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医疗市场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3 16:08:46

高端医疗市场

高端医疗市场篇(1)

高端医疗=高价医疗?

一位医疗界人士如此定义高端医疗——在满足基本医疗基础上,通过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并享受更好的服务,如减少等待时间,改善病房设施,提高就医舒适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秋霖表示,“高端”是经济概念,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来理解。需求方面,高端医疗是针对高收入人群提出的,是满足高收入人群需求的医疗服务;供给方面,主要指附着于医疗服务的附加,比如便捷的就医安排、舒适的就诊环境、宾馆式住院、个性化健康指导、康复旅游等。当然,也包括一些成本较高但只是减轻患者痛苦而不影响主要治疗功能的药品和技术,但总体应尽可能与医疗功能本身脱钩。

与高端医疗相对应的是基本医疗,在建有比较完整的医疗卫生制度的国家,政府承担基本医疗的主要责任,保障人人享有此权利。高端医疗则是非基本医疗的一部分。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看来,高端医疗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不只在医疗领域,各行各业都在为高端客户提供着差异化的服务,满足高端人群的特殊需求。比如,航空公司设有头等舱、经济舱;高铁设有一等座、二等座。医疗服务需求,也正从基本医疗服务转向个性化、多层次需求,高端医疗服务也就应运而生。高端医疗的主要特点是:住房高标准、服务高规格、检查高费用、用药高价格。但是,它的治疗效果未必一定比普通医疗更好。不管是高端医疗还是普通医疗,遵循的永远是一样的诊疗规范。

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的看法是,从医疗的本质来讲,高端医疗与基本医疗并没有区别。医疗技术水平同样是高端医疗的立身之本,之所以说高端,最主要的是附加在医疗本质之上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流程、质量标准、文化等,它迎合了基本医疗之外的更高层级的需求。从高端医疗的核心来讲,它更体现了“奢侈品”的人性化,让传统的刚性需求变得丰富多彩、温馨亲近。不过,高端医疗并不等于高价医疗。当就诊患者接踵而至的时候,服务与需求如何相应是关键问题之一。

谁来发展高端医疗?

从200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到2012年《“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暨实施方案》,不难看出,国家在保障基本卫生保健措施的同时,也不断推动高端医疗市场的开放,为其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契机。

我国高端医疗市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公立医院为主导,另一类则由民营资本所设。公立医院发展高端医疗固有其医疗实力雄厚等长处,但由于公立医院本身所具职责便是推广较成熟、廉价的医疗服务。因此,公立医院所主导的“特需”病房等项目,往往遭受诟病。民营资本所设的医疗机构早期虽面临诸多不足,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涌入高端医疗机构,并发挥专科治疗等优势,也能为客户群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刘玉村认为,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应向患者提供高规格的医疗服务。他希望,公立医院既服务于普通百姓,又服务于高端人群。在比例上,医院利用80%的空间和资源,医务人员拿出80%的时间和精力服务于普通百姓,医院由此得到的回报只占总量的20%;而医院利用20%的空间和资源,医务人员拿出20%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服务高端人群,医院得到的回报却可以占到总量的80%——这样会迎来一个良性循环:公立医院有更多资金用于持续发展和改善医务人员待遇,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普通患者也会得到更好的照顾。

刘玉村说,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不应为了扶持社会资本办医起步,就要求公立医院将高端人群拒之门外——那样将会产生不好的示范效应:高端化、高收费的民营医院获得了高额回报,而处于不公平竞争下的公立医院生存艰难,医务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优秀人才流向民营医院。最终结果是,高水平的医疗人才集中在民营医院,服务于高端人群;一般人才在公立医院服务于普通百姓,这样的情景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一位资深医院管理研究专家认为,高端医疗应该是高技术品质和高服务品质,目前国内的高端医疗走的是高服务品质的路子,高技术品质达不到,因为医疗人才没有流动起来。目前,高技术品质大部分集中于政府办的大医院。“不一定非要让公立医院做基本医疗。即便是有介于基本和高端之间的特需服务,也不一定规定公立医院只能做10%以内。不一定非要把社会资本架到三楼,就让他做高端”。

眼下的情况是,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公立医院要在自我经营和发展中寻求市场,于是,公立医院的市场触角已经超越其公益性的边界,延伸至高端医疗市场,这种有悖于公立医院公益性原则的市场行为便被默许存在了,并被美其名曰: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权威人士表示,随着医改的深入,高端医疗在公立医院大行其道的状况将逐渐得到改变,公立医院兼做高端医疗的现象很快将会消失。早前就有政协委员提议,新建医院不得设VIP病房,而像总统间、“一对一”服务等高端医疗服务的空缺,便由民营资本来补充。

有人担心,由民营资本来发展高端医疗会对医疗资源造成挤兑。有权威人士认为多虑,因为公益性医疗和高端医疗的投资渠道不同,任务不同,两者并不冲突。例如,有人分娩愿意花费10万元享受高端服务,就应由民营医疗机构满足其需求,其费用自付,并不需要医保负担,其对医生和医药资源的占用,也是此长彼消的关系。此外,市场机制也会有效地满足各种服务需求,发展了民营高端医疗后,反而会让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得到凸显。

高端医疗的商机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指出,医学本身具有“趋高性”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中外资本强力注资高端医疗机构便满足了部分人群的相关需求,同时也分流了部分患者,在将医疗市场分层拉大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医疗商业市场的完善。

随着中外资本争抢高端医疗市场,越来越多的高端医疗机构纷纷建立。彼此间的有益竞争亦将推动高端医疗市场的不断壮大,在不断实现专科化、特色化的同时,也将促进高端医疗机构向着真正的一流、顶级目标所进发。

长江证券分析称,高端的医疗需求应当市场化,由有经济支付能力的富裕人群自行购买。市场化的最终目的是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国家投入服务于基层人群,而富裕人群应该花自己的钱去获取高端服务,高端医疗服务或成未来投资亮点。我国医疗服务行业正在经历市场化下的价值回归,这也为民营资本创造了更多的介入机会和盈利空间。

今年2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发展实施意见》。该文件由上海市卫生局等14个部门拟定,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在高端医疗服务领域举办医疗机构。以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为主要平台,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机构和特色专科医疗机构。

此前,已有民营高端医疗机构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落地”。位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于2011年6月在上海浦东新区奠基,2013年11月正式投入运营。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辛树林称,医学中心的顾客群体定位为“新兴中产”,一般小病花费四五百元。而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诊疗费用、体检以及康复服务费用等,医生收入依靠的是医事服务费,医院不会以药养医,也不会有“以化验养医”之类的做法。医学中心暂不接受医保,患者就诊的费用来自于自费或者商业保险,这种支付才能体现医疗本身的服务价值。

“短期来看,社会力量大规模进入普通医疗并不现实,而高端医疗毫无疑问将会成为突破口。”九鼎医疗基金负责人禹勃认为,在医疗领域,高端人群需求非常旺盛,中国医疗产业还没有实现分级,而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日趋成熟,此外,病种清晰的专科连锁医院的投资将有机会。

中国已有的医疗基础设备、相对较低的医疗服务价格、专业的从业人员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引来多方资本涌入高端医疗。中国的高端盈利性全科诊所和医院由于规模较大,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三个大城市。目前这三个城市已有数十个高端医疗品牌,近90%的高端全科诊所和医院采取合资/合作的经营方式,一些品牌已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

高端医疗市场篇(2)

B: 从2007年至今,高端医疗保险行业本身的全球平均增长率在9%至11%之间。我们认为中国市场的增长率比全球平均水平要稍微高一些。原因是中国高财富净值的人群不断涌现,对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的需求也在增长。随着其他市场经济增长放缓,跨国公司把发展重点放在中国这样增长较快的市场,来中国工作的外籍员工逐渐增多,为高端医疗保险业发展带来好处。

C: 之前安联全球健康在中国有开展业务吗?许多国际高端医疗保险机构早已进入了中国市场,你们现在进来会不会显得有点晚?

B: 我们给欧洲的企业提供团体险,给它们在中国的员工提供高端医疗服务。也与中国的企业合作,为它们在境外工作的员工提供保险服务。今后时机成熟时,我们将在中国市场提供针对个人的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现在,我们在中国已经获得销售高端医疗保险产品的许可,且每个环节都是通过安联保险合作来进行,包括出保单,所有的后台技术支持,以及海外理赔、支付都全部在集团内部来完成,协调合作效率很高。其他竞争对手进入中国市场找中国的合作伙伴,不是在一个集团下的公司,它们之间涉及到磨合的问题,有的高端医疗保险提供商在中国还更换过合作伙伴。

C: 高端医疗保险市场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比谁合作的优质医疗资源更多,但中国的优质医疗资源比较少,对于保险机构来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高端医疗市场篇(3)

在我国的医疗市场,可以说,高档医疗设备基本上是“洋货”独步天下。

据统计,我国每年都要花费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国内有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已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通用医疗集团、德国西门子公司和荷兰飞利浦公司手里。以放射诊疗设备为例,CT是美国通用医疗集团的占优,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主要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把持,血管造影设备则大多使用的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的产品。

纵观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省市一级的三级医院除了一些常规消耗性产品外,其他医疗器械是“洋货统治的世界”;即使是县区级的二级医院,也有三分之二的医疗器械采用进口货;只是在乡镇、街道一级的一级医院才多用国产货。

有关专家认为,造成医疗器械高端市场“洋货”一统天下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国内一些医疗机构迷信国外产品;二是国产医疗器械自身有着不可否认的薄弱环节。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新品开发滞后、行业分工合作不尽合理,在与国外产品竞争中只能“俯首称臣”。

低端市场:市场空间诱人

据了解,今后我国将把建设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医改的“重头戏”。2007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突出抓好医疗卫生工作。着眼于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三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未来五年,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将有长足发展。到2010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2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央筹集约70%,其余部分由地方配套。

实际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从2004年就已起步。业内人士透露,当年中央投资10亿元用于试点,2005年又投资30亿元以扩大试点工作,但这些资金基本上用于房屋基建。从2007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设备更新和添置。在未来五年中,近200亿元的农村卫生投入主要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及东部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其中包括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而乡镇卫生院则成为支持重点。

那么,如今我国乡镇卫生院的情况如何呢?在我国的四万多家乡镇卫生院中,仅有三分之一医疗设备情况较好,而其余三分之二情况差强人意,个别卫生院还处于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老三件”当家的状态,这些医院急需改变目前医疗设备窘迫的处境。这些问题将在“十一五”期间得到解决与改善。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备配置的提升,将催化医疗器械低端市场的蓬勃兴起。这对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中外企业:“贴身肉搏”难免

毫无疑问,医疗器械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尽显尴尬之态。在中端市场,跨国医疗器械巨头则早已虎视眈眈,与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争夺市场。

由于价格等方面的优势,国内医疗器械低端市场长期以来基本上是国内本土企业的天下。然而,随着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扩容,过去在医疗器械低端市场可以“睡太平觉”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如今也不能高枕无忧了。在第56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秋季博览会(医博会)暨第三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展览会上,美国通用医疗集团渠道销售总经理胡海说:“随着中国医改速度的加快,我们早早做好了加大对中低端市场覆盖力度的准备。今后国内外厂家不免会来一场贴身肉搏战。”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权威人士认为:“以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集中在大中城市,这种失衡不但造成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也制约了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空间。如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必然会促进医疗器械的采购,九亿农村人口需求足以反映该市场潜力巨大。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众多医疗器械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更看到了发展契机。”

有鉴于此,跨国巨头纷纷把目光瞄准中国的医疗器械低端市场。早在2004年6月,荷兰飞利浦公司就与我国东软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医疗设备研发与生产机构――东软飞利浦医疗设备系统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生产出的医疗器械,今后主要销往中国的西部地区或农村市场,而这也将成为飞利浦医疗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此外,美国通用公司亦表明将加大2007年在中国医疗设备的采购量,从2006年的17亿美元上升到22亿美元。持同样观点的还有爱默生,采购的品种也从原来的低科技、低风险产品向高价值产品方面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中国作为他们的采购基地,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

很显然,跨国巨头并不满足于中国医疗器械高端市场的霸主地位,还想蚕食中低端市场,进而全面瓜分我国的医疗器械市场。

当然,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并不会轻易让出长期以来在低端市场经营的“大本营”。更何况,很多国内企业往往不考虑太多的盈利因素,而从薄利多销的方面着想,以形成多份额、广覆盖的优势。同时,一些嗅觉敏锐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也看到了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即将扩容而蕴藏着的潜在市场,正在为迎接新的挑战作准备。

高端医疗市场篇(4)

富裕人群的医疗消费特点是:(1)富裕人群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了一部分费用后,都具备承担其他一般性医疗消费的能力,其高端医疗保障需求主要解决高额医疗费用(如癌症、器官移植、植物人等特重大疾病)的报销问题。汇丰人寿2012年《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富裕人群的最大财务需求是重疾保障(93%),其次为养老保障(81%)和子女教育金储备(78%),以及补偿因疾病造成的其他经济损失。(2)在富裕人群中的一部分高净值人群,即一般指个人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等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人群,这类人群,经济实力很强,不太需要单纯补偿其医疗费用,而是希望通过保险公司的资源整合和系统管理能力,购买高端健康保险及附加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产品,获得量身定做的系统化、持续性的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据2012年3月胡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个人资产高净值人群达270万人。(3)上述人群由于财富并不缺乏,对生活品质和质量更加重视,且具备一定的健康认知能力,但由于生活、工作和精神压力大,很多人带有这样那样的健康问题,甚至处于疾病状态,因此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服务。据一项调查显示,自我评价时,约50%左右的人群健康状况从“一般”到“非常不好”,其中亚健康状态为42.7%,慢性病状态为19.9%。

根据这一需求特点,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潜在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预测:(1)高端健康保险市场,指购买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健康保险产品的保费收入的潜力;(2)中高端健康管理服务市场,指购买包括家庭医生(或私人保健医生)、诊疗绿色通道、专家诊疗、健康体检及其他健康管理服务(如健康咨询、健康讲座、健康评估、健康监测、饮食运动管理、心理咨询与干预和慢性病管理等)费用的潜力。据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在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中,50%受访者看重医疗服务品质,其中,37%看重安排专家医生手术及治疗,90%受访者最希望在国内的知名医院接受治疗,88%受访者表示海外就医对重疾治疗有帮助;90%以上受访者认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保持良好心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及定期全面的深度体检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2008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医药卫生支出费用占家庭生活消费性支出比重为10.8%,假设富裕人群按个人(或家庭)年收入15万元中10.8%为医药卫生支出计,其中40%用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及健康管理服务,即占收入的4.32%。汇丰人寿《中国富裕人群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富裕人群愿意为医疗保障支付的保费预算为家庭平均年收入的9%左右,相比较而言,上述估算仍较为保守。

基于前述假设,人均年健康保障保费及费用支出约6480元(包括医疗保险,主要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个人自费、按比例分担及超最高限额的医疗费用和其他误工费补偿问题等;疾病保险、护理保险等,主要定额补偿因疾病带来的其他费用损失。总的月均费用支出约540元),年健康保障总需求约2042亿元。其中,人均年健康管理服务费按1000元计,包括家庭医生、私人保健医生、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及其他健康服务等费用,年健康管理服务总需求约315亿元。也就是说,至少富裕人群中,这两项医疗保障需求,年市场潜在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而实际上,2011年商业健康保险总的保费收入只有691.72亿元,与上述预测的潜力相比,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保险行业,高端健康保险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业务板块和成熟的市场。经营高端健康保险的各个保险公司,经营策略还不够清晰,产品种类还比较零散,服务人群还非常有限,保费规模和盈利能力都很小,还没有在民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专业服务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目前我国的优质医疗和健康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方面,市场开放度非常有限,没有形成独有的服务体系。保险公司要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来建立服务平台,并获得这些服务资源,还有很多政策和运作的障碍,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开拓相关业务市场。二是保险公司对医改形势下,如何发展适宜的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缺乏明确定位及一整套战略思路,且对民众健康保障需求了解不深、特点研究不够,同时,提供高端健康保险服务的专业化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还比较弱,较难形成应有的服务品牌和营利来源。

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意义和对策

作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大力开拓高端健康保险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发挥自身优势,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未涵盖的高端健康保险、疾病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保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设计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 理服务,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健康保障需求,促进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减少和改善疾病的发生发展。(3)利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灵活的合作机制和“优质优价”的杠杆作用,引导高、中、低端的医疗服务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益的提高。(4)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突出自身特色,树立专业品牌,逐步形成差异化的服务领域,促进商业健康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商业健康保险应牢牢抓住医改契机,高度重视高端健康保险市场的开发。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深入研究医改政策,全面分析保险业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利用医疗服务资源、控制医疗风险上的政策机遇和挑战,确定开展高端健康保险业务的战略定位和经营举措。

二是根据富裕人群健康保障需求特点,细化目标市场和服务人群,开发系列化的健康保险产品和健康管理服务计划,逐步形成涵盖健康、亚健康、疾病等健康周期,病前健康维护、病中诊疗管理、病后康复指导等全过程,既补偿医疗费用,又提供健康服务的全面健康保障产品体系。

高端医疗市场篇(5)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8-0082-02

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已经相继将高端医疗服务和旅游服务结合,发展医疗旅游,主要接待国际患者,这些患者被吸引的原因一是因为治疗费用远低于在本国的费用;二是患者不需像在本国因医疗资源紧张而处于等候名单,可以随到随治,及时获得治疗。对于医疗旅游接待国来说,其意义是明显的,能够招徕更多的国际患者,并且同时拉动旅游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能够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国民就业难题;能够推动高端医疗服务的发展,改善国家医疗实力和技术水平。我国发展医疗旅游有一定的优势,其中包括医疗价格和医疗技术,但在相应设施基础、产业结构和相关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高端医疗服务的集群发展

1.1集聚社会资本发展高端医疗服务

医疗旅游的吸引力,主要源自于相同高端医疗技术水平的提供而收费相对低廉,从目前来看,国际患者最青睐的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架桥、心脏瓣膜术、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胃旁术、脊柱融合术、切除术,在我国的价格仅有西方发达国家的1/7,因此,提供足够的高端医疗服务是发展医疗旅游的基础,也是吸引国际患者的根本。高端医疗服务吸引社会资本来投入,一可以补充我国现有医疗服务机构的形式,鼓励医疗服务多元化发展,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二可以增强公立医院改革的外部推力,并且帮助公立医院逐渐剥离备受诟病的“特需”服务,让公立医院充分履行公益惠民的初衷,同时避免发展医疗旅游有占用公共资源之嫌。国家已于2010年12月3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鼓励社会资本汇聚医疗服务领域,卫生部也公文从2012年4月1日起,香港、澳门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从上海、重庆、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扩大到所有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社会资本将推动高端医疗服务的发展,催化医疗旅游的萌芽。

1.2建设高端医疗产业园

高端医疗产业园的建设,有利于医疗服务上下游企业的集群发展,产生规模效应,支持医疗旅游发展。其中可以考虑建设包括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研发区、国际医院区、国际特色专科中心、国际康复区,甚至涵盖医学学术交流中心、中外合资合作的医学院校以及国际商务区,能源、市政、商业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也及时跟上,支持产业园的发展,同时要展开公共关系的延伸,以树立和提高医疗旅游服务品牌。针对于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且技术要求较低的牙科、眼科和妇儿科领域,产业园高端医疗服务应该重点发展肿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神经系统疾病防治、骨科手术等领域。此外,园区建设的医疗技术中心将成为整个产业园最核心的共享服务设施,实现园内各医疗机构共享影像、检验、病理等资源优势,旨在降低各入驻医疗机构的投资成本,增强医疗旅游服务的价格竞争力,同时进驻园区的医疗机构必须通过JCI(国际最权威医疗安全管理和服务标准)认证标准,以符合接待国际医疗患者并方便部分患者回国报销医疗保险的需要。还值得一提的是,高端医疗产业园的选址宜靠近机场、火车站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在满足国际患者的同时,也可以服务当地高端医疗需求者,同时产业园还方便必要时得到当地三甲医院的技术支持,保障医疗服务安全。

2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的深度推广

2.1推动医疗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

入境我国的国际患者,包括全球医疗保险持有者和非保险持有者。对于非保险持有者,其选择医疗服务的余地比较大,价格和医疗水平成为了首要衡量标准,而全球医疗保险持有者,则需要前往保险险种签约的医疗机构就医,否则难以报销相关费用。高端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的推广,能够促使更多险种签约我国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吸引更多的国际患者,从而推动医疗旅游的发展,便利医疗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内拥有的高端医疗保险险种主要有:大地保险公司与GBG(Global Benefits Group)联手推出的目前国内市场上首款全面的、与国际接轨的健康保险产品——大地全球医疗保险;国际SOS救援中心提供的包括紧急医疗转送、医疗转送回国、遗体转送、紧急代垫住院保证金等服务在内的全球急难援助服务险种;中保康联推出VIP医疗保险计划;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推出的金盾团体医疗保险;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与国际知名环球援助机构优普(Europ Assistance)公司合作开发的高端环球医疗保险计划。面对日益增长的医疗旅游市场需求,我国高端医疗保险的种类、服务方式也需要深度开发和进一步推广。

2.2归拢在华外籍人士的就医服务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退去,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也还未明显出现,每年涌入我国的外籍就业人士不断增多,以上海为例,光浦东新区就有定居外籍人士近12万,保守估计,目前在上海定居外籍人士已超过30万,而在广州,各种外籍就业人士已超过50万,这些在华外籍人士,要么通过供职企业母公司购买全球商业医疗保险,以保障身体健康的需要;要么通过香港高端保险机构购买全球商业医疗保险;甚至有的人士通过地下保险机构购买所需的全球商业医疗保险。而这些全球性商业医疗保险,多为高端保险险种,提供给每位客户的保障额度可以高达100万美元,涵盖了门诊、住院、健康体检、分娩、牙科、眼科等各领域,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全球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保费流失量超过人民币10亿元。医疗保费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医疗服务的流失,很大部分全球商业医疗保险持有者就医选择在印度、泰国、新加坡或者马来西亚,因为其保险签约的医疗服务机构在当地可以找寻得到,而在我国内地,没有相关的医疗保险险种,自然难觅相应的服务机构。推广高端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将可以让医疗旅游服务机构不仅接待入境国际患者,而且同样可以满足在华外籍人士的需要,避免高端医疗服务需求的外流。

3政府的扶持力度明朗和强化

3.1鼓励高端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合理竞争

医疗旅游,因医而起,重在医疗,该医疗在服务和技术上都比普通治疗要求更高,而且以民营医疗机构高端化为表现。截至2011年,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已经多次收购和睦家母公司美中互利公司股份,并且和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合作在国内开设高端医疗门诊,奥亚国际医疗会也将推出20万元每人次的高级会员制,以推动民营高端医疗机构的发展。其实,民营高端医疗机构在为国际患者服务的同时,同样也能为国内高端人士服务,保守估计,我国约有3000万的人群需要高端医疗服务,仅上海、广州高端医疗服务市场容量就在200亿元以上,带动的医疗旅游产业链值将达1000亿元。因此,政府在鼓励发展医疗旅游的同时,其实就是要加大对民营高端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并且引导社会资本创办高端医疗机构,不断清除阻碍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各种绊脚石,具体来说,关键的一步就是鼓励高端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合理竞争,凸显民营高端医疗机构的高端市场服务份额,从而也可以带动公立医院的发展,对民营高端医疗机构的扶持措施包括医疗业务上的互补性、税收上的优惠以及对高端医疗人才的政策鼓励等。

3.2设立特许经营以强化医疗服务和旅游服务结合

医疗旅游的市场开发不是简单的医疗+旅游,而是需要谙熟两个领域业务的相关机构做好医疗旅游产品的组合设计,并且在特许经营的授权下,对外进行业务宣传和业务招揽,简单地说就是国际患者的接机、食宿、就医、游览、医疗保险、结算、康复、治疗后的跟踪服务等琐碎工作,由特许经营机构来承担,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保障医疗旅游服务的前期充足宣传和预热,尽管我国的医疗资源和旅游资源有相当优势,但是,市场的开拓和巩固都需要有专门机构做前期推广,特别是海外市场的开拓以及海外商的遴选和机构设置,这些都需要专门机构的操作而并非医疗部门和旅游部门可以代替;二是便利给国际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在这中间,高端的医疗技术水平、管家式的服务水准、愉悦的旅游体验和合理的服务价格等都将成为医疗旅游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国际患者得到的一站式服务将是我国医疗旅游服务良好口碑的开始,也是吸引国际患者的重要环节;三是避免医而不游,医疗旅游强调的是一揽子服务,国际患者在得到满意治疗之后,放松身心进行开心之旅,实行的是套餐价格,这样才能在推动医疗服务发展的同时,带动旅游服务的发展,两者齐头并进,否则,缺乏特许经营机构的组织和协调,医疗旅游服务很可能流于形式,难以健康和持续地发展,而且特许经营机构的这种组织和协调,完全是基于市场经济的杠杆下进行,比任何强制手段将医疗服务和旅游服务结合都要来得迅速和奏效,同时也可以充分保障医疗旅游服务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Richard S.Medical Tourism: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nalysis of a role for bi-lateral trade[J].Health Policy,2011,103(2):276-282.

[2]Valorie A.Promoting medical tourism to India: Messages,images,and the marketing of international patient travel[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1,72(5):726-732.

[3]王建军,吕拉昌.基于公共关系的广州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研究[J].价格月刊,2011(3):65-67.

高端医疗市场篇(6)

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已经相继将高端医疗服务和旅游服务结合,发展医疗旅游,主要接待国际患者,这些患者被吸引的原因一是因为治疗费用远低于在本国的费用;二是患者不需像在本国因医疗资源紧张而处于等候名单,可以随到随治,及时获得治疗。对于医疗旅游接待国来说,其意义是明显的,能够招徕更多的国际患者,并且同时拉动旅游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能够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国民就业难题;能够推动高端医疗服务的发展,改善国家医疗实力和技术水平。我国发展医疗旅游有一定的优势,其中包括医疗价格和医疗技术,但在相应设施基础、产业结构和相关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高端医疗服务的集群发展

1.1集聚社会资本发展高端医疗服务

医疗旅游的吸引力,主要源自于相同高端医疗技术水平的提供而收费相对低廉,从目前来看,国际患者最青睐的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架桥、心脏瓣膜术、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胃旁术、脊柱融合术、乳房切除术,在我国的价格仅有西方发达国家的1/7,因此,提供足够的高端医疗服务是发展医疗旅游的基础,也是吸引国际患者的根本。高端医疗服务吸引社会资本来投入,一可以补充我国现有医疗服务机构的形式,鼓励医疗服务多元化发展,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二可以增强公立医院改革的外部推力,并且帮助公立医院逐渐剥离备受诟病的“特需”服务,让公立医院充分履行公益惠民的初衷,同时避免发展医疗旅游有占用公共资源之嫌。国家已于2010年12月3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鼓励社会资本汇聚医疗服务领域,卫生部也公文从2012年4月1日起,香港、澳门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从上海、重庆、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扩大到所有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社会资本将推动高端医疗服务的发展,催化医疗旅游的萌芽。

1.2建设高端医疗产业园

高端医疗产业园的建设,有利于医疗服务上下游企业的集群发展,产生规模效应,支持医疗旅游发展。其中可以考虑建设包括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研发区、国际医院区、国际特色专科中心、国际康复区,甚至涵盖医学学术交流中心、中外合资合作的医学院校以及国际商务区,能源、市政、商业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也及时跟上,支持产业园的发展,同时要展开公共关系的延伸,以树立和提高医疗旅游服务品牌。针对于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且技术要求较低的牙科、眼科和妇儿科领域,产业园高端医疗服务应该重点发展肿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神经系统疾病防治、骨科手术等领域。此外,园区建设的医疗技术中心将成为整个产业园最核心的共享服务设施,实现园内各医疗机构共享影像、检验、病理等资源优势,旨在降低各入驻医疗机构的投资成本,增强医疗旅游服务的价格竞争力,同时进驻园区的医疗机构必须通过JCI(国际最权威医疗安全管理和服务标准)认证标准,以符合接待国际医疗患者并方便部分患者回国报销医疗保险的需要。还值得一提的是,高端医疗产业园的选址宜靠近机场、火车站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在满足国际患者的同时,也可以服务当地高端医疗需求者,同时产业园还方便必要时得到当地三甲医院的技术支持,保障医疗服务安全。

2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的深度推广

2.1推动医疗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

入境我国的国际患者,包括全球医疗保险持有者和非保险持有者。对于非保险持有者,其选择医疗服务的余地比较大,价格和医疗水平成为了首要衡量标准,而全球医疗保险持有者,则需要前往保险险种签约的医疗机构就医,否则难以报销相关费用。高端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的推广,能够促使更多险种签约我国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吸引更多的国际患者,从而推动医疗旅游的发展,便利医疗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内拥有的高端医疗保险险种主要有:大地保险公司与GBG(Global Benefits Group)联手推出的目前国内市场上首款全面的、与国际接轨的健康保险产品——大地全球医疗保险;国际SOS救援中心提供的包括紧急医疗转送、医疗转送回国、遗体转送、紧急代垫住院保证金等服务在内的全球急难援助服务险种;中保康联推出VIP医疗保险计划;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推出的金盾团体医疗保险;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与国际知名环球援助机构优普(Europ Assistance)公司合作开发的高端环球医疗保险计划。面对日益增长的医疗旅游市场需求,我国高端医疗保险的种类、服务方式也需要深度开发和进一步推广。

2.2归拢在华外籍人士的就医服务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退去,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也还未明显出现,每年涌入我国的外籍就业人士不断增多,以上海为例,光浦东新区就有定居外籍人士近12万,保守估计,目前在上海定居外籍人士已超过30万,而在广州,各种外籍就业人士已超过50万,这些在华外籍人士,要么通过供职企业母公司购买全球商业医疗保险,以保障身体健康的需要;要么通过香港高端保险机构购买全球商业医疗保险;甚至有的人士通过地下保险机构购买所需的全球商业医疗保险。而这些全球性商业医疗保险,多为高端保险险种,提供给每位客户的保障额度可以高达100万美元,涵盖了门诊、住院、健康体检、分娩、牙科、眼科等各领域,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全球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保费流失量超过人民币10亿元。医疗保费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医疗服务的流失,很大部分全球商业医疗保险持有者就医选择在印度、泰国、新加坡或者马来西亚,因为其保险签约的医疗服务机构在当地可以找寻得到,而在我国内地,没有相关的医疗保险险种,自然难觅相应的服务机构。推广高端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将可以让医疗旅游服务机构不仅接待入境国际患者,而且同样可以满足在华外籍人士的需要,避免高端医疗服务需求的外流。

3政府的扶持力度明朗和强化

3.1鼓励高端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合理竞争

医疗旅游,因医而起,重在医疗,该医疗在服务和技术上都比普通治疗要求更高,而且以民营医疗机构高端化为表现。截至2011年,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已经多次收购和睦家母公司美中互利公司 股份,并且和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合作在国内开设高端医疗门诊,奥亚国际医疗会也将推出20万元每人次的高级会员制,以推动民营高端医疗机构的发展。其实,民营高端医疗机构在为国际患者服务的同时,同样也能为国内高端人士服务,保守估计,我国约有3000万的人群需要高端医疗服务,仅上海、广州高端医疗服务市场容量就在200亿元以上,带动的医疗旅游产业链值将达1000亿元。因此,政府在鼓励发展医疗旅游的同时,其实就是要加大对民营高端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并且引导社会资本创办高端医疗机构,不断清除阻碍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各种绊脚石,具体来说,关键的一步就是鼓励高端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合理竞争,凸显民营高端医疗机构的高端市场服务份额,从而也可以带动公立医院的发展,对民营高端医疗机构的扶持措施包括医疗业务上的互补性、税收上的优惠以及对高端医疗人才的政策鼓励等。

3.2设立特许经营以强化医疗服务和旅游服务结合

医疗旅游的市场开发不是简单的医疗+旅游,而是需要谙熟两个领域业务的相关机构做好医疗旅游产品的组合设计,并且在特许经营的授权下,对外进行业务宣传和业务招揽,简单地说就是国际患者的接机、食宿、就医、游览、医疗保险、结算、康复、治疗后的跟踪服务等琐碎工作,由特许经营机构来承担,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保障医疗旅游服务的前期充足宣传和预热,尽管我国的医疗资源和旅游资源有相当优势,但是,市场的开拓和巩固都需要有专门机构做前期推广,特别是海外市场的开拓以及海外商的遴选和机构设置,这些都需要专门机构的操作而并非医疗部门和旅游部门可以代替;二是便利给国际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在这中间,高端的医疗技术水平、管家式的服务水准、愉悦的旅游体验和合理的服务价格等都将成为医疗旅游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国际患者得到的一站式服务将是我国医疗旅游服务良好口碑的开始,也是吸引国际患者的重要环节;三是避免医而不游,医疗旅游强调的是一揽子服务,国际患者在得到满意治疗之后,放松身心进行开心之旅,实行的是套餐价格,这样才能在推动医疗服务发展的同时,带动旅游服务的发展,两者齐头并进,否则,缺乏特许经营机构的组织和协调,医疗旅游服务很可能流于形式,难以健康和持续地发展,而且特许经营机构的这种组织和协调,完全是基于市场经济的杠杆下进行,比任何强制手段将医疗服务和旅游服务结合都要来得迅速和奏效,同时也可以充分保障医疗旅游服务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Richard S.Medical Tourism: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nalysis of a role for bi-lateral trade.Health Policy,2011,103(2):276-282.

Valorie A.Promoting medical tourism to India: Messages,images,and the marketing of international patient travel.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1,72(5):726-732.

王建军,吕拉昌.基于公共关系的广州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研究.价格月刊,2011(3):65-67.

高端医疗市场篇(7)

全球移动医疗发展状况:三大因素驱动市场进入高速发展期

高端医疗市场篇(8)

我们不妨就有关内容逐一进行分析。

新医改内容之一:

“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

分析:

通过下面对新医改方案的研读,我们可以体会到:“政府主导、公立医院主导”这一新医改的宗旨的背后,就设备而言,就是政府更多地参与设备的采购——直接控制设备的增量和总量,直接控制采购资金,直接进入采购环节和流程,直接控制设备的收费标准等这对于设备市场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而且是长期的。

新医改内容之二

“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

分析:

目前,政府是以设备配置证的形式,控制设备数量的增长,只是有些省份控制得不十分严格,但是随着新医改的深入,这种控制将更加严格,加上政府控制医院规模,控制医院贷款,这样就既控制了设备需求,又切断了设备采购资金的来源,对设备市场的增长可谓釜底抽薪!

新医改内容之三:

“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行”。

分析:

政府为购买设备出资,政府为医疗机构购买设备,即政府更多地参与或干预设备的采购,使得医疗机构在采购设备中的自主权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了医疗机构采购设备的积极性,不仅如此,政府过多地介入设备的采购,还增加了采购环节,使得采购流程更复杂,采购周期更长,厂家费用更高,总之,会制约设备市场的增长。

新医改内容之四:

“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研究探索按病种收费等收费方式改革。建立医用设备仪器价格监测、检查治疗服务成本监审及其价格定期调整制度。适当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

分析:

很明显,降低设备收费标准,势必降低医院购买医疗设备的积极性,对设备市场无疑是绝对的利空。

新医改内容之五:

“科学制定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各级医院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规定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

分析:

如果完全按照医院的床位数来制定设备的配置标准(目前的标准是这样制定的),而不考虑其年收入,则经济发达地区的县医院、乡镇医院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自然,设备的市场同样会受到制约。而这些医院年收入较高,说明其门诊量较高,因此有必要采购相对高端一些的设备来提高医院的诊治水平,这对医院和患者均是有利的,同时,他们也有条件购买相对高端的一些的设备,因此,在制定设备配置标准时,不应仅以床位数为依据,还应将年收入作为设备配置的依据,这样才合理。

新医改内容之六:

“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2009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每个县1-3所。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三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分析:

国家将投资370亿对县级医院的设备按照一定的配置标准进行“填平补齐”,这对设备市场应该是能产生直接影响的较大的利好。但根据近期讨论的县医院设备配置标准(讨论稿),标准中要求的、准许配置的设备,绝大多数县医院早已经有了,甚至标准中不允许配置的设备,很多县医院也已经有了,如MRI,即县医院设备的配置标准(讨论稿)甚至落后于现实医院的配置,而理论上,标准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如果以此标准为依据,对县医院的设备进行“填平补齐”,则没有什么太多的设备可以补,设备市场岂不是空欢喜一场?

当然,对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按照设备的配置标准进行设备的“填平补齐”,由于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的设备缺口较大,又由于此类医疗机构设备配置只能是低端产品,则近三年低端设备的市场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这些低端设备主要涉及低端X光机、监护仪、低端超声波诊断仪、低端生化分析仪、灭菌器等基础医械。国家将主要采取集中招标采购方式进行采购,然后投向这类医疗机构。此时,中低端国产医械有一定优势。但可以预计,在未来三年的政府采购高峰过去后,市场将会快速萎缩,也就是说,该利好的影响是短期的。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填平补齐”设备与设备没有关系,当然对设备市场不会产生影响。

新医改内容之七: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分析:

民营医院采购设备对性价比要求比较高,他们只买与自己实际需求相适合的设备,他们不会像现在的公立医院那样大量配置最高端的设备,同时尽量延长已有设备的使用寿命,所以,公立医院股份制改造,民营医院数量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高端设备的需求,而会少量增加中端、中低端设备的需求,这将有利于国内厂商,但长期而言,设备更新速度会放缓,对设备市场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具体的影响有多大,只能视民营医院数量增长的速度和增长量来判断。

新医改内容之八:

“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

分析:

公立医院是医疗设备的最大目标客户,其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医疗设备市场的走向——市场容量、产品需求结构、采购模式、营销模式等等。公立医院管理改革,必将对厂家的营销模式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改革后,卫生部主管部门与公立医院的关系如何变化?集中采购如何发展?医院设备采购的决策模式怎样变化?目前还没有定论,所以对厂家的影响还不确定,但厂家必须密切关注。

新医改内容之九: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均达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

分析:

全民医保体系的建立,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报销范围和比例的提高,都能促进医疗需求增长,表面上应该对设备需求的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设备的各种限制性政策的存在,使得这种促进作用难以变为现实。

不过医疗需求的增长,对医用耗材等的增长肯定会有促进作用。

新医改内容之十:

“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院、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

分析:

这对于中低端设备和部分专用设备的销售会有一定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应该是短期的。

新医改内容之十一:

“开发生产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器械。”

分析:

由于没有任何细则,本条对设备市场的影响尚不能确定。

新医改内容之十二:

“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

分析:

高端医疗市场篇(9)

[关键词]滇西;医药市场;第三终端;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5-0007-02

1 引 言

医药市场第三终端主要是指广大农村和一些城镇的居民小区,如社区和农村的个体诊所、企业和学校的医疗保健室、乡村医生的小药箱、农村供销合作社及个体商店中的常用药品销售专柜等。即除医院、药店之外的,直接面向消费者开展医药保健品销售的所有零售终端。滇西民族医药市场第三终端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市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医药市场第三终端的不断支持、改善,滇西民族医药第三终端市场出现了新的转机,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购买力、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制定滇西民族医药第三终端市场的营销策略,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医药产品与服务,开拓滇西民族医药第三终端市场,无论对于医药企业还是对于第三终端的消费者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第三终端市场消费者特征

21 消费者特征

滇西民族医药市场第三终端是一个相对落后、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消费者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价格敏感度高。在经济学理论中,价格敏感度即价格弹性,表示为顾客需求弹性函数,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由于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产品需求量的变化。如果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即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是比较敏感的,被称为富有弹性,即敏感度高;反之,则为缺乏弹性或单一弹性,敏感度低。滇西民族医药市场第三终端,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市场,这里所说的价格敏感度高主要是针对存在竞争性的区域而言。经济的落后,导致消费者用于个人医疗的消费支出明显偏低,甚至为零。这就致使消费者对医药产品的价格敏感度偏高。在消费者有选择购买不同医药产品的机会时,同种疗效的医药产品,消费者更偏好于购买价格便宜的产品,(因为常识的缺乏或者经济的考虑)而不会考虑副作用等其他方面的影响。

(2)品牌敏感度低。在这部分消费者的心中,疗效明显的就是最好的“品牌”。因为品牌附加值往往造成品牌产品价格偏高,而滇西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消费者购买力有限,因此对于品牌医药产品缺少必要的体验和认知。当然,这并不否认消费者对品牌产品(在他们看来的高价位医药产品)的认可,只是在购买力限制的情况下,滇西民族医药市场第三终端的消费者不太在意是否是名牌产品,甚至对生产企业和产地等也毫不关心,因为消费者只买疗效显著并且价格实惠的医药产品。

(3)购买诱导性强。从消费需求来看,消费者基本上都是有病求医,甚至是病情比较严重了才去求医,很少有“治未病”的消费者。而且消费者缺乏基本的医药卫生常识,对多发病、常见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缺乏了解与分析,对药物使用方法及病理药理知识知之甚少。对于这类有病投医的消费者如果营销人员或者医务工作者能根据消费者的疾病需求推荐相关医药产品,且疗效显著,消费者一般都会接受营销人员或者医务工作者的提议,从而购买该医药产品。

(4)品牌忠诚度高。在这个市场中,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主要源于对疗效的认可度。一旦消费者认可了某个品牌或者产品,以后遇到同样的病症,他们决不会购买其他牌子或者品牌的产品,而且他们还会给该医药产品作宣传,口碑效应十分显著。从这个层面来说,好疗效等于好品牌,好品牌就是好疗效。疗效好,医药产品的品牌就自然记在消费者的头脑中了,而且消费需求很难转移。滇西民族地区淳朴的民风强化着口碑营销的效果,其他替代产品要想进入该市场,就要为此付出巨大的消费转移成本。

(5)保健意识不足。对于一个恩格尔系数偏高的市场,消费者需要满足的是最低层次的需求。对医药产品的需求通常是有病求医,养生保健意识不强。因此,对于保健养生的时尚消费、符号消费等基本上是一块空白。超额利润的项目和产品在滇西民族医药市场第三终端的生存发展空间非常狭隘——它只能在政府政策和较大的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取得成功,居民生活水平和教育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为保健品和养生(美容、保健)服务市场的潜在市场。

22 未来消费需求预测

高端医疗市场篇(10)

按照计划,万达将在上海、成都、青岛建设三座综合性国际医院,总投资150亿元――这是中国企业在医疗行业的最大一笔投资。医院将由IHG运营管理,并采用“英慈万达国际医院”中文命名。新医院将定位于“国际高端的医疗机构”,对标美国麻省总院、美国梅奥医疗集团等高端医疗机构,后者已经在国内开展业务。

地产起家的万达承诺三座医院均按照国际顶尖标准设计建造,而IHG则保证未来这三家医院都会通过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的高端医疗认证。

此次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不错的选择。对于万达而言最直接的利好是高利润――医疗卫生用地的价格远低于住宅或商业用地价格。而IHG垂涎中国高端医疗市场也并非一日。在2015年3月IHG就投资100亿在福建贵安建立中英贵安国际智慧健康城,同年IHG还加入了由新希望和万通牵头成立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策略联盟,为联盟内医院提供管理服务。

实际上,高端医疗一直是各方看好的一块肥肉。随着国人收入的增高,部分富裕人群不再满足于基本的医疗需求,同时在国内工作的外籍人士也对高端医疗有潜在需求。以上海为例,2015年在上海工作和居住的外籍人口在20万左右,加上商务流动客流该数字可达50万上下。合计二者需求可以估算出上海高端医疗市场规模在160亿~180亿元之间,但业内估测现在上海高端医疗的市场收入不到百亿元。

这显然是一块诱人的蛋糕,但并不容易品尝。国内高端医疗机构可分为高端全科、高端专科和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部门三种类型。前两者主要以外资、合资等民营资本为主,而后者多是从公立医院独立出来的高端服务机构。

高端全科医院包含前文所述的麻省总院、美国梅奥在内有数十个品牌,主要存在于一线城市,其中90%是中外合资。成立最早的是北京和睦家医院,这个由美国美中互利集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合办的医院成立于1997年。

新世纪后,更多国外品牌加入了抢夺中国高端医疗市场的大军,2004年美国华平投资集团与联想集团等在北京共同投资设立美中宜和医疗,2009年新加坡康威医疗(Healthway Medical)也开始在大陆设立机构。

但这些海外品牌在国内的发展道路并不通畅。受投资回报期过长、前期投资过大等多方面影响,海外高端医疗机构的财报并不喜人。以和睦家为例,其母公司美中互利在2013的营收为1.794亿美元,但净亏损为640万美元。

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时,曾任新加坡上市公司康威医疗集团独立董事的陆嘉德表示,制约外资医疗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人才”。

“外资医疗机构无法吸引足够多的全职医生。”陆嘉德说,当前国内最好的医生都集中在三甲医院,出于“综合收入、学术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量,这些“大医生”并没有充足的动力离开三甲。

“影响大医生择业的原因不仅仅是经济收入,还有行业地位和学术氛围。”陆嘉德说,在三甲医院,一些知名医师除了是医生之外,还可能是某些科研项目的带头人,他们在行业内有着崇高的“学术地位”,而这是大部分外资高端医疗机构难以给予的荣耀。

而上海高端医疗机构寓医馆创始人宋维则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三甲医院的诱惑力除了体现在以上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安全性上。“中国医患纷争不绝,三甲是国家最高等级的医院,国家需要保护这里百姓的就医秩序,就势必保护三甲医院的医生,所以这里是医生最安全的工作场地。”

人才匮乏的局面,促使众多高端医疗机构改变经营思路。一部分外资高端医疗机构开始尝试着和三甲医院合作,外资出场地设备,三甲医院出人才,但这依旧是受制于人的方式。

“医生依旧不属于外资品牌,所以在公立医院内工作繁忙的医生不可能天天到高端医院出诊。”陆嘉德认为,一个解决方法是从国外引进医生来华坐诊。“但这个可能性非常低,即便有一两个也独木不成林。”

而另一部分高端医疗机构开始走差异化竞争――创立高端专科医院,垂直于某些细分业务,避免和国内三甲医院直接竞争。目前,国内一线城市中高端专科门诊品牌超过40个,涉及妇产、眼科、牙科、肿瘤、脊柱等多个专科。其中眼科、牙科、体检因为门槛不高成为众多高端医疗品牌选择突破的方向,有超过60%的高端专科医院主营这三项业务。

宋维的寓医馆就专注于诊断健检。“我们选择那些公立医院不擅长,但市场有需求的项目来发展。”宋维说,他们和公立医院是合作而非竞争关系。

上一篇: 财务会计基本职能 下一篇: 离婚财产纠纷的法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