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建筑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4 16:20:04

保护古建筑建议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1)

宝箴塞位于武胜县农林乡方家沟村,依山而建,闽南团城建筑风格,有江南民居特色。房屋设计精巧,重叠有序,古色古香,独具特色。占地26000多平方米,8个天井,108道门,塞墙高6.5米,宽0.4至1.5米,长560米。宝箴塞始建于清朝宣统辛亥(1911年)秋至今已有93年历史。前后分二期工程修建,先建正塞,然后建尾塞,历时40多年。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古建筑与现代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矛盾。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与当地古建筑的存在形同水火。要建立开发区就必须要占用原来古建筑的占地,要保护古建筑就必须阻止开发区在古建筑区的建立。所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便成为了古建筑保护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迫切的想要告别旧社会迎来新生活,所以对于旧的事物就要修改摒除。位于武胜县农林乡方家沟村的宝箴塞也遭受如此浩劫。再来看看西方吧,巴黎可谓是对古建筑保护较好的一个地方。曾有巴黎人说他们古代的祖先再回到巴黎依然可以找到回家的路,从这足可见巴黎对于古建筑的保护的程度之高。

古建筑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存,对于我们认识历史、认识前人轨迹的价值毋庸置疑。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各种古建筑的重视程度,可以欣慰地看到国人对于古建筑保护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真正要落实完善的保护依然困难重重。

保护古建筑的困难具体在哪里?

古建筑住户的素质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中国古建筑往往在通风、采光、排污等方面都很差,决定了这里住的往往是老居民或者文化水平、收入水平不高的人。居民没有经济能力就不可能主动对建筑进行保护性维修,他们对文物的认识水平高低也会对保护的好坏产生影响。

将古建筑内的居民迁出似乎是一个解决办法,其实不然。不但从经济角度看这样做很不现实,而且也被一些专家诟病为失去生活气息,使活的文物变成死的摆设。杭州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8000多古建筑内住着近10万居民,如果将居民都搬空,古城怕也失去了它的意蕴和生气。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2)

铅笔从清朝末年开始输入我国,以德国产的铅笔最早进入,其后日本、美国的铅笔亦相继进入我国市场,尤其是德国的施德楼铅笔更是风行于全国各地。根据《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的有关资料,1925年我国铅笔进口额43万余元,到1930年即达到96万余元。旧中国的关税不能完全自主,外商进口大多采用走私、偷税、漏税等手法瞒天过海,因此海关的进口记录并不能反映当时铅笔进口的全貌,真正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的铅笔数量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数值。1932年,中国第一家铅笔厂———大华铅笔厂在香港九龙建立,其后北平中国铅笔公司和上海华文铅笔厂相继建成,两处均为半成品加工厂。

1934年,中国标准国货铅笔厂在上海建立,开始自制铅芯和着手研究采用国产原料制造铅笔。该建筑的这些铅笔字迹都形成于1934年之后,可见此时社会上铅笔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而且洋货和国货同时并存于济南的铅笔销售市场中。铅笔原料主要有铅笔杆用料、石墨铅芯原料、颜色铅芯原料和外观装饰用料等。这些民国时期铅笔字迹都是黑色字迹,因此这些字迹的保存耐久性与石墨铅芯原料的成分组成密切相关。石墨铅芯原料和辅助材料原料有石墨和粘土。石墨为着色剂,其中的碳原子为层状排列,同层之间的碳原子之间的结合力较强,而层与层之间的碳原子间的结合力量很弱,由此形成石墨整体宏观表现出来的滑腻性和可塑性。石墨制成铅芯能划出黑色痕迹,牢固粘附在纸面上,并能用橡皮擦掉,因此一般都选用含碳量高、颗粒细腻的石墨。粘土作为粘结剂,利用其可塑性和粘结性,将石墨颗粒粘结起来,以增加笔芯的一定硬度,作为铅芯原料的粘土要求可塑性好、含铁量低、烧结范围宽。辅助材料包括成型材料和铅芯改性材料。铅芯成型材料用于提高可塑性和粘结力,改善铅芯成型性能,常用的有饴糖、黄耆树胶等。铅芯改性材料用于铅芯烧结后油浸处理,借以改善铅芯的物理性能,如磨耗、浓度、芯尖受力、光滑度、硬度等,常用的有石蜡、牛羊油、凡士林等,通常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搭配混合使用。铅芯颜色原料有色料、体质原料、胶粘剂、油脂和蜡。色料(包括颜料和染料)起着色作用,要求着色力好、遮盖力高、质软、细度高、耐热性好、无毒等,常用色料有钛白粉、炭黑、酞青蓝等。

石墨是碳的同素异形体,是一种天然的矿物性颜料,化学性质极其稳定,非常耐水、耐光、耐热、耐酸碱、耐腐蚀。石墨具有层状结构,同一平面内的碳原子间化学键的结合力大,而面层与面层之间的距离较大,仅仅以范德华力结合,因此片层之间容易滑动。使用石墨铅笔在墙壁上书写字迹时,石墨铅芯材料结晶颗粒在均匀地脱落的同时通过压力作用粘附在墙壁的微细孔隙中,从而在墙壁上留下黑色的字迹。从铅笔字迹材料的稳定性来看,性质极其稳定的石墨材料决定着铅笔字迹不容易被侵蚀,但是铅笔字迹与墙壁之间的结合力极其微弱,仅仅依靠粘附作用形成黑色字迹,因此该建筑墙壁上的铅笔字迹仍然是很不耐久的字迹。

民国时期铅笔字迹的危害因素

民国时期的铅笔字迹被重新发现后,就暴露于空气中,与各种外界因素相互作用,遭受着老化变质的危害,主要包括灰尘和有害生物的机械磨损、有害气体的腐蚀、水分长期持久的侵蚀、所依附墙体材料的老化变质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

1灰尘和生物的机械磨损

灰尘的来源主要是大气中的飘尘、焚香烧纸形成的烟尘以及建筑上部坠落的尘土。生物来源于霉菌类、昆虫类、鸟类、鼠类、爬行动物类以及其他类别的生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周边自然环境植被中。灰尘固体材料被粉碎成粉末后,形状各不相同,多带有棱角,表面积显著增大,因此加大了与周围介质的接触面积,加之其粒子运动的奇特性,并不是按气流方向运动,因此灰尘落在墙壁表面后,在长期蠕动作用的过程中,对铅笔字迹会产生机械摩擦。生物的机械磨损主要表现为生物在活动过程中碰撞铅笔字迹,使石墨铅芯材料脱离墙体。同时生物的分泌物也会遮盖字迹,使字迹的清晰度降低。

2有害气体的腐蚀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酸性物质、强氧化物质以及强还原性物质,它们能够与铅芯材料中的粘土、成型材料、改性材料等不耐久材料发生分解、氧化、还原等老化反应。这些材料在老化降解过程中,在铅笔字迹的材料中形成数量众多的孔隙,字迹材料的结合强度就缓慢降低。当结合力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石墨材料也就随之从字迹上脱落下来,导致字迹颜色变浅,模糊不清。

3水分长期持久的侵蚀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测绘,发现造成墙壁大部分病害的直接原因是水分的侵害。由于建筑年代久远,加之周围地理环境影响,建筑四周水路疏导不畅,墙体常处于潮湿吸水状态,时间一长便造成墙壁地仗病害,进而引起墙体表面病害,危及到壁画的长期存续以及铅笔字迹的长期保存。该建筑地势较低,受到雨水和地下水危害尤为严重,排水不畅,使墙角浸水严重,此处墙壁内的支撑柱已经开始糟朽,墙面严重空鼓,壁画颜料与铅笔字迹开始由下向上逐渐脱落。根据试验,黑色铅笔字迹在水中长时间浸泡时,颜色稍变浅,这是由于有少量的石墨及其粘结物———粘土、成型材料以及改性材料脱落所致,由此可见,铅笔字迹材料长期处于严重潮湿的环境中或遭水浸也会影响其耐久性。墙壁材料长期处于潮湿的情况下,不仅有机物会分解变质,同时潮湿还将促使许多化学反应发生和容易滋生霉菌,产生进一步的化学性、生物性损害。墙壁中的水分威胁同样会传递到铅笔字迹上面,也使得铅笔字迹发生褪色模糊。

4依附墙体的老化变质

墙壁制成材料中的水分一方面溶解了材料中的可溶盐,改变了墙壁原本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墙体材料中某些矿物质随着吸水与失水而产生“湿涨干缩”效应及各种机械压力,墙壁的稳定性逐渐遭到破坏,墙面地仗材料开始变得疏松,附在上面的铅笔字迹的结合强度也随之降低。因为水分长期侵蚀墙体,进而通过毛细作用迁移蔓延到表面地仗材料中,粘土成分被水分溶蚀而逐渐丧失机械结合力,直至地仗的粘合力不能承受墙壁地仗自身的重量时,墙壁地仗就从墙体上面脱落。靠近地面部分的地仗首先老化变质,壁画主体部分最底部已经模糊不清,而该区域的部分铅笔字迹已随着壁画墙壁地仗材料的老化变质也有完全消失的威胁。3.5人为因素的破坏铅笔字迹一旦重新显现于世人面前,就与壁画一起作为历史记录整体共同进入了陈列展览的范围。在对外展示的过程中,就面临着人为损坏的风险。由于民国时候的铅笔字迹在建筑中发现较少,而且是具有详细日期的记录,因此游客的好奇心理可能会促使其做出试探性的触摸举动,在这一过程中粘附于墙壁上的字迹就可能被磨损。另外在建筑清洁卫生过程中,清洁工具可能会触碰到字迹的粉末,因此铅笔字迹有可能被不恰当的保护手段所伤害。

民国时期铅笔字迹的保护修复

为了抵御各种外部因素对字迹的危害、延长字迹的存续寿命,必须对危及铅笔字迹的墙壁地仗材料以及铅笔字迹做出必要的保护修复措施。结合壁画的保护修复工作,对铅笔字迹分别实施了字迹的表面清洁、墙体材料的水分阻隔、字迹材料的加固封护以及字迹的物理性隔离等保护措施。

1铅笔字迹的表面清洁

在清理了表面白灰层之后,壁画及铅笔字迹所在的墙壁上仍然留存有一层微薄的白灰,这层疏松的白灰与墙壁之间的结合力非常微弱,因此可以使用毛刷和毛笔对这些白灰层施行机械性清洁的方式,然后用吸尘设备吸取清除粘附在墙壁上的灰尘,而对于局部顽固性粘附在墙壁上的白灰,则以软化试剂敷在上面,等到白灰软化后就能继续使用机械方式来清除。软化性的试剂一般使用蒸馏水、无水乙醇和丙酮以及它们之间不同比例的混合物。在清理过程中,由于铅笔字迹是通过压力与摩擦力粘附于墙壁上,两者之间的结合力大于白灰层与墙壁之间的机械结合力,所以机械性清洁方式基本上不会破坏铅笔字迹的显色材料。

2墙壁材料的水分阻隔

隔绝水患是保护墙壁的地仗层,进而保护依附于其上的壁画与铅笔字迹的根本措施。首先对严重吸潮、水活动频繁的建筑外墙的墙基、墙根做防潮防渗处理,以隔断土壤中地下水的毛细作用,其次对严重吸附毛细水的墙体进行避潮层的施工处理,防止地下水通过墙体缝隙继续上升,最后对外墙受雨水侵蚀部分做墙面防水憎水处理,以隔绝大气降水与空气中的水分侵蚀进入墙体。经过水分阻隔处理,整个建筑墙体已经能够完全隔绝土壤中地下水与盐类、大气降水、空气中水分对建筑墙体、地仗层以及铅笔字迹从下部和背部对铅笔字迹以及壁画长期持久的侵蚀。

3铅笔字迹的加固封护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3)

Abstract: The ancient buildings are mostly wooden structure, fire resistance and fire risk. 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of the fire risk, and summarizes the fire status quo of ancient building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roblems for the fire protec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ancient architecture, fire risk, fir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辉煌给我们留下了无法估量的文物和古迹。这些文物和古迹,不仅是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建筑作为一种特定的、独一无二的古迹,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然而,随着近年来古建筑火灾事故的频发,古建筑的消防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据不完全统计(摘自《浙江消防》),新中国成立50年来(1949-1999),我国共发生古建筑火灾78起,其火灾事故原因主要如下图所示。

图1 古建筑火灾事故原因调查饼图

从图可以看出,在78起火灾中,由于用火不慎而引起的火灾次数最多,约占30%,电气故障火灾次之,约占16%,而燃放烟花爆竹导致起火的次数最少,约占1%。除了上述火灾案例之外,近年来也有不少典型的古建筑火灾案例,例如,2003年1月19日,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发生火灾,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236平方米建筑全部化为灰烬,周围文物也收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04年6月20日凌晨,北京市西城区的护国寺院发生火灾,西配殿的一部分被烧毁;2007年8月,江苏省泰州市光孝寺发生火灾,“最吉祥殿”大殿西南角被烧毁。

从上述古建筑火灾案例可以看出,我国绝大部分古建筑为木结构,其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火灾诱发因素多,存在着很大的火灾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扑救困难,损失惨重,社会影响大。因此,全面、细致、严格地做好古建筑的防火安全工作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古建筑的构造特点及典型的古建筑火灾案例,对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根据国内外对于古建筑防火研究的成果,对其防火现状进行总结,最后针对目前国内古建筑防火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古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

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可以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1-4]。其中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古建筑的材料组成及构造形式,而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界的危害和人为因素。图2给出了影响古建筑火灾危险性的因素。

图2 古建筑火灾影响因素

2.1引起古建筑火灾的内部因素分析

从古建筑的材料组成来看,其屋架、梁、柱、门窗等都是用木材制成,由于木材的燃点低,经过数百年的分化之后,木材表面开裂,木质疏松,一旦遇到火源,极容易起火,起火后木材燃烧产生大量的烟雾,降低了火场能见度。同时古建筑内部的装饰材料均易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古建筑的火灾荷载。从古建筑的构造形式来看,我国古建筑以叠梁式结构方式最为普遍,其正面一般采用木门窗,屋面采用具有较好耐火极限的瓦,这种构造就像如同一座堆积成山的木垛,一旦发生火灾,其火焰传播速度非常快,火势发展迅猛,难以控制,有着极高的火灾危险性。

2.2引起古建筑火灾的外部因素分析

从自然界的危害来看,古建筑火灾危险性中较为突出的就是雷击引发火灾,这主要和一些古建筑的地理位置和建筑布局有关,由于建筑年代久远,避雷设施不完善,缺少或者根本不存在避雷针,难免会造成雷击危害。从人为因素来看,主要有火源控制不力、电气设备使用不当、消防设施偏少、防火间距严重不足等因素,古建筑由于是木质结构,一旦火源控制不力,如日常用火不慎、维修施工用火不慎、游客用火不慎以及人为纵火等情况,建筑将极易起火,并且由于古建筑的消防设施相对落后,起火后的灭火救援工作将会极其困难,由于消防间距存在问题,火灾发生后对周围建筑物的安全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外部因素对古建筑的火灾安全性影响更大。

3.古建筑防火现状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4)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松潘地处川西北大草原和岷江源的交汇处,是溯岷江上从成都平原通往陕甘青的交通要道,松潘是“九寨―黄龙”风景名胜区的重要交通节点,是高海拔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相关历史记载,早在古蜀国蚕丛氏时代, 松潘就是一定区域的中心,自明朝洪武年间筑城以来,松潘古城一直是依偎在“茶马古道”旁边的重要集散中心和贸易口岸,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经过历史的洗礼,很多标志性的历史性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但以古城道路、古城墙残迹以及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毛儿盖会议会址等在内的古城格局保存了下来,为古城增添了几分古朴典雅的氛围。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物保护与城镇现代化建设二者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那么如何实现文物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的和谐共存,就是现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和相关部门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下面本文以松潘古城为例进行了探讨。

一、古城墙的保护与城镇化建设

位于松潘县城进安镇的松潘古城墙,地处岷江上游西岸河坝,是成都通往黄龙、九寨、松潘大草原的中继站,群山环抱,地势开阔。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古城墙虽然已经古旧不堪,但是积淀了丰厚的建筑艺术气息,城门洞内底座海马浮雕栩栩如生,门洞上雕刻的仿四柱三楼牌楼、门楣、雀替以及鹤鹿同春的图案更是别具匠心,在我国的建筑艺术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古城墙作为古代的防御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我们研究历史、了解历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古城墙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多年来,松潘县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保护好古城墙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城镇化建设。比如,松潘县文化体育局积极筹措资金,并邀请有关专家对松潘古城墙进行实地勘测,详细的规划设计出古城墙的修缮方案,并先后数次对东门、北门城墙进行了重点保护、抢救和维修,恢复了东门和北门城楼,解决了城墙跨塌和城门洞严重渗水问题,并将维修情况上报各级文物主管部门,从而为打造与黄龙、九寨齐名的亮点工程―大唐松州提供保证。尤其是在汶川地震之后,松潘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更是不断加大力度和投入,加强对古城墙的修缮以及防震性能的完善,还将这一重要工作纳入到现代城镇化建设当中去,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的和谐共存。

二、毛儿盖会议会址与城镇化建设

毛儿盖会议会址位于四川省松潘县西毛儿盖上八寨乡索花村,西北倚山,东南傍水。该建筑遗址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35 年6 月12 日, 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北高原胜利会师。1935年8月初,红军北上抗日途中,为粉碎的分裂活动,争取和团结红四方面军北上抗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继两河口会议、芦花会议之后,于8月6日在毛儿盖地区沙窝一幢藏族民居三楼召开会议,史称“沙窝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有、聂荣臻、、傅钟等重要历史人物,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明确指出开展右倾机会主义及斗争是目前的中心任务之一,并严厉批评了工作中的错误,做出了红军继续北上的重大决议,继承了“遵义会议”精神,为抗战指明了方向,为红军北上抗日及中国革命胜利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作为重要历史会议的召开地点,毛儿盖会议会址和沙窝会议会址成为了标志性的历史建筑,但是在“”期间遭到破坏。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文物的保护,于是,这两项会议会址被列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2月沙窝会议会址并入毛儿盖会议会址,并于2006年5月26日被列为第六批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毛儿盖会议遗址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也是研究中国革命史和长征史珍贵素材。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对该遗址的保护,省文物局曾邀请文物保护修缮专家组来到松潘县上八寨乡和下八寨乡,对毛儿盖和沙窝会议会址修缮工程进行现场实地勘察,并将实际情况进行上报,设计出了毛儿盖和沙窝会议会址的修缮工程的具体方案,对该文物进行修复,并适当开发旅游资源,适应现代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三、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与城镇化建设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历经三年时间,于1990年8月在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建成,由邓小平同志题名,是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主要由纪念碑、陈列馆、大型群雕和浮雕等建筑组成,面积达200余亩,著名的黎明火种、三军铜像、英雄群雕、火炬碑文等无一不体现着宏伟的建筑艺术。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建成以后,国家各代重要领导人都先后亲临川主寺红军纪念碑碑园敬献了花篮,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具有历史性的文物的重视。

如今,碑园已成为九寨沟和黄龙寺旅游热线上的一个壮丽人文景观,并且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城镇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碑园已经成为缅怀红军长征丰功伟绩,颂扬长征精神,进行爱国主义、优良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其社会效益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总之,对于松潘古城来说,文物保护与城镇化建设时可以和谐共存的。无论是历史悠久昂然屹立的古城墙,还是记录着红军抗战步伐的毛儿盖会议会址,或者是伫立在元宝山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无一不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的象征,既蕴含了丰富了建筑艺术价值,同时也给现代城镇化建设赋予了崇高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5)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古建筑具有艺术价值、科研价值、历史价值等,是人类重要的物质财富和历史遗产。20世纪下半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古建筑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各国都在探索古建筑的保护方法。然而古建筑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科技的支持,制度的保障等。结合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很多国家以及国际性古建筑保护组织倡导对古建筑实施利用式保护,即提倡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后工业时代,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增强了人们对历史文化需求的加强,伴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古建筑的旅游利用模式迅速发展,很多古建筑开始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同时对古建筑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利用古建筑与游客的规律研究古建筑旅游对古建筑保护的影响。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古建筑的保护历程,分析了古建筑旅游发展历程,最终得出正确协调好古建筑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方法。其次,说明古建筑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可持续,即可持续旅游发展观是最适合古建筑旅游开发的理论。最后,围绕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利用这一核心话题,解决古建筑旅游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从古建筑、政府机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动态管理模式的研究中寻找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使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利用走上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为古建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相应的参考,并丰富我国古建筑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

以我国为例,我国历史悠久,古建筑风格多样,遗存量较大。保护古建筑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向外界展示我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目前,传统的文化旅游地以及新型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古建筑旅游业迅猛发展,一方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强了政府及当地居民对古建筑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意识。而过度的旅游开发与利用、保护意识的淡薄等都成为威胁古建筑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因素。

一、古建筑的价值认知、古建筑资源

古建筑的保护方式多种多样,如教育利用、文化利用、旅游利用、科研利用等。其中,旅游利用被认为是解决古建筑保护问题的优选方式。[1]将古建筑作为旅游资源并不是一种新颖的旅游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古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古建筑遗产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古建筑旅游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古建筑地区不断被旅游者访问时,古建筑实际上已成为当地旅游资源。

(二)古建筑旅游利用方式研究

1、按古建筑位置划分

按古建筑保护的位置[2],如果不发生移动的保护为原地保护,否则为异地保护。原地保护方式程序较为简单,发展较为成熟,集中保护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近些年才逐渐兴起,这是发展古建筑旅游业中较为成熟的两种方式。密集度高、体积巨大以及价值量高的古建筑较适合原地保护,目前已发展成熟;集中保护,则适合于小面积点状遗存,将其集中到统一的地点进行管理,便于保护。虽然集中保护方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是这种保护方式在保护古建筑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按合作形态划分

根据古建筑旅游开发者的合作形态进行划分,古建筑旅游利用又分为政府经营、政企合资及企业经营三种方式。

政府经营是指当地政府对当地古建筑旅游开发的经营规划和日常管理负责。政府在管理当地古建筑的旅游开发中会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政府在经营古建筑旅游发展过程中,注重整体发展,紧密联系社区,关注当地经济收益,为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及收入。但是,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政府力量,经营思路狭窄,很容易使旅游业发展规模受到制约。政企合资通常指古建筑旅游业的管理由政府和企业双方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古建筑的旅游规划经营和管理。政企合作联合了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力量。企业经营指由企业对古建筑注资、规划和开发。企业经营模式启动效果较为明显,并且在景点的开发和经营管理上紧跟市场,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企业经营容易忽略当地居民的受益。

二、当前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保护意识淡薄

管理部门对古建筑的保护与持续发展意识淡薄,如何协调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旅游业关系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另外,受功利主义的驱动,许多古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1999年,湖北襄樊将宋代时期仅存的古城墙强行拆毁;2000 年,福州的历史街区“三坊七巷”被改造为商业街;浙江舟山将定海古城的历史街区和古老住宅以“旧城改造”为名拆毁。

(二)立法滞后,管理混乱

在古建筑保护立法方面,中国至今尚没有出台专门的有关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缺少了法令的严明保护,产生政出多门、相互干扰的局面,我国古建筑的管理部门权责不明、职能不清现象比较突出。[3]

(三)旅游业的恶性循环规律

古建筑承载的信息越多,人们的期望值越大,在发挥旅游功能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副作用,使古建筑面临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旅游超载、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在市场经济下,若以文化价值为导向,将旅游功能注入古建筑将双双收益;但旅游经营者若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古建筑的保护,这无疑是杀鸡取卵,形成恶性循环。

(四)人才和资金匮乏

古建筑保护对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有严格要求。而我国古建筑保护人才稀缺,另外,修复古建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也是目前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一大问题。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日益得到认可,并于20世纪九十年代得到广泛关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可持续旅游发展》[4],强调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时,要注重维护地方特色、文化和生态环境;此后,世界旅游组织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要求各国政府要加强对旅游部门的管理,制止遗产和文化资源的衰败;1997年,亚太旅游和环境部长会议要求“所有新的旅游开发都必须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在传达着一个思想,旅游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旅游发展观包括可持续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内容[5],它要求在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旅游发展难免会给旅游地的环境和社会造成伤害;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又与环境保护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赖和促进的关系。因此,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是协调好旅游发展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

四、建议与对策

(一)坚持“照原修复”的原则

古建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所承载的完整性的历史信息。“照旧修复”,是指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目的在于保护历史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二)积极培养人才

我国古建筑保护的资金有限,古建筑保护困难,因此需要动员社会资金和力量,使古建筑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应加大对资金的监管力度,使保护资金能有效地全部用于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保证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事业良性运行。

(三)健全管理机制

旅游事业的发展使古建筑重获新生,但职权不清的局面使古建筑管理陷入多部门管理的混乱局面,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并制定专人负责管理。

(四)加快立法进程

法律法规能够强制性规范旅游管理者、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行为,减少对古建筑的破坏。我国至今未出台专门的古建筑保护法规,以至于惩罚毁坏古建筑的行为无法可依。至此,我国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快旅游立法进程,使有损古建筑的行为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2]范凌云,郑皓.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发展[J].规划师,2003,(6):26-28 .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6)

1东阳市古建筑资源现状和面临形势

现存于浙江省东阳市境内的古民居卢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住宅建筑群落,素有“北故宫,南卢宅”之称。卢宅建筑群,特别是肃雍堂组群,从建筑形式、空间序列、匾额题名等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明代以后理学思想和伦理宗法观念对民居的深刻影响。城东街道的李宅,是东阳宗祠最大、民居最古、建筑类型最丰富的古村落,是活态的古民居博物馆。巍山是一座死火山,自然风光优美,山上有火山喷发遗留的黑石林,相传还有晋朝葛洪炼丹遗迹。巍山厅堂是东阳古建筑的三大招牌建筑之一,巍山以其拥有古建筑数量众多、历史悠久、规模庞大、保存完整、品类齐全、艺术价值高的厅堂享有盛誉。也是东阳古建命运的缩影。但是近年来,由于资金缺乏,这些农村古建筑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或破败不堪,或濒于倒塌。

2近年来东阳市古建筑保护情况分析

2.1古建筑的保护模式。第一种采取村里自行保护。这种方式极不合理。古建筑流传至今产权不清或产权共有,实际上相互扯皮时有发生,给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村里只能协调没有惩罚权,有的所有者将古建筑的有价值的雕刻构件斗拱拿去卖,村里对这种事情实际上往往无能为力。第二种是市政府统一保护,登记造册,对古建筑等公房进行保护。政府出资结合民间资本共同管理,不改变公有房产前提下开发旅游,出版相关书籍提升东阳古建筑知名度。

2.2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责任主体不明确,缺少牵头部门。公房部分由市房管局管理;其余有的古建筑由村委管理,有的古建筑隶属私人财产,缺少牵头的权利责任主体,对保护不利的单位和个人缺少处罚措施。其次“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是古建保护工作的立足点。东阳旧城拆迁、旧村改造对古建筑造成了破坏。一些古建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拆除了,没有对其进行改移或重建。村里的古建筑村民保护意识不强。不少地方对古城镇、古村落建筑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保护工作没有行之有效的建设规划和措施,偏面强调现代城镇、村落的建设发展,基层文化文物部门对城市规划建设无权干预等等。最后最关键的是资金补助不够。很多古建筑虽列入了文物保护点,却年久失修随时可能倒塌。

2.3古迹和古建筑环境的修复思路。

思路一“原汁原味”。 对古建筑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历史资料为基础,追求形似和原真。这种思路和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但由于农村史料匮乏,只能推测当时历史环境。思路二保护为主,按需变更。对于具体的历史古建筑,是保护还是修复、扩建,需要根据其价值、现状、空间形态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采取合适的保护、修复和利用策略,达到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现在我国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现象很严重,古建筑作为建筑之乡特色需要重点保护修缮。

2.4古建筑保护工作的建议。首先制定古建筑保护工作细则。明确“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古建筑保护思路,建议由房管局下设专门机构管理。出台《东阳市古建筑保护细则》。其次开放古建筑旅游。提升东阳市旅游文化影响力,利用旅游收入修缮及开放古建筑。再次加大古建筑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古建筑,人人有责”的舆论氛围。

3东阳市仿古建筑产业发展现状

东阳最大的仿古建筑群体是东阳横店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地处浙江省中部的东阳市横店镇,东阳市总面积为1739平方千米,总人口约79万。东阳横店部级影视产业仿古建筑群体,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成功复制了创业神话。 其主要形式有:(1)仿古影视拍摄地。包括了影视型主题公园、影视城及其他外景。(2)影视节庆旅游。(3)影视文化旅游影视文化旅游主要是以影视产业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包括了解影视产业的过去, 回顾昔日的经典作品,展望影视产业的未来,体验最先进的影视科技等内容的旅游形式等等。

中国影视产业的崛起,推动了横店旅游业的发展。浙江横店影视城作为国家5A级旅游区。随着浙江横店影视城影视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整合,旅游产品的不断升级、开发,浙江横店影视城已经从单一的经营“影视基地”旅游,向“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的发展战略转变。

4东阳仿古建筑人才培养政策

目前金华市高校有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学院、横店影视学院等,对于古建筑人才高等学校要负起培养责任。中国古代的房屋均由匠人营造,师徒相传,世代相传。东阳广厦学院开设木雕专业,对于保护木雕工艺,发展仿古建筑产业起到重要作用。

5东阳仿古建筑发展前景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7)

二十多年前,文物保护法不是现行的保护法,安徽省也没制定《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那时候遍地都是老房子,不能要求当时老百姓都有保护意识。很多当地老百姓连温饱都没办法解决,有人愿意出大价钱买他们手里的房子,当然会卖。

对于记者提出的“有一种声音说‘成龙宁捐国外也不捐国内’,这反衬了国内文物保护的尴尬”这一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不能否认,现在确实存在文物被破坏的现象,这个不光是中国的问题,世界范围都有,比如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炸掉了,意大利古城墙倒塌。这种情况不是文物部门不保护的问题。说“成龙捐给国外扇了国内人的耳光”,这是愤青的看法,没必要对成龙的行为口诛笔伐。

成龙欲捐徽派古建筑引发了高度关注,根据报道黄山方面则愿出场地让古建回家。安徽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张宏明表示,“如果这些古建筑是文物,按照现行法规是不允许流出国门的”。至于这些古建筑最后归于何处,目前也无准确的消息。

消息链接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8)

㈠县城古建筑的历史

县城自唐代辟为县治所在地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古建筑文物丰富,城区布局特色鲜明,有“九井十八巷,巷巷通街上”之称。从《清道光年间县城全景图》可见,城中商铺林立,房舍俨然,尤其以祠堂闻名遐迩,民间有“宁州的祠堂抚州的塔、苏州的扇子浏阳的伞”赞誉。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反映县城历史风貌和文明的古建筑尚存许多。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的浩劫,县城古建筑急剧减少,古城的风貌和格局已发生巨大变化。

1、古祠堂、寺庙、堂院、试馆情况。据资料载:县城原有祠堂130栋,面积约3.9万平方米。还有寺庙29栋、试馆12栋、书院4栋、慈善堂院10栋,共约13万平方米。

2、古街巷情况。据县志记载:原县城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正街,长2308米,宽3米左右,中间是水沟,上面盖石板。此街以衙前为中心,往西经老道前、万家坊、鹦鹉桥、黄土岭、西门口、西摆街至唐坪庵(现名桃坪庵),称为高市,也叫上市;往东经鼓楼下、衙前街背、卫前街、东门街、青云门等街段,古称泰市,也叫下市。县城整个布局以正街为轴,有十八条巷,分别向南北或东西方辐射,整个规划布局紧凑简便实用。

3、古井、古桥情况。县志载县城原有10口井,即祝家井、周家井、铁炉井、孝友井、钟家井、义井、午水井、北门双井、龙王井、刘公井(后铁炉井废,为9井,未包括后来挖掘的王家井、余家井、陈家井和北门井)。有桥涵19处,其中状元桥、鹦鹉桥、王亚桥最负盛名。

4、文峰塔、八贤祠情况。县城文峰塔座落在南崖南面山上。清嘉庆九年甲子(1804),道光皇帝之师、本县汤桥人万承风为首等25名乡贤,各捐银三百两集资重建,嘉庆十一年(1806)七月塔成,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楼阁式石塔,底平呈六方形,七层,高20多米,有门窗,可攀登观望。塔旁原建有文昌阁。

八贤祠始建于元代,明永乐十二年(1414)祠毁于兵,民国十一年(1922)重建。祠址在县城原云岩禅院右后,现义宁镇第二小学后侧。坐北朝南,建筑面积971平方米,一正二横三重。正屋分下、正、寝3堂,中以两天井隔开。寝堂设神台。正堂祀北宋诗人黄庭坚、御史中丞徐禧、南宋礼部尚书莫将、学士广南经略安抚使冷应徵、四川安抚置制使余介、右丞相章鉴、兵部尚书宋朝寅、元翰林国史编修祝彬八位乡贤牌位和画像。两边横屋各有两个天井,每个天井边有一厅室,陈列八贤文物。另有从房14间。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贤祠志》编修告竣,撰序,蒋中正、孙科为之题词,冯玉祥、林森、于佑任、居正、邵力子、戴传贤、李宗仁、叶楚伧分别为八贤题像赞。

5、书院情况。据考自宋元明清四朝的1000多年间,有识之士创办书院25所,登进士者共有411名。宋元佑八年(1093),知县胡璞在青云门内建学舍明伦堂,明崇祯后扩建大成殿、崇圣殿、藏书阁、尊经阁、文昌阁、濂溪讲堂等,后毁于兵灾。在县城的书院有5所,即濂山书院、山泉书院、梯云书院、凤山献书院、鳌峰书院。

㈡县城古建筑现状

县城现存部分街道和单体古建筑地方特色鲜明。调研中看到,地方特色鲜明的街道有西摆街、黄土岭街,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充分体现赣西北小山城特色,徜徉其中,仿佛流连在历史的长河中。残存的35处祠堂中,较为典型且保存较好的有明末所建的邓氏宗祠(公敏巷24号)和陈家祠堂(华光巷6号),有清朝中晚期所建的周祠(周家巷3号),还有兰祠(清泉巷5号)、黄祠(街背路15号)、廖祠(公敏巷33号)、林祠(广场北7号)等。这些古祠大都保存较好,雕刻华丽,比如邓氏宗祠,虽只剩下三分之二面积,但里面所有木料几乎是无木不雕、无柱不刻,许多砖石上都刻有花纹。雕刻手法多样,有穿雕、有浮雕、还有镂空雕,每件物体都可单独成为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还有周家巷的周祠雕刻细腻动人,龙尾挑檐活灵活现,倒挂金瓜形象逼真,柱础柱帽各具形态,脊花角爪栩栩如生,门窗花格风采依旧,麻石天井完好无缺,就连封火墙的压顶下清一色的草绘墨画,至今依然色彩鲜艳,风采当年。总之,这些古祠不管是设计理念、建筑风格还是雕刻艺术都可称为上乘,其价值不可估量。

除古祠外,还有耶稣堂和书院。位于鹦鹉街24号的耶稣堂(又名华丰布行)是我县唯一一栋具有欧州风格的古建筑,其正面造型及砖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位于城西肖爷巷的鳌峰书院为清朝中期所建,结构简朴,独具匠心。该书院分为三重,下重左右各一个天井采光排水,中重有一个大天井,站在大门口往内看,三个天井正好形成一个“品”字,使人联想到清贫乐道、品德为先的办学育人宗旨,体现了鲜明的个性特色。

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然毁损严重。县城古建筑因风雨侵蚀、蚁害加重、面积锐减,保护价值下降。据2006年底县房管局对直管公房的调查,县城只剩下祠堂35处,馆院庙房等17处,面积不到2万平方米。此次调查发现,县城古祠堂大都建于清末民国初,只有周祠、兰祠、黄祠、刘祠、熊祠、邹祠等几栋分别建于清雍正、乾隆、嘉庆年间,两栋明朝所建的陈祠、邓祠也只剩下拆后余留部分。县城所有祠堂寺院大都阴暗潮湿,居住拥挤,门楼门面基本毁坏,山墙翘瓦破烂不堪,挑梁框槛腐烂残缺,门窗格扇都被更换,古祠堂完整性不够,有价值的为数不多。

2、安全隐患大。一是居民居住的古建筑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其年代都在一、两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由于长期以来保护措施不力,承重墙柱大都腐败,加之白蚁侵害,许多梁柱等木结构被白蚁蛀空,雨雪天很容易造成倒塌。二是由于居住拥挤,一日三餐多家明火做饭,有些人甚至在木板楼上生火、焚香等,随时都容易引起火灾;加之住户日用电器增多,大部分电线老化且不规范,近年因火灾烧毁的祠堂就有林业大楼对面的何祠、公敏巷的徐祠和老道前的天禄祠等几处;特别是由于居民乱搭建占用了消防通道,祠堂内的通道几乎是两人侧身才能勉强通过,一旦起火将难以扑救,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都无法保障。房管干部直言“两怕”心理:晴天怕着火,雨天怕倒房。

3、古城风貌遭受破坏。县城古建筑因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造成巨大的破坏,特别是“”十年浩劫,毁掉了许多古建筑精品,文峰塔就毁于“”的所谓“破四旧”。在以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也忽视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如八贤祠这样一座彰显先贤,教育后人的古建筑,就毁于改革开放后的1992年。县城五大书院现在只剩下两栋,一栋是位于县政府招待所内的凤巘书院,作为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被列入文物保护;另一栋是黄土岭肖爷巷内的鳌峰书院,现居住着15户居民。19处桥涵仅存10座,其中城区范围内只有西门口王亚桥和西摆渡口桥。王亚桥建于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长11米,宽4.5米,历来为行人要道。原桥上建有亭子,1968年毁,现只剩下桥面。西摆渡口桥长6米、宽2.4米,为两个不同年代建造的一孔石拱桥。北边建于南宋宝佑四年(1256),南边建于清同治甲戌年(1874),现保存完好。古井只剩下刘公井和后来挖掘的王家井、北门井仍在使用。

㈣原因分析

调研中了解到,县城古建筑存在上述主要问题并面临着进一步被毁坏、或毁灭的厄运,其主要原因:

1、保护意识不强。相关单位对保护古建筑认识不足,对古建筑的历史价值了解不多。居住在古建筑里的人基本上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居民,或下岗职工、或孤寡老人、或进城做工的农民,这些人保护文物意识差,既不知道怎样保护,也无能力去保护,甚至随意搭建,破坏了古建筑的整体结构,毁掉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

2、保护经费不足。一方面,房管部门收取古建筑中的居民的租金低,每平方米0.5元的月租不够基本维修费。另一方面,为有利于保护古建筑,需要对居住在祠堂、书院等古建筑内的住户进行搬迁安置,但搬迁安置经费不足。据房管部门反映,县政府曾拨专项经费25万元用于搬迁周祠、兰祠内的住户,但因缺口较大而迟迟没有启动。

3、县城建设改造与保护古建筑之间存在着矛盾。每开发一处往往会毁掉一些古建筑,其中包括一些有保存价值的古建筑,如因建自来水公司宿舍而拆毁的八贤祠,建林业大楼而毁的状元桥,建一中综合楼拆除的吴季子祠等。

二、县城古建筑保护、恢复、开发的意义

古建筑是灿烂的历史文化艺术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它见证了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着光辉灿烂的文化,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完美的结合。县城是一座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丰厚的历史古城。县城古建筑既沉淀着几千年古艾和吴楚的文化痕迹,又传承着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更具有鲜明独特的地方特色。经过政治运动和城市建设的影响,县城所留存的古建筑不多,完整的精品极少,就更显得其珍贵,需要我们去关注和实行抢救性保护。

㈠保护、恢复、开发古建筑是彰显地方特色的需要。县城古祠堂整体风格为“青砖黛瓦马头墙”的江南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多采用老式青砖砌墙、立叠式木架承重、青瓦盖顶、木板间房,这与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每栋单体建筑都建有防火墙,一般为五滴水式叠落山墙。每座山墙五个檐顶或砌成元宝脊,以示招财进宝之意;或成翘角上挑,意为蓬勃向上。门楼既有八字型也有一字型。门楼装饰豪华的有三层菱角牙子叠涩出檐,大多数采取飞檐斗拱、吻兽翘角、沿柱额方、雀替挂落等装饰工艺,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祠堂大多坐北向南,少数坐西向东,但都按风水学选择了角度。气派一些的祠堂都具有“两井(天井)、三重(厅堂)、四厢(厢房)、八柱(八承重柱)”的特色,有的还置有楼台,即在下堂前置戏楼(台),在天井两侧厢房上置茶楼。古祠堂大都是砖木结构,少量为土木结构。立柱或为石柱或为木柱,柱础多为鼓盆型八角方座石墩。天井采用“四水归一”的方式,即四面屋顶均坡向天井,雨水可集中于住宅之内,以防雨水淋向别人家的墙而引起纠纷,也体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

㈡保护、恢复、开发古建筑是传承文化的需要。被毁的“八贤祠”,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八位名贤,他们或以政事业绩名世,或以文章书法著称,或以忠孝正直闻名。濂山书院是纪念宋理学家周敦颐和文学家黄山谷先生两位名人的最好见证,南崖文峰塔是修城悠久历史的标志,重建这些被毁的标志建筑对于弘扬先贤事迹,激励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有着积极的意义。

㈢保护、恢复、开发古建筑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县城黄土岭与西摆街上的满汉茶舍、馨茗堂等是茶叶辉煌历史的最好见证,两侧铺面斗墙上依稀可见的招牌广告,是修城经贸繁荣的缩影。保护、恢复、开发这两条街,把其整修开发成茶市、山货等地方土特产一条街,把昔日连接城乡、今日连接黄土岭和西摆两段街的王亚桥整修开发好,必将对我县商贸旅游物流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三、县城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的建议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古迹,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因此,首要任务是加以保护,然后才是开发和利用。调研组通过研讨提出以下建议:

㈠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保护意识

一座城市如没有文化底蕴就没有灵气。城市特色不仅反映在一些标志性建筑上,还体现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古建筑就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在向人们展示先辈们勤劳智慧的同时,还展示了建筑理念和艺术风格,我们可通过这些古建筑来追溯和感悟历史的风云,并从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结合时代精神不断地加以继承和发展。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对于处于区域劣势的来讲,文化可以展示形象,文化可以吸引人才,文化可以创造财富,文化可出投资环境,文化可以出生产力。尤其在发展旅游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更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干部和市民了解抢救和保护古建筑迫在眉睫,从而切实增强保护古建筑文物的意识。文化、旅游、房管、建设、规划等部门都要把保护好、管理好古建筑文物,当作义不容辞责任,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文化、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古建筑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历史魅力,宣传保护古建筑文物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市民保护古建筑的意识。

㈡创新思路,正确处理好几组关系

怎样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好古建筑文物?如何发挥古建筑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的作用?重点要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1、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该拆的拆,该建的建。要迅速组织专家学者对县城古建筑进行详细的普查,逐栋进行评估和鉴定,摸清家底,划分类别,建立起古建筑文物档案。对于有价值且较完整的进行挂牌,列入重点保护范围;对于保护价值不大,影响城建规划,有碍市容观瞻且安全隐患大的古建筑进行拆除;对于一些有历史影响,能促进旅游经济,增加城市亮点的已毁古建筑,要列入规划进行恢复。

2、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保护重点,开发大片。建议以周祠为重点,带动周家巷、余自荣巷一片的旧祠堂改造;以兰祠为重点,带动清泉巷与老道前街的改造;以邓祠、陈祠、查祠、鲁祠、黄祠、林祠为重点,分别带动公敏巷、华光巷、街背路和二中后古祠的改造。

3、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既抱西瓜,又捡芝麻。所谓“大”是指有重点的保护那些有价值较完整的古祠堂,恢复一些名气大的古建筑,如八贤祠、濂山书院等;所谓“小”是对应拆除的古建筑中有艺术价值的石雕、木刻、条石、柱础等,拆除前由文物部门进行登记,拆除时由文物部门进行回收,以利在恢复和维修其它古建筑时派上用场。

4、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既履行政府职责,又提倡全民参加。管就是文物管理部门要对古建筑及其一些重点有价值零部件进行登记造册,落实管理人员。房管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做好防虫(白蚁)、防漏、防火、防倒塌工作,杜绝居民乱拆乱建。放就是放手让社会方方面面参与管理,对于重点古祠堂修膳后可交由一些社会艺术团体来管理,或作为名人纪念馆保护,也可选有责任心的住户参与管理;对于按规划应拆除的古祠堂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施工的原则由姓氏或社会名流投资新建,黄土岭街和西摆街可广泛吸收民资进行整修开发。

㈢科学规划,打造重点保护区

建议按照“整修一线、开发两点、恢复三处、保护四片”的思路对县城古建筑进行规划和修葺保护。

整修一线:即从鹦鹉步行街往西经黄土岭、王亚桥至西摆街,整修恢复成茶市、饮食及地方土特产品一条街。

开发两点:目前重点开发周家巷的周祠、清泉巷的兰祠。把居民搬迁出去并安置好,对两祠进行修葺补救,使之成为县城古祠堂的标志,并带动周边古祠堂、古街巷的开发。

恢复三处:即恢复文峰塔、八贤祠、濂山书院。建议尽快组织专门队伍,结合城市规划和旅游开发的需要,选址重建文峰塔。建议八贤祠安排在南崖挂榜山侧的山坳里重建,濂山书院可结合在山谷公园的改造项目建在宁州供销社处。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9)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保护文化遗产,不但已成共识,而且成为法律。1834年,希腊有了第一部保护古迹的法律。这是国际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国家立法。1840年,法国公布了首批保护建筑567栋,1887年通过了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首次规定了保护文物建筑是公共事业,政府应该干预。俄罗斯圣彼得堡法律规定,涅瓦大街的建筑不准拆。尽管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装修,但外观不许作一丝一毫改变。20世纪60-70年代,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高潮,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在此期间通过了一系列和建议,确定保护的原则,推广先进方法,协调各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的主要文件有《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1964年5月,简称《威尼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年11月)、《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1976年11月,简称《内罗毕建议》)、《保护历史城镇和地区的国际》(1987年10月,简称《华盛顿》)、《关于真实性的奈良文件》(1984年)。

《威尼斯》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连同《奈良文件》阐述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原则和方法,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1)真实性原则。要保存历史遗留的原物,修复要以历史真实性和可靠文献为依据,对遗址保护其完整性,用正确的方式清理开放。(2)可识别的原则。修补要整体和谐又要有所区别,不可以假乱真。(3)要保护文物古迹在各个时期的叠加物,它们都保存着历史的痕迹,保存了历史的信息。(4)完整性原则。连同环境一体保护,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它所处的环境,除非有特殊的情况,一般不得迁移。

《内罗毕建议》和《华盛顿》是针对历史地段保护的,它们的制定有其历史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复苏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需要大规模地建设住宅,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拓宽马路,盖起新楼房。但是不久人们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建筑改善了,历史环境却被破坏了,城镇的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人们意识到,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留城镇的历史记忆,保持城镇历史的连续性。在历史街区内,单看这里的每栋建筑,其价值可能尚不足以作为文物加以保护,但它们加在一起形成的整体面貌却能反映出城镇历史风貌的特点,从而使价值得到了升华,所以有保护的必要。

1987年通过的《华盛顿》总结了各国的作法与经验,归纳了保护历史地段共同性的问题。文件列举了历史地段应该保护的内容:(1)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2)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3)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色彩、建筑装饰等;(4)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5)该地段历史上的功能和作用。从这些内容看,历史地段保护更关心的是外部的环境,强调保护延续这里人的生活。所以,关于保护的原则和方法,文件强调要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要精心建设和改善地段内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要控制汽车交通,在城市中拓宽汽车干道时,不得穿越历史地段;要有计划的建设停车场,并注意不得破坏历史建筑和其周边环境;在历史地段安排新建筑的功能要符合传统的特色,不否定建造现代建筑,但新的建筑在布局、体量、尺度、色彩等方面要与传统特色相协调。

保护古建筑建议篇(10)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我国居民生活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旅游产业不再是传统观念上的无烟产业,过度开发和保护不当都会使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古镇作为向现代人展现人类历史文明的一种媒介,有着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性和历史传承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自上世纪八十年末,以代表江南古镇特性的周庄古镇以景点形式迎来了第一批游客,由此便拉开了我国古镇旅游的序幕。现如今,古镇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热潮。但是伴随着我国向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很多历史文化古镇正面临着严重威胁。古镇里的很多古民居、古街道、古建筑和文化传统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它们或因全国上下兴起的大规模的城乡建设热潮所面临着强拆、改建;或因环境的恶化而使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面临自然的风化破坏;亦或是由于在旅游开发时遭到无序、盲目的修建。总之,不管何种原因,要想让古镇旅游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就应对古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古镇的概念研究

由于我国的古镇旅游起步较晚,对古镇旅游的相关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直到进入21世纪,古镇热潮的兴起,才引起学者们对古镇旅游的关注。从现有相关研究文献及论文的资料看,学者们起初对古镇的关注度从单一的区域旅游资源和古镇景观构造这些方面开始研究,到现在的结合资源学,市场学,管理学等对古镇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对古镇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界定,甚至对古村落、古城、古镇、历史文化名城这几个概念都没有明确区分。周虹在《古镇映像馆/徽州》中把那些沿袭了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且居民建筑至今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镇、古城、古镇都统称为“古镇”[1]。而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则从历史城镇的特征方面来进行界定,他认为历史城镇有别于一般的城镇,它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生产生活的见证;它具有深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在当时充当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角色[2]。陈志华在《关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问题的信》中对古镇提出了一些量化的指标,古镇必须具备悠久的历史,是通过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相融的村落,古镇里面不仅有书院、村塾,还要有公共园林,且具有很高的科名成就[3]。而同济大学的朱晓明则认为古镇的历史应有个时间分界,他认为那些始建于民国前至今仍发挥着社会功能的村落,对民风民俗、历史建筑风貌、建筑风格、选址等都保留得较为完好的,均可以称之为古镇[4]。刘伟在他的硕士论文中结合国外古城的定义和我国古镇的由来和古镇的历史功能把古镇定义为:主要指18世纪以前已发展起来并保存当时风貌的,一种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有一定规模的,具有军事、行政管理、或者商业功能的人类集聚地[5]。

二、国内古镇保护研究

(一)我国历史城镇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对历史古镇的保护研究最初是从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从最初的对单个建筑个体的保护,到现在的包括对整个古镇片区的保护研究,形成了多层面、多视角、系统化的保护体系。

自从1982年2月8日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首次批准了以北京为代表的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开始,直到1986年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第一次提到了对村镇的保护,这一建设性的提议为我国保护历史村镇拉开了序幕。时隔六年后的2002年,“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首次提出,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政策,为保护历史文化村镇提供了法律保障依据。国家建设部和文化局从2003年10月开始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行评审,并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名单。之后相继分别在2005年9月、2007年5月、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公布了5批次共35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历史文化名镇181个,历史文化名村169个,这些名镇名村分布在我国的大江南北。2008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这一条例对保护和规划古村落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也为我国保护这些历史文化古迹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体系。

(二)国内古镇的相关理论研究

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始,至今已二十余载,但是这股热潮并没有消退。进入21世纪以来,古镇旅游仍然是旅游者所青睐的重要的旅游形式之一。尽管我国开发古镇旅游的历史并不长,但就在这短短二十年间,古镇旅游对古镇历史资源的破坏已经引起人们高度关注。虽然学者们对古镇的研究涉及面比较广,有从建筑方面,也有从文化方面。但是,学者们对古镇旅游的保护和开发这方面的研究关注程度最高。

同济大学阮仪三通过对周庄古镇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问题,提出了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旅游观念偏差问题、老龄问题及公共空间颓废等问题提出思考[6]。徐森在《浅谈古镇保护》一文中也提出了保护古镇要处理好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开发的各种关系,同时要保持古镇建筑群体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关系[7]。陈炳钧等人提出在古镇保护过程中应注意:古镇保护不是静态的、单一的,所以对其进行保护就需要用动态的、多元化的视角进行有序的保护,提高当地居民及各方利益群体对古镇保护的参与性[8]。许冰镔在《中国古村落保护方式探索》文中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方式,如通过开发旅游进行利用模式、博物馆模式、集散为整的模式、及对街区、院落的保护[9]。谭宏则是从构建一定的法律法规、监察制度等保障体系方面对古镇进行保护和开发。他认为对古镇的保护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相关职能部门为监督检查机构,专家学者为咨询机构,通过相关的激励制度让居民共同参与对古镇的保护,成为古镇保护的主体;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让保护工作具有法律效应;对保护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引入民间资本、市场投融资的方式解决[10]。韦祖庆、陈才佳通过分析黄姚古镇旅游可能会造成古镇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了要建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即旅游开发公司要与当地居民形成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共同体,使双方实现经济共赢,并在保护古镇上承担相应的义务、职责[11]。姜龙以四川罗城古镇为例,提出了对川南传统古镇实行分级保护,重点保护的原则;对古镇功能结构要以保护历史风貌为重点,对老街部分功能进行转换,恢复传统喝茶听说书等生活方式;重视保留古镇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不仅要保护古镇的建筑,还要对古镇的地理人文环境进行保护;最后提出加强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12]。吴瑕认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研究没有很好地运用系统化理论,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的;二是对我国偏远的民族地区的历史古城镇研究较少,且对自身的资源价值认识不到位,没有对各类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归类保护;三是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开发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在开发中忽略了对各个名城之间的联系[13]。从吴瑕的这篇文章也折射出目前我国对古镇研究所出现的相类似的问题,为在今后的古镇保护工作中提供借鉴作用。

三、国外对古镇的保护研究

(一)国外对古镇保护的相关法律简介

国外很多国家在制定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古城镇的保护方面有着非常健全的法律体制。特别是欧洲国家,他们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历史古迹、古建筑、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方面制定了非常系统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这对历史城镇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西方国家对古城镇的保护也是经过漫长的摸索过程,从1933年《雅典》的问世、到1964年《威尼斯》的通过、再到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及1987年《华盛顿的》出现,这俗称“三大一个公约”的问世标志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所做出的贡献。从只对单个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地区进行保护的《雅典》的问世,到《威尼斯》里对保护的内容扩大到整个文物古迹,再到《华盛顿》将保护的对象再次扩大到历史城镇的阐述。这些都显示了从单一建筑个体到整个片区的保护,再到一个多元化、系统化的城市与环境相融合的过程。

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这些国际性机构的成立,为制定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古城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国家都会出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村镇的法律,时至今日,这些政策法规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罗列一下20世纪出台的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政策:1930年法国出台了《风景名胜地保护法》、1931年颁布《关于历史遗迹修缮的雅典》、1962年法国的《马尔罗法》、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即《威尼斯》)、1966年美国的《国家历史保护法》、1967年的《关于保护和恢复历史性或艺术性中心的决议》和英国的《城市宜人环境法》、1971年德国《城市建设促进法》、1972年通过的《把现代建筑融入古建筑军的决议》、1975年的《关于保护历史小城镇的决议》、《布鲁日决议》及日本的《文化财产保存法》、1976年的《历史性城镇的新生》和《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1978年的《关于保护历史性城镇街道尺度的决议》、1982年《关于小聚落再生的Tlaxcala宣言》、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和地区的国际》(即《华盛顿》)、1993年法国颁布的《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法》、1994年的《奈良真实性宣言》、1996年的《历史性城市地段重建决议》、1999年《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等。以上这些国际法规对我们如何针对历史古镇的保护和规划起到了非常好的参照作用。

(二)国外古镇保护理论研究

1997年,Peter Lovell就古镇建筑的保护提出了一些方法。他认为:一是不能孤立地只对古建筑进行保护,而要注重对整个古镇的环境进行保护,保护好各建筑体与街道、广场的整体结构;二是在保护过程中不能破坏古镇的原真性,要注意保留古镇的原有历史信息;三是在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的时候,注重尽量使用与原建筑形同的材料,保持建筑风格一致的方法;四是对于现代建筑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在保持古镇原有风貌不变的情况下,尽量限制现代建筑的高度,空间布局[14]。Shetawy 等学者为了保护埃及Giza的文化,避免旅游对当地文化的冲击,把Giza地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旅游区进行分区保护[15]。Laurie Kroshus Medina通过对玛雅古村的传统玛雅文化形式不受现代旅游商业文化的严重影响,进而对古镇原真性文化展开研究[16]。Naciye 则从保护与复兴的角度,对历史城镇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综合的分析评价[17]。

四、对古镇开发问题的研究

国外对名村古镇采取以运动和艺术这两种主要的主题开发模式。如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意大利丽晖谷古镇是以开发户外运动为主题的旅游模式。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村庄景象,还能体验高山滑雪,及参与各种越野自行车所带来的乐趣。欧洲以其独特的历史建筑风格和艺术魅力对历史小镇进行开发。以法国的枫丹白鹭古镇为例,其著名的宫廷建筑、古城堡、以及枫丹白露深林和巴比松画家村透露出浓郁的艺术气息,让游客慕名而来[18]。

目前我国古镇开发的主要有采取政府授权特许经营、政府承包经营、政企合作这三种方式。学术界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古镇开发提供理论支持。职晓晓从旅游扶贫角度,对那些地处贫困地区的古镇进行开发,以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他提出了由政府主导、景区带动、引进民间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协作模式,建立试验区、异地安置等不同的旅游扶贫模式[19]。田喜洲在《论西部古镇旅游资源及开发》提出了主题式开发、互补式开发、保留式开发及综合式开发这四种开发模式[20]。孟明浩、余琪等人则用体验的角度对古镇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他们通过对古镇旅游产品的体验设计原则、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古镇保护主要涉及到古镇的政策法规的保护条列、对古镇建筑的保护及其针对古镇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古镇开发方面,大多数都是从游客体验方面进行开发。在实际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很多古镇在处理保护和开发这两者关系中,更多的是从开发角度进行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我认为首先要明确这两者间的地位,即以保护为主,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古镇资源,只有这样,古镇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从对比国内外对古镇的法律法规方面分析,我国对古镇保护的法律相对没有那么成熟,且对于保护古镇的法律条文比较笼统。对古镇相关的保护都是放在文物法里面的居多,只从单个历史遗迹进行保护,而没有对整个古镇保护制定系统的法规。我认为在今后,应从文物和旅游方面,制定针对我国各种历史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

从目前对古镇保护和开发的理论研究看,大多都是从个别古镇案例进行分析,然后得出一些关于保护或者开发的建议、措施。而这些保护开发的方法都比较笼统,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我认为以后应该先对各种不同的古镇资源进行细分,然后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更为细致,系统的保护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宏.古镇印象馆/徽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阮仪三,吴承照.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机制和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1,8:15—17,57.

[3]陈志华.关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问题的信[J].建筑学报,2001,11: 52—53.

[4]朱晓明.试论古村落的评价标准[J].古建园林技术,2001,4: 53—55.

[5]刘伟.龙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四川大学,2005.

[6]阮仪三,邵甬.精益求精 返璞归真—周庄古镇保护规划[J].城市规划,1999,7:54—57.

[7]徐森.浅谈古镇保护[J].江汉考古,2001,(1):94—95.

[8]陈炳钧,乐琦.古镇保护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江苏城市规划,2009,8:38—40.

[9]许冰镔.中国古村落保护方式探索[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6:367—368.

[10]谭宏.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保障机制[J].城市问题,2010,10:55—60.

[11]韦祖庆,陈才佳.黄姚古镇旅游开发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1:10—14.

[12]姜龙.川南传统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以罗城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 2820—2821,2917.

[13]吴瑕.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1:45—49.

[14]Peter Lovell.历史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方法[J].国外城市规划,1997,3:8—10.

[15]Ahmed A A Shetawy, Samah Mohamed E1 Khateeb. The Pyramids Plateau: A Dream Searching for Survival[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819—827.

[16]Laurie Kroshus moditizing Culture-Tourism and Maya Ident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2):353—368.

[17]Naciye D. An analytical methodology for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in histotic urban quarters-a case study of the Walled city of North Cyprus[J]. Cities,2004,21(4):329—248.

[18]余向恒.陕西名村古镇保护与开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19]职晓晓.基于旅游扶贫模式的陕西省古镇旅游开发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9,12:100—104.

[20]田喜洲.论西部古镇旅游资源及开发[J].旅游论坛,2009,3:348—350.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1106LX592);广西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11105950802M01)。

上一篇: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质量 下一篇: 口才与沟通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