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发展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5 16:21:39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篇(1)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心凝聚、矛盾化解、情绪理顺、思想统一等的基础性工作。企业在深化改革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过程中,职工较易出现局部或暂时的心理失衡,产生某些不健康的非主流心态,这些思想问题的解决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来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应结合高速公路企业发展实际和职工心理及思想现状来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职工走出思想困境。这就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性及任务的艰巨性。建设政工师职业化队伍将为企业发展和生存提供有力的组织、思想保障。

一、企业政工师职业化的重要性

1.政工师职业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新情况:职工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因环境变化而变化。企业为应对当前行业内的压力和危机,采取了强化人才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不断深入推进优质增效及创新,走多元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路径,这些变革必然会带来企业“阵痛”。在改革创新推进中职工思想难免出现波动,职工思想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及稳定。可见,打造职业化的政工师队伍,能充分发挥政工师作用,为企业升级转型发展保驾护航,政工师职业化不仅是顺利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企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2.政工师职业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作风正、业务精和政治性强是政工师的基本要求,政工师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化素养,才能带领职工实现职业化。职业化素养是指在思想意识中形成的精神和品德,是衡量职业化程度的一种指标。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要求政工师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思想,坚定立场,明辨是非,具有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胜任工作的能力是职业化的基本要求,在复杂变化形势下,政工师不仅要政治理论水平过硬,还应精通业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目标、战略措施等经营方针非常了解,善于学习和思考,并具备良好的写作及语言能力、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这些既是政工师职业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实现其职业化的必然要求。

二、政工师职业发展现状

1.政工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当前,政工师队伍结构极不合理,首先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高速公路公司政工师年龄呈现老化趋势,多为45岁以上人员,30~45间的人员较少,不足10%,而这类人员不仅工作、社会经验丰富,且精力充沛,应为政工师职业化发展的主力;但现状是此类人员严重缺乏。其次是薪酬结构不合理,政工师薪酬同其承担的工作任务及发展极不适应,标准仍沿用十年前的,近几年无明显提升。加上录用方式的不同,政工师的待遇也不同,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致使人才流失严重。

2.专业素养和能力低

由于历史原因,高速公路公司政工师工作多是内部直接任用,缺少相应的岗前培训,且无政工工作相应经历,在30岁以下的政工师队伍中,这类人员多为刚毕业的学生,政务工作经验更是少之又少,其专业素养、业务能力可见一斑。这种现象表明,当前政工师队伍结构、规模及素质都同现有工作要求存在极大差距,严重影响政工师队伍建设和职业化发展。

三、政工师职业化发展的建议

作为高速公路企业领导者首先应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政工工作,认识到政工工作的重要性,并从政工师工作职责、职业准入、薪酬、职业晋级、职业培训及考核等方面构建企业政工工作职业发展体系,为政工师职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学习氛围。1.完善准入机制和队伍结构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应实行职业准入制,选取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来任职政工工作。做好职业培训,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入职前培训。实行职业等级晋级机制,借鉴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等级设置,将其分为五个职称等级,分为初级、中级、副高级、高级和特级政工师,并以工作实绩、职称和工龄为基准,以等级考试和评审组审核来批准职务晋升。不同级别的政工人员其工资待遇也不同,职务晋升越高,其收入也越高,形成“金字塔”式,以改变待遇的无差别化和不公平性。同时,还应重视人才建设,从职称、收入及自我提高等方面留住人才,以缓解政工人才结构矛盾。2.拓宽学习渠道,强化政工师素养企业应通过各类培训班、网络学习等方式来提高政工师业务水平和素养,利用品格、心智磨炼课程来强化其抗压、减压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3.职业发展通道的构建企业应成立技术专家、带头人等成长通道,实行每月有补贴、每年有评选的激励机制,为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公平的职业发展通道。职称方面由初级政工师到中级、高级和特级,为政工师职业化的发展提供上升通道,也激励了政工师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企业发展中,政工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工师职业化发展,为企业稳定及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了重要保障,企业管理者应完善政工人才结构,拓宽培训途径,强化政工师职业素养,并为其职业通道的拓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促进政工师职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篇(2)

【关键词】天台县 企业 创新发展

一、天台县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的成效

天台县一直把企业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来抓,并在营造创新氛围、搭建创新平台、引进培育创新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1)政策引领有力有效。天台县已出台了企业技改贴息、科技金融资金补助、专利奖励、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高层人才引进、创新券管理、鼓励众创空间发展等系列扶持奖励政策。

(2)创新主体不断增加。截至2015年,全县共有部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市级自主创新(项目)试点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9家。获得省级专利示范企业称号4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称号12家。创设企业研发机构52家,其中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3家。成功打造爱合伙・复客中国众创基地、魔方空间、天台众创空间和红石梁众筹众创平台。7个工业行业协会拟建公共服务平台40个,已建成19个。

二、当前制约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体来看,天台县企业自主创新对照产业发展的需要、对比先进地区创新步伐,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1)创新意识氛围不强。主要表现为企业家创新意识不强,调研发现,天台县企业家出生于50年代和60年代人员占60%以上,受客观条件限制,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加上全县高达83.4%的企业家没有参加过培训,经验型企业家占据多数,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同时,由于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时存在成本高、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原因,导致大多数企业家对“创新”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创新创业的原始冲动。,加上天台区位较偏,各企业缺乏创新人才、信息、技术等现象普遍存在。

(2)体制机制尚需完善。调研发现,在扶持力度上,由于天台县财政“蛋糕”小,难以筹措更多的资金用于扶持企业创新发展,政府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奖励扶持资金额度偏小,效能不显著。2015年全县年度科技经费总投入5200万元,技改贴息资金近2000万,但与周边县市仍有较大差距。在产学研合作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的创新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的课题相关度较小,缺乏有效对接,没有形成产学研协同的技术开发“利益共同体”,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尚待进一步明确。

(3)自主创新投入不多。天台县企业中,小微企业占95%以上,自身实力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投入力度,加上低端制造业微利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部分企业家更愿意将资金投向回报率高、回收周期短的行业,但证券、煤矿等市场的疲软、崩溃进一步导致了部分企业资金的紧张。经济新常态下,受大环境影响,部分企业效益下滑,科研投入不足、资金短缺的现象比较普遍。再加上产能过剩,同|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激烈,企业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导致创新投入进一步缩水,而缺乏合作产生的重复投入又变相推高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本(如PVB、产业用布等行业)。

三、关于提升天台县工业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天台工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从追求数量、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加快创新的步伐,以创新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天台经济腾“插翅”。

(一)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力度

突出龙头主导,完善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各类创新项目申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的培育、建设工作,尤其要注重创建部级技术中心和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带动行业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链式创新”,引导龙头企业主攻中高端市场,抓好源头创新;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细,做好生产制造环节的实用型创新工作,逐步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创新体系。

推进培训提升,打造创新队伍。建议县里建立企业家培训专项资金,并保证一定的资金总量,组织企业家参加形式多样、内容有效的培训活动(如EMBA培训、生产管理培训、财务管理培训、外出考察、政企“微茶楼”等),帮助企业家开阔发展思路,转变发展理念,形成企业家带动企业、企业带动行业的良性发展局面。

(二)加大企业创新发展载体打造力度

打造平台载体。引导企业抱团发展,由各工业行业协会牵头,梳理出产业链关键环节,整合行业内企业资源,新建高标准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做专做精做强,并通过一个个平台的建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逐步形成“服务全县、承接全市、辐射全省”的专业化、高端化制造业配套加工中心集群。

打造协会载体。强化行业协会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找准对本县产业创新发展帮助最大的高校院所,并为企业与之牵线搭桥,不断深化合作,增强实效性。探索建立行业企业“联合体”、缔结行业自律协议等方式,减少行业内恶性模仿、窃取创新成果的现象,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引导企业参加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展会,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前沿动态,推动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活动。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篇(3)

一、徐州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数增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

徐州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50户,其中大型企业18户,中小型企业2632户,中小企业总数占全市规模上工业的比重为99.3%。目前已形成了板材家具、生物医药、食品饮料、能源、纺织服装、钢铁深加工、铝制品深加工和以工程机械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等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聚集了1883家中小企业,是徐州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的中小企业实现产值5505.83亿元,同比增长51.2%;实现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9.6%,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

(二)中小企业效益总体水平较好,但营利能力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徐州市中小型工业企业是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产业层次低,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不高。2011年,规模工业的中小企业实现利润481.86亿元,同比增长63.2%,从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看,2011年为8.8元,比规模工业少0.39元。

(三)中小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

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的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为53.46万人,人数占规模工业的75.7%。从行业看:木材加工业、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四个行业吸纳人员最多,从业人员为22.1万人,占中小企业的41.3%;从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最多,从业人员为46万人,占中小企业的86%;其次是股份制企业为35万人,占中小企业的65.5%。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笔者通过和组织座谈会、电话访问、实地观察等方式,对徐州辖区内部分中小型工业企业进行了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在当前经济面临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徐州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遭遇“盈利空间缩小”、“产能过剩”、“资金紧张”和“招工难”等困境。

(一)成本上升导致盈利空间缩小

在调查中,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面临的最主要困难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80.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51.2%)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0.3%),其中,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2011年的同一调查提高了7个百分点。受到成本大幅上升的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目前盈利“低于正常”的企业占61.7%,比2011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

在企业人工成本和物料采购价格的变化方面,调查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2012年一季度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占89.4%,“持平”的占8.4%,“下降”的占2.3%。同时,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较大,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的企业占54%,预计“下降”的只占2%。关于物料采购价格,一季度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占58%,“下降”的占11.7%。

(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严重

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基础建设投资紧缩,制造业市场疲软,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占14.4%,“有些过剩”的占43.8%,“正常”的占32.9%,“有些不足”或“严重不足”的仅占8.9%。纺织、造纸、化纤、金属制品、板材生产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产能“严重过剩”。据徐州宏伟木业反映,受技术研发能力限制和新减排政策实施的影响,工人人数比去年增加,但生产量同比未大幅增长,企业产成品存货增加,开工率仅为30%。在当前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企业尚且要勒紧腰带,中小型企业就更显得捉襟见肘。

(三)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依然突出

本次调查了解到徐州企业的资金来源,近八成(79.6%)的企业经营者选择“自有资金(利润留成)”排在第一位,其他依次是:“银行贷款”(60.3%)、“民间借贷”(20.1%)、“上市融资”(0.9%)和“发债”(0.2%)。其中,中小型企业选择“民间借贷”的比重相对较高。

目前企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利润留成,但由于一季度企业盈利的下滑,因此目前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依然突出。调查发现,目前资金“紧张”的企业占49.7%,资金“宽裕”的仅占6%;资金“紧张”的比“宽裕”的多43.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1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相对更加严重。

(四)企业人才流失问题仍然较大

调研的企业反映去年企业职工工资普遍上涨10%以上,并且预计今年仍有较大涨幅。在调查中经营者认为2012年二季度企业招工“有一定困难”或“有较大困难”,与2011年一季度和四季度相比变化不大。

当问及“企业出现人员流失的主要原因”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分别为66.4%和53.7%,明显高于其他选项,也高于2011年四季度的调查结果。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

当调查问及“贵企业希望国家或政府在企业招工用工方面提供哪些政策支持”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降税或帮助企业降低生产运营成本”(69.3%)和“稳定物价,降低生活成本,增加企业所在地生活消费成本吸引力”(57.8%);其他依次是:“政府组织培训,提升劳务工技能”、“多提供求职信息/招聘平台/沟通渠道”、“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升企业所在地吸引力”和“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升区域内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

(五)多头管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对企业行使管理职能的机构有发改委、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工商管理局、科技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商联等,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降低了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从面上看,实施工业倍增战略,“大项目推进”、“招大引强”,已经被全市各级领导摆上“头版头条”,全力以赴。“一切为了大项目,为了大项目的一切”,不只是口号也是当前经济工作的真实写照。相比之下,对于成长性好、个体规模较小,但总体上对就业、税收关系甚大的中小企业,重视程度、资源投入明显不够。在对待大项目推进与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存在“抓大放小”、“扶优扶强”的偏颇,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六)信用度差影响企业信誉

信用状况差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财务帐证不健全,信用等级低。二是企业信誉差,资信状况堪忧。一些小企业甚至出现资不抵债后,企业主一走了之,逃废债务情况。三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个别企业以模仿他人产品作为谋利的主要手段,假冒伪劣产品时有发现,有的以质量低劣的产品损害消费者。四是偷税、漏税、逃税等行为时有发生。

三、建议措施

(一)加强信贷结构调整,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金配置

各银行机构要认真落实并完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支持专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对符合有关条件的小企业贷款进行专项考核,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支持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有效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激励。督促各类银行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明确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比例和增速要求,并加强统计和最终用户监测,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清理银行不合理收费和保证金存款要求。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改进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强化银行特别是大中型银行的社会责任。

(二)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管理制度,使规范的民间借贷“阳光化”,积极引导更多的民间借贷资金合规投向实体经济

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要遵循市场原则,减少行政干预,降低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大力整顿金融秩序,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依法打击非法集资,妥善处理企业之间担保、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防止风险扩散蔓延,防范区域性风险。对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要妥善处置。坚决打击违法犯罪金融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疏堵并举,趋利避害,在有效防范民间借贷的潜在风险的前提下,发挥好民间借贷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合理设计税费优惠政策,完善税制结构

目前由于税收都是一刀切,并不是所有的中小企业都能得到税收优惠,很多小企业偷税漏税。减税政策主要涉及增值税和营业税已惠及了大部分的企业,针对徐州丰县小规模的电瓶车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消费税是这些企业比较重的税种,有些企业甚至将盈利的80%用于交税,考虑到摩托车和电瓶车主要销往农村市场,避免税负转移。因此笔者建议在总体减税的基础上再进行结构性减税,结构性减税有的行业要增加,有的行业要降低,有的行业还保持不变。

(四)当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时可适时下调其核定税率或定额

不少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完备的账册体系,税务部门难以对其实行查账征收,往往实行核定征收,将实际销售收入按预先核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缴纳所得税,如果连销售收入都搞不清楚,就干脆采用直接核定所得税额的定额征收方式,比如集贸市场往往按柜台的台账数定额收税。针对不同时期经济情况,可以适时调整核定税额,让更多中小企业能顺利过冬。

(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小企业没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厚的待遇,难以吸引人才,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是外因。因此,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首先得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建立正确的人才观,必须确立正确的求才、用才、留才机制及合理的人才流动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来;其次,通过科学评估来合理配置人才和建立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挖掘其才能,发挥其潜力。解决好人才的发展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人才成长的有效手段。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强调人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感情的,人性理论的发展则证明人是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的复杂混合体,因而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要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杨林,彭彦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10(11).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篇(4)

最近几年.誊贤区经济发展环境获得了进一步的改善.招商引资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引进了一大批工业项且(其中.不少是规模企业),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2年底,奉贤区共拥有规模企业512户。虽然数量只.占了全区工业企业总数的6.7%.但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具体有五个特点:

1.规模企业支撑了奉贤工业的“半壁江山”。去年.我区规模企业完成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87.5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l9.2%;完成现行价工业总产值171.7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2.7%;实现销售收入166.9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5.1%;实现利润总额6.30亿元,比上年下降了2.9%。规模企业的上述指标分别占了全区工业总量的55.7%、53.6%、54.9%和50.8%。在规模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和5亿元的各有1户.1亿元~5亿元的有21户.5000万元~1亿元的有43户。

2.规模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贡献十分显著。去年.我区规模企业共上交税金达到5.3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5%;职工数达到85299人。比上年增长了14.3%;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1.18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7,9%。规模企业上褒税金和职工数分别占了全区工业总量的51.0%、54.5%。规模企业的职工人均年收入也比全区工业企业平均数高了1700元。可以说。规模企业是区税收的主要来源、吸纳人员就业的主要渠道和提高人均收入特别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3.规模企业构成了奉贤工业新高地建设的主体。去年,我区规模企业新立项的技术改造项且有56个.上年结转技改项目有57个.共到位资金7.44亿元.新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称号的有15个.研制开发新产品31个.投入科研开发经费2000多万元.几乎占了全区工业技改、新产品的全部。这说明规模企业相对经济实力和创新意识较强.能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大力开展技改、研发.有力地推动了奉贤工业新高地的建设。

4 规模企业率先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经过几年来的企业改革和招商引资,原有国有、集体企业改变为股份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新引进的企业几乎都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所以.我区规模企业已经率先形成了以外资,股份制、私营企业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所有制结构.承受市场经济风浪变化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去年.512户规模企业中.外资企业为161户、以集体为主的多种混合型经济成分企业为120户、私营企业为119 户、股份制企业为109户、国有企业为3户。分别占了总数的31.4%、23.4%、23.2%、21.3%和0.7%。

5.规模企业向优势地区和优势行业集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是随着我区部分乡镇区划的调整和上海市大交通网络的形成,我区部分区域的地理经济优势越来越强。规模企业开始向“两镇一片”即南桥、奉城及北片地区(邬桥一西菠一金汇一泰日一头桥镇)集聚。规模企业中在南桥(包括工业综合开发区)地区的有99户。在奉城镇的有69户,在北片地区的有133户,合计为3Ol户,占了全区规模企业的58.8%。二是随着我区工业行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扶持输配电等特色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规模企业已经呈现出向优势行业集中的趋势。以输配电和电子产品为主的电子电器行业销售收入增长最快。拥有规模企业64户.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6.4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92.2%;奉贤的传统行业——轻工机械行业拥有企业教最多。达到了109户。实现销售收入19.7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2.5%。从行业发展前景看,慷塑、纺织、金属制品、食品、化工等增长势头也很好。

当然,在我区规模企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第一.年销售收入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太少.

去年只有2户;第二,部分行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能力,增长缓慢。如服装、建材、箱包行业等;第三,新兴行业企业数比重小,约l00户,不到20%,大多数还是传统行业;第四,与市郊区县比。企业数量和产出规模还小。处于中下水平;第五,当前我区工业用地指标远远不够实业型项日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发展壮大奉贤工业规模企业的对策建议

展望2003年。这是奉贤在新的起点上促进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一年。按照不久前剐剐闭幕的区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我们将加快发展为主题,围绕城乡一体化的日标。坚持“二、三、一”产业发展定位。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把奉贤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环境优美、实力强劲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在经济方面提出了全区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地方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五年翻一番”日标。进一步发展壮大规模企业。扩大和巩固工业经济的基础.这将是关系到我区能否实现“五年翻一番”日标的大事.也是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件重要工作,我们一定要抓紧落实。做出成效。

(一)要充分认识到奉贤区已具有发展壮大规模企业的有利条件

奉贤撤县建区以来,我们抓住机遇,以上海建设“四个中心”来确立奉贤自己的定位,围绕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和综合实力,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面推进了全区的经济工作。去年,我区实现DGP11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完成财政收入22.13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其中地方收入10.35亿元。比上年增长46.2%;完成外贸出口值4.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7%。全区的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深入,共引进内资实业型项日435个,投资总额为85.44亿元。到位资金为45.65亿元;批准外资项日122个。合同外资2.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引进有效注册企业3960户。涉及经济发展的其他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为确保今后五年进一步发展壮大规模企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要充分认清发展壮大规模企业对奉贤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日前奉贤的实际情况看。进一步发展壮大规模企业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发展壮大规模企业是实施奉贤“二、三、一”产业发展定位的需要。工业是奉贤经济的支柱。是第一大产业。而规模企业经济总量已经占了全区工业总量的“半壁江山”只有把规模企业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好。我区工业经济才能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好势头.才能拉动整个奉贤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二.发展壮大规模企业是构筑奉贤工业新高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需要。现代经济竞争关键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只有规模企业才能有经济实力去

搞科技开发、搞技术改造.也只有规模企业才能有实力去吸引各方优秀人才。规模企业多了.人才也就多。技术进步也就快了.各种优势会向规模企业集聚,才能体现出奉贤工业的真正实力。第三。发展壮大规模企业是确保社会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规模企业多了,吸引的职工也就多了.就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规模企业员工收入要比小企业要高,到规模企业去就业也是提高当地群众收入水平的一个渠道。第四.发展壮大规模企业是确保奉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规模企业落户当地后。一般不会像注册型企业那样随意地流动、搬迁。总是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所以讲规模企业是实实在在的,无论是当前还是长远看。都是我们发展经济的主要力量。

(三)正视现状.正确处理好规模企业发展中碰到的“三个关系”

我区在加快发展经济特别是在引进实业型项目方面,已经面临着一些问题。有的正在解决。有的还没有解决,有的要争取市有关部门帮助解决,但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都不能动摇我们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我认为当前要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发展规划与发展实际的关系。在发展实践中,生产力往往是最活跃的因素.而规划往往是滞后的,跟不上发展需要。当前.各镇中呼声最高的不是没有项目,而是有项目但没有土地指标。发展规划还未明了。特别是工业规划用地还根本不适应日益增长的工业用地的需要。我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不能受用地规划的限制。招商引资不能停,工业园区建设不能停。有了好项目,区、镇和各部门领导就要一齐上.到市里去争取用地指标。解决项目用地。同时,要向市里千方百计地说明理由,讲明奉贤发展的情况,争取更多的工业用地指标,制定实施符合奉贤经济发展的工业用地规划。以解决在工业用地指标上存在的突出矛盾,为进一步发展壮大规模企业创造条件。

二是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有大投入就会有大产出.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去年,我区各镇对园区建设投入了3亿多元,区财政还拿出了180万元用于园区建设贴息.就是为了能有较大的产出。今年区财政还将加大力度,增加对园区建设的贴息扶持。但在发展中.确实还有许多地块已经许给人家了,却还在晒太阳。并且有的已经晒了2、3年了。这些项目如还不能启动。应该要收回土地.去引进新的项目。尤其在土地紧缺的当前。要充分注重工业用地的投入与产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回报率。

三是要处理好实体企业与注册企业的关系。摘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必须要强调大力发展实体性企业,即大力发展规模企业,这是抓基础、抓长远的需要。我区目前的规模企业太少了,去年末只有512户.这些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比宝山还少了8个亿。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工业经济中,在招商引资中必须十分重视引进实业型项目,这些项目来到了奉贤,落户在奉贤.一般是不会跑掉的,是今后加快发展经济的基础。对注册型企业我们也是要的,这是抓当前、抓税收,必须要强调纳税到位。所以,在招商引资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引进实业型项目第一,注册型项目第二。处理好这个关系,做到两不误、两发展。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篇(5)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监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内在问题和外在问题

1.1内在问题:

1.1.1监理企业的项目监理部人员调动过于频繁,影响企业形象

目前,监理企业普遍存在项目监理部人员流动性过大的现象,尤其是安装监理人员。新到项目监理部的企业员工熟悉工作环境需要一定时间,待员工融入到工作环境能够负责一项工作时,却因工作需要或其它原因要调动到另外的项目。同一个项目监理部,频繁的人员调动,使项目监理工作难以衔接、开展;而员工到另外的项目需要再适应新的环境,同时效率降低也员工工作。这样的结果,监理企业的监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也会造成业主的反感,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形象。

1.1.2监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监理工作被动

监理企业的监理人员是业主聘请的“专家”,在工作中应该是发现和解决业主不知道的施工弊端。然而在实际工程建设活动中,监理队伍趋于年轻,现场监理员多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工作经验相对欠缺,对某些施工程序和工艺知识甚至不甚了解。而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多数是经验丰富的老工人转职过来的,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样就形成了业主对监理企业的现场监理人员极不信任,使监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比较被动,监理力度降低。

1.2 外在问题:

1.2.1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关系非同一般,监理力度受到限制

现实工程建设活动中,施工单位能够在工程投标中中标,除了自身的实力比较强,也反映了与建设单位的关系非同一般。很多项目上,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关系胜过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关系,就造成了监理工作非常被动,加上现场监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限,监理的力度受到限制。

1.2.2 业主、施工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对监理的地位及与各方的关系认识模糊,监理效果不够理想

目前业主、施工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对实行工程监理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缺乏认识,对监理的地位及与各方的关系认识模糊,业主认为监理人员是自己的雇员,必须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按自己的要求办,业主干涉过多,使监理单位受限于施工单位的权力过小,监理工作难以客观、公正的执行下去。施工单位认为监理人员是业主利益的代表,是为业主服务与说话的,不把监理人员当作独立的第三方看待,质量监督机构又认为监理人员代替了自己的职能,因而忽视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管,由于以上的模糊认识,使工程建设各方在关系的协调上不顺畅,监理人员的决定不能实施,监理人员的意见不能落实,监理效果不够理想,工程质量监督出现漏洞,当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时,容易出现互相推委扯皮的现象。

2.对监理企业在队伍素质发展上的建议和想法

2.1建立定期培训机制,提高公司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监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服务性的工作,对监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监理人员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还要求监理人员具有一定实践经验、足够的管理知识,要掌握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要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方面的知识。对新进年轻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了解监理的职能、工作方法以及一些监理经验。建立监理人员学习与培训制度,定期对监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监理法规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使监理人员有与监理工作相应的知识理论水平,有较强的责任感,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有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有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气魄,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教育监理人员热爱监理工作,维护监理单位的形象。

2.2 对员工进行梯队建设及后备人才梯队建设

监理企业要对员工进行梯队建设及后备人才梯队建设,这样既解决公司人才需求,又对公司长久稳定发展带来后劲,提高员工内心的优越感,这样才能使其工作更有效、更积极。同时通过竞争上岗机制推动内部市场化,为人才培养找到足够的晋升空间,做到“用人靠机制”,给新进员工发展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比如公司鼓励,引导年轻员工参加各方面的技术培训,参加国家、省内建筑行业组织的各种资格考试,提高年轻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硬件设施”。

2.3 建立奖罚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监理企业有的员工工作态度认真,工作能力强,待遇却与他们的付出不对等;有的员工工作不认真,浑水摸鱼,却比工作能力强、态度认真的员工待遇要高的多,这样容易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根据工作的辛苦程度适当的给予补助,同样为企业员工,有的项目工作轻松,有的项目却工作繁重,待遇水平却差不多,也会引起员工的心态不平衡,使员工工作消极。

3.对监理企业管理水平发展的建议和想法:

3.1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监理企业要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培养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全面培养机制,建立基于企业文化培养和岗位技能相结合的独特培训体系,做到“育人入模子”。三是引导企业实施文化管理,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和愿景,形成强有力的长短期结合的激励机制,做到“留人塑愿景”。

3.2建立和谐的企业领导与各级员工交流和沟通机制

监理企业应鼓励员工敢说真话、敢说实话,鼓励员工敢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企业要营造一个和睦的上下级关系,员工多理解领导,领导也要放下姿态,礼贤下士、体察民情。员工会怀着“感恩的心”报答企业给予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不让领导失望;同样,企业也应怀着“感恩的心”善待自己的“子民”,想员工之所想,谋员工之所求,不让员工心寒。爱是相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

3.3通过企业兼并获得竞争力

企业兼并是企业快速提高其竞争能力,迅速扩大规模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服务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监理企业打造、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条捷径。尤其是在建设工程管理方式、业主需求等日益多样化、灵活化的今天,监理企业通过兼并其他与工程建设相关的企业,如设计、招标、造价咨询等企业,从而达到快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并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3.4建立合理的作业机制,统一监理作业程序

监理企业要制定适合自己的监理作业机制,统一监理作业程序尤其是监理资料整理。据了解同一个监理企业不同项目监理部的资料整理都不一样。没有固定的资料整理人员和系统的资料整理培训,使项目部监理资料十分混乱,在上级建设主管部门的各项检查和交工资料归档时,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去进行突击整理。监理企业如果对每个项目部的资料管理员进行一定的业务培训,在平时就形成规范的资料档案,在检查中和交工归档时都能从容应对。因此,建立合理的作业机制,统一监理作业程序,既提高了监理工作效率,又提高了公司形象。

3.5 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的顾客群

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监理服务本质是受建设项目业主委托,在业主授权范围内、代表业主对项目建设实施专业化的监督管理。因此,监理企业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即建设项目业主。虽然由于建设项目的特性,监理企业的顾客群同一般意义上产品生产型企业的顾客群不同,但本质确是相同的,亦即监理企业应从自身的服务质量、公关宣传、企业形象设计等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如果采用与集中企业的资源从事某些专业类别工程的建设管理服务相结合的方法,将会更容易取得成效。

4.结束语

加强监理企业的自身建设,通过监理企业管理水平和队伍素质的提高,为业主提供高效、优质的监理服务,使社会更了解监理在工程建设中所担负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监理在工程建设中的认可度,扭转整个业内对监理的看法和质疑。监理这个行业才能更健康的发展,监理企业才能从中不断壮大!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篇(6)

一、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现状

(一)重组整合以来整体发展情况

1998年,中国石油工程技术业务首次实施重组整合,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武装起来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通过不断的磨合和探索,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经营管控模式,整体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经营盈利水平逐年提高,走出了分离分立初期整体亏损局面,踏上了良性发展轨道。2007年底开始,集团公司按照“两级行政、三级业务”的管理架构,再次推动工程技术专业化重组和业务整合,使走出首次重组困局的工程技术企业,再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部分企业甚至背负了巨额亏损,例如第一家实施重组的西部钻探,亏损最多时竞高达21亿元。面对再次重组带来的艰难困局,工程技术企业全面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整体部署,拓市场、抓管控、强管理、重创新,大力推进质量效益发展,亏损局面得到扭转,2015年七家工程技术企业实现收入900多亿元、利润30多亿元,盈利水平逐年提高。

(二)工程技术企业稳健发展面临的形势

经过2008年重组初期的阵痛,以及2009年金融危机的洗礼,工程技术服务企业通过抓管理、强基础、提效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要推进工程技术企业实现可持续稳健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油价持续低位震荡,稳健发展形势严峻。2014年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下行和页岩气开发革命,石油供需平衡被打破,油气行业进入不景气周期,呈现出低价格、低回报特点。受此影响,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普遍压缩,工作量大幅减少,工程队伍过剩,供求关系失衡,服务价格降低,工程技术服务进入量价齐跌的窘境。2.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稳健发展压力空前。国家深入推进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宽油气上游市场准入,放开竞争性业务。工程技术企业面临:高端业务受到国际油服公司挑战,低端传统市场受到民营油服强力冲击,油气公司未划转同业技术服务竞争,以及装备制造商通过延伸服务链不断挤占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等“四重压力”。同时,互联网、云计算逐步扩展到勘探开发领域,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产业优势重塑,技术创新驱动颠覆性技术变革,新能源快速发展,对传统油气业务和服务模式产生剧烈冲击。3.经济社会环境复杂,稳健发展矛盾突出。一是世界石油资源开发的热点地区,其地缘政治问题突出,企业安保、资金、运营风险加大。二是国家新“两法”颁布实施,政府对安全监管、环境保护更加严格,追责更加严厉,企业面临技术、规范、标准、成本等多方面难题。三是国家新出台的天然气价改方案,销售价格下浮与国际油价倒挂,天然气产能建设投资持续压缩,合作开发利润空间缩小。

二、影响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稳健发展的因素

推进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实现稳健发展,既要勇于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和政策环境,更应重视企业内部自身存在的不足。

(一)历史遗留包袱沉重

经过两次分离分立、改革重组,工程技术企业积累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一是人员队伍呈现结构性富余,人工成本高。首次重组后,由于缺少系统性长远规划,企业普遍采取“投资规模拉动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队伍结构不合理、用工数量庞大、人工成本持续攀高。近年来,虽然通过采取严控队伍规模,实施“三控一规范”、劳务外包、“出五进一”等措施,队伍规模、用工数量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分流、退出渠道,用工老龄化、结构性富余矛盾突出,二、三线人员比例依然较大。二是装备更新欠账较多,老化严重、竞争力不强。工程技术企业装备经过几轮更新改造,装备结构有了一定改善,但本身装备数量庞大以及历史欠账太多,加上严格的投资回报率考核,装备更新速度慢,高端装备不足,不仅市场创效能力低下,也加大了施工安全风险。三是工程技术企业还承担着安保、维稳、防恐以及矿区服务等社会负担。历史包袱、社会负担一时难以得到减轻和消除,既给当前企业发展造成困难,也使得工程技术企业在低成本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和被动局面。

(二)重组改革不够彻底

纵观两次重大工程技术业务重组改革,主要停留在机构拆分合并方面,重组改革不够彻底,使得工程技术企业之间(如测井、物探等),与油公司之间(如井下试油、油建、工程技术研究等),存在市场和业务交叉重叠、相互竞争的情况,致使资源协调难度大,无法发挥协同效应,造成重复投资建设、生产成本抬高、发展效率降低、整体效益较差,损害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此外,海外工程技术业务方面,在集团公司统一协调下,虽然实施了区域市场划分,但由于各钻探企业经营指标的驱使,仍然没有彻底杜绝内部相互竞争,1+1<2,没有充分发挥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品牌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品牌市场竞争力。

(三)体制机制不够灵活

按照“两级行政、一级业务”管理架构,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用工、投资、财务、科研、薪酬等重要权力依然集中在集团公司总部,计划经济的传统管控机制和思维模式没有打破。因此,面对多元多变的复杂市场环境冲击,表现出响应速度慢、应对能力差等问题。

(四)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是由工程技术创新突破引发的,石油行业未来的发展也必将由工程技术创新驱动。近年来,虽然中国石油工程技术企业加大了科研投入,但由于科研资源相对分散,无法形成合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攻关仍然以“跟随、模仿”为主,且技术研发同质化、批量化现象严重。比如垂直钻井系统、旋转地质导向系统等等,集团内部至少有3家单位在分别研究开发。而在国外,国际油服企业以基础技术理论研究为主,应用技术研究为辅,从而能够始终保持技术领先,比如斯伦贝谢,80%的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只有20%的人员从事应用技术研究。这就是国外油服企业领先于我们的重要原因。

(五)市场定位不够清晰

工程技术企业作为集团公司发展的主营业务,内部市场主体地位并不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市场管控和协调机制,“一对一”关联交易市场机制正逐步被打破,工程技术企业既要面对内部的无序竞争,又要面对民营油服、国际油服、新兴油服在高、中、低端全方位竞争,不仅使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工程技术企业“腹背受敌”,集团公司整体利益也受到影响。同时,工程技术企业既要承担“服务保障”责任,又要在大力推进“市场化”的引导下完成经营指标,一方面,如果服务保障角色扮演不好,集团公司一体化优势就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如果市场竞争角色认识不到位,企业效益就会受到影响,让工程技术企业陷入两难境地。此外,在大力实施低成本战略指导下,一方面受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不足、油气收获率不高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油田公司对“低成本”存在一定误读,将“低价格”等同于“低成本”,不断降低服务价格,部分地区的降价幅度甚至超过了50%以上,使本身处于盈亏平衡水平的内部市场价格失衡。

三、推动中国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稳健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工程技术业务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气主营业务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要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就必须首先打造出一流的工程技术服务队伍。

(一)明确企业发展定位,持续深化业务重组

1.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坚定“技术+管理型”发展定位,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坚持发展市场化、技术特优化、业务高端化、人员精干化、资产轻量化、管理专业化等“六化战略”举措,破解低油价、市场化形势下,制约发展的瓶颈难题。2.建议持续深化业务重组改革,对工程技术服务业务进行系统梳理。在国内市场,应进一步优化整合工程技术板块内部业务,并根据区域分布情况,重新划分市场,发挥保障优势,杜绝内部相互竞争。按照做精做专的原则,要加快“划转”油公司重组时保留的重合业务,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杜绝内部同业竞争。在海外市场,考虑成立国际钻探工程公司,整合优势资源,形成统一品牌,消除分散出击、互相拆台竞争的弊端,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使国际业务真正成为工程技术服务板块“出经验、创品牌、高收益”的高端业务。3.建议借鉴中海油、中石化改革经验,按照运营主体明确,权责统一原则,简政放权,强化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权能,并抓住十以来深化体制改革机遇,适时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程技术服务股份公司,择机挂牌上市。

(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1.着力推进运行机制改革,注重增量与效益,优化管理职能,内部工程技术企业绝对分割的运行管控模式应逐步被打破,在条条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块块整合改革,建立区域运行协调机构,避免队伍“大游行”、装备长距离动迁,构建资源配置协调、运行顺畅、管控有力、富有效率的管理运行机制。2.着力投资运营机制改革,下放投资决策权,让钻探企业根据市场和经营情况灵活决策,把握住市场竞争的主动权。3.着力经营体制改革,下放经营自,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决策权,以更好适应市场变化。4.着力推进人力资源改革,加强用工总量分类定向调控,推进非主营业务和主营业务中非核心业务劳务外包,探索富余人员分流退出政策,形成用工总量控制长效机制;通过宏观调控、内部流动和配套政策,充实一线、控制二线、压缩三线,壮大专业技术队伍,稳定操作技能队伍,精干经营管理队伍;继续推进三级机构优化整合,“关停并转”低效无效业务,优化生产组织形式,实施“五定”措施,建立超编超职数预警机制,确保岗位全面精准受控,从而构建能进能出、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用工机制。5.着力推进绩效体系改革,注重双向激励,量化考核指标,积极构建奖罚并重、公平有序、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

(三)创新科技管理模式,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1.实施严格的攻关课题市场竞争机制,用市场机制选择优秀的科研团队,开展技术研究攻关,并采取合同制形式,量化攻关内容、性能指标等考核标准,严格开展试验应用后评价工作,加快创新技术、工程利器打造进度,构建基础研究与推广应用并重,贴近油气、特色突出、高端领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2.建议探索建立板块内部研究机构双重管理模式或重组研究机构,避免重复开发、重复研究,形成科技创新合力。3.应统一国际先进技术引进渠道,加强与国际油服企业开放合作,采取“市场换技术”策略,缩短新技术、新利器开发周期。4.以激发技术创新活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重点,扎实推进科研人才“双序列”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创新型人才队伍。5.技术创新方面,重点要加大互联网、云计算与创新技术的融合,加速发展深层超深层安全高效钻完井关键技术与工具,以及低渗透、非常规油气藏高效储层改造技术和装备;着力发展钻井废弃物、压裂返排液处理及回收利用技术,延伸技术服务产业链。

(四)规范内部市场机制,理顺定额价格体系

1.从维护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整体利益出发,建立有效的内部市场管控机制,明确关联交易存续企业区域主体、市场主导地位,规范内部企业竞争行为,杜绝内部无序竞争;必须大力压缩民营队伍资质数量,严格国际油服和新兴油服企业市场准入,减轻市场冲击压力。2.规范内部市场的同时,工程技术企业应眼睛向外,深挖潜力,坚持市场化竞争方向不动摇,由油田市场为主向油田市场、社会市场兼顾转变,积极参与社会市场竞争,靠理念、靠技术、靠质量、靠服务、靠沟通赢得业务信赖,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大力开展一体化技术总包服务,不断拓宽增收渠道。3.围绕做强做优井筒工程技术服务,注重延伸业务领域,由钻探业务为主向钻探业务、油气合作、技术服务等多元业务并举转变,发展优势业务,积极延伸配套业务,大力拓展潜在业务,培育发展新动能。此外,在内部价格体系方面,应从集团公司层面及时准确传导价格信息,客观揭示油公司、工程技术企业的价格空间和价值贡献,通过油田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成本写实,确定统一的定额标准体系。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篇(7)

【作者简介】 何娅,武汉铁路局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基层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8-0042-02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在铁路企业,党员队伍素质高低及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企业安全生产和经营创效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发展党员工作始终被视为企业党的建设中一项经常性且重要性的工作。但在具体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确保党员队伍的健康稳定,必须不断加强问题研究,进一步完善党员队伍进出渠道,推动党员队伍的结构优化与素质提升,确保铁路运输生产安全创效。

一、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老问题:党员发展标准执行不到位

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基本上都能做到坚持标准,严格考核,优中选优。但个别基层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拉关系、讲人情的现象,导致组织的选择与群众的选择难以一致,损害了发展党员工作的严肃性。

(1)唯资历论。在部分基层单位,发展党员论资排辈,将工作年限长短作为入党先后秩序,甚至有个别单位出现“今年入党,明年退休”的现象,党员在年龄结构上呈现老龄化趋势,年轻党员所占的党员比例低、人数少、入党难。

(2)唯身份论。在人员结构上,有的基层单位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职工以及具有干部身份的职工所占职工总数比例较低,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发展指标优先向这类职工群体倾斜,工人入党难度大,工人党员所占的党员比例较低。

(3)唯业绩论。个别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发展标准没有“一碗水端平”,片面强调业务素质能力,甚至以业务能力高低作为能否入党的唯一评判标准,忽视了对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等其他方面的综合考察。

2. 新问题:如何正确把握“总量控制”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提出了发展党员的新十六字方针,即“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其中“控制总量”意味着在党员发展工作中,发展比例有所降低,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由于对数量问题把握不到位,给党员发展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1)如何对待“发展指标”问题。受铁路系统管理模式的影响,每年各铁路局发展党员的数量由总公司党委根据各铁路局党员占职工比例进行确定,再由各铁路局根据基层单位实际情况,统筹分配发展指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职工基数大,涉及单位众多,个别单位出现了“指标不够用”的问题,导致有一些具备入党资格的优秀人才处于“排队入党”的状态,甚至出现“入党积极分子专业户”,长期在党组织外徘徊。

(2)如何对待“有出才有进”问题。一般来讲,凡企业退休党员应及时将党的组织关系转到本人居住的地区街道党组织或农村党支部,过党的组织生活。但由于情感因素、客观条件等原因,绝大部分的退休党员的组织关系仍然保留在原单位,计入企业党员总数。为了控制党员总量,导致部分基层单位在发展党员过程中片面遵循“有出才有进”的原则,即有多少退休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地方,本单位就发展多少党员,另外,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退出机制的执行不到位,进一步压缩了党员发展空间。

二、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部分与企业内部管理模式有关,但主要原因在于基层党建工作问题意识不够,创新意识不够,责任意识不够,并最终通过党员队伍的流动性反映出来,尤其目前对党员总数有严格控制,如果党员发展工作面临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党员队伍不能做到健康、合理、有序的流动,发展党员的新十六字方针也难以落实到位。

1. 问题产生的原因

(1)问题意识不够。由于企业安全生产任务重,经营创效压力大,部分基层党务工作者是兼职而非专职,党建工作以被动应付、简单套用、应对考核为主,深入研读政策、科学落实政策的积极性不够,遇到问题绕道走,不积极结合部门或基层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寻求解决方案。

(2)创新意识不够。工作思路僵化,好人主义突出,习惯于沿用老思路、老办法,片面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不求突破,抱有省事、省心、求稳的心理。

(3)责任意识不够。在围绕安全创效为中心的企业氛围中,部分基层党建工作者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做事不实,要求不高,片面简化工作标准,在工作中不能坚持原则,缺乏服务意识、大局意识。

2. 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1)党组织的吸引力得不到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因为发展指标问题而导致入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会致使个人工作积极性、入党意愿性降低,并对党外其他优秀人才产生负面示范效应,党组织的对外吸引力下降。

(2)党的先进性得不到体现。党员队伍的老龄化趋势以及某些不合格党员在队伍内的长期滞留,会导致党员结构不断异化,缺乏责任意识、压力意识,党员队伍素质得不到提升,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党的先进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3)企业安全创效工作得不到保障。对于政治上、工作上有追求的优秀人才,比如入党积极分子,由于发展指标问题,在政治发展上长期得不到任何承诺,如果后续引导与培养不到位,不仅工作的积极性受到打击,甚至有可能由工作中的先进分子转化为不稳定因素,并通过示范效应影响到企业的安全创效工作。

三、关于铁路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几点建议

1. 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

作为铁路企业,一定要正确认识企业生产创效与基层党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对安全生产和经营创效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尤其要重视发展党员工作,确保事关党员队伍纯洁以及党员队伍素质的关键环节不出问题。在具体工作中,专兼职党务工作者务必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看待党员的发展工作,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坚决抵制“三唯论”思想,严格按制度办事,积极创新,打开工作思路,在政策范围内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做好党员队伍进出口的把关人,为企业长远发展做好选人用人工作。

2. 正确对待发展指标

中央对党员总量提出控制,目的在于进一步严把入党关,确保组织的纯洁性,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要结合新十六字方针中的其他三方面来全面认识“控制总量”,不能将“数量”“指标”问题简单地与党员发展工作对立起来,更不能让指标问题成为优秀人才加入党组织的门槛。在一个单位内部,发展党员问题要形成一盘棋格局,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要建立起全面的党员发展工作体系,严格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优中选优。另外,从长远来看,入党难确实将成为常态,如何正确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并做好其后续培养工作必须成为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新的着重点。

3. 畅通队伍流通渠道

要落实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新十六字方针,除了要把好党员队伍的入口关,还要把好出口关,这也是确保党员队伍纯洁以及党员队伍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党员队伍管理过程中,必须克服“好人主义”“人情主义”,对不发挥作用的党员、不履行义务的党员,坚决从党的队伍中清除。此外,作为企业来讲,要做好宣传工作,鼓励退休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到地方,一是地方有资源、有条件对退休党员实现更为全面的管理,二是有益于减轻企业人员管理负担,使企业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安全创效中,三是为企业党员队伍释放出发展空间,着力为企业构建一支作用发挥好、战斗能力强的党员队伍。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篇(8)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103 ― 02

身处松嫩平原的黑龙江省一直有“中国粮仓”的美誉,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农产品产量始终居于国内前列。刚刚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国家总书记同志在参加黑龙江代表团的审议时还指出,黑龙江省要在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发展农业产业。

齐齐哈尔市作为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大市,应该借此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下力气、做文章。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齐齐哈尔市农业产业发展稳定,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势下,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已势在必行。这对调整齐齐哈尔市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大意义。

一、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区位简述

一个行业的区位条件包括很多的因素,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等等,每个因素若扩展开来都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论题,因此,本文主要以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为出发点,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简要描述一下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区位条件。

(一)区位优势

自然环境方面。齐齐哈尔市背靠大小兴安岭,紧邻国内两个基本没有污染的河流之一――嫩江而建,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生态环境优越。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雨水丰沛,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宜高质量的农作物生长。

人文环境方面。齐齐哈尔市位于黑、吉、蒙三个省区交汇处,幅员4.2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辽阔,是国家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基地,曾先后荣获“中国绿色食品之都”、“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的美誉。市内交通条件便利,国道、省道、航空运输纵横交错,高速铁路已经建成通车。距离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等国家都很近,是亚欧大陆桥的中转站,在提出“中蒙俄经济走廊”倡议后,这一区位优势愈加凸显。

(二)制约其发展的问题简述

当然,每一个城市或地区都有其自身优越的区位优势,对应到具体的某个行业发展上,这些优势条件的作用发挥得是否完全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环境的限制,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依旧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存在着技术水平仍然较低,设备落后;精深加工领域是短板,生产产品的附加值低;研发能力弱,创新理念不足,企业同质化严重;产业链条短,生产成本难以下降;企业规模呈现散、弱、小的特点,市场竞争力较差;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布局不合理,没有集群优势,联动效应不足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制约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短板。

面对这些问题,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应该如何借政策东风、用优势条件,趋利避害、扬长克短,有针对性地推出解决措施,笔者试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自身的角度,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几点对策建议。

二、关于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重视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

一个企业想要保证持续发展,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必由之路。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也是如此。要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技术开发部门,开展新产品研发,提高生产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企业生产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紧跟市场需求,保证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跟的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速度,如食品深加工企业可以重点开发健康方便食品、营养保健食品、休闲食品等。研发投入是企业不能吝啬的成本投入,只有加大研发力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开发技术和创新优势,延长企业产品的产业链、增加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除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外,实施“引进来”战略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企业要坚持引进与吸收相结合的原则,留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来有针对性地引进先进技术,更新换代生产设备,以此借鉴优秀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制造工艺,并实现企业设备先进化,加快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实际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知名度

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品与品牌效益两者相加能够为企业创造出远远大于二的经济效益,因此,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国企业早已远离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的“三来贸易”,基本上国内所有良性循环发展的企业现在都十分重视打造自己的自有品牌,培育并扶持企业的知名品牌。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目前已经打造出许多品牌产品,有一部分在齐齐哈尔市内甚至在黑龙江省内的知名度还比较高,但是,从全国范围看,目前还没有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齐齐哈尔市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必须对此高度重视,明确企业发展定位,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农产品在进行深加工的过程当中执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创建知名品牌的步伐。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锁定企业发展定位这一步非常重要,所谓企业定位,就是指企业在综合分析了企业的业务范围、目标消费群体、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后最终确定下来的发展战略,是一个企业的纲领、精髓所在。如果企业定位模糊,其发展路线也会不稳定,甚至会出现跟风、追热、多头发展的问题,肆意铺大自己的摊子,不仅浪费了企业资源和时间,还会影响企业形象,影响经济效益。一个企业,只有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才能将所有的资源转化为优势条件,打造出品质高、竞争力强的优势品牌,迅速占有市场,获得良性发展。

当然,在打造新的知名品牌的同时,企业也不能忽视已有品牌,要建立品牌的长效发展机制,双管齐下。例如齐齐哈尔市的瑞盛食品公司、中粮生化公司、昆丰油脂公司、徽记食品公司、宏河米业公司等企业,其产品已经在一定范围内打开了市场,获得了知名度,一定不能降低对这些已有产品的重视程度,反而应该加大对它们的扶持力度,加大品牌发展力度,深度挖掘品牌的价值,也可以开发出同一品牌的不同系列产品,增加品牌的附加值。

(三)建立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

现在市场上的大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企业形象,塑造口碑,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建立企业文化要从企业制度、企业产品、道德规范、员工素质等多方面入手。齐齐哈尔市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能只顾产品质量,还要关注企业文化的建立。要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重视培训员工这项工作,因为齐齐哈尔市目前从事这一行业的一线员工大多数文化水平都较低,缺乏职业道德意识,食品安全意识,企业必须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日常工作中要适时组织岗位培训、制度培训,尤其是技术水平、设备操作、生产卫生、安全意识、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培训,要及时将企业的发展理念、规章制度、发展战略、以及新的生产技术和新设备的操作规范传授给一线生产员工,确保企业上层的优秀成果能够在成产线上实现高百分比的转化率。

另外,重视人才战略也是建立良好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企业内部挖掘并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为他们提供顺畅的发展环境和晋升机制,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在留住自有人才的同时提高消费者和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塑造企业在市场上的良好口碑。同样,聘用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能够迅速提升企业形象,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消费信心。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人才爆发时期,吸引到适合企业发展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已变得十分容易,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吸纳优秀人才,为企业的研发团队、管理团队、生产团队、营销团队提供后续保障。

(四)积极利用市场营销与媒介宣传的力量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了良好的技术、品牌和产品后,如何将其推到目标消费人群面前,迅速占有市场,笔者认为积极有效地利用市场营销与媒介宣传的力量是个捷径。企业必须舍出这方面的投入,才能得到相应的效益。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和自媒体十分发达的环境下,齐齐哈尔市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必须主动利用这些条件来经营自己的产品,跳出传统的宣传框子,走进创新营销战略。农产品深加工虽属农业领域,但生产企业也可以将工业的营销理念引入并利用。要将眼界扩展到全省、全国范围,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从原料供应到市场需求积极开展调研,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行业趋势。积极参与相关的博览会、推介会、交易会、以及论坛等,以扩大知名度。另外,造概念、广告植入、赞助公益活动、主办活动、利用电商平台等方式都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营销和宣传策略,可以参考和借鉴。无数案例都证明过,一个成功的市场营销方案能够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一定不能忽视这一途径。

〔参 考 文 献〕

〔1〕牛佳.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努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新台阶〔J〕.农技服务,2015,(10).

〔2〕李学兰,王俊.安徽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23).

〔3〕吴名旺,刘加盛,赵沛峰.云和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5).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篇(9)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党员发展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结合实际,认真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坚持做到优化结构、健全机制,不断提升发展党员质量,取得积极成效,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但随着国有企业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发展党员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党员发展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

第一,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直接从事生产一线、辅助单位的党员总数偏少,直接造成这些单位有些党内活动难以有效开展,特别是一些关键岗位、艰苦岗位和重要部位,党员数量难以满足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需要。另一方面,党员队伍青黄不接,由于当前经营形式严峻,国有企业职工队伍更新较慢,新鲜血液较少,造成党员队伍年龄结构失调,离退休党员越来越多,在岗党员与离退休党员比例越拉越近,各项党建工作开展较为困难。第二,新党员发展源头不畅。受职工自身素质、工作环境、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中年职工入党积极性不高;青年职工存在认识、价值观偏差,思想比较活跃,价值观趋向多元化,部分怀有投机心理和浮躁情绪,把入党视作捞取政治资本的必要条件。第三,个别党支部书记综合素质偏低。个别党支部书记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的要求,对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党建工作是“虚”的,经济工作才是实在的。很多是从行政转岗的,还有兼职的,搞管理、生产没问题,但对党务工作不精通,要么抓而不紧,要么抓不住重点。第四,发展党员工作不平衡。国有企业本部、二级单位党建基础较好的单位发展党员工作扎实,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相对比较薄弱。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国有企业出现了大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在建立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部分民营企业投资方、企业聘请的职业经理人对党建工作不重视,认为企业作为经营主体,搞好生产经营是第一任务,实现经济效益是最终目标,企业党组织工作无所谓,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建立党组织的重要性,这就造成部分企业党组织机构不健全,党组织生活难以正常开展,发展党员工作滞后。

二、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建议

(一)科学规划、严格程序,保持党员队伍适度规模。一要科学制定规划。一方面结合党员队伍建设实际,制定发展党员长远规划。规划要坚持控制总量原则,以党员队伍数量占集团职工数量的比例保持平稳为总基调,以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升质量、发挥作用为总目标,使党员队伍建设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体现科学性;根据党员队伍整体状况,对发展党员的数量、结构、分布等分别提出调控目标,体现导向性;坚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把规划建立在统筹协调、充分论证基础之上,使基层党组织好遵循、能落实,体现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坚持长远规划与年度计划相结合,每年末研究制定发展党员计划,并根据基层单位规模、现有党员数量等实际情况对计划进行细化分解,各基层党组织严格按照分解计划落实发展党员工作,党员数量增长始终要保持适度规模。二要强化源头管控。要坚持源头控制,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上。建立“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库”,从申请入党人员中优中选优,将那些政治素质高、工作表现好、培养条件成熟的优秀分子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并纳入信息库,未经入库备案人员一律不予发展。加强动态管控,全面掌握信息库内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工作情况、学习培训等信息,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进行调整。严格“三表”管理,统一发放《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预备党员考察鉴定表》、《入党志愿书》,杜绝突击填表、事后补表等现象发生。三要严格发展程序。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细化发展流程,把入党程序规范为4个阶段(即入党申请人阶段、入党积极分子阶段、发展对象阶段、预备党员阶段)、16个环节,各个环节明确具体内容和要求。在发展党员过程中,把好“六关”、做到“六不发展”。即把好培养关、培训关、政审关、考察关、审批关和转正关;坚持没有经过集中学习培训的不发展,没有经过一年以上培养考察的不发展,没有经过政审或政审不合格的不发展,手续不完备的不发展,政治思想一般、工作业绩不突出的不发展,群众反映的问题没有查清或党内外争议大的不发展。

(二)突出重点、调整比例,优化党员队伍整体结构。一要优先在生产一线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分布结构。深入开展把生产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技术骨干的“双培养”活动。优先发展在一线岗位上作出突出成绩的生产技术骨干入党,做到区队车间有组织,苦、脏、累、险岗位有党员。注重把党员培养成生产技术能手,依托各级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不断提升广大党员业务素质,在安全生产、技术攻关第一线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要优先在35岁及以下青年职工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年龄结构。深入开展“党建带团建”工作,健全完善团组织“推优”工作程序,明确“推优”重点,真正把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符合党员基本条件的优秀青年及时吸收到党组织队伍中来,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三要优先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文化结构。在发展党员数量上有意识地向高知识群体倾斜,重点培养党性观念强、业务水平高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党组织,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发挥这部分人员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健全机制、加强督导,确保发展党员工作规范有序

一要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要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推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公示时间不少于一周。推行发展党员“票决制”,即基层党支部在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召开支部党员大会,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使广大党员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行使民利。二要完善督导考核机制。坚持日常督导和年度考核相结合。不定期组织开展发展党员工作专项检查,及时发现纠正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场指导,限期整改。每年定期组织党建工作考核,将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基层党组织年度评先挂钩。三要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坚持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发展党员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书记是具体责任人,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制度。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介绍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发展党员工作中不坚持标准、不履行程序和培养考察失职、审查把关不严的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直接责任人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纪律处分。对违章和有关规定发展党员的典型案例要及时进行查处和通报,对违反规定吸收入党的,一律不予承认,切实维护发展党员工作的严肃性。

工业企业发展建议篇(10)

职工是组成企业的“元素”,企业的任务是发展生产,而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无疑是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生存发展发挥出智慧和创造力。正如1986年6月4日国务院修订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中指出的:“合理化建议是指有关改进和完善企业、事业单位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办法和措施”。这就为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主要目的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毫无疑问,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就是要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来展开,它的范围主要包括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两方面的改进和完善。这就要求企业职工必须围绕这一内容去开展活动。所谓必须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宏观方面是通过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改进和完善,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微观方面则是根据企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中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因为一个企业包括若干个车间,一个车间又包括若干个小组,每个车间和车间,每个小组和小组都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任务,企业与企业之间更是如此,就电力企业而言,基建、发电和供电企业虽有相同的共性,却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施工企业着重电力安装,如何提高机组的安装进度、质量和工艺等方面是该企业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主要课题;发电企业则把机组满发、稳发、良好运行等方面做为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主要课题,而供电企业则把供电保障、售电服务等方面做为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主要课题。如果不注意密切联系自己实际或不了解自己的实际,就如同盲人摸象,在找不准路子的情况下,让合理化建议活动的进展呈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由此可见,我们在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中,切不可只图表面上的认识和理解,即不要只停在宏观方面的对待,那样做往往会造成职工误入表面文章和不求实际的怪圈,一方面都知道合理化建议是针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办法和措施,一方面又盲然不知所从。如果我们注重引导职工在生产实际中,密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把课题最小化地分解到各个岗位,让职工在自己最熟悉、最了解、最擅长的工作实践中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使他们在心中有数的前提下,更大潜力地去发挥作用。

二、合理化建议活动必须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合理化建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科学管理方法,是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大秘书网和秘诀,是提高职工素质,开发职工创造力行之有效的措施。合理化建议可以按性质作用等方面分类,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凡是有利于企业发展进步的措施和想法都属于合理化建议范畴,这样它就必然与企业的各项工作和因素发生联系,有了这种联系才会导致合理化建议的活力产生,合理化建议才会有其成长壮大的土壤。

从这一特点看,合理化建议与企业文化有着本质的联系,可以说,企业文化包含有合理化建议的内容。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意识,具体讲,它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全体职工的各种力量统一与企业共同方向所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准则,道德规范等,是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的意识形态的总和。

由于企业文化关注的是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培育群体意识,换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以全体职工为主要对象的企业合理化建议活动更能从企业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位子。

由于在现代化企业发展进程中,知识经济的面临,市场竞争激烈,外向型的开放导致企业越发重视人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的引导和发掘,更注重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这些在企业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中便能得到体现。在世界各国,都把体合理化建议看成是企业成功的秘诀,是增加企业效益改善管理人员和工人关系的秘方。在我国社会主义企业里,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更是为了发挥职工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也正是围绕企业的主体-----职工来做文章的。事实上,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通过与企业管理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发生联系后,产生一种内在的精神动能,激发出职工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过程。例如:在电力施工企业,由于安全事故频率相对偏高,给企业管理带来难度,河南第二火电建设公司便自发引导了后方职工、家属给前方职工写“安全家书”活动,形成电力施工企业特有的文化,它与发动职工为企业发展进步献计献策是一脉相同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恰恰证明了(合理化建议==主人翁精神+问题意识+新设想)公式的正确性。

不难看出,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一部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就必然包括重视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离不开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随着企业文化在企业职工中观念和实践成熟,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必须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联系就会成为一种必然。只有让职工在浓郁的企业文化中熏陶,才能更有效地激发职工投入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热情。

三、合理化建议活动必须与职工的实际利益相结合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企业里,职工无疑是企业的主人,但主人的真正含义应该是让他们在生产实践和创造中得到应有的实惠和报酬,这种实惠和报酬自然应该是与付出和贡献成正比。这也同时说明职工在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中,必须是针对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而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不是游离于企业之外的,没有针对性的个人意旨,因此说合理化建议就必须有它的特征,即可行性、进步性和效益性。凡职工在合理化建议活动中能体现出上述“三性”,他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是调动职工投入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把职工看成是企业主人的重要体现。

当前,在一些企业里,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导致对企业职工主人翁观念的淡薄,要么随意克扣工人工资,总想在经济上制裁“不听话”的工人,要么对付出和做出贡献的工人认为是应该的而不去在物质上给予补偿,这种脱离具体实际的不科学作法,久而久之导致工人与管理者的陌生和矛盾,换句话说,就是让工人感到伤心。因为按人的生存本能看,人们的付出就是为了索取,索取又是为了生存,而在能生存的基础上,更多的付出无疑是为了更大的幸福,这是合情合理,天经地义的。

那么,从这个道理来推论,我们要想充分地调动职工投入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积极性,相应的物质奖励是必不可少的,这本身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就是一致的。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二次大战后,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一下子从废虚中发展成世界强国,其中企业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是重要的一条原因。由于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使日本企业在合理化建议上数量多、质量高而闻名,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提出有价值建议的职工及时兑现报酬,这样做可以让投入者在享受到劳动报酬的同时,感到上司和管理者对自己劳动的尊重和支持,主人翁的意识也便油然而生。

正是看到奖励对调动职工投入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积极性有着重要价值。1950年,我国政务院便通过了《关于奖励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决定》。随后的几十年运作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和改进奖励办法,使我国的有关合理化建议的决定和条例成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优质土壤,有效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上一篇: 工程项目管理调研 下一篇: 学前儿童德育的途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