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4 16:29:06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1)

初中数学课程每一章最后均有“数学活动”课,基本上是运用本章知识解决一定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往往需要的是学生共同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成员集体合作与探索才能完成。有些问题不是某个学生独立研究就可以解决的;有的需要学生的亲身实践才能完成,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数学活动”就是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就得需要学生动手实际去测量;有的需要的时间还很长,一个月或者半个学期,如记录家庭一个月的生活收支账目或自己半学期的开销,都考验学生合作与探究的持久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数学活动”课,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精神,使学生有这样一种品质――合作、探究,使学生懂得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合作探究解决的,有些事情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具有合作探究的品德,才是人们生活发展的需要。如在《数据统计》一章的“数学活动”就需要5名同学合作,每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进行合作完成,可以是测量班级一个小组成员的身高或视力,计算出平均身高或视力等,这就需要合作来完成,并且要亲自动手测量与计算,再与标准相比较,探究这个小组在身高或视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数学活动”课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今后成长中需要的合作与探究精神,教师要认真准备,上好这样的课程,使“数学活动”课真正成为培养合作与探究精神的一种有效载体。

二、加强“数学活动”中合作探究的方法指导

合作与探究是要有一定方法的,合作小组的分工如何,在什么问题上需要合作,需要集体完成?什么问题不需要合作,由个人能够独立完成?每个人探究什么问题,探究到什么程度,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分工。因此,在合作之前,要组建好学习活动小组,合作时要有一名组长,具体负责此项任务,小组长要依据本组成员的学习状况,性格特征,来分配每个组员的探究任务,必要时,班级要制定合作学习小组的责任制。小组成员间要互相尊重、理解、支持,不可互相拆台,互相瞧不起。探究的方法可以边学习边指导,主要是在平时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积累,如调查法、观察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也要指导或教会学生具体操作:如,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何将大问题分解为必要的几个小问题;从什么方面切入?依据哪些主要定理、公式、法则做支撑?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小组的共同探究来确定。同样是在“数学活动”课里测量旗杆的高度,依据所学章节知识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同,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就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就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时,就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见,方法是不相同的。

三、重视“数学活动”,积极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对于每一章的“数学活动”,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认真完成,积极开展数学活动。一是每学期一共就四五节“数学活动”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准备,深入研究,不可偏废,不可轻视,根据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做出自己成型的“数学活动”课。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要强;教学设计要科学、合理;对于有实践活动的,一定要提前让学生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如《锐角三角函数》一章的“数学活动”是“制作测角仪,测量树或旗杆的高度”,就要学生课前准备半圆形量角器、细线、小重物。不然上课时学生没有准备,到时就会耽误时间,也可能上不成课。二是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加活动学习,合作探究,有一定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进行活动。对于到室外上的活动课,就把课堂搬到室外,让学生亲自去参加实践,测量旗杆的高度,就得到操场上去实际测量。切记三个不能:不能不上,不能上成习题课,不能不做评价;做到“四有”:一定要:有督促指导,有跟踪检查,有汇报,有评价。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教育工作者肩上,而科学素质的提高重中之重是要有创新意识,敢于创新,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当前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推广,我们要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将合作探究思想渗透于物理教学中,加快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索和合作研究,并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合作探究活动,不但提高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且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合作探究的前提,是我们进行合作探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核心,只有提出了问题使我们的探究过程才有一定的研究方向,对合作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开始提出问题时,也许会有个别学生存在怕出错的思想障碍,这时教师要有耐心,一句激励性的话、一个赞赏的眼神对学生来说是最大的鼓励,从而树立了自信心;提出的问题也许有些意义不十分大或有明显的错误,教师不应简单的否定,应在充分肯定其积极性的前提下,指出其正确合理的成分,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勇于提出问题。否则一味的否定,只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怯于对问题进行猜想,更使探究活动难于进行。因此教师应设法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的知识的冲突所在,并因利势导,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变化,由不敢问到敢于问、善于问。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曾说:"提问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二、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培养学习兴趣

合作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它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会物理规律和知识,体验通过学习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并逐渐掌握科学的方法,树立科学的创新精神。在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节奏,循序渐进,对活动内容教师应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诱使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此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始阶段旨在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的思想障碍,树力学生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提出问题。对于比较困难的环节,教师应给于适当的提示或直接由教师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较为顺利的参与到探究过程,避免多次的失败而产生消极心理。

三、重视实验设计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理论体系、实验技能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物理实验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而且能直接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去验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在物理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多看、多想、多做、多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设计实验,分析每一种设计方案,找出不足之处,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最佳方案;以及对原有实验器材进行微小变动,制定相应的实验方案等都是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设疑:如果器材中缺少电压表,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如果器材中缺少电流表,又应如何设计实验?通过多角度的分析与设计加强了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通过这种训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对学生发展性思维的培养也是极为有益的。

四、重视课外实验制作,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下就谈谈本人自课程改革以来,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合作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究精神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抑制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控制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觉为主的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探究、归纳、总结,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则着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导处导。在课堂上要把握好自己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角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问题。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挑战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激活思维的“深”度上下功夫,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广”度上下功夫,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从问题线索出发探索新知的探究型学习。

二、教给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生物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比知识更宝贵,学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素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在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教师就要敢于大胆地“放”,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真正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如《尿的形成》一课的教学,其重点在尿的形成过程,就应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引导学生比较原尿与血浆成分的区别,然后用迁移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尿和原尿成分的区别,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给学生留下余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中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诱发,有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积累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达到激活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而不再只是“授之以鱼”。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4)

首先,要破除“师道尊严”的观念,构建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

当然,尊敬老师,尊重知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继承和发展。可是,一旦给老师披上神秘的外衣,把教师看成真理的化身,智者、能者的体现,那就和“个人崇拜”没什么两样。我班就有不少家长反映:学生不听家长的话,但是把老师的话奉为圣旨,言听计从。见到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无创造性,无进取心,将会成为“师道尊严”的牺牲品。

作为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祭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朋友。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互尊、互爱的关系。课堂气氛应是民主愉快、和谐的,这是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的态度应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不应该是盛气凌人的、生硬粗暴的、冷嘲热讽的态度。著名教育艺术家魏书生老师尊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学会学习。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而他是成功的,他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强。

其次,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把机会让给每位同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心理接触的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堂一定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师应该注重保护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师的爱应面向全体,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优生,特别对那些后进生应加倍爱护。俗话说:“越是干旱的禾苗越需要雨露的滋润,越是受冻的秧苗越需要阳光的照耀,越是得不到尊重的人越需要别人的尊重。

我班来了位新同学叫范平,是个特差生,开学一个多星期以来,从不完成作业,上课没举过一次手,总是一副“看破红尘”的态度。由此,我便盯上了他,作为我论文调查的素材,于是我在他身上倾注了比平常学生多的关爱、鼓励、赞扬,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他进步了,而且成了上课最爱举手发言的同学之一。

热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老师、同学、班集体所接纳,感觉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心。让每位同学相信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我就是长城砖……”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同学的特长,并努力创造让学生发挥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表现自我。学生在成就中进步,在鼓励中充满自信,做教学过程的主体。

最后,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发言。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应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很多课堂是优生与教师的对话。忽略了其它学生,因而大多数同学无所视事。常言道:“愚蠢的老师是都给学生以真理,而聪明的老师教给学生获得取真理的方法。教学过程即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全过程,要把传授知识改变成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活动过程。一句话,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全过程。教学中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教育艺术家邱旭华老师的“先学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明确地把学生推到主体、主动地位。尝试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闪耀着改革的火花。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多征求学生意见。学生愿意采用哪种方法去学,就用哪种学习方法。学生愿意怎样学就怎样学。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5)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力图创新,学会创新,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个性得到张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精神呢?在进行长时间的教育教学中,我不断思考和摸索,下面谈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进行设计导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意识。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心理学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出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起他们的求知热情,使他们以最佳心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也可以用神秘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用故事开导引发兴趣;还可以启迪猜想增添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简便运算时,推导“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这个规律,我采用这样一个故事开导学生:国庆节期间,我家来了许多客人,准备买一些饮料,我来到商场,营业员热情地向我介绍各种饮料的价钱,最后我相中一种每盒12瓶,每瓶6元的饮料,根据来的人数我需买5盒,正当我算花多少钱时,营业员告诉我需付360元,我感到很惊讶:营业员怎么会算的这样快?你们想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笔帐该怎么算。于是学生们就自主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奥秘中去。遇到困难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其次,创设民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第一, 让自主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究,去自学,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明确自探目标、方法与时限要求,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努力创造学生自主探索的氛围,增强学生探索的自信心。第二, 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创设民主环境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的进行。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探究结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误养正,完成学习任务。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是否是学习的主题,最显著的特点是课堂上学生活动的表现,即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充足,是否有意义。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题地位,必须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充足的时间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第三, 让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但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习惯却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长时间精心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学会倾听就是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慢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轻易插嘴;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既要听得了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言。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常常出现“小老师”,他们发言的机会多,而有些同学发言机会少,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较差,思维能力较弱,不擅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学会辩论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时适时的辩论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生应该学会辩论并掌握辩论的基本技巧。就数学而言,立论的方法有:举例、验算、实验、验证、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等,驳论的方法举出反证、质问等等,只要能够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驳倒你认为错误的对方观点就行,但是展开辩论要注意几点:1,避免无意义的争辩,必要时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及时干预。2,使用积极文明恰当的语言进行辩论,以理服人,避免出现过激语言。3,如果失败了要坦诚面对,胜利了也不可扬扬自得。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6)

为了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努力创设让作为主体的学生亲自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学习中大胆提出问题、异议甚至批评、反驳,对学生的插嘴和错答现象,能做到多宽容、多鼓励、少指责。

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和鼓励中,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就会以探索者、研究者的心态进入自主探索的学习中,为创造性地学习埋下伏笔。

2 改变学习方式,引导自主探索

2.1 扩大自主空间,改变学习地位。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体发展的舞台,我们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选择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式。他们可以自己提出学习任务,选择学习伙伴,考虑学习时间,设计学习过程,也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说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共享。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7)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35-02

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重要的办学实践和办学特色之一。从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的经验来看,人才的培养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迫切性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命脉,但是仅在学校范围内难以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所以开拓新的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1,2]。产学研合作培养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提供直接面对实际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培养研究生更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提高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素质[3-5]。综上所述,高校不仅要进一步改革思想教育,改革管理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要瞄准市场发展的最前沿,面向市场和社会,通过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培养的展开来转变办学方式。以开放的办学方式拓展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途径,形成以高校为中心,产学研结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高等教育新格局,使教学、科研与企业之间能够实现良性循环。教育部的关于研究生教育创新和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文件中明确指出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应对于新形势下的研究生教育规律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2]这同样也是高校和地方政府在提高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方面需要深刻思考的课题。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显现出了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由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研究生教学资源紧张和硕士生培养质量下降的情况日益严重。例如研究生的知识整合能力较差,创造能力偏低,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创新性不足,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缺乏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在学术上缺乏创造力,在工作上遇到实际问题时难以创造性地完成。导师人数少、科研经费低、设备条件差等都是教学资源方面暴露的严重问题。研究生教育的瓶颈便是教育资源短缺,并且是短时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产学研合作培养的出现结束了这个瓶颈期。它能有效解决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缓慢增长的矛盾。产学研联合不仅能够改善高校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而且可以提升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质量,以此来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级别就是研究生教育。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效果。不仅如此,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关系到我国的人才培养能否适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问题。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迈向高速发展阶段,国家鼓励高校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研究生教育。在新形势下,如何走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道路是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二、利用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

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是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素质全面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源于19世纪初的美国,它给研究生提供了机会来直接面对实际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6],使研究生能够直接参与生产项目和科研活动,从而加深研究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更能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机制和模式是有效整合资源、发挥产学研优势、最终真正实现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关键。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校企合作共同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这也有利于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7-9]。特别是工科类高校可以依托研发能力强大的企业和学研所等建立培养基地,以此来促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而企业方面也能够提高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方互赢。产学研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校和企业联合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培养研究生。高校和企业联合申请重大科研任务作为相关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平台和载体,让研究生有机会参与对于企业生产的核心竞争力有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活动,从而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采用双导师培养模式,即在高校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前提下,高校还引进企业中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兼任研究生导师。双导师培养模式不仅能够弥补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还能加强企业院所和高校的联系,形成开放的教育模式,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8)

1教师方面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依赖心理,有一个兴趣导入点,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想方设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自主独立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堂学习的主人,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思考的能力。1.1 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学习和探究体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课堂教学技术和管理策略方面提高充实自己,以体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地做到解放学生的思想,充分利用和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相互协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能用考试、分数等来压学生,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轻松、快乐、自由的氛围中学习体育有关的知识,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体育兴趣,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倡民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怕说错,要敢于动脑,更要敢于动手,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发挥出来,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1.2 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体育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课堂,要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上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师的管理要讲策略,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内容安排要有针对性,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安排集体项目活动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提建议,想办法,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其次,师生关系要和谐,体育教师要设法取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尊重别人和遵守游戏或者活动的规则,要做到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静的下来,这种管理既有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学生方面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的进步大多都取决于自己的观念和思维。“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培养不能仅是老师的事情,不能总是要求教师怎么这么做,其实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件自己的事情,要投入全身心去完成的,而不是随着老师的讲解去学习,自己要强迫自己培养学习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比较适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尤其在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中,能有效地利用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学、学习的独特环境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自己对学习的看法和观念是决定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学生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学习和能够学好的情况下,学生自己才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会在学习上动脑筋,才会想到自己独立钻研,才会和别人合作完成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情,才会想方设法去探求事物内部的规律,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才能真正培养自己“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引导合作探究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遇到了问题或获得一定收获后,教师就要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中将问题展示出来,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如:在游戏教学中,如何才能在遵守活动规则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任务短跑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起跑动作、手臂摆动、冲刺技术等技术要点并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和方法。诸如此类问题,学生在讨论中教师还要借助问题进行引导,如:传球不准是因为什么?速跑中速度提升不快是因为什么?当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练习,练习后展示,展示再总结,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并在合作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从知识向技能的转变过程。小组、小集体合作模式则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才会成为一种快乐,只有让学生融入集体,才能发挥集体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不仅符合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祁伟洪.体育教学中运用自主式学习方法探讨

[J].新课程学习,2011,(12上).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9)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并认真分析学生个体。对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和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生活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的优劣,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弱等了然于心。然后,依照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学习小组的组建,使组内个体情况保持合理的差异,组间情况基本一样,具有可比性。从而有利于组内成员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撞击,产生新的思想。进而为进行组间交流创造条件,最终实现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教师本人也可以根据需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或自成一组,与学生共同合作交流,起到激发和带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 选择恰当的探究主题,发挥学生的探究潜能

合作学习的主题内容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兴趣、主题内容本身和增强小组活动的实践性来加以确定,不是所有的内容知识都能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为确保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合作,所合作的内容最好取其中的某点,或某一片段,不宜完全放开。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问题与讨论、家庭小实验等都可以有选择性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酸和碱》这一课题时,我利用教材中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了12个问题,先让小组合作学习,后抽签,以小组为单位回答(一个代表回答其成员补充),这样效果好。有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将结构教学内容加以整理和重组,这样能教学内容会成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一个主题。主题本身要有教育价值,要具有生成性、互动性和开放性。例如在学习课题《常见的金属材料》时,我以《废旧金属收购站的金属调查》为小组合作内容。有时,即使很枯燥的教学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记忆金属活动顺序表,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督促,设法记忆,并事先告之:两组之间互相检查,每个人必须被查也必须检查对方,根据错误积分,当堂公布小组成绩。这样的组内、组间合作,学生异常积极和兴奋,而且效果好。

三.正确运用“小组合作”,提高合作探究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总是围绕问题的解决来展开的。因此,在应用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教师首先营造好合作学习的氛围。设置好一系列驱动型的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兴趣。然后,向小组进行问题任务的分配。这时,一般要遵循两个原则:

1.小组之间任务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分配到小组间的任务相同或相近可以让学生在同一尺度上学习,对相同或相近问题都有体验,便于组间的交流。同时也是学生享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的要求。

2..小组内任务具有关联性的原则。为了使学生乐于合作,便于合作,实现合作的有效性,分配到组内的问题任务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难度要适当,要具有一定梯度和层次性。使问题任务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性。让组内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思,有事可谈。

四.巩固总结,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同时,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人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奉想办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另外,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以上是根据实践得出的对合作学习中的粗浅认识。新课程的推行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工作要求,赋予了更多的创新性。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的建设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相信它必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而发展的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杜明国.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J]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篇(10)

1.理论激活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的理论支持是目标结构理论和发展理论。

1.1目标结构理论

目标结构理论是多伊奇(M.Deutsch,1949)在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认为:在团体中,由于对个体达到目的奖励方式不同,导致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也不同。多伊奇将这些方式分为三种:相互促进方式,相互对抗方式,相互独立方式。其中,目标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体化型。

多伊奇在自己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合作型目标结构使得团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他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每一名成员都更大程度感受到自尊和被其他成员所接纳,因此使得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为积极,成就水平也提高得更快。在这些方面均优于竞争和个体化目标结构。

另外,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之一。斯莱文(Slavin,1978)发现,在传统教学班级中地位很低的学生由于合作小组的成就而获得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同时,科尔曼(Coleman,1961)还发现对于成绩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帮助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成为小组的“领导阶层”,这一社会地位的变化也会使他们更为自豪和更有信心,从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自身的学习和帮助同伴成功。

1.2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主要是皮亚杰学派的观点。其最基本的假设是:在适当任务中,孩子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他们对关键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皮亚杰学派的许多人倡议在学校中开展合作活动。他们指出学生在学习任务方面的相互作用将导致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生们可以通过讨论学习内容、解决认知冲突、阐明不充分的推理而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合作学习的目标结构理论是从动机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合作目标对学生从事学业任务的诱因影响,而发展理论则从认知的角度出发,重视合作学习对完成任务效果的影响(在达到小组目标的过程中是否每个小组成员都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综合来看,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2.展开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因对合作学习缺乏理解,没有寻求理论支持,只是凭感觉、想当然地搞形式,课后也不去评价和总结,因而效果较差。在实践中我们得出:合作探究应分三步走:准备探究―探究过程―有效总结。通过过程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2.1准备探究

2.1.1创设合理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问题是载体与核心,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以《谈“油”色变》这一节为例,王老师合理利用社会中的“地沟油”这一热门话题,勾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这为能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又如我在讲初一年级“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这个探究时,如果硬生生的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会感觉这又是一个老师传授的知识,无需参与只要摘记即可,但如果设立情景如:王大爷种的菜开花了,却吸引了很多菜粉蝶,菜粉蝶在蔬菜上产卵,幼虫孵出后以蔬菜为食,影响蔬菜产量。王大爷很头疼,求助与老师,这节课我们同学就以小侦探的角色去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的。这样更能提起学生学习兴趣,跟乐于参与,特别是喜欢动的同学。这个过程特别注意语言组织和时机把握。

也就可以是对科学家在探究某一问题的研究过程进行图示或实验的展示,使学生从中体会科学的严谨,并引导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2.1.2提前进行指导

教师必须在实施前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包括学生要做什么、以何种次序、用什么资料以及证明学生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办法等,这些都必须提前告诉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必要的准备环节。即在没有给学生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的情况下,便让学生仓促接受“任务”,致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难以解决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在交待 “任务”后,教师没有介绍任务的具体要求或对“任务”说明不够清楚,导致学生一头雾水,不明就里,使课堂教学经常出现“断线”现象。导致探究中无法实现教学目的中的合作,更谈不上课堂效益。

2.1.3控制小组差异

小组的成员组成必须多元化,即小组内成员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差异,包括学习能力、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和性别差异等。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不同观点,增大知识面。实现小组中的真正交流合作。

2.2探究过程

探究过程最能体现合作精神。(1)分工具体,责任明确。谁是组长,谁是记录员,有不同特点同学担当。以《谈“油”色变》为例,最后请一个小组到前面排列仪器顺序,结果一个小组的人都来排,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想法做,场面很乱,效果不好。如果事先分工好,组长做指挥,操作员操作,那将是多么和谐的场面。(2)组内互动。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因而事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分配给他相应力所能及的学习研究任务。交流是组内互动的主要部分,交流方式要多样化,主要方式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组内议论式或两两配合式等。总之,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信自己享有别人一样的学习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而在我们的探究课堂中,只有在公开课上有形式上的分组讨论,而却未能指出组内交流方式,大多各自为政,未能引导成为真正的合作互动。(3)及时、合理安排好实验,让学生及时尝试、体验。(4)得出结论。小组讨论加工后,结论由组长汇总,但要注意,结论不一定是统一结论,也就是说要保留不同意见。

2.3有效总结

有效的总结是一节合作探究的升华部分,是新课标中最后最重要的环节。

各小组总结得出的结论由组长宣读,有其他小组讨论、评价、肯定,老师肯定。

(1)总结中注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这更能体现合作探究的教学意义。如《生活中的科学》这节课,邓老师提醒学生:我提供的资料是否可信,是否我长得面善,我提供的资料就可信。特别注意在总结发言中,科学语言的运用,能达到使科学语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合作学习过程成为师生的合作性、生成性和对话性的学习。

(2) 总结探究过程。对合作探究中表现优异的同学、优异的方面给以充分肯定,对没发挥好的同学能给更多的机会。

总之,全班交流就是让学生相互检查,彼此互补,从同伴那里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帮助,而教师则针对各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互助情况等作出鼓励性评价。

3.知识整合

合作探究之后,要注意千万不能忽略知识的整合过程。

3.1整合学习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完成后,指导学生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1)小组学习目标完成的如何;(2)在学习中互相帮助的怎么样;(3)在小组中的协作精神、学习态度好不好;(4)下次怎样做得更好。

3.2整合升华学生情感。通过合作学习过程,使学生情感得到怎样发展,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考察方面。

有感于合作学习在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有效合作探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活旧知识,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应用新知识,并把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的生活中去。不仅可以增长知识,真正意义上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真正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 下一篇: 德育一体化建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