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社会价值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7 17:29:43

工程社会价值

工程社会价值篇(1)

一、引言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与此同时通信工程技术也以迅猛之速发展到了第四代——4G移动通讯技术。这种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成为很多现代科技通信公司的基础技术。华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未上市企业,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拓创新新技术,做到在国际上与Apple、三星品牌齐名。从某种程度上说,华为公司的通信技术不仅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间接在国际上树立了一个国产品牌的良好形象。

二、华为公司的发展

1998年,任正非从部队退伍,创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电信设备。2008年,在informa发出的咨询报告中,华为的移动设备在世界市场领域排名全球第三;也第一次在北美大规模使用商用的UMTS/HSPA网络。2010年,在全世界部署了80多个SingleRAN商用网络。2011年,华为建立了云计算数据中心,其数量多达20个。2012年,世界第一个400GDWDM光传送系统。从华为公司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最初建立公司到世界上最大的未上市企业,华为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次通信技术的突破都促进了华为公司在发展上一个“质”的飞跃。如今的华为,统筹消费者需求,重点聚焦精品战略,不仅实现了品牌利润双赢,还使得华为手机业务进入全球TOP3。

三、通信工程技术的内容及特点

通信工程技术研究的是信号的来源、传输、交换和处理等内容,它包括了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通信工程方面的技术。它的特点有:具备对各种网络系统的设计、研发、测试、应用和维护的基本功能;具备对各种电子计算的设计能力;可以阅览和分析各种产品的线路图;拥有极高语言水平;精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各种基本办公软件;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快速查询资料。

四、通信工程技术的经济价值

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尤其在近20年,它的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哥大”到如今的智能手机,显示出我国移动通信事业的快速进步,提高了我国国民经济生产值。不仅如此,通信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吸引了外资,使我国在全球电子通信制造基地和重要研发中心起到了积极的直接带动作用,加快我国移动通信企业加入国际竞争的步伐,直接拉动国民GDP增长。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通信工程技术对于我国的国家经济结构以及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已经广泛的应用通信工程的技术,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拓展通信工程技术自身的应用领域,而且能够推动我国国家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所以通信工程项目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以通信技术行业的典型代表华为公司为例:(1)通信工程技术的进步使得华为公司本身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华为通信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使得公司业务在世界范围内增长迅猛,公司的业绩和利润也在快速地增加。其中在2015年,华为公司业务的增长超过40%,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预计在未来的四五年时间,华为公司的业务营业额将会增长到200亿美元。由此不难看出,通信工程技术的发展给企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2)通信技术的发展给华为带来了惊人的生产总值。华为公司自创立以来,以通信工程技术发展为依托,每年的生产总值在不断增长。在最新的世界500强排名中,华为公司飙升了99个名次。500强公司的排名最基本的门槛就是公司收益值,可想而知华为公司的年收入是多么的惊人。(3)通信技术的进步华为带来专利收益。2015年,华为公司的中国申请专利数量超过6000件,境外的专利申请数量接近3000件,在专利上位居全球榜首。打败了一向以专利为核心竞争力的苹果公司,去年苹果公司使用了华为的专利超过700件,为此也向华为公司支付了数亿美元的专利使用费。(4)华为公司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其公司甚至是中国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2001年中国进入WTO时,那时的中国还只是一个原材料出口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没有任何技术可言。而以华为公司为代表的通信科技公司在通信技术领域的不断研发与创新,推动了其他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经济地位,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能够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展现。

五、通信工程技术的社会价值

(1)通信工程技术是网络普及化,便利人们生活。通信工程技术,分开就是通信和工程技术。通信是发送的人以某种形式来传递信息给收信人。而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工程技术也飞速发展,于是通信开始以工程技术为依托,从而有了通信工程技术。从通信工程技术发展历程来看,通信技术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而华为公司作为现代通信公司,开发国产通信手机品牌,使更多国人使用这项技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通信联系。(2)通信工程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创建自己国家的品牌。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这两大业务是当前世界发展速度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诱人的业务。他们正以无法预测的速度发展着,其速度在华为智能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上可见一斑。在这样的速度神话的背后,我们是不是需要思考: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的最终表现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一个国家的品牌影响力。戈梅杰以华为公司为例探析通信工程技术的社会经济价值美国有Apple,韩国有三星,中国是世界大国,在品牌影响力上又怎么能失了大国风范?华为公司的品牌创新力让世界对中国不再只有“中国制造”的印象,“中国创造”也因为华为品牌在海外的推广而传播开来。2016年,中国第一季度手机市场的市场份额华为占据第一,曾一度受到热捧的苹果和三星销量开始下滑。不仅在国内,在欧洲,华为成为在欧洲市场份额最高的国家;同时,华为的高端旗舰手机在美国也已经开售。华为公司的飞速发展是中国品牌影响力的最好印证。(3)通信工程技术使得企业与政府联系更加密切。通信工程技术在改变人民生活方式和打响中国品牌的同时,也在与政府合作推动社会的宏观发展。比如华为公司与各地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智慧城市、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达成了一致。在华为的通信工程技术的支持下,各地政府全面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转型,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促进各地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4)通信工程技术的强大是企业和国家的最好名片。华为公司以通信技术起家,建立起一个让世界不可小觑的中国企业,在世界巨头面前,贴上通信工程技术龙头的名片。华为在向世界输出中国通信工程技术的同时也间接地向世界展现了我国的科技实力。

六、结语

随着时代脚步的不断迈进,通信工程技术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它使社会变得信息化,也正以它飞快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的方式。而纵观通信技术的社会经济价值,一方面它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决定作用,它提高了社会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发展,稳固了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通信工程技术的发展使运营商提高了自身服务质量和多方位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技术的进步使运营商的生产成本降低,提高企业效益。而且通信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会带动其产业链下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国民经济水平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沈风华.关于通信工程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通讯世界,2016,7:36-37.

工程社会价值篇(2)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15-02

党的十首次概况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这是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党在价值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对策建议是当前学习贯彻十精神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提出这是我党第一次完整概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工程是当前和今后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中心任务。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认识不到位

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分别反映国家、社会和个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个人层面。这三个层面共同组成一个价值观覆盖网,基本涵盖了当代中国人在国家建设、社会关系和个人交往方面的核心价值的导向。这三个层面既有区别,有所侧重,但彼此又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联结,不可割裂,即不能认为只要其中一个方面,不要其他方面。三者的导向是一致的。在建设过程中要共同推进,共同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不明晰

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为什么又要提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是不是有冲突?如果不冲突,那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没有必要,或者说会不会带来思想领域的混乱?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难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也不会取得实效。可以说,它们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价值选择方面的理论创新,都是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和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动准则。不同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系统性、丰富性和理论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集中概括最能体现价值体系内核的关键内容,具有简洁、易记、便于实践和考核的特点。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彼此相互补充,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构成的丰富与发展。

(三)国内外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价值观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一个国家或群体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经济融合和发展,但经济全球化依然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领域的“西化”图谋仍在变本加厉,他们依托雄厚的物质技术支撑,在利用经济手段为我国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不断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和民主政治。这无疑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对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一种挑战。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益主体逐渐多元化。人们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价值观念,这无疑会影响到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变化。

(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明显

大学生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特别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能够积极关注社会的变化。但生理、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和社会经历的缺乏又使得他们容易受社会上多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和冲击,以不成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不能客观地认识社会。目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矛盾、困惑和摇摆的状态,会影响到他们价值观最终的形成。

(五)文化强国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宣传有待加强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但是相关部门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实施力度不够、着力点不准、责任不明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直接影响文化强国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是我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选择,更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工程需要从企业和高校这两个主要实践领域进行推进。

(一)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的对策

高校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高地。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是赢得国家文化战略主动权的关键。当前,高校文化建设呈现多元化态势,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应在如下方面获得创新。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是党和国家是否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是最直接、最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工程的途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室、进大学生头脑、进书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自觉行动。

2.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和文化多元化相统一的原则

大学是思想激荡和文化传播与推动的场所,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汇和融合,彼此借鉴与吸收已成为文化创新的基础。但是,文化多元化不是文化西方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借鉴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先进文化的同时,始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不动摇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繁荣。

3.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平台

当代大学生是先进科技的推动者和承载者,要把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网络平台运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的建设过程之中。利用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发挥网络空间、微博、手机等现代信息传播工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生动性、吸引力,促进核心价值引领工程的实效。

(二)加强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的建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加强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工程建设的根本保证。目前,推进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应在如下方面获得突破。

1.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相统一的指导方针

要紧紧围绕促进企业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根据企业文化发展形成的规律,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廉洁、维稳等子系统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切实做好三个统筹兼顾: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统筹兼顾;企业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兼顾;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统筹兼顾。

2.坚持企业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

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准确把握企业特点,深入挖掘企业文化资源,精心构建和完善企业价值理念体系,明确使命、规划愿景、宣传弘扬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使企业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符合,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形成并不断巩固广大干部职工为企业科学发展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落地生根

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要从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同时要突出实践特色,促进企业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并通过价值引领工程建设,使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4.培育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氛围

工程社会价值篇(3)

论文摘要: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不仅界定了社会工作本身的目标和意义,同时界定了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起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源于基督教教义,宣扬平等、博爱思想。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从西方引进,若要在中国开花结果,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真正使其本土化,其中充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进程的推进是极为重要的。

    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交往方式多依据于自身的差序格局,在这张由差序格局交织的网中,人们更关注的是大大小小的人际关系圈,而非个人。每一个现实的人首先不是单独的个体,而往往是处于关系之中的存在。这种“关系中的存在”与社会工作所言的“人在环境中”的概念不同,后者虽然强调环境的互动与所处人群的影响,但它所关注的仍是个体自身的发展,并把个体自身的发展置于首位。而在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存在发展乃至于生存都是与周围一些个体密切相关的。

    杨中芳认为,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着重于通过个人成就来带动整个社会,使其成为一个更能培养个人成就的场所;而中国传统社会中“集体主义”下的个人观是着重由成员通过集体的努力来带动社会,从而使个人获益。

    西方社会理论的解释对象,无论是宏观的社会制度还是微观的个人行为,其背后都在一定程度上预设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存在着不同取向的差异,当蕴含了西方文化价值的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原则在中国运用时,我们若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指导,极有可能会遭遇中国传统观念的抵触,这多半会让一些社会工作者感到较难下手。

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分析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源头可追溯到基督教义,其强调对弱者的爱护就是对上帝的尊敬,对弱者置之不理就是对上帝最大的损害。教义中告诫人们人本性中存在原罪,只要他能尊敬上帝,爱护芸芸众生原罪就可获得救赎。这能使信徒爱人如己。韦伯在《宗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向人们阐述宗教如何促使人们把勤劳奋斗、禁欲寡欢作为信仰,创造财富为上帝争得荣誉跻身其子民行列作为天职(calling),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样基督教义以上帝名义在人们中营造平等、博爱、主动关怀帮助苦难之人,也确定了最初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的雏形。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将个体从教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赋予个体应有的价值、自由与尊严,反对宗教倡导的禁欲主义、出世主义。那时许多启蒙思想家宣扬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反对特权、集权和神权,为大众争取参政议政的权利,认为教会中所宣扬的“人人平等”只是口号、欺骗世人的抽象之物而已,现实中并未真正存在。通过人文主义派的斗争,社会工作又深受影响,开始把解决个人问题、满足个体需求上升到绝对高度。

    随着资产阶级的迅速发展,阶级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生活贫困,苦不堪言。此时少数人身体力行的社会工作在社会上最大多数苦难之人面前犹如杯水车薪,因此人们转而怀疑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早期批判主义敏锐地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本质,预言社会主义必将实现。其他古典社会学流派,如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论等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寻求社会秩序和整合,以为个体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由此可得出对个体的高度关注是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核心,这种理念能否适应中国的文化氛围,关键取决于两者能否相互调适。

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专业社会工作从西方引进,若要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开花结果,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真正使社会工作本土化。为此,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其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相通之处。要想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化必须充分开发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与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相融合,才能有健康而长久的发展。

    在多数学者的研究中,他们认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尽管三家的思想也存在分歧与争论,但他们亦是可以相互吸收、共同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与性格的。下面浅谈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构建的意义。

    (一)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许多学者一直强调的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实际上就是与儒家文化的关系。儒家给我们民族提供了一个人本主义的学术系统、人本主义的文化传统。对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工作者来说,不了解和深知儒家文化,就很难称之为合格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但是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笔者认为其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比较契合的主要有:一是大同理想。《礼记·礼运·大同篇》中提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大同理想所追求的社会形态与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极为吻合的:老人福利(老有所终),就业服务(壮有所用),儿童福利(幼有所长),社会救助与残障福利(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同社会中的具体目标,正是现在社会工作所致力的,况且大同理想在中国有极为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二是“礼”的思想。“礼”是儒家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孔子虽然不是一个社会学家,但他对社会秩序与规范的高度重视是非常值得社会工作者借鉴和学习的。一般认为,礼有两个涵义:社会制度和仪式。李泽厚提出礼当属周礼,一种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等;一种是上下级、尊卑长幼之间的严格秩序。不管如何解释,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礼”是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规范,社会若失去这个规范(礼崩乐坏),就会滋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动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就是修复和修补被破坏的社会秩序或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这一点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三是孝道观。儒家认为“士有百行,孝敬为先”,“治身莫先于孝”,非常注重和推崇孝道。孝道观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压力作用,它不但体现了亲情之爱,给老人以心理上的慰藉,同时它又维持了家庭稳定,解决了养老问题。尽管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家庭的变迁,家庭传统的养老功能衰退,家庭的承受能力和照顾功能减弱,社会养老和机构照顾很可能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但不可否认,在一定时期内传统的孝道观念和体制仍然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还占主流。就是社会养老和机构照顾也仍然要重视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而不是把老人扔了就万事大吉。因此,社会工作依然要推崇孝的理念,尊重孝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四是人世观。《大学》中载“物格而后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不知曾经激励和引导着多少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去拼搏和奋斗。其人世的思想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人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有所成就;人应对社会和家庭承担责任;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社会工作的核心是人,而人是社会性的。因此,追求人与社会和家庭的和谐是儒家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一个契合点。

    (二)道家文化

    道家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自然主义的系统,把人本主义传统和自然主义传统结合起来。提倡“自然与人,天道与人道相通、相类和统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虽然这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理想境界,但却提出了政治和谐的理想。另外庄子认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万事万物虽然在表面上千差万别,但从它们的根源看,都是基于同一个“道”,又归于同一个“道”,并没有什么根本差异,所以“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既然人与天地万物之间都没有真正的差异等级,那么人类社会自身中的尊卑贵贱又何足挂齿!人人平等,甘苦与共。而今天我们国家提倡建设和谐社会,正是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实现和谐社会是社会工作者的终极目标,对于中国社会工作者来说,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念放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的框架中来考虑,是十分必要和有现实意义的。

    (三)佛教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互补,其中的释就是佛教。佛教是一种宗教,而前面所讲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则是一种人文。佛教本起源于印度,在东汉时期传人中国,对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佛教认为功名利禄只是镜花水月、烟花泡影,人们如能淡泊功名利禄,也就减少了社会生活中为功名利禄而进行的勾心斗角和相互倾轧,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自然大有裨益。同时佛教提供了一个解脱主义的传统。我们经常探讨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来确定自己的理想,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其中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很多烦恼和痛苦,而佛教的解脱主义理念,就是解脱烦恼、痛苦和生死问题,这正好适应中国人的需要。社会工作价值观中关于宽容、接纳的理念,说的就是要求人要善于保持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态,能够容忍和接纳诸多困难和痛苦之事,甚至于死。另外佛教主张互助互爱、众生平等的理念。佛教认为父子、夫妇、主仆等甚至于众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扫地不伤蟠蚁命”对缕蚁尚且留一命,更何况是人呢?它要求大家要相互尊重,自由对待,不要相互残杀,“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教生命至上的思想,高举以生为本的旗帜,把个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首位,把尊重、保护、优化生命作为道德的核心价值。平等的理念是社会工作最重要的价值观,只有秉承平等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因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一般主要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残疾人群体、精神康复群体、吸毒群体、艾滋病群体、低保户群体等,社会工作者没有平等的价值观,就不会去接触这些群体,甚至是鄙视这些群体,更谈不上去尊重和帮助他们。如坟川地震中产生了大量的难民,即弱势群体,需要大家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走出地震的阴影,重建家园,迎接光明美好的明天。这不仅是每一个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甚至是世界人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三、中西价值观传统的比较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示

工程社会价值篇(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74-02

高等职业教育是进行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课堂,是追求真理、创造思想、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研究学问、培养人才的大熔炉。作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教师党支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中、在向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担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如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比作地基坚固的雄伟大厦,那么基层党支部则是大厦的每一根钢筋、每一块砖头。因此,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各项工作中,是值得基层党支部和每一位教师党员深思的大问题。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论述,向全党特别是党的基层党支部明确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为我们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和具体践行,提出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视野,拓展了新境界,明确了新任务。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要抓住马克思主义这个灵魂,突出共同理想这个主题,把握民族和时代精神这个精髓,打牢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基础。要做到这些,应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支部的阵地作用,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层支部党建和党员队伍建设、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一、基层党支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吸纳高素质教师人才和更新教师党员观念的全过程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正是高等学校的本质工作所在,因此,高校教师队伍的思德教育及基层党组织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社会主义大业能否后继有人、兴旺发达,不仅取决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更直接取决于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起来的、德才兼备的党员教师队伍。不断吸纳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人才,不断在教师党员中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就成为了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基层党支部,只有在党的方针指引下、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努力将自身打造为建设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才能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团结和带动所有教师为党的教育事业勤奋工作,并融入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行为中。这既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根本思路,也是高校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必须扎实努力的方向,还关系到教师党员在教师和同学中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榜样作用,关系到教师党员能否成为党的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并凝聚和团结身边那些高素质、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一起为实现党的理想和人民的利益而共同奋斗。

二、基层党支部应带领教师党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关键在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建设,关键在高校各级党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传播主体,是高校教师。因此,高校教师党员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践行者,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同志指出的“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好地体现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当然,这种融入绝非是武断、主观、强制性的,而应是有的放矢、因人而异的。这就要求作为艺术院系的教师党支部必须经常引导教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一个基本的评估和恰当的判断。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与否,关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否。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出生在20世纪80、90年代,被称为“新人类”,他们思想活跃,积极进取并大都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艺术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即时尚追求特点鲜明,个体素质差异明显,自我价值趋向多元。他们大多充满艺术气质和青春活力,容易不加思索地追求各种“时尚”、攀附各种“新潮”;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人文环境、地域因素的差异,势必在他们的艺术技能学习、言谈举止等方面显现出来;他们大多注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对人生价值、个人志向、实现价值的方式等存在多种评价。

针对以上这些特点,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党员,应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找准传授艺术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的切入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首先,针对他们片面追求所谓时尚、新潮的特点,在肯定他们这一青春期特点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他们的风尚,培育他们在提升艺术取向和精神品质上的向上力。其次,针对他们个体素质、学习态度、技能参差的状况,在教学中引领他们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看齐,培育他们在推动艺术学习和艺术实践上不断进取的向前力。再次,针对他们自我价值趋向多元,行为准则呈现多样的特点,从中找出他们思想的认同点和教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向他们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他们为理想而努力学习的力量,培育他们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向心力。通过“向上力”、“向前力”、“向心力”的不断引领,使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观念不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并逐步深入他们的头脑,扎根于他们的心灵,转化为他们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自觉行动。

三、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创新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师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为使支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并收到实效,应做到“四个注重”。

1.注重抓住灵魂,提高教师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列宁有句名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列宁还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因此,基层党支部在每次的学习中,首先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武装教师党员的头脑;其次,要向教师党员灌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批判错误思想的能力。

2.注重突出主题,增强教师党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因此,高校基层党支部必须结合未来人民教师的培养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增强教师党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在平时组织生活中,应经常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题展开讨论,以增强教师党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3.注重把握精髓,培养教师党员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同志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集中体现。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取得发展和进步并创造出奇迹,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因此,高校基层党支部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本身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激励自己,还要以此为统领,在支部组织生活中让每位教师党员畅所欲言,以“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中国女排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进行对照,以自己的经历来感受祖国历史的厚重、民族精神的博大、所处时代的伟大,从而自觉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并将之融入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中。

4.注重打牢基础,培养教师党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纵观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伦理道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指出那个时代用道德来治理,用礼义来约束,人们不但有廉耻之心,还能纠正自己的错误理念。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社会主义荣辱观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打铁首先自身硬,高校基层党支部必须首先着力于培养教师党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思想和道德基础,才能带领其他教师一起自觉树立、大力提倡、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师德”的榜样力量,在他们日常教书育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人民出版社编.《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3 《列宁选集》(第1卷)――《怎么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工程社会价值篇(5)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进行大规模扩张的同时往往只注重经营能力的提升,忽略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有的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同时兼顾其他繁复工作,有的单位干脆不再配备从业人员,部分从事政工工作的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

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首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准确理解牢牢把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思想精神领域树立起的一面旗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思想的有力武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让广大职工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一是加强学习,采取举办专题讲座、开设学习专栏等方式,让广大职工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了解透、丰富内涵理解透,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思想的压舱石、实现人生价值的助推器。二是创新载体,运用主题活动、知识竞赛、文艺节目、书画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潜移默化中让群众入耳、入脑、入心,使其把“个人梦”、“企业梦”和“中国梦”紧密结合,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让自己的思想不断升华,从而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

三、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将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广泛传播正能量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具体化系统化必须锲而不舍,弘扬核心价值观,文明创建是主战场,好人模范是排头兵。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始终坚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动摇。不断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机制、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刊物,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报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将企业建设改革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新做法,以及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与核心价值观宣传有效融合,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加强互联网应用和管理,健全网络宣传制度,完善组织领导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同时充分发挥教育培训中心、员工活动中心、宣传栏的作用,营造和谐向上的舆论氛围。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企业文化建设,发挥领导干部和典型引领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提炼和培育富有企业特色、反映职工愿望、经济社会效益兼顾、以诚实守信为基本道德精神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企业提供持久动力和行动指南。要将企业自身的命运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与时代精神相联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企业道德规范,为企业发展营造和谐的环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践行者的示范引导,要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做到率先垂范,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争岗敬业、甘于奉献、踏实肯干的典范,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表率,为广大员工的价值行为树立榜样。

创新宣传教育形式,确保内化于心。发挥党员干部和公众人物示范作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激发人们向善向上的美好愿望。多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公益广告,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全社会形成共同价值追求。广开实践养成渠道,确保外化于行。

五、加强领导,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与员工心贴心,解决员工实际需求

工程社会价值篇(6)

党的十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和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I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个国有股份制煤炭企业,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首先,要从理论上深刻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通过理论学习、载体宣传等各种方式,让广大职工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一种激发正能量的良好氛围。其次,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广大职工群众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定得带头践行,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以核心价值观规范和要求自己,带好头、领好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而影响更多的职工群众,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再其次,加快对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和日常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到日常工作的各项制度中,转化到职工的日常行为准则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职工随时随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全体干部职工的事,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义务。国有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三个倡导”,对于实现管理创新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人人学习,人人践行,让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二、弘扬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导向

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缤纷繁杂的宏观大势,公司在积淀和传承优秀文化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企业性质决定了公司除了承担经济和社会责任之外,还肩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者的重任;二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公司寄希望于通过优秀文化及企业精神的代代传承,长远保持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获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三是长期以来,作为国有企业在党建方面的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和有利条件。面对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如何让员工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我们广大干部职工在提高认识、工作结合、抓出特色、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1.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要充分认识到核心价值观是企业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发挥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是软实力的灵魂,也是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支撑人才因素的动力源泉。公司要充分利用内部宣传载体,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推进对劳模、先进个人等各类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加强示范引领,营造学习崇尚先进、争当先进、尊重先进的浓厚氛围,深入宣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道德理念。

2.在搞好结合上下功夫。要与精神文明建设、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等基础工作紧密结合。扎实推进“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进企业、进机关、进区队、进班组,持续开展“岗位学雷锋,(下转第42页)(上接第39页)争做好员工”等主题活动,以道德讲堂、志愿者服务、学雷锋活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等为抓手,通过干部职工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促进公司广大员工价值观水平的提高。

3.在抓出特色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公司企业文化的熏陶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抓好煤炭企业的文化建设,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着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

4.在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上下功夫。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党员干部要带头加强道德修养,以实际行动,推动公司形成领导示范、上行下效的局面。同时,逐步探索制定行为规范约束机制,对违反核心价值观等不文明行为做出相应的惩罚制度,努力形成文明风尚、人人向往,失德言行、及时责罚的良好氛围。

三、践行核心价值观,促进知行合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合一。需要扎扎实实从企业实际出发,从员工身边入手,抓好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企业和员工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1.融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坚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这个基础的坚强保障。我们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时离不开职工的价值取向,只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整个企业的普遍价值准则,成为企业职工的价值实践,才能达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要围绕核心价值观把安全作为组织发力点,广泛开展“反三违、查隐患、促整改”、“青年安全监督岗”“安全质量标准化”等活动;鼓励员工将金点子、好建议和遇到的难题转化为科技成果,鼓励“小发明、小改革、小创造”,引导技术攻关、爱岗敬业常态化,让职工从身边工作中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

2.融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宣传公司各个时期的工作主}、目标任务,进一步凝聚共识,促进发展,激发斗志。同时把面临的外部严峻形势向广大职工讲清楚、内部问题讲明白,对标先进企业,找出差距,动员职工与企业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要积极宣传先进典型。采取全方位宣传广大职工投入降本增效、生产经营、技术改造工作的积极性和做法,鼓励职工勤于思考、乐于“小改小革”,勤练技能,以过硬的技术生产过硬的产品、控制较低的成本。充分发挥好先进典型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努力在公司内部形成爱岗敬业、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

工程社会价值篇(7)

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工程社会价值篇(8)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后召_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将其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那么如何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这自然引发了高校工作者的思考与探索。居继清教授在新著《立德树人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中给予了充分阐释和解答。该书立足于“培育什么人,如何培育人”这一根本命题,从立德树人视阈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程进行了多维探索,凝聚了著者30年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智慧和心血。

一、纵观全书,从多视角多维度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鲜明特色。

第一,从辩证维度深刻阐释了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逻辑关联。人、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这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需要明晰的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每一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立足于“人要有德,德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树人要立德,立德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立德就难以树人,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从立德”这一基本规律,著者进一步从整体上阐释了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立德树人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思想上更能达成共识、行动上更能形成合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使社会主义制度下对人的德的要求与人应具有的德的标准更具体化、明确化,使立德树人化抽象为现实。因此,著者提出在立德树人视阈下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要解决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人的问题。这就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论域,对于新形势下高校如何以立德树人为统领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立德树人紧密融合,实现二者无缝对接,用立德树人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力度和实效,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第二,从分层视角理性思考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应然与实然。应然与实然是一对范畴,应然指的是应该的样子,回答的是“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实然指的是实际的样子,回答的是“实际是什么”的问题。把这一对范畴运用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上,就必须准确把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现状,以便找准培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实现精准发力。为此,著者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两个维度出发进行分对象、分内容阐述,并以问题为导向,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把脉,理性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现状,深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高校特征及大学生特征。就培育工作的对象即当代大学生而言,著者运用社会学、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就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问题开展细致的问卷调查。然而,著者并没有停留于现状层面的肤浅论述,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从调查数据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现实问题背后的理性思考,如从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等三方面准确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大学生特征,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政治信仰层面、思想信念层面、道德规范层面、认知层面和践行问题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就培育工作的实施主体即高校来说,著者从一个在高校工作30年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切身体验角度出发,从高校根本任务、工作性质、校园环境三个方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高校特征,深刻洞悉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上存在的“八个不够”的显著问题。因此,著者提出高校要依据自身与大学生的特征,立足现状,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与时效性,而这无疑需要强化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使命感。把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做一个大的统一整体,同时从主体与客体两个层面进行分层探讨,既突出重点,又体现现实与理想、应然与实然的联系。

第三,从整体视野重点探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进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战略工程,也是一项艰巨工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又不是简单的实践操作,而是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索和积极尝试。著者认为将此基础工程、系统工程、战略工程打造为希望工程、精准工作、精品工程,需要从培育目标、基本遵循、思政课教学与实现保障及路径拓展等多维度全方位逐步推进。就培育目标来说,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进而做培育与践行的统一论者;就基本遵循而言,必须坚持方向方针遵循、基本原则遵循、根本方法遵循、课堂教学纪律遵循;就思政课教学看,要进一步彰显思政课的主干渠道与重要阵地作用,讲好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并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就保障条件来说,观念保障是前提,机制保障是根本,培育活动保障是关键,以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有序扎实推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者依据多年开展大学生实证教育的经验及教训,总结提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素养、传统文化基因、红色文化传承、网络教育、榜样引领、教师示范、日常生活、节日活动、制度保障、作品蕴含、实践养成、警示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十五种具体培育路径。其中,培育目标是根本,关涉方向问题;基本遵循是原则,关涉规律问题;思政课教学是主干道、主阵地,关涉功能问题;实现保障是条件,关涉成效问题;路径拓展是思路,关涉实践操作问题。以上方面从价值目标到价值准则,再到价值属性,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决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的发展方向,体现递进与升华、理论与实践、立足于当前与着眼于未来的相互联系。著者以宽广的理论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又明晰地勾勒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的发展向度和有益做法,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考和可资借鉴的实施方案。

二、全书视角新颖、重点突出、启发性强,以新的思路在新的高度提出了颇具特色的培育方法和践行机制,给人们提供富有意义的思想启迪。

第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久久为功。著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具有基础性、系统性、艰巨性的特点,是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式,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这就启示我们,培育与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立竿见影,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充分认识这项工程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切莫急于求成,坚持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做到“久久为功”。

第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渗透熏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著者认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以间接方式进行的,是一种隐形的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在活动之中,旨在让青年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从而实现知行统一论者的培育目标。这启示我们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不同活动的渗透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从自我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与社会层面,从个体扩展到集体,从“小我”延伸到“大我”,最终在价值观上把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与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树立“货真价实”的、完整无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文化自信。著者提出,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重要根基,文化自信的根基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根基就牢固了。这启示我们,文化自信是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从现实看,青年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文化自信对青年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大学生只有具备文化自信,才能有探索的勇气、实践的精神,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获得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高校是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利用好高校阵地,向全体大学生讲好文化自信,把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作为大学文化建设和思政课的重要内容。

第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路径拓展。接受理论认为,要提升教育实效,教育者要从以文本为中心变为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一切从有利于受教育者能接受、可接受、好接受、真接受的角度出发,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以此为理论依据,并结合实践探索经验,著者富有创见地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十五种具体路径。这启发我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路径不可能只有一个,它应该有多个,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道通罗马”。特别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更需要我们探索新路子,如针对大学生对新媒体越来越“情有独钟”、新媒体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这一客观现实,高校及教育工作者该如何趋利避害,用好这一新媒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设计暗示在各种网络载体、平台上,以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崭新路径。

参考文献:

工程社会价值篇(9)

关键词:社会工作 本土化 价值伦理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在西方社会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历史,社会工作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产生于一个与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宗教背景完全不同的社会之中,因此不能将西方社会工作的那套理论方法和工作模式完全的照搬到中国社会,社会工作必须要在中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和工作模式,也就是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的问题。社会工作本土化最早是在1971年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提出的。当时社会工作本土化被定义为“将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1](P22)。所以,要将西方社会工作的专业体系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体系,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价值观的本土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社工价值观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从事专业实践和服务活动的精神动力。“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它不仅是做事情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关于做什么事情是有价值的和它应该如何去做的准则。”[2](P238)我国大陆学者王思斌(2007)认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强烈的助人观念驱动的社会互动,它是一种价值相关的社会互动。”[3]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价值基础是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理念。一般情况下,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指,一种观念和思想,是一种指导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活动的理念和思想,是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准则,指导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实践活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主要包括:尊重案主的权益,接纳案主,承认案主的个人潜能,注重案主的个别化,保护案主的隐私等。社会工作价值观包括理念和实践两个方面的作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论作用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专业社会工作目的和使命确立的依据。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活动的指导原则。社会工作价值和伦理在处于会工作专业体系的关键和地位,因此确定适合我国社会现实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十分重要。

社会工作源于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等理念,对所有人平等、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是其基本的价值观念。如果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融合社会工作价值观中的平等、博爱,人道主义,社会福利等核心思想,并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研究、教育和实践等方面加以应用和不断完善,社会工作在中国就能够很好的实现本土化过程,以更好的在中国开展社工服务。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过程,既是吸收和借鉴的过程,也是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工作价值本土化过程要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有所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价值本土化要对现有社会工作价值观有所发展和创新,在这一过程别要注意“文化整合”。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的专业,其价值的核心是对人及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而中华文化当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注个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关怀,在当今社会中,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的和谐等都是发展社会工作价值的根本依据和要求。

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许多社会问题开始层出不穷,大量的工人失业生活状况严重恶化,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健康质量下降,出现大量的流浪儿童和老弱病残的人。为了,改善当时的社会问题,受古希腊罗马思想的影响,爱心人士和基督教徒开始举办一些慈善活动,后来在基督教的博爱,平等的思想影响下,社会工作价值观初步形成。从社会工作教育产生和发展背景、思想渊源上来看,伦理价值观能否为社会接受特别是社会工作人员自身接受,是社会工作者能否安心本职工作,能否有持久动力开展专业助人活动的内在因素。也就是说,社会工作能否在我国真正成为一项独立的专门职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工作伦理价值体系的再构建。

结论

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是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的根本要求,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关键的是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体系。在构建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西方社工工作价值伦理中的优秀的东西,另一方面要在原有的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同时,要适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总之,要构建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注重服务的“人情味”、重视道德建设、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体系,以更好的指导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工程社会价值篇(10)

二、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

(一)强化管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首先,要在高中校园建立起一支高效的领导团队,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生群体中的培育工作有关键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应该实行校长责任制,由学校分管校长直接负责,对相关德育教学人员做好监督指导工作。德育教学人员应该做到尽职尽责,将各项措施高效、及时的落实下去。并且在实施工作中,学校团委应该做好相关配合工作,加强高中生思想教育。

其次,要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开展的中心和重心,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入或者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要让各科教师在进行各自教学活动时,潜移默化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学生。

最后,要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在所有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让学生遵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培育。

(二)注重教学,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主阵地作用

通过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常识的讲解,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认识来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并逐步形成社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课程,便是思想政治课程。通过这一课程,学生能够丰富自己对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在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思想政治课堂这一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向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优化网络,营造良好校园网络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正确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学校必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熏陶和激励作用。而这里所说的校园环境不仅仅指的是学生生活学习的现实校园环境,还包括网络环境。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电脑和因特网已经普遍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中,在网络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已经成了高中生价值观培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2]。目前,不少学校已经认识到网络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意义,纷纷开展了这方面的研讨和实践工作。比如,建立校园网并在网站中投放大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四)对话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起到的是指导的作用,而学生才是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唯教师独尊”的局面,必须转变以往教师充满说教意味的教育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学生看作是人格独立、思想情感独立的完整主体,必须以平等的地位来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并给与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空间。因为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对不同事物的认识往往带有不同的色彩,所以只有用心倾听学生的观点,才能在教育中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才能完整和合理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输给学生,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动。

上一篇: 成人大学在线教育 下一篇: 弘扬传统文化的对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