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0 10:18:22

教育规划重要性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1)

随着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即失业的现象频频发生,特别是高职院校,这类现象更加严重。为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在大学期间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关系到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对日后走向社会做学习准备,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做全面长远的发展。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由每天只知道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完善的人格的人才。

一、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准确定位

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物质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唤醒生涯意识,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明确奋斗目标,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和规划,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择业、就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及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帮助其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通过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劣势、优势分析,引导大学生找出现实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差距,确立与个人目标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可行的步骤,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

高校扩张后,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是众人挤独木桥,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都能有上大学的机会。大众化高等教育模式在让大多数人有上大学的机会的优点下也有着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竞争相当激烈。大学生在就业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就显得犹为重要。加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现有教育体系下注重专业能力和成功素质的有机结合。增加大学生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3.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周密的计划和确实可行的步骤才能实现职业目标。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教授学生大学生制定一份符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的的职业规划书,引导学生围绕职业目标确定阶段性学习目标,提高工作核心胜任力,以便更好的实现职业目标。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创造性思维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历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国家战略,创造、创业、创新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发展创业型经济已经是大势所趋。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具有超强的创新冲动、创新观念,大学生自主创业已形成就业发展趋势。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式。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大学生在自我规划的基础上,由“被动学生”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创业”变为“主动创业”。

4.有利于实现学生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身客观认识和准确定位,会摆脱求职困难。顺利就业,而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大突出特点是稳定性差,跳槽率高。主要是由于就业经验不足,在工作岗位上受到挫折不能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焦虑和矛盾,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明确职场目标,保持就业的稳定性。

大学生涯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其是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有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想要未来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施,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多储备能量、创造机会。

二、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 高职院校大学生不能正确认知自己,难以作出精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的学习任务没有高中阶段重,学校的管理相对于高中阶段较宽松。会使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迷失自己、迷失方向。作为九零后的大学生,在家里受到家长的百般溺爱,本身抗挫折、抗压力能力欠缺。家长的心理是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一切都不用管,导致学生对于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未来做什么、自己适合不知道,只知道家长让毕业后自己做什么就做什么。严重缺少对自己正确认知、对未来职业的价值取向。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要么过高的评价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非大城市不去,非公务员事业单位不进。不能以端正的态度进行择业,往往导致求职失败。

2.企业“畸形”用人制度,导致学生不愿意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有不少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是平均主义,企业员工的收入与其劳动付出并不成正比,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和马马虎虎工作甚至在在编不在岗的员工收入相差不大,付出的比别人多的努力,报酬却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在一些家庭企业,家族以外的员工没有归属感。进企业的能人不能及时公平地提拔重用,不能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这种企业用人制度对大学生的影响就是形成“人际关系是用人的根本”的心理,导致学生认为制定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什么作用,只要毕业生有人际关系就能找到好的工作,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影响到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增加学生求职成功率,是伴承受学生在职场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对高职学生进行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不足,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只是注重就业形势教育、就业技巧、职业意识的培养等就业指导工作。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学期两学期能够完成的。往往忽略对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紧迫性。到毕业前夕才想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缺少规划导致学生就业时艰难险阻。

4.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不够专业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化工作,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相关就业知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是辅导员和其他岗位教师兼任,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就业相关知识,但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其他岗位教师拥有本专业夯实的理论基础,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新兵”,面对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力不从心,只是介绍身边的故事、甚至是照本宣科,达不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是突出“职业”二字,教育核心是“能力培养”,对学生的技能要求要比理论要求高。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毕业后的就业职业主要是蓝领,如何成为蓝领,成为什么样的蓝领学生比较茫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确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有认知,才能取已所长,避已所短,才能进一步的制度全速的职业生涯路线,并对职业进行系统的整体规划。

1.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是职业探索和准备阶段,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大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主要的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的人生规划问题,正确地合理地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认知,明确职业目标,并有目标的制定学习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大学生毕业后只有在职场中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位置,才能充分的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我价值,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以职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追求职业与事业成功实现高层次的人生需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全校内进行职业生涯普及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西方国家,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生涯教育,我国由于扩招以来出现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下才开始关注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发展问题,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系统任务。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自我认知、社会职业认知、职业决策与规划、职业素质准备等。并配合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在内的课程体系。在大一新生入校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一进校即有“就业难”的压力。为了避免毕业即失业,必须及早对自己进行规划,准确定位。配合职业生涯规划还要进行学业规划,有针对性的为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而设立阶段性目标。例如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是会计,那么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会计相关知识,并考取会计证;想要毕业生创业的学生,应该在大学阶段了解创业相关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以保证毕业后有针对性的就业。

3.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

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隶属就业指导部门,教学任务直接受教务处指导监督。就业指导教研室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将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做得有目的性、有组织性。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程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教研室每周设置固定老师接受学生咨询。帮助学生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政策,将自己准确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就业观。并将逐步将职业指导的重点由求职心理、求职技巧等转向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职业素质、走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等。让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社会、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以便制定更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教研室应下设两个组,一个是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是讲授就业指导。保证授课教师的专业性。

不少高职院校原来就业指导课程是由师政老师讲授,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就业指导实践经验缺失。就业指导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听课的方式对青年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除课堂讲授外,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等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为大学生剖析就业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将教师在就业工作遇到的案例引入教学,实景演练,注重实效。

4.以赛促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授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充分认识自我,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高职院校应每年举办一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大赛促进教学的方式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和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促进大学生了解职业,了解所学专业,帮助我院大学生完善自我,明确奋斗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和规划,并对未来就业方向进行缜密的计划。提高综合素质和择业、就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及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5.加大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是是否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业指导专业教师一方面通过讲授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准确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职业咨询和职业测评为学生服务,了解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题,并及时解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要求就业教师随时进行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高职院校应根据老师的不同特点进行系统培训,全面提升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教师队伍,提高全省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9年第4期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2)

随着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职业高中学生就业即失业的现象频频发生,特别是高职院校,这类现象更加严重。为避免上述现象发生,在大学期间帮助职业高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关系到职业高中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职业高中学生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对日后走向社会做学习准备,为今后的事业发展做全面长远的发展。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职业高中学生由每天只知道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完善的人格的人才。

一、职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 帮助职业高中学生正确自我认知,准确定位

职业高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会引导职业高中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物质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唤醒生涯意识,激发职业高中学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帮助职业高中学生完善自我,明确奋斗目标,引导职业高中学生积极地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和规划,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择业、就业竞争力,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及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职业高中学生正确认知自己,帮助其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通过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劣势、优势分析,引导职业高中学生找出现实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差距,确立与个人目标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可行的步骤,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2、 提高职业高中学生核心竞争力

大众化中等教育模式在让大多数人有上职业高中的机会的优点下也有着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竞争相当激烈。职业高中学生在就业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就显得犹为重要。加强职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现有教育体系下注重专业能力和成功素质的有机结合。增加职业高中学生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3、提升职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周密的计划和确实可行的步骤才能实现职业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教授职业高中学生制定一份符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的的职业规划书,引导学生围绕职业目标确定阶段性学习目标,提高工作核心胜任力,以便更好的实现职业目标。

4、有利于实现学生顺利就业和稳定就业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对自身客观认识和准确定位,会摆脱求职困难。顺利就业,而且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的一大突出特点是稳定性差,跳槽率高。主要是由于就业经验不足,在工作岗位上受到挫折不能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焦虑和矛盾,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明确职场目标,保持就业的稳定性。

职业高中学生涯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其是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有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高中学生想要未来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按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施,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多储备能量、创造机会。

二、职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高中学生不能正确认知自己,难以作出精准的职业生涯规划

作为九零后的职业高中学生,在家里受到家长的百般溺爱,本身抗挫折、抗压力能力欠缺。家长的心理是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一切都不用管,导致学生对于未来从事什么职业、未来做什么、自己适合不知道,只知道家长让毕业后自己做什么就做什么。严重缺少对自己正确认知、对未来职业的价值取向。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要么过高的评价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非大城市不去,非公务员事业单位不进。不能以端正的态度进行择业,往往导致求职失败。

2、企业"畸形"用人制度,导致学生不愿意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有不少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是平均主义,企业员工的收入与其劳动付出并不成正比,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和马马虎虎工作甚至在在编不在岗的员工收入相差不大,付出的比别人多的努力,报酬却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在一些家庭企业,家族以外的员工没有归属感。进企业的能人不能及时公平地提拔重用,不能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用人机制。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这种企业用人制度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影响就是形成"人际关系是用人的根本"的心理,导致学生认为制定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什么作用,只要毕业生有人际关系就能找到好的工作,也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影响到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考。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体系不健全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3)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最早在西方悄然兴起,90年代才经由欧美国家传入中国。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时代特点既体现了个人对自身能力、爱好、特长、不足等主观条件的综合分析,又显示了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等客观条件对规划者的限制,所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越来越得到各大企业的热情关注,同时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获得认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应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发掘潜能、提炼优势,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能有清晰明确的认知。因此,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促使新生明确学习目的,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增强社会就业竞争力 

有人用鲁迅先生的四部作品来形容大学生的四年生活状态: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从中可以看出刚经历角色转变、初始离开父母羽翼的大学新生们要适应新的生存问题时心态是迷茫的、彷徨的,如果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学习目标、专业设置、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内容的引导,有些新生往往会出现目标期限缺乏现象,开始沉迷网络游戏、陷入恋爱漩涡、出现心理抑郁等很多问题。为防止此类现象发生,学校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外,为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在配合学校其他工作基础上,由专业教师为新生导航,指导他们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统筹安排课内外社会实践和技能大赛,以积极的态度应付未来的大学生活和职场生活。同时从入学起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提前树立职业意识,充分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各项指标要求来调整和完善自身,通过在校期间四年的学习锻炼使其达到企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标准,提升就业竞争力。 

2塑造新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新生社会适应力 

改革开放30年,伴随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丰富等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也更活跃复杂,大学生在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还未完全养成的情况下看待事物和对待社会很容易表面化、片面化、理想化,多数缺乏正确的健康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较低,社会适应能力极差。这种状态下的大学生一旦走入社会就业,会给社会增加极大的负担。增强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力的关键就是让其在校期间先了解社会、明白社会,在工作过程中正面理解并逐步接受挫折与失败。这种能力锻炼的获取途径恰是专业理论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却正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能提供的。因此,让高校毕业生在成为大学新生期间就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自我认知、明确“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要做什么”等基本职业认知就能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前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力,教育他们在社会中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分析受挫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个人宝贵的人生经验,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力。 

3优化高校专业学科结构,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专业是高校和社会对接的桥梁,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检验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人数也水涨船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事实。因此,积极关注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市场人才需求,根据市场急需来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专业结构、进行新型人才培养是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针对大学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新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前景,认识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人才需求,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定位。让大一新生意识到学校是在为他们的未来而开展教育,可以从内心激发他们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成才,这有助于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转变学校学风,优化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学校品牌效应。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分析 

相对于国外高校来说,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相当薄弱。很多学校体现在仅仅设置了相应体系和制度,停留在对毕业生就业的一般理论指导、协议书的填写等初级常规工作上,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和配套的专业教师队伍,从而导致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困惑。 

1开展专业教育,使新生树立专业意识 

萨拍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为大学时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很多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非常盲目,只考虑是否热门、是否流行、家人或朋友是否从事过此类专业等外在因素,对专业的内涵与外延等很多硬性指标根本不了解,更无从谈论毕业规划。因此,新生入学后首先应及时召开专业介绍会,请专业教师讲解专业概况、学科特点、所学科目,介绍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及就业前景,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全局掌握,培养专业兴趣,树立专业意识;其次,召开新老生专业座谈会,邀请本专业在校的高年级学生、优秀毕业生、行业典型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与新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利用榜样的力量从专业学习、专业实践、工作经验、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为新生讲解,以便于新生结合自身特点确立具体的学习目标初步形成合理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2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使新生明确自我认识和定位 

很多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设为一门自主选修课。根据高校课程设置,选修课有很多模块且只在大一大二课程中开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喜好在众多模块中自由选择,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导致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由于个人原因或其他因素不能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故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来看,高校应调整课程设置,在大一学年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通过给新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方法,教育大学生如何客观认识自我,指导学生如何去了解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劣势与不足,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从而分析得出自己职业生涯途径,正确平衡个人与社会的需要,给自己进行准确目标定位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3增设职业生涯规划专项辅导,帮助新生设置职业发展目标 

集中授课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指导教师按照课堂教学规律依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讲解,课堂效果反馈得出的结论也仅能反映多数学生的状态,而未能体现对目标缺乏型的个别学生的教育接受情况。鉴于上述情况,高校应在学生课余时间增设职业生涯规划专项辅导,通过筛选将“目标缺乏型”学生分批组成一个个小团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队系列训练,使他们在一个有支撑性的团体中接受教育,心理状态必将得到调整和改善。同时,也可以将那些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保持高度热情和关注,对自身职业发展目标极为关注的优进学生单独组编成队对其进行自我认识体验、周围环境的认识、生涯决策的实施、时间管理等方面内容的专项辅导,这种方法既弥补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堂内容深度不够和人数限制的不足,又能比较深入地训练学生,扩大学生的受益范围。 

4配备专门教师定期跟踪指导,督促新生规划职业目标管理 

因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阶段性特点,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指导大学生有计划、有层次地去实施,大一学年的自我探索,大二学年的职业生涯扩展,大三学年的职业范围选择,大四学年的职业职位决策,四个时期有机联系、相互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标是要采取切实行动,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也包括目标管理这一重点内容。大学生由于年龄因素缺少社会锻炼,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较弱,针对这一特点,高校应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配备专门教师对学生进行定期跟踪指导,激发学生动力,及时提醒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发现偏差及时调整,督促他们按照进度计划执行以便能有效实现目标。 

5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各项特色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办学宗旨、办学目的、思想精髓、师风师德的综合体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则承载着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四年,其过程是漫长的、效果是迟缓的,只有在学生毕业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在有效时间内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一定成绩时才能最终体现大学期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著的成果。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以理论形式存在于校园中是单调的、乏味的,学生容易对其产生消极懈怠心理,因此要借助校园文化活动这个载体,校团委、校各大社团、学院分团委、院学生会等各级组织可以根据各自专业特征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简历制作大赛、面试技巧大赛、演讲比赛等各种竞技赛,形成浓厚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理论体系,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 

参考文献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的优化和劳动人事制度的变革,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 “统包统分”到 “双向选择”,再到现今的“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根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中人数有突破新高,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然而,面临每年递增的大学毕业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2008年,教育部明确提倡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由此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多数高校将其由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高校两项并驾齐驱的工作,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浪潮。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一)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探索的不成熟决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的大学生对职业的态度有了根本的转变,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需求的愿望增强,对未来职业具有了更高的期望。但是由于教育变革的迟缓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深刻,职业环境认识不到位,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目标实现途径较为理想化,社会实践的方向不够清晰。虽然大学生职业规划在思想认识上有显著的提高,但依旧呈现 “知易行难”的特点,在面临职业选择时犹豫彷徨,对自己选择的职业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而且大学生对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各种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不知晓,甚至根本没有了解,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生涯职业规划的困惑。由于缺少必要的职业规划课程,近年来在大学专业报考时出现扎堆的现象,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毕业后在选择职业时甚少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没有目标性的跟随进入大城市、大企业,这使他们的职业道路更加不明确,对未来失去方向感。这就使得规范化的集中性的个性化的大学职业规划课程变得至关重要,在课程中可以采用各种方式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了解所学的专业,了解专业的前景以及未来本专业从事的范围,也可在学生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专业或技能上给予帮助,帮助学生设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帮助其完成现阶段对于自己职业的探索。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职业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基础,以实现目标为目的。职业规划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和潜能,实现学生良好的自我定位。同时,职业规划课程应是伴随着实践工作中展开的,能够使学生自己真切感受到职业和人的匹配度,大致描绘出自己职业发展的蓝图,在感觉不适合自身发展时,可以迅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调整,最终完成真正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并鼓励学生努力实现每一个既定的小目标,积蓄能量,每一次质变都带来量变的可能,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设定新的更高的个人目标高度,渐行渐高,不断发掘和最大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正确且相对固定地职业规划能够引导和鞭策学生在自己的规划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学生在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期间,会大量汲取知识,广泛地进行实践,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过程。好的职业规划就像一盏指明灯一样,引领学生扬帆起航,迈向更远大、更宽阔的未来。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进行学习,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伊始,为使他们不浑浑噩噩地度过大学生活,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通过学习完成目标,怎样继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也会使得他们的人生都充满着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中,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岁月中自主学习。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5)

关 键 词

生涯规划教育;人性;生命;人生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7-000-04

近些年来,积极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很多中小学积极探索的教育途径。然而从人性化的视域来看,当前的生涯规划教育本身存在着很多内部冲突,并直接影响到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为此,需要以生命为核心,为当前的生涯规划教育探索合理路径。

一、生涯规划教育――指向人的生成的系统性工程

理性来看,生涯规划教育之所以能够受到高度重视,正是因为这种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能力与方法的教育,而更侧重于对学生未来一生的探讨、计划,对于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成为这样的人的理性思考与内在审问。人的存在不同于动物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人具有意识属性,能够对未来进行一定的前瞻并付诸行动。生涯规划教育正是以人的生成为指向,通过开展目标明确、结构清晰的培养人的活动,并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实现了贯通式观照。

(一)尊重人的自然属性:生涯规划教育的前提

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学生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既有观望,也有评判;既有期许,也有迷惘。生涯规划教育着眼于学生未来前景的重要根基,正是尊重学生作为一个有着鲜活生命个体的价值诉求,以其自然属性为原型,进而拓展学生自然生命成长的可能空间,引领学生创设生命成长的实现过程。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学生的自然属性并不是整齐划一的,面对的家庭、社区、学校等物理环境是不同的,自身的智力、体力等也有着明显差异。这些内外因素共同决定了学生所具有的个体差异性。不充分注意到这些个体差异性,没有深刻理解学生所具有的自然属性,成功的教育便无从谈起。遗憾的是,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仍然存在着压抑学生身心的现象,优质的生涯规划教育要走出这种误区,一个重要前提便是要识别每个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千姿百态与多姿多彩,尊重学生的自然属性。

(二)建构人的社会属性: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曾感慨到:“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1]关于“人”的知识之所以重要,正在于人不单单具有属于自身的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人不单单具有生理、安全等基础性需要,而且还有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的社会性诉求。在社会中,人识别了自身所处的位置及其可能、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限度,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实现了自身的成长,逐渐建构起属于人的多维向度。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生涯划教育的核心正在于引导学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科学审视社会、合理融入社会,从而建构起成长过程中的社会属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始终贯穿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对社会的识别、评判与认同等成为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问题。

(三)提升人的精神属性:生涯规划教育的旨归

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过程中,生涯规划教育更关怀学生情感、意志、思维等精神层面的成长。人不仅具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而且具有属于人自身的精神生命。基于自然属性、依凭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教育倾向于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充盈与完满,专注于人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精神状态。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引导最终是要实现学生个体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相融相长。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有助于实现学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规范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的意志品质与日常行动,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中过有意义的精神生活,进而真正实现属于自身的、独特的美好人生。这正是生涯规划教育的终极关怀。

二、内在冲突――当前生涯规划教育的人性化剖析

虽然在本质上生涯规划教育关涉人的自然、社会与精神三重属性,然而从人性化的视角,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定位、主体、策略与评价等层面仍然存在着内在冲突。

(一)定位:知识的获取抑或人生的醒悟?

生涯规划教育“教”什么?如何定位生涯规划教育?传统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倾向于自身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因学科而划定的界限使得学科教育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教育过程,这也逐渐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思维框架,并对其他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最初,很多中小学就是按照这种思维模式,将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带有知识理解层面的教育,让学生在识别“生涯”“人生”“未来”等基本概念及其逻辑关系上下功夫,而忽视了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能力、信念等精神维度的引导。这种知识获取意义上的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效应:一是将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科教育,专任教师、专属知识、专项考核,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负担;二是作为非考科目,很多学校对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不关注,没有真正予以实施;三是学生仅仅将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对象化的存在,主体漠视现象较为严重。总之,这些效应的发生都与很多中小学对生涯规划教育错误的定位有着密切的关联。虽然很多优质学校已经将“为学生终生奠基”“让学生过一个幸福人生”等作为生涯规划教育的定位,但人性缺失的现象仍存在于当前的生涯规划教育之中。

(二)主体:教师的引导抑或学生的觉醒?

谁来从事生涯规划教育?这一个看似不言自明的问题实际上埋藏着巨大的危机。对这一前提性问题缺乏理性的审视,会直接导致生涯规划教育陷入主体缺失的误区。传统的学校教育,始终将教师作为主体,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被规训为完全的受教育者,一切听凭教师的言行。在当前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中,也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为学生的生涯规划设置前提、提供样本甚至划定界限,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挥下从事原本属于自身的生涯规划,任何逾越、违背都会遭致教师的干遇。教师的权威在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至高无上的角色。然而,当代教育研究已经表明,如果不能关注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内部需求与内心感受,任何教育都难以成功实现。生涯规划教育不能成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对学生约束的过程,不能让教师的意志代替或占领学生的思想世界。当然,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知识、能力与视域等方面存在天然的限度,教师理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于自身生活、生命的体认,以及对于未来的理性关注。但中小学教师如何在生涯规划教育中把握好“度”?如何真正唤醒学生对于自身的理性关注?可以说,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问题,从一开始就有些模糊,这直接导致教师过度关注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反而缺乏对原本属于自身的生涯规划教育的关注。

(三)策略:生存的技能抑或生命的充盈?

当前,很多中小学蓬勃开展的生涯规划教育充分关注到了学生作为个体在未来人生道路上的成长问题、生存问题。于是,很多学校将习得一定的生存技能、获取生活的本领作为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内容。将烹饪、陶艺、拓展训练、艺术素养等作为生涯规划教育的全部内容。然而,生涯规划教育是不是仅仅为学生提供一种生存的技能?是否是一种生存技能的规划?显然,技能层面的生涯规划教育仅仅是一种工具论意义上的教育,生存成为最大的目标。不可否认,成长中的学生的确需要很多生存的基本技能以及生活的基本本I,这些理应成为学生生涯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但除此之外,人的一生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生存技能作为一种基础,并非生涯规划教育的全部。我们更应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在未来漫漫人生道路上,无数的艰难险阻需要我们去战胜、克服,同时还有许许多多的幸福、快乐需要我们去创造、分享。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同时还是一种自为的存在。生涯规划教育理应超越工具论意义上的生存技能教育,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的基础上,指向人的生命的充盈。

(四)评判:课程的终结抑或人的生成?

很多中小学在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十分在意将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所开展的活动、所形成的素材等作为展示、宣传的内容,以课程形式出现的生涯规划教育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评价。然而,生涯规划课程告一段落是否意味着学生对于自身生涯规划的结束?如何更有效地评价中小学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对生涯规划教育所开展的终结性评价显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既然生涯规划教育指向人的生成,关注学生作为成长的个体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理想、计划如何实现自己的追求等,那么生涯规划教育能否以学期、学年、学段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考核?很多学校所开展的量化考核能否真正衡量学生作为生涯规划主体的内在需求?这种重视结果的生涯规划教育评价方式,显然无法研判学生在生涯规划过程中的内在觉醒,无法预判学生对于生涯规划的机动性调整。对于生涯规划教育的终结性评价,显然是从课程评价角度出发的。但生涯规划教育本身超越课程,而直指人的生成。忽视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的过程性引导,显然无法衡量学生对于自身生涯规划的教育结果。同时,也极易导致以分数、结果为取向的生涯规划教育陷入误区,进而误导学生成长。

三、重审生命――人性化视域下生涯规划教育的合理化路径

消解冲突,开展好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建构以“生命”为核心、以“规划”为纽带的生涯规划教育,积极探索生涯规划教育的合理化路径。

(一)精准定位:还生涯规划教育以生命意蕴

生涯规划教育,说到底是以“生涯规划”为关键词而开展的教育,其实质正是对生命的唤醒与彰显。解决当前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所面对的内在冲突,首先需要对生涯规划教育予以精准定位。

生涯规划教育是实现人的精神信念的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质“弘扬的是一种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信念。在这种信念下,一切有关客体、客观、工具、规律等类似问题的形而上学理解显得极为苍白”[3]。生涯规划教育,不能让学生失去了对人性善的审视、对人生的美好追求。这种人生不是“被决定”了的人生,而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来创造的精彩人生。

生涯规划教育是彰显人的生命成长的教育。人的成长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杂而无序的生命渐进只能带来人生意义的缺失,无法实现“成为你自己”的人生境遇。“人的生存并非那种自在的、本能性的存在,而是呈现出自为的、超越性的‘类’的存在”[4]。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生涯规划正是一次与自身生命的邂逅,对未来人生的展望以及可能生活的向往。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正在于引导学生理性审视自身的成长,科学面对可预期的未来与可展现的生命光彩。

(二)科学设计:建生涯规划教育的成长根基

如果将生命比喻为种子,那么生涯规划教育就要精心呵护并培育这粒种子,厚植沃土,科学引导,使其蓬勃向上,成长壮大。对于当前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而言,应从三个方面消解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在冲突。

一是突显学生在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主体性。学生是自身生涯规划教育的真正主体,要尊重学生对于自身生命的认识、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人生意义的建构,尤其要尊重因自身身体、家庭等各种状况所形成的差异化的生命认识,引导其树立科学的生命观与人生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元晖先生认为,“对社会未来的预测和估计,教师比未来学家更有权威”[5]。教师对于学生未来有着比其他人更准确的预期,但要有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切忌“越俎代庖”式地帮助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反对“置之不理”式地忽视学生对自身生涯规划的设计,倡导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生涯规划,从而切实发挥生涯规划教育的真正价值。

二是提升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教育性。生涯规划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人的生成的倡导,对学生人生观的方向性引导,理应侧重于方法论意义上的教育,而非知识型、技能型的教育。在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这种教育本身对学生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生命的省察与体悟,科学研判自身生命成长的当下境况与可能抉择,进而主动为未来的人生道路设计科学的方案。同时,创设有效环境,增强生涯规划教育实施过程对学生的影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实现学生自身的人生理想,而且还要将国家观念、民族意识与国际理解结合起来,建构利于生涯规划教育的校园文化,实现学生个体成长与国家进步、民族富强的有效衔接,从而进一步增强生涯规划教育的教育性。

三是强化生涯规划教育评价的生成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这些政策性倡议为生涯规划教育评价提供了重要启示。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一时一地的状况、样态,而更应关注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的过程性、形成性。对生涯规划教育的评价更应强化其生成性,突显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成长与成熟,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反馈功能,着力建构“评―建”结合的生涯规划教育。

参考文献:

[1]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6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6)

一、建立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就是培养能立足基层、扎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目前看来,在思想理论层面上,六所试点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但现阶段免费师范生培养仍处于教育探索期内,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国家应该组织专家,广泛论证,调查实证,建设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结束目前各试点高校各自探索难免有失偏颇的现象。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注重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结合,二是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对免费师范生进行四年连续的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要有教师教育特色,具有连续性,分年级开设,目的明确,定位分明。课程内容设置活泼多样,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为了尽早结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应该将其课程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安排一定的课时量和学分。增强实践环节,以平时考察取代考试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育教师职业意识,尽早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二、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 各试点高校依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的规定,为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就是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体现,有助于学生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价值标准。各试点高校要大力号召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锻炼机会,促使学生发现未来自己的优势所在,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职业锚类型,究竟属于技术或功能锚型还是管理能力锚型,最终为免费师范生明确奋斗方向,建立自信心,从而有效地管理自我,造就富有个性、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家服务。

三、重视大学各年级阶段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学业生涯是一个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性的短暂历程。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四年的学业生涯是由一个师范生再到教师角色转化的职前培养过程。在四年当中的每个年级阶段,免费师范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预期。依据国家、试点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免费师范生在各个年级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构建免费师范生各年级阶段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业、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对学校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7)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自身准确清晰认识的基础上,为自己设定合适的职业目标与发展计划,对职业生涯进行的持续而系统的规划的过程。要想做好职业规划,需要对自身能力专长和性格特点有清晰了解,需要对目前的就业状况有全面把握,还需要在对以上两点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与行动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大学生毕业后乃至一生的发展。现在我国不少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大学生讲授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与规划方法,但还未将其提升至一定高度,许多学校和老师都只是将其作为一门课程任务解决,没有看到它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巨大作用。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点

1.目标上的一致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从这一点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即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2.教育方式的一致性

现在的思想政治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再是单纯地灌输,而是比较注重引导性,采取“教”和“导”相结合的方式。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教育也是重在引导,从认识自身开始,逐步认识职业,再让学生试着把自身特点和职业需求相结合,因此二者在教育方式上都非常重视引导性。

3.教育内容的共通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尤其注重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也尤其强调一个“价值”问题,即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有他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这其中同样涉及“德”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内容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其共通性。

综上所述,在进行实际教育的时候,很有必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适时进行职业发展的引导,而在进行职业教育规划教育的同时,不忘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虽然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较之以前有了变化和发展,但还是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授热情不够的问题。其原因之一就是内容和方式的趣味性还有待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授内容和方式有很多,如可以通过测试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性格和潜质,还可以在角色扮演中增进对不同职业和环境的认识。总之,通过各种极具趣味性的活动完成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还能使学生在对职业的体验中明确对自己、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从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者为主导,以灌输教育为主要方法,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疏导教育、典型示范教育、激励教育为主要手段[3]。虽然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是容易出现笼统施教、针对性不强的现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针对性极强,可以说每套职业发展计划都是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为其量身打造的。鉴于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得到的具体信息便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绝好切入点。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增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怎样切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直是学界重点研究也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往往会用到一些具体案例,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并且留下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因此,采取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可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利用职业生涯教育规划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双层教育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完全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中讲到不同职业的划分时,可以通过对不同职业照片和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到职业的艰辛,从而产生尊重和关爱劳动者的情感。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讲到责任感时,可以从未来从事的职业这一点切入,通过让学生陈述职业责任增强责任意识。

(二)在社团活动中进行互助教育

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每个人的特点便会逐步显露出来。社团成员可以在平时的相处中针对对方的特点提出职业发展的建议,同时互相交流对未来职业道路的想法,悉心听取别人给出的意见,并吸取别人的长处,做到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三)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巩固教育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活动,如模拟应聘现场,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联系企业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等等。通过与公司工作人员的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知识,明确工作需要的技能。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寒暑假进行实践调研活动并撰写实践报告,把老师讲述的内容落到实处。在参加实践活动后,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加强,无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一定要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坚持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更清晰的求职目标,才不会出现“毕业等于失业”的现象,才能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位置,真正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8)

一、建立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就是培养能立足基层、扎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目前看来,在思想理论层面上,六所试点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但现阶段免费师范生培养仍处于教育探索期内,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国家应该组织专家,广泛论证,调查实证,建设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结束目前各试点高校各自探索难免有失偏颇的现象。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注重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结合,二是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对免费师范生进行四年连续的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要有教师教育特色,具有连续性,分年级开设,目的明确,定位分明。课程内容设置活泼多样,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为了尽早结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应该将其课程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安排一定的课时量和学分。增强实践环节,以平时考察取代考试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育教师职业意识,尽早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二、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

免费师范生将来的工作对象就是个性不一、千差万别的学生,如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有效地教育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对每一个免费师范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只有生动活泼、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面临一个用标准化的流程,创造个性化产品的两难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职业锚的认定,为培养有个性的教师服务。(1)积极倡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性格、能力倾向、气质类型、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测试和测评,帮助学生从个各方面重新认知自我,对自己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优势。(2)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设计多种成长路径,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施恩职业锚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锚所在,每个锚型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倾向和特点。每个人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与之相称的业绩,从而获得职业成就感。

各试点高校依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的规定,为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就是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体现,有助于学生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价值标准。各试点高校要大力号召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锻炼机会,促使学生发现未来自己的优势所在,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职业锚类型,究竟属于技术或功能锚型还是管理能力锚型,最终为免费师范生明确奋斗方向,建立自信心,从而有效地管理自我,造就富有个性、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家服务。

三、重视大学各年级阶段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学业生涯是一个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性的短暂历程。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四年的学业生涯是由一个师范生再到教师角色转化的职前培养过程。在四年当中的每个年级阶段,免费师范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预期。依据国家、试点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免费师范生在各个年级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构建免费师范生各年级阶段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业、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对学校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构建免费师范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坚持“一个中心”即服务以促进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力为中心,注重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学业完成、道德精神、素质能力、教师职业发展教育的持续影响力,形成大学生乐观向上、自觉践行的良好精神状态。

在学校教育管理上,从免费师范生入学开始,就着手通过长期的大学校园文化的浸润、打造,用名师典型引领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的结合,二是学业规划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结合。在这两个结合的教育管理中,以教育思想引领为先导,以师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除了让学生塑造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努力形成学生较强的教师职业意识,培养较深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

学校、院系(基础部、学部)和学生本人这三方面,都是免费师范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主体,实施主体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学校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锐意创新,各院系(基础部、学部)要承上启下,精心组织,学生个人积极主动,努力践行。在三方面实施主体角色中,学生个人无疑是关键因素,既是规划教育的客体,又是规划教育实施的主体。从内容上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分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部分,理论教育为先导,辅助学生于实践的教育过程是核心;从规划教育实施方法上来看,可采用讲授、讨论、调研、活动、检查、评估等方法,实施的手段和形式要灵活多样,注重实效,并结合学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站辅导方式进行师生、生生间互动式教育引导;从阶段性划分上,大致可分为适应期、快速成长期、毕业前完善期“三大阶段”。另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规划教育评价方面,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一定要与个性化规划指导相统一,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的。教育评价看重结果,更关注规划教育实施的过程,尤其是学生实施的过程,教育评价不拘泥、不整齐划一,规划教育成果的优劣不是学生总结、证明材料或文本堆砌的多寡,而是要为培养未来有个性、有持续发展力的教师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屹.影响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7).

[2]王开富.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9)

【论文摘要】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施,是完善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体系的重要课题。应通过尝试构建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积极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设计、启动和重视大学各个年级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免费师范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效性。

一、建立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就是培养能立足基层、扎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目前看来,在思想理论层面上,六所试点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但现阶段免费师范生培养仍处于教育探索期内,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国家应该组织专家,广泛论证,调查实证,建设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结束目前各试点高校各自探索难免有失偏颇的现象。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注重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结合,二是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对免费师范生进行四年连续的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要有教师教育特色,具有连续性,分年级开设,目的明确,定位分明。课程内容设置活泼多样,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为了尽早结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应该将其课程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安排一定的课时量和学分。增强实践环节,以平时考察取代考试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育教师职业意识,尽早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二、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

免费师范生将来的工作对象就是个性不一、千差万别的学生,如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有效地教育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对每一个免费师范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只有生动活泼、有个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面临一个用标准化的流程,创造个性化产品的两难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职业锚的认定,为培养有个性的教师服务。(1)积极倡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性格、能力倾向、气质类型、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测试和测评,帮助学生从个各方面重新认知自我,对自己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优势。(2)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设计多种成长路径,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施恩职业锚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锚所在,每个锚型的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倾向和特点。每个人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与之相称的业绩,从而获得职业成就感。

各试点高校依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的规定,为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就是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体现,有助于学生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价值标准。各试点高校要大力号召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锻炼机会,促使学生发现未来自己的优势所在,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职业锚类型,究竟属于技术或功能锚型还是管理能力锚型,最终为免费师范生明确奋斗方向,建立自信心,从而有效地管理自我,造就富有个性、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家服务。

三、重视大学各年级阶段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学业生涯是一个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性的短暂历程。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四年的学业生涯是由一个师范生再到教师角色转化的职前培养过程。在四年当中的每个年级阶段,免费师范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预期。依据国家、试点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免费师范生在各个年级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构建免费师范生各年级阶段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业、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对学校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规划重要性篇(10)

答:“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十二五”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步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对于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着重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定位:

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与支撑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主题、服务主线是“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根据“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规划在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总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特别是突出了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供给体制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镇化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紧密协同。

二是教育规划纲要的启动计划和行动计划。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都要在“十二五”期间启动落实。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分步推进,力图在“十二五”期间为实现规划纲要总目标起好步,夯实制度基础、人才基础和条件基础。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答:教育“十二五”规划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刘延东国务委员高度重视,亲自听取规划编制工作汇报,并多次对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自2009年10月份开始正式启动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主要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研究起草阶段。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有关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了27项重点课题研究,并开展系统调研,听取经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专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

二是征求意见阶段。先后三次征求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5个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征求了48个中央部门和国务院部委、四总部、、8个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有关人民团体的意见,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都逐条梳理,认真研究吸收。

问:请介绍一下这次规划编制的主要特点。

答: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两个词:一是“服务”,二是“落实”。服务就是突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落实就是要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落到实处。为此,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做到了“两个同步”:

一是与国家总体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编制同步。一方面认真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另一方面做好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工作,并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城镇化体系建设等国家重大专项规划、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规划和各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编制紧密结合,及时将各专项规划的精神体现到教育“十二五”规划中,将教育发展的要求反映到上述国家规划中。

二是与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实施同步。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起草过程也是不断吸纳最新政策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相继出台,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各地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也积极探索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些政策和实践成果都在规划中予以充分体现。

问:如何理解“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答:“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在指导思想上,规划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主线,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和依法治教,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规划突出强调了要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三个方面的基础:

一是制度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将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六大改革举措,并明确提出组织开展十大改革试点项目。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推动改革创新、完善重大制度作为战略重点,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努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二是人才基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规划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提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人才兴教战略,推进教师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三是条件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离不开办学条件保障。“十二五”时期是推进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后,十大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规划明确提出了要以落实重大工程项目作为战略抓手,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为“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和物质基础。

问:如何理解“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答:“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按照总体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分目标: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这一目标,并明确了2015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有关指标进行了分解,提出了分区域、分城乡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力求使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在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方面,提出到2015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考虑到教育规划纲要以来,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形势和各地的积极性,规划将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目标由60%调整为65%,学前一年、两年毛入园率目标也相应做了调整,其他主要指标与教育规划纲要目标衔接一致。

二是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在体系建设方面,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和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初步建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基本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在制度建设方面,提出教育体制更富活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制度创新取得重要突破、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更加完善的目标。

三是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人才培养结构方面提出了教育支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高校科研水平、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授权数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服务科技创新的目标,努力提升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水平。

四是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分别从教育公平、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教育资助政策体系面提出了教育服务社会建设的目标。同时,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目标。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的进一步细化、实化和量化,充分体现了为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基础的这一战略定位。

问:为什么教育“十二五”规划把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答: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以终身教育理念系统规划了以国民教育为主体、覆盖人一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十二五”规划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为着力点,从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是五年规划第一次对教育体系建设的任务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是对教育规划纲要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中,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内容与刚刚的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保持同步,也是第一次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完整表述。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是国家教育制度建设。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国家设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各地在推进教育改革试点中取得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加以推广,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规划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提出了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教育系统及全社会关心的十一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任务,包括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教育公平制度、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民办教育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家办学制度、完善政府教育管理制度、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教育督导制度以及考试招生制度。这些制度建设既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很多领域也是人们群众关心的热点。规划提出要努力通过改革创新,在一些重大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十二五”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问: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任务。要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和支撑能力,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是“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的战略性任务。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加快相关新兴学科建设和急需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社会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需要,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面向“三农”的急需紧缺人才,以及文化、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国防等方面的急需人才。

二是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拓宽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

三是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完善人才需求预测与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对学科专业结构的宏观调控,促进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问:“十二五”期间推进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推进教育公平,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规划在两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一是在制度上,将完善教育公平制度作为一项国家教育制度明确提出,以制度促公平。通过健全法制保障,完善资源配置制度,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同时,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规则程序,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二是在具体政策上,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完善资助体系为重点,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规划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要求,提出巩固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建立学前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时,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

问:“十二五”期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什么具体措施?

答: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贯穿全篇,重大制度建设如投入保障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都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来总体设计,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实施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等都直接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规划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抓导向、抓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规划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能力为重,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同时,特别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要加强动手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医师、农林和法律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拓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途径;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具体措施。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规划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通过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问:教育“十二五”规划为什么把区域发展战略摆在重要位置?

答: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区域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提出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按照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资源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提出了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开发方向。

教育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划从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出发,提出了对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政策,并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大对中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提高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区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问:教育“十二五”规划32个专栏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规划文本在体例上采取了正文加专栏的形式,共设立了32个专栏。规划正文主要是阐明发展改革思路,专栏集中表述教育改革和发展具体政策措施,是对规划正文部分的补充,突出规划的行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十二五”主要目标,各一个专栏。

二是教育发展重大工程计划,共12个专栏,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特殊教育工程等“十二五”启动实施的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对目标、任务、覆盖范围及实施步骤等进行了具体说明。

三是教育改革试点,共11个专栏。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大改革试点任务,专栏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的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具体改革举措、试点范围进行了具体说明。

四是人才培养与新兴学科建设,共3个专栏,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以及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需求,提出了“十二五”新兴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急需人才培养的方向。

五是体系和标准建设,包括继续教育体系、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四个专栏,提出了“十二五”相关体系和标准的基本架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

问:如何确保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落实?

答:教育“十二五”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是顺利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关键。

上一篇: 人工智能的伦理思考 下一篇: 市政工程和建筑工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