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内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1 08:59:46

高效课堂内容

高效课堂内容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立足课程本身,根据教学需要,使语文课程与学生体验、与其他学科、与现实生活、与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相联系,适当拓展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课程内容与学生体验相联系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由专制走向民主,从教师走向学生,也从文本的课堂走向体验的课堂。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是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着眼点之一,让学生在体验中以自己的经历和心理去感受、理解事物,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中涉及学生的生活体验因素。如学习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让学生借鉴“诗人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想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某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学习课文《风筝》,就“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一句进行拓展: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学习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方式?

二、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课程均为基础课程,其中筛选的也都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科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引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使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知识渗透、补充进来,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更丰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最终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如学习课文《落日的幻觉》,在学生了解到落日出乎预料的景象而好奇心正浓时,引导他们尝试用物理、生物学科光线散射、折射和眼睛叠合效应等相关知识解释“落日扁现象”。学习课文《曹刿论战》,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回顾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比较分析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学习课文《看云识天气》,让学生利用课文介绍的知识,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轮流天气预报,看谁预报得准确。

三、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现实生活多姿多彩、有滋有味。语文课程内容来源于生活,并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生活。语文教学也应该回归生活,返璞归真,通过还原、复制、再现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解读、分析、思考现实生活,从而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如学习课文《变脸》:水上漂认为“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狗娃也说“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错投女儿胎”。可以说,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让学生联系所见所闻,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习课文《故乡》,在理解“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时,让学生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段作文。学习课文《变色龙》: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则是讨好权贵、奴颜婢膝,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见过或听说过这样的人物吗?讲一讲,和同学分享。

四、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相联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积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语文学科不仅要担负人文精神的教育,还要承担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任务,同时语文课程内容凝聚着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精神。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自己要具有这种精神,而且要善于将这种精神渗透在教学中,渗透到学生心里。如学习课文《奇妙的克隆》,在学生认识了克隆的概念、实验过程,以及克隆这一成果开始造福于人类后,引导他们查找、列举、说明、展示其他科学前沿的新兴生物技术。学习课文《中国石拱桥》: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各种各样的桥,新中国成立后,各色桥梁更如雨后春笋涌现,从公路桥到铁路桥,从平面桥到立交桥,从独拱石桥到双曲拱桥,从传统石拱桥到钢筋混凝土拱桥,等等。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学习课文《月亮上的足迹》,让学生体会登月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的喜悦,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登月成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无疑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对人类科学研究、开发利用月球具有重要意义。但高科技研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当今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世界诸多国家还竞相“冲击”月球,发展太空技术,甚至大肆发展太空武器。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五、课程内容与自然环境相联系

高效课堂内容篇(2)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用可操作性的行为动词来表达的一定教学内容范围内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并且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观察、可描述的标准。“教学目标有三个特点:1. 它是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制约着教学过程及活动;2. 它可观察、可描述和可测量;3. 它体现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要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明白其行为主体是学习者,而非教师。所以,教师应走进教材了解内容,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如(1)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2)如何分解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使之更加具体、清晰?(3)什么方法和策略才能最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4)是否需要补充教学,补充什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不但需要把握教材内容和要求,还需要知道教学目标必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来描述,而非过程或手段,并重视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转向自主性学习。例如:教授仁爱英语八年级Unit3,Topic2,Section C时,笔者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莫扎特是个奇才,然后通过几个年龄阶段句子的描述,让学生惊叹于莫扎特的“wonder”,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对他的兴趣。接着,笔者又引导他们自己阅读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理解并分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解莫扎特如何成为奇才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为了熟悉课文,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还要运用一些刚自学的知识帮助自己理解和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能有效地把学科知识、现实生活与经验进行结合。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对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更懂得了教材知识的应用。

二、整合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课本不是“圣经”,而是核心教学资源,它不是教学的一切,也就是例子而已。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要仅仅“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走进教材了解内容,走出教材把握思路。这个过程包括分解、补充、整合、重构等;在这个过程中要牢记“三个未必”,即“教材上有的,没有必要都教,教师教的,没有必要都让学生记住,让学生记住的,没有必要都考”。现实中很多教师备课时往往是看到什么就备什么,不能结合一个单元进行整体备课,更无法整合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即无法有效地进行整体备课,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笔者认为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整合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目标,整合教学方式等。除了这些方面的整合以外,还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整合。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的学习;方法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获得英语学习的经验,提高教学效率。

三、强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高效课堂内容篇(3)

一、教材内容的拓展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通常人教版的教材内容就是词汇、课文、语法这三大模块的设计,如果仅仅依靠这些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课堂上适当地拓展教材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对于人教版初中英语词汇这一方面,英语词汇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英语过程中最重要和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积累知识、学习异域文化的一个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词汇的适当拓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词汇进行适当的扩充,比如,对疑难词汇进行词性分析、词义解析和词形变化,并从构词法的角度进行讲解,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英语课堂的数学效率。

二、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师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的练习题中的阅读理解,对难以理解的句子学生可以加以讨论和仿写,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句子和句意,学会自己造句,并且小组讨论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三、外国文化的拓展

因为文化和语言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就需要将语言知识和文化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这才是可取的学习方法,当然,这也就要求初中的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上适当地拓展外国文化,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从而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学习。

高效课堂内容篇(4)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变化,如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由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式体例。新体例既有明显的优势,如可以对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沿革,有一条比较清晰线索,对某些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和比较深刻的探讨;然而这样的体例也有弊端,如淡化了历史学科的两个基本特性:时序性和全面性,即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不明确,同时全面性也比较差,往往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所以,我认为:历史教师所持的教材观、处理教材的能力、处理教材的方式等,都将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效果。新的历史课程改革,给历史教师带来的严峻挑战之一,就是真正摆脱“教教材”模式,思考怎样去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在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的进行取、舍、增。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

师生双方都必须在“教材内容的整合”上下功夫。历史教材内容的整合就是指打乱教材内容原有的编排顺序和知识体系,抓住若干历史基本主题,依据历史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组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并形成新的学习内容体系的过程。这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宏观历史,又便于学生加深对具体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这一对教材内容再加工过程,就是学生历史思维品质和各种能力的生成过程,也就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提高落到了实处,也教给了学生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内容事半功倍。整合教材还使复习的角度和内容有别于新授课,可以有效避免雷同与重复,可以产生对学生的“新异刺激”,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重新整合教材,便于教师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大胆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适用于总结复习。

例如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中关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这一内容,我们可以贯彻“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方法进行整合设计:

一、总体地位特征

本课内容是半殖民地本封建中国如何寻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的核心内容,上承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何去何从,下启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走上正确发展道路,不断走向胜利,最终成功。是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与民主政治这一历史任务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一次至关重要的探索。

二、具体的学习内容整合

1、围绕“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挽救革命,探索革命发展道路的?结果怎样?”这个问题,从宏观上把握这部分内容。

提供相关史料,结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完成,最后达成以下共识。

军事上: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

政治上:八七会议,纠正错误,制定正确方针。

理论上: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实践上:建立和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结果:革命星火燎原,重新高涨。

2、抓住“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这一中心问题,依照“实践理论实践发展”的思路进行学习,即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了,怎么办?(反思)毛泽东率先到井冈山发展,并总结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发展。这样从宏观上系统、完整地把握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探索过程,掌握教材内容;然后再从微观上掌握具体细节。把根据地的建设可以整合为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建设,形成全局意识,进而掌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3、学生阅读课本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相关内容,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武装起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说明中共坚持什么革命道路?结果怎样?你有何认识?

4、在发动武装起义的同时,中共是如何解决政治路线问题的?

学生阅读教材,具体掌握八七会议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三、学生讨论

在八七会议上中共是否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1、学习提示:八七会议确立开展土地革命是为了配合夺取城市的斗争,而秋收起义只是在秋收时节发动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同时,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路线。

2、《秋收暴动歌》(节录):“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

有人说秋收起义失败了,有人说成功了,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一种答案:这句歌词不符合历史史实。因为起义军攻打长沙严重受挫。

第二种答案:这句歌词含义正确。因为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引导学生用辩证法的观点认识毛泽东把革命的进攻与退却的成功结合;认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重大意义。

3、补充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三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学生合作解决以下问题:毛泽东提出了什么思想理论?论述了中国革命应走的正确道路是什么?走这样革命道路的原因条件是什么?(既这样的革命道路为什么能走得通?)这一光辉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4、理论的伟大在于指导实践。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革命形势高涨。补充《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结合教材内容,学生概括革命高涨的表现。

学生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是,为什么要开展土地革命?答案整理为:因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取得革命胜利的有力保障。

四、课堂小结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并在八七会议上制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也预示着中国革命的转移。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下,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并迅速发展,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形成了对峙局面,中国革命在此高涨。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贯彻“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方法,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

高效课堂内容篇(5)

不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如何调整、优化,都不能脱离“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教学依据,是教学总纲,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指挥棒,“万变不离其宗”。自己在实际操作中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领会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编写思路;二是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学生特点,贴近生活的内容。

山西省使用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是粤教版,教材中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中有三节,内容分别是文本信息、表格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下来,自己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编。比如文本信息的加工一节中,自己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做了以下调整,在学习日常文本信息的加工时以“校运会”为主题完成学习内容:1.编写一则通知;2.制作邀请函;3.自制宣传标语。这些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性地完成。在完成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我选择了学校的校报《翼中报》为例,根据报刊的一般制作过程:确定主题―收集与选择素材―设计版面―制作作品―评价修改,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内容。由于选择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贴近自己的生活,所以学生完成的效率与质量都出乎意料。在学习第二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我选择了高一学生考试成绩做统计,这样学生学习积极,劲头高涨,知识点掌握的也快。根据本节的学习目标,自己不仅把本节的学习要求穿插到学生成绩表中,而且还加进了拓展内容,这样学生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提高了表格信息加工与表达的水平,一举两得。同时、学生在完成本节教学内容后不仅提高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体会到电子表格中函数的魅力。在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中,因为学校要搞“六十年校庆”活动,自己就选择这个机会让学生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制作出宣传我们学校的宣传片。通过制作这个作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和集体的才智,积极主动地学习、交流探讨。作品无论是思想性、创造性、艺术性还是技术性都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融入了所领会的科学精神和教学经验,创造性地调整教材内容和结构,达到了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我每一轮的教学内容调整都不是重复的、不变的,而是每一个阶段都要根据学情、教情变换教学内容。

二、根据现有的教学硬件设施,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高效课堂内容篇(6)

一、教学内容的经验化方式

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通过复习、提示、铺垫、引申等方式,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由已知育未知,由旧知促新知。 例如,在讲授《等腰梯形性质》的内容时,在引入等腰梯形的概念之前,先给学生呈现比较性等腰三角形:“用平行于底的直线与两腰相交”和“用等腰梯形延长两腰相交于一点”,有助于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等腰梯形概念及其性质。

二、教学内容的情景化方式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它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于汤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使教学内容情景化。创设教学情景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性的构思设计,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在此基础上,有效运用影像资料、案例等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氛围。例如初中教材《黄金分割》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配乐欣赏著名油画《蒙娜丽莎》,观察“蒙娜丽莎的头和两肩在整幅画面中的比例”,以此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能觉得她那么美丽呢?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方式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数学跟生活和社会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今天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能源、环境、粮食、生命的进化等)均与数学有关。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经常接触的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思考社会问题,并进行决策,力求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方式

以“问题”方式呈现教材,能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从教材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追求事物本源的欲望。例如《分式方程的解》一节的教学,可以把分式方程的解的概念这个知识点设计成以下三个问题呈现给学生:(1)方程解的概念;(2)由原方程解得的值是否原方程的解;(3)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原方程的解。通过以上问题讨论分式方程的解的概念的过程、原因、结果和实质,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内容的可视化方式

教学内容的可视化策略是指教师利用数学实验、展示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或运用板书、板画、数字化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仍无法解决的复杂、抽象的内容简明化、具体化的过程。教学内容可视化处理的主要特征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效课堂内容篇(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6―0077―01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为指导思想,突出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把音乐课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评价音乐美的过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音乐课程由六大模块组成,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大模块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同模块间的内容相互渗透,其作用相辅相成。六个模块从不同侧面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合起来成为一个学科整体,共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服务。音乐被列入艺术学科这一学习领域,包括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并根据课程方案规定可以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本文通过对音乐课程改革内容的详细解读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 重新定位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音乐课程定位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 转变音乐课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音乐课教师单项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提倡体验、模仿、探索、合作及综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模仿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音乐。

3. 探索创造性发展的实现途径。音乐凭声音的动感造型,能使人的生理与心理产生感应,并诱发人的联想,活跃人的形象思维,启发人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有益于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

4. 丰富了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这次音乐课程改革强调音乐与自然、与社会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并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视野,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

5. 改革并完善了音乐课程评价机制。这次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三个层次。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测评、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等形式,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淡化和摒弃排序、筛选等做法。

二、改革应带来的相应变化

中学音乐课程改革必然会促使学生、教师及其学校观念上的更新。作为中学音乐教师,笔者认为需要树立以下观念。

高效课堂内容篇(8)

教材的重、难点是一堂课要抓住或要突破的知识,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普遍的疑难问题,因而,在此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比教师反复强调“这是重点、难点,大家一定要好好学”的效果要好得多。

案例: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过程一:师:同学们还记得画函数图像的步骤吗?下面请同学们试着画出反比例函数y=1/x的图像。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说明:因为学生初次遇到非线性函数的图像,而且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由断开的两支曲线组成的,所以,在画图过程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时间。

过程二:教师用投影展示几位学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过程三:说明:通过展示几种典型的错误作图,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并发现问题、归纳总结出画反比例函数图像时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师:现在出现不同类型的图像,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分析,他们画得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指出错在哪里?

过程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恰当的指导并鼓励表扬,用多媒体演示正确画法:列表、描点、连线。

过程五:通过自我尝试、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等过程,以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过程六:议一议:你认为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可能与坐标轴相交吗?为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

学生容易总结出:1.在列表时,自变量应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成对的数值,这样既可以简化计算,又便于描点;2.列表、描点时,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方便连线;3.在连线时要用“光滑”的曲线,不能用折线;4.图像具有无限延伸性,但不与坐标轴相交。

通过同学间的反复有效的讨论,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

二、在学生理解出现迷惑和困难时组织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迷惑状态时,学生的意见往往不统一,如果让他们安静下来听老师讲解,效果不太好,这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同时还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d+bd)÷d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在一道题目有多种解决方法时组织合作学习

在现行教材中,常常会出现开放性习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情况。这类题目的答案不唯一,由于初中学生思维较单一,往往找不出多种答案,这时候采用讨论的形式效果会比较好。

案例:将一块三角形地平均分给四户人家,请设计分配方案。(每人至少三种)

过程一:问题1:如何画一条线段将ABC的面积一分为二?

生1:画中线!

师:对!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CAD和CDB等底同高,所以面积相等,这样的线段有三条。

过程二:问题2:如何分成四块,请同学们给出分配方案?

学生画图,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形成方案。

生1:只需要画出CAD和CDB的中线即可。(学生展示)

过程三:师:还有其他方案吗?讨论并拿出方案?做好了的请到幻灯机下展示。

学生讨论热烈,在幻灯片下各小组一共展示了12种方案。

师:你们的发现很好,看到了此问题的本质。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深入研究,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在三角形面积等分问题中,组织学生间展开讨论,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方法多样。

四、在产生结论的过程中、在拓展处进行合作学习。

高效课堂内容篇(9)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6-0001-02

[作者简介]孟学文,北京市丰台区时光小学教师。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正是这种综合活动型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如何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感受,内化感悟,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使课堂变得更精彩、更有效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各种情境的活动创设,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让其在活动中尽情地施展自己。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是充满童趣的,教师要用一颗“童心”设计能吸引学生们的教学活动,从而紧紧抓住学生兴趣点开展教学,使其置身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例如在教学《动脑拼七巧板》这课时,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采用了动画导入,七个不同形状可爱的图板在音乐的伴奏下摇摇晃晃地走了出来,那可爱的表情与动作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随即提问,“今天来到我们课堂的是哪位好朋友呀?”“七巧板!”学生们一下子就说出了它的名字,从学生们的表情中就能看到他们被这精彩的动画导入吸引,完全进入到七巧板的情境中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小小七巧板还有魔法,快看它给我们带来的魔术大变身。”茶壶、兔子、房子、松树等,小小七巧板千变万化,拼出了多姿多彩的图案,学生们看得入神了,他们完全置身于其中,感受着七巧板的神奇与美妙。

正是充满情趣、符合学生特点的七巧板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们对本课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课堂的深入研究做好了有利的铺垫。

二、巧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生们的世界是充满童话色彩的,教师要让自己拥有学生的童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动脑拼七巧板》一课中,如果单纯地讲解拼摆方法,学生们会觉得枯燥而乏味,没有什么意思。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笔者把课堂设计成一个美丽的海底世界。

(一)为小鱼找朋友

师:同学们快看,老师用七巧板拼摆出了什么?

生:小鱼。

师:你看,这条小鱼多孤单呀,那你能利用手中的七巧板给小鱼找个朋友吗?

笔者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富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的特点让学生们动手拼摆,帮小鱼找朋友。五颜六色的小鱼、摇头摆尾的水蛇、憨态可掬的小乌龟,它们都赶来了。见到这些朋友后小鱼不再感到孤单了,又是摇尾巴又是点头。

小鱼的朋友

(二)为小鱼美化环境

师:小鱼和它的朋友们满怀喜悦地和朋友们游玩海底。可是当他们到了海底,却被眼前的景色一下子惊呆了:光秃秃的岩石、黑黝黝的泥沙,没有一丝色彩。他们该怎么办呢?有谁愿意帮他们把荒凉的海底变美丽?

学生的潜能是最容易得到激发的,他们大胆的创意在故事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欢快优美的乐曲声中他们拼摆着手中的七巧板,经过学生们的努力,一副精美的海底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闪闪发光的贝壳、碧绿的海草、美丽的珊瑚、在水下作业的潜水艇,它们使原本漆黑空旷的海底变得充满生机。小鱼和它的朋友们在这美丽的海底中游来游去,开心地玩着。

正是这样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熟悉了七巧板的知识,而且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使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与发挥。

三、联系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创意

“品德与生活”课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的学生,学生把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去实践、去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巩固所学知识。所以教师要将课堂活动进行延伸,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感悟、享受,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动脑拼七巧板》一课中,笔者紧紧抓住学校活动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发挥想象,用自己手中的七巧板来装饰我们的生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如今七巧板已经悄悄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形态各异的七巧书架、精美的七巧装饰、富有个性的七巧会徽,小小的七块板在人们的创造中,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使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今天让我们也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组内所有的七巧板进行创意大比拼,用我们所创作的七巧图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吧。

学生们在柔美的音乐中激发出了创意的火花,他们在童话般的世界中尽情创造:林中翠绿的松树像巨人般站立,飞舞的蝴蝶带来大自然的生机。幸福的一家三口到美丽的大自然中游玩,他们在倾听什么?哦,原来是乌龟和小兔又在上演龟兔赛跑的故事。最吸引人的是圣诞树下那精美的礼物,一份份礼物是学生们的美好的憧憬与愿望。他们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实现登上太空的梦想。一幅幅充满创意的作品在学生们的手中诞生,他们置身于七巧板的世界中,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努力创造,体会快乐。

情境设计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感受新知。在多彩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尽情地释放,在享受这种快乐的课堂氛围时实现学生、教师认知与能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内容篇(10)

高中生物课堂作业,是及时消化课堂内容,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课堂作业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课成果以及学生的听课效果如何。同时,课堂作业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生物知识,把不理解的知识及时找到,向教师询问。因此,课堂作业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紧联系课堂的内容,还可以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设定的难易程度也不相同。课堂作业要根据课堂的方向进行设计,不能偏离授课的重点、难点内容,也不能忽略基础知识。

一、明确有效课堂作业的标准,把握设计导向

提高生物课堂作业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有效性的标准。有效性是在投入精力、时间和体力最少的情况下,得到的效果最明显。体现在生物课堂作业上,也就是需要课堂作业的内容安排最合理,让学生通过最少的题目,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掌握生物课堂内容。因此,明确了生物课堂作业的有效性标准以后,就可以把握课堂作业的设计方向和内容,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效果。

二、提高课堂作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保障课堂作业时间

课堂作业主要是为了巩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同时可以发现生物知识中不理解的问题,并且通过教师的讲解及时解决。因此,课堂作业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所以要提高对生物课堂作业的重视。并且在生物课堂中,要为课堂作业留有一定的时间,能够让学生通过课堂作业及时消化有关的生物知识,因此要保障课堂作业的时间。

三、课堂作业的内容和难易程度设定要注意循序性

教师在讲解生物课内容的时候,知识点会有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基础知识,但是对于重点、难点的知识,掌握和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因此,需要对生物课堂作业的内容按照难易程度进行设定,同时要注意知识点的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逐渐掌握知识点。比如,在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中,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节课,它是生物课重点内容,也是考试重点内容,尤其是其中的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图,以及其中的染色的复制和分裂,是考试的重点。这节课想要学生精准地分辨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以及分类的每一个时期,就需要学生掌握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分类的时期和过程的特点。因此,生物课堂作业的内容安排,首先要从基础的染色体配对设置题目,然后逐渐涉及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分裂的过程。只有从基础开始,才能掌握生物知识。

四、关注学生的差异,丰富课堂作业的多样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材施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差异,设定略微不同的课堂作业,让课堂作业的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多样性,开拓学生的视野。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同,设置不同的课堂作业。让课堂作业多样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生物课堂知识的掌握。

五、保证课堂作业要和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并且有层次性

课堂作业是巩固学生掌握的生物知识,因此必须和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要保障课堂作业内容的设定要有层次性。课堂作业的内容安排要有层次性,也就是每一部分涉及的生物知识都要合理地安排。比如,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中,《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这两节课的知识,在安排课堂作业的时候,就需要有层次性。尤其是讲《染色体变异》这节课,会涉及《基因突变和重组》里面的内容,因此要合理有效地把两节课的内容安排在课堂作业里面,并且要有层次性。

我国高中生物学是高考的重点科目,其中涉及的生物知识也是比较难,因此想要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牢固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就要安排课堂作业,对课堂作业的内容要求和层次安排也需要重视。生物课堂作业除了要和生物知识联系在一起,基础知识不能减少以外,还要合理地安排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作业的难易程度和内容的合理科学的安排,都会影响到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影响到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上一篇: 人类语言特点 下一篇: 血液的化学元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