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8 17:08:29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篇(1)

一、在培训过程中,首先要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观课议课的基本含义

1.观课议课的意义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更多的是一种教研文化的建构。

观课与听课比较:(1)“听”指向声音,“听”的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收集课堂信息。包括师生的语言和行为、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等。(2)“听”往往是一般性了解,而非用于研究的目的;而“观”的目的却指向一定的研究问题,有明确的目的。(3)“听”往往是面面俱到,缺乏针对性,而“观”是针对研究问题收集相关的课堂信息,针对性强。(4)“听”往往是凭借经验进行,而“观”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借助观察记录表等。

评课与议课比较:(1)“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2)“评”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状。(3)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做课取向,做课教师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做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4)评课需要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指出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

2.观课类型

根据观课者的目的,观课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1)研究型观课。这类观课国内外研究较多,在这里,观课者即为研究者,被观课者及其课堂教学行为等为研究对象。研究者通过对课堂观察搜集的信息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可以获得改进课堂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有效策略,指导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和管理。

(2)考评型观课。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旨在评定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以区分等级或合格与否的总结性评核。观课者多为学校领导、教育督导或资深教师。观课者的角色是评价者,间或是指导者,却既非研究者,也非学习者。

(3)发展型观课。又称同事互助观课,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活动,即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也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二、在培训过程中,重点要帮助教师掌握如何进行观课议课的方法

通过“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比较,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一个“观”字提醒我们课堂观察要围绕一个问题全面收集课堂信息,一个“议”字把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地位突显出来。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究竟怎样进行观课议课?在观课议课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逐步解决的。

(一)观课议课活动操作流程

一次完整的观课议课活动应该是一次完整的研修活动。观课议课活动可以分成这么几步:

1.确定观课议课主题

观课议课主题的类型――观课议课涉及课堂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从课堂对象上,可以观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如何互动。从教学环节上,可以观察课是如何导入的,如何展开的,如何小结的等等。从具体方法上,可以观察如何提问,如何实验,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使用技术手段。

2.与授课教师沟通

缺乏课前沟通和协商,是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由于缺乏课前的沟通,听课目的不明确,评课重点不集中,讨论缺乏共同的话题,这样,对话也就失去了共同的基础。观课议课针对听课评课存在的问题,主张课前充分沟通和理解,使观课议课教师和授课教师课前达到充分的理解和信任,一起选择课例、讨论主题,使授课教师在相关主题上重点做出设计和安排,并就观课议课的主题、方式、时间达成一致。

观课议课前的说课(沟通)。为了更充分地认识课堂,为观察课堂奠定基础,观课前的说课和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现有听课评课活动比较:

(1)观课活动前的说课重视对学生情况的介绍。这种介绍,一方面是为了体现以学论教,另一方面,观课者可以由此更清楚地理解课堂教学,判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在议课时提出认识学生的相关问题。

(2)观课议课强调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不仅要介绍我要做什么,还要说一说我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的,如何选择的。目的在于揭示授课者内在的教育观念和假设,它有利于授课教师明确教学思路,提高理性水平,从而自觉追求有意义的教学。

(3)强调观课集中在一定的主题上。这种主题首先由授课老师提出,因为课堂上将要出现和发生什么,他最有发言权。

(4)强调对授课教师教学风格、教学追求、教学特色的尊重。授课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我想要展示什么,我的特色和创造是什么,我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我希望给授课教师什么启示。

(5)强调授课教师与观课教师的课前沟通和互动。在说课活动中,观课者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积极参与的主体,观课者一方面可以就授课教师的说课进行咨询,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即将展开的教学活动提出建议。

3.学习相关理论

观课议课活动主持人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等方式查找相应的理论文章,筛选一些对观课议课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全组教师学习。通过这样的理论学习,一方面为授课教师的备课提供了问题解决的策略;另一方面也为参与观课议课的老师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视点,让观课议课的教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防止分析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

4.设计观课议课记录表

设计观课记录表的目的是便于观课老师围绕主题记录课堂中的相关信息,提高观课的针对性,获得对所研究问题的全面观察。观课议课活动主持人召集有经验的教师围绕主题、依据课堂要素(教学策略、教师行为、学生状态、师生互动等)、参照相关理论进行观课记录表的设计。

5.课堂观察

观课者携带观课议课记录表、观课工具进入教学现场。在观课过程中,观课者把关注焦点集中在预先设定的主题上,围绕主题尽可能全面收集课堂信息。同时,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它短小精悍,便于教师钻研和突破。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要关注细节。

课堂观察时至少有这样一些事情必须做:

(1)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

(2)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3)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

(4)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6.课后议课

课后议课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首先分小组交流各自的观课笔记,找出差异,然后再围绕主题与差异展开讨论,进行“病理”诊断与分析,找出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教师的成功做法进行对照,在此基础上开出初步的“处方”。第二阶段是小组之间围绕主题展开平等对话。首先是各组小组长围绕主题作代表性发言,就问题说事、找对策,然后是小组之间围绕主题展开深度会谈,达成共识,最后是观课议课活动主持人针对主题作总结性发言,开出相对完整的“处方”,提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

7.行为跟进

参与者要反省观课议课活动,明确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从中选择、借鉴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课例实践。或者针对观课议课中新的问题和困惑,选择相关内容深入学习。

议课本身不是终点,我们不能为了议课而议课。这样,议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和程序就是认识和体会议课的收获,并将这种收获转化为未来课堂教学实践的行为指南。

(二)观课议课的对象――主要是学生

有人问一位课改专家什么是新课改?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专家想了一下说,学生敢说、敢问、敢做就是新课改。仔细想来专家说得甚是精辟,一个“敢”字不正准确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吗?“说”“问”“做”也是一种技能,同时也是学习知识最好的过程与方法,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这一句话的主语可是学生。

综上所述,我们观课、议课的对象应该主要是学生。

1.新课改期间师生关系应该是:鲜花和绿叶的关系

当然了,学生应该是鲜花,老师只能是绿叶。鲜花有了绿叶才能更美丽,绿叶有了鲜花才更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把学生当作主体,把学生放在了首要发展的位置,我们的教学才算是成功的教学。所以在观课议课时,在观议老师的同时,更主要的是看看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诸方面是否合理、是否进步、是否有更大的成效。

2.一节好课的标准是:学生是否能愉快自主地学习

结合当今教育形式,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一节课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上好一节课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一节好课呢?有人说,一节好课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能紧张有序地学习。我们要特别注意班里的学生,看他们是否学习吃力,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容易接受、学习效果是否满意等,在议课的时候,一定要把课堂上发现在学生身上的问题指出来,和授课老师共同探讨,取得更好更完善的解决办法。

3.“水”的变化

本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提法是:学生要有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现在我们的提法是:学生想要水,老师要有常流长新的自来水;新课改期间我们提出:学生想要水,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水。从“水”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教学的方式在发生着质的改变,由以前的以教师“教”为中心变为现在的以学生“学”为中心。

三、在培训过程中,帮助教师学会有效观课议课的具体策略

1.建设进取、合作、民主、创新的学校文化

实现观课议课是建设一种新的学校和教师文化。建设进取、合作、民主、创新的教师文化既是观课议课的目标,又是有效观课议课的基础。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学校改革最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的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观课议课需要打破“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

(1)在具体操作上,最核心的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培养教师的自我批判和反思精神,使教师能始终对自己教学“不满意”并立志改进。

(2)不能把教师在观课议课中的上课表现和讨论中的意见作为奖惩依据。“课”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献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没有问题和困惑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没有必要为课堂中的问题大惊小怪。

(3)充分尊重教师的参与需要,致力于建设有利于围绕问题对话交流的语境,为教师创造安全的、能充分敞开的献课和自由发表意见的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我的体会,最好的交流环境是一室之内两位朋友的促膝晤谈。

(4)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培养教师的对话交流能力,议课时针对现象,与人为善,赤诚待人。观课议课是一种对话。就彼此对话而言,它需要参与者有沟通与合作的意愿;需要对话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彼此接纳;需要彼此间的积极互动与交流。就自我对话而言,议课要致力从“他人提问”引向“自我提问”,在自我对话中追求自我改变和自我超越。

2.有效观课议课从观课准备开始

(1)提前协商观课主题。缺乏课前沟通协商是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观课议课针对听课评课存在的问题,主张课前充分沟通和协商,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并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主题,以引导观课方向,促进议课深入和深刻。

在确定观课议课主题时,我们建议:

①主题是针对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样,献课就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以此为平台研究和解决教学实践的问题。

②主题是参与者共同协商的,是大家共同感兴趣并可以参与的。

③对主题要进行分解,使主题可观可议。

④在任务分解以后,参与者要做预先准备,比如在研究教材时,就应该想一想我会怎么处理。

观课议课的主题既可以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的困惑和困难,也可以来源于教学实验和创新;可以来源于个体,也可以来源于群体。问题不同,分解的观察要点也就必然不同。

一方面,课堂教学的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另一方面,观课者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自己的发展需求又各有差异。

(2)让授课教师先作观课说明。观课说明属于说课范畴,但它又与平常意义的说课相区别:平常的说课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说明,而且需要论证;观课说明不必面面俱到,从节约时间的角度也不需要论证。

观课说明的“说”可以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

②在议课主题下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

③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参与者带着约定俗成的观念和想法来观察和研究课堂;它不仅体现了对授课教师的尊重,而且有利于克服授课老师采用迎合听课老师口味和习惯的教法,促进教师更加大胆地尝试教学创新。

(3)提前进教室与学生沟通。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策略是以学论教。以学论教需要到同学身边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学生能对教师的观察行为作出能动的反应,为了避免“到同学身边去”给学生学习带来负担,观课者最好提前进教室,通过与落座周围的同学寒暄和聊天,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方式,舒缓学生可能的紧张和压力。

3.有效观课要致力发现课堂

(1)观课是用心灵感悟课堂,与听课对“听”的强调不同,观课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说,要认识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行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笔者曾经有这样一次观课活动:

(2)有效观课需要主动思考。有效的观课要改变平常听课只填写《听课记录本》相关栏目以备检查的无所事事,它需要观课教师主动进入,积极思考。思考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必须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

②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进行思考,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③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观课议课致力于建设合作互助的教师文化,合作是共同的,互助是相互的,在授课老师无私地提供了参与者研究和讨论课堂教学的案例和平台以后,观课老师应该怎么办?“看而不说,道义何在?”我们认为,从授课老师的教学中获得启迪和帮助以后,观课老师应该真诚地提供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意见让他人分享,这是对观课议课参与者的道义要求。

在观课过程中主动思考需要转变观念。观课议课强调:进课堂观课,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也不是只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为了自助,即为了自己认识教学、理解教学,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促进参与者主动思考,同时需要一定的话语结构约束。在福柯笔下,人是被话语控制的主体,话语结构具有规训和约束人的思想、精神乃至身体的力量。就我们看来,“看而不说,道义何在”的话语要求强调了参与者表达意见的责任。

(3)有效观课要为议课做准备。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教学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案例教学。教学案例是蕴涵着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

4.有效议课致力于理解教学

(1)有效议课以平等对话为基础(平等对话:议课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①设身处地,同情理解。一般而言,献课者和议课者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隔阂和障碍,组织议课活动的教师有责任消除这样的隔阂,并引导参与者理解授课教师。这种理解是同情性的理解,不仅理解要他们的环境和条件,而且要理解他们的心情和感受。然后把这种理解真实、真切地表达出来,使授课教师体会议课者对他的尊重和接受。

②面向事实,共同探讨。观课议课强调直面问题,但在认识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凭借主观判断,而是需要陈述现象,描述事实――“面向事实本身”,就事实讨论事实,就现象出发讨论问题,不以自己的偏见歪曲事件背后的原因,不用外来的框框条条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或滥用事实。

议课的目的并不仅仅在探明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在于发现未知的东西,要发现未知的东西,需要彼此心平气和,敞开心扉,互相启发,共同分享。

③抛弃成见,理解可能。要想议课达到深入的效果和生出新的东西来,就必须抛弃成见,坚信对话者有对话者自己的思考和他的打算,而且他有他的道理。不能认为只有我的东西对,我的东西管用。这样议课活动表现为一种提问、一种探询,在探询中理解对方,从不同角度理解多种可能。议课拒绝简单判断,提倡相互咨询。)

(2)有效议课是基于教学案例的讨论。议课是对案例中的困惑和问题进行讨论,并商议解决办法。

对于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案例讨论的程序,我们有这样的建议:

①观课教师描述蕴涵困惑的教学故事,使讨论建立在课堂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上。

②观课老师在不说出自己结论的前提下,提出困惑听取授课教师的解释,给授课老师以陈述机会,从而更好地理解授课教师。

③授课教师征询案例提供者的意见,让观课者的思考得以表达。

④参与者对彼此的意见进行思考和讨论。

(3)有效议课需要“同在共行”的立场和方式。(以学论教告诉我们,议课时不要议论教师教得好不好。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议课时往往这样说,“我注意到”“我发现”。这样的话也使我想起了一个词语――“责人以藻”,是说在给别人提建议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要会修饰自己的语言,要委婉。“评课”变成“议课”,主讲教师易于接受,议课教师彼此是平等参与的主体,针对问题,互相探讨,达到“双赢”的境界。)

对于议课中的立场,我们有一个主张,那就是参与者必须有“同在共行”的立场、思维和表达方式。议课中的“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共同进步。

为了“同在共行”的追求和目标,议课中可以采用这样的话语结构:“假如你来教……”“假如我来教……”

“假如你来教……”它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摩授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

“假如你来教……”规定了观课议课教师“共在同行”的参与方式: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它是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提出新的可能,探讨新的可能,使参与者有机会在多种可能中理解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假如你来教……”同时赋予了所有参与者一项平等的质询权利,在这样的话语结构中,没有谁的意见有被免于质询和被讨论的特权。

(4)有效议课要致力于推进有效教学。钟启泉先生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效益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设计和实践:

①在思想上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就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改进教。(以学论教要求把观课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把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态,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境。从活动到状态,意味着要反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提倡和追求有效教学,从过程到情境,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预设,更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生成,关注教师的实践性智慧。

要做到以学论教,需要观课者选取能直接了解和认识学生学习活动、精神状态的观察位置,也就是要坐在学生之间。观课议课不同于听课评课。评课是为了获得更客观的评课信息,主张不干扰学生学习。而议课是为了实现以学论教,需要获得学生学习的充分信息,它要求深入学习活动。

②在路线上从学习效果入手。与“教师的教育假设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效果”教学路线不同,观课议课的“以学论教”采用一条逆向路线:从学的效果考察入手,思考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再从如何引起学生学习行为思考教师应有的教的行为;从此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在反思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设计。

③在方式上要求到学生身边去。“到同学身边去”是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要求。“到同学身边去”的主要作用当然是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附带的作用则是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实施配合、进行帮助。这种参与,有利于培养参与者彼此的合作精神。了解学生另外的方法是请学生提供课堂教学的信息,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建议。

(5)有效议课要致力于发现教学中的关系和可能。课堂教学是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念支撑和影响教的行为,教的行为引起和转化为学生学的行为,学习行为直接导致和影响学习效果。这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当教师没有认识它的时候,改变也就失去了基础。观课议课的首要目的,是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具体联系,采取行动改变其中的相应环节。

议课要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拓展可能性空间。教学可能性空间是多种教学路径、方法、行为、效果等发展变化的可能性集合。教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具有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议课既要认识已经发生的课堂事件只是一种可能,更要关注探讨新的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开阔思路的过程。

当培训结束后,学员学会了观课议课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时,他们重新走上教学岗位上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教师们通过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在实践中,广大教师就会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更适合自己,更适合学生,更适合教学内容与情境的教学方式和行为,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也就能够落到实处,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便会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说课、听课与评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篇(2)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初中生物学 中考复习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课堂观察指观察者怀着一定的目的,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和一些辅助工具,如课堂观察量表、录音录像设备等,在课堂上收集信息,并依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研究的一种课堂研究方法。

在开展课堂观察这个新的听评课模式研究前,对于每堂课中,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率是多少,回答准确率是多少,不同层次的学生被提问或主动回答问题的频率是多少,教师的解答方式是否科学合理,提出的问题如何有效,教学环节设置及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去反思与修正。课堂观察改变了以往泛泛的听评课模式,实现了听评课的具体化、量化,用数据说话更具说服力,同时避免了评课的随意性,使评课更有针对性。这种新的教学研究模式日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下面将课堂观察引入中考复习课堂,采用定量统计与个案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初中生物学复习课教学现状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1.问题的提出

八年级下学期的期末将迎来初中生物中考。从时间上来看,八年级下学期只有4个多月的时间;从任务上来看,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既要完八年级下学期的课程,又要复习四本书迎考。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好成绩,唯一的途径就是合理的复习,追求高效的课堂。

笔者在第一轮中考复习中采用传统的复习课模式(表1),然而,阶段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如何找出问题所在?如何重新构建高效的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呢?

2.课堂观察在生物学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作用

针对传统复习课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以一节复习课为例,简单介绍课堂观察的过程及其发挥的作用。

2.1课前会议

任课教师进行说课,并提出困惑:“复习课是重复学过的内容,较无新鲜感,而且每节课的知识量较大,学生容易疲乏。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其他教师积极讨论,对笔者的教学设计提出一些建议,然后讨论并确定观察点,最后分头设计准备观察量表。

2.2课中观察

教师同伴们在各自事先安排好的观察位置上,迅速进入观察状态,采用录音、摄像、笔录等方式,将定量和定性方法结合起来,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

2.3课后会议

任课教师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自我反思:“①教师讲解为主,集体回答多,个别提问少;②学生倦怠、反应不积极;③课前提问结果反馈出多数学生上节课后未完成复习任务,以至于这个环节拖拉较长时间,最后导致学生课堂自主复习时间比原计划少”。

每位观察者围绕自己的观察点,根据自己所采集的课堂观察的信息,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如根据伯海英设计的“教师教学环节设置及时间分配评价量表”,发现的问题有:①复习内容的呈示方式单一,主要是讲述呈示;②没有使用教具;③时间安排方面,课前提问环节耗时太长,教师讲授时间也稍长,应该让学生多一些时间思考,多提问一些学生,建议删除学生自主复习环节;④教师单独提问少,多为集体回答,导致部分中等生和多数学困生、行困生走神偷懒;⑤单独提问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只有39%;⑥学生课后没有好好复习,光靠上课是远远不够的,建议想办法及时落实课后的书面和背诵作业。

根据伯海英设计的“课堂问答互动观察量表”也发现一些问题:①教师设置的问题,描述性问题(“是什么”)占62%,论证性问题(“为什么”)占28%,判断性问题(“是与否”)占10%,建议多设置论证性问题;②学生齐答次数占回答总数的57%,提问举手者为21%,提问未举手者为17%,建议多进行个别提问及多关注未举手者;③被提问的学生,学优生占43%,中等生占35%,学困生占13%,行困生占9%,建议多提问中等生及学困生,而且要注意不同难度问题的分配以提高中等生与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④教师有重复问题答案的理答习惯,应适当克服,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

2.4教学修正

经过认真思考,对于观察表所反馈出的问题,笔者对旧的复习课教学模式进行了针对性的修正:

①针对复习内容,使用多种呈示方式,如讲述呈示、多媒体呈示(精美课件、动画)、板书呈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多角度理解、回忆并识记复习内容,帮助学生克服走神、倦怠的问题。

②时间安排方面,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复习本章的知识内容,采用提问复习而不是教师讲解作为主要复习方式,用课件呈现提纲中的知识点,将重难点和易错的关键词空出来,提问学生。

③为了让复习课不沉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提问,给每组加分,一周统计一次分数,分数最低的组完成额外的作业。

④笔者认为学生自主复习环节不可少,把这个环节调整到复习提问前,在竞赛氛围的激励下,学生自主复习学习效率非常高。

⑤边提问边讲解,并且要求学生将易答错的知识点用红笔勾画到提纲相应的位置,有助于课后复习。

⑥在提问学生类型的选择上,尽量多关注中等生和学困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高学生回答问题及思考的积极性。

⑦为了及时落实课后的书面和背诵作业,督促学生课后好好复习,利用学生自主复习时间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纠正偷懒行为或鼓励表扬进步行为,并给予相应的奖惩。

⑧针对复习中的重难点,笔者使用表格归纳对比、结合结构图或示意图、使用教具、使用概念图等方式进行突破。如此使用一切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达到理解、识记、应用的目的。

3.高效的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建构

通过连续几次课堂观察的反馈,笔者不断修正,一个月下来,基于课堂观察修正后的中考复习课教学模式(表2)基本成型。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篇(3)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观课议课 策略 多元化

中职学生较普通高中学生文化素质低,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普遍对学习不感兴趣。由于家庭因素或心理因素影响,部分中职学生对学习有不正确的看法。针对中职学生学习现状,笔者将最近参加的“观课议课”课题研究策略应用于中职学校的观课议课中,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观课教师以合作者的角色,与授课教师进行平等对话,互动交流,一起探讨对策,解决课堂问题,使教学充分体现有效、高效,重新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通过观课议课策略多元化,可有效促进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中职学生发展,促进中职课程发展。

一、观课策略多元化

1.重视观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观无准备的课

观课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数据分析、利用一定工具的观察研究过程。观课要提前开好观前会议,会议上要与授课教师充分沟通和交流,大家达成一致的观课主题。观课教师要提前利用多种渠道学习与观课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一方面在不干扰授课教师教学思路的前提下,对授课教师在备课与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给出合理化建议;另一方面还可以站在高层次教学理念下观察课堂,分析课例。因此,授课和观课教师在课前达成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是观课准备的关键。

观课教师要提前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所观课程的态度及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等。提前了解有助于观课教师提高观课能力,并促进观课者深刻理解课堂教学;也为今后观课者的课堂构造、教学案例设计积累素材。同时,观课教师要提前了解观课议课记录表所填写的相关内容,提前填写表中与课堂内容无关项目(时间、班级等);对表格中的课堂内容,要在观课时随时填写,为议课积累资料。

2.善于捕捉课堂信息,充分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

中职学生欠缺课堂配合能力,观课教师要课前进教室和学生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建立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观课位置要从学生身后移到学生身边,从不同的多角度进行各种观察。观课教师主要致力于观察发现课堂问题。一般中职课堂存在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被动、不善于思考、知识衔接有断层及部分知识理解不到位等问题。鉴于中职课堂的特殊性,观课教师首先要利用感官,听、观课堂发生的表象,还要观学生的听课状态、师生互动、学生接受能力等。观课教师要想在教学中是否考虑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还要想在教学中是否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及时记录观课信息,有条理地记录授课教师的教学思路、过程及多种教学方法及策略;简单记录授课教师是运用何种课程资源来提高学习主动性的,对课堂的精彩和缺憾处,在记录时要做标记。观课教师课后要与典型学生及时沟通,反馈教学预期效果。教学本身就是大量细节的组合,细节往往最能反映教学的理念、功底和内涵,为了不让感知出现断层,不影响对课堂的深入研究,观课教师在集中注意力捕捉课堂信息时要学会观察记录教学细节。

观课教师应尽可能捕捉课堂表象,用心灵感悟课堂,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而且应能够将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和现象在议课中“对症下药”改进课堂,使中职教学收到实效。

3.积极主动思考,让思考产生共鸣

在观课时,观课教师要积极主动思考为议课做准备。首先要思考授课教师教学过程是否符合中职学生的学情,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有多少联系等。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不是为了“观课议课”的研究而教学,而是学情和教学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其次要思考“我和授课教师对换角色,课堂能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角色对换思考使观课者身临课堂,做旁观的“教者”。最后还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样交流。通过观察采集课堂信息,在议课时就能抓住课堂特点,就能提出自己有见解性的思考;在和授课教师交流时要平等而不强加意愿,让授课教师自然接受,使大家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共鸣,有利于双方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二、议课策略多元化

1.议课思维碰撞要直面问题

观课议课是中职学校的一种教研教学活动,议课需要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我们在议课时应“就课论课”,从宏观思考,从微观入手,结合中职课堂,努力寻求中职教学中的“亮点”并给予赏析和肯定。对于课堂共性问题、教师间思维碰撞产生的交集问题,大家共同分享;对于教学分歧问题产生思维并集的问题,大家共同商讨,取其建议的精华,策略地解决问题。授课教师要直面教学问题、直面课堂病态,参考大家在“议”中的合理建议,从而改进教学。观课教师根据观察到的教学问题及课堂现象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今后在教学改进中参考。

2.议课借鉴提升议课效果,议课反思实现教学相长

在议课时会产生许多对教学有用的信息,观课教师要注意收集,因为议课中的信息不仅对授课教师有指导意义,而且对观课教师的教学也有借鉴作用。观课教师与议课教师借鉴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法和学法改进;借鉴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选择、借鉴实用型课堂策略进行自我课堂实践。借鉴让议课“议”出成效,让教研活动经验得以积累。

在观课议课活动结束后,中职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和反思教学中暴露的问题。对教学成功经验要交流借鉴,对教学问题要议课交流,讨论研究,集思广益,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相长。通过总结反思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还可以让观课议课活动在中职学校得以巩固和发展。

3.理性看待课堂遗憾,构建有效的观课议课链条

再完美的教学都存在美中不足之处,而教师对完美教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叶澜教授说:“一堂好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陷的。”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觉得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说明教学的艺术就是遗憾的艺术。通过议课引导教师理性看待课堂遗憾,构建“准备—观课—议课—反思—改进”的观课议课教学活动链条,使课堂遗憾接近无限小。

观课议课让中职教师扮演了知识传授者和教学研究者的双重角色,为中职学校搭建了教研教学活动的平台。观课议课可以不断超越自我教学,不断完善中职课堂。运用好观课议课策略,会使中职课堂更加精彩绚丽!不断完善更新观课议课的策略,会对解决中职学校的教学问题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篇(4)

观课时应注意观察如下四个方面内容: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二)议

观课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议“。这样,选择和确定”议“的主题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作课前预先确定主题好,还是在观课中发现和生成问题好?肯定地说,需要兼顾。

首先是要预定。议课不是对课打分、下评语,”观课议课“不必面面俱到,要集中焦点。这个焦点应该在课前商定。这样大家心里有数,”观“和”议“就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观课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

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关注师生关系,关注启发和提问,关注教学思路和线索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要遇到的,而且是课堂上肯定要出现的。

当确定主题以后,从哪些方面观察和讨论?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这种方式和途径与现在的评课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运用这种方式的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比如,原来大家只用铅笔,现在多了一种毛笔的工具,虽然教给了磨墨的方式,教给了握笔和用笔的方法,但是想要成为画家、书法家,则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我想说的是,观察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观察的角度,找到讨论和解决的方法,委实不是一朝之功。

(三)意义

观课中更要重视捕捉与生成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一般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所以生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教师的”观课议课“能力是一个考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需要提高综合素养,需要在长期的”观课议课“实践中”修炼一双看课的眼睛“。应鼓励教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捕捉各种信息,确定议的问题,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看法,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进行商榷: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篇(5)

1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比较。“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从听评课到观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

1.1“听”与“观”。“听”指向声音,对象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声语言往来,所以听课者往往坐在教室的后面。“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1.2“评”与“议”。“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1.3“观课”与“议课”。

1.3.1观课:首先是观察课堂行为和课堂现象。如生物实验课,首先观察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操作的全过程、学生提问、课堂纪律情况、实验现象等。

1.3.2议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如讲解、提问、手势表情,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意蕴,寄托了一定的教育理想,反映了执教者的教育“前见”,而“意蕴理想、前见、意义”仅靠观察远远不够,需要诠释和理解,需要讨论和对话。这个过程是议的过程,揭示“意蕴、意义”就是议的目标和任务。

1.3.3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其主要活动包括:现象观察、考察课堂教学中的人、事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提示教学行为意义、规划课堂改革行动。

1.3.4观议课与听评课:各有各的目标追求、实用场所和范围。观课议课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主体与主角。具有日常性、普遍性,一线教师主体参与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及意义和价值所在。

2观课议课的途径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管理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改进课堂教学需要改进教师,发展课堂需要发展教师,观课议课通过以下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1建立观念——行为——效果之间的联系。 听课评课——就教师教的行为讨论教的行为,对行为的前后联系很少提示,就事论事,很难实现教师的真正发展和改变。 观课议课一从教和学的行为入手,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建立联系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观课是建立初步联系的过程,而议课是建立深系的过程。

2.2议出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议课既要认识已经发生的可能和关联,更要关注探讨新的和潜在的发展可能。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开阔思路的过程。

2.3促进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 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面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大受限制。波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从时间上看,反思包括:(1)课前反思(2)课中反思(3)课后反思。

一般来说,围绕课堂的反思程序是:首先,教师通过“实践中的反思,(课中反思)来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以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进行“对实践的反思”(课后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的成果将成为下一次“为实践反思”,(课前反思)的基础。

3观课议课的基本要求

3.1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1、以学考查教。2、以学改进教。3、观课的焦点

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关注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况,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境(从预设到生成)。议课时由“我认为……”转变为“我注意到……”、“我发现……”等,这是议课的主要话语结构。 4、观课的位置:要到以学论教,需要观课者选取能直接了解和认识学生学习活动、精神状态的观察状态的观察位置,也就是要坐在学生中间。

3.2直面问题的策略。

直面问题既是观课议课取得实效的前提,又是推进观课议课的困难所在。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篇(6)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6-0081-04

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内涵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要素课堂教学质量查找不足和整改完善促提升的工作过程。具体内容包括:组建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建立自我诊断为主、外部诊断为辅的常态化周期性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通过自我诊断、管理部门诊断、督导诊断、同行诊断、学生诊断、专家诊断、第三方诊断等多种类型诊断方式,对课堂教学结果和教学状态进行诊断,并最终帮助教师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诊断报告,反馈改进建议,并指导、激励、督促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一)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明确要求,从2015年秋季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c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①。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重要一环,高职院校整体构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必然要建立起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

(二)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是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制度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高职教育质量要获得持续不断的完善与提高,需要定期对课堂教学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探索改进的措施,建立长效的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持续不断地运行这一机制,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改进与提升。

(三)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是引导课堂教学提升质量的有效手段

高职院校通过组建专家委员会,对课堂教学状态进行诊断,查找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指出教师改进方向和需提升的关键能力,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持续改进教学水平,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现高职院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是“问题导向”思想方法在高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创新运用

党的十以来,深刻继承发展了“问题导向”思想方法,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高职院校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实际上是“问题导向”思想方法在高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创新运用。

三、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构建

(一)组织保障

高职院校应组建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全面负责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规划及实施工作,为诊断与改进工作有效运行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具体内容包括,组织高职课堂教学研究,提供相关政策咨询,制定课堂教学诊断工作计划,指导教师本人、管理部门、学生进行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活动,对各类诊断进行复诊、回访,提出诊断与改进方案,指导教师科学实施教学改进。专家委员会还应吸取行业企业专家、职教专家、教育教学研究专家、教授、督导等,来提升专家委员会团队的质量、水平和层次。

(二)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自我诊断为主、外部诊断为辅的常态化周期性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内在动机更持久,因此,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教师自我诊断机制。改变教师被动应对外部压力的状态,调动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院应营造氛围,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学院配套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或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发起即时评价,邀请同行对自己课堂教学评价并给出建议,主动向专家提交诊断需求,周期性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查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根据反馈意见、建议改进,促使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高职院校建立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教师自我诊断应辅以外部诊断进行强化。来自外部的诊断与评价也必然会形成刺激教师完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技能的压力,从而迫使教师做出改变。外部诊断包括由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委员会专家、督导专家、学院管理人员、学生或第三方机构组织实施的诊断。外部诊断完成后,应给出明确的改进方案,并指导教师做出改进。多元的诊断结果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形成独特的价值理念。

(三)诊断内容

课堂教学诊断应从教学结果和教学状态两方面去分析,即从结果和过程两方面分析课堂教学,以便明确改进方向。

1. 教学结果

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如掌握了哪些知识,习得了哪些技能,完善了哪些素质修养,是否建立了具有正能量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教学状态

(1)优势和潜力

分析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特色,并及时反馈给教学单位和教师本人,以此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发展,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树立自我诊断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激发持续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动力。

(2)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企事业单位人才规格需求;学习目标清晰恰当,数量科学合理,一般来说,每门课程应设定1~4个学习目标,最多不超过10个①。

(3)课堂氛围

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自身授课有热情;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良好。

(4)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课程内容应具有一定挑战性;关键知识点突出,难度适度;课程融入新的前沿的教学内容。

(5)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针对性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做合一”;组织好课堂讨论与提问;有效使用电脑、投影、板书、黑白板等教学工具;利用信息化技术和资源进行创新,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模式;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对学生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检查;教学设计科学、有效。

(6)实践教学

重视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实践场所、教学用具、虚拟仿真、网络资源等一切资源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实践内容安排合理。

(7)教学资源与材料

教材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视频、网站等辅助材料与课程内容相关,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必须指定阅读材料,阅读材料利于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8)作业与答疑

作业设置科学合理,与课程目标一致,利于学生学习;批改反馈认真及时。

(9)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标准、方法、试题均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考核严格执行。

课堂教学诊断和改进可从以上方面去组织,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诊断,提供意见和反馈,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诊断过程还需要分析教师的优势和特长,诊断只有通过教师本人才能落实,分析教师优势和特长便于激发教师自我发展与成长、自我改进充分发掘潜力的积极性,从而帮助教师建立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诊断方法

建立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专家委员会全面负责,由教师、管理部门、系部、督导、学生共同实施的工作方法。

1. 自我诊断

自我诊断与改进体现了课堂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理念,是教学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自我诊断贯彻于其他各类诊断方式中,又是各种各类诊断最终的归宿。改进工作推进,质量切实提高,依赖于自我诊断。因此,诊改的核心是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教师建立自我质量诊断与改进机制,高职院校应采取措施对自我诊断课堂教学质量诊断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在全院营造教师主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诊断与改进的氛围。

教师可每周或定期询问学生对教学不满意之处,也可自主设计问卷组织即时评价和日常反馈,如对具体内容,作业量、课程难度、教材等共同探讨是否需要调整;教师也可充分利用来自各方的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仔细研究,与专家沟通;与同行讨论交流或请同行听课并对课堂教学提出意见,寻求革新。同时,定期向专家委员会进行自我诊断改进汇报。

2. 管理部门诊断

(1)领导干部听课制度

高职院校应建立并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要求院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每学期至少听课2次。一来,领导干部听课对教师组织教学形成压力和动力;二来,听课结束后,领导干部对教师本人和系部提出改进建议,切实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2)教学检查

高职院校教学检查工作是一项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已形成相应制度,一般每学期组织3次。教学检查是了解、掌握教学状态的重要手段,本身可以及时发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这项长期建立并发挥作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仍然适用于课堂教学质量诊断工作。检查中,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师课堂教学听课,要求给出诊断意见和改进建议,帮助教师从多角度反思教学。

(3)系部诊断

系部承担着师资队伍培养与管理的职责,肩负着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诊断最直接的责任。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系部的发展。因此,系部应成立诊断与改进工作小组,制定计划,组织对教师听课、教学检查,并反馈诊断意见和建议。

3. 督导诊断

高职院校均建立了督导工作制度,督导通过对课堂教学状态与结果进行督查,掌握教师教学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改进。督导工作制度很好的运用了问题导向工作方法,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指导整改。认真组织督导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督导专家的智慧,对教师教学改进提出较高水平的建议。

4. 同行诊断

有效的同行评价是安排两位或两位以上实力较强的老师到被诊断教师课堂上听课进行课堂观摩。听课前,同行老师应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工具、阅读材料等向授课教师作深入的沟通和了解;课堂观摩后,同行老师应填写诊断表格,与教师进行交流,并提交专家委员会进行分析研究。

5. 学生诊断

学生诊断,即发挥学生在教学诊断工作的重要地位,鼓励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改进意见,认真落实学生信息员制度和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召开学生教学信息员座谈会,组织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从学生维度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分析。

6. 专家诊断

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全面主持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定课堂教学诊断工作规划,统筹组织实施各类诊断工作,对各类诊断进行复诊、回访,抽查或访谈学生是否真正达到既定学习目标,定期约谈教师评估他们的行为如何随时间和实际情况变化的,根据访谈记录、管理部门、督导、同行、学生提交的诊断报告和评价意见、教师个人做的自我诊断汇报等所有信息资料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教师的优点和需改进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并发放给教师和所在系部,同时,专家成员应约同参与听课人员和被诊断的任课教师进行面谈,共同探讨改进现有教学,共同来提升教师职业教学能力。

7. 第三方\断

院校还可以聘请专业诊断机构,对学院教学工作、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并给出专业的建议。第三方机构地位中立,的诊断报告更客观,教师也便更易于接受并改进。

(五)诊断程序

1.建立教师教学信息数据库。利用信息技术为每一位教师建立历史档案,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日志、教案、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记录、诊断报告、反馈记录等,完善教学信息系统,便于针对搜集的教师教学信息,分析研究教师课堂教学状况,引导教师持续成长发展。

2.制定诊断工作计划,根据诊断内容系统设计诊断项目。

3.专家委员会按不同方式分类组织课堂教学诊断工作。

4. 专家委员会回收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经分析研究形成诊断报告,反馈给教师本人和所在系部,并定期约谈教师,共同探讨改进现有教学。

(六)诊断落脚点――反馈与改进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篇(7)

【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福建省重点资助课题《“先学后教,异质合作”教学模式研究》(FJCGZZ11-004)的结题成果,课题组长王洛阳;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先学后教,异质合作,启想议知”课堂教学模式》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54-02

一、问题的提出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打造高效课堂,结合学校的生源现状,学校启动了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先学后教,异质合作,启想议知”课堂教学模式》,在项目实施中课题《“先学后教,异质合作”教学模式研究》被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为“2011年度福建省教育规划重点资助课题”(FJCGZZ11-004,组长王洛阳)。课题的实施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改革传统教法中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课堂沉闷、机械训练和教师满堂灌的现状,倡导在教师组织下的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交流和异质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从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皮亚杰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至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其核心都是变革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倡导目标导学,以学导教和以学定教,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课题组长王洛阳副校长于1997年参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主持的《自学辅导法》课堂教学改革,通过目标定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并在2002-2005、2005-2008完成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课题《初中数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的实验研究》,该研究改变了教学方式(teaching style)和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把自主学习引入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差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6-8人进行异质分组学习,教师依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工作,小组成员在组长协调下,发挥个人的主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知识,检测学习效果,自我矫正学习偏差的教学方式,小组成员互帮互进,共同发挥集体智慧完成学习任务,成果《中学数学异质合作教学研究》发表《中学数学杂志》(CN37-1116/O1,2004年6月第3期)。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先学后教,异质合作”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以生为本,课堂中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构建生态课堂和高效课堂,让每一位师生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提升教育质量。

先学:教师立足教材和课标要求,以“导学案”形式让学生预习到位,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发现疑惑或问题。课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案导学”中,教师适时进行检查、解惑和指导。

后教: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只教学生不会,突破难点进行精教,让学生讨论“疑惑问题”,对知识能懂会用、勇于展示学习成果,教学相长活、师生配合共提高。鼓励学生当小老师进行上台讲解。

异质:班级打破传统课排列方式,每班学生每6-8人异质分组学习、生生结对帮扶;组间同质学习竞赛、组内异质学习帮扶。

合作:对学习目标和预设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学生激烈讨论能交流,个性不同多展示,体现“生教生、生帮生、生生进步”的特点,学习中体现协作精神。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课题基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核心思想,以生为本,构建生态课堂; “自主学习”和“异质合作”相结合,推行“先学后教,异质合作”课堂教学新模式改革的改革和实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进行自学质疑、交流释疑、展示点评、训练提升等“启想议知”四结构教学模式。创新校本教研和学生评价新模式,打造“跑舞操”大课间并加强教学精细化管理和制度建设。

2.研究内容

主要进行“先学后教,异质合作” 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途径、方法和评价研究;有效“导学案”的编制研究;学习小组“异质分组”方法、小组评价、学习过程中讨论、展示和反馈研究;从心理学角度谈“先学后教,异质合作” 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各学科实施“先学后教,异质合作” 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研究;“先学后教,异质合作” 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下的校本教研创新模形式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教学教研管理制度研究;特邀晋江市远华中学“先学后教” 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3.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寻找理论支撑和可值借鉴的策略与方法(文献研究法),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出规律,形成系统,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经验总结法);通过各种教学案例的实施与研究,总结经验,建构模式(案例研究法),编制问卷对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问卷调查法),应用于“先学后教,异质合作”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行动研究法)。

五、课题实施的创新做法

1.创新校本教研形式,强化集体备课制度

(1)建立“1+1”校本教研活动和创新教研形式。在课题实施中,创新校本教研新形式,建立课堂教学改革执教教师参加的两项“1+1”校本教研新举措。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每周跟进听课,定时间、定地点专题研讨,反思教学中的得失与困惑。具体做法是一日一反思,一周一总结(即日反思周总结)。基于课题研究举行“第二届教科研月”活动,活动主题为“聚焦课堂教学,深化校本研训,精细育人过程”,活动安排了面向全市的“学案导学,构建理想课堂”为主题的教学公开周活动、专题教学交流会、各类考试质量分析会、教学基本功比赛、校本课程研讨、骨干教师考核、作业和预习笔记展示、“日反思周总结”校本教研、专家讲座、向家长开放“先学后教,异质合作,启想议知”教学模式课堂和班会课、教学常规检查、学生社团展示、趣味体艺“嘉年华”和“十二五”省市校各级课题研讨会等活动。以此推进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浓厚校本教研氛围,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促使教育质量的提高。

“先学后教,异质合作”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每周反思单

(2)编制高效导学案。导学案设计是针对课题实施中为高效课堂教学系统性而设计的,它既是一个过程性方案,呈现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的“导学、导练、导测、导评、导思”整个循环性学习过程与方法,又是一个师生共享的教与学文本。我们强调要发挥集体备课效能,共享教学资源,减小班级之间差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也是导学案创生主体。一个成功导学案的设计,必然是师生群体智慧的结晶。

(3)建立家长推门听课制度。课题实施中让家长走进课堂,亲密接触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老师的教学情况,让教学接触社会,让课堂联系实际,让“学生、家长与教师”三位一体交流,对密切家校联系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课题组建立“家长推门听课”制度,不需通知或约定,老师或家长均可进入课堂听课,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和教学情况,课后进行“三交流”。一是“家师”交流,由听课人员和授课教师交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向授课人反馈评价情况,提出改进建议;二是“家生”交流,由家长和孩子交流,孩子在课堂的所思所想所为进行反思,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三是“师生”交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意见,实现教学相长。

2.课堂建立班级学习小组,促进同学合作交流

(1)同组异质,异组同质。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组建学习能力相当的异质合作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小组之间的竞争。

(2)确立合作学习小组,生帮生。组内民主推荐学,缩短学习小组内学生间的“磨合期”,并采用组长轮当制度,同时融洽了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能,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两位组员间建立学习互帮结对子,生生结对,生帮生,生促生,生督生,实现生生进步。

3.渗透教育心理学原理,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先学后教,异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了“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原理,课堂上师生活动有序进行,学生学习热情持续高涨。采用“激励理论”,构建生态课堂,在课堂,教师以“积极的暗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的赞许、认可、微笑、手势、注视作为强化物,遵循“记忆与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活动与记忆积累率的关系密切。讲座的记忆积累率是5%,阅读的记忆积累率是10%,视听的记忆积累率是20%,小组讨论的记忆积累率是50%,即时使用的记忆积累率是90%。

4.邀请专家把脉,提供专业理论指导

福建省普教室陈峰主任组织全省各设区市(地区)教研室主任、教科院院长、教科所所长、泉州市教育局、晋江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共70多人观摩初中和高中共18个班级的《“先学后教,异质合作”课堂教学改革》开放性课堂,进行推门观课、教研议课、现场点评和专家报告。陈峰主任在总结发言时指出,《“先学后教,异质合作”课堂教学改革》经过近一年的实施,学生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教学管理和项目的推进思路清晰;老师用心地撰写学案,有针对性,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能围绕教学核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问题意识较强,小组活动有一套有效的机制,一年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六、研究成果

1. 构建“先学后教,异质合作”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先学后教,异质合作”教学模式研究》构建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和针对性,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有效学习。以“组间同质,同组异质”分组学习为原则,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倡导“讨论交流、个性展示”, 促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语言表达能力、协作等能力都得以养成和提升。本课堂教学模式有四个结构:“启、想、议、知”, 三个环节:“展、结、评”。“展结评”为“知”打基础,“知”体现在“展结评”。

启:学案导学,启发质疑,异质互检(约5分钟)

想:根据目标,问题冥想,师生互补(约3分钟)

议:任务分组,异质合作,探究讨论(约8分钟)

知:具体体现三个环节(约27-29分钟):

展――学习交流,思想碰撞,展示提升(约16-18分钟)

结――结对验收,精讲点拨,巩固小结(约6分钟)

评――达标测评,迁移应用,效果评估(约5分钟)

2.成果创新之处

(1)课题选题的创新。把先学后教和学生异质合作学习联系起来,构建 “先学后教,异质合作” 课堂教学模式的途径、方法和评价研究是以“生本理念”构建理想课堂的创新点。

(2)学习心理学理论的创新。心理学原理的角度分析“先学后教,异质合作” 课堂教学模式。

(3)课题研究内容的创新。本课题否定“学生的学习以教师的教为主”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把教师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把预习结果作为设计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把学生预习所呈现问题的解决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目标的达成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异质合作、讨论探究来解决,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参与知识的建构,并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主体。

(4)校本教研形式的创新。校本教研“1+1”、“磨研”、研训一体、VCT、“教科研活动月”等校本教研形式的创新,创新教学教研管理制度。

(5)创新班级文化建设。进行“A课间操+B兔子舞+C跑操等微格体艺”大课间改革,既发挥了各班团结协作精神,又在快乐中个性化地锻炼了身体,感受体艺文化的乐趣。

3.提升了教育质量

学校是省三级达标中学,高一年招生安排在10所一、二级达标高中后的第三批进行录取,但连续三年学校本科上线50%以上,本专上线90%以上。主要原因是学校因材施教,尊重异质学生的个性特长,开设适合他们发展的校本课程,以“教育质量为中心,体育艺术为两翼”为思路办学;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加强校本教研和研修,优化课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能,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贯穿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进行“先学后教,异质合作,启想议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篇(8)

2.构建以议题策略研究来促进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群文阅读议题策略研究的主阵地是课堂,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把议题策略研究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并根据议题的原则、标准选取教学内容,运用议题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以此探讨课堂阅读教学的新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3.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阅读点,从而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更多议题探索的途径和方法。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面对诸多阅读素材时能迅速发现自己的阅读点,提出相应的阅读议题,围绕议题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从而发现议题提出的方法。久而久之,他们就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群文阅读议题提出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大幅度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4.通过议题策略研究,形成系统的关于高中群文阅读议题策略研究的理论体系,以期在未来的高中语文阅读中向全省高中推广。群文阅读是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目前正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我们就想通过这个课题的探索和研究为今后的阅读教学提供一条有效途径,以此构建和丰富群文阅读理论体系。

二、群文阅读议题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掌握议题提出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效率。

2.将优质多元的阅读资源引入课堂,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积累群文素材,研发群文阅读教师读本和学生读本等校本教材。

3.构建以议题策略研究为目标,以单元整组文章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方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高效课堂,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资源、足够的阅读时间,帮助学生树立生正确的阅读观念,端正阅读态度,激发阅读兴趣,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5.将课堂掌握的议题提出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为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奠定基础。

三、群文阅读议题策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打破现有教材的编排序列,根据议题重组教材内容,并利用多种渠道广泛收集阅读素材,编订适合群文阅读和学生阅读实际的校本教材,让教学目标和阅读目标更为明确。

2.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推广群文阅读教学,侧重研究议题提出的原则、标准和方法,以此指导学生的课堂阅读实践。

3.打破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以议题为标准的多篇文章阅读的课堂新模式。

4.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素材中找准不同阅读素材之间的相同议题,以议题为标准广泛阅读一组文章,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大课堂容量,实现阅读效率的最大化。

5.运用议题提出的方法,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阅读技能。

四、群文阅读议题策略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1)多角度,多议题,多选材。结合教师的阅读教学实际,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学校的阅读资源,让学生广泛收集阅读素材,然后教师根据阅读材料的作者经历、时代背景、主题情感及表现手法等设置议题,并以此为标准要求学生选文、读文。让学生在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阅读一组同一议题的文章,少则三四篇,多则五六篇,这样既扩大阅读量,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阅读的新鲜感。

(2)多质疑,多交流,多分享。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预先设置的议题,让学生相互质疑,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分享阅读成果。让讨论和交流真正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让学生养成敢提问题,提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习惯。

(3)多方法,大量阅读,实践性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围绕议题,采取默读和朗读、批判式阅读、休闲式阅读、研究式阅读、校对式阅读、对比式阅读以及其他在具体情境中临时应急创造的阅读方法,教师依据阅读状况,适当点拨、点评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满怀激情地阅读大量文章,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技巧,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阅读专著、报刊,收看视频录像等形式收集、查阅、摘录相关资料,了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比较当前的一些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建构“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2)问卷法。通过自编问卷等形式,定期对我校的学生、教师等进行现场调查,掌握学生阅读情况,了解当前高中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访谈法。深入各年级、各班级或学生家中实地考察,通过与学生、教师、家长的交流和访谈,掌握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确定研究方向和内容。

(4)教材重组法。大胆尝试,勇于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序列,根据议题标准重组教材,编订适合群文阅读的校本教材。

(5)议题提取法。根据阅读素材的作者人生经历、时代背景、主题情感及表现手法等内容设置议题,并以此为标准选文、读文。要求学生在阅读一组文章时,根据阅读情况归纳、提炼出新的议题。

(6)分组实验法。结合阅读教学实际状况和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在语文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实验,小组之间既有竞争又有交流。

(7)质疑探究法。围绕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质疑,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探究。让讨论和交流落到实处,真正提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篇(9)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11-02

现代大学教育的教学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以发展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教学的目标是一个更综合、复杂、动态的概念,因此对于高校课堂教学多元化的评价也就具有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和标准多元化、评价方式和方法多元化的特点[1]。

一、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现存的问题

1.过分关注“生评教”,其他评价方式流于形式。高等院校越来越意识到高校已经成为服务行业中的一员,收费制度改革也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了市场属性[2],必须接受社会和学生的监督与评价。“生评教”这种方式及其结果也因此受到各高校的重视。然而,世界各国高校的实践均证明过度依赖生评教已经引起分数膨胀、课程教学贬值的问题。在美国大学中,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发生,要求学生在评价表上填写个人信息。但是在我国多数高校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不署名的;有些即使是要求署名,也不能保证学生的评价是真实、有效的。

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应包含专家、领导、学生和同行以及师生自我评价等多个角度,使得多种评价方式的结果形成相互印证。许多高校组织的教学评价,其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已经涵盖了以上各种。但这些方式之间往往是割裂和孤立的。这也是各种评价结果在实际中没有取得良好应用效果的重要原因,同时造成其他形式的评价流于形式。

2.评价内容和标准过于单一。不同领域的课程有不同的认知规律;在同一个专业内,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关注点和教学方式也是不同的。除此以外,特点鲜明的行业类院校,其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有别于其他一般类综合性大学。对于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课程如果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一会造成评价结果缺失客观性、适用性和准确性,另外还会限制教师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除了需要考虑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区别外,还应注意教学过程阶段的差异。课程教学过程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效果阶段构成。准备阶段需要关注教学意向、教学观、教学策略和对教学效果的预期、预设的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安排是否合理及环境资源能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实施阶段关注的主要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和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实际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硬环境和软环境是否和谐及满足教学需要;效果阶段关注的是教师能否公平、有效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并及时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制定有效解决措施[3]。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阶段采用相同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另外,在同行评议中,由于受资源和条件所限,成员绝大部分属于其他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由于受专业领域所限,很难发现其他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所存在的问题。

3.评价结果不能及时反馈。“评价”不是教学评价的单一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起到激励、调节和改善的作用。因而,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使得被评价对象(教师或课堂教学)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不同评价主体对其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其根据反馈意见调整、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并不完善。学生评教成绩、同行评议结果、专家和领导的建议,被评价的教师都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反馈信息。同时也缺少对这些评价结果的分析、评议及对问题改进措施的制定。反馈环节的缺失和不完善,使得教学评价过程不能构成完整的回路,其本身的意义和功能不能得以实现。这也是造成部分教学评价方式流于形式,评价主体不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评价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于解决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初步建议

解决和改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工具方面共同入手,寻找解决方案。本文提出三点建议,并设计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1.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多样性课程教学的评价,应从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课程,以及课程进展的不同阶段入手设计评标体系。但是,课堂教学也有统一的规律和共性的教学要求,不可能一门课程一个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必须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比如笔者所在高校,鉴于其专业设置和课程分类的现状,建议从专业大类入手(比如经济管理类、人文类、理工类),分别设计理论课、实验课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不同评价主体关心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专家评价一般侧重在专项诊断与分析;同行评价侧重于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协作关系和敬业精神;学生评教侧重于课堂教学效果;领导评价应侧重对教师专业素质和工作绩效的评估[4]。这些侧重点也应在不同类别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有所体现。

2.构建多评价方式的综合教学评价模式。许多高校目前已经构建了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关键需要真正充分发挥各种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因而,本文建议以目前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为基础,采用科学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赋予不同教学评价方式的结果以相应的评价权重,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评价方式的优势,定期给予每门课程综合的教学评价结果。

3.完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建立多渠道、多手段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人员的分析表明在线评价比纸质表格评价的效果更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在线评价可以使得被评价者及时、全面获得评价结果的反馈,并第一时间针对评价结果调整课堂教学策略。目前,许多高校都拥有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因而,建议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教学评价和反馈网络,使得学校、学院、各评价主体及被评价者能获得教学评价结果的相关信息。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全过程环节中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在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中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多评价方式的综合教学评价模式和完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的建议,形成系统的、闭环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完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全过程的构建,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可用性。

参考文献:

[1]何侃.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1(3):79-81.

课堂主要问题和建议篇(10)

“课堂观察”的观摩活动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听课,也不仅仅是为了评出课的优劣而听课,而是给教师提出改进建议,为有效教学服务。基于此,“课堂观察”观摩活动可分三部分,即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

课前会议,主要有执教者说课与观察者交流。执教者说课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叙述(包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设计(突出简要过程或步骤)、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如呈现方式、情景设计、讲授方法、学生自主讨论形式等)、教学设计中的困惑之处(如怎样有效体现教材呈现方式、如何合理融和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怎样凸显文体教学观、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度等)。通过执教者对上述相关内容的简要陈述,围绕课堂教学的有效呈现,全组教师共同研讨,一起确定课堂教学的观察角度,同时设计出相对应的观察量表,并就各个观察点分工落实,为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课堂教学观察角度的确立,主要建立在课堂活动有效展开的各个要素之上。按照课堂活动展开的过程要素,我们可以将课堂分解为教师、学生、学习媒介、课堂氛围四个部分,由这四方面内容确立教师课堂技艺、学生有效学习、学习内容与工具、课堂氛围四个课堂观察维度,紧接着分析每个观察维度,找出其中核心的、可供观察的属性,并将这些属性确立为观察指标,由此延伸出各个观察点。一般情况下,可以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学目标的有效呈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教师的讲解效度、教师的提问方式、学生的应答方式、师生的互动效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等角度确立观察指标,而观察点的设置则可以更具体化,如“教师课堂技艺・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呈现”可以设置以下观察点:①学习目标的表述是否规范与清晰?②教学目标是根据什么(课程标准/学生/教材)预设的?是否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③教材处理过程中有无增删?是否合理?④课堂中生成了哪些内容?教师是如何处理的?⑤课堂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⑥课堂容量是否适合班级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⑦教师采用了哪些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探究/互动)来有效呈现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的适合度如何?当然,课堂教学有其本身的复杂性,如果要将每个观察指标之下的具体行为化解为观察点一一罗列出来,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在此结合我校曹维明老师围绕《季氏将伐颛臾》一课开设的课堂观察观摩活动,采用观察量表的形式将各个观察指标及其观察点作如下展示。

【观察指标一】教师文本解读

观察人:

观察维度:文本解读准确・深刻・新颖

研究问题:教师研习文本的质量如何?是否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观察表及观察结果:

【观察指标二】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具体落实情况

观察人:

观察维度:教学目标确定・问题设置・目标导引・课堂评价・目标达成程度

研究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情况如何?

观察表及观察结果:

【观察指标三】教师的讲解效度

观察人:

观察维度:教师・活动・讲授

研究问题:教师讲授的质量如何?

观察表及观察结果:

【观察指标四】教师的提问方式

观察人:

观察维度:教师・提问・提问次数・具体问题・提问时间分配・提问的有效性

研究问题:教师的提问是否符合文本内容?是否有一定的覆盖面?是否有效?

观察表及观察结果:

【观察指标五】学生的应答方式

观察人:

观察维度:学生・互动・回答行为

研究问题: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的行为、水平、习惯、态度如何?

观察表及观察结果:

【观察指标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的指导

观察人:

观察维度:教师・机智・学生错误后的反应

研究问题:学生的错误和教师针对这些错误采取的应对策略有哪些?

观察表及观察结果:

以上六份观察量表仅仅是针对现时课堂教学内容作出的有针对性的设置,不一定适用于其他课堂观察观摩活动。再者,每一个观察量表的设置还应有一些观察设想的补充说明,如“观察指标六”的观察设想:记录学生对预设问题的回答,收集其中的错误,重点观察教师针对这些错误作出的反应和采取的应对策略,为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和教师应对策略的合理性提供定量依据,并尝试提出改进措施。

课中观察作为课堂观察活动的主体内容,由执教者、学生和观察教师共同完成,其中观察教师担当重要角色。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步深入,观察教师就每一个观察指标的各个观察点,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的记录,有教师教学行为的实录,有师生互动情境的描述,有学生思辨过程的展示等等,应该包括一些具体的数据,以有助于课后会议的研讨、交流和提醒帮助。

上一篇: 档案管理基本情况 下一篇: 研究性课题可行性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