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的范畴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2 09:53:45

工程管理的范畴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1)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工程管理,就是以工程为管理对象,进行一些详细的监督与规划。工程来源于西方的国家,具体是指相关专业人员应用科学原理,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改造使其最大程度的为人类活动提供便利的一项专门技术。工程管理主要根据专业人员大量的实验与实践而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而进行的有效的工程质量的管理。

1.工程管理的范畴

一个建筑项目的具体实施与发展,主要是通过前期准备、建设施工以及实际投产这三方面组成的。无论外界如何变化,环境如何改变,工程管理一直都能在建筑施工中占有关键地位,它的管理范畴对施工拥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研究一下工程管理的范畴。

1.1工程管理的前期准备

工程管理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项目的提出、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评审决策。首先,一个全新项目提出来的时候,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的现实状况、自然与地域条件、地域的人文环境等方面。还要考虑到项目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自然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这件的具体联系与影响,要根据它们权衡利弊,做出准确的判断。其次,就需要考虑提出的方案的可行性,在宏观方面,项目应该能够实施,而在微观方面,还要对工程的技术方面、投入资金的多少进行更为详细的估计与计算,来分析项目是否能够实行。最后还要对项目进行评审决策,主要评审方面是判定选取的数据资料是否能达成项目完成的目标。评审这一环节特别重要,它直接会影响到项目的最终水平的高低。

1.2工程管理的建设环节

建设环节包括三个方面,工程设计与准备工作、合同的谈判与签订以及调试这三个环节。首先,在在进行项目的可行性之后,就要具体设计项目了,主要包括项目涉及到的环节,项目中能运用到的设备等。然后,就要仔细阅读项目意向书,根据它来设置施工方案,只有将施工方案规划好,施工才能得到顺利完成的保障。在施工时,还要根据实际的施工状况来对原方案中不合适的地方进行更为合理的更改,这样才更能促进施工的顺利完成。方案确定好之后,还要对设备进行调试,施工过程中的不好用的设备都要用新的设备替换下来,这样才能为施工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整个过程都顺利的有效的进行下去。

1.3工程管理的实际投产

工程管理的实际投产包括投产之前的准备以及具体的投产过程两个环节。在项目的可行性探究完成后,就要对投产进行一些准备了,例如项目工程的资金投产;项目施工过程中运用到的设备投产;对施工人员的训练投产等。这些投产之前的准备工作都完成了之后,就可以对项目的具体实行计划进行投产了。

2.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社会的前进与发展,致使我国也正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因此,我国的建筑业越来越多,具体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在规定的外观满足要求之下,工程的质量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工程项目的管理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想是项目达到更高的标准,就必须将工程管理的水平提升上去,这样才会使项目的社会效益、自然效益、经济效益都能够符合标准,促进项目管理的前进与发展。

2.1减少建筑行业问题的产生

据多年的研究与观察,我国的建筑行业一直都飞速发展着,但是由于涉及的深度不够,由此也引发了一些问题,由于西方的建筑历史久远,所以我国许多建筑都模仿西方的设计,而没有的特的创新设计;一些产业为了图方便,就使用雷同的结构,造成建筑与当地的实际环境非常不和谐;在建设过程中,资源的配置也极其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建设行业的发展,要对其进行投资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所以,工程管理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监督与检查,很好的杜绝不合理的现象的发生,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而工程管理减少了建筑行业问题的产生,加强工程管理,就是促进了项目的平稳发展。

2.2对各项收益起决定性影响

工程管理是工程技术、管理学科、自然环境等几大学科组成的一项技术。它对项目建成的各项收益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一些地方对工程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他的发展一直都停滞不前,针对这类问题,政府就要采取一些有用的措施,可以颁发一些法律文献,让各行各业的人员都重视工程管理,同时还要让有关部门采取一些宣传措施,这样使工程管理在人们心中留下印象,与此同时,还要建设一些独具特色的专业团队,来对工程的质量及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对错误进行更正,对设备进行改进,这样才能够提高工程的质量,还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经济效益及建设投资的回收,减少了项目投资的风险。

3.发挥工程管理重要性的途径

3.1对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要注重

在建设过程中,管理者要重视施工的进度以及工程的质量。首先,管理者要自主的阅读一些有关管理方面的书籍,对专业知识学习与探究,提高自身对于工程管理这一门技术的认识。同时,国家还要做出相关的措施,就是对工程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一些规范,同时还要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从而提高工程管理者的重要地位,加强工程管理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3.2对施工的质量管理要注重

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是管理的主要内容,有时项目工程的数量会有所增加,这时就会造成设备投资的增加、施工难度的增加、工人的工作量也会得到增加,但是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投资,就偷工减料,压榨工人,这种行为是要被制止的,这就需要工程管理对质量管理的注重。只有对质量的管理加强,才能更好的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进而减少意外事故的产生,还能够提高工程的质量,促进工程管理的实施与推行。

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工程管理,通过上文对工程管理的范畴及工程管理的重要性的描述,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工程管理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要注重工程管理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工程质量的管理,这样才能更高效的完成工程管理,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进步,使我国的建筑更加独具特色,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参考文献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2)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加入各种国际组织,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建筑行业也在全球建筑行业的影响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所以,如何做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建设出高质量、低成本和建筑成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对建筑工程中的各项管理事项进行研究,真正的将这些有关管理事项的细节渗透到实际建设的施工工程中去,使得更多的施工问题能够突出出来,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施工工作改革的能力,使管理工作不断帮助工程施工建设不断地进步。进行施工工作的完善建设,就要对其细节性的管理,是各个细节能都完善的建立在工程基础之上,加强对工程的细节监督、成本建设、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真正的搞明白工程管理的范畴,并将工程管理事项的重要性突出出来。

一、有关工程管理的概念

广义的工程管理主要包括对重大建设工程实施的管理;对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还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的管理,产业、工程和科技的发展布局与战略的研究与管理。而简单来讲,工程管理主要是指狭义的“工程管理”,即对工程项目主要是土建类项目的管理。

工程管理就是对工程或者说工程建设进行管理,这里的工程指的是指土木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是对一个工程从概念设想到正式运营的全过程的管理。此外,工程管理不仅包括工程项目管理,还包括工程的决策、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分析、工程技术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的投融资、工程资产管理等。

工程管理是全过程,多目标的管理,是对工程全生命期的管理。而且工程管理涉及工程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是全方面的管理。工程管理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工程的目标。

二、工程管理的范畴

工程管理本身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综合性。而且它是一种实务型管理,需要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管理工程虽然可以说是一项挑战,但它对保证工程的成功有决定性作用。它对社会的贡献也很大,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工作,会给人以成就感。同时管理一项工程也要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如何组织一个工程的建设和运行;采用什么样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工程资金如何管理最有效等问题。

在现代的工程管理中,它的领域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除了各种大型的工程之外,还包括了一些技术性很高的工程或者是某个行业的特殊含义的工程,如生物工程、登月工程、软件工程等,这些都已经与科学技术创新与探索相联系,已经部单单是只对科学知识的应用了。所以,工程管理不但包括重大工程建设中实施的管理,同时也包括了一些新产品的开发、创造和生产过程的管理,同时也包括了对科学技术的改造与创新活动的管理以及对一些重要工程的发展战略的管理。从而,在工程管理中,工程决策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对特定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工程的实际价值进行评估以及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一切活动行为的决策。

三、工程管理的基本要求

1.对工程设计管理的基本要求。物业的功能组合是否合理;供电系统的配置容量、主结线系统、负荷分配计量是否满足安全和用户需要;中央空调系统的选型和系统设计是否合理,送排风系统是否完善;给排水系统是否充分考虑给水及排水需要;消防系统是否布局合理,自动报警能否满足二次装修的扩容需要;电梯和扶梯的选型是否先进和满足物业功能需要;物业绿化和车场管理的布局是否合理完善。

2.对工程施工管理的基本要求。工程调度会,了解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情况;修改建议,使物业管理的条件更加完善;跟进工程分部试验和验收工作,掌握公共设备的质量情况;收集资料,为编制公共设备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作好准备。

3.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管理要求。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部接管物业;参加发展商、监理公司、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公司共同进行的和的业巡楼检查,施工单位继续整改完善的依据;在竣工验收过程中,作好小业主二装修的设计审查和施工管理工作。

四、工程管理的特点

1.工程管理需要对整个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规划、勘察、设计,各专业工程的施工和供应进行决策、计划、控制和协调。工程管理本身有鲜明的专业特点,有很强的技术性,所以没有与工程相关的专业知识的人是很难做好工程管理工作的。

2.工程管理是综合性管理工作,而人们对工程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工程管理是协调各个工程专业工作和管理各个工程专业之间的界面,所以是与工程的各个专业都是相关的。

3.工程管理是实务型的管理工作,所以在管理过程中不仅要设立目标,编制计划,还要执行计划,进行实施过程的控制。

4.工程管理与技术工作和纯管理工作都不同,它既有技术性,需要严谨的思维和作风,有事一种具有高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管理工作,需要足够的知识、经验、社会交往能力等。

5.工程的实施和运营过程是不均衡的,工程的生命期各阶段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和管理目标。

6.工程管理工作对保证工程的成功有决定性作用,是一门“管理学”和“工学”交叉的学科,从而工程是管理的对象。

五、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1.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2.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汇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主装备不断先进,技术管理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施工管理更显重要。

工程管理作为工程与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有管理学的共性,同时还具有工程管理自身特有的特点和规律,在我国,工程管理主要是由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是产权部门组成一个工程指挥部门,然而这个班集体却是缺少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所以导致我国工程的管理水平低、投资效益低。由此可见,注重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使我们在未来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六、工程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建立科学的、博采众长的投资决策体制问题。我国工程咨询机构长期处于政府机构的从属地位,影响其咨询判断及建议的独立性及客观性。工程咨询的特点是综合性,不仅要综合诸多技术专业,同时又要将技术与经济和社会诸多因素综合,并用系统的观点对资本、人力等资源和科学技术进行优化配置,绝非单纯的技术问题。

2.提高我国工程管理队伍素质问题。工程管理是一门专业。要按专业要求建设工程管理专业队伍,包括现有人员的培训,学校教育如何适应工程建设需要和学科建设等。

结语

总而言之,一个好的企业,一个好的工程项目,就要有一套好的工程管理体系,反之,如果管理工作薄弱,体制不健全,那么会在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工程管理水平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工程管理的范畴,以及它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工程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寿荣.工程管理的范畴及工程管理的重要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2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3)

1.1前期准备

工程管理在工程的前期准备期间也包含多个环节,在前期准备中包含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项目、可行性研究、评审决策等。首先是提出项目,在项目提出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本地区的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等,项目的提出在提出之始就要有一个全局性的考量。其次是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是一个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的过程,需要对工程的效益、施工难度等进行分析。进行可行性研究也可以有效保障工程后期的有效性,工程在建设环节也更容易展开施工,同时开展可行性研究时要综合各方意见,请各方面的专家进行集体论证,保证各方面都能实现最优化。还有就是评审决策,评审决策是对前期提出项目和可行性研究进行的一个决策,在评审决策时要让各方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工程的利弊进行考量,最后进行表决,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发现项目提出和可行性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及时进行整合和修改,使最终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化。在评审决策阶段也要邀请多方对工程项目的提出和可行性研究进行集体评审决策,评审决策是前期准备工作中的最后环节,这个环节工作的完成标志着前期准备工作的结束,因此邀请多方进行评审决策,既是对工程的负责,也是对工程合理化的保证。

1.2建设环节

建设环节是整个工程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工程管理工作中的一个中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设计、施工前准备、工程施工等具体环节。工程设计是对整个工程主体的一个规划,是工程施工的一个蓝图,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保证设计的科学合理,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严格要求,并且对最终的设计要进行检验和论证,保证施工设计的科学合理。其次是施工前准备,施工前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做,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准备工程施工的材料、施工人员的安排等,在这个过程中要认真检查建材,保证建材的质量,对施工团队进行考察,保证施工团队资质达标。最后是具体施工阶段,工程施工阶段是把整个工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工程监管,包括施工的质量、施工进度等,施工的质量监测工作要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保证每个部分、每个阶段的施工质量安全。在这个阶段,要控制好工程的施工进度,保证施工的效率,在规定工期内完成施工任务。

1.3工程竣工

在工程建设完成后,工程管理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要做,包括工程的验收、后期工程维护管理等。当工程竣工后就要对工程进行及时验收,验收工作的开始标志着工程的竣工,验收是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保障,验收时需要对工程的关键部分、关键部分的重点施工处、工程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还要对工程的各项指标和关键技术处的技术参数进行检验,保证工程各方面的质量均能达标,进行工程验收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专业人员的参与能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另一方面是后期的工程维护工作,这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工程后期的维护中,需要对工程总体质量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工程中的关键设施进行常规维护,有质量问题要及时进行安全维护,防止质量问题进一步扩大而危及工程总体安全。

2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2.1工程管理是工程质量的保障

在工程建设中如果缺少管理整个工程的质量就得不到保障,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工程管理也是为工程建设提供了规范,使整个工程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前进。在工程管理中以对工程施工人员的管理为例,工程施工人员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施工人员施工不当或者施工不规范会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而在工程管理中就包含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对施工人员的能力、日常出勤情况、工作效率都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工程管理工作还包括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对工程质量随时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工程质量问题,给予工程质量一个保障。

2.2统筹整个工程

工程管理可以对整个工程起到一个很好的统筹作用。其可以对工程的建设周期、工程质量、工程各方面的人员调度起到一个很好的管控作用。比如工程管理在工程的立项之初就发挥着作用,对工程全局起着指导作用。比如工程的建设周期,工程施工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工程进度要求,工程管理就可以使工程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另外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的施工方,比如土木建设、电气建设等方面,那么为了使工程能顺利进行就需要对不同的施工方进行协调,这方面的任务也是工程管理的一部分工作,通过工程管理来协调各方,使不同的施工方配合得当,顺利使工程向前推进。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4)

汉语词典将税务定义为关于税收的工作。很明显,税务的范畴是依托于税收的范畴而界定的,因此,有必要先了解税收的范畴。下面是一组税收范畴的典型概括:定义一: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定义二: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入活动、调控活动、监督管理活动等。可以看出,定义一侧重于将税收界定为一种财政收入,我们称之为狭义税收;定义二则侧重将税收界定为参与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我们称之为广义税收。很显然二者的描述有很大区别,对税收范畴的理解尚有如此大的分歧,那么,以税收为依托而界定的税务范畴又怎么容易搞清楚呢?

二、税务与税收的区别与联系

(一)二者使用存在分歧的一个例证。先看下面一组概念:税务管理是国家以宪法、税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为依据,根据税收运动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对税收参与社会分配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控,以保证税收职能作用得以实现的全部活动和过程。税收管理是国家以法律为依据,根据税收运动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对税收参与社会分配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以保证税收职能作用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是政府通过税收满足自身需求,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的一种活动,包括法制管理、征收、计划管理、税务行政管理等。当然,也有很多学者将此定义为税务管理。这两个概念似乎大同小异,只是第二个概念的范围稍微广了些。

(二)存在分歧的原因分析。通过分析比较,我们认为存在分歧的原因在于:下定义者是基于对税收范畴不同的理解而进行概念界定的。分析发现税务管理与狭义税收范畴,税收管理与广义税收范畴似乎是一组相对应依托的关系,狭义税收将税收界定为一种财政收入,根据税务是关于税收的工作的定义,则可得出税务就是组织财政收入的相关工作的结论,因此,在这种理解前提下,税务管理就等同于税收(狭义)管理。而广义税收范畴将税收界定为参与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包括组织收入活动、调控活动、监督管理活动等。由此,税收管理的范畴除了包括对组织收入活动进行管理,还必须对调控、监督等活动进行管理。至此,可以看出广义的税收管理比税务管理(狭义税收管理)的范畴更加宽广。

(三)一个表象:税务涵盖的范围受制于税收概念的内涵。根据现有税务的概念,似乎税务涵盖的范围受制于税收概念的内涵,亦即对税务的理解受制于对税收内涵的把握,即若以狭义税收范畴为依托,税务的范畴就比较窄,若以广义税收范畴为依托,税务的范畴就比较宽泛。我们这只是错误前提下的逻辑表象,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三、税务与税收关系新认识

(一)对税务概念的新认识

1、税务的字面定义过于宽泛。有的定义表明,凡是与税收相关的工作都应该属于税务的范畴。事实上,税收相关工作的范围非常广,远非筹集财政收入那么狭隘,它还包括:税收的立法、税收收入的创造、税收收入的使用、税收调控经济、监督管理经济运行等活动,后面这些工作是不是都属于税务的范畴呢?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5)

    2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6)

继续教育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自身的范畴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继续教育的范畴日渐多元化,多元化的继续教育范畴会引发一些理论上的混乱,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准确定位和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因此,需要在对继续教育范畴应然性分析的基础上,重新界定继续教育的范畴体系,进而促进继续教育科学化发展。

一、继续教育范畴的变迁阶段

从哲学意义上看,范畴指的就是问题所能覆盖的领域及具体的范围。对于继续教育而言,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覆盖领域,这些领域甚至是差异较大。因此,追溯继续教育的发展阶段,明确其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继续教育早期发展阶段

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其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正规的、传统的教育体系。英国是世界继续教育的发源地,在1944年,英国通过《1944年继续教育法》,该法将继续教育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列论述。而且,还特别界定了继续教育的内涵,将继续教育视为一种专为离校青少年设计的教育体系[1]。如此,此时的继续教育范畴就是一种“离校教育”,也就是学校外教育。

(二)继续工程教育时期

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在美国兴起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再教育活动。当时,新技术、新知识的快速发展,美国深感工程师的素质、水平无法跟上技术革命的需求,于是部分高校开始通过举办短期的工程技术培训班来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培训。1979年,清华大学张宪宏教授将“继续教育”这个概念引入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也开展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培训[2]。1984年成立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并将继续教育界定为对具有一定学历或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及培训的一种再教育活动。在此时期,各国的继续教育主要限定在工程技术领域,其范畴是对具备一定学历或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再教育。

(三)大学后继续教育阶段

1987年,国家教委在关于成人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中,要求成人教育的办学重点转向在岗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和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在这个时期,国家教育政策文件第一次使用“继续教育”的概念,将继续教育从工程技术领域扩展到大学后,也就是提出学历要求。1987年,国家教委还颁布专门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对象范围和具体任务,重点对取得专业职称或获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继续培训。从国家政策看,这一阶段继续教育的范围扩大了,相应的,其范畴也由工程技术领域扩展到一般领域。

(四)终身教育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继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渐凸显。2000年“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完善继续教育体系,通过发展继续教育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由此,继续教育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为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的主导力量。后来,中共十六大到十的报告中,均提出通过完善继续教育来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显然,这一时期的继续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立交桥,其范畴远远超过前面几个阶段,已经成为与学校教育并列的且能够与其他教育形态融合的通道式教育体系,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远程教育皆可以融合。如此,其范畴就应该界定为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和各级各类非学历培训[3]。

二、我国继续教育体系的范畴及其问题

(一)现行范畴

在当前,继续教育作为一种联结性、通道式的教育类型,其范畴无疑是极为广泛的,几乎可以囊括一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能够与其他任何教育类型结合。从学历教育上看,其范畴类型涵盖了电大、夜大、成教、自考、网络教育等。这些继续学历教育的层次也是极为广泛的,即从中专一直到本科。而非学历培训的类型和层次也很广泛,从类型上看,包括各类各级学校提供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行业系统统一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企业统一自建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以及社会上各类商业化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二)现行范畴存在的问题

1.难以区分继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界限。所谓的学校教育是在学校里进行的,系统性地培养学生心智,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形式。从其定义上看,学校教育的特点是难以和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相区分的。继续学历教育与学校教育运行机制的体系性、严密性等方面具有相似特征,均是以培养学习者心智为目标的教育,均有固定性的评价标准和专业范围。如此,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和学校教育特征的相似性,会模糊继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范畴界限,客观上也限制了继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教学学科体系的发展[4]。2.文凭双轨制带来教育认可问题。按照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学校教育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是分开的,二者办学体制是并行的。也就是说,两类学历教育在入学方式、教育过程、教育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以此来颁发不同的学历文凭,由此导致同一学校出现两种不同的文凭形式。这种文凭双轨制对于专业人士而言,其能够根据文凭的内涵来区别学历者的相应水平以及判别其教育类型。但对于社会大众而言,有时候仅仅依据文凭是难以判断的,特别是对于国外的用人单位,无法按照文凭差异来断定其教育形态。而实际上,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特别是名牌学校,二者之间的文凭含金量以及学生的素质、能力是有显著差异的,如果社会大众无法按照文凭来判断其教育类型,就会影响社会大众对于学校教育的认可度,从而给学校声誉及办学质量带来问题。3.继续教育双轨办学体制机制融合困难。继续教育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的区别,尽管同属于继续教育,但办学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差异性远胜于相似性。首先,从办学体制上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对办学体制的要求是不同,对教育管理模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通常看,学历教育需要一定的入学门槛,有完整而严密的教学过程、有固定化的评价体系、有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而非学历培训几乎没有门槛,教学过程及评价体系也不固定,各校有较大的自,结业证书无须电子注册。其次,从运行机制上看,学历教育是带有公共、公益属性的非市场化行为,其教学管理严格,教学周期较长,突出教学过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但非学历培训则是完全市场化行为,教学周期短,突出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如此,从二者的机制和体制上看,基本上是完全相反的,二者的办学模式、教学过程截然不同,导致二者实际融合较为困难,甚至不具备融合的条件。

三、继续教育范畴的应然性分析

应然性从哲学上看,就是问题在理论或逻辑上应有的状态,其对应的概念是实然性,这种应该存在的状态而非实际状态。如此,从应然性上分析,继续教育的范畴应该界定为非学历教育;其目前包含的学历教育应该从继续教育中剥离,直接回归到学校教育体系。其范畴从应然性上看,之所以做出如此的界定,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

(一)教学体系的差异

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其必须以专业为起点,教学过程以课程体系为主导,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在知识传授方面,注重知识的严密性和系统性,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导方式,教师是教与学过程的主体,教学内容一般不因学习者的个性需求而变化。但非学历培训的教学体系是条块化的,是处于分割状态的,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不突出专业,只强调实效,难以体现教学过程及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而调整。

(二)师资来源的差异

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学历教育的师资力量基本上是来自本校,部分教师是校外兼职,但数量有限。正是因为教师来源的相似,两种学历教育在培养体系方面具有相似性,其教学方法、讲授内容和考试评价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异。但是,继续教育的非学历培训,其师资并非全部来自本校,甚至更多的是来自各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及政府部门,突出教师的实践经验,而相对弱化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背景等。

(三)教学组织的差异

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学历教育,其教学组织的流程及基本环节是一致的,课程持续时间大致相等,平时教学环节的基本流程是标准化,从授课到考试中间需要经历更多的环节和时间,而且对于考核方式极为重视。但非学历培训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其因为是模块化教学,课程持续时间较短,教学流程简单,对于考核环节也不关注。

(四)教学质量管理的差异

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学历教育其教学质量管理是极为严格的,有明确的监管体系、方式和具体过程。从入学门槛看,二者均需要参加考试,即便是网络学历教学,也有全国性的基础课程统考。从教学实施的过程看,教育主管部门对其软硬件设施的条件、教学环节的要求等方面均有严格的控制,确保其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非学历培训没有入学门槛,也不要求有严格的考试评价,质量控制标准由各个教学机构自行制定,用户反馈是其质量标准的重要标准。

(五)证书授予的差异

无论是继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学历教育,都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都是公益性质的公共产品,办学过程、招生就业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范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许可或审批[5]。学历证书授予作为最后的评价体系,必须到教育部门进行注册;证书的颁发由严格的程序和条件。对于学历培训证书,办学机构就可以自行颁发,无须到主管部门进行注册,具体办学项目或办学方式无须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只需要备案即可。

四、继续教育范畴的新发展

(一)继续教育范畴的重新定位

1.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应该回归到其固有体系中,也就是要回归到学校教育体系中,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如此学校教育的范围就可以大为扩充,从原来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扩展到除了这三个方面之外,还应该包括学历继续教育,但学历继续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层次。但在确定其范畴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学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后,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教育类型,也不应该成为一个单独的教育类型。而是应该将其按照学校教育中的不同层次和类型分别纳入,诸如继续教育中等学历教育就应该纳入中等教育中,高等学历教育就应纳入高等教育中。这样一来,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就“消解”在学校教育的范畴中。2.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非学历培训专属于继续教育,如此继续教育的新范畴就应该专指非学历培训,这种非学历培训的范围是广泛的,应该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类各级教育培训。从其具体领域上看,可以包括职业和非职业的;从其对象上看,应该涵盖所有的社会成员,而不仅仅限于成人;从其培训时间上看,从人的出生到死亡,涵盖人的一生,是终身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继续教育范畴重新定位的意义

继续教育范畴重新界定之后,就可以将其与学校教育无缝对接。学校教育专司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是对学历教育的补充,是对学历教育之后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的一种补充。如此就从逻辑上厘清其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而言:第一,有助于实现教育的专业化分工。将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并入学校教育后,学校教育的功能完全是学历教育,那么继续教育就可以完全实现非学历培训,推进了教育专业化分工的明确,可以使得两个不同体系的教育人员各司其职,实现二者的专业化发展[6]。第二,有助于推进继续教育办学的专业化发展。当继续教育只从事非学历培训后,继续教育的办学体制才可以完全理顺,专注于非学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有助于其推进学历培训业务的专门化,进而提升非学历培训的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第三,有助于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当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回归到学校教育,非学历培训成为继续教育的代名词和专司事项。那么,终身教育体系就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两大块,这样就能更好地打通二者之间的壁垒,能够更好地促进二者之间的衔接,从而使得社会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人生都有教育体系与其对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第四,有助于继续教育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善。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学科体系始终难以独立,其关键就在于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系统,难以从教学特性上对其进行区分。当其学历教育剥离之后,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教育就完全分开,从而使得二者的差异更加凸显,从理论上推进其学科体系建设就更为容易。

参考文献:

[1]吴雪萍,项晓勤.英国继续教育改革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5):77-81.

[2]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的重要支柱: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1.

[3]曾祥跃.继续教育范畴论[J].当代继续教育,2017(1):4-8.

[4]叶显发.教育评价基本范畴的异动与启示[J].当代继续教育,2001(4):37-40.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7)

(一) LMX认知的提出

不少理论已对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说明。如宏观理论有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勒温的场论、杰曼的生态模型、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等;微观理论有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等。这些理论都对人的行为、环境或认知的关系作了分析和说明,但仅仅局限于两两交互。社会认知理论突破了这一局限,从“三方互惠交互作用”的视角来解释个体的行为。所以,自从班杜拉提出社会认知理论以来,便被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和社会工作等领域的研究中[4]。如组织行为研究中的领导认知、组织支持认知,市场营销研究中的品牌认知,投资管理研究中的风险认知等。由此可见,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探讨LMX的影响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可行性。本研究认为,领导者的LMX不能直接作用于员工的行为表现,这一作用力需要先经过员工对领导者LMX的感受转化为LMX认知,最终通过LMX认知的不同影响员工的行为。一般来说,人的行为态度是由其思想或心理认知支配的,从员工对领导者的LMX认知角度解释领导者LMX对员工行为的作用机制,符合从心理因素的角度理解人的行为特征的惯例[5]。

(二) LMX认知的相关研究

虽然LMX认知的概念尚未在相关文献中提出,但相关研究已在近期的一些文章中出现。如公平认知在LMX对员工合作交流关系中的影响[6];公平认知在LMX与离职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7];薪酬满意认知和承诺认知在LMX与员工离职行为关系中的作用机制[8];支持认知在LMX与员工回报关系中的影响[9];内部人身份认知在LMX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2];动力认知在LMX与员工创造力关系中的影响[10];Hooper和Martin实证检验了LMX可变性认知(LMX variability cognition,即员工对团队内LMX关系质量可能变化程度的认知)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负向影响[11];李锐和凌文辁的研究发现,Kottke提出的主管支持认知(意指员工对主管重视他们贡献、关心他们福祉的程度的总体看法)主要的交换关系来自于员工和主管,本质上属于LMX的范畴[12]。当员工有较高的主管支持认知时,基于LMX的观点,员工相信主管重视自己的贡献,并关心自己的未来和福祉,进而会提高主管承诺、帮助主管减少管理上的困难,并产生较多的角色外行为(如帮助同事),以回报主管。再者,由于员工将主管看作组织的人,因此当员工感受到主管关心和重视自己时,他们会进而推论组织是通过主管来关心自己,基于互惠原则也会对组织产生义务感。综上,关于LMX认知在LMX与员工行为关系中所起作用的研究,一些已经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展开。如,侧重认知过程的视角,强调LMX认知是影响员工行为诸前因变量发生作用的重要枢纽[13][14];侧重认知类型的视角,强调LMX认知不仅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而且是LMX对员工发生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15][16]。虽然这些成果大都聚焦于LMX认知研究的某一角度,分别独立地在一个限定范围内对LMX认知及其作用进行解释,难以揭示或形成LMX认知的内在结构,但它们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LMX认知结构的探索性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文的探索性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所谓扎根理论,就是用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17]。扎根理论方法是定性研究中较科学的一种方法[18],最早由社会学者Galsser和Strauss在1976年提出,是一种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搜集的现实资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其核心是资料收集与分析的过程,该过程既包含理论演绎又包含理论归纳[19]。扎根理论对资料的分析称为译码。与其他定性研究方法相比,扎根理论资料收集方式的特点在于动态性,也就是要根据研究进展情况不断补充资料,从而以资料的丰富、严密及饱和来增加结论的说服力和理论性。因此,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是一并发生、同时进行、连续循环的过程[20]。对资料进行逐级译码是扎根理论最重要的环节,其中包括三个级别的译码包括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 [21]。

(二)研究程序

(1)调研对象

基于扎根理论重视样本代表性和资料来源丰富性,而不强求样本数量多寡的原则,本文挑选了与本课题组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上海某汽车租赁服务有限公司及其客户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识别组织中LMX认知的结构要素。本研究从2 009年9月到2009年11月在上海某汽车租赁服务有限公司的协助下,从其子公司和客户企业内选取15位部门或团队主管,由其分别指定3-4位“圈内人”和“圈外人”,研究人员根据姓名找相应员工进行身份确认,并征求访谈许可。通过一系列的前期筛选工作,最终正式接受访谈的有效被试为32人(开放式访谈、半开放式访谈各16人,男女各半,“圈内人”20人,“圈外人”12人),每次访谈持续时间均要求在90分钟以上,从而实现对被访者的深度访谈,就访谈问卷的内容进行深度讨论。总之,被访者来源广泛并具有一定代表性,满足扎根理论“理论抽样”研究对象的要求。然后,对得到访谈许可的样本进行了开放式访谈和半开放式访谈,并对收集的文字、录音等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演绎归纳,最终提升出LMX认知的结构体系。

(2)资料搜集

LMX认知及其概念结构的研究还不多见,尚无相关理论甚至研究成果可依,访谈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出现概念不清或偏离主题的情况。那么,此项研究对访谈内容的设计要求也较高。为此,本文的探索性研究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开放式访谈。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一是LMX认知的概念和内涵;二是LMX认知的表现形式),旨在对LMX认知及其概念结构进行初步了解。为防止访谈中出现被访者对LMX认知内涵模糊不清的问题,我们在访谈之前首先向其介绍LMX的概念及表现形式;其次介绍LMX认知的概念;第三,向其介绍几种典型的LMX认知,并请其也列出一些所认为的LMX认知;最后,根据其所列项目进行筛选,如有不是LMX认知结构的项目,向其作进一步的解释。

第二阶段,半结构式访谈。主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在访谈中尽可能清晰化LMX认知的内涵;二是对开放式访谈中的归类进行验证;三是探索发掘在开放式访谈中没有得到的条目。半结构访谈选择了16名员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步骤与开放式访谈大体一致,所不同的是访谈依据的是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设计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基于开放式访谈的结果,通过与两名人力资源管理教授和两名人力资源管理经理进行深度交流,并对相关文献查找比对,对访谈提纲进行规划设计,并在预访谈过程中对访谈提纲进行多次修改,以形成最终的“LMX认知结构的研究访谈提纲”,主要包括:背景介绍、LMX认知的表现形式、深层讨论、开放式问题四个主题。

(三)资料分析

(1)确定编码单元

本研究根据研究问题,将访谈资料中相对独立、信息完整的语句或语段设定为最小的编码单元,初步确定了207个与LMX认知结构维度密切相关的分析单元。例如下面就是摘选自一份访谈材料中的段落,划线部分为研究者确立的1个分析单元。“(113)当完成工作后,他不忘给你些适当的鼓励。当然,公司里还是工作最重要,他会积极给我提供工作所需的资源。”

(2)开放性译码

根据扎根理论研究的分析方法,对207个分析单元进行开放性译码。首先为每个分析单元确立一个更加概括的概念,并用“a+序号”的形式进行表示。共获得与原始访谈材料中分析单元相对应的207个概念。这些概念中有些是重复或内容接近的,仍需进一步提炼。进而将概念归纳为更抽象的范畴,并对其命名、性质和维度的描述。本研究共获得26个范畴,用“aa+序号”的形式进行编号。26个范畴分别是:价值肯定、信任、领导自尊、奖惩偏袒、机会偏袒、资源偏袒、支持失衡、信息不等、差别对待、领导不公、关怀、重视、扶助、理解、鼓励、支持、归属、定位、情感、身份确认、认同、内化、奉献、尽职、感情依附、回报等。

(3)主轴译码

研究进而运用因果条件、行动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或互动策略以及结果这一典范模型,将开放性译码中得到的各种范畴联系。经过反复地比较和挖掘,并根据LMX认知这一核心问题,研究将开放性译码提炼的26项范畴概括为五个主范畴,并用“A+序号”的形式表示。分别是上司尊重(A1)、不公对待(A2)、支持协助(A3)、圈内归属(A4)、回报义务(A5)。上司尊重是由aa1价值肯定、aa2信任、aa3领导自尊、aa14理解4个范畴,以及a1、a9、a10、a15、a35、a36等46个概念通过典范模型构成;不公对待是由aa4奖惩偏袒、aa5机会偏袒、aa6资源偏袒、aa7支持失衡、aa8信息不等、aa9差别对待、aa10领导不公7个范畴,以及a8、a22、a44、a53、a60、a62等58个概念通过典范模型构成;支持协助是由aa11关怀、aa12重视、aa13扶助、aa15鼓励、aa16支持5个范畴,以及a3、a16、a28、a49、a50、a56等39个概念通过典范模型构成;圈内归属是由aa17归属、aa18定位、aa19情感、aa20身份确认4个范畴,以及a27、a33、a97、a105、a122、a174等29个概念通过典范模型构成;回报义务是由aa21认同、aa22内化、aa23奉献、aa24尽职、aa25感情依附、aa26回报6个范畴,以及a19、a108、a109、a133、a155等34个概念通过典范模型构成。关于典范模型分析过程举例如图1所示。

图1 主范畴上司尊重的典范模型

(4)选择性译码

通过对五个主范畴的继续考察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原始访谈材料进行互动比较和提问,发现可以用上司尊重、不公对待、支持协助、圈内归属和回报义务这五个范畴来分析和概括其他大多数范畴和概念。由于五个范畴在LMX认知结构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于是本研究将五个范畴均定义为核心范畴。核心范畴被选择出来后,能够将绝大部分概念、范畴体系整合成为可以被正确理解和合理解释的理论体系,进而形成一个围绕核心范畴的故事链,对访谈资料的核心内容能够形成简要的描述,在描述中包含了所有范畴,并描述了这些范畴与核心故事的关系。

关于“故事线”的描述如下:一方面,员工对LMX认知的过程中,往往受领导对员工价值肯定程度的影响。领导给予员工的更多的认可,肯定其价值、效率、贡献等,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领导自尊感,伴随着员工对领导的信任感知,通过确认领导对自己的理解,形成在LMX基础上的上司尊重认知。LMX认知过程中,还会受领导对员工扶助和鼓励程度的制约。领导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给予员工大力的支持,并适时地鼓动激励、勉人向上,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领导支持感,伴随着员工对领导授权 、关心、鼓励等支持的重视感知,通过确认领导对自己的关怀,形成在LMX基础上的支持协助认知。员工对LMX认知的过程中,还往往受员工归属感的制约。面对上司高质量的LMX,员工会形成对组织较强的从属关系和归附度,并产生强烈的内部人身份确认,伴随着员工对领导和组织的情感感知,通过定位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形成在LMX基础上的圈内归属认知。另外,也会受员工认同感的影响。面对上司高质量的LMX,员工往往会对领导的风格、能力、行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认可与赞同,并产生回报领导的意愿,伴随着员工对回报义务的内化,通过对领导的奉献、尽职、感情依附等,形成在LMX基础上的回报义务认知。

另一方面,在集体主义倾向的中国文化背景中,LMX意味着不平等的交换关系[22],不仅仅是“圈内人”和“圈外人”之间,甚至在“圈内人”之间都不可能做到一视同仁[23]。所以,员工对LMX认知的过程中,也会受领导对奖惩、机会、资源、信息等方面不对等的影响。领导在奖惩、机会、资源等方面的偏袒,以及信息传递、沟通、反馈等方面的不等,还会使员工产生领导不公的感知,伴随着员工对领导的支持失衡感知,通过确认领导对自己的差别对待,形成在LMX基础上的不公对待认知。

经过确认与核实,上述故事线能够代表全部资料所呈现的现象,从而构想出了核心范畴与其他概念、范畴体系的假设性关系。通过上面的细致分析,结合前面总结出的概念、初级范畴、次要范畴和主要范畴,再对资料和译码进行反复的比较,本研究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LMX认知结构构思,包括:上司尊重认知、不公对待认知、支持协助认知、圈内归属认知、回报义务认知五个维度。这五个维度在LMX认知的不同过程下,体现了不同程度的重要性。可以说,回报义务是领导进行LMX的基础(前提);支持协助和不公对待是领导进行LMX的动力机制(推动和羁绊);上司尊重是领导进行LMX的手段(途径);最终,圈内归属是LMX的维护机制(保障)。基于此,本研究一方面通过资料的整体与部分进行反复论证,来提高对资料理解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另一方面,在初步形成LMX认知结构的概念模型后,本研究基于证伪的原则,在现有的资料中尽量寻找那些可以令假设或理论不成立的证据,并通过适当修改以适应原始资料。通过这样的反复多次的证伪过程,直至概念模型被证明没有漏洞,从而提高研究的效度。

三、结论和研究结果:LMX认知的结构体系

本研究通过两阶段(开放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对来自15个部门或团队32位员工的深度访谈,获得了中国背景下LMX认知的原始研究资料,然后按照扎根理论的思路对获取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构建了LMX认知的结构体系。本部分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一)LMX认知的结构体系是一个多维的构思

LMX认知的结构体系主要是指员工对来自上司的信任、支持、授权等交换关系的感知集合,不仅包含正面维度(上司尊重、支持协助、圈内归属、回报义务),也包含负面维度(不公对待)。具体体现在:回报义务、支持协助、不公对待、上司尊重、圈内归属五个维度。这五个维度在LMX认知的不同过程下,体现了不同程度的重要性。其中,回报义务是领导进行LMX的基础(前提),体现在认同、内化、奉献、尽职、感情依附、回报等六个方面;支持协助和不公对待是领导进行LMX的动力机制(推动和羁绊),支持协助体现在扶助、重视、鼓励、支持等四个方面,不公对待体现在奖惩偏袒、机会偏袒、资源偏袒、信息不等、差别对待、支持失衡、领导不公等七个方面;上司尊重是领导进行LMX的手段(途径),主要体现在价值肯定、信任、理解、领导自尊等四个方面;最终,圈内归属是LMX的持续机制(保障),体现在归属、定位、情感、身份确认等四个方面。

(二)LMX认知的五个认知维度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彼此存在一定的联系

LMX认知是情境变量(如LMX质量等)与个体变量(如个体信念、自我效能、价值取向等)相互作用以决定认知类型的心理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①个体对来自上司的LMX质量的初步知觉,判断上司对自己的态度,如信任、关怀或尊重等;②个体对知觉的信息进行加工、评价而形成进一步的认识,如领导尊重、支持、偏袒、归属、依附等认知类型;③个体为了在交换中实现互惠责任和恢复认知平衡而形成回报认知,进而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所以说,LMX认知的五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三)LMX认知的动力基础来自于不同层面

LMX认知的形成过程主要受到外因(上司,传送LMX信号)和内因(员工,接收LMX信号)的共同作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它们都是事物运动的动力。所以,LMX认知的动力基础主要来自于上司和员工两个层面。其中,上司尊重认知、支持协助认知和公平对待认知的动力基础主要源自领导层面,而回报义务认知和圈内归属认知的动力基础来自员工层面。从对员工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员工的LMX认知过程中,往往受领导对员工价值肯定程度、领导对员工扶助和鼓励程度、领导对奖惩、机会、资源、信息等方面公平程度的影响。而这三个方面又是上司尊重认知、支持协助认知和公平对待认知的因果条件,领导对这些方面的把握力度会直接影响到员工LMX认知的结果。另外,在访谈过程中还发现,员工的LMX认知过程中,同样受员工个体层面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制约。而这两个个方面又是圈内归属认知和回报义务认知的因果条件,员工对这些方面的把握力度也会直接影响到其LMX认知的结果。这再次印证了本研究对LMX认知内涵的理解:LMX认知过程除了受来自领导者的LMX的质量高低之外(外因),还受个体的信念、自我效能、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内因),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以决定个体的LMX认知水平。而LMX认知水平的不同又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LMX对个体行为的作用力甚至作用方向。

虽然本文章基于扎根理论的方法对LMX认知的概念结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分析了LMX认知的动力基础,初步完成了理论构建工作;但是相关结论但仍难消除在扎根理论译码过程中所存在的选择性记忆、表达差异和主观臆断等现象的影响,而且初步确定的LMX认知结构仍缺乏定量数据的支持和验证。后续研究可以基于LMX认知结构的探索性研究结果, 开发LMX认知的测量问卷,并对LMX认知的多维度概念构思进行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Graen G B, Uhl - Blen M. Development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 Theory of Leadership Over 25 Years: Applying a Multi-Level Multi-Domain Perspective [J]. Leadership Quarterly, 1995, 6(2): 219-247.

汪林,储小平,倪婧.领导—部属交换、内部人身份认知与组织公民行为: 基于本土家族企业视角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9 (1):97-107,188.

王雁飞,朱瑜. 组织领导与成员交换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 28(1):30-38.

Bandura A. 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 44(9):1175-1184.

陈永霞,贾良定,李超平,宋继文,张君君.变革型领导、心理授权与员工的组织承诺:中国情景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 (1):96-105,144.

Lee J. Leader-Member Exchange,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J].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May, 2001, 14(4): 574-589.

Hassan A, Chandaran S. Quality of supervisor-subordinate relationship and work outcome: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s mediator [J]. IIUM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5, 13(1): 1-20.

DeConinck JB. The effect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on turnover among retail buyers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9, 62(11): 1081-1086.

吴继红.组织支持认知与领导成员交换对员工回报的影响实证研究[J].软科学, 2006, (5): 63-66.

Atwater L, Carmeli A. Leader-member Exchange, Feelings of Energy, and Involvement in Creative Work [J].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09, 20(3): 264-275.

HOOPER D T, MARTIN R. Beyond Personal LMX Quality: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LMX Variability on Employee Reactions [J].Leadership Quarterly, 2008, 19(1):20-30.

李锐,凌文辁.主管支持感研究述评及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2): 340-347.

Martinko M J, Gundlach M J, Douglas S C. Toward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unterproductive Workplace Behavior: A Causal Reasoning Perspectiv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2002, 10(1/2): 36-50.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8)

一、监狱学的研究成果

新中国的监狱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研究起步较晚。然而由于有正确的理论基础,有几十年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套基本适应需要的法律、法规、规章,在改革开放以来短短20年的时间内,经过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许多有分歧的观点,经过探讨和争鸣,逐渐形成共识。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名称、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的科学体系等基本问题上,取得了广泛一致的看法,在劳改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新中国的监狱学,形成了独立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一门学科的确立取决于三个条件,一要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二要有自己特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三要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应当说,新中国的监狱学已经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

(一)学科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客观基础,是同其他学科相区别的重要标志。经过广泛深入的探讨,监狱学界普遍认为,监狱学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它包括:

1.监狱及其惩罚和改造罪犯的基本理论。监狱,是监狱学基本的研究对象,内容包括监狱的起源和发展、监狱的本质和特征、监狱的功能与作用、监狱的结构和类型、监狱的运行机制等问题。监狱惩罚和改造罪犯,是监狱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它不仅要研究其内涵和手段,而且要研究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2.监狱法与监狱法律关系。监狱法是监狱行刑的法律依据,是监狱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它涉及监狱法的本质和特征、构成要素、监狱法律关系、监狱法的实施等问题。监狱法律关系,是监狱法律规范所确认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特殊社会关系。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明确监狱及监狱人民警察的职权、职责和义务,明确罪犯的法律地位,以便监狱有效、准确地执行刑罚。

3.监狱行刑和改造活动。对罪犯实施惩罚,是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的首要职能,是监狱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现代监狱行刑,已不是单纯的惩罚,而是在行刑过程中实施矫正和改造,因而进行矫正和改造的基本手段-管理、劳动、教育,成为监狱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4.罪犯改造的综合治理。行刑社会化,是当代监狱行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它既包括罪犯在服刑期间依靠各种社会力量进行的综合治理,也包括刑释出狱人的社会保护问题。

关于学科的名称,《监狱法》颁布以前,主张较多,分歧较大;《监狱法》颁布以后,基本上形成共识,赞同确定为“监狱学”。

(二)学科的基本概念

一门学科的建立,关键是确立它所特有的基本概念,即范畴。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的思维形式,它的充实和发展,标志着一门学科的成熟程度。监狱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范畴的提出和明确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监狱法》颁布以前,我国已建立了以劳动改造为核心的一系列范畴。《监狱法》颁布以后,经过研究和调整,重新确立了以刑罚执行为中心的一系列范畴。

1.监狱。《监狱法》颁布以前,关于监狱的内涵曾有过多种表述。《监狱法》颁布以后,学界普遍认为,监狱是国家对罪犯实施惩罚和改造的刑罚执行机关。

2.罪犯。严格地讲,罪犯并不是监狱学所特有的概念。作为监狱学的罪犯,是指被人民法院生效判决处以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在狱内执行刑罚的受刑人。

3.监狱法律关系,或称监狱行刑法律关系。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由监狱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监狱与服刑罪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特殊社会关系。然而对该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目前仍存在不同的观点。

4.刑罚执行。刑罚执行本来是刑法学的基本概念,指国家刑罚执行机关依法定程序将人民法院已发生效力的裁决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在监狱学中,刑罚执行是指监狱依据法院生效裁决将所确定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等刑罚付诸实现的活动。然而对监狱的刑罚执行,目前仍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刑罚执行的内容仅是指对罪犯人身的监禁,剥夺其人身自由;有的则认为,刑罚执行不仅是对罪犯人身自由的剥夺,而且还包括强迫罪犯参加劳动和接受教育改造。

5.劳动改造。《监狱法》颁布以前,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劳动改造曾划分为广义与狭义的两种,广义上的劳动改造包括刑罚执行和改造罪犯的一切活动。《监狱法》颁布以后,劳动改造仅是指监狱为了改造罪犯而采取的生产劳动的手段。

6.教育改造。教育改造是指监狱为改造罪犯而采取的教育手段。然而有的研究者又提出“大教育改造”的概念,把劳动改造也纳入其中。许多学者仍认为,教育改造是和劳动改造相并列的一种改造手段,是指监狱以狱内服刑罪犯为对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的系统的教育活动,以转变罪犯的思想观点,矫正其犯罪心理和恶习,提高其文化知识和培养生产技能。

7.监狱生产。监狱生产是指监狱为了改造罪犯的需要,组织罪犯从事的有益于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三)学科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是一个学科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抽象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监狱学的基本原理,是指监狱在惩罚和改造罪犯过程中存在的基本规律。

1.罪犯既应受到惩罚也需要进行改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造的原理。为了维护社会正义,罪犯因实施犯罪行为应该受到惩罚;出于无产阶级改造社会、改造人和预防、减少犯罪的目的,对罪犯应该进行改造,使之不再为害社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罪犯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改造的,这些条件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制度和正确有效的改造手段。

2.在改造罪犯中,教育、劳动、管理各种手段相互结合、科学运用的原理。管理、教育和劳动是我国监狱改造罪犯的三大基本手段。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有着各自的地位和功能,狱政管理是劳动改造和教育改造的前提和保障;教育改造是改造罪犯的重要措施,可以促进管理和劳动的顺利进行;劳动改造是改造罪犯的基本途径。在运用过程中,要做到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劳动与管理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大的改造效果。

3.以改造人为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理。改造罪犯成为守法公民,是我国监狱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我国监狱所一贯坚持的原则。在监狱的各项工作中,都应贯彻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方针。为了改造罪犯,监狱要组织生产,发展监狱经济。改造罪犯与监狱生产,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它们之间发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监狱在处理这一矛盾中,应把改造罪犯的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而把监狱生产的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

(四)学科的体系

学科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学科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监狱学在融合、渗透多种学科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为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截至目前,已经形成包括十几门分支学科的学科群。这些分支学科包括:监狱学基础理论、监狱法学、中国监狱史、外国监狱史、罪犯改造心理学、比较监狱学、狱政管理学、狱内侦查学、罪犯教育学、罪犯劳动改造学、罪犯行为学、监狱经济管理学、回归社会学等。

(五)新中国监狱学的特色

同传统监狱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旧中国的监狱学相比较,新中国监狱学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1.理论基础不同。传统监狱学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尊重罪犯的人权,否认罪犯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新中国监狱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理论基础,认为罪犯是必须改造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改造的。

2.意识形态属性不同。传统监狱学受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的制约,未能揭示监狱的阶级本质;新中国监狱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揭示了监狱的阶级本质,明确指出新中国监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之一。

3.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传统监狱学注重监狱实务操作的研究,极少论及罪犯思想教育和监狱生产等问题;新中国监狱学不但研究罪犯的监禁和管理,而且着重研究对罪犯的教育、矫正和改造。

二、监狱学研究现状的反思

(一)专业理论基点不够明确

现代刑事科学领域始终存在注重犯罪人的行为分析与价值评价的客观主义与注重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或反社会性研究的主观主义的斗争与论战,客观主义以刑事前古典学派与后古典学派合并形成的刑事规范学派为代表,主观主义则以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汇聚而成的实证学派为代表。监狱学虽然缘起于刑事古典学派之人权思想的弘扬,但其理论框架结构,如分类制度、累进处遇、不定期刑、善行折减等制度又是实证学派思想之结晶。我国的刑事规范学派借中国重团体、轻个人的传统文化意蕴之历史惯性,汲取了客观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精华,推动并完成饱含客观主义意蕴的罪刑法定、罪刑均衡、罪刑平等、无罪推定、正当程序等制度法制化,且通过对假释严格之限制使本应体现主观主义的监狱制度笼罩在其影响之内。我国监狱学理论在20世纪客观主义独领风骚时期,没有找准其独立生存发展的主观主义基点,弘扬社会防卫、人身危险性、法定犯与自然犯、不定期刑、保安处分、假释的扩张等刑事实证学派之主张,反而去为客观主义锦上添花,其中最明显的作法就是用刑罚执行涵盖所有监狱制度,致使监狱学走不出规范刑法学的樊篱,专业发展步履维艰。

(二)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1.没能建立起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的范畴体系。20世纪监狱学范畴的研究随法律的变更而变更,依据劳改条例创建的以劳动改造为上位范畴而演绎出的范畴体系随着监狱法的颁布而重新调整,现在盛行的范畴体系则以刑罚执行为中心辐射出监狱、罪犯、行刑法律关系、监狱人民警察、未成年犯、出狱人保护等范畴,该范畴未能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刑罚执行范畴是刑法学分支学科-刑罚学的子范畴,以此为中心只能使监狱学萎缩成刑法学的孙辈学科,且不合监狱的全部工作运作情况。罪犯是刑事诉讼法的范畴,监狱学将其分割出一部分来作为自己研究的范畴,它无法包含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以及民事、行政被拘留者。这种范畴体系,向前延伸不到对监狱制度有决定影响的定罪后的刑罚适用制度,向后建立不起与出狱人保护的有机联系,向外不能囊括未决犯监狱的制度。这标志着作为监狱学独立存在优势的范畴体系迄今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理论体系不够完备。监狱学理论体系以矫正、改造罪犯为己任,但在整个体系中缺乏对罪犯犯罪成因的研究,而不涉及犯罪原因会使矫正、改造手段成为无源之水,缺少生机。

3.研究方法单调。目前,监狱学研究中法律注释色彩较浓。监狱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何把改造罪犯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待,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不够;中国监狱制度是世界监狱制度的组成部分,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较全面地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法系的监狱制度进行分析研究显得薄弱。

前瞻篇

21世纪的中国将迎来法治鼎盛时代。监狱学欲切合新世纪的民主、人权、法治的时代脉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突破:

一、加强监狱学基础理论研究

(一)强化监狱学范畴研究

监狱学庞大恢宏的理论大厦须建立在监狱、囚犯、处遇三大基本范畴之上,故应从这三大范畴的研究着手。

“监狱”范畴。它是监狱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学界用刑罚执行机关来界定监狱,人为地分割出未决犯监狱,使其形成结构性缺陷。监狱学应确定广义的监狱范畴理念:凡是以国家强制力将一定社会成员隔离于社会、限制或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场所和设施,都应视为监狱。其外延包括:已决犯监狱、看守所、劳教所、未成年犯管教所。广义的监狱范畴并非空穴来风。日本监狱学家小河滋次郎曾认为:“广义之监狱指以国家威力监禁一切人类之场所”(刘藩译《监狱学》),中国古代“囚禁在狱,大都未决犯为多,既定罪则笞杖折责释放,徒、流军遣即日发配,久禁者斩、绞,监候而已”(《清史稿·刑法志》)。继承历届刑法及监狱会议的联合国预防犯罪及罪犯处遇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也包含未决犯和民事囚犯之处遇制度。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均把羁押未决犯和民事、行政被拘留者纳入监狱职责范畴。我国1954年通过颁布的劳动改造条例也曾把看守所纳入广义之劳动改造机关范围之内。

“囚犯”范畴。随着广义的监狱范畴理念的确立,再用界定已决犯监狱的关押对象-罪犯的范畴,已不能科学地涵盖其全部关押对象。“囚犯”范畴可担当科学界定的广义的监狱关押对象,其内涵是:被国家强制力通过特定设施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与社会隔离的人员;其外延包括:被判处剥夺自由刑罚之罪犯,被逮捕、刑事拘留之刑事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被处以治安、司法拘留者,被劳动教养者。

“处遇”范畴。这是对监狱职责之理性界定。“刑罚执行”范畴不仅无法包含广义监狱之职责,而且连狭义的监狱(已决犯监)的职责重心-教育改造、劳动改造都无法囊括,故必须予以更新。而“处遇”范畴在联合国预防犯罪及罪犯处遇大会召开以后被广泛地适用于各国监狱制度,我国学界也曾有限地将其在狱政管理中作为“待遇”的同义词使用。“处遇”范畴的内涵为:国家对监狱关押对象所实施的一切强制措施和应给予的待遇。强制措施包括具备行政和刑罚惩罚性措施、无罪防范性措施、矫正改造措施、劳动教养措施。待遇则是指基于时代人权之要求应给予的日常生活标准及狱外保护性措施。这样,对监狱职责的界定就可兼顾国家、社会和囚犯的全面利益。

笔者认为,21世纪监狱学以监狱、囚犯、处遇三大基本范畴为基础将繁衍出以下概念:监狱官员、囚犯成因、囚犯处遇法律关系、无罪防范、行刑、矫正改造、劳动教养、出狱人保护等。

(二)构建以囚犯处遇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囚犯与处遇两大基本范畴衍生出监狱学理论体系的所有范畴。“囚犯”范畴根据其被采取的强制措施不同可裂变为已决罪犯、未决犯、被司法和治安拘留者及被劳动教养者,进一步引伸出其不同名称的关押机构(法律规定)-监狱和未成年犯管教所、看守所、劳动教养所。其中,已决囚犯、囚犯成因等概念又可透视出与犯罪学相沟通的犯罪原因、法定犯与自然犯等概念。“处遇”范畴则在“囚犯”裂变的基础上被冲积成已决罪犯之行刑矫正改造处遇、未决犯之无罪防范处遇、被拘留者之惩罚处遇、被劳动教养者之教养处遇及出狱人的保护处遇五大领域。对已决罪犯之司法、行刑处遇研究可构建与刑法、刑诉法联接之网,且其矫正改造又可独领监狱学范畴之风骚,亦成为监狱学系统的主体工程。而对基于刑诉法中无罪推定原则和刑事诉讼强制措施防范性目的确立的未决犯无罪防范处遇则可开辟监狱学研究的新领地-看守学(司法、治安拘留者因关押在看守所,故可划在看守学研究范畴之内);而对劳教人员的教养处遇则可改变劳教学彷徨无顾之局面,使其与监狱学同气连枝;出狱人保护处遇则可建立起社会联系之桥梁。

综上所述,“囚犯”“处遇”成为监狱学研究的上位范畴,贯彻监狱(广义)之全部工作过程,两大范畴联接而成的“囚犯处遇”可科学地界定监狱的性质,并成为监狱学理论体系的中心。

(三)价值论的引入

目前学界主要进行监狱制度必然性和实然性两方面研究,而对应然性研究缺乏足够的热情,即对整体监狱缺乏理性的评判。故引入价值论,剖析监狱制度的价值取向,为其改革、发展完善提供指导原则、方向及理想模式,乃学界的要务。

二、深化监狱制度的研究

(一)监狱分类研究

监狱分类在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调查及分类制度和机构。监狱除按罪犯性别因素划分外,还按刑期划分。这种监狱类型的划分,使监狱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发挥不了最佳效益,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

1.未决犯监,即看守所管理体制研究。对于看守所中未决犯之处遇现状,“有人认为:看守所是传习所、大染缸;也有人说:看守所是刑讯所、虐待所(犯人自相虐待),这些说法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客观揭示了我国看守所的现状。”对刑事诉讼而言,“看守所严酷的现状正是我国刑事司法阴暗面之所在”(摘自李心鉴著:《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9页)。 看守所此等现状与学界忽视其理论指导、致使其缺乏相应专业培训及侦押一体归口公安部门的管理体制不无关系。故关注未决犯之无罪防范处遇,论证侦押分开归口司法行政部门主管未决犯监狱的管理体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是学界将不可推卸的责任。

2.建立以防范罪犯人身危险性为标准的已决罪犯监狱类型,即押犯分类中心及重度、中度、轻度、无警戒监。不同的警戒度监狱配备不同比例之干警及建立各具特点的矫正改造设施和装备,从而发挥最佳改造效能。

(二)执行刑罚制度研究

1.死刑立即执行制度研究。根据刑诉法之规定,死刑立即执行由人民法院或公安机关执行。执行场所既可在刑场,也可在指定的场所内。死刑执行应当公布但不能示众。这种执行体制与国际上特定专职执行人员和场所相悖,既耗时又费人力、财力,且易使被执行罪犯公开示众的不人道行为屡禁不止,而较为文明的注射执行得不到广泛使用。刑罚执行应是监狱的天职,在其内部设置特定的枪决、注射场地和专职人员保障死刑执行人道化、经济化、文明化当属其义不容辞之责。学界应对此进行研究论证。

2.减刑、假释问题研究。我国减刑、假释均由法院行使决定权,其基础是监狱提出的对罪犯的百分考核资料,这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主要体现在法官对减刑辐度、可减情形及监狱提请权的适用条件缺乏具体可操作性和正当程序保障。因此,减刑和假释决定权归属权的合理性是学界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刑期变更方面努力打破定期刑判决一统天下之格局,对惯犯、累犯及未成年犯应引入“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交给罪犯”的不定期刑制和完善善行折减制度,以解决量刑不足和刑罚过度问题,并消除其中的人治因素。假释决定权归口法院,使监狱的假释工作步履维艰。对假释决定权重新定位,促使监狱分享假释权是刑事执行制度变革方向之一。

(三)处遇手段及其结构研究

分门别类研究不同囚犯之处遇手段及其结构是深化监狱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其中罪犯处遇手段及其结构是重中之重。首先,研究罪犯劳动、罪犯教育和狱政管理三大手段的表现形式及各手段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用;其次,增设其他矫正手段之可行性,论证心理矫治以及某些信教罪犯的宗教教诲等内容;第三,未决犯的无罪防范处遇手段结构和劳动教养者之教养处遇手段结构也应进入学界视野。

(四)监狱工作人员人事制度研究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9)

范畴是反映事物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个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以往认识成果的小结,又是进一步认识的阶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它是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反过来又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属性、特征以及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性的工具。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主要包括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内化与外化、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等。这些基本范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和成果范畴构成的一个立体动态结构。这样的立体动态结构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推演,生动地体现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序运动进程和思维的辩证运动过程的特点。在这个彼此关联、排列有序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逻辑结构中,揭示了基本范畴运动由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行程和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原则。

一、起点范畴:思想与行为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是指军人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为了适应军人自身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军队的实践中通过大脑对输入的外界信息自觉进行整合后的产物,它属于精神、意识现象的一部分,但不是它们的全部。行为是指人们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动作,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影响周围环境的动作和过程。

思想与行为的关系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思想支配行为;第二,行为反映思想;第三,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思想与行为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最基本、最具普遍意义的一对范畴;思想与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蕴藏着往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思想与行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的起点;思想与行为不仅对其它范畴起着基础和制约的作用,而且有力地揭示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所以笔者认为,思想与行为这一范畴,应作为整个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系统的起点范畴。起点范畴是使整个范畴体系由以进展开去和得以丰富完成的一个最初的规定,也就是通常所谓的“逻辑起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理论,从其范畴体系上看,必须有一个逻辑起点。一般说来,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是:第一,逻辑起点是一门科学或学科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第二,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相互规定;第三,逻辑起点是一切矛盾的“胚芽”,是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第四,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历史的起点。依据上述逻辑起点的基本要求,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的逻辑起点,只能是思想与行为这对基本范畴。

二、中心范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在这里特指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它是指经过专门训练,能有目的和按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受教育者是相对于教育者而言的,是指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和起着不同的作用,并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任务和活动方式也不同,所以他们之问有对立的一面。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可分离,他们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他们的位置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者在教育活动中能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所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有统一的一面。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范畴是在思想与行为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思想与行为回答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则在此基础上回答了谁在进行思想与行为,即思想和行为的主体是什么的问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中的思想与行为就自然地演化为或具体化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仅仅是一个从思想与行为发展演化而来的范畴,而且是整个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系统中的中心范畴。一般说来,每一个范畴体系都有一个中心范畴,对其他范畴起着规定和影响的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系统中具有奠基石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对范畴具有贯穿于系统的始终的这种特征。如思想与行为、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诸对范畴,不仅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范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对范畴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规定和影响作用。思想与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发生作用的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内化与外化的效果也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身上得以体现出来的。

三、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

工程管理的范畴篇(10)

可见,战略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战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绩效,有时候甚至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有效的战略可以帮助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可以给顾客不同的价值和效用;可以为顾客精心设计价值链,不仅运营效率高,而且顾客体验好,感知价值明显。

总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更离不开有效的战略。

2、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环境是战略制定的基础,企业面临的环境可以分为市场环境和非市场环境,非市场环境是外在于与市场交易、但却与之相关的社会、政治、法律、舆论、文化等,能够为企业提供秩序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如果能充分利用非市场环境,那么企业就可以有效地运转,获得并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获得经济、社会绩效的统一[1][2]。面对不同的外部环境,企业采取的不同战略就相应的称之为市场战略和非市场战略。

非市场战略是企业在面对政府、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公益机构、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所组成的外部环境时所采取制定的有利于自己的一系列战略。我们重点研究非市场战略中的社会责任战略。根据企业采取非市场战略的事项类型进行分类,分为政治战略、社会责任战略以及社会公众与媒体战略[3]。其中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包括3个层次:初级层次(对股东和员工负责);中级层次(对客户、政府、环境以及社区负责);高级层次(从事慈善捐助事业)[4]。

3、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浦发银行的社会责任战略

选择浦发银行,是因为早在2006年就了中国银行业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迄今已连续7年。多年来,该行坚持围绕国计民生、金融普惠、优质服务、金融创新四大领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客户体验,关爱员工,努力回馈社会。

研究社会责任战略采用扎根理论,是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是定性指标,主要是企业采取的具体行为,这些行为从不同层面表现在企业新闻报道、财务报表以及社会责任报告数据资料中,而扎根理论又正是一种定性研究工具,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比较提炼出有价值且根植于资料的结论,为建立一套理论解释而进行研究[5]。

运用扎根理论,笔者研究浦发银行的社会责任战略,最终形成概念模型。

3.1个案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开放性译码是指将搜集到的企业原始资料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并对资料内容以及抽象出来的概念再综合的过程[6]。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概念化,整理原始资料,从资料数据中发现概念、概念属性、维度,以概念将原始资料重新组合。二是范畴化,一些基本的概念编码可以根据其属性被归在一个更高抽象的概念之下,形成范畴[6]。

第一步,经过对浦发银行2010-2012年三年的社会责任报告资料进行逐句贴标签(定义现象)和初步概念化后,最终得到531个标签和255个初步概念。第二步,对第一步的初步概念进行归类、抽象,逐步提炼出概念;对已经得到的概念继续提炼、归类,逐步提炼出范畴,最后抽象出123个概念和68个范畴,于是概念和范畴逐渐替代了资料的内容。经过开放性译码的分析,将收集整理来的资料转化为利于比较研究的单位,以便能从繁多复杂的文字资料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新问题新观点。

3.2个案资料的主轴译码

在开放性译码中,分解、提炼出来的范畴是独立的,没有深入探讨最终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引入主轴译码。主轴译码是将各个独立的范畴加以总结联结,从而将被分解的资料重新整理[7]。

典范模型是扎根理论方法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典范模型包括“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动策略结果”六个方面的要求[8],典范模型中被其他范畴进一步解释、说明的范畴就成为了主范畴,而条件、脉络、策略和结果等范畴,与“主范畴”有关而且帮助了解该范畴的,称为“副范畴”,因此,典范模型将范畴分为主范畴和副范畴,并构建起范畴间紧密的支撑关系。

在资料的开放性译码中,一共提炼了68个范畴,通过运用典范模型对范畴继续的归类和抽象,一共得出三个主范畴,分别是“AAA1责任管理”、“AAA2经济责任”、“AAA3社会环境责任”,而其余的范畴则是为了说明、解释这三个主范畴的副范畴,这些主范畴通过下面的典范模型而构成。典范模型以及范畴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主范畴“AAA1责任管理”的典范模型

因果条件 AA5保护投资者、AA7维护与评级公司关系、AA60审议高管绩效和福利薪酬 现象 AA4董事会高效决策

脉络 AA1社会责任战略化、AA2社会责任品牌化、AA3社会责任管理化 中介条件 AA9风险管理、AA10内部控制、AA49建立审计组织

行动策略 AA8信息披露、AA17信用评级稳定 结果 AA12社会责任机构、AA14公司治理获肯定、AA16国际排名前列

主范畴“AAA2经济责任”的典范模型

因果条件 AA13优质服务、AA15金融创新、AA19支持国计民生、AA24金融普惠 现象 AA18网点增加、AA27灾备建设、AA53人民币业务国际化

脉络 AA23村镇银行服务三农、AA33合规管理收费、AA55客户业务办理高效、AA63优化客户申诉处理 中介条件 AA29拓宽融资渠道、AA30完善金融运行体系、AA54客户忠诚度评价体系、AA62提升客户安全意识和知识、AA43防腐倡廉、AA44反洗钱

行动策略 AA20支持文化产业和载体、AA21支持地方经济、AA22支持中小发展、AA65帮助客户财富增值、AA66提供客户专家顾问团、AA67提供客户业务诊断 结果 AA25网点服务转型、AA26客户满意、AA48合规经营

主范畴“AAA3社会责任”的典范模型

因果条件 AA32发展员工、AA40捐赠工作机制化规范化、AA52支持政府项目、AA13优质服务、AA15金融创新、AA28建设空中银行 现象 AA6同行互相沟通学习、AA35全行志愿者活动、AA56员工互助友爱、AA45节约环保、AA46绿色金融、AA47环境友好、AA59绿色信贷

脉络 AA34拓宽捐赠渠道、AA57培养后备干部、AA58征信知识宣传 中介条件 AA31关怀员工、AA36保障监管善款、AA68银政合作

上一篇: 乡村治理路径 下一篇: 数字产业化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