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3-21 17:00:29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篇(1)

2现代生物技术与兽药的发展

2.1现代生物技术与疫苗

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就是DNA重组技术,因此其直接进行操作的对象就是细胞机体或是基因、遗传物质。近些年,克隆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畜禽类的疫苗的开发和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疫苗不仅可以减少人类很多疾病的发生率,而且对于畜禽类的疾病预防也会起到很好地作用。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基础之上的基因疫苗对于当前的兽药的开发以及增加牲畜的免疫抗性是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的。

2.2现代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

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生物制药,这对于兽药的研制也是非常重要而又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的。生物制药主要分为两类,天然生物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天然生物药品:这类药物的主要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运用微生物学、物理学、药学和生物学的原理与方法制造的用来预防、诊断或治疗的生物制品。基因工程药物:主要是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多肽、蛋白质、酶和细胞生长因子等。激素类、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类、细胞因子类是其主要的种类。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篇(2)

引言

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drugs)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

一、生物制药技术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1肿瘤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1.2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1.3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

1.4冠心病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二、生物制药发展分析

未来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篇(3)

文献标识码:B

生物技术是一门应用生物科学研究成果增加生物制品数量、提高质量,从而满足人类日益增长需求的技术。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卫生等领域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特别是在制药产业中的应用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领域。这就要求药学专业学生要有生物技术制药相关的知识,而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有自身特点,如何提高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生物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药学人才是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特点对《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的要求

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在生物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上相对较为薄弱,如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而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涉及到这些相关的基础课程,着重讨论的是应用基因工程、抗体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技术研制新药。所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补充相关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同时还要突出“生物技术”和“药学”的结合,如生物技术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和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需要深入浅出的阐述生物技术相关原理,更需要强调药学的相关内容,重点是生物技术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

2 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探索

2.1加强生物技术基本理论的内容:如何在较短课时限制下加深学生对生物技术基本理论的理解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生物技术制药的具体实例为线索,在其中穿插介绍涉及的相关基本理论。如在基因工程制药中以干扰素生产为例,介绍引物设计的方法、聚合酶链式反应原理、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和表达调控相关的操作子等相关理论。通过这种方法,加强了学生对整个基因工程药物生产过程的理解。

2.2加强和药学相关学科的联系Ⅲ:生物技术制药的目的是最终获得用于疾病治疗和预防的药物,这就需要药学相关学科的支持,如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通过生物技术获得医药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解基因工程药物稳定性考察时,联系药剂学中药物常用的稳定性考察方法,通过对比基因工程药物和化学药物结构特点,引出基因工程药物稳定性需从其纯度、生物活性等多方面综合考察,而不能简单采用药剂学中介绍的Arrhenius动力学方程测定。

2.3结合中医药院校特点加强部分内容的讲解:结合本校药学专业特点,学生有中药学基础且对中药普遍感兴趣,而利用生物技术保护中药材以及大量获得中药中活性成分也是生物技术制药的一个研究方向。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植物细胞工程制药部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利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物获得有用次级代谢产物原理及生产过程,学生反应良好。

3 教学方法的探索

3.1营造互动式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与学生预留与课程相关的题目,引导学生复习药学相关内容以及生物技术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及其薄弱点,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良好。

3.2采用多媒体方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多门基础学科。然而,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仅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难以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同时讲解过程缺乏直观性和形象性。而多媒体教学可将图片、文字、影像等整合在一起,将原本抽象、枯燥的讲授变成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讲授,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备课过程中收集各种生物技术制药相关的素材,如图片、动画、影像资料。如在介绍RT-PCR法获得目的基因时,通过播放Flas,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篇(4)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需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生物制品检验、生物制品经营等工作岗位,能解决生物制品生产实践、经营中遇到的一般专业问题,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根据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我院高职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践、拓展课等五个模块。每模块的课程门数、学分、学时比例见表1。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安排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2.1%,占总学分比27.5%,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文化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使用外语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我发展、创新超越的需要,同时为专门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知识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化学、微生物学基础、药事管理与法规、人体结构生理学、实用药理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天然药物学知识、药物制剂技术共9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29.3%,占总学分比29.0%。专业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学习所必需,各门课程学习以理论和实训穿插进行,构建专业所需的化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部分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相关技能的培养,技能方面特别要强调规范化操作。

1.基础化学包括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考虑到高中学生的无机、有机化学基础较扎实,授教时侧重应用性较强的分析化学,理论方面总体以“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训操作技能,它是专业技能的基础。实训内容选择从传统的经典的训证为主转向应用性广的综合性实训,在这些实训中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熟悉基本原理与方法,能正确地记录、收集和处理数据,规范书写实训报告,并对实训结果进行客观分析,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2.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现酵技术是既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又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基础中的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方法、培养基的制备及消毒灭菌方法、微生物的接种分离培养技术、微生物大小、环境中的分布测定技术、药物微生物检验技术、血清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的电泳技术、核酸提取技术、酶活测定技术、现酵技术的菌种选育、菌种保藏、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发酵过程的控制、发酵液分离、提取和精制等技术等是均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人体解剖生理学、天然药物学知识、实用药理基础、药物制剂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是涉及医药方面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天然药物的功效、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取制备、各种制剂制备等实训,完成从原料药到成品药规范生产、规范管理的全过程学习。并采用现代检测分析手段与方法,对原料药与制剂药的质量、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学习如何获得安全有效的药物,使学生对医药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为以后从事药学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课

专业课包括生物药物检验技术、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工艺、GMP实务4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8.4%,占总学分比7.2%,是构建专业核心能力最为重要和必要的课程。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测定各类生化药物的含量、检测其安全性的技术、评价生化药物的质量的方法,生物制药设备中对通用设备和生物制药工艺使用设备的结构、性能、操作方法,生化药物的生产工艺流程的操作技术、生产规范化管理技术都是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

四、综合实践

包括微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能训练、生物药品制剂技术实操训练及GMP技能训练、生物药物检验技术技能训练、生物制药工艺技能训练、毕业实习与设计共6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2.1%,占总学分比38.5%。此模块突出特点是综合性。通过较复杂的、融合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的校内综合实训,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在不同实训项目中多次操作,反复整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各门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通过在生物制药技术相关的岗位上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及论文设计,突出对学生科研意识和创新工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设计和实施方案、写出论文,两年来学习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此阶段相互碰撞、相互揉合,上升为综合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五、拓展课

包括药学文献检索、生物药品新药开发基础知识、基因工程原理3门课程,占课程学时比3.0%,占总学分比2.9%。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获取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专业范围的自我发展,提升自身位置及从事高层次研发工作打下基础。

此外学生还可选修药品市场营销、药用植物识别技术、生命的奥秘等课程,以拓展视野,拓宽就业范围。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发展腾飞的新世纪里,在我国的生物制药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面对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制药的发展态势,使得《生物技术制药》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扩展也很快,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生物技术制药教育体系必须实时改革[1]。本文作者根据这几年来的从教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一、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特征分析

1.1优化教学体系,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内容涵盖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细胞工程、生物材料以及化学工程等相关学科,内容较多,学科相互交叉,讲授难度较大。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已经学过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基础课程。但是,对于生物材料和化学工程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而这方面知识对于整个生物制藥来讲极为重要。根据过去几年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保证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增加了生物材料和化学工程方面的内容。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科研带动指导教学,重视开拓学生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2]。

1.2突出学科特色,调动学生积极性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生物技术制药领域发展迅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结合不断应用于这里,共同推动了生物技术制药科学理论技术的持续创新。如用于水处理的高分子树脂材料,后来却可以用于分离纯化糖类、蛋白质类等药物。近年来,许多新型药物如缓释剂、微胶囊等使用了可以生物降解的生物材料如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等。这些生物材料的使用丰富了生物技术制药的内容。在通过不断介绍新的生物材料的基础上,并结合新技术在制药领域的应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教学是一种艺术活动,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师应有扎实的生物科学、药物科学、化学工程等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广的人文知识底蕴、熟练掌握教学基本技能,讲起课来才能收放自如,能引人入胜,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1运用交叉学科分析研究问题,拓展学生科学视野

在进行《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时,既强调对基本概念的解释、理论的归纳,同时应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从分子生物学、药学、医学、生物材料学以及化学工程等多角度进行理论研究与分析,教授学生以生物技术制药历史发展的观点、从不同学科认识问题,使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如在酶工程制药中对于酶的固定化教学中,笔者就融合了生物材料、分子生物学和药学等知识。酶是一大类具有特殊结构的蛋白质生物大分子,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和药学两种角度来讲授;而对于固定酶所用的明胶、聚乙烯醇等材料是生物材料课程学习的重点内容部分,如材料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制备、应用等。通过对酶及其负载生物材料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从多学科角度讲授酶制药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酶工程制药的理解。

2.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技术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地表达出来。通过部分动画演示和观看教学录像即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快速理解接受理论知识。笔者在备课时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资料;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生物技术相关的学习网站如小木虫、丁香园等网站,引导学生不断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教学效率[3,4]。

2.3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生物技术制药》这门课程,更好地为今后的生产实践服务,为科研服务。生物技术制药实验课程设置了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5]。与理论课同步开设了DNA的提取;细胞融合;细胞转染等实验,作为课程实验的基本环节。综合实验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和科学素质设置。实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生物材料壳聚糖的制备,生物酶的制备;开展了以壳聚糖负载生物酶的实验。这些实验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使得在课堂上讲授的枯燥的理论在实验中变得生动而具体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通过上述对《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激发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帮助。期望培养出具有视野开阔、专业素质优良、有较强实验操作能力,可以将专业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创新性和竞争性人才,实现现代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凌建亚,张国英,陈敏,等。基于协同创新的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建设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5,5:101-104.

[2]赵卓,郭刚,吴超,等。以科研优势带动研究型教学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39(8):155-157.

[3]姜海蓉,彭方毅,陈忠敏,等。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2):440-441.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  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abstract: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is a new applicational subject,it requires students possesses solid foundation to meet wide requirements and pay attention to practic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improvement and practice of biotechnological pharmaceutics in teaching contents and methods.continuously renovating teaching contents and combining correlated subjects,developing elicitation teaching methods,making full use of moderniz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tools,developing cooperating discussion teaching activities were disscussed.

key words: biotechnological pharmaceutics;teaching practice;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现代生物技术是一项与医药产业结合密切的高技术。生物技术制药是其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生物技术制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针对这些情况,如何增强生物技术制药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生物技术药学的复合人才,是广大药学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学科的特点是不断引进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制剂学及现代基因工程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研究天然产物、基因工程药物等,以及药物在体内和体外相互作用和药物大规模筛选的学科[1]。主要内容包括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生物药物的特点及分类,生物原料的保存与处理,生物药物的分离、纯化技术的原理及设备,生物药物的检定,基因工程制药、抗体制药、酶工程制药、植物细胞制药、动物细胞制药、海洋生物制药以及药物在体内和体外相互作用、药物筛选等。因此,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不仅包括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还包括与药物制剂、药物质量控制等相关药学知识。现代生物技术科学发展迅速,使得这门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扩展也很快。本文通过对生物技术制药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及实验进行多方位的改革尝试,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优化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定是教师看教材、写教案,然后再讲解,这样做学生有照本宣科、自己看书也会懂的感觉。在生物技术制药的教学中,根据该门课具有应用性强、结合实际紧密的特点,因此,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坚持以基础性、发展性知识为主,一般性知识为辅的教学原则,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建立,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生物技术制药的内容多而散,学生经常反映“听懂容易,灵活应用较难,考试更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把教科书上独立介绍的板块之间联系起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提高学习效率。如用图表的形式将生物技术制药每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总结,再用“流程图”的形式给同学介绍:内容简介(介绍一章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一剂型的定义、特点、分类、质量要求一制备的工艺流程一质量控制,学生通过比较可较容易地区分各种剂型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增强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想,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生物技术制药的学习涉及到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生物学科以及生物技术制药、药理学、药物分析等药学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在第三章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教学中,我们就融合了药物分析、生物技术制药、药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药物的质量控制是药物分析课上学习的重点,主要包括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和稳定性研究,动物细胞工程药物的质量控制也是从这几方面来人手的,但是动物细胞工程药物又有其独特之处,对其质量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将动物细胞工程药物与化学药物的质量控制做对比进行讲述,两者比较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抗体工程药物的理解,同时又复习了化学药物结构鉴定的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与学生共同运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药物制剂的设计原理、制备要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对某些内容还可采用“以问题为先导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一些问题,采用学生自学一小组讨论一课堂讨论一教师总结的形式,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学习有关知识,寻求问题的答案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及科学思维的能力。如胃癌,肺癌等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开发预防和治疗恶性肿瘤的疫苗和药物是目前生物技术制药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生物技术制药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恶性肿瘤等疾病进行治疗的药物和相关诊断试剂的开发思路进行分析。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pcr、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教学活动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只有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自觉地去思考。

小组合作研讨性教学是近年来广受重视的教学方式,具有学生参与度高、启发性强、趣味性浓、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优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合作研讨性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授完动物细胞工程制药后,我们提出了“无血清培养基的研究进展”的研讨论题,学生分为小组分别准备,组织方案,每个小组分配一名代表表达自己的答案和思路。讨论时各个小组的代表各抒己见,相互评价,相互启发,气氛热烈,促进了研讨的深化,最后根据学生的研讨对论题进行总结和提炼,引导学生形成概括性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自己研讨问题的思考做成power point演示文稿,使自己的表达更清楚、更有条理。另外,通过在讲台上讲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2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生物技术制药中的应用

运用集图、文、声于一体的现代信息多媒体教学模式来指导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扩充新的教学内容,使其直观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制药知识的掌握,增强学习效果。通过给学生观看部分教学的多媒体录像,加深学生对单调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在观看录像过程中穿插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想,带着问题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形象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率,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成为推动当前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4,5]。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库,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与教学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使用各种多媒体百科全书光盘(如“科学大百科”、“药学大辞典”等),获得图文声并茂的教学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的相关资源。或者直接访问数字图书馆中的内容,获得学科的最新信息(如生物技术的专业网站http://, 医药专业网站http://等),从而更深刻地把握教学内涵,融会理论知识,了解该学科发展动态。例如,我们备课通过查阅国外的电子版教材,下载了各种色谱原理的flash动画,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直观易懂,在讲授外源基因通过质粒载体在大肠杆菌中复制表达时,通过给学生看形象的动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现代信息技术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显得格外重要,在授课时,采用集图、文、声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长,扩充新的教学内容,使其直观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生物技术制药知识的掌握,增强学习效果。

3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实验教学是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举足轻重的环节。枯燥乏味的理论只有在实验课中才变得生动而具体[6]。应该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生物技术制药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要引导学生重视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增加科研设计性实验力度首先,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设计题目,给出实验要求;其次,学生根据要求及所学的基础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所需材料、试剂及规格,仪器及型号,详细的制备工艺流程,产品的质量检查方法及标准,并于实验开始前一周交至教师处;然后,教师仔细审阅学生的设计,如有重大错误则令其修正,其余将根据学生的需要准备相关材料及设备,并调试至正常,以便学生使用;至实验日当天,学生须在教师的监督下,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自己的设计,在允许的时间内,可以重做,所得到的数据及成品须由教师签名认可并保留。最后,学生提交完整的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从设计到实施到完成报告整个过程的表现,给予评价[7]。

3.2增加实验经费,改善实验条件 目前各院校普遍存在教学经费短缺、实验条件简陋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适当增加对实验经费的投入,添置必要的实验设备;另一方面对暂时无法开设的实验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演示性实验教学、参观学习等方法来弥补,如可开设专题讲座及上网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当今国内外使用的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及方法,国内外在制剂上的差距等信息,为以后的科研指明方向;还可组织学生到西南合成、重庆莱美、重庆前沿生物技术制药公司、重庆富进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等制药公司实地观看生物技术制药等的生产全过程,加深其了解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等,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缩短实验室教学与生产实践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适应制剂生产的能力。总之,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在节约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参加实践,使学生的创造力及视野进一步提高。近年,社会制药工程人才的需求已发生一些变化,要求学生首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完成相关的工作,其次要有综合运用的能力,学会分析问题,能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还要有创新的能力[8,9]。开展教学改革后,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学生可从实验课中学到更为实用的知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胜权,罗欣,陈兵,等.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初探[j].安徽医药,2005,9(4):314.

[2]罗焕敏.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药学教育,2005,3:8.

[3]张颖,阎雷.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35.

[4]张良珂.多媒体技术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4(10):1424.

[5]高红宁,殷奕.从《药剂学》教学反思多媒体技术[j].时珍国医国药,2006, 17(12):2620.

[6]宋劲诗.药剂学实验教学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3:353.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篇(7)

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制药工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是21 世纪的“钻石”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2]。我国已明确将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成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生物制药作为成长性产业在医药行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3]。鉴于这种产业形势和社会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前瞻性地在10年前就设立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迄今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型人才,促进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它综合了生物制药上游、下游技术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术,具体包括微生物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和生化药物分离技术等内容,完全能满足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习后续实践课程提供强有力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支撑,较全面地掌握专业技能满足实际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高都起着重要作用。鉴于该课程在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突出地位,多年来,该课程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理念,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设计和建设该课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现将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内容更新和完善以及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探索和改进等工作情况加以总结。

1 以人为本,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强校必先强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4]。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高职教学质量提升、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近5年来,课程教学团队一贯注重教师的培养,采用“送出去、请进来、自提升”等多种师资培养模式, 已经建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整体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的教学团队。

1.1 送出去,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双师”素质教师的特点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还有较强的运用专业技术理论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创新以及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性质所决定的,建设一支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也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6,7]。教学团队定期输送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研修、培训、做访问学者(访问工程师),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等能力;输送他们到国内知名制药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并采用挂职、顶岗等方式到生产一线锻炼,了解现代生产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及产品信息,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积累大量课程教学的实践案例,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本团队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竞赛,通过比赛,为青年教师搭建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以赛促教,全面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

1.2 请进来,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

教学团队聘请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课程的兼职教师,承担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与专职教师一起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利用兼职教师在生产一线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补充到实践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本校专职教师也从中吸收了营养,综合教学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1.3 自提升,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

以职称晋升和教师本人发展需求为内在动力,团队积极助推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课题,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把握生物制药专业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水平。近5年来,团队成员承担了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校级、厅局教研和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授权专利6项。这些研究成果反哺教学,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各级各类教学建设项目的申报,获得学校、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将建设经费不断地投入到课程建设中,利用学校在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加强与制药企业的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完善校内外的教学条件。

2.1 联合国内兄弟院校,共同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

2011年,课程教学团队积极申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生物制药技术课程资源包项目,与国内兄弟院校9个课程教学团队共同承担了该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已经完成文本知识点1 100余个、动画200多秒、自制实验实训视频120分钟、习题近600题,今后这些资源将不断补充、丰富。本课程团队可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有助于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2.2 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浙江省特色专业,该专业所属生物制药技术实训基地受中央财政支持。近年来,来自市、省和国家各级财政支持和学校配套近千万元经费投入到该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8]。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实验室和实训车间是该专业实训基地的核心场所,因此,经费的投入主要是用于本课程实践教学条件的完善。目前,本课程现有实验和实训教学场地面积约1 000m2,仪器设备总值超800万元。实验室配置了3套全自动发酵系统、大容量高速冷冻离心机、荧光定量PCR仪、蛋白分离纯化系统、冷冻干燥仪、凝胶成像系统、超低温冰箱、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器等大型仪器设备。实训车间建有包括育种、消毒/灭菌、种子培养、发酵、预处理、提取分离、精制纯化、冷冻干燥等完整的中试生产线。此外,还有已经投入运行的青霉素发酵生产工艺虚拟实训室。这些设施为该课程实验和实训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也能满足本团队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2.3 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和利用校外实训基地

我校是浙江省唯一的一所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在省内医药行业中有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制药企业内建有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基地的学习和训练,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将来能尽快地适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

3 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近几十年发展迅速[9]。为了适应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团队每年深入制药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岗位技能要求以及生产工艺技术发展等情况,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条件制订课程标准,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3.1 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制药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任务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考虑行业发展特点和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培养学生职业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为重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主要遵循3个方面的原则。(1)以“培养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理念,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紧密衔接,对后续课程和技术实践以及生物技术职业工种的技能考核提供核心支撑作用。(2)以“注重基础理论、强化技术应用能力、拓宽知识维度、提高综合素质”为原则,做到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知识更新、注重实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突出实践教学的开放性,实践内容设计着重考虑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具有普适性,能在实际工作中拓展。

3.2 以培养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理念,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

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服务于职业资格考试,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理论教学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联系生物制药应用的实际,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上注重实际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制药知识基础、发酵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制剂和生化分离技术6个模块,根据生物制药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突出微生物发酵制药模块和生化分离技术模块的重要性,相应的课时分配和实践内容设置比重大(约占60%)。同时考虑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本课程也设置了基因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等高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掌握生物制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熟悉和了解生物药物制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动向和进展。

3.3 以厚基础、重实用为原则,编写特色教材

由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应用生物制药技术所需基础理论知识要求高,因此我们培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该课程的教材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教学团队对生物制药企业进行了充分调研,确定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团队成员多年的教学、科研和企业工作经验,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以“厚基础、重实用”为原则,编写本课程的特色教材[10]。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发酵工程制药技术、酶工程制药技术、基因工程制药技术、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和生化分离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体系、应用实例以及相应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融合基础理论、应用实例和技能训练为一体。教材部分内容采用了团队成员的科研成果,如手性药物关键中间体―手性酸和手性醇的酶法制备、固定化技术技能训练等;还有部分内容是我省著名制药企业目前正在应用的生产技术,如甾体药物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霉酚酸提取工艺等。力求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4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教学团队努力探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切实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促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1 设计并采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根据国内知名制药企业的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企业技术专家(兼职教师)与课程组专职教师共同开发、建设该课程,并合作授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分别在校内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完成教学。突出企业实际岗位工种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使学生在潜意识上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态度、实训态度更加认真和端正,求知欲、责任心逐渐增强,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在理论知识教学方面,采用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的模式。由于生物制药行业是高技术门槛行业,现代生物制药企业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岗位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因此,我们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保证理论教学的效果,通过专任教师言传身教,把丰富、先进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采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网络、虚拟课堂等强化理论教学,实现基础理论强有力地支撑职业技能,从而使学生胜任企业技术工作岗位。在实践教学方面采用以岗位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对应岗位工种主要有培养基配制工、消毒/灭菌工、育种工、发酵工、提炼工、纯化精制工等,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这些岗位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实施中,针对这些岗位技能需要,模拟完成岗位任务,强化职业技能。如以发酵工岗位为例,要求学生完成接种、温度控制、溶氧控制、泡沫控制、pH调节、发酵补料过程操作以及模拟染菌的处理操作等工序,并且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给出每个动作的理论依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通过这种岗位任务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使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岗。

4.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选用启发引导、生产实例、项目任务演练等教学方法,从而增强教学效果。采用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是在讲课时设计提出一些与重点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发问教师解答,使课堂生动活泼,变成师生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及时归纳总结,点面结合,前后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采用生产工艺实例教学法,通过实际的生物药品生产工艺讲解,逐步分析工艺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任务演练教学法,教师给出具体任务,让学生进行设计并完成相关内容,或者教师给出具体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分析。例如,教师提出在发酵过程中出现染菌现象应该如何操作处理等问题,让学生来分析原因、提出具体处理措施并完成模拟操作。这样可使教学形式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独立完成相关任务,从中产生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4.3 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收集或制作教学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精心设计并编制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电子课件,以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更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仿真软件,建立虚拟生物药物生产车间。本课程教学团队已经建立了抗生素发酵生产虚拟车间,可在计算机上完成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的学习,加强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并创建本课程网站,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可在线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在课后建立多种形式的广泛联系。

5 结束语

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过近5年的努力,课程建设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师资力量明显增强,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近3年就业率(当年)始终保持在95%以上。但是我们知道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且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迅速,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生物药物制备技术课程组将继续进行教师队伍、教学环境和条件建设,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及时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岗位知识和技能的需要,为社会和制药企业培养出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生物制药产业。

参考文献

[1] 袁勤生.飞速发展的我国生物医药[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9):1451-1453.

[2] 吴梧桐,王友同,吴文俊.持续快速发展的生物制药产业[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24):1881-1888.

[3] 胡显文,陈惠鹏,张树庸.全球生物制药产业概况[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4(2):85-89.

[4] 俞洁华,王波.强校必先强师―也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3):85-87.

[5] 李开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73-75.

[6] 王学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职业与教育,2011(11):65-66.

[7] 莫柳军.试析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职教论坛,2010(29):87-89.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篇(8)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随着“十一五”规划等政策出台,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迅速,高素质产业工人的需求逐年增加,市场缺口大,人才匮乏制约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对口就业机会小[1][2],国家劳动部颁布的工种目录中有关生物制药的工种设置也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生物制药工种。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高职教育既要有“超前意识”,满足市场需求趋势,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工人,又要拓展生物制药技术的“内涵”,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既要服务企业,又要对毕业生的出路负责。

高教部16号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与本科教育是不同的,高职教育的立足点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是高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拟结合浙江生物制药产业与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生物制药技术核心技能的提炼入手,探讨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而引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1. 核心技能

1.1 核心技能的提法

所谓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具体到本专业就是掌握和运用各项生物制药及相关技术的能力。核心技能最近提得比较多,但还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概念,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各项专业技能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养成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项或几项技能。

1.2 核心技能的特点

生物制药技术涉及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药学及相关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专业技能多且杂,从中提炼出能作为核心技能的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代表性,要能够体现生物制药技术的特点,代表特定的生物制药工艺,核心技能的总和要能反映生物制药各项技术与工艺的总和。

2) 通用性,通用性有两方面涵义,一是要在生物制药生产中有一定的通用性,二是能作为单元操作技术,辐射相类似的其它行业工种。

3) 独立性,核心技能应相对独立、完整,平行设立,不能包含或包含于其它核心技能。

4) 对应性,核心技能应与相关的生产岗位或职业一一对应。

5) 有机性,核心技能之间应能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1.3 核心技能确立的意义

核心技能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广泛的行业调研与专业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以“岗位―核心技能”为着眼点来规划专业建设不失为一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之路[3]。核心技能的“通用性”,有利于我们立足生物制药产业,拓展相关行业就业岗位,部分解决人才培养的超前性与产业发展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即毕业生出路问题;核心技能的“独立性”与“对应性”,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组织实施,在有限的学制中有目的地“分方向、有专攻”,进行特长培养,满足企业人才“多样性”与“专一性”的需求;核心技能的“代表性”与“有机性”,有利于打破原有专业学科格局,以技能教学为基本单元构建课程体系,以实训为核心,走“工学结合”之路。

2. 生物制药技能分析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有[4]:中草药及其有效生物活性成份的发酵生产;改造抗生素工艺技术;大力开发疫苗与酶诊断试剂;开发活性蛋白与多肽类药物;开发靶向药物,以开发肿瘤药物为重点;发展氨基酸工业和开发甾体激素;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开发;血液替代品的研究与开发;人体基因组的研究。而生物药物的生产工艺技术可分为天然产物分离提取制药、发酵工程制药、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蛋白质工程制药等6个部分[5]。

我们对浙江及周边地区第一线人才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并作了岗位分析后发现,生物制药及相关企业中发酵车间、分离纯化相关工序车间、制剂车间、品控、化验、检验等科室部门的操作工、技术员、检验员、实验员、化验员、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QA、QC)等岗位,以及市场与售后服务部门的销售工程师、医药购销员等岗位,部分生物医药科研型企业的实验员等岗位,有大量高职层次的人才需求。

通过与企业进一步的交流,我们发现企业对上述岗位的员工素质有明确的、务实的要求,即具有一定的生物医药行业综合素养,且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特长与上岗岗位相适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毕业生在具备一定职业素质的前提下,只要熟练掌握一项技能特长,就可以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这一技能特长,就是我们要从岗位职业技能中提炼出来的核心技能。

生物药物的制造过程比较复杂,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到的技能也较多,但类似于化学工程,可将各项生产工序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单元操作,从而提炼出相应的岗位职业技能。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的是生产、建设、销售第一线的人才需求,我们在提炼岗位职业技能时则要针对第一线的实际需求,剔除不适合高职学生掌握的,在生产第一线中极少涉及的生物制药专业技能,如基因操作等上游技能,重点整合在各生产工艺中具有共性的技能。

2.1 专业基本技能

包括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微生物操作技能(灭菌技术、纯培养技术)、简单生化分析技能等。该部分技能是掌握生物制药其它技能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一些实验员岗位上,亦可成为主要的岗位职业技能。

2.2 生物制药生产技能

1) 发酵生产技能

包括菌种的选育与培养技术、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空气与管路设备灭菌技术、发酵设备与工艺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6],是劳动部颁布工种发酵工程制药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 生化分离生产技能

生化分离技术较多较杂,主要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细胞破碎技术、萃取和浸取技术、沉淀技术、吸附及离子交换技术、膜分离技术、层析技术、电泳技术、结晶技术、蒸发与干燥技术等[7],是劳动部颁布工种生化药品提取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3) 细胞培养技能

随着细胞工程的快速发展,生物疫苗与人源单克隆抗体企业的兴起,细胞培养技术人员的缺口越来越大,因此,细胞培养技能可以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个岗位职业技能方向。

2.3 分析检验技能

包括制药及相关过程中的药物分析、生物医药分析、药物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药品包装检验等,主要技能可归纳为滴定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红外、紫外)、色谱分析技术(高效液相、气相)、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等,是劳动部颁布工种药物检验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4 拓展技能

以管理学、营销与谈判、药事管理学、药学综合知识为基础,主要满足生产管理、医药购销等岗位需求,是由于就业面的拓展而衍生的岗位职业技能。

2.5 分析

以上各项技能(包括生物制药各项生产技能)对应相关岗位群,通用性强,适用面广,相对独立而又有机关联,几乎囊括了适合高职生物制药技术毕业生就业的所有岗位技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核心技能体系。在这个技能体系当中,最核心的莫过于分析检测技能与生物制药生产技能,前者通用性最强,后者专业性最强。从专业口径与就业面的拓展分析[1][8],中药制药生产技能可以嫁接到生化提取制药技能之中,而化学制药中的分析检验岗位、食品生产中的发酵生产与检验岗位、生物化工领域则与生物制药技术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生物药物的制剂生产工艺相对单一,以冻干与无菌制剂技能为要。由此可见,设立核心技能大大“拓展”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内涵”。

上述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体系,然而对于个体来说,在有限的学制中完全掌握以上所有核心技能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就业意向以及个体的兴趣爱好,选取一到两项核心技能(生化分离生产技能仍需细分),进行特长培养,这也是核心技能培养模式的特色之一,即专业上的“宽口径”与个体上的“窄口径”相结合。

3. 课程体系设置

3.1 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导,辅以实验课程;传统的高职工科课程设置是理论与实验合开一门课,教学思路还是学科式授课。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倡导“能力为本”,培养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也必须进行调整[9]。新的课程体系要以技能养成为核心,以实训课程为主线,建立核心技能培养模式。在实训课程的开设中更要打破原有的学科界定,以核心技能为轴来组织教学的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然要把握“适用、够用”的原则。

3.2 分段目标制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设置

目前,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采取的是“2+1”的“工学交替”课程体系设置,每学期均以实训(课程)为主导,培养目标明确,辅以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1学期,开设基本实验技能实训课程,辅以基础化学、微生物学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与微生物操作技能。

第2学期,开设生化分析实验实训课程,辅以基础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化物质定性、定量分析技能。

第3学期,前1个月,开设制药分析与检测技术实训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制药过程中所涉及的分析与检测技术;后3个月,学生进生产企业岗位实训,最后1周返校完成课程设计,对岗位实训进行总结。

第4学期,开设生物制药技术实训课程,辅以相关理论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对岗位实训中遇到的生物制药工艺的生产原理与技术(可包括发酵、生化分离、中药提取、合成制药中的生化环节、疫苗制备、制剂等)进行展开教学与实训,同时完成职业资格考证。

第5学期,前半学期以专业选修课强化学生专项专业知识,后半学期开设专项综合实训课程,实行小班授课、小组实训,实现专业内分方向、“准订单”培养、“特长培养”,同时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后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完成“人才的组装”,即核心技能的分化养成。

第6学期,开设毕业(设计)实习课程,学生进企业完成顶岗生产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论文。

3.3 存在问题及对策

1) 课时大幅减少下的理论课程如何开

以“倒推”的方式确立理论课程的授课内容,即从核心技能出发,确立必备的技术支撑,然后确立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而确立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将对核心技能养成不是那么重要,或者生产实践中几乎用不上的理论知识砍掉,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时现场加以讲解,甚至可以结合实训项目引导学生自学。

2) 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如何搞好素质教育

依据核心技能整合课程后课时总量大大减少,学生自主支配的课余时间增多,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此外,重点抓好专项综合实训课程,搞好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在岗学习”能力,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合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J].文教资料,2006,(10):156-157.

[2]沈光涛,常灏,黄耀江.我国的生物产业状况与前景[J].生物学通报,2006.41,(10):15-17.

[3]刘南槐.论按岗培养问题[J].职业,2007,(3):22-23.

[4]雷利芳.我国生物制药业发展之我见[J].海峡药学,2007.19,(1):104-106.

[5]滑静,杨柳,张淑萍,王虹.生物工程制药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6.33,(10):25-29.

[6]熊宗贵.发酵工艺原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篇(9)

[收稿日期]2013-09-16

[通信作者]*李冬雪,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药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Tel:(010)88225159,E-mail:.cn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前,中医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文围绕政策环境、经费投入、人才队伍、科技成果等方面,梳理了我国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基本现状。

1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中医药科技发展,政策环境逐步改善

“十一五”以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纷纷制定了各种规划及政策来促进中医药的科技发展。2006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并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的优先主题。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到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2012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里面均涉及了发展中医药的内容。

各部门也大力协同,了很多相关规划及文件,推动中医药科技的发展。科技部2007年1月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中医临床研究、中药产业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标准规范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列为优先领域。2010年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2010―2020年)》, 提到发展中药产业,提升中药工业,改造中药商业,培育中医药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将中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健康产业。2020年,建成一批各具特点、布局合理、区域化协调发展的中药科技产业基地。2011年,科技部又陆续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等,均把中医药的发展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2年下半年连续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共列举了16项重点任务。

可见,近些年来,国务院及各部门都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纷纷制定了各种规划及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政策大环境,也是中医药能够稳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2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经费持续增长,但同生物医药的其他相关领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1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经费增长迅速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医药领域产学研各部分R&D投入经费在2007―2011年间保持逐年增长趋势,研发投入经费总额由2007年的188 295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3 399 807万元[1-5],增长了约17倍,尤以产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最快,见表1。

表1中医药领域产学研各部分R&D投入经费数

Table 1R&D fun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eld万元

年度研发机构高校高技术产业200716 50828 106143 681200823 07639 604195 984200926 35251 148208 042201035 36455 674174 144201139 39066 7063 293 711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

2.2研发机构和高校的中医药学科研发投入经费与其他生物医药相关学科相比差距较大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研发机构和高校的中医药学科的R&D课题投入经费与其他生物医药相关学科相比差距较大,中医药学研发投入经费只有临床医学研发投入经费的约1/3[1],见表2。

表22011年研发机构和高校的生物医药相关学科R&D投入经费数

Table 2R&D funds in biomedical field in R&D institutions and university in 2011万元

排名学科研发机构 高校1生物学259 614226 3232临床医学62 165226 3303基础医学37 92398 8944药学61 18856 6115中医学与中药学 39 39066 7066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36 98421 5447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7281 138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

2.3中成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经费与化学药品制造业相比差距较大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中成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经费为3 293 711万元,不到化学药品制造业的1/3[1],存在较大差距,见表3。

表32011年生物医药各相关产业R&D投入经费数

Table 3R&D funds in manufacture of medicines in 2011

排名 分类2011年R&D投入/万元所占比例/%1化学药品制造业10 442 23255.322中成药制造业3 293 71117.453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2 654 49414.064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2 486 14013.17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年)“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

3研发投入人员总量增长较快,且研发投入人员的主体正逐步由高校和研发机构向企业转移

3.1研发投入人员总量增长较快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医药领域的研发投入人员总量从2007年的18 578人年增长到2011年的35 597人年[1-5],增长幅度达91.6%,增长较快,见表4。

表4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人员总量

Table 4R&D personnel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eld人年

年度研发机构高校高技术产业20072 4558 7037 42020082 77410 66713 66020093 40210 49915 46420103 64710 98910 45820113 89711 70519 995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

3.2产业研发投入人员数量增长迅速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研发机构和高校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呈现持续稳步增长的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58.7%和34.5%;但产业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增长迅速,从2007年的7 420人年增长到2011年的19 995人年[1-5],增长幅度高达169.5%,并且占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人员总量的比例也由2007年的39.9%提高到2011年的56.2%,充分表明科研投入人员的主体正逐步由高校和研发机构向企业转移。

4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取得成绩显著

4.1“中医学”科研数量增长显著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网站数据显示,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医学”文章的数量从2007年的15 164 篇增长到2011年的24 620篇,增长幅度达62.4%,文章总数量的排名由2007年的第9名上升至2011年的第4名;并且在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个学科排名中,“中医学” 也由2007年的不在前10名跃升至2011年的第6位[6],成绩显著,见表5, 6。

表5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论文数排名

Table 5Top 10 list for number of papers taken by CSTPC by discipline

排名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1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2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农学农学中医学计算技术3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计算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4基础医学计算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农学中医学5农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农学6药学药物学中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7生物学中医学药物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基础医学8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生物预防、卫生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生物学9中医学预防、卫生化工化工化工10化学化学地学土木建筑土木建筑

表6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个学科排名

Table 6Top 10 list for number of papers cited by discipline

排名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1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2地学农学农学农学农学3农学地学地学地学地学4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5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6基础医学环境科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中医学7化学基础医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基础医学8环境科学化学化学计算技术计算技术9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技术计算技术中医学环境科学10电力与电气中医学中医学化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另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SCI/EI/CPCI-S收录的“中医学”论文数从2007年的63篇增长到2010年的450篇[1,4],增长明显。

4.2中医药领域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明显增长2002―2012年期间,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和PCT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涉及中医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由3 074件上升至9 451件,增长幅度超过200%,增长明显;同时,2002年至2011年期间,涉及中医药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由692件增至6 319件,增长了约8倍,增长更为显著,见图1~2。

5小结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科技的发展,各项政策及规划的出台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大环境,同时科研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都为中医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可以说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不可否认,中医药科技的发展与西医药相比,无论从经费投入、人才队伍,还是科技产出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希望我国广大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能把握发展机遇,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合作交流,尽快缩短与西医药的差距,使中医药发扬光大,在我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据来源于中国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CPRSABS数据库(图2同)。

图1中医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度分布

Fig.1Annual distribution of patent applications for inven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eld

图2中医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度分布

Fig.2Annual distribution of patents granted for inven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eld

[参考文献]

[1]2012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201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2010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200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EB/OL]. 2013-05-01.http:///tabid/640/default.aspx.

Present sit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LI Dong-xue1*, XU Yi-jun2

(1.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39, China;

2.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the P.R.C, Beijing 100088, China)

生物制药技术论文篇(10)

1 教学内容

1.1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常接触到学科的前沿知识:现代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使学生学到最新的有用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教研室在结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教材的基础上,自编了辅助教材《生物制药前沿》,并每年更新一次,着重用于扩展补充新知识。如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基因工程疫苗研制、海洋生物技术制药、生物技术与靶向药物开发、抗HIV新药开发、药物基因组学等专题。通过在教学中不断补充新知识、新理论和新观点,学生了解到当前生物技术制药最前沿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学生对学科重要性的了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融合相关学科内容: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生物技术制药的学习涉及到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生物学科以及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药学学科。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在基因工程制药中质量控制的教学中,笔者就融合了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药物的质量控制是药物分析课学习的重点,主要包括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和稳定性研究,基因工程药物的质量控制也是从这几方面来入手的,但是基因工程药物又有其独特之处,对其质量控制的要求更加严格。笔者因此将基因工程药物与化学药物的质量控制做对比进行讲述,如基因工程药物的鉴别采用肽图分析、氨基酸成分分析、部分氨基酸序列分析和二硫键分析等,而化学药物则是用红外、紫外、质谱和核磁共振谱进行结构鉴定,两者比较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基因工程药物的理解,同时又复习了化学药物结构鉴定的知识。

2 教学方法

2.1 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2]: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围着考试的指挥棒团团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开展启发式教学,精讲巧问,引导学生边学边想边分析,并通过适时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双方紧密结合起来。针对禽流感病毒、SARS病毒等疫苗和药物开发是目前生物技术制药研究的一个热点,笔者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生物技术制药的基础理论知识对禽流感、SARS等病毒感染治疗性药物和相关诊断试剂的开发思路进行分析。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加深了学生对PCR、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教学活动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只有将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会自觉地去思考。

2.2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率: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成为推动当前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3]。笔者在备课时,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库,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使用各种多媒体百科全书光盘(如“科学大百科”、“药学大辞典”等) ,获得图文声并茂的教学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的相关资源,或者直接访问数字图书馆中的内容,获得学科的最新信息(如生物技术的专业网站http://省略,医药专业网站http://省略等)。例如,笔者通过查阅国外的电子版教材,下载了质粒克隆的QuickTime动画,在讲授外源基因通过质粒载体在大肠杆菌中复制表达时,通过给学生看形象的动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讲授cDNA合成及PCR扩增原理等内容时,笔者运用PhotoShop,Flash等绘图及动画软件自己制作一些教学示意图及动画,给学生以形象的认识。当前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运用集图、文、声于一体的现代信息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扩充新的教学内容,使其直观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生物技术制药知识的掌握,增强学习效果。

2.3 开展合作研讨性教学活动:合作研讨性教学是近年来广受重视的教学方式,具有学生参与度高、启发性强、趣味性浓、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等优点[4]。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合作研讨性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授完转基因技术制药后, 笔者提出了“转基因技术与食品药品安全性”的研讨论题,学生分为小组分别准备,组织方案,每个小组分配一名代表表达自己的答案和思路。讨论时各个小组的代表各抒己见,相互评价,相互启发,气氛热烈,促进了研讨的深化。最后笔者根据学生的研讨对论题进行总结和提炼,总结出转基因食品药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引导学生形成概括性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自己研讨问题的思考做成Power Point演示文稿,使自己的表达更清楚、更有条理。同时,通过在讲台上讲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2.4 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主要讲解知识的理论框架、基本概论和原理,实验教学则主要训练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形象实际的认识。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观看部分实验的多媒体录像,加深学生对单调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在观看录像过程中穿插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想,带着问题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形象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5 结合教研室最新科研成果,运用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药物的开发:幽门螺杆菌目前已证实是导致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且被WHO组织列为一类致癌因子。教研室运用基因工程技术,针对幽门螺杆菌的特异保护性抗原,通过多年的基础研究,研制出了国家Ⅰ类新药“分子内佐剂胃病疫苗”。笔者结合这一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复杂的病原微生物抗原成分中寻找并筛选具有特异的治疗或预防效果的活性物质,如何运用所学的生物制药的相关技术进行新药开发的基本策略。同时,笔者结合对于新药临床前研究的基础及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已学习的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基础理论知识,设计开发创新性新药,培养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能力,对学生以后从事生物新药的开发起到了很好的引路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焕敏.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药学教育,2005,3:8.

[2] 张 颖,阎 雷.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35.

上一篇: 经济统计学论文 下一篇: 能源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