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家庭教育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1 08:59:58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篇(1)

1、家庭教育的工作目标:教育行政主管、学校主办,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补充逐步实现全方位素质教育。实现家庭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家庭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家庭教育管理现代化,家>!

2、引导广大家长基本树立现代家庭新理念,确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成才观,掌握为国教子的新知识、新方法,以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言行与子女建立新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现代化水平上要有显著提高,在软件和硬件建设上有显著进展,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我县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指导组织机构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制,构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上下贯通、协同一致、统一高效的组织体系。

1、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机构。学校要在__月10日以前建立健全家长学校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出本年度工作计划,并上报教育局普教办。

2、积极开展组建网上家长学校工作。有条件的学校依托网络资源,组建学校网上家长学校,为广大家长提供学习资源和家庭教育咨询。

1、建立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队伍。家庭教育工作必须配备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对家庭教育工作进行专业而有效的指导。各学校在今年要组织学校开展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培训工作,应当按照家庭教育主要负责人1-2名,各年级1-2名的比例配备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2、建立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队伍。班主任是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最一线老师,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家庭教育专业化育人素养是家庭教育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一步,各校应重视对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的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争取在3-5年内分批次完成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轮训工作。

3、建立家庭教育讲师队伍。在家庭教育指导师基础上,逐步扩大家庭教育高级讲师的培训工作,使其基本能够承担本校相关专题的家庭教育讲座,并以此方式大面积普及家庭教育先进理念,引领广大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走入现代家庭教育领域。

4、培养家长志愿者团队的骨干力量。为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工作能力,各学校可组织优秀家长委员进行家庭教育志愿者课程的专业化培训,使其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中坚力量,能够在不断提升自身育人素养的同时,引领和带动广大家长成长起来,将自己在家庭教育实践及家庭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经验和方法加以总结、归纳,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1、__月30日以前,各校向教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上报20__年度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学年计划(或方案), 分类上报指导师、讲师、家长志愿者名单;于__月20日、__月20日以前分别上报家庭教育工作半年、全年工作总结。

2、要按照“推荐、自愿”的原则,由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向广大学生家长推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家长手册》等正式出版并由自治区教育厅推荐的参考书目,学校及教师不得干预。各校家庭教育委员会在汇总征订数量后,与县教育指导中心联系。

3、4月中旬,学校根据家长学校教材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要求做到:有教师、有教室、有经费、有教材、有作业、有计划、有总结、有制度

、有活动、有记录、有考核。每月给家长布置一道家长学校作业题;每月为家长免费发放一份家庭教育指导菜单;每月开展一次以读书交流、讲座、亲子活动等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活动;开展家长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家长作业要求由学生签字,“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进行批阅,各班每月及时推荐优秀家长作业,学校统一收集并开展优秀家长作业评选活动。活动资料及优秀作业等要及时在《__地区家庭教育之窗》4、__月30日前,县指导中心完成对德育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工作方法培训,学校完成对全校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的理念培训。无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高级讲师的学校可上报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安排专人培训。

5、__月30日前,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对学校建立健全家长学校情况进行督查,地区进行抽查。考核内容结合《关于加强__地区教育系统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家长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及本实施方案。

6、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积极组织学校家庭教育负责人和年级家庭教育负责人参加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培训,组织班主任参加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课程培训,鼓励学生家长参加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专业化课程培训,并将名单上报地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7、__—__月,参加地区组织的家庭教育剧本、论文、个案、讲座稿征集和评选活动。活动采取县初评、推荐,地区复评方式进行,由地区对获奖选手进行表彰。

8、__—__月,开展家庭教育落实情况检查。首先县上自查,然后地区抽查。考核内容结合《关于加强__地区教育系统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家长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及本实施方案。

1、资金保障。学校要对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家长学校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要确保家庭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实施。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篇(2)

当前,针对很多家长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指导势在必行,首先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出发,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进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

一、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简析

总的来说,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包含以下三方面: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指导家长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3.引导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只有当家长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向,才能让家庭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不少学生的家长将教育视为教师和班主任的义务,逃避家庭教育的责任,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平时很少同子女沟通,除了为子女提供物质保证外对子女的教育更是不闻不问。

(二)过分注重成绩,忽视子女心理疏导

很多家长只关心子女的成绩高低,一旦子女成绩有所下滑便给子女施加压力,很多家长认为只有考高分才证明子女优秀,却疏忽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调查,班级中部分学生因压力过大,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

(三)教育方法刻板,重视惩罚教育当前,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多为简单说教或者打骂式的惩罚教育,只有极少一部分家长能够心平气和的同子女进行沟通,了解子女犯错和成绩下滑的原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单纯的惩罚性教育非但难以达到家长预期的教育效果,还会导致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班主任要善于同多种类型的家长沟通

班主任可以在开家长会时向每一位家长发一份调查问卷,让家长在调查问卷上填写自己的年龄、职业、家庭教育理念以及家教思想等等。教师对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后详细分析每一个家长和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家庭的特点出发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比如对工作繁忙和子女沟通较少的家长,班主任可以先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态度,通过案例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采用多种方式同子女进行沟通,了解子女当前的学习情况等等。

(二)班主任需要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

家长和教师的社会分工不同,导致其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教师乃至家长自我提高具有一种互补作用。基于此,班主任在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一定要以尊重家长为前提,不因家长的职业高低贵贱而另眼相待,只有班主任与家长之间互相理解,家长才能更好地接收班主任所传授的教育方法。在媒体和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班主任仍然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家访,通过家访能拉近家长和老师及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并能深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如家长的文化程度、孩子的成长环境以及性格,班主任要在家访中多向家长和孩子肯定孩子在校的优点,传递积极信息,然后再给家长提供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

(三)运用语言艺术,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

成功的家庭教育指导,离不开班主任同家长的高效沟通,家校教育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一方面班主任必须要获得家长的信任和接纳,另一方面家长要配合班主任的指导。因此,班主任一定要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增强班主任同家长的互相了解。比如,针对一些家长教育方法失衡等情况,教师不能急于改变家长的言行,而是要运用语言的艺术让家长认识到不当教育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还会导致亲子关系恶化。班主任可以通过案例描述或者讲故事的形式让家长认识到惩罚教育对子女心灵上造成的伤害,先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然后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总结

班主任不仅是班集体中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实现家校共育的桥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可以大幅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水平。因此,班主任一定要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在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为家校共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篇(3)

1.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1)落后文化的束缚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农牧区女性的地位很低,女性差不多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伊斯兰教的教规规定:社会是男权主宰的,男人的权利要大得多。在农牧区,男女结婚是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举行仪式,结婚、离婚由男人说了算。现在,随着社会进步,这种现状得到改善,但是这种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些男性。近年来,一些宗教极端思想极力推崇这种封建极端思想。

(2)轻视女性的传统思想的阻碍

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是以男性为主,女性要服从男性。男性养家糊口,女性照顾孩子、做饭、做家务,是传统的角色分工。现代教育强调男女平等,但在现实中,南疆和田、阿克苏地区、喀什、阿图什地区,轻视女性的思想仍然比较严重。

2.传统的封建生育观念影响

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家长农牧区少数民族家长认为生男孩才能传宗接代,女孩养大是别人家的,所以女孩得不到重视,家长认为女孩只要读到小学毕业就行了,学那么多知识没有用武之地。

3.女性缺乏独立意识

受社会民族文化观念和家庭教育观念的长期内化的影响,新疆农牧区少数民族的女性缺乏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自信心和独立能力较弱,性格柔弱,依附性强,认为自己的全部责任和重心是家庭,将自己全部奉献给家庭就是自己的命运。在个人的教育、生存问题上往往听从父辈的安排,自己很少拿主意。

4.宗教观念的影响

新疆农牧区的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宗教文化是民族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很多家长认为女童到了10岁,就不应该抛头露面,反对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应该像中东地区那样,把男女生分到不同性别的学校学习。

(二)教育的自身因素

1.家庭教育的薄弱

现代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文化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受历史传统和经济文化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新疆广大农牧区的家庭中,母亲的文化程度较低,既不能给予子女良好的家庭教育,又不能意识到良好的教育对女童、对家庭、对社会的价值。这就使得女童的学习起点低,学习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

2.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

新疆农牧区学校的少数民族教师主要来自本地,当地的民族文化思想和宗教观念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致使一些女孩想读书的愿望和行为得不到教师的支持,对女童的期望值很低。这种不正确的教师观,对女童是一种歧视,极大地降低了她们学习的愿望和动机。

(三)经济因素的影响

新疆广大农牧区经济条件差,收入有限,导致少数民族家庭中女童受教育的机会减少,同时很多家长认为在封闭落后的地区女童不需要接受太多的教育,只要接受简单的家庭教育,会洗衣、做饭、带孩子就可以了。这样还可以成为家庭里的重要劳动力,为家庭减轻负担。家长错误地认为,女童不上学对家庭来说不仅没有任何的损失,反而能带来经济收益。

(四)少数民族家长汉语水平有限

近年来,随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工程的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有的家长比较支持孩子学习汉语,但孩子缺乏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这是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解决新疆农牧区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对女童教育影响的对策

新疆农牧区少数民族家庭对女童教育的影响来自文化、经济、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我们应立足于新疆农牧区少数民族的区情和现实状况,变革思想观念,尊重民族文化,在国家、地方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的同时,挖掘和利用民族地区自身文化资源和优势。

(一)学校积极举办家长学校

提高农牧区少数民族家长综合素质家庭教育观念决定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所以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家庭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儿童观、亲子观、评价观等科学的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科学、系统地教育好孩子。学校可以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掌握理性、关爱、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二)完善文化环境

家长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家庭成员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使孩子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自由成长。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中的一切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试想父母如果沉溺于宗教,遵守老旧的封建陋习,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现代思想和观念呢?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让自己的品质、言行给孩子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顽强拼搏、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提高新疆农牧区少数民族教师素质

家庭教育应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等,它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道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至关重要。夸美纽斯曾说:“假如你不把良好的种子撒在地上,它只会生出罪恶的莠草。”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正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教师是农牧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因素和动力,近年来参加省级、部级培训的教师人数越来越多,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60-02

一直以来,人们谈到教学效果,都把注意集中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最关键是教师授课情况,当然我们不否认教师的授课会影响教学效果。但不要否认一个问题,教学是一个系统,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据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影响这一系统正常运作因素:

一、校长因素

校长的办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办什么样的学校,怎呀那般学校的问题,他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未来方向。因此,校长办学理念的形成一定要于丹当今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与时俱进,要有超前意识,这样才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让全体教师在工作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病因领教是实现目标,是学校越来越好,办出成效。

相反,如果在旧有观念的支配下,办学延续过去的老做法,凭经验解决问题,最终往往是脚疼医脚,头疼医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样学校就失去了活力,缺乏生机。

因此,作为校长,要想改变陈旧的办学模式,首先要积极学习,在西乡意识上更新观念,紧密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替身管理水平。

二、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中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必将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

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

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

“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社会因素

搞好教育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很多教师对此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是关于社会环境因素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涉及的并不多,依我看,实施教育不但离不开社会环境,而且社会环境对教育方式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忽视了社会环境因素,推广教育就缺乏足够的动力。具体来说,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影响着教育的人才标准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它和社会用人单位构成了一种直接的“人才供求”关系,学生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学校做为这种“商品”的生产者,社会用人单位最欢迎什么样的“商品”,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必然会关注社会的需求,而逐渐形成与整个社会相一致的人才标准。

比如:封建社会中举的范进、应试教育方式下产生的“高分低能”学生,都是受当时社会条件所制约的产物。因此,社会环境因素是对人才标准认识作用于教育的必然结果。

2、社会环境影响教育的育人方式东西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别,形成了各自的社会环境

在西方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它强调的“自我独立”的个性意识渗透到教育中,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提倡学生有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方式。

四、教师因素

体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

1、观念的变化

(1)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发生变化

从以教师为中心,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永远是对的,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的转变热烈、信任、情趣盎然是今天的课堂环境。面带微笑走进课堂,带着疑问走向学生并与之商讨。

(2)从严遵教材,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到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变化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教育资源,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会给自己、给大家一个惊喜。学到《白杨》一课时,我设计这样一项活动:“说出具有‘杨树’品格的植物?”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太阳花”、“松树”、“柏树”、“梅花”、“仙人掌”、“”、“荷花”、“落地就生根”(我没想到)、“老师还有‘小草’呢”(从来不发言的鲁建龙补充到)。

2、语言的变化

(1)称呼上由“老师”改成“我”,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由站在讲台上走向同学中间并参与讨论,时时处处体现老师与学生地位平等。如:“我的看法”、“我的观点”、“我同意大家的意见”、“这一点我怎么没想到”、“我也说两句”……

(2)老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用鼓励与欣赏的评价方式

如:“试着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要紧,说错了没关系”、“很好,继续努力”、“换个角度思考”、“知识面很广,阐述的也很棒”、“提出的问题很有见解”、“说的真不错”……

3、方法的变化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篇(5)

我国及世界各国目前都在进行教育改革,而推动教育改革的动力就是教育观念的根本改变。教育观念对教育改革就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的作用。教育观念对教育改革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改变着教育的面貌,决定着教育的成败。[1]

这里我们将教育按类型可分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大类。在人才的培养中,这三类教育都很重要,是紧密相连的三个套环,三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在人才成长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可以说,人的成才是这三种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2]所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新和改革,否则只有其一或其二,就陷入了“木桶理论”的困境,仍无法从总体上改变我们教育观念落后的局面,进而也就不能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提供新鲜的动力。

一、 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从广义上说,是指家庭之中年长者(尤其是双亲)对于家庭中的年少者(尤其是儿童)直接或间接地无意识地发生的教育影响[3]。”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终身的, 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长关于家庭教育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家庭教育的取向也决定着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向。[4]

我认为,根据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第一,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念

时至今日,在广大家长的头脑里,只要一提到教育,就往往只想到学校教育,很少想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考虑人才培养时,只从纵向考虑,即,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却很少考虑横向网络所发挥的作用,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综合整体效益,这种在宏观上的失误,致使多年来造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最终的结果就是不能很好的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新一代人才。

第二, 要形成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地位的观念

孩子是生命的个体,是独立的存在。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而不应该把孩子只当做自己的专属,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希望去培养孩子,要求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望,而不顾及孩子自身的条件与兴趣,这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就像当今社会的“出国热”、“假期补课热”、“兴趣班热”等,家长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是父母们一定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其兴趣的培养和引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对孩子实施教育,千万不要揠苗助长。

第三,要塑造开放、全面、交往的观念。

当今时代是一个空前开放的时代,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方位开放式的新型教育。不要将孩子圈在封闭的环境里,不让其上网,剥夺孩子的活动玩耍时间,完全的注重课本知识和考试成绩,而不管孩子的身心健康、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和保护,陷入应试教育的深渊无法自拔。长此以往,孩子会产生厌学情绪,会缺乏交往的能力,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等几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第四,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习一劳永逸的观念在高校表现的比较明显,很多学生考上大学以后,觉得一下子没有人管了,家长便不再过问了,老师也不像高中那样严格管束了,反而失去了目标和动力,从而产生了一种在心理学上所说的需要与期望,一个人需要被别人需要和期待(而儿童阶段更是需要这种被需要和期待),这样才会体现出他的价值。然而这背后所隐含的是家长和学生自己所共有的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就一劳永逸的观念。很显然,这种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所以我们更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总之,家庭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快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实现家庭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去培养和塑造的现代化人才。

二、社会教育观念

教育对一个国家、民族起着固基作用。社会应该树立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这便是社会教育观念改变的现实紧迫性。基于此,我们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现教育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教育法治化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它包括了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法制化两方面的内涵。教育民主化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树立教育民主化的理念是儿童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法制化是国家、社会对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也对家长、学校、社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进步与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5]

现代的教育经济学证明,教育投资不是消费性投资,而是最有效的生产投资。教育能提供经济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从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建立把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相结合发展教育的观念充分认识、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三)建立社会各界参与教育事业的观念。

首先是我们的政府应该合理规划建设经费分担的制度,明确中央、地方、学校的经费分担责任范围,使教育资源从开始就法制化规范化,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低效。作为现在的我国政府来讲,不是财力问题,而是意识问题、观念问题。政府不仅仅应该实现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而且应该超过它,并用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以及教育的监管和评价等手段来监督教育经费的分担,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改善我国教育仍比较落后的局面。

同时鼓励第三方参与办学(比如允许他们可以适当盈利),对愿意捐资助学或是办学的私人和集团给予政策性的倾斜和扶持,从而提升他们参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促进我国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最后,让家长和社区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监督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我们现有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然后真正体现教育改革的要求,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四)教育不仅要面向现在又要面向未来的观念。

各级学校都具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体现在各级教育即为当前社会经济服务,又为未来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其中高等教育表现最突出。因此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教育的这一特征,树立教育既面向现在,又面向未来的观念,这样才能把当前利益与将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激发起长期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坚定信念。

同时要看到教育投资的滞后效应,不要急于求成。正确认识受教育过程较长的周期性和教育投资性收益的间接性和迟效性,遵循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发展的规律性,科学合理的规划教育的发展,既适应现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要高瞻远瞩,顺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 学校教育观念

现代社会把培养孩子的主要责任交给了学校。学校不要盲目追求特色,要强基固本。如打好学生的身体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等。学校不仅应向孩子传授基础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教育孩子,使之具有良好道德观念和学会各种技能,使其长大成人后能胜任工作,适应社会,对社会负责。

(一)从管理者角度出发:注重节约教育资源,经费统筹,明晰学校产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包括调整学校和政府的关系,丰富学校的社会资本以及协调学校内部各利益主体的关系等。通过制度化的约束,减少政府对学校办学的过多干预,使学校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学校运作效率,从而保证学校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强调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为教育资源的实用提供合理的监督。最终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教育质量。[6]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1.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正确认识自我。所以教师应承担多重教育角色,即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终身学习的莫基者。总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和指导者。(蔡寿福)[7]

2.只有深刻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质,在课堂上,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地调动起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3.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脱出来,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学过程,确立教学方法新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及师生关系观,更新和整合教学评价观点,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创新人才。

除了以上三者所特有的观念转变,还有他们三者所共有的以人为本观念、全面发展观念、提倡素质教育的观念、教育多样化观念的发展和落实,也只有政府、学校、教师、家长与学生都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结合起来,发挥三者的教育职能作用,创建科学合理的适合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期所需的教育观念,创建学习化社会,才能改变我国目前教育发展落后和薄弱的现状,才能培养学习型和创新性人才,才能为我国新阶段的教育改革做出贡献。

注释:

[1]于琳: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之本[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27~28页

[2]季慎英:家庭教育观念变革[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1989(1),14~17页

[3]闫海涛,左彩云:当今我国家庭教育观念的五大误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5),88~91页

[4]闫海涛,左彩云:当今我国家庭教育观念的五大误区[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5),88~91页

[5]王景龙,陈昌贵:龚守相:建立新的社会教育观念[J].上海高教研究.1989(4),43~45页

[6]张学敏,叶忠: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1版.

[7]蔡寿福:现代教育观念的科学体系[J].课程改革论坛.2002(8),67~69页

参考文献:

[1]巨瑛梅: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渊源、演变及现状[D].北京师范大学.1999.

[2]李乃文,邵良杉:学习化社会教育观念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z1).

[3]梁济宏:明确树立终身教育观念[J].现代教育管理.1998(4).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篇(6)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54-01

当前我国正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宏图,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面对许多学生的厌学、暴力趋向、心理素质低等不良现象,其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教育的各个环节各自为阵,相互间缺乏必要配合。在构成德育系统的三个环节中,家庭是教育的基础和加油站,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和中转站,社会是教育的大舞台和必要条件。新时期,新课标下德育工作不应当将家庭、学校和社会割裂开来,而应将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三者相互依靠,协调发展,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育育人的效果。

一、充分发挥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和中转站的作用

学校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中转站,高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家庭、社会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的主导作用。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修养,树立思想道德的楷模

教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师生的交往活动中,身教胜于言教。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全面关心学生成长方面,以慈母的形象要求自己,以情感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接受教师提出的各种道德要求。从平常衣服添加、送学生看病等生活细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慈母。同时,处事讲话公正客观,以理服人,使学生坚信道德常理的正确性,树立教师崇高的形象,为道德认识预备良好的态度定势。做到以身作则,身教在先。

2.利用校本课程发挥德育生活化的功能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活动而形成的教育成果汇总,是扩大教育范围和效果的重要措施。教师结合学校具体环境,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编制的校本课程,按计划实施教学。为了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学校聘请司法局领导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聘请人武部官兵为新生入学开展军训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节活动等。通过看、写、评、议等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表达水平,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法制观和是非观做了有益的尝试。

3.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发优化校园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校园德育创造良好条件。

学校充分利用橱窗开辟“德育之窗”,政教处安排定期更换内容,如张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等;在教室和走廊的墙壁上有选择的张贴对人生有启迪意义的名人名言;在食堂张贴珍惜粮食、节约用水、文明就餐等标语;在草坪等处选出学生优秀的“凡语”制作成宣传标语;充分利用每周一的班会课,有针对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利用学生自身的事迹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改变家庭环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夯实“三位一体化”教育的基础和加油站

教育是一种影响、熏陶、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早的,它对学生的熏陶是时时刻刻,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的。学生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说“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很多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对学生管教,认为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父母只管学生的衣食住行和费用花销,还有家长的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有些家长期望值过高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改变家庭教育环境配合学校和社会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1.改善家庭的文化环境

营造、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家庭以及成员的生活情趣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家庭对生活闲暇时间利用和有意义的追求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和感染学生。健康的家庭活动既丰富了家庭的生活内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也加深了父母与学生间的亲情关系。

2.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

现代学生的自尊心、自我意识特别强,家长作风在许多家庭中影响着家庭教育效果。改变原有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创设民主、务实、乐观、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

父母的素质和教育方式左右着家庭氛围和学生的成长,体现着不同的教育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父母通过平等地对待尊重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给学生以鼓励和诱导,对其缺点和错误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优化社会教育环境,创造“三位一体化”教育的大舞台和必要条件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力补充。信息的高度社会化,使学生生活的环境再不是一片净土。青少年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生理早熟,又缺乏正确判断是非的能力。家庭、学校两方面的教育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这就要求家庭和学校充分结合自身教育的优势、特点,发挥社会的有利优势及丰富的教育资源的作用。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从自身的特点和教育功能出发,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达到协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对孩子们倾注一片爱心,才能保证对他们教育转化的成功。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只有把握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发现、探索、总结三结合教育工作,我们才能为祖国的未来,为教育事业的明天,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篇(7)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多年的教学教育工作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在校的表现如何,跟他的家庭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提高。2012年9月,笔者在任教的学校作了一个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共有204个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的残缺,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认真研究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了解他们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重大课程。

一、单亲家庭学生定义

单亲家庭,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著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

二、对单亲家庭学生家庭教育的思考

家是温暖的港湾,一个健全和谐的家庭,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单亲家庭学生年纪尚小,生活阅历不深,心智不成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看到同学们有健全的家,有父母双亲的爱,自己的处境,却是困难与痛苦,就像一个泄气的气球,不良心理表现随之出现,进而导致消极行为的出现。

由于一些单亲家庭教育的偏差,更加促单亲家庭学生的极端表现,笔者作为一线教师,观察归纳出单亲家庭教育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过份溺爱型。许多单亲家庭的家长普遍都认为,由于家庭的破裂,歉疚了孩子,出于补偿的心理,对孩子百依百顺,本以来无私的付出去唤起孩子的感恩,认真做人。但事实上,却事与愿违。通常会因为父母的过度满足,孩子只会知道他得到的是理所当然的,只会不断的索取,最终形成其以我为中心,不尊重和体谅别人,不懂得换位思考,没责任感,不会感恩。

(2)放任自流型。现在很多人对待婚姻是“一见终情、婚了、一怒之下、离了”,离婚后,子女成为一个包袱,谁也不愿承担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其放任自流,孩子像一只流浪猫、流浪狗、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人生失去了目标、生活失去了希望、学习失去了动力,从而自暴自弃。

三、对单亲家庭学生学校教育的思考

由于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家丑不可外传。”所以许多单亲家庭家长不向学校、教师主动反映情况,更加上教师沉重的教学教育任务。所以不到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教师难以了解到学生家庭的情况。使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往往事态严重时,再作教育跟进,学生基本上就难以转化、挽救。

作为教师对待单亲家庭学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师应主动了解单亲家庭学生,了解学生可从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既可从当事人了解情况,也可以从同学当中了解情况。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开始摸底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途径获取信息,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心理特点和行为规范做好跟踪教育并详细记录。

(2)教师应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了去理解这些孩子,“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 面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教师切忌工作方法的简单粗暴,应以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感召力深入到这类特殊学生当中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及困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教师的人格包容学生,促使其认识自身的错误,我们对待单亲家庭学生应不放弃、不抛弃。当你尊重了学生,与他们平等相处,学生必然会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就水到渠成。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篇(8)

1.父母在为人处世和择友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应该担当起教育孩子的重大任务。父母对孩子教育中,父母更多的是对孩子进行日常生活、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学习方面的指导。然而在这些责任之外,父母对孩子的为人处世和择友教育严重缺失。一个人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和拥有一个良好的择友观对他今后事业成功和个人发展尤为重要。在千变万化的社会,面对诸多的诱惑,如果学生从小就不懂得如何择友,交友不慎,也不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不仅会自己的行为受影响,严重的会断送自己的未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极个别的家长只是在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才劝勉几句或者禁止与不良人交友,而大部分家长在为人处事之道和择友的教育中严重缺失。

2.父母对于远大目标、志向教育的缺失。记得刚会走路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对我们进行未来理想的测试,在周围放置各种食物,看孩子是选择哪种,如果选择书本将来读书必成大器。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但是却很少对孩子进行目标、志向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对自己志向的确立没有清楚的认识,也会随着不同情况而变化,父母大多时候关注的只是孩子能否考上大学,对孩子的远大目标往往表现出忽视或者一听而过的现象,因此对远大目标和志向的教育也极少。

3.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道德、公民教育责任缺失。父母首要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孩子本身的道德问题却很少关注,甚至当学生出现严重的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父母感觉惊讶,有的父母责怪孩子不学好,甚至把责任归咎于他人,从来不反省自己的教育问题。人是生活在社会团体中的,遵守社会道德尤为重要,然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道德、公民教育是十分缺失的。相对于常见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做到了,但是对于孩子为人处世、择友、远大志向等教育却十分缺失。父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在家庭教育中这些必要的教育短缺,因此也会给学生本人、整个家庭、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与后果。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因素

1.“父母本身所受教育观念复演”。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即是父母,也是由孩童成长为青少年再到成年。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面,父母所受到的上一辈的教育本身就是落后、陈旧的。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教育方式就是棍棒和戒尺,相信“棍棒下出好人”;在教育中不是过分溺爱就是过于严格。父辈,在自身的受教中,潜移默化得到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复演出了原先自己孩提时所受的教育模式,这样一代代重复上演的教育模式,就是导致家长在教育中缺乏正确的或者不科学的教育观念难以改变的固有原因。

2.落后陈旧的教育观念占主导地位。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教育子女的工作当作家庭私事,把孩子成才仅仅与孩子的个人前途、家庭荣誉联系在一起,为国教子的观念不强,为社会育才的意识淡薄。[2]另外,他们的教育观念没有跟上科学、时代的步伐,没有正确的改变途径和指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已经固化,难以改变。

(二)家庭环境和结构等因素

1.家庭经济情况影响因素。中国现在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等还比较落后,这样的背景下导致地区差异、贫富差距等严重。家庭的经济情况直接关系到孩子受到的教育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实现程度。如果一个家庭经济不好,生活都举步维艰,父母还有多余时间和心思对孩子进行教育,还能关心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吗?父母为了家庭生活经济的改善,甚至出现大量外出务工等现象。因此,家庭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缺失与否。

2.家庭成员关系亲密程度和家庭和谐氛围。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实行的是家长制。因此,家长在整个家庭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掌握经济大权和教育子女的责任,还要保持整个家庭的和谐,使整个家庭有高度的凝聚力。家庭成员也是福祸相依、荣辱与共。亲密程度高,和谐的家庭,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并且孩子比较独立、乐观、对社会热爱、关心他人。如果家庭成员不和谐,或者父母关系不融洽、亲密程度不高,难有心思来教育子女、履行义务和职责。所以,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家庭和谐氛围关系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和程度。

3.家庭的结构因素。家庭的结构也是关系到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的程度和实现情况。如果一个家庭不完整或者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就很难对其子女进行教育,也就谈不上父母承担教育责任。中国是一个多人口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经济还不是完全发达,社会制度和一些保障体制还不够完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每一个家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结构情况,主要的如下:第一,留守儿童家庭。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情况,大量的父母外出务工,这就使得其孩子在原住地生活和学习,与父母远离。父母在外面,除了过春节等回家和孩子欢聚,平时只是靠少数的电话或者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样有着时间、地域限制的条件下,父母是很难对其进行教育,很难关心到孩子学习、思想和心情等。第二,离异家庭。孩子原本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家庭,得到了父母双方的呵护和关爱,孩子是快乐健康的。但是,父母双方由于诸多原因,最后离婚,使得家庭不完整,会给孩子带来许多问题和影响。父母在离婚后,有的会出现推卸承担孩子教育的责任,有的则由于重组新的家庭而无暇顾及先前的孩子等。这样情况下,孩子会产生不安全、自卑、没有温暖感,孩子的自信心也会逐渐丧失。这对于一个家庭和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第三,丧偶家庭等。有的家庭由于一些不能控制的因素,造成父母一方(父亲或者母亲)离开人世。家庭中的成员有的会暂时走不出悲痛中,有的甚至会留下阴影等。不完整的家庭,必定会导致其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和教育的不完整性。这样的情景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就会缺失。

(三)自身公民责任感缺失因素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也有自己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家长,由于自身的公民责任感缺失,不承担相应的公民责任,没有责任感意识,这样就会导致父母对自己子女教育责任的轻视和忽略。这样的情况下,何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中其作用的三大支柱,也是教育最主要的部分。三个环节紧紧相扣,缺一不可。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三方面的教育常常是脱节的。尤为突出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上,十分明显。常常出现,家长不知道学校的教育情况,校方和老师不了解家庭的想法等。这样会导致,家长不能很好的配合老师在学校中的教育,学校也不能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以至于耽误了很多学生。有一个案例:一个学生从小成绩好,爱干净,深受老师和同学喜欢。但是由于后来家庭变故,母亲去世,孩子渐渐变得内向,成绩大不如以前,不爱干净。老师不知道缘由,和其他学生一样讨厌他,以至于后来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个故事让人感觉心疼和遗憾,要是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多沟通、走访和交流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吗?作为家庭中的长辈或者家长,是不是应该去学校向老师了解自己的孩子发展变化情况呢?所以,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脱节也是导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责任缺失的重要因素。

三、家庭教育中父母责任缺失对策

(一)增强父母家庭教育责任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后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因此,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对于孩子本身的身心发展,智力等方面尤为重要,也对整个家庭、家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关系到家庭未来发展。每个家长或者家庭中的教育者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重要性意识,并承担自己相应的教育责任,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以至于成人进入社会等做好准备,打下坚固的基础作用。

(二)改变父母家庭教育方式和观念

父母在家庭教育责任缺失的对策中,改变父母家庭教育方式和观念,是极其重要的。任何教育都离不开方法和教育观念,不同的教育方式和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科学教育方法和观念对孩子进行教育。改变父母只追求成绩而忽视孩子德、智、体、美和劳发展观念;改变“棍棒下出人才”而应以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指导下,以情感陶冶、正面的科学教育方式;改变只关注学生的健康和生活忽视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等教育观念。相信父母在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改变后,并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新的观念,父母在家庭中的教育会更加和谐、美满,也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利,不至于父母教育责任缺失。

(三)强化和巩固教育中“三位一体”的作用和影响

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和结合,并各尽其责,促进孩子身心发展。学校方面,要重视对家庭成员教育的指导和交流,这样唤起家庭的教育意识和责任,也会使得家长更好地配合校方和老师的工作,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不至于出现家长教育的盲目性。孩子在进入社会有形无形中受到影响,因此家庭要防范和杜绝不良行为影响孩子身心发展,并对孩子进行社会上不良行为的辨别等。这样使得学生无论是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能快乐学习和成长。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篇(9)

教育实践受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支配,办好家长学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让教师、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怎样才能转变观念?我们认为观念转变,要从教师入手,要通过学习讨论,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规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举办专题讲座,引导和帮助广大家长转变观念,使他们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纪律法制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教孩子学会做人(而不是传授知识)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主动地全面地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

2创新载体,追求发展实效

为使家教工作更富有活力,我们积极创新活动,不断丰富家教工作内容,促进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2.1创建“特色家庭”。由于家长的素质千差万别,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有的家长双方都从事文艺工作,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对文艺也有较高的天分;有的家长双方酷爱读书,孩子从小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也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针对于此,我们注重特色培育。围绕提高家庭成员素质的主线,广泛开展特色家庭的创建活动,营造和谐家庭环境。具体开展了环保型、节约型、学习型、才艺型、廉洁型、美德型、优教型、和谐型八种特色家庭的创建活动。

2.2促进“素质家庭”。为了促进素质教育在家庭双休教育活动中得到落实。我们本着轻松自由,寓教于乐的原则,开展了以家庭为主体的双休日教育活动。由学校对双休日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内容安排既要注重知识性,又要突出趣味性;既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又要注意孩子的安全。我们还号召家长把子女放在集体环境中去锻炼,热情支持子女把同伴群体请到家里活动。倡导家长带领孩子积极参加社区活动,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增长才干,获取知识。

2.3深化“开放家庭”。为增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入了解,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我们与学校家长委员会相互配合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参加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参加教师的说课、备课、上课、评课、教育论坛等。定期组织家长分批进入课堂听课,每次听课,都指导家长做好听课记录,课后组织家长进行座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议,听取家长的意见,并把家长的建议即使反馈给教师本人。这项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校家长的广泛关注,增强了广大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情况的了解,也增进了家校联系,达到教育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2.5共享“信息家庭”。针对电脑己进入部分学生家庭这一情况,开通校园网,让家长通过互联网访问学校主页,让家长及时方便地了解学校教育的动态信息;运用互联网对家长进行远程教育;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开设校长论坛,开展学校、家长、学生的多向互动交流,及时快捷地收集家长、学生的信息反馈。每学期定期组织一两次的网上家长会,邀请学校领导、有关专家、家长代表参加在线问答交流。为家庭教育经验交流,问题探讨提供了一个省时、便利的网络空间。现在网上家长学校已日益引起家长的关注,浏览网站的人数逐步增多,开始有家长就孩子教育管理方法在网上咨询。

3校区联动,拓宽发展空间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社区。为此,我校组建了社区家教网络。通过社区的教育功能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首先,我们对学校周边的街道、办事处进行走访,密切联系,达成共识,向他们宣传社区指导家教的特殊作用,从而使街道办事处把家庭教育纳入社区工作的重要议程;二是选派有较强工作能力教师到街道帮助开展家教工作,建立起社区家教咨询服务站,解答家长提出的家教问题,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的基本情况;三是积极走访特殊家庭(特困、单亲、外来户等),掌握这些特殊家庭的实际情况,针对实际问题开展工作;四是积极配合社区开展家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家庭教育座谈会,家庭劳动竞赛,家庭音乐会等活动。如东积善街道举办的家庭音乐会,不少家庭全家出动,父母与孩子在台上演出,爷爷奶奶或老爷姥姥在台下兴致勃勃的观看,全家其乐融融。

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一是解决了学校教育难于解决的问题;二是社区开展的家教活动更贴近家庭生活,家长参与面更广;三是有助于特殊家庭教育的提高。

4家校共赢、共求发展愿景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篇(10)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组合过程中的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从外来务工人员的自身特点来看,这一群体主要来自于偏远地区和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一大主要特点。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问题所表现出的态度来看,对学校教育的过度依赖,是这一群体在面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一种主要态度。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孤僻的生活特点,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在学校表现出不服从教师管理,参与打架斗殴、与社会不良人员拉帮结派等不良问题。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机会相对较少

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外来务工人员往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用于谋生,在过于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他们只能把教师看作是子女教育问题的一大依赖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自身工作因素的影响,很多家长也往往无法与教师进行及时对沟通,对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没有进行及时遏制,这就会让一些不良行为成为子女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法律意识的缺乏

法律意识的缺乏也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并没有向子女讲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在子女对国家法律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违法犯罪问题也成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所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组合措施

(一)教师和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需要在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提升的同时,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家长而言,在子女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家长也要对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思想进行抛弃。一些学校采取的约见教育方法不良的家长的措施,就可以让进城务工人员对正确的教育方法的作用进行充分的了解。

(二)家长要主动加强与教师的联系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这一种互补性的关系,为了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实现有效融合,家长也需要与教师之间保持一种较为密切的联系。对于子女在家庭中的表现,学生家长可以就这一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以便让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采取一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针对子女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家长需要与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措施,以便让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优良的行为品德。

(三)构建健康的教育环境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家庭子女之间在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表现出一种反感的态度。为了对学校教育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入手,对学生的教育环境进行优化,可以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采取的选购满足教育性原则的文艺娱乐用品的做法,就可以让孩子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在构建健康教育环境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采取一视同仁的原则,如果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采取了较为严格的教育措施,教师在对待其他孩子的过程中也需要这种教育措施应用在其他孩子的身上,因而,坚持公平性的教育措施也是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的一种有效措施。(四)借助家长学校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家长学校的作用的发挥,可以让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观念得到一定的提升,“家长怎样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引领孩子健康上网”等内容的设置,对进城务工人员正确教子的责任感的提升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对家长的法律意识进行强化,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对此学生可以通过与所在区域的派出所或司法机关进行合作的方式,利用家长学校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以便让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更好地帮助孩子提升法律意识。

三、结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方式,学校教学环境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融合,是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上一篇: 产值和税收的关系 下一篇: 妇产科医疗质量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