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1 17:20:03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1)

 

落实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坚持教育政策的整体性,坚持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坚持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教育的整体性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指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是指教育不能单靠课堂书本教学,还要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针对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接触社会实践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科学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系列的目标就必然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但是,纵观职校现状:在当今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尤其是职校学生,他们聪明活泼,见多识广,但对社会缺乏本质的认识和真实的了解,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毅力;他们不愁吃穿,生活优裕,但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能力差。这些个性行为上的缺失导致了社会实践教育难以顺利开展。究其个性行为发展至此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学校本身存在的教育缺陷……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根源,家庭教育走进误区,将直接影响社会实践教育的质量。 

所谓社会实践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关心等内部动机为基轴,在课题学习中不受学科分科的束缚,通过实地调查、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应用等过程,综合地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活动。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一、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二、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实效的有力保障。社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到同一工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学生。这根源就在于农村、城市两种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城市的孩子,生活条件好,衣食无忧。家长以“包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行,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所有的一切,家里人都会为他安排好,只希望孩子能读好书,但往往小皇帝、小公主们沉迷玩乐,不争气,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农村的孩子,家长从小就开始培养、教导他为家庭分担家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多事情都是靠自己努力解决,因此他们的独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就保障了农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基础。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青少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吃苦耐劳,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有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此相反,中国的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却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孩子打扎坚实基础,培养孩子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锻炼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重要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学会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

[1] [2] [3] 

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期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创优的前提。事实证明,日本的孩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屡创佳绩,而中国的孩子却表现出独立生存能力差,面对困难无所适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练中集体动手准备野餐,有的孩子带病坚持拉练,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吃苦锻炼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前提,家庭教育做得好,社会实践教育必然屡创佳绩。 

基于上述情况,家庭和学校应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工作,使两者能和谐发展呢? 

一、家庭教育 

 

(一)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中国人的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差。生活中有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被家长包办代替了,使得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当具备的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每个家庭成员在享有家庭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家庭责任,孩子即使年幼或者未成年,他也是家庭成员,他也应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因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之一。从另一角度来说,劳动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权利,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因此,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二)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孩子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二、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得到开展,而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广、影响不深的缺陷。这源于社会支持不够、学校改革力度不够、家庭渴求愿望不够。因此学校在办学思想上应重视社会实践,在活动组织上做到求实创新,做到排除万难,坚定信心,开拓新颖、简单可行的实践方式,才能争取到社会、家庭更多的信任,把培养学生的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专家指出,学校指导家庭教育能弥补以往教育中存在的空白,它针对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要加大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力度和大力推广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绝大多数家庭的家长之所以不能教育好孩子,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和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教育孩子,因此,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加大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的宣传力度,从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家庭教育问题。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2)

【分类号】G78;G631

劳动教育是向孩子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是培养孩子从小自主自立良好道德品质、开发孩子潜在的智能和增长孩子积极主动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教育,其教育的目标就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劳动习惯的养成和自主自立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应从孩子所诞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中抓起。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有效实施家庭的劳动教育是育人的基础和必要的途径。

一、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是育人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家庭中的父母及其长辈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是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做事的过程,而家庭中的劳动教育正是这一过程的起点。

(1)发挥家庭劳动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所以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所施的教育具有早期性,而这种早期性教育是学校及社会所不能替带的。孩子出生后逐渐进入幼儿期到学龄前期,而学龄前期正是孩子智力发展最迅速时期,这个时期是对孩子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父母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让孩子从小就学习作为独立的人应该做的事。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逐渐进入学龄前,便积极引导孩子完成属于自己应独立做到的自己吃饭、洗脸刷牙、洗衣服等及更难的事情。这样,充分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早期性作用,使孩子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逐渐获得热爱劳动的习惯,为孩子未来健康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2)发挥家庭劳动教育及时性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幼儿园)教育要及时。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为此,家长一定要抓住家庭教育及时性的有利契机,及时地帮助教育孩子掌握一定的家庭生活劳动知识和技能,为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发挥家庭劳动教育感染性的作用

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关系,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举止言谈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家长的言行无时无刻的教育影响着孩子,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伴随着孩子成长的一生。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始终能够保持着家务劳动等活动中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就很容易引起共鸣,并融入到学习和参加家务劳动的快乐生活中,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就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有效实施家庭劳动教育是育人的必要途径

孩子从生命诞生那天起,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终将由家庭的小环境中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以外的社会大世界,如何适应社会大环境的成长需要,这就需要家长及时的早期启蒙教育,有针对性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指导,让孩子在家庭中就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尽好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为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作出积极努力。为此,有效的实施家庭劳动教育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途径。

三、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好家庭教育是育人的措施保证

学校(幼儿园)要承担起良好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成立家庭教育指导组织机构,将有效的家庭教育知识及方法传授给每一位家长,使家长在生活中,能够加入到如何伴随孩子成长这一课中,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和质量,并明确以下职责。

(1)为孩子创设出良好的家庭氛围

创设民主和谐型的家庭,能使孩子每天生活都在和谐、愉乐中渡过,使孩子每天都有幸福感和欢乐感,忧虑少、紧张少、烦恼少,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

(2)培养孩子自主、自立

劳动教育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石。家长应减少孩子对成人的依赖,要培养孩子自主自强,让孩子学会生存。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铺床叠被,学会洗脸刷牙,学会从简单的洗手帕、袜子等劳动,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培养孩子自主、自立意识。

(3)培养孩子有孝心

培养孩子的孝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劳动

教育的落脚点。从小就让孩子懂得,讲礼貌、懂廉让、知感恩,;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以情育情,孝心的种子才会培育到孩子的心田。

(4)培树孩子有自信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进而形成一种压力而失去信心。这就需要家L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要有意识的培树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自信心越大越能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进取激情,排除一切障碍去实施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家教中,要经常鼓励孩子:“你能行,你一定能行!”;其次,当孩子做事遇到失败时,要帮助其分析和纠正问题,鼓励孩子继续前进。

(5)与学校常沟通、配合

家庭教育要积极主动与学校配合,及时与老师经常沟通情况,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总之,劳动教育在家庭中抓起,是抓住了孩子在健康成长过程中早期性、及时性的教育方法,是符合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是积极主动地促进孩子自主的全面发展,为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4C-0007-03

一、现状扫描及问题归因

高等学府本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扬之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校园中学生的文明素养却遭遇了大幅滑坡,一些不良行为日渐增多,校园中“低头族”和“啃老族”的学生数量日益壮大。据有关调查统计,大学生92%使用智能手机,每人日均紧盯手机屏幕3小时左右,课堂之上的“低头族”也不乏其人;“啃老族”大学毕业生已经扩大或前移到了部分在校大学生身上,集中表现为交往圈中请客聚餐消费过高、恋爱成本感情投资居高不下、非理性攀比消费支出惊人等等。网络技术在支撑学子们更便捷获取讯息的同时,也阻断了与他人躬身交流沟通的能力,课堂上的“低头族”们,沉湎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自娱自乐,不尊重教师劳动与付出,折射出目前高校学风建设、思想教育的紧迫性与严峻性;自身没有断奶、衣食住行全靠父母的“啃老族”们,视家庭和亲人的付出为理所应当,挥霍、坐享父母劳动成果而毫无歉意内疚之情,更是将爱劳动与善感恩的传统美德抛在了脑后。“破窗效应”中的部分大学生,集中反映出了劳动观念淡漠,自理能力不足,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未形成等诸多问题。

劳动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更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部分大学生不热爱劳动的种种现象,笔者认为其形成原因是多维度多方面的,既有个体主观原因,也有外在客观因素;既有学校教育的缺失,也有家庭、社会的深度影响;既有生源地城乡区域差异,也有男女性别差别等等。

第一,源自家庭教育方面的深度影响。来自城镇经济宽裕家庭的独生子女以及“官二代”、“富二代”们不爱劳动的现象表现尤为突出,并占有很大比例。这些独生子女在家养尊处优,衣食无忧,有求必应,几乎所有生活事务全由父母亲人包办代劳,家务劳动从不动手承担,父母的辛劳从不关心体恤。而父母的百般宠溺与宽容又时时固化着他们追逐享受的心理定势,使他们劳动能力日渐下降,感恩意识淡薄。

第二,来自社会文化方面的不良熏陶。随着改革开放深度推进,社会多元文化日益融合,国际化视野中的高校青年学生,正兼收并蓄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与声音。但是在域外强势文化面前,部分大学生过于崇拜西方文明,盲目跟风,流连于洋风洋节洋生活,淡化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忘却了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能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的朴素道理,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被摒弃,个别学生终日沉湎于网络世界、追逐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心安理得。

第三,囿于学校教育方面的教条呆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颁布各项政策,对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应该说在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特殊时期,学生的体力劳动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但是在今天改革开放中得到极大发展的高等教育,仍多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劳动教育被弱化和边缘化。不仅劳动教育内容空泛,劳动形式和方法也显得呆板乏趣,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与提高。

在这种倒逼机制下,笔者认为,劳动教育不能成为一纸空文,创新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全面提高新世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二、消除破窗效应的对策探讨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1]在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中应该树立劳动教育生活化的教育理念。生活是劳动教育的源泉。生活源于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和生活水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才可求到的教育”,[2]生活是教育的活力之源,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就不能离开生活。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不能和生活脱节,必须紧密联系生活,以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为教育的起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教育的养料。高校重视和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就是要让劳动教育更加贴近大学生校园日常生活,回归大学生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丰富实践。高校只有实现劳动教育生活化,只有实现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化、情感化和教育方法的趣味化、多样化,才能真正让大学生们在劳动和感恩中体验感悟到幸福与快乐,才能真正让大学生们懂得劳动创造美好梦想的人生哲理,才能寻找到消除“破窗效应”的根本良策。

第一,补上家庭劳动课。与家风家训相融合,与学生家长相配合,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前植式劳动”,补足补齐成长过程中缺失掉的家庭劳动一课。家风家训等家庭教育是思想性格的塑造场,是人生价值的奠基石。[3]“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新常态下和谐社会大力倡导的家庭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家庭教育的肥沃土壤,才能根深叶茂,生机无限。家风家训等家庭教育不同于课堂教育、职业教育的突出优势是,它靠亲情的力量来拨动心灵琴弦,扣的是人生第一粒纽扣。作家老舍先生认为:“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家风家训等家庭教育对人的亲情影响离不开规劝、褒奖与提醒,但成效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身体力行、躬身示范,正所谓“三分靠说,七分靠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家风淳正、相亲相敬、和谐温馨的家教环境成长的人,一定会在耳濡目染、润物无声中增强共同的价值认同,实现优秀道德润泽与传承。有鉴于此,我们在“前植式劳动”教育过程中,具体做法是:精心设计“我的家风家训是什么”主题班会,通过学生在校撰写“家务劳动承诺书”,教育引导大学生爱家庭、爱父母、爱劳动、懂感恩,广泛开展“我帮妈妈做家务”、“我帮爸爸干农活”、“我替父母看亲戚”、“我为爸妈分忧愁”等系列家庭劳动。这是一场体验式的劳动,其劳动的最大实效是让学生深刻感受父母的辛劳、体验家庭的责任和传递亲人间的温情。这种体验式劳动,最大优势在于学生情感上的真情倾注和投入,以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心态,让独生子女大学生担当起家庭的责任义务,在劳动中学会感恩,学会奉献,懂得珍惜,增进亲情。

第二,抓好学校劳动教育环节。与学生自理能力提升相协调,与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相契合,积极组织大学生大力开展“即时式劳动”,抓常、抓实、抓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劳动进行时和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即时式劳动”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学习生活相关的各类课外实践,包括自理状态下的个体自我服务性劳动与合作状态下的奉献他人集体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体现为大学生个体涉及衣食住行等生活化的劳动内容与劳动行为,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躬行,遏止并逐步消除依赖父母、依靠同学的心理惯性。其劳动载体是寝室个人内务整理、服装清洗、个人自主学习安排等等。集体性劳动体现为集体协作和团队合作,在劳动合作中增进友谊、加强交流,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人格缺失,其劳动载体是教室、寝室劳动值日、校园区域卫生保洁、校内社团活动组织及服务等等。“即时式劳动”是在校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时期,是学生能否形成正确劳动观和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关键一步,作为辅导员必须抓细抓实。

第三,拓展社会实践平台。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相一致,与学生社会责任担当相契合,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后延式劳动”,驰而不息地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载体与平台。“后延式劳动”是指大学生为走向社会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与责任担当作准备的综合性实践劳动。诸如“劳动进社区”活动、“手拉手结对子送温暖”活动、“送科技送文化下乡”活动、“植树节”开展的植树活动。“后延式劳动”作为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参与的劳动,对于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以及奉献社会、担当社会责任做了必要而丰厚的心理、能力与才干储备,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实施劳动教育生活化的启示

第一,高校劳动教育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高尚人格的基本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是责任文化,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勤劳勇敢,勤俭持家是本分。高校理应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脉,发挥家风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为培育青年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提供丰厚的文化营养。

第二,高校必须创新劳动教育载体,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凝练劳动教育特色。高校应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重点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首先做到“内化于心”,然后才能“外化于行”。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劳动,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思想上要认识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能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生命中的一切辉煌,只能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行动上要清晰大学生的职业定位就是普通劳动者,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加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第三,高校必须把劳动教育纳入完整的教育体系之中。劳动意识与劳动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的实施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高校应把劳动教育纳入完整的教育体系之中。在操作层面上要贴近生活、回归家庭、走向社会,采取综合实施策略,从细处着眼、实处入手,才能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4)

一、幼儿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劳动教育。家长通过言传身教,使子女能够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幼儿家庭劳动教育旨在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念与劳动意识,这一时期的家庭劳动教育,是幼儿机械地模仿成人的劳动,进行自我服务与管理的游戏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缺乏目的性,而成人的任务就是要让幼儿明白劳动的意义、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从小进行劳动锻炼,学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减少对成人的依赖,能够促进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劳动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动手劳动是孩子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基本劳动的训练,促进孩子手脑协调发展,加快孩子脑细胞发育成长;劳动促进孩子身体健康,劳动使孩子养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促进孩子大小肌肉的发育和肢体的协调;劳动促进孩子良好品德意志的形成,劳动使孩子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和劳动者,从而促进孩子良好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现实中的幼儿家庭劳动教育

(一)家庭劳动教育效率不高

如今能够坚持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家长实在是难能可贵,相信他们对孩子进行的这种重要的教育会让他们的孩子成长为优秀的人,但是当前家长们开展的劳动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效率低下。之所以家庭劳动教育收效甚微,一方面是因为家长缺乏耐心,没有持之以恒地将劳动教育长期坚持下来;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接受能力估计错误,要么太难,导致孩子难以学会,要么太简单,引不起孩子兴趣。如此一来,尽管家长教了,教的也不少,但孩子懂的、会做的却不多。

(二)劳动教育方式存在一定误区

家长们普遍缺乏这样的意识:因为生活中处处有劳动,所以只要有合适的时机就可以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许多家长认为劳动教育一定要在劳动时才能进行,只有让孩子亲自参加劳动,那时进行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其实,对孩子的劳动教育经常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行的,许多家长只会机械地教授孩子劳动技能,却不会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或他人的劳动向孩子传达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家长对孩子劳动的反应不够积极

当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某个任务,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满心期待地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可是父母的一声声“看你把衣服弄这么脏,以后不要弄了!”“这都弄些什么,纯粹给我添乱!”等话语严重孩子的自信心,本来孩子能够帮家长做一些事,也做到了尽自己所能能做的,按理来说应该得到表扬和鼓励才是,即使他们做得不够好也应该耐心的提供一些改进的建议,家长们却总是把孩子的劳动视为麻烦的来源。如今生活的快节奏和职场的激烈竞争导致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极少,而长期的快速效率的办方式也导致了对和孩子在一起缓慢低效活动的不适应。当孩子在劳动中遇到困难时,家长们为了节省时间总是直接代劳,长此以往,孩子哪还有劳动的兴趣呢?

(四)家长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

人们对劳动的重视程度早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没有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也未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劳动实践环境,因此才会出现“重智轻劳”的现象:家长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向幼儿表现出对体力劳动者的蔑视,为了驱使幼儿努力学习,甚至将体力劳动者作为反面教材,辛劳一天下班回家时不会让幼儿正确了解自己劳动的意义,反而和幼儿说:“倘若你不好好读书,将来便和我一样劳累……”,仿佛劳动是非常丢脸而又得不到益处的。

四、思考及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正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社会不应歧视体力劳动者、鄙视体力劳动,广大劳动人民应受到应有的尊重和热爱,正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间的关系,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导向有利于树立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尤其社会要创造良好的劳动氛围,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劳动环境,比如多开展公益性劳动,让孩子有作为志愿者参加集体劳动的机会。学校尽量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弥补社会和家庭劳动教育的缺陷与不足。应该把劳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即使学校不能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应该重视劳动教育。

(二)尊重孩子的劳动,积极引导孩子劳动

1.正视孩子的劳动和劳动成果

让孩子参加劳动绝对不是添麻烦,劳动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权利,孩子自然享有这种权利,家长无权剥夺,孩子必须参与劳动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当孩子做成一件事时,首先必须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才能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3-6岁年龄段的孩子内心脆弱,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尤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及时的鼓励和帮助对孩子极其重要,这个时候的鼓励和信任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劳动的积极性。

2.不要吝啬时间,多和孩子一起劳动

孩子需要父母陪伴,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重要,和孩子一起劳动无疑是培养亲自关系的绝佳方法。和孩子一起劳动的过程也是对孩子更深入了解的过程,因为在幼儿园,老师会告诉家长孩子在哪些领域存在什么样的长处与不足,而孩子的某些优缺点需要在劳动中才能得到体现。

3.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家长疼爱孩子是理所当然的,但过分溺爱孩子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尤其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不能做孩子的奴仆经常让孩子帮忙做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坚强意志也就能得到培养。

(三)改善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

家长务必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和鼓励,直接代劳和不管不顾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以鼓励和信任来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因为3-6岁幼儿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及时的鼓励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劳动技能,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放手让孩子参与劳动,总是担心这个那个,孩子就真成了温室里的花朵了;教会孩子在劳动中既要动手也要动脑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灵活多样的方法对提高劳动教育的效率是很有用的。

五、结论

劳动使社会进步,赋予人类聪明和财富,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就是为孩子的人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树立良好的意志和品质,还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不能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只有通过适当的劳动教育才能使孩子具备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劳动教育关系到民族素质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必须正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家长、老师、幼儿园还是社会,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劳动教育的问题必须得到有效的解决,以发挥其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培养巩固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

[2]张荣钢.当前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赵荣辉.劳动教育及其合理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5)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日趋增高,使家庭教育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本文根据家庭教育活动规律,从家庭教育的作用、特点及方法的教育问题逐一阐述,为孩子走向成功提供了最佳的教育方案。 关键词:家庭教育 人才 走向成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其一生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当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不断凸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已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了对孩子的生理上的精心照料、智慧的正确诱导、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塑造的责任。 1.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孩子从出生到正式步入社会,是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着,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之前,培养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孩子打开走向成功之门。 1.1“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基点 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教子做人,就是要重视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孩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不能分辨到能够分辨事物的好坏对错,都是在家长的行为中获得的。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纠正不良习惯,形成好的习惯,就有利于孩子道德认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如果做父母的由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犯下的错不及时地给予纠正,有的甚至袒护,影响了孩子道德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提高孩子鉴别能力,针对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孩子德分辨的能力,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做人的关键。 1.2“学会求知”,是家庭教育培养子女智慧开发的前提 教育子女“学会求知”,这是家庭教育子女智慧开发的前提。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重知识、重能力、重创造、重发展是人才的重要标志。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学习上,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内容,孩子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为他今后的学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再聪明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也会半途而废。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自主发展的动力。没有动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潜力的开发。学习能力指不仅具有知识运用的能力,还具有把握知识并提出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标新立异的主张和想法。在“求知”上机械照搬、因循守旧,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不会成功的。 1.3“学会劳动”,是家庭教育培养子女综合能力的关键 “学会劳动”,就是重视教育子女从小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及社会公益劳动等。如果父母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调查表明,目前有许多家庭,“劳动”已成为家庭教育中被忽视的角落。据统计,基本不做家务劳动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占一般以上。专家指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突出的道德缺陷是懒惰、懦弱和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勤劳、勇敢、奉献是良好品德的基础,安排好子女参加家务劳动,引导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既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也是培养子女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 2.把握家庭教育的特性,才能更好实施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就是父母、长辈对未成年孩子所实施的综合性教育。家庭教育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 2.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之师,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的怀抱里接受父母良好的教育,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对所有的家长来说都是不可轻视的。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看,幼儿期的孩子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因为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习惯、性格等,因此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 2.2家庭教育的连续性 孩子从小到大,几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甚至可以说家长以一种连续不断地、随时随地的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子女,中国传统家教注重“身教重于言教”。 父慈子才孝,兄友弟则恭。父母的言行举止,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会潜移化地对孩子产生终生影响,甚至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的力量,这种教育对

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作用相当大,甚至伴随着人的一生。 2.3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就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应根据孩子特性和个性,采取不同形式和不同方法的教育形式,对孩子因材施教,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成功的起点。 3.家庭教育方法是塑造成功人才的关键 教育不是一件只凭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它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性,既要面对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又要在实施教育中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作为父母,教子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方法错误,孩子的潜能与才干不但无法被发现,反而会被误导,影响孩子的一生。 3.1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重智轻德。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培养。有些家长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二是重“金”投资。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三是对孩子.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一切。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父母的教育的误区使许多孩子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较差。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对孩子的“轻德”、“重金”、“溺爱”只能导致未来社会人才的“淹没”。现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这些家长要高度重视。 3.2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 培养、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教导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具有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规范、理想志趣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一是人才品质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劳、美五个方面的发展。德是做人的前提条件,智是智能开发关键,体是人才发展的保障,劳是技能和习惯养成的途径,美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条件,它们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二是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科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少的。三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不仅是智力上的发展,更需要生活能力和解决事情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家庭教育对创造力的开发,应贯穿于整个生活环境、整个身心发展、整个日常行为之中。因此,作为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人文环境,使环境成为孩子创造力发展的课堂,引导孩子质疑、探究和发现,引导孩子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他们走出课本、体验生活、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引导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优势,从而拓展孩子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孩子发展的空间。 3.3现代家庭教育的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孩子,每一个孩子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不同特点实施教育:一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就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使孩子按照德、智、体、心理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二是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是根据孩子不同时期发展特点进行教育。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教育过程。现代心理学已证明,人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应依据不同层次和阶段特点实施教育。教育是两个独立主体之间的事情,父母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与沟通的方法,对孩子要有信心和耐心,目的是重视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这样才能获取孩子信赖、实行无障碍交流奠定基础。三是隐性教育的方式。隐性教育主要指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家庭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影响着子女的认知、思想、性格、特点、兴趣等。优良的环境

条件对孩子进行熏陶,耳濡目染,就是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参考文献: [1]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87.6. [2]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赵忠心.家庭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 [4]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 [5]李润强.中国传统家庭形态及家庭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李丽.浅谈当前家庭教育的特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4, (2) . [7]刘美丹,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6). 论文网在线 www.lunwenwang.co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6)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日趋增高,使家庭教育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本文根据家庭教育活动规律,从家庭教育的作用、特点及方法的教育问题逐一阐述,为孩子走向成功提供了最佳的教育方案。 关键词:家庭教育 人才 走向成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其一生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当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不断凸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已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了对孩子的生理上的精心照料、智慧的正确诱导、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塑造的责任。 1.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孩子从出生到正式步入社会,是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着,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之前,培养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孩子打开走向成功之门。 1.1“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基点 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教子做人,就是要重视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孩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不能分辨到能够分辨事物的好坏对错,都是在家长的行为中获得的。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纠正不良习惯,形成好的习惯,就有利于孩子道德认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Www.133229.coM如果做父母的由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犯下的错不及时地给予纠正,有的甚至袒护,影响了孩子道德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提高孩子鉴别能力,针对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孩子德分辨的能力,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做人的关键。 1.2“学会求知”,是家庭教育培养子女智慧开发的前提 教育子女“学会求知”,这是家庭教育子女智慧开发的前提。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重知识、重能力、重创造、重发展是人才的重要标志。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学习上,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内容,孩子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为他今后的学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再聪明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也会半途而废。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自主发展的动力。没有动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潜力的开发。学习能力指不仅具有知识运用的能力,还具有把握知识并提出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标新立异的主张和想法。在“求知”上机械照搬、因循守旧,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不会成功的。 1.3“学会劳动”,是家庭教育培养子女综合能力的关键 “学会劳动”,就是重视教育子女从小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及社会公益劳动等。如果父母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调查表明,目前有许多家庭,“劳动”已成为家庭教育中被忽视的角落。据统计,基本不做家务劳动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占一般以上。专家指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突出的道德缺陷是懒惰、懦弱和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勤劳、勇敢、奉献是良好品德的基础,安排好子女参加家务劳动,引导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既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也是培养子女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 2.把握家庭教育的特性,才能更好实施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就是父母、长辈对未成年孩子所实施的综合性教育。家庭教育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 2.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之师,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的怀抱里接受父母良好的教育,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对所有的家长来说都是不可轻视的。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看,幼儿期的孩子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因为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习惯、性格等,因此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 2.2家庭教育的连续性 孩子从小到大,几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甚至可以说家长以一种连续不断地、随时随地的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子女,中国传统家教注重“身教重于言教”。 父慈子才孝,兄友弟则恭。父母的言行举止,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会潜移化地对孩子产生终生影响,甚至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的力量,这种教育对

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作用相当大,甚至伴随着人的一生。 2.3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就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应根据孩子特性和个性,采取不同形式和不同方法的教育形式,对孩子因材施教,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成功的起点。 3.家庭教育方法是塑造成功人才的关键 教育不是一件只凭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它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性,既要面对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又要在实施教育中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作为父母,教子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方法错误,孩子的潜能与才干不但无法被发现,反而会被误导,影响孩子的一生。 3.1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重智轻德。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培养。有些家长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二是重“金”投资。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三是对孩子.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一切。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父母的教育的误区使许多孩子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较差。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对孩子的“轻德”、“重金”、“溺爱”只能导致未来社会人才的“淹没”。现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这些家长要高度重视。 3.2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 培养、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教导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具有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规范、理想志趣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一是人才品质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劳、美五个方面的发展。德是做人的前提条件,智是智能开发关键,体是人才发展的保障,劳是技能和习惯养成的途径,美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条件,它们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二是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科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少的。三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不仅是智力上的发展,更需要生活能力和解决事情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家庭教育对创造力的开发,应贯穿于整个生活环境、整个身心发展、整个日常行为之中。因此,作为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人文环境,使环境成为孩子创造力发展的课堂,引导孩子质疑、探究和发现,引导孩子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他们走出课本、体验生活、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引导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优势,从而拓展孩子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孩子发展的空间。 3.3现代家庭教育的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孩子,每一个孩子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不同特点实施教育:一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就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使孩子按照德、智、体、心理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二是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是根据孩子不同时期发展特点进行教育。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教育过程。现代心理学已证明,人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应依据不同层次和阶段特点实施教育。教育是两个独立主体之间的事情,父母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与沟通的方法,对孩子要有信心和耐心,目的是重视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这样才能获取孩子信赖、实行无障碍交流奠定基础。三是隐性教育的方式。隐性教育主要指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家庭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影响着子女的认知、思想、性格、特点、兴趣等。优良的环境

条件对孩子进行熏陶,耳濡目染,就是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参考文献: [1]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87.6. [2]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赵忠心.家庭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 [4]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 [5]李润强.中国传统家庭形态及家庭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李丽.浅谈当前家庭教育的特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4, (2) . [7]刘美丹,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6). www.lunwenwang.co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7)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教育收费改革背景下贫困研究生资助体系重构研究”(Y201327574)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本文立足于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的背景,基于劳动价值学说、劳动力再生产、人力资本理论等教育经济学核心理论以及当前硕士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完善保障性资助方式、创新发展性资助方式、健全人文关怀性资助方式等方面,探讨资助体系重构的着力点,以及要处理好资助公平与资助效率、科研能力培养与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经济帮扶与精神帮扶三方面的关系,以期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进得来”、“读得下”、“放得了”、“学得好”。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经济困难硕士生;资助体系;重构 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都须缴纳学费,这无形中抬高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门槛,在他们中引起了不小的震撼。于是,研究生资助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理论界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们认为,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纷纷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展开研究。笔者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探讨硕士生资助体系重构的策略,以期对改革与创新硕士生资助体系有所裨益。

教育经济学是介于教育学与经济学两门社会学科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它从教育学与经济学这两门社会科学中分化出来,又在具体内容上把教育学的知识与经济学的知识予以综合,分化与综合并进,相互交叉,从而形成新兴的边缘学科,以教育与经济相互作用、教育领域内经济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1]该学科的劳动价值学说、劳动力再生产、人力资本理论等核心理论的观点,对硕士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并为其指明了重构的方向。

一、硕士生资助体系重构的理论依据

1.劳动价值学说:教育收费无可非议,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资助义不容辞

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作用时说:“这个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特性:它是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价值的源泉,并且在适当使用的时候,是比自己具有的价值更多的价值的源泉。”[2]恩格斯认为,劳动力价值中除了成长的维持生活费用、养育子女的生活费用外,还需花费一定数量的价值,以发展自己的劳动力和获得一定的技能。[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费用在劳动力总价值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提高;衡量劳动力的价值,主要看教育和训练费用所占的比重大小。[4]复杂的劳动需要劳动者经过一定的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才能完成,因此复杂的劳动自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也就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可见,只有劳动力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力,而且劳动力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是与劳动力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的。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力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多少,是与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成正比例的。[5]因此,不管是国家、社会、家庭还是个人,投资硕士生教育以形成复杂劳动力较高的经济价值,都是明智的选择。

2.劳动力再生产:硕士生教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接受教育的机会理应均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阐明: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只有当劳动力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在数量、质量上相适应时,社会物质再生产才能得以良性发展。可见,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离不开劳动力再生产。研究生教育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还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后,如果保障性资助方式不完备,这无疑将迫使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筹集不到学费,而放弃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那么,这部分劳动力的智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水平等将得不到科学发展,其劳动力的性质和形态将得不到有效改变。长此以往,贫富的代际传递势必难以打破,教育方面的差异势必越拉越大,教育公平势必大打折扣,社会分层势必受到影响,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问题。可见,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保障性资助方式完备与否。只有设置了完备的保障性资助方式,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的“教育机会均等”才得以实现。

3.人力资本理论: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将由人类的才智进化来决定,硕士生资助要注重效率

在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中,创新人才被看成是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因素,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科技创新人才,事关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6]人类的未来,不是由空间、能源和耕地所决定的,而是由人类的知识的发展来决定。[7]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以后,它对社会实践与现实的改变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它促进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把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经济发展规划或计划;它使人们认识到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高度互补性;同时,它也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加强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8]可见,硕士生资助应该服务于科研能力的提升,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硕士生资助要凸显激励与导向功能,注重资助成效,提高教育经济效率。教育经济效率一般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所谓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一般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9]那么,硕士生资助的效率,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数量和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成果,资助经费消耗的程度。而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投资效率的硕士生的发展潜力,即硕士生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和做出较大贡献的可能性,一般在硕士生毕业后时间越久,这种资助效率也将反映得越明显。追求卓越、提高绩效也是当代教育思潮的焦点。[10]

二、硕士生资助体系重构的着力点

1.完善保障性资助方式,确保研究生教育机会均等

由于就业压力、渴望深造等原因,近几年来硕士生报考人数逐年呈递增趋势,递增人数都在10万人以上。调查显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的比率普遍在10-20%之间,部分地方院校甚至超过30%。因此,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后,构建的硕士生资助体系必须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门槛问题。为此,首先要提高国家助学贷款额度,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得来”。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科文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务司、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制订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中同样适用于研究生的有关国家助学贷款规定,“原则上每人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已经无法满足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的学费贷款需求,更别提生活费贷款了。因此,要切实提高贷款额度,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能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问题。其次,要加大助学金与勤工俭学岗位津贴的资助力度,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读得下”。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虽然硕士生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但这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而言还是杯水车薪,高校还得设置相应的助学金予以补充。此外,高校还要强化“三助”工作,拓展助研、助教、助管岗位,适当提高岗位津贴,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解决部分生活费问题。

2.健全人文关怀性资助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降低缺陷感

以浙江省温州市高校部分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90份,回收率为98.75%,有效问卷为766份,有效率为95.75%。调查发现,发生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的生活事件位列前茅的是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和丧失,这与葛华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11]以月生活消费400元为一档,比较不同月生活消费学生的生活事件与抑郁,结果发现在学习压力方面,少于400元的组和401-800元的组显著高于801-1200元的组;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来自亲人患疾病、死亡与来自生活拮据的生活事件应激、缺陷感各因子与抑郁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具体分数如表1所示。表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事件、抑郁与缺陷感的相关

可见,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当他们遇到来自亲人患疾病、死亡与来自生活拮据的生活事件时,对缺陷感的影响较大,甚至会导致抑郁。通过个案研究发现,当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发生上述生活事件时,及时给予人文关怀性的临时经济困难补助,可以有效降低他们的缺陷感,达到预防抑郁心理的目的。因此,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后,要设置完备的硕士生临时性经济困难资助方式,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生有关生活事件,帮助他们将这些生活事件“放得了”。

3.创新发展性资助方式,助推硕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科研能力培养,它是研究生教育固有的、决定研究生教育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自研究生教育的产生之初便具备的,不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层次、培养类型、培养形式变化而变化的稳定属性。[12]无论是从法规、政策层面,还是从培养实践层面,各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均是为了解决本专科学生科研能力不足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科研能力高要求的矛盾,将科研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也是围绕培养科研能力展开的。[13]可见,创新发展性资助方式,助推硕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是构建科学的学生资助体系,提高资助效率的关键。然而,目前硕士生科学研究资助普遍比较薄弱,存在经费分配不合理、资助力度不够、资助周期短、资助项目少等问题[14],不利于硕士生的培养。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和改进硕士生科研资助工作,既要做好硕士生具体研究项目的资助,更要做好科研能力培养过程的扶持性资助以及科研能力发展状况的奖励性资助,并且大力拓展“助研”岗位,切实提高岗位津贴,将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的勤工助学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解决他们忙于生计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硕士生“学得好”。

三、硕士生资助体系重构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资助公平与资助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具有普适意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就硕士生资助体系而言,促进资助公平实现的资助效率才是有价值的资助效率,促进资助效率提高的资助公平才是真正的资助公平。高校硕士生资助,“必须由单一强调‘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诉求,发展至兼而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前提下的教育收益最大化’的效率诉求”[15],明确什么类型的硕士生资助对象采取何种资助方式,科学处理资助公平与资助效率的关系,使得硕士生资助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要统筹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等保障性资助与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科研资助、“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岗位津贴等发展性资助,实现硕士生资助效率优先,兼顾资助公平。

2.处理好科研能力培养与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社会引发了普遍的“西方文明危机感”,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问题比原子弹更重要,因为原子弹归根结底是要人来掌控的。[16]而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是由文化自觉意识所决定的。文化自觉意识,反映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造,体现出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充分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17]资助硕士生提升科研能力,是为了造福人类,而不是对人类构成威胁。如果那些掌握高科技的人,能摧毁我们这个世界,能污染我们的地球,能组合成新的基因来生产新的生命形式,但他们只懂得如何画指数曲线,如何使用试管,而其他的一无所知,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18]因此,高校要创新硕士生资助的方式方法,加强教育引导,协调发展资助对象的科研能力和文化自觉意识,为实施社会主义人才强国战略输送一大批科学研究能力强、又能成为文化自觉急先锋的优秀硕士生。

3.处理好经济帮扶与精神帮扶的关系

调查发现,由于特殊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环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缺陷感表现得较为普遍,程度上也更为严重。缺陷感体验越强烈,个体的自我效能就越差。[19]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后,高校校园内悬殊的贫富差距,将会加剧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的“贫困”程度,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消费行为、社会心态等方面遭受更大的冲击,他们的缺陷感体验也将更为强烈。缺陷感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尊体验。自尊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总体情感上的评价,是自我概念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成分。[20]已有研究表明自尊对个体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尊水平越高,孤独感水平越低。[21]缺陷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与个体对自我的错误认知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预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硕士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因此,硕士生资助要经济帮扶与精神帮扶双管齐下。

参考文献:

[1][4][5][8][9]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佘远富,陈景春.试论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7-10.

[7]T·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10]翁福元.教育政策社会学:教育政策与当代社会思潮之对话[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11]葛华,郑平,刘向阳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4):428-431.

[12]周泉兴,王琪.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历史、现实和哲学的考察[J].中国高教研究,2009(2):38-40.

[13]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管佳,李奇涛.我国研究生科研资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48-52.

[15]桂富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发展性资助理念及管理体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6]甘阳,陈来,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7]王中对,潘玉驹.文化自觉视野下高等工程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12—114.

[18]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7-11.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 体育 家庭教育 功效

2010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亚运口号日益深入人心,崇尚体育运动、体育精神的呼声,继北京奥运会后在我国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广州、广东乃至全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亚运会为契机,在体育精神饱满人心的时刻,深入研究体育盛会洗礼下的家庭教育,笔者关注到亚运期间许多体育竞技中的感人故事,以及比赛中运动员表现出的竞技体育精神都是全人类的一笔精神财富,而这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组织,是孩子成长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古往今来,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及文献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我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家庭教育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系列的子女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诸如:家庭教育普遍缺乏现代科学理性的指导;家长期望值偏高而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不当的现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失调现象等,因此如何减少或避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影响,正确而科学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它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后天的习性是跟父母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的。近些年来,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层出不穷,但还比较缺乏专门结合体育来培养孩子的家教丛书和文献,笔者尝试以体育为媒介来教育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领受到快乐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各种优良品质,为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释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用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其中,教育者是家庭中的长者,受教育者是家庭成员中的年幼者[1]。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一般指“学龄前家庭教育”,即指子女从出生到入学前(0—7岁)这一段时间的家长对子女实施的影响教育;广义上是指子女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家长全程陪伴的全部教育和影响,它包括家长对孩子的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又称“终身家庭教育”。而本文所要诠释的正是这样一种终身家庭教育的理念,旨在以体育为教育手段,全程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品质和能力的教育理念。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塑造灵魂和品质的发源地。孩子在未来和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各种品质和能力,都是首先在家庭中得到培养和训练的[2]。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渠道相互交叉来培养的,而家庭教育占据着基础地位,夯实家庭教育在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功效

(一)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体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同志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即指强健的身体是实施德育、智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基本条件。据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应主要侧重于孩子身体协调能力以及智力的开发与培养。而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但有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还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及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长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心血管功能;有助于骨骼肌的生长,促进长高;有助于全身动作协调,反应灵活敏捷;有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有助于形成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及组织纪律观念等。

(二)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劳动教育功效

在人的各种品质中,“德”是重中之重的必须品质,一个人德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其成就与贡献的大小。好的德行不但有助于学习和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也有所益处;而坏的德行不仅有损自我更有损他人及社会。正确的德育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从“有才无德,其行不远”这句话中就可看出道德在一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孩子的道德品质是在后天形成的,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受教育过程,它是受社会制约的比较稳定的思想素质和行为模式的反映和表现。对于德育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结合体育来对孩子施加影响,例如:通过开展体育竞赛小游戏,教导取得胜利的孩子要主动拥抱比赛失败的孩子,从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尊重对手及他人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道德品质;通过设置专门的体育劳动小游戏,来教育孩子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道德品质,这也正是我们倡导的劳动教育;合理而恰当的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孩子助人为乐、待人诚恳、正直的道德品质。这样一来,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严格要求孩子,长此以往使孩子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劳动品质。

(三)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智育功效

中外许多教育家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孩子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动手操作物体、材料得以实现的,手“巧”会使心“灵”[3]。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和学习效率,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良好的作用。早期的智力发展对孩子以后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一些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的体育小游戏,如:一些抓、拿、爬、拖、走、滚、转的小游戏来促进孩子运动智力的发展,从而为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美育功效

美有具体的、外在的,又有抽象的、内在的。如: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用手摸到的美,即是具体的美又是外在的美;如:心灵之美、精神之美,即是抽象的美也是内在的美。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欣赏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亚运会上通过回顾体操运动员的精彩视频,可以让孩子领受体操运动员的肢体美、动作美;还可带领孩子参观体育建筑、雕塑来增强孩子感受美的能力;通过观看残运会及给孩子讲述残运会上的感人故事,让孩子感受坚强的生命之美、心灵之美。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宽泛的理解美的内涵,并注意增强孩子在“美与丑”面前的判断力,使其能够正确的判断美与丑,从而远离丑、摒弃丑,去积极的接近美、创造美。

(五)体育在家庭教育中塑造个性特点的功效

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不变的经常反复表现出来的性格、风格即谓个性特点。个性特点与道德有差异也有联系之处,区别在于道德品质要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个性特点不受其制约;相通之处为两者都是在社会生活和长期受教育过程中形成并反复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刚毅、爽朗、乐观、吃苦耐劳、善于交际、待人诚恳、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等,一旦形成则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发展;而消极的个性特点,如:沉默寡言、悲观忧郁、孤僻、谨小慎微、斤斤计较、不合群等,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在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前提下,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使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快乐的成长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能够做到坚持锻炼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个性特点,并且坚持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孩子摆脱忧郁、孤僻、懦弱等消极的性格,从而形成乐观、开朗、坚强、自信等积极的个性特点。由此可见体育对孩子个性特点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建议与声明

(一)结论

21世纪的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其不断发展和健全,才能使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系统阐述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五大功效:德育功效、智育功效、美育功效、劳动教育功效、塑造个性特点的功效,即: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个性特点的协调发展,给人们灌输了一种以体育为切入点,协同其他教育手段,来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理念。在科学设计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促使孩子各种品质及能力的培养,以体育来为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动力因子。

(二)建议

该理念要求家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好自我培训工作,能够确保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以及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并建立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品质或能力,以达到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声明

值得声明的是:本文只是一种以体育来协助家庭教育的理念,旨在能够引起家长和家庭教育研究者的注意,使家长有意识的利用体育来教育和培养孩子,而不是一种培养孩子的方法和模式,它是家庭教育理论的话语拓展,是对该领域的丰富和发展。另外,体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的功效并不是全面的,它不是对其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抵触和忽视。我们期望广大家庭教育研究者,在本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使得体育和家庭教育能够有效而深入的结合,以期能够有力的推动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完善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9)

孩子从出生到正式步入社会,是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着,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之前,培养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孩子打开走向成功之门。

1.1“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基点

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教子做人,就是要重视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孩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不能分辨到能够分辨事物的好坏对错,都是在家长的行为中获得的。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纠正不良习惯,形成好的习惯,就有利于孩子道德认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如果做父母的由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犯下的错不及时地给予纠正,有的甚至袒护,影响了孩子道德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提高孩子鉴别能力,针对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孩子德分辨的能力,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做人的关键。

1.2“学会求知”,是家庭教育培养子女智慧开发的前提

教育子女“学会求知”,这是家庭教育子女智慧开发的前提。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重知识、重能力、重创造、重发展是人才的重要标志。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学习上,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内容,孩子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为他今后的学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再聪明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也会半途而废。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自主发展的动力。没有动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潜力的开发。学习能力指不仅具有知识运用的能力,还具有把握知识并提出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标新立异的主张和想法。在“求知”上机械照搬、因循守旧,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不会成功的。

1.3“学会劳动”,是家庭教育培养子女综合能力的关键

“学会劳动”,就是重视教育子女从小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及社会公益劳动等。如果父母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调查表明,目前有许多家庭,“劳动”已成为家庭教育中被忽视的角落。据统计,基本不做家务劳动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占一般以上。专家指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突出的道德缺陷是懒惰、懦弱和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勤劳、勇敢、奉献是良好品德的基础,安排好子女参加家务劳动,引导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既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也是培养子女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

2.把握家庭教育的特性,才能更好实施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就是父母、长辈对未成年孩子所实施的综合性教育。家庭教育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

2.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之师,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的怀抱里接受父母良好的教育,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对所有的家长来说都是不可轻视的。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看,幼儿期的孩子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因为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习惯、性格等,因此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

2.2家庭教育的连续性

孩子从小到大,几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甚至可以说家长以一种连续不断地、随时随地的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子女,中国传统家教注重“身教重于言教”。

父慈子才孝,兄友弟则恭。父母的言行举止,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会潜移化地对孩子产生终生影响,甚至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的力量,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作用相当大,甚至伴随着人的一生。

2.3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就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应根据孩子特性和个性,采取不同形式和不同方法的教育形式,对孩子因材施教,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成功的起点。

3.家庭教育方法是塑造成功人才的关键

教育不是一件只凭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它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性,既要面对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又要在实施教育中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作为父母,教子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方法错误,孩子的潜能与才干不但无法被发现,反而会被误导,影响孩子的一生。

3.1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重智轻德。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培养。有些家长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二是重“金”投资。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三是对孩子.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一切。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父母的教育的误区使许多孩子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较差。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对孩子的“轻德”、“重金”、“溺爱”只能导致未来社会人才的“淹没”。现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这些家长要高度重视。

3.2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10)

如何才能让孩子的人生第一堂课上得更好呢?教育工作者当然不能置身事外,而应积极主动地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各学校应不断丰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内容,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育人知识。学校可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等多种家校沟通渠道,定期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等,通过优秀家长、优秀家庭示范带动,让同龄孩子的家长相互交流家庭教育经验,及时沟通、反馈孩子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使得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帮助家长们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的家庭育人氛围,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学校应引导家长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关注孩子的认知发展与个性发展,不将孩子的考试分数看得过重,不把“人家的孩子多优秀、多用功、成绩多好”挂在嘴边,而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学会欣赏、赞扬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关怀、理解、尊重、鼓励为主,让孩子自信、健康地成长;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先反省自己、理性地分析,不断积累教育经验,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促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比如,针对目前很多家庭存在的“孩子劳动时间少,父母包办一切”的情况,学校可开展家庭劳动主题分享活动,提醒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可建议家长“做一半,留一半”,给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让孩子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洗衣、扫地、刷碗、收拾屋子等,从而引导孩子养成讲究卫生、勤劳自立的习惯。家长在家庭劳动中不包办、不代劳,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不断完善其个性与人格。

上一篇: 教育科研培训 下一篇: 对大学劳动教育的认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