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经营风险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9 16:14:55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1)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151-02

外汇风险是指在跨国公司的国际经济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现金流量的本币价值由于各国货币市场汇率的变动而产生的损益,进而影响跨国公司本期利润和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外汇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外汇风险指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进行外汇交易时产生的一切风险,包括国家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一切风险;狭义外汇风险仅指根据跨国公司的作用对象及表现形式而划分的3种外汇风险,即交易风险、经营风险和折算风险。因此,对中国海外企业跨国经营来说,首要的是正确地认识并有效防范与规避这些狭义的外汇风险。这也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海外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表明,人民币汇率更深层次走向国际化,并开始以市场为导向,从而使得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外汇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更难预料,外汇风险已成为改变跨国公司经营业绩的一个主要原因[1]。

1.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

2008金融危机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为了弥补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继续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继续复苏,各国的经济受到通货膨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导致人民币价值波动的幅度增大。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测评,自2005年7月中国实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有效汇率已经表现出走高的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兑其他货币都保持升值趋势。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保持升值态势,兑其他货币的汇率呈多样性变化,汇率的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投资往往分布在世界各地,往往在同一时间进行多币种的收入和支出经营,汇率变化的多样性将增加跨国企业预测汇率以及管理外汇风险的难度。

2.外汇管理政策不利于海外企业集中管理外汇风险

跨国公司对外汇资金一般进行集中管理,这样有利于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并加强监控子公司。跨国公司的总公司会制定统一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并对此提出完善的建议。分布在各个国家的子公司遵循总公司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与建议,从而实现各个子公司以及整个企业的外汇风险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境内机构的经常项目收汇收入必须调回境内,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外汇擅自存放在境外。” 此规定限制了跨国公司总公司对各个子公司的统一调度,因为我国跨国公司以及各个海外的子公司的每一项收支都要一一结算。这样,不但加大了跨国公司外汇的业务量,增加了公司管理成本,而且限制了企业日常运行的效率,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消极影响非常明显。

3.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对宏观经济环境有依赖性

外汇风险的管理离不开跨国公司外部金融环境。在一个相对完备的经济环境中,跨国公司能够借助货币期货、货币期权和货币互换、远期合约等金融工具对冲公司遭受的外汇风险。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落后,衍生金融工具品种单一,金融市场不成熟,对跨国公司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帮助不大。国内银行提供的外汇保值金融产品较少,增加了跨国公司的外汇风险。本质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民币利率仍由官方制定,远远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利率形成机制。而非市场化的利率无法对衍生外汇产品进行的合理定价,从而限制了较为复杂的外汇衍生产品的推广与创新。

二、海外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制性的原因与“走出去”战略在实践上起步晚,虽然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外汇业务快速增长,但外汇风险管理还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1.避险意识及能力不强

我国大部分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经营贸易的时间较短,普遍缺乏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和主动性,忽视外汇风险管理,难以规避外汇风险。有些跨国公司管理层认为,外汇风险管理业务部门在跨国公司经营中增加了运营的成本,而无法带来利润。汇率风险管理所体现的价值被跨国公司忽视,风险管理对于跨国公司的必要性难以得到体现。此外,跨国公司忽视对以往的外汇风险管理工作的总结,不能够改善外汇风险管理,因而只能继续遭受外汇风险带来的损失。

2.缺乏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监控体系

我国大部分跨国公司没有一个相对完备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跨国公司没有设立独立、专业的负责外汇风险管理的机构。在我国跨国公司的实际经营中,涉及外汇的业务往往由其他人员兼职,并没有专业的国际金融人才团队负责这部分业务。跨国公司财务人员不具备系统的外汇知识和有效的外汇业务技巧,无法运用有效的手段对冲外汇风险,故而汇率波动日益剧烈的变化也无法得以适应。

在中国,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缺乏有效的监控系统,无法有效的识别公司所面临的外汇风险,也不能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预测和度量。

3.缺乏成熟的外汇风险管理手段

首先,在外汇风险的测算中,没有充分考虑利用企业财务报表和相关会计信息系统、全面地分解、量化外汇风险,造成对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缺乏全面、系统、精确测量的基础。

其次,在外汇风险管理方法的选择上,这些企业更侧重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而往往忽视建立健全的外汇风险控制系统。当然,这与缺乏全面、系统、精确的测算系统有关。当面临外汇风险时,我国跨国公司很难规避外汇风险,而且也很难对外汇风险做到一个整体的统筹安排。

三、加强我国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的建议

我国海外企业跨国经营的外汇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和交易风险。大部分中国跨国公司的外汇风险主要来源于进、出口汇付和外资利用。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产生上述净外币头寸时,因为外币汇率可能发生变化,公司将无法避免外汇交易风险。而且,在我国商品出口贸易中,占有较大比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汇率的变动也会影响此类商品的需求,所以突然的汇率波动将使公司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2]。

1.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我国企业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金融工具不熟悉,金融市场及金融产品的创新相对落后,对许多潜在的外汇风险认识不足。因此,我国跨国公司应对外汇风险的危害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关注影响汇率变动的基本因素,关注各国经济、政治因素、金融因素、央行政策及市场预期、突发事件等对汇率变动的影响,而且风险防范措施也应当及时制定。

2.增加外汇风险管理专门人才的储备

只有拥有大量专门人才的储备和运用,才能做好外汇风险管理。现在,由于知识结构的不同,使得财务人员在外汇风险管理中面对专业化的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我国的专业的国际金融人才短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尤其是稀缺。因此,加快吸引和储备人才,建立和完善外汇风险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3.建立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一个健全的外汇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外汇管理人员并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健全公司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风险评估、实施步骤等方向形成的体制系统[3]。

(2)建立和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包括识别外汇风险、选择不同类型风险的测量和管理手段以及事后风险管理的评估系统,将外汇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提高利用金融工具防范外汇风险的能力

目前国内大多数银行都有能力为企业提供规避外汇风险的工具,如远期结售汇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等业务,都能较为有效地控制外汇风险。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外币应收票据贴现、投保货币保险、短期外币信贷安排与货币透支等方法来减少外汇风险。

参考文献: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2)

在国家倡导“大经贸”政策和“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央企业及知名的民营企业在国家有利政策指引下积极拓展海外业务。随着海外营业额和利润额的逐年稳定增加及积累,海外施工企业在海外建筑市场及相关产业链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海外经营风险也随海外业务规模的扩大逐步增加,如何规避经营风险是海外施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是海外施工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

(一)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是在海外施工队伍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海外公司的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发生而导致海外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该不确定因素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

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的分类主要有: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操作风险;法律或合规性风险;项目风险;信用风险;产品风险;流动性风险;环境风险;声誉风险。

(二)海外施工队伍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海外施工队伍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市场风险使海外施工队伍面临投标合同额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海外施工队伍主营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政治风险及环境风险会影响海外施工队伍在建工程施工任务的完成,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动会使海外施工队伍的资金规模及成本费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项目风险及操作风险需海外公司在施工进度安排及施工质量控制方面提前做好规划,会使海外企业内部管理成本费用得到额外增加;信用风险会使海外施工企业进一步加大外部宣传费用及内部培训费用的额外投入;产品风险会影响海外施工队伍新业务的开发及后续工程的承接,从而使海外企业不能有效控制业务开发成本;声誉风险会降低海外公司的品牌价值创造与提升的能力,从而影响海外施工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法律或合规性风险会使海外施工队伍不可控成本大幅度增加,进而影响海外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影响海外施工队伍规避经营风险的因素

(一)组织架构构建上的问题

海外施工企业的组织架构一般由海外公司总部机关及国外各办事处、分公司、项目经理部成。一般实行事业部制组织架构,也就是通常使用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按海外业务所在国家地理位置划分片区,由海外公司总经理授权公司几个副总经理分管海外国家片区的海外工作;业务所在国设立海外业务国家经理,其工作受公司副总经理的指导;国家经理负责该国家所属各项目的资金调配、成本费用监控、工程业务开发、当地税务及业主联系等业务;在所在国设立项目经理,其负责该项目成本费用及经济效益等管理工作。海外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实行起来,形式上解决了海外公司管理职能的实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片区为了自身利益,不能和其他片区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利管理;片区之间调拨机械设备及材料时,常常为了自身短期利益而阻挠项目设备、材料资源的正常调配;有时还出现把不能正常使用的机械设备及材料直接调给其他片区项目,这一方面增加了内部运费成本,还延误了调入设备及材料所在项目的施工任务的安排。调入项目在这些设备材料运到后,在验收设备及材料后,发现设备材料不适合项目正常使用时,会被迫采取以下手段:要么退回该调拨材料及设备,并向上级机构重新申购新设备材料,或者再从其他项目调拨该设备材料;要么项目自身再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设备材料的维修等工作,这就给海外公司项目增加了额外的成本及费用,不利于海外公司的长期战略发展。因此,组织架构的合理构建是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的重要问题。

(二)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衔接问题

海外施工队伍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组织绩效、部门绩效和员工绩效考核,因绩效管理是实现海外公司战略目标的控制机制,因此绩效考核也涉及海外公司战略目标的控制实施问题。在海外施工队伍的绩效考核中,普遍注重海外企业的当前经济利益,而忽视海外企业的长期经济利益;还有,大多数海外施工队伍由于绩效考核不到位,使大海外施工队伍施工的积极性受挫,进而影响了海外企业项目风险、操作风险的应对时机,使额外成本费用得到不必要的增加。另一方面,海外施工队伍管理层、施工技术人员、一线生产工人的薪酬激励也多数是以项目前期的施工产值及利润指标为考核依据,该薪酬激励措施主要强调海外施工队伍当前短期利益指标相关联,而缺少对绩效考核中的长期利益指标相匹配;这种与长期发展相脱节的薪酬激励措施会影响激励效果,会减弱海外施工队伍应对政治风险及环境风险的成本控制能力。当然,解决好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之间的衔接问题是海外施工队伍提升管理理念的必经之路。由于海外规模经济及海外企业集团发展规划战略目标的实行,必然带来海外施工队伍的组织结构复杂,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的结合更应该优化及富有弹性,以应对海外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问题。

(三)运营管理中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意识问题

在运营管理中,如何进行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应对经营风险是解决海外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精益生产在海外施工管理中,通过追求“零库存”、低成本消耗的管理理念,可以促使海外施工队伍内部管理中面临的项目风险及产品风险因素,使海外公司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准时生产可以促使海外施工队伍内部生产管理提前作好规划,使海外项目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对海外施工队伍合理控制成本,按施工计划完成施工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不仅可以减少项目风险、产品风险等内部因素对海外公司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施工进度及形象的提升进一步防范环境风险、政治风险等外部因素对海外公司的冲击。由于海外施工队伍长期依靠以前惯例的施工管理经验,对运营管理中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缺少理性的认识,在海外施工时,多数海外项目经理部不能按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的理念进行施工任务的安排与管理,缺乏利用运营管理中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中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应对海外施工队伍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因素。

三、海外施工队伍规避经营风险的整合模式

海外公司通过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变动的模式如下:

(1)海外施工队伍自身内部的整合,该组合主要适用于海外施工队伍在施工管理中项目风险、产品风险、信用风险及声誉风险比较明显的项目中,通过海外施工自身内部的整合来应对项目自有风险带来的压力。

(2)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内分包队整合,该整合主要适用于工程造价比较合理且美 元及欧元支付占主要位置的工程项目,让二者施工队伍进行内部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海外国内分包队的设备资源、一线工人的技术资源有效填补海外自有施工队由于海外业务规模的壮大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源短缺的现象发生,通过利用国内施工队伍的资源优势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标准,发挥协作优势来创造海外工程效益,进而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3)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外分包队整合,该组合主要适用于工程造价比较高的当地币支付占主要位置且当地币对美元贬值趋势比较大的以及海外自有施工队剩余施工设备及技术人才不足的工程项目,二者施工队伍通过整合,以便在海外分包队伍所在国建立良好的地方关系,利用好当地相关资源为海外施工队伍规避风险创建良好的当地施工环境,来达到利用当地人力、物力资源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四、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经营风险的建议

(一)构建良好的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战略

海外施工队伍通过内部整合规避经营风险,要构建好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战略。施工队伍内部整合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组织架构,在海外施工构建区域事业部组织结构时,还需强化海外公司总部对各海外各片区办事处的统一管理,以便协调好各海外片区的资源共享,为海外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创建良好的平台;同时海外细化各海外办事处和海外项目经理部的关键岗位的人员配置,尤其是海外办事处及项目对副职的设计应该至少保持2名以上人员,以便防止海外施工人员流动及人事变动造成岗位空缺及衔接不当而影响海外业务正常实施。

在海外施工队伍内部整合中,还应积极规划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以应对海外经营风险。就多数海外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中人员结构还需完善,对海外人才开发及利用方面应实行协同开发战略:海外核心管理及技术人员由海外公司的自身培养和外部尖端人才引进构成,现场施工管理及技术人员尽量以国外当地正式雇员为主、海外施工队伍自有人员及国内分包队伍的人员为辅构成,现场一线工人主要以当地合同雇员和临时雇员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能够和良好的组织架构相配合,一方面可以防止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僵化,使项目管理及人才充满活力,也有利于海外施工队伍人才内部的合理竞争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有效控制,为海外施工队伍整合规避海外经营风险储备丰富的海外优秀人力资源。

(二)强化带薪休假与岗位轮的管理

海外施工队伍内部整合规避经营风险,需强化带薪休假与岗位轮的管理。针对海外施工队伍人员流动性比较强及长期在海外施工作业的特点,海外公司还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利润指标等情况,合理安排海外职工休假和岗位轮换制度,以应对项目、产品风险中员工不稳定带来的管理费及人工费等额外费用增加。1年中有3-4个月的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能解海外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使海外员工以更佳的身心状态投入工作,避免海外职工长期疲劳作战所带来的工作效率及创新动力下降的问题;海外公司还应在公司与项目之间以及同种性质的工作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岗位轮换,不仅可以有效协调员工之间的关系,还使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提升自身的综合业务技能,可以避免公司机关人员官位思想的存在对项目操作风险的应对。二者的实施为海外施工队伍整合的实施规避海外经营风险创建良好的技术和管理平台。

(三)加强精益生产、准时生产与战略联盟的结合

海外施工队伍通过内外部整合规避经营风险时,应强化精益生产在海外自有施工队伍及国内外分包队伍施工管理过程的应用,通过统一管理下的准时生产,使海外施工队伍整合发挥资源共享及协同作战优势,使海外企业应对项目风险及操作风险时发挥成本监控职能。通过海外自由施队伍与所在国当地分包队、国内分包队、外部材料供应商等整合,可以使海外施工队伍可利用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海外施工队伍通过战略联盟的实施,建立广泛的资源共享平台,为海外施工队伍与外部战略联盟进行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互补创建互利的外部施工环境,进而提升海外施工队伍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海外施工队伍进行精益生产时更应加强与战略联盟的结合,因为精益生产倡导与用户关系时以用户至上为准则,与供应商关系时以合作为要件,主要强调在准时生产过程中占用少的资源,通过以上海外施工队伍内外部整合,可以有效实行海外施工队伍的弹性管理,为海外规避经营风险保障。

(四)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的有效衔接

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衔接得当,能促使海外施工人员集中精力进行施工管理及施工技术的创新,使海外企业的项目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并能有效应对声誉风险及坏境风险等对海外施工队伍的冲击。而通过海外施工队伍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相结合会在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进而对施工进度和施工形象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海外施工队伍能有效防范声誉风险对品牌价值的冲击。海外绩效考评与薪酬激励的结合要实行有弹性的方法,其中,对组织的绩效考评要与海外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联,最好实行股票期权等薪酬长期激励方法,避免海外公司由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海外企业应对外部经营风险的能力。

(五)海外品牌战略价值的不断提升

海外施工企业应对声誉风险、政治风险及环境风险时,还应强调不断进行海外品牌战略价值的提升,来增强海外施工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海外品牌价值的提升不仅要重视内部管理水平、施工技术及质量的提高,还应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对海外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的长远贡献。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内分包队整合、海外自有施工队与海外国外分包队整合过程中,会进一步提升海外品牌价值的影响力,使海外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海外品牌价值提升产生互动效果,更能促使海外施工队伍员工集中精力搞新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和关键施工流程管理工作,对海外工程施工进行优化管理,进而规避海外自由施工队伍自身实力不足所带来经营风险应对力不从心等问题,以上施工队伍的整合可以不断创造海外公司优良的品牌价值形象,使海外公司的品牌价值在海外工程施工中得到体现和提升,进而有效规避海外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3)

在现代建筑工程行业发展中,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中,海外工程的风险管理是保障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保障企业施工安全的重要工作。如何提高我国施工企业海外承包工程的风险管理能力,是影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行业发展的关键。随着现代国际贸易及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海外承包工程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针对海外工程施工特点及风险管理需求,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风险管理工作。以风险控制能力的强化,保障海外工程建设施工经济利润,满足企业经营发展需求。

一、海外工程风险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海外发展中,风险管理是对项目风险识别分析并采取应对措施的重要工作,是保障施工企业海外工程承包经济利润、降低工程风险的重要环节。工程建设施工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该行业项目承包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项目承包风险的存在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及经营发展战略。因此,在现代海外工程承包过程中,施工企业应了解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对合同、政治、经济、自然等风险的识别,保障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了解文化差异、施工习惯造成的风险,避免施工企业经济利益受到影响。以风险识别为基础、以风险控制为重点,利用风险控制对策及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等方式,保障施工企业经济利益。

二、海外工程风险管理的方式与重点

1、通过风险回避提高海外工程风险管理效率

在现代工程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风险回避是中断风险源、避免潜在损失的重要方式。因此,海外工程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应强化风险回避技术的运用。根据工程实际特点、地域特点、风俗习惯等,了解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同时考虑人民币与当地货币兑换率差异,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潜在风险因素,施工企业还应建立相应措施。针对海外工程实际特点及潜在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提高海外工程风险管理效率、保障施工企业经济利益。

2、运用风险转移方式,保障企业利益

海外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提高对风险转移方式的认识。通过风险转移方式的运用,降低施工企业工程承包风险、保障企业经济利益。根据风险转移的方式,海外工程承包施工企业应采取合同转移、保险转移等方式提高风险转移效率,避免工程施工风险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根据海外工程合同特点,施工企业应对合同管理及合同审核工作进行关注。根据工程实际特点及所在国度法律法规进行合同管理工作,降低施工企业所承担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施工企业还应加强工程保险投入。通过保险额的提高,将施工风险进一步降低,使企业风险转移到保险方向,保障企业经济利益。

3、了解工程所在地的文化与法律,降低海外工程风险

世界各国建筑相关法律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海外工程施工企业在工程承包后应对工程所在地的文化、法律等进行了解。避免施工噪声、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企业经济利益,降低工程承包风险。 在此基础上,还应对相关法律、规范等进行调研,明确当地建筑规范及施工要求等内容,降低工程施工质量及纠纷风险。

三、强化项目综合评估,提高海外工程风险管理能力

为了提高海外工程风险管理能力,现代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还应强化项目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通过对项目的调查与评估,了解项目所在地的政治局势、自然条件及相关施工信息,深入掌握影响工程施工的各项因素。以此为基础,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评估评价,提高企业海外工程风险管理及预测能力,进一步降低施工企业经营管理风险。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工程施工企业海外拓展过程中,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是影响企业经济利益、影响行业口碑的重要工作。受海外工程所在地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海外工程承建中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工程承建企业必须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监测机制。在此基础上,强化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4)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开展,中国企业对外承接国际工程项目的越来越坚定。根据我国企业国际工程项目外海经营管理经验来看,受国家间法律差异、地区人们思想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项目海外经营中存在诸多风险,严重影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本文将以此为背景,对国际工程项目海外经营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分析。

1.国际工程项目海外经营的风险分析

就我国企业而言,其在国际工程项目海外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包括利益问题、当地的排外情绪等。本文认为,企业国际工程项目海外经营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政治风险

国际工程项目在海外经营过程中,首先需要面临的风险就是政治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不仅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可能导致施工人员伤亡,最终大幅度增加工程项目总成本,严重影响企业预期收益,这对企业发展是不利的。(2)社会治安。社会治安也会对工程项目的开展产生重要影响,常见的国际社会治安问题主要体现在恐怖袭击、民族排外情绪等,迫使企业在保安系统上投入大量精力,增加企业运行总成本。

1.2经营开发成本

企业在参加国家工程项目经营开发过程中市场会面临经营开发的成本问题,主要体现在经营方式、当地规章条例等方面。导致存在经营开发成本的主要原因为:(1)不同国家对工程项目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异,所主张的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标准与我国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均有完整的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在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不能接受中国的规范标准;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施工质量标准不完善,能接受我国的相关标准,这就是典型的经营开发差异现象。(2)不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由于工程项目的开展势必会破坏原有的水源、土壤、植被等,如果在不清楚当地法律的前提下贸然施工,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处罚,增加项目成本。

2.国际工程项目海外经营风险的策略分析

本文以某大型企业为例,对其国家工程项目的海外经营风险的管理策略进行分析。

2.1重视基础管理

2.1.1重视对人员能力的培养

由于在海外承接工程对人才的要求具有特殊性,因此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重视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将外语水平、工程管理操作能力作为评价员工基础素质的关键,并围绕该要求开展员工培养工作。同时,该企业每年都举办人员二次进修活动,选取具有一定海外工作经验、思想觉悟高的员工进行二次培训,并赋予其展示自身素质的平台。

2.1.2建立完整的激励系统

激励是提高员工工作能力的重要保证,该公司为强化对人为因素的控制效果,积极落实激励政策,并根据已经建立的企业危机管理系统,将激励与风险控制联系在一起,并根据员工在危机中的表现进行嘉奖。

2.2强化对风险问题的认识

该企业在风险控制中,将海外经营风险控制作为重点,该企业在强化对风险问题的认识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重视对数据的收集。所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施工文件、当地质量控制标准、施工设计图纸、相关资料等,在整个收集过程中,主要以相关企业的历史资料为主要研究内容。(2)重视对潜在风险现象的分析。根据该企业在海外的经验与教训,判断本次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现象,并对项目行为主体、项目影响要素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潜在风险现象可能造成的影响。(3)编制风险报告,针对已经存在的风险进行处理,判断其可能对项目产生的影响,并及时的制定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2.3做好风险应对

在风险应对过程中,该公司始终坚持公众利益为主的原则,在不影响当地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进行风险控制。而对于突发的风险事件,积极尝试掌握主动权,并通过多种措施做好风险应对,切实维护企业的基本效益。以该企业的实际经历为例,在2003年,该企业在海外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遭受到地震袭击,在地震中,项目管理人员租用的住宅楼倒塌,出现了一定的人员伤亡现象。在事故发生后,当地出现非常不利的谣言,认为该企业的工程质量不合格,是“问题企业”。这种言论流传速度非常快,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针对这一情况,该公司立即成立了风险控制小组,并作出以下控制措施:(1)立即展开调查,获取与地震的相关资料,证明该地震中,本企业所建造的建筑物均无质量问题。(2)立即整理本企业在该国所建设的项目,并选取于震中最近的工程,通过该项目的质量报道数据,证明该企业所建造的建筑无质量问题。

2.4效果评价

该企业在开展上述风险控制措施后,有效面对了一次又一次的海外风险,成为我国建筑工程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树立了高达的民族品牌形象,成为我国建筑企业的代表。结束语:主要分析了国际工程项目海外经营风险与风险控制的相关问题,并结合实际案例,对其风险控制的相关措施进行讨论。从成功案例的经验来看,在开展风险控制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对风险的认识,再充分了解风险所造成的危害、发生原因后,积极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并定期开展演练,通过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来显著强化企业对海外经营风险的抵抗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为实现企业“走出去”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杨帆 单位: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5)

瑞士再保险2015年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保险行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为641亿美元,2015年全球保险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达1110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73%。国内保险业在海外并购浪潮中也是频频出手,截至2016年9月,中国保险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达65亿美元,国内保险企业加入海外并购大军的原因何在?本文阐述了国内保险业海外并购的概况,研究了海外并购的原因及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探究了保险企业如何制定和正确实施海外并购策略。

1国内保险业海外并购概况

国内保险业海外并购的目的主要有: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1]。其中,国内保险业出于财务目的的海外并购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点:一是标的资产金额巨大,以海外大型写字楼、国际知名酒店、仓储资产包为主;二是布局主要在美国和欧洲地区的全球核心城市,有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散的趋势;三是以核心商务区或者金融中心为支撑,有比较多的高净值刚需客户,所并购的海外商业地产出租率高,知名酒店入住率高,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租金收入和升值空间;四是标的资产的全球知名度高,有利于国内保险企业的海外扩张。国内保险业进行海外并购有一部分是出于战略目的。安邦保险集团先后收购了FIDEA、德尔塔•劳埃德银行、荷兰VIVAT保险公司、韩国东洋人寿保险公司。复星集团在海外保险并购中更是大手笔出资,从绝对控股香港鼎睿再保险公司到并购了美国Ironshore保险公司和美国Meadowbrook劳工险公司。出于战略目的进行海外企业并购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瞄准了金融业[2],致力于布局全球性保险公司和全球化金融集团;二是选择估值合理的并购标的,从之前强强并购转变到大型公司收购小企业,比如复星集团收购美国Ironshore保险公司,选择低成本高收益的并购标的,加大了中标胜算;三是追求品牌效应,比如安邦人寿保险公司收购比利时德尔塔银行和费迪尔保险公司,有利于其迅速抢占比利时市场;四是追求并购的协同效应[3],并购有比较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的公司,比如安邦人寿保险公司收购的荷兰维瓦特保险公司。

2国内保险业海外并购动因

2.1外部动因

(1)经济新常态。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有所下降,长期处于低利率市场环境,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率下降,市场上出现“优质资产荒”,而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海外不动产投资收益较高,使得中国保险企业为了追求财务目的转向并购海外不动产。(2)行业监管政策变化。2014年6月,保监会颁布了《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允许两家以上的保险公司进行并购;费率市场化改革对国内保险企业的经营利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保险业海外并购实现战略层面的管理与经营协同效应。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放开,“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监管理念也有利于保险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财务和战略目的。(3)我国“保险强国”目标的推动及全球竞争的压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保险企业要想成长,不能只满足于在国内发展,“保险强国”的目标推动国内险企进一步完善自身机制。中国保险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并购海外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借助被收购对象的品牌渗入国际市场,建立全球金融集团。

2.2内部动因

(1)全球化金融集团的要求[4]。近年来,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国内保险业发展的趋势,安邦人寿保险公司、复星集团等均有着雄心勃勃的愿景,致力于银行、证券、保险等各方面发展,布局全球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通过海外并购金融机构实现混业经营的乘数效应。(2)提升品牌效应的需要。欧美和日韩国家的保险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国内保险企业直接进入海外市场有很大的壁垒和困难,但是通过海外并购,能利用被并购对象的影响力来发展自身业务,迅速扩大自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5],提升国际话语权。(3)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以安邦保险公司和复星集团为代表的大手笔进行海外并购的国内保险公司为例,行业内的横向并购可以减少竞争对手。国内保险公司在近3年选择了美欧市场的很多保险公司进行并购,在减少海外竞争对手的同时,扩大了海外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4)全球化管理提升专业技术。随着保险行业竞争的加剧,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很难适应未来发展需求,国内保险业通过海外并购可以提升全球管理的技术水平,能够扩展分销渠道,实现业务线的拓展和创新,强化保险咨询能力和风险管理体系,并且海外并购可以提升国内保险业在营销、产品设计、承保和理赔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水平,实现管理协同效应。

3国内保险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

3.1以财务投资为目的的保险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主要风险

(1)流动性风险。国内保险企业海外并购不动产时,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项目回收期比较长,如果此类保险企业因为承保端的原因或短期内需要较大的资金流量时,就会出现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国内保险企业的海外并购同质化严重,基本都选择了海外大型不动产,某些险企将并购标的全部锁定在不动产上,如果没有合理的分散风险和多元化配置,将会导致变现成本高且难度大,这些都会造成国内险企的流动性风险。(2)汇率风险。如果国内保险企业是抱着财务投资的目的进行海外并购,就要考虑汇率风险。因为汇率的变动会引起投资收益变化,而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如各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各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国内险企海外并购时,需要关注并购对象所在国的国家政策变动和经济发展情况,以防范汇率风险。(3)利率风险。国内保险企业海外并购选择的大多数是金额巨大的标的,初期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及长时间的回收期,也就导致了海外并购项目的机会成本高,从而引发较高的利率风险。当市场利率上升较多时,国内保险企业融资成本也升高,投资短期项目或者在货币市场上进行投资会得到更多的收益,而目前的海外并购的不动产等长期资产吸引力就会因下降而面临着资产缩水的问题。

3.2以战略投资为目的的海外保险企业并购面临的主要风险

(1)机构整合风险[6]。国内保险公司经常会面临对海外市场不熟悉的问题,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识别海外并购对象,如何衡量并购公司的价值,都需要提升管理层的专业水平。并购项目达成后,又面临着双方的文化融合问题和品牌融合问题,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双方管理层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认可彼此的管理,发展一批既熟悉东道国经营环境,又理解本企业文化、认可本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跨国管理人才,也是国内险企海外并购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2)专业人才缺乏风险。近年来,复星集团、安邦保险公司等企业频频出手海外市场,其并购过程的估价、谈判、融资、支付等需要一批专业的法律、财务、外语人才,且并购成功后需要保证全球化的经营管理,人才的配置和管理是否能赶上公司规模的扩大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3)经营风险。国内外金融机构在项目管理、价格控制乃至软件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保险公司进行海外并购后如何提升硬件配置、调整经营管理模式,降低各项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保证好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匹配都是重要命题。(4)法律风险。国内保险企业海外并购采用的准据法往往是东道国的法律[7]。一些国家可能会制定新的法律或者启用特别法,国际性的法律人才缺乏,很可能会导致保险企业海外并购违反当地法。国内保险企业海外并购成功后,一般会裁减部分员工,但欧美国家的劳动法对劳工的保障程度相对更完善,如果企业忽略细节问题,就可能引发或大额罚款。

4国内保险业通过海外并购实现保险行业转型的建议

4.1基于自身情况和发展战略进行海外并购决策

(1)充分评价自我。国内保险企业海外并购首先要认真分析本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市场份额、经营业绩,从而发现经营中的问题、预测未来的走向、充分了解本企业的财务状况及保险产品结构,尤其是偿付能力和保险资金的流动性情况。(2)明确海外并购战略。无论海外并购是为了实现全球化金融集团的布局,还是为了迎接下一轮的转型,或者是为了获得较高的并购收益,只有明确本海外并购的战略目标,才能正确制定海外并购决策,以免出现并购结果违背其初衷的情况。(3)选取合适的海外并购对象。国内保险企业在正式海外并购前要仔细分析目标市场和目标公司,对并购过程进行详细的规划。如果是为了短期绩效而选择海外并购就要考虑该并购标的未来是否能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入;如果是为了管理协同效应并购,就要重视目标企业的技术、品牌、管理是否成熟;如果是为了实现全球保险布局,就要重点分析目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和客户群体。

4.2做好海外并购风险的事前防范

(1)采用金融工具降低利率和汇率风险[8]。国内险企基于财务目的进行海外并购最常遇到的是外汇风险和利率风险,需要借助一些外部的金融工具,比如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外汇买卖、期权等,还可以通过两国通货膨胀率水平等预测外汇风险和利率风险。国内保险企业在海外并购时,也可以视情况选择是否投保货币汇率波动险。(2)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程度,降低流动性风险。国内保险企业有一部分资产负债错配现象严重,需要按照期限将未来的现金流入和流出进行分装,分红型产品、万能型产品需要大量的短期现金流,而终身寿险的保费收入则可以投资到长期项目上。保险企业需要做好定期的风险测试,降低流动性风险,采取提取充足的偿债基金等手段来应付保户退保风险或监管政策变化的风险。(3)提前熟悉东道国的法律环境以免造成法律纠纷。海外并购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跨国并购审查法、公司法、劳动法、社保法、公司治理法案等,以及两国不同的行业监管条例。欧美国家的相关法律相对完善,要求更严格,国内保险企业在并购前要认真研究东道国的法律,在海外并购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4.3做好海外并购过程中的全方位风险控制

(1)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价值评估,化解信息不对称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价值评估方法的不同,国内保险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最好选择两家以上的专业中介机构对并购对象的经营情况、管理机制、品牌价值、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评估[9],以此作为最终并购价格的参考,防止出现并购价格不合理的情况。(2)专业机构和自身法务部门同步控制法律风险。国内保险企业需寻找一家负责的专业机构,同步解决并购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法、劳动法、保险业或金融业监管条例等方面的问题,提升谈判效率。其自身的法务、合规部门也要学习东道国法律体系,为未来的经营管理打好基础。(3)加强利益双方的交流,采取灵活的并购策略。制定阶段性目标,在强化执行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反馈评估结果。海外并购过程中需要双方以平等的地位去进行沟通交流,这有助于后续的结构化调整,甚至会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走向。比如安邦保险公司能顺利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的原因之一,是安邦保险公司提出了100年内不参与华尔道夫酒店的管理的承诺。

4.4实现海外并购后的全球成长

(1)尊重当地文化,把握关键人员。大多数国内保险企业的海外并购是在东道国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的企业,并购后可以不急于调整,尊重被并购对象的日常经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关键员工,进行重点沟通和培养,使他们认可国内保险企业的文化,鼓励他们出谋划策。把握住东道国的客户群体,了解当地客户的保险需求,让国内保险企业的品牌在东道国立足。(2)加强财务监管,防止国内资本流失[10]。国内保险企业海外并购成功后,必然会支出相当大的成本来进行整合,应该选派精通国际财务知识的专业财务人才进行监督,实现内审和外审结合的监督机制,最大程度地降低财务舞弊风险,避免国内资本的大额流失。(3)精简传统业务,整合新型模式。国内保险业发展不够成熟,存在冗余的传统业务,可以将被并购对象的优势产品改良后再输入国内市场,适时剥离利润率低、费用率高、产出效应差的业务项目,采用全球统一的先进的理赔系统,深度整合各个职能部门。比如安邦保险公司并购韩国东洋人寿保险公司后,输出其新型管理模式,在短期内获得了较高的并购效益。(4)完善人力资源体系。险资并购成功后能否真正获得管理协同效应,取决于其能否培养出一批拥有世界先进保险理念的管理人才,及掌握最先进的金融运作模式的专业人才。这批人才既要了解欧美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又要熟悉未来保险潜力巨大的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市场,同时还需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未来保险业转型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栗亮,张辉.海外投资保险理论和实践新发展[J].西南金融,2017(2):64-70.

[2]李海燕.中国企业如何并购外国保险公司[J].河南科学,2016(1):132-138.

[3]蒋思聪.国际保险业并购动因、特点分析与中国保险业并购的启示[J].区域金融研究,2012(7):60-63.

[4]郝臣,杨冬雪,崔光耀.安邦保险集团海外并购动因研究[J].上海保险,2016(8):37-42.

[5]钱鑫,朱信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5(6):30-32.

[6]杜晓君,刘赫.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关键风险的识别研究[J].管理评论,2012(4):18-27.

[7]赵阳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8]王永綦.企业海外并购风险的识别与评估[J].重庆社会科学,2015(12):26-32.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6)

(二)财务风险特征 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1)客观性。企业要从事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风险相伴而生,不管领导者是否承认,财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着,即财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充分了解风险形成及发展的条件,化解风险、有效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减少风险导致损失。

(2)不确定性。对于特定企业,风险的发生是偶然的,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影响企业收益的各种因素总是在不断变化,事前难以把财务风险的大小准确计量。企业管理者尽管知道某项活动或许会发生损失,这种损失发生的概率为多少,是不确定的。

(3)可度量性。虽然企业管理者无法完全消除财务风险,但是在从事经济活动前,根据以往类似事件的统计资料,可以预先知道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与每种结果出现可能性的大小;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概率测定,可以对财务风险进行度量。

(4)与收益或损失相联系性。额外的风险收益与额外的风险损失都可能会发生。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例关系,高风险的项目,其收益也相应较高。投资债券风险小,可收到稳定收益且不高;购买股票风险大,但可能收益也高。

二、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本文依据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公司)的财务报告(包括2011年的年报资料),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财务风险情况,并据此提出相关对策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一)偿债能力指标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债对到期债务的保证程度或承受能力,企业是否有偿还债务能力与支付现金的能力,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的重要标志。根据表1、表2提供的数据对海尔公司进行的分析。

(1)分析短期偿债能力。一是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之一。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必须了解企业有多少流动资产偿还短期债务,流动资产多,而短期债务相对少,则偿债能力越强。由表1可知,2011年流动比率为1.21,说明海尔公司有1元的负债就有1.21元的流动资产做保障,但低于合理的流动比率2;2010、2009、2008、2007年流动比率分别为1.26、1.48、1.77、1.93。通过对比五年的数据,可发现海尔公司流动比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表2可知,海尔公司流动比率与同行业的2.63及沪深300的2.86相比相对较低,这说明海尔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已出现了财务风险,值得企业关注。二是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指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扣除存货等的差额,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衡量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强弱,应该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两者结合运用,流动比率较低,速动比率较高时,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较强;反之,流动比率较高而速动比率较低时,关键要看存货的变现能力,如果存货的变现能力较强,其短期偿债能力也不弱;只有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较低,且大大低于标准时,才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弱。一般来说,速动比率基准值为1。由表1可知,2011年速动比率为0.98,说明海尔公司有1元的负债就有0.98元的速动资产做保障,略低于合理的速动比率1。通过对比2008-2011年的数据,可发现海尔公司速动比率也有所下降,但除2011年外其他年份均高于合理水平1。由表2可知,海尔公司速动比率与同行业及沪深300相比较低,这说明海尔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虽然不如同行业(沪深300企业),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但也算是在合理范畴之内。三是现金比率。企业现金类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即为现金比率。现金类资产包括所有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易于变现的有价证券),是最能反映企业直接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现金比率是企业最严格、最稳健的偿债指标,反映企业在最坏情况下的偿债能力。一般该项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现金流动性越好,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现金比率一般认为20%以上为好。但这一比率过高,就意味着企业拥有闲置资金越多,资金使用效率差,会导致企业机会成本增加。由表1可知,2007-2011年现金比率均高于50.00%,远远大于一般公认的20%,说明海尔公司有足够的现金资产做保障,偿还短期债务。但也说明海尔公司有闲置资金的可能。从流动比率分析,说明海尔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已有一定的财务风险,但综合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来看,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一是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是从总体上反映企业的债务状况、负债能力和债权保障程度的一个综合指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有多少资产中是通过借债筹资得来的。资产负债率低,财务风险较小;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能力及增加盈利的可能性就越大,但财务风险也越大。国际上,一般将50%视为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标准线”,如果超过这个线,则说明企业借入资金多于企业权益资金,将使企业潜在的投资人由于对其投资或债权的安全性产生疑惑而裹足不前,也使实际债权人产生债权难以保全的安全感。根据表1,2007-2011年海尔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逐年增加,从36.94%增加到70.95%,并且2010年和2011年远远超过了“标准线”50%;企业的负债一直在增加,即财务风险是在增加的,应特别引起关注。二是产权比率。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比率,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权益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即在企业清算时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产权比率越高,意味着是高风险、高报酬。企业应对收益与风险进行权衡,力求保持合理的财务结构,以便既能提高获利能力,又能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产权比率一般应小于100%,也有人认为标准值为1.2。根据表1可知,海尔公司的产权比率呈递增趋势,2007-2009年的产权比率分别为58.57%、58.82%、99.92%,这些比例离标准值(1.2)还有一定差距,说明该公司2007-2008年属于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2010-2011年的产权比率分别为196.79%、224.74%,这两年的比例高于标准值(1.2),说明该公司2010-2011年属于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这样需要支付利息高,但资产的利用率高。由表2可知,海尔公司权益乘数略低于沪深300,但远高于同行业;说明海尔公司资产保障能力虽不如沪深300企业,比同行业资产保障能力强。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决策者在确定企业的负债水平时,必须认识到负债可能带来的财务杠杆收益和相应的财务风险,从而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做出合理的权衡。

(二)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企业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是以尽量少的资产占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周转,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创造尽可能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通过对反映企业资产营运效率与效益的指标进行计算与分析,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营运能力分析可评价企业资产营运的效率,发现企业在资产营运中存在的问题,是偿债能力分析与盈利能力分析的基础与补充,是影响企业财务稳定和获利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表3、表4对海尔公司2007-2011年的营运能力进行的分析。

(1)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收入与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百分率,是评价资产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年度内),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越多,表明企业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越多,意味着企业相对扩大了资产的投入,流动资产使用效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否则相反。根据表3知,海尔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从2007年的4.41下降到2011年的2.68,下降了1.73,海尔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较低,所投资的流动资产没有充分发挥效用,形成资金浪费,进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一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平均收现期越短,应收账款转化为货币资金的速度越快;说明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根据表4可知,海尔公司2011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比同行业高,但比沪深300低了65.54。根据表3可知,海尔公司2011年为28.21,比2010年下降了8;2009年为32.99,比2008年下降了11.29。说明海尔公司的营运资金过多的呆滞在应收账款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循环控制体系,使得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周转。应收账款的利用效率低,收现速度慢,资金利用效率低,影响了资金的正常周转,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海尔公司的财务风险。二是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速度越快,说明企业存货转换为现金(应收款)的速度越快。根据表4可知,海尔公司2011年为11.81,比同行业和沪深300高。由表3知,海尔公司近五年的存货周转率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其中,2011年比2010年下降了5.71,2008年比2007年下降了1.38,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经济衰退甚至萎缩,也说明了海尔公司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不强,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

(2)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说明企业的销售能力越强,企业资产利用率越高。由表3知,海尔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从2007年的3.00下降到2011年的2.14,下降了0.86,总资产周转率逐年降低,说明企业的销售能力逐年减弱,资产利用效率降低,这是由经营风险产生的,这也验证了企业经营承担的风险较高,所以,建议企业应积极改善经营状况以提高盈利能力。

(三)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是投入与利润的比例,反映单位投入的获利金额;不仅可以用于不同企业获得能力的对比,还可以反映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获得能力的提高程度。一般来说,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在企业正常经营状况下。根据表5、表6提供的数据对海尔公司盈利能力进行的分析。

(1)营业利润率与净利率。营业利润率是指企业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盈利水平,指标值越高,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好获利能力越强。净利率是企业净利润与总收入的比率,净利率越高,说明获利能力越强。根据表5知,海尔公司的营业利润率基本上逐年递增,从2007年的3.05%,增长到2011年的5.52%;海尔公司的净利率逐年递增,从2007年的2.56%,增长到2011年的4.95%,说明海尔公司的获利能力在逐年增强。据表6知,从2011年度海尔公司的营业利润率及其净利率与沪深300和行业对比分析,说明海尔公司的获利能力比同行业及沪深300较弱。

(2)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一定时期内净利润和平均股东权益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投资者取得收益就越高。净资产收益率可衡量企业对股东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程度,考核投资者是否获得了足够的投资回报。资产收益率是企业一定期间内实现的收益额与该时期企业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可衡量企业总体资产获得能力,可以分析企业获得能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确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根据表5知,海尔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逐年递增的趋势,从2007年的10.20%,增长到2011年的32.26%。据表6知,2011年度海尔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沪深300的15.41%和行业的15.52%相比,相当于沪深300(行业水平)的二倍,说明海尔公司的获利能力比同行业及沪深300强。根据表5知,海尔公司的资产收益率从2007年到2010年是逐年递增的,2011年略有下降。据表6知,从2011年度海尔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沪深300和行业对比分析,海尔公司的获利能力比同行业及沪深300强。

(3)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对于发行股票的公司,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除以发行的股票数,即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该指标主要反映平均每股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显示出上市公司有能力发给股东的最高现金股利金额。公司现金流强劲,表明企业产品商品竞争能力强,主营业务收入收取现金力度较大。根据表5知,海尔公司2007-2011年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波动幅度较大,2007年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只有0.81元,2009年为2.89元,2010年增长到3.00元,而2011年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降低为1.70元。说明海尔公司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海尔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与企业外部环境、自身的管理机制、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基本素质等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个具有健康、良好文化背景的企业,一般都能适时建立规范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海尔公司近几年的管理水平已经得到一定的提高,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水平仍然没有得到非常明显提升,此时,企业还处于成长期,市场变幻莫测,风险时时刻刻在威胁着企业的发展。概括起来海尔公司财务风险的形成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一)企业外部环境 企业外部环境是存在于企业之外,且难以预见和非常难改变,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利变化的外部环境会给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例如,2008年年底爆发的时间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型生产企业和外贸类企业财务危险加剧,当然,海尔公司也不例外;此后,再加上我国的市场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影响,结果使海尔公司对外投资及国外市场的发展不理想。另外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缺乏对外部环境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企业风险管理人员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缺乏主动、积极、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随着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大,企业财务活动涉及的问题应遍布于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有人认为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的观点是错误的,是缺乏全面风险意识的一种表现,而事实上,海尔公司产生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是风险意识的淡薄,决策层、管理层缺乏防范发生财务风险的意识,没有把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贯穿于企业决策、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始终。

(三)资产利用效率低 海尔的总资产周转率由2007年的3.00逐年下降至2009年的2.22,由2010年的2.59又下降至2011年的2.14,这主要是由于2009年与2011年其应收账款政策放松致使应收账款账款周转率下降幅度很大,应收账款数额太大,致使企业的营运资金在此呆滞过多,影响资金到企业正常周转;也说明了海尔公司的流动资产管理效率没有很大的起色。

(四)资本结构不合理 海尔公司2007与2008年的产权比率均不到60%,2011年的产权比率分别为超过220%;资本结构近五年变动非常大。资本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公司以后的发展;资本结构失衡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四、海尔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提高适应财务管理环境与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客观环境对企业财务风险有重大影响。因此海尔公司要降低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首先,对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准确把握,分析其变化情形,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其次,要有应对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变化的策略,制订出各种风险的防范方案。再次,建立财务风险防范的预警机制,财务管理政策与财务管理方法要能以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为着眼点,建立有效运行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适应财务管理环境和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与素质水平 企业管理人员要有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有效防范与化解企业的财务风险。

(1)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做企业应当时刻有着风险防范意识,将风险防范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中,风险防范警钟长鸣。企业管理人员应当灵敏地捕捉可能出现的风险信号,对其进行甄别归类,并根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财务风险信息系统提供的资料,经过重点分析研究,查出风险的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分析出风险成因后,制定相应措施防范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筹资、投资、运营等每一环节,任何环节均有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因此财务工作人员一定将对财务风险的防范贯穿于整个管理工作;财务风险防范要常抓不懈。

(2)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财务管理人员具备及时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必须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财务管理人员是企业领导的左手右臂,为企业出谋化策。为更好地发挥参谋作用,不至于出现决策失误,还要熟悉产供销各个环节,掌握其合理资金需求,把有限的资金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尽可能地满足要求,从而使得充分发挥效用,以尽量减少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就应当具备金融、证券、投资等相关方面的职业素养。

(3)对财务风险具有较强的敏感。对风险的敏感是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准确对财务风险的职业判断能力是优秀财务人员的品质,只有及时发现并合理地评估企业的潜在财务风险,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有效解决的方案,及时化解财务风险。总之,海尔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的根本措施是公司的决策层、管理层要牢固树立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并制订各种防范财务风险的制度,且要把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贯穿到决策、管理资本运作的全过程和始终。

(三)强化应收账款的管理 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赊销。企业赊销是为了稳定自己的销售渠道、扩大商品销路、开拓并占领市场,降低商品的仓储等费用,增加收入;但赊销会给企业增加收款难度、甚至收不回的风险。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强化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制定严格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建立信用限额管理制度。通过安全储备、合理订销、监控结构和及时进出进行优化存货管理;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追踪分析,完善相关的回收机制;控制好日常管理,做好账龄分析;明确企业收账重点,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效率。做到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

(四)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企业的资本结构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确定合理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关系,并做好动态管理;最佳的资本结构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即达到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企业应当根据发展规划和偿还能力合理确定举债的适度规模与最佳时间,获得最好财务杠杆效应;否则企业负债过度会增加财务风险。因此,海尔公司应设法使资本成本有效降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切实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与盈利能力。

通过对海尔公司分析可以得知:在市场条件下,企业管理者应对财务风险有敏锐的职业判断,时刻对其有着清醒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专业知识,提高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基业常青。海尔公司在财务风险方面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偿债风险和营运风险;海尔公司应采取多种方式来处理风险,以此减少风险的影响。比如加速流动资产周围,包括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收现能力;加速存货周围率使其及时变现,均能为公司提供足够多的现金流;通过改善海尔财务结构和优化企业资产结构,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积极因素,采取各种策略,从而使海尔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获得根本性改变或提升。

参考文献:

[1]杜玉鹏:《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天津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袁业虎、曾雯雯:《企业综合财务分析体系的构建》,《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3期。

[3]谢恒:《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赵艳芳:《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风险预警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5]汪振纲:《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用研究》,湘潭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7)

【摘要】文章从“有效市场”的角度出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出一个有效的最低报酬率体系。通过分析海外企业的各种风险以及对历史数据的回归,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寻找出各种风险的回归系数,确定对各种风险的补偿标准,从而确定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平均报酬率。

【关键词】国有企业 海外并购 资本监管 最低报酬率指标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快速增长。据商务部统计,2011 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2 个国家和地区的3 391 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直接投资600.7 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股本投资和其他投资456.7 亿美元,占76% ;利润再投资144 亿美元,占24%。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为国内经济借助两个市场、用好两种资源开辟了道路;另一方面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以及不可预知因素的增多,海外投资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比如海外国有资本流失的状况也在不断地显现出来。因此,国有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以防止国有资本的流失。

二、相关法律法规及文献回顾

(一)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曾先后颁布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1999 年6 月,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细则》,2002 年2 月又对其中的指标进行了修正,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政府颁布的最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011 年6 月27 日,国资委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这两份针对央企海外资产监管重要文件的出台,击中了央企海外投资“软肋”,不仅意味着央企作为投资责任主体,其负责人必须要对海外投资失误“买单”,而且也意味着我国今后将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问责机制。此外,我国国资委还出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它是评价主体运用科学的评价标准、方法及程序,对评价客体的国有资本经营绩效及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系统、客观的考核评价。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中国企业在境外的多年累计投资,积累了巨额的资金和很大规模的国有资产,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财产的组成部分,包括我国企业、事业单位、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以国有资产向境外投资设立的企业以及非经营性机构中应属国有的各项资产。然而,这些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混乱,而且流失问题极其严重。海外资产由于信息不完全及信息不对称,监管问题更是显而易见,流失更是常见。因此,积极防范和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已经刻不容缓。许多学者在防范国有资本流失方面作了许多的研究。

高山(2007)从委托的角度分析了造成国有资本流失的原因是委托链中政府官员、经营者与企业职工的合谋,通过官员经营者合谋模型和国有资本监督供给模型的分析,得出结论:政府应分立国有资本经营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同时建立对经营者的直接监督机制。陈少晖(1997)认为从根本上讲,国有资产的流失主要在于国有资本运营中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导致国有资本、资产多有着权益的减少或国有资产收益的非国有化。提出要确立国有资本运营主体,同时建立剩余索取共享机制。刘红(2004)分析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若干原因,并从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法及相关法律的立法、加强境外国有资产新体制的建设、完善境外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的外部监督体系的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对国有资产流失进行监管。淑莱法和比赦妮( Shleifer 和Vishny,1997) 进行了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的国际比较研究。他们认为,世界上资本市场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理作用的国家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即使在发达国家当中, 也有像意大利那样的资本市场的治理作用微不足道的国家。他们认为, 在发展中国家, 通过资本市场的治理机制几乎是不存在的。今井健一(1999)认为,作为国资委的股东和海外经营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在海外和国内之间更为突出。因此他提出经营人员的自我约束方法。杨庆英(2000)提出构建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江平、邓辉(2003)针对我国内部监督机制的多元化现象,提出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一元化的设想,完善国有企业海外部门监事会,将那些分割出去的监督权力整合进监事会制度之中,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监事会职权体系,代表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进行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

(三)评价及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已经从立法与制度方面加强国有资本界定,防止国有资本海外流失,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国内外学者的这些研究,仅仅从定性分析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海外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现象,也有许多研究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然而,如何有效地遏制国有资本流失,仍然没有较好的量化解决方案。本文拟从影响国企海外并购绩效的若干因素入手,将各项影响因素综合地做一个线性数学模型。然后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模拟和回归,寻找隐含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继而为海外国有企业并购的绩效评价找出一条合理并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来。

三、对境外投资最低报酬率指令指标考核的设想

从多因素套利定价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资产的收益率是风险的函数,是对风险的补偿,公司业绩是由宏观、行业和公司自身状况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基于这种观点,国有资本在海外的运营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通过对各种风险的补偿,可以得到最终的对国有资本在海外运营的一个收益率。以此收益率为基准对国有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设定最低报酬率指标,来加强对海外资本的运营效率的监管,以防止资本的流失。

我国现阶段对国有企业海外并购的资本监管是定性的,只突出要保值增值,但是保值到什么程度,增值到多少,缺乏一个明确的度量指标。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指标定量的分析,来指导国企海外分支机构完成这一既定指标,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通过回归计算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确定计划指标额。根据市场行业存在的风险,对每一种风险计算行业的平均收益补偿。企业存在的风险按照风险能否分散,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由共同因素引起的不能通过企业的管理决策加以分散的风险。经济方面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税率风险、宏观经济政策风险、能源风险、经济周期循环风险等。政治方面如政权更迭风险、战争冲突风险等。社会方面如体制变革风险等。对这些风险我们分别表示如下,利率风险以σr 表示,汇率风险以σe 表示,通货膨胀风险以σπ 表示,税率风险以σt 表示, 宏观经济政策风险以σma 表示,能源风险以σs表示,经济周期循环风险以σc 表示,政治方面如政权更迭风险以σp 表示,战争冲突风险以σw 表示,等等。以下分别对这些具体的风险项目进行分析并明确其风险的衡量方法。

汇率风险σe 可以运用资本的运营所在地的汇率风险来衡量,根据外汇市场上的报价,运用交叉汇率来计算两国汇率的波动。

通货膨胀风险σπ 可以用资本运营所在地CPI 月变动率来衡量,计算至少10 年的CPI 波动状况。

税率风险σt 也根据资本运营所在地的税率变化情况,计算10 年以上的税率波动率。

宏观经济政策风险σma 由资本运营所在地的宏观经济政策及中国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共同加以衡量。宏观经济政策的波动不能够直接地进行衡量,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数据如GDP(国外有些国家是GNP)的波动来衡量,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总是会造成GDP 总量的变化,或者说宏观经济政策总是针对GDP 来制定的。

能源价格风险σs 是资本运营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我们可以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周期循环风险σc 大致和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我们假定其风险与宏观经济政策风险一样。

政权更迭风险σp 可以根据一国的政治稳定以概率的方式加以衡量,一般情况下风险比较小,但是一旦发生却是灾难性的,因此也不得不去考虑。另外,战争冲突风险σw、体制变革风险σs 这两个风险也是存在的,不过由于其发生的概率是区域小概率事件,可以在我们的回归模型中残差项εi 中体现出来。

根据汇率决定理论中的利率平价说,预期汇率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即利率的变化会引起汇率的变化,因此汇率与利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鉴于此,可以考虑一个汇率与利率的综合风险,以两者的乘积的开方表示,用σr ×e 来表示。通货膨胀的存在也会促使利率的变化,也用两者的乘积来代表一个综合的风险,以σπ×e 来表示。

非系统风险是指由企业某些特有因素的变化造成的企业不确定性增大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决策加以分散的风险。非系统风险包括信用风险σcr 、财务风险σf 、经营风险σop 、流动性风险σf 、操作性风险σmn 等。企业的财务风险σf 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我们根据国有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对于公司的经营风险σop ,我们采用奥特曼模型,又称Z 计分法。Z 函数的表达式为Z =1.2×X 1+1.4×X 2+3.3×X 3+0.6×X 4+1.0×X 5。式中,X 1= 营运资金÷ 总资产,X 2= 留存收益÷ 总资产,X 3= 息税前利润÷ 总资产,X 4= 资本市值÷ 债券账面价值,X 5= 销售额÷ 总资产。根据奥特曼模型,Z 值可以衡量企业的流动性风险,Z 值中的营运资金占总资产的比率足以可以很好地衡量企业的流动性风险。Z 值本身同时可以衡量企业的信用风险,信用的测度也是可以通过Z 值反映出来的。最初的Z 值就是用来反映企业的信用情况的。因此,非系统风险的衡量方法本文主要包括信用风险、财务风险及经营风险等。

找到这一系列风险的衡量方法后,我们用线性回归法来回归分析这些风险。回归方程式如下:

通过对行业历史数据的回归,计算出回归系数,以行业标准对企业的收益进行补偿,对于企业的特殊风险变动,再对特殊项目进行的调整。以此来确定对于海外并购企业的最低报酬率。在完全竞争市场,我们可以认为市场是可以达到均衡的,每个企业是可以得到均衡收益的。

国有企业海外并购完成后,一般会派出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到海外任职。在这种情况下,海外机构分支机构的经营人员便处于“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对其监管严重地缺乏效率,这主要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造成的。当然与我国的自管监管体制和资本监管机制也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在信息技术的投资没能及时跟上,最终属于全国人民的国有资本大量地流失在海外,或者被某些海外人员瓜分。

而通过这种计划指标式的命令,责令其完成这个绩效额,有助于在信息不完全及不对称的情况下对其强化监管。而且这个计划指标额是根据国际市场的一体化设定的公平报酬率,因此其科学性也是有一定基础的。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不再仅仅引进资金,而应转变经济战略“走出去”,寻求海外市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的必然趋势。在中央“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加大对海外市场的开发力度,境外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加大,甚至有些企业已经占到资产总额的50% 以上。但是,由于境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监管机制及风险防范、内控体系缺失,境外机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不规范也不健全,另加上审计检查环节薄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给国家造成大量损失。本文提出的计划指标式命令完成绩效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国有资产的海外流失。并且需要进一步具体操作实证分析研究其可行性。同时也呼吁继续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立法。

参考文献

[1] SHLEIFER A, VISHNY R W.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2).

[2] 徐晓松. 公司资本监管与中国公司治理[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3] 滨田道代. 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监管——比较与借鉴[M]. 吴志攀,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禹芳. 媒介资本境外公司化运营的法律监管[J]. 新闻世界,2012(5).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8)

在科技不断发展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今天,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在此之中,由于各国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习俗上差异明显,造成建筑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中存有更为复杂的财务风险。本文就国家风险、企业管理风险、企业经营风险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防治策略,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一、海外工程承包财务经营风险

(一)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制的风险。

1、政治风险

政局不稳、恐怖活动、战乱及民族矛盾都属于政治风险。建筑企业海外项目有着较长的运营时间,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在对承建业务进行选择时,要尽量避免其处在动荡的地区,特别是不要选择那些常遭受动乱、战争等严重政治问题的地区。比如那些殖民地过渡为独立国家的地区,以及那些财力枯竭,拒绝签约,逃避债务等东道国。所以,若是政治风险一旦发生,就会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经济风险

其指的是承包市场所在地经济环境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带来的风险。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基建投资规模成正比,且承包商的利益获得与施工国的经济发达度及政治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为了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承建商要对当地建筑业市场容量与可持续增长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若是市场的容量有限,国家承建商可采用项目管理模式,来降低当地运营成本。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对政治与经济间的联系着重考虑。

3、社会风险

主要是指社会法制与文明情况。承包商在对承建业务区进行选择时,由于不同的企业管理风格与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对当地法制与社会文明发展状况是否与本企业发展相适应作深入地了解。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与工期的如期完成,承建业务区域要选择在法制完善或治安良好的国家进行。此外,在所在国施工中,施工企业对当地法律与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会造成劳资关系与法律纠纷的恶化。

(二)企业管理风险

1发展战略定位问题

由于对海外经营战略缺乏长期的规划,海外施工企业有着严重的临时经营思想,且并未作出长期发展规划,最终造成在一个项目完成后就会使一个市场丢失。

2、项目管理模式问题

其包括较低的决策效率,缓慢的资金到位,明显的物资设备保障问题,缺乏规范的劳务管理与施工组织,以及模糊的施工现场责任与权力。

3、匮乏的海外经营人才

我国建筑企业缺乏熟悉国际技术标准的、能够规范操作、了解市场运行规则的人才。加之,明显的语言与理念的不同,使与业主、监理在进行沟通时存在问题。

4、乏力的海外项目监管

由于不对称的信息在海外项目中严重存在,就需要企业建立起一套可以迅速反应、高效指挥监管有力、指挥高效的管理机制,来对集团总部与海外项目间的合作进行管理。还应结合具体情况,为各个项目下达明确的考核指标,使经济责任得以落实,从而保障海外项目的安全性,使海外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企业经营风险

1、投标过程风险

由于翻译人员对施工技术不熟悉,技术人员在与当地人员进行交流时存有沟通障碍,导致难以理解项目资料信息的技术要求、标书内容、业主特殊规定等,使得建筑企业在投标过程中,产生对重大事项判断的误差,使企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损失无法得以弥补。同时因为海外工程路途遥远,就无法对实地考察当地的市场及项目市场,从而对投标报价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2、海外建筑业市场认知风险

由于建筑企业不够熟悉海外相关法律政策,对工程建设制度与管理制度、基建项目投资情况也了解较少,就易导致对劳动人员工资与工程工期,以及建筑材料价格的错误判断。因此,海外建筑企业还要对不同的施工技术规范所带来的风险采取措施,进行规避。

3、项目运营风险

施工风险与成本风险是项目运营风险的主要两方面。承建商为了得到较高的中标机会,在项目运营前期会做很多设想,但施工正式开始后,却会发现许多前期的设想是不切实际的且隐藏着一定的风险,这样一来,若是企业管理层对潜在的风险无良好的应对措施,就会使企业由于某项目的失控而造成战略计划的失败。

二、防范风险策略

(一)确立企业内部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管理模型

所谓风险评估,指的是企业分析与决策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过程。为保证企业或项目全面而多层次地运营,风险评估小组在要企业中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此外,企业有关管理部门要把项目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二)回避、转移或自保建筑企业海外运营风险

1、回避策略

企业决策层对具有较差支付能力的业主,或是存在较大风险的国家等那些给项目带来的巨大风险的,要采取回避策略。

2、建立风险自保机制

在项目施工技术与管理方面,要采用项目保险管理体制,是建筑企业将所存的潜在风险得以最大限度的转移。企业要对海外合同风险敞口管理有正确的理解。企业需要在正常项目施工的基础上,将当地货币兑换成国际通用货币,以此降低汇兑风险。从而避免一些国家由于幅度过大的货币汇率贬值,外汇的管理与限制等引起的财务风险。

3、加强索赔工作

在进行合同签订时,要特别对材料价格的索赔工作加以注意。虽然其程序诸如材料报价、索赔等工作较为繁琐的,但是其在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因此必须注重对它的管理与落实。此外,还要重视合同工期的索赔工作。以确保多变的海外施工环境,不同的法律文化风俗,对材料价格造成的影响。

4、强化合同风险意识,建立合同风险监控机制

作为连接业主与承建商间的法律纽带,合同对承建商的项目管理,与利润实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必须防范合同风险,加强合同索赔。并要加强海外市场调研,对FIDIC合同条件的掌握与运用加以强化,从而为企业争取的正当而合理的权益。

(三)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要想对当地的人力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使其为企业服务,就必须将其文化、语言及技术等优势充分利用起来。企业不但要做好高素质项目管理人员的筛选与调派工作,而且要加强收管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对当地分包商与工人档案进行不断完善,从而转移工程所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

此外,企业要合作与配合当地的咨询队伍。保证所选择建筑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与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人员对当地国家法律与税收制度能够熟练掌握,使双方在合作中,将其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与税收风险加以转移。

三、结束语

为了抵制建筑企业海外工程承包财务风险,必须要加强对海外工程承包财务中各种风险的了解。本文就海外工程承包财务经营风险中主要的国家风险、企业管理风险、企业经营风险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从建立企业内部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管理模型,对建筑企业海外运营风险要采取回避、转移或自保策略,以及建立风险分担机制这三个方面给出了针对性的预防及解决风险的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到相关企业与部门人员。

参考文献: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9)

但是,随着中交集团的不断壮大和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力及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公司的一举一动均会受到竞争对手和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中国企业的软肋——合规经营成为击败或压制中国企业的“制胜法宝”。为保障顺利实施大海外战略,中交集团建立并实施了海外业务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海外业务风险管理。

合规经营的需要

受自身原因、市场环境及合规监管等因素影响,中国海外业务面临合规经营的重大挑战。一方面,目前中交集团业务遍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但多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亚非拉国家,这些国家经济、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市场营销环境不够规范,加之集团员工合规意识薄弱,对当地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全面,生产经营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当前海外合规监管环境日趋严格,世界各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企业合规行为愈来愈重视,多方联合对企业的不合规行为进行强力打击。美、英等发达国家制定了《海外反腐败法》,对企业合规行为进行约束,联合国相关国家签署了《反腐败公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关国家签署了《国际商务交易活动反对行贿外国公职人员公约》,世界银行集团了《诚信合规指南》;世界各大多边发展银行(MDB)也签署了协议,对发现在多边发展银行资助的发展项目中从事欺诈腐败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实行交叉制裁,被一家多边发展银行制裁的企业可因同一不当行为遭到其他签约发展银行的制裁。一旦出现违法、违规行为,企业损失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和市场声誉,更有可能丧失市场。

因此,建立海外业务合规风险防范体系,规范海外市场经营行为,不仅是中交集团防范海外合规风险的需要,也是其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参与市场公平竞争,保障中交集团可持续发展,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必要条件。通过建立海外业务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使中交集团海外业务满足境外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国际组织有关规则的要求,防范重大合规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保障中交集团“大海外”战略的实现。

基本思路

为建立适应自身经营业务特点的海外业务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中交集团首先认真研究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世界银行合规要求、国际合规惯例以及国际最佳实践,对集团合规管理现状进行了细致分析;对从事海外业务的有关单位进行深入调研,多次召开海外业务合规专题研讨会,找出风险较高的业务流程及环节,分析集团现有合规管理工作与有关要求及国际最佳实践的差距。针对采购、投标、合同、付款、捐赠与赞助、业务招待、员工行为和第三方管理共高风险领域,分别对业务流程、业务内容、控制措施、人员情况等管理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将管理现状与最佳实践进行对标,找出了合规管理的薄弱环节,参照最佳实践提出了改进方向。例如,在第三方管理方面,国际调查研究指出“使用第三方是导致产生腐败贿赂行为的最常见因素之一,其中以聘用具有政府背景或由政府指定合作方的风险最高”,集团根据最佳实践,增加了对任何新聘用或已有的第三方合作伙伴进行合规尽职调查的流程,建立了第三方合规风险评估标准,根据风险大小进行分级管理。

中交集团构建海外业务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工作思路是:通过深入调研与全面对标,找出合规风险较高的业务及关键环节。建立合规监督机制,设置独立的合规管理组织体系。梳理并设置合规审批权限,实施合规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员工自查、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查、合规官审查和合规官交叉审查组成的四道合规管理防线,形成全员参与、职责清晰、全程监督的合规管理格局。 整体设计

在深入调研及明确思路的基础上,中交集团借鉴国际最佳合规管理实践,按照国际通行做法,联合国际著名管理咨询机构,对海外业务流程与制度进行了整体设计。针对合规管理关键环节,建立了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海外合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了权责分明、流程清晰的海外合规风险控制体系,切实有效地提升了集团识别、应对海外业务合规风险的能力。

1.构建海外合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组织架构。

制定了《海外业务合规风险管理办法》等9项办法及配套操作流程指引,确定了海外业务合规风险管理的基本政策、工作体制与机制。办法首先对合规管理内容、合规职能组织体系,合规官的履职,任免、考核和培训,合规工作信息传达与沟通,重大合规风险上报与应对等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其次,办法针对海外业务员工行为、第三方聘用、采购、投标、合同签订、业务招待、捐赠与赞助、业务付款共八个高风险领域,设置合规审批、审查等预防控制程序,形成制度与操作流程紧密衔接、配套使用的体系性文件。

为了保证办法的可操作性,每一项办法均配有操作流程指引。在操作流程指引中,针对每一个高风险领域,详细规定了控制环节、控制目标、管理职责、控制措施、实施步骤,以及信息传递路径,确保按照办法规定实施合规管理。

设立包括决策层、经营管理层、职能部门直至海外办事处的合规管理组织机构,赋予各层次机构应负的职责与权限。在集团、集团所属单位及海外分(子)公司、办事处三个管理层级设立合规官。合规官按照合规风险管理职能报告路径,就重大合规事项向上级合规官进行独立汇报和沟通。组织机构的设立遵循独立性原则,承担合规风险管理职能的部门和人员不得承担市场营销、采购等可能与其合规职责发生利益冲突的职责,保证处理问题时的公允性和客观性。

2.综合运用内控措施控制高风险事项。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授权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等内控措施办法进行合规风险防控。例如,业务招待管理,按照事项和金额设置合规审批权限,进行合规审批权授权控制,随着招待金额的提高,审批层级由两级直至增加到五级,通过多层次把关防范违规行为;业务招待必须事前申请,进行预防性控制,防止发生违反业务招待合规基本原则的行为;业务招待报销必须审批,进行发现性控制,及时监控招待是否符合申请事项。

多种内部控制措施的综合应用,使每一个高风险领域都形成了目标明确、环环相扣的合规控制机制。

四道防线

1.明确员工合规职责及行为合规要求,建立防范合规风险第一道防线。

一是将员工行为合规作为集团的一项基本政策,细化行为准则,签订合规声明,落实员工合规责任。

二是把好高风险岗位员工的聘用关。招聘高风险岗位员工时进行合规背景调查,对新入职员工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个人诚信等基本信息进行严格审查,面试环节增加个人诚信、合规意识方面的考察,并向其说明公司的合规政策。对高风险岗位员工的选拔和任用,纪检监察部门需签署廉政鉴定意见,本人签订合规声明和廉洁从业承诺。

三是进行合规培训,针对不同对象,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培训,使员工能够全面准确理解合规要求,知晓违规责任及处罚后果。

四是建立员工合规操守考核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强化员工合规意识及合规义务的履行。

2.对高风险事项进行合规审查,建立防范合规风险的第二道防线。

对高风险事项进行事前合规审查,从源头上防止发生违规事件。例如,招聘高风险岗位员工时,要对候选人进行合规背景审查,了解是否有违法犯罪、受到行业禁入限制等情况。选择合作方时,要进行合规尽职调查,了解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营商环境、公司受益人、董事及高管情况、在市场的声誉以及诉讼等情况。进行业务招待前要进行合规审批,审批时要充分考查礼品和款待的价值是否符合当地风俗习惯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正常标准;礼品和款待的场合、对象、频率、接受者的职位和社会地位是否符合业务招待的基本原则。

3.设置合规官,建立防范合规风险的第三道防线。

中交集团将合规官作为合规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在集团及所属单位及3人以上的海外分(子)公司、办事处设合规官,合规官主要职责,一是负责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合规风险,提出风险防范和应对方案;二是对第三方聘用、采购招标、投标、合同管理、业务招待、业务付款等审批事项中高风险环节进行合规审查;三是受理违反合规管理的内外部投诉和举报,对违规事件组织调查等。此外,集团各级合规官均具有就重大事项直接向上级合规官报告的权利。合规官的设置,明显提高了及时识别、预防合规风险的能力。

4.构建合规交叉审查,建立防范合规风险的第四道防线。

定期抽调合规官对海外各单位进行合规交叉审查,既对合规管理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也对合规官的履职情况进行审查。

海外经营风险管理篇(10)

一、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走出去”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华为、中兴、联想等为代表的大批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贸易等方式走向海外,在全球参与竞争。截至2015年,中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了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1456.7亿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a。我国企业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同时,来自外国政府和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也陡然增加。如前些年我国一万只茶杯在汉堡海关由于被举报侵犯商标权,被德国海关直接销毁b;联想集团商标在海外被他人抢注,被迫以新的商标重新进入海外市场;海信集团“HiSense”商标被西门子公司在德国抢注后,需缴纳4000万欧元的商标转让费,才能在德国使用本属于自己的商标;还有,著名的“五星”“王致和”“大宝”等品牌也纷纷在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国家被抢注。专利技术方面,美国思科与华为的知识产权纠纷,使华为暂停在美国市场上销售被指侵权的产品;北汽耗费巨资收购萨博资产,却得到大部分快过期的专利;21世纪初期,我国出口到欧盟的DVD播放机,因核心技术由“6C”专利联盟掌控,不得不向联盟支付不合理的高额专利许可费;此外,我国的钢铁、橡胶、电器和稀土等产业都曾经历过美国的“337”调查。面对极高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广大企业普遍存在重视不够,应对无序,防控不强等严重缺陷,使得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已成为悬在众多“走出去”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c。2015年12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强调要加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规划,不断完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体系,提升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d。综上,加强对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其防控能力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企业海外经营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其特点

(一)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的内涵

企业海外经营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也称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指企业海外经营过程中,由于某些知识产权侵权或被侵权行为的发生,可能导致知识产权侵权或被侵权事故,并带来侵权损失的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涉及海外相关业务的整个生产经营与各项管理活动之中,从企业的设立、兼并、重组到破产清算;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设计,到采购、物资运输、制造加工和售后服务等环节;从劳动法律关系到人才培养,等等e。由于面临的外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往往难于或疏于对目标市场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和环境进行全面了解与风险评估,或对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重视不够、评估不准、行动不当,导致企业有意或者无意地实施了某些不符合、甚至违反目标市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行为,或者受到了来自目标市场的侵权行为,从而可能导致知识产权纠纷,产生知识产权损失f。

(二)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的特点

1.风险因素的复杂性第一,法律制度方面,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既需要遵循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又必须遵守目标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还需考量国际条约对成员国的知识产权限定;第二,执法环境方面,不同国家在执法体系流程、法律文化、语言与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知识产权维权与应诉的难度和复杂性;第三,政策方面,由于目标国政局交替、政策变更,或者基于维护其经济利益、保护本国企业等方面的考虑,而启用技术壁垒、关税、反垄断与反倾销等手段来限制我国企业在其本土的发展等。2.风险发生的高频性我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在全球国际分工、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节节攀升,引起了众多国家和企业的防范,近年针对我国产品和技术的调查与阻碍也越来越多。截至2015年,我国连续14年因知识产权侵权成为美国“337”调查数量最多、涉案金额最高的国家;出口产品因知识产权侵权而被查扣的数量在全球也一直居于首位;每年在海外遭商标抢注的案件超过100起,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约10亿元g。3.风险后果的严重性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后果往往异常严重,轻则被执法部门进行查抄、扣押、没收产品,重则被要求接受“337”调查和贸易制裁、被处以高额罚款,甚至丧失自主知识产权。一旦在国际市场上被认定为“知识产权的侵权者”,则可能发生连锁反应,影响到其他国际市场。h除了高额的经济赔偿,还会损害其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及对后续市场的开拓,对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冲击,有的企业甚至因此一蹶不振,直至破产i。4.风险影响的国际性若干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和多边协议,极大地推动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地域性扩散,实现了知识产权的被保护范围由已申请保护的本国境内,扩散到签有国际公约或多边协议的域外。如1994年签订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j(TRIPS),一旦企业违反了协议的相关条款,那么其影响会涉及到加入这一公约的所有成员国。同时,现代社会经济、科技、信息乃至治理机制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加大了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运作的全球性风险k。

三、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的构成

从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至少应该包含:分析与防范能力、动态监控与预警能力、快速响应与持续改进能力(见图1)。

(一)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分析与防范能力

指企业在开展海外业务决策前,或者海外业务运营过程中,对潜在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风险因素可能导致风险事故的概率及损失做出评估与预判,并能够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选择恰当的应对预案等的一类能力。具体包括对海外知识产权信息的收集能力、对海外知识产权的检索分析能力、对目标市场国的语言能力、对风险的感知与判断等能力。主要作用于事前发现潜在风险,提前采取措施,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而阻断风险的传递链条,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这种能力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风险意识,敏感的风险感知,准确的风险判断,持续的风险信息收集,完备的风险应对预案和及时的风险防范措施等。

(二)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动态监控与预警能力

企业在全面了解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其传导路径的基础上,能够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进行动态监控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地预警状态,触发相应预案,快速做出响应,赢得先机,从而减少风险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动态监控是一个复杂、繁琐和持续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企业对目标市场国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更新,还需要对目标市场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动态跟踪与检索分析,需要收集相关的典型案例并进行归纳总结,必要时甚至需要展开专家打分、集体决策等方法来获得相对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这类能力具体包括对风险的评估能力、判断能力、监控能力、预警能力与预控能力等。

(三)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快速响应与持续改进能力

指企业在风险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行动,尽快控制风险事故,切断风险传导路径,或者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来控制、降低或消除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在风险事故处理后,能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风险应对预案,从而持续提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包括风险的快速响应、及时处理和灵活应对能力,以及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自我学习与持续改进能力。准确的动态监控和及时的预警信息,能够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启动风险的应对预案,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变风险的被动防护为主动防御l。

四、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意识

不仅指企业管理层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战略意识,而且还包括涉及海外业务的每一位员工的普遍意识。只有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风险存在的广泛性、风险发生的高频性和风险后果的严重性,才会在进行海外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的影响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事故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提前制定风险应对预案、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做好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全面管控。从根本上认识到风险防控的重要性,才会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来不断提升风险的分析与防范能力、动态监控与预警能力及快速响应与持续提升能力。

(二)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制度与流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防控能力体现的是一种集体行为与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是否具有一套科学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流程,来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与员工的行动。只有企业建立起了科学可行、统一规范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制度与流程,才能从容面对风险,建立长效机制来控制和不断提升风险的防控能力,保持企业海外业务的安全、持续运营。

(三)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技术与方法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防控能力还会受到企业对相关风险防控技术与方法的影响。如企业对于海外知识产权(专利与商标)的检索与分析方法,基于语义分析的信息自动获取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对竞争对手的情报跟踪技术,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分析、风险评估、风险转移与风险分散等方法等等。

(四)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承受能力企业在遭遇知识产权风险时,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能够承受的知识产权风险的大小。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技术创新水平,体现在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上;其次,经济实力与市场地位,体现在企业的规模、营业收入、市场占有额等方面;最后,风险的管理能力,体现在对风险的分析与评估能力、预警与预控能力、危机处理和持续提升能力等。具备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的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也强;对于承受能力较低的企业,在遭遇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面临巨额赔偿时,往往可能一蹶不振,甚至破产。

五、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

(一)牢固树立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意识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与培训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窗口,全面唤醒并及时提醒企业,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广大企业,尤其是已经涉足或准备开展海外业务的企业,首先应该广泛开展企业内训与宣贯工作,针对全体员工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如对公司高层及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战略意识层面的培训课程与讲座;对技术研发人员,需强化他们在技术开发前做好专利检索分析,规避侵犯他人专利,同时通过专利布局,保护好自主产权。其次,充分利用办公网络、内部刊物和宣传栏等媒介,为员工推送最新的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与风险防控的典型案例等信息,在公司内部营造风险防控氛围与文化。

(二)切实推行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全面防控制度与流程

针对广大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低下的现状,建立并实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全面管控制度与流程(见图2),来统一和规范企业风险防控的行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为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与流程保障。制定和推行这一套制度与流程时,要以风险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业务特点等来进行系统设计。至少包含:第一,风险的全面分析与防范制度(或流程),要求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情报的收集、推进知识产权检索与分析,绘制风险地图,列出风险清单,认清风险传导路径,做好风险的分析工作与布局,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第二,风险的动态监控与预警制度(或流程),包括保持对风险的动态监控与评估,及时预警信息,做好风险的预警预控工作,建立风险的分级响应机制m。第三,风险的快速响应与持续改进制度(或流程),如通过建立风险危机处理预案库,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反应速度;通过建立并不断丰富典型案例库和经验库来提供可供借鉴的样本;根据风险处理的实践情况,做好总结与调整,保持持续改进。

(三)全面加强员工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方法与技术的灵活运用

企业的员工要娴熟掌握并灵活运用好风险防控的各种方法与技术,针对不同的风险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术,予以灵活有效的应对。第一,开展专题培训与讲座,全面传授风险防控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第二,针对不同岗位要求,制定岗位胜任力模型,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课程与案例讨论。第三,针对关键岗位,实施脱岗实训,竞争上岗和导师制。第四,选取风险防控的典型案例、常用方法与技术,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讨论与交流。第五,成立公司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委员会,针对具体风险防控需求,进行集体决策。第六,积极参加由政府、高校或同行企业等组织的,有关风险防控技术和方法的国际会议、研讨会和交流会,开拓思维,借鉴经验。

上一篇: 金融监管体系 下一篇: 如何做好合同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