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基本技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4 16:34:13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篇(1)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61-02

【关键词】 健康教育;人员素质;资源分配;学生保健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逐渐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一新情况,2007年5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作为近段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同年卫生部又制定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总体方案(2007-2015年)》,并于2008年1月公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具体指导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深入开展。

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并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健康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习惯。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应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以适应培养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目标要求,这需要认真分析当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具体内涵,对学校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利用,不断推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1 学校健康教育在培养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素养是个体具有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1]。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活动向个体或群体传播健康知识,使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并促使人们自愿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死亡率,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手段,是减少和消除健康不公平的有效方法[2]。而学校健康教育又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学生为对象,针对其学习、发育特点和对健康的需求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教育活动,在培养国民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1)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儿童青少年,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强,容易形成稳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并终身受益。(2)健康教育最适于在群体生活的人群中开展。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掌握生活和工作技能的场所,受教育者和实施教育者都处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学校本身的特点使其成为健康教育发挥最大作用的场所。(3)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健康教育所获得的健康知识与技能,能最大限度地向家庭和社会辐射,帮助其家庭及社区其他成员获得健康知识、养成健康行为习惯,促进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

2 学校健康教育与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2.1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技能的具体内涵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分为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3个部分,以健康理念和行为为切入点,确定了66条可通过健康教育干预、针对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主要内容涉及个人卫生习惯、合理营养、环境卫生、常见疾病的预防、心理卫生、急症自救与互救、用药知识、健康技能8个方面。

2.2 学校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人体基本解剖生理知识、个人卫生习惯与健康、合理营养与健康、环境卫生与健康、体育运动与健康、常见疾病的预防、安全与意外事故伤害的预防、心理卫生、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急症自救与互救、用药知识等11个方面,并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育特点,有选择、由浅入深地安排教育内容。如小学重点加强学生健康行为习惯养成,中学加强青春期心理、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大学注重加强大学生自我保健能力与意识培养以及性心理与性卫生教育,以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行为为重点。

2.3 学校健康教育与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内容体系比较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所涉及的健康基本知识与技能均包含在学校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之中。所不同的是前者更加强调疾病预防、营养健康、健康生活方式与理念、合理用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注重健康理念和实用健康技能的培养,但对支持这些理念与技能的基础知识没有过多涉及。同时,学校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中的人体解剖生理、体育运动与健康、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以及性心理与卫生等知识技能在其中也没有具体反映。

可以说,学校健康教育是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形成的基础和根本途径,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规定的内容为新时期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

3 当前学校健康教育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者讲座。学校应当开展学生健康咨询活动。”但就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现状来看,形势不容乐观,表现出较大的地区及城乡差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开课率和课时安排达不到学校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一直沿用体育与健康结合的课程开设模式,学校健康教育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另一方面,在课程开设上并没有硬性规定,只是要求“在目前已经具备师资等条件的省、地、市各级中小学校要求开设每周至少1学时的健康教育课,而尚无条件者,鼓励可由不定期的健康教育讲座逐步过渡到定期的健康教育课。”另外,在内容结构上缺乏对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局限在体育教育中理解健康教育,同时夸大了体育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的作用[3]。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始试行,更是从课表中撤消了对学校健康教育课时的规定,健康教育课采用渗透、整合的方式来体现。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接导致学校健康教育不被足够重视[4]。 二是缺乏专业的健康教育师资,教学效果较差。虽然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迄今我国培养健康教育专业人才数量少,且主要集中在各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卫生防疫站,出现学校健康教育无专业师资的尴尬局面[5]。目前学校健康教育师资主要由学校医务人员、体育教师、生理卫生教师,以及通过简单培训的班主任或辅导员担任。这种非专业师资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体育或生理卫生教师缺乏系统医学知识背景,对某些健康知识领域(如传染病防治)的教学显得捉襟见肘,勉强应付;而另一方面学校医务人员虽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又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技能,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况且大部分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根本没有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6]。

4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提升与学校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利用

培养和提升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需要认真对待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整合利用学校健康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4.1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独立学科体系建设 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但在执行过程中没有给予学校健康教育独立的学科地位,导致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和有效实施。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整个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早在1995 年美国健康标准联合委员会就了《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美国大多数州在该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强调通过实施综合健康教育(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以及同伴等共同参与) 实现教育目标[3]。

要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给予其独立的学科地位,建立稳定的课程体系。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从知、信和行的统一中,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促进健康发展。

4.2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师资的整合利用 就短期而言,要改变学校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缺乏的现状,应注重加强现有师资的整合利用。学校医务人员、体育教师、生理卫生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是实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加强他们学校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是实现短期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

首先,建立完善的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提高培训质量。其次,各级政府教育卫生部门及学校应把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学校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水平,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长远看,国家应充分考虑学校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师资培养体系。

在长期学校健康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提高体育教师学校健康教育能力是实现学校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的有效途径。这不仅有利于维护师资队伍的长期稳定,同时又有利于减少教师的闲置问题,加速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速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学校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都开设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学校卫生学等与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但由于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缺乏与学校健康教育的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胜任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鼓励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面向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需要,在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作必要的调整和合理的改革,进一步加强该专业学生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学习,提升其学校健康教育技能能力,培养出既能担当学校体育教育,又能胜任学校健康教育的复合型专业师资。

4.3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内容调整,突出公民健康素养培养 按照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思想,学校健康教育应在完成基本健康教育内容情况下,重点突出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提到的健康基本知识与技能多为概念性或结论性的描述,缺乏具体的基础理论支撑。例如其在健康基本知识与理念中提到“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但要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需要了解什么是合理膳食,如何才能做到合理膳食,怎样才能做到科学的体育锻炼,为什么要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有什么危害以及如何做到心理平衡等。这些都依赖于在学校健康教育中相关基础知识的传授,真正实现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因此,要实现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准确把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具体内涵,并对学校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利用,才能做到学校健康教育与国家健康教育事业的有机结合和整体推进。

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 中国健康教育, 2008,24(1):86-89.

[2] 季成叶,刘宝林.儿童少年卫生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21.

[3] 孙雷.美国基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体育与科学,2006(5):90-93.

[4] 谢佩娜.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搏击.武术科学,2008(4):84-86.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篇(2)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基础,构建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体系,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推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高效、协调和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政策支持、法制保障的基本原则,全方位开展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

三、总体目标

建立和完善与“和谐*、效益*”相适应的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和监测体系。通过普及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促进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形成全民参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社会氛围;通过建立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体系,掌握居民健康素养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逐年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四、主要工作任务与措施

(一)制订*不同人群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根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结合我市人口结构特点,针对不同人群实际,制订《*成年人、中学生、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全方面开展健康素养普及教育

利用多种形式,分阶段、全方位、动员全社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宣传活动。

1、印发资料

印发健康素养折页、小册子、动漫DVD、宣传画、挂图、宣传标语等宣传资料。

2、出版宣传栏

学校、幼儿园、企业、社康中心、企事业单位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出版健康素养内容宣传栏。

3、开展健康素养讲座

在社区、企业、公共场所、学校等开展健康素养讲座,市区健康教育所协助安排健康教育讲师团人员参与。

4、宣传日活动

各单位利用各种宣传日活动,开展健康素养宣传教育工作。市健康教育研究所制定计划,安排健康教育公益宣传车参加健康素养宣传活动。

5、巡回展览

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大型社区、公共场所、企业等开展健康素养宣传展板巡回展览活动。

6、健康素养竞赛活动

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组织市民开展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竞赛活动、健康素养宣传口号有奖征集活动等。

7、医院视屏联播网

制作健康素养宣传片,在医院视屏联播网播放,面向就诊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素养普及教育。

8、网站宣传

在卫生局网、公众健康教育网等网站设立健康素养专栏,开展健康素养论坛、专家问答、有奖知识竞答活动,播放健康素养动漫等。

9、公众媒体

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刊登或播放健康素养公益广告,向市民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及时对健康素养各项活动进行报道。

10、结合示范项目工作,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宣传

结合创建健康促进幼儿园、健康促进学校、健康社区、农民工健康促进行动项目等,对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农民工等不同对象进行宣传。

11、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扩大健康素养普及教育覆盖面

发挥*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会、*市健康教育讲师团、义工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吸收社会资源,配合做好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宣传工作。

(三)加强健康素养监测

根据《中国成人健康素养监测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在全市各区开展*市民健康素养监测,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健康素养监测体系。

1、监测方法

按照分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监测点。每年5—6月对监测点居民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开展一次健康素养监测。针对不同特征人群的调查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成年人采取入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对中、小学生采取现场填写问卷,对学龄前儿童采取现场问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2、监测内容

制定《*市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既要包含《中国成人健康素养监测》的主要内容,又要包含*自身特色的调查内容。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健康观念、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技能、健康需求、健康状况等方面。

3、确定监测对象

监测点的居民(调查时间为过去一年在*居住时间满6个月以上)均为监测对象。

4、监测流程

包括监测动员,实施现场调查,整理与分析监测资料,评价、总结与反馈。

(1)监测动员:做好社区动员,提高市民参与监测工作的积极性。

(2)实施调查: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采取入户或现场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3)资料收集与整理:各监测点将完成的调查资料报送区健康教育所,区健康教育所进行核查和整理后报送市健康教育研究所。

(4)总结与反馈:对全市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与总结,形成监测报告,报送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5、质量控制

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调查技能水平,保障调查质量;各监测点提供相应便利条件保障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确保调查质量。

五、政策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完善政策保障,加强督导,保证各项工作逐步落实。领导小组人员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联络员:

*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基妇处),由林汉城兼任主任。负责协调落实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汇总各部门、各区上报的信息,及时报告工作进展等。成员为各区卫生局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工作人员组成。

2、成立“*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我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方案,提供技术指导,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等;对*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进行信息监测,根据信息反馈,调整实施方案;负责*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质量控制和考核评价工作,定期向*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上报工作情况。技术指导小组人员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从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现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市健康素养教育与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实施中的困难与问题。

(三)经费保障

*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纳入市、区两级卫生部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内容及其财政预算,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网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网络工作人员以及*市健康教育讲师团师资人员的健康素养理论与技能水平,建设成高素质的健康素养教育与监测工作和技术服务队伍。

培训内容:从事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的人员,主要培训社会动员、计划设计、组织协调、传播与教育、检测与评价、《*成年人、中学生、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对多部门合作的人员主要培训《*成年人、中学生、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网络工作人员培训率达80%以上。

(五)建立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和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1、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了解普及教育及监测工作进展情况,查找居民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协商解决。

2、建立专人信息负责制度。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计划、总结、相关政策文件、制度、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资料发放记录、相关佐证资料、健康档案、各类报表等文字、照片或音像资料),及时上报。

3、建立信息化制度:充分利用网站和电子信息,建立我市健康素养监控信息网络系统,各级单位定期上报有关报表,不断提高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和监测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六)加强督导,考核评估

将*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内容纳入*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年度考核内容,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各单位的督导、监督和评估。

1、监督与指导:*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全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进行督导,促进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2、考核和表彰:除定期督导外,每年度对全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并通报考核结果。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

为贯彻落实《全国健康教育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10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2010年)》精神,全面普及《*成年人、中学生、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实现“健康中国2020”的战略目标,切实提高我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根据卫生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年-2010年)》和《中国成人健康素养监测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基础,构建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体系,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推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高效、协调和科学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政策支持、法制保障的基本原则,全方位开展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

三、总体目标

建立和完善与“和谐*、效益*”相适应的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和监测体系。通过普及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促进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形成全民参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社会氛围;通过建立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体系,掌握居民健康素养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逐年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四、主要工作任务与措施

(一)制订*不同人群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根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结合我市人口结构特点,针对不同人群实际,制订《*成年人、中学生、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全方面开展健康素养普及教育

利用多种形式,分阶段、全方位、动员全社会、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宣传活动。

1、印发资料

印发健康素养折页、小册子、动漫DVD、宣传画、挂图、宣传标语等宣传资料。

2、出版宣传栏

学校、幼儿园、企业、社康中心、企事业单位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出版健康素养内容宣传栏。

3、开展健康素养讲座

在社区、企业、公共场所、学校等开展健康素养讲座,市区健康教育所协助安排健康教育讲师团人员参与。

4、宣传日活动

各单位利用各种宣传日活动,开展健康素养宣传教育工作。市健康教育研究所制定计划,安排健康教育公益宣传车参加健康素养宣传活动。

5、巡回展览

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大型社区、公共场所、企业等开展健康素养宣传展板巡回展览活动。

6、健康素养竞赛活动

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组织市民开展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竞赛活动、健康素养宣传口号有奖征集活动等。

7、医院视屏联播网

制作健康素养宣传片,在医院视屏联播网播放,面向就诊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素养普及教育。

8、网站宣传

在卫生局网、公众健康教育网等网站设立健康素养专栏,开展健康素养论坛、专家问答、有奖知识竞答活动,播放健康素养动漫等。

9、公众媒体

利用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刊登或播放健康素养公益广告,向市民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及时对健康素养各项活动进行报道。

10、结合示范项目工作,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宣传

结合创建健康促进幼儿园、健康促进学校、健康社区、农民工健康促进行动项目等,对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农民工等不同对象进行宣传。

11、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扩大健康素养普及教育覆盖面

发挥*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会、*市健康教育讲师团、义工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吸收社会资源,配合做好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宣传工作。

(三)加强健康素养监测

根据《中国成人健康素养监测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在全市各区开展*市民健康素养监测,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健康素养监测体系。

1、监测方法

按照分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监测点。每年5—6月对监测点居民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开展一次健康素养监测。针对不同特征人群的调查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成年人采取入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对中、小学生采取现场填写问卷,对学龄前儿童采取现场问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2、监测内容

制定《*市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既要包含《中国成人健康素养监测》的主要内容,又要包含*自身特色的调查内容。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健康观念、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技能、健康需求、健康状况等方面。

3、确定监测对象

监测点的居民(调查时间为过去一年在*居住时间满6个月以上)均为监测对象。

4、监测流程

包括监测动员,实施现场调查,整理与分析监测资料,评价、总结与反馈。

(1)监测动员:做好社区动员,提高市民参与监测工作的积极性。

(2)实施调查: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采取入户或现场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3)资料收集与整理:各监测点将完成的调查资料报送区健康教育所,区健康教育所进行核查和整理后报送市健康教育研究所。

(4)总结与反馈:对全市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与总结,形成监测报告,报送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5、质量控制

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调查技能水平,保障调查质量;各监测点提供相应便利条件保障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确保调查质量。

五、政策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实施,完善政策保障,加强督导,保证各项工作逐步落实。领导小组人员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联络员:

*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基妇处),由林汉城兼任主任。负责协调落实居民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的各项具体措施,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汇总各部门、各区上报的信息,及时报告工作进展等。成员为各区卫生局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工作人员组成。

2、成立“*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我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方案,提供技术指导,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等;对*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进行信息监测,根据信息反馈,调整实施方案;负责*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质量控制和考核评价工作,定期向*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上报工作情况。技术指导小组人员组成: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从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现人口素质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市健康素养教育与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实施中的困难与问题。

(三)经费保障

*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纳入市、区两级卫生部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内容及其财政预算,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网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市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网络工作人员以及*市健康教育讲师团师资人员的健康素养理论与技能水平,建设成高素质的健康素养教育与监测工作和技术服务队伍。

培训内容:从事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的人员,主要培训社会动员、计划设计、组织协调、传播与教育、检测与评价、《*成年人、中学生、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对多部门合作的人员主要培训《*成年人、中学生、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健康素养普及教育与监测网络工作人员培训率达80%以上。

(五)建立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和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1、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了解普及教育及监测工作进展情况,查找居民普及教育与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协商解决。

2、建立专人信息负责制度。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计划、总结、相关政策文件、制度、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资料发放记录、相关佐证资料、健康档案、各类报表等文字、照片或音像资料),及时上报。

3、建立信息化制度:充分利用网站和电子信息,建立我市健康素养监控信息网络系统,各级单位定期上报有关报表,不断提高健康素养普及教育和监测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六)加强督导,考核评估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篇(3)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23-0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对于作为一线体育教师的我们十分重要,它指出了体育教学中要教授的内容,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在完成这些教学目标要遵循什么样的基本理念。只有正确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才能正确把握教学的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新课标'对于体育教师的教学的重要性。

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体育课程改革至今已有15年的时间,2001年颁布试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的大纲时代,新课标准的试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的思想,这提点得到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认同,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的提高,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同时存在不足的是,在2001年制定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划分了不同领域、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规定出具体详细的内容,导致教师、学校和地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经过10年新课标的试行取得成就的同时,面对新的问题进行调研反思,在2011年正式颁布了体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统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那么课程性质界定也发生了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同时阐述和强调了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性质。基础性: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生活的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基础。基础性主要体现,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育锻炼方法与意识的形成是当前社会发展和健康生活所需要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承担着这一责任也体现体育教学的功能性。实践性: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提高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提高体育与健康的实践能力。实践性主要体现,体育课是发挥人实践能力的课,是大脑指挥肢体运动学习运动技能,达到学会体育锻炼方法的目的。健身性: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中,通过适宜运动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身性主要体现,体育课是学习体育锻炼的方法,学会正确把握体育锻炼中的运动负荷强度,最终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综合性: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渗透德育,整合多种价值。综合性主要体现,体育课程在发挥教授学生体育锻炼知识、技能和方法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本质功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勇敢、团结、刻苦的意志品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明显发生变化。在大纲时代要求的是"三基"即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那么现在的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强调: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高度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知识"同时辅助营养、疾病、安全教育。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由此分析,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 ,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好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与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精神之间的关系。每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都需要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运动技术动作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技术动作的形成要经历从分化――泛化――巩固――提高――自动化这五个阶段,同时加上一定量的练习才能达到质变。所以,运动技能的学习需要刻苦精神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困难或者枯燥造成学生运动兴趣的减弱甚至放弃,那么此时体育教师如何处理好学生这种消极情绪,引导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所教授运动项目的重难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采用与学生身心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学生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3)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强调在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由此可见,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传输式教学模式被取代。现在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主导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采用灵活多样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的学会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和锻炼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内容变化,以往是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现在将三大目标细化分为:运动参与(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运动技能(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身体健康(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 全面发展体能和健身能力,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四个目标,这四个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的综合性,同时为体育教师提供选择教学内容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元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进程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于素梅.《体育与健康》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篇(4)

健康教育前后分别发放问卷510份,收回问卷510份,收回率100.0%,男51例,女459例,男女比例:0.1∶1,保健医30例,行政人员、幼师、保育员、后勤人员各120例,年龄25~30岁占25.3%,30~35岁占25.3%,35~40岁占6.3%,40~45岁占24.1%,45~50岁占19.0%,托幼机构在职员工的文化程度情况。

健康教育前,对健康的定义仅有34.9%的人回答正确。骨折首先不能复位的知晓率只有23.1%。婴儿合理喂养知晓率为43.5%。咳嗽咳痰两周以上的正确做法仅有28.1%。蟑螂、蚊子传播疾病的知晓率为31.2%和34.9%。健康教育后以上问题的正确回答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戒烟正确方法、孩子打预防针能预防哪些疾病、与艾滋病患者共用注射器能否传染艾滋病、肥胖与健康的关系、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最有效做法的知晓率都在90.0%以上。

仅有28.4%的人知道抗生素的正确应用方法,有晚上刷牙习惯者30.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30.0%,知道成人每天喝奶300g者、每天吃盐不超过6g者分别为33.1%,35.9%,经过一年的健康行为干预后,上述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形成率都达到了70%以上,但主动测血压,被犬、猫抓伤后的正确处理、主动获取健康知识,生熟砧板分开、饮用污染水引起疾病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健康教育前后提高比例幅度不高。

对危险标识的识别技能掌握率较低,如:识别药品说明“OTC”的正确含义只有26.3%,生物安全标识别率36.3%,放射性标识42.2%,易爆爆标识识别率45.7%。接受健康教育后,上述健康技能掌握率较低者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医疗救助拨打120、抢救触电的正确处理的健康技能掌握率较高,分别为95.5%和89.2%。

健康教育前健康素养为26.3%,基本知识与理念素养为34.3%,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为17.6%,健康技能素养为25.9%,健康教育后,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健康技能素养分别为41.2%,51.6%,32.2%,42.0%,可见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健康教育前后都是最低的。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篇(5)

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针对体育健康教育的现状与目的,提出新的改革理念,促进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1健康的定义与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健康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健康做出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在身体上、心理健康(完整的人格、良好的自我感觉、稳定的情绪、正常的人际和明确的生活目标)良好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四个方面。

1.2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的压力,大学生健康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对健康的追求形式也多样化。通过调查认为: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五大因素有生活方式、环境、心理、遗传和病理因素,其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危害大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上网、不进食早餐、酗酒、吸烟、缺乏体育锻炼等。尤其是近年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全面下降,特别是肌力、耐力和柔韧性下降快,肥胖率升高。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青少年营养过剩或过分挑食使营养不良,缺乏锻炼。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 势在必行。

1.3学校体育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进入社会后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建设作一份贡献,青少年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健康。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加快改革全面推过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思想。这一决定已成为将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合格四化人才的体育指导方针。

2普通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现状

2.1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经过多年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但体育教学观念仍然未摆脱单调、陈旧、流于形式的状况,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到在现实生活中有实际意义的技能和能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始终按着一条清楚的体育基本知识传授和运动技能形成的教育主线进行,即强调系统的知识传授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环境适应能力的训练、对自我展示能力的培养、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社交能力的发展都不够而且是极度的缺乏。许多体育工作者受传统教学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也严重的制约了当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体育教学这些观念已经不适应“健康第一”的思想。

2.2体育教学内容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仍集中在篮球、排球、田径、武术、健美操上,而具有时代特设的网球、乒乓球、橄榄球、游泳、体育舞蹈等开设的很少,这完全说明现代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忽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行为兴趣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缺乏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思想,忽视体育锻炼方法的传授,缺乏目标管理,没有正确理解“健康第一”的思想,影响了学生健康的需求。

2.3教学评价标准和方法不科学

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考核评价还是停留在以考核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和运动成绩来确定学生的体育成绩,考核标准基本上是按照竞技体育的技术要求进行的,技评与达标按一个模式、一个尺度,一刀切,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这样的考核评价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量遍天下学生,一定要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己的选择,注重把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作为一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手段,利用竞技体育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提高技术技能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即满足对体育技能提高的要求又保证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和执行。

3改变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现状的应对措施

3.1确定“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健康的身体是德、智的载体,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使才、智、德充分发挥,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能力。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学生健康提高其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拓展体育的健康功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素质和体育能力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使学生在获得运动技术技能、健康身体的同时获得进取心、约束能力、团队精神、配合能力、欣赏能力等高尚品质。

3.2构建合理的体育健康课程系统

体育健康课程要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理念,建立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健身意识、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体育健康模式。这样必须构建一个全新的体育健康课程系统,才能达到此目标。在新的体育教材构建方面,既含有理论知识,也含有技能性内容、娱乐性内容、保健性内容等,要突破以竞技为核心教材的体系。体育健康课程系统还应引入或创新有益于终身体育实用性的锻炼内容,在教学组织上多种方式并存,提高学生运动能力、观赏能力、参与能力、使用能力,树立正确的健康意念,掌握更多的健身方法。

3.3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采用多项的、综合的评价体系,重视体育过程与体育结果并重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区别对待,要针对个体差异来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这样才有利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体育健康教育 从形式到内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4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

高校体育教师肩负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科研的重任,学校的领导和部门要关心体育教师的发展和成长,重视体育学科的建设,使之与新世纪高校体育工作相适应。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为此,首先应当完善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使之成为能适应学校教学工作需要的合理的学术集体;第二,加强教师的政治素质培养,使之治学有道,为人师表。对青年教师更应着力于此,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优秀人才。第三要加强对他们的继续教育,鼓励各种方式进修,支持跨学科进修,提高他们自身业务水平、教学及科研能力,培养出体育科技学术型人才。

总之,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篇(6)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区心理辅导站的引领作用,也为了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课题组设置问卷着手调查本区各中小学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73份,其中有效问卷71份。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发现本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现状不甚理想,与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针对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并制订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培养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一、F状分析

1.凸显的优势

第一,兼职教师学科来源丰富,有利于多学科融合。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除了13位专职教师外,其他教师任教心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信息等学科。丰富的学科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学科融合及心理课程的多样化提供了保障。

第二,教师队伍年轻化程度高,有利于阶梯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二七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非常年轻,其中35岁以下教师35人,占总人数的49%,专职教师均为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的最大特点就是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接收力强,工作热情,愿意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我区74中学的校园心理剧,82中的校园绘画心理辅导,建新街小学的绘画与心理故事辅导等,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且这批教师均已选定主要发展方向,为梯阶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存在的问题

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固然存在优势,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失衡。全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71人,其中专职教师13人,占总人数的18%,兼职教师58人,占总人数的82%。专职教师中10人为心理学专业硕士或本科毕业,3人在职进修了心理学本科学位,专业知识与技能较为扎实。兼职教师则无一人为心理学专业毕业,且没有任何专业培训和进修经历。专兼职教师比例严重失衡,教师的专业素养差别较大,这也是二七区提出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梯级培训小组的原因。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男女比例不均。在71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仅有11人,占总人数的15%。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目前中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外,还与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有关。我国每年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人数不在少数,但受社会就业观念的影响,男性毕业生只有极少数会进入教育领域;从当前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来看,对本学科的误解和偏差认识也造成很多在职男教师不愿意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中来。这也提醒我们,做好全体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培训工作非常重要。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教区域不均衡。我区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中,硕士学历6人,本科学历56人(部分为在职进修),本科以下9人,这就形成了枣核型教师结构。其中大学所学专业为心理学的有10人,全部为专职教师,8人在城区中学任教,1人在农村任教,1人在城区小学任教。这样的教师分布形态造成了区域内城乡心理学科教育的失衡。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农村中小学大多无法开展系统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应对策略

根据现状分析,在继续发挥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优势的基础上,我们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制订应对策略,以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筑造坚实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个地区和学校都应高度重视,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1)完善管理制度

目前,我区各中小学都已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功能定位、工作量认定等方面的管理还有欠缺。学校应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出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心理健康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合理计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量,对表现优秀且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动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2)固定岗位设置

调查发现,虽然各校均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岗位不够固定,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校的其他工作,甚至将这些工作作为重点,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学校要稳定专兼职教师的岗位设置,尽量保证专人专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持续性发展和专业提升,避免兼职教师的频繁更换,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研组,专职教师作为核心成员,具备一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主要组成人员,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和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

2.加强培训力度,提升队伍内涵

加强专业培训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提升的关键。

(1)专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依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将心理学专业毕业以及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划分为专职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具备比较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并接受过心理咨询技能的专业培训。因此,为专职教师队伍制订的培养目标是:不仅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多种心理咨询技能,能够将这些专业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参与到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动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培训与督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设置系统培训课程,组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国培计划等,同时邀请专家定期进行案例督导,以帮助教师解决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进一步提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专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形成以科研促发展的思路,及时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惑和问题形成课题,进行研究、探索,提炼成果,总结工作经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组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志愿者团队,开展志愿者沙龙活动,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由不同的教师带来不同主题的沙龙成长体验课程,一方面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深化培训效果,另一方面锻炼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能力,通过组织活动和体验者的反馈,反思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志愿者团体内部开发针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不同课程,通过不断研磨和修改,形成精品课,在全区推广。

(2)兼职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策略

第一,培养目标。我们将非心理学专业毕业、未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并在学校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划分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教师包括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他们没有经过心理学的系统培训,专业知识欠缺,但他们深处教学一线,与学生接触较多,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引导和帮助。因此,制订的培养目标是:实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班会及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和品质,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培养策略。采取区域层面与专职教师带动相结合的方式,全区开展心理学系列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理论与技能操作培训、心理咨询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等。鼓励和支持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在区域层面培训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校内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开展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相关培训。在培养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座、课堂观摩、体验式沙龙、主题研讨、读书会等,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课的设计与操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以及个体咨询会谈技术等。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强调技能训练的示范练习,让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成长。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心理辅导站应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作用,以专职教师为核心成立多个研究小组,引领教师进行专项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如组建校园心理剧、沙盘游戏、心理健康课、家庭心育、个体心理咨询等多个研究团队,制订详细的学习目标和研究计划,固定时间集中开展研究和学习活动。兼职教师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自我能力分析,选择专项技能进行学习提升,这种提升既是专业知识上的,又是个人心灵成长上的,使教师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心理辅导基本技能以及自身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是科学化、规范化的过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刻不容缓。我们要将其作为一个区域、一个学校的重点工作去做,积极为全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努力打造一支区域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马惠霞,吴捷.对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情况的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220-222.

[2]叶小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范式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教师版,2009(7):4-6.

[3]蔡海平.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四轮驱动”范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17):29-30.

[4]毛淑芳,李伟健.“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29-30.

[5]R晓晶.促进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18-20.

[6]康菁菁.在主题探究中引领小学兼职心理教师互动发展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7):7-10.

[7]王莉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2.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篇(7)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78-03

近年来台湾为顺应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重新审视学校体育课程并对学校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研究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解析其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探讨其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参考价值。

1 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

1)1949-1990年。

曾瑞成的研究分析表明,台湾1949年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大陆时期为主要参考依据,一方面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文武合一教育、公民教育、家庭和职业生活教育;同时台湾学校体育政策具有军事化导向、竞技化导向及教育化导向特点。1950年台湾教育部门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各级学校体育政策的目标是促进身体的发展、体育认知、培养规范的行为、保健的态度、丰富的休闲。标准规定小学的体育活动内容是田径、体操、游戏、足球、舞蹈、垒球、篮球等。中学男生以田径、球类等户外运动为主;女生以舞蹈、体操为主。

台湾从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同年修订的《体育课程》增设健康教育,将武术列为必修项目,作为提升国防力量和培养尚武精神的手段。小学体育活动的组织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并且由班主任教授所规定的内容,但是无统一的进度要求。中学的体育则是由获得教师资格的专职体育教师授课。1975年修订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保持健康教育内容,偏重德、智、体三育及强调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此时期,台湾学校体育政策的目的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竞技性的内容为主。

2)1991~1998年。

20世纪80年代末,旧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民间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93年由台湾各民间团体发起,1994年“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委员会,两年后教改会提出总报告书,列有5大方向:“教育松绑、带好每一个学生、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建立终身学习机会”。台湾社会在科技化、国际化、人本化等潮流的影响下,体育转向为培育身心健全的国民为目标,将学校体育定位为教育的一环,通过选择具有教育性质的身体活动,来培养德、智、体、群、美5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国民。在此情况下,1993年台湾教育部门公布《国民小学体育课程标准》、1994年公布《国民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可弹性选择项目施教,发展学生的各种运动能力和经验,具体内容如下:

国小的理论教材是道德与健康,1至6年级教材纲要分为lO个类别:生长与发育、个人卫生、心理卫生、食物与营养、家庭生活与性教育、安全与急救、疾病的预防、药物使用与滥用、消费者健康、环境卫生与保育。1至3年级以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食物的层次与道德合科教学,使得学生遵守家庭及学校规则。4至6年级分科教学,使得学生认识人体的生长、重视个人卫生与安全预防,学习尊重他人、重视心理卫生、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了解事物与营养。国小的体育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3个阶段。低年级要求具有操作身体的能力;主动参与各种游戏,享受运动乐趣;能表现遵守规律和友爱的态度;能注意游戏活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徒手游戏、器械游戏、球类游戏、舞蹈游戏。中年级要求具有控制身体的能力,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养成运动习惯,能表现守法和合作的态度,能遵守运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其他,包括民俗、自卫运动、水上运动、滑轮运动。高年级要求具有运用身体的能力,能爱好运动和建立终身运动生活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国术、其他。

国中的理论教材是健康教育,国中一年级健康教育的目标涵盖健康行为的5项要素。即健康观念、知识、态度、习惯及技能,期望达到“教育与生活化”。国中体育1~3年级目标是了解运动基本知识与方法,建立正确运动观念;主动参与运动、增进运动技能、提升生活适应能力;借运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养成合群互助行为;体验运动乐趣、欣赏运动美感、奠定终身运动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类、国术、知识和其他等。

此时期,国小的健康教育是和道德合科,没有和体育合科;国中的健康教育单列,没有和体育合科。但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开始发展,这次修订后竞技化的内容已不占主要地位,休闲、娱乐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增多。

3)1999年至今。1997年台湾成立“教育改革推动小组”,确定“教育改革”的8大重点项目与完成日期。与1998年,“教改行动方案”确定自次年起,连续5年用1570亿新台币推动12项“教育改革”工作,1999年,包含7个科目的“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草案”进入试验阶段。

(1)学习主题的划分。体育课程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学习主题的划分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划分学习主题成为国际上体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划分为7个主题:生长发育、人与食物、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人际关系、安全生活、群体健康。

(2)学习水平的划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台湾教育部门划分了阶段性学习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不是与每个年级一一对应的,很难区分相近年龄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有什么差异,但在客观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的。台湾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分成3个阶段,小1至小3为第1阶段,小2至小6为第2阶段,中1至中3为第3阶段。这种划分方法突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体系,构建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目标和内容框架体系,这对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 台湾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特点

2.1 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台湾这一次课程改革是让教育的本质完全回归到培养现代化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发展。《课程纲要》(以下称新课标)真正落实九年一贯的课程规划为目标,整合学科,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改善自身生活环境、发展学生潜能的历程,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公民。新课标并不重视高深学科知识的获得,而是强调学生基本能力

的养成。台湾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纲要》,分成7个科目,其中之一是健康与体育。

7大学习科目之中,唯有“健康与体育”与生命的延续息息相关。新课标的理念是让每位学习者都能体验成功,也可以说,每一个学生不论其天分如何都应该有机会参与人体活动,发展其年龄应有的适当技能,而且是身心健全且健康快乐的。体育或运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塑造一个竞赛的胜利者去追求“赢”,而是在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胜利者,因此未来的体育教育应以培养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为首要任务。

2.2 明确基本能力内容的设置

从历年课程修订来看,体育从未与健康教育融合,虽然学校在训导处设立体育组,然而将健康教育与体育统整成一个学习科目,是台湾课程修订的过程中还是第一次,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把原为边缘科目的体育,拉到核心的学习科目,确认运动是生活的一环,是人的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将健康与体育合设,强调健康与体育的统整,由原来有具体的运动项目到现在只有结果纲要,规定科目的主题,设置各阶段能力指标,并有每个主题的内涵及补充说明,说明了现行的新课标顺应国际趋势,特别是从教育的角度考虑而设置的9大基本能力,这9大基本能力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健康与体育不再囿于这一单科,而是上升到对学生的培养这一高度。新课程纲要充分发挥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些改变均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从课改的要求和健康与体育科目的基本理念来看,这次课程改革是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体育回归身体活动教育的本质,真正使学生认识身体、控制身体、接纳身体到爱护身体的目的,使体育融入到学生生活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强调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取代偏重书本知识的获得,使国民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能够落实,使教师实施统整的主题式教学,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这是对健康与体育科目中10大基本能力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2.3 强调以目标引领内容

台湾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科目是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形式,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的理念是以基本能力的培养取代知识的获得,健康与体育课程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何种作用。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篇(8)

(一)总目标

建立健全全市健康教育服务网络;提高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人员专业技术服务水平;以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为基本内容,在城乡居民中普及基本健康知识,培养基本健康行为,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其掌握自我保健的基本技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普遍提高。

(二)年度目标

20XX年城乡居民健康66条传播活动覆盖率和重点人群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70%和60%以上。20XX年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

二、项目实施范围和内容

20XX年项目在全市所有县(区)开始实施,主要内容如下:

(一)制定健康教育管理规范

严格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教育服务规范》,结合我市实际,必要时制定补充规定。统一规范服务对象、内容、方式、流程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疾病预防控制需要等,现阶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内容如下:

1.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2.居民健康教育: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戒烟、限盐、限酒、控制药物依赖等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基本知识健康教育。

3.重点人群健康教育: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36个月儿童父母等。

4.重点慢性病和传染病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和狂犬病、布病等重点疾病健康教育。

5.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包括食品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戒毒、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问题健康教育。

(二)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现阶段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开展下列健康教育活动:

1.制定年度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健康教育年度计划,保证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计划应包括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时间、实施和质量控制方法、组织实施流程、人员安排、设备和材料准备、效果评价等。

2.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一是发放印刷资料,包括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和健康手册等。放置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候诊区、诊室、咨询台等处,供居民免费索取。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二是播放音像资料,包括录像带、VCD、DVD等视听传播资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应诊时间,在门诊候诊区或观察室内循环播放。

3.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宣传栏不少于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宣传栏不少于1个,每个宣传栏的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宣传栏一般设置在机构的户外、健康教育室、候诊室、输液室或收费大厅的显眼处,距地面1.5-1.6米高的位置。专栏应标有机构名称,应根据健康教育规律、季节、疾病流行情况、社会活动等及时更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每年更新不少于12次,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每年更新不少于6次。

4.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在各种卫生宣传日、健康主题日、节假日,利用会议、集会、电影放映等社会活动,开展特定主题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和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每年公众健康咨询宣传活动不少于6次。

5.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以普及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技能和预防传染病、慢性病、多发病为重点内容,以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孕产妇、0-36个月儿童家长等为主要对象,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引导居民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及必要的健康技能,促进辖区内居民的身心健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每月至少需要举办1次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站和村卫生室至少每2个月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

6.健康教育工作资料档案管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有完整的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应及时收集、整理、妥善保管健康教育素材、记录、总结、评价等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音文件等,逐步建立完备的工作档案,以便工作考核和效果评价。

(三)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建设

1.健康教育是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主要服务内容,各级疾病控制机构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各级妇幼保健、医疗机构要重视健康教育工作。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规定配齐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备1名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保证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健康教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3.积极与大众媒体合作。认真研究,协调各级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开设健康教育频道或栏目,提高大众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效果。

(四)健康教育能力建设

1.健康教育设备配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配齐相应的健康教育设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应设健康教育室、宣传资料存放架、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并配备照相机、电视机、DVD机、投影仪等设备,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应设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并配备必要的设备。

2.基层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培训。主要培训对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负责健康教育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相关医务工作者,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内容、方法、技巧,健康教育基本设备的使用,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等。专(兼)职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每年至少接受上一级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少于8学时。

3.城乡健康教育技术指导。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定期参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提供现场技术指导、质量控制、效果评价,及时掌握工作进展,了解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和纠正,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当好参谋。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机构和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也要根据自己的职责、服务内容等,加强对城乡基层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

4.统一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为了降低宣传材料制作成本,节约经费,保证宣传材料的科学性和质量,达到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传播效果,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宣传材料主要由省、市级统一设计印刷,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发放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再发放至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

三、项目组织与管理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项目实施的领导与管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包括制定实施计划、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绩效考核、信息管理等。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向所辖区居民提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机构负责组织社区和农村大型、集中性健康教育活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自己的职责和服务内容,提供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积极发挥大众媒体在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3.妇幼保健及其他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责和服务内容,负责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的技术指导。

四、项目执行时间

20XX年3月1日至20XX年10月30日。

五、项目实施监督与考核

(一)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实施作为重点卫生工作年度目标考核项目,纳入各级承担健康教育任务机构的工作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内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分别负责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经常性督导检查、效果评价。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效果评价,每年不少于2次。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项目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每年不少于1次。考核结果与评优和经费安排挂钩。

(二)督导考核主要内容:项目实施计划制定、组织管理、经费使用、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居民满意度等。

(三)主要考核指标

1.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的种类和数量。

2.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的种类、次数和时间。

3.健康教育宣传栏设置和内容更新情况。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篇(9)

[中图分类号] R19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1-0124-05

健康素养是以包容地、公平地享有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基础,是范围较广的技能和能力的综合体[1]。我国对健康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对健康素养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研究的深入,将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立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各种行为因素,提高山区居民自我管理的能力。2013年9月,我院建立^镇一体化紧密型医联体,为进一步了解柯桥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大力推进社区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工作,制定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本研究拟通过我院近两年来医养结合试点、健康小屋的运行、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课堂和科普演讲比赛、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等,进行有效的健康理念宣教与管理,探索出符合柯桥区山区居民特点的基层健康教育模式,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总结,为新模式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1研究方法

以文献复习与系统检索方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与疾病管理的关系、干预效果的分析和评价等相关文献,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1.2 研究对象

柯桥区平水镇15~69岁,排除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的居民。随机定额抽取健康小屋所在地的2个行政村共10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干预1年后再随机定额抽取1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居民健康素养的三个维度和五类健康问题的得分变化情况。

1.3 干预方法

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版)》(以下简称健康素养66条)和《重点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为内容,采取以信息传播、同伴教育、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健康教育课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健康小屋定期开放及参与式教育等主要干预措施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具体为:开展12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12场健康素养知识巡讲、9次义诊咨询等;开展健康场所创建、镇卫生院定期发放健康素养知识宣传片、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张贴健康素养宣传画报、责任医师入户宣传发放有关《健康素养66条》的读本、折页、单页等一系列宣传材料共计12种53379份,入户率100%;加强媒体沟通,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平面广告等全方位推进健康素养知识的宣传。评估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差异。

1.4 现场问卷调查

以国家卫生部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问卷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健康素养包括三个维度(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五类健康问题(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急救、基本医疗素养);共71个条目,包括健康理念与基本知识(34个条目)、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30个条目)和健康技能(7个条目)。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入户调查,干预前调查时间2015年3月,干预后调查时间2016年3月。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以Epi Data软件双遍录入数据,核对无误后,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本次调查所获健康素养得分资料为计量资料,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得分的统计学差异,选择α=0.05作为统计检验水准,P

2 研究的内容

按照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原则,在平水镇健康小屋所在地行政村,先按2015年各村(居)的服务人口数(包含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分为两类,每类再各随机抽取1个样本村,每个样本村定额抽取50名居民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干预1年后每个样本村再次定额抽取50名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居民健康素养三个维度和五类健康问题的变化情况。

2.1 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的试行

2.1.1 宣传材料的制作 宣传内容包括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急救与基本医疗素养等。

2.1.2 教材和课件的制作 制作统一的《健康素养66条》、《重点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生活指导员工手册》等授课教材和“精品讲堂”40个课件,将培训手册中重要的信息统一编写到课件中,形成规范的讲课版本。

2.1.3 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随机选择2个村做为试点单位,每月定期开放健康小屋,开展1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素养知识巡讲,结合义诊咨询、健康场所创建、健康管理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镇卫生院社区责任医生定期发放健康素养宣传画报、《健康素养66条》、疾病防治宣传资料等,强调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同时,社区责任医生用统一版本的精品讲堂40个课件对居民实行面对面集中宣教,普及健康素养核心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对每期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教育课堂作跟踪和调研,收集参与者反馈的建议和信息。将试点单位推进过程中收集到的建议和信息做分析归类,修订原《培训手册》和培训课件。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前后自身对照,但前后调查的对象均来自实施干预措施的2个村的随机抽样样本,可近似于前后自身对照。

2.2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模式的评价

通过干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从“供需”双方进一步了解本项目实施的满意度,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相比的优缺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等。

3结果

3.1 健康素养干预的总体效果

干预前,居民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45.89±10.81)分,干预后平均得分为(53.34±10.4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1,P

3.2健康素养三个维度得分情况

干预后居民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的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健康素养五类健康问题得分情况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居民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的得分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通过一年时间对山区居民开展健康素养集中干预后,经前后两次调查,山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方面有较大的增长幅度,说明山区居民对健康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有较高的需求,通过1年干A,每月发放宣传资料,定期开展健康小屋自助式服务、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和健康素养知识巡讲,结合义诊咨询、健康管理和全科签约服务工作,创新基层健康教育模式,得到了山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3]。

结果还显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基本医学知识匮乏,特别是基本医疗素养和五类健康问题,通俗易懂的干预效果较好,比较容易被居民接受;而专业性较强的基本医疗素养和五类健康问题,不太强容易被居民所掌握,这将是今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4-7]。本次干预研究表明,需要进一步制作、播放健康公益广告,加大公益宣传力度,不断增加健康科普报道数量,多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法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让不同文化水平的受众都喜欢听、乐意做。同时,创新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健康教育的权威性、针对性、准确性和实效性[8,9]。

改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个体和群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固化后就很难轻易改变[10]。对山区居民提供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及慢性病随访管理的地点主要在乡镇卫生院,应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水平、技巧和责任心,将健康教育贯穿于诊疗活动的全过程中[11-13]。同时,乡镇卫生院作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坚持预防为主,推进防治结合,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推动健康管理关口前移,发挥专业优势大力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服务。要加强医患沟通和科普宣传,围绕健康维护、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妇幼健康、心理健康、合理膳食、老年保健等重要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普及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知识,提高群众防病就医能力。要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科技工作,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引导群众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倡导“人人守护健康”的理念,不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针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促进及健康素养传播活动。面向社会宣传倡导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理念,面向老年人及其家庭开展知识普及和健康促进,结合老年人健康特点,开展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提高老年人群健康素养[14]。

研究表明普遍性的干预措施对提升社会弱势人群健康素养水平的作用可能比较有限,也提示我们目标人群的干预效果与人群自身特点紧密相关,受人群的教育水平、经济水平、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较大[15,16]。因此,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要从认真分析目标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以人群所处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状态为干预策略制定的指导依据之一,以保证效果为目标,选择适宜性、针对性、可行性、经济性的干预措施和方法,实行因人施教、分类干预。另外,干预工作中还要注意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对目标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改变的影响[17,18]。公众对信息的接受,除受个人接受度、判断信息的能力的影响外,还取决于信息本身的难易程度、表达的方式和传播技巧。书面材料是最简单易懂且便于居民使用的,对于低文化素养的人群,内容简单易懂,表达方式生动活泼的书面材料更容易被理解。

本次调查分析了柯桥区山区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措施和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了依据,有利于针对低健康素养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监测干预。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推进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施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理,有效应对各类健康影响因素。要针对农村人口健康需求,广泛宣传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农村人口健康意识,形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5 建议和对策

5.1 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

2013年第八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芬兰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重点讨论了非卫生行政部门在履行健康的社会责任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如前所述,健康素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19]。因此,提升全社会素养水平绝不仅仅是卫生计生一家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各成员部门均负有健康的社会责任。各级政府和社会成员部门要切实推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策略,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科技行动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卫生计生部门要做好协调、倡导,为全社会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技术支撑。

5.2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以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为契机,以健康促进场所和健康家庭建设活动为平台,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充分认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是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解决当代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9]。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宣传和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大力开展场所健康促进建设,各行各业要结合自己行业特点和优势,打造出一批健康教育基地,成为日常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固定阵地。充分发挥功能单位对社会和家庭的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全社会对健康的关注,推动全社会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5.3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尤其是农村和山区等重点地区,基本医疗素养和慢病防治素养等重点领域,妇女儿童、老年人和青少年、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深入广泛地开展健康素养促进活动[19]。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播资源库,构建数字化的健康传播平台。坚持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重点覆盖农村和山区的原则,不断增加对项目活动和经费投入,加强对健康素养促进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力争使更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和山区居民受益。加强学校教育工作与健康促进,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做好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强与教育部门协作,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考核指标,提高大、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开课率和教学质量,从学生时期抓起,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从而去影响他们的行为。中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很多观念和行为习惯已根深蒂固,改变起来会更加困难。此外,老年人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接受信息能力变差。因此,开展中老年人健康教育时,要认真研究中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中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优化常规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方法,切实提高健康教育成效。

5.4加强实用技术研究,总结和推广优秀实践

认真研究山区健康题,大力开展适宜技术研究,加强科普信息内容建设,不断创新健康教育工作形式和载体,提升健康教育效果[19]。积极学习国外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的先进理论、技术、方法,进行本土化研究,立足实际,勇于创新,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不断提升实际工作水平。

5.5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视,也对全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各成员部门都要履行健康的社会责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每个人要做自己健康的管理者,从多层次、多方面促进公众健康素养提升,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6小结

本研究在干预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参与式干预健康教育新模式,该模式在国内具有创新性。从项目实施过程来看,总体的满意度较高,采取健康教育与促进、开展健康素养监测与干预工作有效果的,应以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和慢性病预防素养为重点内容,以农村居民、老年居民、低教育程度居民以及低收入居民等为重点对象,实行有侧重性、分类指导的健康素养干预策略。总之,我们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以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为抓手,以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着力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全民健康和健康公平。

有研究认为有效的健康促进应包含良好的公共健康政策、支持性的健康的结构环境、社区行动、支持健康的社会环境、发展个人技能、支持个人健康决定的环境这6项关键性的行动和策略[21]。在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创建健康的社会支持环境,拟定最佳的健康促进政策和健康教育措施,通过多部门协作,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根据群众需求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服务,培育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佟丽,胡俊峰,侯培森. 健康素质与健康素养[J]. 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06,4(22):293-295.

[2] 王晓杰,林小邀,张骑奔,等. 山区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现状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3,25(8):84-86.

[3] 姜迎华,吴慧芳,耿倩影. 社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分析[J]. 西部医学杂志,2014,1(26):110-112.

[4] 徐倩倩,陈国崇,王潇怀,等. 宁波市2013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5,10(27):1064-1066

[5] 杨文燕,尹爱田,吴群红,等. 山东省农村居民健康素养评价及其与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研究[J]. 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4,5(7):33-34.

[6] 翟高峰,高洁,何伊莎,等. 南京市雨花台区居民健康素养干预效果评价[J]. 职业与健康杂志,2012,2(8):29-30.

[7] 林玲,蔡波,杨自力,等. 南通市居民健康素养知识干预效果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11,9(18):42-44.

[8] 何亮,吴红辉. 居民健康素养浅析[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12,3(23):114-115.

[9] 徐水洋,王磊,杨清,等. 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1,23(5):5-11.

[10] 陈雅蓉. 县级医院引入健康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1,12(22):16-17.

[11] 刘卫东,俞清,刘林飞,等. 江苏省淮安市常住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4, 8(2):120-123.

[12] 曾庆奇,常春,蒋莹. 健康素养与高血压健康管理的关系[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6):492-497.

[13] 王晓康,闵捷,李晓宁,等. 江苏省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5,10(18):3477-3480.

[14] 杨国莉,严谨. 老年人健康素养现状、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策略[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36):250-252.

[15] 虞哲彬,潘佳玲,郭林杰,等. 浙江省居民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16,2(28):113-120.

[16] 陈蓉姝,谢国祥. 2012年江宁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杂志,2014,3(7):70-71.

[17] 傅灵菲,余登来,王静,等. 上海市浦东新区职业人群健康素养调查[J]. 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2012,6(3):66-67.

[18] 王孝千. 富阳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探讨与思考[J]. 社区医学杂志,2012,11(21):18-19.

[19] 姚宏文,石琦,李英华. 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对策[J]. 人口研究杂志,2016,40(2):88-97.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篇(10)

体育教育的最根本出发点是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因此,无论教师制定何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立足于这个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没有这个教学目标为支撑,其他教学目标都难以实现。而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也成了高中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身心与运动结合,身心健康成了高中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重视学生通过体能的练习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不但可以增进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把教学活动的组织围绕在此基础上展开。特别是注重对田径这一项目的教学,发挥田径运动对学生体能训练的作用。教师可以制定分期计划,不一定要对田径教学进行一次性的课程,而是把田径教学贯穿在整个高中体育教学中,有计划的分期进行授课。如在向学生讲述田径基本技术和动作规范等前提下,可以把长跑和短跑项目分开训练,在每周的体育课前都组织学进行一定量的长跑训练,让学生的体能得到循序渐进的增强;而短跑则主要是在学生体能得到提高的基础上,进行爆发了的训练。通过这样有层次,有计划的分层教学,可以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而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心理素质的训练也必须同时进行,唯此才能把握住"强调学生的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主要的方法可以采用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好胜心理,让学生在高强度体能消耗下,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增强心理承受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梯度法,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让学生从心理上获得自信,如长跑由800米到1000米,再到1500米,这样递进式的梯度教学也可以从心理上增强学生的信心。 

2.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 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 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 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 炼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 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 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材中编写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 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上一篇: 水利水电工程监理 下一篇: 民办学校财务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