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11 09:23:12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1)

0引言

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其快速兴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就业高压,同时对于维持未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融资难不仅意味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会提高,也可能造成中小企业因筹集不到所需资金而无法运营直至破产。造成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信用等级问题,因为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大多针对大型公司,中小型企业很难取得第三方机构的信用评级担保。所以,关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正确认识信用评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瓶颈以及前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1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现状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各地政府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以及资金的大力支持,旨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截至目前,学术界尚未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清晰的界定,由于每个国家对“中”、“小”判定的标准不同,故各国学者较难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含义达成一致。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因此,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中小企业中的科技类企业。

1.1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市场潜力巨大

发达国家的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相对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还有一定的差距。据统计,美国资信市场规模约占GDP比重1.5‰,在欧洲,此比重为1‰,而当前中国的资信市场规模,仅占GDP的0.05‰,与欧美市场的差距甚大。因此我国征信行业市场的发展潜力非常大,预测未来十年将超过千亿元,同时,企业征信市场规模将达到百亿元,由此推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业务将成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次数也可以体现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市场发展潜力之大。央行征信中心统计,每日用户对相关企业的信用信息查询次数约为24.6万次。从市场占有率来看,2013年美国前三强征信公司的收入约为500亿人民币,专家称,如果中国的渗透率达到美国市场的发展水平,中国的信用评级行业的营收规模预计达到1000亿元。据《中国征信业发展报告2003-2013》统计,目前我国有150多家信用评级机构,总规模约为20亿元,近年来,由于政府的积极推进,整体规模在持续增加。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下,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业务,市场具有明显的市场机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1.2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需求增加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业务主要针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获得较好的信用等级,才能更好地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业务的发展潜力巨大。从服务对象的差异性来看,信用评级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识别,信用风险控制;降低金融机构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政府部门对企业监管的效率,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相关信用评级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

1.3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竞争格局多元化

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共有78家征信机构在央行完成了企业征信备案。而社会上存在的征信机构已有约150家,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的据不完全统计也有2000家左右。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业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信用评级服务供应尚未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市场需求。由于起步较晚,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缺少健全法律和成功经验的指导,不同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信用评级市场,只能为被评级企业提供“信用报告十增值服务”的无差异化服务模式,因此征信行业竞争激烈。中央银行征信中心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基石和先驱,不会仅仅满足于只做“数据搬运工”的角色。在供给侧改革、互联网+时代,央行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在第三方企业信用评级服务市场中,仅有中诚信、大公等为数不多的征信机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其余不少征信企业虽然开展了信用评级业务,但发展规模和速度相对落后,市场还未出现垄断局面,各家企业仍在摸索合适的商业模式。据此可以看出,各个信用评级机构的盈利模式以及整个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商业运营模式还在探索阶段,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还未开启,市场竞争也并不激烈。但是信用评级企业若想在此行业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应该重点克服征信产品无差异化的问题,开发多样化的征信产品和服务,以提高信用评级机构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2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瓶颈

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等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完全采用普适的企业信用评级标准,但是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比重高,若不对通用的企业信用评级标准进行调整,由此直接套用,得出的评级结果通常偏低,这也是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若想从根本上避免普适评级标准所导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偏低的问题,首先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监管力度,再者,要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完善现行的企业信用评级机制。同时,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严禁在信用等级上弄虚作假。本文通过对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研究,同时结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发展我国当前采用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2.1缺乏有效的法规支持和行业监管

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的信用评级行业发展迅速,我国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立法先行。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法律体系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制度完善性方面有着许多问题。到目前为止,相关法规只有《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而并没有专门的立法。这对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业务在具体监管、运行,以及信用信息采集、保护等方面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此外,缺乏专业化的行业监管问题在科技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业务领域表现得十分突出。虽然国家授予中国人民银行对征信行业的的监督和管理,但是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改委也参与征信行业的监管工作;与其同时,信用担保机构在监管中实行“出资者管理”的模式,主管部门挂靠在各级发改委部门,监管手段还有待加强,行业各部门不规范的监管会制约信用评级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2缺乏有效的行业界定和划分

在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各行各业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且辐射很多领域,各行各业均有涉及,再者,国家鼓励科技创新,很多新兴行业蓬勃兴起,这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也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但是现行的评级体系多以定量评价为主,且行业的相关数据是构建定量模型和探究财务指标相关关系的关键,所以若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过程中定量模型选择出现错误,会直接影响评级结果的精准度。

2.3缺乏有效的数据来源

通过分析国外发达国家信用评级的经验,不难得出,保障一个国家的信用评级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一是信用信息的透明程度;其二是信用信息的可获取度。从我国目前各政府部门对征信机构公开数据情况看,仅有工商部门基本实现了部分数据向公众有偿开放,但是尚不完整,且各地区开放程度也不一致,同时,信用信息的电子化程度较低,也降低了其联网共享度。对于数据化特征更加明显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数据来源,就无法做出公正有效的信用评级,因此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挖掘更加有效的信用评级工具是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业务发展的关键。

2.4缺乏合理的评级方法

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会制约其偿债的能力。但是,我国各银行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时,尚没有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相关的信用评价指标,究其主要原因是,各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并不是特针对科技型企业所指定的,而是在普适的大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基础上修改而得,但是大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不是衡量其偿债能力的关键因素,所以信用评级指标中没有考虑企业的创新能力。总的来看,目前市场上还没有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合理的信用评级方法。

3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趋势

行业的成长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以发现合适的运营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也不例外。当前该行业在我国发展尚不成熟,在法律法规、产品多元化、信息采取等方便还有不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趋势经分析如下:

3.1大数据挖掘将成为该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信用评级结果的时效性非常关键,除此之外,信用评级技术要适应宏观经济背景。由于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的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剧增,所以评级机构面临海量的数据需要处理,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相对灵活的特点要求评级机构处理数据的间隔逐渐缩短。大数据技术加速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评级模型动态调整的可操作性。大数据挖掘可以准确而快速获取各种类型的信用信息,及时输入评级模型中,同时还可以借助智能化方法,对已有模型的输出结果与实际情况对比,最后根据评级结果对评级模型做相应调整。

3.2规范化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必要选择

我国在信用方面的法律规则尚不完善,对于刚刚兴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信用评级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仅有极少数城市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并未从政府的视角对中小企业信用进行管理。在实践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与科技型企业信用评级方面的法律规则,以保障评级体系中各主体的权益,包括失信人员黑名单、奖惩机制等。因此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各个层面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迫在眉睫。

3.3多元化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必然趋势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2)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飞速发展,企业数量成正比例增加,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700多万家,在中国企业比重中占到了97%以上。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4.9万家,实现总产值49.8亿,创造了全国60%的国内产值,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甚至在科研方面全国的65%的发明专利和80%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研发的。据此看来,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近些年看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根据国家工信部出台的统计数据,2011年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面达15.8%,同期增长0.3%,亏损额度增长率高达22.3%。而规模以下的小企业,亏损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二轮危机,正在逐渐向中小企业靠近。主要表现的方面有:人工涨、汇率涨、原材料价涨;用工荒、用电荒、资金短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认真对待。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小企业目前的存在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我国中小企业所有制的结构和地区的分布现状分析

从现在来看,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形成多元化所有制结构,非国有中小的企业占了中小企业的很大的部分。非国有企业包括资产集体所有、合作所有、私人所有、合伙所有、外资所有以及混合所有类型的企业。乡镇企业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联合办企业和个体企业这四个层次,是农民自筹资金所兴办的企业。整个乡镇企业在中小企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且起着重大的作用。

而在中小企业的地区分布方面,我国东西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增加了地区经济的实力,而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表现的还不怎么明显。上述表格是2010年统计的数据,充分说明了东西部中小企业的分布不均的状况。

2.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地位和作用

无论是处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处于制度变迁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并且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速中小企业发展,可以为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奠定一定的基础。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大范围广,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并且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辅助和补充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现在我国的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以上,以及木材、家具行业产值的90%以上,都是由中小企业制造的。

2.2中小企业是增加就业的基本场所。对于中小企业发展基础方面有关扩大就业的问题上,这在我国还需要一段时间挖掘其潜力,需要人来做的事而没有人来做的现状还是普遍存在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快速推进以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简单,更加方便,社会的需要是各种各样,变化莫测的,利用中小企业与知识经济有着某种协调性和关联性的特点,这更将有利于就业岗位的更新和创造。

2.3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力军作用。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是推动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往往是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依据和保障,这充分发挥了中小企业呈现的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取代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发展态势的特点。在我国,中小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创新等方面意识强、行动快,逐渐在技术创新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2.4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逐渐成为了主导力量,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在作为市场竞争机制的真正参与者和体现者方面,中小企业可以说是在很大程度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这不仅反映了经济分散化和经济多样化性质的内在需要,还体现出了中小企业的先进性、革命性的优势。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并且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5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产品出口的重要力量。我国的对外出口产品当中,每年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就其中的一些大众出口产品来说,例如服装、手工制造品、轻工业、玩具等产品,主要是依赖中小企业提供。在充分利用很多中小企业充分利用机制灵活和低劳动力成本的特点,我国生产出了大量众多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我国的外贸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为提高我国的出口外汇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

中小企业的发展使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资金是很关键的因素,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成为中小型企业成功的关键。然而采取融资的方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融资也是有困难的,那么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有:

3.1抵御经营风险和融资能力差。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不像大企业可以有很多的资金支持。那么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融资特别困难,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资金不足、 生产能力不能有效地发挥,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存在这种问题,有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就外部环境而言,我国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提供融资的对象主要是面向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受国家政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现在我国很多大中型城市已经成立了城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几乎很难得到这些金融机构资金的支持,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遭拒率达 56%;目前我国虽然成立了一些风险投资基金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基金,而且中小企业也可上市融资,但是这些基金和能上市的企业数量占很少的一部分,范围也很小,基本上是面对经营时间在十年以上,有一定规模,技术发展比较娴熟的中小企业;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对外开放,中小企业很难融到外资,我国的中小企业很难像发达国家一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发展资金。其次,中小企业自身也存在着各种各样问题。一是不懂融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多数企业只有在用钱时才会想到融资,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在融资项目资料和筹备相关数据的准备方面表现的不重视,到关键的时候错失融资良机,最后导致失败。现存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没有可供担保的资产,没有财产担保融资很难获得成功。国家统计局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不到三成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成长潜力,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成长能力有限。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估计,有近 24%的中小企业在创业两年内倒闭,有近53% 的中小企业在四年内退出市场 ,由于风险高,使进入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和风险很高。因此,融资困难,依旧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3.2产业结构趋同,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总体规模比较小,缺乏创新,品牌意识薄弱,粗加工产品很多、 深加工产品很少,缺乏很好的产品,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灵魂,这对一个企业的兴衰至关重要。从中小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大部分是开始于家庭工业,脱胎于个体私营经济,再加上所在区域范围小、文化和技术不足,致使工作规模小、企业组织离散度大、产品技术含量低、 企业技术进步迟缓等。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合格率低等资源的匮乏致使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没有创新能力一些企业甚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破产企业数量逐渐增加。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行业结构雷同、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等现象,在主要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传统的资源粗加工型等行业上,经常会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进入高科技领域的中小企业相当少。

3.3人才流失严重、企业无能为力。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和壮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在整个企业的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战略。受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原因的限制,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表现出来诸多困难问题,而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例如,规模小、行业分布广、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等。中小企业的人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流失,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这是让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所以,企业要在如何留住优秀员工上多下功夫。二是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影响生产效率。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紧缺已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通存在的问题,这也是企业管理落后的一个方面。还有,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中小企业的人员素质在短时间内很难提高,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跟不上企业和时展的需要。所有的这些都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背道而驰。在我国目前民企引进人才主要是高薪聘请的方式,虽然这在短的时间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但今天所表现出现实的问题是,仅仅依赖高薪已经很难吸引住真正的人才,在这个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分获企业利润上老板与人才缺乏合理的比例关系,人才智力的付出与获得的回报已经不成正比。人才与民企老板缺少相对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人才永远是高级打工者,企业的兴衰对于人才来说无关紧要。当人才们认为像他们这样打工者在社会上应得的报酬远低于老板所给的报酬时,人才们很容易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按照原来的分配机制不变的原理这时候人才很难留住。现代企业应当认识到他们所要面对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宝贵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上升到了人力资本的高度,也就是说企业家的资本所有者地位等同于的智力资本所有者,这样企业与人才之间不在是简单的雇佣、使用的关系,更多的是资本所有者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那就是资金与智力的合作。虽然说“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但从接受观念到将观念转化为有效的实际行动还需要一定的实践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比较困难的。在实施这个过程当中,有效的策略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人才使用策略,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完善、发展,真正做到让人才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利润,这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金优,浅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经济论丛,(200)

[2]张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11-10-21

[3]王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商洛学院学报,2010年12月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3)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与界定

1.中小企业的定义。我国中小企业广义上的定义为,除了国家确认的大型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都称之为中小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在狭义上定义为,微型企业不属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指的是雇员人数在7人以及以下的具有合法资格的个体或单位。中小企业的特点有四点,分别是:自主筹资、自由组合、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

2.中小企业的界。世界各国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各有不同,这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直接的关系。但从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标准来看,大致从企业从业人数、企业资本额以及销售额、企业从业人数、资本额和销售额这三个途径出发。

但是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不同行业来讲,也有所区别。比如在日本,零售业或者服务行业企业的从业人数低于50人或者企业的资本额少于150万日元的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而在制造业中,日本规定的是企业从业人数在1000人以下,企业资本额少于30亿日元的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在美国,衡量制造业企业是否是中小企业的标准是以从业人数进行判定的。美国规定,企业从业人数低于1500人的企业都属于小企业,而在餐饮业中规定,企业从业人数在500人以下属于小企业。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各不相同。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有企业从业人数、企业资产总额以及销售额等。对于不同行业的界定也有所不同。我国主要行业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如表:

表 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3.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逐年增长,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我国统计局数据表明,在十五以及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数量的年增长率分别为19.6%和17.5%,数量超过了800万家,注册资金年增长率达到了24.2%和30.6%,总资金超过了19万亿元。

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小企业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力量,各种物美价廉的产品远销海外。短短十年之内,中小企业的年出口额成几何数值增长,促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出口国,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外汇储备。

4.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已在我国发展数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诸多的问题。

(1)缺乏政府有效的支持。虽然我国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地位以及社会作用都给予了肯定,但是却没有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一直无法与国企处于一个平等的竞争地位。近年来,我国也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力度非常有限,效果不甚明显。

(2)中小企业准入门槛较高。对于一些高利润行业,大多有国有企业经营或垄断,国家及政府的相关部门对于中小企业的进入设置了非常高的门槛,以至于中小企业经济一直无法渗入,这也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经济体制看似保护了国有企业,但是却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也不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中小企业融资艰难。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原因,许多商业银行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中小企业融资举步维艰。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一些商业银行也为中小企业制订了许多产品,但是这与我国中小企业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另外,目前我国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机构,信贷成本非常高、信贷覆盖率较低,信贷难度大。

(4)中小企业自身问题较多。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现状来看,自身也存在了较多的问题,比如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人才缺乏、投资与收益比例失衡、法制观念不强、员工福利差、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国中小企业起步较晚,发展较快有很大的关系。

5.中小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肯定在未来很长的一个时间内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生力军。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却存在了诸多的问题,基于对中小企业特点和我国实际国情以及全球经济现状进行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人们追求的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更高品质的生活,这就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另外,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以及三大产业比例失衡的状况下,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比如医疗、养老、家政、旅游等多个产业方面必定会得到的发展。因此,我国中小企业要抓住这个巨大的商业机遇,改变经营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尽快的转向新型的、需求量极大的服务行业,在规避另两产业竞争的同时,抢先入驻第三产业,尽早创立自身品牌,占领市场先机,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保证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2)转移投资地区。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来看,地域经济结构严重失调。以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等大中城市密集经济与中西部落后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小企业经济亦是如此。我国政府针对这一情况在政策上给予入驻西部企业更多的优惠和支持。加上西部拥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劳动力充沛,特别是矿业、农林牧副业等都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因此,中小企业应积极转移投资区域。

(3)走创新路线。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来看,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经济,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获取少量的产品附加值。这种经营模式在企业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以及准入门槛低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术的缺失会直接导致企业的衰败。虽然中小企业在资金与规模上都无法与国企相比,但却有着更加灵活的经营模式,也拥有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一定要转变产业结构,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技术水平,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生产空间。

(4) 大力发展海外市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与全球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也逐步密切。在加入WTO至今,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和第二进口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这些成绩的产生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我国中小企业不但将物美价廉的产品销往海外,而且在众多的海外市场投资办厂,取得了丰厚的利润。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应着眼于全球,大力发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二、结语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也提高了社会就业率,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中,中小企业也存在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增长,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名利.谈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2013(12).

[2]刘小敏.浅谈企业的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9).

[3]陈东鑫.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薪酬制度[J].经济论坛,2013(13).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4)

一、江苏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突出特点

(一)地区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地区

中小企业指的是那些企业规模小,资金力量薄弱,员工数量少的中小规模企业,这一类企业的雇佣人数和营业额都不大,市场份额较小。在江苏,这一类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南部地区,沿海沿江分布,这一地区的优势主要在于企业可以利用长江三角洲的便利条件,如交通以及基础设施,并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源,同时市场广阔,因此,这些条件吸引了众多的中小企业集聚在此,寻求发展契机。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优越的条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收不少,让许多的中小企业看到了希望。

(二)经营特点:专业化,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

江苏省中小企业的发展领域主要是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对一些原材料或者零部件加工,使其产生附加值,以此来进行贸易,获得利润。但是江苏中小企业并没有在更多的领域上进行探索,这主要是自身条件所限制,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相对于大型企业不占优势,多元化的发展不仅会分散发展精力,还会导致原有的加工贸易行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并且多元化的经营还会带来企业风险的加剧,这些风险也是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因此,江苏中小企业为了长远的发展,更加注重于本地区经营特色的发展,不断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提高在市场相关领域竞争力。

(三)规模优势:位居全国之首

江苏中小企业集聚的规模,发展的水平以及速度,在全国各地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发展过程中,南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巨大发展优势,进行产业集聚,实现了基础设施和资源共享,带动了整个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据统计,全省中小企业数量约为40万家,这一数量占全省企业总量的97%。可见江苏中小企业在整个江苏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职之高。

二、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江苏中小企业的发展巨大潜力不可小觑,但是,江苏省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也许多问题,出现了发展的瓶颈。

(一)融资问题成为制约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江苏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量少,偿还债务的能力不足,并且,在江苏一部分企业属于负债企业,导致信用难以进行正确评估,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投放到中小企业的贷款很少;其次,融资的渠道少,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只有银行贷款这一种,而不能发放债券进行集资,只能依靠内部融资,而内部融资力量薄弱,依旧限制企业的发展;再次,国家行政审批的制约,虽然目前审批权限下放,中小企业还是避免不了繁琐的手续和严格的审查,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缺乏创新能力,竞争力难以增强

江苏中小企业大多从事的为加工贸易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而是拘泥于原有的生产技术上,导致产品单一,不能更好的迎合市场的需要,抓住顾客的眼球,目前国家已经将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各个中小企业也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提高创新水平,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管理者素质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制约着企业的未来。江苏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大多为自主管理或强制管理。在这种管理制度下,企业整体的协作水平受到影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弱化,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不像大型企业的管理者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对于一些先进的专业管理知识和理念还有所欠缺,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据统计,江苏省大约82%的中小企业处于管理的较低层次,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三、针对江苏中小企业提出的发展举措

(一)解决融资问题,拓宽融资渠道

融资问题是制约江苏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对此,要从造成这一瓶颈的原因入手,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首先,要不断推进中小企业的现代企业进程,解决其自身存在的信用度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提升自身经济实力,提高信用等级。其次,还要依靠国家以及地方政策的支持,江苏政府应结合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制定符合中小企业发展规律的政策,在审批制度上,放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限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江苏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上应着重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江苏南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多依赖于仿制,以及原有的加工方式,要加快创新步伐,改进加工的技术水平,提高效率,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增强自身的特色,制造符合大众需要的产品,逐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管理水平,同时提高员工素质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5)

一、知识管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在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管理人员越来越注重效益最大化和市场应变灵活性,以确保企业在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与壮大①。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开始,管理学家不断研究影响企业效益和发展的不同因素,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从研究员工的工具到物料配置的最优化再到运用知识管理来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企业家们从来没有间断过前进的步伐。从最初的拥有资源就能创造财富,到如今知识逐渐地被人们当作一种资源进行管理,人们正在不断探索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企业对与企业相关的知识进行提炼、收集、组织、使用、扩散、开发并最优化利用,在现有的知识中提取新的知识等一系列管理,用以满足企业现在以及未来经营和成长的需要②。知识管理不仅改进或者完全改变企业的信息交流模式、管理体制,而且能利用知识为决策甚至是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形成决策层的知识库或者专家库来应对高速变化的国际竞争环境,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很多领域,知识管理已经形成一种模式,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概况

据统计,在2014年我国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3%,是我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中中小企业占GDP的55.6%,占工业新增产值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占社会销售额的58.9%,占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同时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城镇就业岗位。因此,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是在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低。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群体,所以很难进行融资。二是员工的整体素质低。由于员工素质较低,导致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少,行业间的交流也少。三是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传递相对缓慢。中小企业的员工认识局限,更愿意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交流。四是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以家族文化亲友文化为主。因此在管理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常常不能分清家事和公事,并且会使其他员工产生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心理,从而产生消极情绪。五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制造加工型企业资源流失。

(三)知识经济的到来

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除造就了一大批高新科技产业群以外,还不断渗透到旧的工业体系中,使得经济过程中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不断上升。在这个时代,知识成了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源,为了提高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生产出更多的知识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为知识经济的产生提供了主要的氛围和条件。1990年在《哈弗商业评论》上美国战略管理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儿首先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对组织中知识的积累,组合,再利用。他们强调协作共享,整合企业的核心资源和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正可谓相互依存。综上所述,我国中小企业生存于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模式和规则也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核心竞争力不足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特点的调查以及对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和构建方法进行探索,以求发展探索出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二、知识管理理论基础

(一)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的来源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投入要素,知识可以代替其他要素,节约资源、减少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知识的特征有共享性、隐含性、资源性③。与传统的有形资源不同,知识在共享过程中是不会有消耗的。知识的隐含性是指知识是无形的资产,与其拥有者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知识的资源性是指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成为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知识管理在欧美各企业中最初受到关注是由于欧美企业将知识管理当作一种技巧的同时,也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遭遇的各种问题归结为知识问题,并希望在知识经济中谋求生存与发展④。欧美企业曾因为一味地追求减少成本,导致知识与人才一并流失,知识管理就旨在将个人的知识在组织结构和组织系统下得到有效维持。知识管理就成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与体系出现在企业管理中。日本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个人的知识和企业的知识资产有组织地在知识友好型企业中集结、共享,用以提高效率。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并不等同于信息管理⑤。因为信息管理重在于技术的使用,使企业内部流程中的数据得到规范化和流程化处理和存储,由于信息的大幅度增长,信息逐渐成为企业的累赘。而知识管理则是直接指向能直接使用的技术或理论,是企业的一种资源。知识管理的源流有两个,一个是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关注,它是企业在挑战中,探索更好的管理方法时,开始关注组织内部无形的资源和能力。并且在裁员过程中内部知识的流失,也使人们关注到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另一个是来自于对知识和数字化经济的关注,在国际经济环境快速变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规则和模式不断切换的当今世界,我们必须将自己转型为灵敏模式的企业。互联网的出现则使共享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更加快捷简便。并且在很多行业,知识构成了产品的核心价值。将知识运用到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中产生价值,使得我们将企业的知识资产和知识经济的结合看成是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二)知识管理的内容

有学者提出知识管理的内容如下:(1)知识管理基础工作:知识管理规划组织及其政策制定;(2)知识资本识别和维护:知识资本识别、审计、体系构建及其体系维护;(3)知识资本开发和创新等。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正确进行知识管理就必须先认清事实管理的基本要素,即人力资源、组织结构、信息技术、企业文化、合作网络。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应建立在五项基本原则之上。要想运用知识管理拉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迅速提升,首先需要弄清楚其内容及基本原则,才不会因小失大。知识的转换过程包括沉淀、共享、学习、应用及创新等运转环节,这些知识运转环节组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称之为“知识之轮”⑥。知识管理就是要在摸清知识之轮法则的前提下,通过技术、管理以及文化的相互配合使得知识之轮可以高速运转。

三、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

(一)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2000年左右,知识管理才在中国落地,进入应用阶段,由于起步晚,经验少,使得现今有将近80%的企业内外部文化处于隐藏状态,因此我国中小型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尚处于初始阶段。中小企业大多是市场导向型企业,每天专注的是利益的最大化⑦。很少人能对知识管理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中小企业家对知识管理的部分了解甚至是歪曲理解,致使知识管理还没有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很多的中小企业或者处于刚刚起步或者把知识管理当作档案管理的企业不在少数。现在,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中小企业中知识管理对组织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有6%的企业认为“非常高”,有38%的企业认为“较高”。而对于未来战略目标和绩效的影响度分别上升到13%和53%,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对“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必要性”的认同度也呈现上升趋势。未来中小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情况是非常乐观的。总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短,数量多,在关注增长数量的同时,我们更加应该注重质的要求⑧。增强企业的知识含量,对企业的知识提供一个好的知识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知识共享,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和工作的效率,进而改变生命周期短、倒闭率高等一系列问题。

(二)知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6)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县域经济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大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投资、税收和就业的主体,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五”期间,我市综合经济实力一直位居全省县(市)“十强”之列。2009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2.55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7.27亿元,增长10.9%;第二产业完成43.01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完成32.27亿元,增长14.8%。财政收入8.92亿元,同比下降8%;工业投资完成25.89亿元,同比增长42.64%;招商引资总额23亿元,同比增长25.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8亿元,同比增长24.69%。

1、一批重点中小企业已成为纳税、就业的主力军

我市每年纳税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2家左右。劲牌公司改制后,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发展,2008年销售收入和纳税分别达24亿元和3.3亿元,连续七年居全省酒业利税第一名;安排就业人员比改制前增加2000多人,职工年均工资比改制前增加4000多元,扶贫解困、捐资助学、捐助慈善事业等达5000多万元,劲牌已成为全国保健酒行业领头羊。新冶特钢、华鑫实业、华祥水泥等一批外来投资企业,也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贡献不断增长

2009年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79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8.03亿元,同比增长1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5亿元,同比增长36.3%;销售收入85.01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7家。

3、龙头骨干企业发挥集群带动作用

目前,我市形成了以劲牌公司为龙头,以永惠、福润、灵溪、真有味等为群体的饮料食品产业板块。全市有101家饮料食品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14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4.41亿元,上缴税收3.24亿元,安置劳动力32423人。以新冶特钢、华鑫实业、兴冶矿业等为主体的冶金产业板块,形成了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铸造、铜冶炼和铜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全市227家冶金企业,已形成年产铁矿石300万吨以上、选矿200万吨、球团160万吨、炼铁炼钢轧钢200万吨以上、铜金属5万吨以上的产能。以尖峰水泥、华祥水泥、成美建材、华兴玻璃、宏泰铝材等为支柱的新型建材水泥产业板块。全市建材企业200多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其中核心骨干企业33家,共安置劳动力7600人。以登峰、斯瑞尔、保安船舶配件等为支撑的机电制造产业板块。此外,还形成了立峰纺织、百世吉制衣、依嘉制衣、明星制衣、殷祖针织内衣等为主体的纺织服装产业。

4、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我市有“劲”牌劲酒、“登峰”牌换热器获“中国名牌产品”。劲牌公司“劲JING”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重点保护商标”;“楚天”牌工业炸药、“虹泰”牌铝材、“楚仙”鱼面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劲”、“皇宫”、“雄骏”等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中国劲酒等1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产品”,保安湖牌螃蟹等4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产品”。近几年来,全市已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8项,其中部级项目2项。劲牌等5家企业与大专院校合建了技术中心,开发出保健酒生产自控技术、高效热交换技术等20多项处于行业先进水平的技术。劲牌公司已拥有专利128件,注册商标146件。

二、转型中我市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

一方面资源类产业主要是矿产品开采及矿产品初加工,从产业链看,处于上游产业,从科技含量看,生产过程的技术要求低,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大冶的替代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市现基本形成饮料食品、冶金、建材、机电制造四大产业集群,一部分不依赖资源的新兴替代产业刚刚兴起。除饮料食品、机电制造外,还有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及其他第三产业。永惠食品、楚仙鱼面、依嘉制衣、徐风环保、群力机械、鑫星冷机制造等企业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这些企业规模不大。另外,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高科技产业发展薄弱。

2、设备技术陈旧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大冶市资源储量相对较大,冶金企业较多,但绝大数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大多数企业技改资金投入不足,不重视技术改造,这直接导致我市企业环保达标指数低,产品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普遍较差。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残酷的市场竞争,更重要的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淘汰压力,即便是新冶特钢这样的骨干企业技术相对领先一步,如不进行技术创新,也难免受到淘汰威胁。

3、企业融资困难,资金周转不畅

2008年,我市各项存款余额109.2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2.85亿元,存贷差达76.41亿元。一方面企业贷款难,一些有项目、有场地、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想贷款,但苦于手续繁琐、抵押担保费用高等因素,贷不到款;另一方面,由于有些企业诚信度差和会计制度不健全,银行不敢向中小企业放贷。

4、外向型企业不多,经济外向度不高

“十五”以来,大冶各项指标大多排在全省同类县市前列,但外贸出口一直严重滞后,2009年上半年大冶市累计外贸出口额仅426万美元,与其他先进县市相差甚远。这是现代经济生活中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是否活跃、对外开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三、转型时期我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策

随着国家首批资源城市的获批、“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目前的大冶市处于多重利好政策叠加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多个发展要素聚集发力的最好提速期。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中小企业需求为目标,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为依托,着眼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新型工业化为根本途径,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发,积极培植企业主体。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我市调整要求的产业,整合利用好现有服务资源,加大优化配置和开发,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所需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

1、构建高效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强财税金融支持,为企业壮大“输血”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主体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表面上看这是资金问题,实质上是宏观经济作用于微观实体的综合症,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政府、银行、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的协调配合。我们只有注重健全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生态建设,才能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鼓励银行创新中小企业信贷品种。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根据我市中小企业经营特点,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创立服务品牌,给予信贷支持。二是完善我市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家牵头,启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促进我市担保行业健康发展。三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按“发挥中小企业联合担保潜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渠道”的思路,积极筹建小额贷款公司,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短、少、急、频”的特点,贴近实际,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2、构建实效的政府支持体系,规范涉企行为,为企业腾飞“减负”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7)

(一)社会因素

中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99%,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全国工业就业职工中,中小企业职工占总数的70%左右。这些企业大多数从事第三产业,贴近消费市场和消费者,具有很强的活力。深化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更是得不到普及.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在总体上还是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即“会计电算化阶段”。现阶段,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信息化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如果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找到一条适合本企业的会计信息化途径,无法真正的在网络经济环境下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整个国家的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就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因此,有必要对中小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实现。

(二)中小企业内部问题

会计信息化需要以整个社会环境的基础提供支撑保障。我国多数企业盈利情况一般,而融资渠道又非常缺乏,资金得不富余使得中小企业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相当有限。中小企业的规模小,使得他们往往无法在企业内部完成人员的培训、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活动,需要从企业外部获得这方面的服务。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网络或体系尚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也有待完善。我国目前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数据库信息资料几乎没有,中小企业要想得到全面、及时、准确的国内外信息十分的不容易。另外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专门处理机构太少,导致质量无法保证。

现实中,大多数企业仅重视账务功能,忽略了管理功能,使得会计部门不能与企业内部其他管理子系统集成融为一体,削弱了信息化的功效。例如实行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完全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有的企业忽视了会计岗位之间的监督功能,内控不严,会计数据存在安全性问题,因此,会计电算化普及以来公司员工利用职务之便侵入公司内部财务系统,通过篡改输入前或输入后的数据(如修改业务数据,删除业务数据),移动单位资金到指定的个人账户等手段侵吞公款的案件屡见不鲜。不仅如此,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未能及时归档,已经归档的内容又不完整,有的会计数据盘的备份和清理不规范,企业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从而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一些企业对会计数据备份管理未形成制度,随意性大,一旦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会计数据将无法恢复。

二、对未来发展以及对策的思考

(一)会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改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有力支撑。 在新的形势下,全方位的会计改革与发展要求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会计信息化建设本身也属于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应当顺时应势、抓住机遇,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尤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会计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在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方面加强研究、丰富知识、储备人才、积累经验,充分发挥中国在会计信息化标准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成果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积极促进我国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作为会计电算化更为高级的一个阶段,会计信息化在不同时代所依托的信息技术迥异而使其各自应用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了较大的区别,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其在会计领域应用深度和范围的不同而在认识上产生了飞跃。没有完备的信息技术体系的企业已经落伍了,在年轻的生力军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在压力面前经营会很困难;因为在新一代创业者内部的竞争就会异常的残酷。在未来的市场上,年轻的将领们真正的对手是一起成长的同代企业家,谁掌握了高科技谁就是胜利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大环境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应用对策

1.在社会层面

(1)完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

目前市场上缺少真正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产品方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使用的会计信息化产品十分必要却又并非易事。因此,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大力兴办中小企业社会服务机构,增加信息服务品质,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增强针对性。逐渐形成一个不断顺应时代化发展需要,贴合现代电子商务数据处理需求的发展氛围。

有市场就会有竞争,当一个好的产品制作出来并被看好,市场份额不断增大后,必定会吸引更多的信息化人才进入这个领域。这对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从而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当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利用网络获取,会计信息由定期获得变成不定期甚至“随机”和“随时”获得之后,会计信息化可以给企业管理带来巨大的效率,提高企业应变能力。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在会计信息化作为一项我国乃至世界会计领域发展的新兴产物,仍有一些问题处于不断探索、实践、修改中。会计信息化不是简单的会计电算化在技术上的延续,更是在当代信息环境中不断发展变化以生成适宜发展需要的系统。所以,面临着建立与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建设的的问题。以当前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加快立法规范,尤其面临网络开放化、管理信息化的特殊背景,都需要加快保障措施的制定步伐,以符合时代需要。只有加快会计信息系统的标准化,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信息化。因此,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实际国情及中小企业发展状况为出发点,出台相关政策、法律及标准体系,以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规范发展。

2.在企业内部层面

(1)充分认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中小企业领导者与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正确认识,并以点带面,带动整个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与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和素质是密不可分的。企业领导应该从长远利益着想,树立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与提高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保障的观念,支持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

其次,加强管理的规范性,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面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企业应建立严格的计算机设备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会计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积极采用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存储技术、身份识别技术等安全措施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

最后,中小企业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信息化革命,不断探索创新,借鉴成功企业经验,建立与本企业发展状况相符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

(2)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后续培养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问题。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人,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培养企业自己的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基础。

定期考察和自测企业会计信息的对决策信息的影响程度。并针对考察结果,相应的提高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通过信息化的教育与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实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继续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连续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

(3)正确并且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信息带来的优势

正确的决策是企业谋求长久生命力的保证,会计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基础数据的真实性是企业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因素。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具有反馈控制的系统,可避免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确认不真、计量不实、人为歪曲、信息丢失等问题的发生,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决策的需要,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通过会计信息化,关键业务数据的自动采集、传递由计算机来做,确保了数据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主要依靠的是信息,而会计核算是信息的源头,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已成为明智的选择。

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会计信息化是会计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信息化发展这个全球性大趋势的结果,是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发展。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过程,体现的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全面创新、变革与发展,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来认识信息化工作,必然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新的市场机遇和潜在的投资风险,快速做出反应;迅速发现和掌握市场变化,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便于中小企业领导层做出快速、正确的决策。只有会计信息化建设达到科学、有序的程度,才能逐步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尤其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决策水平。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面临的外部环境尚待完善,这需要由政府有关方面加强相关法律规范,出台具体法规和制度规范会计信息化领域,为实施会计信息化提供健全的法规环境;政府还要不断加强我国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企业信息化的宏观环境。中小企业也应从思想观念、自身管理、内部控制以及人员培训入手,积极改善建设会计信息化的内部条件,争取早日实现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系统。

我国加入WTO后的今天,中小企业无可避免的参与到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中,在这种形势下,会计信息化水平低下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中小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并保持优势,就必须要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会计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化程度离所需要的经济发展要求还差得很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条路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扶持,中小企业也应自我反思。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努力,最后形成一个完善且高效的中小企业信息化体系,而中小企业也将成为最终的最大受益者。

参考文献:

[1]会计信息化建设助推会计改革与发展.比特网中国会计报.2011(11).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8)

宁波是新型经济开放城市,也是中小企业较发达的副省级城市之一。至2009年,全市4千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属于中小企业,近8万家个体企业几乎都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宁波经济的质和量。如何加快提升宁波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关系到宁波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大问题。本文对宁波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及竞争力作初步的实证分析,以揭示宁波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

一、宁波中小企业竞争力的表现

中小企业在宁波工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中小企业在全部工业中的产值比重,一直稳定在75~83%之间。2002~2009年,以当年价计的宁波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从940亿元增长到200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工业产值从677亿元增长到1487亿元,占工业经济增量的75%。2009年,全市8万多家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9%,产值占84.2%;在4千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6.5%,产值占66.2%。总体上看,宁波是典型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在沿海经济发达省市中最高,比江苏高3个百分点,比广东高13个百分点,比山东高16个百分点,比上海高3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

宁波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结构特征十分显著。

上述情况表明,宁波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据统计,宁波工业总产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五位,仅次于深圳、广州、杭州和青岛。这说明宁波大部分企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其竞争优势的取得与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宁波的中小企业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没有中小企业的迅速崛起和迅猛发展,宁波工业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二、宁波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微观分析

宁波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源于四个方面:

1.民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是宁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宁波中小企业的主体是乡镇企业。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个私经济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改制,个私等民营经济逐步成为宁波中小企业的主体。2009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民营企业的比重超过80%;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乡镇企业的产值比重超过50%在小型工业企业及规模以下工业中,乡镇企业的产值比重接近70%。从所有制结构看,民营中小企业占中小企业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90%,国有小企业的比重不到3%。这种以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宁波中小企业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目前,民营经济在整个宁波经济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有的地方则是半壁江山。

2.宁波民营经济与浙江专业市场互为依托,共同发展。宁波依托浙江发达的专业市场,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年来,浙江的商品交易市场发展非常惊人,至2008年,浙江全省商品专业市场达4348个,形成覆盖面广、结构完备的市场网络,年成交额在4000亿以上,连续10年名列全国第一。其中,绍兴的中国轻纺城是亚洲纺织品年成交额最大的市场,现日客流量7万人次,日成交额约5000万,不仅有上万种各种各样的纺织品面料,还有专门的染料市场、棉纱、涤纶等原料市场等,已成为全国产量最多、设备最先进、专业化市场最大的化纤纺织品产业聚集区。以此为基础,宁波大力发展自己的纺织服装优势产业,使宁波的服装纺织业闻名全国。

3.民营经济呈区域块状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宁波的民营经济相对集聚,形成区域块状经济结构。宁波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主要是拾遗补缺,大部分企业只有少量资金,缺乏技术和人才。因此,从起步开始,宁波中小企业就主要集中在资金需求少、技术要求低、产品易模仿的行业。然而,正是这一无奈而现实的选择,使宁波中小企业在有意无意中选择了适宜其自身发展的产业。目前,虽然在制造业中的28个行业都有大量中小企业存在,但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皮革、塑料、金属制品、普通机械、交通设备、电器机械、电子等10个产业,其产值占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的70%。在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表明,仅纺织、服装、机械就占60%左右。合理的产业选择使宁波中小企业得以与大企业错位竞争,并充分发挥“船小调头快”的优势。

4.宁波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统久远,其“善进取、急图利”和“崇尚柔慧、厚于滋味”的吴越文化传统,催生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拨、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宁波精神,并形成“宁波帮”,支撑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宁波经济也称“百姓经济”,在一些经济强县,如慈溪、余姚等,平均每10人就有一人经商办企业。数以万计人民的实践和参与,是宁波中小企业绵延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永不枯竭的竞争力源泉。

三、宁波中小企业面临的新挑战

宁波中小企业虽然竞争力比较强,发展比较快,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是产品档次低、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等。这些问题,在90年代中期以前,被国内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宁波中小企业本身的快速发展所掩盖。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宁波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展望未来,宁波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将进一步发生变化,面临新的挑战。

1.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加入WTO以后,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宁波中小企业不仅面临国内大企业、中西部地区新

起中小企业的竞争,而且面临国外企业的竞争;不仅要在日益国际化的国内市场竞争,而且要走出去在国外市场竞争。而宁波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在短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主要针对国内市场,尤其是国内的中西部市场。二十多年国内市场的摸爬滚打,使宁波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游刃有余,对国际市场相对生疏。一批出口为主的企业,也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面对国外的反倾销指控、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问题等,显得相当被动。如何适应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是宁波中小企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2.规范化的挑战。宁波经济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先发性的体制优势。这一优势,在中小企业表现得尤为充分。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宁波的先发性体制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率先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取得的,具有相当多的不规范成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法律法规的日益健全,任

何企业不可能在“规范”以外去寻求体制优势和机制优势,必须在规范的框架内依靠不断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才能再创宁波中小企业的体制新优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3.产业升级的挑战。不可否认,宁波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是中低档产品的竞争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低档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国内,中西部地区凭借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其中的中低档产品的竞争优势逐步显现出来,在国外,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在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基地。宁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及其它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档产品的竞争优势逐渐弱化,面临产业升级的艰巨任务。但是,宁波的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基础薄弱,资金实力不强,科技人才缺乏,短期内很难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如何应对产业升级的主观要求和客观压力,是宁波中小企业面临的最艰巨的挑战。

四、宁波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宁波已经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如何加快建立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开放型经济结构,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城市化推进现代化,加快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是宁波经济发展的两大任务。中小企业作为宁波经济的主体,加快提升的要求更为迫切。总的思路是加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着重在“专精特新”上下工夫。

1.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目前,宁波许多中小企业完成了技术的原始积累,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比较弱。增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加快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二是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依托,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三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四是引导企业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争取经过5~10年的努力,使宁波相当一批中小企业基本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

2.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体制创新。宁波中小企业以民营经济为主,产权清晰、机制灵活。但是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是家族制管理。随着企业业务拓展,规模扩大,

需导入现代企业制度的运行方式和管理体制。推进中小企业体制创新,关键要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加快建立适应快速发展的运行体制。快速发展是宁波许多中小企业的显著特点。许多中小企业从零起步,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成长为销售上千万甚至上亿的企业。而更多的中小企业长期停留在某一个水平,有的甚至破产倒闭。必须及时建立起适应快速发展的运行体制,确保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二是加快建立适应与科研单位,科技人员长期合作、共同创业的机制。与科技人员合作创业或科技人员之间共同创业是宁波许多中小企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但也有许多中小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以后,开始不断“裂变”。有的技术骨干被挖走或另立门户,有的技术合伙人退出企业等等。这些情况,常常导致企业的败落。必须加快导入现代企业制度,落实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知识产权参与投资的政策,改变普遍存在的家族制管理和“一人说了算”问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三是要加快建立适应加入WTO、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制和体制。加入WTO以后,宁波中小企业将面临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新环境。必须开阔视野思路,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敢于在与国际强手过招中发展自己,加快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四是加快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确保中小企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3.加快培育新的优势产业。目前,宁波中小企业在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加工、家具、塑料、金属制品等产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些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技术层次比较低的产业,竞争激烈,空间有限。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在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提升产品档次的同时,加快培育新的优势产业。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宁波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看,宁波中小企业要争取经过5~10年的努力,在目前发展基础比较好、附加值比较高、适宜中小企业发展的食品加工、文教体育用品、仪器仪表、普通机械、电气机械、电子、交通运输设备零部件等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一、苏州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培育地标型企业、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截至2011 年底,按照《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规定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苏州市中小企业(含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登记在册16.20 万户,比2010年末增加1.59 万户,同比增长10.91%,中小企业登记户数占同期企业总数的79.85%。从行业分布来看,苏州市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比分别为47.94%、37.4%、13.56%。据测算,苏州市中小企业超过22万家,其中工业企业超过12万家。中小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按照国家现行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苏州99%以上企业是中小微企业。而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仅有9480家,其中规模以上中型企业1797家、小型企业7293家、微型企业390家。

2012年1-11月,苏市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完成产值11459.92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3.6%;中型、小型、微型企业产值增幅分别为0.2%、1.0%、0.3%,远低于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的增幅。

对苏州大市范围内近200家中小企业的2012年分季度问卷调查显示,苏州大市范围中型企业二季度以来的总体经营状况景气度一直处于微弱景气区间,

二、苏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受资源短缺、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不高等方面的限制,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物价高涨以及银根紧缩的宏观环境下,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愈发艰难。

1.融资难问题突出。一是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企业融资成本包括上浮利率、担保、评估等就占贷款总额的15%左右,并且拿到的贷款七成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费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二是中小企业贷款手续繁琐,需要准备的资料相当复杂,审批时间长,部分企业即使贷到了款,资金也难以及时到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三是银行方面按风险管理要求,不敢轻易向资产数量少、经营业绩不稳定、抵御风险能力差且信用观念比较淡薄的中小企业贷款,使得中小企业不得不求助于民间资本,其年利息在20%~30%,甚至更高,更加重了企业负担。

2.企业成本上扬。一方面,2011年以来工业原材料价格猛涨,突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高点,由此推高了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带动工业品价格指数上扬。与此同时,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售价面临涨不上去的困境。另一方面,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及承担的职工社会保险费逐年提高,造成用工成本增加。

3.结构调整和出口压力加大。一是能源资源要素约束加大。苏州中小企业多集中在传统行业,高能耗企业相对较多,易受宏观政策影响,面对成本上扬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二是出口竞争压力加大。2011年以来人民币升值较快,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29左右,这加大了中小外贸企业的竞争压力。轻纺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普遍因担心人民币汇率频繁变动而造成汇兑损失而不敢接长单。苏州很多中小光伏产业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国内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出现行业性亏损。

4.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苏州民营企业行业分布、广量多,但总体而言,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从长期看,摆脱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但不少中小企业受人才、资金等因素的制约,转型升级乏力,市场一旦发生不利的变化,企业就容易陷入困境。一是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亏损面扩大。2012年1-11月苏州市亏损企业达2811个,亏损面28.3%,同比上升5.7个百分点。二是应收账款和产成品两项资金占用大幅增加,资金周转困难加剧。三是企业投资信心不足,观望情绪浓厚。2012年11月份苏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延续了10月份回落走势,仅为48.8,环比跌落0.9个百分点。

三、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其发展困境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颁布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国九条”,通过财税金融杠杆减轻企业负担;11月,江苏省政府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政策意见》,涉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财政和服务等18条政策,帮助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解决当前融资难、税费负担偏重等实际困难和问题,以改善其经营发展环境。在当前宏观环境趋紧、中小企业面临多重困境的非常时期,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保障中小企业平稳运行,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推进政策落实。一是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解读活动,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和用好用足各项扶持政策。二是拓宽政企信息互动渠道,建立完善政府涉企部门与民营企业的定期对话机制。三是加强信息对接,着手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平台,整合经贸、工信、科技、工商、金融等部门的信息资源,畅通信息交流。

2.强化公共服务功能。一是组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联盟,加快对各类服务资源的整合。二是支持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以设立“工作站”的方式拓展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全覆盖。三是鼓励区、镇(街道)依托产业集群、创业基地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四是以“星级认定”、业绩奖励等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是建立和完善和公共服务平台。

3.加强融资服务。一是加快金融创新,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允许通过动产、股权、应收账款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鼓励企业通过发行集合债、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产品等形式进行直接融资。二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体系。尽快构建一个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的水电、税费、个人信用等信息的中小企业综合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为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放贷资格审查时提供信用参照,让其中的“优秀者”脱颖而出,获得优先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财政担保作用,分担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有效引导银行和商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银企合作;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政策鼓励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4.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一是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服务外包和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高起点打造中小企业高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引进平台。二是“姑苏人才”计划、“1010”工程和“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等要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帮助其引进和培育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三是政府有计划地设立一些高等技术培训中心或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为中小企业培训各类创新型技术人才。四是政府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的住房、户籍、子女就学等后勤保障,帮助中小企业留住人才。

5.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一是苏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筹措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专利新产品产业化、标准化组织生产和品牌建设,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使产业结构由高能耗、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人才、资本密集型,向高科技、高效益转型。二是发挥已上市中小企业的示范作用,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6.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一是建立产学研基地、实习基地,开展技术攻关,重点项目要有突破,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二是落实企业研开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与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及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奖励等各类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鼓励中小企业独立或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

7.切实为中小企业轻负。在当前形势下,切实为中小企业减负,是与企业共度难关、支持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要鼓励金融机构规范收费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充分考虑当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承受能力,在非常时期要主动让利企业,与企业共担风险,对资金周转一时困难的企业,不抽贷、不压贷,不变相提高利率;坚决禁止存贷挂钩,禁止搭售理财产品,清理纠正不合理收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实际成本。二是要严格规范涉企的行政事业收费项目。继续清理和规范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各类行政许可和管理事项,切实做到多指导、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服务、不扯皮。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政策,规范收费标准,坚决制止乱收费。

【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3-0063-02

一、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特征

(1)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投资小、不平衡。我国信息化建设好的有东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信息化建设一般的有华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信息化建设较差的是西北地区。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因素则有各地区的经济实力、政策制定的周密性、地域优劣等。

(2)企业管理水平落后。我国许多企业的管理仍处于主观、随意的经验管理阶段,而管理程序化、科学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本要求。企业目前的不规范管理,只能使计算机简单模拟原来手工操作流程,从而加大系统实现难度,增加投资成本,降低电子商务投资收益率。

(3)高层对企业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够充分,电子商务人才匮乏。有些条件好的企业满足于现状,认为企业能正常运行,没有树立信息经济的概念。有的企业急功近利,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期,认为投资过大而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担忧。这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经营管理协作不充分,电子商务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匮乏。

(4)电子商务标准的制定相对薄弱。电子商务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因电子商务发展的程度直接取决于相应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特别是标准的制定直接与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由于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相关基础研究及产品开发相对信息技术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因此电子商务相关标准的制定相对薄弱,目前除了一些EDI标准及部分相关网络标准是从国外相应标准转换来以外,由我国自主制定的、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标准几乎为零。

二、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问题与现状

(1)对电子商务的意识淡薄,对电子商务的理解模糊。许多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简单地建设网站并进行在线销售,而这只是广义的电子商务中的一部分。广义的电子商务是包括电子交易在内的利用现代的电子化、信息化的技术而进行的全部的商务活动。

(2)电子商务初期投资较大,中小企业抉择艰难。对于电子商务的实施,有关系统、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初试投资较大,但其回报还很难有精确的估算,这使企业在决策时不得不考虑其风险问题。

(3)网站建设很不完善,目标受众不够明显。网站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窗口,但是很多企业建立网站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多数企业最多只是把公司的宣传资料搬上网,而且目标受众不够明确,这便导致了许多中小企业的网站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专业人员匮乏,网络的维护更新缓慢,中小企业资源相对匮乏,对于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因而导致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应用不畅,对于网站的更新维护更是不足。

三、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对策研究

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主要可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政府的宏观规划和指导功能

政府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主要依靠私营企业的参与和投资,但政府仍需积极引导;在发展中国家,则更需要政府的直接参与和帮助。与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中国家企业规模偏小,信息技术落后,债务偿还能力低,政府的参与有助于引进技术、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

2.改善网络基础设施

一是加强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从我国国情出发, 放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定义,除了推进EDI和因特网这两种电子商务外,同时在国内大力提倡和积极推广通过电话、传真、电视、电子支付及货币传递系统等途径的电子商务,以便从各个阶段分别积累有益的经验和创造必要的条件。二是建立平等开放的市场竞争机制。

3.规范企业业务流程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对于各类企业的好处和优势自不待言,虽然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但最好的技术并不代表最好的结果,技术必须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有机结合。供应链在企业内外是否有效展开,特别是企业的外部合作伙伴的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是否满足核心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标准,如数据处理是否已经电子化,如果目前没有满足,那么企业需要给出达标时间进度表;同时企业内部的采购制度是否已经公开化、制度化、标准化,采购流程是否电子化等。

4.加强培养和吸引电子商务人才

我国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引进并合理使用好一批素质较高、层次合理的网络、计算机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加快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建设步伐。对于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了解电子商务人才应具有的特点,并能够根据自身的优势,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恰当的定位。总的来看,电子商务人才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实战性。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是从网络和商务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且还在不断应用和发展之中。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实战性特征,使电子商务人员迅速理解、适应和进入电子商务实务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二是复合性。一个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应该拥有足够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商务方面的知识,懂得电子商务技术手段,能将商务需求转化为电子商务应用,熟知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运作模式及服务方式。

上一篇: 电子商务审计及其风险研究 下一篇: 市政施工安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