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2 16:02:40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1)

一、完善意识形态长效工作机制

加强党委全面领导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2次,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并向上级党委书面专题汇报意识形态工作不少于2次。全年形成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4份,通报意识形态领域情况1次,努力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推向纵深。

各级党组织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民主生活会、纳入年度述职报告。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要坚守阵地底线,注重过程管理,管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做好意识形态风险点排查工作,要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长效机制。

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意识形态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将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与部门年度各项重点工作相结合,不断加强和改进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办学质量,确保校园安全和谐,为学院党建和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2.加强意识形态理论学习。将意识形态理论学习与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认真坚持各党总支、党支部每周四理论学习制度,做到学习时间、人员、内容、形式和效果“五落实”,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在广大师生中开展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精神和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组织学习中央、省市各级有关会议精神,学习学院各项决策部署、规章制度,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振奋精神,形成共识,为学院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

二、加强和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

阵地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要提升阵地建设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主管主办管理原则,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1.扎实做好“课堂思政”。课堂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要落实“一岗双责”要求,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严禁出现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宣扬邪教迷信等言行。

对在课堂传播违法、有害观点和言论的,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严格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组织师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精神,融入课堂、贯彻到学生头脑。通过开展领导推门听课活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能力,规范思政课堂。

2.牢牢把握校园活动政治导向。“三风一训一歌”是学院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标志性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彰显办学特色。通过开展践行“三风一训一歌”活动,传播先进科学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提升学院公众形象,增强全院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和自豪感。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原则,严格遵循学院党委关于“加强哲学社会学科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培训等活动集中排查的通知”,由学院党委统一管理,宣传信息处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审批,强化督查机制,严把场地、人员、内容等关键环节。

建立健全各类社团管理制度,坚持社团成立和年检制度,对挂靠的社会组织实行备案制,加强活动监管。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强化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积极稳妥处置有不稳定苗头的社团,防止学生社团活动在参与或策划组织过程中泛政治化。

3.扎实抓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严格院报、院广播站、微博、微信、qq群、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管理,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做大做强网上正面思想舆论,提高网上议题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提升校园网络平台的吸引力和黏着力。随着网络新技术新运用新平台的迅猛发展。坚持以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为重点,深入推动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努力实现我院整体传播力量的融合式发展。按照**科技职业学院关于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的通知,由各系党(总)支部书记、辅导员、学生干部等人员组成网络评论员队伍,对网络舆情信息做到内紧外松时时防控,必要时采取措施追查、封堵来源与传播途径,控制有害信息的扩散,并及时做好师生的思想疏导工作。

三、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要加强文化建设,培养学院精神,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与文化熏陶中,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认同,从而内化成习惯、觉悟、信念和精神。

1.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继续推进“三个一”工程建设和“四好”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师生工作、学习与生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师生的原则,着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用力,策划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师生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大力弘扬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的时代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实施“青蓝工程”,开展十佳青年教师评选活动,促使他们成长为“四有”好教师。开展争创“四好”学生活动,打造学院“靓丽名片”。

2.依托载体丰富教育形式。意识形态工作要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繁荣中国学术。充分发挥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墨子书院、墨子论坛、鲁班讲堂的等平台的作用,展示研究成果,追寻墨子、鲁班思想关于职业教育的文化根基。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指引着力培养具备道德素质高、职业技能好、就业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把学习“学习强国”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平台。让平台成为为师生精神加油、思想充电的重要途径。全院师生要利用好平台,随时随地扎实学习,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入脑入心,在学习中提升能力,增长本领,立足岗位担当作为,在抓落实中创佳绩。

四、认真做好关键时期和重要时间节点的意识形态工作

2020年敏感节点多、重大活动多、风险挑战多,学院各级党组织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在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上狠下功夫,坚决打赢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攻坚战。

1.强化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要树立底线思维,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从维护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的高度,按照学院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排查化解工作的通知,认真梳理排查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找准风险源头,绘制风险图谱。针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三月中旬将完成对意识形态工作排查化解。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2)

1. 安全教育没有系统性。目前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都是“应急式”、“运动式”的,且不说这样的安全教育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即便是这样“运动式”的安全教育绝大多数也是走走过场,很难对学生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现在的公共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安全提醒等浅层次教育上,而对如何应对安全事故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很少;不同地域的不同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在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上没有体现差异性,存在着教学对象不同,而教育内容相似、教育内容重复等问题。

2. 安全教育模式单一。中小学最常见的安全教育方式是教师讲解与说教,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晨会课或班会课上阅读安全规则、叮嘱安全事项、引导学生讨论和分析安全问题等,而缺少学生喜欢的影视观看、参观安全展览、实践演练和专业人员讲座等教育形式。单调枯燥的教育模式令学生厌倦,起不到实际效果。

3. 安全教育师资不强。大部分教师没有参加过专门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对于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老师常常束手无策。作为教师,自己的安全知识储备都不够,安全教育不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吗?那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又何从谈起。

二、“六个一”加强学生公共安全教育

1. 建设体验性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学校公共安全教育作为方法和技能的教育,需要多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公共安全教育设施。要加大投入,在校内外兴建体验性公共安全教育基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体验,为开展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创造。在安全基地内,要装备一些可以让学生接受现场安全体验的设备,如可以设置模拟火灾现场、仿真灾害视频现场感受、各种逃生体验、灾害应急能力训练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学生们可以了解消防、交通、高层建筑居住等十类安全知识以及地震灾害、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知识,在人机互动中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安全基地内还可以设置安全课堂,聘请专业人士传授安全知识,让学生学习自护自救的技能和面对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掌握避灾自救的方法。

2. 铺设层级式校园安全教育网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管理”方针,要构建“局-校-班”安全教育三级网络。校园安全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门层面要由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科室具体抓,统筹安排全市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制定各项安全制度规范;在校级层面要由校长任第一责任人,设立安管处,具体实施学校的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班级层面要由班主任负主责,因班制宜开展多样化安全教育,并设立安全监督员2~4名,经常性提醒同学注意安全,并负责第一时间向老师报告突发安全事件。为使这张安全教育网络运行顺畅,还应建立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台账,内含制度、应急预案、常用安全知识日志等,学校的安全日志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可由校长带领有关人员检查并记载,每周第一个工作日可由由分管校长带领有关人员检查并记载,其它工作日可由安管处长记载,这样明确了记载责任,确保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责任到人。

3. 建立预警制校园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学生的安全教育,重在防范,因此,建立一套校园安全风险防范体系是强化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必要保障。我们可以通过校园安全风险的确定、评估、预警防范的有效管理,强化师生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推进校园安全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建设。

首先,要确定校园安全风险内容。安全风险内容的确定是校园安全风险防范的基础。校园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教育设施设备安全风险、交通安全风险、消防安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教学活动安全风险等。我们应根据风险特点与防范需要,具体细化风险内容。

其次,要进行校园安全风险等级评估。校园安全风险有高有低,要根据危险程度不同,把校园安全风险等级分Ⅰ级、Ⅱ级、Ⅲ级。Ⅰ级安全风险是指风险程度较高,极易危害师生生命安全,或因长期运行(存在),容易引发群体性伤亡事故的风险;Ⅱ级安全风险是指风险程度中等,容易造成较重伤害事故的风险;Ⅲ级安全风险是指安全风险一般,容易造成一般性伤害事故的风险。

第三,要实行校园安全风险预警。根据校园安全风险等级要求,采取不同举措加强预警管理,校园安全预警分为阶段性预警与应急式预警两类。阶段性预警是指学校根据季节更替、阶段性工作特点采取的常态性预警;应急式预警是指学校面对突况或他校出现突发事件所采取的紧急预警。学校应根据校园安全风险等级内容,加强防范管理。分类落实责任,明确安全任务;分工落实措施,加强隐患整改;分批完善制度,规范工作要求。

第四,要建立安全风险排查机制。为确保安全风险防范工程落实到位,学校还应定期进行校园安全风险排查,如确定每年3月、6月、9月、12月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月,围绕安全教育与培训、设施安全与风险防范机制、安全管理落实等方面展开,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动员全体师生采用“地毯式”、“立体式”排查,发现一起,整改一起。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3)

第一部分:工作成效

1、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落实情况

党支部制定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工作方案》,签订责任清单,组织党支委和中心组学习上级党委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领导班子结合工作分工认真落实细化分解任务,主动担当落实“一岗双责”,履行好党组织责任、行政责任和党政同责。积极发挥“头雁”效应,落实双重组织生活,组织好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认真述职述廉。选送党支委成员参加上级党委组织的相关培训和法治校长培训,加强干部知识储备,从思想和源头上抓牢从严治党机制建设。牵头组织长风党建联建责任区7个党支部,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落实三大主体责任述职会议,对长风党建联建责任区党建工作进行调研。

2、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

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管理使用,把握三个环节。一是学习,二是制度,三是执行和监督。重大节假日,加强“四风”问题自查自纠。严格控制使用“三公”经费,无因公出国(境)经费。学校有公务用车1辆,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使用。招待费低于2019年。

3、深化廉政风险滚动排查机制建设情况

一是结合中心组学习,通过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重要环节的风险防控,从源头上防止腐败。二是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月”系列活动,签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责任书》。组织廉政风险点的查找,制定履行廉政风险防控措施。三是做好重点工作的廉政风险防范,依法依规使用好三公经费。结合道法课程,开展廉洁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四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采用组织生活、主题党日活动、专题党课、情景党课、党员公益实践服务、党员政治生日等形式,对党团员进行教育。今年收到一次关于教师师德和一次关于食堂午餐温度的投诉,党支部高度重视,实地调研,认真排查,开展廉政谈话1次,提醒谈话1次。

4、执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情况

领导班子贯彻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严格遵循议事规则,自觉遵守校委会集体讨论决策规程。2020年共召开三重一大校务会议决策项目16项,包括学校重大事项决策12项,重要项目5项。严格落实党务校务公开,畅通监督渠道。认真落实党支部领导下教代会制度,严格遵循民主议程,保障教职工的权利。

5、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推进落实情况

开展“三创”工作,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成立“三创”工作领导小组,融合“垃圾分类我先行”等,推送微信专题宣传。组织校内保洁组加强督促检查,并将垃圾分类检查情况与班级卫生红旗评级相结合。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及基础理论测试等实践活动。联合公检法司律各方面资源,成立长风青少年法治校园联盟,发挥好法治副校长和相关专业人员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法治课程和校园文化的实践探索。

6、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推进、防范情况

制定《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方案》、《职责分解表》,分层分类细化意识形态“十管”责任和“党政同责22条”责任清单。一是分类指导,坚守学习宣传阵地。在重要会议活动中,抓好舆情风险研判和舆论引导。二是风险防范,筑牢舆论监管阵地。结合学校少年宫阵地建设,开展“四史”教育进课堂。三是队伍建设不放松,心理思政工作有力有为。落实减负减压和心理疏导工作要求,严格落实“一对一导师制”,开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长学校。着力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素质和育德意识和能力。抓好典型示范,开展本校“战役精神总结推进会”,引领青年价值追求。学校获评第2届全国文明校园。

7、开展“四史”情景党课学习教育情况

结合长风地区特色和教师学科特点,通过将党建主题与音乐、故事、历史以及TED演讲等有机结合,创新形式,扎实做好“四史”学习教育。一是以“战役”为课题,彰显青年力量。组织长风区域内的青年以感动自己的抗疫故事为主题,在抒发爱国情怀的同时,提升青年演讲水平,帮助疫情之下各个岗位青年党员成长成才。10位选手的决赛同步线上直播,吸引3万余人观看。二是以“同心圆”为载体,服务更多党员。共举办各类党课、活动34场,其中TED演讲培训、展示4次,情景党课12次,故事党课6。以广大党员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党的声音。

学校积极推荐3位老师成为区级理论宣讲员,4位教师成为网宣员。共有116条信息被区级媒体录用,10条信息被市级媒体录用。

第二部分:存在不足

1、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机制方面有待完善。在党员队伍中存在认识不平衡现象。党风廉政建设滚动排查工作党支部已经根据不同岗位进行了分类指导,但是压力传导不够,存在排查不对症下药的情况。整体推进落实情况也存在差异。

2、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机制有待完善。对落实责任制存在班子与中层之间与一线教师之间的不平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不一致,存在着“上紧下松”的情况。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新形势、新情况把握还不够。

3、对教师思想动态多元化的了解要加强。随着本校的扩招,每年有一批青年教师今如华四大家庭。了解教师思想政治动态,服务一线教师的工作机制、工作方式、服务手段的创新力度不够,开展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的党建工作的思路不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三部分:下一步打算

1、认真学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用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运用新思想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党支部要有全局意识,协调、指导、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要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队伍建设中,融入部门工作之中。充分调动各部门抓意识形态的积极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履责,切实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负责,细化意识形态“十管”具体内容,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与中心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2、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建设,完善“责任链”。一是增强主体意识。把从严治党工作纳入学校党建工作总体布局,加强流程管理和过程监督,推进主体责任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二是完善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不断提高预防腐败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3、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一是加强对学情的了解与研判,继续深入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新期待,深入一线,提高服务师生的精准度和覆盖面。二是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三是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强化对班子研究决定事项的执行落实,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和战斗力。

4、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了解掌握党员干部、教师思想动态,为教育工作健康发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加强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群体,尤其是对道法、历史等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严把政治关,加强外教口语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管理,划定课堂教学仪式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严格执行教师教学考核、教学过程监督机制,加强在线学习平台等网络课堂管理。要加强对干部、教师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培训,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

2020年学校支委会研究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议

一、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工作原则。

按照《中共思明区委教育工委关于贯彻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推进和落实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辨析思想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作出工作安排,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壮大积极、健康主流思想文化。

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做好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积极配合做好重大宣传教育任务、重大思想舆论斗争和主题实践活动等;利用重要纪念日、传统节日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三、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

一是着力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网络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二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强化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通过网络弘扬正能量、主旋律,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三是建立网络、社会舆情发现和报告机制,明确专职或兼职舆情信息员。认真抓好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管理,积极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涉及学校重大舆情信息第一时间向上级主要领导报告,不出现迟报、漏报、错报。

四、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管理。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4)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和邯郸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底线思维防范重大风险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强大动力,确保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关于坚持底线思维、化解防范风险的决策部署和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改革发展稳定给教育系统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自觉践行“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底线思维,加强风险预判,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识,强化责任担当,细化工作措施,提升预判应对能力,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断提升师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打造安全、和谐、文明、绿美校园,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国70周年,为省市和社会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总体目标:

一是达到“三个提高”:即全面提高师生的风险防范意识,全面提高学校重大风险隐患防范能力,全面提高依法治校的管理水平。

二是实现“四个到位”:学生教育管理到位;安全稳定风险和隐患排查处置到位;舆情监控和网络管控到位;应急突发事件处置到位。

三是做到“八个严防”:即严防发生涉师涉生重大伤亡事件,严防发生网上网下有悖中央精神的言论炒作事件,严防发生由师生利益导致非正常聚众上访事件,严防发生暴力恐怖及重大治安案件,严防发生游行集会示威请愿事件,严防发生师生宗教团契及校园传教布道事件,严防发生在各敏感时间节点舆论炒作事件,严防发生敌对势力及宗教校园传播渗透事件

工作原则:立足于“早发现、早化解、早处置”。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反应迅速、措施上积极稳妥、落实上不折不扣。要按照“谁分管谁负责、谁牵头谁协调”的要求,把风险防控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领域、每个环节、每个责任人,发扬从严从实作风,确保各项措施落得实、落到位。要建立周报、月度、季度、年度调度通报机制,及时分析研究风险防范化解新情况,严密排查各类风险隐患,完善防控措施,把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确保万无一失。

二、风险领域范围

1.政治安全领域:社会热点问题和重要时间节点负面舆情,新疆三股势力向高校渗透,邪教组织及人员进校干扰破坏等。

2.意识形态领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失灵”,“杂音噪音”侵蚀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校园网络舆情领域风险网上错误思潮传播、网络安全风险。

3.社会稳定领域:校园传教渗透,学生参加宗教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因民族习俗差异引发的学生矛盾纠纷滋事。

4.经济领域:高校隐形债务风险,建设项目工程欠款产生讨债聚集上访。

5.公共安全领域:重大传染病蔓延,食品安全事件,大型群体性活动安全事件,校车安全事故、大学生传销、校园网贷、校外住宿人身安全风险.

6.外部环境领域:赴海外进修讲师、海外孔子学院教师和志愿者,因公临时出镜经教育团组、出国(境)留学生人身安全问题。

7.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新技术研发应用带来的伦理安全、生命安全风险、科学技术失泄密风险。

8.党的建设领域: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

三、组织领导与责任分工

1.学校成立重大风险隐患防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风险化解防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工作部暑要求,推动落实责任制,协商解决重大问题。

组 长:党委书记、校长

常务副组长:主管安全稳定的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

副组长:其他校级领导

成 员:各处室、各教学教辅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政办,负责落实领导小组部署安排,沟通协调日常工作,建立研判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密切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主 任:党政办主任

副主任:各行政处室、教辅单位主要负责人

各部门责任分工:

党政办负责全校重大风险形势研判,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指导开展应急处突演练;遇有重大风险事件时,牵头成立应急组织做好应急处置。安全工作处负责反邪教、校园日常管理、消防治安、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应急事件的风险防范等。组织部负责全校党建领域、中层干部队伍的风险防范。人事处负责教职工工作动态风险防范。工会负责师德师风方面风险防范。宣传部负责宗教、意识形态、校园舆情、对外宣传、统战工作、教工思想状况方面的风险防范。科研处负责讲学、学术报告、专家讲座审核把关风险防范。学工部负责学生方面的风险防范。教务处、教育研究与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负责课堂教学、实验室、实习实训领域的风险防范。实训中心负责校园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对外文化交流中心负责涉外、外籍教师、留学生管理的风险防范。后勤处负责学校食堂、住宿、食品、公共卫生领域的风险防范。其他单位负责本部门分管领域的风险防范工作。

2.各二级学院相应成立重大风险防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压实任务,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三、工作措施

(一)认真排查风险隐患

1.定期研判维稳形势。学校党政办每周召开风险研判碰头会,除常规性工作外,就目前面临的风险防范形势进行研判,分析预测各类不稳定问题的发展走势及风险隐患,及时提出工作对策与建议。坚持每周报告制度。

2.突出排查重点问题。突出抓好六项重点问题的排查:

一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可能危害校园政治稳定的活动苗头;

二是可能引发过激行为的重大矛盾纠纷;

三是学校周边交通、摊点摆放环境治理;

四是各类安全管理。校内的包括食堂、宿舍、公共卫生、实验室、消防设施管理、实习实训管理;学术交流中心、实训中心、机房、图书馆等重点场所安全管理;师生重大群体集会活动;校外的包括校外住宿、实习实训、国内外进修考察学习等。

五是非法网贷校园贷,煽动破坏滋事活动和个别人的极端行为;

六是网络舆情的苗头和隐患。

3.及时做好调处化解工作。要着眼维稳大局,创新方法,在及时掌握预警性、动态性情况方面下功夫,把握主动权,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深入开展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

1.严格校园日常管理

一是认真落实消防安全工作,全面检查各类消防设施,更换消防设备,检修电器线路,疏通消防通道,加强各类人员扑救技能训练。

二是对重点部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如教学楼、逸夫楼、图书馆、机房、宿舍、食堂等重点部位。

三是加强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监管,防止食物中毒。

四是加强门卫管理,强化对进出校园人员、车辆管控。

五是加强学校集体活动特别是外出实习实训活动的管理。

六是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

七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危化品的管理。

2.校园周边综合治理。主动联系协调辖区政府、办事处,国保、公安、城管、交警等部门优化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三)严密防范渗透

1.严密防范敌对势力向校园渗透。要关注非政府组织、宗教组织针对校园活动情况,要加强学校内教学、学术交流、教研、科研工作的管理,防范利用上述活动实施传教。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应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对学生的思想渗透。

2.强化反邪教工作。要严密防范"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对校园的渗透。

(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结合学校实际,以防范处置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和意外情况为重点,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切实提高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2.落实措施。对排查疏理出来的涉稳问题和重点人员,明确包办领导和分工责任,对确定的重点人、重点事,要掌握行踪,了解动态,掌握工作主动权。

3.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主管领导要在15分钟赶到现场,准确地判断事件性质,协调力量先期处置,并迅速上报,提供建议并全程参与。

(五)打击侵害校园的不法行为

1.摸清情况。严格学生宿舍管理,对可能危害校园安全的人员,包括临时进入学校人员要摸清情况,掌握动向,并制定防范措施,特别要防范别可疑人进入校园滋事。

2.提升自身防范能力。加强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防火、防盗、防范各类诈骗能力。加强校园保安力量,完善安全设施。全体教职工要学会自我保护,各单位要演练各类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情况,能快速反应,科学应对,有效处置。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各处室、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安全重大风险防范工作极端重要性,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看好自己的门。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忧患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及时传达会议精神,利用多种形式,加强系列安全教育,不断增强风险防范的意识责任和能力,营造有利于学校和谐发展的环境氛围。

2.落实主体责任。二级学院和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是重大风险防范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加强制度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建立检查、整改制度,开展演练活动。坚持领导带班、值班、重大事件报告请示制度,做好节日等重大时间节点安全稳定工作,做好重点部位“三防”工作。建立风险防范工作台账、完善相关档案,做好信息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妥善处置应急突发事件。各单位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方案纸质版于4月4日报安全处监控室(行政楼XXX房间),电子版发到XXX)。

3.加强考核和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考核制度,将重大风险防范列入年度考核内容,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思想懈怠、工作拖沓的单位和个人,将严肃批评通报。对工作不负责任、麻痹大意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严肃追责。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5-0065-03

2010年5月,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更应着眼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一、《风险投资运作》 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各高校《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看,基本上仍遵循传统的方式,绝大多数教材内容呈现“多而全”的状态,使得与其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交叉和重复性严重;有的教材在内容体系上逻辑性比较混乱,难以形成对课程相关理论框架的完整和系统理解;现有教材未能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的最新动态; 作为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未能突出实务性特征, 相反却由于零散性、规则性的知识点较多,显得理论性突出。就该门课程本身的知识架构而言,图1说明了这种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当前《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理论性和实务性层面,尽管课程最终落脚在应用性层面, 但理论性层面的内容占了80%以上。 由于这些理论知识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缺乏趣味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如果不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入领会,以一般本科生的知识水平和架构很难从系统性层面把握相关知识,从而会导致知识点难以深入,单纯记忆性学习,应付考试等。而对于实务层面而言,虽然学生对于相关的操作很感兴趣,也符合他们对于“应用性”知识的需求,但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这些实务往往只能简单地落实在“案例分析”的讲解层面,使学生失去兴趣,降低参与度,导致与实践脱节。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下,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学生应付考试、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的情况,同时又很容易影响教师的情绪,导致其备课不足,授课难度偏低,教研脱节。

(二)面临较大的“双功利”约束 [2-3]

1. 学生学习的功利性。 当前大学生学习功利突出表现为学习活动密切围绕着文凭与就业等短期实际利益,普遍重视实用性课程而轻视理论性课程,重视技能性课程而轻视基础性课程,学习专业课时间较少,大部分时间用于考取各类证书。《风险投资运作》具有很强的实务性,但由于当前课程内容构架具有较强理论性, 必然面临着这样的制约。具体表现在:(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风险投资运作》一般为面向全校公开设置的通识性选修课程。由于学生学习的功利性,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课时非源自自身兴趣,而是考虑该学科知识是否能够快速提高求职竞争力。从当前用人单位标准考虑,文凭学历与实践经验无疑是决定职业竞争力的两大主要因素。基于这一现实,《风险投资运作》很难获得学生重视。它不像其他一些实践性课程,可以立竿见影提升动手能力,因此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一两年公共基础课与理论经济学后,大都急切期盼投入到实际金融领域大展身手。《风险投资运作》虽然从其内容本身看应该偏重于实务,但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很快让学生掌握风险投资活动的一手技能,必然导致学生预期落差、学习热情下降,直接影响到学生到课率和参与度。(2)从当前教学实践看,学生大都为分数而学、为考试而学,对课程的热情大都呈现先高、后低再转高的“U”型曲线变化态势。这是因为,在课程开始阶段, 学生往往对一门课程抱有试探性的学习兴趣,预期较高,渴望能通过学习迅速获取实务知识、提升操作能力,并能很快运用于实践。随着课程的跟进,以概念和理论为重心的教学模式,以及引导不强的惯常性案例分析与学生的预期相背离,导致学生兴趣消减,到课率降低。临近考试,由于考试压力增大,学分成为现实得失,学生往往又“应试性”地采取“强记忆”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方式获取的知识是短暂和零散性的,无法构成体系,更不能上升成为一种能力。

2. 教师功利性教学。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教师群体中功利性教学现象比较突出,大都存在科研重于教学、科研优于教学,科研高于教学的思想。一方面,由于在职称评定上对于科研有所偏重,这种政策导向造成教师对教学与科研成就感认同的心理差异,追逐成功的动机决定了其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而学校从自身发展角度出发的行为选择也成为教师轻视教学的助推剂。而《风险投资运作》作为通识性、 创新创业类课程在该层面上的约束尤为突出。从这种情况来看不断完善《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和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打破“双功利”的约束,寻求两者间的统一均衡至关重要, 而能力导向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凸显意义。

二、《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指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综合;第二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教学进程,不仅包括教学内容、学时数和教学顺序安排,还包括规定学生具有的知识、能力、品德等的阶段性发展要求;第三是指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和它们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开设顺序等的总称。总体来看,传统课程凸显了规定性、要求性,其本质是对固化知识的一种安排。 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内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获取零散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拓展性引导, 形成系统性知识进而上升为综合的系统性知识, 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其突出特征是突出教师的引导, 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拓展性学习。

鉴于此,在《风险投资运作》的课程内容体系安排上,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尝试:

一是突出教学的引导性。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风险投资运作》教学要打破传统课程的统一性,将传统课程体制的“划一”和“封闭”转化为“个性”和“开放”,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崇尚个人差别和见解,将零散、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落实在普适性的方法论层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打破学生层面“功利性”学习的约束。

二是与实践的动态契合。《风险投资运作》 是通识性、创新类课程,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要突破当前教材中过多的理论性知识,增强以案例为核心的图文信息资料。此外,课程内容体系要与时俱进、吐故纳新,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是动态的,而非一成不变的。这种动态的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突破功利性的学习,另一方面,对于高度重视研究的教师群体而言, 也是对其研究能力包括把握热点、梳理体系、创新研究的挑战,有助于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突破功利性教学的约束。

三是教师与课程融合。学生进行拓展性、创新型学习的成败关键取决于教师对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掌握程度和引导力。因此,创新型课程与创新型教师不可分割。这与英国课程学家斯腾豪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

三、《风险投资运作》教学模式改革

(一)强化案例教学

传统《风险投资运作》课程教学偏重理论的阐述及其逻辑辨析,叙述性的内容多,决定了教学方法必然是“灌输型”的。而以能力培养导向的《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内容体系强调将内容落实在方法论层面,强调分析和实践,反映在教学层面上,必须强调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拓展性创新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精选国内外风险投资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事件,通过创设科学、合理、新颖的问题情境来带动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和见解。与传统的案例教学相比,这里的案例教学凸显两点特征:一是突出课程案例的前沿性与关注现实问题的热点性。二是案例的形式应是多元化的,不局限于书面的案例材料,也包括访谈、记录等纪实材料。

不同的案例虽然着重于不同的知识点,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以拓展性地分析问题,从而将案例教学过程最终落实在方法论层面。一方面,培养的是学生剖析、发掘、联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方法论层面的引导具有普适性,易于落实在应用层面,从而满足了学生对于“应用性”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其行为相对来说是固化的,而在流变的教学状态下,教师向创新型转化首先面临着的是个人反思, 即如何增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加强知识储备,还要提高自身研究能力,从而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与教师的科研得到有效的融合统一。

(二)行为引导和受众的“微格”化 [5]

1. 师生交互。这一层面和互动式教学是一致的,但更凸显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这个过程以授课内容的延伸为起点,以文为本,但不受文的约束;学生对信息进行有差异性的反馈, 这种反馈也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部分,从而促进双方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把最新的成果、方法、事件等引入和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引导拓展性思维。

2. 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选择组团,强调“自主合作”,形成小的团队,即把大范围的受众“微格”化,每一个被“微格”的受众团体成员虽有差异性,但具有共同感兴趣的主题或知识点, 他们能通过相互探讨和合作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各“微格”团体间也具有差异性,不同“微格”团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通方法和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模块化、专题式教学

以上提到,要打破学生的“功利性学习”,必须将理论性强且零散的知识落实在方法论层面上。除了上面所说的案例教学外, 还必须辅之以引导性的模块。这种模块应凸显分析问题的“范式”,旨在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拓展性和创新性思维, 并最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专题式教学也是拓展性创新型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专题式教学,需要关注的是:

1.专题内容应该同教师的兴趣点以及课程核心内容密切结合。 一方面专题讨论的过程就是教师分享自身研究成果的过程,而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发现自身研究的不足,并能激发创新。从这种层面讲,教学的过程则与教师的科研达到了有效的融合统一,从而突破“功利性教学”的约束。

2. 根据模块内容配备师资。 传统的教学虽然也有专题式教学,但一般都存在于“学科前沿讲座”和“学科专题”等授课内容相对独立的课程中,在一般的课程中极为少见,且是由单个任课教师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风险投资运作》课程体系涉及的模块较多,单个教师不可能对每个模块知识都有深入的把握,因此,在以能力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中,《风险投资运作》课程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一门课程贯穿始终的单一、僵化的授课组织模式,建立新型的以课程内容板块划分为依据配置师资资源的授课模式,在师资配合上强调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相互协作。从操作层面上看,即创设《风险投资运作》课程团队,在共同讨论、研究、合作的基础上实现课程教学基本要素的“统一”。对于专题教学,根据各教师自身体系和实践经验能力,负担相对应的独立性较强的专题单元,也就是专题教学部分由团队中多个教师承担。这种以课程内容为主导的师资结构优化最终必然会促进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组织形式的新颖性和动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参与度的提高是引导其拓展性学习能力的关键,这将对打破其“功利性学习”约束起到重要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过程突破了原有的一成不变的呆板模式,也有利于激发教师上课的积极性,而与其自身研究密切结合的专题模块更能充分发挥不同研究特质的魅力,也能使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更好地发现问题,有效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多渠道、非固化沟通

大学本科生从其年龄和心理特点来看,尚处于“塑造期”,学习过程要着重于“引导”。因此良好的心理沟通对于引导其拓展性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沟通”是无形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沟通——“答疑”为例,传统的答疑方式多为规定时间和地点,方式比较僵硬,学生与老师间的沟通模式也比较固定化。在以能力培养导向的《风险投资运作》课程改革中,要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答疑方式上,采用“非固化”的答疑方式,答疑问题不局限于课程架构本身,而是更加落实到分析问题层面。

事实上,这种“非固化”的答疑方式对于突破“双功利”的约束是有重要意义的。非固化的答疑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一方面对课程内容体系以及分散性的“点”知识要有更加系统性的认知;另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运作》课程突出的实务性,也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知识,因此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系统性地掌握学科内容和实践进展,这对于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发现“研究点”,促进其科研的深入和创新具有一定的价值。 从这个层面出发,“非固化”的答疑行为,可以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突破“功利性教学”的约束。而对于学生而言, 但凡其自主性的答疑行为,都意味着探究该层面知识的基本动机,如果加以合理引导, 则有益于突破其纯粹为了应试的“功利性学习”行为。

总之,《风险投资运作》 教学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和模式, 打破教学活动中的“双功利”约束,有效促使其从专业化走向通识化,从理论化走向实际化,切实可行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艳梅,冯婉玲.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3(8):11-12.

[2]赵韩强,赵树凯等. 浅谈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 高等理科教育,2007(3):101-104.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6)

我国民办高校经过长达三十多年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壮大,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民办高等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而我国民办高校风险意识普遍淡薄,学校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或基本流于形式,为民办高校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者风险意识薄弱

在现实的办学中,许多投资者由于对投资教育本质属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教育投资回报有非常乐观的态度,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投资的连续性、递增性、收益周期长、投资效果长效性,没有做好连续投资的思想准备和足够的资金储备,结果造成许多投资者甚至不具备资金实力的办学者因盲目投资、盲目跟风,最终或因资金准备不足,或因融资渠道不畅,或因招生不力,致使许多学校处于不上不下的十分尴尬的境地,不得不退出民办高等教育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说,对投资办学特殊性及其风险的认识不足,是导致当前一些民办高校办学风险骤增的重要原因,诚如邬大光博士所指出的:“我国今天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遇到的各种困境,几乎都与对投资办学的特殊性认识不足有关。是对投资办学的风险认识不足,是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2 缺乏规范的治理体制

由于民办高校起步晚,部分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合理,出资者、管理者与教职工等权益相关人之间无法建立一套有关运营与权利配置的机制或组织结构。

一方面,董事长作为主要股东的代表,对高等教育规律不甚熟悉,由于自身利益的驱动在经营管理学校活动中可能会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淡化了教育的公益性,出现忽视或压低教育教学的投入。即使一些董事长熟悉高教规律甚至是教育专家,但也会因为股东之间的利益权衡而妥协,出现注重短期忽视长远、注重局部忽视整体、注重规模忽视质量、注重招生就业忽视培养过程的现象。

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的确聘请了资深教育专家担任校长,但不赋予学校任何人、财、物处置权,不参与校内教学管理与学术活动,对外仅作为名誉校长身份出现。而所谓的“执行校长”或副校长恰恰就是“影子董事长”,半暗半明地代表董事长左右着学校教学与管理,除了具有财权与物权,更主宰着包括校长在内所有教职员工的聘任与解聘的“生杀大权”。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创校的时间都比较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立监督机构对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3 定位不合理

现在相当部分民办高校不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没有把握好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科学定位,学校发展时常呈现无序的状态。由于缺乏科学规划的指导,对到底要“办成什么样的大学”这个问题心中无底。有的学校设置多少专业、设置什么专业、学科建设怎么搞,不做研究,这些民办高校在办学定位中出现与公办高校“趋同化”的趋势,在课程设置上追求其学术性,在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环节,甚至部分民办高校花费大量的办学经费追求重点学科的数量,致使在长期的办学中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的办学定位,只会使民办高校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逐渐丧失了自己最大的优势。在高等教育市场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民办高校只有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准确定位与正确选择发展道路,才能使学校发展如鱼得水,大展身手。反之,则必然陷于困境。

4 文化理念的缺失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其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积淀的价值理念、制度约束、行为规范和品牌形象的集成,也是一所大学的个性、素质、目标和氛围,体现一所大学对价值观的认识。有一些民办高校由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外聘所占比例偏高,只为应付教学秩序的简单运转。教师不注重科研和教研,无法掌握各专业前沿动态和新知识的更替,仅仅充当了会教书的教书匠,谈不上科研水平与教学效果。由于高校之间学术、教学交流机会少甚至没有,教师业务培训和后续知识更新无从谈起,只能靠吃老本维持现状。学生学风考风受到教风的不良的影响每况愈下,大学生缺乏了应有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导致学校的学习氛围缺失。

我国大部分的民办学校办学时间较短,缺少文化积淀,而有部分民办学校的办学更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导致价值理念弱化,这样就会使办学指导思想跑偏,学校的办学特色与科学定位就失去了根本保证。

5 师资建设相对落后

精良的教师队伍是支撑一所民办高校的脊梁,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更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大部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素质参差不齐、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使得民办高校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从师资队伍结构来看,专兼职并存,兼职居多。从年龄结构上看,民办高校教师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相当比例的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主要以高校的退休教师和近几年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为主,缺乏的是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从学历结构上看,本科居多,硕士生和博士生占少数,近几年也有逐年增多之势;从职称结构上看,职称结构严重畸形,大部分为教授与助教,副教授、讲师职称比例偏低甚至空白。

从师资队伍的稳定程度看,人心不稳,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民办高校均采用全员聘任制,对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到位,各种社会保障机制不到位,加之教师对学校未来丧失信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临时雇佣心态表现明显。有的民办高校为了使专业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民办高校教学工作,实行有违背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全天“坐班制”,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或项目管理模式来管理、约束教师。甚至还规定专业教师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工作,还要担负学生管理、行政事务等工作,整天忙于拼命,无暇顾及备课与教法研究,就更谈不上科研能力的培养。一味加重教师工作负担,教师只能成为简单应付上课的机械。教师也会感觉到学校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就不会安心教学,也谈不上对民办高校的忠诚度,更不会终生热爱民办高等教育,寻机跳槽就成了自然态。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管理的风险主要表现为高层管理的战略规划不够清晰,缺乏长远战略眼光,管理体制不够规范和顺畅,办学定位不够准确,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等。因此,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些风险因素,通过不断的资源整合和组织运作和当地政府一起,化威胁为发展机遇,实现民办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邬大光.投资办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6).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7)

“氯气”是苏教版必修教材化学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中的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本节内容是“运用化学方法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这个宏大主题的第一节课,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开局之篇。因此,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具有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在此之前,在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就化学研究的“分类方法”“计量方法”“实验方法”和“模型方法”等进行了初步系统化的学习,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学科方法的基础。本节内容从“自然资源的化学利用”的角度旗帜鲜明地宣示了化学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树立了化学学科承担社会责任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形象。此外,由于氯气具有很强的毒性,这涉及到如何避开氯气的毒性而开发更加安全、有效和稳定的消毒剂产品等问题,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科学风险意识以及根据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决策的方法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本教学设计围绕探究氯气的性质、利用氯气的性质、规避氯气的毒性风险而开发出安全有效的消毒剂产品这样一条线索来展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等学习方式认识氯气制备、物理性质、毒性和强氧化性;认识氯气和水及碱溶液反应的本质;了解次氯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探究次氯酸盐的漂白、杀菌作用。

过程与方法:了解氯气作为自来水消毒剂以及环境消毒剂的风险;通过探究体验化工专家规避氯气毒性以及次氯酸不稳定性的风险而开发出安全、稳定和高效的氯系消毒剂产品的过程,增强对物质应用的科学风险的意识和进行科学决策的经验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树立探究意识,培养科学精神,体会化学学科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培养学生科学济世的意识和情怀。通过开发有效、安全的氯系消毒剂产品的探索过程,树立物质应用的科学风险意识,认识到科学方法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培养运用科学知识规避风险的科学决策能力和经验。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强氧化性概念的形成;安全有效的氯系消毒剂开发的决策过程。

难点:氯气的强氧化性概念的形成。

二、教学过程

模块一:氯气的制备

环节1:激发兴趣,引出课题。教师组织学生观看非洲埃博拉病毒疫区的视频。提问:视频中疫区的环境消毒采用了何种消毒剂?该消毒剂如何制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利用发现法引入含氯消毒剂。

环节2:聚焦氯气,制备氯气。该含氯消毒剂由氯气作为原料制备,因此,必须先制备出氯气。教师播放氯碱工业视频,展示实验室所制备的氯气样品,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状态。教师讲解氯气的毒性。

模块二: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环节1:由表及里,形成概念。教师演示氯气分别与铁丝、铜丝、氢气反应。提问:这些反应表现了氯气怎样的化学性质?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氯元素化合价和电子得失的分析,建立“氧化性”概念。

环节2:聚焦氯水,探究成分。教师将20mL水注入装满氯气的矿泉水瓶子中,盖紧,震荡。提问:氯气水溶性如何?氯气的水溶液具有怎样的颜色?如何解释?引导学生得出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的结论。

环节3:深度探究,促成发现。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一般能够杀菌消毒且同时具有漂白性。教师演示对比实验:干燥的氯气和氯水的漂白性比较。提问:氯水中的漂白性成分是什么?在观察氯水光照产生氧气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发现氯水中漂白性物质为次氯酸。

模块三:开发安全、稳定和高效的氯系消毒剂

环节1:关注应用,聚焦风险。教师提问:既然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由漂白性推理得到),能够杀菌,那么能否用氯水作为疫区环境的消毒剂?是否存在什么风险?播放视频:某市自来水厂氯气泄漏事故,消防队处理泄漏氯气的现场。提问:消防员用碱液或石灰乳处理氯气的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形成结论。(氯水挥发出有毒的氯气,而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因此,氯水不能作为环境消毒剂)。

环节2:积极尝试,探究创新。教师提问并引导探究:次氯酸钠能否杀菌消毒?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用漂白性代替杀菌性进行实验)

环节3:深度探究,促成发现。讨论:对次氯酸盐和氯水两种消毒剂进行对比,分别从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便于储运)进行风险比较,做出决策:次氯酸钠能否作为环境消毒剂使用?

环节4:展示应用,体现价值。观看视频:非洲埃博拉疫区中国医疗志愿队的卓越工作电视片。中国志愿者在诸多国家撤退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非洲埃博拉疫区,帮助非洲人民战胜埃博拉疫情,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展示在非洲疫区所使用的消毒措施(环境消毒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液),体现化学研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

环节5:风险评估,学会决策。教师提问:次氯酸盐是否具有绝对的安全性?播放视频:某家庭主妇将洁厕剂和“84消毒液”混用而引起中毒的新闻报道。总结讲述:物质的运用,不可能有绝对的零风险。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采取正确的行动方式,才能很好地规避风险。此外,人们对物质运用风险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比如,氯气曾经被认为是很好的自来水消毒剂,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却发现,氯气消毒会产生一些有机氯化物,对人体健康不利。目前国际上逐步使用更加安全的二氧化氯取代氯气作为自来水的消毒剂。因此,揭示潜在的风险,需要持续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因此,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模块四:知识线索整理

通过对本节课堂叙事的回顾,将叙事的情节整合为知识线索(如何用氯气作为原料制备安全高效的氯系消毒剂),建构完整的意义链。

三、教学反思

1.构建课堂知识叙事结构

知识叙事结构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的全局性因素。良好的知识叙事结构在推动知识意义的建构和促进认知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本教学设计从非洲埃博拉病毒的疫情消毒需要出发,引出氯系消毒剂的制备探索,最终以中国医疗志愿人员采用次氯酸钠作为消毒剂帮助非洲疫区战胜疫情的情节作为收尾。该知识叙事的设计试图将氯气制备、性质和用途等知识目标融汇到“科学造福人类”和“中国的全球意识”等时代主题中,赋予知识学习以现实意义。

2.科技风险和决策能力教育

当今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潮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判断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决策面临着多重风险的挑战;科学技术在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给人类社会在环境、健康和生命财产等多方面的风险。因此,在中学进行科技风险教育和科学决策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应有的重视。本教学设计以安全高效的消毒剂制备为线索,通过信息收集、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方法进行学习,按照风险认知、风险研究、风险决策和风险反思的线索,体会化学物质应用的风险,培养科技风险意识和风险决策能力,从科技风险教育的角度践行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8)

3. 加强安保队伍建设。

(1)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当下的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安全工作办公室急需健全应急处理机制,我们抽调了几名精干人员:崔长江、孙长军、刘德森三人组成机动小组,专门负责处理校内突发事件,类似校园“110”。

(2)内强素质,抓好保卫干部、校卫队员的教育和训练。建立技能训练制度,使保卫人员具有较强快速反应能力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3)外树形象,抓好管理。加强对校卫队员和保安的管理和监督,明确责任,坚持依章治警、依合同促管理,树立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文明值勤,热情服务。

4. 创新校园安全工作体系。

(1)创立“校园风险月历”。通过对典型案例、季节特征、地域特征、法规制度等因素的梳理,形成一年中12个月的高危、频发风险列表,以月历的形式向班级发放,为提前做好针对本月度频发风险的防范准备提供依据。

(2)创建“校园安全稳定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指南”手册。针对学校日常工作中的高危频发风险,提供具体的防范和应对建议。

(3)制定“校园安全稳定的能力提升规划”。明确了相关人员能力培训的要求和目标,通过展示教育、理论授课、桌面演练等多种方式,提升学校教师、学生等培训对象的实战技能。

5. 拓宽安全教育途径,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1)学校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校园网、广播、电子显示屏、条幅、板报、宣传单等,广泛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各班级充分利用黑板的一角,每天出示一条安全警示语,提醒学生时时、处处注意安全。

(2)抓住时节,及时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根据季节、环境等不同特点选择重点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拥挤踩踏、防食物中毒、防疾病、防触电、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教育,加强学生必要的安全常识和遇到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知识教育,增强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充分利用各种节日,集中开展教育活动。学校主管安全工作的领导,能充分利用各种节日,集中对学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如开学初、学期末、“安全教育日、教育周、教育月和5.12”、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地进行讲解。

(4)充分发挥安全课主渠道作用。我校非常重视安全课,做到“四有”,即有教材、教师、教案、课时。主管安全工作的校长、教务主任,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案,确保安全课的教学工作。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9)

一、 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紧扣“围绕业务抓党风廉政,抓好党风廉政促业务”的工作思路,始终将风廉政建设工作列入部门核心工作之列,并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牢固树立集体领导理念,严格落实民主议事制度,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始终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全过程工作,扎实推动我系党风廉政与反腐败工作。本年度共组织召开18次党政联席会议,其中研究落实党风廉政工作会议3次。

(二)以身作则作好表率。班子成员带头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的理念,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班子成员带头遵守《廉政准则》、《八项规定》、《廉政风险防控制度》等规章制度,带头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廉政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及生活纪律等;主动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在守纪律、讲规矩上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三)强化理论武装,增强纪律意识。 按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实施方案》《“严、强、转”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施方案》等,积极组织教职工深入学习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重点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党章》、四中全会、中纪委三次全会等文件精神。2019年,共组织开展党风廉政教育集中学习5次,专题警示教育组织生活会1次,观看警示教育片2次,参观廉政警示基地1次,“三个以案”警示教育1次。通过形式多样的党风廉政教育系列活动,实现党风廉政教育的全覆盖、制度化、常态化,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总要求,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升思想认识,增强广大党员对守纪律、讲规矩重要性的认识。

(四)多措并举,强化监督。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围绕学院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立足部门工作实际,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预防为主、从严从紧、抓早抓小,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1、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相关工作纳入“三会一课”、政治理论学习等活动中,实现党风廉政教育的全覆盖,不断强化教师党员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思想防线,提升全体党员拒腐防变能力。

2、积极开展“严、强、转”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题活动,增强广大党员的宗旨意识,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一言一行,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

3、积极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定期上报《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纪检监察工作月度台账》、《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月度工作台账》,定期向分管院领导和纪检部门汇报党风廉政工作,本年度共4次向分管领导汇报部门党风廉政工作。

4、坚持常态化民主议事及系务公开制度。严格按规范流程开展工作,集体讨论决定包干经费计划、教科研项目申报、评奖评优、双基建设中教研室整合等重大工作;坚持日常公开公示制度,强化过程监督,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特别是在评奖评优、学生资助、职称评审、党员发展、教科研项目申报等廉政风险高发点进行重点防控。

5、积极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开展《关于在科研项目立项、技能竞赛中加强意识形态审核及师德师风建设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牢固树立广大党员的规矩意识、纪律意识。组织开展对照党章党规查找差距、专题调研等系列活动,不断加强党规党纪教育,强化责任担当,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

6、组织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及“三个以案”专题警示教育。组织观看《叩问初心》等反面警示教育案例,以此警示广大党员,防微杜渐,警钟长鸣;组织党员赴包公祠参加党风廉政主题实践活动,接受廉政文化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2019年,经济管理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达到了工作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是廉政风险防范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部分党员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不够,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没有滋生腐败的土壤,党风廉政建设离自己很遥远。

二是基层纪检人员业务能力及监督作用需进一步增强。基层纪检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履职意识不够,主动发挥好 “监督员”、做好 “广播员”等方面做得不够。

三是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力度还要进一步强化,对勤政廉政的日常宣传教育、加强反腐倡廉的各项机制建设等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逐步完善。

三、下步工作打算

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永远在路上。2020年经济管理系将继续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总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度,明确责任,抓好基础,坚持预防为主、从严从紧、抓早抓小,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环境。

教师意识形态风险点篇(10)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金融新常态指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金融业整体增长速度逐步回归正常;二是金融结构调整日趋频繁,开始进入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期;三是金融产品创新日趋多样化,金融脱媒、去实体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四是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步入快速通道,金融干预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博弈愈发激烈;五是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发展重要分支,发展势头强劲,被誉为下一个经济增长引擎。

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风险犹存且呈不断放大态势,人为因素在金融风险诱因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金融新常态下对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职业道德是金融从业人员必备的核心素质。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其从业时能否遵守有关金融准则、是否善于规避风险、是否敢于承担责任、是否顾忌他人利益等,进而影响、决定金融风险或危机是否发生、金融风险或危机发生后是否能快速得以控制。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是金融行业稳定与否的关键因素,更是金融新常态下金融能否稳健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主动适应金融新常态,成为当前金融运行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般而言,金融职业道德有两种培育方式,即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高校期间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思想塑造期,是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将职业道德教育托付给金融机构是不可取的,因此本文着重考察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风险性越来越强,金融能否稳健运行的关键在于金融从业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缺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缺乏基本的金融职业道德,毕业走上金融工作岗位后对金融职业道德的概念和行为准则模糊,极易成为金融风险的爆发点。因此应该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主动适应金融新常态。

邹宏秋(2007)认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金融机构整体形象密切相关,因此财经类高职院校应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并提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思路。蔡庆丰等(2009)提出高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是未来金融领域的主要从业人员,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教育及对我国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方建珍(2009)将金融专业知识教育比做“有形的手”,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则是“无形的手”,两者缺一不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侯定凯和李明(2009)认为目前财经类高校片面重视学生经济利益方面的教育,而忽视如何做人的教育,财经类高校应该将伦理道德教育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操守素养同时提高。梁琪(2009)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学教育的影响,指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对职业操守教育重视不够,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紧密结合[1]。徐学锋和马欣(2010)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对金融行业及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影响重大,并提出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2]。连英祺(2011)提出金融行业由于其特殊性,职业道德缺失的危害会被放大。高校作为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该根据时代要求和行业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安排相应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内容[3]。

二、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金融专业学生培养上往往忽视职业道德教育,造成职业道德教育缺失或者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1.缺乏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

不是只有师范、法学和医学等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才需要接受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与道德紧密相连的金融专业需要职业道德教育,然而大多数高校都忽视这一点,片面重视对学生金融专业课程的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认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可有可无,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影响不大,职业道德教育只是枯燥理论的灌输,而且教学资源有限,金融职业道德应该由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结合实际工作加以培育才能得见成效,于是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甚至直接省去职业道德教育部分[4]。

2.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不够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高职院校的需要,本科院校也不可缺少,因为不管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最终都要走上工作岗位,都要成为金融从业人员,都需要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职业操守。目前一些职业技术院校有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实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等类似课程,而本科院校一般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者都只具有一些和金融职业道德稍微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公共课,往往是一个年级同时上课,不分专业,从而造成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这些公共课涉及的职业道德相关内容太少、太肤浅,而且偏重理论,难以达到教育效果[5]。

3.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发展现实脱节

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金融发展现实相脱节主要表现在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局限于三字经式说教、缺乏金融职业道德案例教学、缺少具有实际金融工作经验的教育工作者等。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金融作为社会经济的核心,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高校金融专业知识教育很难跟上实际金融发展步伐,更不要说原本就落后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仍局限于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说教,相关案例短缺且陈旧不加以更新,同时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师资力量匮乏,难以将实际金融业务中需要的职业道德和书本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对金融职业道德的认可度和接受力无法提高。

三、金融新常态下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首先,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时代需求。风险性是金融新常态下的典型特征之一,既有系统性风险,又有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无法消除,而非系统性风险可以加以分散,道德风险是典型的非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经济的损害不可测。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能否稳健运行的关键在于金融从业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在金融新常态下应该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关注。其次,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行业需求。金融行业是信息高度不对称、风险高度集中的行业,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引人注目,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要求非常高。如果金融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操守,那么将影响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最后,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普遍存在重金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轻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如此培养出来的金融从业人员是十足的“经济人”,忽视自己应有的“道德人”角色,虽然专业上过硬,但道德水平低下,能力越强的人犯的错越大,因此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四、构建主动适应金融新常态的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思路

高校金融专业学生是未来金融行业的主要人才,高校期间是培养金融职业道德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期间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规范从业后的自我行为,有助于适应金融新常态、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1.创新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1)针对不同阶段学历教育进行针对性金融职业道德教育。

本专科阶段主要以行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为主,即侧重于金融产品投放和收回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毕业后在金融机构工作的要做到吸收存款不欺诈,发放贷款不盲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毕业后在企业投融资部门工作的要做到不盲目、不骗贷,合理规划投融资需求。研究生阶段主要以意识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模式为主,即侧重于金融产品和制度研发时的道德意识性教育,降低主观因素对金融产品和制度开发的影响。金融产品设计要符合市场需求,风险控制制度要实际、有效、可操作,不能存在人为欺骗因素,更要减少或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金融产品或制度缺陷。

(2)侧重案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金融职业道德的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与金融实际工作相关的案例贯穿其中,引发学生对案例多方面地分析和思考,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金融实际工作中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修养有更直观的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在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以金融职业道德课程教学项目为导向,同时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要明确,学生是主角,老师起引导作用,如此通过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对现实金融市场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知[6]。

(3)聘请拥有实际金融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兼职讲授。

高校金融专业应该和金融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聘请金融机构的优秀员工作为校外兼职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对高校金融专业学生进行入职培训及职业操守教育[7]。聘请来的校外专业人士凭借其丰富的实际金融工作经验,将金融职业道德融于实际金融工作中,便于赢得学生好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金融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可度。

(4)将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渗透到金融专业课程教育中。

相比开设金融职业道德的专门课程而言,在所有金融专业课程中安排足够职业道德内容,用渗透、熏陶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职业操守更可取[8]。高校金融职业道德培育不能依赖思想道德修养这门公共课,应该让所有金融专业课老师担负起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任务,在金融专业课中将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规范全方位、全过程融入专业课程中,并从教学大纲、课程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予以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的金融职业道德境界,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金融专业人才。

2.丰富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

(1)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即诚实信用,信用既是道德范畴,又是经济范畴,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必然包含诚信,诚信是金融职业道德的核心内涵。目前高校中借故旷课、考试作弊、剽窃论文、材料造假等诚信危机事件较严重,如果在校期间这些诚信缺失现象得不到有效纠正,那么从业后将会演变成职业操守问题[9]。而金融是典型的信用经济,诚信是金融的生命线,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会增加金融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加强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如积极开展各种以诚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在评奖评优中增加诚信比重,通过各种活动培养诚信意识,将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2)加强相关法律教育。

法律和道德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大部分人会通过道德教育实现自律,主动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对少部分人来说,道德教育作用甚微,需要用法律强制约束其行为。因此如果要使金融从业人员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仅靠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教育[10]。金融类从业人员经常与钱打交道,面临的诱惑较大,如果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就能主动以法律自觉约束、规范自己的从业行为,经得住金钱和诱惑的考验。

(3)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在金融新常态下,金融风险犹存且呈不断放大态势。金融风险不仅包括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还有道德风险。金融业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高风险行业,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果人存在道德风险,那么委托人的利益将会受到损害,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金融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11]。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开设如金融风险管理的类似课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金融风险定义、分类及如何规避风险、减少损失,树立和强化金融风险意识。

(4)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金融行业节奏快、压力大,良好的心理素质对金融从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素质薄弱。高校在加强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加模拟炒股大赛、银行技能大赛、保险竞赛、投资理财竞赛等,提高学生的适应环境能力、抗打击能力、心理调整能力等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梁琪.浅析金融危机对金融学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甘肃金融,2009(10):4-7.

[2]徐学锋,马欣.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2010(5):87-88.

[3]连英祺.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浅析[J].金融经济,2011(8):106-108.

[4]方建珍,杜伟岸.金融危机与金融教育的“道德奠基”――以CFA考试为鉴[J].理工高教研究,2009(8):5-8.

[5]何森林.高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的成因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3):75-76.

[6]邹宏秋.加强高职金融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品质金融人才[J].浙江金融,2007(11):59-60.

[7]陈伟滨.金融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90-92.

[8]郑晓丽.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人格培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86-190.

[9]王启亮,李六杏.金融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培育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1(1):61-63.

上一篇: 股票投资的特征 下一篇: 互联网社会治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