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30 16:08:42

海外市场发展

海外市场发展篇(1)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从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始终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乏力,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逆势上扬,不断取得重大发展,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688.1亿美元,2012年为878亿美元,2013年更是创下1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纪录,首次冲破了投资流量千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22.8%,蝉联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大国。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到6604.8亿美元,比2004年的449亿美元高出将近14倍,较2012年排名前进了两位,排在全球第11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据商务部的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14.1%,对外投资规模达到1400亿美元左右,比我国2014年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高出约20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了资本的净输出国。根据邓宁的投资阶段理论,当一国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时,对外直接投资额会明显表现为正值。而中国目前人均GDP已超过6700美元。2014年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水岭”,中国进入资本净流出国行列。

(二)投资企业数量可观,投资区域广泛分布2013年,中国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2.54万家对外投资企业,广泛分布在各大洲,覆盖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较上年增长了5个。在对分布地区投资额方面,除了对欧洲地区的投资下滑外,其他地区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中国对欧洲地区在2013年的投资额为59.5亿美元,同比下落了15.4%;对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分别实现了16.7%、33.9%、51.6%、132.7%的较快增长;对北美洲的投资较2012年实现了0.4%的小小增长。亚洲仍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区域,中国企业对美国投资增长迅速。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为投资集中区域。

(三)投资行业涉及广泛,集中投资五大行业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涉及行业达28个,包括能源资源、食品消费、制造、金融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其中建筑业和文化产业是投资增速最快的领域,分别实现了129.1%和102.2%的增长。在我国对外投资中主要集中投资五大行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制造业这五大行业的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比重都占到投资总额的八成以上。2012年集中对五大产业投资占比82.2%。截至2013年底,对五大行业的投资存量累计达5486亿美元,占到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83%。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72.5亿美元,采矿业193.3亿美元,批发零售业172.7亿美元,三个行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

(四)投资主体多元化,跨国并购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形式截至2013年底,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434亿美元存量中,国有企业占55.2%,非国有企业占比44.8%,较上年提升4.6个百分点。2013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927.4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占43.9%;有限责任公司占42.2%,股份有限公司占6.2%,股份合作企业占2.2%,私营企业占2%,外商投资企业占1.3%,其他占2.2%。对外投资成为国内企业的自主行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跃,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携手海外投资并购的案例增多。2013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量达到288起,涉及70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交易总额502亿美元,并购投资占对外投资流量的37.5%。跨国并购作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部分成功企业以全球经济化视野开展企业国际经营,通过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控制,开始注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整合。中国企业逐渐从产业链的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所以从数据上看,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近年发展快,并出现了质的飞跃。在国际上也出现了经营比较成功的海尔、中兴、联想、华为等跨国企业。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的实力与发达国家的强大的跨国公司相比,在市场份额、销售收入、品牌影响力、营销策略上与之的差距明显。

二、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投资规模小,盈利能力和实力不强根据我国商务部的统计,我国的对外投资额仅仅占全世界的对外投资额的0.5%,从这寥寥无几的数据很容易的看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规模还很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单个项目平均投资额仅仅123万美元,与发达国家的6650万美元差距还很大,甚至远远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投资额450万美元。在企业盈利能力方面,有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有55%的企业盈利,有28%企业收支相抵,而17%的企业还处在亏损的状态。因此,我国跨国企业还处在跨国经营的一个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这使中国的跨国企业整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华为虽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设备商,但是在销售收入、盈利能力等都与世界级的跨国公司相差甚远。2012年华为销售收入为353.53亿美元,实现32.04亿美元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率为9.4%。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的宝洁在2012的销售收入近840亿美元,132.9亿美元的营业利润,营业利率为15.88%。2014年的世界500强的排名中,我国华为公司再次登榜位居285名,而华为的竞争对手思科位居220,两者之间的销售收入差距将近100亿美元。

(二)企业缺乏调研,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目前我国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主要体现在,未对投资市场和国家的调研、研究之前盲目的选择投资,一味地追求拓展海外市场;在设立海外子公司或者办事机构时缺乏战略目标,在决策上盲目随性;在投资项目上也缺乏可行性研究和市场调研。这些都有可能导致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失败。如目前我国企业日益盛行的并购方式,虽然是最快捷的进入海外市场方式,但需要克服众多的障碍,比如来自员工、并购整合方面的压力、政府的干预等问题。投资企业如果没有处理好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可能使企业亏损和失败。因此,并购也是最困难的进入方式。我国就有很多失败的并购案例。如2004年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成立合资公司TTE,因为欧洲业务的持续萎靡,致使2005年和2006年每年将近20亿元的亏损。这个天文数字也让TCL领导人认识到在收购之前没有仔细调研咨询的惨痛代价,也给中国企业上了一堂难忘的课:缺乏市场调研和风险分析很可能导致投资的失败。

(三)缺乏核心竞争技术,国际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无限动力。而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技术优势,对于提高技术水平和科研发展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远远不够,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技术仍依靠外国技术的引进和支持。要消除中国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尴尬,“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势在必行。中国企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不断发展科技水平,提高创新力,重视产品研发和创造是必然的选择。例如华为虽然是我国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然而出自华为原创产品寥寥可数,华为只是通过购买或者支付专利许可费的方式实现产品生产和升级,进入国际市场。这类保守追随战略节省了基础研究的费用,但是也失去了更多市场的发言权。

(四)企业高素质跨国人才的匮乏现在企业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企业却缺乏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众所周知,国内经营与海外经营大有不同,而成功实现跨国经营是一项更加复杂的工作。因此培养精通外语,丰富的国际知识,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通晓法律和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遗憾的是我国的企业大多还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面上,对于培养和吸纳跨国型人才的意识和招揽能力并不强,人情和家族的色彩浓厚,导致外派的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跨国经营竞争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五)适应东道国环境的能力差,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经济全球化使企业面临一个跨文化的、差异化的国际环境。本土环境和异国他乡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商务惯例和习俗的不同,各国在文化、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也是各有不同,一个企业要在东道国生存盈利,不是照搬本土的经营方式,而是调整和适应东道国的市场。我国企业却在适应东道国环境的能力还欠缺,对外国的商务惯例、法律商业文化了解不够,再加上前文提及到的企业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投资缺乏细致的调研和研究,这就加剧了我国在海外市场发展的压力和阻碍。特别是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工作态度、消费习惯等都大有不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员工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再加上跨国企业的员工大部分又都来自东道国的公民,这就增加了企业处理和管理本籍员工和外籍员工关系的工作难度。目前我国对于跨文化管理经验还很不足,特别是处理员工的劳资冲突、文化冲突方面。

(六)整合市场营销能力弱,品牌意识薄弱现在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仅仅依靠产品的质量已经不能达到企业预期的盈利目的。我国企业缺乏系统的整合营销观念,对于营销中的因素整合能力相对薄弱,难以将各种手段共同服务于创建某一特定的形象概念。在营销手段上也是单一混乱,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整合。现如今国际化的竞争意味着经营的品牌化。而我国企业产品恰恰缺少的就是品牌意识、品牌策划和品牌营销。我国目前国际知名品牌较少,品牌价值较低。2014年我国品牌排名第一位的腾讯价值536.15亿美元,还不到世界上品牌价值最高的谷歌的一半。另外,我国企业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品牌的创立上往往简简单单地依靠大规模的广告和促销,这样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而且容易造成廉价低质的错误信息的传递,缺乏战略性和系统性。华为一个有名的营销策略就是低价策略,低价策略让华为的海外市场拓展速度增快,但是低价策略对于高科技产品来说是一种风险,容易让目标客户形成低价低质的印象,又不利于日后提价。

三、促进我国企业海外市场发展的相应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为我国企业建立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在某一程度上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我国与东道国国家的关系与企业在东道国的形象塑造息息相关。我国要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与各国科技和经济的合作,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各国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往来关系。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就是依据我国外交的线路,这影响企业在什么国家投资以及投资的力度。

2.加强信息服务功能,健全网络服务体系。首先,政府要设立统一权威的投资促进专门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可靠、较全面的投资咨询信息,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政府要加强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推行和完善政务电子化和信息化;同时建立一个在政府各有关部门、投资企业、银行以及外经管理部门之间资源共享和数字交换的高效的信息系统,增强办事效率,使投资系统化、规范化。

3.制定完善对外投资的有关政策,促进跨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我国政府应尽快完善我国投资法,健全海外投资法律体系,正确引导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维护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合法权益;在企业融资方面,政府应帮助企业筹措资金,可以通过贷款担保、资本金投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扶持需要帮助的企业;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放贷;政府也应适当放宽对企业的金融管制和外汇管制,减少企业的经营压力和税收负担;政府牵头建立海外投资基金,为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提供帮助和担保服务。

(二)企业层面

1.科学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及规划。企业应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劣势,合理制定企业中长期的计划和战略目标,根据国际市场的瞬息变化,制定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比如针对自身的产品特点和自身的实力选择投资市场,采用合资、合营、建立战略联盟,还是在海外建立办事处、经销机构等进入方式都需要企业盘算谋划。目前我国的跨国经营还处在多国经营阶段,全球经营的跨国公司较少,所以在制定经营战略规划应首先以目标比较准确的多国战略计划开始,再经过更多的历练渐渐地向全球经营战略转变。企业要真正地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市场,通过各个国家的需求分析,找出共性和差异性,针对共性制定营销策略,对于差异性对营销策略进行调整。企业通过消费者需求欲望、购买行为和习惯的差别把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群体,从而依据企业自身产品的特征对于细分市场选用有差别的营销策略,对于本企业的产品需求不存在差别的就采用无差异性营销策略。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要注重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的整合,加强网络营销,在国别市场上努力做到成本上可行,文化上适应。所以企业在向海外市场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对企业行销策略做出正确的决策,促使效益和市场双丰收。

2.树立品牌意识,推行品牌战略。营销战略中不可忽略的战略就是品牌战略。品牌价值也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好的品牌可以帮助企业拥有消费者的品牌忠诚,不断开拓市场,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要注重认识品牌所承载的意识,努力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商标价值,珍惜自己的无形资产。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要诚信经营,维持品牌的信誉度。企业海外投资要以品牌树立企业形象,注重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的提高,提升海外企业的发展效益。

3.增强对东道国环境适应能力,健全企业管理系统。企业要仔细研究东道国的法律、商务惯例和习俗,了解他国的思维方式、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不断促进企业管理经营的改革和创新。企业要遵守东道国的法律,尊重其社会风俗习惯,融入当地社会,努力建立与当地政府、协会、行业的友好关系,积极投身公益,塑造正面积极形象。针对消费者管理,企业在销售产品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消费习惯,注意产品的名称、设计和含义与他们的、风俗习惯不相冲突,迎合东道国公众的偏好。通常来说跨国企业的管理者大都来自母国,而跨国企业的员工大部分都来自东道国的公民。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二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显得格外复杂。企业要平等对待员工,建立跨国企业的文化沟通机制,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来帮助员工适应和理性对待文化差异。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如决策制度、晋升制度、激励等,使企业管理趋于制度化,减少不公平的竞争和家族人彩,使员工朝着企业的共同目标发展,建立企业独特文化,形成无形的竞争力。

4.本土化策略。(1)员工本土化。聘请当地员工,选拔更多的东道国的人员作为中高级管理者、关键技术人员。这些员工深刻熟悉当地的文化意识、行为意识、管理方式,有利于企业经营和管理。同时,晋升和提拔激励他们的士气和责任感,又可以博得的东道国政府的好感,有利于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学习和发展。(2)品牌本土化。品牌才是最需要本土化的内容,它呈现着产品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内涵。企业要根据东道国的消费心理、意识心态以及产品所要呈现的文化内涵来确定品牌名称,使产品品牌切合本土气息,贴合消费者的心理,真正做“土”、做“贴”。(3)产品研究开发、制造本土化。在东道国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机构,不仅可以就地取材,还可以学习东道国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资源,更有利于企业针对东道国的市场变化,营销环境变化来生产适合东道国的产品。

5.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得以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自己的竞争技术,特别是科技研发能力。企业要加大对科研投资,引进和培养技术人才,在东道国学习先进的科技和技术创新,不断培育技术优势和品牌、管理优势,从而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华为每年的研发投资比重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聘请当地优秀的技术人员,研发人员比重就占了员工近50%。华为重视创新和科技研发,它的成功证明了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地创新发展,企业才能进步发展,增强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海外市场发展篇(2)

审时度势,战略布局“走出去”

回顾中国武夷多年发展之路,“走出去”是企业一以贯之的战略理念。公司成立伊始,中国武夷的前辈们便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怀揣24万美元贷款闯入香港,继而打入国际市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武夷通过与央企合作,以“水手”角色“借船出海”,进入国际市场,参与承接援建项目,先后建设了援贝宁科托努综合体育场、中国驻贝宁大使馆等5个项目。这些项目以良好的管理和精湛的技术赢得了业主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帮助中国武夷逐渐在海外站稳了脚跟。

2002年,中国武夷以进入肯尼亚市场为契机,真正开始了以东非为中心,辐射中非、西非、亚太的海外战略布局。短短几年,中国武夷进入数个目标市场,工程承接不断实现新突破。在肯尼亚,从最北部的摩亚雷到最南部的马赛马拉,中国武夷的身影遍布肯尼亚全国的公路项目及公共房建项目,为当地人民完善路网,改善交通,提升生活及工作品质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武夷之所以能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市场取得成功,是因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始终与所在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及产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并契合中国与所在国政府的友好关系。作为一家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中国武夷深知随着非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运输、能源电力及公共建筑等基建市场呈现出巨大潜力。而随着中非产能合作及“十大合作计划”的推进,中非进一步深化合作的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落地生根,精品工程树品牌

在肯尼亚,“CHINA WU YI”已成为精品工程的代名词。秉持“一个项目,一座丰碑”的质量理念,中国武夷加强标准化、全周期质量管控,严格保障安全文明施工,不断以精品工程获得业主及民众的一致好评。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有一条著名的“中国路”――内罗毕-西卡市政道路项目。该项目是迄今为止,肯尼亚政府投资最大的公路工程,是肯尼亚连接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国交通大动脉的国际干线重要路段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武夷当时境外工程项目中结构形势最复杂、干扰因素最多、施工难度最大、项目人员最多的标志性建筑。经过项目全体员工的攻坚克难,先进设计、科学施工、优异质量及较高的社会效益,让该路的建成大大提升了首都内罗毕的市政道路通行能力,当地政府及民众对施工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而该路也一度成为中国武夷在肯尼亚的代名词。

除了内罗毕-西卡道路项目,中国武夷还有很多代表性精品工程,如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为保障工程质量,公司选用了中国国内最好的通讯设施、空调设施和建筑材料。又如肯尼亚KCB商业银行总部大楼项目,作为中国武夷在肯尼亚承接的首个高层房建项目,以先进的工艺,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创造了目前肯尼亚建筑业最快的主体结构施工进度。

正是凭借这些精品工程,中国武夷在非洲市场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市场的不断开拓奠定了良好基础。

步步为营,产业升级促转型

针对近年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及利润率不断下滑的局面,中国武夷一直在思考未来的方向,积极致力于转型升级。

中国武夷将建筑工业化看成是未碓诠际市场持续保持竞争力及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中国(福建)-埃塞俄比亚投资合作论坛期间,中国武夷也和埃塞政府初步达成了在埃塞投资建设建筑工业化研发生产基地及建材仓储式超市的意向。

工业园区的投资建设是中国武夷转型升级的又一着力点。中国武夷已在肯尼亚购买374英亩地块,拟进行“中国海丝路蒙巴萨武夷工业园”建设。利用非洲工业化进程加快与中非产能合作的契机,中国武夷有意联合其他省属企业抱团出海,目前与三钢合作的“中肯合作肯尼亚钢铁项目”正稳步推进,与省汽车集团合作的“金龙客车组装项目”等项目亦在洽谈中。2016年,中国武夷规划建设的中国-肯尼亚<东非>经贸合作区、中肯合作肯尼亚钢铁项目等8个项目被纳入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重大项目。

持续发展,利益共享赢尊重

2014年6月,中国武夷肯尼亚总部大楼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落成。这栋建筑面积达5500m2的大楼让中国武夷在肯尼亚拥有了“家”。总部大楼的落成更表明我们长期扎根肯尼亚的决心。除了肯尼亚总部大楼外,中国武夷在赤道几内亚、南苏丹、刚果(布)等国家也先后投资建造了办公楼。

多年来,中国武夷一直秉持“汇聚五湖四海,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将国际化和本地化相结合,加大海外机构建设力度,增加本地就业,延伸当地合作,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区繁荣,打造与各国政府、民众的“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武夷在肯尼亚承建的D226公路为例,项目部在管理方面大胆引进当地管理人员,加强沟通交流,给予肯方员工平等的发展机会,打造了境外项目本土化管理的新样板。

除了自身在非洲进行投资外,中国武夷还作为闽非合作的桥梁,积极为其他福建企业到非洲投资牵线搭桥。先后带动福建省投资集团、能源集团等50多个品牌的建材、设备和生活产品出口。

和谐共生,做优秀企业公民

中国武夷“走出去”过程中,一直注重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热心公益事业,保护当地环境,做到每实施一个项目,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惠及一方百姓。

2012年,中国武夷中标A2公路的托比-摩亚雷路段项目。项目沿线水源匮乏,居民用水和牲畜饮水困难,部落之间也经常因水源而产生暴力冲突。中国武夷得知水源问题的严重性后,累计投入950万元人民币在公路沿线相继开挖了15口水塘,储水量近36万m3,有效解决了沿线用水问题。三年来,水塘周边新增200多户居民,很多学校在此选址,埃塞俄比亚边境的牧民也常赶着牲畜过来饮水。项目“巧妙解决施工用水问题,惠及当地民生”在“2015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活动中荣获“最佳实践案例”。

此外,为当地援建学校,参与清理受战火摧残的商场,为受灾民众捐款,参与蒙巴萨海岸垃圾清理活动,施工过程中注重保护野生动物等,中国武夷通过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当地百姓信赖的伙伴。

党旗飘扬,党建引领促发展

海外项目点多线长面广,中国武夷党委制定“四同步、全覆盖、高起点、严规范”的党建工作思路:在设立组织机构的同时建立党组织;在配备行政领导的同时配备党组织书记;在明确海外业务发展任务的同时明确海外党建工作职责任务;在开展海外业务的同时开展党建工作。

海外市场发展篇(3)

一、引言

金华市地处浙江中西部金衢盆地内,流淌了2300多年的历史。现辖婺城和金东两区、兰溪、义乌、东阳、永康四市、武义、浦江、磐安三县,面积1.09万km2,人口440万。金华自古以来就有“小邹鲁”之称。民营经济与专业化市场发达。2001年,已挤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2006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政府把金华纳入省 “三个旅游副中心”之一来培育。然而,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金华的旅游如何上规模、上水平,创品牌、出精品,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是摆在金华人面前的难题。本文试图从金华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条件、特点、发展的基础、现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旅游发展战略,并就金华在开发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如何拓展海外市场方面,从产品开发举措、市场营销举措和发展支撑举措等角度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旨在进一步提升金华旅游产业地位,提高金华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

二、金华旅游业发展条件

1.丰富而特殊的旅游资源

金华地处金衢盆地,地貌类型丰富多样,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有双龙4A级景区为代表的岩溶地貌、永康方岩部级景区为代表的丹霞地貌、以浦江仙华山为代表的火成地貌,独特的山林石水景观达300多处。

金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较为深厚,人文古迹众多。金华市区侍王府、东阳的卢宅、兰溪的诸葛八卦村、武义的俞源星象村、浦江的江南第一家等十个部级重点文保单位和几十个省、市级文保单位。

金华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独具特色。有金华的斗牛、水康方岩的庙会、各县市都盛行的板灯舞、极具地方风韵的婺剧、道情等地方戏曲文化等等。金华还是“黄大仙”文化的发样地。

金华是闻名中外的“火腿之乡”、“佛手之乡”、“茶花之乡”、“兰花之乡”、“草莓之乡”、“香菇之乡”、“中药材之乡”、“木雕之乡”、“五金之乡”、“水晶之乡”、“挂锁之乡”、“书画之乡”等,物产丰饶。

横店影视城等人造景观和主题公园、义乌等专业化市场和博览会等地方品牌节庆的建设发展,极大丰富了金华区域特色旅游资源。

2.良好的交通区位

金华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铁路大动脉――浙赣线上,有金温铁路、金千铁路,杭金衢、金丽温、金甬、金椒、金干黄高速公路等交汇。形成金华到上海3小时,金华到杭州1.5小时便捷交通。

3.活跃的“市场”经济

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永康的五金市场、磐安的药材市场、浦江的水晶市场、东阳的木雕市场、服装市场等,推动了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的发展。

4.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政府努力发挥主导功能,把旅游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

三、旅游发展的现状

1.旅游经济总量较快增长,产业比重进一步加大

2006年旅游总收入143.03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8.93%。旅游业已经成为金华三产的重点行业、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2.在全省的旅游地位开始凸现

旅游接待能力从“八五”期末的全省第七位跃居目前全省第三位。

3.民间投资已成主体

政府、企业和民间闲散资金“八仙过海”,各竞其强,形成多元投资体制。

4.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的数量多,种类丰,但水平低,缺乏拳头产品。

(2)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为主,而休闲、度假的产品少,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3)区内外旅游资源共享度差,分工协作体系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旅游辐射网络化水平低。

(4)缺乏区域旅游促销的系统性和整体联动性。

(5)金华旅游大环境建设滞后

金华的旅游大环境,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旅游规划、旅游发展的要求相比,距离太大,整个区域的环保不力,外来客人旅游购物场所缺乏。

(6)金华所辖各地的景点小而分散,内部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亟待改善。

(7)旅游业起步晚,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四、金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1.实施区域合作联动战略

根据旅游活动自身的开放特征,金华市所处浙江腹地的中心地理位置,金华市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的数量、特色和品位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竞争关系,金华市目前已经形成的客源市场特点等,有效地建立起区域联合的基本框架。实施区域联动战略,应该成为金华旅游发展的基本战略。

(1)首先是在本区域内实现产业联合,使金华市旅游接待能力、旅游吸引力、旅游交通力、社会承载力融为一体,形成对外极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2)在区域内实现区域联合,以形成金华市为核心,以其他市县为支点的产业布局架构,形成在区域范围内形象突出、特色突出的区域性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

(3)实行跨区域联合,特别是与周边地区,如上海、苏南、皖南、江西、福建等地区,形成产品互补、市场互补,在更大的范围内完成金华旅游产品的市场辐射。

2.实施旅游产品的特色精品战略

实施旅游产品的特色精品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金华旅游产品的辐射能力和竞争能力。金华目前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建设仍处在一个起步的基础性、粗放型经营阶段。从长远来看,金华旅游产品存在着进一步提升品位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战略上,近期应着力挖掘现有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可持续经营的竞争能力。金华的旅游必须培育自己的拳头产品,打造名品、形成精品必将是金华旅游的战略出路。

3.实施旅游产品营销的差异定位和捆绑组合战略

确定主打产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可将金华旅游产品作为周边地区旅游产品的价值延伸予以捆绑组合;面对不同的产品特点和市场,选择的促销方式、传播媒介、促销渠道,采用捆绑组合的促销,注重区域联合促销。

4.借商促旅,商旅联动战略

利用义乌、永康等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知名度,精心构建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购物旅游产品,使之成为金华旅游宣传的窗口和闪亮点,借商促旅,商旅互动,整体带动一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实施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一定的机制,引导旅游开发的方向,尽可能避免重复性和低层次的旅游开发,加强旅游大环境的管理与营造,确保旅游发展良好的环境基础,这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旅游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建立良好的旅游产业运行环境。

五、金华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拓展

1.金华入境旅游状况

2006年接待入境旅游达35.57万多人次,居全省第四。旅游外汇收入1.92亿美元,仅决于杭、甬,居全省第三。

入境旅游占比不是很大,但入境旅游发展潜力大,势头好,金华作为浙江省旅游副中心的地位有所显现。购物是义乌吸引入境游客最主要的动机。节庆的举办是造成金华市入境旅游人次跃升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

2.海外客源市场拓展的举措

(1)产品开发举措

①重视并积极加盟“新江南秀丽山水线”的产品开发。

②充分利用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的知名度,开发和经营“义乌休闲购物游”和“商务游”、“会展旅游”产品。

③继续打好“黄大仙”牌,做“仙乡觅踪朝圣”游的文章,扩大金华在港澳及东南亚国家及地区的知名度。

④积极主动接轨长三角,嫁接沪苏杭大华东线,做延伸服务。

(2)海外客源市场拓展的营销举措

①市场的定位。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南方市场应以港澳及东南亚国家为主体,北方市场以韩国为主体,其次是日本、俄罗斯等。欧洲和北美市场客源主要通过延伸杭州、上海以及长三角的其他城市来获得,近期对这些远程的市场主要是进行宣传,增进了解。

②进一步加强与杭州、上海等长三角主要旅游城市的国际旅行社合作。

③金华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浙江游”各项旅游宣传与促销活动。

④金华作为“新江南”线上的“点”,应积极参与省局组织的海外形象宣传活动。通过大宣传,加深业者和消费者对浙江“新江南”旅游线的认知,利用海外媒体,联动当地旅游协会、航空公司等为线路做配套宣传,及时发送相关旅游咨询。

(3)建立和完善旅游业发展支撑体系的举措

①从文化品位、文明风尚、环保、市容、服务、管理等方面改善金华旅游的整体环境。加强旅行社、涉外饭店、旅游区(点)、定点商场、娱乐场所和导游人员的服务规范管理,用行业标准规范市场,增强自身竞争的能力。

②加快金华旅游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使之纳入全省旅游信息中心。充分利用浙江旅游网,通过网络把旅游主管部门、相关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海内外游客连接起来,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与预订,为实现网上促销、网上统计、网上分析提供方便,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③积极努力,争取在义乌机场增设更多的国际间和地区间的航线。利用近年来义乌小商品市场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市场带来的宣传效应、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义乌与港澳及东南亚国家的联系,进一步改善义乌与境外间的交通条件,政府应积极努力,争取在义乌机场增设更多的国际间和地区间的航线。

④积极出台政策,努力为旅游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必须充分发挥旅游管理部门在入境旅游工作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在抓好入境游的必要性、工作目标和实施方针、工作举措上达成共识;旅游部门要尽自己所能,努力与各相关部门如铁路、民航、质检、卫生等加强合作,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政府作用,为市场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⑤金华市作为整个区域的中心,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更多地体现其文化内涵,营造旅游城市的氛围。在目前的城市设计中,金华作为地处浙江中西部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整体城市文化气息和城市风格不典型,没有自己的城市风格和城市外观上的文化外显,城市绿地与美化工程以及空间休闲场所设施等都极大地制约着作为旅游城市的发展。从长远看,要吸引外地游客来金华旅游,必须重视地方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的表达。我们应该整合各县市的土特产品、工艺美术品和特色旅游商品.把购物休闲等设施搞上去,全面提升金华的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5

海外市场发展篇(4)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263-02

SWOT 分析法是企业战略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即通过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最适合的战略对策。用SWOT法分析大庆油田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有助于企业更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一、国际化经营的内部环境分析

1.国际化经营的优势(S)。(1)一体化优势。大庆油田具有从工程技术服务、油田开发、油田地面建设、装备制造产品销售到后勤保障服务等全方位的油田开发业务链,这是大庆油田最大的优势。通过发挥这一优势,可以转变海外服务模式,开拓高端技术服务市场。在增加工程服务工作量的同时,通过交钥匙工程、项目大包、总包、捆绑服务和单项投标等形式,向投入少、风险低、高技术、高回报的定向井、水平井、钻井液等高端技术扩展。与国内外工程技术服务商相比,大庆油田资源整合能力强,一体化优势明显。(2)拥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特色技术。经过五十年的勘探开发,大庆油田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于陆相盆地勘探开发的核心技术。在勘探技术方面,形成了一套岩性油藏识别方法,发展了薄互层岩性油藏勘探开发技术;建立了火山岩相模式、火山岩储层分析和评价、火山岩圈闭识别与素描技术,发展了一套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的火山岩气藏识别评价技术系列;探索出了复杂构造地质成像,高分辨率地震处理、低信噪比地震资料处理、地震储层反演与属性分析、全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等五套成熟的地震资料目标处理解释技术。(3)品牌优势。大庆油田作为全国最大的油田,经过五十年的勘探开发,不仅形成了一整套陆相复杂油田勘探开发理论和核心技术,而且大庆油田的名声也响彻海内外,特别是近十年大庆油田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海内外市场,使大庆油田的名声由“耳闻”变成“目睹”。(4)拥有一批素质相对较高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队伍。海外石油项目基本上都是在第三世界,作业条件和生活环境非常艰苦,甚至存在安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铁人精神”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员工克服了许多困难,这对跨国勘探开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国际化经营的劣势(W)。(1)外部市场业务发展欠平衡。外部市场业务发展欠平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区域结构欠平衡,其次是业务结构欠平衡。区域结构欠平衡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庆油田的外部市场仍然以国内业务为主,而且主要区域又集中在大庆周边地区,海外市场业务还比较薄弱。而海外市场业务又多集中在中东、非洲等风险大的市场上,高端市场比例小。业务结构欠平衡主要体现在钻井单项业务拉动,其他业务发展缓慢。(2)不熟悉国际环境。了解和掌握目标市场的政治、经济、法律信息是开发国际市场的前提。跨国大型石油公司都有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使得他们在项目的竞标上更具针对性,并且已建立详细的项目风险分析规范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保证公司效益目标的实现。相比之下,大庆油田只注重项目的实施,不注重当地法律政策、市场信息的分析研究,经常是项目实施完毕就退出这一市场,没有形成对目标市场从地理、人文环境到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的一个总体认识。(3)设备和技术方面距世界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尽管我们的设备和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可在某些方面还远远满足不了国际市场的要求。例如我们的泥浆泵,尽管在国际上比较先进,但实现不了无级变速,无法满足甲方要求;固控设备90%美国制造,完全符合API标准,但个别国产设备没有达标,这就影响了我们钻机的整体配置水平。(4)国际化人才不足。国际化人才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才储备不足。目前公司大部分高水平、高技能的员工都已输送到海外市场,后续人员出现断档,海外人才储备梯队尚未形成。二是海外市场复合型人才稀缺。懂外语、通商务、技术精、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少,多专多能的优秀操作员工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运行。三是现有海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完全适应接轨国际的要求,管理水平、工作经验、与甲方沟通等业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海外市场雇员素质比较低。海外雇员几乎都是当地的农牧民,受语言、劳动观念、培训环境等因素影响,技术技能水平提高缓慢。

二、国际化经营的外部环境分析

1.国际化经营的机会(O)。(1)石油资源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复苏态势,对能源特别是对油气需求持续增长,资源国逐渐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加大了石油工业对外开放的力度;拉美地区的委内瑞拉、巴西等国近几年频繁进行石油开发项目对外招标,就连20世纪60年代一直控制比较严格的中东地区的伊拉克、沙特、科威特等国也打开了国门,大量的油田开发项目对外招标,项目规模大,竞争激烈。(2)国家层面中央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创造了良好环境。近年来,能源外交进入新一轮活跃期,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也积极开展能源外交,维护中国能源安全。通过与俄罗斯、中亚国家、海湾国家和非洲等油气富集国家开展“合纵“能源外交,与印度、越南、日本、韩国、美国开展”连横“能源外交,中国能源外交成效显著。大庆油田可以凭借中国的国际影响、对外政策和自身优势,谋求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国家层面的能源外交为大庆油田海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3)集团公司对海外项目的支持。为推动集团公司海外业务的顺利开展以及各下属油田单位及各专业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石油集团公司对海外项目逐步实行“大安保、大后勤、大环境”以及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的“三大一统一”安保体系,为大庆油田海外项目安全启动和平稳运行创造了条件。

2.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威胁(T)。(1)资源国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安保形势严峻。在海外石油合作中,资源国占主导地位,资源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会对企业带来直接影响。伊拉克安全局势依然脆弱并伴随着反复,苏丹南北形势因公投增加了能源合作与海外防恐风险,蒙古对外政策不明朗以及中蒙两国民间情感、宗教等深层次矛盾比较突出。这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都会对大庆油田的海外业务开展造成威胁。(2)海外资源国的法律和合同规格高。资源国为了吸收外资,必然要给外国石油公司获得利润的机会;同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制定了外国投资法、石油法和石油合同等法律法规,防止外国公司获取暴利,所以跨国勘探开发项目的经济门槛很高,许多在国内可以经营的项目,在国外就很难经营。(3)合作区块勘探开发难度加大。当今世界上许多资源国具有悠久的油气勘探开发历史,这些国家推出的合作项目要么是由于缺乏勘探开发资金,要么是由于区块勘探开发难度大,主要体现在技术难度和成本高两方面。如果没有相应的先进技术,很难介入这类项目,即使获得这类项目,其经济效益也比较差。

三、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分析

1.坚持一体化发展战略,依靠综合实力赢得竞争优势。当前世界经济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在国家能源外交政策带动下,中国石油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石油合作中,这些都为大庆油田海外业务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综合考量大庆油田公司的资源状况、发展现状以及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一体化优势是大庆公司最为明显的优势,一体化模式将是推进大庆油田海外业务发展的有效路径。

2.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跨国石油公司不断进行资产重组,更新技术装备,加大科研投入,并通过采用新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一方面我们必须重视科技开发,加大科研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搞好引进、吸收和创新工作。努力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体系。

海外市场发展篇(5)

中石化集团公司面对目前低油价常态化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正视风险挑战与发展机遇并存的现状,制定了做优做强、打造世界一流国际化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

一、管理创新是海外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黄河钻井总公司按照集团公司和胜利工程公司新的发展战略,确定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做优做强,建设国际一流钻井工程公司”的阶段性目标。从海外市场来看,国内和国际的石油公司都在加快资源扩张步伐,新的勘探合作区块不断涌现,对石油钻探行业的需求长期保持,为我们优选海外项目、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空间。在看到机遇的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国际市场的复杂性、艰巨性,国际政治局势风云变幻、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际油价低迷有可能常态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风险,如国际市场钻井服务价格下滑、工作量不连续、美元持续贬值、都会对海外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正确分析现实矛盾和困难,不断拓展新思路、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从经营粗放型向集约管理型的过渡转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管理创新是海外项目目标实现的基石

1、指导思想

在优化结构、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把发展质量和效益、技术进步、绿色低碳、以人为本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做优做强”的指导原则,努力实现业务规模、经济质量的双跨越。

2、创新思路

针对海外市场的差异性、多样性、风险性、合同类型的复杂性,以及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环境、法律制度、外贸政策、环境保护、人力资源条件等多方面与国内不同,积极开拓新思路、大胆创新、多错并举、区别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优化市场格局,加强精细化管理,适度扩大市场规模,重点强调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增强公司海外市场发展实力。

3、创新目标

将海外市场作为探索管理经验、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过程中,实现追标、创标的发展平台。在市场竞争中锤炼队伍、积累经验、展示队伍作风和技术实力,通过自身能力的发挥,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建树品牌形象。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做优做强,建设国际一流钻井工程公司”战略目标,努力实现率先发展。

三、创新管理在项目运行中的实践经验

(一)优化市场格局,规模化发展,实现由数量型向规模效益型的转变

针对海外市场钻机分散、资源无法综合利用的现状,我们确立了“海外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工作思路。针对市场运行效益好的项目,稳步扩大市场规模,逐步形成规模效应。

(二)创新市场开发模式,推进海外市场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经济形势整体下滑的不利形势下,我们弱化中石化石油工程板块重组对海外市场开拓带来的不利因素,不单单拘泥于国工、海外中心单一的信息渠道,主动出击,多方寻求商机,克服市场开发力量薄弱等诸多困难,积极创新市场开发模式,建立以总公司市场开发办公室为主,总公司与专业公司、海外项目部内外并举、相辅相成的市场开发模式,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后续工作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总公司充分利用油田和中石化层面的资源,多次到国工、国堪协调,并邀请上级部门到公司来考察钻机,充分展示公司的整体实力,积极沟通,赢得市场;另一方面,海外项目部利用在施工当地获取信息直接、及时的便利条件,积极寻找适合我们的项目。“多条腿”走路,拓宽了市场开发渠道、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各系统将收集到的市场信息最终汇总到总公司市场开发办公室,由市场开发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统一进行分析研究、优选项目,向海外工程管理中心汇报,积极参与项目投标。

(三)完善海外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为海外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统一决策,集中管理,分级实施”的管理模式,理顺管理程序,有效整合总公司、专业公司、项目管理部的资源,充分发挥并调用专业公司、海外目部的力量,在总公司的统一决策下,完成市场开拓、人员出(入)境、物料保障、项目管理等各项工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全公司范围内选拔具有国际市场运作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精通国际商务、国际合作方面的经营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管理团队,保证项目高效运行;完善并出台外部市场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程序,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对外部市场的保障能力,促进公司外部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四、管理创新在海外项目管理中的检验结果

(一)海外市场经营业绩突显

海外市场按照“规模化发展”的原则逐步进行项目整合和结构调整,开拓思路,创新管理,实现了数量型向规模效益型的转变。市场份额稳步扩大,经济业绩突显,近两年实现产值连年大幅度增加,2014年环比2010年产值增加20%;2015年实现产值4.09亿元,环比2011年增加26.23% ;创造海外发展的历史最高业绩。

(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1、搬迁时间缩短

墨西哥设备搬迁时间已由最初的10天,降到平均井间搬迁时间5.65天,达到了在同一区域施工的美国和墨西哥井队的水平。科威特和伊朗项目的平均井间搬迁时间也在逐年缩短,2012年科威特项目平均3.24天、伊朗平均7天,都达到或创造了同工区的最好水平。2014年新中标的科威项目开工日期比合同规定日期提前1个月,生产效率明显提升。

2、日费率明显提升

海外市场发展篇(6)

1.国内游客人数。据延边州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延边州接待海内外游客1361.2万人次,同比增长16.6%,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298.4万人次,同比增长17.0%;2015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9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国内游客

1530.3万人次,增长17.9%。2013-2015三年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逐年增长,并且每年保持15%或以上的增速增长;2013年国内游客占全年接待总游客数比95.0%,2014年占比95.4%,2015年占比95.9%,三年间国内游客数占总游客数比逐年增加。由此可见延边州旅游客源市场以国内客源市场为主,并且所占的比重很大,国内客源市场也还在以小幅的增长趋势扩大,这说明了延边州的旅游发展在国内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延边州国内外客源市场发展的不均衡。

2.国内旅游收入。2013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72.82亿元,增长25.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为158.6亿元,增长25.4%;2014全年实现旅游收入216.20亿元,增长25.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为199.4亿元,增长25.7%[1];2015全年实现旅游收入268.43亿元,增长24.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为250.7亿元,增长25.7%[2]。

2013-2015年每年的旅游收入平均保持着25%的增速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也每年保持着25%或以上的增速增长,说明近年来延边州旅游发展迅速并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2013-2015年国内旅游收入占总旅游收入比重分别为91.8%、92.2%、93.4%,比重每年均占90%以上且每年的比重递增,说明目前延边州旅游收入以国内旅游收入为主并且国内客源消费市场有所扩大。

(二)海外客源市场现状

1.海外游客人数。总的来看,2013年延边接待海外游客

58.2万人次,增长7.4%; 2014年接待海外游客62.8万人次,增长7.9%; 2015年接待海外游客65.4万人次,增长4.1%[3]。说明三年来海外游客都以一定的增速增长,但2015年海外游客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13-2015海外游客数占国内外游客数比分别为5%、4.5%、4.1%,比重都不超过5%,说明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在延边州客源市场所占比重很小,并且反映出延边州旅游的国际知名度还不够高。

2.海外旅游收入。2013年海外旅游收入13.9亿元,增长18.6%;2014年海外旅游收入16.8亿元,增长20.8%;2015年海外旅游收入17.7亿元,增长5.4%。说明2013-2015年海外旅游收入每年保持着一定的增速增长,但2015年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3];

2013-2015年海外旅游收入占旅游收入比分别为8.2%、7.8%、6.5%,海外旅游收入虽然每年以一定的增速增加,但是这个增速是逐年递减的,这反映出海外客源市场消费能力有所下降,也说明海外客源市场发展的形势有所下滑、不容乐观。

二、延边州旅游客源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外客源市场发展不平衡,海外客源市场增速较慢

国内外客源市场发展不平衡和海外客源市场增速较慢主要表现在:国内客源市场和海外客源市场两部分中,国内客源市场部分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在总的旅游客源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过大,且海外客源市场增速较慢。首先,2013-2015年延边州国内客源市场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所占比重均超过90%,并且都正以小幅递增的增长速度增长。其次,此长彼消,2013-2015年海外游客人数所占比重不超过5%,2013-2015年海外游客增速以不超过10%并且逐年递减的增速增长;2013-2015年海外旅游收入增速在2015年大幅度下滑。国内外客源市场比重的过分失衡,并不利于延边州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延边缺少国际性的旅游资源,并且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中省外客源市场基本没有西北地区游客,也说明了旅游吸引力不强。

(二)客源分布不平衡,且分布差距悬殊

主要表现在游客人数在延边州县市中分布不平衡。2015年85.2%的游客分布在延吉、安图、珲春和敦化这四个县市,而其余四个县市游客总量只有14.8%,且年旅游收入均在5亿元以下[3]。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延边州旅游资源分布不平衡,加上州内各县市的经济和旅游发展程度不一。

(三)海外客源市场发展不平衡且结构单一,过度依赖韩国市场

主要表现在海外游客62.8万人次中,韩国和俄罗斯游客所占比重高达96%,其余国家只占4%,而其中韩国游客所占比重又高达71.4%,明显表明延边州海外客源市场是以韩国和俄罗斯为主的单一市场结构,并且过度依赖韩国市场。

三、延边旅游客源市场发展对策

(一)打造国际旅游品牌,扩大海外客源市场

近年来,延边州全力培育和打造“畅游延边--延伸幸福・快乐无边”旅游品牌,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效果却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高品质旅游产品,那么,开发出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则成为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品牌的关键。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应注意结合延边自身的特色、利用优势和机会,如可以从跨境旅游产品下手。延边地处边境,比邻朝鲜半岛、俄罗斯,具有先天的边境旅游资源优势。2015年是延边旅游的机遇年,9月份开通的高铁使游客出游更方便快捷,且正逢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同月,国家旅游局确定“首批部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延边州进入全国20个先行区行列,也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个先行区。这是延边跨境旅游快速发展并且领跑东北甚至全国的机遇,延边应该好好抓住这次机遇,大力发展跨境旅游,开发出独具一格的精品跨境旅游产品,开发的线路不仅要精,而且还要保证导游服务和其他体验质量。

(二)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将延边打造成全域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理念的核心有“四新”:全新的资源观、全新的产业观、全新的市场观、全新的产品观。把延边设为一个全域区域,在区域内树立新的资源观、产业观、产品观和市场观,以区域内旅游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将延边打造成全域旅游目的地,推动延边州各县市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带动整个区域内产业的发展,达到最优的经济效果。

海外市场发展篇(7)

一、引言

离岸金融市场作为一种国际金融制度创新,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可带动离岸金融市场经济发展。2010年,国务院在《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海南省获得离岸金融业务的试点资格。至此,海南迎来金融创新的新机遇。尽管海南离岸金融市场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各项离岸业务发展尚未成熟,但基于海南自然区位优势、宽松的政府经济管理模式与相关政策支撑等因素驱动’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势在必行。

事实上,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开始离岸金融业务,198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首先批准招商银行经营离岸金融业务,这也代表了中国离岸金融正式开始起步。历经九年的快速发展期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离岸金融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例上升,离岸金融业务发生重大头寸缺口,银行离岸金融业务出现大面积亏损,至此,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宣布暂停,进入整顿期。

2002年,离岸金融业务叫停四年后,我国重新开放离岸金融业务,并在上海、深圳、天津等地区推行离岸金融试点工作。2010年,国务院在《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海南省获得离岸金融业务的试点资格。

除国务院与省政府的政策助推外,海南省目前已具备离岸金融试点的基本条件,一方面,海南具备先天区位优势,邻近东南亚与港澳地区,且作为独立岛均便于开展金融改革工作;另一方面,海南作为经济特区,政府对企业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管理宽松,具有经济特区立法权,有利于离岸金融的发展与制度环境的建设。在此背景下,海南迎来了金融创新的机遇,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必然趋势,离岸金融将成榻ㄉ韬D瞎际旅游岛的一股新的支撑力量。

二、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自产生以来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币种多样化、在岸业务离岸业务相互渗透等趋势逐渐显现,因此离岸金融市场至今为止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

国际组织与国内外学者针对离岸金融市场呈现出新的特点,对离岸金融市场这一概念进行不同的阐述。国际清算银行对离岸金融的定义为,银行的外部资产和负债与其国内经济的经常账户交易不成比例的金融体制。IMF提出,离岸金融市场是指所有为对非居民提供的金融服务的经济体。我国部分学者也认为离岸金融市场是为非居民提供借贷、投资等国际金融服务,并且不受交易货币发行国和东道国金融法规监管的金融市场。

总体而言,离岸金融市场的内涵主要包括,第一,离岸与在岸的边界指的是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国的货币制度、税收制度与监管制度等法规管制;第二,离岸金融市场类型多样化,包括渗透分离型、内外分离型与内外混合型等类型;第三,交易币种多样化,经营币种即包括非市场所在国货币,也包括市场所在国发行货币;第四,离岸金融参与主体由非居民间向非居民与居民混合化转变;第五,资金的循环从绝对的非居民间循环向非居民与居民间循环转变。

离岸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是指由离岸金融市场在向非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的国际资本转移,离岸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基本特征为:第一,资本流动类型为金融资本,表现形态以货币资金为主,包括证券等。第二,资本流动形式包括国际贷款、证券投资、直接投资、贸易融资以及各类金融资产交易。

三、海南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一)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背景与意义

1.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背景

2010年国务院在《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次明确海南省获得离岸金融业务的试点资格。自此,海南离岸金融业务试点相关工作开始启动。2011年,《海南离岸金融业务试点方案》正式完成,对海南离岸金融业务的业务模式、经营范围做出方向性的规划;同年,海南省政府在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实施免税购物、离岸金融等特殊政策;2014年,海南省政府在《关于推进东南亚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建设实施意见》中提出在洋浦保税港区开展航运离岸金融试点。

来自国务院、省政府等多方政策为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打开了切入口,为完善海南金融体系与海南金融创新提供了机遇。

2.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意义

借国务院与海南省政府提倡海南离岸金融试点机遇,基于与港澳与东南亚相邻等优势条件,海南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也具备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完善国际旅游岛金融服务支撑体系,拉动海南经济发展

海南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时期,海南省应抓住难得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处于这一转型期中,海南的建设开发与产业结构升级对资金产生大量需求。目前,仅靠海南省内资金容量难以迎合未来国际旅游岛建设投资需求,通过发展海南离岸金融市场,允许离岸账户适度进入在岸账户,可形成规模性的离岸资金池,作为岛内建设项目融资重要渠道。

因此,海南省离岸金融业务的核心职能应是遵循“十三五”期间战略规划路线,借助离岸金融形成国际金融服务基础,同时聚集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带动高附加值产业和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等改革目标。

(2)促进与香港、东盟经济合作

海南与香港、东南亚之间在地理上具备天然的区位优势。近些年来,我国通过出台《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等贸易友好协议,以政策推动内地与香港、东盟等地的贸易积极性。海南与香港、海南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活动愈加频繁,截止2016年底海南对港进出口总值14.3亿美元,是海南第一对外贸易伙伴国,次席东盟9.68亿美元高于排位第三的美国近两倍。

总体而言,海南与香港、东盟未来贸易潜力巨大,包括融资、结算等离岸金融需求巨大,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逐步完善离岸金融职能,以促进海南整体对外贸易及实体经济的发展。

(3)便利在琼企业境外投资

“走出去”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据关键地位,发展离岸金融可帮助在琼企业解决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融资难题。由于国外大多数评级机构对国内企业信用评级较低,大部分“走出去”在琼企业国外资金融通能力难不足,对企业国外投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发展海南离岸金融市场可通过持有离岸业务为在琼企业提供便利的境外融资渠道,解决境外投资企业资金融通困难问题,保证在琼企业“走出去”步伐稳健与速度并行。

发展海南离岸金融市场有利于在琼企业境外投资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资银行对此类企业的背景调

比境外金融机构更全面,信贷担保方式环节更加便利,可由在琼母公司进行担保;第二,“走出去”的在琼企业在境外可能会遭受不公平政策待遇,不利于企业的信用评级与金融活动。而通过中资银行搭建的海外离岸业务部可绕过此类限制为境外的在琼企业提供直接的离岸金融服务支持。

(4)增加离岸人民币回流渠道

随着跨境人民币贸易、投资结算业务推进,留存境外的人民币资产规模扩张。另一方面,海南与东盟、香港贸易前景愈加看好,进出口总值逐年上涨,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扩张境外坡离岸人民币的投资渠道,使经济合作方式多样化,增加离岸人民币回流途径。

(--)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

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可分为避税港型、内外一体型、内外分离型与渗透分离型四类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模式选择主要取决于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基础设施、经济市场化程度、金融自由化程度与金融监管环境五大因素的综合发展。

以伦敦和香港为代表的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经济发达,金融自由化程度高,金融监管体系较为成熟且监管环境宽松;以纽约、东京为代表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与前者相比各项基础要素基本相似,唯一的区别在于采取了严格的监管环境:避税型x岸金融市场由于不发生实际业务,对五大因素基本无要求,金融监管水平不高,金融监管环境也十分宽松。而以曼谷等地区为代表的渗透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一般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下水平,金融基础设施与监管水平比较薄弱,金融自由化程度也比较低。

对比分析国内学者观点,本文认为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应采用渗透分离型发展模式,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诲南经济基础落后与金融自由化程度低的先天条件造成无法海南选择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根据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经验,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的一般特点为经济水平发达,金融自由化程度高,除此之外,还在监管能力、金融人才数量质量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海南与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的基础条件相比落后差距,采用内外一体型的发展模式即不符合客观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系数。

第二,目前海南针对外资企业税收优惠幅度小,尚且无法实现避税港镌式。第三,海南离岸金融市场执行内外分离型尽管可保障离岸金融市场风险可控,但无法利用离岸金融带来的金融资源从而为海南经济发展所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三)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

离岸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是指在离岸金融市场内开展业务活动的经济主体,包括机构与个人。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分为离岸业务经营主体与离岸业务客户主体。

1.离岸业务经营主体

中国人民银行在《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指出,“离岸银行业务”是指银行吸收非居民的资金,服务于非居民的金融活动。当前,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与招商银行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持有离岸业务经营牌照,非居民可在这四家中资银行及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分支机构设OSA账户。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09年出台《关于境外机构境内外汇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NRA账户就此放开,经营主体不再受限四家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没有经营离岸业务牌照的中资银行也可涉足非居民外汇业务。

目前,海南省内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四家银行为全面持牌的中资银行,可以全面从事离岸资产业务、离岸负债业务、离岸结算业务等。与此同时,南洋商业银行等外资银行离岸业务经营范围不受监管限制。除此之外,非居民机构可在所有银行通过申请NRA账户进行资金结算及融资等业务。

2.离岸业务客户主体

结合《方案》与当前海南离岸金融发展阶段,对离岸金融业务产生需求的主体主要可分为包括运营在琼的外资企业、在洋浦经济开发区与海口保税区从事进出口贸易等的企业以及与国际航运相关的企业,这三类主体都具备离岸或准离岸的属性,在跨境结算、融资等方面都产生了离岸金融业务的需求。

(1)运营在琼的外资企业

一部分运营在琼的外资企业出于规避外汇管制、享受外资企业优惠政策等原因,选择注册在开曼群岛、英属维京群岛与香港等国际离岸金融中心。这些企业可直接通过非居民账户将资金转回境内投资,其对于离岸金融业务的需求主要有离岸结算需求、离岸融资需求、境外资金集中管理需求以及规避投资风险,实现理财增值,寻求担保等离岸咨询需求。

(2)两区内从事进出口贸易等企业

在两区内从事仓储、出口加工和转口贸易的企业大多具有“两头在外域“一头在外”的特点,准离岸的特质使得两区内离岸资金频繁流动和沉淀。两区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对于离岸金融业务会产生离岸国际结算与融资需求以及物流活动中的本地资金收付与结算需求。

四、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及潜在风险分析

资本流动的规模扩大与剧烈波动是引发离岸金融市场风险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健全的法律与制度环境、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与金融机构内部监管体系决定着离岸金融市场自砜险控制基础,为防范离岸金融市场风险起关键性作用。本章基于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与风险控制基础现状,对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

(一)海南离岸金融资本流动现状

离岸金融资本流动是指,金融机构向非居民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的国际金融资本的转移。由于海南离岸金融目前仅放离岸银行业务,统计口径为向非居民开放的NRA与OSA账户,因此,本文中海南离岸金融资本流动则主要指为非居民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通过NRA账户与OSA账户转移的国际资本。

总体而言,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现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离岸金融资本以银行金融资金为主,主要通过NRA与OSA账户进行流转。

第二,离岸金融资本流入与流出落差较大,离岸账户总体流出资金大于流入资金,2016年,离岸账户流入资金超流出资金近2.8倍。

第三,离岸金融资本流动波动性大,尤其是离岸金融资本流出呈F剧烈波动形态,2016年离岸金融资本流出额较2015年减少51%,2016年离岸金融资本流出额超2015年46%。

(二)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现状

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框架主要包括法律与制度基础、外部监管体系与金融机构内部监管体系。因此,本节将由这三个角度出发,对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1.离岸金融法律与制度基础评价

目前,海南离岸金融相关法律与制度为1 998年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后称《办法》)与《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后称《细则》)。《办法》与《细则》颁布时间近20年,与实际离岸银行业务的发展有所不适应之处,主要包括,第一,没有针对外资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的监管条款;第二,缺失针对离岸业务的准入退出条件;第三,缺乏保密制度等离岸金融配套规定。除此之外,随着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离岸金融的业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离岸银行业务,而应当包括离岸保险、离岸证券等业务,而配套法律法规也基本空白,有待完善。

2.外部监管体系评价

由于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目前仅开展了离岸银行业务,因此主要监管机构为外汇管理局海南省分局与银监会海南省分局,监管框架较完善。结合相关文献与调研情况,海南离岸金融当前外部监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资本流动监管不全面。主要反映为通过外管局统计的离岸金融资本流动数据不全面。在调研过程中,部分银行离岸金融资本流动数据并未通过外汇管理局海南分局进行统计,而是直接由该银行在深圳的离岸金融部进行汇总,上报有关机构。

第二,缺乏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目前,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缺乏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鉴别与防范离岸金融市场的存在的潜在风险。海南目前主要采用CAMEL评级体系来评估与控制市场风险,但缺少信用风险评估机制,难以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3.金融机构内部监管体系评价

目前,海南金融机构都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部门,同时,海南经济特区开办境内外汇业务已有多年,具有高素质的外汇专业人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较为稳定。

五、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建议

基于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与潜在风险分析,同时参考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经验。本文基于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现状,按轻重缓急程度与实施效果,为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提出七点建议,分别为严格规范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业务模式、完善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法律制度、严格规范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海南离岸金融的资本流动监管、健全风险预警机制与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在各项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海南省政府、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三监会”、外汇管理局与相关金融机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应相互协助以保证政策的有力实施。

第一,海南省政府扮演宏观调控角色。一方面,海南省政府应为建设海南省离岸金融市场建立良好环境。包括适度放松的金融管制与有针对性的税收减免政策。另一方面,应督促相关部门出台离岸金融机构相关制度、办法与法律法规,完善与健全国内金融市场的法制制度环境。

第二,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法律与制度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利用海南经济特区立法权,制定适应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本地化法规。

第三,银监局在初期起领导监管作用,随着离岸业务的不断丰富,保监局与证监局涉入监管体系。当前,包括海南离岸金融业务主要为离岸银行业务,银监局应担任监管领导带头角色,充分保证离岸银行运营的规范性。具体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对离岸银行业务进行规范,包括设计离岸银行业务管理框架,撰写并详细的规章制度;对离岸银行业务的准入条件进行严格规范;严格监管经营离岸业务的金融机构。

第四,外汇管理局在对离岸金融资本流动的管理起主导作用。

第五,相关金融机构一方面作为重要执行角色积极配合省政府与监管机构工作,另一方面作为主导角色主动加强自身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能力。

(一)严格规范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业务模式

基于海南经济基础落后与金融自由化程度低的先天条件,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应采用渗透分离型发展模式,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允许部分离岸业务向在岸业务渗透,拓宽国际融资渠道,促进海南经济建设与发展。

完全放开的双向渗透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模式风险敞口大,基于海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监管环境基础,难以实现完全离岸金融市场风险可控。因此,应在确认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模式为渗透分离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离岸金融业务模式,建立内外分离型市场时要强调外资的对内渗透而不是相反,积极引导外资投资于具有发展潜力的长期项目。

采取此业务模式,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的主要原因为,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目前相关法律与制度尚不健全,对离岸金融资本流动的监管仍需加强,双向渗透,完全放开的业务模式不利于控制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

(二)完善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法律制度

目前国内中资银行离岸金融业务的监管法律包括《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与《中资银行行政许可办法》。对于外资银行的离岸业务监管暂时空缺。而作为离岸金融市场风险控制的标杆,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的相关法律包括《银行法》、《公司法》、《货币法》、《金融公司法》、《保险公司法》、《外汇管理法》、《所得税法》等,这些法律细则对于离岸业务的经营都有着详细规定。法律风险是海南省离岸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之一,因为法律漏洞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腐败分子非法逃汇与企业欺诈,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离岸金融市场的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制定是海南离岸金融良好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借鉴前者经验,海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可利用经济特区立法权,重点研究国际渗透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法律,取其精华,并结合本地化现状,制定即符合国际标准,又适用于海南实际情况的的离岸金融本地化法规,为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良好健康运行打下根基。

(三)严格市场准入与退出条件

1.市场准入条件

参考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经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对离岸金融市场的银行经营执照分层级进行管理。离岸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管制考虑因素主要包括注册资本最低额、专业人才、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营业场所与安全防范措施等。

海南三监会相关机构可按等级对经营离岸业务的离岸金融机构实行分级明确的牌照制度。银监局、证监局与保监局通过对牌照申请金融机构的调查,同时结合中介机构评价报告,评定牌照等级,并严格规范相应等级的业务经营范围。

2.市场退出条件

目前,海南并无关于离岸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条件的相应法律法规。这一领域的空白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当严重亏损或违规的离岸机构退出海南省离岸金融市场时,由于处理不当,将会对海南省离岸金融市场造成损失。因此,可参考《商业银行法》中相关规定,离岸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方式主要包括接管、解散、撤销与破产。

第一,接管与破产方式,当离岸金融机构由于遭受信用风险,难以偿付离岸金融机构存款人提取现金或转账要求时,金融机构出现破产危机,监管当局可对金融机构采取接管措施或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申告金融机构破产。第二,解散方式,当离岸金融机构因发生解散事由而需要解散的,应向家奴昂当局提出申请。一般而言,离岸金融机构解散主要原因为离岸金融机构的分立与合并。

第三,撤销方式,离岸金融机构因不按监管规范运营而导致吊销经营许可证时,监管当局应当撤销离岸金融机构合法经营资格,并对离岸金融机构进行资产整理与清算,并对债务人进行清偿。

(四)加强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监管

1.完善离岸账户监管范围

由于监管制度体系仍需完善,目前海南监管机构难以完全监测离岸金融资本流动,主要原因为离岸账户信息监测不完整。我国目前对离岸账户信息监测并不完整,落后于国际标准要求,根据巴塞尔协议,离岸金融机构需要披露经营业绩、资本情况等信息。而《办法及细则》中只规定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银行向外汇管理局披露财务报表与统计报表,与巴塞尔协议要求相差甚远。除此之外,《细则》规定中资离岸银行定期向外汇局上报资料,而外资银行在监管范围之外。且《细则》并未作出报送时间规定。总体而言,包括海南在内的我国离岸业务监管体系中非居民信息报送制度并不完善,难以完全监管海南离岸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情况。

2.引导资本流动方向,减少资本流动波动冲击效应

离岸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将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尤其是短期国际游资,这一趋势将给海南带来潜在的风险。但离岸金融市场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性的融资投资平台,离岸金融市场可作为风险规避机制,引导国际游资方向,减少国际资本流动剧烈波动带来的冲击效应。

离岸金融市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离岸金融服务产品为非居民提供高投资收益投资产品,引导国际资本方向。而国际资本流动往往具备羊群效应,适当的引导可带来规模效应,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分流效果明显。因此,海南离岸金融市场可利用自身优势,引导离岸资金分流至其他资本市场,缓解离岸资本流动剧烈波动的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利用海南区位优势形成应对游资冲击的国际资金池

海南毗邻香港与东南亚,具备突出的区位优势,海南可加强与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合作,形成统一的国际金融体系,进而在东南亚甚至亚洲区域范围内M成应对国际资本冲击的资金池,打通国际资本分流通道,从而缓冲因国际资本流动剧烈波动对海南与国内冲击效应。

六、结论

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具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一是完善国际旅游岛金融服务支撑体系,拉动海南经济发展;二是促进与香港、东盟经济合作;三是促进境外投资,便利在琼企业“走出去”;四是增加离岸人民币回流渠道。

海外市场发展篇(8)

一、引言

就目前国际贸易环境而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利益,其都在不断进行贸易保护。发达国家在其竞争力较强的领域实施自由贸易,而在竞争力较弱的领域则实施贸易保护;而发展中国家因其各方面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都不强而主张实施全面贸易保护。在国际贸易当中,80%以上的货物运输都是选择海运,[1]对于国际贸易来说,海动服务贸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海运服务行业,对于海运服务贸易也有着越来越多的保护政策。

二、我国海运服务市场开放给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现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必然会给海运服务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海运服务市场相对开放可进一步促进海运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从而降低海运服务贸易的运输成本,加快我国贸易国际化的发展速度。现我国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承诺及实施水平相对较高,而其给我国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高水平的实际海运服务市场开放扩大了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相比于我国在海运服务市场开放方面所做出的承诺,我国实际的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要更大,这种积极的海运态度虽然可促进海运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运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因此就我国现在的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而言属过度开放,导致国内一些国际竞争能力不足的海运企业难以在与国外海运企业相竞争时取得优势地位。首先,针对国民待遇,国内的外国公司通常都享有国民待遇,有些公司或是有些公司的某些方面甚至还享有超国民待遇。例如,我国对于很多外国海运企业不但没有实施歧视性的税收,反而享有比国内企业更低的税收待遇。其次,针对市场准入,我国的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甚至高于发达国家。例如,国际海运服务协议当中明确指出:“外国船舶不得经营港口国沿海和内河港之间的运输业务。”[2]但是在我国的海运服务市场的相关市场准入当中却允许中外合营的船务公司进行登记并在船舶上悬挂我国国旗,同时也允许其经营我国沿海及内河港之间的运输业务。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海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在这种过度开放的海运服务市场当中,国内海运企业势必难以对抗国外市场竞争力强的海运企业。虽然我国现海运服务的贸易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在海运服务市场过度开放的背景下,外国海运企业占据了我国航运市场的大量份额,导致我国运输行业的进口额不断加大,从而扩大了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

第二,海运服务市场的过度开放打破了国内货运市场原有的竞争格局。国内货运市场不断开放,很多外资船务公司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货运公司,导致一定范围内的货源遭到抢夺甚至被控制,使得外资船务公司也参与了国内货运的市场竞争当中,打破了国内货运市场原有的竞争格局。国外船务公司慢慢获取了货运的经营权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我国国内的货运企业。有些外资船务公司甚至利用各种方式以打压国内的货运企业,比如极力压低出口方的价格、利用到付运费将货源抢走、在协议当中添加限制性条款以加大国内货运企业的运输成本等。[3]引入国外竞争力不但打破了国内现有的货运市场的竞争格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货运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我国海这服务市场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的航行权,从而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一定影响。我国《海运条例》第28条第2款明确规定:只有本国承运人才能从事国内港口间的运输。[4]对于沿海运输权的相关规定可对国外海运企业渗入国内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从而有效保护国内的海运行业,同时还可对外国船舶进行沿海运输起到限制及禁止的作用,从而尽量减少国外海运企业对于我国国内海运企业的所产生的冲击。而沿海运输权的开放不但会对国内的海运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在国际海运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此外也会对国内中小港口的向前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然而对于沿海运输权的相关规定也可能会对我国慢慢发展为国际中转港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相关人士经研究发现,由于沿海运输权的相关规定,很多承运人在不同的轮班之间或是不同的服务航线之间难以进行中转。若能适当放宽沿海运输权的保护,那么上海、宁波、青岛等沿海地区就很有可能会发展成国际中转中心。对沿海运输权进行适当放宽就相当于给予了国内承运人更多的选择机会,比如在进行航线的选择时,国内很多承运人就可选择路程较短的航线,从而减少运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沿海运输权的开放或保护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安全,因此在进行海运服务市场进行开放时要充分考虑国家的领土安全及对海上航线的保护。

三、促进我国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相关措施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也不断加大,对于我国海运企业来说,其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就我国目前的海运服务市场而言,在国际市场竞争当中,我国海运业还处于比较弱的地位,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对我国海运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而且还要改变我国海运企业的管理方式,提高我国海运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我国海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综合实力,促进我国活动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我国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及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要严格遵循适度原则。所谓适度原则就是指在对海运服务进行开放及实现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过程当中要循序渐进,严格把握各阶段的发展进度及尺度。比如在实施最惠国待遇这项政策时,可事先保留一些豁免规定以在后期的发展当中根据具体的发展状况慢慢加入。依照最惠国待遇的例外条件,在海运服务市场开放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条件开放。竞争对手不同,所采取的手段也要有所变化,同时也可跟其他国家进行协商,以换取他国海运市场给予我国海运市场更加深入的准入程度以及更加宽松的准入条件。此外,针对国民待遇,我国采取了取消货载保留的政策,然而很多航运公司却不能立即适应,其经营机制及竞争意识无法立即做出改变,从而导致货源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航运公司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各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必须依照货种的不同逐步、分阶段实施。

第二,加强国际沟通,积极参加国际有关于海运服务贸易的双边及多边谈判。要想促进我国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就必须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所存在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分析,随后制定相应的方案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步骤。此外,还要在国际海运服务贸易的双边及多边谈判当中确立我国的立场及策略,这样不但对我国履行GATS缔约国所应尽的义务给予帮助,而且还有利于我国利用GATS行使权利,从而为我国海运服务贸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高我国海运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进行谈判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对WTO、GATS和有关于海运服务贸易协议的规范及运行机制进行认真研究,而且还要明确表明自己在国际海运服务贸易中的立场,同时利用相关规则以维护自身的权利,最大化地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尽量减少不利条件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我国海运企业应尽量加快内部体制改革的速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国际市场竞争力,使我国海运企业在国际竞争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我国海运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其已存在一定的可在国际海运市场当中进行竞争的独立能力,但是我国是否能成为海运强国主要是由我国航运市场的健康开放程度来决定的,而不是依靠国家保护主义或是完全开放的贸易政。海运企业只有不断壮大自身,提高其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海运服务市场当中存在立足之地。同时,船务公司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及员工的综合素质,从而加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可通过与其他公司联合,进行改组,或是采取兼并的方式将公司规模扩大,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从而从根本上将我国海运企业存在的散、弱、差等问题进行改变。除此之外,海运企业还要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加强与货运人的沟通与联系,同时建立与国际海运服务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企业内部的运营机制,利用增值服务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树立品牌形象以转变我国海运业在国际海运市场贸易中的角色。

四、结语

我国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对于我国海运服务贸易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海运服务市场的适当开放可促进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加快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是,海运服务市场的过度开放不但会冲击我国国内海运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国内海运企业在国际海运服务市场当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因此在制定海运服务市场开放承诺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内海运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还要学会充分利用国际海运服务贸易相关规定中的权利,以真正利用海运服务市场的开放促进我国海运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及我国海运服务行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颖峰,寇宁.我国海运服务市场开放与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

[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1(06):31-36.

[2] 李晨,张琦.我国海运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中国海洋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26-30.

[3] 陈双喜,王磊.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

海外市场发展篇(9)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11-0059-04

2010年7月25日,由中国金融学会指导,上海市金融学会、上海金融学院、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University ofMissoual-St.Louis)、美国道富银行信托公司、德国德意志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合办,上海金融学院承办的第五届201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坛在中国上海举行。论坛围绕“金融市场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

一、金融市场发展的环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和优势决定的。上海应如何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化“市场体系”内涵?如何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度环境?如何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和谐生态发展环境?与会代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上海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认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既是上海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更是上海必须承担的国家战略。上海的优势不在于金融资源的总量,而在于金融市场。上海的金融市场门类相对齐全,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以完善金融市场为核心,把个人交易活动更多地吸引到上海,提高上海对全球金融资源的定价能力。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中心工作。同时,环境建设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针对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切实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出台引导性政策和针对性措施;要完善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主要是引进和培育会计、法律、评估、咨询等各类专业机构,充分发挥金融审判、检察、仲裁等机构在维护机构秩序、保障投资者利益方面的作用;要强化政府在金融教育、人才培养、品牌提升、文化建设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优良的软环境。

上海金融学院副校长吴大器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会计体系建设密不可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必然与较高的全球会计地位相匹配。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全球会计地位并不高,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加强会计体系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为此,应在发挥好会计对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所承担的基础责任的同时,也应要求会计在提升功能和效率上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给会计理论与实务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所开展的会计生态系统建设,就是要实现会计从基础职能到多层功能的转变,实现会计准则形式到会计准则运行效率的转变,实现会计与金融相互关联到两者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转变。

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刘大为认为,金融制度创新构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价值。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必须紧紧地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客观需要。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任何金融创新都离不开服务实体经济客观需要这个总目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必须服务和服从实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注重通过市场化的办法进行一系列的信用和制度建设,这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又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变革和跨越式发展,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才能获得成功和可持续增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才可能是健康和可持续的。

上海金融学院朱文生博士认为,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配套改革的角度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应始终是与领导体制、机制的优化及放松管制相对应的。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体制、机制优化方向应该是市场化的。其途径主要应该有:一是行政区划优化;二是金融监管领导体制、机制优化;三是应对隐性层面挑战,优化领导体制、机制。

上海金融学院肖本华博士认为,上海已经建立的金融市场体系并没有成为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金融市场,是一种典型的“行政主导型”市场,交易功能较强而其他功能较弱:各金融市场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管理。缺乏内在关联,各金融市场之间资金缺乏流动,价格几乎没有关联。同时,金融产品的类型、数量、价格存在行政管制。市场参与主体有限,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市场竞争格局不能形成。为此,首先。要发挥政府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推动作用,推动模式应从行政主导型向政府引导型转变;其次,要制定国家层面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选准突破口;最后,中央政府和上海市应高度重视上海的软环境建设,在软环境建设中应把法制环境和金融监管环境作为建设的重点,应审慎地放松有关的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税收环境。

二、金融市场发展路径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目前,上海已基本具备了金融要素市场的主要内容,涉及到黄金、证券、期货、债券、外汇等多个市场。如何利用上海的优势,有方向有目的地发展金融市场,找准发展金融市场的路径和渠道,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则成了与会代表积极讨论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认为,扭曲的金融机构不利于金融发展,不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金融发展中的一大弊病是间接融资比例高企,直接融资严重偏低。2008年以来的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目前,国家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大力发展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正规的场内市场仍不足以解决金融结构扭曲的状况。当前,应当瞄准新的领域,找准增长点,有方向有目的地发展金融市场。为此,上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是要大力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二是要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三是要大力发展金融租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球认为,资本市场的大发展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资本市场是当前社会最重要的财富管理方式和最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式。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已不再仅仅是货币交易中心,更重要的是资产交易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从居民资产配置理论角度来讲,当财富总量和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就会超越静态意义上的资产安全性的要求,希望提供增值、避险、组合和一体化金融服务。尤其是对存量财富的管理和资产配置需求最为迫切。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的功能,才能促使本国货币的清算功能向储备功能的转变。可以说,没有资本市场的大发展,人民币要实现国际重要储备货币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资本市场还是配置风险、管理风险的最佳方式,是一种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中国要成为国际金

融中心,还需要在规模、结构、资源配置、财富管理、风险管理、全球地位等方面有进一步发展。为此,第一,资本市场总量规模还应进一步扩大;第二,资本市场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建立与股票市场规模相近的企业债券市场,以弥补企业融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并为投资者创造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优化资本市场的风险结构;第三,不断优化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产业结构、实现投资工具的多样化,以加强资本市场的风险配置功能和财富管理功能;第四,允许国际投资者自由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允许外国优质企业在中国上市,真正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才能成为与中国实体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顾问李豫认为,中国应当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要,建立中国金融市场与欧洲金融市场的直接联系,尽早引进欧盟外汇市场、债券市场有关产品,为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交易、投资、风险管理平台和产品。同时。为缓解外汇集中于国家的压力,国家应鼓励企业和居民持有和投资外汇,实现财富币种的多元化,实现“藏汇于民”。同时,他认为,建立与欧洲金融市场直接联系途径的一个选择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所属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建立类似CME模式的合作,使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以及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平台上直接交易德意志交易所集团提供的欧元债券和场内的汇率利率期货期权等产品。

美国道富银行信托公司执行副总裁柯・杰瑞认为,中国应积极培育基金业的后台服务产业。在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后。中国的基金行业将进入一个快速扩张时期,并进一步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国基金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成熟的服务外包市场。与美国的基金产业以市场为主导、政策为辅助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基金产业早在成立初期,就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产业的演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层的规制和引导。目前。法律法规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后台业务外包发展的瓶颈。中国应当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后台业务外包的范围,理清承包方和发包方的权责,借鉴国际经验,培育后台服务产业,为基金行业的持续繁荣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未来的几年里,随着监管法律的完善,基金后台业务外包提供商将会不断涌现,资产服务业会作为一个新的行业出现。而集中式的后台业务处理模式也将成为中国基金公司的主流业务处理模式。

申银万国证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单豪杰博士和马龙官博士认为,在上海的金融市场中,证券市场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发展证券市场最有助于金融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这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其次,现代经济发展也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而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恰好能满足这种需要;第三,现代金融的发展是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的,而金融创新主要是以证券市场创新为龙头。因此发展证券市场带动其他市场的发展是当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新的思路,它能够带动法律制度、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面对当前的约束。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应该要以国际化作为当前的重要内容。从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来看,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一个金融中心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推进证券市场国际化便是当前一项较好的战略选择,这也是促进制度完善和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三、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了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在此次论坛中,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进程、方式和方法等问题也成为了与会代表热烈讨论的焦点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相辅相成: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发展人民币市场、推动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战略部署,而扩大人民币使用则将有力夯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一,稳步推动资本项下和金融市场开放,积极构建人民币回流的国际投资池;第二。积极推进与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相适应的上海外汇市场发展。为此。一是积极推出各类避险交易工具,完善外汇市场的功能和体系,大力拓展外汇远期和掉期交易,适时推出外汇期货期权交易,争取掌握人民币定价主导权。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上海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的规模,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交易主体范围,增加银行间市场交易模式,丰富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品种,提高外汇市场的竞争程度和活跃程度。三是完善外汇交易做市商制度,提高欧元、日元和港币对人民币交易的流动性;第三,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跨境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为此,一是进一步放宽境内机构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支持企业“走出去”。二是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逐步放宽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境内投资的限制。三是拓宽境内外汇资金的投资渠道,允许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在境外的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四是深入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五是在继续推进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的同时,积极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探索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引导外汇资金双向合理流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殷剑峰认为,就人民币国际化乃至中国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成败而言,放松管制是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目前,为了顺利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迎接第二个全球化阶段,在放松管制、积极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香港中资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同时,立足香港中资金融机构,发挥QDII和QFII的战略作用。为此,第一,培育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第二,继续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以QDII和QFII为手段,以香港的中资金融机构为依托,稳妥、有效地推动资本项目开放。

上海金融学院李豫认为,人民币已初步具备成为地区和世界范围强势货币的经济基础,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现阶段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要同时推进国际和国内两个金融市场建设。一方面,在国际上为人民币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在国内全力推进以金融市场建设为核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建立开放的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离岸市场等金融市场体系,推进人民币汇率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四、中国资本市场现状与发展热点问题探讨

中国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沪深两市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中国也成为名符其实的资本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走强,法律体系的不断

健全,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将带动理论和学术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广泛和深入研究。本届论坛上,众多海外专家学者也针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英国阿伯丁大学的JingChen,Roger BucklandJulian Williams三位专家学者认为,2001年后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规制改革,实际上是对中国B股市场资产所有权的放松管制,它对中国和香港资本市场结构的自发调整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使中国和香港资本市场的长期联系更加稳定,而且也使得两市场间的相关性和传导机制更趋收敛。这些结构性变化必将为两市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套利机会。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OscarVarela教授和Duc Anh Ngo博士认为,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三。目前中国上海和深圳股票市场正尝试着私有化改革,随着市场效率和透明度的逐渐提高,必将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同时,他们认为,中国的股票市场是有效的,美国基金管理者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时机选择问题不仅是无效的,而且还会影响市场的绩效。尤其是对上海的B股市场。

海外市场发展篇(10)

    一、上海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

    上海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贸易地位的发展起步主要是从南宋时期开始的,沿黄浦江码头形成了商船云集的局面;元朝开始这里设立行政县,一直发展到明朝成为国家的纺织与手工业中心,清朝其国际贸易在上海兴起,政府在此设立了海关,成为当时国内的国际商埠。鸦片战争以后,根据《南京条约》规定,上海成为通商口岸,沦为殖民地,国外资本基本上垄断了上海及其周边的手工业,但是这也才客观上给上海带来了先进技术与经验,促进了上海工业、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从此,上海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新中国建立以后,上海虽然成为国内工商业中心地位没变,但国际贸易基本上停滞,其中心地位让位于香港及南亚中心城市。改革开放成为上海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重新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贸易、金融中心。期间可以概括为几个阶段:一是探索转轨时期,从1979-1991年,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搞活经营,推进外贸经营承包制度;二是1992-1999年,国务院开始开发浦东地区,邓小平南巡讲话,上海继续放开步伐,外贸取得了快速发展;2000年以后,我国加入了WTO,上海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发展规模、运行质量、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建国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阶段。其中的2008年,上海外贸进出口3 321.38亿美元,为2000年的6.07倍,年均增长25.3%;其中出口1 693.50亿美元,进口1 527.88亿美元,分别为2000年的6.68倍和5.20倍,年均分别增长26.8%和22.9%。

    二、上海国际贸易发展的今天

    2010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额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空运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3,其中全国70%的航空货运量经由上海口岸中转。2010年上海金融业经济总量为1931.73亿,全国近70%的外资法人银行总部位于上海,资产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的85%。2011年3月伦敦金融城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以694分与东京并列全球第五。

    “十一五”期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于全国城市前列,商品销售总额位于全国城市第一,关区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目前,上海外贸相关行业吸收就业400万人,外资企业吸收就业290万人。2010年,外贸相关企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1/3左右,商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19.1%,商业对全市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6%。2010年,上海本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688.7亿美元,上海关区进出口总额6846.5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近1倍;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906.9万标准箱,均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324.8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046.7亿美元,年均增长26.4%,占全国比重达到28.9%。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本市出口46.5%,机电产品出口占本市出口72.6%,分别比2005年提高3.9个、6.1个百分点。如今,上海的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出口额之比为35.0∶55.5;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等传统市场占到上海商品出口的64%,对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比重也在逐步提高,东盟已成为上海第四大贸易伙伴。

    不过,与国际一流贸易中心相比,上海存在着很大差距。服务业增加值仅有香港的四分之一、东京的十分之一,社会消费品零售规模和商品销售总额不足纽约的六分之一。另外,除了铜的价格,其他大宗商品基本没有体现定价话语权。在国际商业购物中心、商品货物流通中心与贸易服务中心方面,民族商业的品牌化、连锁化、信息化、国际化远远不够。由于自身的外贸运营能力不足,国际“中转贸易”份额很低,商品大流通体系尚未很好建立。尚未形成真正具有集聚力和辐射力的网络核心优势,贸易集散功能还在低水平徘徊。商检、报关、货代、理赔、会计、物流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不足;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会展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济、旅游经济、电子商务、采购中心、展贸平台等多元经济和衍生产业的发展不够。在实行国际通行惯例和规则、健全的经贸法规和商务信用的国际贸易制度建设方面,以及国际贸易的人才培训、教育方面,都存在不少瓶颈。

    三、上海国际贸易发展的未来

    未来,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提高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大力拓展口岸功能,加快口岸贸易的发展;积极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努力营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繁荣有序的对外贸易良好发展环境。

    未来,上海服务型外贸建设的重点工作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重点是建立五个部级中心,包括建设上海海外营销服务中心,展示本地外贸产品、推广自主品牌,拓展海外新兴市场;建设上海国家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提高出口产品高端设计和营销能力;建设上海进口产品中心,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贸易主体;建设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中心,促进上海成为国际技术服务贸易的主要平台;建设国家汽车及零部件交易中心,打造跨国汽车采购、交易和定价平台。

上一篇: 钢结构工程安全管理 下一篇: 辩论常用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