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专业前景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9 17:31:45

工程管理专业前景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前景分析篇(1)

以酒店前厅、客房、餐厅三大部门工作范畴为基础,进行主题模块创设并设计相应的子模块情景对话,然后学生进行实训室角色扮演训练,最后本文提出实施情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曹艳芬的论文《试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以〈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范例》中,在分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思路,以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范例探讨了课程开发实践。以上学者都从某一角度对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特别是从教学方法上要求从实际出发,让教学环境更符合实际工作场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但不够系统,现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从课程开发、到教学手段与方法、到考核与实训等方面对酒店前厅课程改革加以论述。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前厅课程改革

前厅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流程是酒店岗位群分析—前厅岗位能力分析—综合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计与重组。按照这种思路与方法,根据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建由职业基本素质与能力、酒店前厅基础操作技能职业关键技术能力、职业方向拓展能力组成的技术管理型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正确处理服务技能课程与管理技术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与管理技术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的关系。在高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上,除了努力使学生精通本专业技术技能外,还需基于专业的关联性,进行适当的专业方向课程拓展,为学生将来可能发生的职业转换奠定基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是国家示范的重点专业,从2006开始建设,形成了从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到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网络资源、实习实训等一系列成果。

1.先从课程教学目标的入手。前厅课程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星级酒店前厅部工作人员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理论和实训教学,学生能全面认识酒店前厅部的业务工作流程、服务规范和酒店前厅部运行与管理的相关知识;掌握娴熟的前厅服务技能,提高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为职业领域的拓展打好基础。同时,通过前厅工作的认知、熟悉和实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先进的价值观。

2.课程标准的构建。课程标准课程定位于培养高星级酒店前厅工作岗位人员,为了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企业调研—工作岗位划分—工作任务流程分析—综合能力分析—教学情景设计—课程体系设计”的教改思路,与南宁五星级酒店红林大酒店、南宁饭店等合作企业共同构建一套融合前厅岗位职业标准、符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课程标准。课程改革时聘请了企业专家与课程专家一起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构建。根据前厅服务流程来设计,形成了酒店前厅的八个主要学习情境。使教学内容更符合行业要求。也符合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

3.教学方法与考评体系改革。每学期组织酒店行业专家、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开教学研讨会,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讨,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特点,提高教学效率。课程教学评价引入职业岗位标准,注重在过程中考核,全方方、多层次、过程,完善《前厅运营与管理》课程技能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前景分析篇(2)

一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工程管理专业前景分析篇(3)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工程管理专业前景分析篇(4)

在当前时代下,寿险公司的传统财务工作模式已经很难符合当前时展方向以及公司内部发展要求了,因此需要对寿险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适当的转型,在业财融合背景下的财务转型,对公司今后的战略发展更加的关注,并且对公司内部的财务资源进行了配置性的优化,但是在业财融合背景下的财务转型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急需解决,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切实的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地发挥业财融合背景下财务转型的积极作用,提高寿险公司的发展水平。

一、业财融合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体系

为了使寿险公司的财务转型能够在业财融合背景下有序的进行,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业财融合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体系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研究,再结合寿险公司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现状,明确财务转型的目标以及主要的方向。业财融合主要是指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融合在其他业务中,在公司日常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财务转型能够给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和运营提供重要的决策作用,通过业务和财务的相互融合,可以为公司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业财融合背景下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是为了加强财务管理和其他业务之间的相互协同,支撑公司的日常运营。财务转型工作也可以凸显公司的发展实力,对相关的价值进行增值,使财务工作为公司创造价值。在业财融合背景下的财务管理体系中,主要包含了目标层、内容层以及架构层。内容层主要是基于业财融合体系中的顶端,也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点,充分地反映整个公司的核心价值表现。架构层主要是对公司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构架性的设计,主要包含了战略性的财务管理以及业务性的财务管理,并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要对相关的财务信息进行广泛的沟通以及共享,明确各类财务信息之间的界限以及职责。在进行财务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要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公司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开端,这几个层次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财务管理体系的组成和构成入手,明确业态融合背景下财务转型工作的重点,从而保证财务转型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业财融合背景下财务转型存在的不足

(一)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工作目标缺乏一致性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寿险公司进行财务转型时需要将财务和其他业务进行相互的融合,从而实现财务的成功转型。对于寿险公司的业务部门来说,主要的工作重点在于提高业绩指标,而财务部门的工作重点往往侧重于公司的整体运营指标以及各项业务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要做好预算控制和成本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财务部门在日常运行的过程中,还需要综合性的关注公司的运行效果以及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对风险进行多方位的评估以及预测,并且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在将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这两个部门在工作目标上缺乏一致性,并且主要的工作重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业财融合背景下进行财务转型时,两个部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不仅增加了公司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还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严重的阻碍了业财融合背景下财务转型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沟通的口径缺乏统一性随着我国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已经和寿险公司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相互的融合,寿险公司在内部构建了完善的信息交流体系和数据库,方便各个部门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以及联系。在业财融合背景下,财务部门的相关专业性术语以及数据分析技术,对于业务部门来说在理解和认知方面经常会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业务部门和财务在沟通方面缺乏一致性,并且财务部门分析维度和业务部门分析唯独缺乏一致性,这两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日常沟通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财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对业务部门的相关业务数据在分析方面不够深入,财务部门数据分析工作仍然停留于以往财务会计报表上,并没有结合寿险公司的业务部门对数据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以及分析,由于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缺乏对业务部门工作的了解,很难从业务系统中获取到有用的财务数据,并且在后续分析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就导致了财务预测分析工作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果,影响财务转型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业财融合背景下进行财务转型的方法

(一)统一经营管理目标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寿险公司在进行财务转型时,经常会出现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在经营管理目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财务转型工作的有序进行,一定要正确的看待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且督促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日常的沟通以及交流,从而方便两个部门的工作怕人员能够全面的了解对方部门的工作范围以及工作内容。在业财融合背景下的财务转型工作中,要协同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价值,形成统一的经营管理目标,作为财务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和业务部门管理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且相关管理人员还需要针对财务转型工作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活动,所有的决策性建议应当从公司管理角度而考虑,以提升公司价值为主作为主要的切入点,加快公司财务转型的速度。与此同时,在业务融合的过程中,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对自身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范围进行精准性的定位,并且为公司管理阶层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从而使得公司的管理层能够根据寿险公司当前的发展现状提出更加正确的决策。因此在产业融合背景下进行财务转型工作中一定要构建协同性的业财融合价值,统一经营管理目标,加快财务转型的进度。

(二)提高财务部门的专业分析能力在业财融合背景下的财务转型工作中,财务分析工作有助于推动寿险公司的良好发展,并且在实际所产生的意义也是十分突出的,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决策的质量,还可以明确公司当前的正确经营行为,对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时预警,了解资源配置中的问题,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在业财融合背景下进行财务转型工作中,相关公司的负责人员应当着重的提高财务部门的专业分析能力。对于专业分析能力来说,既包含了业务技能和专业技能,也包括了信息工具的使用技能,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要从这一问题入手,切实的结合寿险公司实际的发展情况,对财务专业分析能力中较为薄弱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优化,可以在公司内部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例如在经营和发展中需要将信息技术及时的引入到财务管理体系中,做好财务部门的分析工作,并且对原有的分析模式和工作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及优化,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的提高财务部门工作的效率。公司相关领导人员应当加强对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力度,引进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分析软件,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培训,从而使得财务转型工作能够在业财融合背景下有序的进行,提升公司发展的价值。

(三)实施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管理随着我国当前信息技术的持续性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寿险公司的各个角落中得以广泛地运用,在业财融合背景下进行财务转型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树立现代化的工作理念,并且将信息技术的手段完美的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推动财务转型工作的有序进行。相关管理人员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财务和业务信息资料的集中管理平台,无论是公司财务部门还是业务部门,都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平台来进行数据的获取,提高公司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集中性。另外,相关管理人员还可以在公司内部建立财务信息的共享中心,对整个信息流通的流程进行不断的优化,在财务共享中心中应当包括总账管理和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等多个部分,既可以保证业务处理的统一性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对流程进行多方位的管理,结合公司会计准则和公司内部控制的规范,在相关规定的引领下,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从而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标准化发展。

工程管理专业前景分析篇(5)

核心竞争力一般属于企业战略管理范畴。对于高校专业发展来说,目前很少有人将其上升至战略高度,原因在于目前的高校管理还有很强的计划管理成分,专业发展的竞争意识不强。然而,人才需求的市场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未来招生的市场化是必然的趋势。谁能在未来人才市场的选择当中拥有专业核心竞争力,谁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财经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一方面会受到来自理工院校尤其是建筑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另一方面财经院校之间工程管理专业也会存在竞争,因此,有必要研究并且提升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同济大学创立的“建筑工程经济与组织”专业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立的“建筑工程经济组织与计划”专业,其后国家分别于1981年、1993年和1998年对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对其进行了修正, 1998年,教育部第四次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将先前的“房地产经营管理、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基本建设管理工程方向)、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专业名称进行了合并,确立了工程管理的专业名称,指出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财经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状况

1998年以前,开设类似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集中在一些理工类综合高校。随着我国财经类高校的不断增加,1998年以后,很多财经院校也开办了工程管理专业(如表1所示)。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

表1中资料显示,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都开办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有些甚至有硕士点。

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大的。据2005《北京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自2003年,计算机、建筑、机械、汽车、临床医学、护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8个专业连续3年登上了紧缺专业排行榜。这8个专业在北京呈现用人单位多,需求旺盛之势。对于工程管理这个专业,用人单位比较倾向于招聘理工院校背景的毕业生,而财经院校的毕业生相对受到了冷落。据用人单位讲,他们倾向于这些院校的原因是:理工院校背景的学生工程技术知识相对扎实,而财经院校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不如他们。那么,是财经院校的毕业生不具备专业竞争优势,还是其他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下文将分析财经院校工程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一)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优势(Strength)

财经院校从其院系设置来看,一般都会有经、管、法、文、史等学科,也有部分学校有理、工、农、医学科,其学科优势自然是经管学科,而对于理工院校的学科设置,则偏向于理、工学科,经、管、文等学科多是其增强人文精神的补充而已。工程管理专业虽以技术学科为基础,但还应突出其管理、经济学科。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偏技术、轻管理的现状导致了对理工科尤其是建筑类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纵观国外工程领域的情况,国外实行注册咨询工程师进行工程管理,如: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该协会实行的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建设领域的管理水平还处在一个低水平层次上。

(二)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劣势(Weakness)

财经院校的学科重点在于经济、管理学科,理工类学科多是这些院校的弱项学科。对于工程管理中的土建类技术课,财经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当然不如理工类院校。因而,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劣势自然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这种劣势很难改变,首先,财经院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工类院校的办学思路不一致;其次,财经学科办学需要的硬件投入少于理工学科,导致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技术类课程涉及到的硬件投入不足;再次,在财经院校背景下对相应硬件使用效率不高,比如:建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等除了本专业学生使用以外,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是用不着的。

(三)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机会(Opportunity)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对外开放,一批国外的工程管理公司开始进入我国的建设市场,带来一种全新的工程管理方式,如英国的克瓦纳(KVAERNER)、新西兰的贝卡 (BECA)、澳大利亚的胡克一克莱蒙(HOOK-CRAME)和澳中(AUSINO)、美国的MEC,及新加坡的胜科(SEMCORP)等。国外的工程管理公司对业主提供的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服务。他们的工程管理人员并不强求专业资历,但管理专业知识都很过硬,同时运用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的水平都很高,他们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国外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于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是一个启发,也就是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应向工程项目管理靠拢。这样,在我国对外工程服务中,我们的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工程管理模式才能与国外接轨,这是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机会。

(四)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威胁(Threaten)

对于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威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办学思路,如果财经院校按照理工类院校的思路发展该专业,则永远无法去和理工院校抗衡;二是社会轻视项目管理,进行低水平管理的观念盛行。当前,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形成不同的投资目标侧重,如商业项目重工期,公共项目重质量,内部项目重投资的单目标倾向,都威胁着工程项目管理三目标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

通过对财经院校的专业SWOT分析,我们可对其专业发展核心竞争战略作出矩阵,如表2所示。

从表2来看:财经院校应优选SO战略,加强SW战略,推行TO战略,以克服TW战略。

通过以上对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比较优势分析,本文认为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于其财经院校的学科背景下的工程项目管理。在此条件下,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师资优势,突出工程造价管理、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等某一方向,走差异化专业发展之路,同时,借助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来降低硬件投入成本,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和理工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相竞争,占有工程管理人才市场的一席之地。

工程管理专业前景分析篇(6)

高职的物流专业是提升物流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专业,在这一专业实施先进教学模式的实践,是促进高职教学质量得到优化的关键,因此,结合高职物流专业的具体教学需求,进行情景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是当前很多教育专业人士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情景教学模式在高职物流教学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情景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冲突。目前,一些物流专业的教师虽然在理论方面具备对情景教学模式的了解,但在处理一些具体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关注情景模式的具体特点,这就使得一些情景教学工作很难有效的适应教学工作体系的优化建设需要,无法有效的促进物流专业情景教学模式实践活动的价值。除此之外,一些情景教学工作并没有针对课堂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体系设计,导致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完整有效的兼容,虽然物流教学工作的教学形式正处在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但一些情景教学法却并不能有效的确保教学方法的持续优化,导致很多情景教学模式只能在教师的刻意执行之下进行推进,难以保证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可以在相关实践性活动执行的过程中实现有效优化处置。(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情景教学效果存在不足。目前,一些高职在实施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情景教学的效果特征缺乏必要的研究,导致很多情景教学体制的建设工作并不一定可以凭借情景教学模式的有利局面实现对教学活动广度的控制,保证教学活动可以在深度控制体系的全面执行过程中,与教学途径的优化控制需求保持一致,有效的促进不同模式的物流工作可以在管理实践活动的优化处理过程中得到必要的控制。另外,一些教学工作体系的设计与运行对于教学活动体系的纳入缺乏足够的关注,使得很多的物流管理业务并不能保证结合高职物流管理工作体系的需要进行有效的优化处理,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教学工作难以保证教学策略制定具备足够的针对性,虽然可以凭借上级行政指令实现对物流教学模式的标准化构建,却难以有效的促进物流管理性质工作体系的优化建设,最终造成很多物流管理业务经验因素难以适应一线经验因素的累积管理要求,无法促进物流观念因素的有效优化。

二、优化情景教学模式在高职物流教学领域的应用策略

(一)提升情景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兼容性。首先,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师需要强化对学生兴趣因素的关注,积极调查情景教学模式执行过程中在兴趣因素方面的突出优势,对与之相关的物流专业内容予以研究,使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可以在主体因素得到充分明确的情况下,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核心因素优化控制处理需要,为情景教学模式的更好实践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全部的情景教学法设计活动必须进行充分完整的调查研究,并适应物流管理专业的操作需要,有效的保证教学工作的内容可以凭借综合分析体系的优化控制需要进行处置,为情景教学模式的全面优化提供主动性控制层面的有利条件。在传统教学模式的综合性价值研究方面,必须强化对教学内容特征的关注,并使教学方法可以按照高职课堂教学策略的实际需要进行处理强化情景教学盲目性的控制水平,并且保证职业技能点优化工作可以在教学活动的系统分析体系建设过程中,与教学模式的灵活控制需要保持一致,提升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良力度,为情景教学法的全面实施提供基础条件。(二)优化高职物流情景教学模式成效。情景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必须结合教学策略的实现方案进行优化,要针对当前高职物流专业的具体教学需要,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保障体系进行设计,并使相关管理性质的教学活动能够的教学情境效果得到优化的情况下,适应情境教学模式的优化推进需求,促进物流管理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实践。除此之外,要加强对情景教学模式特征的关注,有效的保证教学工作体系可以在教学深度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进行优化,为教学模式的成效优化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情景教学模式的效果优化工作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深度控制体系处理要求进行处置,并且保证所有的教学工作可以在第三方教学工作体系得到优化的情况下,适应高职物流管理领域的参与机制建设需要,为物流管理实践活动的优化提供必要的支持,为物流管理教学工作提供更强的针对性,并为高职物流教学模式的完善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教学效果的优化还必须结合物流行业的常规业务处理需要进行设计,并且保证物流管理业务可以在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方案设计方面,符合情景教学模式的控制处理需要,为物流管理课程针对性的提升创造更加合理的体系支持。

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使得很多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结合高职物流教学工作的实际状态,对情景教学模式予以研究,可以很大程度上优化高职物流教学工作的质量,促进情景教学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作者:陈勤飞 单位: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朱丽娟.情景教学模式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应用与研究[J].电子商务,2015,06:94+96.

工程管理专业前景分析篇(7)

 

核心竞争力一般属于企业战略管理范畴。对于高校专业发展来说,目前很少有人将其上升至战略高度,原因在于目前的高校管理还有很强的计划管理成分,专业发展的竞争意识不强。然而,人才需求的市场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校未来招生的市场化是必然的趋势。谁能在未来人才市场的选择当中拥有专业核心竞争力,谁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财经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一方面会受到来自理工院校尤其是建筑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另一方面财经院校之间工程管理专业也会存在竞争,因此,有必要研究并且提升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可追溯到1956年同济大学创立的“建筑工程经济与组织”专业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立的“建筑工程经济组织与计划”专业,其后国家分别于1981年、1993年和1998年对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对其进行了修正, 1998年,教育部第四次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将先前的“房地产经营管理、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基本建设管理工程方向)、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专业名称进行了合并,确立了工程管理的专业名称,指出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财经院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状况 

 

1998年以前,开设类似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集中在一些理工类综合高校。随着我国财经类高校的不断增加,1998年以后,很多财经院校也开办了工程管理专业(如表1所示)。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 

表1中资料显示,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都开办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有些甚至有硕士点。

 

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大的。据2005《北京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显示:自2003年,计算机、建筑、机械、汽车、临床医学、护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8个专业连续3年登上了紧缺专业排行榜。这8个专业在北京呈现用人单位多,需求旺盛之势。对于工程管理这个专业,用人单位比较倾向于招聘理工院校背景的毕业生,而财经院校的毕业生相对受到了冷落。据用人单位讲,他们倾向于这些院校的原因是:理工院校背景的学生工程技术知识相对扎实,而财经院校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不如他们。那么,是财经院校的毕业生不具备专业竞争优势,还是其他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呢?下文将分析财经院校工程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一)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优势(strength) 

财经院校从其院系设置来看,一般都会有经、管、法、文、史等学科,也有部分学校有理、工、农、医学科,其学科优势自然是经管学科,而对于理工院校的学科设置,则偏向于理、工学科,经、管、文等学科多是其增强人文精神的补充而已。工程管理专业虽以技术学科为基础,但还应突出其管理、经济学科。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偏技术、轻管理的现状导致了对理工科尤其是建筑类院校工程管理人才大量需求。纵观国外工程领域的情况,国外实行注册咨询工程师进行工程管理,如: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该协会实行的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建设领域的管理水平还处在一个低水平层次上。 

(二)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劣势(weakness)

财经院校的学科重点在于经济、管理学科,理工类学科多是这些院校的弱项学科。对于工程管理中的土建类技术课,财经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当然不如理工类院校。因而,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劣势自然是工程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这种劣势很难改变,首先,财经院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工类院校的办学思路不一致;其次,财经学科办学需要的硬件投入少于理工学科,导致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技术类课程涉及到的硬件投入不足;再次,在财经院校背景下对相应硬件使用效率不高,比如:建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等除了本专业学生使用以外,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是用不着的。

(三)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机会(opportunity)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对外开放,一批国外的工程管理公司开始进入我国的建设市场,带来一种全新的工程管理方式,如英国的克瓦纳(kvaerner)、新西兰的贝卡 (beca)、澳大利亚的胡克一克莱蒙(hook-crame)和澳中(ausino)、美国的mec,及新加坡的胜科(semcorp)等。国外的工程管理公司对业主提供的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服务。他们的工程管理人员并不强求专业资历,但管理专业知识都很过硬,同时运用计算机辅助项目管理的水平都很高,他们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国外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于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是一个启发,也就是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应向工程项目管理靠拢。这样,在我国对外工程服务中,我们的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工程管理模式才能与国外接轨,这是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机会。

(四)财经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科威胁(threaten)

对于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威胁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办学思路,如果财经院校按照理工类院校的思路发展该专业,则永远无法去和理工院校抗衡;二是社会轻视项目管理,进行低水平管理的观念盛行。当前,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形成不同的投资目标侧重,如商业项目重工期,公共项目重质量,内部项目重投资的单目标倾向,都威胁着工程项目管理三目标协调发展的管理模式。

通过对财经院校的专业swot分析,我们可对其专业发展核心竞争战略作出矩阵,如表2所示。

从表2来看:财经院校应优选so战略,加强sw战略,推行to战略,以克服tw战略。

通过以上对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比较优势分析,本文认为财经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于其财经院校的学科背景下的工程项目管理。在此条件下,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师资优势,突出工程造价管理、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等某一方向,走差异化专业发展之路,同时,借助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来降低硬件投入成本,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和理工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相竞争,占有工程管理人才市场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工程管理专业前景分析篇(8)

一、清晰定位导游人才培养目标

从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分析,我国目前大多数高职学院导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因此,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区域经济,主要面向地方旅行社、饭店、旅游景区或度假区、会展中心等旅游服务企业对导游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具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除了熟悉导游的基本理论,还具有丰富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同时有一定的导游讲解能力、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旅行社基层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制定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通过人才市场的充分研究,根据企业行业专家讨论和分析在工作和工作范围得到导游专业(群),归纳出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主要技能要求。导游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主要技能要求如下。

(一)职业岗位群分析

根据导游人才需求调查结果,在旅游行业用人单位看来,高职学生可从事:导游员(全陪、地陪、景区讲解员)、计调、旅行社管理师、景区管理师、咨询师、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岗位。结合高职导游专业特点及用人单位的要求等因素,确定了高职导游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三个。

第一,导游员岗位(群)。主要面向旅行社和景区等单位,从事全陪导游、地陪导游、景区讲解员、领队等工作。

第二,旅行社服务与管理岗位(群)。主要面向旅行社,从事旅游宣传、旅游营销旅游计调、旅行社管理工作。

第三,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岗位(群)。主要面向旅游景区售票、验票、旅游接待与服务、旅游景区安全员、景区营销等岗位。

(二)典型工作任务及主要技能分析

以导游专业导游员岗位(群)为例进行工作任务及主要技能要求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1)旅游景点讲解;(2)旅游接待计划落实;(3)旅游交通食宿安排;(4)旅游购物娱乐安排;(5)旅途中突发事件处理;(6)旅游行程协调;(7)旅游接待计划监督;(8)旅游安全管理。

主要技能要求:(1)要有导游基础知识,如交通,票务,宾馆常识;(2)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建筑园林等基础知识;(3)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交流沟通能力;(4)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5)能够对景点进行导游词创作;(6)导游讲解的能力;(7)突发事件处理问题的能力;(8)独立思考沉着冷静的能力;(9)具备一定的旅游安全应急常识;(10)具备一定的导游带团技巧

(三)设置专业课程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从当地旅游产业、行业、旅游企业、职业调查入手,根据毕业生的服务面向、就业部门和岗位(群),通过专业调研和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参与等方式,对导游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导游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性内容,把旅游职业资格培训课程融入导游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以“必须、够用”为度,建立工作过程化的课程体系(见表1)。

三、提供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旅游行业相比其他行业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培养合格的导游从业人员应建立校内完善的实训室、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室,应有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见表2)。

四、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保障最重要的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学院的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既能讲课又能指导实训操作,“教师像师傅”。

第一,丰富、更新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分批选派导游专业教师到相应高校学习、深造,接受行业或国家相关部委组织的专业人才或师资培训。

第二,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会实践、顶岗工作、行业研讨会等活动;

第三,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老总定期来校指导专业建设、师资培训及教学指导,促进导游教学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的融合;

第四,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各项技能比赛,强化教师技能水平的提高。

工程管理专业前景分析篇(9)

旅游管理专业是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方向,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适应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培养旅游业急需,具备旅游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旅游业管理部门、星级饭店、大中型旅行社、名胜景区、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相关工作。主干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学、旅游营销学、经济法、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饭店管理原理、旅游法规、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英语等。

重庆市设置本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较多。据统计,重庆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有12所,每年在校学生人数约为5000~10000人。学校类型有公立和私立民办两种。本研究选取有一定知名度的七所院校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三峡学院旅游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系、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找到发展对策。

一 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 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 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外引,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3.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在职攻读学位、学术交流、企业顾问等方式提高部分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和旅游规划公司实践合作,担任见习经理或管理咨询顾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旅游学术年会交流或论坛研讨,积极与旅游理论前沿领域接轨。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25~26

[2]田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了,就业了吗?[n].中国旅游报,2010.7.28

工程管理专业前景分析篇(10)

由于旅游业对专业性及综合性人才的不断需求,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旅游管理专业于课堂中运用情景模式教学法的问题,一方面理清情景模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步骤及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在模拟真实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主动本文由收集整理行为,让学生从被动的吸收知识者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其中包括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极大地丰富学生关于行业的背景知识,这样也会使学生逐渐地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思维和学习体系。

二、研究内容

1.主要内容

情景模式教学法能够通过案例提供拟真的旅游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对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探讨了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及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情景模式教学法的实施。笔者从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入手,阐述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法的问题并指出使用情景模式教学法的优势与可行性并进一步说明了旅游管理专业采用情景模式教学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具体确立了情景模式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课堂中运用的原则,包括参与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及适应性原则。

本文重点研究了旅游管理专业情景模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从旅游管理专业情景模式教学法的基本形式和案例选择入手,详细阐述了情景模式教学法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实施过程及评价。然后用一个具体的案例解释了情景模式教学法实施的整个过程。最后在此对问卷调查进行梳理,指出情景模式教学法的实际效果、学生的认可程度、教师应该做好的工作及可能影响的因素。的过程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一过程。所以在每一个教学阶段发生的事情,也是教学事件,这是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就是由教师安排和调动这些外部条件而构成的,信息加工理论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阶段的相互配合。在旅游情景模式教学中,案例作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拟真的教学情境出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其兴趣,需要学生充分调动其原有的各方面相应知识,在基于案例的情境中表达与运用,获得由产生式系统转化的问题解决的技能,形成学习事件。情景模式教学法突出形成学生的程序性知识和产生式系统,及教学事件和学习事件相对应的学习与配合,要求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结构,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转化为产生式系统,以此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转变学习方法。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知识即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而缺少程序性知识的应用,缺乏解决问题的兴趣,以及由此形成思维的隋性。所以说信息加工理论是旅游管理专业情景模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提出和检验一系列假设,从而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这种通过假设形成的思考顺序和假设范围有可能被迁移到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迁移的程度取决于人们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内容的实际情境的相似性。可以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在原有学习基础上进行新的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迁移并不局限于知识和技能领域,在情感、动机、兴趣、态度、行为方式等领域也同样能够发生迁移。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很希望把学习某一知识与技能的效果,顺利地运用到和这一种知识与技能相类似的其他新知识与技能中,从而产生连贯性的运用效果,这就属于“学习迁移”的问题。在旅游管理专业情景模式教学中,情景模式教学情境的相似性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师布置案例材料后,一般都附有相关的问题,试问学生如果作为“当事人”该如何处理案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学生则通过独立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寻求解决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生成个体经验。在解决案例冲突的过程中,学生也形成了相应的假设范围和思考顺序。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情景模式教学法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对问题解决的假设与顺序,并以案例的形式创设了与以后运用所学内容的情况相似的情境,有效地促进迁移的发生。因此迁移理论是旅游管理专业情景模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一。

3.反省教学理论

强调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观念、价值观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价值。建构主义教学观重点强调教学的 4 大因素: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旅游管理情景模式教学法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可谓环环相扣。情景模式教学中的案例就是情境,这种情境是拟真的情境。在案例的情境中,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而冲突与矛盾的解决需要经过讨论和会话。在会话进行的过程当中,还伴随着协调商议与反省。意义建构便存在反复协商和反思中,并引导着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运用情景模式教学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和掌握,就需要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

三、研究方法

本论题主要以建构主义和信息加工等理论为基础,从我国职业高中情景模式教学法入手进行研究。主要是将情景模式教学法的相关理论与旅游管理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

在课题的研究和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主要是从学校图书馆、期刊、报纸和网络等收集了国内外关于情景模式教学法以及其运用的理论著作和教学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梳理、归类、分析和探究在归纳这些相关研究资料的同时来了解和掌握当前情景模式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等一些情况。

2.案例分析法

笔者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运用情景模式教学法等相关内容作出系统分析,指出了本专业使用情景模式教学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列举出恰当的案例说明、分析、论证文中观点,对本文的写作提供一定帮助。

3.问卷调查法

上一篇: 护理学与护理专业 下一篇: 成本会计定额比例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