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1 17:20:02

教育科研培训

教育科研培训篇(1)

入院教育培训是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由组织人事处组织实施,并选派专人负责管理。采取封闭式集中培训,军事化管理,培训时间为40天左右。

1.2入院教育培训的内容

根据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的特殊性,结合实际,设置了以下培训内容:一是由院领导介绍新疆农科院的发展史;二是由组织人事处负责人介绍规章制度,组织构架,岗位任职要求等;三是由各研究所领导、各学科带头人介绍研究所的发展情况及各学科取得的科研成果;四是通过拓展训练、观看励志影片、参观博物馆等形式,进行价值理念、角色转化、团队协作和沟通等方面的培训;五是军事训练,以培养新进人员的集体观念、组织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协同合作的能力;六是进行劳动实践,体验农业科研生活。

1.3入院教育培训管理形式

采取自主管理,根据新进人员不同的部门、性别、学历、族别进行分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负责本组的日常培训、劳动实践、生活起居等。通过自主管理,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同时也加强各组员间的交流与联系。

1.4入院教育培训的效果反馈

培训结束后,新进人员首先进行互相交流,向大家谈自己的培训体会和感受;其次是举办了“新进人员入院教育培训汇报会”,邀请院领导、所领导参加。汇报会以组为单位,通过ppt形式进行汇报,意在让培训组织者、授课教师、单位领导就自己对本次培训的认识、心得体会以及还需改进的地方进行交流。

2入院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研单位一般没有独立的培训部门,培训工作只是指定组织部门临时负责,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等,在每年新进人员进行入院教育培训时,只是临时安排一个部门负责,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上都是临时商定,因人而异,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入院教育培训体系。

2.2培训中缺乏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部分新进人员会出现旷课、不遵守劳动纪律、作息时间等现象,他们认为已经被单位正式录用,培训只是走过场,缺乏对培训的正确认识,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2.3培训效果反馈不完善

当参加完每一项培训后,新进人员都希望能从培训管理者那里获得评价,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这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宝贵的建议。由于培训体系不健全,常常会忽视培训评价阶段,对新进人员的培训情况缺乏有效的跟踪管理,不能及时对培训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培训是否有效也无从得知,新进人员不知道自己受训的结果也就不能主动做出任何行之有效的改变,对培训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进一步加强新进人员入院教育培训的对策措施

3.1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体系

一是成立培训领导小组,设立培训机构,选派专职人员负责培训工作;二是制定完善的《新进人员入院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三是设立专项经费,为培训工作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在人力、物力、财力、制度等方面有了保障,入院教育培训工作会朝着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

3.2建立培训奖惩制度

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可将日常表现作为受训人员转正定级的一项考核指标,对在培训中表现较差的人员要向单位领导通报,并酌情给予延迟转正定级,同时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颁发《优秀学员》证书,以充分调动新进人员的培训积极性。

教育科研培训篇(2)

二、电力科研企业构建教育培训“软资源”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丰富的教育培训“硬资源”已为员工提供了大量的显性知识,然而由于员工缺乏亲身的体验式“培训实践”,缺乏面对面的与“经验载体”接触的机会,无法运用以及巩固显性知识,更无从掌握隐性知识。因此,为员工提供“培训实践”及“经验载体”的培训软资源平台的建立势在必行。

1.培训实践。

培训实践可通过两方面实施:一方面,电力行业正处于开拓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此环境下,电力科研企业更是面临诸多未知的领域。新业务的萌生亟需新的技术手段与解决方案,因此,新业务的开展便是提供培训实践的机会。电力科研企业在培训实践中需紧紧围绕新能源技术发展开展将新理论、新技术运用于实际生产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层次培训实践。另一方面,岗位锻炼是培训实践的最佳基地,现场生产、基建工作是培养专业技术的必备环节和基础环节,安排员工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通过现场一线锻炼既能使员工尽快接触掌握深层次的隐性知识。最后,

教育科研培训篇(3)

一、教育科研理论支撑不够,主要是学风不实,只做文字游戏。列举了唐山某小学三年识千字和寄宿学校在小学推广的利与弊的例子进行分析。

二、指导实践不深,不能提高理论高度;

三、与现实联系不紧,只做理论性、概念化的东西。

并且在发言中提出了一些提倡:提倡人人搞科研;提倡面向一线搞科研,尽量为教育提供一些理论基础;提倡推广校本教研工作,抓制度,努力提高教师水平。

接着全国教育规划研究常务副主任、规划办公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曾天山教授为我们做了重要的培训。

一、首先曾教授对“关于教育科研本质的认识”进行了讲解:研究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是对一个问题持久的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本领,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研究是看问题、讲教训,讲不断改进的,要不满足于现实,还要具有批判性思维,“服从的是真理,崇尚的是进步”。要不为书,不为上,只为真理,永不满足、不断创新。

他还指出:研究不讲门槛,但要有研究的素质,即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如原来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改成是学生看看,教师讲讲,或是小组讨论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尝试。

二、教育科研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由问题意识理论者和与有理论素质的实践工作者的结合;

2、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是文理结合;

3、学科和事业的结合

4、可信与可行的结合

5、教育内外的结合

6、历史、未来、现实的结合:要立足于现实,要有时代感。

三、最终达到的目的----科研产品

1、思想观念的革新

2、体制机制的创建:如评估自助体系、免费教科书的循环体系。

3、标准的创建:办学标准、教育评价标准、投入标准

4、教学模式的创建:如秦晋教学法、疯狂英语、洋思中学模式。

总之是抓规律性的,研究是对规律性的揭示。要注意做研究的人是喜欢、是兴趣,不带有功利性。

四、教育科研的管理

管理很重要,要形成持久的、稳定性的发展,要培养队伍,培养人才。

1、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改变:不要重立项轻结项,忽视间接影响,长期影响,要作精品意识。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只有标准统一了,才能形成规范的成果。

2、管理规范化:开题解决什么问题,不是讲重要性,而是讲可行性,是把蓝图变成施工。开题应采用倒计时的方法,不要说的过大,研究是有阶段性的工作,是有缺憾性的工作。

3、要有团队的成果:我们现在搞科研总是重复的路走的过多,出现的问题是数据不共享,每次做同一个研究总要从头开始,都站不高,都走不远。所以要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专门讨论,专门写报告,问卷调查,要专业化,要分工合作。大家要清楚研究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正因为掌握真理的人很少,所以要你讲给大家听,所以要有团队意识,要相互合作。

4、要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门的经费(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专门的项目、专门的奖励机制、专门的网站、网页、专门的规划。

总之要有质量、要有管理、要有团队。要先君子后小人,先讲清楚,分工明确,要共建共享,鼓励合作。要出精品,培养管理经验的人才,管理不好是不会长远的。

五、研究上怎样做出精品

1、创新为主,要超越自己,应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要敢于承担失败,要以服务社会,以服务人民为宗旨。

2、要有使命感,开题前要做好准备,不开无准备的会,不做无结论的会,不做聊天会;一旦立题其他人员只能做补充,不能出颠覆性的问题。

3、对题目要细化、分解、研究,找出核心概念,找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对假设的确立,找出方向。

六、注意事项:

1、做课题时,开题、中期的档案一定要有,要整理,要归类,要注明日期,要加强过程研究,要尽量责任到人。

2、开题时就要明确:形成什么样的报告,哪些是分散做的,哪些是自主做的,哪些是集中处理的,三个时期要有不同的成果 。

七、中期研究接近一大半,基本定性,基本告一段落,后期只是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不能做颠覆性的判断,要相信第一感觉。

三个阶段三个意义:

1开题讲可行性;

2中期讲可持续性;

3鉴定讲可运用性,也就是其价值。

曾天山教授此次培训主要是从大处着眼,给我们讲了“教育科研的本质”和“怎样培养管理科研的人才”。

2010年9月20日星期六,我到石家庄参加了“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课题培训。下面我将继续总结此次培训的内容,希望对各位教师在课题研究上有所帮助。 

曾天山教授指出:研究是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技术,所以要讲研究方法。下面我就主要的研究方法为大家讲一讲:

八、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抽样的科学性都关系到你的结论的科学性。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如大推数据不进行分析或是大推理论没有数据支持都是不可取的。定性管大局,定量管细节,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调查不了面就调查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道听途说就是图书管理员。可调查自己班、别人班、其他学校,要结合自己的优势、自己的特点。

2、文献研究法:

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文献,从文献资料中获得新论据,找到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认识。要注意文献研究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是作为辅助性的研究方法。 [1] 【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年培训心得体会】的同主题文章:

· · · · · · · · 

查看更多>>

3、个案研究法:

是对个别的、典型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可以与典型调查结合进行。其步骤为: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写出分析报告。

个案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研究对象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

2做好材料的积累,必须较全面地记录关于研究对象的个案材料。

3对获得的资料做出分析和解释,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4、行动研究法:

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际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各课题组可以采用柯雷的五步骤行动研究法,即明确问题,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过程,按设计行动,对行动做记录和收集资料,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关系之间的一些一般原则,在实践情景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也可以采用凯米斯四环节法: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5、实验研究法:

通过人为的控制某些因素,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采用此方法进行课题实验,要注意教育实验的变量: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三个变量的确定,科学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观测项目与指标,研究过程要求规范、严谨,因变量的检测需按照实验法的“数理统计”要求呈现。

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有兴趣的教师可以买一些专业书籍进行深入的学习。曾教授再三强调,在课题报告中不要只为了好看罗列很多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本没有体现或者是根本不实用,研究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了哪些就写哪些,不要弄巧成拙。

九、课题的呈现方式:

1、第一页目录

2、立项课题、通知书

3、立项申请书

4、鉴定申请书

5、成果的研究报告

6、成果副件、发表的文章等、社会影响或被报刊转发,或学校适用、评奖、或被新闻媒体采访其中要注意开始要有收集意识,结尾才好整理;开始要目标明确、有方向,一定要避免两头热,中间闲。

十、成果问题

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报告有固定格式,简化后三段论:

1、内容与方法

2、结论与对策(给有关部门提意见,是运用性的、操作性的)

3、成果与影响:可以是论文、教材、教学模式。

概括为:“我发现了……怎样发现……怎样解决……有什么用。”写三千、六千字就可以了,要通俗易懂,要深入浅出。

培训的第二天上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霞教授为我们进行了指导,我主要选择了她向我们推荐的几本专业书籍,供爱好科研的人学习:

1、比较简单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裴依娜

2、《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袁震国   97年出版

3、北京大学  陈向民  《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叶澜老师的研究报告

5、中国学术期刊网,包括各种刊物的最新成果。

教育科研培训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交通事故、地震、洪涝等灾害等引发的大量创伤事件是极为严重的社会和医学问题[1]。据我国临床统计显示,在14~40岁年龄段的人群中,创伤是主要死因。初级创伤救治(PTC)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救治突发事件中的受伤者提供快速、有效的创伤治疗措施[2,3],此培训是通过模拟事故现场,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操作[4]。

2011年6月2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师制度,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的全科医师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提出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定向全科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5]。

目前全科医学教学中因部分患者不配合临床教学,学生见习机会少,在临床工作中缺少直观面对患者的经验,所以影响临床教学质量。高等教育要求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引。现行全科医学教学还在使用"填鸭式"教学,讲授模式比较僵化,多注重知识点的学习,师生之间互动较少,缺乏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6]。

利用PTC培训模式弥补上述教学中的缺点,使学生熟练运用规范化、标准化的创伤救治原则,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应用PTC培训模式,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师资选择 已取得PTC讲师资格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

1.2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0级订单定向培养的全科本科学生,共60人,随机分为两组,30

人接受PTC培训,30人未接受PTC培训。

1.3方法。

1.3.1理论教学 观察组在PTC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理论考试(选择题40道),收回有效问卷30份。对照组未接受PTC知识培训,课后同样理论考试,收回有效问卷30份。PTC培训主要包括气道管理(A)、呼吸管理(B)、循环管理(C)、神经损伤程度评估(D)、全身检查(E)。

1.3.2情景模拟教学 依据PTC培训的内容分别模拟不同的情景创伤病例,准备好所需各种教具(包括颈托、气管插管设备、吸引器、血压计、胸腔闭式引流器械等),利用模拟人进行操作,教师先进行演示,分别进行角色分配(接诊医师、助手等)。以五人为一小组,进行各种现场模拟演练,分别让学生担任各种角色,使每人都能熟练独立操作,操作后小组讨论,指出不足。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归纳总结。

1.3评估教学效果 在PTC理论和操作培训完成后,对二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选择题40道)和模拟现场操作能力考核,评价教学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所采集的资料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学生测试题成绩(满分100分:操作50分,理论50分)比较,见表1。

2.2观察组学生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见表2。

3讨论

3.1PTC培训模式有利于提高全科学生的院前急救能力 PTC培训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先进行理论课程学习,课程结束后马上进行情景病例模拟,在情景模拟教学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临床病例的综合处理能力。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相对于对照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显著提高,并且观察组学生培训后相对于培训前理论考试成绩显著提高。现场模拟考试的内容包括初级评估中讲授的内容:气道管理(A)、呼吸管理(B)、循环管理(C)、神经损伤程度评估(D)、全身检查(E)[7]。通过模拟各种创伤患者的现场,进行院前初步急救,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次损伤。让学生熟练掌握偶见临床意外场景的处理,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操作,争分夺秒,做到临场不慌,通ABCDE点进行有效的系统化全身评估,找出最威胁生命的伤害,果断施救,并减少其他损伤。培养学生的院前急救能力。

3.2模拟必要的场景与病例结合的教学法有助于将培训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模拟必要的场景和各种复合创伤病例与传统的模拟教学不同,通过设定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融入到现实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依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伤情评估和在最短时间内妥善处理病情,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并且因学生轮换不同角色,参与的积极性高,临床操作能力增强。小组每人轮换不同角色进行急救后,小组进行讨论,大家自由发言,评估每个人操作时的优缺点,如何改进,讨论结束后再重新转换角色练习,最后做到每个病例急救操作都熟记于心。在操作和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课堂气氛活跃。根据考核结果,操作和理论考试成绩表明观察组学生的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说明了PTC培训课程对学生教育的优越性。

3.3把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改变为师生互动教学,有助于提高全科医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 PTC培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教学,在改变场景和角色中演习院前急救,使学生有新鲜感,易于接受新知识。运用学生对队友的评价,开拓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比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3.4 PTC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全科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PTC培训中以5人为一组为单位进行情景病例模拟训练,在模拟训练中使用合理的分工和默契的相互配合,通过团体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操作后互相交流心得,纠正缺点,发挥别人的优点,使临床思维和操作技术能力快速提高。也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

4结论

院前创伤救治是急救工作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做好院前创伤救治可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率。在全科医师的教学中不仅要掌握理论问题,还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结合现场示范讲解及演练的教学方法,明显提高创伤救治培训的教学效果,很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会民,宁宗.PTC培训项目对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1(10):191-192.

[2]Amiri H,Gholipour C,Mokhtarpour M,et al.Two-day primary trauma care workshop:early and late evalu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J].Eur J Emerg Med,2012,14(23):58-59.

[3]Vafaee Najar A,Khabbazkhood M,Alidadi-Soltangholi H,et al.Investigating the relative risk factors of injuries caused by accidents on roads in the mashhad area in 2007[J].Iran Red Crescent Med J,2011,13(8):530-536.

[4]张海涛,郭建英,吴红梅,等.借鉴灾害医学教育国际化标准培养我国实用性灾害医学人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9):1061-1063.

教育科研培训篇(5)

 

    摘要 本文是一项关于英语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训练的专题研究报

告。它旨在通过对上海市第一轮 英语教师(含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和小部分二

级教师)的教学调研作一理论分析,从而提出英语教师进行英语 教育科学研究

能力训练的对策。

    * * *

    一、关于英语教师开展英语教育科学研究的调研及理论思索

    (一)一般情况:

    人们对英语教师参加英语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英语教育

实践的性质,进而促进自身英 语教育的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认识水平存在着

很大的差异。

    1994年11月至1995年4月间,上海教育学院外语系英语教育理论研究室

课题组曾对我国目前中学英语教师及 职务培训的状况作了历时半年的随机抽样

调查。统计数据表明,79.6%的英语教师对于提高英语教育理论研究水 平的需求

层次很低。在"关于英语教师进修的课程设计"的问卷调查中进一步说明了,他

们对职务培训的需求 只是偏重于:"英语会话训练"、"英语听说训练"、"英

语阅读训练"、"英语写作训练"、"实用英语" 、"教师课堂教学简笔画训

练"等。而"英语教育科学研究指导"仅占20.4%。

    在上海市报名参加"英语教育科学研究指导"教程的教师中,从教学研讨活

动中观察统计表明,约有40%的 教师对于参加英语教育科学研究压根儿没有心

理准备;在进一步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据笔者的教育观察调研表 明,90%以上的

英语教师,在参加本"教程"进修之前,思维层次较低。其表现特征是:他们虽

然数十年置身于 自身丰富的英语教育教学实际,而没有通过独立思维,提出可

供研究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的能力。他们习惯 于(或仅满足于)堆砌大量的

英语教育事实。水平较高的英语教师,也只限于"梳理教育事实"的水平。

    长期承担高三年级高考辅导的英语教师,在“总结”中只懂得叙述历年来惯

用的复习方式,至多附上近年 来升学率的对比表,没有探究"教学措施"与"教

学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起源关系"和"结构-功 能关系"能力。

    每当研讨学生英语听力训练的学习障碍时,他们往往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

缺乏有效的教学对策。他们习 惯地把"学习障碍"归咎于"英语语汇的遗忘"。

    某些比较注重中国学生常见英语语言分析的教师,也只是"用心地"列出错

误频度较高的语言知识点;在 他(们)的教学对策中,只是以语言知识点(诸

如:人称、名词单复数、时态、语态、情态等)加以归类,而 后进行反反复复

的"大题量"、"高强度"的试题练习,让他们的学生在茫茫题海中,以"苦"

作舟。

    一谈到新编英语教材的使用,许多教师无所适从,不知用什么教学原则,什

么教学方法去实施,只是淡淡 地认为,利用"新教材",让学生多听一点;一

谈到教学效果,一味埋怨:"从考试成绩来看,到底是语法概 念差"。

    总之,在他们的"经验总结"中,只是集中了大量的"可直接感知"的课堂

英语教育现象。他们常常缺乏 分析、抽象、概括、总结、提炼,使自己的经验

升华为理论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正如伟大哲学家培根所批评的 ,他们只具备"蚂

蚁的工作方法":只知搜集事实,堆砌事实,而不会总结。因此,他们的经验是

不系统、不 规范、未经验证过的、缺乏迁移价值的。即便是在英语教苑中成功

耕耘的"经验",也没法让同行们借鉴,大 部分都"自生自灭"。

    (二)理论思索:

    上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上述反映出的英语师资队伍素质问题的诸多

"事实",必须作深入的理论思 索,以便探求出这种"现象"的"本质"所在。

教育科研培训篇(6)

(一)一般情况:

人们对英语教师参加英语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英语教育实践的性质,进而促进自身英语教育的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认识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上海市报名参加"英语教育科学研究指导"教程的教师中,从教学研讨活动中观察统计表明,约有40%的教师对于参加英语教育科学研究压根儿没有心理准备;在进一步的教学研讨活动中,据笔者的教育观察调研表明,90%以上的英语教师,在参加本"教程"进修之前,思维层次较低。其表现特征是:他们虽然数十年置身于自身丰富的英语教育教学实际,而没有通过独立思维,提出可供研究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的能力。他们习惯于(或仅满足于)堆砌大量的英语教育事实。

水平较高的英语教师,也只限于"梳理教育事实"的水平。

长期承担高三年级高考辅导的英语教师,在“总结”中只懂得叙述历年来惯用的复习方式,至多附上近年来升学率的对比表,没有探究"教学措施"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起源关系"和"结构-功能关系"能力。

教育科研培训篇(7)

1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必要性

在国家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下,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应特别重视和加强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只有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大力加强农业科研单位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努力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2],才能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科研业务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发展需求。

2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农业科研单位,有些干部重使用轻培养、重业务能力轻理论学习,漠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认为其可有可无,只需要凭借经验,就能做好管理和科研工作[3];对于各项培训更不愿参加,有些干部会因农忙无闲暇时间,对培训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易安于现状,对培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即便参加教育培训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达不到预期的培训目标和效果。

2.2 教育培训形式大于内容

当前,许多农业科研单位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仅仅局限于上级组织部门的组织安排,迫于工作压力,对干部因教育培训而教育培训。也有些单位的干部职工,因干部提拔或职称晋升等方面的原因,需要通过在职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竞聘或竞争的筹码,只是一纸文凭,而并不是想通过教育培训来拓宽视野,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

2.3 教育培训经费相对不足

教育培训经费短缺,是制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原因,当前,国家已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相对充足,但仍有部分单位并没有经费,使得培训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2.4 教育培训质量不够高

提高干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有些单位组织干部教育培训只是完成上级部门的安排,有的是为了拓展人脉[5],使参训人员达不到增补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现在通常一般的教育培训学时紧凑,内容充实,参加培训的人员较多,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消化程度不一,从而导致教育培训质量不够高。

3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议

3.1 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干部教育培训责任感

农业科研单位要从科研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下阶段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感,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结合干部职工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引导干部职工正确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提高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加大投入,拓宽渠道,确保干部教育培训落实

教育科研培训篇(8)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调查 思考

前 言

中共中央《干部教育条例》的颁发,标志着我们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党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干部的教育培训。贯彻落实《干部教育条例》的精神,积极探索干部教育规律和党校办学规律,提高培训质量,体现党校在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发展与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价值,是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当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一、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培训的任务越来越重。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校、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从省委、市委到县委都对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要求,“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要形成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就苍南县而言,县直机关事业单位有70多个,乡镇有36个,在职党员干部达到7500多人,其中公务员3500多人;村居有875个,村两委成员5230多人,其中书记主任1512人,另外还有村后备干部2300多人。以上如此数量众多的基层党员干部,其培训任务主要必须由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来承担,由此看来,我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任务越来越重。

2、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面对21世纪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汹涌澎湃的知识经济浪潮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广大干部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变化,岗位职能的内涵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广大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广大干部都需要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需要不断扩大视野,把握更多的机遇。有94.9%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是必需的或需要的。过去我们组织干部进行培训更多地着眼于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现在则需要不断拓宽培训领域,增加培训的容量,进一步向突出执政能力建设,强化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等领域扩展。即使是原有的培训内容,也需要有新的理论和知识的提升有更切合实际的深入开掘。我们在调查中列了十项教学需求,结果作全选的有65%。广大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大,培训市场正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扩展,构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需求,这给各级各类干部培训基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3、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训对象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在对培训者的调查中发现: 90%的参训者学历在专科以上,82%的参训者学历在本科以上。培训对象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时期培训者在培训中的主导意识、现代意识、质量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对现代知识,现代培训方法和手段表现出浓厚兴趣。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培训者要求党校教学内容应加大对社会理论热点的剖析,增加现代经济管理、社会工作等实用性课程。62%的培训者认为应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68%的培训者认为专题培训应进行实地调研,43%以上培训者认为培训方式应注重参观考察、个案分析、研讨交流。干部的培训需求多元化对党校培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二、当前党校在干部培训中主渠道作用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内在优势不明显

发展空间受阻是“硬伤”。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对干部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与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缺口、尤其是在培训硬件设施方面。目前,我校占地面积只有15.5亩,党校招待所、食堂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建筑,也没有一个大型的报告厅。离《党校工作条例》:县级党校占地必须达到30-60亩,建筑面积必须达到120xx平方米以上的要求相差甚远,因办学硬件条件太差,不少单位宁愿舍近求远,把班次拉到其他条件好的地方去办。党校基础设施落后,早已成为制约党校在干部培训中主渠道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这种状况与苍南作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之一与温州第一人口大县的地位并不相称。在调查中,也有17.5%被调查者 认为制约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最大问题是设施陈旧。同时县委党校今后发展前途问题,也不时困扰教师员工,一定程度制约束了员工的积极性。

培训质量不高是“软肋”。一是教育培训的内容缺少针对性,37.8%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班的培训内容联系苍南实际少,有36.8%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的重点还不够突出,农村基层干部实用的法律法规,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知识等急需和实用的新知识少;12.6%的被调查者认为授课者不问具体对象,内容雷同,很少能做到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安排不同的内容。二是教育培训的方式缺少实效性。31%被调查对象认为,目前采用的培训方式方法较为呆板,形式较为单—,仍然沿用以“教员讲、学员听 ”为主的课堂授课方式进行培训,学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较低 学员与教员之间的交流不够广泛。三是教育培训的管理缺乏严格性。办学单位尽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但在执行制度时只是停留在一般性号召和要求上,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没有根据干部培训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从而影响了教育培训的质量,有10%的被调查者认为党校的教学管理松散、拖沓。四是教育培训的师资缺乏适应性。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干部知识需求多样化与干部教育培训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党校师资力量还较薄弱,专职教师人数较少,大多数教师过去所学的专业与现在从事的干部培训教学工作脱节,教师知识结构有待合理,知识亟待更新,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这种状况很难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发展和变化的干部培训工作的需要。有19.3%的被调查者认为党校教师队伍理论素质不高,有21.2%的被调查者认为党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很合理,存在知识老化问题。五是培训时间得不到有效的保证。按照省、市、县有关干部培训文件的要求,各类培训班都有相应的学制规定,但是由于受工学矛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培训时间达不到规定时间的要求,学制的任意缩短,使培训难以收到实效。从调查来看,有69.1%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时间应该在一星期以上。

(二)外在助力不足

1、相关机制运行问题。领导、协调机制问题。干部教育培训由多个部门协调进行,由于在工作中协调沟通机制存在一定问题,使得干部教育培训存在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的现象较多,全县干部教育培训没有形成一盘棋的格局,培训资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有34.2%的被调查者认为存在重复培训,有26.4%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干部培训工作的最大问题是多头培训、人为分割。有的行业部门既无师资,又无办学的基础设施,却成立培训中心,以获取部门利益,这种状况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训用脱节,激励机制不到位。由于缺乏严格的刚性措施作保证,所以这项要求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如有些未经培训但因工作急需的干部也得到提拔;有些未经培训提拔后的干部又不及时安排补训。这些虽是个别现象,但仍然会在干部中造成不经培训照样能提拔的误解,从而削弱参训者的积极性。有44.9%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与录用、提拔没有多大关系,只有14.4%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是只有通过培训,才能录用、提拔。同时又缺少对学习效果的客观评价,培训质量、学习成绩与干部的提拔使用联系不够紧密,有学没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问题仍然存在,这是诱发不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2、参训者培训态度问题。 (1)学习认识不到位。 一些党员干部参加培训时,认识模糊,态度不端正,对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参加培训为提拔而不为提高。一些干部认为,参加培训只是干部提拔前的一个程序,只要不犯大的错误顺利过关就完事大吉,自己是否得到提高并不重要,反正回去后就会被提拔。有12.3%的调查者认为,来党校培训是组织安排的,无奈参与。

二是参加培训为休息而不为学习。一些干部认为,平时基层工作很紧张,很辛苦,参加培训既没有“死任务”,又没有硬指标,可以放松一下好好休息,而不是利用参加培训这一大好机会学习一些新知识,新经验,完善自己,给自己充电。

三是参加培训为交友不为交流。一些干部认为,参加培训的多为拟提拔的干部或后备干部,以后都大有前途,通过在一起培训,和他们交上朋友,互相可以关照,因此培训期间不是交流思想、交流经验、互相学习,而是称兄道弟,铺张浪费,大搞哥们义气,学习只是成为其次的内容。

(2)对培训效果与作用的期望值过高。一些学员渴望通过进党校的一 次学习,不仅使理论得到升华,认识得到飞跃,而且希望能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一旦希望落空,就自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有62.3%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党校培训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显然这是不太现实的。

同时参加学习培训的绝大多数都是领导干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官本位思想,长期管理别人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一时难以接受别人的管理,因而也给办学单位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加强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对党校工作的领导,是办好党校的根本保证。

县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党校工作的领导,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建 工作目标责任制,指导党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推动党校事业的发展。 有19.3%的被调查者也认为领导重视是加强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最有力措施。

1、要切实加强对全县干部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建立和完善培训规划,增强培训工作的计划性。干部培训工作是一项计划性很强的工作,它既要求为干部的学习、进修创造良好的条件,又要求妥善处理工学矛盾。因此,必须统筹安排,作好干部培训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要克服“以干代学”的现象,为党员干部的学习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2、要充分发挥县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的职能,确保干部培训计划的落实。要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制订配套细则和操作程序,明确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要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 明确干训领导小组与其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共同实施培训规划的领导体制,形成干训领导小组负总责,组织部门和党校具体抓,其他成员单位协调配合的齐抓共管的新格局。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申报审批制度,解决条块分割问题。

各系统、各部门在举办各类培训班前应严格履行申报审批手续,由组织部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宏观调控,尽量避免重复培训。列入培训计划的班次必须安排在党校举办,如需异地办班需经党校同意。

(二)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是党校发展的根本,干部教育培训质量 的提高是党校工作的生命线。

要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增强党校干部培训活力的关键。作为当今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每一名教师,都应围绕培养“通才”,“帅才”这个总体目标,不断地追逐时展的步伐,贴近正在实践着的工作对理论、对专业知识、对工作能力的要求,遵循“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的原则,转换观念,身体力行,更新知识,作实践终身教育的先行者。其具体途径可以是:

其一,“自行修炼”。根据自己与工作需求的实际,列出阶段性的自 修计划与目标。强迫自己钻研必需的理论与专业知识。它的可行性在于他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知识,或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联想、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抽象和概括,去认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而且往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且这种自学方式既可解决教学矛盾,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还可边自学边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修正和巩固提高,有利于学以致用。这应当是目前符合客观实际的提高教师素质的首选方式。

其二,“离岗进修”。到上级党校、行政学院、国民高等院校进修、培训。这种方式既能得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广阔、更前沿的系统培训,又能在比较、交流中获取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经验。

其三,“挂职锻炼”。深入社会,转换角色,到具体工作岗位上去锻炼学习。增加实践工作对理论的理解认识,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有利于找准理论联系实际的切人点,实现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其四,“深入实际搞科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除了担负教学任务 外,还必须具备搞科学研究的能力,要求在学术上达到一定的水平。科研过程也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科研成果的获得既可用于教学实践,也可将成果推向社会,参加一些学术报告会,讨论交流会,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总之,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与方法要视其客观情况而定。党性锻炼修养与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领导工作能力等等都要求干部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自我激励、加强学习、勤于进取、奋勇开拓,围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个中心,把不断造就自己的过程作为一生从教的动力。只有造就好自己,才能为党和国家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符合当今时展要求的新世纪合格的干部人才。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是增强党校干部培训活力的重点。当前增强党校干部培训活力应着重抓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三个环节,加大改革力度。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增强适应性。要突出抓好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强化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培训。要明确区分不同层次干部的知识结构要求,分层次、按类别开设不同的教育培训课程,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抓好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突出抓好执政能力建设,强化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的培训。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抓住发展这一主题,紧扣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组织各类干部有针对性地研究讨论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新苍南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改革创新的需要,开设创新思维训练和竞争意识教育课程,切实提高干部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有52.5%的被调查认为党校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增强教学的实用性。这就要求:(1)在课程设置上,要科学合理。政治理论课,要突出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业务知识课,除开设岗位业务知识课程外,加大现代公共管理、经济管理、涉外经贸知识和经济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份量,以提高干部驾驭、服务经济工作的本领。(2)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应有所侧重。即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干部,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区别,不能搞“一刀切”。

第二,改革教学方法,增强灵活性。61%的被调查者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是交流研讨和个案分析。因此我们要从灌输型教学转变为研究型教学,要以培养干部的领导能力和行政能力为重点,实行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等,提高干部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行政操作能力。要强化专题研训,采取一期一题、一题一议、集中授课、实地调研、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要把本地培训与“走出去”培训结合起来。

第三,改革教学管理,要突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培训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应坚持把教学管理改革的重点放在制度建设上,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可考虑完善的制度主要有:(1)主讲教师责任制。 (2)教学质量评估制度。(3)集体备课制度。(4)教学工作量化制度。(5)学员考试考核制度。

在具体制度设计上要注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可借鉴其他党校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如驻马店地委组织部和地委党校针对培训班个别学员对理论学习缺少兴趣,在校期间组织纪律观念较差的现状,对培训班学员实行了百分制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出勤情况和学习成绩三大项。三项得分之和即学员在校的总成绩。依据总成绩评选出优秀学员。考核结果在全区通报,表扬好的,批评差的,同时将每个学员的职务、分数逐人列榜公布,并一式三份分别交组织人事部门存入学员学习档案、学员所在单位和留党校备案。

百分制考核的突出特点有三:一是将学员的主要表现量化为分数,把表现与成绩挂勾,激发了学员学习的内在动力和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二是打破了出勤多少、学习好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提高了调训率和听课率;三是掌握了学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知识能力,为组织部门使用干部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三)转变观念。逐步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机制,是增强党校干 部培训活力的根本。

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按市场需求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开放性和竞争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从根本上转换培训教育机制,改革过去靠行政干预下达培训任务、落实生源、确定培训内容的做法,逐步建立和形成按需培训、按需就学的新机制。一是干部培训主管部门要转变职能,放权搞活,立足于宏观管理。二是党校要自觉走向“市场”, 改变办学模式。党校办学要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面向改革开放的现实,调查研究县域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各级各类干部急需学习哪些知识,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活动,靠良好的培训质量和效果来调动干部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组织培训的方式上,变坐等生源办学为主动找生源开班。

(四)强化机制。训用结合的约束激励机制,是增强党校干部培训活 力的保障。

要切实改变干部教育培训缺乏动力的现象,建立一整套系统的、严格的、可操作的、针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制度。现时期要努力克服训用脱节现象,真正做到训用结合。有37%的被调查者认为这是提高党校干部培训工作力度的最有力措施(与提高培训质量并列第一位)。要使干部树立“学习也是政绩”的理念,把学习合格作为考核干部、选拔任用干部的必要条件之一,实行干部考学、述学制度,使干部做到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把学习作为终身任务,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一是在培训考核上要实现从知识考试向能力评估转变,把具有综合性测试功能的“撰写论文或调研报告”作为考核方式,使其训考相符,更好地检验培训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二是要完善培训档案。要将学员培训期间的各方面情况分类归档,每年向送培单位公示培训结果,并把干部培训纳入单位的党建目标考核。三是认真记载培训情况。要严格按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把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表现,包括遵守培训纪律、思想认识与能力考核评估结果等情况,作为组织部门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激发干部自己要学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培训期间的管理。在干部培训班中,要建立临时党支部负责培训期间的管理,并规定严格的培训纪律,制定培训期间的学习制度。组织人事部门要派专人跟班管理,学习结束后对学员在培训期间的表现做出鉴定,存入干部档案之中。

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湖南津市市委组织部建立的党校学员训后系列跟踪考察制度。其主要内容:

一是建立训后季度汇报制度。组织部每季度组织一次训后干部工作座谈会,要求干部书面汇报所学理论在工作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及时了解干部的学用结合情况,掌握培训效果,加强训后干部动态管理。同时,选择学用结合好的典型定期到党校向学员谈体会、传经验。

二是建立训后信息反馈制度。组织部建立了《干部训后跟踪调查情况台帐》,年底发放调查表,广泛采集信息,要求学员反馈培训后的工作和政绩情况,送训单位对培训工作提出评价和意见,及时建立台帐完善训后信息。

教育科研培训篇(9)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022-02

农村基层干部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核心力量、骨干队伍,为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团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只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形式的新要求已不能完全适应。徐文荣(2008),陈瑞林(2009),魏晓理、李映福(2011)认为,基层农村干部应该提高科技意识和整体素质,满足农村对农业推广的需求。黄革新(2004)强调,要切实抓好农村干部培训,着重强化科技意识、强化带头意识。加强农村干部培训,成为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建设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

农业高等院校为村干部培训提供了理论平台和实践示范基地。黄红焰(2011)认为,农业院校要建立高校服务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平台,把高校开发的农业科技成果传授给农民、贡献于农业。黄红焰(2011)提出,农业院校要建立高校服务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平台,把高校开发的农业科技成果传授给农民、贡献于农业。黄国清、宋心果、邱波(2010)指出,农业大学在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教育培植示范户来影响周围村民,带动周围农民共同致富。

近10年来,作为全国农业科技统筹改革的试点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挥产学研精密结合的办学特点和杨凌示范区独特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三农问题展开各项重大战略部署。学校把农村干部培训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使命和服务社会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将学科优势和专业技术转换为培训教育优势,王艳杰、孙养学(2011)认为,要分析农业科技培训的特征,针对不同的培训客体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莫云山、周祖流(2011)认为,干部培训应该创新模式,政治理论学习、实用技术、实践操作的培训时间各占1/3,要着重培训实用技术,加强创业指导。该校坚持农村干部培训和技术培训相结合,把培训质量作为第一生产线。

农业科技推广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促进干部培训工作、保证干部培训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张世和(2011)认为,加快西部山区科技创新与推广,一方面鼓励农村干部、科技人员到农业院校深造,另一方面将带回的新成果为农民群众做出样子,让农民群众跟着学、跟着做。结合学校实施的以大学为依托的现代农业推广模式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村干部培训工作于农村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高新科技展示、科技培训、科技扶贫等科技推广活动有机结合,在促进农村发展、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良性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农村干部培训工作和科研改革。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继续,是联系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农村社会服务的重要纽带,是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农民经济效益的桥梁,对促进农村干部培训、开拓干部视野、拓宽农村干部带头致富思路有着重要的意义,充分实现了农业高等院校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促进培训干部增强科技意识、加强科技知识学习,努力成为领先科技、率先致富的带头人

科技兴村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农村干部要增强科技意识,提高科技知识的学习,努力实现从传统的“管理型”到新形势下“服务型”的角色转变,实现从传统的“行政领导”到新形势下“示范指导”的职能转变,真正成为领先科技、率先致富的领头人,成为指导农民奔小康的行家里手。

良种优法、科学养殖技术、植物高效栽培、无公害产业的生产贮藏加工技术等农业科技成为农村实施“科技兴村”的急需技术,而农业科技推广与干部培训的结合对此起到积极作用。科技推广人员将科研教育的新成果、新知识、新信息经过整理筛选,挑选出经过生产检验、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通过干部培训工作带入农村,增加农村干部的科技意识,开拓农村干部经济视野,为推动农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展示新成果、新技术,增强农村干部学科技、用科技的信心

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站、农林科技咨询服务热线等科技推广体系,不仅加速推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直观展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也对学校的科研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根据西北地区不同的农业环境和产业特点,先后成立了4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5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展了杨凌百名专家咨询、农业科技培训等科技推广工作,初步形成了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服务全国的科技示范网络,共建立示范样板150多个,示范样板内推广展示科技成果350多项,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也为新科技的示范推广和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组织培训干部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与专家交流,参与农业科技培训,增强带头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心,争当科技示范户,通过培训将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带回农村,进一步帮助群众学习科技用科技,帮助农民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来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广大农民增产增收。

对农村干部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新的需求,由科技推广人员收集汇总整理后反馈给科研部门,作为新课题进行研究,为科研方向的调整提供了依据,进一步促进学校产学研的经济结合。

三、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社会影响,扩大农业院校干部培训工作的覆盖范围

科技研究、人才培养和农村社会服务是农业高等院校的三大功能,而农业科技推广是农业高等院校农村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该校农业科技推广活动创造经济效益200多亿元,受益的群众经常自发地宣传学校的科研成果,参与过培训的农村 干部也会自发地宣传学校的信念,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县乡党政干部、村干部、农村基层科技骨干到该校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达10万多名,成为面向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等领域的农村干部教育培训中心。该校在西北地区建立了40多个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构建其校内、区内、校外“三位一体”的培训基地20多个,与省内外60多个市县政府、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起以科学技术教育专家、政府官员、企业家“三结合”多元化的培训师资队伍,共有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师资库教师400多名。

科技推广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认识学校、了解学校,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为扩大农村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覆盖范围提供了保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干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农村干部队伍,提高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关键。将农业科技推广、高校科研、农业生产、教学培训融为一体,一方面能够拓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领域,创新农村干部培训机制和推广体系,拓展村干部视野,增强农村干部带头致富的信心,有效地将最新的、最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现实农业生产中得新情况新问题也能够反过来促进和丰富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从而使学校的教学科研与农业、农村、农民相互促进,使先进农业科技与实际生产有机结合,达到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从而实现农业高等院校直接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莫云山,周组流.创新培训模式打造高素质村干部队伍[J].当代广西,2011,(1):33.

[2] 黄国清,宋心果,邱波.高等农业院校主导型科技推广典型模式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12):244-247.

[3] 张世和.加快西部山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路径[J].湖北农机化,2011,(1):54.

教育科研培训篇(10)

陆福根 好的。“研训一体”是教师教育的一种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它不仅包括培训部门与教研机构相互协作、培训与研究相整合,通过问题导向、项目牵引、教学现场开展教师职后教育实践,还包括培训、教研、科研和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职责的分工及机制,以及教师个人成长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凡是指向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所有活动都应该是训中有研、研中有训。

“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模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972年英国的《詹姆斯报告》提出“教师的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明确职后教育要基于教育教学现场的真实性,“研训一体”机制由此萌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部分地区开始尝试“研训一体”,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和探索,现已被广泛运用。各地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所得出的经验表明:研训一体,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为核心,以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交叉培训为主要方式;在教师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更新理论知识,更重视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强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所以,研训一体是一种适应课程改革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较为成功的教师教育模式。

“研训一体”教师教育模式强调,研训教师既是教育教学行动研究的指导者又是参与者。他们既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问题研究者,又是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他们研究问题的历程,既是解决问题的历程,也是基于问题的培训过程;所解决的问题,既是教育教学的问题答案、实践性知识、研究成果,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的课程。

我院实施多年的“研训一体”教师教育模式,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及职业生涯阶段性特点,适应学习化社会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通过整合教研、培训和科研三支专业机构的优势,根据教师职前培养的状态,对教师入职教育、在职培训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明确不同阶段的要求、目标和任务,并科学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力求教师培训的各个阶段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内在一体。简单地说,“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模式就是把立足于课堂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与立足于课程的教师培训有机统一和整合,以丰富教师实践性知识、提升教育教学智慧为目标取向,致力于“立足课程、整合研训、旨归课堂”,为全面提高我市教师专业素养开辟全新而成功的路径。

记 者 您提到,嘉兴教育学院是整合教研、培训和科研三支专业机构作为培训、教研、科研三合一单位,是嘉兴市的教师教育中心、教研指导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教育资源高地,正是这一优势,使得“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模式得以顺利开展,请您介绍相关情况。

陆福根 2008年我院与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合署前,嘉兴的师训、教研工作经历了一个从初建到发展再到壮大的过程。

1983年,撤地建市后初建的嘉兴市教育局教研室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全市基础教育的教学指导、研究工作,把普及初等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作为工作重点,以“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两个途径,发挥导向功能,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教育改革的需要和深入,教研工作的重心也由初期的解决教材教法问题等转移到了如何提高学科教学合格率、如何加强学科教学管理及教学常规、如何抓好农村初中普教职教分流工作、如何在抓学科教学的同时又能使“五育”得到全面发展等问题上来。伴随着教研工作的发展,教研服务也由义务教育扩大到了高中教育领域。

2004年,嘉兴市教育局教研室、嘉兴市教科所等合并为嘉兴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随即更名为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发展、壮大后的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围绕市教育局提出的落实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加强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为中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扎实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市教研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之后,随着教师数量的剧增,教研、科研工作逐步转向以项目推进的方式来开展,比较突出和成功的有义教阶段的“南湖之春”教学展示活动、高中阶段的高考科目学科基地建设、科研的个人教学问题解决等。

创建于1983年的嘉兴教育学院,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和教师在职培训,把培养小学、初中合格教师作为工作重点。至1995年,全市小学、初中的学历合格率基本达到100%,而高中的学历高标率也达到了10%左右。随着学历补偿教育任务的完成,教师群体也要求进行继续教育,教师教育自然地从“学历补偿”为主转到“能力提升”为主。而此时,追求教育高品质、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方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大家的共识。于是,嘉兴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方式追求由培训、教研、科研“三元分离”走向“研训一体”的一体化发展,从数量满足走向终身教育的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和从教学技能走向人文关怀的教师教育个性化发展等三大发展趋势。

2008年,嘉兴教育学院与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合署,嘉兴的教研、科研、培训工作由此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它不仅使“三元”走向“一元”具有组织架构上的条件,也为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方式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合署后,在学段教师培训上,教师个人教学问题研究和培训、“南湖之春”成为义教阶段教师专业化培训的集合体;以学科建设为主的学科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研究、教学疑难问题研究和培训成为高中段教师专业化培训的集合体。在教师培训课程建设上,先通过学科教研、专项教研、蹲点教研等收集具有相对个性的教师教育教学问题,借助科研寻找解决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师训课程,以它们为主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培训体系上,形成了以年段和学科教师为主的培训体系,同时突出市级名师、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三年内教师跟踪培训,以及周期为三年的主题班次和其他班次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学习、实践活动、反思总结的“问、引、研、评、用”方式进行,培训场所主要放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场――学校。实践证明,这样的培训方式显然具有高效、集约的特点,深受广大教师欢迎。

记 者 要实现学院“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模式,具体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陆福根 实施“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新模式,具体是将教研、培训、科研资源统筹配置,共同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中,教研一般是指在教材、备课、教学、辅导、考试、教改、评价等教学领域中开展的系列研究活动,也包括各种以专题形式开展的课题研究活动;培训是指根据教育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求,遵循在职教师成长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训教师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教育科研则是作为相对独立的一项工作,渗透在教研和培训之中。在以往的教育机构中,这三个部门的设置通常是各自独立、各自为政的,导致了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与教师素质培训活动人为分割,导致教研经验缺乏后续的推广和提升,培训工作与教学实践相脱离,既浪费人力和物力,也削弱了教研和培训工作的实效性。我们注重的科研,就是针对新课程改革必须改进的问题、教育教学中呈现的问题和教师自身的教育困惑,通过全方位研究,在行动中提升科研水平。一般以主导性课题、学科课题群项目、个人教学问题等方法,切入到教师的系列培训中,促进其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进而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并通过他们促进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

记 者 学院在践行“研训一体”区域教师培训模式时,创新了培训方式,堪称为多元化。那么,这些培训方式具体有哪些?

陆福根 我院的“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模式,将教学、研究、培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到研训问题化、问题主题化、主题课程化、课程培训化、培训实践化,使得教师在研训过程中自然地立足于教育教学场景去学习、探究教学知识和技能,在行动中巩固通过研训获得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具体的培训方式主要有8种,分别是:

1.新任教师培训中的“主题课例式研训”方式;

2.骨干教师专业提升培训中的“问题化三阶段式”推进方式;

3.名师培养的“课程多元化”方式;

4.班主任研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方式;

5.高中90学时实践培训的“异地蹲点教学”方式;

6.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三阶段两基地参与式”方式;

7.骨干校(园)长培训的“聚焦问题・现场教学”方式;

8.名校长培养研训的“构建教育管理个人知识”方式。

上一篇: 对乡镇发展的建议 下一篇: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