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39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1)

1.“立体交叉”的含义

“立体交叉”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利用跨线桥、地下通道等使相交的道路在不同的平面上交叉。”生活中,我们已充分认识与感受到各类立交桥的优势。“立体交叉”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对固有框架的创新。

2.学校德育、心育与儿童品德的关系认识

学校德育与儿童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品德分别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道德与品德关系密切。道德,是社会性、群体性的意识形式,个体将道德要素内化后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为品德,二者相互促进而又彼此独立。品德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现象”,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品德心理倾向的“稳定”也有益于个体心理矛盾、困惑等消弭与化解。

3.德育与心育“立体交叉”模型构建及理念解读

为了更好地整合德育与心育资源,联通与优化德育与心育流程,发挥学校政教处与“知心话吧”的互补功能,基于心育或德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践行以“问题”为中心,在发现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有所发现的理念。课题组经过充分地讨论交流及论证,重点吸收了道路建设中“立体交叉”的思想,构建出“三层立体‘并联’、四步有序‘串联’”的“立体交叉”模型,力求彰显以下教育教学理念:

(1)心育层,即心理健康教育,由“生”“析”“化”“长”四步依次推进。“生”,即儿童具体心理问题的产生、由来;“析”即对儿童具体心理问题的分析、研讨;“化”即儿童问题心理的破除、化解;“长”即教学相长,教师在“析”“化”儿童心理问题过程中业务水平得以“长”进,学生在此过程中心理素质得到良好地生“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及时总结儿童心育案例,向理论层面增“长”。

(2)品德层,重点围绕传统的品德心理结构“四因素论”展开,即知、情、意、行。儿童品德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与心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都直接地作用于儿童“知”“情”“意”,进而影响其“行”。

(3)德育层,即道德教育,主要由“选内容”“择方法”“通途径”“施评价”四步依次进行。选内容,并非是为了区分具体德育内容的好坏,实际上也无法分辨,而是为了在某一时间节点凸显某一德育主题,以我校为例,政教处依照“月有主题、周有重点”的原则编排具体的德育内容。择方法,围绕具体的德育内容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式。通途径,意在保证儿童德育的过程,主要为时间、家校合作等。施评价,对儿童德育全程进行反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自主提升。

(4)模型中贯穿三层的“枢纽”柱,是学校德育、心育及儿童品德诸多板块之间“立体交叉”、相互促进的枢纽,也是学校德育与心育流程联通和优化的集中体现。

(5)力求体现“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一命题”,显现德育的基础性和宽泛性,故将德育层置于模型最底且设计成最大圆片。

(6)品德层置于模型中间,一是展现儿童品德与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互联关系,二是诠释德育与心育本是“殊途同归”,最底层的德育和最上层的心育,它们的目标都是培养品德高尚的儿童,模型中两者所处位置与目标方向虽然明显不同,但可谓“殊途同归”。

二、实践反思

1.“立体交叉”:是思路,不是道路,当切实灵活地运用

当儿童出现具体的心理问题时,如儿童厌学症,我们并不是机械地依据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去直接“析”“化”问题,而是及时下移至品德层,与儿童的“知”“情”“意”等相结合,推敲学生厌学的根源与走向,务求分析切实到位。同时,还下移至德育层,适时地“通途径”,将家校合作与个体心理辅导两方面相结合。最后,我们还对厌学案例进行了总结,适时向理论领域增“长”,并进一步作用于德育层“选内容”板块,择时进行群体性教育。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2)

三、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对弱智儿童少年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弱智儿童少年是社会的不幸儿,在社会和家庭中他们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视,很少能享受到温暖和爱,这就使他们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胆孝任性、蛮横无理,动不动就表现出一种防卫姿态,丧失自信心,自卑心理突出。这些病态的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教师的满腔热情的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淡化,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强化。例如:有的学生由于记忆功能失调,偶然错拿了别人的铅笔、小刀;有的因语言障碍,说话词不达意,被误认为是骂人,等等;这些看起来好像是不道德行为,其实是弱智儿童少年的某种器官功能缺陷所造成的,教师必须从弱智儿至少年的生理、心理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处理,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集体的温暖。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培养。

四、寓德育与各科教学之中。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任何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完成智育任务的同时都要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弱智儿童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之中,善于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向行为修养方面转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数学课中学生口头编求和的应用题时说:今天早上我给8盆花浇了水,李强给9盆花浇了水,我们俩一共浇了多少盆?教师不仅表扬了他题编得对,而且还表扬他们关心集体爱劳动的好品德。又如让学生默写后,先让他们自己检查一下默错了几个字,同时教育学生要作诚实的孩子。

五、弱智儿童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 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弱智儿童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这一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对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3)

幼儿园承载了重要的儿童教育功能,但当前大多幼儿园片面的注重幼儿知识教育,并没有行使儿童德育的重要功能,这就衍生出了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的一些问题。

(一)游戏活动中缺乏品德教育

儿童道德建立是儿童在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中完成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教师为了更好的完成幼儿教育而创建的一种复合儿童特点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往往能够更多的明白事理,建立道德观。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大多由教师主导来完成,制约了儿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使得儿童在建立道德的过程中往往过于被动,从而影响了德育效果。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活动中,儿童都想扮演“爸爸”这一角色,这时教师往往随意的定下角色,并没有考虑到儿童的想法,也没有教导儿童要懂得谦让、分享,在游戏活动中并没有渗透品德教育。

(二)教学活动中缺乏品德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教学活动也是幼儿德育的重要途径,但当前许多幼儿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理解比较片面,单纯的注重教学活动的知识教育功能,忽略了德育。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儿童对技能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认知,例如在小兔子捉迷藏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要求儿童能够跟随音乐进行表演,并没有注重儿童团结精神的培养。

(三)日常生活中缺乏品德教育

幼儿园不仅仅是儿童重要的教育环境,同时也是儿童重要的生活环境,但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缺乏对品德教育的渗透。幼儿园接触到品德的地方非常多,例如清晨进入校园的一句问候,对其他小朋友的一句感谢,放学之后对教师说一声:“教师再见。”等等都是关系到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生活是最好的教师,但当前幼儿园生活中还缺乏这种品德教育。

二、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途径

儿童的品德教育应当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和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从幼儿园品德教育问题分析出发,下面针对性的提出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途径。

(一)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儿童思想单纯、思维跳脱,正处于爱玩的年纪,游戏活动不仅符合幼儿的特点,同时也是幼儿认知世界、改变自己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引导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团结合作,懂得谦让,树立儿童正确的道德观。例如,在游戏活动中,如果一个儿童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个同学,教师要引导儿童说:“对不起”。让被撞的儿童说:“没关系。”通过这种礼貌用语的使用,来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还能够在儿童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也许一次两次儿童不以为然,但养成这样的习惯之后,儿童会慢慢理解到道德内涵。

(二)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儿童的品德行为和品德意识是在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作用下而建立的,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师不仅要教会儿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渗透品德教育的内容,以此来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幼儿园大班《认识家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在的城市,以及这座城市的特点,之后进行知识拓展,告诉儿童:“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祖国也是我们的家乡。”以此来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此外,幼儿园教师可以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儿童讲一个关于品德的小故事,之后问学生,“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呀?”让儿童在品的小故事中自己探寻内涵的高尚品德。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4)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使小学生能够欣赏不同的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通过学唱和演唱积极健康的歌曲,增强中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形成勤劳、勇敢、坚毅、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还要通过音乐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不良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这些道德品质的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形成的。

2.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途径

2.1 选择合适的"演唱、演奏、欣赏"音乐作品。首先,选择音乐要结合儿童接受和欣赏音乐的心理。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正是人的童年时期,在音乐能力方面,他们辨别音高、快节奏的能力逐渐增强,对于乐曲的调式调性的变化较为敏感;对于相对复杂的节拍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良好的机械记憶力有助于记忆曲调,他们心里和生理的逐步发育完善为音乐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选择合适的音乐内容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笔者所选择的音乐作品篇幅小,音乐形象具体生动。例如,《拉拉勾》使儿童体会到友爱的快乐。

其次,要选择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为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还能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直至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激昂向上,催人奋进;《歌唱祖国》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影响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是老师洒下辛勤汗水,才使他们茁壮成长;《劳动最光荣》培养学生勤劳的性格特征。器乐曲的欣赏也同样能达到培养目的。

2.2 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把感受音乐同动作表演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以音乐促进动作发展,以动作促进音乐领会力发展的目的。与音乐和谐一致的动作能帮助儿童用他的身体和运动知觉去感受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性质和节奏的感知;另一方面,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又促使儿童的动作变得协调、敏捷而优美,富于韵律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音乐游戏和音乐比赛包括律动、歌咏比赛、合唱队及各种乐队的组织、训练与演出等许多不同的形式。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5)

(1)限制儿童的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幼儿的自控能力差,对于看电视和上网没有时间概念,因此,在家里面父母要控制孩子的看电视的时间,在学校里面教师要控制幼儿的上网时间,防止幼儿沉迷于网络和电视,除此之外,在学校里面,对于幼儿上网,教师要陪同幼儿一同上网,对幼儿浏览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及时的作出指导,在家里面父母也要陪同孩子一起看电视和上网,对于一些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节目和网络信息可以适当的多看一些,不利于幼儿发展的节目要少看和不看,做到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资源。

(2)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教育和幼儿身心的发展,因此,对于信息媒介出现的不良的知识,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学校里面,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提高孩子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的活动和课堂,使孩子养成高雅的性情,把信息媒介中出现的丑恶的一面也要告诉幼儿,家长要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3)确保幼儿浏览网页的安全。学校和家长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孩子的浏览页面进行筛选,例如,对一些不适合儿童浏览的网页进行禁止,通过安装一些网页过滤软件,屏蔽一些黄色网站,或者为孩子浏览页面进行定时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孩子接触不良信息的几率。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6)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4-0046-04

大卫・艾尔金德(David Elkind)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曾任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主席,主要研究儿童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艾尔金德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了美国的童年危机现象,指出了其表现、成因、危害及解决途径。当我们开始研究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童年危机时,艾尔金德对美国童年危机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路。

一、艾尔金德对美国童年危机的研究

1.表现:儿童被催赶着成长为“小大人”

在艾尔金德看来,美国的童年危机主要表现为儿童被催赶着成长为“小大人”以及“超级儿童”的观念盛行。所谓“超级儿童”,是指在成人眼中儿童仿佛“超人”一样,具有超过他们年龄的能力,不仅可以被成人催促成长,而且还不会因此受到伤害。这种“超级儿童”观念导致拔苗助长式教育开始在美国流行。

在“超级儿童”观念的影响下,从幼儿阶段开始,美国儿童在各个方面都被成人社会催促着成长为“小大人”。〔1〕在教育方面,“尽早学习”的观念蔚然成风,许多父母开始要求儿童尽早学习知识技能。在游戏方面,多数父母认为不仅要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乐趣,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训练他们具备和成人一样完美的技能,于是,像游泳、划船、露营等传统活动逐渐被外语、交际舞、电脑等实用性、技能性活动所取代。儿童还被鼓励从事一些成人的活动,如父母鼓励5~6岁的儿童独自搭乘飞机去探亲访友,律师鼓动儿童为了各种原因控告父母等。总之,在一片催促声中,儿童俨然成了小“超人”。

2.成因:父母、学校和媒体共同对儿童实行拔苗助长式教育

艾尔金德认为,儿童一味被催赶着加速成长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这时的美国正处于后工业时代,处处讲求速度和效率,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人们都在寻求更快速、更有效的方法。基于这种“又快又好”的社会文化,加上社会竞争和媒体科技的推波助澜,美国儿童不得不生存在一个被催促成长的社会氛围之中。艾尔金德指出,在各种社会势力中,父母、学校和媒体是对儿童实行拔苗助长式教育的主力军。〔2〕

就父母而言,拔苗助长的主要表现是他们认同“超级儿童”的观念,并采用了催促儿童成长的教育方式。艾尔金德指出,父母对儿童采取拔苗助长的做法,不是由于缺乏有关儿童发展方面的知识,而是由于生活的重压所致。〔3〕在社会治安日益变差、失业和婚姻失败导致的巨大恐慌和忧虑中,饱受压力的父母容易变得自我中心,很少考虑儿童的需求和兴趣。于是,父母一方面认可儿童幼稚的特殊身份,另一方面又迫不得已地向儿童实施拔苗助长式的教育。那些疲于应付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父母,往往会以“儿童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孩子是待塑造的原始材料”等观念为借口,将自身的需要置于儿童的需要之前,做出各种催促子女成长的行为。那些职场受挫或生活失意的父母也倾向于将子女当成自我的替代品,希望子女以优异的学业成绩或运动能力来弥补自己人生挫败的遗憾。凡此种种,均为父母对子女拔苗助长的表现。

就学校而言,拔苗助长的主要表现是实施“工厂模式”的教育。〔4〕这种教育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它的“产品”,并以成绩作为单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学校教育成了一条装配线。面对提高产量的压力,学校不仅要让儿童学得快,也要学得早,结果导致学校的正规课程逐级下放,使得小学低年级课程“高年级化”、幼儿园课程“小学化”。艾尔金德指出,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教育改革非但没有脱离“工厂模式”的窠臼,而且由于其以“基本技能”和“成绩测验”为焦点,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催促作用。〔5〕在此情形下,考试制度一直往低年级延伸,连学前儿童也要参加各种考试。总之,成绩取向的学校教育给儿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并因此成为催促儿童成长的因素之一。

媒体拔苗助长的主要表现是以电视为代表的新型大众传媒以其特殊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催促着儿童成长。〔6〕就传播方式来看,电视以画面形式传播信息,消弭了受众年龄界限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不需要具备相应的概念、逻辑思考能力及阅读能力,甚至不需要理解播音用语,儿童就可以从电视画面中获得信息。儿童也由此获得了大量尚不属于他们年龄层的经验,并因此表现出成人式的世故和老练。这种假象可能使成人误以为当代儿童更聪明、成熟,而真的把他们当成大人看。就传播内容来看,充斥荧屏的玩具广告、各种互动式游戏节目,往往为了商业利益而将儿童视为“大人”。再者,电视还把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乖巧、理性、智慧、早熟的儿童形象呈现给受众,结果一方面导致儿童竭力想表现出智慧与成熟的模样,另一方面促使成人提高了对子女的期望,希望孩子能更理智、更懂事。除了电视,书籍、杂志、电影和音乐等媒体也不恰当地把性、、暴力等内容倾泻到儿童世界,导致儿童行为过早成人化。

综上所述,在父母、学校和媒体等势力的共同催促下,美国儿童草草结束了无忧的童年,匆忙跨入成人世界,在不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扮演起“小大人”的角色。

3.危害:儿童的生命和成长受到扭曲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适度的压力和挑战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然而,在催促儿童成长的社会氛围中,父母、学校和媒体等社会力量给儿童施加的压力已经超越了他们能够承受的极限,结果是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

艾尔金德认为,过度的压力事实上就是拔苗助长,结果必然危害儿童的健康成长。〔7〕其一,诸如青少年的性泛滥、滥用药物、吸毒等,都是他们被拔苗助长后尽早“实验”成人行为方式的后果。其二,儿童开始罹患过去只有成人才有的各种疾病,如头痛、胃痛、过敏反应等,其体能状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恶劣态势,这些都是由于父母的过高要求对孩子造成的巨大压力所致。其三,青少年及更年幼者的犯罪率的升高,与儿童过快成长所承受的许多压力有关。其四,青少年的自杀事件与催促儿童过快成长也有关系。其五,儿童的游离性焦虑、学校倦怠征、经验性无助感以及人格过早定型等情绪困扰和问题行为,也与他们所处的压力环境有关。总之,由于承受过度的压力,处于成长中的美国儿童已经成为成人拔苗助长的受害者,他们的生命和成长过程受到了扭曲。

4.解决途径:从拔苗助长到让儿童按部就班地成长

艾尔金德认为,虽然“超级儿童”观和拔苗助长式教育的存在有着现实原因,但是人们不能因此而泰然视之,相反应该深入反思儿童由此遭受的种种伤害,并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此,艾尔金德指出,那些催促儿童成长的人,无论是父母、学校教育工作者还是媒体从业人员,都应该坚信一种发展哲学和教育哲学,即让儿童按部就班地成长。〔8〕这是艾尔金德针对拔苗助长式教育开出的一剂良方。

首先,艾尔金德反对“超级儿童”观,重申儿童发展具有自然步调。基于皮亚杰、艾里克森的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艾尔金德指出了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发展任务和所能达到的发展成就。除此之外,艾尔金德还阐明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总之,艾尔金德再次论证了儿童是沿着一定路线成长的特殊族类,他们需要成人给予照顾和指导,需要成人提供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社会环境。

其次,基于对儿童发展规律的了解,艾尔金德坚定地主张儿童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保证儿童按部就班地成长。艾尔金德认为,如果父母等成人能够明白儿童在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能力限制,就可能减少对儿童的拔苗助长行为;同样,学校的教育教学如果能够配合儿童的发展阶段,儿童也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9〕反之,成人社会的任何违背儿童发展规律、催促儿童快速成长的做法,都可能给儿童的健康发展带来危害。有鉴于此,艾尔金德主张人们应该停止所有催促儿童成长的行为,以免使儿童教育非但无效而且危害儿童的健康发展。他呼吁:“在这里,我仍要再次重申,长大成人是需要时间的,个体的成长牵涉到一连串与年龄有关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成长都会给孩子带来智力、情感以及社会关系方面的重大变化。这些复杂微妙的新能力的充分发展,是一个缓慢慎重的过程。如果我们只知道一味地催促儿童快速成长,忽视了阶段性发展的必要性,那么将会在未来引发严重的问题。”〔10〕

二、艾尔金德的已有研究对研究我国童年危机的启示

在全球化时代,当欧美学者关注并研究西方社会的童年危机时,这种世界性的童年危机在我国已经显露端倪,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艾尔金德对美国童年危机的研究为我们研究我国当前的童年危机提供了一些思路。

1.关注我国儿童的“成人化”现象

5岁女童被博士父亲往“高层次外语人才”培养,〔11〕10岁男童考取大学〔12〕……此类事例近年时常见诸报端。这表明我国正在形成类似美国的那种催促儿童成长的社会氛围。

在当前我国摆脱贫穷追求高效率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童年生活的独立价值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儿童往往被作为未来的商人、工人、技术人员、科学家等来看待,作为潜在的生产力来培养。〔13〕由此我们看到,一批批儿童大学生、儿童作家、少年模特、少年歌星、少年运动冠军被不断催生出来,且他们“成功”“成名”的经历又鼓励着更多儿童朝着及早一夜成名的目标进发。这种儿童“成人化”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父母、学校和媒体同样是催促我国儿童超速成长的主力军。简单地说,就父母而言,他们奉行的“为未来作准备”的教育观念正在催促着儿童成长;而学校(幼儿园)实施的成绩取向的应试教育也在催促儿童成长;电视等媒体对儿童成长的催促则源于其特殊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

我国儿童的成长被客观或主观地加速之后,必然会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于这种危害,虽然还缺乏系统研究,但通过一些初步研究和实际案例,我们仍然可以略知一二。

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给幼儿造成的身心压力,我国有位学者提出了“童年恐慌”的概念。“所谓童年恐慌,是指儿童面临巨大压力不能理解和承受而产生的一种较为强烈持久的焦虑心态。” 〔14〕这些巨大压力的来源则是幼儿园繁重的属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再者,入学考试也给幼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天津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因为总听父母说要带她去参加名牌小学的考试,所以她夜里做梦还在说算术题。接着,她甚至掉起了头发,开始是一根一根地掉,后来就一片一片地脱发。妈妈带她去看医生,诊断结论是精神紧张所致。由此可见,“童年恐慌不仅严重扭曲了儿童的学习动机和人格发展,使童年失去了快乐,并可能危及一生的幸福”。〔15〕如今,鉴于幼儿园有增无减的作业和考试,“童年恐慌”现象恐怕将更为普遍。可以断定,随意用人为设计的成长方案改变儿童的自然发展轨迹,并人为地加快儿童的成长,往往会导致儿童的成长方向发生偏移,其结果未必是及早成才,反而是生命早衰。

2.思索我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路向

当前的童年危机迫使我们认真审视我国的儿童教育,并寻找化解童年危机的途径。对于美国的童年危机,为了走出拔苗助长的误区,艾尔金德的基本主张是让儿童按部就班地成长。这种思路对于解决我国的童年危机具有借鉴意义。然而,毕竟中美两国的国情不同,导致两国童年危机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思考我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路向时,我们必须结合国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

(1)把童年作为我们社会文化的内核

与欧美国家不同,在我国,童年既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事实,也未能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接受的概念。〔16〕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尚缺乏西方思想家一再倡导的认识儿童、尊重童年的精神。缺乏童年意识的普通大众自然很难对其子女实施遵循发展规律的儿童教育。缺乏童年意识的社会文化自然很少会尊重儿童、尊重童年。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在社会文化中补足“童年”这个缺损部分。

(2)把保卫童年作为我们的社会责任

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无数为人父母者和教育者在人为地设计儿童的成长路线,任意用某种“标准化的成人”模塑儿童,并在“为未来作准备”的教育中掠夺和践踏儿童的童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个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17〕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一再验证着卢梭的这个论断。因此,面对今天的童年危机,尊重儿童,保护儿童,并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应该成为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换言之,保卫童年应该成为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相应的,社会各界,包括国家政府部门,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从制度和法律上保障儿童能够正常地成长。

(3)把儿童教育植根于童年的生命基础之上

纵观西方教育史,在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蒙台梭利、杜威、皮亚杰等人的教育思想中,贯穿着一条非常明显的逻辑理论,即他们的教育主张是基于儿童的,以儿童的发展规律作为指导的。面对当代美国的童年危机,艾尔金德提出的解决思路也再次遵循了这种逻辑。然而,在我们的儿童教育实践中常常缺乏这种逻辑,常常把儿童的发展规律置之度外,使儿童教育失却了合规律性。于是,在儿童教育中流行的是及早、超常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培养儿童应有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以及让他们体验每个成长阶段的生命意义。这警示我们,社会各界都应该了解并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把儿童教育建立在童年的生命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ELKIND D. The hurried child: Growing up too fast too soon〔M〕.New York: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1990:6,185,25,47,54,71,144,185,97,119.

〔11〕佚名.博士当全职爸爸,教育五岁神童〔EB/OL〕. 〔2008-08-10〕.省略.

〔12〕郑然.10岁大学生今天报到,学校量身定做教学方案〔EB/OL〕. 〔2008-08-10〕.省略.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7)

基于这样的背景,杭州市德天实验小学提出了“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尝试以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奖章评价体系为载体,对儿童进行具有激励性、发展性意义的评价,以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

一、“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及设计思路

德天实验小学“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主要由两大环节组成:一是集章环节,二是兑章环节。

集章环节所集的章包括“智能章”“德能章”“潜能章”三种。“智、德、潜”三枚章分别指向学生的三种能力:学习能力――日常学习习惯、各学科的课堂学习情况、作业(书面、实践)完成情况、质量监测情况等;行为能力――礼仪交往、规则意识、卫生习惯、互助关爱等;发展潜力――儿童基于兴趣爱好所呈现出的特长、潜能等。奖章的获得渠道来自儿童日常学习、活动中的方方面面,体现“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发展观,也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集章的过程重在平时,倡导“日积跬步”,旨在促使好习惯能够随着奖章评价的过程逐步养成。

兑章环节则主要分为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以获得的奖章参评班、校各级“全能少年”以及校级奖学金;另一个途径则是用奖章兑换“爱的邀约”“行的体验”“学的驿站”“换我喜欢”四个版块的内容 。

“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的设计,基于两个核心思想:一是体现“生本”即“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思想,通过评价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让儿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二是体现校训“尚德崇文”的核心思想,从评价入手,将学业评价和能力评价融为一体,培养有学识、有品行、有能力的自信少年。奖章评价通过自主兑换转化为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使得校园生活呈现出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共存的和谐之美。具体来说,“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要体现“四性”:

“发展性”――重视学生评价的发展,意味着不仅要考虑其过去,重视其现在,更着眼于其未来,保护孩子天性和成长中的一切可能,用发展的眼光为儿童营造成长空间。

“综合性”――重视学生评价的综合,意味着评价学生不仅关注其学习方面的情况,还要关注其身心发展的其他各方面。

“激励性”――每个评价既是对前一个行为和能力的肯定,也为下一步的努力指明方向,从而激励学生树立自我认可的信心。

“选择性”――评价的内容涉及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给孩子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有助于唤醒儿童的自我发现。

二、“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的实施

1. 借助“集章手册”,呈现评价轨迹

学校给每位儿童人手发放一册《“全能少年”集章手浴贰J植嶂校有奖章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案。儿童知道了奖章的种类以及获得奖章的路径、方法,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争章计划,选择适当内容开展相应的争章、集章活动,在集章手册中留下轨迹。

2. 突破学科界限,提升知识素养

结合具体学科的学习,开展“智能章”的争章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各学科教师量化评价标准,使其和每节课、每次作业、每一个学习成果相挂钩,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评价。相同的学科、年段在评价的尺度和标准上相对统一,每月的总分相对均衡。学科评价标准量化后,教研组报教导处备案,学科教师负责将评价细则告知每位儿童,并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儿童获得奖章,收取成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基于《德天公约》,养成良好行为

学校征集了全校师生的意见,将学校的行为规范与对儿童每日在校各个环节的要求归纳为《德天公约》(见图1)。这些指向仪表、礼仪、用餐、两操、诵读、放学、卫生等领域的公约内容虽然都是儿童和老师共同制定的,但如何落地、内化,还需要结合每月的养成目标,把“德能章”和学校主题争章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校本的“德天公约”视频课程来端正行为,我们把少先队活动课作为实施路径,结合值周教师、队员的检查反馈,环环相扣,逐步让行为规范要求外化于儿童的行为中。

4. 结合主题活动,明确发展目标

儿童天性中都带有各自的符号,针对他们不同的特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帮助儿童充分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同时,结合选修课、社团活动、学校主题活动和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对某些方面有潜能的儿童颁发“潜能章”,激励其有更长足的发展。让儿童对自我的个性与差异有逐步明确的认识,激发他们主动发展的意愿。

三、“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的价值所在

“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是一个带有一定实验性质的评价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令人可喜的现象,它的独特价值也在不断显现。

1.让儿童认识自我,找到发展的增长点

每个儿童的成长发育情况不一,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发展层次上的差异是正常的,在以年龄组班的班级授课制中,单一的、结果性的学业评价势必会抹杀儿童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当结果性评价变为过程性评价,儿童 “日积跬步”的成长都能及时得到肯定。如此,教师就可以帮助儿童学会学习、注重积累,明白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最终引导学生找到自我发展的增长点,激发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

2.让儿童发掘潜能,实现发展的个性化

我们说“每个孩子都是花期不同的种子”,孩子们带着与生俱来的特质和个性,需要学校和家庭提供适合他的土地、阳光、养料……使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全能少年”奖章评价体系能够激发儿童的潜能,使之在任何一个他擅长的方面(体能、艺术、品行等)表现出他的优点和长处并得到及时的肯定,让儿童在充分尝试成功、逐步认识自我的同时,带动其他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最终成为一个个性鲜明、积极自信的独立生命体。

3.让儿童自主选择,彰显发展的主体性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8)

图书馆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和增进少儿的网络知识和文明上网意识,积极为少年儿童创造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引导少年儿童自觉抵御网上的不良信息,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图书馆的工作者应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少年儿童网络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少儿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更加健康的空间。

1.网络对少年儿童德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1.1网络休闲引发少年儿童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给少年儿童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天地。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会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毒害少年儿童的心灵。少年儿童属于道德意识薄弱的群体,他们在网络休闲的时空里基本上处于“道德随意”状态,极易引发道德行为失范。例如,在“网络聊天室”,有的少年儿童是“无聊聊天”或“庸俗聊天”;有的少年儿童迷恋一些低级趣味的不健康的游戏。毋庸置疑,少年儿童在缺乏道德约束的网络休闲时空里的道德失范行为,必然导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网络道德矛盾的产生。

1.2信息垃圾毒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

网络不仅是一个信息的海洋,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大量的、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等的不健康内容充斥其中。据统计,有60%的少年儿童无意中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少年儿童,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与动机。除此之外,有的还浏览色情网页,寄发不健康电子邮件,近年来,少年儿童因受网络信息垃圾的毒害而身心受损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的事件屡见报端,这给家长及儿童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应引起全社会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1.3网络渗透冲击传统使价值文化

网络具有全球性、开放性的特征,使全世界没有国界、没有地域的区别。有的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先进技术和先进传媒优势加紧对我国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争夺和腐蚀我们的下一代,必须引起我们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政府密切关注和高度警惕。

2.图书馆加强对少年儿童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作为社会教育专门机构的图书馆,我们要利用自身的环境设备、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网络道德教育,用我们的工作去解放那些迷恋不健康网吧的少年儿童,占领网吧阵地。

2.1尽快制定和完善网上法规

网络立法,能够使用网络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有关信息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但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网络法规或相应的管理保护措施、应对之策还是一个空白。为使网络宣传意识形态工作有法可依,就应该抓紧研究和制定未成年人利用信息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据文明、健康、有益三大原则,进一步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净化网上环境规范管理,坚决取缔严重危害少儿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加大投入,多建设为少年儿童服务的健康网络阵地。

2.2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网络道德教育

在少年儿童网络道德教育中,图书馆员要向少儿进行以“网络规范和网络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少年儿童道德文明素养,使之自觉养成良好的网上行为习惯。教育少年儿童在网络使用中做到:未经许可不得动用别人的计算机,不可复制别人的文件,更不能随意改变或删除他人的文件;不容许利用计算机从事侵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更不能故意输入计算机病毒以其它有关数据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2.3规范少年儿童网上行为

为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关于“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文明”的精神,增强少年儿童检索、评价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多家单位联合向社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广大少年儿童要善于利用上网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图书馆工作者要结合《公约》,引导少年儿童的网上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自觉地遵守网络法规或有关规定,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

2.4开展多种形式的上网指导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9)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道出了“习”性的重要性。人生三部曲:从出生到入学应属童年时期,是启蒙阶段,主要受教于家庭环境和父母;从入学到毕业属少年儿童时期,是成长阶段,主要受教于学校环境和教师;从学校毕业后踏入社会是成年时期,是工作阶段,主要受教于社会环境和自我教育,以至终身。三阶段中,少年儿童时期虽短,却是人生基石。古人云“三岁看老,百岁瞧小”。新形势下,怎样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为、过硬的素质,关键取决于成长环境、监护人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力度。如何形成思想道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培养模式,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搞清弄懂新形势下思想道德的新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代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日渐增长,不仅阻碍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少年儿童在品行上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1.思想上,缺乏理想信念,主流意识淡漠,价值取向扭曲,认为现实比未来重要、奋斗目标模糊。

2.品德上,缺乏起码的文明礼貌,不注重集体荣誉感,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感,自以为是,自负叛逆。

3.行动上,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动手能力差,个别学生甚至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

4.性格上,缺乏宽容之心,骄横跋扈,攀比心理严重,承受能力差,稍有不如意或失败,便意志消沉。

为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认清形势、更新观念、改革方法,根据新形势下少年儿童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特点,深入细致的开展思想道德。

二、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思想道德的新要求

学校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更是肩负着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使命。2012年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新形势下对思想道德提出了新要求:

1.育人为本,道德为先。道德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要努力培养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整体规划,科学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遵循学校思想道德规律和少年儿童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少年儿童道德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学生健康成长。

三、全面拓展新形势下思想道德的新途径

立世德为首,立道德为先。如何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之人,传播正能量,是思想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坚持以人为本,健康发展,精心构建教育平台,着力整合道德资源,不断拓展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新思路、新途径。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全方位渗透道德教育

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对提高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负有重要责任。长期以来,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道德的主渠道。要树立“教书育人、以人为本”的思想。任课教师要挖掘教材的道德资源,不断改进教法、学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培养真、善、美的品质和情操。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光重视知识的正确传授,更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赢。

(二)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以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

少年儿童兴趣广泛,可塑性强,开辟第二课堂教育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可利用区域内名胜古迹、教育基地等开展野外实践课。我县是“七连冠”的双拥模范县,辖区内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驻长各部队都是理想的道德第二课堂。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小社会

浓厚的文化氛围,洁净的班级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积极创建文明班级,争做“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奋发向上的良好品质,真正牢固树立了育人为本,道德为首的观念。

(四)整合道德资源,拓展道德阵地

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科学整合道德资源,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升国旗仪式。利用国旗下演讲,对学生进行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2.学习园地。利用学习园地,拓宽学生学习、教育、生活的途径。学习园地就像一个百花园,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不断进步。

3.开展革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进行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从中接受革命传统、高尚思想道德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感。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篇(10)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校园美如花园,空气清新,活动器材齐全整洁,环境优美并富于教育性,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使之心情愉快,精神焕发,性情得以陶冶,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乃至个性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讲文明、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还可利用校园扩充教育内容,创造教育气氛。因此,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条件,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二、学校、家长与社会要相互协调配合,为弱智儿童少年创造安全的参与活动场所,寓德育于各种实践活动之中。

普通中小学品德教育的途径、形式和方法也都适用于弱智儿童少年的品德教育。如品德课、课外活动、团队活动、节日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参观、纪念活动等途径和形式在弱智儿童少年品德教育中都是可行的。但是应该注意,利用这些途径和形式进行品德教育必须符合弱智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智力特点,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做好家长与社会的工作,使家庭和社会为“弱智儿童少年充分参与”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信心。又如在助残日里号召社会为弱智儿童学校捐资助学,弱智儿童向来宾--献上自己动手做的书包、围裙、小工艺品等,这样能增强弱智儿童少年的自立、自强勇气,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感。

三、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对弱智儿童少年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

弱智儿童少年是社会的不幸儿,在社会和家庭中他们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视,很少能享受到温暖和爱,这就使他们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胆孝任性、蛮横无理,动不动就表现出一种防卫姿态,丧失自信心,自卑心理突出。这些病态的心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教师的满腔热情的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淡化,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强化。例如:有的学生由于记忆功能失调,偶然错拿了别人的铅笔、小刀;有的因语言障碍,说话词不达意,被误认为是骂人,等等;这些看起来好像是不道德行为,其实是弱智儿童少年的某种器官功能缺陷所造成的,教师必须从弱智儿至少年的生理、心理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处理,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集体的温暖。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培养。

四、寓德育与各科教学之中。

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任何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完成智育任务的同时都要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弱智儿童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之中,善于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向行为修养方面转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数学课中学生口头编求和的应用题时说:今天早上我给8盆花浇了水,李强给9盆花浇了水,我们俩一共浇了多少盆?教师不仅表扬了他题编得对,而且还表扬他们关心集体爱劳动的好品德。又如让学生默写后,先让他们自己检查一下默错了几个字,同时教育学生要作诚实的孩子。

五、弱智儿童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常规制度是一 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弱智儿童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这一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对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

另外,为加深学生对日常规范的记忆与贯彻,我们一月一个重点项目训练,周周有检查评比,并把条文式的规范编成押韵易学的儿歌,使学生易说、易做、易评比。

上一篇: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 下一篇: 社会调查的主要阶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