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7 16:34:54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1)

学科综合化体现了现代课程的发展趋势,是学科间学习领域的扩展,是素质教育理念在实施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图通过课程与教学的变革来打破传统的课程缺乏内在联系、课程内容脱离实践、课程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使课程更加贴近实际,符合少年儿童知识学习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音乐学科走向综合提供了指导方向与目标。

二、加强初中音乐学科综合化研究体现了音乐学科自身内在的规定性

音乐学科是在横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艺术学科。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基础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有益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学科走向综合既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音乐学科本身内在品性的体现。

三、加强初中音乐学科综合化研究是音乐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诉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在实践中倡导音乐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其它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音乐与其它非艺术学科的综合,以期实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教育目标。然而,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标准》的要求,如何实现学科的综合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国内目前区域之间初中音乐教材版本不一,又给初中音乐学科的综合化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个更大的挑战。加强综合化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2)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11-01

新课标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它明确指出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当今的初中音乐课堂教育能否实现新课标对其的殷切希望与要求呢?为此,笔者将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为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

一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

音乐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变革,在全新音乐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音乐教学理念正展现出勃勃生机。在这样的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时期,日喀则地区学校的音乐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音乐教师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改革、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且在一系列的改革、发展基础上,我国初中音乐教育取得了振奋人心的伟大成就。

然而,在我们面对这些令人欢欣鼓舞的可喜成绩时,却不得不正视当前日喀则地区初中音乐教育中同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具体表现为:有些教师过分地追求形式主义,在没有理解学科综合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将其弄成了“大拼盘”;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地追求时尚,而忽视了对音乐本体的教学;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有些音乐课堂的合作学习时效性不高,且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等。

上述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仅导致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更严重地影响了课堂功能的整体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首先,更新教育理念,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音乐教育是一种以审美为其主要核心的教育,研究音乐教学领域中的审美要素以及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特征已成为了当今音乐课程最突出、最重要的课题。所以,在现今日喀则地区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已成为了当今时代赋予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使命。

其次,扩大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管其是否有音乐天赋,都应让其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音乐的快乐。如《我的家在日喀则》,为学生讲解一些他们不知道的地域风俗,提升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及了解,让他们富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

不可否认,音乐教育是一种承认个别差异的教育,然而,承认个别差异并不代表着“选择”和“淘汰”。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每一名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以开发,使每一名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相信这是每一名音乐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第三,重视学科综合、创新教学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教学领域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倡导各科课程逐渐向学习者的生活和经验回归;重视学科课程与学习者发展需要的联系;追求学科课程之间的融合、结合以及整合。由此可见,要将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密切地联系起来,不仅是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知识、开拓学生视野的重要手段。所以,初中音乐的教师们应尤其注重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使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掌握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更能加深学生对该音乐所表达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的感悟与思考。

第四,了解多元文化、重视教学评价和反思。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与发展的世界,学生只有详细地了解多元文化、认识多元文化,才能够接受、尊重多元文化,并从各种不同文化中汲取精华、丰富知识。所以,当今日喀则地区的初中音乐教师们应注重加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正确审视各种文化,找出其中的异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为其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

三 小结

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仅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观、树立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然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所以,初中音乐教师们应顺应时展的潮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来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并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雪芳.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4)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3)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019

初中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教师对自身的音乐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一方面可以改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教师营造的音乐学习氛围之内,提升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理解美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音乐课程在初中阶段虽然是一门副科,但是由于其自身所包含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眼界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现阶段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改进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知进行音乐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感受音乐的魅力和心灵上的熏陶。那么初中音乐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如何改进音乐课程中的教学问题,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课程学习,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科素养,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设定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导向作用,使学生在进行音乐课程学习时,能够快速的感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指向,从而使学生能够迅速的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宽泛,学生在进行音乐课程的学习时,往往因为这种教学内容的宽泛而产生一种学习目标上的盲目性,不知道进行音乐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意义何在,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影响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和积累。

因此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做到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为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树立起清晰的标杆。在进行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时,教师应该从明确、有效、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等几个角度,进行综合的考量和审视,结合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以及结合音乐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难点,凸显教学目标设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应该以教学大纲为落脚点,做到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的统一和一致,为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找到一个正确的大方向和大目标,同时结合不同章节、不同阶段音乐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制定出相应的小方向和小目标,从而使得课程教学大目标和小目标相结合,层层推进,引导初中音乐课程教学向着一个正确而清晰的方向逐步前进,使得音乐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目标都能够得到准确而坚实的落实,从而有效的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改进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在进行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和生活实际,选择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拉近学生和音乐课程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坚持以音乐教学为基础,选择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音乐课程和自己的现实生活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在学生看来,音乐课程中的各种知识大都是一些抽象化的符号和声音,学生很难真正的进入到音乐课程的教学情境之中,对这些抽象化的知识进行研读和消化,从而使学生和音乐课程教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隔膜感和陌生感,不利于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曲目的感知。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4)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

课程标准,是一门学科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起着规范和引领该门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注:参见钟启泉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3-456页。]1994年,美国国家音乐教育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简称MENC)总结了美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根据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运动所批判的教育质量和公共教育缺乏一致性等问题制定了音乐教育课程方面的九条标准,以此标准化他们的音乐教育。这些标准分别是:1独立地和与他们合作演唱一套各类曲目;2独立地和与他人合作用乐器演奏一套各类曲目;3即兴创作旋律、变奏和伴奏;4在具体指导下作曲和改编;5读写乐谱;6音乐听赏、分析和描述;7评价音乐和音乐表演;8理解音乐与其它艺术和艺术以外的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9理解音乐与文化和历史的关系。[注:参见孟凡玉著《20世纪美国课程改革与音乐教育的发展》,载于《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2期。]

上述九条标准从何而来?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变迁?这样的历史变迁和课程标准能给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以什么样的启示?本文以美国音乐教科书的历史发展为例,试解答上述问题。

一、20世纪以前:萌芽阶段

正如1830年美国威廉(William Woodbridge)在《音乐教育:普通教育的分支》[注:全文关于美国音乐教科书的历史资料主要来自Branscome著《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extbook Development in American Music Education and the Impetus for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Music Education》,载于《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第14-18页。](On Vocal Music as a Branch of Common Education)中指出的:“每个人都有上帝赋予的音乐天赋,如果我们忽视这种天赋的话,便是对上帝的不尊重”一样,最初,由于美洲殖民者对宗教的热情,使得唱歌成了宗教学校[注:当时,宗教学校是美国学校教育的最主要形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各学校领导者如John Tufts等便开始创作各种各样的音乐教育作品,尽管主要是为宗教服务,但它们仍不失为美国音乐教育教材书的萌芽。1721年John Tufts的《圣歌演唱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the Singing of Psalm Tunes)便致力于发展美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在这本教材中,他没有采用传统的笔记开头的做法,而是将视唱练习音节的第一个字母作为开头;该教材的主要内容是20首圣歌,并附有基本的音乐入门指导;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所有美国人学习唱歌并且会唱歌。标准一――“独立地和与他们合作演唱一套各类曲目”在该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成为了当时盛行的音乐课程标准。

继《圣歌演唱入门》之后,Reverend Thomas Walter在《音乐的基础和规则》(The Grounds and Rules of Music Explained)中强调“通过记笔记的方式进行音乐指导”,这种笔记方法与John Tufts的通过模仿练习来唱歌正好相反,前者强调培养学生读和写音乐的能力。这样,标准五――“读写乐谱”逐渐浮出历史水面,并在以后的时间里得到了发展。自此之后,美国音乐教科书经历了较为沉迹的一百多年。音乐教育教师和课程设计者要么倾向于标准一要么着重于标准五,要么两者兼顾,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的个人爱好,在教科书历史发展上没有较大的突破与创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直到波士顿公立学校将音乐教育设立为正式的学校课程。音乐教育,作为学生动机教育的一部分,作为教育系统的官定内容,它的范围和顺序在当时取得了优先权。与此相对应的是Mark 和Gary Elam Ive的教科书《美国基本歌唱书》(American Elementary Singing Book),它特别注意先后顺序的观点对该时期美国音乐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所采用实物教授法即注重概念基础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概念顺序的方法为当时美国音乐教育课程和教科书的设计吹入了一股清风,推动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材《青少年七弦琴》(The Juvenile Lyre)、《波士顿汉德尔和海顿社会教堂音乐合集》(The Boston Handel and Haydn Society‘s Collection of Church Music)、《当代赞美诗作者》(The Modern Psalmist)和《歌曲花园丛书》(The Song Garden Series)是第一批按照音乐课程的结构和等级进行编排的丛书。其它的还包括《年轻歌手》(The Young Singer)、《年轻歌手指南》(The Young Singer’s Manual)、《声乐作品读者》(Vocal Music Readers)和《音乐入门》(First Steps in Music)。

随着上述这些音乐教科书的出现和传播,音乐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听音乐了。更高的标准得以提出,即能够表演各种或低或高的调子、或强或弱的声音、或快或慢的拍子和各种各样其它音乐元素。那么,就需要一个更加直接的、能让学生与巴赫、贝多芬、汉德尔等其它著名作曲者对话的标准。编写满足上述要求的教科书便成了当时各教育管理者、音乐学校和音乐教育者的共同任务。标准六――“音乐听赏、分析和描述”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19世纪的后几十年里,音乐教育领域引入了双重目的概念。第一、一本教科书应有相对高的市场价值;第二、一个学科应该符合学生的需要。所以,教科书作者和出版商开始注重创作更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科书,以满足市场和学生的需要。在此期间,John Dewey、Charles Pierce和William James等人提出了进步教育的概念,通过经验和参与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这样的教育理念鼓励了出版商出版与学生年龄相当的教科书,竭力使每本教材都能使学生通过歌曲得到享受,所以各种各样的图文并茂的教科书出现了。《标准音乐课程》(The Normal Music Course)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当然,这也使得注重学术价值和学科的重要性的以内容为中心的课程和更注重学生的兴趣而少学术价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成为音乐教育教科书取舍的两难选择,引起了音乐教育教科书的纷争与繁荣。

二、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丰富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步教育是美国教育领域的关键词,这也自然影响到了音乐教育,《进步音乐丛书》(The Progressive Music Series)便是典型代表。它展示了20世纪初美国音乐教育教科书的五个创新之处:(一)听19和20世纪西欧音乐;(二)了解文化;(三)增长爱国意识;(四)美学教育的日渐重要;(五)演奏乐器。该丛书的第二册指出:只有广泛的了解音乐作品,才能了解到音乐欣赏所需的各种要素;要聆听民间歌曲、艺术歌曲和表达现在思想和感情的各种歌曲。同时它内容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文化和爱国主义,引出了标准九――“理解音乐与文化和历史的关系”。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盖过了20世纪初出现的工业主义时,美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迅速膨胀,它引起了民族赞美歌曲和爱国主义音乐的迅速发展,也引起了更为全球化的视野和对文化的重视。《进步音乐丛书》是美国早期的不仅有爱国音乐和美国国旗的图片,而且在扉页上还有发誓忠诚的语言的音乐教科书。随着战争的爆发,文化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30年代时,文化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四大目的之一:音乐教育经验、取得音乐上的成功、发展有教养的、守纪律的意识和拓展文化视野。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该时期的教科书中也得到了体现。另外,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能力在《进步音乐丛书》也占有一席之地;注重学生的音乐经验和参与音乐表演的进步教育鼓励培养学生演奏乐器的能力,这在同时期的其它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这样就使得标准二――“独立地和与他人合作用乐器演奏一套各类曲目”得到了迅速发展,公立学校开始为培养乐器演奏者和声乐家而努力。

进步教育如火如荼进行的社会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此期间,留声机出现了,它帮助音乐教师和学生聆听各种音乐作品。接着是广播,它们播放各种著名的管弦音乐。同时,各广播电台也开始在音乐教育时间里为学生播放各种有关音乐教育的音乐会和其他节目。这自然引起了美国音乐教育的变化:如1916年和1918年的音乐记忆能力竞赛和30年代的注重培养学生鉴赏音乐体裁的音乐区别能力竞赛等。而这些变化和活动的直接结果是标准七――“评价音乐和音乐表演的发展”的发展,该时期的音乐教科书也随之添进了培养欣赏能力和音乐鉴别力的内容。

1923年的《音乐教育丛书》(Music Education Series)则特别强调了“音乐与其它艺术”的关系,同时也强调欣赏、旋律写作和音乐创造。在随后的时代里,创作旋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标准四――“在具体指导下作曲和改编”因此得到推广。继《进步音乐丛书》出版之后的十五年(1929年),《音乐课时》丛书(The Music Hour)出版了。它延续着前者的特点:宣誓效忠、附有国旗图片、扉页上的各种宣扬爱国主义的符号如华盛顿的图片等;同时,它也开始注意音乐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其中包含的一幅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美术作品代表着标准八――“理解音乐与其它艺术和艺术以外的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该丛书的第二册的末尾封面是一副钢琴键盘,暗示着学生应该理解乐器;第三册进一步表明了理解乐器的重要性;第四册则转向强调标准九――“理解音乐与文化和历史的关系”。同时期的其它教科书,如《专家唱歌》(Songs by the Masters)中,聆听音乐得到了重视,如它注重学生聆听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汉德尔、海顿、卢利、门德尔松、莫扎特的作品等。《大众音乐丛书》(Universal Music Series)中Walter Damrosch指出了该丛书的目的除了创新能力以外,还在于掌握音乐历史、分析和聆听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千上万士兵返回家园,婴儿潮开始,移民热也随之而来,结果,文化和国家主义重新成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元素。如《美国歌手》(American Singer)强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全球文化意识。随着1958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更加科学、更加实证的方法在音乐教育上取得了领先于文化方法的地位,人们纷纷开始探讨如何改进音乐教育:1960年Woods Hole Conference提出了公立学校教育的诸多问题并竭力提出各种解决方法;该时期召开的耶鲁音乐教育研讨会也致力于音乐教育的各种问题。1958年到1968年的十年是美国音乐教育非常格式化的十年。在《随着音乐成长》(Growing with Music)中“我们的火箭”这首歌曲十分清楚的展示了美国音乐教育课程上的直接变化。而所有这些都因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和空间站的竞争而起。该歌曲除了表明了音乐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后,也竭力的创造一个更好的美国教育形象和音乐与包括科学在内的其它学科的关系。该时期内另一个重要的创新是1958年Carl Orff 的Schulwerk方法的出现,它依赖于民间歌曲和学生临时准备、演奏和伴奏的能力,例如使用乐器等等,使标准三――“即兴创作旋律、变奏和伴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Mary Helen Richards 和Lois Choksy为美国音乐教育课堂引入了Kodaly方法论,它依赖于唱歌并抨击了音乐阅读。Tellstrom表明该方法吸引学生更多的利用民间音乐而不是艺术音乐。作品《年轻美国人的音乐》(Music for Young American)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该作品还在每首歌曲的标题处添加了小的钢琴符号、五线谱和视唱练习音节等,以增强引导性。

三、20世纪60年代以后:成型阶段

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的两件事情改变了美国音乐教育课程。Tanglewood Music Center于1967年举行的研讨会重新提出了在耶鲁研讨会上的主题并讨论了音乐对于教育和社会的目的。其中最有意义的声明是来自它提出的音乐教育应该包括所有历史时期、文化和流派的音乐,包括年轻音乐;这些音乐节目应该强调通过唱、演奏、阅读、聆听、运动和创作音乐技术来强调音乐内容和结构等等问题。

接着是1969年夏天的年轻音乐协会(the Youth Music Institute)的会议,它坚持认为音乐课程中应该包括如摇滚音乐和其它相似的各种音乐流派。Tellstrom1971年指出,摇滚应该代替现在的音乐课程。它的加入可以拓展音乐教育的范围,使音乐教育更加多元化,所以也需合力打造更加多元的课程,使音乐课程比例而有所变化。随之的各音乐教育教科书,更多的带有总结性质,当然也不乏创新的地方。如《银质音乐丛书》(The Silver Burdett Music)揭露了许多其他没有在音乐教材中体现的特征。该套丛书中为年轻人添入了各种彩色图片,但又并不是前面提到的图片和摹写等。这些图片是孩子们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图片:如演奏乐器、唱歌、歌唱游戏和其它各种有关音乐的经验。同时它也是展示残疾孩子参与音乐教育的音乐作品。尽管丛书没有多少写作音乐的例子,但它为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提供了音乐阅读,有利于在音乐引导之前积累音乐经验,通过从死记硬背方法得到了作者的认同。同时它也如前面的教材一样,插入了钢琴的图表,各种不同乐器的键盘等给学生提供了无声的实践和熟悉乐器的机会。

80年代后期,《音乐和你》(Music and You)、《分享音乐》(Share Music)、《音乐关系》(The Music Connection)和《制作音乐》(Making Music)等各系列丛书进行了将前面各教科书所有元素合并的努力,特别是《制作音乐》,它不仅记录了各音乐教科书,而且总结了前面的各音乐课程标准。

四、结语

(一)美国音乐课程标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前面的历史变迁中可以看出,音乐课程标准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随着时代需求、社会发展而向前发展的。英国清教徒因为宗教原因来到美洲大陆时,此时的音乐课程便以宗教为主,为宗教服务;[注:参见刘绪贻《美国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为进步教育的兴起,“理解音乐与文化和历史的关系”、“独立地和与他人合作用乐器演奏一套各类曲目”等音乐课程标准得以发展;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留声机、广播等的出现使得音乐教育在以前单纯的欣赏中增添了更多的评价音乐和音乐表演的成份;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科学技术成为美国举国上下的大事,音乐教育也不得不让位于科学,缓慢向前的发展。上述这样的历史进程,清楚的揭示着音乐课程标准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二)美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多样性

上述的九条标准分别包含了演唱、演奏乐器、创作、作曲、改编、读写乐谱、评价音乐和音乐表演、听赏音乐、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和学科的关系、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等等各种要求,其标准的多样性一览无遗。这样多样性的课程标准不仅可以从多方面规范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课程,使音乐教育课程能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丰富着世界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5)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273-01

前言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让初中音乐教学面临着许多新要求,教育部门对初中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加强了教学思想的更新力度。音乐学习内容具有欣赏性,如何在初中阶段做好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是每一位初中音乐教师应当思想的问题。目前,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的质量令人担忧,影响了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做好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改革,是推动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初中音乐课堂中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现状

1.教师忽视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

大多数初中音乐教师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关注度不足,没有根据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更多的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这样的教学很难达到音乐欣赏的目标。在分析音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时,教师也应当从初中学生本身的音乐学习能力出发,考虑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与音乐欣赏能力。但是,很少有教师去考试这些学生方面的主观因素,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对自己定位不科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转变,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探究学科知识。但是,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课堂内容的呈现者,是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命令中。教师习惯于用命令的口吻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在自己的命令下完成一步又一步的学习实践,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也没有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认为自己是课堂中的权威,无视自己的不足,使得教学行为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影响了初中音乐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与理念传统

在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新课程标准对当代音乐教学内容与音乐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改革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学内容有了明显的改变,风格各异,体裁多样,学生可以接触到多种音乐作品。但是,这些更新后的内容也没有引起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提高。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不足,让欣赏教学意义不大。脱离初中学生生活实际的音乐教学内容,让音乐欣赏教学没有内容基础。

4.传统教育体制限制

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音乐,一直被当成可有可无的副科看待。在学校中,音乐不受教师欢迎,在家庭中也得不到家长的重视。教育相关人员都将文化课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许多初中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存在虚假性,学生很少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音乐学习。特别是在考试之前,音乐课会被其它文化课占用,学生不能接触音乐,更别提欣赏了。

二、初中音乐课堂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对策

加强初中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欣赏教学,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手段。只有教师大胆创新,才能让学生成为音乐作品欣赏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1.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内在动力。要让音乐教学的欣赏作用发挥出来,教师需要利用正确的方法对初中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进行调动。音乐欣赏课,是增加学生音乐知识,开阔学生音乐学习视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净化初中生的心灵,在欣赏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有利于其音乐欣赏学习兴趣的激发。

比如在学习《祝福祖国》的时候,教师先不要对音乐作品进行介绍,话不多说,直接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音乐作品的内容,去感受音乐作品的主旋律与节奏感。在聆听过后,教师就音乐作品的风格以及其中的情感内涵进行提问,并针对音乐作品使用的主奏乐器进行提问,让初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音乐进行辨别,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深度,也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

2.加强音乐欣赏课堂设计

课堂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前,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多利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在课堂中一次又一次地欣赏,会让学生产生音乐欣赏的厌烦感,使学生产生负面学习情绪。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音乐聆听、表演欣赏与讨论分析活动进行有效穿插,对学生的各个感官加以调动,鼓励学生成为音乐欣赏活动的主体,让音乐欣赏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课堂活动丰富起来,学生也不会再觉得课堂无聊。

比如在学习《万马奔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聆听一次音乐作品,再鼓励全体学生起立,随着旋律进行律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动起来,促进音乐欣赏教学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学生欣赏兴趣的提高与欣赏能力的形成。

3.加强学生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声音艺术,音乐作品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与极为丰富的内容。音乐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载体。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作品去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学生所表达的情感。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在欣赏的同时,准确地了解词曲作者传递的情感。从情感感悟上来讲,音乐是一门较为高深的艺术,只有切实走进音乐世界,才能让欣赏过程更有效率。

比如在讲解《秦王破阵乐》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几张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深入到当时的情境中,感受音乐作品中的内容与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要构建高效的初中音乐课堂,需要关注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音乐欣赏活动的开展,是顺应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也是满足初中学生个人成长需求的举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正处于探究与实践的初级阶段。要促进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加大教学方法的研究力度,让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一点一点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巫丽萍. 有效的欣赏――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初探[J]. 上海教育科研,2013,12:70-71.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6)

一、开放式教学的基本表现分析

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说,开放式教学不仅要基于教学材料,更要突破教学材料的束缚与局限性,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拓展教学过程体系,并使教学的内容得到扩充。开放式教学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二是教学过程的开放。

(一)打破课堂教学的固定空间,开放教学过程

如何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固定空间结构?一是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二是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将“外面的世界”带进课堂。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讲求理性的基础上,它更加追求感性,更加注重教学空间的感染力。所以,在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一同走进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来对学生进行感染与熏陶,让学生以大自然为背景,进行音乐表达;或是利用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创设跨空间、跨时间的教学情景,通过古今中外的画面、音乐,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主观体验与感受。

(二)突破教学材料的束缚,开放教学内容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包罗万象,无穷无尽,音乐也应当如此。在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材料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来源,虽然里面的内容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与安排,具有非常强的计划性与目标性,能够满足学生音乐知识能力的增长需求,但是却不能使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得到充实与满足,这主要是由于内容的局限性所造成的。而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并非固定的,它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氛围,动态地进行拓展,最大限度增强学生对音乐、对生活的主观体验与感受。

二、初中音乐开放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认识

意识决定实践,态度决定一切。在初中音乐的教学过程当中,要实现开放式教学,首先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新提高对音乐教学的认识。“音乐”不是副科,音乐的存在与其他学科具有相同的重要性与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下,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增强学生对生命的主观体验与感受,就必须要端正教学认识,将音乐教学看作是一门对学生素质能力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学科。

其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白音乐教学不是程式化、模式化的教学,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差别就在于其更加注重情感体验,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操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音乐开放式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注意把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情感体验之间的平衡,不能跟其他学科一样,单方面注重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音乐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对学生生命情感体验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丰富教学方式,重视学生主观体验

要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实现开放式教学,关键环节在于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应用,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情景教学方式与探究教学方式。

1.情景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封闭式的,盲目遵循教材内容会令学生感觉音乐课是枯燥的甚至是无用的。利用构建音乐情景的方式,实现初中音乐课的体验性是构建开放性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在花城版初中七年级音乐教材《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一单元中,囊括了乡情、亲情、友情以及别情。音乐教师可以分别以这单元的各个曲目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以舞台剧的形式,来构建“情感世界”,加深学生对音乐、对情感的体验。

2.探究教学方式。这种模式更能体现出音乐课的理论性,教师可让学生自由分组搜集材料、相互探讨,从交流中获取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并且更加生动高效。

(三)扩展课外教学内容,打造课外课堂

初中音乐开放式教学应当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空间上来实现开放与拓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普遍存在感”。将课外自习作为课堂内容的有益补充,可有效解决初中音乐课呆板枯燥之感,丰富多彩的课外内容增添了选择性,以学生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的学习内容更能得“民心”,学生爱学、乐于学,音乐课的地位自然而然得到巩固。所以,初中音乐教师应当善于收集与挖掘课外教学资源,遵循适合学生特点、资源系统性等原则,为学生打造课外课堂。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音乐艺术来自于人类的实际社会生活,具有非常强的情感功能,这是音乐与其他事物最大的一个区别,它没有直观的外在表现,但是却具有与生活、与情感紧紧相关的实用性,这可以说是音乐存在的主要价值所在,所以在开放式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也要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的“实用”性。例如,在5.12纪念日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音乐配合画面播放给学生,以打开学生情感,增强学生的主观体验。

参考文献: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7)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是美国加强发展和改进的音乐课程,是一种用构成音乐的共同性因素进行综合学习的音乐教育观念。1965年4月,由cmp(当代音乐计划)赞助的为期4天的“综合音乐素质教育——大学音乐教育基础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会议研究的内容包括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定义、培训音乐教师的计划和提高各级学校音乐教学质量的途径等。“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当代音乐计划”由原来比较强调现代音乐转向强调基础宽广、综合全面的音乐教育方向上来。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由此产生”。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1.1思想原则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将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与技能相互联系,通过音乐共同因素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它的三个基本原则是:①共同性因素原则,在风格、时期、传统不同的音乐中有构成其相同的因素: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相同的因素让学生了解其相互关系,在由浅入深的教授。②实践性原则,综合音乐素质教育主张参与表演、分析和作曲三方面并重的实践活动来获得音乐素质。③综合性原则,采用各国、各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大师作品、民间作品等,并且主张与其他姊妹艺术联系。综合音乐素质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课程不应该是孤立的,学习音乐应该了解音乐学各个科目之间的联系。

1.2教学方法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由五个基本概念: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曲式。他们以“螺旋式课程”呈现,由简单到复杂,共16个螺旋水平。螺旋式课程是在《曼哈顿威尔音乐教学大纲》中被设计成型的。综合音乐素质教育被分为五大环节: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的即兴创作、巩固概念。

2 对中初中音乐教学的启示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带来的启示就是其综合性和有序性的融合。由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教学法的五个基本概念可以看出其综合性,从16个螺旋水平可以看出其有序性。音乐学习是一个有序的学习过程,由16层螺旋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框架,这个框架,体现了音乐学习的“有序性”,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让学生以音乐家的身份在“发现式”的学习中,形成对音乐要素的整体认知。初中学生心理、生理渐趋成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量以及途径较小学生增多,能够自己运用学习方法,总结规律。所以适合在初中进行综合性音乐教学。

2.1初中音乐教学的综合性

初中音乐课程基本上以歌唱课和欣赏课为主,内容多由唱歌、律动、器乐、创作、乐理、聆听等内容组成,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各内容之间没有很好地体现其内在关系,互不关联的单项活动内容取代了对音乐基本概念的掌握,技能的培养也自然成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得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可见单项的技能是不能符合要求的。

音乐自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有音乐基础理论,音乐技能技巧,情感、表现创造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需要将这些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初中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本体的学习可以借用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五个基本概念的综合性学习法。

2.2初中音乐教学的有序性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螺旋式课程是根据学习的程度不同进行16个螺旋式的学习过程。对于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本体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分为更多的层次,按照学生学年和学习情况具体划分,每一个层次都相比前一个层次增加难度,这样按照学习的难度安排学习的顺序。比如,从音乐本体来分三个层次:最基础是音高感、节奏感、音强感,音色感,中层为旋律感,调性感,曲式结构感,最高层为和声、复调、织体及音乐风格。当然初中的音乐教学需要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来做具体的分层。除了音乐本体学习的有序性外,之前所提到的综合性学科的加入同样也需要有序性,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年龄特点分不同的层次结合音乐本体的有序性进行教学。

2.3初中音乐教学的综合性与有序性的有机融合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8)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是美国加强发展和改进的音乐课程,是一种用构成音乐的共同性因素进行综合学习的音乐教育观念。1965年4月,由cmp(当代音乐计划)赞助的为期4天的“综合音乐素质教育——大学音乐教育基础研讨会”在西北大学召开。会议研究的内容包括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定义、培训音乐教师的计划和提高各级学校音乐教学质量的途径等。“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当代音乐计划”由原来比较强调现代音乐转向强调基础宽广、综合全面的音乐教育方向上来。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由此产生”。本文由收集整理

1.1思想原则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将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与技能相互联系,通过音乐共同因素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的音乐素质。它的三个基本原则是:①共同性因素原则,在风格、时期、传统不同的音乐中有构成其相同的因素: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相同的因素让学生了解其相互关系,在由浅入深的教授。②实践性原则,综合音乐素质教育主张参与表演、分析和作曲三方面并重的实践活动来获得音乐素质。③综合性原则,采用各国、各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风格的大师作品、民间作品等,并且主张与其他姊妹艺术联系。综合音乐素质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课程不应该是孤立的,学习音乐应该了解音乐学各个科目之间的联系。

1.2教学方法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由五个基本概念: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曲式。他们以“螺旋式课程”呈现,由简单到复杂,共16个螺旋水平。螺旋式课程是在《曼哈顿威尔音乐教学大纲》中被设计成型的。综合音乐素质教育被分为五大环节: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的即兴创作、巩固概念。

2 对中初中音乐教学的启示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带来的启示就是其综合性和有序性的融合。由综合音乐素质教育教学法的五个基本概念可以看出其综合性,从16个螺旋水平可以看出其有序性。音乐学习是一个有序的学习过程,由16层螺旋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框架,这个框架,体现了音乐学习的“有序性”,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让学生以音乐家的身份在“发现式”的学习中,形成对音乐要素的整体认知。初中学生心理、生理渐趋成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量以及途径较小学生增多,能够自己运用学习方法,总结规律。所以适合在初中进行综合性音乐教学。

2.1初中音乐教学的综合性

初中音乐课程基本上以歌唱课和欣赏课为主,内容多由唱歌、律动、器乐、创作、乐理、聆听等内容组成,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各内容之间没有很好地体现其内在关系,互不关联的单项活动内容取代了对音乐基本概念的掌握,技能的培养也自然成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得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可见单项的技能是不能符合要求的。

音乐自身就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有音乐基础理论,音乐技能技巧,情感、表现创造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需要将这些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初中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本体的学习可以借用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五个基本概念的综合性学习法。

2.2初中音乐教学的有序性

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螺旋式课程是根据学习的程度不同进行16个螺旋式的学习过程。对于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本体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分为更多的层次,按照学生学年和学习情况具体划分,每一个层次都相比前一个层次增加难度,这样按照学习的难度安排学习的顺序。比如,从音乐本体来分三个层次:最基础是音高感、节奏感、音强感,音色感,中层为旋律感,调性感,曲式结构感,最高层为和声、复调、织体及音乐风格。当然初中的音乐教学需要按照新音乐课程标准来做具体的分层。除了音乐本体学习的有序性外,之前所提到的综合性学科的加入同样也需要有序性,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年龄特点分不同的层次结合音乐本体的有序性进行教学。

2.3初中音乐教学的综合性与有序性的有机融合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9)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性和选择性,内容的繁多与书本知识的过于偏重,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各观需求,这是不能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的,还有过于注重选拔和淘汰的不当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都成了一种伤害。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推进美育的发展,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每个音乐教师都要进行心态调整、进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为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在笔者看来,想要做好新课标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就要做好以下四个转变:

一、教学视角的转变

“学以致用”是对学习目的最直接的表达,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与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的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比如哪种类型的音乐适合什么样的场所,哪种类型的音乐是不适合的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视角,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1、从课内到课外

要做好一个科目的教学,单单从课内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多为教学寻找素材,从课内、课外同步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从本学科到其他学科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课本附带的朗读磁带中就有音乐的成分在里面,学习历史需要利用到某些大气的音效,地理学习中某些国家的音乐,生物学习中虫鸣鸟叫的声音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这些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三、教学重心的转变

1、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表现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中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更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3、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课标的评价是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对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经验的总结都是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总会有一定的共通之处。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才能做一名优秀的初中音乐教师。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篇(10)

音乐教育是最具学科综合性的教学过程。音乐教学与农村中学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设定的其他必修课程,是相互渗透、密切相关的。本文旨在通过结合自身的音乐教学经验,浅谈在农村中学环境下,音乐教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围绕音乐课程标准处理好音乐教学与学校其他各学科和学科综合的关系,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运用。笔者倡导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多创新、开发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勇于在各种活动中实践自己的音乐活动创意。

一、音乐与文科学科

1.音乐与文学

艺术与文学自古以来都是息息相关的,更多时候音乐是以另一种手段演绎的文学经典。歌唱教学中,学生只有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才有可能做到有感情地歌唱。在一些容量较大的器乐作品欣赏和戏曲欣赏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

2.音乐与文综

音乐类型的风格受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政治以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点、民族特色和个人感情倾向;而初中音乐的欣赏教学基本是按照某一音乐类型的集合形式组成的一个单元内容。初中音乐欣赏课型中重要的一类,就是以需要了解的音乐类型为主要内容。

如《天山之音》《草原牧歌》等以介绍本国各地域、民族的民间音乐为主的单元欣赏课程,和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的民间音乐的单元欣赏课程《欧洲风情》《亚洲弦歌》等,这类课我大多选择泛讲,并不过多分析音乐情感、结构等,而是加大课堂的信息量,适当介绍相应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通过直观、讲授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该类音乐的表现特点和形成因素,积累音乐欣赏经验,丰富音乐相关文化素养,理解世界音乐的多元化。

二、音乐与理科学科

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的展开,“淡化知识与技能”这一说法的出现,使得音乐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走入一个极端:只重过程,对“双基”避而远之。经过多年课改的尝试,现在我们必须承认和面对新课改的不足,真正认识到“双基”在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如何将知识渗透在农村中学音乐审美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具体、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感受中认知,在游戏活动中锻炼,这便是我们农村音乐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

音乐教学中我常利用生物常识,让学生科学认识生理发育的规律变化,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运用数学功能,科学分配课堂时间,适当减少变声期学生的唱歌时间,增加节奏、识谱、乐器演奏等与数学密切相关的乐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同时利用物理震动等原理,让学生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如沙锤、响板等。既缓解了学校音乐器材不足和农村家庭对学生教育投资的不均衡,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

三、音乐与姊妹艺术学科

学校常设的音乐姊妹艺术学科有舞蹈和美术。人们常把音乐称作“流动的画面”,把美术称为“凝固的音乐”。还有人把音乐叫做“听得见”的舞蹈,说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下面我单就这两门姊妹艺术学科,讲讲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音乐欣赏除了前文所提的泛听音乐欣赏课型外,还有一类就是以一首需要精听的乐曲为主要内容的欣赏课型。即以问题为引导,采取整体加片段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感受音乐整体的基础上,通过片段分析,突出乐曲的音乐主题旋律,让学生明确理解音乐的表现特点,了解相关音乐文化常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各部分主题旋律的印象,达到熟记乐曲主题的目的。

四、课外音乐活动与学科综合

学校音乐教学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课外音乐活动。参加社团活动,编排节目参加比赛是最常见的方式。然而一个优秀的节目仅仅靠专业基本功是不够的,它还涉及题材、音效、舞台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这也体现了课外音乐活动与学科综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音乐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与其他艺术门类及艺术以外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科综合要做到的是“整合式”综合而非“拼盘式”综合。

上一篇: 老人住房设计 下一篇: 高中数学特征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