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3 16:27:20

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

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篇(1)

据调查,目前青少年中约有28%的人存在各种心理与行为障碍,而技校学生的比例更高。我课题小组自成立以来,有计划深入学生班级,与班主任交流探讨,与学生们娓娓谈心,用自制的问卷对职教部300余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校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2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20-30%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个别学生甚至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课题组成员根据问题注意分析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心理训练等有效措施,增强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造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其生理基础上的心理特征即与此伴随的智力、个性、思维、认知、知识结构、价等表现出幼稚、多变的特点。 经调查分析,我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1. 年龄因素 这一年龄段的技校学生处于从心理 “断乳期” 向成熟期过渡, 即从对父母、 家庭或他人的依赖以及身心发展不平衡, 逐步走向独立、成熟与平衡。现在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养成了依赖成人的习惯。成人感迅速加强, 他们希望在思想、 行动、 心理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但由于缺乏独立生活经验,他们常常感到孤苦无依。特别是在遇到麻烦或身体不适时,他们的心里更加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由于成长过程中的矜持,往往让他们难以启齿。

2. 身心发展 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呈生理成熟较早,心理成熟较晚的趋势。生理逐渐成熟必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对于自身和身边的社会,他们经常产生莫名的困惑。有些学生产生了对异性的好奇和特殊的好感, 甚至开始了对异性的倾慕与追求。

3. 人际冲突 现代社会赋予了个人越来越多的独立和自由, 但同时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技校生中的大部分同学感到有学习压力;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他们缺乏集体合作精神,角色转换与环境适应障碍频频在学生中出现。过强的自我意识和过度的自我保护,再加上青春期自我封闭的心理,班级与班级之间、宿舍与宿舍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时有发生。

4. 就业压力 市场经济的高竞争性,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技校学生没有高学历,这也给技校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内心期望值过高与自身现有价值之间的矛盾, 个人理想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对于社会阅历丰富的成年人来说,以上矛盾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 但技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易将这些问题视为人生的重大危机, 就会倾向与否定自我、否定职业,甚至怀疑个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5. 教育体制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在中学阶段重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错误观念,造成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实施中严重脱节的现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有哪些合理的应对措施呢?这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专门的心理课程与常规课程之间、专业活动与日常活动之间建构建起一种和谐的、合力的关系。

(1)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活动。课题组成立以来,我们按要求配备了心理咨询教师, 帮助学生学会在现实中如何应对机遇, 如何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当然,要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绝不仅仅是靠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而要通过心理训练活动使学生心理变得健康起来。 在实际教学中针对青春期常见心理, 开展心理训练活动的设计思路,为激发学生兴致,教师注重讲解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心理现象,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学生们感觉和自己有关,就会感兴趣地想学,来认真听课。

(2)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学知识。 技校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而且还应具有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能力, 能在各自的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我们在给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的同时,也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讲座,倡导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科教育为主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各学科教师都能够自觉地在课堂上融入意志品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

(3)帮助学生自我潜力开发,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学生作为教育的资源,是一种活性的资源,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其成长的无限可能性,它具有生生不已、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它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资源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资源开放,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这比矫正学生心理问题重要得多。

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篇(2)

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自杀、杀人等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由此成为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时期,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很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恋爱中的矛盾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等,摆在他们面前的种种烦恼与困惑会造成其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或者心理障碍,而心理健康不但会影响到自身,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效率和社会的稳定[1]。因此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而急迫的任务。

一、目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探析

1.环境的改变。

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因环境的改变而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譬如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高中老师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把大学描绘得特别美好,但当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产生了很大的失落感;而在中学时是尖子生的学生,上大学时那种优势已不复存在,面临着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他们就废寝忘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此下去,就会相继出现神经紧张、失眠等多种焦虑并发症。

2.学业引起的心理问题。

在大学里,部分大学生因学业也会引起一些心理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因种种原因,他们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认为所学专业没有前途,因此学习动力不足,造成上课睡觉、抄作业,甚至经常逃课等不良现象;二是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特别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进入大学后,他们一时不知如何安排学习,而且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如学生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有被留级、退学的危险),教学进度快,如果仍按中学时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将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三是部分学生认为考入大学,即万事俱备,只等毕业,放松自己,导致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造成多门挂科的现象。在这些情况下,大学生心中往往充满困惑、忧郁、痛苦,容易产生强迫、焦虑等心理疾病。

3.自我意识导致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因自我意识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常见。如有些大学生看到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展示自我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在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2]。

4.人际关系不和谐引起的不良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高校采取寄宿制,步入大学就意味着需要过集体生活,然而有一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际,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有一些大学生以前从没住过校,没集体生活的经历,人际交往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进入大学,同寝室的同学要朝夕相处,但经历、认知、习惯、性格、个人爱好等都有所不同,容易产生矛盾。其次,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就缺少同伴,交往活动少,且家庭对其教育不当也造成一些负面效果,如以自我为中心。交际困难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封闭、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

5.恋爱问题引发的情感困扰。

恋爱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中也比较常见。大学生基本上都已成年,渴望交友恋爱,憧憬美好的爱情。但由于心理不完全成熟,生活阅历欠缺,对恋爱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经济上尚未独立、个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经常出现一些恋爱问题。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6.就业择业困难造成的心理焦虑。

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数以百万计,如201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达630万,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求职人数众多,就业择业竞争太激烈。这些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找工作难,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或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一般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其作用发挥并不明显。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在校生人数众多,而只有少数教师具备相应的咨询能力,另一方面,心理困惑的学生都倾向于向熟悉的辅导员老师谈自己的境况,寻求一些帮助。因此,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首先,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在引进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同时,也鼓励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攻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其次,加强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再次,要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及时了解班级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做好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防。

2.从学生一进校就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

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发现及对心理危机的早干预。同时,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3.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会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学校课堂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设置学分,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正常实施,使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要求。二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课程需要编写和选用针对性强、专业性强、实用性强的教材。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根据年级不同开展“分层”课堂教学。如新生入校时的心理适应教育、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教育、实习期的创业心理教育、毕业前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择业心理调适等教育。四是将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活动相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活动,使学生及时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3]。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锻炼他们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近年来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学生之间相互关怀与彼此支持的意识,帮助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

5.教育学生合理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我国,学习、读书向来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本人也把学习视为一种提高自己、改变现状、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学校里,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在同学中的地位有很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学业是同关注自我紧密联系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根据客观条件来调整个人的需要和心理期望。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4]。

6.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要教育他们既正确认识自己,又客观评价他人。其次,要教给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要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中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学会信任、学会尊重、学会宽容,用真诚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最后,学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

7.培养大学生成熟的恋爱观。

对于大学生来说,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生活等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会陷入困惑、烦恼和痛苦之中。因此,培养大学生成熟的恋爱观极其重要。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一个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就会理智地对待爱情和婚姻大事,正确地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问题,使爱情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其次,要教育学生处理好爱情与成才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复兴中华、建设现代化中国的主力军,历史使命重大,要教育他们珍惜自己宝贵的大学时间,正确处理好爱情与成才的关系。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高校应不断探求更多更好的方法防止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生自己也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调适心态,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篇(3)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63-02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面对日渐增长的工作压力和困惑,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使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调试以促进学生和个人的共同成长,对于顺利开展新时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工作职责不断拓宽,使得辅导员工作任务重、责任大、难度高,产生心理压力。辅导员的工作是开放的、全方位的,具有“三无性”。(1)无时空界限。一方面辅导员没有明显的上下班的时间界限,既要参加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又要深入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没有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渗透于各项活动中,有学生或与学生相联系的活动,就有辅导员的足迹,体现出在空间上的无限定性。(2)无现成的教材。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是无形的,没有现成的“教材”,所需要的是一本需要根据学生特点、中心工作内容、形势要求等所“撰写”的“百科全书”。方法可以学习,经验可以借鉴,但却不能机械地照搬。(3)无定型的对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多维的、全方位的,既要面对学生,又要面对教师、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既要面对学生家长,又要面对企业单位及相关人员。这些特点让辅导员身体处于疲惫状态,心理处在紧张的应激状态,这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工作角色冲突引发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焦虑。辅导员的工作角色是多元化的,同时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等。辅导员既要有责任心、细心、耐心等工作态度,还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既要有较为渊博的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既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等知识理论,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理论知识;既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驾驭语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等。这种角色的多元化和工作能力与素质的特殊要求,导致了辅导员社会角色、责任、能力的广泛性和冲突性,会产生高度的紧张、压力、焦虑,这是引发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

3.职涯发展规划不科学,发展前途迷茫导致心理失衡。一方面,高校对辅导员的培养还没有被真正纳入学校专业教师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辅导员没有真正享受专任教师培养的同等待遇。另一方面,没有明确对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的单列指标、单列标准、单独评审,没有落实辅导员相应的职级、职务和待遇。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的现状,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对职涯规划和未来发展感到茫然和无助。

4.身份地位不被重视,社会认同感低产生心理困惑。一方面,高校一般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辅导员的薪资和受重视程度等远不如专业教师,社会认可度低;另一方面,辅导员对自身的要求和目标的设定与实际工作情况存在落差,这些都使得辅导员思想压力过大,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和困惑心理。

5.工作性质的突发性、工作时间的不规律性与家庭关系的矛盾导致心理倦怠。“学生无小事,事事是责任”,辅导员的工作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且学生工作具有突发性、群体性、时间不规律等特点,牺牲个人的业余时间是常有的情况,这与辅导员维护和谐的家庭关系发生矛盾,诱发辅导员的心理倦怠。

三、解决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强化全员育人观念,明确工作职责,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高校要梳理好各部门间的工作关系,强化全员育人思想观念,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真正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高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队伍中的一员,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科研人员都应从自身做起,担负起育人重任,而不是将与学生有关的事务都推给辅导员。实践证明,人类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增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因此,构建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消除人际关系的障碍因素,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气氛,是维护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果和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2.理清工作关系,减少角色冲突,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辅导员应理清工作关系,多思考、多总结,将阶段性、规律性的常规工作做好计划和安排,并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要提前做好处理预案和心理预期,遇事冷静有序沉着应对,并及时逐级汇报请示,做到最大限度控制、减少、降低事件的影响性、危害性。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发挥好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各级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职能,提高工作效率,真正从烦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工作,集中精力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3.做好高校辅导员梯队建设与职业生涯规划。在保证辅导员履行好本职工作职责的同时,高校应明确辅导员的职涯规划和发展方向,减负增效,让辅导员结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同时要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梯队,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年龄阅历、专业特点等优势,形成传帮带的纽带,造就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色的教育管理专家,使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岗位。

4.提高待遇,创造宽松环境,避免疲劳过度,减缓压力。很多辅导员抵制社会环境的众多诱惑,克服工作高强度、重压力以及待遇低等困难,兢兢业业地工作,其重要原因是他们见证了学生的成长,体验了教育工作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认识到自身的重要存在和社会价值,从而心理上得到了莫大的满足。高校应重视维持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成就感,并使之转化为工作责任感;应该创造条件和环境,防止其过度疲劳,维护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

5.内强素质,充实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培养良好的心态和性格,提高心理素质。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应努力开展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教师心理健康的支持、维护和保健工作。有效的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辅导员摆脱心理的困惑与迷茫,保持情绪稳定和心理平衡,提高社会适应性,维护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辅导员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通过参加教育培训、进修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等,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调整心态,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强化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篇(4)

【关键词】农村社区;健康教育

健康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全民整体的健康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基石,一个人的健康与其行为生活方式、环境及如何利用卫生保健资源是紧密相关的,而如何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何改善生活环境、利用卫生保健资源,这就需要进行健康教育。

1 开展我区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现状:贵州省铜仁地区是一个穷地区,总人口374.44万人,居住着汉、苗、土家、侗、仡老等28个民族,少数民族256.12万人,占总人口的68.4%,农业人口338.4万人,占总人口的90.4%。

由于我区农村面积广、比例大,与城市居民相比广大人口仍存在着许多不良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如家庭合用牙刷、毛巾及吸烟、过量饮酒、喝生水、喜食动物油、高盐饮食、不合理使用碘盐造成碘的丢失等,使一些疾病在当地常年发生;另外农药、化肥使用不当或疏于防范导致农药、化肥中毒;田间作业时缺乏保护意识和防护措施使稻田皮炎时常发生。

1.2 要改变上述现象,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光靠某个人或各级医院是难以达到的,应采取相应措施,发动群众,使人们自觉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和降低疾病的危险因素,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加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2 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及相关行为因素调查分析

为了解教育对象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本底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笔者对该地区城乡居民进行了健康问题及其相关行为因素调查和比较。

2.1 调查对象的确定:农村社区:采用多级抽样方法从5个县抽取10个乡的10个村村民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调查表2000张,收回1952张,其中1912张有效。城市社区: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铜仁城区10个居委会管辖片区抽取5个片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调查表2000张,收回1970张,其中1958张有效。

2.2 调查结果:历时1年完成了铜仁城、乡居民基本卫生水平及卫生保健相关知识的调查及比较,结果见表1、表2、表3。

此外对农村居民的另两项调查结果如下:①最近3年稻田皮炎发病率:15.2%。②动植物油食用情况:调查人数1912人,食用油以动物油为主(全年食用的动物油占4/5)人数1341人,食用油以植物油为主(全年食用的植物油占4/5)人数371人,动植物油食用人数比例3.61∶1。

以上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存在一些健康问题:人群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不够,戒烟支持率低等,相比之下农村社区人群更为突出,更需及时开展健康教育加以干预。

3 开展我区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3.1 制订了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它是以正确保健理论为指导,体现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反映了教育对象的需要和利益价值体系。

3.2 建立了一套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机构:首先,开发领导层,取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其次,有完善的三级保健网可供利用,其中以爱德村医为骨干(我校曾办过爱德村医培训班三届,每年届100人,共300人),他们分布在我区的各个乡村,是对社区人群直接进行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

3.3 采取科学可行的措施:先组织爱德村医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让他们成为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通过讲座、报告、座谈、问答、报刊、宣传册子、图画、照片、示范表演、录象、投影、展览、游园会等多种教育方法进行健康教育。以这种形式培养典型,以点带面的方式完成健康教育工作。

4 拟进行的健康教育实施措施

4.1 确立健康教育主题和对象

4.1.1 主题:分析教育对象存在或潜有的健康问题及其相关行为因素,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4.1.2 对象:铜仁地区农村社区居民。

4.2 制订实施健康教育计划

4.2.1 确定目的:通过健康教育,使教育对象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生活方式,改善环境,控制和减少农村社区常见的传染病、地方病、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疾病的发生。

4.2.2 制订社区健康教育的培训方案

4.2.2.1 制订培训任务,拟出培训项目,由我校课题组人员到各县组织爱德医进行培训。选择那些危害性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允许、干预后效果显著的健康问题,确定为健康教育的项目以使健康教育有针对性,解决“作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

4.2.2.2 将编写的健康教育教材发给爱德村医并授以方法,让他们针对不同教育对象以适当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例如:为确保群众积极参与,每一措施的实施应有鼓励措施:奖品、纪念品等。

4.2.2.3 由我校课题组人员对健康教育工作作阶段性效果评价,对工作不合格、效果不满意者,责令重复操作,合格后再支付报酬。

4.3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4.3.1 评价形式:即时评价:要求教育者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通过教育对象的不同形式反馈,如面部表情、提问等,作效果评价并对教育方式及方法及时作出修改。

4.3.2 评价指标:在对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时将用的指标有:①反映被教育者知识水平的指标;如保健知识及格率、保健知识达标率。②反映被教育者对社保态度的指标:如戒烟的支持率、保健活动的参与率等。③反映被教育卫生行为形成情况的指标:如不良行为转变率、成功戒烟率等。④反映教育深度的指标:如健康覆盖率。

5 讨论

通过对铜仁地区城市、农村社区居民健康问题及其相关行为因素调查发现城市社区居民由于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农村社区,所以各类卫生行为指标显著优于农村社区,而农村社区居民则明显存在一些健康问题:人群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不够,及格率仅为35%;戒烟支持率低,如不及时进行健康教育,难以控制吸烟趋势;多数家庭合用脸盆、毛巾,这不利于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多数人不正确使用碘盐,使食盐中的碘在烹调过程中丢失,达不到预防碘缺乏性疾病的目的;绝大部分人习惯喝生水,易引发介水传染病的传播;人群缺乏稻田皮炎预防知识;人群动物油食用比例过高。

健康教育的实质就是一种干预措施,是运用教与学的理论增进人们的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使人们自觉自愿采取健康的生活行为,有效利用现有保健资源,达到改善健康的目的。

欲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控制疾病以降低医疗费用,与临床医疗措施相比其投入小、收效大,在目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条件下,能更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居民健康水健康教育这一社会卫生措施能建立人群正确的健康观念,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和习惯,从而创新控制疾病的技术。

【参考文献】

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篇(5)

1 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1.1 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我国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结果均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郑延芳等运用SCL-90问卷调查195名高职教师,结果显示,除人际关系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高等学校。一项2013年调查的河南省6所高职院校584名教师的研究中,高职教师的心理异常人数比例高达52.3%,特别是焦虑、强迫、敌对、偏执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高校教师的常模(P

通过比较文献的研究结果发现:我国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焦虑、抑郁、人际敏感、躯体化等方面,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需要社会和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必要的干预。

1.2 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引起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总结归纳为以下四条: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

有研究[3]表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状态不佳、职业压力较大,工作状态、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职业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一部分通过工作状态来实现。高职院校应采取有力措施帮助教师减轻职业压力,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应从多个角度采取对策:①学校方面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建立促进和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团队,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采取对策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完善激励手段;营造和谐公平的竞争环境,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②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体系,帮助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环境。③提供更多途径促进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试能力。

1.3 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多是以问卷的形式量化监测,反映整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理论性的干预对策。而国外学者做了许多有关教师适应性、职业效能感、人际关系等的研究,研究方向更加全面、细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机制也更加明确。国外学者在心理干预方面,已经将教师心理健康辅导作为整个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和增进教师心理健康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方案措施。我国对于对策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或进行经验分析,缺少实践应用研究,无法探究其科学性和适合性,很难为实际工作提供借鉴。因此,应加强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和维护措施的研究,如开展心理辅导研究、干预性实验研究、干预效果的对比研究等。

2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2.1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从研究文献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自卑、强迫、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等方面,不同的研究样本其结果可能不甚一致。一项对1971名高职学生进行SCL-90测试的结果显示:心理有问题学生占5.89%,筛选心理问题学生样本,发现位于前五位的症状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偏执[5]。

也有研究指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令人担忧。400名高职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偏执、敌对、躯体化等因子得分上高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和全国常模,心理问题按比例大小依次为:焦虑、偏执、强迫、人际敏感、躯体化[6]。

2.2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干预措施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涉及学校、家庭、个人及社会四方面因素。国内也有学者开展更加细致的研究,探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人格特征、体育活动等的相关性。我国高职院校心理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不完善、模式尚在探索构建中。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匮乏,达不到教育部要求的l:5000的师生比。另外,兼职心理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机会甚少。加之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一个重要因素。

国内研究对于干预措施的实施主要针对学校和个人因素。我国已有学者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且重在预防的理论指导思想。在干预措施上开始尝试通过体验式教学、团体辅导和网络心理教育等方式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挥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教育的潜能,如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开展心理剧等,同时辅以专题讲座、个别心理咨询等进行多层面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

2.3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多也更具体,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数据结果更具可信性,并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篇(6)

近些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面貌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然而在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依旧面临着多方面的困惑和心理问题,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高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以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明确国家的教育方针,时刻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到当前我国的现状,弘扬爱国理念,为不断培养优秀的建设者而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以心理科学的教育为范畴,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将心理学理论作为教育的基础,以科学性的原则作为指导,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与此同时,积极建立有效的心理干预的机制,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有关键性的作用。

2、 解决问题的角度不同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和强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成长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观念的塑造,而且对于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塑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改变和调节学生心理状况问题。它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解决和消除学生们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和障碍。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水平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3、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强调对于唯物主义哲学的运用,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对于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观念的塑造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较为丰富和复杂。具体来说包括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对于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4、开展工作的方式不同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在课堂讲授的方式和说教的形式,在因材施教方面有所欠缺和,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度不够,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注重和强调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宣泄和疏导,注重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情感沟通,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不断帮助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困难的疏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为培养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努力。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1、对象相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高校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对自身政治觉悟的提高和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前高校在培养和塑造学生问题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在解决学生的心理冲突和问题,以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塑造和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目标相同

当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强调对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当学生在心理上遇到一些问题和挫折时,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人格魅力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两者的共同目标是为了促进和帮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 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无论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都会采取多样化的教育途径,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观念的塑造,而且对于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1、教育观念的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和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和强调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政治觉悟的提高,在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人格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塑造和培养。因此,我们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

2、教育方法的整合

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实施的过程中,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结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积极有效的措施和途径。应当十分注重和强调对学生独立性和个性化的塑造和培养,在关注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依据大学生个性化的特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目标,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专业知识、心理素质、个性化的特色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关注,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发展。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采用说教的形式和一刀切的方法,这样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十分不利的。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考试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观念的塑造,而且对于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3 教育环境的整合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在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变化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和动荡,传统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有效地解决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了。尽管我们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体系已经日渐成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依旧需要学校、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有效的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心理状况的缓解。

4、教育内容的整合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刻,在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极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和困扰,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阻碍。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整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和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康复的措施,对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采用思想疏导和教育的方式,对于克服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5、教育原则的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和注重保密性原则的采取,强调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积极运用和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康复措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结语:

让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具备良好的情绪把控能力,有效地塑造自身良好的品质,这样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其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结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措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的塑造和培养方面的目标和原则是一致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两者进行全面整合,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并且有利于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有利于我国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参考文献]

[1] 叶华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9,(2).

[2] 詹小平,丁立平,黄任之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元结构”实践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

[3] 周晓晔,杨冬梅.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实现[J].教育与职业,2012,(20).

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篇(7)

基础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医院护理水平以及整体管理质量的高低[1]。因此,找出基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加以分析,并做出切实、可行、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提高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笔者就此加以总结和探讨,以期探索有效、可行的基础护理工作方法,以便更好的提高基础护理工作的质量。

1 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由于护理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现有的护理人员素质存在一定的缺陷,职业素养不高。现今医院,护理人员对本职工作缺乏热情,不具有钻研业务的精神,不具备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觉悟,相关护理知识跟不上时代步伐,护理知识不平衡,不具备护理专业的特色,并且护理人员工作上缺乏主动性,依从性太强,不能满足新型护理的需要,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繁琐枯燥,易导致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太差。有少数护理人员不具备的职业道德,责任心不强,导致患者病情变化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出现危险[2]。

1.2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措施不到位 目前有很多医院的基础护理工作基本是由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完成的,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措施跟不上患者的需求。资料显示,某家医院的神经外科有1例患者,该患者住院期间由于基础护理不到位,患者的全身多处出现压疮,并且这些压疮护理人员均未在护理记录中记录,所在科室也未就该表现进行讨论分析,更没上报护理部,基础护理措施相当不到位,给患者的康复带了很大困难。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随着危重病患者及长期卧病在床人数的增多,患者及家属对基础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的工作量也就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临床护理人员资源的短缺,一部分护理人员还要忙于治疗及常规的护理工作,因此,患者的生活护理基本上需要依靠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来完成,基础护理质量远远达不到要求[3]。

1.3护理人员思想意识淡薄 现代社会,由于护理人员备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护士仅片面追求经济实惠而缺乏职业道德,不具备现代新型的护理意识,日常护理工作中,常常淡化基础护理工作,临床经常出现重视临床治疗而轻视基础护理的现象,大部分护理人员仅以完成临床治疗、保障安全为工作重心,传统护理观念认为基础护理是否落实,对于治疗疾病是无足轻重的,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缺乏积极有效的心态。因此,基础护理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4]。

1.4护理人员不具有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 由于传统思想的存在,大部分患者对护理人员抱有歧视态度,这些患者认为护士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只注重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只重视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人员认为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不高,因此,对于患者健康教育的是不利的。另外,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健康教育知识,这些阻碍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很多医院缺乏对护士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且知识结构不完整,不能满足对患者进行完整健康教育的目的。即便开展了健康教育,这种健康教育也仅仅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各项检查,并未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患者的体质以及生活习俗的改变而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5]。

2 应对措施

2.1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养 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鼓励高职称以上护理人员开展专科护士及护理专家的培养,且对专科护士实行分管制,由带教老师竞争上岗;另外,需要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选派一部分护理人员到别的有名的医院学习。医院应每个月组织一次全院的护理知识讲座,采用多媒体等不同授课方式,多途径、多方位培养护士的讲说能力,并注意突出护理人员的专业特涨,要鼓励护理专家潜心科研。每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质量的自查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及考核制度,并细化护理人员的考核细则,每月进行一次,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措施。随着各项考核制度的建立,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6]。

2.2定期加强基础护理技能的培训 由于基础护理工作内容的繁多,护理人员需要掌握的技术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护士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护理人员通过每月的护理查房,并结合病例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并分析讨论解决存在的护理问题,从而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护理人员应强化业务知识的学习,定期组织各项基础护理技术知识讲座并加以考核,以期提高护士的基础操作技能[7]。

2.3加强基础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结合护理部的检查、查房结果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曾度等来评估基础护理质量,并将每次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作为下一步护理工作的目标和重心,并结合自己科室制定相关改进措施,使存在问题得到不断改进,进而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8]。

2.4积极开展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健康教育是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但如何应对患者病情的复杂、严重程度及护理工作繁忙的特点,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为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因此,需要开展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使其能够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加深其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对健康教育的理解,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9]。

综上所述,基础护理作为护理工作中最常用、最普遍的护理手段,是护理工作质量的基础。通过探讨基础护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以期规范护理操作,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完善护理管理体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护理人员,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舫.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330-331.

[2]黄永红,黄继菊,胡玉兰.基层医院ICU护理管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0,47(13):53-54.

[3]张蓉.基层医院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9):391.

[4]张会然.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增刊):10-11.

[5]刘春香,熊靖.护理质量控制中的难点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1, 26 (23):2156-2175.

[6]杜美芳,刘润兵.基础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包头医学,2009,33(4):243-244.

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篇(8)

1 采油队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传统的油田企业生产管理来看,采油队健康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基层采油队员工素质亟待提高。尽管采油队职工工作量大,工作环境辛苦,业余生活单调,同时存在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自我学习的精神;安于现状,缺乏寻求变化动力,这使得油田推出的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方式收效欠佳。

②生产系统老化,管理难度加大。由于生产系统老化,油水井经常出现待废或报废原因的停井,导致注采井网不完善;影响地层恢复导致油井能量不足;三低井、偏磨井、出砂结蜡井增多,倒井频繁,生产时率得不到保证,产量、成本控制受到很大影响。

③安全与环保工作仍需大力强化。有不少干部职工认为问题或事故的出现是随机性、偶然性的,事前安全控制仍需大力推进。从环境保护方面来看,作为有责任的企业,有义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减少资源的浪费,保障节能减排,为企业的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

2 采油队健康管理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具有健康管理体系的采油队,应该是指在队伍上处于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状态,在生产上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同时最大限度的消减安全风险和环境污染,适应时展要求,实现人、生产、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采油队。

采油队健康管理体系的内容体系应根据采油队具体的生产实际来制订,应充分反映采油队的生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采油微观生产体系健康。主要是由地面配套设施的健康、井网优化,保持注采关系、水井与油井的效力优化等内容。②采油队组织文化建设,这是采油队健康管理体系的核心,可以比拟成人的心理健康。③油水井健康,尤其是不同特性的油水井提高其健康水平的途径。④安全与环境健康。主要体现生产与人的和谐,企业与社会的和谐。⑤保持与提升采油队健康水平应做好哪些保障工作。采油队健康体系如图1所示。

3 构建基层采油队健康管理体系

3.1 微观注采系统健康

针对胜利油田已经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天然能量降低,注采井网不完善,导致注采失调等问题。立足于油田的持续发展,围绕培养稳升井组,建议采用“八字”管理法即:超前、完善、调整、增压。

超前:在生产管理中应树立超前意识,生产衔接工作超前运行。完善:增加注水井点,完善注采关系。调整:进行采油方式、生产参数调整和水井调配,选择合理的油井工作制度。增压:针对低渗透油藏水井吸水差、注水有效率低的问题,对水井采取了高压增注。

3.2 建立健康的基层文化

结合采油队实际情况,首先要强化干部职工的超前意识,让每一名干部职工正确理解采油队健康管理体系的内涵,在工作中自觉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改变过去被动的工作方法。通过规章制度建立和基层文化建设,将理念转化为职工的行为标准和行为习惯,借助文化的力量建立一种“自律”的管理意识。建立“四个提前”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即:“措施提前,效益最大;预防提前,风险最低;应急提前,损失最小;监控提前,污染最少。形成了全队职工共同的意识和愿景,把文化落实到实处。

3.3 油水井健康

油水井健康是采油队健康的主要内容,也是工作重点。在推进油水井健康的道路上,应形成以下体系,如图2所示。

①油水井诊断。许多油水井虽然表面上仍然可以维持正常生产,但在地面、地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隐患。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理,就会造成产能下降、注水效率降低、随时可能出现停井和倒井。所以,要对油水井实行以“望闻问切”为主要手段的问题预测,有很大的比例。在这些井的健康管理中,需要针对断块和具体境况,有的放矢的采取针对措施,针对开发时间较长的低渗油藏,在间开井利用液面恢复曲线可以确定合理的间开周期。对“三低井”从地下、井筒、地面做好管理与治理工作。偏磨井实施以“锚定、加重、扶正、旋转、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十字”管理法,都能收到良好效果。

3.4 安全与环境健康

降低工作中的安全、环保风险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为了控制、避免和消除安全与环保事故,保障员工健康,提高现场管理水平,采油队在生产工作中持续推行和深化HsE管理体系,尤其是实施了风险预警,重点做好风险识别与控制和预防措施的落实工作,控制和消除安全风险。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实施环境危险点源管理监控。从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入手,减少污染发生。

3.5 采油队健康生产系统的保持

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篇(9)

1 采油队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传统的油田企业生产管理来看,采油队健康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基层采油队员工素质亟待提高。尽管采油队职工工作量大,工作环境辛苦,业余生活单调,同时存在文化素质不高,缺乏自我学习的精神;安于现状,缺乏寻求变化动力,这使得油田推出的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方式收效欠佳。

②生产系统老化,管理难度加大。由于生产系统老化,油水井经常出现待废或报废原因的停井,导致注采井网不完善;影响地层恢复导致油井能量不足;三低井、偏磨井、出砂结蜡井增多,倒井频繁,生产时率得不到保证,产量、成本控制受到很大影响。

③安全与环保工作仍需大力强化。有不少干部职工认为问题或事故的出现是随机性、偶然性的,事前安全控制仍需大力推进。从环境保护方面来看,作为有责任的企业,有义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减少资源的浪费,保障节能减排,为企业的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

2 采油队健康管理体系的目标与原则

具有健康管理体系的采油队,应该是指在队伍上处于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状态,在生产上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同时最大限度的消减安全风险和环境污染,适应时展要求,实现人、生产、环境三者和谐发展的采油队。

采油队健康管理体系的内容体系应根据采油队具体的生产实际来制订,应充分反映采油队的生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采油微观生产体系健康。主要是由地面配套设施的健康、井网优化,保持注采关系、水井与油井的效力优化等内容。②采油队组织文化建设,这是采油队健康管理体系的核心,可以比拟成人的心理健康。③油水井健康,尤其是不同特性的油水井提高其健康水平的途径。④安全与环境健康。主要体现生产与人的和谐,企业与社会的和谐。⑤保持与提升采油队健康水平应做好哪些保障工作。采油队健康体系如图1所示。

3 构建基层采油队健康管理体系

3.1 微观注采系统健康

针对胜利油田已经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天然能量降低,注采井网不完善,导致注采失调等问题。立足于油田的持续发展,围绕培养稳升井组,建议采用“八字”管理法即:超前、完善、调整、增压。

超前:在生产管理中应树立超前意识,生产衔接工作超前运行。完善:增加注水井点,完善注采关系。调整:进行采油方式、生产参数调整和水井调配,选择合理的油井工作制度。增压:针对低渗透油藏水井吸水差、注水有效率低的问题,对水井采取了高压增注。

3.2 建立健康的基层文化

结合采油队实际情况,首先要强化干部职工的超前意识,让每一名干部职工正确理解采油队健康管理体系的内涵,在工作中自觉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改变过去被动的工作方法。通过规章制度建立和基层文化建设,将理念转化为职工的行为标准和行为习惯,借助文化的力量建立一种“自律”的管理意识。建立“四个提前”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即:“措施提前,效益最大;预防提前,风险最低;应急提前,损失最小;监控提前,污染最少。形成了全队职工共同的意识和愿景,把文化落实到实处。

3.3 油水井健康

油水井健康是采油队健康的主要内容,也是工作重点。在推进油水井健康的道路上,应形成以下体系,如图2所示。

①油水井诊断。许多油水井虽然表面上仍然可以维持正常生产,但在地面、地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隐患。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理,就会造成产能下降、注水效率降低、随时可能出现停井和倒井。所以,要对油水井实行以“望闻问切”为主要手段的问题预测,有很大的比例。在这些井的健康管理中,需要针对断块和具体境况,有的放矢的采取针对措施,针对开发时间较长的低渗油藏,在间开井利用液面恢复曲线可以确定合理的间开周期。对“三低井”从地下、井筒、地面做好管理与治理工作。偏磨井实施以“锚定、加重、扶正、旋转、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十字”管理法,都能收到良好效果。

3.4 安全与环境健康

降低工作中的安全、环保风险是以人为本管理的基础,为了控制、避免和消除安全与环保事故,保障员工健康,提高现场管理水平,采油队在生产工作中持续推行和深化hse管理体系,尤其是实施了风险预警,重点做好风险识别与控制和预防措施的落实工作,控制和消除安全风险。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实施环境危险点源管理监控。从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入手,减少污染发生。

3.5 采油队健康生产系统的保持

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篇(10)

2健康教育内容

2.1社区层面的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并符合社区的特点,它是老人、儿童、妇女及康复期患者的聚集地,因此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适合这些人二。健康教育的内容广,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饮食、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针对目前中国的健康状况,疾病谱的特征与有关国家政策,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健康教育:传染病、职业病及慢性病的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日常生活中易出现的意外事故防治,自我保健、食品与营养卫生、环境与健康、生殖卫生与计划生育等。

2.2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单位,也是我们社区服务的重要场所和对象,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家庭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内容有:疾病的防护知识、用药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锻炼保健知识、计划生育知识、突发事件的处理常识、康复技能等。

2.3患者的教育主要在社区门诊及家庭访视中进行。教育的内容为:疾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存在的护理问题、应采取措施、避免诱发因素及增加家属健康知识的教育。

3健康教育的实施

3.1健康教育处方的实施根据每个家庭的人员结构、年龄层次、所患疾病及存在问题的不同,我们选择预先印制的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他们,并逐条进行讲解和指导,以保证其正确实施。

3.2健康教育园地的利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宣传园地的作用,进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并对家庭生活中易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溺水、电击、煤气中毒、烫伤、噎食等的急救方法给予详细讲述。对教育园地内的内容每季度更换一次,对重要常见的健康知识采取反复循环宣传,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3专题健康讲座的举行社区居民应根据其需求(如反应多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突然发生的问题)、根据发病的季节、根据突发流行疾病及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进行专场讲座,每季度为老年大学的学员举办专题健康讲座,每个学期为辖区内的学校举行一场儿童期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根据厂矿的工作特点及工作环境进行职业性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讲座。

3.4建立健康教育咨询室设有咨询电话、电视机、影碟机、各种健康教育杂志等,安排有专职的工作人员随时接待个体和群体健康咨询工作。播放健康知识片观看,以便更形象、更生动地进行预防疾病知识的传授。

(1)领导的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国家政策和社区各部门的重视、各单位的支持、协调与配合是顺利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获得成败的关键。社区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单靠社区工作人员是不行的,应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合作,人人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准备工作和社区服务人员熟练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全面的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是搞好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3)密切了工作人员与社区、群体、家庭及个体的关系,从而主动与社区工作人员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改变他们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不良的行为方式,也使我院的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目标迈进。

上一篇: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下一篇: 大学生相关法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