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专业研究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8 17:07:32

生物专业研究方向

生物专业研究方向篇(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学代表着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是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海南医学院是一个地方性本科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发展,我校于2009年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同时,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将生物科学专业设定为健康教育方向。

在专业开设之初,我们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研后发现,多数学校的生物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专业设置雷同,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针对性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缺少实验教学和专业实践。这种不顾自身特色和条件,追求时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的办学,既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扩大不了办学规模,又不能办出其自身特色,也极大的浪费了教育资源。

本文在总结以上专业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分析国内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与就业市场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学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以期为医学类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发展思路。

1 明确学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主要有三个: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许多学校都设置有其中的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该类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使这三类专业有所区别。生物科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科学,它以培养基础性,研究性人才为主;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它是侧重理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而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研究中侧重于后期产品处理的部分,是侧重工科,理工管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仍以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这一分类特点决定了生物科学是基础性学科,其他两门应用性学科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出来的。

生物科学包括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育种技术等几乎所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学科,同时又与化学,化学工程学,数学,微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生物学领域之外的尖端基础学科相结合,从而形成一门多科学互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而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经常面临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掌握的困惑;而作为教师也经常需要考虑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应该优先重点向学生讲授,如何培养出适应时展,紧随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在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个专业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在一般本科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办学总体思路是:“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立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办出特色,面向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主战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生物科学人才”。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

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

2.1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

2.2 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

2.3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4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

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

(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兰,陈宏文.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教改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刘斌,吴茜茜,吴克,等.开放实验室培养生物工程学生能力[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4):12-13.

[4] 吴克,蔡敬民,张洁,等.生物工程学科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生物学杂志,1999,16(5):35-36.

[5] 赵晴.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满生.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若干动向和趋势[J].比较教育,1999(6):17-21.

[7] 林连兵,陈朝银,余旭亚,等.把课程教育融于网络教学之中[C]//发展与探索.2001云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生物专业研究方向篇(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55-02

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考查,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近几年,笔者在指导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时发现,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是选题呈现多样化,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趋热,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选题趋冷,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已成为热点。出现这种现象,既有考研与就业形势的影响,也有学生的学习观与就业观的因素,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本文研究所选数据为最近几年的数据,具有较好的时效性,数据来源准确,且基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学校地位(1980年被列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所以能基本反映全国高师院校中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趋势。

一 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统计分析

对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2010~2012年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研究方向作了较详细统计,分别从纵向、横向进行了比较,见表1、表2、表3。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涉及十几个小研究方向,通过对这些小研究方向进行合并,可归类整理成“物理教育”“理论物理”“普通物理”“应用物理”四个大研究方向。其中,物理教育包含中学物理教育、物理学史和大学物理实验;理论物理包含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统计物理;普通物理包含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应用物理包含新能源材料、家用电器和其他。如“物理教育”研究方向,除了传统的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外,还涉足了物理学史研究方向和大学物理实验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选题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为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24.4%、30.4%、37.4%,而选题为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43.3%、40.2%、26.4%,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趋热而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选题趋冷的特点明显。从表3可以看出,在物理教育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选题中,选题为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物理教育研究方向总人数的63.6%、78.6%、82.4%,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已成为学生研究热点的特点非常明显。

面对以上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新趋势,指导教师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褒贬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前,由于中学教师待遇较好,越来越多的高师毕业生想进中学工作,学生选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课题既实事求是,又能为将来从事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2)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新的课程理念、教材、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选题以中学物理教育为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当前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对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关注。(3)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论文学术性低,让大学本科学生去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会降低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4)高师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只有几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时间,让学生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既不切实际,也无法写出高水平的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

二 高师物理学专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自觉提高对物理教育研究的认识

随着教育的发展,“科研兴校”“科研促学”的理念日益被大家所接受,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作为物理教师一项必备的素质也越来越受重视。物理教育研究是以物理教育现象和物理教育问题为对象,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物理教育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探寻物理教育活动规律及其有效物理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物理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要求研究人员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高师物理学专业加强培养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不仅符合高师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且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师物理学专业的教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应转变观念,自觉提高对物理教育研究的认识。

2.与时俱进,积极关注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

由于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占了较大比例,这一项指导任务,单由几个从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来承担难以完成,还需其他专业课教师也来承担才能完成。这就给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转变轻视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观念,与时俱进,全面了解当前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内容及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学生做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另外,作为一名高师物理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即使不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应时刻关注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发展与需求,也应积极参与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研究,因为高师物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未来的中学物理教师,高师物理学专业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应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因此,高师物理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关注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

3.因势利导,积极为学生创造物理教育研究的条件

第一,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尽早参与物理教育研究。笔者建议在高师物理学专业大三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在做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时,绝大多数学生从未有过做物理教育研究的体验,完全不清楚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和规范,这与没有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有直接关系。该课程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剖析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要旨。如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价值;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论点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论据的梳理;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规范、要求、修改等,从理论层面进行剖析。同时将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物理教育研究论文作为范本,在学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评析,诸如评析论文的选题与结构,材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其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实践性等,以此给学生示范作用,从实践层面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要领,提高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

第二,拓展物理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做物理教育研究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深入物理教学的第一线。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学生物理教育实习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或相对集中)实习的模式进行,时间一般只有6~8周,实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其独立从事中学物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及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时间短且形式单一的物理教育实习,是学生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不利因素,也是造成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笔者建议拓展物理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高师物理学专业应让本科学生在大一到大四整个学习过程中尽早、多次、渐进地全程接触和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在中学物理教育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中(如在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正式实习等阶段中)感知、思考和深化对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复杂性的认识,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中学物理教育实践中开展物理教育现状调查和物理教育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教育研究能力。国外许多国家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师范生实习时间是72周,在较长的实习期间,学生能深入了解教育实际,学会在真实的教育实境和教学个案中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选择课题、搜集数据、形成观点,以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总之,积极为学生创造物理教育研究的条件,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

生物专业研究方向篇(3)

1.抗感染药物研发

2. 抗肿瘤药物开发

3.心脑血管系统药物研发

4.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开发

5.内分泌系统药物研发

6.药物合成工艺及创新药物研究

7.半合成抗生素药物研发

8.降血糖药物研发

9.降血脂药物研发

10.药物晶体工程研究

 

001化学制药部 T:021-55514600

009上海市抗感染药物重点实验室 T:021-55514600

010化学制药新技术中心 T:021-55514600

006生物制药部 T:021-62479808

012张江分院 T:021-50795798 21 101 政治理论

201 英语

701药物化学专业基础综合一(有机化学及药物化学)或702药物化学专业基础综合二(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注:701、702任选一门

方向10为012部门招收;方向7为006部门招收;其他方向为001,009,010部门招收。 100702药剂学

1.透皮给药系统

2.靶向给药系统研究

3.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

4. 新型注射给药系统研究

5.生物黏附性局部给药系统

6.药品包装材料质量研究

7.粘膜给药系统研究

8.药代动力学

9.药物新剂型

10.难溶性药物给药策略研究

 

003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T:021-51320211 11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703药剂学专业基础综合(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药剂学) 100703生药学

1.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及天然产物化学

2.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

3.创新中药研究及其产业化和重点重要品种二次开发

4.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天然产物创新药物研究

 

004中药研究部 T:021-62479808

012张江分院 T:021-50795798 4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704生药学专业基础综合(天然药化及分析化学)

注: 方向4为012部门招收;其他方向为004部门招收。 100704 药物分析学

1.药物分析研究

2.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3.药物质量标准

4.毒物分析

 

005分析测试中心 T:021-62479808 5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705药物分析学专业基础综合(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1.微生物新药的筛选及开发研究

2.微生物菌种的传统选育与基因工程改造技术

3.生物转化的工艺研究

4.多肽药物的工艺开发研究

5.细菌抗药机制研究

6.发酵废弃物处理及环保微生物开发研究

7.基因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工艺研究

 

006生物制药部 T:021-62479808

012张江分院 T:021-50795798 9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706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基础综合(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 100706药理学

1.生殖毒理学

2.中药药理

3.神经药理

4.肿瘤药理

5.药物毒理学

6.分子药理

7.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8.免疫药理

9.消化药理

10.社会管理药学

11.临床药学

 

007药理评价研究中心 T:021-55514600

008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 T:021-50800333

012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T:021-62897078

015临床药学研究中心 T:021-54234291-409 13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707药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一(药理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或708药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二(药理学,管理学原理,药事法规)

注:方向1.5为008部门招收;方向10为011部门招收;方向11为015部门招收;其他方向为007部门招收。报考方向10的考生需要选择708,报考其他方向的考生需要选择707 081703 生物化工

1.生化反应工艺与工程

2.生化产物分离工艺与工程

 

006生物制药部 T:021-62479808 2 101政治理论

生物专业研究方向篇(4)

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业务和管理工作;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设计等工作。

前者属工商类,后者属经济类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财会专业与财政学专业都是财经类中带“财”字且引人注目、较为看好的专业,但两者的学科门类、培养目标等并不相同。财会专业一般指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大类属于工商管理类,而财政学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大类。财会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会计、审计、财务、投资、金融等方面管理的专门人才,就业涉及面广,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可具体到某个会计事务所,单位不论性质与大小,都有用武之地,是“吃百家饭的”。而财政学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财政资金分配、政府预算、资产管理、资本运作、税收规划与咨询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利用财政税收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就业面向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层面需求要多一些。从这点上来说,该专业培养的是国家税务部门的“会计”,是“吃公务饭的”。就职业特点来说,财会专业人士的特点以按部就班、忠于职守,以逻辑的头脑、对数字的敏感性而著称,性格内向些、思想保守些也无妨。而财政学专业人士的特点则在于精通税收理论与实务,在强调“核算”能力的同时,擅长灵活把握与策划财力保证、关注横向协调等方面。

前者研究基因,后者学制药

褚惠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从生物技术专业延伸出来,其前身是生物技术的生物制药方向,2008年升格为生物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这两个专业的最大区别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与生物相关的技术知识,课程相对来说偏理论,毕业生拿理学学士学位,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科技人才。近一半优秀学生通过保送或考研进入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研究生学习,也会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医药、化工、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生产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

生物工程专业偏重于生物医药方向,主要培养与生物制药领域相关的生物工程科技人才。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和生物技术类似,但后两年的专业课主要与药学相关,比如药事管理、生物制药等课程,所学知识应用性更强,毕业生拿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能够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在商检、药检、药事、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前者是传统的中文系,后者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都要学

骆冬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葆嘉(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汉语言专业的区别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传统的中文系,在我国起步较早,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专业则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2001年6月成立的,国内目前只有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有该专业。这门专业本应叫“语言科学与技术系”,是在当时的普高本科专业目录框架内设置的,旨在培养语言科技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汉语言专业(语言信息处理方向),但由于国家规定的专业名称中没有“语言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就采用了“汉语言”这个名称。该专业招收文、理科学生,一般每年招收20人左右,以理科为主。目的是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语言,以语言学为本,沟通计算机科技、应用数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学生要修读语言学、计算机、认知科学、数学等专业。目前南京师范大学设有该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后培养点,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可以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研发方面的工作。

前者强调应用,后者注重研发

周华(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党总支书记):生物医药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类专业的相同点在于同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就业前景好。不同点在于所属的学科门类不同,培养方向也有侧重。制药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药学类专业属于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目前开设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及药物制剂四个专业方向,其中药物制剂方向的毕业生也可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制药工程专业以工程应用研究为主,专业学习主要围绕药物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依托学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卓越制药工程师”。大四时,学生将进入大中型医药企业接受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业后大多进入知名药企,从事医药企业的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工作。药学类专业偏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新药开发为主。专业学习围绕新型药物设计制造、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新剂型开发和药品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依托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省中美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学科平台,学生毕业后可胜任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检验及药品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前者偏化学,后者偏物理

徐蔡余(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在研究领域方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顾名思义,是研究材料中种类非常丰富的一个大类――有机高分子材料(橡胶、塑料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水泥、混凝土材料)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另外本专业也着眼于一些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制以及材料改性方面的研究,例如如何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使用寿命等。

在课程设置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和设备等基本理论课程,相比较而言更偏向于化学方向,尤其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则有很多物理理论的课程,如固体物理、量子力学、材料物理等,比较强调对原子物理结构的认知,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物理基础和求知欲。

在就业方向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和在化工、汽车、电子、医药、航空等国有及外向型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如陶氏化学、京东方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与金属材料相关的大型传统机械制造类企业(汽车、航天、船舶、重工业)、电子类制造业、建筑类行业、特种材料制造加工单位、环保检测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一些特殊的认证类机构等。

前者强调金属的提炼,后者注重金属的使用

马立群(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冶金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前期过程,主要是从矿石中冶炼提取金属与合金,包括黑色冶金的炼铁、炼钢、轧钢和有色冶金的炼铜、炼铝、炼锌等,偏重于化学知识的运用。就业一般面向黑色冶金行业的炼钢厂、炼铁厂、设计院等,有色冶金行业的铝业公司、铜业公司等。目前冶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很好。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后期过程,主要是将已经提炼出的金属与合金进一步进行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形变处理和腐蚀防护,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注重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结合,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均有所涉及。就业一般面向金属、机械、汽车、化工等与金属材料相关的行业。

前者偏应用,后者重理论

生物专业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创新创业;专业硕士;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16-02

2013年3月,教育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指出,研究生教育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重视发挥课程教学的作用[1]。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在2015年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年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2]。

一、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与课程设置的纲领,而课程设置又是教学工作开展最直接的方法与手段。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表现。为此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衔接等方面的合理性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袁贵仁部长曾指出:要想形成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必须要完善和修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社会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3]。在当今创新创业大潮中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具有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硕士研究生是诸多教育工作者实施和探索的重点。自2009年我国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不断摸索和探究,现已形成了课内课程设置“三三制”,课外培养“联合制”,全员评教“持续制”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课内“三三制”

专业学位硕士要求学生在知识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广度,不像学术型硕士在本领域中具有较深较系统的造诣,为此在专业型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中,采取“三三制”,即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在公共课程中除设置必修外语和政治课程之外,增设了选修课程英文科技阅读、英文数据库检索、专业外语、职业道德等课程,扩大学生的学识视野。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必修课程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选修课程生命科学进展、基因工程技术、现代生物学方法论等课程,并根据吉林省产业经济结构开设了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专业综合实验、生物制药校内实训实验、新药研究与开发、生物制药车间设计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中除各学生根据专业不同设置不同的必修课程外,还增设了选修课生物合成与调控、药物动力学、制药过程自动化、生物药剂学、微生物药品新品种筛选、海洋生药学、药物设计概论、药物代谢化学、药物生物利用度控制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4]。

三、课外培养“联合制”

专业学位硕士就意味着所培养的学生将从学科导向的系统性转向了应用导向的宽广性,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学生培养的模式中将侧重学生应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1.与企业联手打造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整合学校教学和科研资源,与吉林修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延边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春长生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吉林派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金塔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中生集团长春生物制品所有限公司、长春大成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或博士后联合工作站,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提高了实践技能,也为他就业或继续深造拓宽了渠道[5]。学生进入企业后,浓厚的企业文化深深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对良好职业素养的追求与向往,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科研素养。学校携手校内外部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共同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先后与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草药育种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科院农研所、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动物科技实验教学国家示范中心、吉林省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模式动物工程中心、省重大疾病与化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分子病毒重点实验室、动物胚胎工程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等十余家科研院所建立校院合作,联合培养学生,从而提高研究生质量,开拓学生视野。同时科研院所与院校依据自身优势,邀请国内外专家做学术报告、组织学术交流、组织学术会议,达到多位国内外专家济济一堂,进行学术讨论,营造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

3.与相关协会联合锻炼实践能力。依托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吉林省遗传协会、吉林省微生物协会等省内科协下属协会联合举办各类竞赛、论坛等社会实践性活动锻炼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现已参加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青年科学家论坛6届、吉林省生物医药创业计划大赛2届,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社会实践能力。

四、全员评教“持续制”

评教工作一般是学生在校期间完成课程学习后对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水平及课程给自己带来的意义、影响的评价。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研究生,施行了持续评教制度,增设了用人单位评教。在校研究生评教采取问卷及网上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学生评教的真实性。对于已毕业的研究生采用三年全跟踪、五年重点调查的方式进行评教。每年由研究生秘书对毕业三年内的研究生和五年内的重点学生采用邮件问卷调查,征集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的意见与建议,以便改进。对于毕业生集中的用人单位采取年度调查的方式,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这样从多侧面、多维度调查,不断修订培养计划,设置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硕士培养计划。

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为国家建设提供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如何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硕士培养计划,如何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硕士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03-29.

[2]张大良.2015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C].哈尔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2015.

生物专业研究方向篇(6)

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11月公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强化了专业硕士应以实践为导向,重视理论水平与实践的综合应用[1]。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侧重于染整方向,即以纺织纤维制品为原料,探讨、研究与纤维制品相关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新方法与新技术,以培养染整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备的人才。

1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染整作为纺织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升纺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有重要影响,但近年来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并日益成为制约本行业发展的瓶颈[2]。这主要包括:(1)染整企业生产中水、电、汽能耗高,导致能源紧张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净利润下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2)染整废水排放量大(占纺织行业污水排放量的60%),且废水处理成本较高;(3)部分企业仍以粗放型和低水平方式生产,产品多为常规中低档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尽管国内染整行业产能水平不低,但从纤维制品前处理到染整废水处理各环节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多数染整企业利润走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将相关学科的新技术与传统染整生产技术相融合,借助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应用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染整生产,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助剂的应用,促使染整行业向着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方向发展[3]。近年来江南大学发挥学科门类较齐全的优势,在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教学中推行了基于学科交叉互融的教改研究。目前通过与机械工程、颜色技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交叉,培育出了包括新型染整装备、纳米印染技术、纺织生物技术等多个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其共同点在于培养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专业硕士人才,立足于从纺织纤维制品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环节,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水、电、汽等资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排放,实现纺织品的清洁化生产。

2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复合型专业硕士的培养策略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制,以生物工程技术加工底物为原料来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型跨学科技术。生物技术与纺织纤维制品的染整加工具有相关性,尤其在最近30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研究的思路是借助于生物酶进行纤维前处理、染色后处理和功能整理。与传统纺织品化学加工相比,生物技术与轻化工程相结合后能降低染整生产排放,实现温和条件下高效节能加工。江南大学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学科方面具有教学与科研优势,其中生物工程为部级一类特色专业、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为顺应生态染整的发展要求,我校结合这一优势将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相交叉,形成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并构建了应用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2.1导师队伍建设

由于生物技术在染整中的应用以酶技术为主,因此对导师队伍组成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导师熟悉纤维的原料特点,染整加工原理,工艺和设备,纤维制品质量评价;另一方面也要求导师对生物技术的相关专业知识(如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应用效果评价方法等)有相当的了解,力求同时拥有两个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近10年的建设,我校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已建成了符合上述要求的导师队伍。目前纺织生物技术方向的导师队伍由10人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轻化工程专业背景的博士4人、具有生物技术相关发酵工程专业的博士3人。在与生物技术交叉的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中,能从生物酶的菌种筛选、酶作用机理与酶学特性等方面,与纤维制品酶法加工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课题实施效果,鼓励专业硕士导师走进染整企业,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企业遇到的现场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依托企业设立的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聘请企业内硕士生导师共同参与到课题实施中,以充实师资队伍。

2.2课程体系和平台建设

培养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研究平台建设是基础工作。为体现专业硕士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科交叉性,教学改革中对原有课程组成、学时分配、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除了与纺织化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外,增加了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纺织生物技术基础、仪器分析等,其中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区别于一般的纺织材料学,更多从分子和超分子结构层面分析其结构组成与其化学加工、生物酶处理的相关性;纺织生物技术基础是专业知识交叉的主要课程,阐述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酶对纤维的作用机制、纤维结构与酶整理效率相关性、纺织品生物酶应用等内容;仪器分析课程除介绍常见的高分子及纤维材料分析方法外,还补充介绍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测试手段如凝胶电泳、氨基酸分析等。通过上述理论课程学习,为后续纤维制品化学和生物酶加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平台建设方面,依托我校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提供了保证。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不仅拥有常规的纤维材料相关实验设备与仪器,还建立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检测与评价手段,满足了常规从菌种筛选到纤维制品酶处理应用研究的大部分实验需求。以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础,我校还联合葡萄牙米尼奥大学成立了生态染整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定期召开纤维生物加工技术学术会议,拓展了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生的研究视野。

2.3构建以染整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论文选题策略

由于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论文选题应强化理论与应用实践技能的结合,优先考虑源于工程实际且对节能、减排和降耗有促进和引领作用的课题。我校论文选题立足于企业需求的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确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三个子方向:生物酶前处理;生物酶染色后处理;酶促功能化改性加工。(1)生物酶前处理包括纤维制品的酶退浆、酶煮练和漂白脱氧加工等。其中酶退浆是指采用商品淀粉酶和自主菌种筛选得到的PVA降解酶,取代烧碱法或氧化法进行棉型织物退浆,通过酶制剂水解布面淀粉或PVA浆料来降低前处理废水的COD值。酶煮练应用于棉麻织物和彩棉织物,不仅可达到用碱法精炼的果胶去除效果,而且还避免了传统碱煮练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对彩棉织物还可减少碱法易造成的色素流失和布面色变现象。在真丝织物加工中,生物酶前处理主要是借助于蛋白酶去除桑蚕丝表面的丝胶。(2)生物酶染色后处理旨在去除深色织物表明的浮色,提高织物的湿处理牢度。与传统高温皂煮相比,采用漆酶与较少用量的净洗剂复配,不仅能有效去除织物表明未固色或结合力较弱的浮色染料,而且生物酶能有效对水洗液进行脱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染色水洗残液的色度值,降低了染色废水处理的负担。(3)生物酶功能化改性是借助生物酶进行纤维制品的功能化加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酶法纤维制品功能化改性的内容较广泛,包括以纤维素酶改善棉麻织物外观光洁度和织物仿旧整理;以蛋白酶提高羊毛纤维制品的防毡缩性能,以谷氨酰胺转移酶催化接枝氨基整理剂进行羊毛抗菌阻燃整理加工;以酪氨酸酶进行真丝织物抗菌防皱整理等。相较纤维制品的化学法功能化加工如高温焙烘(如阻燃整理)、含氯整理剂(如羊毛防缩)、含醛树脂(如防皱整理),尽管酶法加工成本略高,但在赋予纤维功能性的同时,能减轻化学法整理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和环境不友好性。在上述子方向论文选题和实施前,专业硕士要先制定课题初步实施方案,探究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工艺的可行性并开展预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定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在研究中既要考虑纤维制品酶法加工的效果,同时也要兼顾在企业应用中工艺设备、生产成本和加工效率的匹配性。

2.4构建学科交叉复合型轻化专业硕士质量评价体系

传统上对硕士质量与水平高低的评价主要是参照论文,包括完成的硕士论文、发表的期刊论文(SCI、EI、CSCD)的数量与等级。而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是要培养掌握染整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阔专业知识、拥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专业硕士在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要与学术型硕士有所不同,不能简单照搬其评价体系[4]。参照既有部分高校实践经验[5-6],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我校主要从专业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在研究生阶段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工作中表现出的对染整、生物技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对纤维制品酶处理加工过程合理安排和现场操作的技能,此方面企业导师的评价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能力评价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学位论文阶段性进展和完成情况,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果、预答辩和答辩情况四阶段,结合平时例会课题汇报来综合评判课题工作量与论文水平;另一方面考察是否有与课题相关的学术或发明专利申请。由于多数论文课题与染整生产的相关度较高,因此专业硕士是否可公开或专利需与课题合作企业商榷确定。创新应用能力是指专业硕士在课题研究、实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拓展能力。在纤维酶处理研究和实践中,对能提出新方法、新工艺并有突出业绩表现的创新型专业硕士,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会给予适当的激励与表彰。

生物专业研究方向篇(7)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31一04

本文对1982―2003年全国体育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体育院系、国家体育总局等30多个单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博士生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比较分析,并对其选题方向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共收集1982―2003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论文505篇,其各专业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搜集了研究生论文选题方面的文献并进行了分类整理,获得了相关资料和信息。

1.2.2数理统计法 对论文的题目、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特征等指标进行了初步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数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体运动科学专业论文分布情况 运动生理方向的研究生论文数量占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总数的46.34%(表1),这与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体育院校运动生理学科点开设较早、而其他学科点开设较晚有关,同时与80年代某些院校只设立运动生理专业硕士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关系。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论文数量较少,90年代后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运动生物力学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运动解剖学方向的论文数量总数也相对比较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3年中运动解剖方向的研究生数量急剧减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各院系的招生培养结构所致,该学科属基础理论学科,且与运动训练相关性不大所致。

从图形及数量分析可以看出,各研究方向在年代分布上,尽管呈现出一些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各研究方向的数量和总数都在逐渐增多。

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运动生理学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骨骼肌生理、疲劳与恢复、机能评定和心血管等范围内,其数量占运动生理方向研究总数的55.98%,这与目前国内体育期刊上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趋势基本相符。其原因是骨骼肌生理,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运动员机能评定及心血管等方向与运动训练关系密切,这些研究可以解决运动训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入21世纪后,内分泌功能的调解、训练效果等与大众健康、全民健身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将受到了重视,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必然有所增加。

2.2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2.2.1运动生理专业

2.2.2运动生化专业

如表3所示,营养是运动生物化学方向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研究生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1/3。在运动训练中“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的新观点提出之后,人们开始逐渐着眼于营养学的相关研究,如何应用合理的营养手段来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促进运动后恢复已成为体育科研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但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多采用动物实验,对人体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运动营养及合理的恢复段在运动员当中推广使用,还须更多的人体实验作为更直接的依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健身在我国的开展,近年来针对各种健身锻炼项目的训练效果的研究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呈现了与运动生理方向相一致的变化趋势。

2.2.3运动解剖学

统计数据显示,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及体育运动在人体塑造方面的作用是运动解剖学方向研究者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其论文数量分别占该研究方向论文总数的37.14%和28.57%。涉及骨骼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性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其它方向的论文数量比例均相对较少,呈现出明显的“选题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现象说明运动解剖学知识领域广泛,可供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多,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运动解剖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领域,这也是一个学科发展基本成型的表现。

2.2.4运动医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生理、训练效果、骨骼肌生理及运动损伤等方向,各个方向的科研讨论数量分布均衡,占其方向的百分比均在15%左右,且这些研究相对集中,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比较紧密,体现了科学研究服务于训练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运动医学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

2.2.5运动生物力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运动项目的某些技术环节的动作分析上,其研究主要是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手段辅以现代化技术手段展开探索研究,从而得到一些敏感指标、数据,并采用计算机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评价。其中涉及动作技术分析的占42.86%,而涉及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达到生物力学研究生论文总数的23.81%,体现了运动生物力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联系日趋紧密。随着科学的发展运动生物力与数学、物理、计算机、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将逐渐增多。

2.2.6 各专业方向选题特点的分析 从表2~6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各方向的选题方向一方面呈现了各自专业的学科特点,同时各学科之间互相关联,存在一些共同点。

从各自专业方向选题特点来看,运动生理方向选题中骨骼肌生理及疲劳与恢复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在90年代前后,对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组成比例的研究很多,采用无损伤方法测定肌纤维类型,对延迟性肌肉酸痛以及骨骼肌疲劳后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运动生化方向对运动员营养补充问题以及运动后恢复手段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注视。“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这一新观点提出之后,营养及其他恢复手段成为竞技体育中的热门问题。

运动解剖学方向论文选题明显集中在“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和“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这3个方向,占论文总数的80%。

运动医学的选题则集中在创伤、心血管、训练效果及骨骼及生理四方面,而且分布比较均衡,各占该方向论文选题的13.04%、17.39%、15.22%和13.04%。

运动生物力学是相对较为独立的学科,其选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动作技术分析(42.86%),其次是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23.8l%);除此之外人体组织力学、动力学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论文选题也逐渐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2.3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中动物实验占到总数的41.05%。运动员只占到19.26%左右,位居第

三位的是体院学生,占12.26%。近年来,动物实验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人体实验在逐渐减少。

从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上看,人体实验的科学研究通常具有更直接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人体实验时,实验条件不一,且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难以控制,作为受试对象的人本身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动物实验的优点是样本个体差异小,条件容易控制,测试结果更为准确,特别适合做一些机制性的研究。其缺点是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太远,有时候反映在动物身上的变化,未必可以在人体上得到重现。而且,动物采用的运动模型较为单一。从目前来看,常用的动物运动模式为大鼠(或小鼠)游泳,以及在动物跑台。且不说这些运动模型的控制是否严格,从这些运动方式上看,与人体的运动毕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疲劳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一直是动物实验论文中存在争议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结合起来,一直是研究生论文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好的选题不仅在于题目本身,实验设计也是论文成败的关键。

2.4各专业方向研究生采用的研究手段

2.4.1运动生理专业

2.4.2运动生化专业

2.4.4运动医学专业

数据显示,运动生理、生化、解剖和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论文中使用的各种研究手段中,运动生化指标的测定占相当大的数量和比例。尤其与运动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论文多采用生化指标对受试者进行评定,观察受试者身体机能的变化。如:血乳酸一直是科学训练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另外,血常规、血尿素指标以及以血清酶的变化都是运动训练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另外,在一些机制性的研究中,如运动性低血睾,运动性闭经或月经紊乱等问题,都需要对激素及激素受体辅助生化手段进行定性分析。近些年来,随着基因分析手段的日益更新、先进,实用性的基因分析手段逐渐应用到了体育科学研究中来,例如对骨骼肌a―actin基因表达的研究,对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对衰老过程中线粒体DNA缺失的研究等等,都是现代基因手段与运动实际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在研究手段的选取上:运动生理学使用较多的是生化指际、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共占其研究总数的74.99%,近几年来,借助生化指标检测的研究数量逐渐升高。运动生化方向则是生化指标占绝对统治地位,达到总数的85.19%,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运动解剖学则较多地应用身体素质指标、组化电镜、生物电技术及常规生理指标等,所采用研究手段相对较多,且分布均匀,即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手段呈现多元化。运动医学方向中应用较多是生化指标、常规生理指标和组化电镜及生物电技术,占该方向研究手段总数的89.36%,体现了运动医学监测过程中需要借助生理、生化手段的特点。各方向的研究手段呈现出互不相同特点,归结原因在于不同专业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致。

动作技术分析系统是运动生物力学专业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占生物力学各研究手段总数的42.22%,它是运动生物力学为运动训练直接服务的最常用手段,在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码拍摄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也逐渐进入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其主要运用在计算机分析、评价系统中,这些先进、准确手段的引入对运动训练和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4.6 除运动生物力学外所有专业不同年代研究手段的对比

表13显示,80年代采用较多的是生物电技术、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各占总数的28.87%、25.77%、25.77%,他们之间的分布相对均衡。进入90年代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简单手段,如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的应用比例逐渐减少,而生化指标等反应受试者机体机理的研究手段所占比例增大,达到总数的52.30%,体现了各学科研究的精确、精细化和定量分析的逐渐增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前沿科技手段,如基因技术开始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中应用。本文所统计的只是2001―2003年的研究生论文,样本量相对较少,但其变化趋势基本和90年代相同,这些变化趋势反映了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反映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科水平的提高。

生物专业研究方向篇(8)

0引言

物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的地位备受社会重视。新时代、新常态下的物流业低端过剩、高端不足,迫切要求转型升级,不断创造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引领物流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对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前瞻性,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科教融合是大学本质、办学目的以及育人形式的内在逻辑要求,是大学回归本真、修订目标、创新育人方式的必然取向。科教融合从大学学术共同体出发,明确提出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耦合关系。在新时期新常态下,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这种内在逻辑耦合关系,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跨界性与实践性,从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4个方面尝试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模型,利于培养大量富有地域民族特色的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有力助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不断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1文献综述

在科教融合新常态下,专家学者们已研究了科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关系,科教融合理念下的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策略和机制。关少化等[1]思考了洪堡的科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房宏君等[2]分析了科教融合与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徐明丽[3]提出了教、研、学相长的人才培养举措。丁祎昕等[4]探究了协同创新视阈下的科教融合本科生人才培养机制。黄音等[5]构建了校企合作下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钟相强等[6]认为科教结合在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成洪波[7]认为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发现和发掘各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可助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王廷璞等[8]实证了科教融合培养模式下协同创新育人的良好办学效果。江定心[9]构建了“研究+实践”型教学模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杨青等[10]开展了以“智能应用”为主题的创新实践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系列教学研究、改革和实施活动。梁玮[11]通过多种途径探索了人才培养新模式。王嘉铭等[12]认为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依托科教融合理念进行制度设计。肖英等[13]构建了基于“挑战杯”的科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薛澜[14]认为未来的科教融合重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之间的合作。柯春松等[15]探索了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崔宝东[16]认为现代高校创新管理机制,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整合科研与人文精神,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刘静平[17]将学生分为“融合和非融合”两组,对比实证了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性。基于上述文献的分析可知,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发展方向。现有的研究虽然为此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但是涉及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不多,研究智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论文少之又少,还需对此课题进行研究。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类型与特点

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以及“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物流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类型与特点也在悄然发生转变。

2.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类型

目前,就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一般可分为基础操作型、综合管理型和复合战略型3种类型。基础操作型物流人才也被称为初中级实用型人才,在物流企业中主要从事设备操作与维护,物流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企业配送中心的管理和经济核算以及储存、运输、配送、货运、报关等工作。综合管理型物流人才不仅能够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企业管理体制研究,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和企业设备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更能够进行系统化的物流管理,专业操作进出口贸易业务,熟悉电子商务物流,精通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及成本核算。复合战略型物流人才主要从事企业发展方向研究,企业管理体制研究,企业管理软件开发和企业设备研究与开发,善于掌控物流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还可从需求的角度分类,具体分为企业物流人才、物流企业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研究人才4类。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指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报关员、配送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等。物流企业人才主要指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则指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物流管理规划人才。

2.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在智能技术和“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主要表现在:专业复合型、语种多样化型、国际型、智慧型4个方面[18]。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物流理论和技能,具有扎实的英语能力。基础操作型物流人才特点是熟悉物流行业,同时掌握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综合管理型物流人才特点是精通现代物流商务活动,具备足够的物流技术知识,善于提出满足物流活动需求的方案。复合战略型物流人才特点是通晓物流活动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物流理论与应用,能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现代企业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和把握全局的能力、实操技术技能、规划未来蓝图和团队合作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具有物流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和其他商业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

3科教融合下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模型构建

物流行业处在智能变革时代,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尤为关键。面向现代企业需求的类型与特点,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行业背景、产业发展等因素[19],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下,加快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步伐,改革OBE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0],以需求导向理论及协同教育理论为支撑,在区域经济需求导向下,结合物流行业发展前景以及物流管理领域人才需求情况[21],从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这4个方面构建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模型,以期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助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22]。

3.1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概述

基于高校的校园智慧网WLAN,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可以链接智能端口、通过智能端口可以管理师资队伍模块、课堂教学模块、虚拟仿真实习平台和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并能为这些模块提供智能云服务。

3.2智能云服务简介

在高校校园智慧网WLAN的支撑下,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中的智能云服务模块具备八大服务功能,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资源管理、微课管理、学习空间、在线学习、虚拟教室、虚拟企业、网络教研、课堂实录等方面的服务。

4科教融合下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模型实施

科教融合是现代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和有效路径,主要源于学术探究的过程、大学理念的认知、组织架构的耦合和教学学术的遵循。这种基于自身理性选择的人才培养方式具有科研育人、保障组织和激励教学学术的特征。应用型本科学校应以培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为根本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物流综合管理应用能力,突出实践教学和技能的培养,在科教融合下的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的云服务平台系统模型实施中,一定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课堂教学设计、建好虚拟现实交互式实训平台、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

4.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精明能干的师资队伍利于智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兼职的方式组建一支凝聚力强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造就一支技术过硬、科教素养高的教学科研团队,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智能云平台,让教师大胆运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智能云提供的虚拟教室和虚拟企业进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模拟演练,并且依靠校企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教师工作的工作岗位,逐步培养和精心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4.2强化课堂教学设计

科教融合是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大趋势。依托科教融合理念,根据学校特色,把教学和科研、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强化课堂教学设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明确物流专业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创新“双导师制”校企一体化的协同育人的智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双证融通”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采用科教融合的教学方法,将项目研发过程和教学过程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4.3建好虚拟现实交互式实训平台

物流业的发展必然走向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跟踪和智能监控。建好虚拟现实交互式实训平台益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物流信息技术素养,创新复合应用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4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学科。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是培养合格且适应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最高效途径。在真实的实习基地工作环境中,学生可以迅速自然地转换角色,熟练掌握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并能够灵活运用物流信息管理技术及时解决实际物流运作中出现的问题。

5结语

高校是智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加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课堂教学、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各项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径。此外,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开拓新的渠道,拓宽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满足未来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生物专业研究方向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59-02

药物的筛选与早期安全性评价永远是新药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建设创新药物高通量筛选体系,建立一些快速、灵敏的早期安全性评价和检测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药物发现阶段的成功率、避免浪费时间与财力、降低药物开发阶段的风险和成本,促进整个创新药物研制尽早走向成功。国外最新发展趋势就是将以前在药物开发阶段的临床前研究时才进行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提前到药物发现阶段,也就是在创新药物的早期的发现和选择阶段就进行安全性评价。近年来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根据学校提出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部级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生物制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特设本科专业”,并在此专业下开设了“药物筛选与评价方向”专业方向,以适应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广东省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 药物筛选与评价专业方向的设立

作为我国独立建校的三所高等药科院校之一,广东药学院建立了一整套极具特色的药物研发创新体系,涵盖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拥有“广东省生物活性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技术候选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为广药特色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后盾。然而,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广东药学院设立了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等本科专业,目前还缺乏药物筛选与评价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因此,根据学校以药学为特色和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路,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区域人才需求变化,适时设立生物制药专业药物筛选与评价方向可以与我校现有的药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形成有益互补,从而起到完善我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作用。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在生物医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最初在生物技术专业下开设了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安全评估等专业方向。经过近八年的教学实践,成功申报设立了“生物制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特设本科专业”,并在此专业下开设了“药物筛选与评价方向”。由于药物筛选与评价方向是生物医药领域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其人才培养体系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我们结合广东药学院的药学特色和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自身的教学科研实际情况,对生物药物筛选与安全性评价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药物筛选与安全性评价相关课程模块化建设

在“药物筛选与评价”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以应用型创新性生物制药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教学实施效果和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和调整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论证和修订。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分成三大模块:生物技术模块、药物筛选与评价模块和生物制药模块等三大模块,分别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生命科学理论与技术、药物筛选与早期安全性评价技术和生物药物研究与开发技术等专业技能,其中生物技术模块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生物制药模块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物学、药理学、药剂学等课程,药物筛选与评价模块主要包括模式生物与新药研究、实验动物学、毒理学、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课程。生物技术模块和生物制药模块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体系,而药物筛选与评价模块则是新设立的一个模块,且在三大专业课程模块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相关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待于深入研究,以探索切实可行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模式。

3 以任务为导向的理论课程的交叉融合

“药物筛选与安全性评价”的知识体系贯穿于模式动物与新药研究、实验动物学、毒理学和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课程当中,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将各门课程相对独立地隔离开来,从而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理论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课程目标,以任务为导向打通各门课程界限,围绕“药物筛选与安全性评价”这一主线,加强课程内容的交叉融合,提升教师和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模式生物与新药研究、实验动物学、毒理学和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确立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模式生物与新药研究是“药物筛选与安全性评价”课程模块的基础课程,且没有相关的教材可以利用,课程内容主要结合当前药物研究的最新趋势介绍果蝇、线虫、斑马鱼、小鼠等模式生物在药物早期筛选与评价中的应用。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离不开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学的任务是介绍常用来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实验动物的种类、实验动物的饲养、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技术。毒理学的教学主要教授药物在实验动物身上的毒性反应,特别是对不同靶器官的毒性作用,课程教学要求在了解生物药、化学药和中药的毒性机理的同时,突出对不同种类生物药物的毒性机制的掌握。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发展很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新的药物也层出不穷,根据该课程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重组蛋白药物、治疗性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基因工程疫苗、基因治疗与核酸药物和细胞治疗药物等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的讲授。

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积极探索如何创造性地根据每门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施教,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尝试通过集体教研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创造一个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开展 “三段式”集体备课、让学生代表参与集体教研活动以及时听取学生的声音。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药物筛选与早期评价课程模块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及时追踪技术前沿、应用专题汇报、案例剖析等方式实施教学。

4 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的开设

药物的筛选与早期评价领域主要包括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两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是利用秀丽线虫、斑马鱼等模型对药物的有效性、生物利用度和毒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包括应用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器官与组织试验等技术手段开展候选药物的体内和体外的有效性检测分析,采用ELISA、HPLC、LC-MS/MS、生物测定等方法分析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化合物早期生物利用度、代谢特征和组织分布,通过早期的遗传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胚胎毒性试验、心脏毒性试验等毒性试验快速筛选出毒性较小的候选药物。

“药物筛选与安全性评价”课程模块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其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掌握生物药物的发现及安全性评价的具体方式、方法和步骤,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我们特意加大了实验课时的比例,希望通过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通过前期的组织论证,我们决定在模式生物与新药研究课程的实验教学中结合学院教学科研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院高通量药物筛选科研平台,开设模式生物与新药筛选设计性实验。同时,将实验动物学、毒理学和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三门课程的实验进行整合,开设跨课程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通过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生物药物筛选与早期安全性评价的整个流程。

在模式生物与新药研究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利用学院已经建立起来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新药筛选这一主题独立、创新设计研究方案和撰写计划书,结合相关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研究兴趣自主分组设计实验,然后组织学生答辩从中挑选优秀的实验方案进行实施。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性思维,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动物学、毒理学、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围绕特定生物药物毒性检测这一主题,充分发挥我院学科特色和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将学院的专利成果TCR基因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引入到学生实验教学,开展“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综合性实验。在实验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加强分工合作,协调实验动物学、毒理学、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等课程的任课教师,以及实验中心的老师,明确各位老师的职责,分别负责各专题预实验,责任到人。并就实验的内容安排、结果评价、课时分配、规范操作、操作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改进意见和建议等提交预实验报告,由课程负责人教研活动讨论并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分头编写实验指导、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在每次任务完成后,对于学生的收获和不足进行积极的反馈,指导其发扬优点,改正缺点。通过问卷调查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为实验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参考。让学生能将理论课中掌握的基本知识在综合性实验的学习过程中融会贯通,其根本目标是突出应用理论与技能的系统训练,强调科研素质的塑造、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生物药物筛选与安全性评价课程模块理论与实验的改革与实践,加强本专业方向内涵建设,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生物制药专业药物筛选与评价方向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提供了经验借鉴。

生物专业研究方向篇(10)

在核废物处理与处置研究方向已形成一支“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的研究团队.团队近年在国家863计划“高放废液分离、处理工艺及关键设备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d2Zr2O7烧绿石的高温高压合成及模拟锕系核素的研究”、“放射性石墨高温自蔓延固化机理研究”、国防基础科研计划“******处理处置和环境修复新技术”等项目支持下,对处置高放废物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解决了高放废物固化基材制备工艺复杂、耗时长等技术难题,为高放废物的固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方法.同时,团队成员长期从事军工及核电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中、低放废物固化处理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了中、低放废物先进水泥固化、废树脂固化、沥青固化、低放有机废液处理等工程应用技术,目前承担“山东海阳核电项目SRTF废水处理试验”、“高性能材料RE2Zr2O7的强韧化机制研究”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百万元.在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研究方向,以李华副研究员、陈敏副研究员为代表的科研团队长期从事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了“防辐射钡玻璃研制”、“水体及污泥中重金属元素现场高灵敏度检测方法的研究”、“He-3位置灵敏中子探测器研制”等地市级、校级项目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近30万元.

2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全国开设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一共有7所,分别是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南华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其中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主要培养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方面的高级研究型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侧重于核工程辐射防护人才的培养,东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南华大学主要培养核资源勘探、铀矿开采及铀矿地质方面的应用型辐射防护人才.西南科技大学利用局省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四川核军工与核工业的优势资源,建成了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本科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核废物处理处置、核环境安全、核电子学实验室、核工4个实验室),并依托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自控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理学院的极端条件物质特性实验室(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共建)、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分中心以及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水处理及污染控制实验中心等多个平台,开展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时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本专业申报的二级学科硕士点“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已获得批准,已于2013年开始招生.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立足四川、面向西部,为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辐射防护、核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较强的辐射监测和辐射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就业做到“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

3继续利用多方资源,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学校在专业建设初期就将学校原有相关学科专业人员进行整合.建设初期通过从董事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聘请傅依备院士、罗顺忠研究员等一批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充实专业教学和科研队伍.不断引进博士、高级职称人员、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设置产业教授,聘请核研究院、核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2013年新聘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副所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夏佳文研究员为国防科技学院名誉院长、兼职教授,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胡晓丹受聘为兼职教授等.该专业教师通过到兄弟高校核专业进行课程进修、读取博士学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做博士后研究、进入企业锻炼(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核集团821厂、中核四四有限公司、中核五四有限公司等同意作为锻炼单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培训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明显得以改善.目前,本专业教研室共有13名专职教师,4名副教授;45岁以下教师11名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6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为在读博士,教师数量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中级以上职称教师至少能担任两门课程主讲.每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至少有两位教师能担任主讲.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队伍配备整齐.

4坚持质量办学,全面推进专业发展

4.1加强实验室建设学校高度重视“核科学与技术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加大政策与经费扶持.中心总体建设规划始于2006年,先后利用2007年的中央与地方共建(375万元)、2009年国防紧缺专业(约400万元)、2010年灾后重建(300万元)和2011年中央与地方共建(80万元)等建设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涉核类本科专业教学,注重与学校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相结合,优化中心建设,在强化本科教学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建设层次,与研究生科研教学衔接,减少重复建设,突出学校在核废物处理与处置方面的特色.“核科学与技术本科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核技术及应用实验室、辐射探测与防护实验室、辐射环境实验室、核电子学实验室、放射性废物处理实验室、反应堆工程与仿真实验室、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实验室9个分实验室,拥有用于本科教学的高新仪器设备价值1000余万元,设备200余台套.

4.2狠抓教学管理在开办专业之初,学院就制定了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十一五”专业建设方案、“十一五”课程建设规划、“十一五”本科实验室规划等,并成立了学科发展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通过专业管理,对专业特色进行凝练,把辐射监测、核废物处理、核环境评价作为主要专业方向.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和已毕业两届学生的反馈信息,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对专业主干课程初步实行国际接轨,用英语对主干课程进行介绍,增开了《核废物安全技术》双语课程.专业教师按专业成立课程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重点研讨教学方法、课程知识点、如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学生考研、就业等.在新学期开学,就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课件等进行全面检查,对于上新课、新上课的教师在上课前进行试讲.学院鼓励年轻教师申报教改项目,提高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吸收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培养学生科研兴趣.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加大人才引进,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外聘高水平教师,使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2008和2011年先后2次获得了“西南科技大学优秀教学管理单位”荣誉称号.

上一篇: 交通组织优化策略 下一篇: 化学的重要意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