专业学生不但要具有坚定的职业信仰和缜密的思维方式,还要具有高超的处理实务问题的职业能力。

(二)改良教学方法

从具体教学方法上来看,适应司法考试重视司法实践的遴选方式,法学本科教育应当对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法律思维和实践技能训练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符合司法考试对学生的考核标准。

目前在法学本科教育实践教学课程主要有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法律诊所等形式,很多法学院开设这些实践课程时由于经验不足,课程流于形式化和剧场化,并不能达到这些课程要求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强化“实践教学育人”的理念。实践课程的核心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真实或高度仿真的案例,有目的、有选择地把司法实践中的客观实际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研究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法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法学素质。

另外,还要使实践教学多样化。结合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的自身特点,根据教学目的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各种部门法知识。

(三)改革教学考评方式

评价体系关系到法学教学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问题,关系到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问题。[5]传统的法学教学考评方式通常是笔试。在笔试方面,客观题考查学生对法条和基本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对案例的分析判断能力。主观题则考查学生对理论和制度的理解能力、逻辑归纳推理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虽然两类试题的结合,能够测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但传统考评方式缺乏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量。而在司法实践中,说服当事人,表达委托人观点,法庭辩论,说服法官都需要犀利而准确的言辞表达,传统考评方式受到挑战。

因此,除传统的考评方式外,应考虑增加口试考核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题目,根据学生答题的表现进行评价。这种方式除有助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外,还有助于学生锻炼抽象思维能力、环境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教学评价实践来看,法学教育的考评方式改革和司法考试由一次笔试到笔试口试两次考核的趋势不谋而合。

(四)加强法科学生素质教育

法学素质教育是指法律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养成,其目的是解决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法律人。在中国语境下,素质教育有其特定的意义,是德才兼备的同义语。法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是才的培养,品质修养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则是德之体现,“德才兼备”方可称得上真正的法学人才。因此,司法考试在对法律从业人员遴选之时,将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方面纳入考核范围,是一种强性地灌输素质教育的方法,也是一种人文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对此,法学教育不但应对司法考试积极回应,更应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担负起对高等法学人才素质教育培养的责任。在法律服务远不发达,法律人公信力普遍不高的中国当下,这种责任更显得意义重大而深远。它直接决定了我国将来法律服务社会的价值走向,可以为法治社会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

四、结语

司法考试对于本科法学教育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司法考试为本科法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本科法学教育对于司法考试而言,既是前提又是基础。没有法学本科学历,不能参加司法考试;没有发达的法学本科教育,司法考试就缺乏充足的优秀的应试者。法学教育可以是多元的,应当充分考虑培养学生通过司法考试的能力。各个法律院系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包括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教学设施等来安排自己的教学,考虑法学教学与国家司法考试的联系程度,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总之,司法考试不能忽略中国法学教育的实际,必须衔接好与法学教育的关系;法学教育应尊重司法考试的本质与规律,以司法考试为契机,加快法学教育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潘剑锋,陈杭平.再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关系\[J\].法律适用,2008,(1):59.

\[2\]叶秋华,韩大元,丁相顺.建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良性互动关系——“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研讨会综述\[J\].中国法学,2003,(2):190.

篇(10)

现代法治需要的法律人才不再是只会法条的人才,它需要具有高深法学理论基础上的,具有卓越法律素养、法律智慧和人文精神的优秀法律工作者。要求法律人才能从法律的独特视角,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本身的运用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问题和纠纷。但是随着法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备和细化,法学学科科目繁多,司法考试通过率的严要求,很多学校将司法考试视为法学教育的指挥棒,法学教育被变相为应试教育。导致很多高校会加大法学学科的教学,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虽然我国法学本科学生在初级阶段也学习部分素质科目课程,但课程设置与实践脱轨,收效甚微。法学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除了法学本身以外,相应的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有关知产的部分理工学科,甚至文学类学科、语言交流类学科都应有所涉及。

2.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严重匮乏

在司法考试通过率要求的重压下,我国法学教育往往缺乏实践性教学。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而法学教育是进入法律领域的基础,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经之路。所以法律教育不用只注重理论的教学,教学应为社会服务、为科学服务。单一的理论的教学,会令学生如在雾中,一时找不准出口。而实践性教育则可以为此拨开迷雾。

二、关于对司法考试与法律教育改革的设想

1.关于对司法考试的改革设想

(1)提高司法考试报考条件

我国目前司考考试的报考条件是:高等学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并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可以报名参加国家司法考试。所以从规定上可以看到,只要具有本科学历就可以报名参加司法考试,而无论是否有过法学的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一旦通过司法考试,无论以前是学什么专业的都可以踏入法律门槛,可以作为法官、检察官、律师而成为名符其实的法律工作者。这导致办案人员专业水平、法律思维、法律素养差别较大。而法律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系统地不断强化和吸收过程,如果通过一次司法考试就进入法律职业,不利于我国法律系统的整体水平的提高。纵观世界各国,把不具有法律教育背景的人排除在法律职业之外是很多国家通行的做法。所以提高司法考试门槛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道路。

(2)建立对通过司法考试者进行法律职业培训制度

根据我国律师法的相关规定,申请律师执业,应当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但是此项规定已经名存实亡,形同虚设。为此,建议设立司法考试统一法律职业培训制度,由地方司法局或者律师协会组织进行法律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职业培训的师资,应以外聘为主,聘请有多年执业经验的杰出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传授司法实务性知识,还可邀请法学界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学,讲解前沿法律问题,这样既能保障教师不脱离司法实践,与时俱进,又能节约成本,减少投入。

2.关于对法律教育的改革的设想

(1)加强法律渗透学科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

法律教育是不仅是一种专业理论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法学教育不仅要培养法律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法律人才,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传播法治文化,推动法治发展,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需要的法律人才。所以学生除了对法学理论知识和体系全面掌握外,还应具备相应的法律思维、法律素质及其他相关学科应用法律的能力。司法考试只是考察应试者的法律基础知识、司法实务技能和职业道德,并非能学到全部法律人才应具备的才能。为此法律教育在教授基础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增设法律实践课程,增设法律相关学科的学习,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法律人才。

(2)整合法学教育层次

我国的法学教育有法学本科、法学(法律)硕士、法学博士三个基本层次的学历和学位教育,而且还有法学大专、中专教育、法学成人教育,等等。我国法学教育处于一定程度的盲目和混乱阶段。各种类型的教育学校不断扩招法学学生,各种形式的法学培训,造成法律人到处都是,法学文凭含金量高低不齐。因此,应精简整合法学教育的层次。首先取消本科以下学历的法学教育,将法学学习的门槛提高到本科阶段,禁止各种夜大、函授、大中专设置法学课程。对法学法律硕士的入学要求提高,提高入学分数,减少录取人数。对在职法学类的教育加强管理。改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提高法学学生的质量。司法考试作为选拔合适的法律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上一篇: 班级一周总结 下一篇: 女性艺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