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分层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3 09:25:27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在许多音乐课堂教学中,参差不齐的学生生源构成的学生素质现状使得音乐课堂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所以,要想改变这些现状,就必须改变旧有僵化的教学方式。

笔者在所在学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将音乐教学活动在时间、空间上及音乐课程内容和学习音乐方式进行重组;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和辅导。学生因材择学,学习音乐能力、积极性、兴趣都得到提高,各类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一、了解学情

在学期开始时,以调查问卷、听唱、音乐知识问答、访谈、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等形式进行诊断性评价,进行音乐基本素质测验,建立学生档案。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识别学生发展的差异,适当安置学生,以作为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的依据。

二、课堂教学分层

(一)教学预设 目标分层

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按照音乐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几个层次,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A、B、C三级指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比如,在学习歌曲《丰收之歌》时,教学目标就可以预设分层要求为:C级指标能够在钢琴或录音的伴奏下,较完整地演唱歌曲《丰收之歌》中的一段,要求9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B级指标能够在伴奏下,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较完整地演唱《丰收之歌》,要求75%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A级指标能够在伴奏下,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并富有感情地演唱《丰收之歌》,要求30%左右的学生能够完成。A级指标为最高要求,其要求中包含B和C级指标要求,B级指标包含C级指标要求。

依据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分层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完成B级指标,同时兼顾C级指标和A级指标。力争9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C级指标,75%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B级指标,对能够完成A级指标的30%左右的学生可以额外提高要求,布置加强任务。课堂教学进度以学生完成B级指标包含C级指标要求为准。

教师教学目标分层后,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中选择自己实际可行的歌曲、音乐欣赏、器乐、舞蹈、活动创作、戏曲等学习目标。这种突破了 “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全班”的传统教学的做法,体现了音乐教学的 “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的教育理念。

(二)平等参与 小组分层

音乐课堂分层教学首先是分组,往往有的分层教学教师会把学生直接分成ABCD优良中差几个层次,这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分层教学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中万万不可取。老师课堂分层教学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层教学的时候尽量做到隐形分层,就是不直接按等级分层分组,保护学生心理的一种分层组合。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个性特长、兴趣和音乐知识水平现有状况,采取抽签、随机、按座位、自由组合等方式,学生自由选择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推举出1名有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任小组长(拟定为小老师)。他们可以是音乐不同方面特长的互补组合,也可以是相同爱好的共同组合。

比如,学生选择“歌唱组”时,有一两人歌唱的很好,其他可以是喜欢唱或喜爱聆听歌曲的同学,没有特长;“舞蹈组”组合中一两个人有舞蹈学习基础的,其他可以是舞蹈爱好者或是好朋友,并无特长;选择“器乐组”的有吹竖笛特长的学生,有电子琴特长的学生,有小提琴特长的学生,其他几个学生可以什么特长都没有,但是他们特别喜爱乐器的演奏。还有的小组是为自由组,音乐学习以及音乐欣赏都是随机性,无定性的组合。如此,等等不同的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小组就产生了。

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了解学生的不同水平,而学生之间、小组之间是自由的、和谐的、平等的、无等级之分,使各个层次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交流合作 互动分层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可以选择以主题为主的本组学习合作分层,也可以选择以形式划分的跨组学习合作分层。如:学唱《丰收之歌》这一节课时,“歌唱组”中一人歌唱的很好的同学能够完成最高A级指标,他可以帮助本组其他同学完成B级指标和C级指标要求。完成本组内的合理的帮扶分工第一层任务后,还可以跨组向“舞蹈组”同学学会一个相关的新疆舞的动作,“舞蹈组”的同学完成本组内的第一层指标任务后,也可以跨组向“歌唱组”同学学会一个正确的演唱方法和怎样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同小组内或自由选择跨组与其他小组组间的学生通过各种“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切磋、讨论,相互启发,诱导表现手法,探索音乐表现技能的深度及艺术审美的答案。引发学习的问题,在各小组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学习,根据内容,音乐表现形式,完成较有一定难度的多层次音乐表现方式,并相互传递学习的过程及结果。而教师则要提供必要的音乐表现实验设施,创设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一个“动而不乱”的课堂,小组讨论到什么时候为止,以9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C级指标为终止;教师及时展示与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使小组成员获得成功、获得自信,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合作热情。

小组自由合作分层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多方面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发展,张扬个性。同时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密度、强度、效度等以及师生间互动关系也得到了增强和增加。

(四)适当引导 辅导分层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加强个别辅导。对能够完成A级指标的班级30%左右的学生和少数音乐特长学生要重在指导自学提高,教师要积极鼓励并密切关注,尽可能的给予相应的指导,并鼓励和引导他们以自身特长切实帮助其他同学的音乐学习。对一些音乐学习能力较低,甚至音乐能力有某些缺陷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厚此薄彼,更要给予帮助和辅导。应看到学生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

三、教学评价分层

教学评价是考查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渠道,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监督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新课程评价改革更加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对于音乐课程而言,尤其要着眼于音乐的“人性化”而非“标准化”。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程度,制定分层评价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行“同分不同值”,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进行多层评价。

(一)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音乐课堂分层教学中,要有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教师要使教学评价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回答、交流、唱、奏、舞、创”等学习行为,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客观的评价,可以多采用“支持性”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对于能够完成B级指标包含C级指标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对能够完成A级指标的班级30%左右的学生教师要积极鼓励,可以适当额外提高要求,布置课外加强任务。

(二)开放阶段性评价

在学期中期末进行阶段性评价,举办一次“音乐沙龙”活动,以自然小组为单位,个人参赛或集体合作参赛。让同学们在演唱、演奏、舞蹈、知识抢答、作品听辨等方面自由选择找到一个“最近发展区”,选择自己能够做到的项目,展示自己阶段性学习的效果。

(三)综合终结性评价

学期末分别以“班级音乐会”和“音乐评价测试”(卷面涵盖乐理知识、音乐常识、听辨、音乐评论等)两种终结性评价。“班级音乐会”是音乐课程特有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这是一种定性述评。能充分体现音乐课程的特点和课程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活动,展示学生的演唱、演奏、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等,达到相互交流和相互激励的目的。“音乐评价测试” 是一种定量述评,教师ABC三级指标的不同要求将试卷难度比例确定为6:3:1(60%为C级指标内容,30%为B级指标内容,10%为A级指标内容)。

音乐教学评价还要利用各种评价源,展开学生之间的自评,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家长和社会之间的他评,这些都是分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各种层次的评价,教师都应该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要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改进方法,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依靠最后的分数,而是看重学生学习过程、主观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后应归纳入各自层次学生的群体中去比较,进行动态分析,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他们自己设计的发展蓝图下都能发展进步。

经过音乐课堂分层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最重要的舞台,成功源于对教材的理解,基于对学生的设计,源于对学生的尊重。“在音乐教学互动中提升质量”是关键,“充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音乐潜能”是音乐课堂分层教学目标。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能力、兴趣的差异,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所有学生都能因材择学,积极主动地性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篇(2)

一.分层教学在音乐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学生个体分层

教师在进行分层之前需要对全班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心理状况等,并根据收集到的学生个体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再将全部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基础层(A)、发展层(B)、提高层(C),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习任务分层

分层教学的学习任务分层作为关键部分,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按照既定的目标将不同的学习任务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由此,在高职音乐课程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学习任务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

(3)分层合作完成任务

分组合作探究学习指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分组交流、全体讨论、教师引导的相互结合。尤其通过分组讨论,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配合,以及小组之间形成的良性竞争,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中得到共同提高。

二.分层教学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实践

本文选取沈阳现代高等职业学校的一年级经济管理专业(3)班的36名学生作为分层教学法在高职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实施对象。

(1)学生分层

教师根据全班学生音乐基础、音乐认知水平、音乐学习态度、音乐学习兴趣、个人学习技巧和团队合作意识等条件,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A)是音乐基础较差,综合成绩偏低,甚至对音乐产生消极学习情绪的学生;发展层(B)是音乐成绩一般、情绪不够稳定,但是对音乐兴趣较大、勤奋努力的学生;提高层(C)是音乐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天赋,学习成绩稳定,积极主动接受音乐新知识的学生。

(2)分层教学

案例一:

以高职音乐鉴赏课程中《沂蒙山小调》为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山东民歌的音乐体裁和调式,以及其“承启转合”的音乐创作手法,同时体会我国山东民歌的音乐风格和独特韵味。首先,请学生欣赏《沂蒙山小调》的两个不同版本,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且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层(A):《沂蒙山小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发展层(B):《沂蒙山小调》包含了几个乐句?音乐旋律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高层(C):《沂蒙山小调》采用的是哪种创作手法?调式结构是怎样的?两个版本的音乐在风格上有哪些不同点?

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进行分组,采取分层互助的形式使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由于每个组层次不同的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音乐基础知识掌握的水平各不相同,在交流讨论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取长补短、吸取经验的同时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积极思考问题,通过音乐分析、演唱聆听和艺术渗透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情感。教师还可以寻找一些由民歌改编过后的创作歌曲请学生欣赏,由此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热情,能够主动思考、回答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

三.分层教学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通过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能够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特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能够符合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发展,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促进综合素质教育的改革实施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篇(3)

我校是一所教育资源整合后的寄宿制学校,少数在城市中长大的学生对音乐多少有些了解,尤其是他们当中有许多同学从小就学过乐器或声乐,因此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很多。而多一半来自各乡镇移民区的农村学生由于地理环境和其他条件的制约,接触音乐相对较少,音乐底子薄,有些连do re mi都不认识,原先的音乐课等同于唱歌课,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极度匮乏。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不齐,差距太大。

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缩短城乡同学的音乐水平差距呢?我尝试着以有难度的欣赏课为切入点,制定有计划的教学过程,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量身定做适合各类口味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从无知的层次带入有意识的聆听,进一步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音乐的体验者。具体分析如下:

一、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分析研究学生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在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可从一个班级优、中、困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以相应的几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合本层次的最佳要求。例如把音乐基础好、乐感强、感受能力好的学生分为A组,把音乐基础一般、乐感好、感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分为B组,而各方面都较差的学生分为C组。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做好工作,设计有层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实行分类推进。A组学生注重提高技能技巧和发展能力;B组学生注重培养兴趣,提高技能;C组学生注重基础能力和激发兴趣。

二、注重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主要方法

主要是教学方法分层使用:针对优生,在体验、比较作品、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关注点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对中等生,不能忽略知识技能,但可以设计更多好玩、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提升兴趣;而针对差生,鼓励为主,目的是培养兴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多听听你将与学生分享的音乐,找出音乐的表现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焦点”问题,在每一次聆听乐曲中将问题分层抛出,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聆听,让学生的思维跟随音乐一起行进。

(一)各小组有相同音乐学习任务时分层互助教学模式

在音乐分层教学的初始阶段,我给每个小组分配相同的任务,这样一方面便于调控,另一方面也可让小组间展开竞争。这时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不是很复杂,问题本身都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缓解了不同层次学生间互相“等”的问题,减少了时间的隐性浪费。

(二)小组内相同音乐教学内容不同层次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要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突破。我把重难点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具有一定梯度的三个问题,有难度的由A类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G类生,中等问题则由B等生来回答,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答疑并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均等地参加课堂活动。另外,我注重小组互助的作用,组织“兵教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各自的任务,实现共同达标。

三、追踪音乐主题,熟记音乐主题,是感受与鉴赏音乐作品、完成音乐审美过程至关重要的环节

欣赏一首器乐曲,学生不可能将旋律全部记住,而音乐主题往往是乐曲中最具特色并且出现频率最高的,学生记住了音乐主题就会对整个乐曲印象深刻。同时,音乐主题又是乐曲的精华部分,一般较为集中地表现了音乐的情绪与情感或音乐的形象,抓住了音乐主题,也就把握了作品的要领。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主题,对激发兴趣、引发联想、加深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追踪听辨音乐主题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篇(4)

【摘要】本文提出在高师音乐听觉训练当中采用实际音乐作品教学的构想,对具体的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加以设计与研究,探讨这种教学改革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所带来的深远的意义。

【关键字】音乐教育

近年来,运用实际音乐作品进行听觉训练已成为视唱练耳教学的发展趋势,并且广泛的应用于一些专业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课堂中,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成果。就目前大部分的高师视唱练耳课堂上,依然沿用着传统的听觉训练方法,将听辨节奏、旋律等基本要素从实际音乐作品中抽取出来,使得教学结果脱离音乐表现,忽视了训练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感受音乐这一初衷。作为高等师范音乐院系,其教育目的是培养音乐教育人才,视唱练耳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高师学生的音乐素质高低,而高师学生的音乐素质又关系到毕业之后从事教育工作的质量。本文意旨在吸取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探寻新的教学思路,进一步完善我国高师的视唱练耳教学。

一、教学策略的制定

1.从音乐中来,再回到音乐中去

所谓“从音乐中来”指的是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素材应来源于实际作品,教师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将其中比较典型的、适合教学训练的部分筛选出来,进行简化拆分、或者直接引用,使之成为训练的教学内容;“再回到音乐中去”则是指将音乐要素放回放到作品中进行听觉训练,通过聆听音乐作品的实际音响,使学生在音乐作品中掌握相关理论和技能,从整体音响效果出发开展综合性的音乐作品听觉分析。

2.积极的运用到音乐实践中去

“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首先是客观的对象,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独一无二的本体,同时,它有待意向性活动的投入,及创作者、演奏者、欣赏者的活动才能实现。”‘这里所讲的音乐实践应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听觉上的实践;另一层是学生创造音乐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深化对音乐各要素及音乐本身的理解,如教师在进行视唱谱例环节中,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作品中交响化配器思维的联想来安排乐句的布局,想象其旋律中力度强弱的对比、可能代表的乐器形象、色彩及表情等,使其立体化,增强自身的音乐表现力和音乐想象力。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

在音乐作品上的选择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和教学的重点做到“因材施教”。选择与学生程度相适应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自身专业及视唱练耳水平的差异、学生学习和声及其他理论科目的进度,另外还要考虑到使用该作品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对大量的音乐作品进行筛选,并对音乐作品的风格、体裁、篇幅等多方面的因素都许多加考虑。因而可以选择一些风格迥异、体裁多样、篇幅短小、音乐形象鲜明、音乐要素突出,容易被听觉抓住的音乐作品。此外,在教学中要遵循师范性的教学特点,引人中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实际作品,结合现行《课程标准》中对音乐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听觉训练,其目的是让高师学生在提高自身技能的基础上又给予他们在教学方法上的一定启示,使得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与中小学的审美音乐教育具有内在联系,对日后高师学生踏入教育岗位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初期的教学重点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对某一种音乐要素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认知。而后,在以单个要素认知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一些音乐作品的综合听觉分析。因此,在以“从音乐中来,再回到音乐中去”的教学原则上,进行实际音乐作品听觉训练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1.围绕单个音乐要素展开听觉训练

这样的训练方式更多的是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单个音乐要素的训练为主,结合多部音乐作品进行听觉训练。训练时应选择具有某明显要素特征的一个或者多个音乐作品片段,所选取的作品多为典型的小型音乐作品,从中抽取出这一要素,有针对性地加以训练。然后,将训练的这一要素置于作品中,以音乐的整体为背景深入感知单个要素,重新认识这一要素与整体音乐作品的联系。下面是一个训练三度音程的例子:

【谱例1】勃拉姆斯e小调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由上例我们可以看出总谱中小提琴声部为主要的旋律片段,在这个旋律片段中最重要的旋律音程为三度音程,它们持续构成全曲的主要旋律片段。单纯让学生掌握三度音程的特性恐怕没有哪一种方式比直接接触这部作品的听觉训练方法更好。作品中三度音程走向呈现为两个运动方式,上行和下行。通过聆听,我们不仅能辨析小提琴的音色,而且由它们所构成的三度运行方式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这两组音列的分析、模唱来严格地训练学生的三度音程概念。

2.围绕一部音乐作品进行综合训练

这是较高级的训练阶段,必须要建立在对单个音乐要素训练较为充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进行。在进行听觉训练时不能只停留在对某一项要素的感知与认知上,还要对各项音乐要素的组织与音乐空间张力的感受进行训练,即能在音乐作品中同时感受各项音乐要素的不同作用。进行综合的音乐听觉训练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在教师有所指的基础上对作品整体初步感知;其次,是对相关要素逐步深入分析,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作听辨、视唱等要求;最后,回归到完整的音乐作品综合分析。以下是对莫扎特《四十号交响曲》的实例分析。

【谱例2】莫扎特四十号交响曲

由此例可见,莫扎特的这首作品在音乐开始的部分由弦乐队清晰的演奏出三个层次。他们分别为:旋律层、伴奏层和低音层:该乐曲的主题是在作为伴奏层的中提琴柔和摇动的波浪型的背景音乐上,由旋律层——小提琴奏出。借助实际音响,让学生感知两把小提琴的八度齐奏以及在中提琴音色所奏的和声背景衬托下——一支倾诉般的流畅而略带激动情绪的歌唱性旋律。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实际音乐作品的听写与分析,更好的掌握西方交响音乐乐队中的层次感,又便于我们熟悉和了解西方的交响音乐,使音乐的教材来源于音乐,从音乐的本体出发与音乐真正的接触。

四、结语

“音乐听觉——这是领会、想象、思考音乐印象的能力。有组织的发展起来的乐听觉是一种统一而复杂的能力,它可以完整地理解和表达作为形象和思想内容具体表现的音乐作品。”视唱练耳作为高师的音乐基础课程,不应该仅仅是音乐理论知识和单纯的技术训练,还应该在训练音乐听觉能力的同时,提高音乐作品的综合分析能力、培养音乐审美能力,为日后从事音乐教育中的实际教学打下基础。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篇(5)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1-0076-05

将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到目前为止,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建立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方向的院校并不多,整个专业建设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对其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还没有积累成熟的经验。它不应该是中师、师专或其他本科师范类专业培养模式的移植或改良,也不是国外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照搬,而应是根据我国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化培养模式。

一、提高小学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是大势所趋

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以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规格和专业层次,这不仅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也符合国际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教育师资一直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和输送,培养模式以“综合培养”和“文理分科”为主,不分专业方向。中师毕业的学生由于音乐基础较低,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小学音乐教师。1980年以后,在教育部的倡导下,各省陆续选择一些中等师范学校开办音乐班,改革考试内容,增加专业面试。课程设置上减少文化课比例,增加相应的专业课内容和艺术实践活动,培养目标为专职的小学音乐教师。音乐专业成为中师层次中最早实行分科培养的专业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要求逐步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先后有六十余所学校试办小教大专班。一些优质的中师和师专开设了形式为3+2的五年制小教音乐大专班,采用“先综合后分科”的培养模式――前3年按照中师培养规格综合发展,后2年学生在自选的基础上通过选拔进入音乐专业学习。其教学计划沿袭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科的培养规格制定和设置课程,以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1998年,“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被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南京、杭州、北京、上海、长春等地陆续成立了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自1999年成立以来,在“综合培养,发展专长”的培养目标下,率先采用了分方向培养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下设置音乐、美术、英语、计算机等七个不同专业方向。2000年首都师范大初等教育学院面向北京市招收第一届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的本科生,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专业化成为现实。

二、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

小学教育专家王智秋教授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关注对小学教师特质的研究。此问题的研究直接影响对小学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小学教师面对的是6岁~12岁左右的儿童,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师应具有不同于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特质。特质,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是对行为的一种概括和抽象的描述,是一组有内在相关或内在联系的行为,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特质具有抽象性、稳定性、结构层次性和相对性等性质。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小学教师特质的研究、论述颇多,主要从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知识结构或小学教育的特殊性谈及。日本学者皇至道对小学教师特质概括为:教育信念、热爱儿童、教育技能和实践反思。国内学者阮成武提出,小学教师的特质应体现在五个方面:人格特征中更富有爱心、耐心和热情,学科知识是整合的,认知特征更具有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和流畅性,研究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能力。王智秋给予小学教师特质的定义是:在人格上应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知识结构上突出其综合性,教育教学过程更强调其技能性和艺术化以及思维模式的半童性等,应初步形成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反思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小学教师的基本特质,同时又要具备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特质。我们在传承、吸纳我国中师百年培养小学教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学习、研究了国内外有关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的理论,并结合首师大初教院十余年培养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实践,对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特质进行了以下归纳。

(一)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文素养

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知识丰富、心灵美好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这就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身心健康、性格完美和个性和谐发展的人文素养。

教育爱是小学教师人格的灵魂。小学音乐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理想,热爱工作、富有爱心、甘于奉献。他们面对的是6岁~12岁左右的儿童他们要经历由在家庭里对父母的血缘生物依恋到在学校里对老师的道德情感依恋的转变。学校教育应通过德育美育,通过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把小学生生物性的社会情感提升为更高级的社会精神性情感。“小学教师特别需要用目光、笑容、肤触及各种体态语言向儿童传递爱的信息,使小学生建立对学校及老师的依恋、信任关系。”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懂教育,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要有半童性的、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用充满感染力的教育激情、富有魅力的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教师深沉无私的爱。这种教育爱是在教育环境、教学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它凝结着教师对教育理想的憧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未来的奉献。

小学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师不仅是人类社会音乐文化的传承者,还是培养小学生感受鉴赏美、表现创造美,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塑造完美人格的“灵魂工程师”。音乐教育又被称为情感教育,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的行为,能够激发小学生健康而丰富的“人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对艺术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他们健康的心理人格、良好的人文素养都会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使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更具有人文素养。

(二)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综合的学科专业素养

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无限丰富的知识如何有效传递给儿童,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这都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具有多学科的文化知识素养和综合的教

学能力、班级和少先队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与中学、大学音乐教师相比,小学音乐教师在德、识、才、学诸多方面都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笔者在2009年9月就北京市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现状的问题做了一次调研,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对北京市10个区县146所小学的音乐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706份,有效问卷404份。在“您认为一个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何种能力”的问题上,设计的八项能力选项中,大家认为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依次为:A音乐专业知识技能(79.41%),C教育教学能力(78.43%),E课堂组织能力(44.12%),B语言表达能力(43.14%),G人格魅力(20.58%),H奉献精神(15.69%),F创新意识(15.69%),D团队协作能力(1.06%)。(见图1)。

调查结果表明在音乐教学工作中,专业知识技能对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但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课堂组织等能力也不可或缺。良好的综合专业素养是实施音乐教育的保障,同时又需要相关学科知识和综合文化素养的支撑。小学音乐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少年儿童,他们兴趣爱好广泛、好奇心强,经常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这些看似“奇怪”的问题实际上却折射出他们看世界的独特视角,许多问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智慧才能解释,只会教给学生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只会解答音乐专业方面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特别强调小学音乐课程以综合化为主,学科知识的传递应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因此,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和音乐学科基础,形成具有较高综合性特征的专业知识结构。

(三)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和教育反思能力

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知识的内容,还必须关注知识传授的方式方法。实践经验表明,在大学、中学和小学教育中,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对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求越高。教育教学能力,说到底是教师如何将音乐知识技能转化成能使教育对象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的能力。而且,除了学科知识教学外,还包括了对学生群体与个体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和管理。

小学音乐教师还应具备教育反思能力,这是小学音乐教师能否达到专业化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师区别于中师和专科层次培养的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特征。教育反思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过程,也是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他从事研究。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研究以个体为主,在教育研究中把抽象的音乐教育理论具体化,用自身的经验来解释理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赋予抽象理论以具体内涵;还可以通过理论一实践一反思一再实践一再理论的研究过程,实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对接,完善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成长为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然而,个体的教育研究离不开教师群体的研究实践活动,其具体形式是小学教师的自由式集体备课、研讨、说课评课、案例交流等,这些研究活动不仅是人境互动的过程,更是人与人协作、对话的过程。小学音乐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对自身教学研究行为的反思,这种反思能力有可能转化为支配教师教育行为的信念与动力。

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特质的研究与归纳,为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专业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三、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

模式的构建

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专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在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更意味着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的小学音乐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音乐专业技能并享有高度的专业自,应是一种不可随意替代的社会角色。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一定要突出小学音乐教育的专业特色,这是实现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

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主要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育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综合培养、发展专长”的培养目标

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偏向于教育教学能力的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偏重于音乐专业能力的中学音乐教师,更不是培养有高超专业技能的音乐表演人才。而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师培养受专业院校的培养方式影响较大,更像是培养专业表演人才的低配置版本,这显然不符合未来基础教育教学的需要。

首都师范大学经过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的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小学音乐教育人才,其培养目标为: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基础知识扎实宽厚、学有专长、教育技能全面并具有一定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和研究实际能力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还提出了六项相应的培养规格:在思想品德上,要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尊重、关爱、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知识结构上,要具有较为宽阔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其中精深音乐学科领域。在教育管理上,要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具有适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技能上,要具备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基本的专业技能。在人文素质上,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品质的艺术修养、健康的审美观和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在科学研究上,要具备初步、规范的小学教育研究能力。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才能据此设置课程,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符合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需要的合格师资。

(二)突出特色、结构完整的课程设置

大学本科小学教育音乐专业,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定位在音乐。对小学教育音乐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要合理构建小学教育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中师和小教音乐大专;又要处理好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教育理论与学科知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在提高小学音乐教师学历层次、专业水平、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并有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四个层次构成。通识课程由三个部分组成:通识课程Ⅰ为政治、法律、英语、体育及计算机等大学本科生必修的公共课程;通识课程Ⅱ为学科拓展课程,音乐专业方向的学生必须选修如国学基础、科学与教育、人与法等其他学科课程;通识课程Ⅲ为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课程,设计了涉及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艺术、运动和健康四个板块的60余门通识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程既包括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专业核心课程,也包括学科方向专业基础课程。而专业课程主要是音乐专业方向课程,既有专业基础课:保证学生掌握小学音乐教学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有针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需求、开拓学生艺术视野的专业选修课(如器乐、儿童歌曲创作、儿童舞蹈编排、童声合唱训练、小学音乐课外活动组织等)。另外,还有实践教育课程。整个课程结构既体现了综合性,突出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小学教育特色,也考虑到专业性,为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长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贯穿全程、形成系列化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践活动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经验的重要环节,是塑造专业化教师的必经之路,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教学内容之一。专业化的教师不可能从书本中走出来,只有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塑造出来。

教师培养中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指与师范学生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活动相对应的、旨在促进师范学生向专业化教师发展的一切具有客观现实性的活动。通过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学生个体、团体和学校组织相结合,大学与小学合作等多种形式,形成系列化的教育实践活动。要想真正培养出能尽快适应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就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准备。

首先,要突出入学教育的师范性。在入学教育中注重教师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尽早确立教师意识,从而自觉地以“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入学教育的活动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到小学参观、观摩教学;也可以请进来,安排师范新生与优秀音乐教师、特级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青年音乐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其次,要加强音乐教师基本功训练并规范化、序列化。教师基本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可以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教师基本功训练序列。各项基本功都应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形式。此外,每年还可以开展各种教学基本功的展示、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教育音乐专业培养的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人才,学校还应该为他们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音乐会或文艺演出,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示范能力,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上组织演出和比赛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基本功和综合素养。

最后,要抓好教育实习,这是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从大一开始就定期到相关小学见习,并写出见习报告,由指导老师点评并给出成绩。在大二、大三年级的见习阶段,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见习校组织的各项音乐活动,尽早地体会和融入“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当然,教育实践环节最重要的还是集中的教育实习阶段。从“注重研究”提高师范学生反思能力的角度出发,我们把传统的一次性实习增加为两次,分别安排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四周)和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六周)。每个学生应尽量在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年级进行实习,通过第一次实习,学生可以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确毕业研究课题,再通过弥补、纠偏和研究准备,在第二次实习中再次去检验提高并实施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

在培养模式中所说的“全程实践”,是指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它更加强调人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小学音乐教师的实践就像医生的临床实践,在反复实践中使自己获得专业成长,从而能够在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

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教育模式专业化的研究,目前在我国仍是一项探索的事业,未知的领域还很多,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广阔的研究与探索空间。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专业化发展只有与基础教育的改革相适应,才能显示出其更加蓬勃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周谦.心理科学方法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日]皇至道.人类的教师与国民教师[M].东京:玉川大学出版部,1975.

[3]阮成武.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国际动向[J].师范教育,2002,(10).

[4]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5):25-30.

[5]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篇(6)

关键词:

南阳市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音乐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启发其音乐兴趣、提升其音乐审美能力、形成健康审美价值观的基础。而当前的教育资源并不平衡,相比较城市而言,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在指导思想、师资、硬件、教学方法等层面存在的问题较为明显。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听之任之。需要有针对性的通过不同层面来不断改善。笔者于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间分别对南阳市下属的南召县皇路店镇广庄小学、尹店小学;镇平县石佛寺镇党庄村小学、老毕庄小学;内乡县赤眉镇齐营小学、马营小学;方城县拐河镇姚店、史家庄小学;社旗县桥头镇史庄、陶庄小学进行实地了调查。结合调查所得出的存在问题,进行实际分析探讨,进而结合实践探讨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之策。

1思想认识方面

1.1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这些学校的领导基本都对音乐课不大重视,更难说能认识到音乐教育的作用,这也难怪音乐课在这些学校中的尴尬地位。虽然说当前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但那种唯升学率第一的思想在当下尤其是农村学校还是相当的存在。我们不能指望着农村小学的领导能够马上转变观念,但通过笔者和几所小学校长的长谈,可以感觉到,其实他们也是明白道理的,只不过也是身不由己。乡里、镇上、县里一层一层总是要去评比排队,而排比的依据基本就是所谓主科的联考成绩以及升学率。所以说,要从根本上改变学校领导思想层面的不重视,更多需要的应该是上层机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层面思想上彻底的转变,并将这种转变真正的转化为实际教学实践层面的改革变化。

1.2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理念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其非具象性、非文字性的特点,使得我们在进行欣赏时具有充分的想象、感知空间,实际上就是从中感受到美。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强调音乐的美育作用,强调音乐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审美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学会发现音乐美、感受音乐美、创造音乐美,得到音乐美的陶冶。所以说,我们的音乐教育绝不能以教会多少歌曲、欣赏多少歌曲为目的。而是每欣赏一首、学习一首都要从中真正得到音乐美的感染。这里首先就是音乐的选择问题,教师在选取音乐进行教学时更应该注重音乐的品质,其内在感染力,能否打动人。那些空洞无味、大而空、形式大于内容的音乐,对学生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当然即便选取了合适的音乐,教习上也要讲究方法,要注重课堂互动、注重学生自身真实的感知,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而不是简单的教唱完事。

2加大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教学条件

这是一个极其实际的问题。随着社会的飞速,音乐传播技术也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课堂音乐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音频视频资料的搜集与播放,电子音乐教室的使用等等在当前的城市小学音乐教学中已广泛运用。但在我们对南阳市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其硬软件设备运用方面及其薄弱。不要说电子音乐教室,有一些学校甚至连个教学用的电子琴都没有。至于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有很多学校没有。这样的情况下,音乐教学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一些音乐教师也很无奈地表示,自己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应付了事。通过我们和学校领导的交谈知道很多时候他们也很无奈,因为每年所拨的教育经费很有限,而他们需要办理的事情有很多,所以作为一直并不被十分重视的音乐课,自然很难从中分得一份羹。所以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还是要在思想上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就是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这就回到了一个老话题,就是需要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扶持力度,当然,这些年,政府在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笔者多调查的几所学校的校园环境、设施都相当不错。但这些大硬件的不错并不能代表教学设备这些小硬件的不足,尤其音乐教学设备。这就需要我们不要总是搞“面子工程”,也就是说,有了相应的资金扶持,不要总是盲目地把学校建筑搞得多么“高大上”,要注重教学设备的跟进,注重“内核”的提升。

3师资及教师素养问题

和当前很多农村小学一样,笔者所调查的几所学校师资力量较差。只有两名教师是本科音乐专业,其他的有专科还有其他专业带教的。其实,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音乐师范类毕业生也日趋增多。但很多毕业生毕业后并不愿意去农村,哪怕是在城市干一些其他工作也不愿意到条件差一点的农村教学。面对这样的现实,切实可行的就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吸引更多大学生投身于农村小学教育中。对于那些已经在农村小学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一方面应该从思想上安定下来,真正的愿意全身心投入教学当中。另外就是学校领导应该切实将音乐课放到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不能过于漠视。还有就是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去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这不仅是面对现代化教学的所需,更是自我素养提升的必然。

4教学方法层面

4.1音乐的选择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主线,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音乐的选择至关重要。而在实践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农村小学生最喜欢的音乐形式还是流行音乐,其次是儿童歌曲。所以说,在教习音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适当加大选择一些的清新健康、风格活泼的流行音乐。比如《飞得更高》《感恩的心》《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等这些内容向上的歌曲,能使得学生在欣赏学习的同潜移默化地获得正能量。另外,针对小学生爱动活泼的特点,可以适当选择如《嘻唰唰》《最炫民族风》《倍儿爽》等这样动感且朗朗上口的歌曲,在教习的同时适当编些舞蹈,又唱又跳,特别能调动小学生情绪。当然,并不是说要清一色选择流行音乐。其实,真正最适合小学生学习欣赏的还是优秀的儿童歌曲,教材中也选择了大量儿童歌曲。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儿童歌曲的热情不如对流行音乐高呢?这个一方面是当下的大传媒环境的影响,流行音乐的传播过于强势。但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师在教习儿歌时过于死板,重说教而轻互动,重欣赏而轻练唱。这就涉及到我们下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4.2实践互动层面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上课时不太不注重互动性的实践,不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其实,小学生处于爱动爱闹的年龄阶段,不具备对事物的深层思考能力。音乐的教学不能太过于死板,过于说理。而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在自身实践基础上获得音乐美的感知。当然这里所谓的实践能力并不是说要每个学生唱的多好,弹琴弹的多好。主要是让他们多亲身参与,培养音乐感知力。比如在课堂上少一些教唱,让学生听伴奏后自己模拟演唱,分组分队像比赛似得演唱。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上课用的电子琴,哪怕是一些简单的音符的弹奏。这样起码他们有了参与感,有了好奇心,就会有更多的兴趣去感知。

4.3与本地音乐资源的结合

前面我们提到了对流行音乐的运用,这里要说一说对民间音乐资源的利用。民间音乐是一个民族、国家音乐发展的根和魂。尽管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民间音乐的生存在当下不容乐观,但随着人们传统保护意识的不断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开展,人们对民间音乐的传承愈发重视,而教育传承是其中很好的一项途径。当然并不是说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学要怎么大量的去教习民间音乐。而是说,我们可以恰当地和本土民间音乐资源相结合去进行教学。河南历史悠久,民间音乐资源丰富,南阳地区的大调曲、民间歌舞、宛梆等音乐种类有相当的名气。我们可以很好地去结合这些乡土气息极其浓郁且蕴含丰富的资源,在课堂上去欣赏、教习一些地方戏、地方曲艺等。这样的做法并不稀奇,其实在很多民间音乐资源丰富的地方都有体现。比如西安长安区的农村小学校都学习西安鼓乐的演奏,还要举行定期的比赛。其实对于小孩子,教习一些地方民间音乐,他们并不会很排斥。在此次的调查中,我们在四所学校做过实验,教习他们一些地方戏、地方民间歌舞,他们非常好奇,十分乐于学习。这样做,不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也是极其有益的。

4.4美育在教学方法应用上的合理渗透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使其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我们通常所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其中的“美”说到底就是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而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提升学生音乐审美价值观,学会感悟音乐美、发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也就是说,音乐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实际上处于很重要、很有效用的一个位置。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教习音乐中通过讲大道理,告诉他们什么是音乐的美,怎么样感受音乐的美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并未完全形成固定的审美价值观。但也正是源于这一点,我们在音乐教学上更要注意怎样能够在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音乐审美价值观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

5结语

在提倡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的当下,我们应该重视音乐教育在此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和许多农村小学一样,南阳市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面对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实际调查分析,提出较为切实可行的改进之策,并尽力将其付诸实践,以使南阳市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有极极之改进。

作者:杨丽 单位: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篇(7)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音乐学科的不断改革,音乐学科的考试制度也由单一的唱一两首歌曲、吹一两首竖笛曲改为多种考察、多重考核的模式。究竟哪种方式是最为科学的、最为客观的办法呢?这是研究者目前面临的问题核心。

(二)问题的解决:

初中阶段的音乐课程是以培养有素养的、有一定鉴赏能力听众为主要目的的教材。作为音乐老师,我们面临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这其中有得孩子音准很好,有得孩子却连最基本的C大调音阶都唱不准;有的孩子的乐感很好,能对老师播放的乐曲、歌曲轻松学会并加以处理,有的孩子却唱不准、听不出乐曲或歌曲中旋律、节奏的变化;有的孩子从小学习乐器,有一定的试唱与模唱能力,有的孩子从未接触过乐器训练,对简单的四小节模唱练习都很难唱准。面对这样的学习受众体,单一的考核模式是不能满足多角度、多维度评价学生的标准的,而对于学生而言,有长处就会有短处,每一个孩子都有欣赏音乐、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可以从不同层面评价学生的表现,从而达到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着手建立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呢?

一、将课本内容有机的分块,为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打下基础

七年级的音乐教材分为上、下两册,每册有六个单元,每单元都有一定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欣赏曲目与小组或自我创编的版块,音乐知识穿插其中。教师需要对本单元内容与教授意图有着通盘的考虑,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按一定梯级划分。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你同行》中,教学内容的分层划分:

1.音乐感受:声乐:童声合唱《校园多美好》《我们走进十月的阳光》。

2.音乐实践:(1)、曲演唱:《希望与你同行》《我们一起来》;(2)、器乐演奏:八孔竖笛的基本演奏方法;(3)、音乐沙龙、露一手。

3.音乐常识:音乐一词由来;音符、唱名、音名、反复记号、上波音的作用;人声的分类;八孔竖笛初识;施光南简介。

这样可以将本单元的内容做一个有机的罗列,划分主次,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建立确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对号入座

正如笔者所述,多元化、综合的评价方法是让更多的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中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并能超越自我。“分层评价”是较为科学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要求第一条: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达标度,因此,它评价的内容、方式等应以教学目标位准,各项教学评价和分数,进步程度、评语等,要反映学生达标的程度。”从这段选自《音乐学科教育学》的要求我们将教学模块按照学生的能力划分为A、B、C三个等级,既方便了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教学内容、重难点,也方便了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与课堂节奏。

三、深化“分层评价”的内容,将其与实际教授内容挂钩,将“分层评价”做到实处

作为教师而言,要想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在授课之前必须很精心的构思教学环节、撰写很详实的教案。“分层评价”也不例外,教师要想达到“人人有所得”就必须将“分层评价”的内容在教学环节中有所体现。

四、积极做好阶段性反思,将“分层评价”的效应与音乐课堂结合,达到教学互长的作用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中要求。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学期、学年末进行,主要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式。

教师针对这一要求将学生对音乐课堂的评价常规化、制度化,这样既有利于教师深入的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将学生的诉求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师。当然,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最常规的试卷测评,也可以是小组互评、也可以是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同桌互评等等,但评价的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三)问题研究后的反思:

1.分层能否解决所有问题?

“分层评价”是整个课题研究的重点,但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分层评价”所解决不了的,如:学生的听赏习惯、学生的识谱、试唱、试奏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制约着音乐课的质量。而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他们的个人潜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分层是否“一层不变”?

我们现在多划分的评价标准大多是以教师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学生是一个综合的个体,他们会随着知识技能的增加、情感价值的丰富而发生的变化。分层的标准也要随着他们的成长变化而变化。七年级的评价体重中关于知识技能的评价占了较大比重,在八年级、九年级的评价体系中创新与合作是否可以逐步加大比重呢?让学生们在“玩中学、玩中领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分层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这个课题从去年9月份投标开始到现在结题,研究与准备过程以超过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笔者按照分层评价的要求,认真备课、认真准备、认真反思,几乎是将之前的教学案例一一,在这一过程中,辛苦自不必说,更大的感触是收获:学生对于作品的较全面的了解、班级中小组合作、小组互评活动的开展、学生与老师之间亲密的合作等等。我想更大的收获是通过参加课题的研究让我重新认识了教材、认识了音乐课将要带给学生的是一个怎样的育人氛围。我想这可能就是“分层评价”最终的目的:创设让学生、教师都能成长的教学环境。

附: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渴望春天》的分层评价标准: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篇(8)

在当今音乐教育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其中影响在我国较大的有“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功能(社会)的音乐教育哲学”“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等[1]。我国鲁东大学的崔学荣在深入研究以上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1]。

(一)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理论基础1.多元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间存在兼容性纵观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哲学思想呈现出普遍的兼容性。比如美育音乐教育哲学观兼容了审美哲学与功能哲学的思想,主张音乐教育既要培养人的审美观和欣赏能力,又要培养人的健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强调音乐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的同时,认同音乐教育同样具备教育、社会、文化、创造等功能。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兼容了文化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在强调音乐是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与学生的亲身参与的同时,提倡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理解音乐。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既从审美、实践出发,又超越审美和实践,达到审美与创造的高度,主张音乐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把音乐教育提高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上。纵观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既各具特性,又存在相互兼容的性质。2.课程标准中体现出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新课标”中所确立的课程性质以及课程理念中,均以“美育”“文化”“审美”“实践”“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作为基础。比如,在“新课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中就是这样表述的:“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2]在“新课标”的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中融入了“功能”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在三维目标视阈以及在教学内容所指向的“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进一步体现出以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制定与修订课程标准背后的哲学理论基础,深入、透彻地把握其内涵,认同并理解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才能从更深层次上解读课程标准,才不会出现教学行为的机械模仿、盲目跟风的现象,才会避免出现诸如关注了学科综合与文化的多元性、却偏离了音乐本体,强调了音乐实践活动而导致音乐活动的花哨作秀等一些较为极端的现象。

(二)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哲学主张鲁东大学崔学荣提出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从三个层面阐述了其哲学观点:第一个层面,是从音乐教育的内容层面进行阐述,即“在音乐实践与音乐创造的过程中,体现音乐审美与文化的统一、美育论与功能论的统一。也就是从音乐教育的内容来看,要以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和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为基础”[1]。第二个层面,是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阐述,即“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看,以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和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载体”[1]。第三个层面,是从音乐教育的目标进行阐述,即“从音乐教育的目标来看,以美育论哲学和功能的音乐哲学为指导”[1]。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融合了各种哲学思想的合理性,规避其局限性,向我们提出了开放哲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建立起“基于音乐学科本体及其文化语境的,以音乐的实践和创造能力培养为重点,同时使学生受到美育的和功能的音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1],才能将其转化为专业发展的“内动力”,从根本上实现音乐教育的优质教学,使自身成为推进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践行者。

二、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音乐教育的多维性,丢弃“非黑即白”的单一思维惯式,运用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来指导教学实践。

(一)以文化为引领,以审美为核心“文化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文化”理念已广泛地被运用于基础音乐教学中,一些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在不断探索着文化的切入点与音乐审美的融合与贯通。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创设相应的文化情境,引领学生在音乐文化的“原始语境”中进行音乐性的审美,促使音乐“原始语境”与学生“主题文化语境”的融合。要始终沿着文化的主线展开,不能偏离轨道。其次,要以音乐为本体,坚守音乐艺术的独特禀赋,引领学生探索音乐的内在表现力,使学生深入到作品内在的音乐性中,培养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精确体验,充分领略音乐要素所蕴含的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深刻领悟音乐艺术的独特美。同时,要避免文化淹没音乐审美,或音乐审美没有文化的现象,从而达到音乐审美体验的真正目的。例如,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跳竹竿》,就是以彝族民歌为教学内容,通过用方言朗诵歌词,用惊钟、椰壳为歌曲伴奏,跳彝族竹竿舞等,将学生带进了彝族的文化语境中,充分体现了以文化为引领的教育理念。该课例在演唱、伴奏、跳舞等艺术实践中处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了以音乐为审美本体的教育思想。

(二)强调音乐实践,突出创造能力培养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引领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样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是教学的主体内容,要使每位学生都做到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是音乐实践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既要有精心设计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又要有探索教学中新生成的教学资源的勇气,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将实践活动推向纵深。其次,创造力的培养是儿童内在发展的需要,音乐是极富想象力的一门艺术,能刺激儿童产生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要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始终保持持续的兴奋度,就要不断地给予学生新刺激与新挑战,精密设计每个环节的创新点,不断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使音乐创造即贯穿于‘立美’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也贯穿于‘审美’的音乐鉴赏”[3],使音乐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音乐实践与创造活动的设计要紧紧依托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契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和知识储备,只有如此,才能深深吸引学生,使其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例如,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月亮月光光》,教学紧紧围绕为台湾民歌《月亮月光光》配伴奏而展开,教师精心设计了聆听、演唱、演奏、音乐编创等层层递进的实践环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使全班学生做到了人人参与,亲身体验,实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有效教学,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位学生都做到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另一方面,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探索三角铁、蛙鸣器、小纸片、钢片琴等打击乐器的音响特点,使学生创造性地用它们来模拟月光、蛙鸣、风声、流水声,进一步烘托了歌曲意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以美育和功能为借鉴,实现育人目标教育是人类最具目的性的一项社会活动。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它综合了音乐和教育两种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情感、音乐技能外,还要关注学生接受音乐教育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审美观和欣赏能力,还要培养健康人格。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借鉴古今中外的美育哲学思想和功能的哲学思想,将教育理念提升到培养人的层面上,使音乐教育成为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育人教育。总之,通过音乐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热爱音乐的人,更要成为人格健全、富有创造力的新时代的谦谦君子。例如,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三只小猪》,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学生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即有秩序,又有合作,他们快乐地表演,并在表演中享受着快乐,在愉悦的氛围中认知曲式结构、乐句、音乐情绪等音乐基础知识,整个课堂和谐、友善。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篇(9)

音乐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的评价要符合学科特点、在遵循音乐教学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音乐学科的特点、技能要求、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小学音乐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演唱、欣赏、创作、加试四个方面。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考核方法势在必行。

一、综合性评价方法

综合性评价方法是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所做的全面评价与总结,实现了考核内容从单纯的知识技能到兴趣、素质、能力和个性等的转变。它主要包括行为评价、成绩评价、特长评价三个方面。其中行为评价涵盖的内容主要是课堂纪律、音乐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成绩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特长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演唱、演奏、欣赏、表演形式的评价。综合性评价的目的是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乐趣,进而提高音乐的欣赏水平。进行音乐综合性评价考核时,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和目标两种等级分类。

学生分类就是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对学生进行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显性分层即对学生年龄的分层,分为高、中、低三个年龄段,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个性制定学生考核的目标。隐性分层,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照能力水平分为四个层次,供教师在制定分层目标时做参考。

目标分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材大纲的要求,制定分层次的考核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的学生做出具有激励和导向的评价,并为学生的逐层上升设立阶梯,使学生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立足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动态行为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部分,对形成性评价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课堂评价主要分为课前检查和课堂抽查。

课前检查。上课前,教师对学生携带上课用具和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种也是对学生音乐学习态度的检查。

课堂抽查,就是教师通过采用提问、讨论、抽查演奏等形式,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的展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制作表格,在表格上写上每班学生的姓名和八种不同的项目,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师以复习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的回答情况记入抽查成绩;定期抽查学生乐器的吹奏情况,让学生根据学习的歌曲进行简单的舞蹈表演,同样记入抽查成绩。

三、终结性评价方法

终结性评价方法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在评价中,要坚持学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形成性评价为辅的原则对学生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班级音乐会”是终结性评价主要的考核方式。

“班级音乐会”就是班级学生把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汇演,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音乐汇演的主要内容包括歌唱、器乐演奏、听乐舞蹈表演、配乐朗诵、音乐剧等形式,考查学生的乐理知识、欣赏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等。教师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天赋、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项目强弱作出合理的评价。如有的学生擅长器乐表演,有的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则是唱歌条件比较好,还有的学生是乐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根据条件强项评价,表扬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特长。

这项活动一般在学期结束之前举行,次数控制在一学期一次,以保持学生对“音乐会”的兴趣,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评价的质量。

四、其他方法的应用

音乐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应把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评价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对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才能,挖掘音乐潜力。教师根据课外兴趣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期末的综合评价中。可以在班内设立优秀特长生、展示课外成绩和评价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

在进行音乐的考核时,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目标,注意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学生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进而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小学音乐分层教学篇(10)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分层教学,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根据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等方面,按学生音乐技能、舞蹈技巧的掌握程度和歌曲演唱综合能力由高到低依次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是指进行过音乐系统学习过,且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或是没有受过单独音乐学习,但音乐感觉非常好、喜欢展示、嗓音和音准突出的学生,在平日的课堂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带头、引领,带动其他孩子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的学生。B层略低于A层,是指嗓音和音准一般,由于胆小导致唱歌声音小、不自信老师平时容易忽略的学生,C层是指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激情少,音准差且学习态度、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极差的学生。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3-4位学生构成,并任命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调整一次。然后根据每组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分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教学目标分层,使每个学生都能“摘到果子”

    以苏少版第九册为例: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乐理知识多等等。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对三组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和达到的要求有所区别。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制定难易适中的目标,使这些目标恰好落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们都“跳起来摘果子”。教学目标大致分为以下三层:

    这样的分层,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效的学习,尽可能的发挥出最好的学习水平。当然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当学生能够完成“简单识读乐谱,学习一些简单乐理知识”后,可让他尝试达成下一个目标“能够唱简单乐谱,能够表现自己,了解一些乐理知识”……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时内容适当调整。

    二、根据课内训练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把握课堂提问策略,让层次较好的学生,适当加大音乐知识的技巧训练的难度、深度、而对层次较差的学生,教学进度就要放慢,难度也要降低一些,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

    1.歌曲教学

    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工具,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熟练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调整教学方式:如在学习歌曲《七子之歌》时,在学生都唱会了之后,我出示了《七子之歌》的简谱旋律,并分成了几部分,先请A层的个别同学完整的演唱歌谱,然后请B层的同学跟着琴声完整唱谱,最后再请C层的个别学生跟琴唱上一两句歌谱。这对于A和B层的同学来说肯定没问题,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难度也大大降低了,因为歌曲已经唱会,对音高有概念了,而且A和B层的学生也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所以这些孩子唱得都很好,让他们感到视唱并不是一件难事,这在无形中树立了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

    在歌曲教学中就同一学习内容,我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样利于调控其情绪,因为过高的要求会使一部分学生为难,过低的要求又会使优等生觉得无味,他们可能缺乏激情而敷衍了事。比如在歌曲《白兰鸽》的教学中,我分层提出了下面的要求:

    2.音乐创造

    在学生音乐创造方面也要注重各个层次之间的差距,定好各层的要求:如在《红河谷》一课中,我请学生进行歌词创编,主题是漂泊在外的中国人思念自己的祖国,这部分A、B层的学生还是占主导,然后请歌唱水平欠佳,也就是C层的学生改用朗读的形式声情并茂地倾诉着思乡之情……最后师生一起在钢琴的伴奏中哼唱改写的歌词。

    三、根据层次拟定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音乐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评价的作用,提出通过评价,能使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为了全面考察孩子们的学唱情况,尝试用分层评价,将学生分为三个等级,都有不同的测试要求:

    A:除了要求能有感情地背唱歌曲外,还要会演唱一两首歌曲旋律。

    B:要求能熟练演唱歌曲,还能用肢体语言和拍手等形式来掌握好歌曲的节奏。

上一篇: 房屋装修设计教程 下一篇: 养老保险相关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