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4 16:19:50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1)

一、引言

金融发展理论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而金融发展实际上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一个发达的金融系统可以减少信息和交易成本,分担和管理风险,这对于储蓄、投资决策和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而不同的金融体系结构、金融工具结构、金融市场结构和金融机构结构等,对于信息、交易成本和风险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研究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必须从金融结构入手。对金融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内涵至今国内外学者也没有达成共识。理论界有较大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二:一是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在1969年提出了金融结构的概念,他认为金融结构是一国现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金融发展的实质是金融结构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就是研究金融结构的变化过程和趋势。在他那本《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他认为金融系统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这样一些特征:金融资产的总量和实物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金融相关率;各经济部门的金融资产与负责总量及其在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上的分布;金融机构和非金融经济部门所持有的的金融资产和负责之间的关系;各种不同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和负责的比例关系,以及这些资产和负责所采取的金融工具的形式等等。二是近年来学术界流行的所谓“两分法”,即着眼于一国企业的外源融资――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中介融资角度划分的不同国家的金融结构,即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以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以美国、英国为代表)。逐渐引入和传播,中国经济学者也开始研究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主要以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观为依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只是定性化研究中国的金融机制与结构;另一类则主要从金融资产的角度定量地研究和分析中国的金融结构特征。中国学者对金融结构的理解和解释更是众说纷纭。如王维安(2000)从西方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得出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六大指标。李量(2001)把反映一定时期各种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形式、内容、相对规模和比例理解为一国的金融结构,并指出一定的金融结构反映一定的金融功能及效率,也反映了一个经济的金融体系的特征。王广谦(2002)则以金融资产结构为切入点,采用分层次的结构比率分析法来考察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与变化。李健(2003)从多角度对金融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并认为金融结构由构成金融各业的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组成。林毅夫(2009)认为,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内部各种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的比例和相对构成。金融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从金融活动是否需要通过金融中介,可以考察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比例构成;从金融交易的期限长短,可以将金融体系分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从金融活动是否受到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就银行本身,可以分为银行业竞争程度和不同规模的银行分布。白钦先(2003)认为金融结构是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并提出金融倾斜的概念。考察金融结构的表现形态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如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在经济增长和金融结构关系方面:易宪容,黄少军(2004)从银行观,市场观,法制观,功能观阐述了不同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喻平(2005)从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出发,探讨金融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演进过程。

二、金融结构特征

根据世界各国关于金融结构的分析,把金融结构分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我国现在是银行主导模式。这主要由于我国的市场证券化程度不高,多数企业不能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

1.从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责结构来看:银行主导型相对于市场主导型的第一个基本特是:在全部金融机构中,银行的资产负责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在市场导向结构中,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份额要大得多。第二个特征是:对于前者,贷款是金融机构的最主要的金融资产。

2.从金融工具的规模和结构来看: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差别在银行贷款规模,股票市值和发行结构,债券市值和发行结构等几个方面。

3.从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方面来看: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差别在于:对于前者,居民资产组合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现金和存款;后者对股票和其他股权,债券占有很高的比重。

4.从非金融公司的融资结构和股权结构来看;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的差别在于:第一,前者的股权类证券的比例较后者为高。第二,在债券类证券中,前者的公开流通债券同银行借款大致差不多,而后者的银行借款要远远多于公开发行的债券。

三、我国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为了解释中国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及其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选取GDP与JRXG、JRJG,JJJG四个指标,通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得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变量,剔除不显著变量后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及VAR模型以反映其对GDP作用的大小程度。四个指标的取值时间跨度为13年(1995-2007)。

2.衡量指标定义。金融相关比率=金融资产总值/GDP,金融结构指标=(金融资产总值-各项存款-各项贷款)/金融总资产,经济结构指标=(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GDP为相关各年度实际值。所有的数据来源于1996-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在Eviews5.0中提供数据平稳性检验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图示法,主要是趋势图和散点图;单位根检验主要是DF检验和ADF检验等。本文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各个数据的平稳性,各个变量选择都选择具有常数项,滞后期为一期,序列为原来序列水平,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在表-1中各个变量的ADF统计值的绝对值小于在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各个变量不是平稳序列,需要对原序列进行差分运算,使得各个变量为平稳序列。对各个变量差分后检验其平稳性,各个变量都是平稳的。

从表-1中看到,经济增长与金融结构是正相关,与金融相关率和经济结构的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说明影响经济增长的四个因素中,金融结构是起主要作用。且金融结构和金融相关在1%的显著水平下高度相关,说明二者有很强的关系。

根据表-3结果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DJRJG不是影响DGDP的原因,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DJRXG不是影响DGDP的原因,DGDP不是影响DJRJG的原因即认为DJRXG是影响GDP的原因,DJRJG是影响DGDP的原因,DGDP是影响DJRJG的原因。

(四)实证分析

根据上表的因果关系建立DGDP和DJRXG,DJRJG的回归模型,阐释这两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其中建立一个DGDP和DJRJG的VAR模型,考察两者的短期影响关系。模型一为:

DGDP=20367.64788+278716.9058*DJRJG-60338.71995*DJRXG

s=(3132.085) (129673.9) (23208.91)

t=(6.502904) (2.149368) (-2.599808)

0.430458,=0.303893,3.401083 DW=0.581873

VAR模型所考察的是两个平稳序列在不知道内生与否的情况下,通过二者的因果关系联立二者,考察其滞后期的相互影响。

模型二为:

①DGDP=5933.87494+1.459178028*DGDP(-1)-0.7490528262*DGDP

(-2)+9838.067218*DJRJG(-1)-172152.272*DJRJG(-2)

s=(3464.47) (0.20377)(0.43841) (47402.2)(50099.6)

t= (1.71278)(7.16108)(-1.70858)(0.20754)(-3.43620)

0.98318,= 0.969737, 73.09901

②DJRJG=0.03220092284-2.4913851e-06*DGDP(-1)+7.395479427e-07*DGDP(-2)+0.03934627147*DJRJG(-1)-1.029324476*DJRJG(-2)

s=(0.05987)(3.5E-06) (7.6E-06) (0.81914) (0.86575)

t=(0.53786)(-0.70754)(0.09762) (0.04803)(-1.18894)

0.508013,=0.114424,1.290718

从以上两个模型的输出结果来看,模型一显示了金融结构,金融相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金融结构的系数值大于金融相关的系数,由系数符合显示了二者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与前面所做结论一致。由系数的大小知道,经济增长主要是金融结构与金融相关的正抵消效应而导致的。说明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经济呈正增长的态势。

模型二显示了经济增长和金融结构与自身滞后期的关系,①中显示了经济增长与自身滞后一期和金融结构滞后一期正相关,滞后二期负相关。说明经济增长受自身和金融结构前期的影响,模型拟合度很高,说明效果很好符合标准。②中显示了金融结构与自身滞后期和经济增长的滞后期关系,由系数知经济增长和金融结构滞后期对金融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模型的拟合优度一般,说明金融结构受自身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小。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运用线性回归计量方法和VAR模型,考察二者的关系程度,得出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经济增长不仅受金融结构的影响,而且还首自身前期和金融结构前期的影响,说明二者存在短期的影响关系。因此,根据本文的结论提出一些结论:首先是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不管是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都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其次应考虑经济增长的短期动态关系,有利于实现长期的经济稳定增长。第三,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第四,银行治理结构改革稳步推进,逐步提高银行在金融体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III[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殷剑锋.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易宪容,黄少军.现代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李健.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

[5]李量.现代金融结构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喻平.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7]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J].经济评论,2005(3)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2)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即研究金融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优化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并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早进行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应该从银行出现开始,研究银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对金融进行专门研究,只是把金融作为促进交易的工具,直到二战后,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影响到部门国家经济增长的现象明显显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也形成了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这个阶段典型代表是格利、E.S.肖和帕特里克。格利、E.S.肖分别发表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专著中提出金融发展是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发展,金融的作用的是实现资金的顺利流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资金,从而提高生产资金,提供社会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潜在国民产量或潜在实际GNP的扩展。经济增长既可以是国民收入的总产量,也可以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因有资本、技术、土地、分工。代表性的有古典经济学鼻祖斯密,他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两种途径是劳动数量和劳动效率。之后不断有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在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上哈罗德和多马提出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成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典型,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和储蓄率成正向关系,和资本与产出比成反比关系,资本是经济增长主要决定因素。但该模型基于储蓄率和资本与产出比不变的假设,存在缺陷,麦金农对模型进行了修正,认为储蓄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之后经济学家又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索洛模型为代表,他认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以及技术进步决定了经济增长率,同时技术进步是随时间变化的。金融的作用仍然没有提及。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

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大量的经济学家进行了研究,但是都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大体分为以下几种。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只是促进交易的工具,对生产和经济增长没有作用,计量统计中的相关性仅仅是金融对经济的反映和体现而已。经济学家托宾和熊彼特从货币功能角度认为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和流通功能影响社会储蓄增加资本,满足了企业信贷需求,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等人认为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发展。原因是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要求相对应和匹配的金融市场建立,促进了金融的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良好的金融市场能够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促进社会投资,最终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客观上要求与之对应的金融市场建立,促进了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凯恩斯和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领域的过度投机等行为导致了金融风险的产生,有可能影响实体经济领域导致经济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显著的相关关系。 一是从我国各省份的总体情况分析,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较明显的正面影响,且金融发展得越好经济增长越快。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规模与效率在促进经济实现规模增长与质量效率提升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完善金融服务功能、丰富金融服务产品、提升金融运行效率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 二是从我国各省份不同时期时间序列分析,1995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变化,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步加大,且经济发展阶段越高作用越强。 三是地区经济越发达,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显著。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与自身实际禀赋,采取不同的金融发展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四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是金融发展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循环增长模式。金融通过影响、调节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因此,金融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大家关注的都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论证.而较少关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即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问题。所以其作用机理分析主要是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变化规律,分析内在作用机制。即研究金融功能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增长又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3)

“服务三农”的政策我国实施已久,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不仅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完善和优化,并且对“三农服务”政策予以支持。本文对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一、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1.农村金融总量现状

金融总量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条件下金融发展所能容纳的金融资产的总数,一般来讲金融总量的内容包括金融机构总的投资总量、居民的储蓄能力、以及金融机构的存货总量等。它反应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金融总量体现在农村存款、农村贷款、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差和农村居民储蓄存款等指标上。自1990年之后,金融资产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稳健。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农民收入日益增多,农村金融各项衡量指标稳步上升,这种发展态势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趋向基本相同。

2.农村金融机构现状

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共有六种组织形式,分别为: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及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政储蓄机构。就分布情况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分布在城市区域内,偶有设置在农村地区,也是比较富庶的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多设置在县以下的区域内。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六种组成部分中,农村信息用社占有较大的比例,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中坚力量;其余的金融机构虽都是为农业服务,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农业银行侧重于工商业的资金投入,邮政储蓄只具有存款功能,不能给农户发放借款,开放服务的局限性,大幅减弱了邮政储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

3.农村金融政策现状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对推动农村金融的相关政策,给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农村金融政策进行总结,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978-1993年),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目标是构建更多的新金融机构,恢复原有的旧金融机构,使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并刺激农村金融的市场竞争;第二阶段(1994-1996),明确了农村金融的改革目标和改革思路,并提出了要建立一个金融体系,该体系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第三阶段(1997-至今),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对金融风险的控制,进一步保障农民权益。

二、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1.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

农村金融机构是国家银行金融机构的一个分支,在向农民提供金融方面各类服务的同是地,还能够将农民手中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其他的农业生产投资上。可以说,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民手中资金与农业投资之间的纽带,经由农村金融机构连接后,农村经济得以实现循环发展,同时推进农村经济向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平滑过渡。投身于农业的农民应对自己的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使资源变为具有价值、且不断增值的资产。当前,农村生产经营业务不断拓展,其中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使各地区、各产业之间的经济往来更为密切,资金供给更为平衡,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作用

农村信用社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农村资金十分短缺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村扩大再生产及农户积极创业的积极性。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农户办理贷款带来了便利,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的小额贷款服务,给农民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或是自主创业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贷款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并且办理流程简便,使农民自主创业的渴望成为了现实。但农村信用合作社在风险管理上存在些许不足,近些年,我国对信贷制度进行了不断完善,农村信贷管理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但落实情况不尽理想,信贷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还需进一步优化。

3.农村金融机构的减少民间贷款作用

在农村民间贷款现象较为普遍,在农民需要用钱时,民间贷款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方案,但民间贷款危害巨大,其存在较大风险,不但扰乱社会秩序,制造更多的社会矛盾,并且阻碍金融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有效解决农民资金问题,但却非农民的第一选择,理由在于: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不尽完善,未向农户主推小额贷款业务;二是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超出农民的承担能力;三是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时,需要农民以物抵押,但对于农民来说,通常除了几亩田地之外再无长物,所以农民通常不采取向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转而向民间贷款寻求资金帮助。对于上述问题,金融机构对贷款服务做了适度调整,农民在贷款前,农村金融机构会对农民经济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在一定金额、一定时限内,取消以物抵押的规定,在农民通过信贷审核后立即放款;在利率方面,根据农民投资产业的生产周期,确定不同的借款期限,在利率上给予农民最大的优惠。经过上述措施,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业务对民间贷款起到了一定遏制作用。

4.农村金融机构的稳定经济作用

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为农民创业、农业发展提供各项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使农村经济由内向型转变为外放型,由单向经济转变为循环经济,稳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为农民,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民发放贷款后,还会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一定监督,在农民遇到经济上的相关问题时,也可向农村金融机构咨询,享受农村金融机构的配套服务。农村金融金融机构的监督并非管理约束,而是为农民的投资安全提供一定保障,为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5.农村金融机构的促进建设作用

在为农村农民提供贷款业务,满足农民自主创业资金需求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还对农村基础设计建设给予了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有关人员会深入到农村,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解,如果发现某地由于资金问题导致基础设计建设无法开始或无法继续建设,农村金融机构就会调配资金,对建设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资金到位后,农村金融机构还要做好跟踪确认工作。一是对建设工程的开展进度进行确认,二是对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确认。比如,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一些农村地区没有资金兴建水利工程,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人员了解到农民用水困难后,便对当地的水利建设进行拨款,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农民用水的难题,而且改善了农民耕作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6.农村金融机构的推行政策作用

当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服务农村的政策,在这些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农村经济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为金融政策的推行作出了贡献,具体如下:首先,农村金融机构促进“三查”制度推行,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时要作到:贷款前详加调查、贷款前时严加审查、贷款后细致追踪。在每次办理贷款业务时,都要将“三查”制度贯彻到底,对贷款的风险进行预估,如果此项贷款存在风险较大,则应出具书面风险报告,为存款用户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其次,农村金融机构促进责任追究制度推行。为了降低信贷业务的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对责任追究制度进行严格执行,对信贷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责任进行追究,对主责任人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由于个别工作人员个人因素导致农民无法贷款。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4)

(一)深化“三农”服务

依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农行西藏分行持续加强组织领导,树立明确的思想信念,凝心聚力,切实做好分内工作,将服务“三农”与支持西藏经济发展作为工作基础。现阶段,农行西藏分行近百分之九十五的营业网点针对县域开展“三农”业务,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工作者奋战于“三农”一线,超过百分之八十五的财务资源为西藏“三农”金融保驾护航。目前,在西藏个别地区用作基层营业所网点建设的资金投入超过三亿元,而上述一系列举措使农行西藏分行成为西藏地区最大的上市商业银行,并深化了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遵循全行服务“三农”的工作原则。

(二)保障金融扶贫的全面推进

现阶段,农行西藏分行正处于治理、稳定以及振兴西藏的政治高度,全面贯彻上级系统有关扶贫攻坚的政策部署,遵循总分行的相关扶贫金融政策体系,持续深化实施细则,以“普惠制、广覆盖、商业化”的基本理念为导向。同时,“双联户”的“双基联动”贷款及领导挂点服务三农工作等多项政策,从根本保障了金融扶贫受益人群的广度。二零一七年初,西藏省部分农行分行投放涉农贷款超过十六亿元,余额五十七亿元,共发放1.09%扶贫贴息贷款近五亿元,余额超过三十一亿元,惠及多个乡镇。二零一六年开始发放精准扶贫小额到户贷款数十万户,超过二十亿元。

(三)扶持西藏贫困户致富

对于现阶段西藏的实情,农行西藏分行持续推陈出新,找到匹配于自身的普惠金融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政策与产品创新。对于农牧民缺少有效抵押物的情况,农行推行“钻金银铜”四卡农牧户小额贷款、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贷”等专属产品。在此基础上对个别县市的经济“融资难”问题,农行在和各级政府予以全面对接后,控制了准入标准,出台“贷款对象+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的扶贫产业贷款机制,现阶段发放精准扶贫产业贷款近百笔,金额超过十亿元。同时对于西藏信用环境普遍偏低的问题,农行出台三级信用机制,从根本深化了金融环境,构建了命中守信的还款观念。

(四)做实服务

西藏基础金融服务存在的内质弊病大多处于农牧区,而金融服务的基础也在农牧区。农行主动履行政治职责,通过非常高的成本深化西藏部分区域的金融服务供给,以期达到西藏地区偏远行政村的基础金融服务。根据“金穗惠农通工程”基础,构建有指向性的三农金融服务,进而达到西藏偏远行政村的金融需要,农牧民即使在村子中,也能够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经建设“自助银行+物理网点+流动金融服务+三农金融服务点+互联网金融”五位一体的金融服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西藏个别农牧区金融服务的有效覆盖率。现阶段,在西藏地区总计发放超过三十万张惠农卡,三农金融服务超过三千个,行政村覆盖率超过百分之八十。对于高寒乏氧、地理与社会环境复杂的西藏地区,农行西藏分行全体工作者均发扬“走村串户,背包下乡”的奉献精神,在个别地区通过“背包银行”以及“马背银行”等形式深化流动金融服务,而近年来,农行在左贡县下林卡区域,波涛滚滚的怒江上方,藏东农行工作者冲破千难万阻构建了“索道银行”,而“索道银行”从根本促进了此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二、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农行未来工作的建议

农行西藏分行在全面贯彻西藏各级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基础上,从根本落实依附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方针,匹配于基层“三农”金融服务的实情,遵循对党与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持续深化和西藏扶贫工作的有机融合,阶段性和西藏各级政府予以协调,构建周期性的沟通模式,主动落实普惠金融工作,同时为政府的扶贫方针提供建议。

农行西藏分行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侧重于基层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做好基层工作者人文关怀,紧抓“三农”队伍构建。经各种有效的途径,切实深化三农条线业务工作者的培训,侧重于对现阶段业务发展所需的三农信贷政策体系予以培训,让“三农”条线工作者全面了解“三农”金融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及规章,进而从根本促进农行西藏分行“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匹配于实情,在完善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生活的基础上,构建三农客户名单管理体系与责任追究体系,做到奖优罚劣,进而构建一支靠得住、用得上、业务精湛、素质过硬、具有担当的高效“三农”队伍。

在未来的工作中,依附于西藏“带动两翼、强工重镇、构建基地、东西发展”的基本方针,根据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林下资源优势全面发展特色产业,主动对接可复制、便于整体推广的项目。主动探索西藏农村产业金融新体系,同时了解相关政策,开发新市场,引导各级客户经理走进园区,了解企业,主动扶持市场前景广阔、具有一定经营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领军企业。在此基础上将市场予以全面且精准的定位,要体现其专业化、产业化以及品牌优势,要将信誉有保障的特色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作为主要的扶持对象,为推动西藏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农牧区创业就业服务铺平道路。

建议西藏省上级系统全面深化公共基础条件建构,进而为普惠金融发展夯实基础。建议西藏上级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条件价差县域的调研,特别是农牧区,要对此类区域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根本掌握民众之需,进而因地制宜设计改良措施。持续加强对交通、水电以及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科学调整西藏公共基础水平,在便捷民众的基础上,也利于普惠金融的纵深,进而为深化西藏金融体系奠定基础。同时建议西藏上级系统加强对基层“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调研,第一时间制定出有关“十三五”的相关扶贫攻坚策略与实施明细,同时农行西藏分行需要提高对“普惠金融”工作的监督力度,进而使西藏金融业有更为明确的政策导向。同时,西藏上级系统要提高对农行的扶持力度,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优质信贷以及存款等政策资源,因此确保普惠金融的全面进程。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5)

    按照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我国目前的税收制度共设28种税,划分为七大类,即: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特定目的税、财产税、行为税、农牧业税。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单位和个人都要缴纳上述各种税收,就企业而言,盈利的企业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同的行业需分别缴纳不同的税。工商企业应缴纳增值税,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金融保险、服务等类企业应缴纳营业税等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金融业税制。它主要包括:第一,对金融保险企业的劳务收入课征营业税;第二,对金融保险企业的经营利润课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对金融保险企业征收房产税等。因此,根据我国税法,国有商业银行应缴纳的税种主要有: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及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费附加)、其他税(包括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预提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证券交易税等),其中主要纳税负担为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

    现行的金融税制在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实现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税制在税种结构、税率水平、税收负担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国有银行流转税制的沿革

    我国对银行业征收营业税这一流转税种,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4年以前的银行营业税

    1950年公布的《工商业税暂行条例》规定对银行征收营业税,税基为营业总收益额,税率为4%.

    1958年公布的《工商统一税条例(草案)》规定,对国家银行免征工商统一税。

    1982年,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扩大对银行业务收入征税,税基为银行从事经营取得的各项营业收入。

    第二阶段:实行“第二步”利改税后的银行营业税(1984—1994)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实施的《营业税条例(草案)》,将金融保险合列为一个税目征收营业税,分设金融和保险两个子目,这是我国现行银行营业税政策的前身。税基为银行经营金融业务取得的营业收入,税率为5%.

    第三阶段:1994年税制改革后的银行营业税1994年税制改革后,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金融保险业合列为一个税目,分设金融和保险两个子目。征税范围包括贷款、融资租赁、金融商品转让、金融经纪和其他金融业务。税基为经营金融业务的计税营业额,税率为5%.按照银行经营的不同金融业务,其计税营业额可分为三种:一是以利息收入全额为计税营业额;二是以利息收入差额为计税营业额;三是金融服务性收入。

    199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金融业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一次单独就金融企业营业税问题作出规定,主要内容是对金融机构往来业务暂不征收营业税;对一般贷款业务,一律以利息收入全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税率为5%.

    1997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调整金融保险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自1997年1月1日起,对以前执行55%所得税税率的金融保险企业,其所得税税率统一降为33%,同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将金融企业营业税税率由现行的5%提高到8%.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自2001年1月1日起,我国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分3年从8%降低到5%,每年下调一个百分点。即从2001年月1月1日至12月31日,税率为7%;200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税率为6%;2003年1月1日起,税率为5%.同时,更改缴纳营业税计税时间,贷款利息自结息日起,逾期末满180天的应收未收利息,应以取得利息收入权利的当天为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原有的应收未收贷款利息逾期180天以上的,该笔贷款新发生的应收未收利息,无论该贷款本金是否逾期,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均为实际收到利息的当天。这一规定意味着金融业缴纳营业税执行的会计核算原则由权责发生制改为在一定条件下的收付实现制,并允许5年内将2000年底前按权责发生制已缴纳营业税的应收未收利息抵减以后年度实现的应税营业额。

    三、金融税收与经济发展金融税收顾名思义就是来自于金融业的税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特别是1994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后,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业已成为我国gdp中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主要增长点。同时由于金融机构具有网点多,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服务方式灵活,对外开放程度高等特点,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金融业已成为保证中央政府收入的税源大户。

    1.90年代以来,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6)

一、当前物流金融发展的可行性

(一)物流金融的概念和主要模式

物流金融,简单讲就是在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运用金融工具、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整合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等,从而使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商业银行将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不大的物流产品质押,通过一些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客户全过程提供多种银行结算和融资服务业务,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降低资金运行成本。物流金融既可以让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环节中为客户提供物流和金融的集成式服务,又可以为客户降低企业资金占用率,还可以增加物流企业高附加值的服务功能和经营利润。

物流金融主要有三种模式:

1.物流结算模式:利用各种金融产品和结算方式为物流企业及客户融资的金融服务,主要有代收货款、垫付货款等形式。

2.物流仓单模式:包括仓单质押模式、保兑仓模式和其他物流仓单模式,在物流仓单模式中,最重要的是质押品的保管问题。

3.物流授信模式:主要包括统一授信模式、物流保理模式。

目前,各商业银行的物流金融产品很多,国内多家银行和物流企业已经运作的包含不动产质押融资、代收货款、保兑仓、融通仓、海陆仓、垫付货款、仓单提单质押、池融资、保理等多种业务模式。

(二)发展物流金融的基础

1.物流金融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大

从某地级市各家商业银行在物流金融业务开展情况来看,此类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以某家商业银行为例,其对外宣传推出的物流金融产品有以下一些品种:

(1)信贷业务:中长期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人民币额度借款、票据业务(票据承兑和票据贴现)。

(2)结算类及中间业务:日常结算业务、国际结算、保证业务(关税保付保证、保释金保证、延期付款保函和保理)。

(3)现金管理类业务:依托网上银行与重要客户管理系统两大核心平台。

分析上述产品和业务,其实一大部分就是商业银行通用的金融产品,真正涉及物流金融的专业品种很少,而且,物流金融也因条件不成熟该银行尚处于试水阶段,业务开展不广。当地其他各家商业银行在物流金融业务上基本也是同样的现状。

2.融资难迫使拓展新的融资渠道

据某地级市的2012年上半年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二季度,该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99.1,比一季度下降11.5点,比去年同期下降30.5点,创下三年来该市市企业家信心指数的新低,处于微不景气区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市部分企业出现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紧张、民间高利借贷旺盛的状况,尤其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受到冲击较大,其中建筑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更是低于2008年和2009年的同期水平。

从该市的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该市的内资企业户数超过15000户,其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近年来市政府和金融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做了很多努力,但融资难问题依然是目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为:

一是贷款难。现在银行普遍对民营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持谨慎严格的态度,加上客观上许多民营中小企业缺乏有效抵押资产,信誉度不高,使得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门槛高,手续繁,额度低,期限短,品种少。据了解,60%以上的民营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民间借贷和内部职工筹措资金,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的企业不到40%。

二是抵押物少,抵押额度低。中小企业贷款主要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按照现行政策,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可抵押资产。有些企业是集体企业转制,因未办理土地变更手续,其土地和厂房均不能抵押;在建船舶、原辅材料、出口退税单等一般都不能作为抵押。可作为贷款抵押的,抵押额度也较低,如船只只有50%-60%,土地、厂房只有60%-70%。企业的资产主要是设备,但企业设备银行一般不愿抵押,即使抵押的抵押率也较低。

三是担保难。该市经信委备案的担保机构共有7家,其中全额由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5家,政府与民营企业合资1家,全部由民营资本入股1家;这些担保公司为全市中小企业缓解资金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担保机构的资本金却没有相应增加,各类担保机构也没有统一的主管部门,缺乏有经验的经营管理人才,存在着制度不够健全、操作不够规范、行政干预比较多的情况,与市场化操作、法人化管理还有不少距离。担保面不宽,大量资金集中在少数重点企业,而且有的资金被长期占用,使多数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担保。

据了解,该市的大多中小企业依然存在着应收账款周期偏长,应付账款周期偏短的问题,正常现金流周转受到影响。同时该市的中小企业也存在着信用等级低,可抵押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健全等方面原因,以其固定资产抵押方式从银行获得的贷款虽解决了部分资金需求,但资金短缺问题还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已经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整体运作效益。因此,该市的中小企业迫切希望一种能以其流动资产进行质押贷款的融资形式的出现,而借助物流金融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3.商业银行业务拓展需要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7)

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是由一个个县域经济构成的,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坚强根基,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活力。县域经济是由当地的农业、工业以及部分第三产业共同构成的,其要获得发展必然需要当地各大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反过来,当县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时,也会对各类金融机构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其转型升级、变得更加优化,同时也会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一些难得的发展机遇。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各类金融机构中的佼佼者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

县域经济属于一种区域化的经济形式,是在国家对县级范围内进行行政上的划分的基础上,将县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将乡镇经济作为其发展的四肢,将农村作为其发展的广阔腹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乡镇企业,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推进县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在整个县域经济中,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发展为主导、以服务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为支撑的。一个地区的县域经济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他们的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论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还是从地方层面上来说,都将会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

二、县域经济与人民银行之间的关系

一是人民银行全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许多县城都在朝着城市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县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少不了对住房、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才能不断满足涌向县城的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在开工建设中便少不了大量资金的注入,这便需要人民银行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上的支持,保证各项工程项目的正常开工建设。

二是县域经济得到了发展,会形成一种全新的金融市场,为以人民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据相关数据统计,县域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贡献率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在当前的县域经济发展中,现代化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共同构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长足的发展动力,这些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必定需要相应资金的注入以及流动,这些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以人民银行为代表的广大金融机构表现出了极大的需求,同时也为这些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是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提升人民银行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发展的前景也十分广阔,所以人民银行在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利于促进人民银行在资产、负债以及中间业务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其财务上的效益获得改善,并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另外,人民银行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促使人民银行的信贷结构得到优化,从而更好地防控信贷上引发的风险,进而从整体上提升人民银行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是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人民银行的转型升级、进行综合性的改革。在当前的人民银行县支行中普遍存在着资产质量不高、盈利能力低、客户结构弱等问题,相关实践证明,人民银行只有更好地辅助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信贷结构、扩展经营业务、提升资产的质量等,这样才能逐渐地提高其经济效益,实现全新的转型升级。

三、人民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金融渠道作用

(一)人民银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金融渠道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连接中央银行和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中介,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其金融渠道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人民银行处于中央银行的神经末梢位置,可以向县域范围内有效地传递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并使地方政府可以有效地贯彻货币政策,提升其管理货币水平。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一是有效地对货币政策进行监测和协调,畅通政府、企业、银行三者货币流通渠道;二是有效收集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地方政府,作为他们决策的依据;三是发挥贷款的引导作用,保持县域金融的正常平稳运行。

(二)人民银行肩负维持县域经济金融稳定的职责

人民银行在其金融管辖的范围内,严厉打击洗钱的相关犯罪行为,加强对反洗钱工作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另外,人民银行还可以加强对人民币流通的管理和监测,从而保证县域范围内人民币的正常流通和运作。除此之外,还利用金融风险防控、信贷登记等制度,来加强辖区内社会信用环境,维护金融的正常运行。

(三)人民银行加强自身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人民银行县支行主要承担了辖区内金融账户的管理和支付清算相关工作,这样便可以及时监控资金流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企业提供各种方便快捷、高效科学的支付结算服务,从而促使企业的资金可以得到正常运转和良好的运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人民银行还具有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管理的职能,强化对其的核算功能,将财政资金用到更适合的地方,提升其效益,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人民银行还可以通过建立企业、政府、个人等信用体系,来创建更加合理优化的社会信用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辅助作用。

四、结语

人民银行县支行作为央行的下属机构,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其提供了金融渠道方面的帮助作用,其自身具有的优势也帮助县域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和运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根基。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8)

开发性金融和农村金融、中小企业金融以及进出口金融一样,是出于某种特定的政策或需要,对 金融机构 或金融业的服务领域做出的划分。它特指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关乎其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基础性设施、基础性产业或能源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支持,以及一国为满足一定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而为其经济落后地区及重点建设的产业或部门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支持。

在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等问题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金融服务对这些领域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开发性金融的出现结合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优势,较好地弥补了这项空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开发性金融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 农业 大国,农业 人口 占9亿之多,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也就成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目标,而对于我国来说,要想真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就在于如何让我国居民绝大多数的农民富裕起来。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对于农业的资金投入支持,并已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体系,但由于受到国家财力和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国家的 财政 支农资金难以满足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日益增加的巨大资金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经济发展基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 公共 设施服务由于 投资 金额大、收效慢且周期较长,造成了很大的风险。在我国的传 统计 划经济体制已经被打破的情况下, 市场 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的趋利性使得商业 银行 不愿介入这些领域,如乡村道路建设、 通信 建设等。而地方政府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财力有限,基本上都是靠农民自己的投人,这就造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投入资金严重不足,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与城市的差距日益扩大,并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一些新建企业、农村科技成果的开发与推广都存在着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农村重点优势产业和特色的产品开发,由于初期阶段的较大风险,也存在着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的严重不足。

针对我国的“三农”问题,国家开发银行提出了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通过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培育市场主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及维护农村金融的安全稳定,建立强健、高效的融资体系与信用体系。由于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够、商业性金融较少涉足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建设落后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建设的贷款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在此基础上,开发性金融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可细化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 交通 、能源、灌溉、医疗、卫生、 教育 等领域提供资金支持。根据开发性金融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经验可以看出,建立良好的投融资平台是开发性金融发挥良好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开发性金融可以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领域规划先行,以政府的城投公司为投融资平台,承担起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与运营。由于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来农村投资 环境 的改善以及土地的大幅度升值,由此而带来的地区政府 税收 收入的增长会成为政府还款的基本保障。

二是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的城镇化与产业化进程,主要包括中小企业融资、农业产业化以及技术 传播 等方面;由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传统以家庭经营的小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的产业化便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开发性金融可以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来顺应市场化的需要,以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通过对传统农业小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造,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增效以及农民增收。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进程

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是以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前提的,面对我国在经济建设进程中所出现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性构想。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如何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就成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关键问题。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实施以来,西部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金融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 历史 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产业结构也不甚合理,特别是一、二、三产业较差的互补性,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此外,由于该地区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及风险意识较为淡薄,加之西部地区的交通、通讯发展落后,使得西部地区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经济 发展水平的落后又间接影响了西部地区的资 金融 通与资金来源,使得各商业 银行 在西部各地区发展业务的空间很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服务的落后又反过来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发展。这样,作为国家开发性 金融机构 的国家开发银行就要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切实履行开发性金融的功能,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一方面,通过开发性金融可以对西部大开发继续投入大量资金。西部大开发建设中的项目多为国家政策性项目,由于商业性金融的趋利性原理,往往不愿意过多地介入其中。然而如此庞大的政策性资金,如果仅靠政府的 财政 运作,无法充分发挥 市场 活力。由于开发性金融树立起了以 社会 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的 营销 观念,在其运作过程中国家政府、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的市场参与者都共同遵循市场机制的规则,符合市场经济的经营原则,就充分调动了经济运行中的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市场效率;同时,由于开发性金融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金融,它不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的唯一目标,而是更多地强调了如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场的方式实现了政府目标。因此,以开发性金融支持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既可以克服传统政策金融所存在的弊端,也可以避免商业性金融由于趋利性而不愿涉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因此可以通过政策优势为西部大开发的建设提供优惠贷款。由于开发性金融在开发市场的过程中,同样和政策性金融一样享有国家和政府的信用支持和政策优惠,这样就使其具有较好的拓展能力以及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开发性金融可对西部地区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如调整期再贷款期限以及贷款利率方面的安排,以提供更多的贷款。对于一般商业性银行来说,对于西部地区往往会实行上浮利率,而开发性金融机构由于国家的政策扶持以及自身的经营目标,对西部地区的贷款原则上不实行上浮利率,甚至对一些政策性较强的项目适当下浮利率。在资金供应方面,开发银行一旦承诺保证放款,并根据工期与 合同 安排资金,确保建设工程的进度。此外,对于一些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性金融还可以通过提供软贷款的形式为其补充资本金。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9)

一、引言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中的产业转型、产业转移、机构外迁等都涉及资本的流动和资金的支持,且京津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有必要了解在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中金融发展扮演了什么角色,两者之间具体的数量关系如何?了解两者之间的具体数量关系,不仅有利于京津冀地区经济和金融的协同发展,还能够为政府制定具体的金融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文献综述

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经济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广泛且深入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两者之间的作用方向和大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Schumpeter(1912)[1]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金融中介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Goldsmith(1969)[2]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Mc Kinnon(1973)[3]和Shaw(1973)[4]论述了“金融深化”与“金融抑制”问题,建议发展中国家实施金融自由化政策,解除金融抑制。三位学者研究成果形成金融发展理论,证实金融发展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又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King和Levine(1993)[5]在Goldsmith(1969)的基础上研究金融中介、金融发展初始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金融中介功能和规模的发展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而金融发展初始水平差异能够解释经济增长的部分差异。

国内学者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近些年来,国内研究视角开始转移到^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上来。周立和胡鞍钢(2002)[6]采用Levine和King的研究思路,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差距可以解释部分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闫屹(2009)[7]和邵明波(2009)[8]分别研究了环渤海区域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各地区金融发展不同程度上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崔寅生和王重润(2010)[9]也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金融资产总量的增加以及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最大。阚景阳和祁文辉(2015)[10]研究发现河北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

基于自2015年起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的事实,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位于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和阐述京津冀三个地区两者的具体数量关系,从而为京津冀地区金融和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和理论支持。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经典的新剑桥增长模型和AK内生增长理论都强调了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对经济持续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金融发展在资本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两者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作用机理如下: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金融发展主要是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影响居民储蓄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一,金融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经济增长提供最重要的资金支持,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第二,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三,金融行业自身的发展,使金融行业的产值增加,直接为经济做出了贡献。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金融本身伴随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也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的。经济增长带来收入的增加,收入增加导致居民的储蓄增多,从而导致金融机构的金融规模的增大,所以经济的增长也必然会带来金融的发展。第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率。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理论模型的设定

在众多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中,King和Levine(1993)所提出的模型应用最为广泛。模型以金融相关比率(FR)、金融中介效率(FE)、金融储蓄结构(FS)三个指标来研究金融发展各指标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Yit=Cit+β1FRit+β2FEit+β3FSit+β4Xit+μit (1)

(i=1,2…,N;t=1,2,…,T)

其中,Yit为GDP增长率,FRit为金融相关比率,FEit为金融中介效率,FSit为金融储蓄结构,Xit为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并将其看作是常量。β1、β2、β3、β4分别表示相关解释变量的参数,从金融行业规模、金融中介效率、金融储蓄结构三个方面来表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二)数据来源和指标说明

本文选取GDP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金融相关比率、金融中介效率、金融储蓄结构三个变量为解释变量。考虑到数据的可观测性,本文选取了1995~2015京津冀各地区的GDP、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居民储蓄等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中国各省市金融运行分析报告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1.GDP实际增长率。根据名义GDP、GDP指数计算各地区实际GDP增长率。

2.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相关比率是衡量一个地区金融行业规模的重要指标。根据Goldsmith的定义,金融相关比率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实际应用时鉴于数据的可观测性,金融相关比率等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与GDP之比。

3.金融中介效率。本文采用大多数研究中方法,金融中介效率用存贷比来表示,它可以衡量金融中介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

4.金融储蓄结构。金融储蓄结构可以用居民储蓄存款与居民全部存款之比来表示,金融储蓄结构可以用来代表各地区金融机构吸收储蓄的能力。

(三)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

1.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为保证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避免出现伪回归,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对选取1995~2015年的京津冀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五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其中各地区实际生产总值增长率、金融中介效率以及金融储蓄结构一阶差分后的序列都是平稳序列,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金融相关比率一阶差分后的序列也是平稳序列。即各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协整检验就是检验回归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是否是伪回归,即检验经济变量在同阶平稳的条件下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Johansen面板协整检验是可用于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的常用方法。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

根据表1协整检验结果可知:被解释变量实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三个解释变量金融储蓄结构、金融中介效率以及金融相关比率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的基础下,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估计及分析。由于选取1995~2015年的京津冀地区的面板数据具有截面少,时间长的特点,因此进行面板数据回归时采用固定效应的变系数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根据表2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整个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对于金融相关比率的系数来说:北京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天津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有正影响不明显;河北地区金融行业发展水平较低,不但没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阻碍了经济增长。对于金融中介效率的系数来说:北京地区金融中介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影响;天津地区金融中介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河北地区金融中介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对于金融储蓄结构的系数来说:北京地区金融储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河北金融储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天津地区金融储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影响。

总的来说,对于北京地区来说,金融机构吸收居民储蓄能力较强,金融业发展水平较高,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中介效率有待提升,阻碍经济增长;对于天津地区来说,金融业中介效率较高,促进经济发展,金融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金融机构吸收居民储蓄能力有待提高,阻碍经济增长;对于河北地区来说,金融业中介效率较高,金融机构吸收居民储蓄能力较强,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阻碍经济发展。

五、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可知:从整体上来看,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确实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规模相比,金融中介效率和金融储蓄结构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加强。北京和河北的金融机构储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而天津和河北金融机构中介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北京和天津的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次之。总的来说,在京津冀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在京津冀地区各省市比较分析中,河北金融业发展水平低、北京地区金融业的中介效率不高、天津地区的金融机构储蓄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阻碍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为京津冀地区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首先,提高河北省金融行业的发展规模,加强京津冀区域金融协调与合作同时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培育总部金融,积极吸引外部金融机构入驻,发展和壮大金融市场主体;其次,提高北京地区金融业的中介效率,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也是我国金融机构的汇集地,鼓励各金融机构创新,提高金融中介效率;最后,提高天津地^金融机构的储蓄结构,通过提高储蓄率来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从而更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的增长。总的来说,促进京津冀地区金融协同发展,从而为推动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Schumpeter J.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1.

[2]Goldsmith R 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 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3]McKinnon R.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73.

[4]Shaw E.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5]King R,Levine R.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717-737.

[6]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0-74.

[7]闫屹,蔡鑫,王文兵.环渤海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北金融,2009,(6):59-61.

[8]邵明波.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J].世界经济情况,2009,(7):56-59.

[9]王重润,崔寅生.环渤海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面板数据分析――基于河北视角[J].区域金融研究,2010,(11):4-10.

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篇(10)

一、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

伴随着银行的诞生,学者已经开始思考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但受限于当时结构主义,使金融问题无法被单独作为一个专门的分支进行研究,而是将金融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分支来研究,金融的地位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最先就金融发展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的金融发展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格里、肖、帕克里克、戈德史密斯等。西方早期的货币金融思想研究的变量大多集中于货币、信贷等和商业银行等这些常见的金融变量,研究者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与经济的相互联系,也就金融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给予肯定。

亚当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到银行的活动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产业,但是这种增长体现在是本无所利的资本变得有利可图。随后经济学家开始把金融理论放在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开始研究,瑞典经济学家魏克塞尔首次系统对货币经济理论进行研究,还提出了货币金融对实体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实质性的影响。不过他只是初步研究了货币金融对短期经济的影响,而并没有进一步分析对长期经济的影响,因此,他的观点不能作为严格意义的金融发展理论。

虽然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金融对经济的作用,但是真正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者是熊皮特,他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明确系统的分析了货币、信贷和利息等金融经济变量对经济发展重要促进作用。此外,熊皮特还将经济发展的根源在于持续不断的创新,银行信用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在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必要的购买力,银行的信用创造了这种购买力,而信用创造的能力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他认为银行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主要关键的角色。在这之后,西方学者开始重视研究其他金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哈罗德多马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强调资本、储蓄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索洛・米德在对哈罗德――多马模型基础上,经过改进建立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型。该阶段的研究虽然已经开始涉及到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定性分析,但是很少有学者关注到单个金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小。

格利(Gurley)和肖(Shaw)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1956年的《金融中介与储蓄―投资》两篇论文中试图建立一个从初步到逐渐深化的金融发展模型,用来解释“经济发展水平跟金融在经济作用成正比例”这个论断。随后,两人还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角度去论断了金融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两篇论文开创了从采用基本模型论述金融对经济发挥作用的新模式。随后的1960年,格利和肖发表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还提出了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运作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制度的运行效率等观点。与此同时,金融结构理论的创始人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也在1955年发表了《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于金融形态的比较实验》文章开启了金融结构研究的历程,为后来的金融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

格利和肖虽然只是在金融增长的层次上进行了分析,但是已经初步涉及到金融制度变革等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制度性因素,为后来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在此后的1962-1969年间,众多学者对此类领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他在此书中首次明确了定义了金融发展的概念,即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此外,戈德史密斯在此概念基础上首次对金融结构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金融结构理论研究的总体框架和金融相关率、各类主要金融中介机构的相对规模指标等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FIR和其他若干重要指标,同时他还综合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国际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来论述FIR值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基本结论,提出了金融发展在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12条定律。

格利和肖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启蒙后来相关研究者,而戈德史密斯的研究成果又进一步推动了后续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虽在不少发展中国家得到验证,但却没有就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做进一步扩展和研究,仅在实证研究中则仅限于35个国家,研究对象相对狭隘,也没有指出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因果关系。

二、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

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的影响,一些新独立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进程中遇到国内储蓄积累少和资本不足,这些因素制约了战后这些国家的经济恢复。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这些国家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和金融发展滞后。所以以麦金农(Mckinnon)和萧(Shaw)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在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先后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研究成果相关的著作。随着受关注程度的加大,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且新古典主义发展思路已经取代了结构主义思路,成为当时的主导经济理论。不少学者开始将研究的重点领域从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转变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系统。这些很大程度上为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发展土壤。

20世纪7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产生的标志是麦金农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萧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的问世。他们都是以落后地区和后发展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发展和其经济之间的关系被学术界称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这两个理论的精辟见解和独到研究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的一个重大突破,在当时的学术界引发一股热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他们的理论都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制定本国或本地区金融政策和确定本国货币改革的理论基础。

麦金农和萧的核心思想认为,对于那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内部的金融结构和经济发展一般缺少良性循环的运动。这些国家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必须取消金融抑制政策和思维,通过市场化改革,使利率和汇率及资源的配置随市场供求关系变动。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可以通过采取取消利率、汇率的人为管制,减少政府对金融活动的过度干预,并且鼓励私营金融机构的创立和发展,充分利用国内资本来降低对外资过度依赖的不利局面,运行贸易自由化、税率合理化和政府支出体制机制的改革。

三、赫尔曼、默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论”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出现之后,很多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盲目跟风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因此并未获成功。究其失败的原因,有学者《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一书中指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金融发展理论构筑了微观基础,金融约束的理论框架是在信息经济学基础上对金融体制中的政府管制程度进行分析,政府的适时适当干预,而不是完全对利率和汇率“毫无作为”可以有效地促进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证明了金融约束也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经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赫尔曼、默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1997)为代表的新一代研究者,从不完全信息的角度,将之前的金融发展理论模型重新增加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提出了“金融约束论”。这个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约束论”与其国内的实际发展规划、经济社会制度有更好的兼容性,理论也为重新审视金融体系中的政府管制力度问题。他们认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导致瓦尔拉斯均衡在现实中难以成立,麦金农和肖在这方面的观点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石,因此政府对金融活动的管理和规范是有必要存在的。金融约束本质上是政府方面通过对存款监管、市场准入限制和其他政策让银行拥有“特许权价值”,并因此获得租金。通过租金效应和激励作用对租金在生产部分、企业和政府之间分配,从而有效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出现机率,起到鼓励创新,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正向促进效应。两人还同时指出,金融约束在发展中国家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在通货膨胀率较低、实际利率为正和良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条件下才可实施。金融约束论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轨进程中所常见的信息不对称和金融监管功能缺失,采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弥补市场失灵。进一步分析了政府适时适当干预有助于金融发展,在理论上更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要作用。因此它并不是否认金融深化,而是对金融深化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和补充。

进入上个世纪末,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改革中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经济学家们尝试将各理论,如博弈论、内生增长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结合金融发展理论为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解释。他们利用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对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和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许,同时还将金融因素引进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以便更好论述金融对经济增长和效率影响。可以说,内生金融发展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金融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R.R.阿罗)R.R.Arrow主编.风险投资.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9.

[2](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著,周朔等译.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美)迈克尔・波特著.国家竞争优势全球深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经典著作.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0).

[4]Vandana Chandra,林毅夫,王燕.领头龙现象:低收入国家赶超式发展的新机遇[J].劳动经济研究,2013,(1):3-34.

[5]埃斯里・德米尔古克-肯特(Asli Demirguc-Kunt),罗斯・莱文(Ross Levine)编;黄纯纯译.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银行、市场和发展的跨国比较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of banks, markets and development.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巴曙松著.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金融结构与中国金融政策.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03).

[7]格利,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上一篇: 课堂口语交际 下一篇: 高效的人际沟通技巧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