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基本情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8 17:08:29

档案管理基本情况

档案管理基本情况篇(1)

档案统计工作的要求。第一,要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这是档案统计的重要要求。第二,档案统计工作要符合企业建设要求,对档案统计要标准化,统计调查工作要科学化、系统化,统计服务优质化。第三,充分发挥档案统计工作的服务和监督作用。档案统计工作,不仅是有关部门从事研究、进行决策不可缺少的耳目和参谋,不局限于一般的登记、填送报表,同时,还是通过档案统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邯钢公司非常重视档案统计工作,公司档案馆承担全公司档案管理职责及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责令各单位定期开展自纠、自查、自改工作,形成文字报告上报公司档案馆,便于掌握一手资料,统筹管理。同时,由公司档案馆牵头,组成检查小组,由档案馆馆长带队,2~3名具有副研究馆员职称的人员为组员,不定期地对公司所属二级厂、机关部室的档案部门进行检查工作,依据本企业制定的《档案馆藏基本情况统计台账》所涵盖的各项工作逐条逐项进行检查,核实所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个别问题由公司档案馆检查组事后汇总,形成文字报告上报相关部门,请求支持。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了档案统计基础工作,确保档案统计数据准确、翔实,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生产、经营等项工作。邯钢公司档案馆承担着全公司档案基本情况统计工作,公司档案馆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统计管理工作,按照国家、省、市档案局的有关要求,在本公司制定的《档案馆藏基本情况统计台账》基础上,认真填写《全国档案事业统计综合年报》档基2表《档案馆基本情况年报》,针对这一项工作,公司档案馆利用公司内部局域OA网、电话等形式下发通知,要求公司所属29个具有档案室的单位报送统计表。并对报送的4200条数据逐条、多次审核,直到数据准确、逻辑关系清楚,汇总后经过公司领导签字、盖章,将电子版、纸质报表报送邯郸市档案局,圆满完成历年来《全国档案事业统计综合年报》统计、上报工作。加强内部培训,提高档案人员业务能力,确保档案统计工作顺利进行。在企业降低成本、挖潜增效、节能减排的主旋律下,机构的整合、人员配置调整、人员到龄退休等情况经常发生,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也经常发生变动,给档案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邯钢公司档案馆针对这种情况,在要求各单位报送统计数据之前特举办一期“档案统计工作业务”培训班,对全公司档案工作专、兼职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班内容针对《档案室藏基本情况统计台账》《全国档案事业统计综合年报》档基2表《档案馆基本情况年报》进行逐条讲解,阐明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了重点部分、共性问题。例如,在统计报表中有一项“未整理零散档案排架长度”是按米为单位计算统计的,因为是未整理零散的档案,可能会以捆、箱、包等形式存放,但是在统计时不能以几捆、几箱、几包来统计,会使档案的实际数量统计不精确。对个性问题举例说明,引以为戒。培训班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很强,受到广大档案人员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新接手档案工作的人员帮助很大,帮助他们理清了头绪,找准了切入点,解答了疑难问题,为做好档案统计工作创造了条件。培训班由公司档案馆具有副研究馆员职称的人员担任讲师,讲师自行制作授课课件,该讲师也是档案检查组成员,所以对基层工作也很了解,在授课时能够抓住重点,对学员提出的问题能够一一解答。通过加强内部培训,讲师能够从基础工作入手,照顾到点、面的问题,学员能够带着本单位实际问题来咨询,从而提高了学员业务能力。通过内部培训形式,减少了外培经费,也为企业降低成本发挥微薄之力。档案统计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档案管理基础工作,通过对档案的收集、移交、整理、鉴定、保管、提供利用等情况最基本内容的记载,揭示了它们形成过程、现状和变化,反映出企业由小到大的历程,因此,档案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在加强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以一颗平凡心做好档案统计工作,为企业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杨 芳 陈林涛 徐志红 单位:河钢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分公司

参考文献:

档案管理基本情况篇(2)

目前我国整体的基本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状况不容乐观,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以及其他的参建单位对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视不足,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另外,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会涉及多种比较分散的资料,对工程后期建设有重要作用,但是相关单位对这一阶段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严重不足,存在资料不齐全、不完整的情况,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第二,虽然有些单位开始重视档案管理制度的建设,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各项制度更新的速度较慢,难以很好地适用现实档案管理的情况。另外,很多管理人员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管理,执行力度较差,当然也就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第三,在监理工作中,监理单位往往会忽视监理过程中产生的多种资料,难以通过监理工作资料来查看工程建设的情况和质量。

第四,隐蔽工程、施工图纸修改等材料存在不健全的问题,不仅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而且容易产生各种经济纠纷,不利于各单位合法利益的保护。[1]

二、解决基本建设工程档案管理问题的措施建议

(一)提高对基本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做好基本建设工程前期档案的收集工作

意识是行动的前提条件。要想做好基本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就需要所有的参建单位都提高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基本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意识,并在工程管理当中贯彻执行档案管理的要求,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另外,重点做好基本建设工程前期档案的管理工作。基本建设工程前期主要是指项目提出、市场考察、可行性研究、各种文件的审批阶段,这些阶段涉及的资料比较多,并且比较分散,资料档案收集的难度较大,再加上各种档案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缺少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容易导致前期的资料容易出现不健全的情况,对工程后期的建设造成不利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建设单位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档案管理中的组织、领导以及协调作用,在工程立项的同时就请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具体责任进行明确,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的档案管理机制,做好前期档案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2]

(二)建立健全基本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基本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之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或者是执行各项制度的力度不够。因此,建设单位一定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档案管理工作。首先,为了保障基本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有序进行,在基本建设工程立项之前就要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以及工程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而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档案收集的制度、材料修改制度等,并注意制定管理的细则,保证基本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水平。其次,为了提高基本建设工程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各相关单位一定要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并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需要实行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将工作人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薪酬福利待遇相挂钩。另外,为了提高各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在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地位,检查时需要对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的进度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三)做好监理材料的收集工作

监理单位在进行监理工作的过程中会形成多种资料,但是其在工作中往往只重视项目文件,而忽略本单位自身所产生的材料。监理单位本身所形成的材料是基本建设工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确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监理单位一定要加强对监理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方面的规定做好各种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另外,为了促使监理单位做好材料档案的收集工作,建设单位在与监理单位签订合同时应该将资料收集和管理内容列入合同当中。

(四)对一些隐蔽工程和施工图修改的材料要做好收集工作

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隐蔽工程,施工图修改以及设计变更的情况也非常常见。这些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材料,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有些单位不重视对这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从而出现了资料不全和图物不相符合的情况,给工程竣工结算造成一定的不便,并且容易出现多种经济纠纷。基于此,各单位一定要加强管理,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对各种材料进行管理和审查,并进行图物核实处理,保障所有的档案材料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另外,为了防止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周围基础设施造成破坏,还需要注重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与周围环境连接点的记录工作,如周围的水、电、暖、通信以及地下网线等基础设施。[3]

档案管理基本情况篇(3)

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或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公墓档案指的就是公墓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够记录和反映公墓的基建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墓穴信息等重要资料。

1 加强公墓档案管理是档案自身属性的本质要求

档案是历史的真赁实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用,这一点它不同于其他文献。档案之所以具有凭证作用,是由档案形成的特点和档案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档案是自然形成的,这种形成的自然性,决定了档案记录历史情况的客观性,档案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从档案自身的物质体态上看,它保留了当事人的历史真迹,如亲笔手稿、印信等。有些文件还保留了当事人的声音、形象等等,这些都反映了档案是确凿的真凭实据。

档案管理的最大意义在于档案的凭据作用。档案与一般的文献资料不同之处在于,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法律意义上的重要依据。档案的重要凭证作用,是档案形成的过程所决定的,是档案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因为档案的形成是自然的,这种自然性,决定了它在记录事件和事实的客观性、真实性。从档案的形态上看,不管是纸质的档案,如亲笔信、重要合同原件、电报等,还是电子或者影像的档案,都保留和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这种不以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档案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档案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当时的真实情况,从历史的变迁中可以寻找到事件的痕迹和轨迹,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提供重要参考,也就是所谓增长经验,吸取教训。

公墓档案记录了逝者的重要信息,记录了逝者相关联亲属的重要信息,记载了墓穴的位置、价格、编号、建筑时间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是自然信息,也是公墓档案的组成部分。妥善保管公墓档案,是处理和应对墓穴纠纷,保障和维护利益的法律依据。反之,公墓档案管理不当,出现档案丢失等情况,不但造成公墓管理的混乱,而且容易产生墓穴纠纷。

公墓档案反映了殡葬改革与发展的轨迹,是我国历史文明进程的真实记录,对我国的历史科考和研究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做好公墓档案管理不仅是对现实负责,也是对历史的贡献。

2 加强公墓档案管理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是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法规,对档案管理职责划分、档案的保管存放、档案的保密与销毁等都做出了明确的具体的规定,是依法加强公墓档案管理的重要依据。加强公墓档案管理是贯彻落实国家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 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围绕国家档案管理的规定,民政部、各级民政管理部门,各省、市、县人民政府都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台了公墓档案管理的具体规范。这些具体的管理规范,是我国档案管理的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公墓实施档案管理的制度依据。

为规范公墓的管理工作,提高公墓管理水平,切实保障殡葬服务秩序,依据政府的法律法规加强公墓档案管理,不仅体现了国家法制化的本质要求,也符合公墓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

公墓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政府的法规法规,真正做到依法建档、依法存档、依法用档。

公墓档案管理机构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公墓档案管理的制度,使档案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依。针对档案管理的权责划分,档案的保存销毁、档案的建立与登记,档案的借阅与使用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

加强对公墓档案管理的检查和监督工作。既要检查公墓档案保存的场所基建情况,保存条件和硬件建设是否合规,又要检查档案信息的记录、分类等情况,确保档案管理“软硬”都达标。

3 加强公墓档案管理是做好公墓基础管理工作的需要

加强公墓档案管理,是做好以墓穴管理为抓手,以服务管理为中心,全面做好公墓管理工作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人文社会理念的更新,公墓管理由基本的职能管理逐步转向提供服务为重点。随着这一趋势在实践中的强化,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料,档案管理的数量急剧增加,只有提升公墓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加强公墓制度化管理,才能为丧户提供便捷、快速、全面、准确的服务。

首先,建立档案管理的岗位责任制。明确档案管理的组织架构,指定档案管理的专门人员,明确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及承担的义务责任,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

其次,实行绩效考核,将公墓档案管理与经济收入挂钩。实行绩效考核,不仅能够增强公墓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确保本职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而且能够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新档案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使档案管理与公墓管理更好的衔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

此外,要及时更新公墓档案管理硬件和软件设施。定期对公墓档案存放场所的硬件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实现对存放环境的实时监测,确保档案存放地点的消防安全;升级公墓管理系统软件,方便管理人员及时、快速处理大量数据,优化工作要素,提高工作效率。

4 加强公墓档案管理是提升殡葬服务的重要措施

公墓档案管理是殡葬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公墓管理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公墓管理,提升殡葬服务水平,不仅仅是加强墓区的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为丧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服务。

做好公墓档案管理,首先要抓好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建立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做到制度上墙,公开透明,规范服务;严格按照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工作流程进行存档、借档,做好档案查阅、借阅的登记工作。

做好公墓档案管理,就要具有保密意识。丧户的基本信息,逝者相关联亲属的基本信息,都是公墓档案的内容。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责任意识和保密意识,严守秘密,不得随意向他人透漏档案

档案管理基本情况篇(4)

(一)机构合并引起的档案交接工作

1.情况概述。以郫县为例,2003年4月,根据2002年郫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文件要求,郫县卫生防疫站和郫县血吸虫病防治站两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合并新建为郫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郫县卫生防疫站和郫县血吸虫病防治站两家单位的原有档案全部由合并后新建的郫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收。2010年12月,这两家单位原有档案又由郫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移交给郫县卫生局(现郫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下同)。

2.存在问题。在档案移交过程中,由于这两家单位成立时间较长,形成档案较多,因此在清点过程中耗时较长。档案移交中则主要存在档案分类不够规范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文书与实物档案、文书与声像档案、文书与科技档案均未能分开,后三类的档案数量都一并统计在文书档案中,不利于档案的清点、保管和利用工作。

3.对策建议。针对档案分类不够规范的情况,建议负责档案交接工作的人员熟悉并掌握本单位的档案分类方案,随后从档案门类入手,分类别梳理各类档案,如将获县以上荣誉称号奖杯、奖牌、锦旗、证书等的实物类档案,反映本单位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大事件的照片、录音、录像、光盘等的声像类档案,购置设备、基建项目等的科技类档案,分门别类,与文书档案分开清点、统计后再行移交。

(二)机构撤销引起的档案交接工作

1.情况概述。2010年7月,根据郫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文件要求,郫县卫生学校撤销。2012年12月,原郫县卫生学校档案全部由原郫县卫生学校移交给郫县卫生局,共计移交档案643卷。

2.存在问题。在档案移交过程中,由于档案数量不多,档案交接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了两次清点。档案移交中则主要存在会计档案数目不一致、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过长的情况,具体体现为档案统计数目与清点数目不一致、保管期限为15年的会计档案实际已经保管23年,不符合档案保管制度要求。

3.对策建议。针对会计档案数目不一致的情况,建议档案交接工作人员细心查看所有档案,逐一清点,仔细核对档案数量;针对会计档案保管期限过长的情况,由于移交中出现保存期为15年的1989年会计档案仍然存在的情况,建议档案交接工作人员熟悉、掌握本单位的档案保管期限,考虑到郫县卫生学校撤销的时间为2010年,因此1995年之前形成的、保管期限为15年的会计档案都应该单独列入待销毁档案,按照档案销毁程序进行销毁。

二、整体入馆引起的档案移交工作

(一)情况概述

2013年5月,由于郫县档案局新馆落成,根据郫县档案局要求,郫县卫生局向郫县档案局整体移交本单位1994―2001年间的档案(1994年之前的档案已移交),共计移交档案513卷。另外,郫县卫生局将4家下属单位(郫县卫生防疫站、郫县血吸虫病防治站、郫县卫生学校、郫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此前移交给本单位的档案一并移交给郫县档案局,共计移交档案527卷。

(二)存在问题

在档案移交过程中,由于档案时间跨度较长,移交档案单位、档案数量众多,为档案清点、移交工作带来不少难度。档案移交中主要存在全宗卷较多、档案保管范围划分过细和各单位档案相互交叉的情况,具体体现为将文书档案中的业务类档案又按照不同职能进行了二次划分,不同单位有相同主题的业务档案,容易造成相互混淆。

(三)对策建议

针对全宗卷较多的情况,建议档案移交工作人员在进行移交前先行了解部门组织机构沿革,区分不同单位档案与同一单位不同门类档案;针对档案保管范围划分过细的情况,建议档案移交工作人员熟悉单位内设科室及科室职能,有效把握业务类档案;针对各单位档案相互交叉的情况,建议档案移交工作人员事先熟悉不同单位的档案分类方案,了解各单位组织机构沿革,才能有效区分各单位档案。

三、人员变更引起的档案移交工作

(一)情况概述

《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规定:“机关档案人员调动工作时,必须在办完档案移交手续后方能离开岗位。”[1]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档案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岗位的流动性较高。以笔者所在郫县卫生局为例,2003―2013年10年间,因为岗位变动、主动辞职、适龄生育等多方面原因,从事档案工作人员已有5次变动。县级机构尚且如此,镇级医疗卫生机构情况就更为严重,几乎每年都有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现档案工作人员变动的情况。

(二)存在问题

档案工作人员的相对不稳定,以及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造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档案交接的困难。

(三)对策建议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档案移交需做到人员、档案、工作“三到位”。

1.人员到位。“档案工作是一项理论性和专业实践性相结合的工作。既是一项基础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1]

首先,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档案人员需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当出现档案人员的更换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首先选用责任心强、专业素养高的人员来接任档案工作。

其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档案交接时原档案工作人员在离岗离职前,不应迅速交接,建议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准备工作,通过“老带新”模式,新接手人员向原档案人员详细了解移交单位的职能范围和档案工作情况,熟悉档案管理制度和档案保管范围,做到业务熟练,保证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

2.档案到位。“老档案人员退休前没有把应归档的档案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并妥善整理并草草交接,往往造成档案材料的积压和损毁,同时把许多问题遗留给后任,以致出现档案数量不符等问题,造成责任不明而无法追究。”[1]

档案管理基本情况篇(5)

一、档案基本情况:

1、基础设施情况。为了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我院档案室现有专用库房五间,面积13xxxx米,另设有办公室、阅文室、微机室等。密集架2台9列36节,配备了空调机、微机、打印机、复印机、录像机等设备,前后门窗均安装了防尘、防光窗帘、防光日光灯以及防盗铁门铁窗。

2、档案资料情况。档案室现有藏档72215卷,其中诉讼档案53361卷,文书档案482卷,会计档案263卷,声像档案4卷,法医档案18092卷,科技档案13卷,资料80册。

3、档案管理情况。建立了分管院领导督促抓,调研室主任亲自抓,专职档案员具体抓,兼职档案员(专职档案xxxx,兼职档案员1xxxx)协助抓的档案管理网络。有档案目标管理规划,有档案管理机构体系,有档案专用库房和现代化装备,有档案规章制度,有适用的检索工具,能较好提供服务与利用。

4、对库存档案基本上录入微机,实行了微机管理。

二、主要作法: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档案管理工作是服务改革开放,服务审判的具体措施,也是一项实现现代化管理的百年大计。特别是我院档案管理晋升为省特级后,院领导十分重视档案工作,及时成立了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和档案工作专班,制订了档案管理目标,落实具体工作,听取调研室对档案工作的汇报,千方百计地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在经费十分困难下挤出一定资金购买档案管理设备,并于今年3月28日举行了一次兼职档案员业务培训,由专职档案员讲解业务知识。同时,专职档案员参加了市档案局专业培训。分管院领导深入档案室,指导档案专班的整档工作,切切实实为档案工作办实事,使档案工作成了法院对外形象的一个窗口。

2、严格制度,强化管理。

近年来,通过开展档案工作执法检查,档案优质服务、档案复查核实等一系列的活动,我院档案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一是完善了各项制度,修订了《档案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档案管理规划办法》、《诉讼文书立卷归档制度》、《档案借阅制度》、《行政文书立卷归档制度》、《档案安全保密制度》、《三合一制度》等,使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狠抓了整理案卷,把住了质量评查关、移交签字关、档案验收关。不合格的案卷予以退回,从而保证了归档质量。

3、改善条件,提高水平。

在硬件设施上,我院配备了二台9列36节密集架、一台录像机,用于改善档案的装备。配备了二台微机,一台打印机,一台复印机、三台空调机,用于档案工作,建立了微机室、荣誉室、声像室,大大改善了档案管理条件。在软件设施上,我院购买了诉讼档案和文书档案管理软件,并派送档案管理人员到省高院参加学习培训,基本掌握了微机的操作要领,进行了档案检索、统计、编目等工作,提高了档案技术的现代化水平。

4、组织编研、提供服务。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审判工作,法院建设、市场经济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一是制作规范的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等检索工具,便于快速查询。二是编写全宗介绍,组织机构沿革、大事记等,把档案资料用活。三是在保证档案安全不泄露国家机密的情况下,对外充分提供利用。据统计,近3年来,我院共借阅档案134xxxx次,借阅利用各种档案1679卷。利用档案、打击犯罪、证明婚姻、解决争议、确定债权、寻找亲人,使法律得以正确实施,切实保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发挥了档案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作用。

档案管理基本情况篇(6)

我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针对我区开展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较差等薄弱环节,切实加强领导,高标准,严要求,坚持规范管理与基础建设一起抓,有效地促进了全区干部人事档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进程。一、加强领导,切实将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工作摆上位置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是组织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始终把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同研究、同规划、同布置、同考核。形成了常委部长重视、副部长分管、职能科室具体操作,其他部门协助的良好氛围。1、坚持把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为了切实加强对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工作的领导,常委部长亲自过问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工作,分管副部长经常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帮助解决有关问题,并就如何扎实做好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提出具体要求。部领导还利用下基层研调的机会,带领职能科室人员深入基层管档单位,宣传干部人事档案实行目标管理的重要意义,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我部抓住区卫生局在全区率先创一级档案管理单位的契机,召开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现场会,在会上,与会人员听取汇报、交流经验,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条件。我部过去硬件设施较差,部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常委部长多次与有关部门协调,专门向政府申请了档案专项经费3万元,**年,我部以办公室搬迁为契机,基本做到了库房、办公室、阅档室和微机室四室分开,库房面积达到36平方米,并将档案铁皮柜全部更换成7列密集架,还添置了计算机、扫描仪、空气去湿机、缝纫机、空调、复印机、切纸刀等设备和器材,档案硬封皮也于今年全部更换成中组部监制的干部档案夹,使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硬件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在抓好本部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督促基层管档单位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下属5个档案管理单位在经费、办公用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挤出经费加大投入,努力改善管档条件。到目前为止,先后投入资金近35万元,新增库房面积200多平方米,所有的管档单位都配备了必要的设备,改善了档案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了“六防”的要求。3、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我部坚持把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放在第一位,努力抓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目前,全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大专以上学历为主、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政治上坚定、工作责任心较强的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队伍。我们还注重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我部经常组织基层管档单位进行互查,并到带领管档人员到兄弟县(市)观摩学习,交流经验,除此之外还加强了对他们的业务培训。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重点,讲究实用;在培训形式上,采取集中培训、个别辅导、以会代训等方式。**年以来,我们先后举办了三期全区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班,还专门邀请了市委组织部档案室的负责同志作了专题讲座,使全区组织人事干部的档案意识得到了加强,业务知识得到了提高。区委组织部管档人员还先后18次深入到基层单位进行个别辅导,及时解决了业务上存在的问题。二、强化指导,提高全区干部人事档案整体水平在开展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工作中,我部加强了对面上的宏观管理和指导,着力提高全区干部人事档案的整体水平。1、调查摸底,进行梳理。2000年,我部对基层管档单位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对于不符合管档条件的单位依照情况的不同,在征求市委组织部和部领导的同意后,进行了分层管理。对于保管档案在50份以上的存档单位,我部要求他们尽量加大投入,进行基础设施的改善,并对管档人员进行档案业务的专项辅导,让其尽快达标。对于保管档案在50卷以下的管档单位,我部将其档案按照一定的手续,全部交由我部档案室统一代管。经过优化整合,基层管档单位由原来的6个变为5个,既减轻基层单位的负担,又便于档案本身的有效管理。2、培植“亮点”,以点带面。近年来,我们在充分了解各单位的基础设施、案卷质量、人员状况的情况下,制定了目标管理工作计划。对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单位如区卫生局,进行重点辅导、督促,使该局于**年率先通过一级验收。通过培植卫生局这一“亮点”,以点带面,有力地推进了全区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工作。到目前为止,卫生局、教育局达一级标准,建设局、计经局、民政局分别达到三级标准。3、建立制度,规范管理。前几年,有些基层管档单位普遍存在制度、薄册不健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有制度而不执行,有薄册而不使用,出现查、借阅、转进、转出档案无登记、无审批手续等情况。我部以目标管理工作契机,提出了统一的要求,督促他们建立健全七项制度和七种薄册,要求他们严格执行制度,规范档案工作程序。三、从严要求,扎实做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实行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全”、“细”、“严”的要求,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和管理等环节的工作。1、掌握规律,收集材料求“全”。全面完整地收集材料,是搞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起点和前提。由于干部情况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只有及时地补充收集,才能使干部人事档案比较客观地反映干部德、能、勤、绩的全貌。我们在补充收集这一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摸索规律,建立健全了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网络,并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从被动中掌握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做好普遍材料的收集。这类材料主要是鉴定类、考核类、党团类、任免类材料,包括干部履历表、民主评议党员考评表、年度考核表、调资晋级表等,我们采取经常收集与定期收集相结合、重点收集与普遍收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向相关单位催索档案材料,防止缺漏。二是做好阶段性材料的收集。如党代会、人代会、职称评定、年终表彰及工改方面的材料等,凡材料形成涉及到的区内各部门、各单位,则采取与有关工作同步进行的方法,统一布置、统一收集。如果材料形成只集中在某一单位,则及时与相关单位联系,做到材料收集及时、全面和完整。三是做好特殊性材料的收集。这类材料主要是干部审查、违纪处分、落实政策及某些表彰奖励材料,有关单位或当事人容易疏忽入档。针对这类情况,我们通过函调与责成有关单位或本人查找相结合的方法,定期不定期地与有关单位联系,逐一落实,尽量做到不遗漏。三年来,仅组织部管理的档案所收集的材料就达1万多份。2、提高质量,鉴别整理求“细”。为了使干部人事档案内容达到中组部档案工作条例的要求,我部集中力量,组织人手对590多卷在职干部档案重新进行整理装订。以填写**年干部履历表为契机,我部组织了全区各系统、各单位组织人事科长,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全区干部档案进行全面核对,重点对他们的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学历和身份进行认真校核,发现差错按照程序予以纠正。对不符入档要求的材料分别进行了处理,并对缺少的材料进行催索。在整理中,我们力求做到认真鉴别、分类准确、编排有序、目录清楚、装订整齐、严格把好质量关。一是在材料鉴别上,注重真实性。二是在材料分类上,注重准确性,做到卷卷档案分类准确无误。三是在材料装订和外表上,强调整齐美观。3、健全制度,档案管理求“严”。我们根据中组部、省、市委组织部的要求,结合我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建立健全了各项干部档案管理制度,并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坚持“五不查阅”(无查阅干部介绍信不准查、非正式党员不准查、本人不准查、未经批准不准查、牵涉到亲属不准查),“四不借出”(未经部门负责人批准不借、非特殊需要不借、手续不全不借、亲属档案不借),“三不转递”(个人带档不转、没有调函不转、接受单位不明不转)。对转进转出的档案严格把关,履行登记手续,从没有发生丢失、擅自涂改、抽取、伪造等现象。四、注重实效,积极开发利用干部人事档案我们积极拓宽服务渠道,努力为新时期干部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干部人事档案的基础性作用。1、做好常规。在出国政审、调资、房改、办理退休、纪委查办案件、为老干部落实政策等工作中,我们为各单位、各部门准确提供了干部参加工作时间、任职时间、职级、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时间、个人简历等方面的情况。我们所出具的每份材料,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充分显示了档案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2、为干部工作提供服务。一是结合每年干部统计工作,撰写干部统计情况分析文章,供领导参考。二是结合干部工作重大措施出台,对有关情况进行分析,提供决策依据。三是结合干部选拔工作,我们经过反复筛选,有针对性地提供了100多名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干部的基本情况,供考察选拔使用。3、建立信息库,实现高效率服务。我部建立了局级干部信息数据库,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员基本情况、经历综述、学历变化、职称演变、工资变动等重要内容的计算机管理。既能查阅个体信息,又能提供干部队伍整体情况。干部档案的微机管理减少了手工翻阅,保护了档案原件,降低了工作强度,缩短了查阅和统计时间,使查档趋于简单、轻松、快捷、准确,提高了为领导决策服务的效率。我区干部人事档案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组织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就全区范围而言,大部分基层管档单位能按照干部人事档案目标管理的要求,做到“四室分开”,逐年添置各项设备,不断改善管理条件,但也有个别单位由于行政经费紧张等诸多原因,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设施陈旧,更新不快,库房面积不达标,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解决。2、软件质量还需提高。在档案整理中,我们发现少数材料书写不够规范、极少数材料未盖党组织印章、有时目录登记与正本材料不相吻合等问题,影响了档案的软件质量。从对基层管档单位的检查中,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管档单位都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单位实际,修订完善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各项制度,并把重点放在健全保障机制,保证制度贯彻执行上,但也有的管档单位制度虽制订上墙,执行起来却不够严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定期督促检查,切实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3、干部档案管理人员队伍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从总体上讲,我区干部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是好的,但也有极少数同志身体状况较差、兼职管档不安心,明显适应不了岗位要求。对此,我们将通过人员更新、加强培训、政治上关心三个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今后,我们将以实行目标管理为新的起点,扎扎实实地做好干部档案的长效管理工作,针对干部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积极探索干部档案管理工作规律和特点,努力把我区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档案管理基本情况篇(7)

一、加强对档案工作领导和宣传

1、进一步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局党组始终重视档案工作,把档案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进一步充实档案管理领导小组。副局长分管档案工作,分管领导不断加强对档案工作的指导督查,形成了工作有布置、有要求、有检查的齐抓共管良好局面。

2、召开机关干部学习《档案法》工作宣传会,组织档案员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档案局八号令,做到依法治档,编制了《安庆市地震局机关文件归档范围与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并于今年四月份邀请市档案局相关领导前来指导档案工作,使档案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二、档案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办公室紧张和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我局克服困难,加大投入,新购置了一台空调,对照档案规范管理要求做到了防火、防虫、防盗、防潮、防鼠、防强光、防霉变等,保证了档案的安全存放。

三、档案制度建设情况

在原有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按照《档案法》的规定,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档案管理制度,在档案管理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四、规范档案建设情况

1、根据《机关档案工作建设规范》,完成了局机关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

2、加强管理,确保档案的安全完整。我们建立了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分管领导对档案定期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档案管理人员经常检查案卷,目前未发现霉变、虫蛀现象,确保了档案的安全。正确处理好档案安全保管和方便利用的关系,既保证档案不丢失、不损坏,又保证了档案信息不失密、不泄密。

五、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得益于上级的重视和市档案局工作人员的正确指导,我局的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客观条件和单位经费不足的制约,办公面积不足,所有档案实行集中管理有难度。二是受地震局人员短缺等实际情况的制约,兼职档案员的学习培训方面还有欠缺,档案员的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尚不能适应档案工作的需要,影响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

针对以上的不足,我局将在今后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一是克服人员短缺的困难,集中精力整理好历年的档案。二是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培训力度,重点学习档案管理、利用和档案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档案意识和做好档案工作的自觉性,提高档案利用效率。三是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设备水平,要随着档案工作的不断发展,克服财力、物力的不足,加大档案管理设备的投入力度。

总之,在改进不足的基础上,全局上下将共同努力,使我局档案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以发挥档案工作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务民生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2016档案工作情况调查报告(2)

为认真做好档案工作,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坚持贯彻执行《档案法》,进一步落实了工作制度,强化了工作管理,并积极组织镇专兼职档案员参加县级培训,从而使我镇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使我镇档案管理工作日趋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按照县档案局下发文件精神要求,我们对本镇机关档案工作进行了认真全面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档案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到位。

在档案工作中我们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了《中国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在镇干部、职工中宣传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镇干部职工都能自觉配合档案室工作,各办公室都能及时将部门的存档资料归档上交档案室。在档案工作中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

二、档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

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我们建立健全了八项档案管理制度,即:档案保管制度,档案查、调阅利用制度,档案收集制度,档案整理制度,档案工作安全管理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员岗位职责。这些工作制度在档案管理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三、档案基础设施完备

为规范档案存取和调阅,镇设有12㎡的档案库房一间,配置档案柜3组,档案装具式样、规格及质量符合国家标准。档案室条件完备,配备了防盗门、铝合金窗户,重新粉刷了墙壁,铺了防潮地砖,基本符合档案室防盗、防光、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蛀的要求,保证了档案的安全存放。

四、档案业务建设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镇制定了符合本镇实际的各门类档案《分类方案》,《保管期限表》等业务规范,并坚持实施。档案办公室按规定及时接收各门类的档案,进行统一管理。我镇文件材料的书写格式、质量基本符合有关规范要求。XX年至XX年的档案已全部整理上柜。档案的分类、排列符合要求。同时,档案员还定期对库房进行抽查,档案无霉变、虫蛀等不良现象,无泄密事件发生。

五、强化职责,认真归档

通过立卷归档,截止XX年文书档案8681件,其中:文书档案6348件(永久4934件、30年1414件)、实物档案56件、灾后重建资料专卷376件,会计档案2277件。

六、存在的问题

㈠档案意识淡薄,思想不到位。尽管现在把档案纳入我镇责任制考核中,但是部分人员对档案工作意识仍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工作的开展。

档案管理基本情况篇(8)

(一)档案管理队伍综合专业素质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必须认识到,档案工作本身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尤其是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中,基本上不可能作为主体性工作存在,因此大部分的基层档案管理人员一般都由资料员、技术员兼任。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岗位的频繁更换,客观上影响了整体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不利于基层档案管理队伍技术的革新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多个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而在基层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同样有着巨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现有的相当一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只能完成基础的档案存储、资料收集工作,对于计算机操作的相关知识则一知半解,严重的影响了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提高。除此之外,大量新兴的档案管理工作方法和管理工具的出现,也同样受到现有的管理工作队伍素养不高的影响而难以普及,这一点值得我们给予必要的关注和重视。

(二)基础档案收集工作完成情况尚不乐观

在基层档案的管理过程中,档案收集是保证档案服务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而档案资源的整体利用现状更是直接受到了基础档案资料收集质量的严重影响。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来更好的完成档案收集工作,就成为当前我国广大基层档案管理人员所必须正视的问题之一。但是必须认识到,当前仍然有大量的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之中,大量的档案不经分类就进入存储阶段,同时存在编号不统一、目录索引残缺等问题的存在,更是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档案资源的利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是沿袭自计划经济时期档案管理办法的工作思想在作怪,因此我们首先需要从思想上加以改进,让我们广大的基层档案管理人员认识到档案管理对于基层单位工作展开的重要意义。

(三)传统档案管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要求

客观上来说,图片是档案存储过程中表达能力最强的一种方式,同时该方式在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引入,能够有效的保存那些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档案。而当前阶段档案管理工作中,由于传统的管理方法和存储方法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带来的大量珍贵历史档案资料的损失让人扼腕叹息。新形势下,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无纸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这种情况下,电子档案、声像档案等新型档案模式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改进现有的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其技术水平。

二、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一)充分发挥基层档案管理队伍的常规作用

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基层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基层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平,为基层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作为我国档案管理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信息资源利用和开发的最前线,只有档案资源被合理的利用,才能为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基层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业务素养水平欠佳,必然严重的影响一系列基层工作的开展。而在新形势下,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不断的提升专业能力和业务能力,为档案管理综合水平的提升做出积极的努力,保持端正的工作态度,不断加强我国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进一步规范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增加投入、完善管理

按照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档案存储、档案标号制度体系,并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基层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工作的平稳有序进行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使之形成良性循环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保证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足够的人员作为保障。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不断的提升自我素养,为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做出积极的努力。当然,必要的档案建设投入同样是保证基层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如增加存储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管理软件等,为档案的长期保存提供支持。

(三)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整档案管理工作

诚如上文中所介绍的,我国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信息化特点,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进一步的加强电子档案的基层建设工作,推进声化声像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大事记”档案建设。电子档案存档需使用专门的存储设备,控制电子档案存放的温湿度,通常为18摄氏度,湿度39%左右,同时做好磁场防护、防尘工作,为我国的档案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档案管理基本情况篇(9)

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上实行多头管理、管理体系上仍按传统的三大类管理。管理方法上实行“档随人走”,主要表现在各单位部分人员的档案有的在人事部门,有的在人才交流中心,还有的在劳动部门,管理的主体不清。管理模式上实行封闭式管理,人力、物力、资金不到位,重复浪费极为严重。

(二)人事档案法规不健全。

由于人事档案法律建设上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人事档案观念淡薄,普法工作开展力度不够,公众对于人事档案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

(三)人事档案内容不完备,档案整理不规范。

把个人材料归档成册是人事档案规范化的基本前提,许多单位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欠缺。材料混杂、散乱,甚至根本没有清理,有些单位档案虽已立卷成册,但没按要求的格式进行分类处理,给档案利用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行业的发展,各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干部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但由于学习渠道(如函授、短期培训、研修班、进修班等)的差异,以及各个学校对入档材料的要求不同(如有的学校没有学历批准书的相关材料,只有学位证书)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某些人事档案中的学历材料不齐备,且无法补办。

(四)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大部分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还仅限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较好的单位也仅仅是采用了电子数据库管理,而根本没有实现信息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办公条件的改善,为了更加真实、全面的地记录干部所有经历和资料,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措施

(一)理顺人事档案管理体制。

现行的人事档案,主要按管理权限和隶属关系进行管理,根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在强调按隶属关系管理的基础上,突出职能管理。组织部门承担对档案工作牵头抓总,负责档案工作的管理督查和业务指导,同时,具体负责所管领导干部和参照管理单位人员的档案;人事部门负责国家公务员包括依照管理单位人员的档案管理;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事业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工作人员及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劳动部门负责各类企业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

(二)健全人事档案规章制度。

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科学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规章制度,使工作有序,有据可依,保证人事档案工作逐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发挥人事档案“见证历史”的作用。完善档案的保管、利用、借阅、保密、归档、鉴定制度,及时收集、补充、更新和完善人事档案材料。对收集档案材料,从手续是否完备,表述是否准确、精练,观点是否明确等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使人事档案的收集和归档工作真正做到不丢失、不积压、客观反映事实。

(三)丰富人事档案材料内容。

要紧紧围绕干部工作大局,提高人事档案利用价值,在收集干部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人事档案材料内容,一是建立干部工作业绩档案,及时将干部的工作情况、工作业绩和在重大活动、重点工作中的表现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收入档案,为凭实绩用干部提供必要的依据。二是建立干部能力档案,重点收集个人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继续教育情况以及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注册考试等能反映个人才能的资料。三是建立干部认可档案,本着党政干部群众认可、技术人员学术认可、企业人才市场认可的原则,分别建立党政干部考核考察档案、技术人员学术和技术推广成果档案、企业经营者利税档案。通过这些内容,把档案建设成为反映干部面貌的镜子,记录干部成长的录像,以便于组织对干部进行全面了解,使干部档案更好地为组织工作、经济工作服务。

档案管理基本情况篇(10)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2-0085-03

1 研究背景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2013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旨在实现人的城镇化,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四化”互动的城镇化,面向内需、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互动发展的产业体系;布局合理的城镇化,城市群、中小城市、小城镇联动发展,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生态文明的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弘扬文化的城镇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二五”规划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的、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档案工作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同时作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凭证,对于改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据统计,2009 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1.4533 亿人,比2005 年增加1955 万人,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大的人口摆动,是中国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所在,农民工工资拖欠、工伤认定、职业病防治、无法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春运、留守儿童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档案等身份材料的缺失有关,是我国社会不稳的重要隐患,建立具有真实性、动态性的农民工档案,对解决当前这一系列问题具有长远意义[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十二五”时期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总体思路研究》中指出:“十二五”时期农民工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做好农民工工作,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把以人为本、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作为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根本要求,以扩大农民工转移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和促进农民工进城定居为重点,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扎实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在这样的思路和背景下,农民工档案的建立健全,对于维护农民工权益,保障农民工就业,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就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2 农民工档案发展的现状

国家有关部门越来越关注农民工问题,并采取多种措施使农民工能真正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平等权。作为诸多举措之一,农民工档案被各地政府逐步引入:2004年哈尔滨市道里区首建农民工档案馆;200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的《重庆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和服务管理办法》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对农民工的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农民工档案。”200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也提出:“用人单位要建立农民工档案管理制度。”天津市建委则提出2007年全市劳务企业要建立农民工用工管理档案和工资档案,为320万农民工建立健康档案和各类信用档案。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为农民工建立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

2.1 当前农民工档案管理模式

纵观各地实践经验,宋秀英等将我国当前农民工档案管理模式分为三种,农民工输出地管理模式、农民工输入地管理模式、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相结合的管理模式[3]。

2.1.1农民工输出地构建档案管理体系

农民工输出地管理模式是指由农民工所在的基层行政组织负责农民工档案的收集及建档工作。该管理模式有助于实现劳务输出地对农民工的动态管理和控制,便于当地政府部门有序地组织本地劳务输出;其不足之处是农民工档案的动态更新之后,难以掌握农民工在外的求职务工状况。

2.1.2农民工输入地相关部门构建档案管理体系

农民工输入地管理模式是指由农民工所流向地区的有关单位和部门等负责农民工档案建档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劳务市场和中介机构、用工单位管理部门和工会等所建立的农民工档案。这种模式利于劳务输入地对流动人口进行集中管理,有助于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但此模式对于用人单位的规模与规范性要求较高,更适用于农民工规模比较集中的正规单位,对于自发性、分散性的农民工并不适用,常因为农民工变换工作而导致“弃档”现象。

2.2 农民工档案存在问题及原因探析

2.2.1 缺乏国家投入与相关立法

国家没有专门的农民工档案管理法规,更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导致各地农民工民生档案管理缺乏统一标准,档案收集难度大。同时由于农民工档案发展历史较短,在全国的分布范围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对农民工档案工作的投入力度,制约了农民工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2.2.2 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

农民工档案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别于其他档案,在建档内容、建档标准、数据格式、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管理方式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与标准,数据共享难度大,不利于检索和查找,严重影响农民工档案的利用效率。加之农民工人数多、流动性强,档案来源范围较广,建档主体多元化,信息核实不便利,档案交接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档案资源建设的质量。

2.2.3 管理部门不统一,档案监管体系建设不健全

目前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农民工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业务指导力度不大,管理分散,各立档主体和管理部门之间沟通交流较少,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用人单位查档难度大。

2.2.4 农民工本身对建立个人档案观念浅薄

目前多数农民工对自身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制约了档案建立的有效开展。

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应形成统一的建档主体、统一的档案内容、有效的信息来源、可行的管理机制,促使其建立、管理、流转等程序均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真正发挥农民工档案的作用,使其在农民工资源开发利用、权益保障等方面切实产生效用。

3 新型农民工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3.1 以乡镇政府为基本单位、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相结合的档案管理主体

李海霞认为应采取以劳务输出地为主,劳务输入地为辅的农民工档案建构体系,以实现两种模式的优势互补[4];姜华认为应形成乡政府为主,用工单位为辅的农民工档案管理模式[5]。笔者认为,应建立由农民工输出地负责农民工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与数字化工作,由农民工输入地负责农档案数据动态更新的档案管理模式,二者互为补充,良性互动。首先,将乡镇政府作为建立农民工档案的基本单位。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为村委会,村委会对农民工的出生、成长、家庭背景、亲属关系、文化素质、基本技能等情况都更为了解,由村委会负责本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登记统计,为其建立个人档案是最理想的方式。村委会将收集到的基本资料报乡镇汇总,由乡镇再报县有关部门建立本县农民工档案信息资源库,形成“村―镇―县”的三级资料采集体系。其次,实行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相结合的档案管理主体模式。劳务输出地档案采集以“村―镇―县”三大层级为主,其中镇政府发挥核心纽带作用。劳务输入地对于记录农民工在外务工状况具有关键作用,应着力构建以劳务市场与中介机构的中介管理模式为主,用工单位与所在地公会为辅的输入地档案管理模式。

3.1.1 劳务市场与中介机构的中介管理为主

劳务市场和中介机构是农民工求职的重要场所,保管大量的农民工档案资料。但目前各地劳务市场和中介机构的农民工求职登记侧重点不同,亟须对中介机构的农民工求职登记进行规范化、统一化。输入地侧重记载农民工就业或失业情况,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技能培训等相关情况,以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1.2 用工单位和工会档案管理为辅

由于用工企业之间的规模、正规性差异,加之农民工的流动性及其工作的不稳定性,用工单位不可能成为农民工档案管理的主体,但近期部分区域行业协会开始牵头建立农民工档案管理系统,专门管理本地区本行业范围内的农民工个人档案。

务工者所在地工会构建的农民工档案管理系统。2003年9月,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发展农民工入会,此后全国各地工会开始推动农民工入会;2006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制定《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制度暂行办法》,正式出现“农民工档案”一项内容,此后各地工会纷纷建立农民工档案,从而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档案管理网络的雏形。

3.2 以资源价值与保障权益为核心的档案内容模式

农民工档案应该是劳动者个人自然状况以及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所以在建立档案的过程中,理应突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体现劳动力的资源价值,二是保存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务工)的各种原始凭证,为其保障自身的合法权利、依法维护权益提供依据。

农民工档案是农民工个人自然状况及其参与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农民工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专门档案,它有特定的活动范畴和专门的内容,由相关的各种材料所构成[6]。一个完善的农民工档案应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反映农民工个人情况,如农民工的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政治面貌、婚姻状况、照片、出生地、户口所在地、身份证号码、文化程度、特长介绍、获奖情况及自我评价等,这部分信息可以由人才管理中心或是农民工所在的行政村来建立和管理;第二,反映农民工工作经历与经验,如工作简历、任职情况、擅长工种和技术水平信息、参与职业培训的情况等,可以由人才中介机构建立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和补充信息;第三,反映农民工工资状况,如历来所从事行业的工资待遇情况、工资领取情况、期望工资与待遇信息等;第四,反映农民工身体情况,如体检表、病历单、康复证明材料、家族病史材料等;第五,反映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如医疗、卫生、工伤、养老、事业,对于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第六,反映农民工求职意向,如职业状况、特长、求职意愿等;第七,反映农民工社会信誉和遵纪守法情况,如违纪违规记录、信用情况、权益受损及维权情况、工伤事故赔偿情况等;第八,包含劳动关系材料,如用工合同、劳动协议及其相关证明性材料等,是档案法律凭证作用的重要保障;第九,与农民工相关的其他材料,如城市暂住证、计划生育情况证明材料、边防证、婚姻情况的证明性材料等。

3.3 政府部门资源共享的多元化档案信息来源模式

当前涉及农民工工作的政府部门,因各自职能需要在为农民工服务时产生了各种档案,存在信息零散不全,按照各自行业的要求各有侧重;难以规范整合等问题,不能集中概括农民工的全部情况,形成不了有利用价值的信息集合[7]。当前,公安派出所在办理农民工户口、暂住证、身份证时留存资料,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对集体劳务输出的信息登记与计生管理部门办理农民工婚育证明的留存资料最为完整,保存较为完整,是有效的农民工信息来源。中介机构的农民工求职登记也是农民工档案信息的重要来源。

3.4 以多方联动与动态管理为重点的档案监管体制

构建市场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联动、异地动态管理的档案监管体制。在中介管理的运作模式下,用人单位负责补充更新劳工信息,使农民工档案保持完整;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统一负责,档案部门进行长期的有效监管,确保农民工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为农民工维权行动提供保障。

农民工档案信息建设需要国家政府提供资金,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原籍公安、行政村管理以及工作地单位、公安、税务、保险、工商、银行、教育、卫生、科技、文化、金融、劳动保障、安全等相关管理部门通力合作,从而保证农民工档案的有效流转、资源共享。同时,建立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之间的联动机制,对农民工档案资料实行动态管理。

4 农民工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国家应尽快出台建立农民工档案的法规,并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国家应加强对农民工民生档案工作的重视,出台专门针对农民工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并配套制订一系列的管理机制和统一的管理标准,以规范农民工档案管理工作。立档单位应构建以农民工劳务输出地为主,劳务输入地为辅的农民工档案管理体系,以保证农民工档案的真实、完整、系统和连续。档案管理部门应将农民工档案管理纳入档案基础业务建设领域,加强对农民工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并结合其他社会各方的反馈意见进行绩效管理,并营造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层层落实、合力推进的农民工档案管理工作氛围,以保障农民工档案管理工作的合理、合法、科学、有序地进行。

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实行电子化管理,建立农民工档案信息数据库,形成覆盖全国的农民工求职和用工信息网络,提高农民工档案信息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社会共享程度。我国农民工的一大特点,就是流动性强,因此农民工档案的流转问题是当前农民工档案工作中的最大难点。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办法,是尽快完善农民工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尽快建立农民工档案电子信息系统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农民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选择条件成熟的省市开展农民工档案管理先行试点,试点地区政府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推动农民工档案工作制度的建立,档案部门应配合各辖区政府机构做好农民工档案的监督指导工作,层级分明的档案管理网络。

农民工档案管理需要政策制度的支持和国家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我国农民工具有数量多、来源分散、流动性强的特点,农民工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历史性的任务,需要循序渐进、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张丹.建立农民工档案的可行性分析[J].法治与社会,2007(2):503-504.

[2]韩俊,崔传义,何宇鹏,等.“十二五”时期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总体思路研究[R].国研视点,2010-09-27.

[3]宋秀英,刘旭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工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档案,2010(4):51-53.

[4]李海霞.农民工档案管理模式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79-280.

[5]姜华.以乡政府为主用工单位为辅的农民工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2 (9):102-103.

上一篇: 劳动教育调研 下一篇: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