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产业化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2 09:53:45

数字产业化培训

数字产业化培训篇(1)

随着数字化技术与传统生产模式的深度融合,采油厂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以及采油岗位的操作流程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于信息化高端技术的应用,生产一线原来具有加热、外输、增压、注水等多种功能的传统集油站、增压站、注水站,已逐步被撬装设备替代;原来靠员工驻井看管的油井(井组),由于远程视频监控设备的应用,变成了无人值守;智能化的管理,使原来好多需要到现场才能解决的问题,全部集中到了计算机上,员工坐在值班室点鼠标就可以完成。作为一个采油大厂,在数字化管理条件下,不但要建立一套适应数字化要求的操作标准,而且还必须培养一支在数字化条件下,“新技术能利用、新设备能操作、有风险能识别、遇问题能解决”的“四能”型人才队伍。

探索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特点和有效模式,进一步指导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并在采油生产现场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当好操作的排头兵,是助推采油厂快速发展的长远目标。

1 高技能人才的内涵

1.1 对高技能人才的理解

对一个采油厂来说,高技能人才就是指持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并从事生产现场实际操作且能解决现场疑难问题的人才或操作层中的技术骨干人才。技能型人才是人才层次中的基础层次,属于人才层次中操作类人才的带头人,掌握精湛的技艺,具有独立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和超常规实际操作难题的能力,最大的特点是将最新的采油、集输理论、最新的工艺设计、技术要求等应用于采油、集输现场生产中,从而直接服务于生产。

1.2 数字化管理条件下采油厂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特征

1.2.1 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

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熟练的现场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艺,能适应采油生产一线不断变化、更新的设备工艺,短期内能掌握新设备的结构原理、功能特点及操作程序,并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为一线员工现场操作演示的技巧,当好技能操作带头人,在加快数字化生产建设、推动技术改造、实现技术创新、基层单位竞争力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1.2.2 突出的创新能力

高技能人才具有善于借鉴他人经验,并创造性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在操作方面既能遵循固有的标准作业程序,又不囿于固定的模式,随着各种新设备、新工艺的引入、现场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补充和完善操作程序,使之更为适用和具可操作性。创新能力是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包含个人敏锐的观察力、超强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设想,还具有探索和发现疑难问题的敏锐性和预见性,能够总结经验,用以解决生产现场中的类似问题。

1.2.3 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高技能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适应岗位变动的能力,除了精通和掌握本岗位主要工种、各种设备的操作技能外,对相关工种的知识和技术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运用交叉专业技术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比如,一个持有采油工职业资格证的技师(高级技师),经常会因工作的需要流动到集输、联合站等岗位,由于技术出众,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再加上观察问题独到、动手能力强,很快会适应并成为岗位上的骨干。

2 数字化管理条件下采油三厂高技能人才现状

2.1 采油三厂技能人才构成

2013年,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在岗操作员工5908名,其中高级工及以上人员1888名,在聘技师(高级技师)98名,油田公司技能专家 2名,集团公司专家1名,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操作人员的比例为1.7%。

2.2 采油三厂高技能人才水平现状

目前,操作层员工职业技能鉴定已进入常态化,但由于技能鉴定和岗位现场操作的背离,导致许多职业资格等级达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工人一到实际现场,面对现场的设备却无从下手。高技能人才应该侧重于技能、解决现场疑难的技巧和操作经验,“高技”、“绝技”和“经验”的形成来自不断的学习、思考和积累。2013年12月初,对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员工进行摸底调研及年底考核,发现部分员工虽然资格等级达到了,但技能水平却不能满足现场生产的需要,个人现场工作能力及传授知识的水平有待提高。

2.3 采油三厂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师、高级技师管理办法》(中油人服字〔2004〕644号)、《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技师、高级技师管理办法》(石油人字〔2003〕118号)以及长庆油田的有关规定,技师(高级技师)聘任比例原则上技师暂控制在操作与服务人员总量的4%以内,主体生产技术工种可适当放宽到6%;高级技师暂控制在取证技师人数的15%以内;并按不低于已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人数的80%以上掌握。按照这个要求,从统计数据来看,该厂在聘技师(高级技师)应该在200~300 人之间,相比之下,目前该厂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远达不到要求。

3 数字化管理条件下采油厂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技能素质

3.1 掌握必备的数字化专业理论知识

数字化管理模式下,采油厂的技师、高级技师仅懂得采油理论和基本操作是不够的,面对数字化的变革,高技能人才只有不断充电,掌握生产现场急需的数字化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平台,把生产现场的操作和数据转化应用到数字化设备、仪表管理中,实现高技能人才自身提高和培训方式改变。

3.2 具有较强的数字化应用技能

信息时代,凭借网络平台,员工掌握知识的途径有很大的随意性,高技能人才自学与现场培训活动就可以在数字化环境中实现。要充分学会利用搜索引擎、各类教育网站、油田公司及厂内的数字化网络平台的资源共享进行自身充电,通过对数字化资源所呈现的生产指挥系统、先进设备、站控系统、数字化仪表所具备的功能及操作环境的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考能力;利用数字化资源具有多媒体、视觉享受和友好交互界面的特点,学会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行上机的实际操作、读取数据、录入数据、分析故障等,达到较强的数字化应用技能。

3.3 具有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

高技能人才要具备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要热爱本职工作,对本专业工种要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立足平凡岗位刻苦钻研技术,不惜克服重重困难,去解决生产现场中一个个难题,并注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要注重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发展。

4 采油三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

目前,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大致分为三种,即厂内培养、油田公司轮训和送外培养。

4.1 银川员工安全技能实训基地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2011年至2013年采油三厂在银川安全技能实训基地共完成了20期采油、集输工种的员工岗位轮训,2期技师(高级技师)操作实训,4期班站长轮训,10期兼职教师培训,5期数字化应用培训,11期初、中级鉴定前强化培训,共计集中培训 1980人次,实现了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的转化和升级,把员工培训的模式从课堂和书本中解放出来,使之回归到真实工作场景中,从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大批优秀操作员工脱颖而出,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预备军。

4.2 开展技术比武与技能竞赛

通过采油、集输工种的员工技能大赛,为高技能人才选拔和展示技能搭建舞台。通过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和奖励,调动员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技能人才通过自学不断成长壮大。2013年该厂举办了数字化管理条件下采油工和调试人员技能大赛,共表彰了30名获奖的优秀员工。同年9月,该厂又参加了长庆油田分公司举办的数字化采油工技能大赛,12名参赛选手获得了3枚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和团体第一的优异成绩。

4.3 送外培训交流提高

除加强内训外,积极争取送外培训指标,参与集团公司、油田公司举办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班,仅2013年该厂送外参加了油田公司10期20余个工种的培训,其中高级工培训491人、技师12人、高级技师2人,兼职教师送外培训 10人,数字化应用培训 20 人,累计送外培训人数达到 533人次。重视与外界高技能人才的交流和学习,开拓视野,取长补短,实现培训资源互补,使高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跟上生产发展的需要。

5 采油三厂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自2012年以来,该厂通过对技师、高级技师和兼职培训师等高技能人才培养措施的落实,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学技术、求发展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然而通过培训部门调研、搜集员工信息反馈及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无论是在培训机构的培养条件、工作理念、培训方案还是在培养实施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应不断加以改进、提高。为此,根据多年来的培训经验和对培训结果的评估提出如下对策:

5.1 进一步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力度

出台“两师一星”(十大优秀兼职培训师、十大优秀技师、百名岗位操作明星)激励考核制度,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投入。

5.2 在职务晋升、工资等方面给予优厚的待遇

努力创造条件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让他们干得顺心,真正成长为符合数字化时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5.3 加大对高技能人才成才之路的宣传

宣传其劳动价值和为本厂的贡献,从思想上引导,让优秀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深入人心,对生产一线工人取得的各种技术革新成果,凡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予以重奖,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进一步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推动采油厂快速良性发展。

5.4 强化过程管理,注重培训质量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否取得实效,取决于培养过程是否得到有效控制。员工培训机构从培训课程的设置、教师的选择、培训方案的过程实施到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应置于制度和规程的约束之下,且紧密结合生产现场,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保障。

5.5 搭建培训平台,实现动态管理

数字产业化培训篇(2)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数字出版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来看,高职院校的数字出版专业主要是为行业培养基础性、支柱性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既要具备出版技术的基本素养,更要掌握应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实践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行业调研为基础,以职业岗位分析为支撑,依据学生未来就业面向的数字出版行业主要职业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规格和素质要求,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以校企共建为平台,以培养数字出版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数字出版专业应培养熟悉传统出版物编辑出版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够对传统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加工以及对数字出版物内容进行编辑加工、管理并通过网络传播,具有新闻出版行业素养、开拓创新以及踏实工作的职业精神,适应数字出版行业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构建数字出版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按照高职课程体系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构建原则,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数字出版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科学设置,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可分为专业基础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其中专业基础素质课程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新闻出版专业素养等职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注重培养数字技术应用技能、网络技术及出版业务技能等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课程应围绕提高岗位素质、突出专业技能、掌握计算机软件操作技术及网络技术来设置;在综合实践模块可设计典型的数字出版实训项目,依托校内工作室、校外数字出版公司等实训平台,通过仿真实训、真实项目操作训练、参与各种竞赛活动、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等,培养学生数字出版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数字出版专业要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人才,完善与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必备的。在出版产业数字化趋势下,应将过去独立的、分散式的传统出版实验室过渡到融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为一体的数字出版整体系统,为培养数字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1.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室、数字出版专业工作室

为满足数字出版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引进技术和设备,依据数字出版企业生产流程建立校内数字出版仿真实训室、工作室。按照数字出版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设置工作室的实训项目,也可与出版社、期刊社合作,引进真实项目,参照数字出版企业岗位生产标准及考核方案,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可利用校内工作室完成校内图书馆、出版社的书刊数字化制作、网络化及数字化营销以及互动式书报刊数字内容制作与等项目,通过参加工作室的项目活动,快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利用校内工作室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仿真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字出版职业素养。

2.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场地与企业生产相对接,更好地体现实践的针对性、现实性和一体化教学问题。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创设接近生产实践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做到与企业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实习条件和就业机会。

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一是与出版企业合作培养,根据合作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制订,按企业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体系,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准确了解数字出版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实现人才质量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二是在合作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依托数字出版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可引入相关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鉴定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融合起来,通过构建“课证融合”、以证代考等形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数字产业化培训篇(3)

在油田的数字化建设中,数字化是整个信息化的最前端,从数据采集、转换、传输到后台站控系统的处理,需要从业者掌握一系列有关数字化操作和数字化管理的相关知识,油田数字化条件下高技能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企业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有力保证。

一、油田数字化管理

所谓数字化,就是将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为这些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的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所谓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方法的总称。

油田数字化管理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将数字信息建立在数据网络平台之上,并使其成为传输油田企业各种信息的途径,将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以实现油田信息标准化的管理。

数字化管理,通俗的说就是“让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数字化管理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实现了各类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分级管理和监控,提高了生产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数字化管理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更高。数字化条件下的从业者不但要清楚传统的工艺流程,而且要熟练掌握数字化环境下的各种基本操作和应急操作,所以说,数字化管理更需要高技能的人才。

二、油田数字化人才培训模式

油田数字化,不仅使油田的管理观念发生了转变,劳动组织架构实现了扁平化,而且使员工在思维模式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态思考方式。当数字化被引进到石油企业当中,对于熟练掌握手工操作实物的员工来讲,基于长期养成的工作习惯,或者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于这种全新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操作体系还不是很适应。同时,由于所掌握的知识面已经局限在这狭小的范围当中,且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对于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各有不同,就造成了新的技术在石油企业中,由于人的因素不能很好的应用。

在油田数字化操作培训当中,主要是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维护员工进行培训,操作维护人员应企业的需要也被划归在培训人员的范围内。培训的内容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让相关人员了解数字化,掌握数字化操作和维护,同时还要对其有所感受,进而设想出未来的规划。

(一)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在一个企业当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状况。培养素质良好的高技能人才,无疑是以较小的投入而得到最大的收益。所以,企业中的人才优化是管理中最值得重视的一项内容。石油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尤其要具有方向性,而且定位要准确。

数字化仪器仪表或通信设备被引进到石油企业当中,专业技术人员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这些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和简单的维护,甚至以后还要培训其他的操作员工。所以专业技术人员在上岗之前,要进行具有针对性地培训。使专业技术人员懂得使用数字化产品的同时,还能够快速地做出紧急事故处理方案并得以实施,以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

(二)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管理人员对于整个企业来讲,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与专业技术人员相比,管理人员并不会直接参与技术操作和生产活动,但是其对于企业的运作进行统筹和指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产进度。

当石油企业实现数字化建设后,企业的管理人员就应该首先对数字化进行认识,并能够熟练掌握。所以,对于管理人员进行数字化管理培训也是非常必要的。管理人员的培训与专业技术人员有所不同,其不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培训的内容一定要适合于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

(三)对操作维护人员的培训

操作维护人员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操作和维护,这里说的维护是指日常维护。为了使油田数字化能够顺利进行,操作维护人员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操作维护人员要具备熟练操作各种仪器和相关设备的素质;其次,数字化生产中的仪器仪表以及生产管理系统,都需要在操作维护人员的掌控之中。

操作维护人员的操作培训主要包括各种数字化仪器仪表、自控设备、智能化抽油机以及站控平台的基本操作。维护培训主要涉及到这些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日常保养。

三、油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中坚力量,石油企业也不例外。要培养石油企业的中坚力量,在要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按照石油企业的要求来塑造。

(一)油田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高技能人才

任何一个企业要健康地发展,人才是其中的第一资源。油田要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当然需要充分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

现在的竞争,最主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数字化就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化时代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地更新。所以,石油企业中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二)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油田的生产规模不断地壮大,传统的手工操作不能适应大规模油田发展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数字化的新工艺和新设备应运而生。数字化条件下员工的技能操作已成为员工上岗的基本要求,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更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快速前进的动力。

为了尽快适应油田的大规模发展和数字化操作要求,有关技术人员在了解数字化、尽快熟悉这些新工艺、掌握新工艺的基础上,转而成为培训师,在带出更多的员工,出现了树状的培训模式。对这些人员进行定向培养,一方面可以提高技术人员的技能,另一方面,也为油田创造了自己的高技能人才库,为油田的未来发展积累人力资源。

(三)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油田是一个庞大的企业,人员之多,来源途径复杂,基本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油田已经加大了员工培训的力度,并将其建立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就是系统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不影响生产正常运转的情况下,石油企业对于自己的员工应该采取的循环培养、强化训练的模式。从理论知识到专业技术,从口头表述到实际操作都应该有一个系统的培训计划和目标。

通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但可以将职工的知识面扩展,还会提高其技术操作水平。在自身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反哺企业,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

综上所述,油田数字化使油田的生产、运输等工艺在计算机平台上尽收眼底,作为数字化生产条件下的油田员工,迫切需要掌握与工艺相关的一切数字化操作。数字化条件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作为油田企业的一项重点培训项目,这不仅是时代对员工的要求,也是企业提高效率,快速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数字产业化培训篇(4)

1.目标困境:没有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数字经济是指运用数字化的知识与技能,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产业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数字中国战略,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数字化新业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能对财务管理人才至关重要,从基本的数字素养到在云计算、网络安全、数据分析和数字成本等方面拥有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是指使用数字化智能移动办公平台,进行企业或组织的财会、税务、审计、内控等架构搭建、相关财务运营流程设计、工作流协同、财务大数据决策分析、上下游在线化连接,实现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在线化、财务工作数字化的职业技能人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仅要具备财务管理能力,还要具备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具有独立的知识领域,又渗透到其他知识领域。2019CGMA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专门增加了数字技能,数字技能包括信息与数字素养、数字内容创作、解决数字难题、数字战略与规划、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发展要求财务人员具有数字化思维、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但是目前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一是数字化财务、智能化财务尚在探索中,运用比较广泛的是费用报销,企业数字化财务水平参差不齐。数字化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差异明显。二是数字化财务人才胜任能力框架欠缺。三是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然有所调整,增加了部分数字财务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从实质上还没有完全匹配企业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包括数字化财务组织运营能力、数字化财务领导能力、数字化财务价值实现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应具备数字化财务战略、数字化财务思维、数字化财务执行、数字化财务创新的能力。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因资金、资源等限制,还不能培养出完全与企业数字化财务能力需求匹配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彰显数字财务的培养目标需求。2.理念困境: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存在量质困局。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试点虽是高职单一人才培养的理念突破,实现了多元人才的培养,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理念践行还不深入。一是“卓越”理念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培养方案差异性明显、培养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等问题。二是工匠精神植入不深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要具有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具有对自身的职业敬畏,对本职工作执着、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具有工匠精神,但这种工匠精神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植入的不充分。三是“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落实不深入,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培养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仍存在差距。3.制度困境:限制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纵向协同、横向跨界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客观上要求一贯性、跨界性培养,但是目前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处于试点阶段。首先面临制度困境,一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纵向层次困境。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欠缺,导致高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通道没有一贯性。二是卓越技术技能教育的横向跨界困境。财务管理人才岗位的职业性、技能操作的技术性要求校企协同培养的跨界性。虽然教育部为保障计划的实施给予了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是缺乏调动相关主管部门参与卓越人才项目的配套政策,企业和行业部门参与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校外单位和相关部门不主动、不积极,跨界协同培养依旧困难。校企合作深度的不同导致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结构性不平衡。三是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目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没有真正融通,人才成长立交桥面临升学制度与教育体系的障碍。4.师资困境: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卓越的智能财务创新教学团队仍然欠缺,制约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一是校内师资智能财务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偏理论性,与专业实践结合度不高;二是未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双导师制”协同育人效果不佳;三是师资队伍中缺少行业有影响力的“技能大师”,部分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又缺少理论研究的能力。四是卓越国际化财务人才培养的双语教师不足。五是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卓越师资队伍的培育待加强。5.资源困境: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数字化财务实训基地和课程资源欠缺。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基地建设是培养数字经济时代卓越财务人才的客观需求,但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限制了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一是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欠缺。由于数字化财务教学平台昂贵,学校资金不足,目前很多学校存在数字财务平台与实训基地不足不能满足数字化财务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是企业参与度低或者完全没有参与规划、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财务管理流程不对接,实训计划与财务管理业务计划存在差别、实训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不对接。三是与德技并修相脱节。实训基地较关注技能训练,往往忽视对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安全生产、文明素养的要求,存在德技并修脱节的问题。四是因财务数据保密和企业信息安全,学生在实习单位处理复杂性、综合性业务的机会不足。五是数字化财务教材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欠缺也限制卓越财务人才的培养。6.标准困境: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标准。我国存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但是缺乏相对应的培养标准和规范。一是培养标准欠缺。卓越计划试点推动相应培养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还做的不够。标准化、规范化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政策机制、条件保障亟待完善。二是尚未构建明确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方案。教育主管部门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缺少系统的研究和规划,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体制匮乏,没有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针对性强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方案。7.资金困境: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不足,对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相关实践教学和教学改革的持续投入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一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价格昂贵,学校经费欠缺,无法采购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一些实践教学平台课程不能正常开展,实践基地设施不足,导致实践基地的教学开展也存在限制,不能持续地调动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影响了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教学改革经费无法持续投入,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充分保障。8.特色困境:培养模式没有特色,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以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配备符合目标定位的卓越的特色教师、特色实训基地、特色教材、特色课程、特色评价体系等支撑体系,实施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保障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目前有些学校的教师、实训基地、教材、课程、评价体系等还是偏向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凸显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之间的区别和特色,培养模式彰显不出培养特色,因而不能培养出符合数字经济目标定位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

二、高职精准培育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路径选择

1.探索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数字化财务管理需要管理思维和新技术的互动与融合,传统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需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学资源全面升级,以培养学生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首先要加强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调查研究,构建包含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等逐层递进的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以便清晰定位数字时代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岗位能力培养标准。数字化财务管理能力框架构建应以财务管理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价值观与素养为支撑的框架并根据数字财务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将能力框架继续分为基础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四个层次。其次是根据数字化财务管理人才职业技能培养需求清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数字化财务发展,并且具有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懂业务、善管理、精财务等岗位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可以是综合型的,也可以是专门型的,比如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根据具体目标不同可以分类为卓越理财人才、卓越战略财务人才、卓越管理型财务人才、卓越经营型财务人才。2.完善政策支持,打破制度困境。完善政策支持,推进卓越财务人才培养的一贯性培养、跨界培养、终身教育。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创设本科以上高职教育制度,打通卓越人才培养通道。二是教育部和相关行业部门制定卓越财务人才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加强宏观指导,落实相关的支持政策措施。三是教育部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的长效机制。政府通过政策规定保障校企合作教育,提升跨界培养的质量。三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学分互认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证书教育真正融合,突破职业技能提升的终身教育困境。3.打破理念困境,深入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卓越财务管理人才,首要的是践行“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一是加强对“卓越”理念的理解。不同的时代卓越的涵义,有不同的理解。现在对卓越的理解,不仅是有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意识。二是深入饯行工匠精神。深化卓越工匠培养机制,项目贯通、导师带徒,实施工匠培育新方法。三是充分融入课程思政,贯彻以品行为基础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德技双馨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4.加强卓越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符合目标定位的特色卓越教师。一是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卓越教师;二是重点探索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理实一体、德技双修的卓越教师;三是依托专业国际认证实施办法,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四是优化教师分层分类的培养机制,加强具有创新能力、拔尖应用能力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培育和开发。打通学校与企业的人才通道,启动“工匠教师”培养项目,加强教师对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依托“政行企校”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实训基地,实现教师下企业实践常态化;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双能型”创新型教学团队。5.加强产教深度融合的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一是以“技术高端、管理高效、育训高质”为目标,校企共建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财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按照“1个集约+2个融合+3个全真+4个服务+5个平台”指导思想建立数字化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水平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训基地。1个集约是集约“信息化管理”;2个融合是“校企融合”+“产教融合”;3个全真体现“真实产品”、“真实环境”、“真实项目”;4个服务是服务于“实践教学”、“技能鉴定”、“社会服务”、“技术研发”;5个平台是形成包含“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项技能训练平台+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就业技能训练平台”5位一体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二是推进包含“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就业技能训练”5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增加财务共享服务、云财务、大数据财务、财务机器人等实践教学,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的数据能力从感知财务数据开始,收集数据、清洗数据、数据建模、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最终能管理、应用财务数据。6.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规范培养质量评价。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标准,科学设置指标体系,规范培养质量评价。一是由教育部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通用标准,主导改革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敦促培养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范。面对多层次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分层分类制定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作好顶层设计,主导明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定位。同时需要建立和完善支撑这个标准的政策、机制和条件保障。二是高校以通用标准为指导,行业标准为基础,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可行的、可实现的以及可评估的微观标准和实施方案。7.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持续进行。一是加大实践教学经费建设,确保数字化财务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落地。二是确保卓越财务管理人才教学改革经费的持续投入。国家应针对经费短缺问题制定相应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资金投入管理办法,建立以国家为主导、地方、企业参与,各方共同投入资金的保障体系。8.突出数字化财务课程建设,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自主确立符合本校特色的卓越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不断修正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培养特色,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确立适应数字化财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数字化财务核心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二是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大数据基础与应用、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财务共享服务等课程,强化大数据财务、智能财务等核心技能的培养。三是产教融合,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建设大数据财务实训基地,专兼融合,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企业专家进校园讲座,加强数字化财务思维与创新技能培养。四是充分利用平台教学,平台实时考核评价,凸出数字化财务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数字产业化培训篇(5)

长庆油田自2008年起历时五年对全油田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改造,目前,绥靖油田已经改造完成进入运行管理维护阶段,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提高员工应用系统处理业务的素质和能力,需要全体员工用好、管好数字化,这些矛盾和问题同时出现在数字化油田运维管理过程中必然会增加工作的难度和繁杂程度。

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数字化管理实施效果,采油厂需要采取新型运维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数字化运维管理工作,形成了数字化运维 “三级”维护体系,形成了项目管理 “四个一”工作法,形成了员工培训“三级”体系 。

1 油田数字化建设与管理现状

1.1 数字化建设概况

前端建设:一是对于不具备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的老油田,按照“关、停、并、转、减”的建设思路,进行流程简化优化,减少管理站点的数量,实现井上无人值守和作业区劳动组织架构扁平化管理。二是对于己具有一定生产数据自动采集,但未形成系统管理的老油田,按照“保、增、配、升”的技术思路,已低成本完成数字化升级改造。三是对于新建油田,按照地面装备小型化、集成化、橇装化的技术思路,推广应用数字化新设备新工艺和油井生产控制系列装备,优化简化工艺流程。

中端建设:利用前段生产管理系统采集的实时数据,以及与生产相关的管理数据,构建油气集输、安全环保、重点作业现场指挥、应急抢险一体化为核心的生产指挥和安全应急预警系统。

1.2 数字化管理情况

一是为确保管理工作目标的顺利完成,由机关科室相关岗位管理与技术人员,制定岗位职责,完善相关制度。二是选取两个采油作业区为先导试点单位,作业区数字化管理岗和数字化维护岗人员均按公司要求配备到位,明确各岗位职责。

2 油田数字化运维管理模式

2.1 建立数字化运维管理理念

数字化运维体系建管原则:业务驱动、以用促建,谁建、谁用、谁管,建管用一体化。

建立三级维护体系:一级维护主要任务是针对数字化设备工作现场的运行特点,按操作规程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二级维护:主要任务是针对各类数字化仪器仪表的管理、维护和定期校验工作。三级维护:主要任务是制定数字化管理维护制度;数字化管理软硬件系统的运行管理和技术支持;组织协调软硬件系统升级、更新、维护工作。该工作由厂级数字化管理人员负责。

2.2 规范数字化运维管理管理模式

生产指挥中心、作业区调控中心对系统中所有模块数据进行监控,对数据录入、上线情况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整改,形成了“一听、二看、三检查、四督导、五通报”的日常运行管理模式。

2.3 紧密结合运维管理实际,提高数字化应用能力

以建促用:作业区是数字化管理的主体,要全方位参与数字化建设管理,统筹兼顾“建、管、用、维” ,紧贴实际,发挥数字化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主动应用:数字化管理要紧密结合日常生产,达到减轻员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真正让数字化建设成果惠及到每名员工,促进员工积极主动应用数字化。

以用促管:通过实际应用,不断总结探索,进一步完善数字化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形成行之有效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

3 新型运维管理模式的实施对策分析

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数字化运维管理 “四个一”工作法,即,一套制度――制定了《XX采油厂数字化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细则》等7项管理考核制度,一支队伍――组建了数字化应用维护管理小组,一个例会――坚持每月召开数字化运维管理例会,一项举措――每月对作业区、施工单位数字化应用与维护管理进行考核并进行通报。

3.1 数字化运维管理具体实施方案

围绕数字化建设,运维管理需求,积极推进新型劳动组织改革。

(1)一是对两个试点单位进行沟通和现场调研,及时了解新型劳动组织模式的实施情况,针对试运行期间在生产运行、内部考核等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协同有关部门进行解决。二是结合厂部岗位工作实际,人事部门结合产量和生产规模及两个数字化改革试点单位岗位工作实际,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公司下发的文件进行研讨和测算,重点从科室、采油作业区、联合站、采油站点及岗位性质等方面做出意见反馈。

(2)制定和完善数字化运行、维护管理制度,细化岗位操作、数据录入、运行管理、运维保障等职责,严格执行落实。

制定《XX采油厂数字化管理制度》、《XX采油厂数字化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7项,规范各级岗位员工职责、数字化维护验收标准、井场施工作业、仪器仪表周检等工作流程,规范管理。

(3)“三级”员工培训体系形成数字化培训长效机制。

按照“统一协调、系统负责、分层实施、全员参与”的原则,明确培训职责,确定培训重点,确立培训目标,制订培训计划,建立了数字化 “三级”员工培训体系,确保了数字化培训工作落实到位,人员达标上岗。

3.2 数字化运维管理具体对策

(1)通过召开厂数字化运行维护管理交流会,提升基层运维管理水平。(2)加强日常监督考核,规范系统高效运行。(3)日常维护程序,明显缩短管理链条。(4)推行作业区自主管理模式。数字化维护由作业区自主管理,数字化日常维护纳入作业区日常工作,维护队伍由作业区统一进行调派管理,减少了管理关节,提高了运行效率。(5)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员工应用维护培训。结合《油气田数字化管理》教材,以现场为基础,多层面开展数字化培训,切实把加强员工数字化管理的实践应用作为提升管理和操作技能水平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实。

4 结论

连续四年的数字化建设是长庆油田落实集团公司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一种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突破传统思维方式,建立一套全新管理理念的变革,这种变革对劳动组织架构、生产运行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进行全面转变,以达到控制用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绥靖油田采油厂经过四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数字化管理架构体系,数字化油田管理已具备一定规模,也给各大采油厂后期数字化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后期运行维护管理已成为支撑数字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将数字化运行好、维护好、管理好,才能保障整个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平稳运行,为确保第四采油厂平稳可持续发展实现数字化采油厂,为长庆油田早日实现5000万吨目标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朱天寿.油气田数字化管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10.

[2]项有建.冲出数字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数字产业化培训篇(6)

【关键词】 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联盟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09―0065―06

一、引言

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是有效缓解职业培训师资短缺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职业培训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工程”等一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我国职业培训领域的软硬件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然而,通过调查不难发现:虽然近年来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建设了大量数字化资源,但多数教师和学生仍难以获得真正符合实际需求、高质量、成体系的教学资源。赵慧等(2013)对徐州地区7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1,089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5.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资源不够丰富,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可见,职业培训领域数字化资源缺口仍然非常大。信息资源共享是将一定范围的信息资源按照互利互惠、互补余缺的原则进行协调,共同纳入一个有组织的网络中,使网络中的所有信息供有关用户、网络成员共同分享与利用的一种方式。信息共享的实质是通过协调信息资源在时效、区域、部门数量上的分布,使布局更加合理,使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提高信息服务机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源的有效共享已经成为职业培训信息化深入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何俊丽,2005)。

正是基于对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重要性的共同认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的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于2013年启动“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子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执行,核心目标是聚焦职业技能培训领域,制定数字化资源应用和共享标准,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组建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联盟(下文简称为“世行资源共享联盟”),形成职业培训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服务于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已于2014年正式结项,现已陆续在多所职业院校开展试点,本文的讨论源于该项目的探索和实践。

二、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

共享的现状和问题

优质数字化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稀缺是一种常态,如何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共享,是备受关注的课题。国外较早开展了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相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刘雅琼(2013)讨论了资源共享的模式,张婧婧等(2015)介绍了开放教育资源的标准、协议与现状,娄梅等(2012)、毕经美(2014)讨论了职业培训资源的共享机制和影响因素。当前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 在全世界蓬勃发展,尤其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MOOC)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如Khan Academy(2015)、Coursera(2015)、Udacity(2015)、edX(2015)、TED(2015)等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建设的“职业培训多媒体资源中心”平台,收录了职业培训多媒体课程、素材和实训装备等各类资源3万余条(职业培训多媒体资源中心,2015),是我国职业培训领域权威的数字化资源信息和共享平台。

职业培训面向技能人才的培养,课程实操性强,对多媒体、虚拟仿真、实景演示类的数字化资源需求更大,但我国多数职业院校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因此,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难度更大,资源共享的需求更加迫切。世行资源共享联盟项目组2013年面向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等四所技工院校的120名教师进行了“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现状”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为“(远程培训平台中)您认为对教学最有帮助的功能”,在收回的103份有效问卷中,有57位教师选择了“资源与共享”,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教师对于数字化资源和共享的需求十分迫切。总体而言,我国职业培训领域数字化资源共享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总体规划,缺少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和管理

我国职业院校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较大,各职业院校在办学规模、师资结构、优势专业、信息化水平等各方面参差不齐,对教学资源共享的需求和利益诉求差别很大。因此,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各方利益,设计共享规则,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基础共享平台,推动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快速、深入发展。

(二)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缺失

标准和规范是职业培训资源共享的基础和前提,虽然目前有如SCORM、AICC等针对教学资源开发和使用的国际标准,但资源共享涉及开发、共享、应用、评价、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环节,目前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必须研究制定符合我国职业培训特点的整套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用于规范元数据标注、资源开发、课程、平台建设、资源筛选、运维管理、支持服务等各阶段的工作。

(三)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和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较晚,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不够完善,社会大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化资源可以快速传播,知识产权保护更加困难,一旦出现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时,开发者损失巨大,维权十分困难,这也严重制约了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发展。

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是数字化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建设优质数字化资源需要投入大量智力、劳动和资金,资源创造者必须通过资源的应用获取相应收益,才能持续保持其创造的动力。但是,“共享等于免费”的错误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共享资源难以获取合理的收益。只有依靠观念更新、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才能扭转这种局面,而这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共享意识淡薄,优质共享资源缺乏

优质数字化资源集先进理念和高新技术于一体,是战略性资源。因此,各院校和培训机构都试图通过占有优质数字化资源强化自身的地位。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即便将数字化资源闲置浪费,也不愿共享。各职业院校整体共享意识淡薄,导致了我国职业培训领域优质共享资源严重不足。

(五)尚未形成资源开发、共享、服务、评价和改进的良性循环

由于职业培训课程的特殊性,仅仅把课程放到网上共享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获取和资源只是资源共享的第一步,后续的迭代开发和持续服务是推动资源共享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多数政府投资的数字化资源开发项目往往是一次性投入,验收之后只有简单的技术维护,忽视了学习资源持续发展和进化的能力,忽视了学习资源动态的、生成性的联系,忽视了通过学习资源在学习者、教师之间建立动态的联系(刘军,等,2011)。只有建立开发、共享、服务、评价和改进的良性循环,才能充分发挥共享资源的价值,并且吸引优质资源不断加入。

三、世行资源共享联盟模式

数字化资源共享联盟是指网络环境下,基于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以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和利益互惠为目的的学校和机构的联合体。资源共享联盟发端于图书馆界的资源共享和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的“三角研究图书馆网络”(Triangle Research Library Network,TRLN)。我国的图书馆联盟建设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2002 年以来发展迅速,已建成诸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NSTL)等大型共享联盟。资源共享联盟形式相对固定、成员联系紧密,能够克服无组织、松散共享的种种问题,是适合我国教育和科研现阶段发展水平的资源共享形式。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基于共享联盟的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该模式不仅继承了传统信息资源共享联盟的诸多优点,而且结合我国职业培训的实际情况,针对数字化资源共享的一些难点问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该模式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该模式分为四层:最底层是标准协议层。该层为共享联盟的运行制定了基本的准则,包含课程开发、资源集成、系统建设、信息服务、运维管理五大类标准和规范。第二层是资源层。该层包含了共享联盟所有的共享资源,分为核心资源和扩展资源两大类。核心资源是由资源共享联盟主导开发的系列资源,首批资源为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所开发覆盖11个专业的公共资源包,包括45个课程包和23个素材包。扩展资源是各培训院校和培训机构自主开发、符合资源共享联盟标准的各类资源。第三层是平台层,包含教学和运维两个部分。教学部分提供资源管理、课程管理、教研教辅、线上学习、练习考试等与远程教学相关的功能,运维部分提供联盟成员管理、共享管理、计费支付、产权保护、节点数据同步等功能。第四层是服务层。该层面向教师和学员提供远程教学服务、面向社会大众提供资源信息服务、面向共享联盟成员单位提供运维和管理服务。该模式的目标是建立总体规划、课程开发、资源整合、审核评价、持续服务、合理调配、持续更新的数字化资源共享良性循环。基于共享联盟的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的共享管理中心,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共享规则

资源共享联盟的运行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好各方关系,在保持适当竞争的同时,结合区域特点,支持、培育职业培训院校和机构发展优势专业,共享优质资源,共同提升资源共享服务质量。仅仅依赖各学校和机构自发地去实现这一目标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主导作用。世行共享资源联盟立项之初,就由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牵头,成立了由世行咨询专家、教育技术专家、技工院校优秀教师和技术开发团队多方组成的共享管理中心,通过不断完善项目总体规划,明确共享主体、制定共享规则、界定共享方式,扫清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这种由政府主管部门主导、多方参与的共享联盟,克服了松散共享模式缺乏规划、权责不清、执行力低下的弊端,为实现高水平资源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定完整的标准、规范和协议

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是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的核心问题。现有的数字化资源标准和规范多聚焦于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存储和描述,而资源共享涉及资源开发、平台建设、教学服务、运行维护、日常管理、产权保护、支付清算、收益分配等方方面面,资源共享标准和规范应该是完整、科学、体系化的有机整体。世行资源共享联盟项目借鉴了国内外信息共享联盟的建设经验,依据职业技能培训领域数字化资源开发、应用、管理和服务的生命周期,建立了课程开发、资源整合、系统建设、信息服务、运维管理五大类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资源共享标准和规范

[标准类别\&标准内容\&课程开发\&课程包描述规范/素材包描述规范/题库建设规范/作业数据规范/论坛数据规范等\&资源集成\&元数据标准/分类编码标准/资源加工规范/质量控制规范等 \&系统建设\&数据交换格式标准/跨平台接口标准/信息安全指标等\&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办法/资源信息格式/平台信息服务规范等\&运维管理\&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审核评价标准/资源使用计费规范/绩效评估办法/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平台运行维护规范等\&]

为推动标准、规范和协议的研究和制定,世行资源共享联盟项目专门设立子项目,对规范、标准、协议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主要成果之一《数字化职业培训资源包建设技术规范、共享平台技术标准及指导手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2015)已经正式出版,限于篇幅,本文不就具体细节展开讨论。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为规范资源共享联盟运营、保证资源共享服务质量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三)政府引导、优化布局、培育团队的资源整合方式

拥有一定数量的优质资源是共享联盟运行的前提条件。当前,体系化的数字化资源大多由职业培训院校和机构掌握,由于缺乏良好的共享氛围(刘其淑,等,2010),多数院校和培训机构不愿意共享自己的优质资源,能找到的共享资源大多是个人分享的零散教案、多媒体片段。为了加速整合优质共享资源,世行项目组经过调研,采取了政府引导、优化布局、培育团队三个方面的措施:“政府引导”是指由世行项目办管理、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持实施的公共培训资源包开发项目,涵盖中餐烹饪、饭店服务、机械切削加工、汽车维修、汽车服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后期、计算机应用、电气设备维修、物流、室内装修等11个专业以及适应性培训、师资培训、创业培训等首批立项的68个资源包(包括45个课程包和23个素材包)已经通过验收。这些资源的开发,为共享联盟顺利启动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优化布局”是指共享联盟不仅要扩充优质资源的数量,更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布局。在课程内容方面,除了专业课程,还需要通用的适应性课程,尽可能涵盖基本素质培训、职业培训、专业理论教育与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多种类型。在资源形式上,既要有体系化、可直接用于课堂教学的课程包,也要有便于教师查找、改编的细粒度的素材包。只有资源布局合理,才能缩小地区差异、强化各学校的优势专业,形成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培育团队”的目标是指通过公共培训资源包项目开发,培养一支懂培训、懂技术、会管理的资源开发队伍,改变长期以来职业培训院校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较弱的局面。世行项目办采取了以项目中标院校为核心,融合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一线教师和媒体制作团队的项目执行模式,通过让职业培训院校全程参与大型数字化资源开发项目的方式,提升职业培训院校的开发能力,使得资源共享不再是无源之水,为资源开发和共享形成良性循环奠定了人才基础。

(四)建设公益性资源共享支撑平台

资源共享平台为数字化资源共享提供运行支撑环境,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是共享联盟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现有各类资源共享模式往往聚焦于共享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忽视了共享平台建设。与通用型资源管理平台相比,世行资源共享联盟的资源共享平台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公益性很强。资源共享平台作为公共基础资源,其服务对象不仅是联盟内所有成员,还要覆盖全国近3,000所技工院校和社会大众,具有公益性强、受益面广的特点。第二,建设难度很大。在设计上,资源共享平台必须体现职业培训的特点,承载资源共享联盟的复杂业务逻辑,满足各技工院校、培训机构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培训资源共享、应用与管理需求。在技术上,要能够兼容各种类型的数字化资源,在复杂网络条件下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共享平台具备跨组织协作、多层次、开放性、动态性、网络化等特点。第三,资源设计理念先进。平台中的培训资源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的职业培训教学设计理念。具备以上三大特点的共享平台,显然适合由政府主导建设,因此,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于2012年启动了“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发”项目,目标是建设符合职业培训领域特点、满足资源共享需求的资源管理、共享、应用平台。目前,“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已经开发完成,其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集中管理、分布式部署、动态服务的结构

该平台的主要特点是集中管理、分布式部署、动态服务:

集中管理是指管理中心服务集群统一存储和管理联盟成员信息,共享资源描述信息和资源使用记录。

分布式部署是指共享资源内容实际部署在各联盟成员自有服务器节点上,资源提供方共享的是资源的使用权,避免了将数字化资源到资源使用方设备而可能引起的盗版侵权行为,有效地保护了知识产权。这种统一标准和协议之下的分布式部署结构,既能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降低维护难度和成本,又能优化资源访问负载,支撑大规模的并发访问。

动态服务是指若终端用户访问共享资源,在本单位节点服务器转发请求,并由管理中心、资源提供方完成授权后,终端用户的学习服务最终由资源提供方的服务器节点完成,同时享受资源提供方的教学支持。若终端用户访问本单位资源,则身份验证和学习服务都在本单位服务器节点直接完成。

“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发”项目在无锡技师学院、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重庆工业学校等多所院校试点使用,收集了有价值的反馈意见,得到了学校、教师和学员的一致肯定。

(五)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收益分配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是数字化资源共享成功运行的核心问题,也是资源共享联盟建设的难点问题。世行共享资源联盟提出了符合我国现阶段职业培训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案,从制度设计和技术架构两方面进行创新:首先,在制度设计上,规定共享资源提供方和使用方必须是单位对单位,保证权责双方的主体责任能够得到严格约束和真正落实。其次,采用图3所示的集中管理、分布式部署、动态服务的技术架构,有效防止资源盗版盗用,消除了资源共享的后顾之忧。

利益分配机制决定了共享联盟各参与方如何付出和获取收益。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不仅是对资源提供方合法权益的必要保护,而且影响着共享联盟成员参与共享的积极性和共享联盟内部合作的效率。“共享即免费”和“高收费共享”是两个极端。世行资源共享联盟确立了坚持公益化和市场化相结合、互利共赢、利益均衡的总体原则:政府主导的公共课程包和素材包以公益为导向,免费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院校、培训机构、企业自主开发的共享资源,通过资源评价、协商定价、市场调节三种手段促成合理价格的形成。资源共享平台中,所有资源的使用和计费数据对资源提供方、资源使用方、共享管理中心和终端用户透明,依据准确数据进行合理计费和收益分配。

(六)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资源价值,推动资源的持续改进

数字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在于其提供的教学服务,而非数字化资源本身。但多数共享模式只提供资源而没有配套服务,严重制约了数字化资源价值的发挥。为满足资源共享联盟教学支持和联盟运维两大类服务需求,世行资源共享联盟搭建了由资源提供方、资源使用方和专家咨询小组三方组成的教学服务团队,由固定工作人员和行业专家组成专门的运维团队,提供培训、评估、认证、技术服务等运维服务。专业团队进行服务的模式保证了数字化资源共享联盟配套服务的水平,使得共享联盟成员可以享受数字化资源的附加价值和服务。

在当今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数字化资源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磨合、持续改进,才能保持生命力,满足实际培训需求。但是,目前大多数政府投资的项目完成验收后就进入维护期,忽视了数字资源持续发展和进化的能力。为激活共享资源库的活力,保证共享资源的品质,世行资源共享联盟提出通过专家评审、用户评价、数据分析等手段,定期对共享资源进行打分,建立共享资源优胜劣汰机制。同时,在共享联盟运营收益中提取固定比例的开发基金,作为共享资源持续改进的资金池,加大对优质资源的扶持力度。

四、总结与展望

为检验世行项目的教学价值和技术水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5年年初专门立项,甄选出计算机等6个专业,在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校等6所院校进行试点。此次试点共有42名教师、765名学生参与。试点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独立样本 t 检验、配对样本 t 检验以及技术缺陷分析法对试点工作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最终项目验收和总结中,评审专家组认为:“集中式管理、分布式部署的技术架构,不仅能够有效地管理各级各类数字化培训教学资源,同时也能有效维护各级院校自身特色专业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为职业培训数字化资源提供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共享模式和技术支撑”。

改变我国职业培训领域优质资源少、共享水平低的总体状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虽然世行资源共享联盟项目做了许多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仍有许多难点需要我们攻克。就资源共享联盟建设而言,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突破:① 建立跨校选课、统一计费、学分互认制度,建立规范、协同的教学核心资源共享机制;② 推动以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为代表的职业培训特色资源共享; ③ 加强与世界制造强国的合作,探讨跨地区、跨国合作的数字化资源共享模式;④ 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引领优质资源开发,改进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体系;⑤ 进一步完善机制、改革体制,加强服务保障能力,吸引更多优质职业培训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入共享联盟。

[参考文献]

刘军,邱勤,余胜泉,等. 2011. 无缝学习空间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2011年第十届mLearn 世界会议述评[J]. 开放教育研究,17(6):8-19.

刘其淑,赵琦,位广红. 2010. 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利益因素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7):51-54.

娄梅,杨继龙. 2012. 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20-24.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技术培训指导中心. 2015. 数字化职业培训资源包建设技术规范、共享平台技术标准及指导手册[M]. 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毕经美. 2014. 区域性优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J]. 中国远程教育(10):67-70.

何俊丽. 2005. 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J]. 情报检索 (6):17-19.

刘雅琼. 2013. 国外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与运行管理[J]. 图书馆情报(2):118-123.

张婧婧,许玲,郑勤华,曾爽. 2015. 再论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标准与协议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现代远距离教育(4):15-21.

赵慧,于素云. 2013. 关于高职院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思考[J]. 成人教育(1):103-104.

职业培训多媒体资源中心. 2010-07-10. 网站主页[EB/OL]. [2015-10-10]. http:///

Coursera. 2012-04-01. Coursera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EdX. 2012-09-01. edX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KhanAcademy. 2006-09-01. KhanAcademy Homepage [EB/OL]. [2015-10-10]. https:///

TED. 2006-01-01. TED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Udacity. 2012-02-20. Uadcity Homepage[EB/OL]. [2015-10-10]. https:///

收稿日期:2016-02-06

定稿日期:2016-03-17

数字产业化培训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工作室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以数字媒体为主要支撑的娱乐业,其产值已超过传统的影视业。我国已将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列入国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数字媒体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用人市场需求量很大。目前国内具有数字媒体专业的院校大多是依托原有的学科优势进行构建,如何促进技术和艺术的交叉与融合,具有广阔的探讨和发展空间。数字媒体专业涉及面宽泛,使得刚毕业的学生的能力展现无法与工作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国内各高校纷纷建立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然而该专业的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尚处在探索之中,需要课程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应加强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努力提高艺术和技术的融合度。探索行之有效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当务之急。

1构建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

(1)以分类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其数字媒体专业设数字影视制作、网络媒体艺术两个专业方向,1~4学期进行大基础教育;第5学期开始分专业方向培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和自身特点选择学习的专业方向。

(2)以实践为核心进行专业课程项目组合。以真实课题强化实践教学过程。采取项目化课堂作业,倡导“以项目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拓展课堂教学内容项目化的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同时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作业不必拘泥于教材;化繁、杂项目为多个子项目,并在课外完成、课内展示和讨论。

(3)注重专业能力提升,构建“创作型”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学习结束后,设定综合制作类与联合作业类课程,完成特定主题的影视作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发展方向在创作小组内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作品完成后在课堂上演示,教师进行点评。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从剧本到拍摄、剪辑的所有制作过程,从而提高自身创作的综合素质。

(4)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按企业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将行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四新(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内容)、四实(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教学理念。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和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实训为主,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

(5)工作室模式与课程体系有效结合。学生通过1~2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根据自身条件及社会需求,选择进入专业工作室。工作室以课题为中心展开专业教学,学生在进入工作室之前接受的课程应该与工作室方向合理衔接,形成渐进式的课程组合、能完成一个项目方向的知识构架。

2构建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

以往的产学研模式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趋向于理论研究和框架设计,缺少实际项目的实战训练。因此,改革产学研校企合作机制,学校和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变化、企业及学生的需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共同制订一个符合学校、企业和学生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引入企业技术力量联合培养人才,打造以真实项目实训为主的平台,成为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

(1)构建工程训练平台,探索“产学研合作、相互推动”的创新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以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区为平台,进行嵌入式教育,即顶岗实训,由企业提供岗位,学生利用实践教学周集中顶岗工作;项目实训,在学校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训。以实际项目任务为教学驱动,融合企业的基础资源与高校的教学、管理资源,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进程,构建数字媒体专业的基础理论教学体系、项目案例教学体系和实训项目综合实践体系,优化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2)科学设计工程训练方案,培养创新型人才。以订单式培养为合作机制,以项目实训为驱动,以项目实践为主要方式,以项目管理、团队合作为培养目标,形成区别于其他形式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由于就业导向明确,企业深度介入,能极大地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

3构建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机制改革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和完善专业教学工作室运行机制。工作室教学运行机制是将传统以班为单位、统筹安排的封闭式教学机制,转换为以工作室为基础、学生可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工作室有明确的专攻方向和风格特点,任课教师对工作室负责,学生可自主选择进入工作室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有专攻,又有利于实验设备的充分利用,教师责任心增强,学生学习气氛好。

(1)工作室的作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设置课程;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教师个人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教师提供塑造自我的环境,使学术科研价值得以升华。

(2)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1)教学过程开放式。工作室面对学生开放,由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将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变为面向符合现代实用技术的市场发展需要的开放式教学。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分析、归纳掌握知识;2)学习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打破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之间的界限,以工作任务为纽带,将这两类知识整合到统一的课程中;3)注重产学发展与企业合作。工作室建立起教学与市场的桥梁,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纽带,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合作。另外学生可通过参与项目的勤工俭学,起到助学的效果。学生在完成工作室项目时,通过市场调研、组织素材、与企业交流等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面对企业和市场,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在校期间更加明确学习目的,毕业时能够很快地融入企业,从而缩短了职业适应期,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4)学研赛互动。学生在工作室学习、研究、创作,不断提高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创新作品参赛、获奖,取得名次,激励更多学生的自主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5)注重培养团队合作和实践经验。a.工作室模式促使课程设置更加具有针对性。工作室通过与社会的对接,必然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从而引导形成的科研专题,会对专业课程设置起到导向作用,并产生长远的影响;b.工作室模式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感兴趣的团队,接触完整的项目流程。单独完成相关的课程作业,锻炼了个体思维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讨论、分工协作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协作、课程展示、专业展示、师生交流、作业演示、点评互评等,学生很快就能完成从被动、不动到主动、互动的转型,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均得到提高;c.工作室模式促进艺术和技术的高度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一体化,学、练、训、创相结合。例如,黑龙江工程学院的数字媒体工作室,实行科技型勤工助学制和项目负责制,工作室负责教师和学生组成各类课题小组,与企业开展合作,对外承接课题研究、项目研发,直接承担企业的生产订单。引入公司的管理机制,实行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管理公司化,教师就是项目经理,学生就是员工,学生在工作中面对企业和市场,在实践中培养专业技能和才干。学生在工作室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进行学、练、训等职业技能训练,同时提升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艺术创意及作品的开发能力。通过“做项目”获得工程组织与管理、脚本编写、素材收集、人员协调、技术指导、质量监督、经济核算等知识,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形成了鲜明的学、练、训、创的专业教学特色。

4结束语

构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不断变化的市场人才需求,以产学研相结合为龙头,走校企联合之路,使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探索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形成学、练、训、创的专业教学特色。同时,将技术与艺术充分融合,以培养动手能力为基点,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专业特色,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静.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美与时代,2009(11):125126.

[2] 李自力,李逸.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与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8):126128.

[3] 王妍,易龙.媒体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就业互动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7):100103.

[4] 王谨.论数字媒体设计工作室建设模式的探讨[J].艺术与设计,2009(11):187189.

[5] 王犹建.产学研合作构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美术大观,2010(5):158159.

数字产业化培训篇(8)

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按照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总体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抓好面广量大、社区居民普遍欢迎的各类短期培训活动。常年开展各类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老年人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生存技能培训、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等。积极开展时事政策、法律法规、公民道德、知识技能、文化艺术、卫生保健、科普常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紧紧围绕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加强培训课程和教材建设,推进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丰富和拓展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创新培训方式,吸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率。

积极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建立较高水平农村人才队伍。以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人才工程、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着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农村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创业致富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重点培训农村村组干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镇村涉农专业服务人员、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对象,努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守法纪、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职业农民。各镇牵头组织实施区域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结合本地产业特色,采取集中授课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发放相应资格证书和合格证书。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对各镇培训工作全力提供支持,真正把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要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合理确定培训内容,灵活安排培训时间,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取得良好效果。同时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和农民学习需求,精心编写新型农民培训系列读本。

加快构建数字化学习网络,提高社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充分发挥各类传统教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注重数字化学习手段在社区教育中的推广应用,推动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加快构建数字化学习网络,建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学习在线”网和各镇社区教育网等各类学习型网站。实现与市内外相关学习网站的互联互通,促进社区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拓展社区居民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启动镇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依托各镇社区教育中心计算机教室建立数字化学习中心,引进和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面向居民免费开放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加强“学习在线”的推广和应用,引导广大居民注册学习。大力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帮助城乡居民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居民对技术、信息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数字产业化培训篇(9)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传统纸质出版业正逐步向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媒体出版业转型。加快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以解决数字出版转型期对人才的需求成为实现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面临当前数字出版业态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高职院校怎样围绕行业人才需求特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数字出版领域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数字出版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来看,高职院校的数字出版专业主要是为行业培养基础性、支柱性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既要具备出版技术的基本素养,更要掌握应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实践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行业调研为基础,以职业岗位分析为支撑,依据学生未来就业面向的数字出版行业主要职业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规格和素质要求,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以校企共建为平台,以培养数字出版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数字出版专业应培养熟悉传统出版物编辑出版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够对传统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加工以及对数字出版物内容进行编辑加工、管理并通过网络传播,具有新闻出版行业素养、开拓创新以及踏实工作的职业精神,适应数字出版行业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构建数字出版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按照高职课程体系应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构建原则,高职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数字出版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科学设置,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可分为专业基础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其中专业基础素质课程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新闻出版专业素养等职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注重培养数字技术应用技能、网络技术及出版业务技能等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课程应围绕提高岗位素质、突出专业技能、掌握计算机软件操作技术及网络技术来设置;在综合实践模块可设计典型的数字出版实训项目,依托校内工作室、校外数字出版公司等实训平台,通过仿真实训、真实项目操作训练、参与各种竞赛活动、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等,培养学生数字出版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数字出版专业要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人才,完善与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条件是必备的。在出版产业数字化趋势下,应将过去独立的、分散式的传统出版实验室过渡到融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为一体的数字出版整体系统,为培养数字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环境。

1.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室、数字出版专业工作室

为满足数字出版专业校内实训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引进技术和设备,依据数字出版企业生产流程建立校内数字出版仿真实训室、工作室。按照数字出版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设置工作室的实训项目,也可与出版社、期刊社合作,引进真实项目,参照数字出版企业岗位生产标准及考核方案,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可利用校内工作室完成校内图书馆、出版社的书刊数字化制作、网络化及数字化营销以及互动式书报刊数字内容制作与等项目,通过参加工作室的项目活动,快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利用校内工作室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仿真的实训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字出版职业素养。

2.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是体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场地与企业生产相对接,更好地体现实践的针对性、现实性和一体化教学问题。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创设接近生产实践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真正做到与企业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实习条件和就业机会。

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一是与出版企业合作培养,根据合作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制订,按企业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体系,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准确了解数字出版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实现人才质量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二是在合作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依托数字出版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还可引入相关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鉴定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融合起来,通过构建“课证融合”、以证代考等形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数字出版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要有一支具有教育学、编辑出版、数字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目前,兼具有编辑出版、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及技能的复合型师资十分缺乏,大部分专业教师缺乏数字出版技术应用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较弱,难以承担数字出版技术类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建设一支既懂编辑出版理论,又熟悉数字出版技术及技能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成为高职院校实现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

一是对现有师资进行专业能力提升。通过与相关出版企业建立合作,定期选派该专业现有骨干教师到一线岗位进行顶岗学习,或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参加数字出版专业社会培训,获取数字出版职业资格证书,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以适应数字出版专业教学的需要。二是从数字出版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素质良好的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实践课程兼职教师。此外,还可聘请数字出版界知名学者来校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充实到专业教学队伍中来,加大数字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确保了培养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鹏.数字出版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究 [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3(05).

数字产业化培训篇(10)

一、采气作业区实施劳动组织形式优化的背景

采气一厂主要负责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乌审气田的开发和管理,区内沟壑纵横,站场分散,点多面广,员工工作地大多处于丘陵、高原、荒漠,距生活基地较远,给采气一厂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近年来,随着采气一厂的快速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凸现出人力资源数量的不足与气田长期稳产的矛盾;结构性缺员与企业稳定发展之间的矛盾;部分员工陈旧的思想意识与气田大发展之间的矛盾;人员素质性缺员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气田生产特点与目前人力资源配置的矛盾。尤其是三区整体开发,第四净化厂、第五净化厂等建设,对员工数量、员工素质需求等方面进一步增加,迫切需要进行生产一线的劳动组织形式优化,同时数字化生产形式的改变对人力资源优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1年始,按照长庆油田公司数字化管理的要求,采气一厂率先在作业一区进行了数字化建设,目前已全面完成中2中心站1座、中1等5座无人值守站的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了“电子巡井、人工巡站、无人值守、中心管理、集中监控”的新型管理模式。

按照我厂数字化建设的思路,数字化升级要加快生产前端建设步伐,从而实现集气站无人值守,达到强化安全、过程控制、优化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目的,为全面建成85亿方现代化采气厂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安全基础、人力资源基础。

二、实施劳动组织形式优化的思路和原则

第一,基本思路。在采气作业区进行全面数字化建设,打造成智能作业区的前提下,形成作业区-两室一队-中心站的管理组织架构。充分应用数字化进行生产、安全、党群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优化岗位设置,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一线倒班人员的数量,降低一线倒班员工工作强度,强化生产保障队维修力量。制定与数字化管理相适应的考核体系,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进行竞争上岗,从而控制用工总量增长,达到强化安全、过程控制、优化劳动组织结构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目的。

第二,基本原则。合理确定管理架构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的原则;岗位合理定员的原则;富余人员竞争上岗或厂内部调剂的原则;薪酬分配倾斜中心站人员的原则;渐次稳步推进的原则。

三、实施劳动组织形式优化的基层单位情况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气厂作业一区(以下简称作业一区)成立于1997年,主营业务包括天然气生产及净化、气田产能建设、气井测试、气田维护、天然气计量配输等。负责靖边气田北区陕24、陕37、陕45井区的开发管理工作。

四、采气作业区实施劳动组织形式优化的具体做法

第一,优化生产组织架构,合理进行岗位定员,形成作业区-两室一队-中心站的管理组织架构。

第二,明确岗位职责。制定中心站管理措施,完善应急方案,编制完成视频监控岗、井站巡护岗等的岗位工作职责,绘制了相应的岗位管理流程图,对相关工作界面进行了明确划分。

第三,优化运行模式。中心站集气站采用数字化管理思路建设,进行数字化无人值守站的建立。集中监控、生产数据自动记录、处理、资料统一上报。一是实行中心值守加全天候无人值守管理模式进行。二是无人值守站生产数据、安防系统等由中心站集中监控,所有生产管理、作业活动及应急处置将围绕中心站开展。三是集气站生产工艺参数及相关作业活动,以数据采集监控系统提供的智能报警信息为主要依据,充分发挥数据远程传输、生产自动控制、异常智能报警、人工辅助巡站、事故紧急关断、应急初级响应的数字化管理六大功能。四是完善区部及中心站视频监控岗职能,并设立中心站视频监控岗、巡护岗,以保证集气站日常生产。

第四,加强运行期间的日常管理。制定了严格的运行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生产运行管理,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并协调解决,对报警设置和处置进行明确规定。报警参数的设置严格按《作业一区网络报警参数设置管理规定》进行。处置程序:报警确认通知巡护人员现场前期处置上报主管领导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处置力量应急处置。形成集气站员工巡查、视频监控督导、综合大班维护巡查,作业区不定期月查,区干部巡查的监督运行网络,使生产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确保生产的安全平稳运行。

第五,改进培训方式, 建立从班组到区级、厂级的“三级体系”。培训工作紧贴安全生产,丰富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按照“三级管理、四级培训”的工作思路,进行演练、个性化、集中-流动、标准化培训模式,大力倡导“研讨式培训”方法的应用。组织好季度集中培训工作,重点抓好压缩机和数字化方面的培训;做好岗位练兵、班组培训的监管。

五、实施劳动组织形式优化工作的效果

第一,减少了集气站倒班员工用工数量。无人值守站改造前,集气站定员多则5人,少则3人。实现无人值守后,以中2中心站为例,中心站目前定员9人,管理7座站,而这7座站按以前定额,最少也需20人,这就可以减少11人。

第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实现了低成本开发。建设数字化集气站和区域监控中心,实现了“电子巡井、人工巡站、集中值守、区域监控异常智能报警、事故初步响应应急联动”的生产组织形式,巡井由以前的6天巡检一次变为30天一次;员工全天候值守变为每天一次的巡站;生产数据实现了自动采集,报表实现了智能生成,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真正做到了“让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减少了用工总量,实现了低成本开发。

第三,进一步提升了生产管理过程智能化水平,建立综合研究的数字化管理平台,降低了倒班员工劳动强度。数字化集气站运行后,将区部与中心站视频会议系统、语音对讲、超视界拼接屏显示、红外对射视频监控系统联结,其中充分利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整合、共享与交换,进一步提升生产管理过程智能化水平,建立综合研究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同一平台、信息共享、多级监视、分散控制”,从而达到强化安全、过程监控、节约人力资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第四,降低了员工的安全风险。采气一厂集气站投产时间比较长,设备老化腐蚀情况比较严重,再加上下古气硫化氢含量比较高,安全风险比较大。集气站数字化改造后,实现了无人值守,员工由24小时的全天候值守变为每天1-2小时的巡站检查,降低了员工的安全风险;实现了远程控制,达到了事故的初步控制,确保了本质安全,增加了现场检测仪表,实现了智能报警,生产数据由人工管理逐步向智能管理迈进。

第五,提升了气田生产工艺水平和自动化控制水平。随着无人值守中心站的建立和运行,各级人员结合隐患治理、风险辨识、技术改造等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对制约生产工艺问题的思考和技术攻关力度,组织了多项生产工艺方面的治理和改造,整体提高了气田生产工艺水平和自动化控制水平。

第六,提高了作业区管理水平,促进班组建设,提升基层管理水平。集气站实现数字化无人值守后,由中心站负责进行管理,中心站人员相对较多,员工培训、班组活动、健身等都有了开展的条件,丰富了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在员工中形成了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由原来的值守型逐渐向自主管理型转变,班站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同时,进行数字化建设后,软硬件均进行了升级,实现了“千里眼、顺风耳”的功能,管理变“窄”了,范围变“广”了,作业区管理逐步向智能化管理迈进。

第七,稳定了员工队伍。保持一定的流动是有益的,在人员优化过程中,为员工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让组室引入新鲜血液,增强班组活力。

上一篇: 工程管理的范畴 下一篇: 工程建筑合同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