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7 17:29:57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篇(1)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对于初中教学探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者都是教育体系下两个不可或缺的构成条件,并且二者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能正确的认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也是眼下我们需要真正去了解、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当下的初中生面临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各个程度上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压力下初中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如果任由这些情绪发展很容易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通过一些心理上的疏导来处理这类情绪,而传统的单单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德育教育如今已经明显的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化,忽视了平时对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而需要对初中生开展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对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更为显著的帮助。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从整体内涵上就体现了一定的差别性。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依托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来帮助初中生更好的认清自我、认清世界、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心理健康是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初中生处理各项人际交往关系,使初中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当前的学习与人际交往,以便初中生面对未来有一个很好的适应过程和规划过程。本质上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而德育则是一种要求初中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理念形成一种良好的规范,这种规范使得初中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的关注初中生的个人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但忽视了初中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情况,也产生许多弊端。

二者的具体区别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是二者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哲学等理论为依托,而德育则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心。再者二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原则也有差别,德育本身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主要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最后,二者的教育后果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失败可能使得初中生产生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重者可能使初中生产生轻生或自杀的念头。德育工作开展失败有可能导致初中生在日后走向歧途。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虽然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相同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初中生为中心,其本质上也是为了初中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思想道德政治规范上都是为了培养、健全初中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初衷都是不尽相同的。

2、教育途径相同

二者都是通过教育者开展相关课程来进行相关的渗透,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从具体的教育方式上看具有一致性。可以说,从本质上讲二者互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前提保障,而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心理健康教育。

3、教学内容有交叉性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内容的开展也是具有关联性的,比如对于某些心理问题的处理上,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初中生一步步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反之在德育教学工作开展中,中初中生面对一些思想问题也是需要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解决。初中生的个人思想上出现问题,也许归根结底在于其心理上的困扰;中初中生的心理上出现一些消极清雪,也许是与其个人思想的偏离有关。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二者一起考虑的。

4、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

由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并且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单一的实行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完全满足时展的需求,那么由此可见二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相互的,二者的教育理念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对方有益的一面来运用。比如,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更准确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此来判断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可以依托于教师在课上给同学进行心理测试的方式来完成。或者通过心理学中常用的辅导方法来辅助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辩论赛等等方式。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德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教学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来传授给初中生,促使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二者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妥善的处理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次红.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04)

[2]詹伟鸿.浅谈德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嘉应学院学报.2004(04)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篇(3)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2.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2.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篇(4)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体育锻炼为主要方式,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为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和能力为首要目标的课程。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只有让初中生真正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技巧,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为初中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并使他们终生受益。下面结合近几年来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谈培养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策略,以供广大同仁参考指正。

一、转变初中生传统的思想理念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初中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初中体育老师,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现在的身体健康状况,又要使学生逐步养成健康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身体锻炼方式,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促进他们身心协调、全面发展。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努力转变初中生传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体育活动和锻炼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学校体育活动是学生终身锻炼的基础和保障,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引导学生把体育锻炼和自身的身体健康有机结合,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结合,与他们的未来发展结合。体育锻炼宣传是实现家庭、社会参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广大初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文化长廊、校园广播和互联网等宣传阵地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丰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通过组织各种体育活动,调动他们体育锻炼的能动性与积极性。

二、教给初中生科学、高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技巧

体育锻炼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体力活动,如果学生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则不仅会影响他们锻炼的效果,而且会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锻炼方法,又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提高,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选择锻炼内容,并教给他们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指导他们学会看图和根据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进而使他们做到科学有效地锻炼,以达到锻炼身体、提高身心素质的目的,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培养初中生的运动兴趣和积极性

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锻炼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初中生自主锻炼和终身坚持锻炼的重要条件。无论是锻炼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重视与关注学生的锻炼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他们的锻炼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初中生的锻炼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和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我们要联系学生已有的体育锻炼经验和运动经验,以他们喜闻乐见的运动方式为重点选择和设计体育锻炼内容,并根据具体的锻炼目标、活动内容、学生实际等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逐步促进他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参与意识

有效参与是初中生掌握体育知识、锻炼方法,锻炼身体与提高身体素质,树立积极的体育观和乐观向上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锻炼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喜欢比赛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参加多样化的竞赛活动。例如,乒乓球、篮球、拔河、排球等比赛。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力争做到一器多用,有效引导他们设计活动场地和游戏活动。这样既能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实现活动形式多样化,又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篇(5)

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认识

从新课标的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本质更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思想。同时,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成为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全面的转变传统的心里教学理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较为关键的,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学校应结合教育行政单位全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逐步的深入每个人的心中,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各项具体的工作中。

(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教师是整个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组织者及领导者,对于提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有着较为关键的影响,因此,全面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当提升教师自身的心里健康水平,同时,学校内部应当专门的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配备专门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学校应当从严招聘,从源头上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质量。此外,对于在职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及教学的特点,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在职的提升工作,不断的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处于更新当中,全面的保证整个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所谓的构建

“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是指,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三个方面全方面的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结合各个社区设立家长学校及社区学校,全面的让家长及社会内部的相关认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最终逐步的实现从学校、社会及家庭三管齐下的“三位一体”的心里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依靠社区等相关的组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为全面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篇(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69-03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年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中,专门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要求,强调“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党和国家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师、社会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而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积极有效地开展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是当前农村初中学校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但笔者对当前农村初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一方面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不够重视应付了之的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专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正常;学校和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升学考试学科成绩,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教材缺乏等。另一方面,初中生心理健康较严重,表现为喜怒无常、心理承受力低等问题,并在行为上出现易冲动、厌学、早恋、逃学,更严重的出现与教师家长顶嘴吵闹,甚至自伤或犯罪等不正常现象。如,近期笔者所在地附近,一个月时间内就发生多起中学生行凶事件:七、八年级学生持刀刺伤多名九年级学生,其中2人伤势严重;一学生伙同同年级的女友,将女友的前男友(同年级同学)骗到公园杀害,并将尸体推入溪中;一学生追求同班女同学不成,凶残地将女同学及其妹妹杀害,并毫无人性地割下两人的头颅。这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案例,震撼了教育工作者的心灵,敲响了对农村中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

二、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思品教师,笔者近期与一些班主任、学生进行了座谈,并走访了一些村落、社区,与一些家长、村民进行了交流,对当前农村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梳理,主要原因有:

1. 留守儿童多。近年来,农村中的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开超市,他们留在农村的孩子在最需要父母呵护和引导的时候,既没有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又缺乏父母必要的规范要求。这些留守学生由于“感情饥饿”而特别渴望表现自己,同时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非常低。所以这些留守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不通情理的想法,做出一些超乎常理的举动,甚至沾染上不良习惯,成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2. 网络科技发展的影响。当今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由于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更多地转变为人与机器的交流,传统的交流方式可以给人以真挚的情感体验,而现在网络交流则让人变得冷漠。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使初中学生享受了信息方便的同时,由于网络的信息量大,内容乱而杂,在这样的环境下,导致他们出现是非不明、紧张焦虑、学习厌烦等心理问题。特别是网络上的一些暴力、对抗的游戏,更加剧了青少年对情感和生命的冷漠。还有电视的影响,电视除了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外,有些电视剧情中传播着一些暴力、色情、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消极内容,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也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有些学生甚至模仿电视中的情节做出违法的事情。

3. 学习动力不足,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许多农村初中的学生家长学历比较低,他们外出经商,一年能赚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他们认为读书无所谓,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孩子和周围的亲戚邻居,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在农村漫延。通过对我校七年级8个班380名学生进行“入学后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的调查,发现回答“想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之类答案的同学比例明显大幅下降。

4. 感情类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人的青春发育时期,性意识慢慢成熟。此时的中学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有交往的渴望和冲动,伴随着情感的困惑,进而易出现心理问题。过去我们所谈的“早恋”问题,便属于这种情况。“早恋”会导致较严重的后果,如单恋的烦恼、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等,有些学生在失恋后甚至做出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给社会、家庭、他人和自己造成了伤害。

5. 学校重视不够。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和成才观的影响,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学工作过分强调了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只把眼睛盯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盯在升学率上,很少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而在有些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被摆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未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认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摆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没有任何配套措施,如人员编制、经费保障、课程内容、实施要求等,以支持各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未采取必要的监督保障措施,更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纳入学校的工作考核范畴,进行定期检查、督导、评比等。

三、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思品教师作为学生品德养成的主要学科教师,对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够积极主动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组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向学校建言献策,与班主任密切协作,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1. 加强对家长的培训。现在的初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缺乏心理锻炼和意志磨练,加上升学、就业竞争加剧,不可避免地给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心理紧张因素和社会适应问题。建立家长心理辅导培训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对留守学生家长进行培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学校可向家长推荐适合家长阅读的有关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的书籍,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分别举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进行“如何确立符合孩子实际的合理期望值”的讨论讲座等,提高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树立“科学全面”的成才观。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家长们的心理辅导知识、教育孩子的方法等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实现学校和家庭形成最大教育合力的目的。思品教师要勇挑重担,认真学习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相关知识,积极准备材料,担负起组织者和主讲人的培训责任。

2. 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思品教材内容,开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结合思品教材七上第3课,联系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如当教师对其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家长不能满足其不正当的要求时,动不动以跳楼自杀、出走等来要挟教师、家长,对生命的价值意义认识模糊、不懂得珍惜生命等问题,思品教师可收集一些学生所熟悉的为社会发展做出过贡献的名人事迹,带领学生参观他们的故居,了解他们有意义的一生,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收集一些与命运相抗争,在逆境中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材料,帮助学生懂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的道理;编排一些发生在当前校园的实际案例,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地认识自我,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现在独生子女多、多数家长溺爱孩子、导致很多学生只知从父母处索取而不知孝敬长辈的现状。结合思品八上第1课和第2课的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从现实生活中找寻一些孝敬长辈的例子,让学生接受“百善孝为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学会正确处理与长辈的关系。现在农村初中学生间敲诈勒索现象相当严重,我们可利用思品教材八上第10课的内容,结合学校或兄弟学校发生的一些事件编排成资料,让学生讨论学习,并从正面积极引导,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 组织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思品教师要协助学校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精心组织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其中的有益活动,营造积极、和谐、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新生军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和意志品质得到发展,在亲身体验中提高心理素质。特别是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乡村的公益活动,将节假日里缺乏有力监管的留守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有事可干,使他们拥有丰富多彩而又积极向上的节假日生活,从根本上杜绝他们沉湎于网络游戏、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等不良行为。

4. 引导初中生利用好网络电视媒体,为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思品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并利用现实中的、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生熟悉了解的一些事例作为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远离不健康的上网方式,培养学生养成绿色上网的良好习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育学生多看健康向上的电视,远离色情凶杀等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

5. 向学校建言献策,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思品教师要有主人翁的精神,积极为学校建言献策,呼吁领导、教师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助学校制定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办法、考核激励机制和条例等规章制度,让全体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作用,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初中生成长的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都要关注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齐心协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共同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篇(7)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我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发现,大约有15%的初中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做出逆反和偏激行为。一些学生由于受家庭、学校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应引起教师的关注。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俞国良曾说过: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爆品。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发展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是祖国最有力的后备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其心理发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社会和时展的内在需要。

2.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过渡时期,尚未成熟。初中生对外界的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可塑性非常强,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引导,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指明方向。

因此,教师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花费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利用案例进行教学。

思想品德教材包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这些案例是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素材。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找对案例切入点,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例如,教师可提供以下案例:初中生李某学习努力,原本成绩很好,但进入初中后,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害怕同学超越自己,也害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盼的目光,这给他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导致成绩一日不如一日。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思想品德案例,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排解心理压力,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2.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可用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制订教学计划,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能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随意使用案例,否则就会导致案例与教学脱节。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篇(8)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6.009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布,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式由实验阶段进入到了全面实施阶段。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并对不同学习水平的每个学习方面都设置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求,还分别添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这加强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对体育教师的指导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要准确分析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

1.1 构建了基于大课程观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编排中,通常以运动项目为主线来构建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这种做法便于体育教师围绕运动项目来设计体育教学,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容易导致体育教师把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进而片面地把体育教学演化为运动项目的教与学。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体育课程的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这一变革意味着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由单一的教材观转向大课程观的嬗变,全面渗透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有助于促进“三维健康”目标的整体达成。

1.2 进一步平衡了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性和灵活性

新世纪课程改革伊始,一线教师普遍感到比较迷惘的是不知道如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因为《课程标准》(实验稿)仅仅列出了内容标准,这给体育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也使得习惯了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一线教师有些无所适从。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适当加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习方面提出了相对明确的内容要求,使得体育教师选用教学内容时有例可循。

例如,随着初中阶段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能的增强和体育学习经验的增加,他们逐渐具备了学习一些运动项目技术及运用技术的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学习目标下编制了兼有指导性与灵活性的教学内容要求(参见表1)。

1.3 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体育教材的简单执行者,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例如,《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运动技能包括六大类,即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六大类中,每一大类包括若干运动项目,每一运动项目中又包括多种运动技能,因此,尽管新的课程标准在每一大类运动中都例举了许多的项目,但这是“例举”,不是要求“必学”,主要目的是供学校和体育教师参考,学校和体育教师完全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大类运动中的项目进行选择,选择后的某一项目中应该教什么技能,怎样教技能,完全由学校和体育教师决定。[2]]由此可见,《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是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但需要体育教师在准确分析本校具体课程情境和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2 选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1 处理好学校特色凝炼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不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凝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事实上,体育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校具有特色地选用和持之以恒地凝炼,正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例如,在深圳市龙岗区某九年一贯制学校,游泳、乒乓球、跆拳道是其校本教材,凡是这所学校初中毕业的学生,基本都掌握了这三项运动技能。也就是说,游泳、乒乓球和跆拳道是这所学校的特色项目。在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初中生的体育兴趣比较广泛,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项目,真正体现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理应处理好学校体育特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2.2 处理好竞技运动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关系

以奥运会竞赛项目为代表的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这表明了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运动方式,因而不少国家都以奥运会项目为基础来构建本国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传统体育课程深受竞技运动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学生毕竟不是运动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动机和目的与运动员存在很大的差异。[3]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一方面要精选深受初中生喜爱的竞技运动项目,对它们进行教材化改造,使之适合初中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武术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因为这是传承中华体育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分别独立作为运动技能学习两大类别的出发点。

2.3 处理好学生身心健康与中考体育成绩的关系

“健康第一”是新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其内在意蕴是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新课程积极倡导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维健康观”,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协调发展的同时,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始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仍然是体育教学所要关注的焦点。[4]事实上,初中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任务是体育中考,为了扭转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趋势,全国各地普遍把体育纳入到中考的范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提高中考体育成绩自然是初中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绩效评定和职务晋升。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与提高中考体育成绩并不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要求体育教师要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3 结束语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明确了“以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思想,这在为体育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使得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必须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如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的思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及重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初中体育教师还应在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内容的运动实践性、健身性、娱乐性、可替代性和非阶梯性等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进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37.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篇(9)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急剧发展与变化的高速时期,青少年在初中阶段会形成基本的心理状态,对外界也十分敏感。因此,基于青少年在初中阶段的心理状况的不稳定性,我们需要特别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相关教育部门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初中生的日常学习中,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更好地解决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降低中学生因相关心理问题造成事故的几率。据相关调查显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严重,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的环节不够合理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法进行的。课堂的教学设计首先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确定。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传统的课堂设计明显忽略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发展与提高。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生物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比如,关于受精与胚胎发育的生物教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珍爱生命、感受亲情的部分进行整合,同时应该注意两方面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生硬地把课堂分成两部分。

2.没有重视教学的反馈环节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常对学习的定义狭义地理解为进行考试,教师常把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准则。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之下,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将初中生物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也是针对此现象而提出的相关举措。基于其重要性我们应该予以重视,但是大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课堂的教学反馈。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反馈,不仅对教师完善课堂有积极作用,并且还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优化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措施研究

1.深度挖掘初中生物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想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剖析与解读。比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无机盐以及其他无机成分,但过多的水分或者无机盐又会反过来抑制植物的生长。基于此生物知识,我们可以结合与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告诉学生做事要有度。做事过度反而会适得其反,获得完全相反的结果。还有合理膳食的部分,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当前学生饮食不规律、不均衡的话题,不能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要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培养开朗的性格。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客观环境中的各种不良因素有关,所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境很重要。为此,教师需要为W生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因为良好的环境氛围客观上会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积极的暗示,放松的环境能够让学生的心境更加愉悦。学生的发展往往存在差异,成绩较差的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自卑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提供他们心理上需要的安全感。

3.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形成。目前,教学理念的主流是打造以学生为主、多互动的实践性课堂,旨在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在近年的实践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初中生物与心理健康的整合教育中,我们也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比如,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反思性教学等。定时转变教学方式能为课堂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氛围,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推动目前青少年心理亚健康问题的解决。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直线上升,国家也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关教育部门也积极寻找应对的措施。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实初中生物教学与心理健康的整合教育是可行的,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初中生物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学能够发挥更大的优越性,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

初中生健康教育的内容篇(10)

1体育课开展现状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经访谈了解到,目前中小学基本上都开设体育课,但开设状况都不尽如人意,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结果亦证实了这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占调查样本41.65%的中学存在挪用或挤占体育课的现象,初中高中差异不大说明当前中学挪用或挤占体育课的现象较为严重。虽然体育课被挪用和挤占现象严重,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较好,有占调查样本的80.56%的学生选择喜欢体育课。高中情况优于初中,分别为82.87%和78.67%,表明中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较为积极。对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所作的调查结果表明,“上课太累”、“上课没意思”是目前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初高中存在明显差异,初中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中排前两位的分别是“上课没意思”和“上课太累”,分别占调查样本的45.97%和33.05%;高中生则为“上课没意思”和“上课太累”,分别为60.93%和26.68%。而“怕耽误学习”和“不喜欢体育老师”分别成为第三和第四位原因就“学校体育课活动量情况”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近49.32%的中学生选择了“一般”,选择“不太累”的占13.85%,选择“一点都不累”的占11.68%,总体为74.85%,其中,高中高于初中(见表4)。由调查结果来看,体育课活动量偏低。科学研究表明,体质的增强,必须使人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应有的锻炼效果,而体育课活动量偏低,练习密度不够,很难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由访谈得知,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一是初中体育课教学多以初中升高中体育考试内容为主进行授课,导致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在中学尤其是高中,重智轻体思想观念严重,体育课形同虚设,逐渐被“空壳化”;三是“上课太累”和“怕耽误学习”成为在校青少年不喜欢体育课的前三位原因,一方面印证了我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欠佳的现状,同时亦反映了当前我市乃至我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问题。

2健康教育课实施现状

健康教育则是指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学校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保护身心健康,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文明素质和生活水平等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除体育课之外,健康教育课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由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市中学提供的健康教育知识占前4位的是卫生安全、疾病预防、禁毒拒烟和青春期发育,分别占调查总样本的43.88%、39.33%、34.80%和32.27%,其中,初高中存在一定差异,初中占前四位的分别是卫生安全、疾病预防、禁毒拒烟和科学营养,分别为48.91%、45.64%、38.51和35.72%;而高中为卫生安全、疾病预防、青春期发育和禁毒拒烟,分别为37.86%、31.77%、30.87%和30.35%。调查结果同关于“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体质健康知识”的调查结果有较大出入。由关于“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体质健康知识”的一项内容的调查结果来看,占前三位的是健康生活方式、营养与卫生以及科学锻炼,分别占调查总样本的63.74%、53.46%和52.67%。初高中相比,仅在健康生活方式一项存在一定差异,即高中生希望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为67.5%,高出初中近7个百分点,这与不同学段学生对体质健康知识的认知和需求程度紧密相关。

由“学校开展体质健康教育途径情况”一项内容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育课成为目前开展体质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次是宣传栏/网络,而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课”的仅占第三位,初高中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表2)由访谈和查阅相关文献得知,虽然体育课成为开展体质健康教育课的普遍形式使得健康教育课的开课率几乎为100%,但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体育课与健康教育课合二为一之后,所选用的教材主要以体育内容为主,健康教育课不能作为独立的课程出现,因此其附属地位难以保证其足够的教学时数,在基本教学时数都难以保证的前提下,其教学质量就可想而知了;二是健康教育课教师往往以体育教师代替,而体育教师并不具备从事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另外,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与其它工作量已经相当大,亦无力承担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因此,也就难以保证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一项关于“平常获得体质健康知识的途径情况”的调查结果亦对此进行了有力证明。调查结果显示,从老师那里获得体质健康知识的占所有选项排序的第四位,而选择“电视”、“书籍、报刊、杂志”和“网络”的分别占到第一、第二位和第三位。从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课并没有成为中学生获得体质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印证了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开展状况并不理想,人们对健康教育课作为课程的意识还很薄弱。另一方面,说明当前中学生自主学习体质健康知识的能力较强。

上一篇: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 下一篇: 儿童健康教育指导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