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重要意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8 17:07:33

化学的重要意义

化学的重要意义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发展,初中化学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学习中,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更好地展示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而且新颖的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具有不小的难度。笔者根据化学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和策略。

一、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实验。第一,实验是一种课堂互动的表现形式,对于初中生而言,陌生而有趣的化学实验,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领他们主动探索。第二,在展开化学实验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具,例如试管的大小、量杯的用途等,可以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实验的真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第三,学生在观察实验、学习化学知识时,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发展,特别是思维的开放性和缜密性得到增强。化学实验是一个由表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过程需要学生认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另外,化学实验可以增进初中学生对生活常识问题的了解。第四,化学是一门需要探究的学科,恰当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化学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尽管素质教育提出了很多年,课改也一直在进行,但对于初中教学而言,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很大。目前,初中化学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对于初中教育而言,大部分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语数外这样的主科上,因而教师和学生用于化学学科教学的时间都较少,使得无论是在学习的深度和还是广度方面,都有不小的缺陷。学生和教师都想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化学学习效果,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2)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化学这一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觉得化学只要不拉低总分数即可,忽视了化学能力的培养。(3)由于初中生的心智不够成熟,他们会因为授课教师的个人因素决定自身的学习动力。对于大部分初中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较无趣的学科,因此化学教师在上课时更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1.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应该认真仔细地研究课程标准和化学教材,因为新课标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在设计教学过程之前,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学生的认知程度,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适当处理,因材施教,以便实验能更好地突出实验教学的意义。2.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化学的真谛,自行探索实验的目的。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控制好自己的讲解,不能一味地灌输,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上,通过实验教学获取实验能力,培养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3.在实验器材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行制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废物再利用。例如,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可以替代烧杯的用品。总的来说,实验用品的制作,可以让学生真正融入实验环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就感。4.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应贴近生活、走向社会,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化学。化学教师在讲解实验时,应尽可能地联系实际生活,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察觉身边的化学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研究,让学生认识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博大。5.部分化学实验会产生化学垃圾污染,如对环境有破坏的废气、废渣及废水,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学生及时处理实验垃圾,例如在讲解使用滴管时,即使是没有危险的药品,也不能将滴管直接放于桌面上,必须将滴管放在烧杯中,且一只烧杯里面不能放两只滴管。通过讲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绿色化学的观点。

四、总结

化学学科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教师应当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认识实验的本质。合理的实验可以将学生较难懂的化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既方便学生理解,又方便教师讲解。另外,实验的趣味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实验的实际操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此,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并合理地安排实验。

参考文献:

化学的重要意义篇(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28-01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提供“生动的直观”。因此,演示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开始,它对于基础知识的讲授,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以至于整个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实验在教学中数量最多,使用最广,是广大化学教师最喜欢的一种实验方法,也是一种为学生认识和操作示范的重要教学形式。

一、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是唤起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刚接触化学,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通过一系列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之形成今后愉快、主动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另外,在实验课上做演示实验,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逐步培养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化学实验从设计、操作到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规律,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这种围绕演示实验层层设疑,不断深入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化学实验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法、归纳法、对比法以及综合法等,应该知道思维方法比实验结果更为重要。就像培根说过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比如分析法,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二、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而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熟悉的,通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氧化铜、氢氧化铜、硝酸银溶液反应的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直到学生熟悉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能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从而使学生能得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又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形成的。

化学的重要意义篇(3)

中图分类号:F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13-02

收稿日期: 2014-04-28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了一门新的学科――跨文化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兴起引起了各个领域的众多学者、专家的兴趣。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加入WTO以来的对外贸易也以相当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贸易合作关系,跨国商务谈判也就成为贸易合作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为了保证对外贸易顺利畅通地进行,促进世界贸易大融合,为国际贸易市场提供一个健康公平的环境,如何运用跨文化心理学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于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今社会,这不仅是商业经济领域的重要课题,更是促进文化与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

一、跨文化心理学的兴起与内涵

跨文化心理学产生以前,心理学大致分为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两个部分。但是在当时,与文化这一因素具有密切关联的民族心理学并不被心理学家们所重视,甚至随着逻辑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心理学更是被看作心理学领域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就是说,在20世纪60年代前,文化对心理学的重要影响因被看作只是无关紧要甚至是不相关的干扰变量而没有得到重视。

20世纪60年代后,文化人类学的产生开启了文化对心理学有重要影响的新篇章。文化人类学发展起来后,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不同文化对人格的形成、行为的产生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文化对心理学的重要性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最终创立了跨文化心理学这一门崭新的学科。

跨文化心理学吸引了众多心理学者、专家的关注。它是一种在不同的文化下,使用相同的测量方式,对人类行为及其传播进行科学性研究的研究策略。

最初,大多跨文化研究描述心理现象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常是从单一维度比较两个国家。这大大限制了此学科的研究范围,不具备科学意义上普遍性这一重要属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世界的发展,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交往趋于频繁,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存有一定的差异,这给心理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心理学家认为要扩大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仅仅研究欧美国家人群,更是面向全人类。

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重在“跨”字,必须打破文化差异的束缚,不仅仅是以某一种文化界定人类的某一行为、心理,而是研究各个文化领域中,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等条件影响下,始终同时注意关注人类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中存在的某种相似规律,同时,也根据不同环境特点,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差异,通过对不同文化进行整理分析,进行比较、融合,使之更具有广泛意义。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一般都要比较两个或多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或文化背景中个体或群体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检验已有的心理学理论,从而找到适用于全人类一切个体的普遍规律。

二、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影响

在我看来,国际商务谈判是指,来自于不同国家人员为了某一同样的商务目的而进行的商榷、洽谈,进而促成某笔交易的过程。

经济、政治、文化等都是影响商务谈判的重要因素,然而最难把握的便是文化因素。国际商务谈判的谈判员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使得谈判员有不同的思维逻辑、行为准则、语言表达方式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谈判质量,甚至在谈判中出现文化冲突。为防止让谈判陷入僵局,就必须要了解文化对谈判的影响,并能够直面这种影响,准确掌握对方的意图,正确表达自己观点,真正化解在谈判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无形障碍,最终形成协议,实现预期目标。

(一)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谈判者之间传递信息、交换观念的基本渠道,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差异是最为直观的。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中,语言障碍也是存在的,更何况是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一些国家的交流方式简单直接,对“是”和“否”二者态度清晰明了;一些国家交流方式委婉含蓄,不能以“是”和“否”直接做出相应的回应。如果不对谈话者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就无法真正掌握对方语言中所要传递的信息,甚者是对信息判断失误,从而使谈判无法顺利进行。

非语言即形体动作语言,不以对话的形式直接表达信息,而是通过形体、动作、眼神等含蓄方式传达、接受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讲,非语言所传递的信息要相对于语言信息更为重要、真实,这往往是人下意识的举动。文化差异除了对语言有一定的影响外,对非语言沟通同样存在着影响。不同背景文化下的非语言信息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截然不同,谈判中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对方非语言信息时,一定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谈判过程必然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文化差异对谈判思维方式的影响

思维是谈判的重要内在表现,如何决策是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区的谈判人员有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理念,导致双方的沟通表达方式、谈判风格、谈判具体内容也存在差异,这对谈判过程以及谈判结果都有相应的影响。

三、跨文化心理学对商务谈判的重要意义

商务谈判是经济贸易活动中一项重要经济活动,当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因经济利益问题而产生某种冲突时,商务谈判将起到一定的化解冲突、调和矛盾的作用,是必要的商业经济手段。为了谈判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发挥出其巨大的力量,化解经济纠纷,促进经济合作与交流,那么如何进行商务谈判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然而,在商务谈判中,文化对商务谈判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商务谈判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了解对方文化,运用跨文化心理学,掌握在该文化背景中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行为特点,做出准确、科学的分析、判断,提炼出具有实质性、利于谈判成功的信息。

首先,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避免商务谈判中出现因误解而产生的风险。

跨文化心理研究可以让谈判者了解到更多有关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况以及行为习惯,从而有针对性地谈判,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提高谈判的成功率。

其次,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有助于商务谈判顺利进行,促进文化交流。

在谈判中,我们必须要通过跨文化心理学了解对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相关内容,如果双方都对对方的文化心理有一定的掌握,那么在沟通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因语言或语言不通而造成的障碍,谈判会进行得相对顺利。这样的谈判过程,同样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的过程,这大大促进了国际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对于推动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人民的友谊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三,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有助于商务谈判达成一致,推动贸易发展。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双方在能够充分了解对方文化,按照对方的风俗习惯,保持友好的礼节,尊重对方,形成友好谈话,这有利于展现国家的风貌,形成良好的谈判氛围,促成谈判协议签订,促进贸易合作与发展。

四、结束语

在我国,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水平仍旧不够高,存在的问题仍旧比较多,不能够很好发挥其优势,将其完全应用在商务谈判之中。为了让跨文化心理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必须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也只有掌握跨文化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商务谈判技巧中,才能够实现谈判的目的,促成谈判交易成功,进而以促进各国、地区的文化交流,带动贸易发展。

化学的重要意义篇(4)

中图分类号:G712;G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52-0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简称中职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毕业之后,既可以参加高职类高考,也可以凭借中职学习期间掌握的专业技能直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中职教育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业人才。专业实训教学是中职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中职学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的重要保证。

一、部分中职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

当前,多数中职学生能认清现实,主动学习,但也有部分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业成绩不佳,出现厌学现象。部分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调、枯燥。部分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与中职教育自身存在的弊端有直接关联。一些学校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缺乏新意,跟不上时展需要,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对现在的中职学生没有吸引力。开设的部分专业课程,内容比较深奥,对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过高,学生难以理解,部分学生想学也学不进。另外,教学形式及方法有时仍是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始终处在教学的主置、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较差。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来学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需要获得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掌握何种专业技能,因而厌学情绪较为严重。有的中职学生思想上不求进取、学习上无信心,对未来的前途比较茫然,得过且过。另外,一些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性不强,不主动学习,需要教师不断督促。

(3)家庭环境不理想、教育效果不佳。中职学生出现的不良表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也有非常大的关系。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学习成绩较差,去普通高中浪费时间和金钱,而且年龄较小,不能参加工作,就把孩子送到中职学校让学校管理,而自己放松对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不到位。也有部分家长密切关注的是孩子的就业,不太关注孩子学业成绩,与孩子缺少交流。还有一些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起榜样作用,自己平时无所事事、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没有给孩子带好头,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重大的伤害,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障碍,有的无心上学。

二、注重中职实训教学游戏化的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必须改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学质量。考虑到游戏的特点以及中职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专业实训课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化学习理念,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游戏具有的特点。现在部分学生不像以前的学生经常看看书、写写字,而是天天拿着手机或者泡网吧,沉迷于游戏,尤其是现在的中职学生。游戏让无数的中职学生通宵达旦,乐此不疲。经过对游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中职学生最痴迷的角色扮演类闯关游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游戏里创设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满足感;二是游戏里设置的内容,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和亲自操作,设置的情节考虑到学生的情感特点和情绪变化;三是游戏里安排的难关,能够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欲望,设置的闯关等级制考虑到学生的成功体验和快乐享受。因此,中职学校的专业实训教学若注重游戏化教学,则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课教学的实效性。

(2)中职专业实训课教学的特点。中职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相应的文化课知识,还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为将来的求职、就业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之所以在中职实训教学中引入游戏化理念,是因为中职实训教学具有与游戏相似的特点,两者有机结合,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一是中职专业实训教学的性质,与游戏需要亲自操作的特点非常相似。中职专业实训教学非常强调动手操作,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反复练习,获得过硬的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亲自操作,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工作任务或教学项目才能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这与游戏的“亲身参与和亲自操作”特点相似。例如,在单片机实训课中,学生必须根据已有的专业知识和已经掌握的专业技能,通过自己编写相关程序代码、完成相应的硬件电路连线,实现相应的功能,才能获得能力的提升。二是专业实训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游戏中的闯关非常相似。专业实训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某专业工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品质。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教学内容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而每一次实训教学任务,也可以分为几个有机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由简单到困难。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游戏闯关非常相似。例如,在单片机实训课中,学生先要掌握单片机如何控制发光二极管,接着掌握如何控制数码显示管,然后掌握如何控制液晶显示、独立按键的读取、矩阵按键的读取,等等。层层深入,就好像游戏中的闯关。因此,中职专业实训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游戏化设计,让中职学生像玩游戏一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

三、中职实训教学游戏化的优点

游戏和中职专业实训教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采用“游戏中的项目、项目中的游戏”策略,能够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增强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是符合中职专业实训课的教学原则。中职专业实训课教学要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尽可能地设计丰富多彩、趣味性强、吸引力强、学生能接受的难关。也就是让中职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能像玩游戏一样,经过自己一定的努力,即可闯关成功,让学生在高度兴奋中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二是改变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中职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喜欢学习,以学习为乐。三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在实训教学游戏化实施过程中,需要在实训室墙上贴一张闯关成绩表,公布全班同学本课程的过关情况:谁成绩排位最高则谁的等级最高、谁成绩排位最低则谁的等级最低。每个教学项目或工作任务结束之后,都要及时更新闯关成绩表,公布谁升级了。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因升级而感到自豪,有一种无形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强化了进一步闯关的动力;落后的学生面对闯关成绩表,会有一种紧迫感和压力感,从而努力拼搏。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排名情况,取消成绩较落后的学生考技能证书的资格,给学生施加压力,促其迎难而上,力争上游。

四、结束语

实训课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是中职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加快中职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实训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解决内容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中职实训教学游戏化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从中职学校实际出发,改变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学习。采用“游戏中的项目、项目中的游戏”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职专业实训课教学效率,增强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龙芋宏,杨军平.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思考[J].职业教育,2009(02).

[2]陈萍,张桂春.职业学校实训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7(08).

[3]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7).

化学的重要意义篇(5)

作者简介:叶玲(1982-),女,浙江台州人,第二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讲师。(上海200433)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152-02

当前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者通过语言学习增强跨文化素养,并获得认识世界的方式。大学英语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输出,也不意味着学生必须通过各种等级考试或者把英语学习看做是获得学位和求职的工具。换句话说,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找到与其他民族交流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有效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

如何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已经成为当前外语专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习语教学是渗透英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效途径。英语习语大体上相当于汉语的成语,有时泛指成语、俗语、谚语、典故和动词短语等。英语习语结构固定,其意义并非是各个组成部分简单的总和,而是一个独立的、受制于所使用语境的语言单位,其隐含意义往往与英语民族的线性思维方式有关,具有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折射出英语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1]

一、习语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语言是文化和历史的一面镜子,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各种文化信息。文化支配了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特征和价值观念。语言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语音、语法、词汇和文字。语言学习者最先接触的是词汇;在四种因素中,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也是词汇。习语就是一种特殊的词汇或词汇组合。它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有效因子。

文化内涵揭示习语的渊源和深层含义,是习语的根本。掌握了习语的文化内涵才能掌握习语的真正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习语。可以说,文化内涵是理解和运用习语的金钥匙。从习语蕴涵的文化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到英美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社会制度、生活哲理和等。[2] 可以说英语习语浓缩了英语的精华。

目前学术界把文化分成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尤指风俗习惯、、哲学艺术、价值观念等。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一种息息相关、彼此依存的关系。习语是高度概括文化内涵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因此,英、汉习语集中表现了英、汉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的各种相似点和不同点。

英语词汇中富含文化因子的习语叫做culturally-loaded idioms。例如,“龙”(“dragon”)就是一个打上深刻民族文化烙印的词。它在汉、英两种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含有“龙”的汉英习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褒贬色彩。在中国,特别是历史上的封建时期,“龙”象征着皇权和尊贵。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已经积累了众多包含“龙”的褒义成语,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龙飞凤舞”、“卧虎藏龙”和“鱼跃龙门”。2012年恰逢中国十二生肖中的龙年,“龙”是我们“龙的传人”最喜闻乐见的关键字。但是“龙”在英语中相对应的词“dragon”,通常指邪恶的怪兽或祸端的元凶,基本上属于贬义词。例如,“the old Dragon”指“撒旦、魔鬼”;“sow the dragon’s teeth”源自希腊神话,意为“播下不和或毁灭的种子,种下祸根”;“chase the dragon”则特指“吸食海洛因,服用”。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汉、英习语的文化内涵尤其重要。学好英语习语有助于学习者掌握英语和了解英美文化。而且能否正确使用英语习语也是衡量英语学习者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探索习语教学的方式及其重要性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在文章背景信息的导入部分、听力练习或口语交流中,都可以适时、合理地有机融入与主题相关的时髦俚语、流行语、谚语和常用的动词短语等各种形式的习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重视习语教学就意味着重视文化教学;重视习语教学也是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

英语习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说不掌握好习语就很难在实际的书写和口语中自如地使用英语。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篇章基本上是较为正式的书面语。然而,我们对于在实际生活中使用频繁的英文俚语、双关语、习语大多感到很陌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即使在书面文本中学到了一些习语,但很难在现实的交际活动中正确使用。英美国家人士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使用不同类型的习语。不论在口语交际中还是在书面文本中,习语在词汇总量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不少专家学者还认为,现代英语发展具有明显的习语化倾向。属于应用文体的演讲,同时具有书面体和口语体的特征。下面一段发言选自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演讲。该段共92词,其中习语占16词,约占总词汇量的17%。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all pride,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3]

习语在日常对话中所占的比例会更高。在下面的对话中,习语将近占总词汇量的一半。

Ted:I feel like having a ball. Let’s eat out tonight.

Sue:Eat out? Forget it. I’m broke.

Ted:Don’t worry. I’ll treat you. I’m loaded today.

Sue:No. We’d better go Dutch. I don’t want to freeload.[4]

对话里“feel like having a ball”(意为“特别开心”)、“eat out”(意为“外出吃饭”)、“be broke”(意为“没钱”)、“be loaded”(意为“兜里有钱”)、“go Dutch”(意为“各付各的钱”)和“freeload”(意为“白吃白喝”)都是英语对话交流中常用的俚语。英美国家人士在口语表达中会运用很多俚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推陈出新。例如“月光族”在英语里表达为“live from paycheck to paycheck”,形容盼望拿到下一张工资单(“paycheck”)过日子;“闪婚族”可以表达为“flash marriage group”;“异地恋”相对应的英文表达是“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成天坐在书桌边的网虫一族被冠上了“desk potato”的称号(套用了“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couch potato” 的格式)。包括俚语在内的英语习语,以其形象生动和言简意赅的特点满足了人们表达复杂的思维和进行交际活动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了文化动态发展的活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语用功能。

三、习语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民族、拥有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的活动和行为。英语学习也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国的大学生基本上拥有十年左右的英语学习经历,但很多人发现开口说英语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他们通常找不到地道得体的英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跨文化交际往往以失败告终。这一结果也严重挫伤了许多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教科书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大都是书面用语,他们缺少接触真实语言环境的机会,对俚语、口语表达和习语也缺乏了解。在实际的交流活动中,他们一方面不能正确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又听不懂英美人士地道的口语表达,很难实现有效的交流。

因此,英语教学应着眼于增强学生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把英语习语的学习看做是提升跨文化意识的切入点。跨文化意识是指学生对于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异同的敏感程度,以及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根据外国文化调整自己语言行为的自觉性。传授文化知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按照英语的文化习惯使用英语进行交际。[5]英语习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有着固定的结构和使用习惯。英语学习者应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语用失误的情况。

四、重视文化教学的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大学英语教师应重视习语教学,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需要正确使用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否则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使交际中断。但是只掌握语音、语法、词汇还不能保证顺畅的交际。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还运用一套语用规则,也有学者称之为讲话规则。[6]讲话规则掌握得好坏与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有直接的关联,归根结底与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素养有关。

通过学习中英的习语差异,学生可以了解英语习语的内涵和语用环境,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英文化的差异。综上所述,重视英语习语教学有利于顺利开展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做到得体使用英语习语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2]张镇华,等.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乔布斯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OL].省略/note/35685440.

化学的重要意义篇(6)

一、母语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世界各国的文化在互相接触、碰撞的过程也相当于其他民族和本民族重新构造的过程。在这些不同的文化互相接触时我们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吸收为本民族所用,同时其他民族也是一样,希望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区丰富他们自身的民族文化。这些多元文化只有互相不断地接触、碰撞,彼此之间互相丰富应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产生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够追寻出人类共同适应的文化。

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财富之一,作为中国的一个子民,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义务以及责任把中国最好的文化遍及到这个直接的每一处,支持人类文明的发展,让世界各国对我们中国的了解更加深入,让中国在世界每一个人的眼里都是生机勃勃的印象。除了在自己的国家用母语传播中国文化外,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用外语向外国或是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这就让中国文化元素是否能够成功地用外语传播决定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宣传是否能够成功。所以将中国的母语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中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许多相关专家以及外语教师也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虽说如今在外语的教学中将母语文化融入进去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样的成就主要体现是在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上,对于实现整个将母语文化融入外语教学来说还只是起步。所以怎样让学生将正确的语言知识以及丰富的目的语文化牢牢地掌握在手里,并且将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提高,从而实现母语文化的输出目的,进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了中国在外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

二、将母语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策略

1.将外语的课程设置重新调整以实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公平地位。以外语为专业的学生大多数都能通过系统的学习该专业的外语之后与相对应的国家的人进行熟练的交流与沟通,成功地实现跨文化的交际。跨文化之间的沟通也指的是母语文化的输出与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这样一个双向进行的过程,因此,学习外语专业的学生会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想要系统并且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虽然在中国部分外部专业还开设了中国文化类相关的课程,但是基本上都是选修课,选修课使学生自由选择可上可不上的课,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但对于关于西方的文化进化史以及国家的发展史等相关的西方类的文化课却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必修课中重要的课程之一。这样的课程设置就把母语文化以及目的语文化摆在了很不平等的位置;一部分的人觉得我们是中国人,已经将自己国家的文化都熟记于心,再去开设专门学习本国文化的课程就显得没有必要。但事实并不是那样,就算是懂外语的专门研究中国文化的汉学家也不一定能够将中国的精髓文化用外语准确地表达出来,更别说是没有专门接触过这个相关领域的外语专业的学生了。

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我们日常中忽略的语言之间的转换以及翻译特定了的文化条目等问题。况且中国文化有一个特定的范围,有它特殊的语言意义上的载体,特别是不是每个现代人都能够将中国文化起始时所用的含特殊的语言意义负载词的文言文解释清楚易懂。因此外语专业的学生是不是真的能够理解中国文化的含蕴与特色以及深刻理解和准确翻译出特殊语义载体的关键汉字的字义,是决定是否能够将中国文化的内蕴跟精髓成功输出的关键。并且其需要的是学习外语的中国人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有很好的理解跟把握。因此就算是汉语和外语不能放在同一位置进行教学,在外语教学中也至少应该把关于中国文化概论的课程跟西方文化类相关的课程放在同样的地位。只要是存在有跨文化交际,也就少不了母语文化的输出,因为它不仅是时代所需要的,它也更加是本质所追求的。所以当代大学生对于掌握中国文化中最精髓、最代表国家的元素是理所应当的。但现在学校的课时不多,可以第一这几种方法进行尝试:第一,在现今的外语的教材中适量地增加中国文化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第二,适当地在教材的每个章节中固定一个部分用以英文讲解中国文化;第三,本科的学生可以为其开设关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这方面相关的课程所用的教材大多都是参考阅读的跨文化交际学这方面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且其进行讲解的内容大多都是与交际的理论以及交际的方法有关的问题,这方面的课程对学习外语的中国人来说好处是非常大的,但若是在这方面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讲解,那么收获的效果可能会更加好,也能让更多的中国人将中国文化更好地对外传播以及弘扬。

2.确定中国母语文化教学的范围。解决了母语文化课程的设置后,还需要对中国母语文化的教学范围问题作一个深入的探究。不仅是中国人,许多其他的国家都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以说外语专业的学生想要做到全面深入地去了解中国文化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若要根据外语专业学生的角度或是外语专业的角度去设置关于中国文化的课程,那么就要先从其他国家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方面下手。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其他国家主要对与中国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以及价值体系,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的精神感兴趣;从具体上来说,感兴趣的方面主要有这几个: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文化根基的经济基础以及政治的结构、发展过程、汉字、古代教育和文学、艺术和传统的宗教以及伦理道德、还有中国的传统思想等。

3.优化教学的策略。对于与外语专业以及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相关的编写教材的问题以及将外语教师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进一步提高,还有这些策略具体实施到课堂中的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地需要这些并且有指导性的教材的时候,外语教师才可以在这条道路上畅通无阻,并且只有教师自己真正地将中国文化的精髓掌握于心,才能将这些知识准确地教授给学生。因为现今的外语教师接受中国文化教学教育是一个很弱的方面,因此就应先将教师这个弱势补上。可以采用讲座或是进修的手段让部分外语教师先学习中国相关文化,然后外语教师互相之间学习指导跟交流。与此同时也可以让一些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的外语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也可以联合中文系以及哲学专业的教师一起编写教材。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准确率更高一些。

4.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教学也是当代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文素养时不可缺少的。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地进行中国文化的讲解时,另一方面还可以将本是课堂内容但因没多余的时间没有讲解完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后利用时间自水地进行拓展学习,这样也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另外,还可以让学学定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研究结果汇报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尽快地在短时间内了解并掌握更多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知识。这不仅会对增强学生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有所帮助,同时也可以提高当今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苟丽梅,姜焕文.“母语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化学的重要意义篇(7)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尤其在绘画艺术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绘画大师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贡献了无数经典作品。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思想的革新,绘画教学中产生了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教学的重要性。

1 中国传统文化对绘画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绘画教学的文化基础

在绘画教学的最初阶段,是对绘画技法的相关教学,可以说是绘画学习的技术基础。然而绘画艺术的最终发展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所以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至关重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文化储备才是艺术创作的基础。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不再以文化课单一指标的考量决定学生的未来,但在此背景下,文化课水平依然影响艺考生考试的整体成绩。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也会因为文化知识的匮乏而影响绘画的学习,制约他们绘画水平的提高。所以,无论在哪一阶段的绘画教学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到绘画教学之中,为学生绘画水平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绘画教学的完善

随着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教学实践中的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创新建设,不断进行学科的完善。艺术类教学虽然覆盖面不及常规教学,但也肩负着艺术人才的培养责任,同样需要进行教学的革新。将传统文化引入绘画教学,能够充实绘画教学的内容,完善绘画教学的课程体系,为绘画教学工作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1.3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实现绘画教学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创造受到各方思潮的冲击,动摇了传统文化在绘画教学中的基础地位。西方文化的输入,让部分国人轻视甚至否定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绘画中的传承面临危机。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也逐步向文化强国这一目标迈进,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一张最具特色的名片,是国家软实力提升强有力的文化支持。[1]绘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绘画人才,更高目标是通过人才的培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艺术影响力,推动世界绘画艺术的共同繁荣。所以,在绘画教学中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是培养我国艺术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文化复兴的重要保证。

2 分析绘画教学中传统文化相关问题

2.1 绘画教学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在艺术生高考中,我国把文化课成绩同专业成绩一样作为升学的考量,这样做的初衷当然是想让艺考生们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2]但实际上,由于艺术考试对文化课成绩的分数线设置较低,导致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忽视了文化课的教学和学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主了解和主动学习更加难以实现。然而在大学阶段的绘画教学中,类似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大学中对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学生又缺乏自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相关教学管理的约束,传统文化的普及更加难以实现。

2.2 绘画教学中偏重于技法教学

随着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高校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绘画技法,导致高校的绘画教学产生急功近利的弊病。如此一来,学生接受的绘画教学往往是偏向于西方的,[3]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绘画中出现了断层的现象。虽然西方的相关造型技法有着不可忽视的优点,但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绘画者独有的艺术源泉,是我们都应该掌握并传承的。

2.3 传统文化的教学形式单一枯燥

在绘画教学中,虽然有部分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学生们的接受程度相对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普遍接受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并没有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而且教学过程往往枯燥单一,学生参与感不强,没有产生期望的效果。

3 把中国传统文化引入绘画教学的建议

为了提高绘画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加优秀的绘画人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入绘画教学实践刻不容缓,必须让社会、学校、绘画教师以及学生产生应有的重视。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完善相关考试政策

在艺术院校以及相关艺术类专业招生时,除了对考生专业水平的考察,还应该注重对其文化知识的考量,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通过详细的研究和严谨的判断,适当增加文化成绩占艺考成绩的比重,在政策上引起绘画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3.2 更新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

与高中阶段的艺考改革相呼应,高校的绘画教学工作也必须作出调整。一方面,增加与中国传统知识相关课程,以选修或必修的课程形式让学生们进行传统文化的集中W习,提高绘画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通过考试的形式约束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在校园内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例如,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展,让学生们自发地了解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融入绘画创作中,而通过展览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动了解和使用。

3.3 提升绘画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作为绘画教学的一线工作者,绘画老师应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绘画教学的实际工作中,绘画教师除却这一本职身份,也应该是一名绘画创作者,[2]必然要具备一个创作者应有的素质。我们讲“言传身教”,也就是说在对绘画知识的日常讲授之外,绘画教师更要以身作则,把传统文化融入作品的创作中。

3.4 强化绘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历史文物,不能将它束之高阁,而应该在绘画教学以及绘画实践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在绘画教学中,绘画教师可以把代表性强的以传统文化为灵感而创作的作品介绍给学生,详细向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产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创作的强烈愿望。

4 结语

在这个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同时,在对绘画的研究和教学中,我们不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对绘画教学的指导意义。经过相关研究,以科学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绘画教学,促进绘画教学的完善,培养更具文化底蕴的绘画人才,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参考文献:

化学的重要意义篇(8)

基于这种学生的上述表现,学校统一要求穿校服是有必要的,是对学生思想的一种约束,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规范。穿校服对学生学习成长有以下好处:

1.有助于改善学校的安全状况,使学生在身份上有别于社会其他人,因而对其行为具有约束力。

2.会给课堂带来秩序感和纪律感,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3.平衡学生的心理。因为学生的家庭收入状况不一样,如果一个学校的学生穿一样的服装,这样同学之间的感觉是平等的,容易形成一种合作、团结、互相尊重的精神,避免攀比之风在校园里出现,进而改善校园氛围和学生的学习态度。

化学的重要意义篇(9)

现在的很多学生都去追捧现代的爱情歌曲、摇滚之类的音乐,很少有学生去欣赏民族音乐中的美。其实民族音乐中蕴含着很多珍贵的财富,民族音乐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民歌、戏曲、说唱和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现代音乐是民族音乐教育的四个方面。从不同的方面来看,民歌具有不同的风格。这些民歌的旋律都能传达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学生在学习和鉴赏民族音乐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吸收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从而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操。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感受本民族的精神和气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历史与现实,使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发展变化。从而使学生在兴趣中掌握知识,了解民族音乐的艺术特征,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水平,还有助于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教育的体现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紧紧围绕中国民族音乐,它在音乐教材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体现了民族音乐的丰富性,教材的六个单元,不仅介绍了各种乐器,还强调了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音乐;还包括了民歌、各种乐器、有声乐曲、有器乐曲。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另一方面,民族音乐的经典教材包括一些经典民族音乐作品、京剧、越剧等经典唱段,还介绍了经典的舞剧音乐。

4.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国家各级部门的不断探索下,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法规和文件,此外,在音乐教学基础设施的改善及科研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果,这都推动了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不少专家学者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研究逐步深入,音乐教学改革也正在进行着。但是,我国音乐教学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传统教学方式与现实音乐教育的不相适应、传统文化失落与流行音乐兴盛的不相适应、音乐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主体的不相适应等问题在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因此,我国的音乐教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人教版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

1.在理念上加强民族音乐教育

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中,包含着我国各民族音乐的精华。所以学校应该合理安排民族音乐课程,教师也必须深入研究这些教材,用有趣的教学形式和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教师应该把民族音乐作品的学习作为学习目标,并安排足够的课时来让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材,这样才能凸显出来音乐教学的民族特色。

2.重视民族音乐教育,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

每个教师都应该意识到民族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也是加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学的民族音乐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应该重视中学的民族音乐教育。此外,为了激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学校应该多举办一些和民族音乐相关的活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民族音乐作品。

3.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需要在民族音乐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好各个教学环节,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要训练学生不同的技能。如在欣赏环节中。应该深入解析一些民族调式;在歌唱的环节中,在学生学习之后,要鼓励学生模仿演唱;在肢体舞蹈训练中,要让学生去实践,去尝试去跳;在学习器乐时,学生要多选学民族器乐,积极建立民乐队,开设民乐合奏课。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新,鉴于初中民族音乐教学在学生整个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使学生感兴趣且易接受。如在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时,可以让学生演奏不同的版本,然后进行比较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挖掘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化学的重要意义篇(10)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计划》之定义:“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的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在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中采取“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职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二是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职高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化学教学的内容,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出一些学生迫切想了解的但又不会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索和研究,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化学课题研究的积极性。让他们深入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去获取知识,通过努力去解决问题,当他们求得结果后,就有了成就感,从而增添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动力,提高了化学学习的效果。

二、有利于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感悟创新学习的苦和乐

在讨论和研究中,教师和学生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通过互相探讨和研究甚至是争论,可以从多方面接受信息,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新教材上有一个讨论题:“收集氨气的试管口的棉花应用什么溶液浸湿?为什么?”这是一个开放型的问题。用什么“溶液”?大多数教师想到的都是非挥发性的酸溶液,而有的学生却可能想到酸性溶液,如NaHS04溶液等。在回答为什么时,教师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棉花的作用是阻碍NH3与空气对流以便得到较纯净的气体,而学生考虑的则是环境保护问题。像这样的问题还很多,只要师生共同讨论,相互补充,相互激励,就能共同提高。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在自主探索中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书、查找资料、搜集数据信息,获取新知识,甚至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里度过节假日,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通过活动还能够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研究过程的表述与展示,获得锻炼自我能力的机会,使学生更具有现代综合型人才的特质。

三、有利于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而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首先,新教材上的“讨论”所设计的题目虽然是单一的,但学习内容并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有许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如“为什么医院里用高温蒸煮、照射紫外线、喷洒苯酚溶液、在伤口处涂抹酒精溶液等方法来消毒杀菌?”等问题。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在讨论时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这样,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很好地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神秘,让学生试着做些研究,在研究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一般性原则和基本手段。学生会明白:其实,好多事情只要自己动手做一做,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困难,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马甲成.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研究[M].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02.05

上一篇: 生物专业研究方向 下一篇: 高校教育教学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